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中祥林嫂之死续写若生活在现在的年代,会怎样?续写!!

《祝福》中祥林嫂形象的女权主义解读_教育学习-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祝福》中祥林嫂形象的女权主义解读《祝福》中祥林嫂形象的女权主义解读(原作者:柏章发)内容摘要:在我国,“五四”洪流席卷了千年封建文化的河床,许多觉解的思想家从解放妇女的角度激烈批判了女子单方面为男子守节的封建节烈观,为妇女解放运动摇旗呐喊,尤其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伟大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画廊里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典型女性形象。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文学评论者站在男性的角度对经典文学作品中进行评析,因而误读甚至曲解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要么拔高,要么贬损。女权主义思想的涌现,为我们客观公正评价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笔者试从女权主义理论视角,试析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以期读者批评指正。关键词:《祝福》 祥林嫂 女权主义20世纪60年代,西方女权主义思想的出现, 既使人们在文学作品中发掘了过去尚未察觉到的文学因子,也改变了封建社会以来人们对待人类文化艺术所持有的男性视角。女权主义批评家认为,以往的男性文学批评家对文学作品中的妇女形象传统上不是不提,就是充满了误解、歪曲和恶意的或善意的偏见,而这些误解、歪曲和恶意的或善意的偏见常常影响甚至支配着对妇女形象的描写,以及男性批评家对女性人物和妇女作家作品的反应,也使他们很容易忽略女性的人格地位。威尔弗雷?L?古尔灵指出:“荣格自己在逝世前不久也承认,他和他的追随者所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把妇女‘恰好置于男人的阴影中。其结果是,男人总是特别容易把他和自己的影子混为一谈。可是,一旦他打算纠正这种误解,他又容易过高估计妇女,相信她是不可或缺的’。”在我国,“五四”洪流席卷了千年封建文化的河床,许多觉解的思想家从解放妇女的角度激烈批判了女子单方面为男子守节的封建节烈观,为妇女解放运动摇旗呐喊,尤其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伟大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画廊里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典型女性形象。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文学评论者站在男性的角度对经典文学作品中进行评析,因而误读甚至曲解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要么拔高,要么贬损。女权主义思想的涌现,为我们客观公正评价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下面,笔者试从女权主义理论视角,试析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以期读者批评指正。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男权体制社会,男人主宰着一切,女性处于被动低下的配角地位,自我心声匿迹,自我意识泯灭,主体地位缺失,成为男性的附属品。