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青铜大行代铭文酒器可否上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栏目是否合法

[转载]青铜时代一个王朝的隐秘
在秦岭庇护下的西周王朝,把空前的礼制传给了后世,也把一个神话留给了宝鸡。相对于之后两千多年朝堂更替的历史,西周只是美好的乌托邦意象,缺乏丰富的历史细节。
以“武王伐纣”集结各路诸侯掀开历史大幕的西周,最终却消亡于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开个成也斯败也斯的玩笑,让后人去评说揣摩。
周幽王玩火,只是一个历史小插曲。虽然不能将西周毁灭的原因全归咎于此,但它的确是点燃五百年春秋战国纷争不断的导火线。
这一把火,毁掉了以礼制有条不紊运行的西周,却也开启了大势之争金戈铁马的民族血性,百家争鸣的万壑争流——一个只能仰望,却始终无法超越的时代。
这一把火,让一个谁与争锋,舍我其谁的阳刚时代屹立于世上,却也把为这个时代奠基的西周秘史埋于地下,让西周的故都——今日的宝鸡,不断地在农民锄下刨出的青铜器中,成为屡屡引世界瞩目的明星城市——中国青铜器之乡。
站在北依旖旎岐山,南望巍峨秦岭的宝鸡周原,自西而来的渭水,仍旧滋养着两山之间丰饶的平川。我很想从萦绕在莽莽群山的迷雾、吹拂在周原的清风中,嗅到一股淡淡的、腐朽的铜锈味儿,让我与先祖的智慧,进行一次神息交融的对谈。
我知道,脚下的这片土塬的每村厚土下,都有可能埋藏着沉睡了三千多年的稀世珍宝——青铜器,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就隐藏在它们的绿锈间,光泽中,铭文里,向今日的我们,讲述那些曾经的盛世缔造者的哲思与作为。
周公庙的四周,是封闭的禁区,考古学家们,在这片厚土中俯首十余载,挖出了大量的青铜器,却始终没有定论,这里是无影无踪的西周陵园,还是加工青铜器皿的工艺作坊?是西周贵族在生活细节中演绎周礼的生活空间,还是为了活着牛马般耕作劳动的奴隶家园?
陪同我们的讲解员最后一句是,“希望下次来,能进到考古挖掘的现场,做一个穿越青铜时代的周公梦!”
现在,我们只能带着这个未解的梦,去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寻找那些曾被解读的梦。
秦岭庇护下的西周王朝,把空前的礼制传给了后世,也把一个神话留给了宝鸡
西周青铜器的发现
2003,非典那年,宝鸡眉县的五位农民挖土的锄头,惊醒沉睡了三千多年的西周梦,27件青铜器完好无损的青铜器,考验着周人后裔热血膨胀的欲望与理智。
他们可以独享那份惊喜,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铤而走险,任何一件青铜器都可以让他们安度余生。他们可以将这个发现,呈送给文物管理部门,让世人来分享这批稀世珍宝,并歌颂他们的大公无私。
我不知道,在五位农民锄起锄落的惊喜之后,他们蹴在青铜窑藏的外面,怀揣公私,抽着烟卷,进行了怎样的心理斗争。
我只知道,这些周人的后裔,选择了后者,将发现青铜器的消息公诸于世。
三千多年前,或许就是他们的先人,那些青铜器加工作坊中工艺精湛的工匠,用自己娴熟的技法,制作了这些青铜器,将它们献给国家。
三千多年后,这些工匠的后人,发现了祖宗的遗产。在短暂的权衡之后,他们遵照青铜器之乡的惯例和法律,将那些祖宗的遗产,再一次献给国家。
5位农民发现27件西周青铜器,成为那一年除非典之外最为轰动的热点新闻之一。他们也顿时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坊间争相传播的平民英雄。他们拿到了20万的奖励,以及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的福利待遇——鲜花、掌声、荣誉、讲坛、周游世界。
那个时候,我们还在掂量这些宝贝可以为自己换来什么的时候,常会听到来自青铜器之乡的宝鸡朋友,以无比崇高的献身精神来讲述宝鸡农民的神话——在宝鸡岐山、眉县一带,不经意间摔个跟头,都有可能被地下冒尖儿的青铜器戳了腰。
某年某月某人在某地方等发现多少青铜器,上报文物部门,它们具有怎样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建国以来,他们宝鸡已出土一万多件青铜器,其中有三分之二是农民种地,挖地基时发现的;就在那几年内,被宝鸡市农民发现的文物有20多起,其中影响较大的12起中,发现文物370多件(组),绝大部分是青铜器。
他们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表情和语气中。好似他们骨子里都流淌着英雄的血脉,而我们眼睛里都涌动着盗墓贼的泪水。
10年后,当我站立在秦岭脚下,渭水河畔,石鼓山上的青铜器博物馆前,我顿感自己10年前的无知,10年后仍然如此渺小。
青铜器博物馆将古老的石鼓与铜镜合二为一,周边“五鼎”合拥,雕饰周凤鸟纹,雄宏之中流露出周秦之风、金石之韵。
我必须“以铜为镜”,从这里开始重塑自己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出土于宝鸡凤翔的青铜器“散氏盘”,“晚清四大国宝”之一
盘内铭文19行、357字,内容是一份地契,这是中国最早的地契
青铜的诞生
铜的发现,是人类继制陶技术后,又一次生产技术的大飞跃。
当炎黄部落在渭水、黄河流域迁徙生息的过程中,在长期的制陶工艺中发现有一种绿色的石头(孔雀石),可以经过高温变为熔液,流无定势,动无常态,凝固之后,坚硬而有光泽,聪明的制陶工匠们,便根据陶艺技术发明了铜矿的冶炼技术和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他们再一次创造了历史。青铜时代就这样诞生了!
