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名言氏族后代和亲戚

谭嗣同家族后人112幅诗配画寄寓怀念之情(图)
谭志辉在展示她的画作。李春璞 摄
  本报株洲讯(记者 李春璞)“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出版一本以谭嗣同诗词、名言警句为题材的书画册,让更多人记住他。”昨日下午,在株洲一栋普通民宅里,谭嗣同家族后人、64岁的谭志辉满怀期望地告诉记者。
  她的祖父被谭嗣同视如己出
  谭志辉的曾祖父谭嗣贻是谭嗣同的大哥,谭嗣同自己的孩子很小就夭折了,他将大哥的儿子谭传赞也就是谭志辉的祖父视如己出。按照家族的习惯,谭志辉也称谭嗣同为曾祖父。谭志辉出生在浏阳谭嗣同故居——大夫第,自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遗憾的是,在她年幼时,父母分别被打成反革命和右派,家人也不敢和她说更多的往事。直到30岁左右,她才逐渐对曾祖父谭嗣同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谭志辉介绍,谭嗣同非常喜欢谭传赞,经常带着他骑马游历。就义前,谭嗣同还托人带话给自己的夫人,让她好好照看谭传赞,谭志辉的父亲便是谭传赞的第二个儿子。
  虽然因为家庭原因谭志辉没受到很好的教育,但她自小就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退休后,她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国画创作上。虽然没有名师指点,但凭借坚强的毅力和家族的遗传,她硬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她的绘画作品先后入选韩、中、日、台湾地区书画作品国际巡展,全国第十届美展湖南省展区优秀作品展等。
  追随谭嗣同脚步创作诗配画
  从2004年开始,谭志辉萌生了为谭嗣同流传在世的诗词配上画作的念头。谭嗣同“少勤业诗”,作品数量不少,但由于其严于取舍,故保存、流传下来的并不多,目前知晓的有200余首。为真实再现谭嗣同诗歌的意境,她多次追随谭嗣同在湖南留下的脚步,去过南岳衡山、岳阳楼,浏阳更是每年必去。在这些地方,她更加深刻地领会到了谭嗣同诗作中蕴含的阔大意境和忧国忧民情怀。谭嗣同曾写过一首名为《道吾山》的诗,道吾山是浏阳的一座名山。为给此诗配画,患有冠心病的谭志辉先后数次登上此山,仔细临摹,几经修改,最终创作出一幅与该诗相得益彰的画作。
  今年是谭嗣同殉难112周年,谭志辉目前也恰好为谭嗣同的诗歌创作出了112幅写意山水画,这也是她有意为之,希望借此表达对曾祖父的怀念之情。“作为曾祖父的后人,这是我对他最好的纪念。”谭志辉希望,最终能将谭嗣同的200多首诗歌都能配上合适的画作,让曾祖父的诗歌以更为生动的形象留存人间。
作者:编辑:黄琛
本内容未经授权严禁复制、转载、建立镜像
( 9:34:11) ( 9:57:04) ( 9:51:48) ( 22:57:06)清末民初名人亲戚圈&&(ZT)
http://zwp-nm./blog/static//
先说一说清末时期重臣们的亲戚圈:
李鸿章、奕诓、孙宝琦:满清有规矩,叫做满汉不通婚,所以皇族之间都是满族人互相通婚,但打破这个几百年皇家规矩的是庆亲王奕劻,他给儿子载伦娶了个汉人老婆,亲家是山东巡抚孙宝琦。这门亲事两家都有自己的考虑,奕劻是觉得大清国日薄西山,得为子孙后代谋个后路,而非科举出身的孙宝琦凭借父亲孙诒经曾经和翁同龢一起做过光绪皇帝老师的关系才在仕途一帆风顺,也巴不得要在皇族里面找个关系更硬的后台。事实上孙宝琦后来也确实混得不错,在民国时做到外交部长,还曾经两度做了国务总理。后人总结孙宝琦算的上史上最会利用子女资源编织关系网的人,他娶了五房老婆,生了八个儿子和十六个女儿,除了二女儿嫁给庆亲王儿子外,其他子女婚姻几乎都是与豪门的联姻。除了会利用联姻关系外,他也不是个糊涂人,在出使法国期间,曾有人密报孙中山的行踪,他本可以就地把孙中山拿下,但他听了一个随从张静江(后来的国民党元老)的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没难为孙中山。孙宝琦有一个妹夫叫颜惠庆也曾经做过三任国务总理,早期的国民党不知道有几人总理,但孙宝琦和颜惠庆就做了五任,可见这家人本身就很不简单。
孙宝琦和李鸿章的姻亲关系算是挺近的。孙宝琦有个弟弟叫孙宝瑄,孙宝瑄的老丈人叫李翰章,李翰章是李鸿章的大哥。一个奕诓,一个李鸿章,大家大概也就知道孙宝琦为什么在清朝末年那么吃香了。
