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识的地方用古文中之的用法怎么说

502 Bad Gateway
502 Bad Gateway
nginx/1.4.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
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对划线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锲而舍之(qì)
风雨兴焉(xīng)
B.不积跬步(guǐ)
骐骥一跃(yào)
C.将数百之众(jiāng)
氓隶之人(méng)
D.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yǒu)
致万乘之势(shèng) 2.对下列各句划线的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囊括四海    ⑧陈胜瓮牖绳枢之子⑨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①②③⑨/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⑨/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⑨/②③⑥/④⑧/⑤ D.①⑦⑨/②③④⑤/⑥⑧ 3.下列各项中“而”的用法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序八州而朝同列 B.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C.惑而不从师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4.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为天下笑者,何也? 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D.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0112
所属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试题难度系数:中档
答案(找答案上)
A.锲而舍之(qì)
风雨兴焉(xīng)
B.不积跬步(guǐ)
骐骥一跃(yào)
C.将数百之众(jiāng)
氓隶之人(méng)
D.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yǒu)
致万乘之势(shèng)
马上分享给同学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旨在考查同学们对
翻译句子、
文言虚词、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关于语文的核心考点解析如下:
此练习题为精华试题,现在没时间做?,以后再看。
根据试题考点,只列出了部分最相关的知识点,更多知识点请访问。
考点名称:
翻译句子:
句子翻译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即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仅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
古文今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1)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
例如: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2)意译: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  
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①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
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例如: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②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例如: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③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洁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
例如: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④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
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
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即可,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例如: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⑤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
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及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
文言文翻译题易混易错知识点:
翻译文言文以直译为主, 以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的原则。
做到&字词一一对映,句式应有体现, 句子没有语病, 句意没有改变&。
但是, 由于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学生在答题时常在一些易错易混点上出错, 造成一些不应有的失分, 主要的易错易混点有:
一、专有名词, 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 遇到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 可不作翻译, 把它保留下来。
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 也不用翻译, 但有的同学偏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例: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错误译文:永乐人在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参考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错因分析:句中犯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永乐&是年号名词。
二、该译不译, 文白掺杂
在翻译句子时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 导致文白掺杂, 不伦不类。
例: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错误译文:当时陶侃为闲官,周访举荐他为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以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为妻。
错因分析:本句犯了该译不译,文白掺杂的毛病。句中&为&是动词,应译为&担任&,&以&为介词,应译为&把&。
参考译文: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三、今古异义, 以今义解古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 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有的已扩大, 有的已缩小, 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 有的词义已经转移。
因此, 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 切忌盲目替代。
例: &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错误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夫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错因分析:此句中的&夫人&是古今异义,应为&众人&。
参考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例: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错误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就见到了自己的亲信。
错因分析:&亲信&应为&亲近信任&,犯了盲目地以含义替代古义的毛病。
参考译文: 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皇帝亲近信任。
四、脱离语境, 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 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解释, 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 以免误译词语。
例: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错误译文:谥号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原因是,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错因分析:&所以&在文言文中可以译为&用来做什么&,也可译为&因为&。本句结合语境应为&用来做什么&。
参考译文: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五、该补不补, 成分残缺
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 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才完整, 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
例: 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错误译文:我喜爱他,不会背叛。让他去那里学习,他就更加懂得治理。
错因分析:句子中省略了成分,翻译时没有补出,造成句子不通顺。
参考译文: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让他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
六、该调不调, 语序混乱
在古汉语中常用倒装句, 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 翻译时应调整过来;
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 但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 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 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例: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错误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向刘尚靠拢转移到江的南岸,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错因分析: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时就要调整语序。
参考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是中考试题中的保留项目。目前高考采用的是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分值一般为10分。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翻译文言文?文言文翻译又存在哪些答题误区呢?
