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纪录片和人文纪录片在诗歌表现手法有哪些上的不同

纪录片《美丽中国》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纪录片《美丽中国》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研究
【摘要】:纪录片国际化在全球纪录片产业已是潮流,日8点覆盖全球的我国第一个专业化纪录片频道——CCTV-9纪录片频道正式开播,它标志着我国纪录片发展进入一个专业化、国际化的崭新时期。该频道开播的第一部纪录片是由我国央视控股的中视传媒与BBC自然历史制作小组花费三年时间拍摄的纪录片《美丽中国》,它是我国纪录片迈入国际化轨道的典型代表,央视把它作为纪录片频道开播的首个节目,说明纪录片《美丽中国》体现出了国内纪录片的最高水平。
本论文以《美丽中国》为例,运用美学、哲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结合文献分析法、个案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来分析它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同时把《美丽中国》与BBC拍摄的野性系列片之一的《野性非洲》进行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然后总结《美丽中国》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再从宏观角度分析我国自然类题材纪录片产业发展出现的问题与采取的策略以下是本论文的内容结构:
第一章是介绍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纪录片《美丽中国》的研究现状、选题的研究方案。
第二章是纪录片《美丽中国》的简要评述情况,包括阐述、热播原因分析和艺术特征三部分。
第三章是纪录片《美丽中国》的艺术表现手法研究,笔者认为一切能够表现作品的艺术形式都可以称之为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艺术构思的表现、艺术传达表现(视听觉元素分析、蒙太奇分析和叙事策略等内容)。
第四章是纪录片《美丽中国》的审美特征研究。审美是审美主体(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审美对象所包含的人的本质力量的领悟,人们通过审美活动达到提高思想觉悟、感染心灵的作用。该章节从这一审美理念出发,分析纪录片《美丽中国》意境美和人文美的叠加、民族文化之美、生态和谐美、真实美的审美特征。
第五章是对纪录片《美丽中国》与BBC《野性非洲》的比较研究,找出它们的差异,寻求各自的优势。
第六章是对纪录片《美丽中国》的反思与启示,首先是分析《美丽中国》的优点与不足之处,虽然《美丽中国》画面唯美、精致,传达主题很深刻,但对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理念的加强缺乏深度。然后是分析当下自然类题材纪录片发展的瓶颈因素及发展策略。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J952【目录】:
摘要7-9Abstract9-11第一章 绪论11-17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1-12
一、 选题背景11-12
二、 选题意义12 第二节 纪录片《美丽中国》的研究现状12-14 第三节 选题的研究方案14-17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选题难度14-15
二、 研究方法、本研究的创新和特色15-17第二章 《美丽中国》的简评17-22 第一节 纪录片《美丽中国》阐述17-18
一、 内容介绍17
二、 时代背景17-18
三、 播后反响及获得奖项18 第二节 纪录片《美丽中国》热播原因分析18-20
一、 时代性18-19
二、 趣味性19
三、 民族性19-20 第三节 纪录片《美丽中国》的艺术特征20-22
一、 主题内涵20
二、 影像风格20-21
三、 故事情节21-22第三章 《美丽中国》的艺术表现手法研究22-46 第一节 创作者的艺术构思表现22-27
一、 拍摄题材和视角的选取22-23
二、 主题思想的酝酿和确定23
三、 情节的安排和结构的设置23-24
四、 细节表现和节奏掌握24-27 第二节 《美丽中国》的艺术传达表现27-39
一、 《美丽中国》视觉元素分析27-33
二、 《美丽中国》听觉元素分析33-37
三、 《美丽中国》蒙太奇分析37-39 第三节 《美丽中国》叙事策略表现39-46
一、 叙事界定39
二、 叙事策略39-46第四章 纪录片《美丽中国》审美特征研究46-56 第一节 意境美和人文美的叠加46-49
一、 情与景的交融46-47
二、 言有尽而意无穷47-48
三、 人文关怀意识48-49 第二节 民族传统文化之美49-51
一、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49-50
二、 民族、传统文化与主题的关系50-51 第三节 生态和谐美51-53
一、 和谐思想51
二、 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51-53 第四节 真实美53-56
一、 客观真实美54
二、 艺术真实美54-56第五章 纪录片《美丽中国》与 BBC《野性非洲》比较56-61 第一节 艺术表现手法比较56-59
一、 艺术构思表现56-58
二、 艺术传达表现58-59 第二节 审美特征比较59-61
一、 文化内涵60
二、 人文关怀60-61第六章 对纪录片《美丽中国》的反思与启示61-69 一、 纪录片《美丽中国》的反思61-63 二、 制约我国自然类纪录片发展的瓶颈因素63-66 三、 我国自然类纪录片的发展策略66-69总结与展望69-70注释70-72参考文献72-74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4-75附录一75-80附录二80-83致谢8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彭文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邢勇;;[J];传媒;2009年02期
郭艳梅;陈家平;;[J];当代电视;2009年10期
顾燕;;[J];大众文艺;2011年20期
冯欣;;[J];中国电视(纪录);2012年08期
张佰明;;[J];中国电视(纪录);2009年12期
张国礼;周利明;张颐武;刘欣;;[J];电视研究;2010年02期
刘搏章;;[J];电影评介;2011年13期
马池珠;;[J];理论学刊;2012年01期
杨铮;赵羡彩;;[J];媒体时代;2011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鑫;[D];辽宁大学;2011年