“父权制文化标准不仅有一种强制性,迫使妇女处于生活的底层,没有经济地位和闲暇时间,它还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妇女长期生活在父权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将这种强制的东西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社会因之只存在一种价值标准,这便是男性价值标准。”女性在两千余年的文化背景下异化得无知而麻木,甚至甘心情愿地把自己看作是男人的私有财产,任其驭使,默默地忍受着自己不幸的命运。“无论女性人物有多么可爱,有魅力,她总归比较赢弱;无论男性人物有如何倔强,不走正道,他总归比较强健。”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死了丈夫,就意味着生活失去了乐园,精神失去了靠山。祥林嫂新寡之后,被婆家视为“克夫”的不祥女人,沦为婆家的多余人。她私自逃到鲁镇,由于勤劳和能干,正值鲁四老爷家紧缺短工,她得到了鲁家的认可。祥林嫂自己也深感满足,在鲁家的那段悄无声息的岁月似乎慢慢抚平了她内心的伤痕,但好景不长,卫家和卫老婆子合伙抢人又把祥林嫂押上了新一轮苦痛的人生历程。祥林嫂被抢回卖给贺老六,一年后有了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苦痛的人生航船似乎驶进了避风的港湾。但天有不测风云,祸不单行,丈夫患伤寒病不治身亡,孩子被狼叼走,祥林嫂不得不再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到‘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她的全部的希望就是能够过平常的生活,可连这个希望也犹如美丽的肥皂泡被世俗的铁钉一一击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伴随着她强烈而深刻的精神痛苦, 使她生命里的每一个日子无不苦涩而艰难。“据时下道德家的意见,来界定说,大约节是丈夫死了,决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里愈穷,他节得愈好。节烈有两种:一种是无论是已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了,他也跟着自尽;一种是有强暴来污辱他的时候,设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杀,都无不可。这也是死得愈惨愈苦,他便烈得愈好,倘若不及抵御,竟受了污辱,然后自戕,便免不了受议论”。祥林嫂已完全达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沦为了一个为男性生活服务的工具,祥林嫂这样的女性地位“远非是仅次于男性的‘第二性’的低下和不平等,而完全是一种丧失了自我主体性的被物化了的东西”。在中国传统男性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女子素来作为附属于男性的第二性出现,她们以满足男子需要为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恪守贤妻良母,传宗接代;遵从“一马不配二鞍”、“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信条。样林嫂“出格”的“闹”、“嚎”、“骂”实质上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虔诚的尊从。她“反抗”得愈强烈,说明她对封建礼教贞操观念的信守愈真诚、彻底。“节烈这两个字,从前也算是男子的美德,所以有过‘节士’、‘烈士’的名称,然而现在‘表彰节烈’、却是专指女子,并无男子在内。”