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坟前白色折纸花 百合花 白色

站内搜索:
以今窥古――关中泾阳丧葬习俗略述
发布时间:&&&&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秦子&&&&点击率:
&&&&&&&&&&&&&&& &&&&&&&&&&&&&
&&&&&&&&&&&&&&&&&&&&&&&&&&&&&&
笔者因自小生长在关中农村,也参加过几次丧葬,所以对家乡泾阳及周围的丧葬习俗仪式甚是了解。因为丧事的准备是在死者未离开之前开始的,所以本文将从死者的临去前开始,对读者做以论述。
& &&&&&&&&&&&&&&&&&&&&&&&&&&&&&&&
死者临死的时候,家人及亲属已开始准备后事,同村的人闻讯也会前来探究竟,准备帮忙。这时死者子女和亲属会围在死者周围,不停的喊叫死者,据说这里面有招魂的动机。而另一边,死者的儿子则和村子一些有威望的人商量后事,他们会主要商量三件事:丧期、丧事规模、总管即主事人人选。丧期一般有三天、五天、七天、十天。因为大部分人财力精力有限,所以选择三天、五天居多。丧事规模由死者家属的自身条件决定。而总管一般是由村里有威望、有经验的人担当,负责以后丧期中的具体事宜。
当死者吐出最后一口气时,其子女儿孙晚辈,齐跪其周围大哭,当然这个是因悲伤所致。同时会有人将一个绑着红线的铜钱塞入死者口中,但将红线露出。
这时,总管会宣布死者已去,算是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工作。几个临时来帮忙的村民就会给悲伤的死者亲属戴孝。所谓的“孝”用白纱巾做成,一般是把白纱巾捋成绳状分别绑在男性和小孩子头上,后脑勺后留下长长的“尾巴”,像满人的辫子。而女性则是叠成方块状顶在头上。对于男性而言,孝的长度同戴孝人与死者的伦理亲密关系有关,关系愈近,孝愈长。而死者长子的孝最长。而且小孩子以及死者孙子辈或更晚辈的人,孝上一般在孝打结的地方涂有红墨水,听说是为了让死者保佑晚辈增福。&&& 当亲属痛哭过后,总管则会安排亲属回避。只由长子和村里临时帮忙的人给死者檫洗身子,换上死者生前准备好的寿衣(又称老衣,包括单衣、棉衣、帽子、枕头、被褥等),寿衣的纹饰一般以福字居多,且多为深色。而枕头形态多样,有老虎、鸡、桥型等,均为布制。从死者身上退去的衣服则会叠好放在一处。换衣过后,会用红绳子绑住死者双脚,使其并拢。也会用红绳子使其双腿微屈,这同秦人屈肢葬还颇有相似。其后,死者仍放在临死时的床上,并用被子盖住,只露其头,且还用手帕将脸遮住。这时,临时帮忙的人也回到各自家中,而长子则会在总管的带领下到各家“请人”(若死者死于晚上,这一项可免)。一般是长子跪在主人家门口(据说,因重孝在身丧期之内万不能进入别人家中,以免将死者阴魂带入),由总管进门将主人请出,长子向主人发烟,主人接烟后就表示愿意帮忙,接着长子磕头以示酬谢。待挨家挨户请完后,帮忙的人便陆续来到死者家中。
&&&&&&&&&&&&&&&&&&&&&&&&&& &&&二
人到齐后,总管便会按照同死者亲属商定的情况安排人手、执行后事,丧事也就真正开始。这时总管会安排报丧、各帮忙人的职责、吹打乐人、青器、布置灵堂、打墓等。下面笔者将做以分别论述。(1) 报丧&&& 即安排人通知死者亲戚朋友前来吊唁,并告知丧事的安排。报丧人手执一个写着名单的白纸,按其顺序进行通知。若死者为女性,则会首先通知死者的娘家。并且,吊唁者前来吊唁也是有讲究的,如死者儿媳妇的娘家人必须给儿媳妇一家带上新衣服,称为“打头”。(2) 各帮忙人职责&&& 各帮忙人的职责一般是由总管根据帮忙人的办事能力和经验来安排,包括礼房、接待人、打杂等。礼房主要负责登记来客所带丧礼情况,并在丧礼上挂张“XXX叩”的白色纸条,然后将丧礼一字挂在院里。礼房的人一般由书法较好的人担任。同时,前来吊唁的人无一例外的带着一卷烧纸和两根蜡烛,也由礼房的人代收。接待人专门负责接待、挽扶前来吊唁的人。至于打杂是比较机动的,基本上什么活都干。(3) 吹打乐人、青器&&& 吹打乐人和青器是丧礼中必备的,吹打乐人一般请外村的乐人,因为本村为本村人吹打不太方便。乐器也是乐人自带,有琐呐、小锣、小鼓、梆子、竽、风琴等。青器指待客用的桌子、板凳、盘子、碗筷、碟、灶锅等,一般是租赁的。至于为什么叫“青器”,笔者曾打听过,但也没有人能说出原因,故有待后考。