王矗;[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姚蕊;[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杨阳;[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李德银;[D];苏州大学;2009年
冉娟;[D];重庆大学;2009年
周韧;[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郑天放;[D];暨南大学;2010年
王静波;[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佟燕玲;[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欣韵;;[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王晓岗;;[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赵凯;;[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刘鹏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王丽;;[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逯慧;张荣良;;[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刘仁三;;[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苏勇;[J];安徽建筑;2003年04期
王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黄超;;[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谷征;翁立伟;;[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莫先武;;[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赵秀兰;;[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张丽萍;;[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达海军;;[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田茂军;陈蓉;;[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韩兵;吴玲达;王辰;袁志民;;[A];第18届全国多媒体学术会议(NCMT2009)、第5届全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2009)、第5届全国普适计算学术会议(PCC2009)论文集[C];2009年
梁婷;杨义行;;[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陆贵山;;[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马龙潜;;[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明辉;[D];南开大学;2010年
任红敏;[D];南开大学;2010年
钟希明;[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董素青;[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崔学荣;[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王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朱秀敏;[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过晓;[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李杰荣;[D];暨南大学;2011年
潘震;[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轶芳;[D];河北大学;2007年
杜媛;[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岳佳宁;[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单雅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梁健婧;[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孙丽凤;[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姜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张莹;[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刘阳;[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贾雪霞;[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谢勤亮;;[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王岳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董岩;;[J];今传媒;2006年12期
陈勇志;王启东;;[J];保山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王圣;[J];传媒观察;2005年03期
唐承群;董杨慧;;[J];传媒观察;2006年10期
卓昌勇;[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陈国钦;;[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黎亚辉;[J];采.写.编;2005年03期
