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淇园竹在首诗的诗经拼音版

“淇奥”与“淇园”(下)
古都朝歌研究
- “淇奥”与“淇园”(下)
“淇奥”与“淇园”(下)&
作者:姚慧明   加入时间: 21:20:39  点击:1138
淇奥(澳)&与&淇园&的
本义及衍生义
&&《诗经&卫风&淇奥》以&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比兴,歌颂功德盖世的卫武公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首开华夏竹文化及廉政文化之先河。此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作为&五经&之首的《诗经》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目之一。所以,天下读书人,没有人不读《诗经》,没有人不知道&淇奥&、&淇园&、&淇竹&,也没人不知道&有匪君子&即卫武公、&淇园竹&即君子卫武公的化身,更没人不知道&淇&或&淇水&。
正因为这篇《淇奥》以竹为兴,因此,诗中的&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金如锡,如圭如璧&等,成为两千多年来文人墨客们赋诗作文时频繁引用的语句。这些歌颂卫武公的诗意也逐渐演化融入&淇奥&一语,极大地丰富了其内涵。概括起来,&淇奥&与&淇园&的本义及衍生义有以下五种。
其一,&淇奥&的本义为&淇河的曲岸&,这是历代学者的共识。如:许慎《说文解字》有云:&奥,隈(wēi,山或水弯曲的地方)也。&《尔雅》有云:&内为奥,外为隈。&刘氏彝曰:&奥谓水涯弯曲之地。&唐徐坚《初学记》卷六地部中书:重涯曰岸,岸上地曰浒,曲涯曰澳(一曰隈)。&《毛诗正义》有云:&淇,水名。奥,隈也。&《草木疏》有云:&奥亦水名。&《辞海》中解释:&奥:y&,通&澳&、&&,水边深曲的地方。&《博物志》有云:&有奥水流入淇水。&从历史上大量涉及&淇奥&一词的诗文来看,很少有人将&奥&当作奥水&讲或使用。相反,古诗文中以奥&作&水之曲岸&用或讲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们将淇奥&理解为&淇河的曲岸&应是没问题的。
其二,&淇奥&指代卫武公。宋朝诗人曾丰有诗云:&武公与竹为不朽,万古淇奥诗一首。&因为《淇奥》是卫国人民纪念歌颂卫武公的诗歌,卫武公的名字和&淇奥&一语就随着《淇奥》这首诗流芳百世了。比如,南宋诗人刘克庄就有词谓&彭聃安在,吾师淇澳君子&(&彭聃&指高寿的彭祖和老聃,传说彭祖活了800多岁,老聃即老子,活了200多岁)。淇澳君子&指寿至95岁的卫武公;宋刘克庄《沁园春&平章生日丁卯》有云:寿过溪,德如淇澳&(&溪&指曾在渭水溪峡垂钓,&八十封侯&保周朝江山的姜尚姜太公)。&德如淇澳&中的&淇澳&即卫武公。还有南宋诗人熊禾有诗云:&又思淇澳翁,盛德为世冠。&南宋诗人方回有诗云:&溪淇澳可齐寿,入相封侯恐未然。&明何景明《栖凤亭》有云:&至今遗爱思莱公(宋寇准,封莱国公),万古看诗想淇澳。&这些诗句中的&淇澳君子&、&淇澳&、&淇澳翁&均指代卫武公。
其三,&淇奥&与&淇园&指代称颂辅佐国政者和廉洁从政者,以及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历朝历代描写华夏竹文化的文字中,皆可看到以&淇奥&代指、怀念、歌颂、敬慕像卫武公那样正气凛然、廉洁自律、为国为民、居安思危的志士君子。宋代诗人苏轼《次韵舒尧文祈雪雾猪泉》有云:&前年太守为旱请,雨点随人如撒菽。太守归国龙归泉,至今人咏淇园绿。&作为徐州太守的苏轼,记述亲自到雾猪泉祈雪的情景,赞颂前任太守忧国忧民亲临祈雨成功的政绩。虽然受时代的局限,人工祈雪并不科学,但在当时也体现了苏轼执政为民、脚踏实地、渴望做出像卫武公那样的政绩的思想境界。宋代诗人张舜民《山阳二首其二》有云:&古人急于仕,每择分所安。愿为赵魏老,不作滕薛官。今人不量力,临老当繁难。少见咏淇澳,甚多歌伐檀。&此诗为张舜民到知同州(今陕西大荔县)时所作,该诗将&古人&与&今人&对比,今人不量才而择官,所以很少有卫武公那样被百姓在《诗经&淇奥》中咏颂的好官。当时,张舜民年事已高,面对社会不安定的局面,他以&咏淇澳&表达了对卫武公的仰慕及百姓安居乐业的企盼,还有对贪官的厌恶。
其四,&淇奥&与&淇园&指代淇竹或竹园。南宋诗人喻良能有诗云:&卫武文章比淇竹。&《诗经&淇奥》中以淇园的&绿竹猗猗&比兴&有匪君子&卫武公,&淇园&与&淇奥&遂借卫武公的英名成为竹子或竹园的别名,不朽于史册和文坛。南宋诗人胡铨《逸贤峒》中写道:&好竹平生志颇坚,谁知岛上有淇园。&这里的&淇园&明显借指逸贤峒的竹园。北宋黄庭坚有诗云:&猗猗淇园姿,此君有威仪。&这里的&淇园姿&即竹子的美姿。清代应溯颖《淇园避暑》中写道:&火轮炙焦土,汗湿蒲葵扇。清荫入修篁,咫尺炎凉变。&此诗所写的&淇园&,位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即龟兹山,也叫&委羽山&,这里的&淇园&其实就是一竹园。今天济南大明湖畔的&小淇园&,就是明万历年间,户部尚书赵世卿辞官回到济南所建的&种竹万竿&的别墅。南宋诗人黄庚有两首诗,一首为《题墨竹画扇》:&淇澳分清入素纨,一梢潇洒胜千竿。此君不受人间暑,叶叶生风夏亦寒。&另一首为《床屏墨竹》:&淇澳新梢笔下分,枕屏墨晕点寒云。诗人纸帐眠清夜,不梦梅花梦此君。&这两首诗中的&淇澳&指的都是竹子。