李鸿章与曾国藩:李鸿章的爸爸李文安和曾国藩是同族同乡同窗同僚,最重要的是两人为同科进士,古代同科之间的关系了不得,互相关照提携是必然的。论年龄曾国藩比李翰章只大十岁,可以视为同辈人,但李文安坚决让李翰章、李鸿章兄弟拜曾国藩为老师,这为李翰章兄弟日后得到曾国藩的提携打下了伏笔。
李文安有八个子女:依次为李翰章、李鸿章、李鹤章、李蕴章、李凤章、李昭庆和两个女儿。有一个时期曾国藩、张之洞、李翰章、李鸿章四个人曾经轮着做当时满清重要地域湖广地区的总督,成就最高的李鸿章还做过文华殿大学士,相当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李鹤章做到三品官,后来回家经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自不必说,李蕴章给胡林翼和曾国藩执掌过后勤要务,后来回乡专司宗教事宜,李凤章更多的时间是在和李蕴章在家经商,李昭庆虽很受曾国藩赏识,只可惜39岁就死了。那么李文安的儿子们除了是曾国藩的门生外,李、曾两家也结了亲,曾国藩的外孙女聂其煐嫁给李翰章的儿子李敬萱,曾国藩的孙女曾广璇嫁给李鹤章的儿子李经馥,曾国藩的堂弟曾国荃有个重孙女叫曾宪直,建国后成为全国妇联副主席,三、四十年代曾经是叶剑英的妻子,而叶剑英有个亲家叫邹韬奋,邹韬奋的儿子叫邹家华。
李鸿章与朱风标:李鸿章的儿子李经述娶个老婆姓朱,老丈人叫朱其煊,朱其煊的爸爸叫朱风标,据说朱风标是大理学家朱熹的后代,任过四部尚书,是晚清一顶一的重臣之一。
李鸿章与张之洞:李鸿章的儿子李经述有个儿子叫李国杰,李国杰的妻子张氏的爷爷叫张之万,张之万的弟弟叫张之洞,张之洞就是那个兴办洋务、兴办教育的湖广总督。又是一个晚清一顶一的重臣和李家有亲戚。
李鸿章与张佩纶、孙宝琦:李鸿章的妻子赵继菊还生了个女儿叫李菊藕,嫁了个丈夫叫张佩纶,张佩纶何许人也?袁世凯说:天下翰林我能看上眼的有三个半,张佩纶是第一个。李菊藕的儿子叫张志沂,张志沂有个女儿是作家张爱玲,明白了吧,李鸿章是张爱玲的奶奶的爸爸。张志沂的原配夫人黄氏去世后,又娶继室孙用蕃,孙用蕃的爸爸是孙宝琦。哈哈,又绕回来了,孙宝琦得叫李鸿章一声叔叔才行。
李鸿章与盛宣怀:盛宣怀的爸爸叫盛康,是李鸿章的老朋友,因此,李鸿章办洋务时很是看重盛宣怀,也就成就了一代官商。李鸿章的孙子李国芝娶了盛宣怀的孙女盛毓菊。盛宣怀有八子八女,亲家也是多了去。其中一个女儿盛樨颐嫁给台湾巡抚邵友濂的儿子邵恒,生了个儿子是现代诗人邵洵美。邵友濂另一个儿子邵颐则是李鸿章兄弟李昭庆的女婿,
曾国藩与左宗棠:曾国藩的外孙女聂其昌嫁给了左宗棠的孙子左念宜,曾国荃的孙子曾广璈娶了左宗棠的孙女左念贻。
曾国藩、李鸿章、郭嵩焘、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曾任直隶总督,是中国第一位名副其实的外交官,曾国藩的之女曾纪纯嫁郭嵩焘之子郭依永,李鸿章之侄李经蕖娶郭嵩焘之女。早年作为幕僚的左宗棠和他的东家封疆大吏陶澍结为亲家,后来陶澍又把女儿嫁给了胡林翼,嗨,作为辛亥第一猛将的胡林翼稍不留神成了左宗棠的晚辈。
再看看民国前后名人的亲戚圈:
孙宝琦仍然是个关键人物
孙宝琦和袁世凯、冯国璋:孙宝琦结亲家的功夫天下第一,他和袁世凯有两门亲,袁世凯的儿子袁克齐娶孙家第五女,袁世凯的小女儿袁箓祯是孙家儿媳。这个孙宝琦和民国总统冯国璋也是儿女亲家,所以说,著名相声演员冯巩和孙宝琦也是有亲戚的。
孙宝琦和盛宣怀:盛宣怀有哥哥叫盛善怀,盛善怀有个女儿叫盛范颐,嫁给孙宝琦的四子孙用岱。这样一来,通过孙宝琦,盛宣怀和袁世凯也搭上了亲戚。盛宣怀还有个孙子叫盛毓度,盛毓度有个女儿叫盛勤,盛勤的老公叫钱文忠,钱文忠是谁?看看《百家讲坛》节目吧,讲《玄奘西游记》那个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这个钱家也很不得了,钱学森、钱光英、钱伟长、钱三强、钱其琛、钱钟书,钱家在近现代名人多的了不得。
李鸿章与袁世凯:李鸿章的孙子李国杰之女李家琚是袁世凯的儿子袁克义的媳妇。
盛宣怀与蒋宋:盛宣怀有个七女儿叫盛爱颐,由于当时宋子文的大姐宋霭龄在盛家做英文教师,宋子文经常去盛家,盛家七小姐经常和宋子文在一起,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当时盛宣怀的妻子庄夫人认为宋家没有什么根基,严拒了这门婚事,这是盛家唯一在姻亲关系上看走眼的一次,这与后来盛家在民国后逐渐失势不无关系。如果盛家因为这段婚姻和后来的孙中山、蒋介石连上姻亲,说不定后来的四大家族里会有盛家。