黄河流域的居民,开始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制社会。
黄帝部落的首领,对于当时这项自主创新产品,定是惊喜不已,他们选拔优秀的采石工、冶炼工、浇铸工等尖端人才,创建第一个国营青铜技术股份公司,大力推广青铜冶炼技术及高端青铜产品,率先成为贵族生活的奢侈品。根据《路史·疏仡记·黄帝》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可见,当时人们已掌握制作铜器的技术。
至夏代,青铜制作技术日渐成熟,并随着政权中心的转移,流向中原地区。伴随着中央分封制度的推行,生产经验和技术得以在更广的范围内流通普及,被册封的各路诸侯将先进的青铜冶炼、制作技术,逐渐地带到了山西、山东、辽宁、甘青。
与此同时,远在东南方的蚩尤部落也发明了青铜冶炼技术。若干年后,蚩尤带着手下威猛的勇士和精良的青铜器,一路向北,所向披靡,杀到黄河流域。直到与同样拥有青铜兵器的黄帝部落短兵相接,大败而死。
但是,蚩尤虽死,但蚩尤时代的青铜技术却留存了下来,在两广、四川、云南、浙江、福建一带的南方地区,也得到快速的普及和发展更新,且在制作工艺上,独具地方土著特色。到今天,苗族的金银铜加工技术,仍旧做工精致,独树一帜。
在青铜冶炼技术初期,人类并没有把这种金贵的金属器皿,用于生产劳作,而是广泛地用于祭祀和军事。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社会初期,祭祀神灵和解决敌人,才是头等大事。因此,在青铜时代形成初期,由于产量不足,供给不够,享有奢侈品特权的贵族,只能用青铜来制作礼器、乐器和兵器。
礼器是用来祭祀神灵的圣物,乐器起初也是在举办祭祀仪式时奏乐之器。为了表达对变幻不测的自然和难以征服的猛兽的崇拜,工匠们在青铜器上,雕饰各种代表自然现象和猛兽的形象;为了表达国家权力的至高无上,工匠们也在青铜器上雕饰象征权力威望的族徽。这些雕饰在青铜器上的图案,不仅是当时人类顶礼膜拜的图腾,也极大地提升了青铜器的艺术观赏价值,推动青铜技术更新升级。
每次祭祀大典,都是国家大事,统治者命工匠们,在青铜器上雕刻铭文,表达虔诚的人类与自然神灵沟通的语言,或者记录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这些铭文,是青铜时代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神秘语言,成为我们研究那个远去时代的密码。
青铜器兴盛于夏商。在这两个奴隶制时代,青铜器不仅用于祭祀和军事,还用于陪葬,并逐渐地走下神坛,成为王公贵族们的生活工具,那些制作精美的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成为权力和身份的象征。
&鼎是我们最为熟知的青铜器,它源自煮食器,却也成为封建王朝权力的象征
“鼎”成为权利与财富的象征
我们通过历史教科书,最熟悉的“鼎”,比如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商代青铜器“司母戊鼎”,是由最初烧煮食物的炊具,逐步演变为一种礼器,成为权利与财富的象征。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轻重,标志着权力的大小。
“问鼎中原”一词中的“鼎”就是王权的象征。而这个成语,也包含了一段王权更替的历史。
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治水有功以禅让为“天子”,划分天下为九州,并册封九州牧分而治之。为象征王权,大禹令九州州牧进贡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即今河南禹州。
夏桀亡国后,九鼎归商汤。此后,九鼎跟着历代商王迁都五次,最后落于殷(今河南商丘)。商纣王亡国,九鼎为周文王所得,随文王迁于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周幽王亡西周,九鼎随周平王移至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由于周王室衰落,各诸侯开始觊觎王权。周定王时,楚庄王奉旨北伐不断滋扰周王室的犬戎,他却率军“借道”东周首都洛阳,还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问周天子派来的劳军使臣王孙满,周天子的镇宅之宝九鼎的轻重大小。意思就是,二愣子楚庄王要跟周天子比权力。
王孙满能在天子脚下混,也不是善类,于是很轻蔑地说,王权在于德而不在于大小轻重。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周是顺天应命得九鼎。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
楚怀王又说,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意思是完全可以不听周天子的号令,拥兵自立。王孙满争锋相对,答曰:“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也不是你能过问啊!”(《史记·周本纪》载)
