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将进酒全文课文分析李白饮完之后是什么形象,依据

谁知道李白的将进酒的意思以及写作背景?
谁知道李白的将进酒的意思以及写作背景?
10-03-03 &匿名提问 发布
作品简介:       《将进酒》(其中“将”读qiāng,阴平,意思为请),一作《惜空酒樽》,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译即“劝酒歌”。《宋书》:汉鼓吹铙歌十八曲,有《将进酒》曲。《乐府诗集》:《将进酒》古词云:将进酒,乘大白。大略以饮酒放歌为言。宋何承天《将进酒》篇曰:将进酒,庆三朝。备繁体,荐佳肴。则言朝会进酒,且以濡首荒志为戒。若梁昭明太子云,洛阳轻薄子,但叙游乐饮酒而已。唐代李白沿用乐府古体写的《将进酒》,影响最大。继李白之后李贺也有同题诗歌。写作背景:       这首“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三人登高宴饮。当时距是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 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年),生于公元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诗的第一段,由西北高原奔腾而下,仰望上游,如同从云端倾泻,所以说“天上来”。不过是仅仅是这样依据客观自然景象加以解释,又未免简单而肤浅。其实,诗中包含着诗人李白特有的感受,是李白雄伟的气概和飞扬的精神,附丽于黄河形象所产生的神来之笔。而一开头,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前面,又用了“君不见”这样提示性的语言,就更显得深情激荡。有人认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用意在于引起下文,抒发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但诗人开口便说黄河,想来不是凭空想像,很可能是眼前所见。试想,如果眼前是长江九派,或者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诗人的脑海里大概就不会飞出黄河的形象。因此我们不妨想像李白是在黄河边的一座酒楼上,与朋友酒过数巡,心潮起伏地望着黄河,慨然落笔,写下这气势豪放的诗句。那直奔大海的黄河,它的非凡的气势和李白浪漫不羁的性格之间,自然产生了一种契合。使诗人自觉不自觉地在黄河身上感到有自己的影子。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堂前明镜照出的容颜,早晨还是少壮华年,发如青丝,到晚上,就已经是满头霜雪了。这当然是极度的夸张,但在瞬息千里的黄河之水面前,一刹那间,对于过得极快的人生,有这种“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感觉掠过心头,又是很自然的。而且由于黄河形象的衬托,更显出似水一样华年的可贵。慨叹人生过得快,诗人在“高堂明镜悲白发”的句子中,用一个“悲”字来概括这种心理感受,很值得注意。“志士惜日短”,有志之士对于光阴迅速,人生有限,最容易动感情,这种感情又多半是沉重的。自从孔子在河水面前说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话,后代许多人,便常常由去而不返的流水想到人生,想到一生的事业和前程,发出各种感慨。宋代的大词人苏轼在赤壁矶边面对着大江东去想到三国英雄,慨叹自己早生华发。李白此时也同样是由奔流的黄河引起感触,发出了“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悲叹。而对于这,我们如果不加深思,也许认为仅仅就是感伤岁月易逝。但联系李白一生怀抱壮志而未能如愿的遭遇去加以理解,就会感到这里的“悲”,已经揭示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抒发了由于种种社会阻力而使光阴虚掷的愤慨。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两句紧接着上面年华易逝的慨叹。既然光阴易逝,那么人生每逢得意的时候,就应该尽情欢乐。这里的“得意”和上文的“悲”既矛盾又统一,在这种矛盾统一中,显出“得意”只是在对着美酒和知己时才会有的意兴飞扬。而所谓“悲”,也并没有把诗人的精神压倒,他仍然胸襟开阔豁达。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时光虽然像黄河之水一样去而不归,但天生我材却不应默默消逝,必有发挥作用的时候。因此要烹羊宰牛,痛饮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中的“我”,首先当然是诗人自己,但又不只限于诗人自己,而应当是大写的,他代表着封建社会中许多类似李白那样的既有才识有胸怀大志的人。