一、翻译的标准
&信、达、雅&是得到公认的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翻译的步骤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简言之,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解;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全句,符合规范。
四、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有: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考点名称:
就是拼音。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和一些附加符号表示汉语的发音。对应汉语音系学(现代音韵学)的汉语音节结构划分,汉语拼音的形式构成也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
本考点要求考生了解&汉语拼音方案&,包括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隔音符号及字母顺序;掌握和运用拼写规则;能正确规范地认读字音;注意方音辩正,知晓本地方言与普通话读音的不同并加以纠正;能注意辨析常用多音字、异读字、形声字和形近字的读音。
字音的考点及技巧:
主要考查内容:一方面是拼写规则的识记和应用,另一方面是常用字读音的判定,包括多音字、形近字、易读错字。
主要考查题型: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出现。也会有改错题格式。
应试技巧:
(一)从选字的角度来看??
一是要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二是要注意形近字的读音。
三是要注意易读错字的读音。
(二)从考生答题的角度来看
一是仔细审题、读题。
二是联想列举相关知识比较识别。
三是运用排除法快速做答。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还应特别注意一些成语的读音,导致考生读错成语读音的原因可以从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1、读成偏旁或半边而误读 受形声字造字法的影响,许多字古音、今音异位,这时如果根据其声旁去读,就可能出错。如下面括号前的字一定要注意。(括号内为正确读音)
良莠(yǒu)不齐馋涎(xi&n)欲滴栉(zh&)风沐雨振聋发聩(ku&) 一蹴(c&)而就同仇敌忾(k&i)唾(tu?)手可得无裨(b&)于事 蚍(p&)蜉撼树面面相觑(q&)苦心孤诣(y&)恪(ka)守不渝 涸(h?)泽而渔高瞻远瞩(zhǔ)翻箱倒箧(qia)耳濡(r&)目染 刚愎(b&)自用孤注一掷(zh&)
2、忽视近似字而误读 受形近字的影响,视觉越位,读成与之形近之字的读音,时间一长,形成一种错误的定势思维。
病入膏肓(huāng)暴殄(tiǎn)天物负隅(y&)顽抗鬼鬼祟祟(su&) 怙恶不悛(quān)居心叵(pǒ)测如火如荼(t&)恃(sh&)才放旷 未雨绸缪(m?u)揠(y&)苗助长偃(yǎn)旗息鼓煮豆燃萁(q&)
3、忽视多音多义现象而造成误读 多音多义在汉语中相当普遍,它也会给成语读音造成一定的障碍。
直言贾(gǔ)祸自给(jǐ)自足妄自菲(fěi)薄鬼使神差(chāi) 如法炮(p&o)制弱不禁(jīn)风大腹便便(pi&n)丢三落(l&)四
4、忽视特定语法现象而造成误读 成语中某些字还保留了古音,如果忽视了,也会造成误读。
自怨自艾(y&)一暴(p&)十寒图穷匕见(xi&n)虚与委(wēi)蛇(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考点名称:
一般不单独作短语或句子成分,而只同短语或句子的语法结构密切相关的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主要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及用法: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如:
(一)表示并列关系。如: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氓肃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表示并列时 ,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二)表示递进关系。如: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
(三)表示承接关系。如: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四)表示转折关系。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五)表示假设关系。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六)表示修饰关系。如: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1.疑问代词。
(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如: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二)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三)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四)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或&什么样&。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战?(《曹刿论战》)
1.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
2.介词,相当于&于&。
(一)在。
出,跳梁乎井干之上。(《秋水》)
(二)对、对于。
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三)比。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3.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1.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
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
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进行翻译。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乐,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如: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鞭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示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这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选择)
(一)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猗。(《伐檀》)
(二)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1.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但是&。例如: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例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是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例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例如:
輮使之然也。(《劝学》)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3.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例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二)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例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例如:
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
成然之。(《促织》)
文言虚词的使用技巧:
1、&词性分析法
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
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位置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如:&乎&:
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
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
作介词时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
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3、&温故求新法
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的虚词的用法。
4、&语境判定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
5、&语法切入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
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6、&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
实词和虚词的关系区别:
前面说过虚词是实词的对称,虚词是实词的补充。
实词是指有实在意思的词语,实词可以单独的回答问题,能够充当有成分的句子
虚词是实词的补充,虚词不能单独的做句子成分,他只是短语实词的补充而已。
划分汉语实词和虚词的依据是什么?