“问鼎中原”便由此而来。
到后来,九鼎下落不明。据考古学家司马迁交待,它们因“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后人推说,九鼎后来有可能被送到宋国,因宋国灭亡而沉于泗水。秦始皇灭六国,实现大一统后,曾名人去泗水打捞,但无终而返。
“何尊”内部铭文中最早出现“宅兹中或”,“中或”指“天下之中”,即“中国”一词的由来
青铜器上的符号是中国文字记载的开始
武王伐纣前,周国作为商朝的附属国,本身并无国力制造精良的青铜器。灭掉商纣后,曾从商朝的都城商丘及纣王纵情娱乐的行宫朝歌,搬运回大量的商王室青铜器,跟凯旋而归的将士们分享。这些昔日的良臣猛将,后来的王公贵族们,把这些商朝的奢侈品,带到各自的封地院落以使用或收藏。
同时,拥有天下的西周王朝,也通过自主创新,生产了大量的青铜器。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内陈列的青铜器“何尊”,记录周人崛起之过程,以及武王伐纣凯旋而归,途径渭洛平原,欲建都于洛邑的事迹。周成王为自勉,赐姓何的工匠贝30朋,何工匠因此作尊,以作纪念。
“何尊”于1963年出土于宝鸡,造型精巧而雄奇,铜尊内胆底部有铭文122字,残损3字,现存119字。而其中“宅兹中或”(指天下之中),“中或”就是指“中国”,是“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
也由此可见,在西周时,制作青铜器的工匠,已享有知识版权,谁做之器,以姓氏命名。比如“何尊”是姓何的工匠所做,“毛公鼎”是姓毛的老头所做等。但是,也只有那些掌握绝世工艺的大师级工匠,才能享有此等署名权和知识版权。又或许,“大师级定制”作品,从西周已经开始。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青铜冶铸技术继续发展,铜器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留下了许多铸工精湛、造型雄奇的重器。传世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
西周青铜器的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雕饰也从夏商时期的神灵及猛兽,转化为饕餮纹、夔纹或人形与兽面结合的抽象纹饰,也出现了弱小的花鸟鱼虫及植物、浪花等纹饰,反映了人类从原始的愚昧状态向文明的一种过渡。
这也是西周人民不再单纯地将国事人运推给神灵决策护佑,而开始逐渐从人为因素,思考国体礼制对于国泰民安的重要性的一种体现。西周人对于世界的认知更加丰富多元,神灵之外,还有其他万物苍生。青铜器纹饰中那些丰富多元的动植物、祥云浪花等,也体现了《周易》“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
&青铜器纹饰中的族徽符号,反映了当时人们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
相对于夏商而言,西周已经逐渐抛开甲骨文,以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来记事。青铜器铭文兴起于商代,但文字均较短,最长者也不超过50字。而西周青铜器铭文多长篇,出土于宝鸡岐山的“毛公鼎”有32行、499
字,是已知最长的青铜器铭文。
西周开国元勋及后来励精图治的君王贤臣们,终究逃不过历史兴衰的宿命。西周没落,周平王迁都,各路诸侯兵刀相向,视周王室为摆设。西部的犬戎为复前仇,起兵东进,西周故都周原战火纷起,生灵涂炭。
原本生活于此的周王室贵族纷纷弃家东逃,那些曾供他们享乐的青铜器具,来不及收拾,也不便随身携带。因此,他们匆匆掩埋,以待他日平息犬戎,重归故里。但是,他们再也回不来了。
那些还在火炉中烧制、库房中存放的青铜器,与那些被王公贵族掩埋的青铜器一样,有些被犬戎的将士掳走,有些被肆意销毁,有些幸免于难,沉寂于厚土之下。直到三千多年后,这片土地上生息的农民,在田间、在工地、在原野劳作时,挥动的锄头将它们敲醒。
一个王朝的背影,就在那些沉睡了三千多年的青铜器中逐渐清晰。
一个王朝的隐秘,也在那些三千多年不化的青铜器上被一一揭开。
如果说,夏商的历史密码隐藏在金文和甲骨文里,那么,西周和先秦的历史密码,就隐藏在那些制作精良的青铜器中。
游走在青铜器博物馆,聆听从一件件青铜器的光泽中流淌的故事,我们似乎穿越在周礼盛世及大秦帝国崛起的征途上,徜徉在青铜流韵的智慧之光中,感受那些雄性阳刚的周秦先民,在金戈铁马的征战杀伐中,开创盛世,激荡文明。
&外看五层,内设九层的“中华石鼓阁”,含“九五之尊”之意
“中华第一古物”——石鼓
从青铜器博物馆出来,已到闭馆的时间。接待我们的宣传部负责人说,一定要去博物馆旁边的石鼓阁看看,并致电石鼓阁管理办公室,嘱咐留下讲解员为我们讲解。