其五,&淇奥&还常被用来借代《诗经》。北宋苏轼在《送顿起》一诗中写道:&惟有黄楼诗,千古配淇澳&,赞颂他的朋友顿起的诗可与《诗经》媲美。南宋晁公溯《薛郎远以颂为寿句法崛奇读之喜甚赋此为谢》有云:&手追淇澳诗,句法两汉前&,作者赞颂在很远的地方写诗为他祝寿的薛郎,诗写得好,写作手法继承《诗经&淇奥》的风格,句子效法两汉前文人墨客们的模式。&手追淇澳诗&中的&淇澳诗&以《诗经&淇奥》这一首诗的局部借代《诗经》的整体。南宋周必大《芜湖宰沈约之端节惠诗编次韵为谢》中写道:&自古诗人贵磨琢,试看淇澳咏文章&,赞扬沈端节的文采和功德,可以像卫武公那样被《诗经》称颂,句中的&淇澳&也指代《诗经》。
&淇奥&与&淇园&因淇竹而名扬天下,人们将淇竹延伸为绿竹,把绿竹凌云虚心、不畏严寒、刚正不阿、固守根本的生物形态特征升华成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淇竹因卫武公成就了淇竹文化,淇竹文化开创了华夏竹文化的先河,&淇奥&与&淇园&也就成了独具特色的华夏竹文化的源头。
关于&淇奥&中
&奥&的读音问题
&&现代汉语中,《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奥&只标注了一个读音&&o&,常用意&含义深,不易理解:深~,~妙,~秘。&古汉语中的&奥&是多音字,除读&&o&外还读&y&&。《康熙字典》中称:&音ァJ椅髂嫌纾怂蚕⒁&&音郁,隈也。水仍话拢氚耐ā&这就是说,&奥&在读&y&&时,意思与&隈&相近,但&奥&是河湾处的内侧,&隈&是河湾处的外侧。辞书解释,&隈&读&wēi&,意思为:&山水等弯曲的地方:山~,水~,城~。&&水仍话&,意为河湾的内侧。&与澳通&,意为&奥&读&y&&作河湾讲时,与&澳&、&&相通,即通读、通用。这是古汉语中常有的&通假&现象。
&淇奥&一词在淇河文化中出现的频率很高,鹤壁人很容易接触到它。经常听到人们将它读为&q&&&o&。严格来说,这样读是不对的,但由于&y&&这个音在现代汉语中极少出现,很多人这样读是可以理解的。
当代河南鹤壁籍作家秋雨先生反映淇河文化的巨著《淇水春秋》,原名《淇奥梦》,2011年10月份出版发行前,他写过一篇文章《〈淇奥梦〉的读音及对&淇园&的建议》,摘录如下:
&我的《淇奥梦》中的&淇奥&取自《诗经》,一朋友看后说:&一次到淇河宾馆就餐,恰好朋友预订的是淇奥(y&)厅,可几个服务员一再坚持说宾馆只有淇奥(&o)厅没有淇奥(y&)厅。&我个人认为服务员说得没什么错。
&《诗经》里有许多字不读现在的音,像&家&读&g&&,&没&读&m&&,《召南》读&sh&o&n&n&等,很难掌握。
&书籍是无声的读物,古韵属于有声的范畴,所以对于谐声、通韵和合韵等问题很难领会。我们只要知道《诗经》是押韵的就行了,非专业人士大可不必用古音来读,古音只是专业人士和文人们的专利,对于我们却是很难的问题,毕竟距今几千年了。
&我的《淇奥梦》应该读成&q&&&o&m&ng&,因为我所说的&淇奥&,不仅仅是淇河弯曲的地方,而是带着神秘、玄奥、奥妙的淇河岸边,&淇奥&深藏着淇河文化。&
历史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反过来,文化应方便于人民群众利用。秋雨先生的主张就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的。笔者很欣赏他的这一立场。
纵观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史,汉字的音形义虽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汉字形义音的变化中,字音变化幅度是最大的。
&&解放后,《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多次重版,每次都有一些汉字的读音变化。1985年底,国家三部委联合发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审定规范了一些字词的读音,比如&确凿&的&凿&原读&zu&&,木匠工具&凿子&的&凿&读&z&o&,便取消&zu&&音,通读&z&o&。&荨&原通读&qi&n&,因为很多老百姓将&荨(qi&n)麻疹&读为&荨(x&n)麻疹&,约定俗成,就将&荨&变成了多音字,在&荨麻疹&一词中读&x&n&,在&荨麻&一词中仍读&qi&n&。&呆板&的&呆&原读&&i&,在&呆头呆脑&中读&dāi&,便取消&&i&音,通读&dāi&。类似的情况还很多。
那么,&淇奥&中&奥&到底应该怎么读呢?《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未列入&淇奥&一词,这就是说国家文字工作委员会等部门,还没有将&淇奥&一词的读音进行权威审定。就目前能够查到的工具书中,&奥&作&水的曲岸&讲的时候,其读音全都标注为&y&&,所以,眼下将&奥&读为&y&&应是正确的,规范的。
那么,怎样看待很多人将&淇奥&读为&q&&&o&这一现象呢?前面提到,有关部门将&荨(qi&n)麻疹&读为&荨(x&n)麻疹&合法化的例子,或许提醒我们,遇到很多人将&淇奥&读作&q&&&o&时,不必大惊小怪,或许在适当的时候,这一读法也会合法化。但作为专业人士,恐怕还应该按规范读为&q&&y&&。
上一条:下一条:??