这样,“必有用”的信念就更显出力量,更显出决心,似乎要一举扫去那“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悲凄。李白诗中经常有这种现象,就是从感叹光阴虚掷抒发满怀积郁中突破愁闷,引出对前途的追求和自信。像在《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那首诗中,一度排开烦恼忧愁,而“欲上青天揽明月”;像在《行路难》那首诗中,在堪念前程倍觉艰险的时候,他突然把思路引向辽阔无垠的境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理想的阳光冲破浓厚的阴霾,这正是现实社会压制人才,但终究不能阻止人们对理想执着追求的一种反映。而归根结蒂,是由时代条件决定的。天宝年间,唐帝国虽然走了下坡路,但盛世的余霞残照,仍然没有完全消逝,它还具有相当的魅力,让人们还能够振奋精神,觉得有信心掌握自己的命运。这第一段由年华易逝的感慨激发起来的对于“天生我材”的充满信心的歌唱,可以说是,李白不肯动摇自己对于人生信念的豪语。然而诗人抒发的这种豪情,表达的这种信念,又是针对什么的呢?这便把深一层的抒写对现实的愤懑,留给了第二段。  “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岑夫子,指岑勋。丹邱生,指元丹邱。两人都是李白的好友。这一节完全是宴席间频频劝酒的口吻,作为前后两段的过渡,在穿插中使诗显出了层次和变化,同时给诗增加了深切真挚的气氛,让读者感到,诗人在酒酣之际,激情难以自抑,需面对知己,把胸中的积郁尽情吐出方才痛快。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是第二段的正文。“钟鼓馔玉”指富贵生活,诗人根本不以为可贵,他只愿永远沉酣于醉乡。要是从表面去理解,追求长醉,似乎也可认为是颓废。但联系诗人“天生我材必有用”那种高度自信和远大抱负,联系诗人面临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就会感到话中带有愤懑。“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腐朽的统治者就是这样践踏人才,甚至就连古代圣贤孔子和孟子都凄惶奔走,生前也没有找到知音,实在悲凉寂寞。相反的,那些煊赫于世的钟鼓馔玉者,却往往是一些庸才或奸邪之徒。对于这种时世,倒是像阮籍、嵇康那样的佯狂傲世的酒徒,能够引起震动,容易成名。“一醉累月轻王侯”,诗人要用长醉对权贵表示蔑视。这段话,非常愤激,它反映那个社会不容人们去效法圣贤,反而被逼得发狂,去做放诞的酒徒。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成王指曹植,这里李白把曹植划出钟鼓馔玉的范围之外,而引为同调,并以他在平乐观与宾客尽情豪饮作为效法对象,要主人莫管少钱,只管沽酒。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有人认为,对于五花马、千金裘不必拘泥,因为这毕竟是写诗。然而此处也并不排斥五花马、千金裘有实际存在的可能。它虽然未必是李白的,但在盛唐社会风气之下,一向重义轻财的李白,也想必会视之如同自己的一样,觉得朋友自会赞成他的主意的。尤其是当李白醉酒的时候,更有可能如此。但值得注意的是,酒意越浓,语言也就越能传达心声。诗人不再用“得意须尽欢”等理由来劝酒了,而是强调此番痛饮要消除压在心头的“万古愁”。这就显得胸中的积郁无限深广,不喝酒不成,喝少了也不成,非得把宝马轻裘押上不可。诗的最后一段“愁”字,几乎可以调转全篇,它呼应了开头的“悲”字,使那“悲”的内涵显得更深,同时也使得前面的“得意”、“尽欢”,分明只是在想到才能仍能值得自豪时的一种自我庆慰,而不是樽前月下的寻欢作乐。这种深广的“愁”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犹如波浪汹涌的黄河与擎天的砥柱,砥柱因黄河的冲击而愈显其雄伟。在失意的环境中仍然能保持自信,自信心在考验中就获得更有力的表现。  如果说诗的前一段是豪迈之言,那么后一段就是愤慨之语了。豪言正是从愤慨中激发出来的,而深沉的愤慨又衬托出豪语并非空说大话。  诗由眼前的黄河起兴,由于感情发展也像黄河之水那样奔腾激荡,不易把握,而通篇都讲饮酒,如果只拘泥于字面,似乎也可以说,诗人是在宣扬纵酒行乐,而且诗中用欣赏肯定的态度,用豪迈的气势来写饮酒,把它写得很壮美,也确实有某种消极作用,这如同他在另一些诗中宣扬求仙一样,都不免是以一种夸张的庸俗气来代替平凡的庸俗气,要借助酒力来销“万古愁”,不过反映了诗人当时找不到对抗黑暗势力的有效武器。酒是他个人反抗的兴奋剂,有了酒,像是有了千军万马的力量,但酒,也是他的精神麻醉剂,使他在沉湎中不能做正面的反抗,这些都表现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今天即使是对于像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没有必要曲意加以维护。