魏敏扬;[J];当代传播;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彭立勋;[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蓓;[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隋丽;[D];辽宁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振尘;[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曾毅;[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万修芬;[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袁博;;[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汪俊;;[J];福建艺术;2008年04期
隋安民;;[J];声屏世界;2009年01期
飘零の雪痕;;[J];文化月刊;2009年Z1期
张焕宁;;[J];新闻采编;2009年06期
张小兵;;[J];剧影月报;2011年01期
梁振红;;[J];中国电视(纪录);2010年12期
韩亚利;彩平;;[J];中国电视(纪录);2010年12期
张海玲;[J];视听界;2002年02期
;[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董小玉;;[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赵剑;;[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谭俐莎;;[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邢虹文;;[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徐展勤;;[A];论北京文化产业发展——2009北京文化论坛文集[C];2009年
何苏六;;[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孙红云;;[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石屹;;[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钱淑芳;;[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郭艳梅;;[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臻青;[N];辽宁日报;2010年
记者 李莎莎 实习记者 郝婷;[N];格尔木日报;2010年
兰新天;[N];青海日报;2010年
英子;[N];青海日报;2010年
深圳商报记者
刘瑜;[N];深圳商报;2010年
驻广东记者
杨华斌 通讯员
徐宁;[N];中国文化报;2010年
柳森;[N];解放日报;2010年
李蕾;[N];光明日报;2011年
喻德术;[N];中国文化报;2011年
原中国新闻社副社长
资深纪录片编导
陈光忠;[N];中国艺术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震;[D];武汉大学;2013年
毛毅静;[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唐宁;[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李安定;[D];西北大学;2013年
姚洪磊;[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刘忠波;[D];南开大学;2013年
仇蓓蓓;[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张明;[D];西南民族大学;2012年
罗锋;[D];复旦大学;2011年
盘旋;[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娟;[D];西北大学;2010年
唐莉;[D];安徽大学;2010年
方秀莲;[D];扬州大学;2010年
孟祥燕;[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郑谷;[D];河北大学;2010年
王忠丽;[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房宁;[D];西北大学;2011年
苏淑洁;[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刘楠;[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张玲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纪录片故事化的不同手段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00
&&¥3.00
&&¥1.00
&&¥3.00
&&¥0.50
&&¥1.00
&&¥1.00
&&¥0.5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纪录片故事化的不同手段
纪​录​片​故​事​化​的​不​同​手​段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第三方登录
【TEDxTianhe】吴晓亮:纪录片的人文表达
【TEDxTianhe】吴晓亮:纪录片的人文表达 大洋网讯(记者 李光裕)TEDxTianhe 2014年度大会将于明天下午举行,演讲者之一吴晓亮接受大洋网的独家专访:回顾《国瓷先生》的同时,更提前预告了明天的演讲主题&商业时代里,纪录片如何做好人文表达&? 纪录片拍摄:传播&国瓷先生&名字背后的故事 纪录片《国瓷先生》里的陈若菊先生去年11月11日去世了,享年85岁。这个消息让该片的制片人吴晓亮&很意外&,&印象中,她是一个特别健康,淡然生活的艺术家&,&纪录片《国瓷先生》大概是她生前最后一次视频记录资料了&。 也就是这个原因,吴晓亮改变了原来只是想把片子作为影像资料收存的想法,他选择把《国瓷先生》制作成纪录片,希望大家了解&名字背后的故事&。 除了第四套人民币设计者陈若菊,《国瓷先生》还采访了&建国瓷&设计者张守智、《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杨永善。在12分59秒的视频中,片子试图表现老一辈&默默无闻&的艺术家&一生、执着、坚守&的追求和信念。吴晓亮说,他们是这么一批老的我们并不熟知他们名字的人,如设计人民币、热爱陶瓷、制作&建国瓷&,他们在为这个国家默默奉献,自己也在对一个事情有着几十年的坚守和执着。 该片曾入围了&中法建交50周年&重头活动第四届&中国银幕&纪录片电影节,并将在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进行公众展播。吴晓亮希望,一部部纪录片的对外展播,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汉字、陶瓷、美食等。 