石鼓山上的石鼓阁,是一个崭新的秦汉风格的五层阁楼,其实是外看五层,内设九层含“九五之尊”之意。在宝鸡市内远远的就能望见,也是宝鸡的标志性城市建筑之一。在仿古建筑大行其道的当下,我原以为那又是一个只有其表,没有内涵的形象标志。
但在参观完石鼓阁内陈列的仿造品——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的十面石鼓之后,我不得感叹宝鸡的文化渊源和积淀沉若石鼓,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文脉,或可移植,但绝不会被搬离。
那些勒刻在石鼓之上模糊不清的“石鼓文”,究竟记录了什么,至今仍未破解。而那些石鼓惊心动魄的颠沛流离,却一直见证着中国两千多年来朝代更替的纷纭变幻。
周幽王之乱时,西部犬戎进攻镐京。受封于犬丘(今甘肃陇南礼县)的秦襄公东出秦岭,以兵救周,并护送秦周平王东迁立功。周平王将岐山以西无力控制的土地册封给秦襄公,秦部落终于立国,始为“秦国”,后迁都平阳(今宝鸡)。
一直给周王室养马的秦部落终于东出,占据西周故都,于东周各路诸侯平起平坐,并一决高下。秦襄公刻了十面硕大的石鼓,每面石鼓上刻有四言诗一首,径约三尺余(石鼓诞生的年代现存争议,此处取郭沫若《石鼓文研究》之说)。内容记述秦国君游猎,故又称“猎碣”,分为车工篇、汧沔篇、田车篇、鑾车篇、霝雨篇、乍原篇、而师篇、马荐篇、吾水篇、吴人篇,共十篇。
石鼓文笔法体态大度,圆活奔放,气质雄浑,刚柔相济,古茂遒朴而有逸气,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不仅是中国“石刻之祖”,还被称为“书家第一法则”。
当然,石鼓文的这些荣誉称号及它们的命运起伏,当时的秦襄公并没有想到,他只是为了彰显建国时的文治武功。
石鼓阁石鼓展厅墙壁上的浮雕,讲述着两千多年来石鼓命运的沉浮。
石鼓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不仅是中国“石刻之祖”,还被称为“书家第一法则”
石鼓的“命运多舛”
秦渐强大,历次迁都,最终定都咸阳,但石鼓却一直留在陈仓。唐贞观初年,牧羊人在荒野发现石鼓,但文字无人能识,被视为神物。
“安史之乱”爆发,西逃避难于雍城的唐肃宗听闻陈仓有石鼓,命人运至雍城与文武百官观赏。后叛军至,唐皇室逃,石鼓又被掩埋。
公元806年,再次发现石鼓埋藏之处。作家韩愈上书朝廷将石鼓移至京城长安太学府保管,并做传世名篇《石鼓歌》。韩愈的建议并未被朝廷采纳,石鼓被凤翔尹郑余庆移至当地文庙。但其中一面已经不知所踪,只剩九鼓。这面丢失的石鼓,被称为“作原石鼓”。后李唐王朝覆灭,战火之中九鼓被盗,下落不明。
北宋第四任皇帝、书画爱好者宋仁宗赵祯,偶尔发现石鼓纪略,向天下发出“寻物启事”,并许以高官厚禄。时任凤翔知府的司马光之父司马池历经万难寻得九鼓,为讨皇帝欢心,他自作聪明,造假一鼓,凑齐十鼓,运往汴梁,敬供主子。却不曾想弄巧成拙,反被治欺君罪。
司马池也不看看,当日的主子不仅是皇上,还是专家型的皇上,既看热闹,也懂门道。
北宋金石收藏家向传师,偶得“作原石鼓”拓片,经多方探查,加机缘巧合,终于找到了那面丢失的石鼓——它一分为二,下半部分成了农妇捣米的杵臼,上半部分变成了屠夫的磨刀石,仅余下半部的4行字,上半部的文字已被刀刃蚕食殆尽。但十鼓总算凑齐了,已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石鼓阁石鼓展厅墙壁上的浮雕,讲述着两千多年来石鼓命运的沉浮
北宋又出现了一个书画爱好者皇帝——宋微宗。他将石鼓搬到保和殿,当做他日夜把玩的艺术珍品。但是,可能宋微宗近视眼,也不喜欢俯在石鼓上欣赏那些字迹,灵思一动,给那些文字浇注了黄金。这样,烛光一照,金灿灿一片,大老远也能看见,何其赏心悦目。
但侍卫如影随形的近视眼宋微宗不明白,身上披金戴银,或可能引来丧身之祸。
靖康之变时,金兵掳徽钦二帝北迁。金兵不嫌长途奔袭的车马劳顿,把比二帝更金贵的十面石鼓也一同掠至燕京。金兵认不得汉字,却识得黄金,便剔去石鼓字迹上的黄金,将石鼓遗弃荒野。
7年后,随军征战的南宋御史大夫王楫,在废墟之中发现面目全非的石鼓,便移至燕京孔庙,一直存放至20世纪30年代。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10面石鼓随故宫国宝南迁,经南京,转运重庆,又返回南京。途中运送石鼓的汽车两次翻车,但所幸石鼓无恙。但留存的北宋时期石鼓文拓片《先锋》、《中权》、《后劲》被日本人购买,至今仍未能回归。
解放战争爆发,蒋介石集团逃亡台湾,只因十面石鼓太重,致使逃亡的飞机超重,才没有被运到台湾。
那些经历磨难、千疮百孔的石鼓真品,如今终于安稳于故宫博物院,供世人瞻仰其沧桑和神秘。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与石鼓阁交相辉映,青铜器的光泽中,流淌着先秦文明的荣耀,石鼓阁里的故事,演绎着多难中国的历史!
&&&&&&&&&&&&&&&&&&&&&&&&&&&&&&&&&&&&&&&&&&&&&&&&&&&&&&&&&
(撰文:贾云峰/孙小荣&
摄影:胡军)
&  更多精彩请访问:
&&一句话,一张图片,随时随地让你了解最新鲜的我。
&&&&点击以下链接注册,和我一起来玩吧!
