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是哪个朝代的年号

皇宋,宋元是哪个朝代的年号?_百度知道
皇宋,宋元是哪个朝代的年号?
提问者采纳
都是北宋时期的年号,你查查吧,很多年号。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景德是哪个朝代哪个皇帝的年号_百度知道
景德是哪个朝代哪个皇帝的年号
“景德”年号铜钱上的
提问者采纳
宋真宗,赵恒,公元1004年
()是宋真宗的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4年。 以瓷器闻名的景德镇就是以这个年号命名的。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景德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是宋真宗的年号(年)。
宋真宗,赵恒的年号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诸葛亮生活在哪个朝代?_百度知道
诸葛亮生活在哪个朝代?
诸葛亮是那里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他的主要业绩是在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西郊卧龙岗)开始的啊,立即迎娶她、战略家,容貌甚伟、石韬相信他的才干;身有丑女。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故重归诸葛瑾门下)重孙 诸葛显(攀子) 躬耕南阳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崔州平,时人异焉官至 丞相 领司隶校尉益州牧 录尚书事 爵位 武乡侯谥号 忠武侯民族 汉族祖上 诸葛丰(汉朝司隶校尉)父亲 诸葛珪(东汉末年泰山郡丞) 母亲 章氏岳父 黄承彦叔父 诸葛玄配偶 黄氏(黄月英)兄弟 诸葛瑾(兄) 诸葛均(弟) 子女 诸葛瞻(亲子) 诸葛乔(养子,满门抄斩、乐毅比拟自己。人称“卧龙”、外交家,人生有几个十年。)”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军事家,特别是事业辉煌的十年:“莫作孔明择妇,只有好友徐庶。亮平日好念梁父吟、黄承彦等有结交,诸葛玄病逝。(听到你要选妻、发明家,当时的人对他都不以为然:身长八尺、皮肤黑,头发黄:“闻君择妇,实乃长兄诸葛瑾之子) 孙子 诸葛尚(瞻长子) 诸葛京(瞻次子) 诸葛攀(乔子,正得阿承丑女,而才堪相配,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4月14日,黄头黑色,卒于公元234年8月28日,但才华可与你相配,琅琊阳都人,字孔明:“葬于汉中定军山,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又常以管仲、科学家。诸葛亮和弟弟在南阳隆中务农。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后因诸葛恪获罪.诸葛亮字 孔明号 卧龙生卒年 181----234(54岁)籍贯 山东琅琊(移居河南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西郊卧龙岗))容貌 陈寿〈三国志〉,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我家中有一丑女诸葛亮、孟建,谥曰忠武侯、庞德公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身高约合现今1.84米。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一说河南南阳卧龙岗;一说湖北襄阳(现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后为了消除诸葛亮隐居地一事留下的历史纷争,清代在河南南阳做知府的湖北襄阳人顾嘉蘅写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上,何须辨襄阳南阳。”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即《草庐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或云后篇系后人托诸葛之名伪作)、《隆中对》。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诸葛亮的纪念古迹很多,全国有数十处。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  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汉中的勉县。勉县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死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现勉县武侯祠巍峨壮观,规模宏伟,有七院六十余间殿宇,既是凭吊先贤之所,又是文物游览之地。更有意义的是,勉县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时期的黄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历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间,内设诸葛亮灵位。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是兰溪一大史迹和揽胜之地。诸葛亮年谱  年号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4年 181 1岁 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 189 9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 12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去世。  兴平元年 194 14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 其兄诸葛瑾同继母赴江东。  初平2年 195 15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 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2年 197 17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阳。  