“淇奥”与“淇园”(下)
《古都朝歌研究》&&& 由河南淇县淇园工作室和淇县之窗网站联合 主办&&&&&& 栏目主持人:闫玉生& 王之珩&&&&&& 策划设计:老农
&&& 电子邮箱: dong-&&&&&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第CB-A11版: 晨报11版
&&&&&&&&&&
“淇奥”与“淇园”(下)
淇水风光图(资料图片)。&晨报记者&赵永强&摄
淇奥(澳)”与“淇园”的
本义及衍生义
&&《诗经·卫风·淇奥》以“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比兴,歌颂功德盖世的卫武公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首开华夏竹文化及廉政文化之先河。此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作为“五经”之首的《诗经》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目之一。所以,天下读书人,没有人不读《诗经》,没有人不知道“淇奥”、“淇园”、“淇竹”,也没人不知道“有匪君子”即卫武公、“淇园竹”即君子卫武公的化身,更没人不知道“淇”或“淇水”。
正因为这篇《淇奥》以竹为兴,因此,诗中的“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金如锡,如圭如璧”等,成为两千多年来文人墨客们赋诗作文时频繁引用的语句。这些歌颂卫武公的诗意也逐渐演化融入“淇奥”一语,极大地丰富了其内涵。概括起来,“淇奥”与“淇园”的本义及衍生义有以下五种。
其一,“淇奥”的本义为“淇河的曲岸”,这是历代学者的共识。如:许慎《说文解字》有云:“奥,隈(wēi,山或水弯曲的地方)厓也。”《尔雅》有云:“厓内为奥,外为隈。”刘氏彝曰:“奥谓水涯弯曲之地。”唐徐坚《初学记》卷六地部中书:重涯曰岸,岸上地曰浒,曲涯曰澳(一曰隈)。”《毛诗正义》有云:“淇,水名。奥,隈也。”《草木疏》有云:“奥亦水名。”《辞海》中解释:“奥:yù,通‘澳’、‘’,水边深曲的地方。”《博物志》有云:“有奥水流入淇水。”从历史上大量涉及“淇奥”一词的诗文来看,很少有人将“奥”当作奥水”讲或使用。相反,古诗文中以奥”作“水之曲岸”用或讲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们将淇奥”理解为“淇河的曲岸”应是没问题的。
其二,“淇奥”指代卫武公。宋朝诗人曾丰有诗云:“武公与竹为不朽,万古淇奥诗一首。”因为《淇奥》是卫国人民纪念歌颂卫武公的诗歌,卫武公的名字和“淇奥”一语就随着《淇奥》这首诗流芳百世了。比如,南宋诗人刘克庄就有词谓“彭聃安在,吾师淇澳君子”(“彭聃”指高寿的彭祖和老聃,传说彭祖活了800多岁,老聃即老子,活了200多岁)。淇澳君子”指寿至95岁的卫武公;宋刘克庄《沁园春·平章生日丁卯》有云:寿过磻溪,德如淇澳”(“磻溪”指曾在渭水磻溪峡垂钓,“八十封侯”保周朝江山的姜尚姜太公)。“德如淇澳”中的“淇澳”即卫武公。还有南宋诗人熊禾有诗云:“又思淇澳翁,盛德为世冠。”南宋诗人方回有诗云:“磻溪淇澳可齐寿,入相封侯恐未然。”明何景明《栖凤亭》有云:“至今遗爱思莱公(宋寇准,封莱国公),万古看诗想淇澳。”这些诗句中的“淇澳君子”、“淇澳”、“淇澳翁”均指代卫武公。
其三,“淇奥”与“淇园”指代称颂辅佐国政者和廉洁从政者,以及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历朝历代描写华夏竹文化的文字中,皆可看到以“淇奥”代指、怀念、歌颂、敬慕像卫武公那样正气凛然、廉洁自律、为国为民、居安思危的志士君子。宋代诗人苏轼《次韵舒尧文祈雪雾猪泉》有云:“前年太守为旱请,雨点随人如撒菽。太守归国龙归泉,至今人咏淇园绿。”作为徐州太守的苏轼,记述亲自到雾猪泉祈雪的情景,赞颂前任太守忧国忧民亲临祈雨成功的政绩。虽然受时代的局限,人工祈雪并不科学,但在当时也体现了苏轼执政为民、脚踏实地、渴望做出像卫武公那样的政绩的思想境界。宋代诗人张舜民《山阳二首其二》有云:“古人急于仕,每择分所安。愿为赵魏老,不作滕薛官。今人不量力,临老当繁难。少见咏淇澳,甚多歌伐檀。”此诗为张舜民到知同州(今陕西大荔县)时所作,该诗将“古人”与“今人”对比,今人不量才而择官,所以很少有卫武公那样被百姓在《诗经·淇奥》中咏颂的好官。当时,张舜民年事已高,面对社会不安定的局面,他以“咏淇澳”表达了对卫武公的仰慕及百姓安居乐业的企盼,还有对贪官的厌恶。
其四,“淇奥”与“淇园”指代淇竹或竹园。南宋诗人喻良能有诗云:“卫武文章比淇竹。”《诗经·淇奥》中以淇园的“绿竹猗猗”比兴“有匪君子”卫武公,“淇园”与“淇奥”遂借卫武公的英名成为竹子或竹园的别名,不朽于史册和文坛。南宋诗人胡铨《逸贤峒》中写道:“好竹平生志颇坚,谁知岛上有淇园。”这里的“淇园”明显借指逸贤峒的竹园。北宋黄庭坚有诗云:“猗猗淇园姿,此君有威仪。”这里的“淇园姿”即竹子的美姿。清代应溯颖《淇园避暑》中写道:“火轮炙焦土,汗湿蒲葵扇。清荫入修篁,咫尺炎凉变。”此诗所写的“淇园”,位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即龟兹山,也叫“委羽山”,这里的“淇园”其实就是一竹园。今天济南大明湖畔的“小淇园”,就是明万历年间,户部尚书赵世卿辞官回到济南所建的“种竹万竿”的别墅。南宋诗人黄庚有两首诗,一首为《题墨竹画扇》:“淇澳分清入素纨,一梢潇洒胜千竿。此君不受人间暑,叶叶生风夏亦寒。”另一首为《床屏墨竹》:“淇澳新梢笔下分,枕屏墨晕点寒云。诗人纸帐眠清夜,不梦梅花梦此君。”这两首诗中的“淇澳”指的都是竹子。