在祥林嫂看来,只要能按照封建道德观念做一个干干净净,本本分分的女人,任何沉重的苦役都是可以坦然接受的。男权文化的侵蚀性使得女性不仅接受其道德规范的要求,以此作为自身的行事标准,并且成为了这种价值标准的自觉或不自觉捍卫者。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隆重的过年祭祀活动中,鲁四老爷警告四婶,不要祥林嫂碰着祭祀品,当听着“你放着罢,祥林嫂,”的慌忙声时,对祥林嫂来说,那是冬天的霹雳,那是本已化脓的伤口又被撒下的一把盐。她没有半点哭泣,因为有泪无处抛,洒向人间都是恨,她没有一句言语,因为忧怨无处诉。“社会里,不节烈的女人,既然是下品;他在这社会里,是容不住的。”此时的她唯一的抉择是默默的走开。可以看出,深深根植于祥林嫂的头脑之中的顽固的贞节观念这一男权社会判断女性价值的至高标准,泯灭了她做人的根本。“社会上多数人模模糊糊传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可讲;能用历史和数目的力量,挤死不合意的人。这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节烈的女子,也就死在这里。不节烈的人,便生前也要受随便什么人的唾骂,无主名的虐待。”于是祥林嫂忍受着别人的嘲笑,整日闭着嘴唇,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在男权社会里,男性不仅在两性关系中是征服者,在意识形态领域他们既唯我独尊,在人的本能欲望上又渴求女性。中西传统文化中的贤妻良母,泼妇淫妇,红颜祸水,才女佳人这几类女性典型,都是按照男性的心理期待、男性的性别恐惧来展开想象的,而不是按照女性自我的生命逻辑来设置的。这种设置或想象是根据男性利益原则而不是女性自身的利益原则来建构的,因而常常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紧箍儿咒,对女性生命的嘲弄与摧残。祥林嫂赎身后仍得不到鲁四老爷的认可,得不到镇上人们的怜悯,反而成了鲁四老爷眼中不干不净的草种,成了镇上人的嘲弄物。西蒙?德?波娃提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吉尔伯特则进一步指出,男性作家与女性作家所创造的女性形象,是大不相同的:在男性作家笔下出现的,常常不是天使就是妖妇,而不论天使还是妖妇,都是不真实的,都不过是男性以不同方式对女性的歪曲或贬抑。在祥林嫂周围,没有一丝同情,未得一分温暖,歧视和讥笑不够,损害和侮辱没完,还怀着下地狱见到两个男鬼的森森恐惧。在人间,得不到人的待遇,到阴曹,要接受阎罗大王的锯身。饱尝了人间的辛酸,受尽了世道的折磨。身体垮架了,理智不清了,于是背着精神的负重孤独寂寞地离开了那个龌龊的社会。柳妈是小说中善女人,吃素,不杀生,只肯洗器皿。她和镇上其他女人咀嚼赏鉴了祥林嫂的许多悲哀后,早已烦厌和唾弃了。祥林嫂的命运被玩弄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柳妈一席善意的话,一条“门槛”,一条需要花尽祥林嫂一生的血汗的“门槛”,“给千人踏,万人跨,” 这是祥林嫂想谋求改变她在鲁镇人心目中的形象,这是一次令人心碎、欲哭无泪的灵魂救赎,希望能让鲁镇人接受她、承认她。这次内心的赎救并没有改变她在众人心中的形象。这条“门槛”使挂在生与死的悬崖间的祥林嫂似乎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可是,“门槛”这条救命稻草变成了不断抽打祥林嫂“芦柴棒”般的躯体的铁索,更像一根紧紧捆绑着祥林嫂押向灵魂审判台的铮亮脚镣。当按封建迷信的说教去祈求解脱的一丝希望破没后,祥林嫂毅然选择了在鲁镇祝福之时,主动离开那个冷酷的世界。啊!一个多么冷酷无情的人间。(作者单位:贵州省都匀一中)欢迎您转载分享:热门教育学习好评教育学习_祝福_中祥林嫂的春天为何如此寒冷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00
