黎里退一步处听说地底下挖出元宝,借贷宝真的假的的,难不成是慈禧太后赏赐给张曜将军

文档分类:
在线文档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黎里的风土人文.doc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黎里的风土人文.doc 黎里的风土人文一、研究黎里的风土人文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目的:1.江南古镇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当前的好多古镇的建设性破坏是非常严重的,我们应将眼光放平放远,将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留给子孙后代。2.黎里古镇,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文化内涵,其两千多年优良的人文风俗,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沉积下来。但随着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逐渐遗忘了黎里这座古镇,遗忘了其身后的传统人文风情。3.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初步黎里这座古镇,进一步感受黎里当地的风俗习惯,深入了解黎里的独特的人文魅力,而且能使我们提高团队合作的意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增强我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个人责任感。意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俗习惯研究其实质,所有的习惯都与神会环境相关联,黎里的风土人文,不仅仅反映出了黎里这个古镇独特的风格人文魅力,还蕴含了一个时代独特的风俗习惯,更加折射出中华民族灿烂的华夏文明,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研究黎里,通过研究黎里的风土人文,那么就可以更好的了解到人文背后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社会养育了黎里风土人文,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时代的发展。华夏民族独有的绚丽文化,并且使人(来源:淘豆网[/p-.html])们充分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人文风俗的重要性,那么,我们选择的课题,就具有了重大意义以及深远的影响。二、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师弟采访、随机访问路人等等。三、研究过程我们的研究过程分以下六点。1、课题的确定,可行性的分析,以及课题的规划(10 月 14 号-11 月 28 号):我们原先的课题是“研究黎里的幻境”,旨在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但因为涉及的范围太大,保护环境一说太普遍又太空洞,本来打算将课题改为“研究黎里的小桥流水人家”,因为小桥流水人家带有一种浓重的传统色彩,更多的,还有一种古老的人文风情之感,故、我们索性改成“研究黎里风土人文”,透过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文,去看看,它的环境,他的内涵。让人们更加的爱惜她,关注她!2、搜集资料,问卷调查,(0.1)我们先上网,查阅了黎里的历史发展背景,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黎里名人故事等等,对黎里有了一个初步了解,而后,我们又对本校的学生做了一个调查,用来了解学生对黎里的认识的情况,考虑到学生中对黎里了解深刻的人不是很多,我们的问卷调(来源:淘豆网[/p-.html])查比较简单,都是一些浅层的东西,我们的问卷调查一共有 100份,由 6 个人负责分发和回收,高一高二高三各由 2 人负责,其中高一高二的问卷各有 40份,因为考虑到高三的学生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学习的压力也比较重,会没有时间填问卷,所以我们就仅仅只发了 20 份问卷给他们。我原以为,发问卷是一件很简单事情,便自告奋勇的揽下了这个活。我和王崟负责的是高二。可没有想到,出师未捷身先死,还没有将问卷发出去,我就胆怯的嚷嚷着不干了。原来发问卷也是件麻烦的事情,进了一个班级后,要么没有人理你,要么乱作一团,更有甚者,直接在班级的门上贴了一张纸头“拒收!”这差事还真不好干。本来想不干了,王崟似乎是知道我在想什么,劝我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要轻言放弃,我转念一想,当初我是自己提出来要发问卷的既然答应了,就要把事情做好,人要言而有信,于是我便重拾了信心,和王崟一起将问卷发了出去,虽然问卷收的也不是很顺利有的人没有填,更有的人直接当草稿纸用了,还真是一去不复返啊,虽然是这样的结果,但我们还是很高兴,因为这是我们在(来源:淘豆网[/p-.html])自己的努力之下获得的成果,回到教室后。我们将收集来的问卷交给了组长,发现他的情况和我一样,但是都在大家互相鼓励和安慰之下完成了任务,通过发问卷的这间小事情,我们明白了勇气和鼓励的重要性,信念,队友的力量,我和我的我们的同伴们一起,相互合作,相互前进,基石有再大的困难也能够克服,一起走向成功。之后,我们对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对黎里的了解比较肤浅,黎里的优良文化传统以及独特的人文魅力,还有待人并弘扬。3、了解黎里的人文风俗(2020.2 月上旬)为吴江四大古镇的黎里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底蕴相应的,七人文风俗也就很丰富。为了更深入的了解黎里的情况,我们研究小组决定于寒假去几趟黎里。首先了解黎里的人文风俗,向当地人民询问一些比较著名的历史事件,最后在研究黎里的名人。但是怎样才能了解到当地的风俗呢?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小组里一个黎里组员沈雅莉,忽然想到了什么似的,兴奋的叫了出来:“我想到了,我们可以去采访王奶奶,她知道的事特多,而且又喜欢热闹,我们去请教她,她肯定很高兴。”这个提(来源:淘豆网[/p-.html])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通过。于是我们一行人便向王奶奶家走去。一路上,大家对黎里古色古香的建筑充满了兴趣,急者要吃梨里特产,又拍了几张照片。不一会,王奶奶的家就在我们眼前了,原来王奶奶住的是老式平房,房屋有些破旧了,不由的对这位王奶奶产生了一丝丝的同情,在沈雅莉的带领下,我们进了屋在表明了来意后,王奶奶果然很热情的招待了我们,屋子很小容纳了一张床和一张四方桌后就没有多大的空间剩下了。