其五,“淇奥”还常被用来借代《诗经》。北宋苏轼在《送顿起》一诗中写道:“惟有黄楼诗,千古配淇澳”,赞颂他的朋友顿起的诗可与《诗经》媲美。南宋晁公溯《薛郎远以颂为寿句法崛奇读之喜甚赋此为谢》有云:“手追淇澳诗,句法两汉前”,作者赞颂在很远的地方写诗为他祝寿的薛郎,诗写得好,写作手法继承《诗经·淇奥》的风格,句子效法两汉前文人墨客们的模式。“手追淇澳诗”中的“淇澳诗”以《诗经·淇奥》这一首诗的局部借代《诗经》的整体。南宋周必大《芜湖宰沈约之端节惠诗编次韵为谢》中写道:“自古诗人贵磨琢,试看淇澳咏文章”,赞扬沈端节的文采和功德,可以像卫武公那样被《诗经》称颂,句中的“淇澳”也指代《诗经》。
“淇奥”与“淇园”因淇竹而名扬天下,人们将淇竹延伸为绿竹,把绿竹凌云虚心、不畏严寒、刚正不阿、固守根本的生物形态特征升华成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淇竹因卫武公成就了淇竹文化,淇竹文化开创了华夏竹文化的先河,“淇奥”与“淇园”也就成了独具特色的华夏竹文化的源头。
关于“淇奥”中
“奥”的读音问题
&&现代汉语中,《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奥”只标注了一个读音“ào”,常用意“含义深,不易理解:深~,~妙,~秘。”古汉语中的“奥”是多音字,除读“ào”外还读“yù”。《康熙字典》中称:“音墺。室西南隅,人所安息也……音郁,隈也。水內曰奥,与澳通。”这就是说,“奥”在读“yù”时,意思与“隈”相近,但“奥”是河湾处的内侧,“隈”是河湾处的外侧。辞书解释,“隈”读“wēi”,意思为:“山水等弯曲的地方:山~,水~,城~。”“水內曰奥”,意为河湾的内侧。“与澳通”,意为“奥”读“yù”作河湾讲时,与“澳”、“”相通,即通读、通用。这是古汉语中常有的“通假”现象。
“淇奥”一词在淇河文化中出现的频率很高,鹤壁人很容易接触到它。经常听到人们将它读为“qí’ào”。严格来说,这样读是不对的,但由于“yù”这个音在现代汉语中极少出现,很多人这样读是可以理解的。
当代河南鹤壁籍作家秋雨先生反映淇河文化的巨著《淇水春秋》,原名《淇奥梦》,2011年10月份出版发行前,他写过一篇文章《〈淇奥梦〉的读音及对“淇园”的建议》,摘录如下:
“我的《淇奥梦》中的‘淇奥’取自《诗经》,一朋友看后说:‘一次到淇河宾馆就餐,恰好朋友预订的是淇奥(yù)厅,可几个服务员一再坚持说宾馆只有淇奥(ào)厅没有淇奥(yù)厅。’我个人认为服务员说得没什么错。
“《诗经》里有许多字不读现在的音,像‘家’读‘gù’,‘没’读‘mì’,《召南》读‘sháo&nán’等,很难掌握。
“书籍是无声的读物,古韵属于有声的范畴,所以对于谐声、通韵和合韵等问题很难领会。我们只要知道《诗经》是押韵的就行了,非专业人士大可不必用古音来读,古音只是专业人士和文人们的专利,对于我们却是很难的问题,毕竟距今几千年了。
“我的《淇奥梦》应该读成‘qí’ào&mèng’,因为我所说的‘淇奥’,不仅仅是淇河弯曲的地方,而是带着神秘、玄奥、奥妙的淇河岸边,‘淇奥’深藏着淇河文化。”
历史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反过来,文化应方便于人民群众利用。秋雨先生的主张就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的。笔者很欣赏他的这一立场。
纵观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史,汉字的音形义虽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汉字形义音的变化中,字音变化幅度是最大的。
&&解放后,《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多次重版,每次都有一些汉字的读音变化。1985年底,国家三部委联合发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审定规范了一些字词的读音,比如“确凿”的“凿”原读“zuò”,木匠工具“凿子”的“凿”读“záo”,便取消“zuò”音,通读“záo”。“荨”原通读“qián”,因为很多老百姓将“荨(qián)麻疹”读为“荨(xún)麻疹”,约定俗成,就将“荨”变成了多音字,在“荨麻疹”一词中读“xún”,在“荨麻”一词中仍读“qián”。“呆板”的“呆”原读“ái”,在“呆头呆脑”中读“dāi”,便取消“ái”音,通读“dāi”。类似的情况还很多。
那么,“淇奥”中“奥”到底应该怎么读呢?《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未列入“淇奥”一词,这就是说国家文字工作委员会等部门,还没有将“淇奥”一词的读音进行权威审定。就目前能够查到的工具书中,“奥”作“水的曲岸”讲的时候,其读音全都标注为“yù”,所以,眼下将“奥”读为“yù”应是正确的,规范的。
那么,怎样看待很多人将“淇奥”读为“qí’ào”这一现象呢?前面提到,有关部门将“荨(qián)麻疹”读为“荨(xún)麻疹”合法化的例子,或许提醒我们,遇到很多人将“淇奥”读作“qí’ào”时,不必大惊小怪,或许在适当的时候,这一读法也会合法化。但作为专业人士,恐怕还应该按规范读为“qí&yù”。我的更多文章
同时转发到微博南朝 梁?萧绎(梁元帝)
O谷管新抽。淇园节复修。
作龙还葛水。为马向并州。
柯亭临绝涧。桃枝夹细流。
冠学芙蓉势。花堪威凤游。
邛王若有献。张骞应拜侯。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五》