不过在此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些毕竟不是诗的主要方面,诗人在强调要饮酒的言辞下,有着内在的、很深刻的思想感情,或是悲年华易逝、岁月蹉跎;或是慨叹圣贤寂寞而夸耀酒徒,都暗示着才能不为世用,而豪迈地呼喊“天生我材必有用”,并且要“烹羊宰牛且为乐”,又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自信和放纵不羁的精神。无边的愁并没有淹没诗人的自信,他不能忍受压抑,不甘于才能的毁灭。他的这首诗歌,就是一曲努力排遣愁闷,渴望伸展才智,在悲感中交织着自信的乐章。  读这首诗,我们会感到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怀才不遇的矛盾,在诗中激起了像黄河之水那样汹涌澎湃的情感波涛。诗让人听到一位天才因被压抑而发出的强烈的抗议、愤怒的吼声,它击动着人们的心弦,使人感到似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冲向封建黑暗势力,冲向黑暗势力加在人才头上的像磐石一样的重压。这不禁又使我们想到苏轼,他和李白同样具有浪漫的气质。苏轼对着大江东去,虽然向往着古人轰轰烈烈的业绩,但在回念自己的时候,只有黯然神伤,无何奈何地认为要被古人嘲笑。而李白在黄河边,尽管高声喊着销愁,却仍然使人感到他有一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概而没有丝毫示弱。苏李之间的这种差别,自然也只有到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里去寻找根源。  这首诗和《蜀道难》可以代表李白乐府歌行的主要艺术风格,就是豪迈、奔放,但也各有特色。《蜀道难》主要刻画了蜀道山川峥嵘不凡的形象,格在豪迈奔放中偏于奇险。而《将进酒》则着重塑造诗人的自我形象,风格在豪迈奔放中显得自然。读这首诗,仿佛嗜酒昶气、热血沸腾的李白,仿佛这位傲岸倔强,要用酒去冲销“万古愁”的诗人就在眼前。产生这种艺术效果,与诗人抓住酒酣时的精神状态加以表现很有关系。因为此时,便于深入揭示内心的激荡和矛盾,展开精神世界的各个侧面。  严羽说:“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李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这评论是很精到的。因此如果认为《将进酒》这个乐府旧题应要求处处言不离酒,对表现理想与现实冲突这一主题或许有不便的一面。那么李白正是抓住列士对酒的契机,突出表现当时的百感交集、心潮激荡,而这对诗人塑造自我形象构成豪放而自然的艺术风格则极为有利。这里体现了一种辨证关系,和一切艺术传统一样,乐府古题对于后人既可能形成束缚,同时由于它们经过前人的探索和开拓,又往往积存着某些对创作的有利因素,指示着某种途径或方向。李白这首诗,正是在运用乐府古题时善于因势利导,借酒作为引发诗情的触媒剂,从而使《将进酒》这一诗题得到最好的开拓,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并获得完美的艺术表现。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发布时间: 来源: ()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对诗歌与散文的教学:要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在教材中也会经常看到反复朗读课文的字眼。教学中我也深深地发现离开了对原文的认真的朗读,一切分析、解说、复述都是徒劳的、毫无意义的,若能以读带讲、边读边品边议,也许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美丽的教学方法。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坚持以读带讲、边读边讲的方法:先是朗读,整体感知诗歌;然后品读,涵泳诗文中诗人的情感;最后诵读,全方位领会作者的情感。用情感去点燃情感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通过教师的范读,点燃学生吟诵诗歌的激情,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的诵读,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在文中渗透出的情感,从而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将进酒》教学片断
(上课。师板书课题,要求学生们随老师的边读边书写,写毕在齐读一遍课题)
师:人们说:“诗歌是语言的音乐。”其中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有情景交融的意境。下面就让我们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生动、形象、立体的语言,去感受体味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境吧!