&&¥0.50
&&¥0.50
&&¥1.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_祝福_中祥林嫂的春天为何如此寒冷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50年代明信片:影片【祝福】中的祥林嫂_价格20元
50年代明信片:影片【祝福】中的祥林嫂
编号:se,J1539
品种:明信片/邮资片-明信片/邮资片
属性:无资/空白明信片,,50-59年,美术明信片,普通形式片,未使用/空白片,单片式,北京,单张,,,
简介:品相如图!有一小针孔
您好,欢迎您对本店商品进行点评、提问!如果您需进一步了解商品,请在此向店主询问!
店主 || 还未回复
商店【倚翠苑邮社】“明信片/邮资片”目录下其他商品:
滚动鼠标滚轴,图片即可轻松放大、缩小
当前位置: >>
>> 明信片/邮资片 >> 50年代明信片:影片【祝福】中的祥林嫂_价格20元
Copyright &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分辨率最好为,IE5.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中国收藏热线版权所有;未经许可,本网图片、文字不得转载、复制、及制作镜像!客服电话:8, (白天接听:9:00--17:00)《祝福》?《杀夫》
&&&   金克木(1912―),安徽寿县人,学者、作家。著有诗集《蝙蝠集》、《雨雪集》等作品。&&  &婚姻若是爱情的最高峰,从此便走向下坡路。婚能埋葬爱,偏偏常有掘墓人。&&  “结婚是恋爱的坟墓。”这句话在三十年代的青年中流行过。这是对中国古代的背反。古时恋爱在婚后,不在婚前。婚前男女难得见面。即使由“青梅竹马”而结婚,缔结爱情也在婚后。或爱或不爱都在婚后显现出来。婚前恋爱不合法。&&  古代爱情以结婚为开幕,这以前是序曲。现代爱情以结婚为闭幕,这以后是尾声或续集。&&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表现于离别时,暂别、久别、永别,所以总是“相思”,不论婚前婚后。现代文学中的爱情,同外国一致,重视结合之爱,把分离看作不幸,不是常态,认为爱情与婚姻如灵魂与肉体,不可分离。中国讲爱,必与情欲不分,称为“好色”。外国讲爱,可与“禁欲”相合,认为神圣。中外古今习惯想法,关于爱情和婚姻,有同有异。现代中国青年从清末起转向外国,由异趋同。从自己解说“茶花女”起,到后来抛弃以至不明白,甚至不知道,不相信,古代习惯想法和做法,由一面而反全面,对外国认一面为全面。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末,经历的路程不短。本世纪二十年代中到三十年代中是矛盾转化的关键时期,主要在大小城市和读书青年中。经过对外对内大战,情况变化。似断非断。精神遗产在不自知觉中很难摆脱。男女间人的关系仿佛走到了从前的反面。&&  古时的婚后爱情在文学中见于“别”和“悼亡”。相聚时无心作诗,相别后,尤其是永诀之后,爱情在泪水中化为诗篇。如东坡居士苏轼的《江城子》。&&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昨宵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  “无言”,“有泪”,见如不见,不见如见,这种“相思”是永远的“求之不得”。“烂嚼红绒,笑向檀郎唾”。这样的诗是很稀少的。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才是多的。他寄妻子的诗也是在别后。&&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把现在当过去,把未来当现在,以重圆代离别,以重复的词示缠绵,表现秋雨之夜的相思。