精彩系列: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青铜时代一个王朝的隐秘
在秦岭庇护下的西周王朝,把空前的礼制传给了后世,也把一个神话留给了宝鸡。相对于之后两千多年朝堂更替的历史,西周只是美好的乌托邦意象,缺乏丰富的历史细节。
以“武王伐纣”集结各路诸侯掀开历史大幕的西周,最终却消亡于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开个成也斯败也斯的玩笑,让后人去评说揣摩。
周幽王玩火,只是一个历史小插曲。虽然不能将西周毁灭的原因全归咎于此,但它的确是点燃五百年春秋战国纷争不断的导火线。
这一把火,毁掉了以礼制有条不紊运行的西周,却也开启了大势之争金戈铁马的民族血性,百家争鸣的万壑争流——一个只能仰望,却始终无法超越的时代。
这一把火,让一个谁与争锋,舍我其谁的阳刚时代屹立于世上,却也把为这个时代奠基的西周秘史埋于地下,让西周的故都——今日的宝鸡,不断地在农民锄下刨出的青铜器中,成为屡屡引世界瞩目的明星城市——中国青铜器之乡。
站在北依旖旎岐山,南望巍峨秦岭的宝鸡周原,自西而来的渭水,仍旧滋养着两山之间丰饶的平川。我很想从萦绕在莽莽群山的迷雾、吹拂在周原的清风中,嗅到一股淡淡的、腐朽的铜锈味儿,让我与先祖的智慧,进行一次神息交融的对谈。
我知道,脚下的这片土塬的每村厚土下,都有可能埋藏着沉睡了三千多年的稀世珍宝——青铜器,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就隐藏在它们的绿锈间,光泽中,铭文里,向今日的我们,讲述那些曾经的盛世缔造者的哲思与作为。
周公庙的四周,是封闭的禁区,考古学家们,在这片厚土中俯首十余载,挖出了大量的青铜器,却始终没有定论,这里是无影无踪的西周陵园,还是加工青铜器皿的工艺作坊?是西周贵族在生活细节中演绎周礼的生活空间,还是为了活着牛马般耕作劳动的奴隶家园?
陪同我们的讲解员最后一句是,“希望下次来,能进到考古挖掘的现场,做一个穿越青铜时代的周公梦!”
现在,我们只能带着这个未解的梦,去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寻找那些曾被解读的梦。
秦岭庇护下的西周王朝,把空前的礼制传给了后世,也把一个神话留给了宝鸡
西周青铜器的发现
2003,非典那年,宝鸡眉县的五位农民挖土的锄头,惊醒沉睡了三千多年的西周梦,27件青铜器完好无损的青铜器,考验着周人后裔热血膨胀的欲望与理智。
他们可以独享那份惊喜,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铤而走险,任何一件青铜器都可以让他们安度余生。他们可以将这个发现,呈送给文物管理部门,让世人来分享这批稀世珍宝,并歌颂他们的大公无私。
我不知道,在五位农民锄起锄落的惊喜之后,他们蹴在青铜窑藏的外面,怀揣公私,抽着烟卷,进行了怎样的心理斗争。
我只知道,这些周人的后裔,选择了后者,将发现青铜器的消息公诸于世。
三千多年前,或许就是他们的先人,那些青铜器加工作坊中工艺精湛的工匠,用自己娴熟的技法,制作了这些青铜器,将它们献给国家。
三千多年后,这些工匠的后人,发现了祖宗的遗产。在短暂的权衡之后,他们遵照青铜器之乡的惯例和法律,将那些祖宗的遗产,再一次献给国家。
5位农民发现27件西周青铜器,成为那一年除非典之外最为轰动的热点新闻之一。他们也顿时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坊间争相传播的平民英雄。他们拿到了20万的奖励,以及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的福利待遇——鲜花、掌声、荣誉、讲坛、周游世界。
那个时候,我们还在掂量这些宝贝可以为自己换来什么的时候,常会听到来自青铜器之乡的宝鸡朋友,以无比崇高的献身精神来讲述宝鸡农民的神话——在宝鸡岐山、眉县一带,不经意间摔个跟头,都有可能被地下冒尖儿的青铜器戳了腰。
某年某月某人在某地方等发现多少青铜器,上报文物部门,它们具有怎样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建国以来,他们宝鸡已出土一万多件青铜器,其中有三分之二是农民种地,挖地基时发现的;就在那几年内,被宝鸡市农民发现的文物有20多起,其中影响较大的12起中,发现文物370多件(组),绝大部分是青铜器。
他们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表情和语气中。好似他们骨子里都流淌着英雄的血脉,而我们眼睛里都涌动着盗墓贼的泪水。
10年后,当我站立在秦岭脚下,渭水河畔,石鼓山上的青铜器博物馆前,我顿感自己10年前的无知,10年后仍然如此渺小。
青铜器博物馆将古老的石鼓与铜镜合二为一,周边“五鼎”合拥,雕饰周凤鸟纹,雄宏之中流露出周秦之风、金石之韵。
我必须“以铜为镜”,从这里开始重塑自己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出土于宝鸡凤翔的青铜器“散氏盘”,“晚清四大国宝”之一
盘内铭文19行、357字,内容是一份地契,这是中国最早的地契
青铜的诞生
铜的发现,是人类继制陶技术后,又一次生产技术的大飞跃。
当炎黄部落在渭水、黄河流域迁徙生息的过程中,在长期的制陶工艺中发现有一种绿色的石头(孔雀石),可以经过高温变为熔液,流无定势,动无常态,凝固之后,坚硬而有光泽,聪明的制陶工匠们,便根据陶艺技术发明了铜矿的冶炼技术和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他们再一次创造了历史。青铜时代就这样诞生了!