(4) 布置灵堂&&& 布置灵堂是一件很有讲究的事。灵堂布局一般是前边放一张大方桌,方桌上放一个用纸做成的类似于门楼的斗拱建筑。有一米多高,其上部一般由右至左写着“敬孝堂”几字。字下放着死者的遗像,遗像右侧是“X门X代祖先之灵位”(若死者为女性则是“X门X氏之灵位”),左侧是“X门祖先之灵位”。纸建筑前方一尺左右则是香炉。香炉两侧各一个烛台。紧挨纸建筑两侧则是用纸做成的、上布满纸花的东西,样子颇似旌旗。在纸建筑两侧稍微靠前处,有两个纸做的童男童女像,男居左、女居右。在纸像前分别放着两罐东西,一罐是五谷(一般为小麦、小米、稻米、黄豆、豌豆),一罐装的是沙子。&&& 方桌前下方地面放置着一个用来烧纸的纸炉。方桌两侧距方桌两尺左右,分别有四幅画卷,一般是八仙图或八仙女图。方桌正上方是一个吊顶,上面挂有葡萄、瓜果等模型。在方桌后面就是木棺(一般是在死者生前准备好的),两者是用白色或黑色围帐隔开的。木棺又称方,一般是一头宽一头窄呈梯形,宽的那端为头,用来放置死者头部。木棺在灵前的放置一般呈南北走向(或稍偏),头部始终在北侧且稍偏西北。木棺一般用木凳等东西撑起距地面一定距离,并且要保证棺头部较尾部略高。同时在木棺尾部下方地面,放置一黑色瓷碗,内盛青油,用棉花撮成灯芯,灯芯穿过一铜钱孔,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油灯。该灯待死者入棺后点燃,并且在整个丧期中都要保证其亮。据说这是因为死者走在黄泉路上,人乏脚困,点灯是为了让其烤烤脚、暖暖身子。&&& 木棺本身及里面的设置也颇有风俗。首先是用砂纸将木棺通体打光,再涂上透明油漆。当然,这样是为了美观且透出一种威严。然后在棺内底部铺上一层白纸,再在上面盖上两三寸厚的灰,一般用炕灰最佳。接着在灰上放置两三寸厚的松柏枝,有的还在松柏枝上放置麦草。这一切铺好后,再在上面铺一层烧纸,烧纸上盖被褥。这些准备妥当后,离死者离去的时间大约也就三四个小时。死者也已开始变硬,俗称为“僵尸”。这时就在吹打乐人的吹打丧乐声中,总管主持,由四人手抬死者并放入棺内,称为“入敛”。死者亲属齐跪在棺前,但不得接近木棺,更不允许将眼泪掉到死者身上甚至棺内。死者在棺内是仰身,双手并拢放在身体两侧或双手放在腹部,下肢微屈且双脚并拢。头部枕的是上文提到的枕头,而脚部也有一个专门放置脚的“山”字型布制东西,其多为红色且画纹较多。这时死者身上没有覆盖任何东西,但脸部仍盖有手帕。入殓同时,会有人在死者家门口悬挂一张叫布告的白色布,有长方状也有正方状。其上下两端各固定有一横棍,上端横棍绑着绳子用以悬挂。布上自右向左书写,依此为“布告(或闻告)、不孝子痛哭泣零以告乡亲父老等(死讯)、死者生平和死因,并要注明亲属已尽力抢救却无效的话,然后是日期、儿子侄子孙子(均为男性)姓名”等。&&& 待入殓完后,帮忙的人便会在死者身体与棺木两内侧之间放些鲜花。然后棺口部用红绸盖上,但不盖棺盖,使人们无法直接看到死者。这时,整个灵堂就算布置完毕。(5) 打墓&&& 打墓又称箍墓、筑墓,就是为死者修建墓地。以前是请风水先生任意选墓址,现在因为国家政策,所以只能请风水先生到村里的公共墓地选墓址。选好后,由死者亲属出面同村里交涉并购买该处,方能打墓。打墓的人选也是由总管安排的,一般是由具有一定经验的人担当。&&& 笔者看到,打墓是有一个严格过程的,先是由死者长子在该址点香祭拜土地神。然后放线规划,接着长子在墓址的四脚各挖一锨土,宣告开始动土。这时负责打墓的人才能开始工作。墓的形式一般分为两种,竖穴墓和洞室墓。因为考虑到可能形成夫妻合葬墓,所以这两种墓除单室外,还有双室,双室间只有一墙之隔。但是,无论是单室还是双室其构造原理和过程基本一致,只不过双室墓是在一处筑了其间只有一墙之隔两个单室。所以笔者在下文只对单室的竖穴墓和洞室墓做以分别论述:
一般是先向地下挖出南北长约2.5米,东西宽约1.8米,深2.2至3米左右的长方形竖穴土坑。然后夯打坑底,接着沿四周坑壁向上全部砌墙,所用之砖一般是我们现在用的普通砖(20*10*5cm的红烧砖)。待四周墙壁最顶部统一距地面半米左右的时候停止砌壁。然后用石灰等建筑材料将四壁粉刷涂光。一般情况下,墓底都需铺砖,甚至会做成水泥地面。从地面看,这种墓好象一个无盖的箱子。入葬时,木棺将会用绳子绑住,直接从顶部水平放入墓中,后在墓顶加盖水泥板。