建安4年 199 19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 27岁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 即著名的“草庐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13年 208 28岁 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建安14年 209 29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 31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 34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刘备进成都,掌管巴蜀。诸葛亮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  建安20年 215 35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 36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 41岁 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 43岁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 224 44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稳定因刘备战败而混乱的人心。   蜀建兴3年 225 45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蜀建兴4年 226 46岁 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   蜀建兴5年 227 47岁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   蜀建兴6年 228 48岁 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 229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 50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 51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郃。   蜀建兴11年233 53岁 诸葛亮谛惫刃拊燠「?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234 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三国,曾经在南阳耕种,是刘备 三顾茅庐后跟随了他,有著作《出师表》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诸葛亮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请问永宪是哪个朝代哪位皇帝的年号_百度知道
请问永宪是哪个朝代哪位皇帝的年号
请问有没有永宽这个年号?
提问者采纳
不是年号,有永宪录这本书永宪录   萧奭著、朱南铣校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之一系记录康熙(公元一七二二年)到雍正(公元一七二八年)七年间事件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只有永宪录这本书,如还有疑问,可以追问历史上是没有这个年号的
没有永宪这个年号。只有永宪录,是“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之一。
年号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五胡十六国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五胡十六国[wǔ hú shí liù guó]
五胡十六国,简称,是上的一段。该时期自及分别建立(后称前赵)及起至(太武帝)灭为止。范围大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最远可达漠北及。在入主众多民族中,以、、、及为主,统称五胡。他们在这个范围内相继建立许多,而史学家以其中十六个国家撰写了《》(、四燕、、、、 [1-2]),于是后世史学家称这时期为“五胡十六国”。时胡人偶有内附,时期则将胡人大量内迁。由于晋廷的腐败和汉官的贪污残暴,五胡在后纷纷举兵,史称。在西晋灭亡后,华北地区战火纷飞,掠夺与屠杀不断。经济受到严重摧毁,影响了中国的、、、、、等发展走向。带给人民巨大痛苦,大多逃难到、辽东以及江南地区,使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渐渐繁荣。在诸国混战期间,皇帝一度统一北方,但在南征时,于惨败。其后各族于关东及空虚的关中叛变,加上东晋,前秦全面崩溃,北方再度混乱。北魏立国后,经过、及的经营,最后于439年统一北方,进入南北朝时期。[2]外文名Sixteen States起讫时间304年-439年别&&&&称十六国主要民族,,,,
司马氏在统一北方和渡江灭孙吴一统天下的基础上,十六国后期地图[3]本可以继续秦汉统一之格局,但是司马王朝走的是政体之制度。由此造成社会各个阶级的矛盾和对立,动摇了晋王室统治的基础。在时期,五胡居于西晋北方、西方的边陲地区,对晋王朝呈现半包围局面。五胡在后纷纷举兵,史称五胡乱华。在西晋灭亡后,华北地区战火纷飞,掠夺与屠杀不断。经济受到严重摧毁,影响了中国的、、、、、等发展走向。带给人民巨大痛苦,大多逃难到、辽东以及江南地区,使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渐渐繁荣。在诸国混战期间,皇帝一度统一华北,但在南征时,于惨败。其后各族于关东及空虚的关中叛变,加上东晋北伐,前秦全面崩溃,北方再度混乱。北魏立国后,经过、及的经营,最后于统一华北,进入南北朝时期。[2]北方各族的内徙造成严重的民生经济损失,各民族在互相抗衡、屠八王之乱杀中也展开合作与融合。各国的君主为了增强实力,也在各自的根据地上实行一些发展生产的,使得各地区在动荡荒乱的背景下,形成局部稳定的局面。该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持续到南北朝时期,最後於时期完全融合。此外,几乎在同一时期,的也在经历被、等游牧民族入侵,史称“蛮族入侵”。
司马王室南迁。而北方的则成为各的逐鹿之地,直至东晋灭亡,东晋也无力收复,同时中原北地风雨飘摇,著《》,此时期统称“十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一个习惯性统称。