(学生自由诵读,学生齐读,教师范读)
师:读了这首诗歌,你是否有所触动,请加以描述。
生1:我觉得李白的诗想象丰富、气势宏伟,让人读来胸中豪气顿生。
生2:我觉得李白非常潇洒、非常狂放,我能想象出李白饮酒是那豪爽、慷慨的形象。
生3:我觉得李白对自己充满信心,我非常喜欢诗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应该说对李白的这首诗歌大家都有了一个感性的整体的把握,现在让我们带着自己对李白诗歌的感性认识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声调昂扬、激越)
师:大家读的慷慨激昂,让人听了不禁热血沸腾。但我们都知道诗人的情感是丰富的细腻的,此诗文中作者的情感是不是仅仅只是慷慨激昂,我们的朗诵是不是就只用一种昂扬的调子呢,这样是不是对诗文的理解有点肤浅呢?下面大家再听我范读一遍,用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范读,注意随时人感情的起伏变化,声调或高昂或低沉,语调或快或慢,学生作思考品味状。)
生1:老师,我忽然觉得您读的语调中潇洒狂放中带有丝丝感伤,及时行乐的背后好像哀叹人生苦短。
生2:我也有同感,并且我觉得诗人在诗中了一种视金钱如粪土的感觉,比如“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常长醉不愿醒”一句。
师:是啊,咱们这两个同学说得太好了,可谓一语中的!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一段背景材料:
《将进酒》约作于公元752年,李白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个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过于此,但此时正值李白“报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公元744年,唐玄宗“赐金还山”。此后李白仕途失意,生活困苦,流离漂泊。
生1:我觉得李白诗中体现出了他迫切实现自己抱负、理想和生活现实中郁郁不得志的矛盾,矛盾在诗中化为无尽的愁绪,这正是李白尽情狂饮的原因所在,尽管他知道“举杯消愁愁更愁”。
生2:我喜欢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句诗,此句诗虽有劝人及时行乐的消极意味,但我从中读出了诗人李白人生的苦楚和不得志,他只能借酒消愁,从酒醉中取乐;我也读出了他对人生短促的感慨,以及对虚度年华的感伤。
生3:我觉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诗,在自信、豪爽的背后隐藏着诗人失意、落魄的悲凉,我觉得这可能是李白仕途失意后的自慰之辞。
师:大家说得太精彩了,我们好像已经披文入理了,深层次地把握住了作者的情感、感触到了诗人活泼泼跳动的脉搏。下面我们试着梳理一下作者在诗中的情感线索。
生1:我觉得可以用一向上延伸的曲线来表示诗人的情感,开篇诗歌情感平稳,随着诗歌的展开,情绪逐渐高涨,直至最后达到了高潮,而后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回味涵咏的空间。
生2:我觉得开头两句有种感伤的意味,接着情绪变得高昂,话语中有快乐,而后又转入愤激,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最后由愤激进入狂放,尽土胸中不平。
师:现在咱们已经基本上理清了诗文的感情线索,下面让我们循着作者的感情,再一次齐读课文。让我们心与李白共鸣、思与李白共舞、身与李白同醉吧!
(师生共读李白的《将进酒》,声调或从容亲切或豪气十足或酣畅淋漓或狂放不羁)
在语文教学,尤其在中国古典诗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活跃课堂学习的氛围,又能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将进酒》教案
1.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李白诗歌的兴趣。
理解本诗中诗人情感并把握其变化。
学生对诗中作者激愤的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
通过诵读与探究讨论来鉴赏作品。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研究李白的一篇作品――《将进酒》。(板书课题)这个字“将”读什么?什么意思?劝你喝酒。《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与友相会,借古题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人不同人喝酒的方式也不一样。即使是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与不同的场合下也有不同。李白也是如此。例如(《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浅斟慢酌。(《同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这是快意痛饮。那么,在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将进酒》中,作者又是如何喝酒的呢?