这里的洞室墓不是直接在地下挖洞以成墓室。其做法也是先向下挖坑,只不过挖的是一个甲字型的土坑。或着说是竖穴墓伸出一条墓道,用以将棺木运入。墓道均在墓的南侧,据此很明显判断出墓向是座北朝南。甲字型坑的长方形部分同竖穴墓坑的长宽高基本相似,四壁也用砖砌,也粉刷墙壁,地面铺砖。只不过南壁部分留空做成门状,以便同墓道相连。而且也先将墓顶直接筑好,棺木将从墓道、墓门处抬入。同时,墓道南高北低成斜坡状,墓道壁为原生土铲平即可,无需其他加工。
笔者注意到,在筑墓的过程中,死者的女儿每天会带一些礼品来酬劳打墓的人,并要给打墓的人一些”耍钱”。并且打墓所需劳动日较多,一般持续整个丧期。
&&&&&&&&&&&&&&&&&&&&&& &&&&&&&
上述一切准备妥当或开始后,亲戚朋友也已陆续前来吊唁。我们可以看到,死者男性直系亲属跪在灵堂左侧,女性直系亲属跪在灵堂右侧。每一侧的排列也有一定讲究,一般是长子长媳跪在灵前距棺木最近的地方,其他亲属也按亲近依此排列。至于前来吊唁的人,一般到门口时就被接待的的人带到灵前(女儿孙女距家门有一断距离时就会哭泣并被搀扶而来)。笔者看到,女性吊唁者只是跪在灵前哭泣,而男性吊唁者则会迈前上香。香是在灵桌前的蜡烛上点燃的,香点燃后上面的火苗不能用吹灭,而应用手煽或将其摇灭。然后,退后三步,持香而作揖。接着上前将香一个一个插入香炉。再后退三步,下跪,叩首三下,方罢。叩首时,女性吊唁者也要紧跟着叩首。同时灵堂两侧的亲属也应叩首回礼。并且吊唁者磕头叩首时,长子应在纸炉里焚纸。待吊唁者行礼完后,负责接待的人就会给吊唁者披孝绑孝,整个吊唁方算结束。
在此后的几天内,主要就是进行吊唁活动,过程基本如上所述。除此以外,在丧期内有守夜习俗,即每天晚上,死者的儿女孙辈要轮流跪在灵前,以示孝道。并且每天吃饭时要在灵前先给死者供奉食物。同时还讲究,当年刚出嫁或有身孕的女性不能到灵前祭拜。
&&&&&&&&&&&&&&&&& &&&&&&&&&&
丧期的高潮则是从埋葬的前一天下午开始的。此时,在吹打音乐的伴奏下,总管为跪在灵前的长子长孙戴上疙瘩帽子(一种带有一定数量棉球的纸糊帽子,长孙帽子最顶的那个棉球带红),为长媳妇和长孙女的孝纱顶部缝上棉球(长孙女孝上的棉球带红)。然后在长子长孙腰间绑两道麻绳,背后挂一张书有字的麻纸。并在其叩首完后分别给一个纸棍。至于其他男性家属,则在其腰间绑一道麻绳,也依然给每人一个纸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纸棍是将白纸剪成齿状,贴在直径约为2―3厘米,长为1.5―2尺的较为笔直的柳枝或杨树枝上。看上去就是长满纸刺的棍。并且孙辈手持的纸棍头端涂有红色。需要注意的是,麻绳和纸棍的实施对象只是男性。
待这项礼仪进行完后,则由长子双手抱着灵前”X门祖先之灵位”,带着纸棍在吹打乐人的陪同下,前去祖坟“请祖先”。一般是在祖坟点香烧纸,然后再从原路返回将灵位供于灵前。听说这样是为了告诉祖先死讯,希望其在阴间照顾死者。回来后,长子仍在吹打乐人的带领下赴墓地扫墓。将新墓底的灰土扫入一木斗中,带回放入灵桌之下。然后,依然是长子带着吹打乐人到村口,迎接早已等候在那里的死者的女儿孙女。并将她们带来的献饭和纸扎一并迎回。献饭是女儿孙女用面粉做成许多小动物的样子,有狮子、老虎、鸡等。而纸扎是指那些纸人、纸狮、纸山等。献饭迎到灵前,一般由姑爷在吹打乐声中跪将献饭一件件放到灵桌上。
接着就要进行盖棺。盖棺之前要瞻仰死者仪容。这时死者脸上的手帕已被去掉,亲属会从灵堂的左侧入,右侧出,围棺木转一周。同样,眼泪依然不能掉进木棺。瞻仰过后,帮忙人为死者盖上红色的被子,用卫生纸卷或其他东西将死者与棺木两内侧的空隙塞紧,达到稳固的效果。然后用一层白纱将棺口盖住,后盖棺盖。且此时不能用铁钉固定,只能用乳胶粘住即可。这一切都是在吹打乐声中进行的。
盖棺后就是亲戚朋友邻里乡亲为死者奠酒。这种奠酒活动大多由男性进行。死者亲属仍跪居两侧,与吊唁时的情形一样仍要答礼。整个奠酒活动也是在吹打乐声中进行。奠酒的次序尤为重要。首先是死者娘家人,接着是死者的侄子,然后是死者的姑爷,最后是邻里乡亲其他亲戚朋友。奠酒过程也是有讲究的,先是奠酒人上前点香插香,然后磕头三下。起,做揖,端起总管递过的酒杯,迈方步后退三步,跪,将酒举过头顶,然后缓缓倒向地面,再磕头三下。再起,方步上前一步,做揖,接过总管的另一杯酒,后退三步,跪,依然将酒举过头顶,然后倒向地面,再磕头三下。再起,……,听说直到奠够九九八十一杯酒方罢,不过现在的人为方便,一般照此方式只奠三杯酒。这一晚依然要守夜。