王奶奶知道的东西真的很多,她津津有味的向我们介绍着黎里过节时的风俗习惯,当年的抗日战争,还有黎里的特产,辣鸡脚等,虽然有些方言听不懂,但在沈雅莉的翻译下,我们还是能懂了。我们提出的问题他也总是能够详细的解答。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觉间时光匆匆的流失,一眨眼,三点钟已经过去了。我们还要去浏览黎里便向王奶奶告别,她执意要我们再坐一会,其乐融融的。也许是屋子太小的缘故,也许是因为人多了,大家心与心的距离也近了许多,虽是寒冬腊月的,却是一点寒冷的感觉也没有,全都觉得温暖无比。推迟再三,王奶奶终于打消了留下我们的念头。从王奶奶家出(来源:淘豆网[/p-.html])来后,大家意犹未尽的讨论着刚才从王奶奶哪里听来的事情。后来在沈雅莉的介绍下,我们才知道,王奶奶的老伴早就去世了,她无儿无女,一个人孤苦伶仃的过着余生,周围的人都十分同情他,平时一直会送送东西给她,还经常陪陪她聊聊天。听完后,我对王奶奶的同情就更深了,大家沉默了,开始后悔没有多陪陪王奶奶一会。在黎里的大街小巷里游览一阵后,我们依依不舍的各自回家了。此番游览黎里受益匪浅,我们了解了黎里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值得一提的是黎里人在端午节上会在门上挂菖蒲叶和大蒜,还会喝雄黄酒,更有趣的是,他们还会在小孩子的头上写上“王”字,用来辟邪的。这些习俗在我们家乡都是没有的,我们只是吃吃粽子罢了。今天亲眼看见亲耳听见从前只是在书上看到过的习俗,没想到黎里到现在还会保留着古时候的习俗,真的是难能可贵!黎里还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取名字事件了。孩子一出生,长辈就会为他们取名字,而这个名字里也会蕴藏着别样的意义,仔细问一下你就会发现 50 岁上下的人的名字里都会有一个“官”字,这个是为什么呢?原来有(来源:淘豆网[/p-.html])这么一个故事。明朝初年,刘伯温在紫金山上观测天象,看到三吴地区的吴江,大惊失色,他观测到吴江地区风水能够日出万侯,黎里又会是官员多的如同芝麻绿豆,他立刻将此事报告给明太祖,,太祖大惊,他想:天下刚平定,又要出“千军万马”,还要日出万侯。官员多的如芝麻绿豆,岂不是横生枝节。于是,太祖心生一计。次日清晨,朱元璋召集文武百官,开口说:“昨天。朕与军师夜观星象,发现吴江是一个好地方,芦墟可以出千砖万瓦,盛泽可以日出万稠,黎里要出三升三斗的芝麻绿豆官,辅助大明江山。从此,芦墟广建窑墩,盛泽织机隆隆,黎里日夜书声琅琅,不绝于耳。而当地的人民也在孩子的名字中加一个“官”字,希望能够飞黄腾达,不仅男子这样,就连女孩子也是这样,柳亚子先生的三个妹妹。长妹龙官,二妹闵官,三妹申官,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黎里古镇才觉醒过来,甩弃了那个封建剥削的“官”字。流传在黎里的故事还有很多,黎里人杰地灵,环境优美,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一幅民风淳朴的生活画卷,但是游览黎里,不经意间会发现河上飘着垃圾河水也不怎么清澈虽然黎(来源:淘豆网[/p-.html])里正在加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与之相对的,黎里也丢失很多传统的东西,风俗人文,难道浮华的背后,尽是沧桑。难道发展的代价就是环境的污染?民风不再?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冲击黎里古镇,我们要留住黎里,要留住那些淳朴的名风,留住那风土人文。4、游览黎里探究黎里的名人(2010.2 月下旬)寒假即将结束,我们小组又抽空去了一次黎里,此去的主要目的是探究黎里的名人。作为黎里文坛杰出的代表——柳亚子先生,自然成为了我们的首选研究对象。我们首先去了柳亚子的故居,准备对那些游人随机采访,有了上次游览黎里的经历,我们明显对黎里熟悉多了,采访的时候也得心应手多了。采访后,我们了解到,柳亚子是一个爱国诗人,早期的同盟会成员,近代的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的创始人,实际领导人,他出生在黎里镇的北厍社区的大胜村,12 岁时跟随父母迁居到黎里居住,柳亚子先生在黎里生活了整整 29 年,在此期间,他创建了南社创办了《新黎里》。南社和同盟会相互依存,一文一武,共同的领导着国民的革命的成功,南社的宗旨是反抗满清,与同盟(来源:淘豆网[/p-.html])会相互呼应,同心协力同仇敌忾,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之后,大多数的成员还参加了反袁讨袁的斗争,黎里的柳亚子的家,俨然是南社的大本营,南社的成员络绎不绝的来往,他们针砭时事,褒贬人物,共商国事。柳亚子先生出钱出力。积极的编辑《南社丛刻》有人说,没有柳亚子就没有南社。此话还真说对了。柳亚子作诗无数,每一首诗都包含着他的一腔热血,孙中山先生卸任,柳亚子觉得少了一面帅旗,革命理想就无法实现,“词客有灵霸菜无主”是柳亚子先生愤怒彷徨的内心的真实写照,乱草斜阳哭墓门,从知人也有烦冤风云已尽年时气,涕泪难干袖无痕何止成名嗤阮籍,最怜做贼是王敦匹夫能议谁能谅,地下应招未死魂这首诗是柳亚子对黄花岗义士廖仲恺先生的深切哀悼,是意识到革命危机的百感交集,是空余一腔报国情怀的彷徨悲愤。“苍茫挥手别,生死两蹉跎。”“宵来忽作之秦梦,北伐师中起誓师。”这些诗句,无一不是表现了柳亚子先生的雄才伟略,满腹国仇家恨。之后,我们有随机的采访了当地的老人,了解了不少黎里的名人。秦时名状元——魏汝贤、壮怀激烈——蔡寅、江湖碧血——毛啸(来源:淘豆网[/p-.html])岑……黎里自古民风淳朴,多数人家崇尚读书,“入夜书声朗朗,不绝于耳”黎花街有条弄堂叫闻诗堂弄,据记载,清道光年间,殷寿彭。殷寿臻兄弟在此勤学苦读,终于双双考中进士,在吴江科举考试中,他们俩算是有很高的名次了,为了几年殷氏兄弟,后人把他们俩读书的厅堂命名为“闻诗堂”。黎里不仅是文人荟萃之地,人才辈出,有雄才伟略的英雄才将也是数不胜数。元时有组织自卫队击退贼盗的汝尚质,清代时抨击沙俄,屡立战功的张曜,抗日战争过后,中国处于动荡时期,土匪强盗猖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时的苏州吴江一代盗贼猖獗,迫害了不少的百姓,这时,黎里的英雄胡伯龙站出来了。他带着黎里的百姓共同抗击匪徒,经过几次恶战,匪徒终于被团结一致的黎里人民击退了,胡伯龙也被永远的镌刻在了黎里人民的心中。此番采访,使我们小组成员都开了眼界,就连身为黎里人的王崟、沈雅莉、蒯微扬也不曾想到黎里的名人竟然有如此之多。由此,我们认识到一定要继承并且发扬黎里的历史文化遗产,让黎里这颗明珠永远的闪耀其光耀。5、课题组成员讨论,(2010.3 月初)开学(来源:淘豆网[/p-.html])之初我们都比较的轻松,于是我们决定利用课余或者活动课的时间开小组会议,全体成员就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研究并加以结论。