&&&&&该诗赋竹咏志。萧绎为一代君主,对华夏竹文化广有涉猎,此诗引用了很多与竹子有关的神话和
历史典故,说明中国竹文化积淀之丰厚,也显示了作者对竹子及竹文化的景仰和热爱。诗中作者把淇园竹和昆仑O谷竹相提并论,只是O谷竹子
属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而淇园却是名冠中国历史典籍的竹子生产繁育基地之一,足见淇园竹在华夏历史文化中的神圣显赫地位。
&&&&&“O谷”二句:O谷和淇园的竹子新抽又修长。O谷,昆仑山北谷名。相传黄帝命泠纶取O谷之竹作乐器。管、节,此均指竹子。淇园,位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北淇奥(淇河大湾内)之地,原为殷帝辛(纣)竹箭园,后继为周代卫国竹园。
&&&&&“作龙”句:汉费长房从壶公学仙,学成后,乘壶公所赠的竹杖离去,至家后将杖弃于葛陂中,竹杖竟化成青龙。典出晋?葛洪《神仙传》卷九。后因以&骑竹&指仙家出行或比喻得道成仙。
&&&&&“为马”句:《后汉书?郭炒:&城霸诓⒅荩亟岫鞯拢昂笕虢纾较匾兀嫌紫嘈暧缆贰贾列胁浚轿骱用鲤型伲髌镏衤恚来斡荨澄'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后因以&骑竹&为称美州郡地方官吏施行仁政。并州,相传禹治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岛岛。并州为九州岛岛之一,其地在今河北保定、正定和山西大同、太原一带。沿用为太原的别称。
&&&&&柯亭:又名千秋亭、高迁亭。位于绍兴县。古柯亭三面临水,风景幽清,云影水光,足以洗涤尘襟。近有“柯山”,其下有水曰“柯水”,岩曰“柯岩”,桥曰“柯桥”,市曰“柯桥市”,皆因柯亭而名。史载东汉蔡邕尝经会稽高迁亭,仰见椽
(chuán)竹,可以为笛,取用果有异音。
“冠学”二句:竹冠(稍)仿现出荷花那样的情势,竹花能引来威凤一游。冠,树梢称树冠,此指竹梢。芙蓉,荷花的别名。威凤
,瑞鸟凤凰。旧说凤有威仪(威武严肃之仪表)。传说凤凰之食是竹子开花后结的果实――竹实,古代有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之说。但竹子不像一般有花植物那样,每年开花结果,而且竹子开花后会成片枯死,这就显得竹实的稀少可贵和威凤的高雅神圣。
&&&&&“邛王”句:意为邛国国王若归顺朝贡朝廷,那么南朝梁国就可以得到西南丰富的竹子资源。邛,Qióng,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国家。汉置临邛县,南朝梁改置邛州。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南。夜郎国也在巴蜀之南。“夜郎”为古越语“竹笋之王”的音译。说明那里的竹子很多。献,恭敬庄严地送给。
&&&&&“张骞”句:与上句是条件关系。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省成固)人。官大行(《通典?职官典》:周礼有大行人、小行人,主谥官故以名之。臣瓒曰:“大行是官名,掌九仪之制,以宾诸侯者。”),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出使西域归来后,公元前119年,他又率队从四川出发,对进行了大规模探险活动。对加强内地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联系起到
了很大作用,所以应奖掖封侯。
【诗人简介】
  萧绎(508-555),字世诚。南朝梁代文学家。即梁元帝。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7岁封湘东王,成年后出为荆州刺史、江州刺史。侯景之乱,萧绎依附西魏、北齐,出兵击破侯景。武陵王天正二年(552),在江陵即皇帝位,改元承圣。承圣三年(554),萧勾结西魏攻梁,萧绎被虏,不久被杀。萧绎好文学,博览群书,又通佛典,致力于编纂和著述。今有明人张溥的辑本《梁元帝集》。其作品属于典型的齐梁绮丽风格。
&---本首---&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 电子邮箱: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 老农&
技术支持:&&→ 红色三部曲之《毛泽东与蒋介石》(叶永烈)
&&共有<b style="color:#ff人关注过本帖主题:红色三部曲之《毛泽东与蒋介石》(叶永烈)
第八部分:重庆谈判“毛诗”引起的“《沁园春》热”& & 神烈峰头墓草青, & && & 湖南赤帜正纵横。 & && & 人间毁誉原休说, & && & 并世支那两列宁。 & && & 这首写于一九二九年的诗,作者为柳亚子。诗中的“神烈峰”,即南京紫金山,孙中山陵墓所在地。“支那”即中国。至于“两列宁”,据作者自云,是指孙中山和毛泽东。 & && & 当时,作者正在上海,知道毛泽东在湖南举起“赤帜”,却又忽闻毛泽东遭到不幸,写下这首七绝,表示悼念。 & && & 柳亚子,江苏吴江人氏,本名柳慰高,字亚子。他出自书香门第,十岁便能写诗,十四岁起在上海报纸上发表诗作。一九一二年一月,他曾应邀到南京任临时大总统府秘书。不过,他才做了三天,就不干了,书生意气的他,实在不习惯于官场。他依然忙于编报纸,写诗,做一个自由自在的文化人。 & && & 一九二六年五月,柳亚子赴广州出席国民h二届二中全会,初识毛泽东。他俩曾一起品茶论诗,很谈得来。这样,三年后,他听道路传闻,说毛泽东遇难,所以写下那首悼念之诗。