黄河流域的居民,开始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制社会。
黄帝部落的首领,对于当时这项自主创新产品,定是惊喜不已,他们选拔优秀的采石工、冶炼工、浇铸工等尖端人才,创建第一个国营青铜技术股份公司,大力推广青铜冶炼技术及高端青铜产品,率先成为贵族生活的奢侈品。根据《路史·疏仡记·黄帝》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可见,当时人们已掌握制作铜器的技术。
至夏代,青铜制作技术日渐成熟,并随着政权中心的转移,流向中原地区。伴随着中央分封制度的推行,生产经验和技术得以在更广的范围内流通普及,被册封的各路诸侯将先进的青铜冶炼、制作技术,逐渐地带到了山西、山东、辽宁、甘青。
与此同时,远在东南方的蚩尤部落也发明了青铜冶炼技术。若干年后,蚩尤带着手下威猛的勇士和精良的青铜器,一路向北,所向披靡,杀到黄河流域。直到与同样拥有青铜兵器的黄帝部落短兵相接,大败而死。
但是,蚩尤虽死,但蚩尤时代的青铜技术却留存了下来,在两广、四川、云南、浙江、福建一带的南方地区,也得到快速的普及和发展更新,且在制作工艺上,独具地方土著特色。到今天,苗族的金银铜加工技术,仍旧做工精致,独树一帜。
在青铜冶炼技术初期,人类并没有把这种金贵的金属器皿,用于生产劳作,而是广泛地用于祭祀和军事。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社会初期,祭祀神灵和解决敌人,才是头等大事。因此,在青铜时代形成初期,由于产量不足,供给不够,享有奢侈品特权的贵族,只能用青铜来制作礼器、乐器和兵器。
礼器是用来祭祀神灵的圣物,乐器起初也是在举办祭祀仪式时奏乐之器。为了表达对变幻不测的自然和难以征服的猛兽的崇拜,工匠们在青铜器上,雕饰各种代表自然现象和猛兽的形象;为了表达国家权力的至高无上,工匠们也在青铜器上雕饰象征权力威望的族徽。这些雕饰在青铜器上的图案,不仅是当时人类顶礼膜拜的图腾,也极大地提升了青铜器的艺术观赏价值,推动青铜技术更新升级。
每次祭祀大典,都是国家大事,统治者命工匠们,在青铜器上雕刻铭文,表达虔诚的人类与自然神灵沟通的语言,或者记录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这些铭文,是青铜时代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神秘语言,成为我们研究那个远去时代的密码。
青铜器兴盛于夏商。在这两个奴隶制时代,青铜器不仅用于祭祀和军事,还用于陪葬,并逐渐地走下神坛,成为王公贵族们的生活工具,那些制作精美的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成为权力和身份的象征。
&鼎是我们最为熟知的青铜器,它源自煮食器,却也成为封建王朝权力的象征
“鼎”成为权利与财富的象征
我们通过历史教科书,最熟悉的“鼎”,比如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商代青铜器“司母戊鼎”,是由最初烧煮食物的炊具,逐步演变为一种礼器,成为权利与财富的象征。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轻重,标志着权力的大小。
“问鼎中原”一词中的“鼎”就是王权的象征。而这个成语,也包含了一段王权更替的历史。
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治水有功以禅让为“天子”,划分天下为九州,并册封九州牧分而治之。为象征王权,大禹令九州州牧进贡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即今河南禹州。
夏桀亡国后,九鼎归商汤。此后,九鼎跟着历代商王迁都五次,最后落于殷(今河南商丘)。商纣王亡国,九鼎为周文王所得,随文王迁于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周幽王亡西周,九鼎随周平王移至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由于周王室衰落,各诸侯开始觊觎王权。周定王时,楚庄王奉旨北伐不断滋扰周王室的犬戎,他却率军“借道”东周首都洛阳,还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问周天子派来的劳军使臣王孙满,周天子的镇宅之宝九鼎的轻重大小。意思就是,二愣子楚庄王要跟周天子比权力。
王孙满能在天子脚下混,也不是善类,于是很轻蔑地说,王权在于德而不在于大小轻重。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周是顺天应命得九鼎。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
楚怀王又说,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意思是完全可以不听周天子的号令,拥兵自立。王孙满争锋相对,答曰:“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也不是你能过问啊!”(《史记·周本纪》载)