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羯、氐、羌等和华夏的河西张氏除了建立、、、、、、、、、、、、、、、等十六国之外,此外还有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的、、、、、、和等,实际远不止
永嘉之乱十六国。(其中谯蜀、前凉、西凉、北燕、冉魏等国均系华夏人所建)
五胡十六国兴替的历史相当繁乱[4],这里仅述其大势。以公元383年为界,这百来年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既人们常说的“胡亡氐乱”。(307-313)之乱后“五胡”所建立的多个政权一度为氐族前秦政权所统一,但淝水一战失败后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第二阶段更是祸乱不息,前秦灭亡后北方重又分裂,关中、、陇右政局纷乱,民族之间的斗争又出现一个高潮,社会动荡比以前更厉害。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才结束“”。[5]后来,北魏分裂,出现四个王朝(分别是、,西魏被取代、东魏被取代,后北周灭北齐),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是北方(有时包括蜀地)在灭亡晋十六国“领区-时间”图(1改版)到统一期间的时期,当时南方则为时期。&五胡&为、、(匈奴别支)、和(包括大月氐、小月氐、巴氐、仇池氐),代表建立北方诸国的主要民族。但实际上建立者还有汉族(前凉、西凉、北燕等)、(翟魏)、北马兰羌、巴、卢水胡、杂胡、铁弗、乌桓、九大石胡、姜、扶余、坚昆等族。[6]
&十六国&则是源自末年的史官私下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他自北方所有大大小小的七十八个政权中选出国祚较长、影响力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国。这十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和地区,共有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及夏国等国。[5]末年,全国共有21州。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诸国的范围大约是华北地区及四川地区。疆域的变更可分成五期,分别是:前赵、后赵、成汉及东晋时期;前燕、前秦及东晋时期;前秦东晋对峙时期;诸国混战与东晋时期,此时北方以后燕及后秦最盛;北魏、夏国、北凉及东晋时期。虽然各国占地不大,但往往分置许多州,以致州境缩小。由于一 些国家采的制度,所以设置各种族专属的行政区。例如前赵刘聪置左、右司隶及内史,用来统治汉人。单于左、右辅及都尉,则用来统治胡人。为求虚名,以表示境域广大,常将境外邻境的州增设于本国内。例如后燕设置于长子(原属并州),成汉设置于巴郡(原属梁州),南燕置并州于阴平(今江苏北)。所以往往多个国家同时拥有同名异地的州。北魏统一华北后即整合政区。由于州境缩小,郡失去意义而逐渐废除。
此外,北方诸国会成立以安置流民,通常会依据流民原籍来定新州郡名。如前燕慕容廆立国于辽东时,他将投奔来的人设冀阳郡、豫州人设成周郡、青州人设营丘郡、并州人设唐国郡。河西在末已有为流民设置的郡县,在张轨为凉州刺史时,就为秦、雍流民设置武兴郡。405年,西凉李皓即为南人置会稽郡、中州人置广夏郡。这些郡县略同于东晋南朝的侨州郡县,只是使用大略的地名而非流民原籍。[5]五胡十六国时代的统治的一个特色是胡汉分治,将与以不同的制度作统治。以汉赵(即前赵)为例,刘聪同时居皇帝(汉人的君主)和单于(胡人的首领),汉人以户为单位设官统治,而胡人以落(指以帐篷营生的单位)为单位,设不同系统的官员来统治。另一个统治特色是,以种族、部族为中心的政军结构。
许多国家延续原本游牧社会中,以部族和血缘为中心的体制,国家仅是各部族之间的联盟,因此各部族领袖在军政上有较高的权力,皇帝的君权较不能如其他朝代那样直接透过官僚机构达成,也容易造成因宗室、部族领袖之间发生内讧而造成内战。前秦的苻坚和王猛即希望针对加以改革但尚未完全成功,后来北魏的拓跋圭将部落解散,设立新的统治机构,才逐渐减弱这种统治特色。
许多五胡的君主如、等等皆深染中国文化,所以皆采用其文化如提倡、禁止母报嫂等。也继续使用,用来拔选(亦作)人才,使为己用。当时世族之所以和胡族君主合作,主要为了苟全性命,许多世族轻视胡族君主文化低落。甚至有些世族,告诫子孙不可将出仕胡族的经过写在墓碑上。
曾典定士族九法、定士族旧籍、苻坚复魏晋士籍,皆用来承认世族权利。石勒每破一州,必集中世族于“君子城”或“君子营”,下令不可欺辱之。华北动乱时,众多人民逃往辽东,慕容皝设侨郡收留,并辨别世族清浊,后来这些世族成为前燕的基石。直到后燕、西燕及南燕仍然继续执行。前秦苻坚受谋士王猛影响,十分热爱汉文化。他在攻灭前燕后,即听王猛建议,重用关东世族。后来在与众士大夫经营之下,前秦国力提升。苻坚也接受“大一统”的思想,发兵南征,但大败。北魏拓跋鲜卑自开国之初即重用清河崔氏,大约亦采用九品中正制,至拓跋焘时期已出现了“中正官”的记载。这些都助长北方世族的发展。[5] 时期的北方诸国多实行异族分治制度,或称为胡汉分治制度,在一国之中,实行两种不同的军政体制。对汉族人民,仍按汉族的传统方式进行统治。对少数民族,则按各自的部落传统进行统治。这使得军事统帅被分为单于台与都督中外诸军事并立,后来随形势发展渐渐合并。在军队形式上大致同西晋兵制,具有中军、外军组织及都督、将领等职务。中军直属中央,编为军、营,主要保卫京师;外军为中央直辖的各州都督所统率的军队。各国兵权,大多掌握在宗室手里,任都督中外诸军事除了前秦(非宗室)外,有前赵、等人,后赵、,前秦、等人。这本来是加强朝廷的措施。但往往变成皇位之争而与太子自相残杀,最后导致亡国。
,强化骑兵战斗力各国军队以骑兵为主,步兵其次。各国本民族的部落兵多为骑兵。随着攻城战的出现以及让汉人编列为军队,步兵数量也逐渐增加。如南征东晋之际,即以步兵六十万,骑兵为二十七万,不过各国并非都改任步兵为主力。在兵役制度方面,则是实行本族全民皆兵的部落兵制,并兼有魏晋世兵制的特点。只要是凡识于战斗的本族人民,皆作为军队基本兵力。基本上中军为终身制,其家属通常随营聚居,称营户,负责供应军粮。镇守各地的外军,其随营的家属则称镇户。营户与镇户都是其兵力来源。其他人民方面皆实行征兵制,征发各郡、县的各族人民补充军队。其中汉族兵的来源,还包括来自投降的坞堡和招募的农民,一般都是终身为兵。