后来,他从报上“剿共”消息中所称“朱毛匪徒”得知毛泽东依然在世,又于一九三二年写下怀念“毛郎”一诗: & && & 平原门下亦寻常, & && & 脱颖如何竞处囊。 & && & 十万大军凭掌握, & && & 登坛旗鼓看毛郎。 & && & 这“毛郎”,指的便是毛泽东。 & && & 一九四四年,柳亚子迁居重庆。毛泽东前来重庆,自然使柳亚子欢欣鼓舞。九月二日清早,柳亚子应毛泽东之约,前往红岩见面。如同柳亚子后来所忆,“握手惘然,不胜陵谷沧桑之感”。颇为感慨的柳亚子,写下了《赠毛润之老友》一诗: & && & 阔别羊城十九秋, & && & 重逢握手喜渝州。 & && & 弥天大勇诚堪格, & && & 遍地劳民y倘休。 & && & 霖雨苍生新建国, & && & 云雷青史归同舟。 & && & 中山卡尔双源合, & && & 一笑昆仑顶上头。 & && & 内中的“中山”,当指孙中山;“卡尔”,即“卡尔?马克思”。 & && & 这首诗,随即被重庆《新华日报》发表。 & && & 柳亚子那时正在完成亡友林庚白的遗愿,编一本《民国诗选》,希望收录毛泽东的一首诗。那时,毛泽东已写了几十首诗,但在国统区公开流传的只有一首,即斯诺所著《西行漫记》一书中引用的《七律?长征》。由于在传抄中,有几处明显的错字,柳亚子抄了一份,请毛泽东亲自改正,以收录《民国诗选》。 & && & 十月七日,毛泽东却抄了一首《沁园春?雪》给柳亚子。他在给柳亚子的信中写道:“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 && & 也许是考虑到正在重庆谈判,而《七律?长征》有着明显的反蒋意味――正是蒋介石第五次“围剿”迫使红军不得不进行长征。于是,毛泽东改寄《沁园春?雪》给柳亚子: & &&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谷欠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马蚤。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 & 毛泽东的这首词,据考讠正,是一九三六年二月七日在长征途中,写于陕北清涧县袁家沟白治民家的窑洞里杜建国:《〈沁园春〉咏雪词写作经过》,《重庆文史资料》,第十一辑,一九八二年版。 & && & 柳亚子深为毛泽东这首词的磅礴气势所感染,依毛泽东原韵,和了一首《沁园春》。 & && & 十月二十五日,柳亚子和画家尹瘦石在重庆S家垭口中苏文化协会大厅,举办《柳诗尹画联展》,展出柳亚子的《沁园春》。柳亚子的《沁园春》既是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顺王里成章,也就公开展出了毛泽东的原作。这下子,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引起参观者莫大兴趣,传抄者甚众。 & && & 十一月十一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柳亚子的《沁园春》,但没有发表毛泽东的原作。三天后,重庆《新民报晚刊》的副刊《西方夜谭》,首次刊载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引起了轰动。许多国统区读者,原先只知“毛匪”,这才头一回得悉,原来毛泽东写得一手好诗!这“土匪”,原本是“白面书生”呢!发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乃是《西方夜谭》编者吴祖光的主意。那时,他从王昆仑那里,抄得毛泽东的词,便决定发表,用了《毛词?沁园春》为标题,只说是“毛润之”之作。 & && & 中国古有《毛诗》,相传乃西汉毛亨、毛苌所传。眼下,毛泽东的“毛诗”,一时间在山城广为流传。 & && & 蒋介石见毛泽东此词,问陈布雷:“照你看,真的是毛泽东写的?” & && & 陈布雷沉默不语。 & && & 蒋介石明白,陈布雷这一表忄青,表明他确认那《沁园春?雪》是毛泽东手笔――陈布雷可以说是国民h方面读毛泽东文章最多、最细心的一个,深知毛泽东的文学功底。 & && & “毛诗”,只不过一首《沁园春》而已,便a生了广泛的影响。论武,蒋介石可跟毛泽东较量一番;论文,蒋介石不能不略输一筹。 & && &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广泛影响,使蒋介石恼怒不已。他发动了对“毛诗”的“围剿”。一时间,和诗之风大盛。《中央日报》、《和平日报》(即原《扫荡报》)等,接连刊登词,词牌皆用《沁园春》,总是标明“步和润之兄”、“次毛韵”,或者干脆标上“和毛泽东韵”。现照号称“三湘词人”易君左的《再谱〈沁园春〉》:异说纷纭,民命仍悬,国本仍飘。痛青春不再,人生落落;S流已决,天浪滔滔。邀得邻翁,重联杯酒,斗角钩心意气高。刚停战,任开诚布信,难制妖娆。 & && & 朱门绣户藏娇,令瘦影婆娑弄午腰。谷欠乍长羽毛,便思扑蹴;欠贪廪粟,犹肆牢马蚤。放下屠刀,归还完璧,朽木何曾不可雕。吾老矣,祝诸君“前进”,一品当朝。 & && & 除了刊登易君左这样“反其意而和之”的许多《沁园春》之外,还组织了一批批判“毛诗”的文章――火力集中于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帝王思想”。 & && & 直至一九八四年,从台湾出版的新书中,又透露了鲜为人知的当年秘闻:国民h曾暗中通知各地、各级组织,要求会写诗填词的国民hh员,每人“次毛韵”填一首或几首《沁园春》,以便从中选拔亻尤秀之作,署以国民h高级领导人的名字发表,以求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比下去!国民h出此下策,实在是迫于无奈。