TEDxTianhe演讲:商业化时代的人文表达 在吴晓亮看来,当下的纪录片呈现出的是两种状态,一是国家化,公众媒体的表达;二是个体化,例如独立导演的作品。但这两种状态中找难以找到&市场化&的气息。结合近三年的摸索经验,吴晓亮发现:&越来越多企业家愿意把自己的品牌、货币都放在市场化的角度来呈现人文的力量&。那么在当今商业化大时代,人文表达是怎样的?吴晓亮将在明天的TEDxTianhe中详细表达他的独到见解。 据了解,由粤商会承的办TEDxTianhe 2014年度大会将以&Road to Different&为主题,邀请了广州日报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赵文华,赛车设计师、前Tesla Motors亚洲供应链总裁Azizi Tucker,腾讯副总裁郑香霖,PIXIV公司战略执行长暨董事伊藤浩树,跨界创意家、作家、DJ刘轩,海播文化CEO、纪录片《国瓷先生》制片人吴晓亮,奥美大中华区副董事长兼北京奥美集团总裁庄淑芬,华尔街传奇人物,电影『华尔街之狼』原型人物Jordan Belfort8位演讲者与观众一起探索&不一样的路&,希望激励这个社会有勇气走出不同的人生路,&颠覆墨守成规的世代,发现世界,创造趣味&。 [编辑: Keny]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目前没有跟贴,欢迎你发表观点
图片,文字等缺失或错误
色情,暴力等非法内容
广告,重复文章等垃圾内容
我有话要说浅析电视纪录片叙事手法故事化倾向与表达_兴趣爱好-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浅析电视纪录片叙事手法故事化倾向与表达浅析电视纪录片叙事手法故事化倾向与表达(原作者:孙景丽)[摘要]&&纪录片的故事性及其真实观念的研究是纪录片理论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多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方式源于西方,后传播于中国,并成为一种创作潮流。故事化叙事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它只是纪录片艺术表达的一种方式,与纪录片内容真实性原则并不矛盾。[关键词]& &纪录片& &真实性& &故事性& &叙事手法doi:10.3969/j.issn.12.04.015纪录片在中外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在西方的著作和论述中,基本没有对纪录片进行明确的正面定义,往往用“非虚构”non-fiction笼统的进行界定。在中国,尽管关于纪录片有多重定义和表述,但是真实性和纪实性一直被视为是电视纪录片的两个基本特征。虽然,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某种程度上撼动了传统电视纪录片的传统理论,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对纪录片的认识,但是毋庸置疑,故事化的叙事手法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它使纪录片具有了较强的观赏性,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扩大了纪录片的民众影响力。它的引入和广泛运用为纪录片创作和发展,开辟了一片更为广阔的舞台,对纪录片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具有其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一、电视记录片故事化的缘起所谓纪录片的故事化,就是在拍摄和制作时突出故事性,借鉴故事片的手法,注重选取包含矛盾冲突和丰富情节的事件, 在故事中刻画人物、展示事件、传播思想、揭示情感,使得纪录片在叙述的过程中更具吸引力。纪录片故事化早期的典型代表是:1985年,美国的探索频道discovery的开播,他们的节目从一开始就注重选题的丰富性,涉猎的题材涵盖了科技、自然、历史、人文、探险、文化和时事等各个领域,为观众提供了源自世界各国题材的大量纪录片,而这些题材的选取一般式观众相对陌生又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他们将栏目定位在寓知识于娱乐,引发观众的好奇心并予以满足的层面,这些形式新颖的纪录片很快带动了收视率,并大大激发了观众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本着这种创作理念,很多不被看好的题材,经过他们独特、新颖的叙述方式的处理,而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和影响力,制作的节目一度备受期待,并风靡全球。 其中,《埃及艳后》、《木乃伊之谜》、《恐龙纪元》等数量庞大的纪录片以理性和科学为号召,通过探寻来揭示事实的真相,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悬念抓住观众的探秘心理,使人欲罢不能。此外,英国广播公司拍摄的《失落的文明》在创作手法上也大量使用娱乐电视片的叙事手法,每一集都用一个故事作为切入点,并大量运用情景再现等手法,使作品的每一集都极富戏剧性和吸引力。1996年引进国内后,在中国纪录片圈内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和启迪。目前,美国探索频道和英国广播公司的这种叙述手法和创作理念,正在影响着我国当下的纪录片制作和未来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走进科学》、《绿色空间》,以及北京电视台的《纪录》、江西台的《传奇》、山东卫视的《天下故事》等栏目的出现,以及日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的正式开通,生动灵活的纪录片视听语言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其中,这些优秀的纪录片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在不违反“真实地纪录现实生活”的原则下,借鉴影视剧讲述故事的叙述方式,主动挖掘、记录事件或人物背后的故事,使原本真实的生活更加生动、典型,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二、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潮流在我国的传播和影响2001 年7 月,《探索?发现》栏目正式开播,这是我国电视史上第一个大型人文历史与自然地理类的纪录片栏目,它强调节目的故事性、悬念感,并把严肃的历史、科技知识进行娱乐化的包装,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电视叙事手法,将纪录片要表达的理念传递给观众,在增加节目的趣味性与可视性的同时,使我国传统纪录片创作手法受到挑战,这种大众化的叙事手法得到了广大中国观众的认可和欢迎。