首先,在前两个星期,我们各抽了一节活动课发表个人意见,每个成员都可以谈谈自己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以解决的问题并且说说解决的方法,也可以说说未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全组成员一起讨论解决,讨论的过程由濮一帆和陈一叶作简要的记录。经过两个星期的讨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都得到了解决。剩下了一些大家难以统一的意见,我们便去请教了相关的老师,此番讨论,我们增强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在今后,我们遇到问题时候,一定能够冷静对待,沉着冷静的思考并解决问题。6 总结黎里的风土人文(2010.3 月下旬)经过较长时间的讨论后,我们将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全数解决了,接下来便是要总结我们的研究所得的时候了,由组长陈梦佳记录后,做总结发言。基本上我们组的成员都很肯定黎里的风土人文,不论是从“周陈李蒯汝陆蔡”八大姓中走出的各式各样的人才,还是从那时那地产生而传承的民风民俗,都令我们开了眼界,无论是古色古香的建筑,富有特色的石桥等,还是具有传奇特色的黎里各个地名和他们的传说故事,都是我们说不曾听说过的。对于这些,我们都是极其的肯定的。对黎里的风土人文做了总结后,我们对黎里的了解更加的深入仂。我们呼吁社会,保护黎里古镇的想法也更加的强烈了。黎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沉积。早在春秋时期,黎里就有人民聚居,在唐宗时期,发展成为村落,元朝时期,人口增长迅速,由村落发展为集市,至明代初期,黎里俨然成为了一个大镇,可想而知,黎里沉积了唐宋元明清和民国以及到现在的所有文化历史,这些宝贵的财富是黎里百姓在特定的时间段中得到的特定的生活习惯。人文风俗是经过一代一代的沉积和发展而来的,是现在所无法刻意地原汁原味再现的。黎里历来是俊采星驰的地方,且不说八大姓中走出来的人才们,且不说各个朝代中的状元、进士、举人、秀才。且不说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倪寿芝,就单单看柳亚子先生一人,便能看见黎里丰厚的文化底蕴。黎里的名胜古迹众多,目前黎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市级文物保护和控制单位 26 处,黎里还有很多可移动文物。黎里文保所珍藏着各类碑刻共 30余见,这些碑刻都不乏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黎里的历史始终处于缓慢的进程中因此一些风俗习惯就相对稳定的保存下来了。作为集市自黎里自南宋至今已经有近九百年的历史了,但令人遗憾的是黎里的古建筑被破坏的相当严重,能否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原着原味的明清风貌的古镇,能否将黎里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下来,是我们所未知的,也是我们所担心的。当然,我们因为不确定是否能保护开发黎里古镇而不去保护开发,黎里作为江南古镇,保护是必然的,开发也是必然的。当务之急,要尽可能地留住正在消失的黎里古镇,留住正在消失的中华传统历史文化遗产。四、研究结果及分析经过全组成员的互相帮助,共同努力,近三个月来,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取得了如下的成果:1. 在问卷调查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刚开始一些成员由于胆怯而不敢去问高二,高三发问卷,后经过一番心理斗争后基本能战胜自己,找到自信。再发问卷的过程中有些班级不太乐意接受调查问卷,我们能够自行调节,换那些乐意接受调查问卷的班级。再收取问卷调查的过程中,也会遇到问卷不见了,任是空白等情况。我们能将空白的集中起来又随机抽了班级来发。在发的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能永不言弃,坚持到底,发完后我们也能对问卷进行栓选,将填写得比较认真的保留下来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总的来说,虽然我们课题研究的第一步还不够好,但大家好事能够很积极的完成各自的任务。对于没有经验的我来说已经不错了。2. 较为详细地了解了黎里的风俗习惯:在游览黎里,随机采访的过程中,我们详细地了解了黎里过春节。端午,元宵时的习俗,还听到了不少关于黎里地名的传说,趣味无穷的俗语。3. 进一步探究了黎里的名人:第二次去黎里采访时,我们增长了不少文学知识,知道了黎里各式各样的名人,了解了黎里丰厚的文化底蕴虽然我们所知的不过是黎里名人的冰山一角。但任是受益无穷。4. 实地采访中遇到的问题:刚在采访时,有些组员放不开,不敢去采访路人,有些行人不大愿意接受采访。在采访时,不少人说的都是方言,很多话我们都难以听懂。采访所得的资料,一些不是很清楚,明确。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不嫩过很好的把握重点,问的问题有些与主题关联不大有些表达也不明。5. 克服困难的措施,虽然刚开始采访时一些组员放不开,但在一个比较大胆的组员带动下,大家还是能很踊跃的采访别人。一些行人不大乐意接受采访,这使我们吃了不少闭门羹。后来我们总结了规律——不要去采访那些走路很急的人,要挑那些比较悠闲的路人来采访,而且最好采访年纪较大的人。他们对黎里了解的也比较多。采访时,沟通问题倒是很容易就能解决了。我们组里有不少是黎里人,他们便自然而然充当起了翻译员。针对那些不太清楚的资料,我们又上网去查资料,去图书馆找了相关书籍,对资料进行了综合整理。6. 总结了黎里的风土人文:经过近三个月的研究和探索,我们了解了不少关于黎里的风土人文。从中看到了曾经黎里的辉煌,看到了江南古镇的繁华,看到了华夏文明的灿烂。7. 明确探究黎里的目的与意义黎里作为即使自南宋至今已有近九百年的历史。其间,黎里有过繁华昌盛,也有在战争迫害下的颓败,但黎里仍旧走到了今天。曾经的一切荣耀似乎已离它远去,如今的黎里,更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快节奏的时代中逐渐被科技所取代。逐渐没落。然而,黎里百年来积淀下来的那些文化底蕴,那些丰厚的人文遗迹却不能被就此掩埋,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能让人们知道黎里,认识黎里,乃至爱上黎里。作为中学生,我们的力量有限,但我们希望能够用我们的一丝微薄之力告诉人们黎里是一个好地方,黎里有其独特的内涵!在此,我们全体组员呼吁社会保护黎里,保护江南古镇,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让我们共同努力,让黎里古镇,江南水乡永存,让历史文化遗产,华夏文明永恒。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黎里的风土人文.doc.doc
文档介绍:
黎里的风土人文.doc 黎里的风土人文一、研究黎里的风土人文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目的:1.江南古镇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当前的好多古镇的建设性破坏是非常严重的,我们应将眼光放平放远,将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留给子孙后代。2.黎里古镇,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文化内涵,其两千多年优良的人文风俗,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沉积下来。但...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第A06版:城事
“退一步处”的故事
  黎里新蒯家弄不仅出了个达人蒯贺荪,还有有名的爱国将领张曜。年轻时目不识丁,中年后不但善于书法、丹青和诗词,而且还是个水利专家。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对泉城最形象的描述,这道风景其实还有张曜的功劳。张曜人生的最后一段时间是在济南任上,他在疏通河道的同时,还在河堤上广植柳树以防水土流失,至今济南人仍称柳树为“张公柳”。  □商报记者张忠 文/摄  A 船厅结构基本完整  从黎里市河一面顺着新蒯家弄走进去,大约50米的距离,右首就是“退一步处”。当年张曜跟随僧格林沁一起镇压捻军,由于军功卓著,很快晋升为河南布政使,成为一名二品大员。清代官制,一向重文轻武,武将只能任武职官,既总兵、提督干干没关系,就是不能任文职高官。当时一位王姓御史因向张曜借钱不成,便到京城弹劾,起初朝廷毫无反应。后其唆使同僚继续弹劾,说张曜目不识丁,不能担当藩台重任,于是便改授总兵之职。  张曜父母去世时,因为军情紧急,朝廷要求其以素服继续带兵。等到战事基本结束,他决定回乡补孝三年。  又一想官场险恶、尔虞我诈,并不适合自己,便决意引退。在新蒯家弄东侧建造了一座船厅,四楼四底,厅前有一庭院,自书一匾额“退一步处”。船厅西面第一间为 “船头”,中间两间为“船舱”。  现在的“退一步处”,结构基本保存完好,两层木结构的房屋虽然已经破旧,但依稀可见当年主人的荣耀。  现住户将客厅摆放的满满当当,从空闲之地可以看出菱形地板砖依旧当年模样。据说西边那一间原有“吊脚窗”,现已改了面目,东边那一间落地长窗犹存,裙板上刻有各种精致的花纹,东面第一间为“船艄”,长窗已改为半窗。船厅里面每间都予以隔开,由腰道门相接,“船舱”顶上通镶木雕图案。匾额在解放以后依然保存完好,后来毁于 “文革”。揽船石几已失去存在意义,被主人随便摆放在正门一侧。船厅外有一庭院,院南有平屋三间。在当年都属于张曜所有。目前该处已是文保单位之一,稍加以修缮,就是一处旅游景点。  B 常胜将军目不识丁  张曜祖籍杭州,出生在浙江吴兴,是蒯贺荪的内侄。 张曜乳名阿牛,自小就长的虎头虎脑、腰圆臂阔,力气超人,与小伙伴扳跟头,别说一对,就是二对一、三对一都不是他的对手。从小就喜欢与人打架,对于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之类是一看就头疼,到了十几岁的时候依然是胸无点墨。父母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是毫无办法。  据当地老百姓介绍,张曜虽然对读书一点兴趣没有,但特喜欢杜撰戏文和模仿军事训练。他常常纠集一群年龄相仿的孩子,分成两队,用向日葵杆、木棍或者木制的长矛、大刀、盾牌进行作战,俨然两军对垒。就这样,张曜沉迷于自己的“军事生活”,对读书以及其他一切概不过问。终于有一天,他在打架时不慎将人打死。出了人命官司,家里自然呆不下去,其父母赶紧给了他一点盘缠,让他到姑父蒯贺荪那里暂时躲避一下。当时蒯贺荪入幕林则徐,凭军功在河南固始县任上。张曜的父母将其放到蒯贺荪手下,一来是有躲避官司的目的,同时也想让这个学识渊博的姑父顺便调教一下,不然长此以往,真成了一个纨绔不肖子弟。  当时,蒯贺荪正被捻军团团包围,张曜就帮其协办团练,很快替其解了围。说实话,也是张曜时来运转,在与捻军作战中,带兵打仗很有一套的张曜屡次战功,很快擢升为河南布政使,成为一方大员。  C 兴修水利的一把好手  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张曜在“退一步处”饮酒吟诗的日子只过了一年多点。河南捻军又起,巡抚李鹤年奏请朝廷,于是朝旨下达授张曜广东陆路提督,后左宗棠又奏请其帮办新疆事务。在收复新疆过程中,张曜身先士卒,立下赫赫战功。  张曜不仅善于带兵打仗,兴修水利也是一把好手。当时关外水草缺乏,方圆几千里都荒芜人烟,粮食装备运输困难重重。在张曜的建议下,军队决定屯田、兴修水利,垦荒两万多亩,每年收获粮食三四万石,完全解除了军队的后顾之忧。当时他就充分利用新疆的坎儿井与暗渠这类特殊的灌溉工程,当时在哈密一带一共修建了20公里的暗渠。据悉,10只羊的羊毛才产毡一米,20公里暗渠需要20万只羊,且毛毡贴地使用的时间不能太久,每过三年就得更换一次,否则容易腐烂。  光绪年间,张曜调任山东巡抚。当时黄河泛滥成灾,一遇洪水就漫堤决口,济南等地就成泽国一片,百姓深受其害。张曜经过调研,认为山东两岸堤岸不够坚固,河道又窄,容易形成水患。于是他提出“分”与“疏”的治河策略,在三处修建减水闸坝,同时对河道进行疏通。即使在黄河发生凌汛的时候,也没有形成水患。此外,为保护河堤周边环境,防止泥土流失,他还下令广植柳树,并安排兵丁看护。为了治河,张曜一年300多天都在河堤上度过,济南人至今仍把柳树称为“张公柳”。  D 混世魔王居然惧内  1952年毛泽东游览济南大明湖。当来到湖北岸张公祠时,博学多闻的毛泽东突然发问:“张曜怕婆子你们知道吗? ”接着他就讲了一个笑话:有一天,在巡抚大堂上,张曜突然问众幕僚:“你们都怕老婆吗? ”众人回答:“不怕! ”张曜听后大吃一惊说:“什么,你们竟然连老婆都不怕?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当年张曜替蒯贺荪解了固始之围,且得到僧格林沁的赏识,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蒯贺荪决定亲上加亲,将族弟的女儿风仙许配给他。蒯家乃书香门第,风仙自小熟读四书五经,琴棋书画也是样样精通。张曜在知县、知府以及布政使任上,来往文书全仗夫人捉刀。遭官员弹劾以后,张曜开始更加意识到不通文墨的弊端,于是在夫人的教导下开始发愤读书。他认为即使不能满肚诗书,至少也要粗通文墨。据说,他特地将“目不识丁”四个字请人刻成小印,随身携带,时时激励自己。到了中年以后,张曜不仅善于带兵作战,且善于书法、丹青和诗词,成了一名才子。  1891年,由于常年在堤岸上操劳,张曜积劳成疾,疽发于背,回济南不治身亡。后来,当地百姓为纪念他,在大明湖边上特地建造了一座张公祠。曾有人专门撰联:公有功若历山高,我欲琅琊刻石,徂徕摩崖,橥(音猪)百战空群之伟绩;灵其来兮靡笄(音基)下,谁持肥县碧桃,乐陵丹枣,愉九歌传舞以迎神。(李海珉对此文也有贡献)黎里古镇 地灵人杰三:爱国将领张曜