实词就是有实际意义的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量词都是实词。
虚词是指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都是虚词。
考点名称: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
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现象: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4、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5、动词的使动用法:
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7、名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8、意动用法:
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9、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10、名词的意动用法:
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词类活用的例子:
一、 名词的活用
(一)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许多特征。最重要的特征是名词后面还有名词或者名词短语,这个名词或者名词短语就是活用动词的宾语。 如: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
(2)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
(3)一狼洞其中
如果没有宾语,就看一个名词前面是不是有&已、乃&等状语,如果有状语,这个名词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4)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曹刿》)
(5)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
(6)未果,寻病终。(《桃花源》)
(7)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采草药》)
(8)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将、已、未、四月&都是状语,于是原本是名词的&鼓、后、果、花&都活用成了动词。
如果一个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那么这个名词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如:
(9)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10)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
(11)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颇》)
这些前面有&敢、能、欲(要)&的词,都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了。
(二) 名词做状语
名词一般是不能做状语的,做了状语就意味着带了副词的性质。在文言文当中,这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所以名词做状语也是一种词类活用的现象。 如:
(1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13)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1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二、动词的活用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醉翁亭》)
(3)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
& 蔽、乐、伏、&原本都是动词,这里不是处在主语,就是处在宾语的位置,所以都活用为名词了。
三、形容词的活用
(一)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做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做了主语或者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如:
(1)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
(2)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二)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如果带上宾语,就活用为动词了。如:
(1)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愚公》)
(3)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
&苦&后面带上了&秦&做宾语,就活用为动词了。&平险&的&平&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险&则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四、使动用法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
(2)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
&生之&是&使我生&,& 忿恚尉&是&使尉忿恚&,都是使动用法。
五、意动用法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
(3)固以怪之矣。
& 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把当年万户侯当作粪土& ,&异之&是&对这件事感到奇怪&,都是描写心理活动。
考点名称:
文言文句式:
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文言句式类型: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①&&&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③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④用动词&是&&为&表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不是判断动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中的&是&是代词,不表示判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问今世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的&是&表示判断。&为&一般也不表示判断,只有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相当,&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中的&为&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从语义上表示被动:不用任何专门表示被动的词语来表示被动,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
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②&傅说居于版主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
(2)借助表示被动的词来表示被动,常见的被动词如下:
①&被&表示被动。如:&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间&(《被收时表》)
②&见&&见&&于&(&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于&&受&&于&&&表示被动。
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④&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3)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②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④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五、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3) 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5)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6)沛公安在?(《鸿门宴》)
(7)客何为者?(《鸿门宴》)
(8)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9)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10)宋何罪之有?(《公输》)
(11)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12)何陋之有?(《陋室铭》)
(13)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
(14)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5)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16)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17)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
 2.定语后置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3)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赤壁之战》)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3.介词短语倒装句
(1)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3) 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采草药》)
(4)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崤之战》)
4.主谓倒装
(5)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六.省略句 
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的省略。
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②蒙后省③不规则省略)
例如: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承前省)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
③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不规则省略)
2.省略谓语(包括承前省和蒙后省)
例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承前省)
②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蒙后省)
3.省略宾语(①省略动词后的宾语②省略介词后的宾语③省略兼语)
例如:①可烧()而走()也。(动宾)
②竖子,不足与()谋!(介宾)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省兼语)
4.省略介词
例如:故久立公子()车骑中。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七.固定结构
1.不亦&&乎?
表示反问,&亦&没有实在意义,加强语气。翻译为&不是&&吗?&
&以是&的倒装句。翻译为&因此&&&
3.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问(询问办法)。翻译为&对&&怎么办&或&把&&怎么样&
4.得无&&乎(耶)?
表示推测性的疑问语气,翻译为&该不会&&莫非&&恐怕&。
5.无乃&&乎?
表示委婉商榷语气。翻译为&恐怕&&吧?&
6.得无&&乎?