二.简介背景。
《将进酒》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具体点说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李白当时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浪漫的诗风,奔放的语言,充分展示出他傲岸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怀。
三.诵读指导。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 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 学生边读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 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 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意。 练习背诵。
3.提示: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
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
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
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
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4.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诵读全诗。
四.鉴赏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方法:利用课本注释及相关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个人独立钻研,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共同探讨。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归纳要点。
明确: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
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
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
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
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
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
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
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 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2.夸张的写法。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
五.课后作业:
1.推荐课外阅读李白的诗歌名篇。
2.从《梦游天姥吟留别》和《行路难》中任选一首,试与《将进酒》在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上加以比较,写一段鉴赏短文。
&(同步练习)
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进酒(qi ng)&
呼儿将出(ji ng)&
领(ji ng)
B.馔玉(zhu n)&
编撰(zu n)&
纂辑(cu n)
C.欢谑(xu )&
虐杀(n )&
D.烹饪(p n)&
享受(xi ng)&
通(h ng)
2.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会须一饮三百杯。(会、须皆有应当的意思)&
进酒(请)
B.钟鼓馔玉不足贵。(美好的饮食。馔,吃喝。玉,玉一般美好)
古来圣贤皆寂寞。(被世人冷落的意思)
C.陈王昔时宴平乐。(以前的大王。陈,时间久远的。宴,宴会)
斗酒十千恣观谑(恣,放纵,无拘束。谑,玩笑)
D.径须沽取对君酌。(径,就,即。沽,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
与尔同销万古愁。(销,同“消”,使不复存在)
3.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B.会须一/饮三百杯
C.陈王/昔时/宴平乐&
D.与尔/同销/万古愁
4.下列各句中,使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朝如青丝暮成雪&
B.会须一饮三百杯
C.钟鼓馔玉不足贵&
D.与尔同销万古愁
5.对《将进酒》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主旨跟《蜀道难》不同,它着力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
B.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愤激则是内核。
C.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悲,“人生”以下六句写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至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D.诗的开头两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赋的手法,渲染了一种阔大的境界,读来很有声势,又富有慷慨悲壮的韵味。
6.补写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
(2)____________________,但愿长醉不复醒。
(3)古来圣贤皆寂寞,____________________。
(4)呼儿将出换美酒,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部分(32分)
(一)阅读《将进酒》回答7~10题。(12分,每小题3分)
7.“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歌开篇的长句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8.“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9.说说“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的作用。
10.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谈谈你对李白的“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
(二)(8分)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11.内容:
12.表达形式: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2分,每小题3分)
李白的政治悲剧与文学成就
李白思想以儒家学术为体,道家、纵横家学术为用,杂糅名、墨、法、兵诸家思想,其思想体系之博杂,实属少见。然浸透其骨髓,主宰其一生的,无疑是儒家“亚圣”孟子的修、齐、治、平思想及其调和儒道两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学说。故与先秦至盛唐众多知识分子先入世,后出世的人生选择如出一辙,李白终其一生,均对博取高官、建功立业表现出极大的政治热情。 李白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美好愿望而奋斗,但结果既未能自布衣直取卿相,兼济天下,也未能从宦途从容隐退、独善其身,而是栖栖惶惶,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 冷静地审视历史事实,李白之所以“怀才不遇”,成为政治上的悲剧人物,除了政治黑暗和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制约外,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李白本人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的匮乏。 首先李白对政治幼稚无知,其大言不切于实际和虚名不适于用。 因此,在人生的几次大好机遇中,他均未能把握住,以致坐失良机,徒成悔恨。 其次李白志行的游移不定与情绪的瞬息多变,显然有悖于政治家所应具备的精神素质。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既有雄心壮志,也有颓唐潦倒;既有进取精神,也有消沉意态;既有张扬自我、不卑不亢,也有曲意逢迎,自责自怜;既有爱国赤诚、民本良愿,也有狎妓解闷、泄愤恶念。 总之,李白的情绪多变与放浪形骸,早已注定了他在政治上碌碌无为、含恨而终的必然命运。也许正是因为政治上惨遇失败,反过来又促使诗人“不平则鸣”,在文学领域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李白从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转移到他所热爱的诗歌创作时,诗人的爱国赤诚、善良人性、潇洒风神、天赋才情和主体精神则如大江奔海、熔岩乍喷般挥洒自如,并幻化成无数扣人心弦的千古绝唱。