真到对面夜话时还作诗不作?只怕又是“相对无言”,不能讲也不必讲话了,何况作诗。&&  在小说戏曲中可以明言欲,在诗文中只能暗示爱。人人认为两者不可分。人人认为两者必须一明一暗。贾宝玉还要以“吃胭脂”掩饰,不像《圣经?雅歌》那样开口便说“亲嘴”。这个词后来也改用文言译为“接吻”了。这和不叫“洋饭”而称“西餐”一样。中国文学,汉族的,本来如此,喜用代语,语感不同。&&  生离、死别、相思,是一面。另一面是爱与婚的矛盾,古时称为“命苦”,现在称为“不幸”,多见于不能出闺门之女,但游荡于外又能娶妾之男岂是真幸福,岂有真爱情?爱情是个人的。婚姻是家庭社会的。个人只能在家庭社会中出现,所以爱情只能在婚姻中允许。两者相矛盾时多而长,相和谐时少而短。这在文学中显现出来,正适合中国文学各特点中的两个,大家都知道却不大着重。一是一沾情字总以哀怨为重。一是明表少于暗表,单一解说少于多元多层解说。外国,包括印度、日本,不拘古代、现代,比较“直”。中国比较“曲”。只喜直说的外国人不会很喜欢中国文学的许多作品以及理论的“模糊”。有喜“曲说”的外国人则大为佩服,正如对《老子》、《周易》。这两部书是“曲说”的祖师爷,文学的鼻祖。&&  《茶花女》从外国来,故事中仍是家庭社会压倒个人,因此可以接受。但是,在中国,不久,个人哀怨就激化了。“娜拉”又来,打开家庭大门。于是和“游侠”“刺客”的“尚武”“雄风”结合,哀怨迅速转为仇恨。仇人是谁?是家庭社会。首先猛烈攻击家庭,终于摧毁之。爱的理想近乎幻想,容易破灭,更引出对现实的仇恨。二十年代鲁迅的小说开动火车头,一发而不可收。从三十到四十年代,在内战外战的炮火中,青年们心中的火燃烧起来,“苦闷的象征”转眼化为仇恨的火焰。不仅对外,而且对内。不仅对敌。而且对家。先是自己不听别人话。后怨别人不听自己的话。恩爱可以眨眼成仇。“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中国叫情人为“冤家”,“打情骂俏”,“打是亲,骂是爱”,爱和恨和打骂合而为一,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于是,“祝福”声中,“幸福的家庭”的哀怨催出惊人的烈火,一直烧下来。“伤逝”发展为“杀夫”。变化的枢轴是女子。中国的娜拉不是仅仅走出家门。&&  小说《祝福》指示这个变化的开始。祥林嫂死了。祥林嫂还活着。她再生为林市,出现于台湾李昂的小说《杀夫》中。这又是一个开始。两小说的作者不可相提并论,但两小说本身标志着青年男女对爱情婚姻的一变再变。“仲夏夜之梦”醒了。“命运交响乐”转成“英雄交响乐”。“田园交响乐”再也没有了。这中间还可以加上四十年代张爱玲的《金锁记》。“金锁”顿开,再也锁不住了。后两部小说的作者是女的。&&  明显到大家都不觉得的是,这里有男女个人关系的变化,不仅是家庭社会的变化。&&  《祝福》是新时代的《寡妇赋》。小说和潘岳的赋相隔一千几百年,要回答的问题仍是一个:寡妇怎么办?两篇都没有明确的答案。曹丕等人的赋不必去查了,都不会有。若有也只是一个“守节”。祥林嫂为此而死。&&  小说《祝福》有多层多面意义,不等于戏剧电影的祥林嫂。单说这一位女人,两次做寡妇,但她的苦决不只是守寡和再嫁又寡。即使三嫁而不寡,或者守寡不再嫁,她的问题仍不能解决。允许再嫁,不要求守节,死后无鬼,不致争妻,儿子不死,抚养长大,那就是寡妇的出路吗?未必。寡妇不过是这个符号下的物件,不能成为独立的个人,甚至不能做女人。这才是问题所在。&&  “寡妇赋”,不论古今哪一篇,是诗或是小说,都指的是女人的命运。我们常常忘记,女人的命运也就是男人的命运。单有一方不能成婚。一人也不能谈爱,只叫做“单相思”或“自我恋”。恋爱和婚姻都是男女的结合,缺一不可。女人苦,男人就会乐吗?除非是虐待狂,以施虐或受虐为乐,但那也只是一时的,不能是生活的全部。男女的命运是相连的,单从一边不能解决。不仅是爱,婚也一样。不过是婚姻必成为家庭,有社会约束。两人合成一个社会细胞。家庭乱纷纷,社会不能安定。爱情更难分割,其中个人和社会的比重,轻重不等,各人不同。本来婚和爱不是一回事,几千年都一样。婚内之爱可有可无。