袁世凯与吴长庆、李鸿章:袁世凯的父亲叫袁保中,叔叔叫袁保庆。很小的时候,袁世凯就过继给袁保庆,虽然袁保庆没什么大的功名,又死得较早,但给袁世凯留下了一个重要财富,他有一个拜把子兄弟叫吴长庆,在山东做军务帮办。袁世凯没有什么功名,又没有考中进士,便找到吴长庆帮忙,从此袁世凯在吴长庆帐前步步高升,为日后飞黄腾达奠定了基础。这个吴长庆,算不上英雄了得,但他的女儿吴宝善嫁给了李鸿章的四弟李蕴章的儿子李经钰,吴长庆还有个儿子叫吴保初,这个吴保初和谭嗣同同为“维新四公子”之一,吴保初有个女儿叫吴弱男,其夫章士钊是辛亥名人啊。袁世凯也算得上利用姻亲培养自己势力的高人,袁世凯和满清重臣端方是儿女亲家,干女儿张佩蘅续弦民国总理段祺瑞,儿子袁克久娶临时大总统黎元洪的女儿黎绍芳,女儿袁诂桢嫁直系军阀曹锟的儿子曹士岳,儿子袁克坚娶陕西总督陆建章之女。
李鸿章与段祺瑞:李鸿章弟弟李昭庆的儿子李国源娶段祺瑞的女儿段宏淑。
这个名人亲戚圈太复杂了,让人头疼,不再往下理了,有兴趣的自己找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12湖南氏族源流-第2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12湖南氏族源流-2
居全国第六十七位的邹姓,在新化县列名第四;希姓义;3湖南姓氏从哪里来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时代,不直接;4希姓、小姓在湖南;湖南2000多个姓氏,不到200个是大姓,其他都;古时有“郡望”、“望出”之说,是指某个世族(姓氏;6湖南少数民族的姓氏;湖南境内,有50来个少数民族,他们的姓氏使用情况;世居古为苗蛮之地湘西的土著少数民族,其远祖绝非汉;7古往今来说改姓;
居全国第六十七位的邹姓,在新化县列名第四;希姓义姓,在江永县居第六位。据华容县1990年统计,全县有465个姓氏,其中1姓1人的有81个姓,占17%以上,这就说明了姓氏使用的不均衡性。3
湖南姓氏从哪里来 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时代,不直接处于中央王朝管辖之下,境内“蛮”、“越”族聚居,自成体系,基本上仍处在原始氏族社会的后期。“蛮”、“越”族所形成的部落,是否使用过姓氏,有多少姓氏,尚待研究,即使有,也是极少的。据传说记载,炎帝部落的某些支系由于黄帝的追逐征伐以及后来中原华夏集团和夏、商、周王朝势力的威胁、排挤,于是进一步往南流徙,从洞庭之野直到九疑苍梧。同时,祝融部落的成员也从西北黄土高原南迁。在这些部落的不断迁徙繁衍过程中,姓氏也在不断分化增加。春秋战国以后,湖南进入楚、秦版图,大批楚人、巴人等楚国境内的民族相继南下湖湘,华夏族系和汉族成为主要居民,姓氏数也有较快增加。隋唐五代时期,湖南大多数时间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北方人口继续南迁,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频仍,更引起人口大批南来,湖南姓氏随着北方移民的增多而增多。两宋时期,湖南的户、口数一直在上升,“靖康之难”,北方居民扶携南渡,很多人流寓湖湘,或经浙江、江苏、江西转徙湖南,寻求新的居留地。湖南家谱、族谱中的记载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人口的增长和姓氏的变化情况,是湖南姓氏大量增加的一个时期。元末明初,湖南大部分地区仍为陈友谅旧部及元朝残余势力所控制,朱元璋的军队与陈友谅旧部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拉锯战,湖南一地深受其害,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田畴荒芜,十室九空,无论是北方移民还是土著居民已经寥寥无几,使用的姓氏随农民逃荒外省和大量死亡而急剧减少。明王朝控制湖南以后,鼓励东南各省居民迁入湖南,苏、浙、皖、赣人,特别是江西人大批涌进湖南,遍布三湘四水,“从征”、“屯垦”、“宦游”或从事商贸活动,也有一批北方军人因随征“平蛮”而落籍湖湘的。笔者经眼3000多部湖南族谱,60%族谱称始迁祖于元末明初自江右徙居湖广,又主要来自江西吉安府的泰和、庐陵、吉水和南昌府的丰城、南昌诸县,进行了“江西填湖广”的人口大迁移,湖南姓氏数也出现了一次大的增幅。