13.对“李白思想”的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的思想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为主,兼有纵横、名、墨、兵、法等家的思想。
B.李白的思想体现了儒家学说,运用了道家、纵横家学说,兼有名、墨、兵、法等家的思想。
C.李白的思想体现了儒家学说,运用了道家、纵横家学说,使名、墨、兵、法等家的思想得到有机糅合。
D.李白的思想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为主,使纵横、名、墨、兵、法等家的思想得到有机糅合。
14.对标有序号的7句话之间的关系,标注正确的一项是( )
15.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对直接原因的分析符合本文的一项是( )
A.思想体系过于博杂。
B.政治上碌碌无为,惨遭失败。
C.爱国赤诚,善良人性,潇洒风神。
D.热爱诗歌创作且具有天赋才情。
16.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的匮乏是造成李白政治悲剧的全部原因。
B.李白试图走一条先入世,后出世的人生道路。
C.李白在政治上失败后,热情有所转移,写出了无数扣人心弦的千古绝唱。
D.本文的重点在于阐述李白的政治悲剧对其文学创作的作用。
一、1.C 2.C 3.B 4.C 5.D
6. 天生我材必有用 钟鼓馔玉不足贵 惟有饮者留其名 与尔同销万古愁
二、(一)7.长句开篇,起势突兀,郁积胸中的不平之气,如“黄河之水”挟天风海雨之势,倾泻笔端,渲染出诗歌强烈的抒情意味;“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用夸张的手法来写青春易逝,人生苦短,感情由高昂转为低回,为下文“劝酒”铺垫。
8.表现了诗人渴望施展胸中抱负,建功立业的愿望。
9.诗人酒酣之际,加入短句,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十分真切。这时诗人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简直忘了是在写诗。
10.李白的“痛饮狂歌”是他的局限性的表现。可参看《月下独酌》《襄阳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篇目,各抒己见。
(二)11.内容同:鄙视权贵。 异:前者低沉、消极;后者对精神追求,富有昂扬之气。
12.表述形式异:前者委婉,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后者直指“权贵”,直白。
(三)13.A 14.C 15.B 16.A
《将进酒》教案
1、促进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2、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能进行恰当的评价。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风格
2、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讲课之前,我们先来背诵几句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发现,写的都跟酒有关。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喝酒想起吟诗,吟诗想起喝酒,所以由酒产生了很多好诗。喝酒作诗最杰出的要首推李白。他号称“诗仙”,自称“酒中仙”,当时人也称他为“酒圣”。有人评价说,李白诗中有浓浓的酒味,若抽掉他诗中酒的成分,色香味都大大减少。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李白咏酒诗中的代表作〈将进酒〉。(板书题目)
《将进酒》是“劝酒歌”,将,(qiang),请、愿的意思。与“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jiang)意思不一样。
三、研习课文
(一)整体把握
1、请一位学生朗读全文
2、听朗读带,要求注意节奏。
(二)具体分析全文
1、李白的诗风是豪放的,那么哪些诗句体现了他豪放的风格呢?
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学生齐读)
师:这些诗句,你觉得诗人的感情是怎样的?
生:“人生”六句的心情是欢乐的。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用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一饮三百杯”。“岑夫子”句,他本是客人,这儿却反客为主,对着好友高声劝歌,将他的洒脱与狂放表现的淋漓尽致。“五花马”句,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是狂放到了极点。
2、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除了欢乐、狂放,诗中还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感情呢?
生:悲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愤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与尔同销万古愁。”)
师:为什么说悲伤呢?
生:“君不见”两句写了黄河源头之高,似乎从天而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叹人生易老不过朝暮之间,因而“不复回”又隐含了韶光易逝,青春难再之喻意。雄伟永恒的黄河尚且如此,人生更是渺小短暂,所以开头四句顿生悲意。
师:为什么说愤激呢?
生:因为他要借酒气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劣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愿醒”――这两句诗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有屈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惋惜,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3、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又是怎样的呢?
生: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接着因悲而生寻欢之意,准备痛饮一场,然后借酒抒发其愤世嫉俗之情,到结尾更将这种复杂的心情统一为“万古愁”,使抒情达到了高潮。
4、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愤激。诗歌中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豪放只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
5、齐读全诗
四、课外延伸
(幻灯片)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师:同是咏酒诗,找找感情变化上的相似之处。
生:开头两句显示出诗人郁积好久的忧愤的心情,接着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长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展示出诗人的豪迈的胸襟,然后诗人又自比小谢,极为自信,然后,却又迅速地陷入“不称意”的苦闷中。感情也是起伏变化,也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的气概。
五、背诵全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一课一练
将进酒 李白
明镜悲白发
人生得意须尽欢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1、2、3、4、5、
将进酒李白全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白的将进酒全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