表示某种情况的推测。翻译为&莫非&&吧?&
7.其&&其&&
表示选择关系。翻译为&是&&还是&&&。
8.&&孰与&&
表示比较选择。翻译为&与&&相比&
9. 何&&为?
表示询问或反问。翻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
表示连贯关系。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11.&何其&&一何&
表示感叹。翻译为: &何其&(多么)、&一何&(这么)。
文言文句式详解&&判断句式:
总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是&表判断,古汉语常常不用&是&来表判断。主要结构形式有下列几种:
一、&&者,&&也。
这是古汉语里最典型的判断句式,它相当于现代汉语&&&是&&&。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苏轼《石钟山记》)
&&那噌吰的声音,象是周景王的无射钟发出的钟声啊。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司马迁《鸿门宴》)
&&楚的左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教师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5.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现在叫做慧空禅院的地方,就是慧褒和尚的房舍和坟墓了。
6.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现在念&华&字念成&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读错了。
二、&&,&&也。
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来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如: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记》)
&&忧虑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2、此世所以不传也。(苏轼《石钟山记》)
&&这就是(石钟的真像在社会上)不能流传的原因了。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苏洵《六国论》)
&&所以燕虽然是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武力抵抗的成效啊。
4.和氏璧,天下所供传宝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和氏璧是天下共知的宝物。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君子不是本性和一般人不同,只是善于利用外啊也。
6.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杜牧《阿房宫赋》)
&&一个人的心,也是千万人的心啊。
三、&&者,&&。
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 &者&表示停顿,在谓语不用&也&,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不过,这种句式比少。如:
1.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粮食是老百姓种的。
2.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同游的四个人,就是庐山陵的萧圭,字君玉;长乐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四、&&,&&者也。
在谓语后面&者也&连用,也相当于&&&是&&&。如: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司马迁《鸿门宴》)
&&他是沛公车旁任警卫的樊哙。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城北的徐公是最美丽的人。
3.晏子,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晏子使楚》)
&&晏子是齐国最善于辞令的人。
这种句式,有时前面也用&者&。如: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那些孩子的老师,只是教他们念书,学习书上的句读,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和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五、&&,&&。
主语和谓语后面都不用语气词,但仍然可译为&&&是&&&。如:
1.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贾谊《过秦论》)
&&陈涉是以破瓦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的穷人家的儿子。
2.秦,虎狼之国。(司马迁《屈原列传》)
&&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
3.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勇士。
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
&&我本是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
5.此亡秦之续耳。(司马迁《鸿门宴》)
&&这是继续走秦国灭亡的老路啊!
六、用&为&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1.已后典皆为板本。(沈括《活板》)
&&以后的书籍都是刻板印刷的本子。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魏学洢《核舟记》)
&&中间那个戴高帽子有许多胡须的是苏东坡。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现在人家是刀板,我们是被人宰割的鱼肉,还辞别什么?
4.项燕为楚将。(司马迁《陈涉世家》)
&&项燕是楚国的大将。
七、用副词&乃、则、皆、诚、非&等表判断。如:
1.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人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立为国君,应当立为国君的是公子扶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就是在岳阳楼上见到的雄伟景象了。
3.予购三百盆,皆病梅。(龚自珍《病梅馆记》)
&&买了三百盆梅花,都是病病残的。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5.六国破灭,非兵不得。(苏洵《六国论》)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
以上是判断句的几种常见的形式,而现代汉语中的&是&在文言文中,往往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但也有少数&是&作判断词用。如:
1.作代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这&。
① 是说也,人常疑之。(苏轼《石钟山记》)
&&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② 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在汉、魏以后,&是&作判断动词的逐渐增多。
① 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关汉卿《窦娥冤》)
&&不是我窦娥发下这无头脑的心愿,确实是冤情不浅呀。
②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滕王阁序》)
&&一像到处随水飘流的浮萍一样,在座的都是不相识的异乡人。
相关练习题推荐
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相关的知识点试题(更多试题练习--)
微信沪江中考
CopyRight & 沪江网201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古文骂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