令人遗憾的是,历朝历代都没有姓氏数的统计资料。历史发展到今天,封闭的社会状态已经打破,社会全方位开放,人口流动频繁,姓氏数自然也不断增加。可以肯定地说,今天的姓氏数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4 希姓、小姓在湖南湖南2000多个姓氏,不到200个是大姓,其他都可以归入“小姓”。在“小姓”中又有不少姓氏只在某一个地方,甚至某一个村落使用,这样的姓称为希姓,稀少、罕见的姓。湖南的小姓、希姓,如永定、桑植一带的庹(tuo)姓;桃源的翦姓、璩(qu)姓、燕姓;常德的贵姓、铁姓,铁姓似为蒙古族后裔;岳阳的政姓、淦姓;郴县的首姓;邵阳的卿姓、银姓;安乡的蹇姓,慈利籍的蹇先任、蹇先佛姊妹都是老红军、老革命,两个弟弟是革命烈士,其父是安乡人,从安乡到慈利谋生而落籍;辰溪的让姓,是一个20世纪30年代随兵工厂从汉阳徙辰溪的管理人员,其后人是否有落籍者,尚不得而知;华容的呙姓,是从湖北过来的姓;湘阴的伏姓,著名的楹联专家伏嘉谟,湘阴(今汩罗)人;浏阳的寻姓,出了一个著名的革命烈士寻淮洲;醴陵的耿姓,自然会联想到将军外交家耿飚;邵阳的车姓,明末清初是望族,名人辈出,惜后无闻人再现;辰溪的米姓也是同样的情况;耒阳的资姓,著名的金融专家资耀华,生了资中筠三姐妹,各有所成,谓“资氏三朵花”;东安席姓,有席宝田以擒获幼天王洪天福贵和干王洪仁\而升贵州按察使,官虽不大,却敛财有方,为清末东安首富;江永义姓,女书传人义年华,前几年撒手人寰,女书后继乏人;江华虞姓,无产阶级革命家江华姓虞;长沙丑姓,丑本为G,因G字难认,改为丑,又因为美h的“h”字简化为“丑”,于是丑氏族人中有人倡议改姓,丑姓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丑纪范;长沙有一个劳姓,很有名,电视里天天有“九芝堂”的广告,声名远播,其前身为“劳九芝堂”,是劳氏人创办的。长沙有两支劳氏:江苏劳氏和浙江劳氏,九芝堂是江苏劳氏开办的。浙江劳氏不经商,出了不少名人,清咸丰、同治年间有劳崇光,官至两广、云贵总督,其族裔孙劳启祥,任长沙雅礼中学校长20年,桃李满天下。还有劳干、劳君展、劳远昌、劳远L、劳思光,都是浙系劳氏一脉;有一个各种字典、词典都查不到的姓氏用字:
(guan音贯),其族人主要居住在安乡县安全乡槐树村,在安乡县境内有500来人,据说是被商纣王剖心而死的比干的后代。始祖比干德成,字海涯,其后人在明初合比干两字为。姓人饱尝了因姓氏的生僻而带来的麻烦和苦恼,曾先后多次要求有关部门将“ ”字收录到字典、词典中去,但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字是“比干”的合成字,倒不如复姓为“比干”,很响亮,又有值得族人引以为骄傲的始祖比干。 5 湖南的“望”姓古时有“郡望”、“望出”之说,是指某个世族(姓氏)世居某郡(地)为当地所仰望,这个郡(地方)就称为某个世族(姓氏)的郡望,隋唐以后称为“望出”,翻其意,这个姓称为“望”姓,乃笔者生造。所谓湖南的“望”姓,是指在湖南境内使用的几个姓在全国同姓中所占比例较大,历代出的名人湖南也最多。一是欧阳氏,还包括部分欧氏、阳氏,许多欧氏、阳氏,实际上就是欧阳氏。象担任过几届政协副主席的阳忠恕,衡阳人,本姓欧阳,新修的家谱已经更正过来了。湖南的欧阳氏,从古至今,代不乏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闪烁出夺目的光辉。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欧阳询,人称楷书“翰墨之冠”;五代衡山人欧阳彬,后梁贞明四年(918)赴成都向蜀王衍献《万里朝天赋》,得用为嘉州刺史,出为宁江军节度使;元浏阳人欧阳玄,官翰林直学士,与修四朝实录,后任修辽、金、宋三史总裁官,卒后封楚国公;清衡山人欧阳正焕,应聘修《湖南通志》;浏阳人欧阳中鹄,博学方正,支持谭嗣同创办算学社;其孙欧阳予倩,一代戏剧大师;予倩侄儿欧阳山尊,话剧艺术家;革命先烈,湘潭人欧阳立安;宁乡人欧阳钦,全国政协第五届副主席;桂阳人欧阳海,勇推惊马、保列车旅客安全的爱民模范;湘潭人欧阳平凯,生物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另一个易氏,《中国人名大词典?历史人物卷》收历代易氏名人10人,其中湖南籍6人:东晋浏阳人易雄、北宋潭州长沙人易元吉、明湖广攸县人易绍宗、清善化(今长沙)人易棠、龙阳(今汉寿)人易顺鼎、长沙人易培基。