张曜(),字朗斋,号亮臣,谥号勤果,原籍浙江钱塘,寄籍顺天大兴,少年时代寓居吴江县黎里镇,自立后在黎里建造了退一步处。张曜出身于官宦之家,青年时期,出于历史的局限,投身团练,参加镇压捻军,接着,跟随左宗棠进军新疆抗击沙俄,收复了伊犁,粉碎了回疆地区割据独立的阴谋,终成著名的爱国将领。张曜一生经历大小战斗数以百计,青少年时期他不好读书,中年开始发愤向学,最终诗词、书法、丹青、音乐样样精通,有《河声岳色楼集》传世。更可贵的是,他致力于治水,晚年为治理黄河水患常年奔走,鞠躬尽瘁,为黎民造福。(4.3.1张曜)&鄙文尚武,一事无成&张曜乳名阿牛,自小长得楞头楞脑,腰圆膀阔,常常与伙伴们扳跟头,别说一对一,就二对一,三对一,阿牛都是赢家。父母让阿牛读书,什么三字经、千字文,他一看就头痛,不肯朗读更不肯抄写。眼看长到10岁了,肚里还是一点墨水都没有。父母觉得自己没法管教了,想到阿牛的姑夫蒯贺荪。蒯家居于吴江县黎里镇,那是一个有名的文化古镇,读书风气最醇,东西两条长街书声琅琅,彻夜不绝,自宋以来,涌现出了无数文人墨客,进士、举人,名医、画家多不胜数,这不俏儿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或许孺子可教。于是就将阿牛送到了黎里,让姑夫蒯贺荪调教。到得黎里,进了私塾,可是阿牛仍旧是蛮牛一头,书读不进,字写不好,最最喜欢的就是跌跤打滚,杜撰戏文,摹仿军事训练。常常纠集一群年龄相仿的孩子,分成两队,俨然两军对垒,在阿牛指挥下开战。先用向日葵杆,转面使用竹竿、木棒,再后来用杂木棍制作长矛、大刀、狼牙棒以及盾牌等等,作战的地盘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扩大,从后场空地到荒坟乱崗,从陆地到河湖港汊,从专斗体力到斗智斗勇。16岁那年,阿牛已经长成一条威猛的大汉,魁梧的身坯结结实实,浑身的肌肉疙瘩黑黑楞楞。四乡远近的壮汉闻名前来比试,石锁、石担,扳手腕、摔跟斗,根本不是对手。除此之外,阿牛别无所好。好不容易托人介绍,到黎里镇东头桥后底的裕康米行为人舂米糊口,干活倒是一把好手,人家两人扛一个米包子,顶多百五十斤,阿牛一人掮二个包子,照样行走如飞,好几次掮着米包子在大街上横冲直撞,惊吓得行人纷纷避让。可惜又染上了赌瘾,手里一有钱,就往赌场跑,后来干脆泡在赌场内。好多次被亲族中的长辈耳提面命,可就是没有长进。接下来到杭州去了一段时间,可是混不下去了,又回了黎里,就这样浑浑噩噩地混过了弱冠之年。一天,裕康米行发了几个工钱,阿牛拿了就去了赌场,可是三下五除二的,钱就没了,阿牛不买帐,非翻本不可。这时,阿牛的一个姓陈的亲戚跑上前,抡起巴掌,抽了阿牛一个亮生生的耳刮子,“什么混帐东西,输了就服输,没钱硬撑,借钱又赖账,还充什么汉子!”接着是一番高论:“常言说得好,愿赌服输,赌钱不隔夜,隔了夜你就赖……”一时之间,赌场里所有的人都盯着阿牛看热闹瞎起哄,讥笑的、嗤鼻的、叹气的、摇头的、说风凉话的,应有尽有。一向不晓得难为情的阿牛这一次竟然羞红了脸,低着头默默地退了出去。古语云“知耻近乎勇”,阿牛思前想后,大为悔恨,决心远走高飞。再说,姑夫蒯贺荪这时正在河南固始县任县令,那就到固始去干出点名堂来,否则没脸见人了。&投身团练,青云直上&咸丰三年冬天(1853),张曜来到了固始县,求姑夫弄个差使干干。当时,蒯贺荪正为捻军弄得焦头烂额,捻军多的是马队,来去迅捷,而固始县城内的团练毫无战斗力,多次受到上峰的警告。现在一看张曜,一头蛮牛,有的是力气,干别的不行,打仗或许倒是块料。于是命张曜充任团董,训练三百名团练。张曜一听十分得劲,拉开他的大嗓门,一声声地高吼,队列、操练,防守、进攻,运用各种兵器,利用种种地理,倒着实一套一套的。张曜暗自喃喃:“非混出个人样儿来不可!”一天凌晨,张曜照例又内急了,拿起他的那根旱烟杆就出来蹲坑,完事后又习惯性地到城头上巡视一番,几个兵丁睡眼朦胧的,连团董的到来都浑然没有察觉。张曜正要说话,突然发觉城外黑压压的一片,正朝这里涌来,黑暗中看不真切,但俗话说“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来的不是捻子就是杆子(土匪)。近了,近了,有步兵更有马队,竟然还有几架攻城的云梯。张曜立马点上旱烟杆,凑近城头上的十来门土炮,逐个点燃,轰!轰!轰……一声又一声巨响,惊得城外偷袭者仓皇逃命,丢下了云梯也丢下了十多具尸体。城内团练尽数涌上城头,县令蒯贺荪大喜过望,张曜这小子有种,看来选他当团董选对了头。三个月后的一天,蒯县令获得军情,当晚捻军将来攻城。张曜带领团丁伏于固始城外,等待捻军到来,准备打他个出其不意。时至半夜,一股捻军被僧格林沁尾追,奔逃到了固始县城近边,张曜大喝一声,命团丁出击,两相挟击,捻军全部投降。僧格林沁在固始逗留了一个时辰,询知团练在张曜的带领下,战斗力大增,非常赞赏,召见了蒯贺荪,赞扬了一番。临行,命固始县再招募2000人马,归张曜统带,又命随军文案师爷在一张空白告身上填上了张曜的姓名,写明“赏给五品顶戴,以知县候补”,交给张曜收存,这是日后做官的凭证。原来当时军情紧急,天天打仗,朝廷没有那么多的银钱赏赐将士;用官位作奖赏,又没有如许空缺,因此授权统兵大帅,随带空白告身,一场大战下来,凡立功的都填给告身,赏给虚衔,以资奖励。日子久了,告身泛滥,侥幸不死的老兵都成了记名总兵、记名提督,空头告身如同废币,永无得到实缺的可能,品级颇高的提督告身,到后来只能换取几筒鸦片过瘾。不过,张曜却是时来运转,一则有了僧格林沁的赏识,二则河南一带兵力极其薄弱,张曜带兵打仗又有他的一套,因此脱颖而出,后来青云直上。接连两次建功,蒯贺荪决定亲上加亲,把女儿凤仙许配给张曜。次年,22岁的张曜回黎里与凤仙完婚。这位凤仙,不仅人生得标致,而且聪明能干满腹经纶,日后对张曜的为人、个性和前程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婚后,张曜带着夫人回到固始,继续统带团练。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多次越境作战,一战而复光山,再战克复息县。僧宫保深赏其才,先下令权息县事,不多时就调张曜为固始知县。咸丰七年(1857),10余万捻军围攻固始,张曜率团众苦守76日,力保危城不破,僧宫保上奏朝廷,赏霍钦巴图鲁名号,迁光州直隶知州,又擢升知府、道员。咸丰十年,张曜父母先后下世,可是军情紧急,上司奏明朝廷,命夺情留任军中,以素服继续带兵。此后张曜在河南大败陈大喜、张凤林所部捻军,咸丰下诏晋升为河南布政使。布政使,俗称藩台,乃二品大员。清代官制,重文轻武,武将只能做武职官,可当总兵、提督,但不能任文职高官。张曜充当知府、道员,那是战时的权宜之计,藩台是抚台之下管理全省民政与财政的最高官员,岂是一介武夫可以胜任的?当时,官场倾轧异常严重,就有一名姓王的御史因向张曜告贷不成,到京城弹劾,朝廷没有反应,王御史又唆使同僚刘毓楠弹劾,说张曜“目不识丁”,不能担当藩台重任,于是有旨改授总兵。书到用时方恨少,此时的张曜对自己早年不肯好好读书感到万分懊恼,决心发愤图强,即使不求满肚诗书,至少也须粗通文墨。同时,对手下的训练也更加严格了,到同治三年,部勒新旧,练就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军队,号“嵩武军”。(4.3.2张曜黎里故居“退一步处”)同治五年(1866),张曜乞假归葬双亲,想想自己自幼不争气,让双亲担惊受怕,双亲病笃时自己没能尽一点孝心,亡故后又没能及时安葬,应当补孝三年。又想到宦海险恶,决意引退。在黎里镇新蒯家弄东侧建造了一座船厅,自书一匾额“退一步处”。每天与众亲友喝酒吟诗,儒雅倜傥,与离开黎里时的阿牛,泾清渭浊,判若两人。