&&&&&&&&&&&&&&&&&&&&&&&&&&&&&&&&
第二天太阳未出来之前,死者全体亲属就会跪在门外。由长子将灵桌下的火盆请出来,在总管的安排下,将火盆高高举过头顶,猛摔向地面将其摔碎,称之为摔火盆。火盆摔完后,全体亲属又跪在灵前,在总管的主持下向死者三磕头。接着开始起灵,即将棺木抬到门外的灵床上(在起灵前,帮忙人已用铁钉将棺身、棺盖固定)。这里的灵床类似于轿子,但其两个轿杆成两条龙状,前为龙头后为龙尾,且内部也比普通轿室较长较宽。棺木由六个人抬到灵床后,全部亲属走出门外。男性亲属则手持纸棍走到灵床前拉纤绳(所谓纤绳是在灵床前绑一条十几米长的白色纱带,离灵床最远端由长子绑在腰间,向后按同死者关系依此而站,据说这是孝子们在为死者引路),在长子两侧则是吹打乐人。紧挨灵床后的是手持纸扎的帮忙人,而女性亲属及亲戚朋友紧跟在纸扎后面。至于灵床的扛抬则是由村里的帮忙人轮流着进行。这时,只要鞭炮响起也就意味着送葬开始,一些之前没来帮忙的村民也会扛着工具主动列在送葬队伍的最后边。在送葬的整个过程中,吹打乐声是不断的。
并且送葬队伍只能走大路,每到一个拐弯处,就会燃起鞭炮并在该处插上一面小黄旗,称为拐七。 若死者属非自然死亡,送葬队伍所经过的人家就会在自家门口点燃一小堆麦草, 据说是为避邪。到墓前时,所有亲属一律跪着,然后由长子解下纤绳,依然是六人将棺木放入墓室并使起稳当(具体的放入方式,前文已做论述)。笔者曾有幸进入墓室看过,发现棺木的放置大致是头北脚南,但稍偏西北、东南。同时,木棺是头高脚低的,这有头枕五台、脚踏南山之说。木棺南侧放有一张黑色小木桌,桌两侧有两把黑色小木椅,为冥器。桌上还放有现在并不常见的陶壶和两个陶杯,甚至还有一个开着的收音机,以及先前在灵桌上放的那两个罐子。在墓室的东南和西南角分别放有纸糊的童男童女。紧挨棺木南端两侧放有两只一样的黑色瓷马,约有1.5尺高。木棺由长子用绣有画纹的红绸覆盖。
墓室的一切准备妥当后开始封墓门。封墓门的整个过程依然是在打击乐声中进行的。一般第一砖是由长子筑。接着是死者的姑爷,但他得向筑墓人付酬劳。姑爷之后由筑墓人来筑,但到最后一砖时由死者侄子来筑,同样他也需付酬劳(因为竖穴墓封顶时也需在水泥板缝隙加砖,所以程序一样)。墓门或墓顶封好后,由长子在墓坑的四角分别象征性的填土后,帮忙人才可轮换着开始填土,土是修墓坑时挖出的土。待坟堆(在墓室上覆起的土堆)形成后,人们便将纸扎和死者临死时的衣物浇酒点燃。同时,孝子们将所带纸棍插在坟顶,使其能够在来年扎跟发芽直至长成大树(因为纸棍是用易活的柳枝和杨树枝做成)。这些完成后方可离开,但只能按原路返回。同时,会有人付给吹打乐人一定酬劳,请他们在坟前为死者再吹奏几曲,称为点歌。其他人离开后,长子还要招呼着打墓人在坟前修纸炉,纸炉里面是空的,外型像个小房子,高1.5尺左右,祭拜时用以焚纸。
然后长子回家,手持死者遗像,后面是吹打乐人,再后面是一些手持灵前献饭的亲戚朋友,排成长队在村里行走(一般转转即可),称为转饭。转饭队伍回到家中,长子将遗像放回灵桌前,跪在一侧。后面手持献饭的人一字列成长队,跪着依次将献饭传至长子手中。长子将其举过头顶,交给总管并由其放回到灵桌前。这个过程一直持续至最后一碗献饭放回灵桌。然后全体磕头三次,方算结束。接着就是长子在总管的带领下向帮忙人磕头酬谢,最后长子向总管磕头酬谢。整个丧事就算结束。
不过值得补充的是,在死者入土的三天之内,每天傍晚死者的儿子则会带着麦草到死者坟前为其”打怕”,即将麦草环绕坟堆放置一圈,然后点燃直到其熄灭。听说这样是为明确死者在阴间的地界,防止其他游魂侵入。
通过上述,笔者联想到下列一些事情:
一、在某些情况下,葬品不直接表现社会生活。同时,墓葬中所体现的社会生活可能往往落后于实际的社会生活。比如墓室中的陶壶在生活中已不多见。
二、视死如生的观念再一次得到证实,比如墓葬中的桌子凳子甚至收音机等。
三、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出人意料。墓上种树的传统,历经两三千年没有变化。毁器和口中含物的传统最早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即便使用纸人送葬的传统也已有千年历史。
四、丧葬中,使死者腿微屈和打怕的做法,让笔者想到了秦人屈肢葬和围沟墓。至于其间更深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地址:北京王府井大街27号(100710) E-mail:
以今窥古――关中泾阳丧葬习俗略述
发布时间:
&&&&&&&&&&&&&&& &&&&&&&&&&&&&
&&&&&&&&&&&&&&&&&&&&&&&&&&&&&&
笔者因自小生长在关中农村,也参加过几次丧葬,所以对家乡泾阳及周围的丧葬习俗仪式甚是了解。因为丧事的准备是在死者未离开之前开始的,所以本文将从死者的临去前开始,对读者做以论述。
& &&&&&&&&&&&&&&&&&&&&&&&&&&&&&&&
死者临死的时候,家人及亲属已开始准备后事,同村的人闻讯也会前来探究竟,准备帮忙。这时死者子女和亲属会围在死者周围,不停的喊叫死者,据说这里面有招魂的动机。而另一边,死者的儿子则和村子一些有威望的人商量后事,他们会主要商量三件事:丧期、丧事规模、总管即主事人人选。丧期一般有三天、五天、七天、十天。因为大部分人财力精力有限,所以选择三天、五天居多。丧事规模由死者家属的自身条件决定。而总管一般是由村里有威望、有经验的人担当,负责以后丧期中的具体事宜。
当死者吐出最后一口气时,其子女儿孙晚辈,齐跪其周围大哭,当然这个是因悲伤所致。同时会有人将一个绑着红线的铜钱塞入死者口中,但将红线露出。
这时,总管会宣布死者已去,算是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工作。几个临时来帮忙的村民就会给悲伤的死者亲属戴孝。所谓的“孝”用白纱巾做成,一般是把白纱巾捋成绳状分别绑在男性和小孩子头上,后脑勺后留下长长的“尾巴”,像满人的辫子。而女性则是叠成方块状顶在头上。对于男性而言,孝的长度同戴孝人与死者的伦理亲密关系有关,关系愈近,孝愈长。而死者长子的孝最长。而且小孩子以及死者孙子辈或更晚辈的人,孝上一般在孝打结的地方涂有红墨水,听说是为了让死者保佑晚辈增福。&&& 当亲属痛哭过后,总管则会安排亲属回避。只由长子和村里临时帮忙的人给死者檫洗身子,换上死者生前准备好的寿衣(又称老衣,包括单衣、棉衣、帽子、枕头、被褥等),寿衣的纹饰一般以福字居多,且多为深色。而枕头形态多样,有老虎、鸡、桥型等,均为布制。从死者身上退去的衣服则会叠好放在一处。换衣过后,会用红绳子绑住死者双脚,使其并拢。也会用红绳子使其双腿微屈,这同秦人屈肢葬还颇有相似。其后,死者仍放在临死时的床上,并用被子盖住,只露其头,且还用手帕将脸遮住。这时,临时帮忙的人也回到各自家中,而长子则会在总管的带领下到各家“请人”(若死者死于晚上,这一项可免)。一般是长子跪在主人家门口(据说,因重孝在身丧期之内万不能进入别人家中,以免将死者阴魂带入),由总管进门将主人请出,长子向主人发烟,主人接烟后就表示愿意帮忙,接着长子磕头以示酬谢。待挨家挨户请完后,帮忙的人便陆续来到死者家中。
&&&&&&&&&&&&&&&&&&&&&&&&&& &&&二
人到齐后,总管便会按照同死者亲属商定的情况安排人手、执行后事,丧事也就真正开始。这时总管会安排报丧、各帮忙人的职责、吹打乐人、青器、布置灵堂、打墓等。下面笔者将做以分别论述。(1) 报丧&&& 即安排人通知死者亲戚朋友前来吊唁,并告知丧事的安排。报丧人手执一个写着名单的白纸,按其顺序进行通知。若死者为女性,则会首先通知死者的娘家。并且,吊唁者前来吊唁也是有讲究的,如死者儿媳妇的娘家人必须给儿媳妇一家带上新衣服,称为“打头”。(2) 各帮忙人职责&&& 各帮忙人的职责一般是由总管根据帮忙人的办事能力和经验来安排,包括礼房、接待人、打杂等。礼房主要负责登记来客所带丧礼情况,并在丧礼上挂张“XXX叩”的白色纸条,然后将丧礼一字挂在院里。礼房的人一般由书法较好的人担任。同时,前来吊唁的人无一例外的带着一卷烧纸和两根蜡烛,也由礼房的人代收。接待人专门负责接待、挽扶前来吊唁的人。至于打杂是比较机动的,基本上什么活都干。(3) 吹打乐人、青器&&& 吹打乐人和青器是丧礼中必备的,吹打乐人一般请外村的乐人,因为本村为本村人吹打不太方便。乐器也是乐人自带,有琐呐、小锣、小鼓、梆子、竽、风琴等。青器指待客用的桌子、板凳、盘子、碗筷、碟、灶锅等,一般是租赁的。至于为什么叫“青器”,笔者曾打听过,但也没有人能说出原因,故有待后考。(4) 布置灵堂&&& 布置灵堂是一件很有讲究的事。灵堂布局一般是前边放一张大方桌,方桌上放一个用纸做成的类似于门楼的斗拱建筑。有一米多高,其上部一般由右至左写着“敬孝堂”几字。