“问鼎中原”便由此而来。
到后来,九鼎下落不明。据考古学家司马迁交待,它们因“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后人推说,九鼎后来有可能被送到宋国,因宋国灭亡而沉于泗水。秦始皇灭六国,实现大一统后,曾名人去泗水打捞,但无终而返。
“何尊”内部铭文中最早出现“宅兹中或”,“中或”指“天下之中”,即“中国”一词的由来
青铜器上的符号是中国文字记载的开始
武王伐纣前,周国作为商朝的附属国,本身并无国力制造精良的青铜器。灭掉商纣后,曾从商朝的都城商丘及纣王纵情娱乐的行宫朝歌,搬运回大量的商王室青铜器,跟凯旋而归的将士们分享。这些昔日的良臣猛将,后来的王公贵族们,把这些商朝的奢侈品,带到各自的封地院落以使用或收藏。
同时,拥有天下的西周王朝,也通过自主创新,生产了大量的青铜器。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内陈列的青铜器“何尊”,记录周人崛起之过程,以及武王伐纣凯旋而归,途径渭洛平原,欲建都于洛邑的事迹。周成王为自勉,赐姓何的工匠贝30朋,何工匠因此作尊,以作纪念。
“何尊”于1963年出土于宝鸡,造型精巧而雄奇,铜尊内胆底部有铭文122字,残损3字,现存119字。而其中“宅兹中或”(指天下之中),“中或”就是指“中国”,是“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
也由此可见,在西周时,制作青铜器的工匠,已享有知识版权,谁做之器,以姓氏命名。比如“何尊”是姓何的工匠所做,“毛公鼎”是姓毛的老头所做等。但是,也只有那些掌握绝世工艺的大师级工匠,才能享有此等署名权和知识版权。又或许,“大师级定制”作品,从西周已经开始。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青铜冶铸技术继续发展,铜器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留下了许多铸工精湛、造型雄奇的重器。传世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
西周青铜器的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雕饰也从夏商时期的神灵及猛兽,转化为饕餮纹、夔纹或人形与兽面结合的抽象纹饰,也出现了弱小的花鸟鱼虫及植物、浪花等纹饰,反映了人类从原始的愚昧状态向文明的一种过渡。
这也是西周人民不再单纯地将国事人运推给神灵决策护佑,而开始逐渐从人为因素,思考国体礼制对于国泰民安的重要性的一种体现。西周人对于世界的认知更加丰富多元,神灵之外,还有其他万物苍生。青铜器纹饰中那些丰富多元的动植物、祥云浪花等,也体现了《周易》“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
&青铜器纹饰中的族徽符号,反映了当时人们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
相对于夏商而言,西周已经逐渐抛开甲骨文,以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来记事。青铜器铭文兴起于商代,但文字均较短,最长者也不超过50字。而西周青铜器铭文多长篇,出土于宝鸡岐山的“毛公鼎”有32行、499
字,是已知最长的青铜器铭文。
西周开国元勋及后来励精图治的君王贤臣们,终究逃不过历史兴衰的宿命。西周没落,周平王迁都,各路诸侯兵刀相向,视周王室为摆设。西部的犬戎为复前仇,起兵东进,西周故都周原战火纷起,生灵涂炭。
原本生活于此的周王室贵族纷纷弃家东逃,那些曾供他们享乐的青铜器具,来不及收拾,也不便随身携带。因此,他们匆匆掩埋,以待他日平息犬戎,重归故里。但是,他们再也回不来了。
那些还在火炉中烧制、库房中存放的青铜器,与那些被王公贵族掩埋的青铜器一样,有些被犬戎的将士掳走,有些被肆意销毁,有些幸免于难,沉寂于厚土之下。直到三千多年后,这片土地上生息的农民,在田间、在工地、在原野劳作时,挥动的锄头将它们敲醒。
一个王朝的背影,就在那些沉睡了三千多年的青铜器中逐渐清晰。
一个王朝的隐秘,也在那些三千多年不化的青铜器上被一一揭开。
如果说,夏商的历史密码隐藏在金文和甲骨文里,那么,西周和先秦的历史密码,就隐藏在那些制作精良的青铜器中。
游走在青铜器博物馆,聆听从一件件青铜器的光泽中流淌的故事,我们似乎穿越在周礼盛世及大秦帝国崛起的征途上,徜徉在青铜流韵的智慧之光中,感受那些雄性阳刚的周秦先民,在金戈铁马的征战杀伐中,开创盛世,激荡文明。
&外看五层,内设九层的“中华石鼓阁”,含“九五之尊”之意
“中华第一古物”——石鼓
从青铜器博物馆出来,已到闭馆的时间。接待我们的宣传部负责人说,一定要去博物馆旁边的石鼓阁看看,并致电石鼓阁管理办公室,嘱咐留下讲解员为我们讲解。
石鼓山上的石鼓阁,是一个崭新的秦汉风格的五层阁楼,其实是外看五层,内设九层含“九五之尊”之意。在宝鸡市内远远的就能望见,也是宝鸡的标志性城市建筑之一。在仿古建筑大行其道的当下,我原以为那又是一个只有其表,没有内涵的形象标志。