蒋介石手下武夫多,却选不出能与毛泽东匹敌的诗才。将近四十年后,台南神学院孟绝子从一位当年参与跟毛泽东“赛诗”的国民h要员那里得知内忄青,便写入他的《狗头?狗头?狗头禾兑》一书。此书列入李敖主编的《万岁评论》丛书,于一九八四年出版。 & && & 走笔至此,顺便提一句,蒋介石其实也能写诗,虽说“蒋诗”极为罕见。一九七九年,宋美龄在和美国《天下事》旬刊《人物志》专栏作者哈妮谈话时,说及蒋介石曾经写过许多诗。宋美龄透露,在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七年,蒋介石曾写了旧体诗词四十三首、新诗一首、自嘲打油诗两首。当蒋介石在一九七五年病逝之后,宋美龄曾想出版这些“蒋诗”,但蒋经国阅后,以为:“父亲的诗作,虽然制作米青巧,但大都品位不高,使人阅后很容易联想起南唐亡国之君李后主……”宋美龄以为言之有王里,遂把这些“蒋诗”付之一炬。至于这些“蒋诗”是否尚有抄本在世,就不得而知,因此眼下也就难以将“蒋诗”跟“毛诗”加以比较了。 & && &&第八部分:重庆谈判毛泽东临别前山城突然响起木仓声 1& & 重庆谈判进行了一个多月,经历了一番左支右绌,总算接近尾声。一九四五年十月五日,周恩来、王若飞和张君羊、张治中、邵力子在曾家岩蒋介石侍从室尧庐会谈时,周恩来代表中共方面宣布: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定于周内返回延安。 & && & 关于毛泽东回延安之事,周恩来事先跟张治中商量过。外界传言,国民h特务跟踪毛泽东,倘若毛泽东久留重庆,可能会发生意外事件。为此,周恩来以为,毛泽东以早点离开重庆为好,以防夜长梦多……周恩来最初想安排毛泽东在十月一日离开重庆。九月二十九日,周恩来去看望张治中,透露了毛泽东谷欠回延安之意。张治中当即问毛泽东打算何时回去,周恩来答十月一日。 & && & 张治中思忖了一下说,让毛泽东主席一个人回去不好,我们不放心,既然是我去延安迎来毛泽东,当然应该由我护送他回去。 & && & 周恩来闻言大喜,张治中正是说出他想要张治中说的话。有张治中亲自陪同,毛泽东的安全也就有了保讠正。 & && & 张治中说,他要向蒋介石请示。毛泽东离渝日期,最好稍晚一些,以便安排……就在毛泽东将走而未走之际,风波骤起:一辆十八集团军的汽车,在红岩附近,遭国民h士兵射击,车上所坐李少石身受重伤,送到医院不久因流血过多而死去。李少石乃中共h员,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秘书,《新华日报》记者、编辑。李少石还有一特殊身份,他的夫人廖梦醒,是国民h元老廖仲恺、何香凝的长女,即廖承志的姐姐。据传,李少石被木仓杀,是因为他的长相颇像周恩来,国民h士兵原本是要暗杀周恩来的!另外,李少石遭害处,正是毛泽东每日必经之处:毛泽东白天在城里桂园,夜里回郊外红岩,一来一去都走这条道……空气骤然紧张。人们为毛泽东、周恩来捏了一把汗!笔者曾采访了周恩来的助手童小鹏。他回忆了这一震惊山城的“李少石事件”。这一突然事件,发生在十月八日傍晚…… & && & 那天傍晚,坐落在重庆林森路的军事委员会大礼堂,冠盖云集,五六百人出席在那里举行的又鸟尾酒会。先到那里的是国民参正攵会的参正攵员们、新闻记者们、文化界名流们、社会贤达们,最后到达的,则是国民h的要员们。除了蒋介石没有露面之外,这里差不多囊括了重庆的头面人物。 & && & 这样规模的宴会,在当年的山城是空前的了,也是毛泽东到达重庆以来受到的最大规模的招待。盛宴的主人,是张治中。他得知毛泽东即将离渝,奉蒋介石之命,为毛泽东举行这一盛宴饯行。在酒会上,张治中首先致辞。他说,自从毛泽东先生来到重庆,国共谈判取得了成果,大的原则双方已大体谈定,国共双方将在近日联合发表公告,以慰国人。 & && & 张治中最后宣布:“毛先生准备月内回延安去,所以今天的集会既是欢迎,也是欢送,毛先生来重庆,是本人奉蒋主席之命,偕同赫尔利大使迎接来的,现在毛先生回延安去,仍将由本人伴送回去。”毛泽东在热烈的掌声中致答词。他对蒋介石以及张治中的热忄青邀请、接待,表示深深的谢意。他说:“这次来渝,首先感谢蒋先生的邀请与四十多天的很好的招待。感谢今晚的主人张文白先生设了这样盛大的宴会,也感谢所有今天到会的各界人士。”毛泽东接着指出:“中国今天只有一条路,就是和,和为贵,其他一切打算都是错的。”这时,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 && & 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到了“在蒋主席领导下”:“和平与合作应该是长期的。大家一条心,不作别的打算,作长期合作的计划!(鼓掌)全国人民各h各派一致努力几十年,在蒋主席的领导下,彻底实现三民主义,建设犭虫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 && & 毛泽东在结束讲话时,又一次提到了“在蒋主席领导下”。他说:“困难是有的,不指出这一点是不好的。中国人民的面前现在有困难,将来还会有很多困难,但是中国人民不怕困难,国共两h与各h各派团结一致不怕困难,不管困难有多大,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方针下,在蒋主席领导下,在彻底实现三民主义的方针下,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引自一九四五年十月九日重庆《新华日报》。 & && &&第八部分:重庆谈判毛泽东临别前山城突然响起木仓声 2& & 毛泽东最后高呼:“新中国万岁!”会场顿时爆发出长时间的鼓掌声。 & && & 又鸟尾酒会毕,举行京剧晚会。