字下放着死者的遗像,遗像右侧是“X门X代祖先之灵位”(若死者为女性则是“X门X氏之灵位”),左侧是“X门祖先之灵位”。纸建筑前方一尺左右则是香炉。香炉两侧各一个烛台。紧挨纸建筑两侧则是用纸做成的、上布满纸花的东西,样子颇似旌旗。在纸建筑两侧稍微靠前处,有两个纸做的童男童女像,男居左、女居右。在纸像前分别放着两罐东西,一罐是五谷(一般为小麦、小米、稻米、黄豆、豌豆),一罐装的是沙子。&&& 方桌前下方地面放置着一个用来烧纸的纸炉。方桌两侧距方桌两尺左右,分别有四幅画卷,一般是八仙图或八仙女图。方桌正上方是一个吊顶,上面挂有葡萄、瓜果等模型。在方桌后面就是木棺(一般是在死者生前准备好的),两者是用白色或黑色围帐隔开的。木棺又称方,一般是一头宽一头窄呈梯形,宽的那端为头,用来放置死者头部。木棺在灵前的放置一般呈南北走向(或稍偏),头部始终在北侧且稍偏西北。木棺一般用木凳等东西撑起距地面一定距离,并且要保证棺头部较尾部略高。同时在木棺尾部下方地面,放置一黑色瓷碗,内盛青油,用棉花撮成灯芯,灯芯穿过一铜钱孔,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油灯。该灯待死者入棺后点燃,并且在整个丧期中都要保证其亮。据说这是因为死者走在黄泉路上,人乏脚困,点灯是为了让其烤烤脚、暖暖身子。&&& 木棺本身及里面的设置也颇有风俗。首先是用砂纸将木棺通体打光,再涂上透明油漆。当然,这样是为了美观且透出一种威严。然后在棺内底部铺上一层白纸,再在上面盖上两三寸厚的灰,一般用炕灰最佳。接着在灰上放置两三寸厚的松柏枝,有的还在松柏枝上放置麦草。这一切铺好后,再在上面铺一层烧纸,烧纸上盖被褥。这些准备妥当后,离死者离去的时间大约也就三四个小时。死者也已开始变硬,俗称为“僵尸”。这时就在吹打乐人的吹打丧乐声中,总管主持,由四人手抬死者并放入棺内,称为“入敛”。死者亲属齐跪在棺前,但不得接近木棺,更不允许将眼泪掉到死者身上甚至棺内。死者在棺内是仰身,双手并拢放在身体两侧或双手放在腹部,下肢微屈且双脚并拢。头部枕的是上文提到的枕头,而脚部也有一个专门放置脚的“山”字型布制东西,其多为红色且画纹较多。这时死者身上没有覆盖任何东西,但脸部仍盖有手帕。入殓同时,会有人在死者家门口悬挂一张叫布告的白色布,有长方状也有正方状。其上下两端各固定有一横棍,上端横棍绑着绳子用以悬挂。布上自右向左书写,依此为“布告(或闻告)、不孝子痛哭泣零以告乡亲父老等(死讯)、死者生平和死因,并要注明亲属已尽力抢救却无效的话,然后是日期、儿子侄子孙子(均为男性)姓名”等。&&& 待入殓完后,帮忙的人便会在死者身体与棺木两内侧之间放些鲜花。然后棺口部用红绸盖上,但不盖棺盖,使人们无法直接看到死者。这时,整个灵堂就算布置完毕。(5) 打墓&&& 打墓又称箍墓、筑墓,就是为死者修建墓地。以前是请风水先生任意选墓址,现在因为国家政策,所以只能请风水先生到村里的公共墓地选墓址。选好后,由死者亲属出面同村里交涉并购买该处,方能打墓。打墓的人选也是由总管安排的,一般是由具有一定经验的人担当。&&& 笔者看到,打墓是有一个严格过程的,先是由死者长子在该址点香祭拜土地神。然后放线规划,接着长子在墓址的四脚各挖一锨土,宣告开始动土。这时负责打墓的人才能开始工作。墓的形式一般分为两种,竖穴墓和洞室墓。因为考虑到可能形成夫妻合葬墓,所以这两种墓除单室外,还有双室,双室间只有一墙之隔。但是,无论是单室还是双室其构造原理和过程基本一致,只不过双室墓是在一处筑了其间只有一墙之隔两个单室。所以笔者在下文只对单室的竖穴墓和洞室墓做以分别论述:
一般是先向地下挖出南北长约2.5米,东西宽约1.8米,深2.2至3米左右的长方形竖穴土坑。然后夯打坑底,接着沿四周坑壁向上全部砌墙,所用之砖一般是我们现在用的普通砖(20*10*5cm的红烧砖)。待四周墙壁最顶部统一距地面半米左右的时候停止砌壁。然后用石灰等建筑材料将四壁粉刷涂光。一般情况下,墓底都需铺砖,甚至会做成水泥地面。从地面看,这种墓好象一个无盖的箱子。入葬时,木棺将会用绳子绑住,直接从顶部水平放入墓中,后在墓顶加盖水泥板。
这里的洞室墓不是直接在地下挖洞以成墓室。其做法也是先向下挖坑,只不过挖的是一个甲字型的土坑。或着说是竖穴墓伸出一条墓道,用以将棺木运入。墓道均在墓的南侧,据此很明显判断出墓向是座北朝南。甲字型坑的长方形部分同竖穴墓坑的长宽高基本相似,四壁也用砖砌,也粉刷墙壁,地面铺砖。只不过南壁部分留空做成门状,以便同墓道相连。而且也先将墓顶直接筑好,棺木将从墓道、墓门处抬入。同时,墓道南高北低成斜坡状,墓道壁为原生土铲平即可,无需其他加工。