但在参观完石鼓阁内陈列的仿造品——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的十面石鼓之后,我不得感叹宝鸡的文化渊源和积淀沉若石鼓,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文脉,或可移植,但绝不会被搬离。
那些勒刻在石鼓之上模糊不清的“石鼓文”,究竟记录了什么,至今仍未破解。而那些石鼓惊心动魄的颠沛流离,却一直见证着中国两千多年来朝代更替的纷纭变幻。
周幽王之乱时,西部犬戎进攻镐京。受封于犬丘(今甘肃陇南礼县)的秦襄公东出秦岭,以兵救周,并护送秦周平王东迁立功。周平王将岐山以西无力控制的土地册封给秦襄公,秦部落终于立国,始为“秦国”,后迁都平阳(今宝鸡)。
一直给周王室养马的秦部落终于东出,占据西周故都,于东周各路诸侯平起平坐,并一决高下。秦襄公刻了十面硕大的石鼓,每面石鼓上刻有四言诗一首,径约三尺余(石鼓诞生的年代现存争议,此处取郭沫若《石鼓文研究》之说)。内容记述秦国君游猎,故又称“猎碣”,分为车工篇、汧沔篇、田车篇、鑾车篇、霝雨篇、乍原篇、而师篇、马荐篇、吾水篇、吴人篇,共十篇。
石鼓文笔法体态大度,圆活奔放,气质雄浑,刚柔相济,古茂遒朴而有逸气,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不仅是中国“石刻之祖”,还被称为“书家第一法则”。
当然,石鼓文的这些荣誉称号及它们的命运起伏,当时的秦襄公并没有想到,他只是为了彰显建国时的文治武功。
石鼓阁石鼓展厅墙壁上的浮雕,讲述着两千多年来石鼓命运的沉浮。
石鼓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不仅是中国“石刻之祖”,还被称为“书家第一法则”
石鼓的“命运多舛”
秦渐强大,历次迁都,最终定都咸阳,但石鼓却一直留在陈仓。唐贞观初年,牧羊人在荒野发现石鼓,但文字无人能识,被视为神物。
“安史之乱”爆发,西逃避难于雍城的唐肃宗听闻陈仓有石鼓,命人运至雍城与文武百官观赏。后叛军至,唐皇室逃,石鼓又被掩埋。
公元806年,再次发现石鼓埋藏之处。作家韩愈上书朝廷将石鼓移至京城长安太学府保管,并做传世名篇《石鼓歌》。韩愈的建议并未被朝廷采纳,石鼓被凤翔尹郑余庆移至当地文庙。但其中一面已经不知所踪,只剩九鼓。这面丢失的石鼓,被称为“作原石鼓”。后李唐王朝覆灭,战火之中九鼓被盗,下落不明。
北宋第四任皇帝、书画爱好者宋仁宗赵祯,偶尔发现石鼓纪略,向天下发出“寻物启事”,并许以高官厚禄。时任凤翔知府的司马光之父司马池历经万难寻得九鼓,为讨皇帝欢心,他自作聪明,造假一鼓,凑齐十鼓,运往汴梁,敬供主子。却不曾想弄巧成拙,反被治欺君罪。
司马池也不看看,当日的主子不仅是皇上,还是专家型的皇上,既看热闹,也懂门道。
北宋金石收藏家向传师,偶得“作原石鼓”拓片,经多方探查,加机缘巧合,终于找到了那面丢失的石鼓——它一分为二,下半部分成了农妇捣米的杵臼,上半部分变成了屠夫的磨刀石,仅余下半部的4行字,上半部的文字已被刀刃蚕食殆尽。但十鼓总算凑齐了,已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石鼓阁石鼓展厅墙壁上的浮雕,讲述着两千多年来石鼓命运的沉浮
北宋又出现了一个书画爱好者皇帝——宋微宗。他将石鼓搬到保和殿,当做他日夜把玩的艺术珍品。但是,可能宋微宗近视眼,也不喜欢俯在石鼓上欣赏那些字迹,灵思一动,给那些文字浇注了黄金。这样,烛光一照,金灿灿一片,大老远也能看见,何其赏心悦目。
但侍卫如影随形的近视眼宋微宗不明白,身上披金戴银,或可能引来丧身之祸。
靖康之变时,金兵掳徽钦二帝北迁。金兵不嫌长途奔袭的车马劳顿,把比二帝更金贵的十面石鼓也一同掠至燕京。金兵认不得汉字,却识得黄金,便剔去石鼓字迹上的黄金,将石鼓遗弃荒野。
7年后,随军征战的南宋御史大夫王楫,在废墟之中发现面目全非的石鼓,便移至燕京孔庙,一直存放至20世纪30年代。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10面石鼓随故宫国宝南迁,经南京,转运重庆,又返回南京。途中运送石鼓的汽车两次翻车,但所幸石鼓无恙。但留存的北宋时期石鼓文拓片《先锋》、《中权》、《后劲》被日本人购买,至今仍未能回归。
解放战争爆发,蒋介石集团逃亡台湾,只因十面石鼓太重,致使逃亡的飞机超重,才没有被运到台湾。
那些经历磨难、千疮百孔的石鼓真品,如今终于安稳于故宫博物院,供世人瞻仰其沧桑和神秘。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与石鼓阁交相辉映,青铜器的光泽中,流淌着先秦文明的荣耀,石鼓阁里的故事,演绎着多难中国的历史!
&&&&&&&&&&&&&&&&&&&&&&&&&&&&&&&&&&&&&&&&&&&&&&&&&&&&&&&&&
(撰文:贾云峰/孙小荣&
摄影:胡军)
&  更多精彩请访问:
&&一句话,一张图片,随时随地让你了解最新鲜的我。
&&&&点击以下链接注册,和我一起来玩吧!
精彩系列: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鉴宝节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