时期各国骑兵均已强化。当时已经十分普遍,其最大功能是可以解放双手,骑兵开始可以靠双脚控制平衡在马上冲、刺、劈、击,这大大提升骑兵的战斗力。马铠也成为骑兵较普遍的装备,来保护战马免受远射兵器攻击。[7]有些国家在稳定之后,开始发展经济。例如在崛起过程中,大厮杀掠。但在立国后开始发展经济,劝课农桑,颁布的税收却比西晋还轻,经济逐渐复苏。但在石虎统治之后,劳役汉人,挥霍无度,经济下滑。另外,有些国家早在开创时期就已经打下基础,做好内政,吸引不少流民投靠。早在成汉成立之前,已有大批流民投靠巴氐李氏。建立后,在他统治之下“事少役稀,百姓富实”,成为最安定的地区。前燕慕容皝在统治辽东时即仿照曹魏,开放荒地让流民种植。前凉统治的河西地区,由于相对中原较少战乱,大量流民投奔。农业、畜牧业都有所发展。丝路也能保持畅通,使得首都姑臧成为商旅往来的枢纽,渐渐发展出“河西文化”。在至魏晋时期,北方各族陆续内迁至,与汉族一同居住,但是时常受到受汉官欺压或受汉人歧视。当时北方各族即受汉文化影响。如匈奴、氐族改用汉姓并学汉语及经书。中原也流行胡族文化,对于北方民族的生活用具、服装及音乐均感兴趣,并普遍食用牛羊酪浆。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各族更深入中原,当时在中原活跃的民族有、、、南、匈奴别支铁弗及卢水胡、以及西部的羌、氐、。这些民族所建立国家属于渗透王朝。这些迁入的民族与滞留北方的汉人产生“文化采借”,双方逐渐进行文化交流,其中北方诸国的制度与礼仪法律几乎交由汉人制定。然而在交流中,因为思想冲突、种族纠纷及政治斗争等因素,时常发生破坏、屠杀等冲突。
在入主中原的同时,连年的战乱使百姓向相对安定的地区迁移。成汉的(四川)、前凉的河西走廊、前燕的辽河流域吸引了大量难民,成为立国的基石。河西姑臧还成为丝绸之路上的经贸外来重镇。至于留在中原地区的人民则庇护在坞堡或是部落贵族。大多由世族豪强建立,主要作为军事防卫。世族豪强所拥有荫户不承担国家赋役,仅对坞主负有义务。为了保证国库收入和劳役来源,各族君主往往进行户口检查,将荫户复归于编户。
当北方诸国一一灭亡之后,由于草原故乡被柔然等新兴民族占据,而且已经适应中原文化与生活。在东晋南朝方面,中原汉人在衣冠南渡后,也和当地汉人、山越等百越诸族、及南方其他各民族混居。[5]前秦崇尚儒学,奖励文教。他任汉人辅政,王猛发展经济,关中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获得恢复和发展。使得前秦国势大盛,史称“关陇清晏,百姓丰乐”,打下统一华北的基础。前秦崩溃之后,后秦姚兴注重刑罚,惩治贪污,关中经济稍微恢复。之后西凉李皓在玉门关、阳关开垦荒地,史籍记载“年谷频登,百姓乐业”。北燕冯跋减轻赋役,南凉秃发乌孤注重农业,皆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发展。边疆各族在华北地区立国后,互相混战。在这些国家中,以()和()的文化最为兴盛,其次则是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及后燕。此外,汉族、李皓所建立的前凉和西凉,更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史称“河西文化”。各国的统治者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也发展教育。前赵设置太学、小学,选拔人才。前燕慕容皝设置官学,并著教材《》和《典诫》。后秦、南凉设置律学,召集地方散吏入学。这促使北方各族接受汉文化,对于民族融合具有积极意义。《》当时流传下来的诗及赋不多,可能因为价值不高,所以流传不广。至于章奏符檄,《周书?王褒庾信传论》认为有可观之作,文风上接近西晋末年的风格。民歌方面,著名的大抵保存于《乐府诗集》的《》。其中有出于氐族的《》、出于羌族的《》、出于鲜卑族的《歌辞》。《》的还保存一些当时的谚语,如流传于前秦的“长鞘马鞭击左股,太岁南行当复虏”、“河水清复清,苻诏死新城”等。
该时期的作品以前凉和前秦的文人居多。前凉著有乐府诗《》、《》两首,收录于《》。前凉大臣的奏疏曾被《》提到,他的文集可在《隋书?经籍志》看到。西凉李皓所著的《》载于《》本传,这篇赋表现出他建功立业的志趣和对局势的忧虑,内容颇有文采。前秦著有两首五言四句诗,用的手法讽谏苻坚。他还有一首琴歌《阿得脂》是杂言体,有些字句难解,大约杂用氐语。的侄子为散文家,作有《》,其中有不少片断颇具文学意味。女诗人的《织锦回文诗》虽然有文字游戏的意味,但仍表现出遣词用语的功力,成为流传不绝的佳话。另外,后秦宗敞为王尚申辩的奏章,被吕超认为可与曹魏的、,以及西晋的、相比。后秦为赫连勃勃作《》,获《周书?王褒庾信传论》赞扬为典雅庄重。书法方面,著名的作品有前凉的《》、前秦的《譬喻经》、的《十诵比丘戒本经》和《》等。其中《李柏文书》与东晋王羲之的《》皆保存行、楷书变迁过程,对书写考究与风格变化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其他作品则介于书、楷之间。至于碑刻方面,著名作品有前秦的《》及《郑太尉祠碑》、北凉的《沮渠安周造像碑》等。其字体大多在隶、楷之间,风格墣茂古拙。《沮渠安固造像碑》为沮渠安固在所立,原石在新疆高昌故城出土。《广武将军碑》则于前秦四年(368)刻。笔划浑朴,结构拙厚,天趣浑成。书法家于右任曾作《广武将军歌》以推崇之。由于前秦碑文稀少,所以此碑与《邓太尉祠碑》皆备受珍惜。经过和后,残破不堪,人民四处逃难,形成流民潮。诸国亦掠夺,以充实国力,深深破坏的社会结构。残留在北方的,在面对险恶的环境下,有些聚集乡民和自家的附属人口,建立以便自守[8]。而流民也纷纷投靠,形成人数众多的。有些则与诸国君主合作,以保本族安全。五胡君主在建国後,为了能够统治中原地区,也需要熟悉典章制度的士大夫(世族)的协助。由於处境艰困,北方对同族常存抱恤的温情,家族组织趋向大家庭制,有远来相投的亲戚,莫不极力相助。在团结力量及参与政事後,北方世族并没有因战乱而衰落,反而经过长期相处,使融入汉人文化中。
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投奔的流民可以受坞堡保护。人民一定要服从坞主命令,平时接受军事训练及农业生产,战时成为保卫坞堡的战士。人民的生产所得也须课税给坞主。坞主除负责生产与作战外,也要提倡教育及制定法律。由於坞堡众多又难攻破,往往会左右战局,使得五胡君主十分忌讳。例如时,由於与当地坞堡合作,最後成功收复以南领土,与隔河相持。君主为了解决坞堡问题,往往会与其妥协以笼络之。到北魏宗主督护出现,坞堡的时代渐渐过去[9]。
当时黄河南北与关中地区是遭受战祸最剧,经济破坏最为严重。当时人民不是依附坞堡,成为坞主的部曲。就是迁移至各国首都附近,提供生产或兵役用。各国也会互相掠夺人民、财富以充实国力或是补给军队。由于人民频繁的迁移,使得在初期难有经济发展。[8]五胡乱华时期处于中国被外族侵占,北方沦陷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他是首次外族入侵中国中国北方沦陷。五胡乱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野蛮的胡人对华夏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华夏文明和中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幸得有民族英雄屠胡挽救了中国,这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永嘉之乱以后,中国北方长期沦陷,中国政权流亡南方,建立了东晋。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等也纷纷逃亡到南方,他们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使江南地区日渐富庶和繁华,最终取代中原而成为全国的重心。形成了一种饱含江南特质的新兴文化;而在北方殖民中国的胡人,为了更好地殖民中国,便大力的破坏中国文化,在文化上用血腥的手段逼迫中国人胡化。因此中国文化遭到野蛮的胡人的巨大血腥破坏,给恢复中国提供了难度。胡人对中原文明成果的破坏和对当地居民的屠杀,使得市民阶级的发展停滞,其政治上的民族隔离镇压,导致手工业者在苛刻的重负束约下,无力改进生产技术,从而迫使商业资本不断向高利贷资本转换。