笔者注意到,在筑墓的过程中,死者的女儿每天会带一些礼品来酬劳打墓的人,并要给打墓的人一些”耍钱”。并且打墓所需劳动日较多,一般持续整个丧期。
&&&&&&&&&&&&&&&&&&&&&& &&&&&&&
上述一切准备妥当或开始后,亲戚朋友也已陆续前来吊唁。我们可以看到,死者男性直系亲属跪在灵堂左侧,女性直系亲属跪在灵堂右侧。每一侧的排列也有一定讲究,一般是长子长媳跪在灵前距棺木最近的地方,其他亲属也按亲近依此排列。至于前来吊唁的人,一般到门口时就被接待的的人带到灵前(女儿孙女距家门有一断距离时就会哭泣并被搀扶而来)。笔者看到,女性吊唁者只是跪在灵前哭泣,而男性吊唁者则会迈前上香。香是在灵桌前的蜡烛上点燃的,香点燃后上面的火苗不能用吹灭,而应用手煽或将其摇灭。然后,退后三步,持香而作揖。接着上前将香一个一个插入香炉。再后退三步,下跪,叩首三下,方罢。叩首时,女性吊唁者也要紧跟着叩首。同时灵堂两侧的亲属也应叩首回礼。并且吊唁者磕头叩首时,长子应在纸炉里焚纸。待吊唁者行礼完后,负责接待的人就会给吊唁者披孝绑孝,整个吊唁方算结束。
在此后的几天内,主要就是进行吊唁活动,过程基本如上所述。除此以外,在丧期内有守夜习俗,即每天晚上,死者的儿女孙辈要轮流跪在灵前,以示孝道。并且每天吃饭时要在灵前先给死者供奉食物。同时还讲究,当年刚出嫁或有身孕的女性不能到灵前祭拜。
&&&&&&&&&&&&&&&&& &&&&&&&&&&
丧期的高潮则是从埋葬的前一天下午开始的。此时,在吹打音乐的伴奏下,总管为跪在灵前的长子长孙戴上疙瘩帽子(一种带有一定数量棉球的纸糊帽子,长孙帽子最顶的那个棉球带红),为长媳妇和长孙女的孝纱顶部缝上棉球(长孙女孝上的棉球带红)。然后在长子长孙腰间绑两道麻绳,背后挂一张书有字的麻纸。并在其叩首完后分别给一个纸棍。至于其他男性家属,则在其腰间绑一道麻绳,也依然给每人一个纸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纸棍是将白纸剪成齿状,贴在直径约为2―3厘米,长为1.5―2尺的较为笔直的柳枝或杨树枝上。看上去就是长满纸刺的棍。并且孙辈手持的纸棍头端涂有红色。需要注意的是,麻绳和纸棍的实施对象只是男性。
待这项礼仪进行完后,则由长子双手抱着灵前”X门祖先之灵位”,带着纸棍在吹打乐人的陪同下,前去祖坟“请祖先”。一般是在祖坟点香烧纸,然后再从原路返回将灵位供于灵前。听说这样是为了告诉祖先死讯,希望其在阴间照顾死者。回来后,长子仍在吹打乐人的带领下赴墓地扫墓。将新墓底的灰土扫入一木斗中,带回放入灵桌之下。然后,依然是长子带着吹打乐人到村口,迎接早已等候在那里的死者的女儿孙女。并将她们带来的献饭和纸扎一并迎回。献饭是女儿孙女用面粉做成许多小动物的样子,有狮子、老虎、鸡等。而纸扎是指那些纸人、纸狮、纸山等。献饭迎到灵前,一般由姑爷在吹打乐声中跪将献饭一件件放到灵桌上。
接着就要进行盖棺。盖棺之前要瞻仰死者仪容。这时死者脸上的手帕已被去掉,亲属会从灵堂的左侧入,右侧出,围棺木转一周。同样,眼泪依然不能掉进木棺。瞻仰过后,帮忙人为死者盖上红色的被子,用卫生纸卷或其他东西将死者与棺木两内侧的空隙塞紧,达到稳固的效果。然后用一层白纱将棺口盖住,后盖棺盖。且此时不能用铁钉固定,只能用乳胶粘住即可。这一切都是在吹打乐声中进行的。
盖棺后就是亲戚朋友邻里乡亲为死者奠酒。这种奠酒活动大多由男性进行。死者亲属仍跪居两侧,与吊唁时的情形一样仍要答礼。整个奠酒活动也是在吹打乐声中进行。奠酒的次序尤为重要。首先是死者娘家人,接着是死者的侄子,然后是死者的姑爷,最后是邻里乡亲其他亲戚朋友。奠酒过程也是有讲究的,先是奠酒人上前点香插香,然后磕头三下。起,做揖,端起总管递过的酒杯,迈方步后退三步,跪,将酒举过头顶,然后缓缓倒向地面,再磕头三下。再起,方步上前一步,做揖,接过总管的另一杯酒,后退三步,跪,依然将酒举过头顶,然后倒向地面,再磕头三下。再起,……,听说直到奠够九九八十一杯酒方罢,不过现在的人为方便,一般照此方式只奠三杯酒。这一晚依然要守夜。
&&&&&&&&&&&&&&&&&&&&&&&&&&&&&&&&