婚外之爱禁而不止。在爱和婚中,伤害别人的必然同时伤害自己,不过是伤人容易觉察,伤己不易觉察而已。更苦的是上帝安排,真正的爱情和婚姻,一人一生只能有一次,错过了就再也不能重复了。&&  女不寡,男不鳏,爱和婚的矛盾仍旧常有。无婚的爱是相思。无爱的婚无名,矛盾激化便“杀夫”,还有杀妻。&&  两人之爱千变万化,不易理出头绪,反而三人之爱涉及婚姻,较为简单,不过三角。若不论社会,只管个人,有些实有的故事出于三十年代,也许能显出什么。这不是庐隐在二十年代(一九二三)《海滨故人》中设计的几种模式,不是许地山在三十年代(一九三四)《春桃》中设计的三人成婚模式。&&  一个新失恋的男大学生,从极端苦痛转到愉悦,原来他常到一对同学夫妇那里去,不知怎么发现了这位女同学又美又聪明,能和他对答如流,毫不厌倦。丈夫坐在一旁当听众,偶尔插话,仿佛在欣赏妻子的优点。发现感情新大陆的人忍不住对我显示他的欢乐,把得意的对话和表演告诉我。我说,你在演“少年维特”,很危险。他说,“我演的是歌德,不是维特。小说要结束,不能不让维特自杀。歌德和他的朋友夫妇还活得好好的。我已经失恋过,没有死,不会重复第二次。”那位丈夫不但不生气,反而欢迎这位朋友。后来我才明白,这是聪明人,知道这样才能守住夫人。我的朋友也同意,称之为爱情的散步。聪明的丈夫或妻子会这样,给爱情和婚姻出保险费,或者说是设安全阀。当然要选歌德,不能要维特式的傻瓜当散步同伴。那朋友必须聪明,记住爱情不是婚姻,应满足于灵魂的欣悦,不能把散步当赛跑。女的安排“兼爱”,男的毫发无损,朋友自得其乐,鼎足三分,各得其所。难得三人巧合,大家愉快。那对夫妇毕业后回乡,欢欢喜喜,想必不久就会有娃娃出来保证家庭。那位朋友去日本留学,后文也足够一部小说。他的“散步论”只是认为封闭无效,当然不是提倡“三人同行”。&&  人生恋爱只有一次,此外都是散步。婚前爱常是游戏,如儿童。婚后爱应是散步,如老人,不可走得太远。爱和婚相连,但不是一回事,要有不同的处理。那位朋友本在着手写小说,题为《五丈原的秋风》,还用那女的名字的半边作笔名发表。可是后来不知是不是听从女友的意见,不写了,让我续写。我说,我只去卧龙岗,不到五丈原,也不参加桃园三结义。&&  散步成为赛跑终于跳高摔下的是另一对。男女在中学同学,进大学又同学,结了婚。男的早一年毕业,到另一地工作。不过半年,妻子和一个男同学相好了。丈夫得到消息赶回来。到达的前一天,那一对在旅馆中双双自尽了。自杀的男人当天在食堂吃中午饭时,一再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没人料到他不是去演荆轲刺秦王,而是去陪情人实行日语的“心中”(殉情)。丈夫很理解妻子,对我说,假如那男子不是那样一个人,或者他能早到一天,女的是不会死的。问他怎么处理。回答:事已过去,何必再说?我知道另有三人同样而平安无事的。朋友只在中间一段时期填补空白。在过程中,他对我谈时,有一种古怪心情,可惜我不懂。&&  还有个“三人行”。两个青年不约而同给一个女孩子去信表示衷情。分别收到回信,约期去公园。届时两男先到,本是相识,互催对方离开。不料女的姗姗而来,一手拉住一个,唱:“大家都是好朋友。”女的很高兴,同时有两个。男的很丧气,以后互相还是朋友,但都不理女的了。我劝他们仍和女的好。都摇头说,做不到,认为我是外行。我认为,女的聪明,男的笨。这是喜剧,明白的开心,不明白的流泪,生气。这不是不认真,因为这并不是结局。恋爱结婚不是抽签。&&  这些都是祥林嫂万万想不到的。《祝福》小说出现在二十年代中期。这些青年男女出现于三十年代,相隔不过十年左右。这时和以后虽仍有大量的祥林嫂,但也有比那时更多的聪明的青年人了。不识字的春桃便是一个。这是新宗教。许地山研究宗教,懂得爱情,创造出春桃,一般人难懂得其中玄妙。&&  祥林嫂到八十年代变成了林市。两人演的都是婚姻悲剧,和爱情不相干,两篇小说中都没有爱。《祝福》中有哀怨。《杀夫》中有仇恨。这正是中国文学中的特色。苦乐都是“销魂”,“黯然销魂”。“真个销魂”,极少出自内心的“欢喜赞叹”,如佛经中常说的。&&  在婚姻悲剧中看来吃亏的多是女人。