龙阳才子易顺鼎之子易君左,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著《闲话扬州》,引起扬州闲话,1945年重庆国共谈判之际,摇笔聒噪,攻击毛泽东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再一个谭氏,湖南绝大多数县市的谭氏族谱称可奕(亦)公为迁湘始祖,唐懿宗时携子守禄,由金陵太平府当涂县(今安徽当T县)贵游乡迁江西吉州府泰和县高行乡,咸通十四年(873)再迁楚之长沙府茶陵县上塘太平园。守禄生武兴,武兴生进峰、进鸿、进颇。三公派下有子宏俭、宏赛等十八“宏”,析地分支,衍散四水三湘。至今,谭姓仍为茶陵第一大姓。谭姓在湖南螽斯衍庆,人文蔚起,最为知名者有清末浏阳人谭继洵,官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其子谭嗣同,清末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何等壮怀激烈;清末茶陵人谭钟麟,历官陕西、浙江巡抚、陕甘、闽浙、两广总督;其子谭延],官至民国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新化人谭人凤,老资格同盟会会员,武昌起义后任粤汉铁路总督、长江巡阅使,袁世凯授陆军上将,辞而未受;当代攸县人谭震林,无产阶级革命家;湘乡人谭政,无产阶级军事家;耒阳人谭冠三,长沙(今望城)人谭希林,茶陵人谭家述、谭善和、谭文邦、谭天哲、龙开富(原名谭罗仔),浏阳人谭尚维,攸县人谭冬生,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衡阳人谭靖夷,水利建设施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沙人谭盾,“当今国际乐坛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还有一个萧氏,俗写为“肖”,即使萧姓人也者么写。萧与肖,在古代或是不同的两个姓,或肖姓有可能是萧姓的分支。笔者所经眼的家谱,有萧姓而没有肖姓。作为姓氏用字,俗写似乎不妥。有些萧姓人也很看重,据说某出版社出版了《肖三诗选》,萧三先生收到样书后很生气,要求出版社立即更正,否则不能发行。湖南是当今萧姓人口最多的省份,湘籍萧姓名人也不少,仅以1949年以后在世的而言,《中国人名大词典.当代人物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5年版)收录萧姓名人119位,其中湖南人20位,占17%。《当代湖南人名辞典》(湖南出版社 1995年版)仅收录中国人民解放军萧姓将军10多人,包括大将长沙人萧劲光、上将嘉禾人萧克;国内外有影响的科学技术专家20多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沙人萧健、凤凰人萧纪美。湘乡人萧瑜,1918年和毛泽东、蔡和森在长沙发起组织新民学会,任总干事,其弟就是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著名诗人、翻译家萧三。湘乡人虚云,佛学家,曾任中国佛教协会第一届名誉会长,俗名萧演初。等等。6 湖南少数民族的姓氏湖南境内,有50来个少数民族,他们的姓氏使用情况,笔者不甚了然,但就几个人口比较多的少数民族而言,他们所拥有的姓氏和汉族基本是一致的,只有多寡的区别而矣。少数民族的先民本来无姓,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在和汉民族的互相渗透、聚合、融合中,创造了一些汉字姓氏,如苗族的刀姓、瑶族的盘姓,更多的是接受了汉字姓氏,不可能从姓氏上来判断一个人的族属。如吴、龙、石、麻、廖、向、舒、田、覃等姓是土家族、苗族的大姓,瑶族中人口最多的盘瑶一般都自称12姓:盘、沈、郑、黄、李、邓、周、赵、胡、冯、包、蒲,不同的地方12姓有所不同,这12姓中,又以盘、赵为多。瑶族图腾崇拜盘瓠,尊其为始祖盘王,传说盘王之长子赐姓盘。侗族也没有本民族的专用姓氏。北方一些少数民族迁徙湖湘后,改用汉字姓氏。如湖南桃源翦姓,是维吾尔族,因为出了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而闻名遐迩。[桃源]《翦氏族志》述翦姓由来时,说翦氏本姓哈,新疆维吾尔族,因战功卓著,受皇帝“赐姓”,一说是元帝,一说是明太祖,始祖哈勒?八十及其子拜著战死后,荫授翦氏后裔为常德卫正指挥使,历时五代。