第二天太阳未出来之前,死者全体亲属就会跪在门外。由长子将灵桌下的火盆请出来,在总管的安排下,将火盆高高举过头顶,猛摔向地面将其摔碎,称之为摔火盆。火盆摔完后,全体亲属又跪在灵前,在总管的主持下向死者三磕头。接着开始起灵,即将棺木抬到门外的灵床上(在起灵前,帮忙人已用铁钉将棺身、棺盖固定)。这里的灵床类似于轿子,但其两个轿杆成两条龙状,前为龙头后为龙尾,且内部也比普通轿室较长较宽。棺木由六个人抬到灵床后,全部亲属走出门外。男性亲属则手持纸棍走到灵床前拉纤绳(所谓纤绳是在灵床前绑一条十几米长的白色纱带,离灵床最远端由长子绑在腰间,向后按同死者关系依此而站,据说这是孝子们在为死者引路),在长子两侧则是吹打乐人。紧挨灵床后的是手持纸扎的帮忙人,而女性亲属及亲戚朋友紧跟在纸扎后面。至于灵床的扛抬则是由村里的帮忙人轮流着进行。这时,只要鞭炮响起也就意味着送葬开始,一些之前没来帮忙的村民也会扛着工具主动列在送葬队伍的最后边。在送葬的整个过程中,吹打乐声是不断的。
并且送葬队伍只能走大路,每到一个拐弯处,就会燃起鞭炮并在该处插上一面小黄旗,称为拐七。 若死者属非自然死亡,送葬队伍所经过的人家就会在自家门口点燃一小堆麦草, 据说是为避邪。到墓前时,所有亲属一律跪着,然后由长子解下纤绳,依然是六人将棺木放入墓室并使起稳当(具体的放入方式,前文已做论述)。笔者曾有幸进入墓室看过,发现棺木的放置大致是头北脚南,但稍偏西北、东南。同时,木棺是头高脚低的,这有头枕五台、脚踏南山之说。木棺南侧放有一张黑色小木桌,桌两侧有两把黑色小木椅,为冥器。桌上还放有现在并不常见的陶壶和两个陶杯,甚至还有一个开着的收音机,以及先前在灵桌上放的那两个罐子。在墓室的东南和西南角分别放有纸糊的童男童女。紧挨棺木南端两侧放有两只一样的黑色瓷马,约有1.5尺高。木棺由长子用绣有画纹的红绸覆盖。
墓室的一切准备妥当后开始封墓门。封墓门的整个过程依然是在打击乐声中进行的。一般第一砖是由长子筑。接着是死者的姑爷,但他得向筑墓人付酬劳。姑爷之后由筑墓人来筑,但到最后一砖时由死者侄子来筑,同样他也需付酬劳(因为竖穴墓封顶时也需在水泥板缝隙加砖,所以程序一样)。墓门或墓顶封好后,由长子在墓坑的四角分别象征性的填土后,帮忙人才可轮换着开始填土,土是修墓坑时挖出的土。待坟堆(在墓室上覆起的土堆)形成后,人们便将纸扎和死者临死时的衣物浇酒点燃。同时,孝子们将所带纸棍插在坟顶,使其能够在来年扎跟发芽直至长成大树(因为纸棍是用易活的柳枝和杨树枝做成)。这些完成后方可离开,但只能按原路返回。同时,会有人付给吹打乐人一定酬劳,请他们在坟前为死者再吹奏几曲,称为点歌。其他人离开后,长子还要招呼着打墓人在坟前修纸炉,纸炉里面是空的,外型像个小房子,高1.5尺左右,祭拜时用以焚纸。
然后长子回家,手持死者遗像,后面是吹打乐人,再后面是一些手持灵前献饭的亲戚朋友,排成长队在村里行走(一般转转即可),称为转饭。转饭队伍回到家中,长子将遗像放回灵桌前,跪在一侧。后面手持献饭的人一字列成长队,跪着依次将献饭传至长子手中。长子将其举过头顶,交给总管并由其放回到灵桌前。这个过程一直持续至最后一碗献饭放回灵桌。然后全体磕头三次,方算结束。接着就是长子在总管的带领下向帮忙人磕头酬谢,最后长子向总管磕头酬谢。整个丧事就算结束。
不过值得补充的是,在死者入土的三天之内,每天傍晚死者的儿子则会带着麦草到死者坟前为其”打怕”,即将麦草环绕坟堆放置一圈,然后点燃直到其熄灭。听说这样是为明确死者在阴间的地界,防止其他游魂侵入。
通过上述,笔者联想到下列一些事情:
一、在某些情况下,葬品不直接表现社会生活。同时,墓葬中所体现的社会生活可能往往落后于实际的社会生活。比如墓室中的陶壶在生活中已不多见。
二、视死如生的观念再一次得到证实,比如墓葬中的桌子凳子甚至收音机等。
三、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出人意料。墓上种树的传统,历经两三千年没有变化。毁器和口中含物的传统最早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即便使用纸人送葬的传统也已有千年历史。
四、丧葬中,使死者腿微屈和打怕的做法,让笔者想到了秦人屈肢葬和围沟墓。至于其间更深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秦子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纸花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