实际上男人同样倒霉,不过未必自觉而且旁人看不出来或者不肯去看。这两出悲剧里,三个男的不都是死了吗?一方悲一方喜不是结局。&&  《祝福》已成为古典,不必多说。《杀夫》出现不过十年,地位不同,不妨谈谈。&&  两篇小说都用写实手法,又都有象征意味。《杀夫》更是写实其形而象征其义。《祝福》表现的不止是一个祥林嫂。《杀夫》在描述及语言中一方面夹杂细节及方言土语以示真实,另一方面又有不少象征说法。将人物列成符号画出关系很容易。明显的是几个三角关系。林市、母亲和叔叔。林市、丈夫陈江水、邻人阿罔官。还有几个三角。独独找不到“奸夫”,按照社会传统公共心理所构成的三角缺一个。实际并不缺。杀夫的妻和被杀的夫是两角。旁观的不用力的真实的杀人犯阿罔官加官府加观众加写新闻编报纸代表公共舆论的报馆是第三角。小说以新闻报导开头,又以连系母女两代归结为“冤孽”的舆论结尾。用意很多,着重在这一点。被虐杀而不死的林市报仇了。她只要模仿丈夫的行为便“以牙还牙”了。教唆犯看报应吧。老一套不适用了。看这些只有生存和生殖的生物是怎样生和怎样死的。然而既是人,号称“万物之灵”,和别的生物终究不同。有社会集体集团的传统行为规范,又有个人意志。孔圣人早已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林市听见别人谈话,恍然大悟,宁可脚烫破被晒死也不再同别人一道去洗衣服听闲话了。这是个人意志从吃饭睡觉做活挨打受骂被伤害的机械生物运动中觉醒了。但是丈夫江水和阿罔官等权威还没有觉醒,还把林市当作连猫狗也不如的生物,当作有生命的物件。结果是“杀夫”。你杀猪如杀人。我杀人如杀猪。你把我当猪,我也把你当猪。无意识的模仿动作,归纳不进“奸杀”等等固定格式。那些格式里没有个人意志。出现了个人意志。这是新事物。旧格式陷入危机了。新格式还没有出来。“杀夫”不是终局。&&  林市的妈妈是谁?不就是祥林嫂吗?生她的和没生她的母亲,两个女人同是贫穷挨饿受辱受害的寡妇。一个被奸而被逐死去。一个被卖改嫁又寡而被迷信舆论杀死。可是女儿不同了。还是无意识,不自觉,可是动手报复了。离觉醒不远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危险啊!会“冤冤相报”的。&&  “真是冤孽啊!”小说中的这最后一句是“人们也纷纷地说”的。这“冤孽”不解,“人”只是半个,不能得解脱。人类不能成为完全的真正的人的凭自由意志组成的互助互制约的集体。&&  《祝福》、《杀夫》这两篇“寡妇赋”相同又大不相同。同是“冤孽”而“报应”不同。&&  再由婚姻溯爱情。试挖冤孽之根。&&  可注意的是古今同类诗文中都没有《雅歌》式的爱情。《雅歌》不是《吴歌》或《山歌》或《四季相思》小曲。&&  《雅歌》开头一句便说“他”,又说“你”。“你”和“我”结合是由于“他”。愿“他”和“我”“亲嘴”,因“你”的爱情“美”。这种感情,中国人一般不懂。印度人能懂。几百年前印度古诗人游行教化,作情诗颂神传教,至今流传,被认为文学上品。中国作情诗的出家人只有西藏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汉族没有。仓央嘉措作的不算宗教诗。&&  男女结合有神性,这是“爱情”,不是中国固有的“相思”,形似实异。&&  男女对立,扩大到阴阳对立,这是中国特有的,弥漫于无数人的思想感情中,多半不自觉。非此即彼,而又“对立统一”,“对立斗争”,中国人很容易懂。一加一等于一,很难懂。若一正一负相加又等于零了。&&  《易经》、《老子》是中国这种思想的渊源,也是高峰。外国没有,所以外国人觉得稀罕,但也不懂,只有纳入他们的思想习惯框架才能懂。纳不入,更当做新奇来钻研,或者鄙视。&&  乾坤阴阳符号组成的八卦,再叠成六十四卦,本是双方平等排列组合的。若不分次序就只有四卦;三阳、三阴、二阳一阴、二阴一阳,即乾(天)、坤(地)、离(火)、坎(水)。作爻辞解释的人,在男权家庭组成的社会中,若是巫师,大概男比女多,所以排次序乾前坤后,乾上坤下,乾男坤女,分别尊卑。但也不尽然。卦爻在占卜时排先后是先下后上。“离”是火,一阴爻在两阳爻之中。“坎”是水,一阳爻在两阴爻之中。