可明清《常德府志》只载其后裔任过左千户。据笔者推断,拜著次子常黎落籍桃源后,忘情桃源山水,在桃花溪对岸剪刀溪筑庐定居,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社会人文环境,于是因剪刀溪之名,易哈氏为剪氏,因邑而氏,古之通例。直到清道光以后,剪氏后人因“剪”字不雅,改“剪”为“翦”。还有从外地进入湖南的少数民族,并不讳其所出,如回族马氏,主要居住在长沙、邵阳、常德等地,在明朝时进入湖南,一支由北南下,多为军旅之人;另一路东溯长江,入洞庭,沿湘江到达湖南腹地,多为商贾。又如湘谭梁氏,蒙古族,清咸丰年间由广西临桂避乱来湘潭,清末民初著名实业家梁焕奎即出自是族,与著名哲学家梁漱溟(原名梁焕鼎)是堂兄弟。这些姓氏的家谱都明白无误地说明了本族的家世源流.并不回避少数民族的身份。世居古为苗蛮之地湘西的土著少数民族,其远祖绝非汉人,后民族混居,渐次汉化,但总是“苗蛮”后裔。已经汉化的少数民族,为了提高家庭的社会地位和取得社会认同,讳其所自出,乃以远祖托名于往代伟人,演绎其迁徙源流,附会出显赫的家庭世系背景。如[城步]《杨氏通谱》“源流总序”中称杨氏“衍于黄帝”,受姓始祖为杼公,生于周成王三十年,食采邑杨国,为杨侯大夫,始以杨为姓,杨国古号宏(弘)农,乃黄帝所封之地。三十五世祖杨震,字伯起,东汉人,有廉声,汉安帝让馕匚鞣蜃印B糯猎偎迹谔栖沧谙掏ㄔ辏860),五代时奉命守沅州,梁高祖开平四年(910),擒斩盘踞飞山(靖州界内飞山峒)之叙州蛮首潘全盛,以功封银青荣禄大夫、辰州刺史。“再思确有其人(见乾隆《湖南通志》苗防二,再思原作再兴,按再兴,南宋时人,其为再思之误可无疑),五季时飞山有承磊者,附于叙州蛮潘全盛,为楚将吕思周所杀。既擒全盛,承磊族人再思以其地附于楚。旋复自署为诚州刺史,以其族姓散掌州峒,号十峒首领,再思能保据一方,著威惠,没后民怀思之,至今庙祀不绝。伯起与再思渺不相及,断乎不可信也,且飞山之杨初不始于再思。”(谭其骧:《湖南人由来考》)杨氏本西南溪峒著姓,唐末以来,繁衍于靖州、通道、绥宁、城步、新宁一带,其谱述源流歧义自现,间有神话故事,难以自圆其说。即使少数民族中的大姓望族,也落托名造祖的窠臼。如溪州彭氏,湘西众土司之长,名称“北江诸蛮,彭氏为大”。历五代梁、唐、晋、汉、周和宋、元、明、清九姓王朝,为时817年。彭氏宗谱称溪州彭氏为江西吉州庐陵(应为吉水)人彭{之后。彭{,正史杂史均无传,通鉴载:梁开平四年,吴遣“水军指挥使敖骈围吉州刺史彭\弟{于赤石,楚兵救{,掳骈以归”。于是有学者曰:“楚以{为溪州刺史,子彦(一名士愁)为靖边都指挥使,守溪州刺史。”清同治《龙山县志》“土司考”则称:“其先有老蛮头吴著冲??因延江西吉水县彭氏助理,彭氏以私恩结人心,日渐强盛。至彭{,谋逐著冲”,著冲败走,又命人困毙于洛塔山石洞。“{于梁开平间归顺,命为溪州刺史,子彦(一名士愁)为靖边都指挥使,守溪州刺史。”而梁开平四年(开平之末一年){犹在吉州,为吴将敖骈所围,焉得与吴著冲争雄于蛮中乎?吉州之彭与溪州之彭既并著于一时,使其固为同宗,何以五季诸史,竟无一言提及乎?谭其骧先生曰:吉州之彭与溪州之彭“则殆如风马牛不相及,断乎为绝无关系也”。后晋天福四年(939),溪州刺史彭士愁引锦、溪州蛮万余人寇辰、澧二州,楚王马希范命左静江指挥使刘吞址ィ蕉辏砍畋埽财渥邮甭手盥上⒔酢⒔比萦∏虢怠B硐7恫梢浴奥敝巍奥钡念亏惆哺Р呗裕悦硎砍钗荽淌罚⒘⑼悦耸摹C闹杏性唬骸跋菖硎砍睿来び。易苤荼蓟萘⑼抖髦埃誓芰⑷拇で蚍颉!倍憩{至彭士愁仅二代耳,彭氏被命为溪州刺史,果如自{始,在铭文中必有所反映。因此,彭氏后人或凭口述谱系,或存心作伪,冒籍江西而已。7 古往今来说改姓在中国人看来,姓氏是随便改动不得的,经常有人赌咒发誓“行不改名,坐不更姓”,来表示对自己行为的负责。实际上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历史上改名换姓的事时有发生,往往因为避难、避祸、避讳或兼祧承继等原因改姓更名。安化有一支邓氏,本姓李,是南唐李后主煜的从母弟李从镒的后裔。李煜,词写得很好,凄婉动人,无出其右者,而皇帝却当得窝囊,拱手把先祖打下的江山送给了宋太祖,不仅自己“日以泪洗面”,且殃及子孙。宋太宗即位后,“诏江南诸路捕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李衡侥幸脱逃,易李姓,以父封国邓为氏,削发为僧,游闽越间。邓(李)衡次子邓连,宦游常德府,离任后卜居溆浦,其次子邓处恭由溆浦迁安化潺溪坪。