&抗击沙俄,平定回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内忧外患,新疆的库车、伊利等地相继爆发了反清叛乱事件,天山南北先后建了五个封建割据政权,中亚的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乘虚侵占了我国南疆的全部和北疆的部分地区,于同治六年建立了“哲德莎尔”王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俄国早就窥视我国的西北地区,为了渗透侵略势力,公开支持阿古柏及其割据政权。同治十年3月,沙皇俄国以回民骚扰边境为由,悍然出兵强占了我伊利地区。是战还是不战,到底如何粉碎阿古柏政权,抵抗沙俄的入侵势力,清政府意见分歧,左宗棠认为若不举兵讨伐,“则我退寸,而寇进尺”,极力主张收复新疆,清廷终于采纳了左的意见。同时,捻军又起,河南巡抚李鹤年奏请朝廷,于是朝旨下达授张曜广东陆路提督,后左宗棠又奏请张曜为帮办新疆军务。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朝旨下达,敦促就道,张曜在黎里安居仅一年稍余,只得告别亲朋好友及邻里,饯别宴上,张曜举笔作了一首七律:“中原莽莽尚烽烟,乞解征袍仅一年。桑柘未营湖畔宅,琴尊权托米家船。悲深风木阡才表,促上星轺轺又宣。揽辔澄清诚不易,愿抒丹悃答尧天。”匆匆就道,重新召集嵩武军旧部,进捣回疆,驻军哈密。同治八年(1869),左宗棠赴泾州,命张曜从古城西进为后路,军次兰扇,迅速破敌于察漠绰尔,又败之红柳树。张曜一腔热血,身先士卒,策应前敌,及时善后,成为左宗棠的一位得力大将,在收复新疆,巩固并建设西北边陲的阶段,立下了功勋。左宗棠称张曜“器识宏远”“文武兼资”,委任他统带豫军,称嵩武军为“速进之师”。同治十年(1871),白彦虎由英国与沙俄撑腰占据肃州,左宗棠命徐占彪部出击,可是久攻不下,左帅下令张曜部勒嵩武军增援,一举击败白彦虎,白出奔嘉裕关,据有乌鲁木齐,哈密城周边叛军归受白彦虎。张曜带兵出关,一反往常速战速决的习惯,决定步步为营,徐图进取。当时关外缺乏水草,方圆2000里荒无人烟,粮草装备运输困难重重。于是张曜议立屯田,兴修水利,垦荒二万余亩,每年收获粮食三四万石,军队解除了后顾之忧。有了粮草,左宗棠于光绪二年(1876)抵达肃州,建立了大本营,确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接下来,清军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光绪二年3月,攻克乌鲁木齐,9月攻克玛纳斯南城,次年3月攻下达坂,收复了吐鲁番,收降被迫归附的数万回民,尽数释放回家。阿古柏走投无路,服毒自杀;白彦虎一败再败,先逃库国,再逃阿克苏,最后逃出新疆流窜到喀什噶尔。光绪四年,沙俄提出了通商、划分国界和索要赔款三项要挟,清廷大员崇厚屈辱地与沙俄签订了条约,朝野为之震惊。左宗棠誓死反对,他的慷慨陈词,大长了朝廷的志气,光绪下令逮捕崇厚,命曾纪泽出使俄国,更改前约。左氏亲自出兵哈密,策划收复伊犁。他命令张曜的嵩武军作为中路,沿特克斯河主攻;金顺和刘锦棠分东西两路协同作战。光绪七年(1881),随着战场上的步步成功,俄国军队慑于清军的威武,沙皇也担心事态发展会引发严重后果,不得不作出让步,正式签署了《中俄归还伊犁条约》,中国收复了伊犁绝大部分的领土。&发愤读书,文理斐然&凤仙夫人知书达礼,自小受到黎里古镇文风的熏陶,熟读四书五经,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张曜在知县、知府和总兵任上,上级的来文,下级的呈报,张曜难于处理。全仗夫人捉刀,批阅各种禀帖来文,起草奏章。夫人时而手把手地教学,时而面提耳命叮嘱,真正一位贤内助,一位亦师亦友的贤妻,官场上的繁文缛节,礼尚往来,在夫人的教导下,张曜逐渐走上了正轨,最后终于应付自如了。(4.3.3张曜手札)当时社会上流传着“文官一支笔,武官投脱力”的俗语,明显瞧不起武官。刘毓楠简单的“目不识丁”一语,就使张曜从河南布政使的高位跌落到南阳总兵位置。从此他决心发愤图强,真恨不得把儒家经书全部吞到肚子里去,每天一有空就练习写字,捧着颜鲁公的墨宝爱不释手,朗读唐诗宋词,学写诗词,还向夫人学习丹青之技。张曜将“目不识丁”一语,专门请人镌刻成小印,随身携带,随时钤用,时时激励自己。有一事值得一说,那弹劾张曜的刘毓楠,后来外放知府混得不好被罢了官,生活拮据,也亏他有脸,竟然投函张曜求助,宽厚的张曜不念旧恶,接信后就赠予银两,并附信致候,有趣的是信末除姓名印章之外,还加盖了那方“目不识丁”的闲章。有人说这是张曜的幽默,有人说是讽刺,其实,到得张曜的高度,讥讽实在已经不再需要,相辅固然相成,相反也能相成,张曜能够成为封疆大吏,刘毓楠起到了相当的作用。(4.3.4张曜“目不识丁”印章)在夫人的指导下,张曜从武功走向文治,多年的积极向学,又成为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驻军宁夏的那几年,他筑了一座书楼,推窗而望,近聆黄河淙淙有声,远望贺兰山雄奇景色,因而自书“河声岳色”四字大匾,悬挂门首。在河声岳色楼上,他日夕吟咏,虽不能说锦心绣口,至少可以说诗文俱佳,还练就了一手遒劲的书法,绘得一手好画,朋辈相聚,时不时手谈一盘,铿然啄剥,一样的所向披靡。平日宴客,亲自弹奏“都他耳”与宾客同乐。一位战场上叱咤风云的骁将,此时恂恂如儒生,时人把他比作岳飞再世。不幸的是凤仙夫人在张曜驻军新疆喀什噶尔时病故,从此再没有人能襄助他指点他了。虽然也讨了二房小妾,但她们都只能供人使唤。每每想到贤妻,不禁哀伤痛惜,内心是那样的寂寞。他的属下都劝他确立一名继室,或者来一房知书达礼的续弦,以主持中馈。然而在张曜看来,贤德的凤仙夫人,堪称巾帼英雄,那是中国少有的奇女子,可遇而不可求的,即使再娶一个通晓诗书的姑娘,充其量也不过是个书呆子,在闺房中做个摆设罢了,不会有什么用处的!曾经沧海难为水,夫人的地位,是任何女子都替代不了的。凤仙仙逝,那么夫人的位置只能空缺。中年以后的张曜深知读书的重要,他看到了文化潜移默化的功效。在山东巡抚任上,曹州一带盗贼横行,他雷厉风行严刑峻法地一一加以处置。不过,他意识到,用刑法只不过是治表,提高人的素质才是治本,而提高大众素质的重要手段当推兴学读书。因此他积极兴建书院,他曾斥资在青州建立岱山书院,在曲阜修建洙泗书院,培养了许多有用之才。对办学的人他十分敬重,山东堂邑出了个怪人武训,一个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苦人,吃尽不了识字的苦头,孤身一人20余年靠乞讨攒钱,截至1890年他将所攒的钱在柳林镇和杨二庄办了二所义学,跪请有学问的进士、举人任教,跪求贫寒子弟上学。时人传说纷纭,有说武训疯疯癫癫,患上了“义学症”,有人称他为“武圣人”。张曜听到了武训的义行,当即召见,下令免去义学的徭役,免征义学学田的钱粮,为了帮助武训筹集办学基金,也为了表示对武训的钦敬,他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200两白银捐赠给义学,专门为武训制作了一本黄布面的缘簿,盖上巡抚大印,自此武训外出劝募不再受到刁难和凌辱,也为义学筹集到更多的资金。后来张曜又上奏朝廷,请封武训为“义学正”,赏穿黄褂,颁给“乐善好施”匾额,光绪帝一一允准。武训其人或许存在着不少争议,见仁见智在所难免,但是张曜帮助武训,捐资助学,无论是出发点还是实际效果应当说都是可以肯定的。