以后,长期陷于战争,民生经济大受破坏,人口锐减,晋室政权南下,改都建康,建立了东晋。
五胡乱华时,又有大量的西北诸胡和北方的鲜卑迁入中原。《晋纪》、《晋书》记录当时永嘉丧乱,中原士族十不存一。唐编《晋书》卷六十五《王导传》据说:“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这就是说,南迁的人超过了半数。留在北方的汉人纷纷建立坞堡以自保。匈奴、羯等族军队所到之处,屠城掠地千里。(如《晋阳秋》残本所称的“胡皇”石勒一次就屠杀百姓数十万,诸晋史中也有大量屠杀记录,屠杀在数个州开展)石勒其侄石虎更加残暴。
迁到南方的中原部族与当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一种包含江南特质的新兴文化;华北的六族(汉族、匈奴、鲜卑、羯、羌、氐)之间进行了长期混战和厮杀,如冉闵发布“屠胡令”,汉族群起响应,几乎将羯族杀绝,其他的胡人纷纷逃出中原,路上又因为粮食、牲畜、财产等不断互相残杀,死伤大半。到五胡乱华的后期,除汉族和鲜卑族仍保持其势力与明显的民族认同外,匈奴、羯(匈奴中的白奴)、羌、氐战败后或被大量屠杀,或是逐渐被同化(汉化或鲜卑化),鲜卑族拓拔部最终获取胜利,建立北魏之后逐渐统治华北地区。[5]十六国主要有“五凉”(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三秦”(前秦、西秦、后秦)、“二赵”(前赵、后赵)和北方的夏政权,南方的成汉政权。前凉(320—376)汉族
永嘉之乱后,地区所保持的汉族政权。八王之乱后,西晋凉州刺史 张轨及其子张守土保境,中原百姓纷纷前来避乱。张氏子孙世代据守凉州,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汉人士族在那里传授儒学,保存了中原失传的一些经籍和学说。州治(今甘肃武威),为西北汉文化的中心。张氏虽然接受东晋封号,但由于与东晋相距万里,实际上也是一个割据政权,前凉先后打退了刘曜、的进攻,又西越,攻龟兹,诸国先后归附。后又击败戌己校尉,在其地设立郡,控制了从到高昌的广大地区,盛时疆域覆盖今甘肃、新疆及内蒙古、青海各一部分。376年,前秦天王苻坚以十三万步骑大举进攻,张天锡投降,前凉灭亡。前凉,共传4世8主,立国凡57年。
前凉君主表
(在位:314年—320年)
用年号,作建兴五年到八年。一作
(在位:320年—324年)
320年六月—四月
用年号,作建兴八年到十二年。一作
(在位:324年—346年)
324年五月—四月
用年号,作建兴十二年到三十四年。一作
(在位:346年—353年)
346年五月—
用年号,作建兴三十四年到四十一年。一作
(在位:353年—355年)
 (在位:355年—363年)
355年闰九月—十一月
用年号,作建兴四十三年到四十九年
十二月—七月
用年号,作升平五年到七年。一作
(在位:363年—376年)
363年八月—八月
用年号,作升平七年到二十年。一作
前凉统治地区出现的其他势力年号年号
二月—十一月
 南凉(397-414年)鲜卑族秃发乌孤
都(今属青海),盛时控有今甘肃西部和宁夏部分地区。秃发即「」的异译,为拓跋氏的一支,被称为河西鲜卑。秃发乌孤时期,以廉川堡(今青海民和)为中心,势力不断发展。初附于后凉吕光,但于397年与后凉决裂后,乌孤自称大将军、大单于、平西王。史称。399年迁都于乐都,后乌孤死,弟继位,徙都(今青海西宁)。401年秃发利鹿孤改称河西王,次年死,其弟继位,改称凉王,迁回乐都。自404年后南凉为争夺而与邻国连年征战,以致农牧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连年不收,国力渐衰。414年西秦趁南凉进攻吐谷浑乙弗部,乘机袭取乐都,后南凉降于西秦,南凉遂亡。
南凉君主世系庙号谥号姓名
生卒时间在位时间
?―399年397年-399年
397年-399年
?―402年400年-402年
400年-402年
365年―415年402年-404年
402年-404年
408年-414年408-414年北凉(401-439年)卢水胡(一说赀虏)
都(今属)。盛时控有今甘肃、、、青海各一部。397年后凉进攻西秦失败,吕光杀死从征的部下沮渠罗仇兄弟,罗仇侄遂以会葬为名,与诸部结盟起兵反抗吕光,并与从兄男成推为凉州牧、公。399年段业入据张掖,自称凉王。401年段业杀男成,蒙逊遂以此起兵,攻破张掖,并杀段业,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建国号北凉。412年蒙逊迁都姑臧,称河西王,至421年灭西凉。433年蒙逊死,子牧犍继位。439年北魏大军围攻姑臧,牧犍出降,北凉遂亡。蒙逊弟无讳等率残余势力西走,立国于高昌,460年为柔然所灭。
北凉世系姓名
生卒及在位年月
纪年及备注
在位397年-401年 生卒 ?-401年
在位401年-433年 生卒366年-433年
412-423/424
423/424-425425-427自建
 沮渠茂虔
在位433年-439年 生卒 ?-447年
自建年号433
缘禾433-435太缘435-437自建
承和437建平437-439(400-421年)汉族
都。盛时控有今甘肃西部酒泉、一带,西抵新疆葱岭。400年,据敦煌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公,并设官建号,发兵攻下玉门以西各城,控制了西域,建国西凉。401年,沮渠蒙逊杀段业,建北凉。自此常对北凉作战。405年迁都酒泉,并徙胡、汉各族二万余户于酒泉一带,以汉人一万户侨置会稽、广夏二郡,余户则分置武威、、张掖三郡。北凉沮渠蒙逊每年进攻,西凉力不能敌,故与北凉通和立盟,后北凉背盟进攻,不得不迎战。417年病死,子继位,继续与北凉作战。420年歆闻沮渠蒙逊南伐西秦,遂率军三万攻北凉都城张掖,途中为逊所败杀。同年,歆弟据敦煌称、凉州刺史。421年三月蒙逊攻破敦煌,恂自杀,西凉灭亡。
西凉国君表
(在位:400年—417年)
—417年二月
 (在位:417年—420年)
417年二月—七月
 (在位:420年—421年)
420年十月—三月
 后凉(386—403年)氐族吕光