坎离相加。水在火上,阴在阳上,先阳后阴。是“即济”卦。离坎相合,火在水上,阳在阴上,先阴后阳,是“未济”卦。哪个为顺?这是现在《周易》的最后两卦,配合男女,象征着不可分离而序列可变。以“未济”终,表示无穷无尽。&&  这样以阴阳为符号组成的男女关系一直是中国人特有的爱情思想,也是婚姻结构,和外国的神性爱情不同。中国的神是排列秩序,组成单位是阴阳结合序列的家庭。高高在上的神是家长、族长、皇帝,代表整个秩序。忠孝节义,儒道佛等等在中国都出不了这个“乾坤圈”。“犯上”的也是要求自己成为“上”,不触犯秩序本身。这是几千年来差不多在每个男女思想感情或说心志中的,从生下来就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形成的,不可动摇的真理。家庭不等于爱情。“一以贯之”的是阴阳序列。婚姻要求“门”当“户”对,不管“人”。“人”也是以条件为主。如“征婚启事”。&&  中国文学中的爱情,即“相思”,都和婚姻相连。差不多都离不开两者的矛盾或调和。一直到《祝福》和《杀夫》,仍旧没有爱情,只有婚姻。这就是中国古今情况: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婚姻的爱情。要求先爱情后婚姻,两者一路结合,这是外来的,不合传统的,必然会有一个长时期是矛盾破裂多而谐和少。仅有两个人也必须一个为“长”,在易卦中兼代表第三爻,组成序列,才能稳定。&&  爱情在哪里?在无何有之乡,在偶然出现的新体诗里。“五四”当年情诗被诧为“新潮”。过了六十年,情诗仍被诧为“新潮”。《教我如何不想他》必须解说为情诗形式的爱国诗,才令人心安。&&  婚姻必排上下先后序列,这又包括了占有和归属。婚姻不比爱情,不是两个人的事。嫁娶是为了生子传宗接代。女人是资产,是物,是“求之不得”的东西,有“患得患失”的心情。不信任,不放心。“其未得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必然又是“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这在《论语》中圣人早已预言了。情人互说属于对方,实是占有。夫妻之间,丈夫要占有妻子,妻子要占有丈夫,而且都垄断,专利。口中不言,心中有数。对方稍有“外遇”,“第六感”立刻汇报,局外人随即议论。这是婚姻的占有性。居然连爱情也被认为有占有性。有些人以为这是天然之理,无可怀疑,男人如同公鸡。要求对方听话,顺心,完全从属于我。面子上要像箭猪一样互相保持距离,“相敬如宾”。请将《雅歌》读一遍。那里是爱情,不是婚姻、家庭。“新妇”和情人一体。爱情是什么?是一时迷惑吧?爱情是盲目的?“月老”的红线是乱缠的?爱神不是“月老”,可以一致而不一定同一。婚姻与爱情混淆必出矛盾。两者是相连而大不相同的。古人都承认。今人反而不信。两爻成卦,不行。&&  占有中的归属又生出依靠心。女的总愿意男的是“大丈夫”,“堂堂男子汉”,从仪表到精神,同时又能对女的自己顺从如奴隶。这样的情人已难找,再作丈夫更难得,难持久。男的对女的也同样。要求女的超凡出众,又能对男的自己顺从。然而,若男对女完全依靠,又会被认为没有“男子汉”气概。双方都是依也不好,不依也不好,难啊!这是婚姻序列搅乱了爱情。所有权观念是祸胎。&&  “相思”变为“爱情”,不受婚姻干扰,出现自由意志,这很难。心态变换要有过程,不比婚姻可由社会法律规定。婚姻组合序列变化是随社会变的。社会条件一变,出现了“女强人”。从前多的是“愿生生世世不再做女子”。现在有女的高呼“愿下一世还当女子。”当然这是有条件的,不是当祥林嫂、林市那样的女子。“女强人”是社会的人,不是婚姻和爱情中的人。&&  林市超越了她母亲祥林嫂。林市的女儿又将超越林市。祝福这位已降生或尚未降生的女儿。女人有福了,男人才有福。&&& &  &&&&&&&&&&
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后一课续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