大学士左宗棠对张曜十分赏识,收复伊犁时,多次说张曜“文理斐然”,两人谈论屯垦事宜及南疆地势敌情,张曜把握实在,对策正确,在朝廷的奏折中左宗棠说“张曜之器识宏远,文武兼资,实难数遘(遇见)。”&左、张两人名义上是上下级,私交却如莫逆。左宗棠曾亲手书赠张曜一副对联:负郭无田,几亩荒园都种竹;传家有宝,数间茅屋半藏书。(4.3.5左宗棠赠张曜篆书对联)说到左宗棠的对联,黎里古镇至今还保留着左氏撰写的另一副对联,录如下:文高九能道重三物,风宣八节气备四时。落款:左宗棠,钤有二枚印章,阳文:大学士章;阴文:青宫太保愙靖伯。左宗棠撰写这副对联,源于张曜推崇的家乡前贤凌信。(4.3.6左宗棠为凌信所撰对联)凌信(约公元年),黎里镇人,字尚义,明宣德以后任太常寺少卿,兼任尚宝卿,掌管皇帝玉玺。当时,东南边陲的安南国王非常自负,经常制造事端,骚扰边境。凌信出使安南,转达了大明皇帝的圣意,分析形势,晓以利害,又赏赐大批彩帛,凭着三寸之舌,终于使安南王诚心归附。由于凌的业绩,加上他的书法、文章等才能,终成一朝名臣。凌信的事迹采收进了《明史·安南列传》,在家乡黎里传为美谈。平定新疆的左宗棠,与凌信有以类似,外交与军事兼使,战场上的节节胜利终于为谈判桌上增加了一个个法码。张曜多次提到黎里前贤凌信,左氏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擅长书法的左宗棠,兴致所至,提笔写下了上述对联。左宗棠的对联没有签署年月,凭印章:“大学士章”、“青宫太保愙靖伯”,可以初步判定。同治十三年(1873),左宗棠晋升东阁大学士。光绪三年(1877)平定南疆,左氏晋升二等愙靖侯。凭印章,对联当作于1873年之后,还有自称“愙靖伯”而不是“愙靖侯”,那么必定在1877年之前。再说,1875年之后,张曜才率领“嵩武军”来到左宗棠麾下,逐渐与左氏相知,看来左宗棠的对联就撰写在1875年至1877年之间。凌信身故后,族人为他在黎里镇西的上丝圩建造了凌太常祠,张曜又将联语制成楹联悬挂祠中。《黎里续志》记载:“(张)曜工诗、善画、兼通六法,……著有《河声岳色楼集》。”张曜的书法和绘画时至今日留存已经不多,前不久,张氏后裔从台湾一位收藏家手中得到了一件张曜的亲笔书信,信手挥洒,确实不同凡响(照片)。张曜身后有《河声岳色集》一册存世,可惜一时也难以找得。《黎里续志》中引录了张曜的一首七律,那是他寓居黎里而清廷要他重披战袍时所作,录如下:中原莽莽尚烽烟,乞解征袍仅一年。桑柘未营湖畔宅,琴尊权托米家船。深悲风木阡才表,促上星轺诏又宣。揽辔澄清诚不易,愿抒丹悃答尧天。作此诗时,张曜35岁,发愤读书还不到三年时间,谈不上如何高妙,不过言之有物,所感真切,颇有味道。想必后来的诗作当更有水准。在山东巡抚任上,张曜主编了《东山通志》和《山东军兴纪略》两本重要典籍。光绪十六年,张曜决定编纂一部山东通志,因为自雍乾以来,已经150余年,历史变迁,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出现了众多的文献;山东实为畿辅之地,京师的屏障,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了解山东对大清政府制定大政方针富有借鉴意义;山东历来是礼仪之邦,百多年来发现许多遗闻趣事,名臣循吏。于是张曜组织一批饱学之士,酌定体例,撰写了疆域志、职官志、田赋志、学校志、河防志、艺文志、人物志等二百卷重要文献。《山东军兴纪略》记录了年发生在山东的匪乱、起义等军事活动,是研究近代山东军事的一部专业书籍。&知人善任,周济亲友&《黎里续志》说张曜“好宏奖人物”,颇有依据。据吴江的《枫江渔唱删存》记载,黎里有个徐世勋(),光绪元年(1875)得中举人,可是四上京师会试不第。当时,张朗斋在山东巡抚任上,徐风尘仆仆远道前去拜谒。秋天到得济南,数次赴巡抚衙门,自我介绍说来自黎里故乡,是张巡抚故交。可是,一则因为张曜治河终年待在河上,二则门子没有见面俗礼,就是巡抚在衙也不予通报。如此数月,已是冬天,盘缠耗尽,旅店索要住费,徐没有办法,只好到巡抚衙门立等,从早至晚,一连三天,终于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傍晚,拦住了老友的轿子,张曜一看,马上邀请入内,燃起暖锅,摆酒设宴热情招待。徐将自己如何到得济南,如何求见不得等情事一一道来,张曜听了,立即将门子叫来,呵斥有声,继而命门子站立院中,任让大雪直灌脖子。半个时辰过去,徐向张求情,张曜才饶了门子。张曜留徐世勋参与幕府,使用半年之后,张再向吏部作荐,按照规定列入吏部大挑,选为乙等,于庚寅年(1890)安排了丹阳教谕。张曜宏奖人物,决不盲目,徐世勋是他的老友,张仍旧对他进行过半年的考察,最后才向有司作荐。看看张曜对下面两个人物的处理,更能体现张曜推举人物、选拔人才的内心。这两个人物不是别人,一个是《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还有一个就是袁世凯,他俩都曾是山东巡抚的下属。刘鹗,字铁云,出身官僚家庭,素不喜科场文字,承袭家学,致力于数学、医学和水利诸学,纵览百家,喜欢收藏书画碑帖、金石甲骨,他的《铁云藏龟》是第一本向世人介绍甲骨文的专著。刘鹗后来所作的《老残游记》,其中的庄宫保就是以张曜为原型塑造的,庄宫保时时处处留心治河人才,一次张巡抚听刘铁云谈治河,颇有见地,庄宫保非常赏识,就邀请铁云搬到巡抚衙门里来居住,“以便随时请教”,却被铁云婉言谢绝。入夜,庄宫保想来想去放不下,马上派一名三品参将把一桌上好酒席送到铁云下榻的高升店,一定要礼聘铁云作幕宾,协助治理黄河。据考证,《老残游记》的描写都有所本,那么这第4回“宫保求贤爱才若渴”写的应当就是张曜礼聘刘鹗。刘鹗入幕后协助治理黄河,果然成效显著,后来张曜保荐他到总理各国衙门,不久,又出任知府。袁世凯聪明机灵,但他不重视实际学问,野心勃勃一心钻营当大官。在张曜手下,他觉得自己不受重用,铁云倒与巡抚关系密切。于是袁请铁云喝酒,席间道出心中秘密,要求铁云在张巡抚面前多多美言,有个进身之阶,说自己日后决不会忘记铁云兄的恩德。一天,刘鹗与张曜一起巡视堤防,就向巡抚进言。张曜听后反问刘鹗“袁世凯其人到底如何?”问得刘氏一时语塞。接着张曜说了一番话,大意是:人,倒还算能干,有点才气,但是内心让人琢磨不准,要说目下提拔,似乎早了点,过早重用等于害了他。袁世凯没有得到提拔,暗自怀恨刘鹗。后来,袁世凯入军机处,掌握大权,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罗织罪名,将刘鹗逮捕下狱。因为刘鹗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曾向联军购得太仓储粟,设平粜局以赈京城饥困,所以就以“私售仓粟”之罪将刘充军新疆,次年死于乌鲁木齐,年仅52岁。张曜宏奖人物颇有眼光,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他真诚地想为国为民选拔真正有用的人才。《黎里续志》说:“(张曜)尤能厚贫交,煦寒有所求,率竭力以应之,戚族之赖以举火者百余家”,可以说毫不夸张。张曜在日,不事聚财,所得俸禄多半接济亲戚及朋友,至今张氏后裔仍牢记张曜的告诫:“凡节前岁末,穷亲友上门,断不可令其空手而返,也不应面有德色,对家养僮婢要及龄择配,如家人求赎身,不可苛计身价,还要酌情给银助娶添妆。”张家的僮仆如果失手打碎盆瓢碗碟,主人总是马上应声说一句“岁岁平安”,使失手人感到宽慰,此风延续至今不衰。&竭尽全力,兴修水利&张曜善于带兵打仗,中年后又善于书法、丹青和诗词,更可贵的是他还善于治水。