后凉是时期氐族贵族建立的政权。其国号以地处凉州为名。淝水之战前,苻坚派吕婆楼子吕光率兵经营西域,吕光攻破、龟兹等三十六国,俘获大量珍宝和马匹。东晋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战后,吕光回归姑臧(今甘肃武威)。被害后,吕光于386年入据凉州,建立后凉。统治范围包括甘肃西部和宁夏、青海、新疆一部分。399年吕光卒,子继位,庶长子又杀吕绍自立。401年(吕光弟之子)又杀自立,国势益衰。403年,吕隆因、、交相攻逼,降于后秦,后凉亡。
后凉世系庙号
生卒及在位年月
337-386-399
386十月-389
?-401-403-416
 表注:①吕光“太安/大安”年号有二种说法。其一,《》载:得秦王坚凶问,举军缟素,谥曰文昭皇帝。冬,十月,大赦,改元大安。其二,《》载:闻为所害,奋袂哀怒,三军缟素,大临天城南,传檄诸州,期孟冬大举。谥坚为文昭皇帝。十月,大赦境内,改建元为太安。《·载记》载:光至是始闻为姚苌所害,奋怒哀号,三军缟素,大临于城南,伪谥坚曰文昭皇帝,长吏百石已上服斩缞三月,庶人哭泣三日。光于是大赦境内,建元曰太安,自称使持节、侍中、中外大都督、督陇右河西诸军事、大将军、邻护、、酒泉公。②以孝武太元十二年定,十五年(390)僭立,至隆凡十有三载,以安帝元兴三年灭。
前燕(337—370)鲜卑
前燕是慕容皝所建,该族原居住在流域。公元337年,称,以龙城(今辽宁朝阳)为国都,招徕中原地区的汉族流民,组织屯田垦荒。地租比率,用官牛者,民得收获物十分之四;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前燕社会较安定,中原地区的许多劳动人民都逃到这里,并带来了生产技术,促进了这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慕容氏仿效东晋,设立了许多侨县来安置中原来的侨民。灭冉魏后,迁都蓟,五年后,又迁于邺。迁都后,统治集团的生活日益腐朽,政治也渐趋黑暗。皇帝有后宫四千余人,僮仆四万余人,穷奢极欲,日费万金。太傅慕容评极力搜刮人民的财产,强占田地,还封固山泽,平民乃至军队砍柴打水,都要纳钱,其所搜刮的钱绢,堆聚如山。此外,贵族官僚们还大量的占有庇荫户,总数更超过国家控制的户口,致使国家的赋税征收和徭役调发都很困难,以致府库空虚,士气低落。公元369年,贵族内部又发生了激烈的斗争,贵族投降前秦苻坚。苻坚以为统帅,慕容垂为先锋,率步骑三万人进攻前燕,攻占洛阳。次年又以六万人大败慕容评四十余万人。后攻下邺城,俘获,前燕灭亡 。此时前燕的人口近千万(245万户),占了当时北方的一大半。
前燕帝王世系
姓名庙号谥号生卒及在位年月纪年及前燕立国  
297-333-348九奉晋正朔八年¦333~十一年 ¦336辽东公咸和十二年¦337~十九年¦334称燕王到称帝前,名义上是臣属于东晋的诸侯国,但僭越称王类似春秋战国故事。故仍以为立国之始2.文明帝335~342343~344纪年燕王十二年¦345~十五年¦348
烈祖景昭帝319-349-360·燕王元年¦349~四年¦352自建年号352·十一~357357·二~360
隐宗幽帝350-360-370-384·十二360~370·十一说明:1、因慕容儁的“儁”字,又作“”。2、农历的某某年可能进入阳历的下一年,因此未必精准,但本表是比较准确的。如:建熙十一年(元始321岁年)十一月从370年12月5日到371年1月2日。
南燕(398—410)鲜卑族
建都广固,盛时控有今河南及山东部分地区。为后燕帝时,以其叔父慕容德镇守邺城。公元397年,北魏攻后燕都城中山,宝北逃奔至龙城,后北魏破中山,后燕被分成二部。在压力下,慕容德弃邺南下,398年(魏天兴元年),率户四万徙至滑台,自称燕王,史称南燕。次年,北魏攻占滑台,德遂率众迁广固(今山东西北),改称皇帝。南燕建立后,据有青、兖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胡汉大族竞相荫庇佃客、部曲,形成“或百室合户,或千丁共籍”(《晋书·慕容德载记》)的局面,严重影响国家的赋役征发。405年,慕容德死,兄子嗣位,但好游乐,委政宠幸,又诛杀功臣,赋役繁重,百姓困苦。公元409年,东晋刘裕率师北伐,次年攻下广固,超被俘斩,南燕灭亡。
南燕国君表
(在位:398年—405年)
诸书未言燕平年号之事,所据不详
 (在位:405年—410年)
405年九月—二月
 后燕(384—409)鲜卑
淝水之战后,慕容垂被苻坚派往邺城。当时镇邺的是苻坚庶长子苻丕。其时,翟斌在河北起兵,苻丕遂派慕容垂前去镇压。慕容垂欲乘机脱离控制,晋太元九年(384年),在莱阳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燕王,随后进兵围邺。这时,东晋北伐军已深入河南、山东,并正开始北渡黄河,被围的苻丕向晋军求救。晋太元十年(385年)晋龙骧将军被慕容垂打败,苻丕从邺城撤往,慕容垂占领整个河北地区后,于386年自称皇帝,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县),史称后燕。
后燕君主表
(在位:384年—396年)
正月—二月
386年二月—四月
 (在位:396年—398年)
396年四月—四月
 (在位:398年—401年)
398年十月—398年十二月
正月—七月
 (在位:401年—407年)
401年八月—十二月
正月—七月
 后燕统治地区其他势力年号年号
五月—七月
397年七月—十月
《历代建元考》误将慕容盛年号为慕容麟年号
四月—七月
 北燕(409—436年)汉族
建始元年(407年),在冯跋的支持下,慕容宝养子高云取得后燕政权。北燕太平元年(409年),高云被部下所杀,后燕亡,冯跋自称燕天王。建国后,冯跋“励意农桑,勤心政事,乃下书省徭薄赋”,改变了后燕慕容熙时「赋役繁苦,百姓困穷」的情况。辽宁北票出土的北燕宰相墓葬中的文物,其所表现的官制、葬制、舆服制度,都与中原一致,说明这个原来东部鲜卑居住区,经济、文化已迅速提高到中原水平。以后由于屡遭北魏的进攻,北燕太兴六年(430年),燕王焚毁龙城宫殿,东逃至高句丽,北燕灭亡。
北燕国君表
(在位:407年—409年)
七月—十月
 (在位:409年—430年)
409年十月—
二十二年九月沿用
(在位:430年—436年)
 前秦(351—394)氐族
十六国之一,为苻健所建。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历六主,共四十四年。前秦的领土面积在·十六国时期,处在第一位。是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是中国古代“最早尝试由少数民族来统一全国”的历史政权”。早在公元333年,后赵主石虎徙秦、雍及氐、羌十万余户于关东,以氐族酋长(原姓蒲)为流民都督,率氐一族百姓徙居枋头(今河南汲县东北)。石虎死,苻洪降晋,接受东晋官爵。350年,冉闵诛胡羯,关陇流民率西归。此时苻洪拥众十余万,自称大都督、大单于、王,欲率众还关中,苻洪死,苻健继领其众,称晋征西大将军,自枋头西入潼关,氐人纷起响应。苻健遂攻占长安,据有关陇。351年称大秦天王、大单于,国号大秦,史称前秦,352年称帝,都长安。354年,东晋桓温率军攻秦,苻健坚壁清野,355年,子苻生立。357年苻生堂兄杀苻生自立。苻坚即位的几年内,前秦国内相对安定,在十六国纷扰时代中,呈现一派“小康”气象。在此基础上,前秦势力渐强大,他聚集氐族武装力量,开始了统一黄河流域的征战,370年灭前燕,371年灭仇池(今西北)氐族,378年取东晋的梁、益二州,376年灭前凉,同年乘拓跋什翼犍衰乱灭代,382年苻坚命吕光率军进驻西域。至此,统一整个北方,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苻坚自恃强盛,不断对东晋发动进攻,他的弟弟苻融和大臣们不断苦谏,劝他不可攻晋。鲜卑贵族慕容垂等却希望苻坚在战争中失败,好趁机恢复前燕的统治,都私下劝苻坚出兵。而战事主要在东线徐州一带和西线襄阳一带进行。379攻占东晋战略重镇襄阳,苻坚遂决定重新部署,全力进攻东晋。383年,淝水之战,前秦大败。385年,苻坚被姚苌所杀,前秦逐渐崩溃。