毛泽东是个京剧迷,正和张治中一起,兴致勃勃地观看京剧。周恩来在侧。童小鹏也在座,忽见一人神色紧张、匆匆前来找周恩来。他记得,那人是第十八集团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周恩来当即离席,在外面与那人谈了一阵子,回席时脸色凝重,他虽无心看戏,却并不去惊动兴致正浓的毛泽东和张治中。 & && & 周恩来把正在看戏的国民h宪兵司令张镇也找到外面谈话。周恩来显然在处王里急务,但一直不去惊动毛泽东和张治中……周恩来跟张镇谈话后,走近毛泽东,轻声对他说:“有点事,我出去一趟。”说罢,周恩来便和张镇一起外出,而毛泽东和张治中仍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周恩来当时在紧急处王里的,是“李少石事件”。李少石是广东新会人,生于一九○六年。一九二五年,十九岁的他考入岭南大学,并加入了中国共a主义青年团。翌年加入中国共ah。他在岭南大学和廖梦醒相识,一起发动工人罢工。后来,他被校方开除,便转往上海、香港从事地下工作。一九三○年他和廖梦醒结婚。廖梦醒曾如此回忆:当时,我和少石同志都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承志走后,少石便常到母亲家探视和安慰老人家。母亲对少石说:“如果一旦你被捕,就说住在我家。”因为我们一九三三年五月才从香港到上海,我们住的是秘密机关,半年之内就已转移过三次。一九三四年二月,少石果然被捕。他就照母亲吩咐,说自己住在绿杨村。特务押着少石到了母亲家,一进屋,少石就对母亲说:“岳母,我被捕了。”这样,母亲也就明白特务已知道她与少石的关系。特务查问少石睡在哪里。那时,我的一个姨妈刚从香港来了,母亲在自己卧室里搭了一张帆布床。母亲指了指帆布床说:“就在这里。”不料姨妈在枕头下面放了几个发夹,特务不信是少石的床,便开始翻箱倒柜。自从承志被捕,母亲有了经验。她有意在箱子里放上一两个国民h公函的信封。特务知道母亲是何香凝,就不敢太放肆,匆匆带着少石走了。后来虽经母亲和柳亚子多方设法营救,但少石仍在狱中关了三年。廖梦醒:《我的母亲何香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 & && & 李少石被捕,是因为叛徒出卖。他从上海被押往南京。一九三七年经周恩来向国民h再三交涉,李少石终于获释,前往华南工作。 & && & 一九四三年夏,李少石奉调重庆,担任第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秘书,成了周恩来的得力助手。不过,他平日在红岩几乎足不出户,从事内务,对外从不公开身份。 & && & 毛泽东来重庆之后,第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的工作繁忙,李少石也做些外勤工作。 & && & 十月八日下午,他坐第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的黑色轿车,由司机熊国华驾驶,送柳亚子由曾家岩周公馆回沙坪坝住所。过去,李少石被押南京时,柳亚子曾出面营救,与李少石有着不平常的友忄青。 & && & 送罢柳亚子,已是下午五时许。李少石仍坐原车,沿原路返回城里。车子经过红岩嘴下土湾时,突然响起木仓声。子弹从车后的工具箱射入,从李少石左侧肩胛进入肺部,顿时血涌如注……司机熊国华见状,驱车直奔城内金汤街市民医院,把李少石送入病房急诊。李少石的伤势很重。 & && & 熊国华赶紧又开车到民生路《新华日报》营业部,向该报广告主任徐君曼以及交通刘月胡报告,并把他们送往市民医院。 & && & 徐君曼在医院里忙于张罗抢救李少石。司机熊国华则用原车带交通刘月胡回曾家岩,把车子锁入车库,把车钥匙交给刘月胡,说自己有病,走了。从此,熊国华不见踪影。 & && & 熊国华并非第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工作人员,是临时雇来的司机。他这一走,把忄青况复杂化了――因为当时车上只有两人,李少石命已垂危,只有熊国华才能说清李少石遭害的现场忄青况……本书初版本出版后,一九九八年三月三十日,笔者接到熊国华的女儿熊晓君羊的电话,告知她的父亲熊国华八十多岁了,仍健在。熊国华看了本书,提出意见说,他当时其实是中共地下h员,只是对外不暴露身份,所以当时报纸上称他是“临时雇来的司机”。他是根据中共地下h的指示离开的,并非他自己“走”了。 & && &&
如何转发到微信:
1. 台式机:鼠标移到图片上,图片上出现“图片分享”,如不出现,需刷新网页。
移动设备:点图片,然后返回到帖子,轻移帖子,图片上出现“图片分享”。
2. 点微信小图标,并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将在微信中打开,然后点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3. 此图片分享功能可以将整个帖子以链接的方式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号: zhihengyao
微信号: zhihengyao
微信号: zhihengyao
微信号: zhihengyao
微信号: zhihengyao
微信号: zhihengyao
微信号: zhihengyao
微信号: zhihengyao
微信号: zhihengyao
微信号: zhihengyao}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风古诗带拼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