湖南有邝、旷二氏,据邝(旷)氏家谱云:唐神龙年间有黄贤,生二子,长曰旦,次曰丞,黄贤失守边关,二子逃外易姓,长旦添邑于右为,次丞添日于左为纾晕蠢牖菩毡疽狻4怂捣ㄐ帐鲜槲拊兀恢尽Z鳌⒖跏弦院馍轿纾馍揭阅衔鳌⒑馍郊捌湟员蔽酢3ど秤幸凰!苣吓校窗烊酥旖7玻偌倚搜ВV肪褪瞧涓钢艽镂涞暮勒8盖仔罩埽裁从中罩炷兀吭粗旖7彩敲鞒煨栈实酆笠帷C饔⒆诘谄咦又旒>头ど常饧蛲酢C魍觯谄叽醯淖铀镆涿窦洌凹弊旨印柏纭蔽堋C窆备葱罩欤旖7苍唇兄芗掖俊V泄膊吃缙谧吭搅斓既酥徊毯蜕拘樟郑茸媪制粜悖滴跏辏1671)随祖母之侄蔡开臣由福建来湘乡永丰习商,年甫十二。开臣娶妇无子,视启秀如己出。开臣弃世,启秀笃念恩义,遂“奉其祀以蔡为氏”。后因以命氏打官司,于是兼祖蔡祖林而为蔡林氏,但后人却以单姓蔡名之。清同治年间城步籍进士关常兴,满族,原姓瓜尔佳氏,后改姓关,为城步关氏始迁祖。湖南邱氏,本为丘氏,清雍正皇帝诏书避孔丘讳而加邑,遂为邱。1912年任临时参议员的邱逢甲,台湾人,祖籍广东,以诗名世,倡议复本姓丘字,似乎只得到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及台湾岛的“邱”氏响应,毗邻广东的湖南却仍为邱氏。当代很多湖南名人改姓,其中原因,外人很难知道。但有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改姓,只是对外使用符号的变换。如临澧人丁玲,原名蒋伟,是民国开国元勋蒋翊武的族侄女,她的女儿蒋祖慧,从母姓,“祖”字辈;同为临澧籍的诗人未央,原名章开明;诗人于沙,原名王振汉;嘉禾人作家古华,原名罗鸿玉;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甘泗淇,宁乡人,原名姜凤威;隆回籍少将白天,原名魏巍;电影表演艺术家白杨,原名杨成芳,汩罗人;作家白薇,原名黄彰,资兴人;张闻天夫人刘英,长沙人,原名郑杰;其弟刘彬,原名郑家献,曾任冶金工业部副部长;无产阶级革命家江华,江华人,原名虞上聪;他的一个儿子以所在区名为姓,一个儿子以所在乡名为姓,可见革命前辈对家乡深深眷念之情;原总参顾问江文,原名陈辉侃,浏阳人;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永顺人李昌,原名雷俊随;曾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震上将,原姓吴,后随继父姓张,名祖寿;“电影皇帝”金山,沅陵籍,原名赵默;有“女包公”之称的中纪委副书记章蕴,原名杜韫章,望城人;湘阴籍作家康濯,原名毛季常;衡阳籍言情小说家琼瑶,原名陈础H喂泄埠鲜∥榧谴κ榧堑闹芑荩墙展嗄先耍芍泄埠鲜∥呈费芯渴摇⒑鲜≈泄驳呈啡宋镅芯炕岜嘀摹抖兰秃先宋铩芬皇樗抵芑荩芑葭澹Ω檬窃葭澹栈菝澹幸桓龈绺缃谢菰∮睿喂泄步帐∥榧恰⒔帐∈〕ぃ馐翘馔饣啊 8 说不清“贵姓何来?”“贵姓何来?”需要回答的是某一个姓氏的源流,当今泛滥成灾的姓氏方面的书籍似乎都在回答这个问题,其实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图解古籍上的一些关于姓氏源流的记载,与姓氏的演绎发展是很隔膜的。各个姓氏的家谱、族谱也或简略或详尽地缕述姓氏源流。家谱是一个家族的自我记录,其有强烈的宗族意识,攀宗附祖,牵强附会地夸大、编造本族的煊赫历史,按照儒家礼教重新塑造祖先的形象,规范先人的言行,随意地、甚至天方夜谭式地溯“源”系“流”。 湖南王姓,几为“姬姓之王”,系出周灵王太子晋;马氏尊战国时赵将赵奢为受姓始祖;天下孔姓,无一不称自己是孔子后裔;姬姓杨氏,“周朝三封杨侯国”,以国为氏也;李氏系出理利贞,属高阳氏裔,历虞夏商,世官大理,以官为氏,至纣时利贞逃难“于殷侯之墟,食木子而得全,遂改理为李氏”;利氏,也称是理利贞之后,以祖字为氏;吴姓自称为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之裔;湖南张氏,皆推远古一个叫挥的人为受姓始祖,挥是“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在湘陈氏,都称胡公满为受姓始祖,尊东汉太丘长陈为先祖;满氏也自称是胡公满之后;胡氏“或云胡公满封于陈,其后亦为胡氏;谢氏,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后以国为氏,至于开派始祖,有的说是东汉谢夷吾,有的说是南北朝的谢灵运;谭姓均称受姓始祖是春秋时代谭国的谭子,尊唐宪宗时幽州大将军谭忠为先祖;等等,“家家都是古代帝王和古代名人之后,不知古代那些小百姓的后代都到那里去了?”