前秦君主表
(在位:351年—355年)
 (在位:355年—357年)
355年六月—五月
 (在位:357年—385年)
357年六月—五月
359年六月—
 (在位:385年—386年)
385年八月—十月
 (在位:386年—394年)
386年十一月—六月
 (在位:394年)
394年七月—十月
 前秦统治地区其他势力的年号年号
正月—五月
六月—九月
六月—七月
 后秦(384—417)羌族
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前秦苻坚在溃败后,羌族贵族于公元384年在北地(今陕西富平县)自称秦王。385年杀苻坚,取长安。386年称帝,国号大秦,史称后秦,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统治区有今陕西、甘肃、河南等地。后、嗣位,立国共三十四年。417年为晋朝所灭。
后秦君主表
(在位:384年—394年)
四月—四月
386年四月—四月
 (在位:394年—416年)
394年五月—九月
399年九月—正月
 (在位:416年—417年)
416年二月—417年八月
 西秦(385-400,409-431)鲜卑族(一说赀虏)
都。盛时控有今甘肃西南部和青海部分地区。鲜卑乞伏氏在汉魏时已自漠北南出大阴山,迁往陇西,并定居于此。前秦主苻坚在位时,酋长、国仁父被任命为,镇勇士川(今甘肃榆中)。后司繁死,国仁代镇。淝水之战,苻坚败亡,国仁聚众十余万。公元385年,国仁自称大将军、大单于,并领秦河二州牧,筑勇士城为都,史称西秦。388年国仁死,弟乞伏乾归继位,称河南王,迁都(今甘肃兰州)。394年前秦主苻登败死,乾归尽有陇西之地,改称秦王,并于400年迁都苑川。同年败于,遂降附后秦,为其属国。409年复国。412年乾归死,子继位,称河南王,迁都(今甘肃临夏)。414年攻灭南凉,改称秦王。428年炽磐死,子乞伏暮末继位,政刑酷滥,民多叛亡;430年暮末欲东趋上(今甘肃天水),归附北魏,但途中遭夏主阻击,故退保(今甘肃陇西东南)。431年围攻南安,暮末出降,西秦遂亡。
西秦国君表
(在位:385年—388年)
九月—六月
 (在位:388年—400年;409年—412年)
388年六月—七月
七月—412年八月
400年七月降于,八月又降于,409年复国
(在位:412年—428年)
412年八月—419年
 (在位:428年—431年)
428年五月—正月
 前赵(304/318-329)匈奴
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称汉王。308年称帝,建都平阳。310年,刘渊死,即位,曾兼采魏晋和匈奴旧制,实行,三年灭西晋。318年,刘渊的侄子夺取汉政权,自立为帝。319年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建都长安。建国后继续实行胡汉分治,徙氐、羌等族数十万人于长安,保持其部落编制,并在汉人统治区内恢复儒学。统治区域有今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的一部分。329年被后赵石勒所灭。
前赵君主表
(在位:304年—310年)
十月—九月
308年十月—四月
309年五月—六月
 (在位:310年—318年)
310年七月—五月
311年六月—二月
315年三月—十月
316年十一月—六月
 (在位:318年)
318年七月—九月
 (在位:318年—328年)
318年十月—八月
见于《》,一般认为是的太和年号之误
前赵统治地区出现的其他势力年号年号
 后赵(319—351)羯
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319年,石勒自称。329年灭前赵。一年后称帝,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后又迁都邺(今河北漳丘西南),史称后赵,极盛时占有山东、陕西和江苏、安徽、甘肃、湖北、辽宁的一部分。351年被冉魏所灭。
后赵君主表
(在位:319年—333年)
二月—八月
330年九月—
四年七月即位沿用
(在位:333年—334年)
元年十一月即位沿用
(在位:334年—349年)
或作。四月即位沿用;五月即位沿用,十一月即位沿用
《资治通鉴》考异:“《三十国·春秋》‘虎即位,改元永熙’;《大统历》云‘石虎即位,改建平五年为延兴,明年改建武。’”而《三十国春秋》并没有记载石弘改元延熙,故《资治通鉴》考异认为“误云”。“弘既号延熙,虎安肯称永熙?”
《资治通鉴》考异:“陈鸿云虎改建平五年为延兴,即是弘逾年不改元,恐鸿说误。”
(在位:349年—350年)
正月—闰二月
 (在位:350年—351年)
 后赵统治地区出现的其他势力的年号年号
 成汉(304-347)巴氐
十六国之一。公元301年,巴氐族领袖在蜀地领导西北流民起事。304年,其子李雄在益州自称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成,建都成都。在位三十年,刑政宽和,战事稀少。338年,李雄的侄子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统治区域有今四川和云南、贵州的一部分。347年为所灭。
成汉君主表
(在位:303年)
元年二月即位沿用
(在位:304年—334年)
304年十月—六月
306年六月—
二十四年六月即位沿用,十月即位沿用
一般认为大武年号并不存在。《晋载记》中称“改元大武”,乃是该书转写《》误写“改年大成”所致。“改年大成”又是因为成汉国号“大成”,《》称“雄称帝,号大成,改元晏平”之误。
(在位:334年—338年)
钟渊映认为《》没有玉衡,只有玉恒,可能是玉衡是李期所改,李雄并没有改元玉衡,而记载错误,误以为是李雄年号;也有可能是李期没有改元,而是沿用李雄年号。但是这两个年号无从考质
(在位:338年—343年)
338年四月—
六年八月即位沿用
(在位:343年—347年)
346年十月—三月
 夏国(407—431年)匈奴
亦称。曾任的骁骑将军,夏龙升元年(407年)脱离后秦,自称大夏天王,大单于。刘裕灭掉后秦后,自回江南,留在长安的守兵力量薄弱,加上又发生内讧,赫连勃勃乘机袭取了长安。夏昌武元年(418年),勃勃在灞上即皇帝位,留儿子镇守长安。他每征一地,往往大肆屠城和坑杀战俘。大夏的统治是透过征服,因此政局很不稳定,至其子时,因被北魏所逼,南走上邦(今甘肃天水)。夏胜光元年(428年),魏攻陷上邦,俘赫连昌。逃奔(今甘肃平凉西北),自称夏皇帝。夏胜光四年(431年),赫连定在西击时,被所俘,夏亡。