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兴修水利,特别是治理黄河,历来是官吏们的重要课题。张曜在这一课题上,奉献了他的智慧和晚年的全部精力。兴修水利一事,张曜早在驻军新疆时就已经注重实行。为了屯田积粮,张曜充分利用了新疆的坎儿井与暗渠这类特殊的灌溉工程。坎儿井源于雪水,是处于山麓砾石层内的伏流形成的暗渠,每隔三四丈向下凿一直井,以通空气和取砂土。张曜所处的哈密一带,属于“沙碛,引水渗漏居多。光绪三年(1877),张勤果(张曜的谥号)令军士开哈密东北石城子渠,引库申图水,用毡单贴地数十里以承流”。据记载当时张曜修筑了20公里的暗渠,十只羊的羊毛才产毡一米,20公里需要20万只羊,毛毡贴地用的时间不能太久,“未久毡腐”,每过三年又要换一次毛毡。为了水,张曜他们绞尽了脑汁,老百姓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光绪十二年(1886),张曜调补山东巡抚。他一到任,就着手对山东黄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山东河道窄的特点,他加强堤防,又提出了“分”与“疏”的治河主张。认为山东两岸堤工不够坚固,河道又窄,水涨易于漫决为患,必须要有分水的措施,故在齐河赵庄、刘家庙和东阿陶城铺各建减水闸坝一座,以防异涨。&&光绪十三年郑州十堡决口,山东黄河断流,他抓住时机,对山东河道及时挑淤疏导。光绪十五年正月黄河回归故道,正值凌汛时期,由于河道疏通,使冰水顺利入海,断了水患。&鉴于当时黄河从牡蛎口入海不顺,张曜乃因势利导,用机船疏挖,改由韩家墩入海,使河口通畅无阻。他说:“治河如治病,泛滥冲决,此河之病也,淤滩沙嘴,横亘河流,此又致病之由也。”他认定切挖淤滩沙嘴,为治河要务。他调集平头圆船50只,每船16人,带上开挖工具,凡有河中淤滩沙嘴,水落登滩挑挖,水深则乘船淘爬。再在对岸筑坝挑水,藉水流进行冲刷。可是培堤取土路途较远,张曜就命令铺设小铁轨,以铁车运土,当时铺就的铁轨达1080丈。(4.3.7济南大明湖张公祠)为了治河,张曜几乎天天在河堤上踏勘,每到紧急关头,昼夜不息。一年就有300天在河堤上度过。刚上任治黄河那时,他没有经验,误听了幕僚中某些人“不与河争地”的意见,放弃民埝,退守大坝,结果黄河在齐河段决口,损失实多。这次的教训异常深刻,从此,张曜认定只有广泛听取意见,才能集思广益,得出正确的治河措施。只要懂河务的,不管是下级官吏还是老百姓,他都亲自找来请教,唯恐听不到他们的意见。为了保护周边环境,为了防止河堤泥沙走失,张曜下令广植柳树,安排河防营看护。直到现在,济南人民依然爱柳,他们称为“张公柳”。柳树成为济南的市树,它同济南的市花——荷花一起,构成济南一道亮丽的风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那是对泉城的最恰当的描述。张曜,济南老百姓心目中的一位治河英雄。&人民的怀念&光绪十七年(1891),张曜在河堤上操劳过度,监工时“疽发于背”,回济南不治身亡。张曜任山东巡抚7年,办洋务、治黄河、修铁路、开厂局、办义学、建书院,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时期,竭尽全力保障了山东境内的平安,用自己的忠诚和出色的才干,洗刷了早年“目不识丁”的耻辱,赢得了上下的敬重。噩耗传出,山东官民异常痛惜,张曜的属官、幕僚以及侍从都聚集于巡抚大院失声痛哭,顿足的、捶胸的,哀声直贯长虹,出殡之日,济南百姓热泪滂沱,倾城相送。接张曜后任巡抚的福润的评价:(张朗斋)“宅心精白,笃志中贞。自守极严,而不惜以巨资以养将士。待人极厚,而不屑居积以营身家。察吏则严而不刻,治军则恩威相济,课士讲求实学,临民周悉舆情。频年办赈,全活百万生灵,有古大臣忠纯之谊。”观张曜一生,此话说得十分中肯。山东人民怀念张曜,他们在济南大明湖畔为张朗斋修建了祠堂,年年供奉,岁岁祭祀。张曜去世不久,山东民间传说他化作了黄河的水神“大(dai)王”。所谓大王,就是一条小水蛇,传说来到黄河的大王都以水蛇化身,它们身上各有不同的特征,老河工只要见到,就能辨认出来,迎接进大王庙。大王庙原址在济南城县东巷,内祀“金龙四大王”。张曜生前,清朝皇帝赏穿过黄马褂,他背上又生过疮,因此那条上半截黄色、中间有瘤状物的水蛇,就是张曜。昔日,大凡黄河发生险情,或者抢险堵口成功,人们都要到大王庙中献祭,表达对神的谢意。据说这时往往会有大王现身,可能蜿蜒在泥土上,可能浮游在河水边,甚至可能突现在某个官员的帽顶上。这时人们就会用木盘,铺好红布,众人烧香跪接,那大王呢,自会不慌不忙爬进木盘,盘绕在木盘中央昂着脑袋,听凭虔诚的人们把它送进大王庙供奉,以后不知什么时候它又会从木盘里消失。传说张曜成为大王之后,曾经多次变为水蛇出现在黄河上,多次被迎入大王庙,特别是每当黄河险象迭出时,向他祈祷,总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民间传说,总是越传越离奇,越传越神秘,与其说它是封建迷信,倒不如看作山东人民对为人民大众作过好事者的怀念。济南百姓为张曜建了张公祠,曾有人专门撰写了一副对联:“公有功若历山高,我欲琅琊刻石,徂徕摩崖,橥百战空群之伟绩;灵其来兮靡笄下,谁持肥县碧桃,乐陵丹枣,歈九歌传舞以迎神。”张曜祖籍钱塘,因此杭州也建有一祠,那里有一楹联云:“新祠民祭祀;旧债帝偿还。”张曜性情豪迈,慷慨仗义,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著名的秦腔《镇台读书》,唱的就是张曜;山东民间流传着有关张曜的许多趣事,与包公、海瑞相仿;更有一些小说,将张曜演绎得有声有色,趣味横生。在黎里,建于1866年的退一步处,虽经文革的破坏,但基本建筑船厅、庭院、东侧的楼房和南边三间下房都仍旧保存着,现在列为吴江市级文保单位。主体建筑是一座船厅,四楼四底,西面是“船头”,东边是“船艄”,当中两间为“船舱”,船厅南侧是庭院,院内两颗缆船石,硕大显眼,船厅内的方砖铺地,斜斜的呈菱形,这是清代武将独有的特征。正北中间原先挂着“退一步处”四字匾额,可惜在文革中被毁,只剩下挂匾额的两个铜配件。黎里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退一步处现在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上级政府和黎里文保所拟在保护名人故居的前提下,整修张曜故居,修旧如旧后向社会开放,让后人了解那段历史,了解这位曾经为国为民作出奉献的爱国将领。&本文作者:黎里古镇保护委员会顾问李海珉注:《古镇黎里》一书经原作者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返回&&驿站
暂无精华帖子
扫描二维码
使用手机访问查看帖子更方便。
(C) 2014 Daidaichuanch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代代传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 &
每日: 9:00-21: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趣分期是真的假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