直到现在《探索?发现》也依然是收视率较高的纪录栏目之一。在《探索?发现》的“考古中国”系列中,像《消失的良渚古国》、《三星堆: 消失与复活》、《金缕玉衣》、《远去的西夏王国》等作品都以故事化作为其基本叙事模式。在片中不停地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制造兴奋点,突出表现对象的神秘性,然后又以语调深沉的解说考古发掘过程与历史文物背后的故事,同时还请来考古专家进行解释和论证。这样一来,就构成设疑、解疑、再设疑、再解疑的叙事结构。随后在2005年,央视科教频道全新改版,重磅推出了《走进科学》栏目,在节目选题和制作的过程中,他们大胆借鉴影视剧冲突、悬念和铺垫等故事化叙事方法,讲述事件背后的科学问题,在故事的叙述中层层揭示事物真相,阐释科学道理,使原本深奥晦涩的科学知识普及寻常百姓家,得到了广大受众的认可,创造了央视收视历史上的又一个奇迹。三、故事化叙事的具体表现形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纪录片呈现出选题、风格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走向了多元化。从选题上,它不仅关注社会变革和重大事件,也开始关注普通人和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而主题的变化相应的也影响着它的叙事手法发生悄然改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之下,出现了一批与传统纪录片迥然不同的叙事手法,它们通过对虚构手段的肯定而向传统的纪录理念提出了挑战,使人们对传统的纪录理念产生了新的思考,也构成了对传统理念的巨大冲击。从表现形式上,它经常借鉴故事片的编辑手法,如设置悬念、引入冲突、情景再现、演员扮演等,这些传统故事片的叙事模式和表现手法的引入,增强了纪录片的故事性和可视性,也给中国纪录片创作打开了新的视野。设置悬念是当代记录片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在适当的地方设置悬念可以达到“一波三折”的效果,使故事充满了紧张、刺激等视觉和听觉元素,极大地增强了观赏性。如在纪录片《深湖魅影》的开头,创作者运用影片色调、音乐、音响等多种手段,推进情节、强化效果,营造出一个紧张、恐怖的氛围,从而为喀纳斯湖存在水怪的猜想设置了极具吸引力的悬念。引入戏剧冲突也成为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重要手法之一,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充满冲突的矛盾体,而把这些冲突和矛盾加以选择和概括,就有可能形成完整、起伏的情节内容。如十集纪录片《敦煌》中,影片一开始,就用一段独白引出斯坦因这位西方青年从遥远的异域来到中国西部的大漠,与看护敦煌莫高窟的王道士之间心理上的战争,一场守护与利益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将敦煌鲜为人知的故事戏剧化的表述出来。“真实再现”弥补了题材本身影像资料的匮乏,增强了作品的视听感染力。“真实再现”的场景多做虚化、模糊处理,人物常以背影,投影、剪影的形式出现,使观众的思绪在片子设定的意象气氛中游走,引发观众对于再现情境的认同和共鸣。近年来在《故宫》、《圆明园》、《大秦岭》等备受关注的纪录片中,都在大量的运用情景再现和演员扮演等故事化叙事手法,如在《圆明园》中我们看到的是扮演的康熙、雍正和乾隆,以及模拟的当时的生活场景,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历史,进入情境。再如《大秦岭》中,关于蔡伦造纸术的展示就是用了情境再现的手法,再现了当时历史时期人民制造纸张的部分流程和工艺,让观众对汉代的造纸术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故事片的表现手法被运用到记录片中,如:快速切换、叠化、快放、慢放等技巧,他们丰富着纪录片的画面语言,形成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尤其是新的摄影技术手法的运用,使平时难以见到的画面细节得以清晰展现,极大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如:使用特写镜头,放大、强调拍摄对象的某一细微动作或表情,吸引或迫使观众引起注意。此外,随着后期编辑软件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大众化普及,使用三维动画技术来制造一个虚拟而又逼真的世界已经不再是望尘莫及的事,远古世界、微观世界和一些宏大场面一次次被搬上屏幕,经过后期制作和处理的这些伪真实的虚拟场景,足以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忘乎所以、全身心融入其中。纪录片提倡的真实性并不意味一定能让观众拥有真实感。要营造真实感,光有尊重真实的主观愿望还不够,更要有行之有效的表现手段,故事化叙事手法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表现手法。随着这些优秀栏目和作品的问世,故事化叙事手法被大量成功的运用到纪录片创作中去,它不但没有让观众对纪录片的真实性产生质疑,反而用艺术的手法含蓄的表达出想要追求的真实感,并得到了观众一致的心理认同。经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其实纪录片的故事性叙述与内容真实性原则并不存在矛盾。纪录片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并不影响其纪录片的本质真实。运用故事片的制作技巧和手法来制作纪录片,是在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发挥想象、尊重事实讲故事、展现故事,创作者在努力追求叙事真实与历史真实、叙事真实和观众心理真实的完美统一。对纪录片而言,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拓展了纪录片的表现手段,为纪录片纪录、表现现实生活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和技术手段。这种故事化的叙事策略仅是影片的一种创作手法,而不是真正意图。因为纪录片本身就是对社会生活的客观纪录,而社会生活的繁杂性不可能做到事无巨细的记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必须要对事件进行取舍,从而彰显整个主题的意义,这就需要一个清晰、完整戏剧性的结构作为支撑,这些艺术表达方式的运用并不足以改变纪录片的追求真实的本质属性,也不会改变人们内心深处对社会现实和事件背后真相的关注和探寻。欢迎您转载分享:热门兴趣爱好好评兴趣爱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