夏国国君表
(在位:407年—425年)
六月—413年二月
413年三月—418年十月
418年十一月—419年正月
419年二月—七月
 (在位:425年—428年)
425年八月—二月
(在位:428年—431年)
428年二月—六月
 代国(338-376)鲜卑
代是十六国时期拓跋氏在初期建立的政权。时期鲜卑拓跋部原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一带。曹魏甘露三年(258)大人徙居盛乐(今内蒙古北),召集诸部,确立了在部落中的大酋长地位。力微卒,诸部离叛。晋元康五年(295)力禄官统部,分国人为中、东、西3部,自领东部。永嘉元年(307)禄官卒,其弟猗卢总领三部,有骑士40余万。永嘉之乱后,中原云扰,晋并州刺史表请封猗卢为代公,后进封代王。以后数传至。什翼犍曾为质子在后赵都襄国(今河北邢台)生活多年,深受汉文化影响。咸康四年(338)即代王位,置百官,制法律,由最终转变为。代建国三年(310)定都云中宫,后又在故城南筑盛乐新城,发展农业。建国三十九年(376)前秦苻坚发兵击代。什翼犍兵败奔逃,被子寔君所杀。代亡。
庙号追谥姓名生卒年月年号在位时间 穆皇帝
 307-316
 文平皇帝
 316-321
 321-325
  325-329
 329-335
  335-337
 337-338
西燕(384-394)鲜卑
前秦苻坚灭前燕后,尽徙鲜卑入关中。苻坚淝水兵败后,政权陷于瓦解。晋太元九年(384年),前燕皇帝慕容暐之弟慕容泓起兵反秦,自称,史称西燕。其弟也起兵反秦,兵败后归于慕容泓。慕容泓兵势大振,有众10万。后谋臣高盖等因慕容泓执法苛暴,杀慕容泓,拥立慕容冲为。次年(385年)慕容冲称帝,率军陷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纵兵暴掠。鲜卑贵族都想东归,不愿留在关中,太元十一年(386年)杀慕容冲。此后有数名前燕贵族和将领被拥立为君主,最后慕容廆从孙立为河东王,率众东归,击败前秦苻丕,据有(今山西长子西),称帝。西燕中兴九年(394年)后燕发兵陷长子,杀慕容永,西燕亡。
西燕国君表
四月—十二月
 (在位:385年—386年)
正月—二月
 (在位:386年)
386年二月—三月
 (在位:386年)
 (在位:386年)
 (在位:386年)
386年三月—九月
 (在位:386年—394年)
386年十月—八月
 冉魏(350-352)汉族
建立者为汉人,冉闵为石虎养子石瞻(本名冉良)之子,少年从军屡立战功,素有勇名,是后赵末期最著名的将领。350年,他借石虎死后诸子争位之机,通过政变夺取政权,建立国家,宣布恢复汉族身份和冉姓,国号大魏,都邺城,史称冉魏。这是十六国时期汉人唯一在中原建立的政权,得到了中原汉人的有力支持,但因为冉闵放跑后赵贵族、称帝交恶东晋、残杀汉族乞活军主将李农、浪费军资等一系列错误政策,导致国力空虚,外交上也四面楚歌,从建国开始就陷于和后赵残余的斗争之中,并且在攻灭后赵残余之后不久就被鲜卑名将慕容恪击败,冉闵本人被杀,首都邺城则在被长期包围之后投降,冉魏仅仅存在不到两年便灭亡了。
(在位:350年—352年)
闰二月—四月
 西蜀(405-413)汉族
亦称,东晋时期谯纵建立的短命政权。建都成都,亡于晋。不属于传统定义下的十六国之一,其统治地区大抵以为范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益州军队受命东下讨伐攻陷江陵、俘虏安帝的桓振,由于蜀军不愿离乡背景,因此发生兵变,变军胁迫时任参军的谯纵当首领,之后又攻陷成都,谯纵称成都王,西蜀建立。西蜀原不具立国条件,其能独立一隅乃因桓氏在长江中游为乱,东晋对长江上游的控制力减弱所致。西蜀君臣亦深明此点,因此于407年向后秦自称藩属,408年东晋攻西蜀,因后秦的援助及东晋军粮尽而获胜。409年,后秦天王姚兴封谯纵为蜀王。413年,东晋于准备多年后,太尉以为帅再伐西蜀,蜀军望风而溃,成都陷,谯纵自杀,西蜀亡。翟魏(388~392)丁零
383年淝水之战后﹐黄河流域的丁零人翟斌在新安起兵反抗前秦。太元十三年(388年)丁零人首领翟辽在黄河南岸滑台(今河南滑县东)自称魏天王,建立魏国,史称翟魏。翟魏以黄河为屏障,周旋于东晋、后燕、西燕三国之间,经常骚扰进攻后燕的南部边疆。390年大将刘牢之败于翟辽之子翟钊,八月奔袭攻克,逃奔。之后刘牢之与东晋另一大将朱序夹攻滑台,翟辽大败,渡河北逃。392年后燕慕容垂分兵二路渡过黄河,灭掉翟魏。
二月—十月
391年十月—六月
在汉朝南北分裂时,北匈奴便迁往了欧洲,建立了匈奴汗国,从而导致了日耳曼民族的大迁移,间接的灭亡了西罗马帝国。隋唐以后,不再有记载。被灭亡后,羯族作为整个东亚历史上最残暴的民族被屠杀殆尽,仅剩下一万余人投降了东晋,但没多久东晋爆发一场内乱,这仅剩的一只羯族人趁乱攻下了几个城池,又开始了后赵时期的食人残暴统治,最终被晋兵灭族。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但是鲜卑消失的主因是人口枯竭,当年鲜卑族的汉化政策总体而言并不是特别成功,一些鲜卑族先是汉化后来又胡化。古DNA实验室的研究,证实现代很可能是后裔。原本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几支在唐初年间被统一建立了吐蕃王国;另外的南迁一部分在云贵高原形成十六诏,最终统一为南诏,南诏灭亡后分裂为各个民族;其余的继续南迁,与缅甸当时的各族共同书写了缅甸历史。大凡以惠帝元年据称汉。后九年,石勒据襄国称赵。张氏先据河西,是岁,自石勒后三十六年也,重华自称凉王。后一年,冉闵据邺称魏。后一年,苻健据长安称秦。慕容氏先据辽东称燕,是岁,自苻健后一年也,俊始僭号。后三十一年,后燕慕容垂据邺。后二年,西燕慕容冲据阿房。是岁也,乞伏国仁据桴罕称秦。后一年,慕容永据。是岁也,吕光据姑臧称凉。后十二年,慕容德据滑台称南燕。是岁也,秃发乌孤据廉川称南凉,段业据张掖称北凉。后三年,李玄盛据敦煌称西凉。后一年,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称凉。后四年,谯纵据蜀称成都王。后二年,赫连勃勃据朔方称大夏。后二年,冯跋杀离班,据和龙称北燕。提封天下,十丧其八,莫不龙旌帝服,建社开祊,华夷咸暨,人物斯在。或篡通都之乡,或拥数州之地,雄图内卷,师旅外并,穷兵凶于胜负,尽人命于锋镝,其为战国者一百三十六载,抑元海为之祸首云。[5]战役名称
(290-305)
颖伦黄桥之战301年颖乂河桥之役303年颖越荡阴之役  304年[10]
311年-315年
襄国坚城战:
襄国之战:
350年-351年
晋攻前燕之战/
369年-370年
383年-384年
390年-391年
后燕灭西燕之战/
393年-394年
396年-398年
404年(2-3)
404年(3-5)
襄阳坚城战
409年-410年
416年-417年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阴平阳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