(胡适:《曹氏显承堂族谱序》)一些氏族为了标榜自己姓氏的源远流长,一直上溯到传说中的祖先黄帝、炎帝那里。有一部《刘氏族谱》“序”称“刘氏家族历经四千三百余年,显于三代,著于春秋,盛于汉室”。受姓始祖源明公为“盘古神农后帝喾高辛氏之子帝尧唐氏即伊祁氏生”,刘邦为第七十五世祖,刘备为第九十五世祖,至第一百五十世祖广传公,元配罗氏,生九子,继配杨氏,生五子,有八十一孙三百六十曾孙,“详考历朝子史诸书谱(普)天下刘氏皆系罗杨二祖妣之后裔也”,纯粹是无稽之谈。姓氏来源的途径多种多样,特别是象“刘”这样一些大姓,姓源更为复杂。据一些姓氏书所说,刘氏之源主要有四:其一源出祁姓,为帝尧后裔。相传帝尧本伊祁氏,其裔孙一支以祁为姓,受封于刘,故以封国为氏;其二源出姬姓,周文王后裔,相传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子孙以封邑为氏;其三赐姓,汉朝建立后,刘邦赐一些功臣以国姓,如项伯改刘伯,娄敬改刘敬等;其四,少数民族姓,汉高祖刘邦曾嫁宗室女于匈奴单于冒顿为妻,按当地风俗,贵者以母姓命氏,其子孙多以刘命氏者。各支刘氏瓜瓞绵绵,衍散四面八方。湖南除汉族刘姓外,还有湘西苗族、土家族刘姓,湘南瑶族刘姓,慈利白族刘姓,湘中回族刘姓,外来满族刘姓以及他姓改刘姓的,等等,难道“普天下之刘氏皆系罗杨二祖妣之后裔”乎?!在姓氏探源上,这样将姓源上溯到黄帝轩辕氏或炎帝神农氏,且不说黄帝、炎帝是两个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即使存在的话,这种溯源也是姓氏探源上的误区。所谓“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只是一种文化认同,并非存在血缘上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姓氏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各个家族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生活休闲娱乐、外语学习资料、专业论文、各类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12湖南氏族源流等内容。 
 湖南氏族源流 刘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湖南氏族源流 刘 长沙南坪刘氏 始祖戊寅公, 字汉江, 龙图阁学士, 诰赠紫金光禄大夫, 居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梓溪...  湖南氏族源流邓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湖南氏族源流(邓氏部分) 》 一、长沙邓氏 长沙罐山邓氏 始迁祖斌公,明成化17年(1481)由江西南昌迁善化,...  湖南氏族源流邝_天文/地理_自然科学_专业资料。湖南氏族源流邝 炎陵东坑邝氏 始迁祖良恪公,清雍正年间自宜章迁此。 平江芦洞邝氏 始迁祖国正公,清康熙39年...  《湖南氏族源流》载:成业、俊业、洪业及子侄奇锡、奇翁、奇经、奇纶,清康熙间由广东(粤东潮州府嘉应州程乡县水南堡,今广 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徙湖南长郡,...  (1-5) 200 湖南族谱家谱知见录 201-202 湖南氏族源流(1-2) 203 湖南历代服饰图集 204 湖南地方戏剧目提要 205 湖南地方戏曲脸谱集 206-209 湖南戏曲音乐...  目录 邝(旷)(Kuàng) 邝姓起源 湖南氏族源流邝 湖南氏族源流旷 邝氏播迁 历史名人展开 邝(旷)(Kuàng) 邝姓起源 湖南氏族源流邝 湖南氏族源流旷 邝氏播...  况桂馨江西新建人。光绪二年(1876 年)进士。 参考资料 ? ? 1. 湖南图书馆&湖南地方文献丛谈&况(Kuàng) . 2. 湖南图书馆&湖南氏族源流 &况 ...  暂无评价 108页 1下载券 邓氏浴足方 3页 免费 邓小平理论来源 3页 2下载券 湖南氏族源流邓 暂无评价 23页 1下载券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谭嗣同的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