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加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措施的异同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Ⅰ复习纲要·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朝统一
1、统一的条件:
①社会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地区间联系加强
②秦国实力:商鞅变法,封建制度确立,实力增强
③人民:苦于战争,渴望统一
④个人因素:秦始皇锐意进取,励精图治
2、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权至高无上——皇帝制度
(1)内容: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
&& (2)特征:
①皇帝独尊 :皇帝一人才能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
②皇权至上: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官员由皇帝任免,虎符由皇帝控制(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③皇位世袭 :权力的不可转移
2、“三公九卿”—— 中央官制
(1)“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虚职,秦朝并无实任)。
(2)“九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特征(中央官制的影响):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地方官制
&& (1)背景历程:
春秋时期-新兼并地区设县、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 (2)长官任命和职能
①任命:朝廷任命
②职能:
郡:郡守&&&&&&&上承中央明令,下督责所属各县
县:县长或县令& 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 (3)作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三.秦朝加强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方面:略
2、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修建驰道;开通灵渠。
3、文化方面:统一文字。
4、军事方面:驰道、灵渠;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进行大规模移民。
5、法律方面: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四、影响: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对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易混易错点警示]&
1、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2、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3、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
(1)异:①基础不同。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按地域划分,以地域为基础;②官员的产生和待遇不同。分封的诸侯职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③与中央的关系和影响不同。封国有很强的独立性,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完全听命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④性质不同。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2)同:①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②都在巩固统治、维护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考点梳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 政治&
经济& 军事& 皇位世袭&
君主专制& 皇权至上
2、政事& 群臣奏章&
监察事务& 相互牵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知识归纳】
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整套的官僚体系。
关于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我们需要理解以下几个方面: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为帝;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2)形成原因:①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②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③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3)建立的前提:秦王赢政发动战争,灭掉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
(4)确立的标志:秦始皇统一后,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完备的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这套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5)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和影响:
①使秦朝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②促进了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秦始皇颁布了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秦半两钱)、车轨、文字(小篆);修驰道;开灵渠;筑长城;大规模移民等。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
④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实行暴政,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导致了它短命而亡。
【误区警示】注意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内部矛盾及其本质是为了巩固其统治。注意区别中央集权制度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不可二者混为一谈。
【典例1】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组成中央政权机构,其直接意图是
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B.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自恣
&& 【名师点睛】注意题干关键词“直接意图”。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带有根本意义,不合题意,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不符合中央政权机构的特定范围。防止大臣专权自恣是直接意图。
【方法技巧】做选择题时,应注意读懂题干,因为题干是对本题最好的提示,如本题中的“直接意图”。
【典例2】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
A.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C.有利于促进华夏文明的发展&&&&&&&&&&
D.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用的认识。解题时抓住关键语句“进步作用不包括”,从而选择A项,因为中央集权制度下的暴政会激化阶级矛盾。
&& 【答案】A
【方法技巧】分析政治制度作用应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作用是一个中性词语,即可以有积极作用,也可能存在消极作用,所以应辨证地分析。其次不同时期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时期去分析。
&& 【配对练习】
2-1.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进步&&&&&&&&
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解析】此题着重考查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所以③的内容是正确的。另外,郡县制有利于克服春秋战国时诸侯割据的状况,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所以④的表述是正确的。秦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是其暴政。故选择B。
2-2.以下关于嬴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嬴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
&& 【解析】皇帝制度是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故C、D两项是该制度的影响,不合题意;另嬴政定皇帝称号时不满足于作人间最高统治者,还想将他的权威赋予神的力量,A不合题意。
&& 【配对练习】
2-3.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 )
①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②自然经济存在的需要
③保护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
④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解析】本题从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必要性和影响这一角度进行考查。
2-4.下列关于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它的产生是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封建专制主义的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③它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积极作用是主流
④它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衰落于明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 【解析】这也是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整体掌握。①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②是专制制度的特征表现;③是对中央集权在整体发展中的肯定;④是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全程勾勒。
〖限时基础训练〗
1.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其中“中央集权”指的是(&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的文字
C.以皇权的至高无上为最基本原则
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它包括两个方面,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主要反映皇帝个人专制独裁和中央对地方的严格控制。据此首先排除A、B两项,他们属于巩固中央集权制度而采取的措施,C项属于专制主义的含义,故答案为D。
2.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
D.县以下不得设立基层组织
&&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B、C两项说法错误且过于绝对;秦朝的郡县制规定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故D项错。
3.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爵位世袭制
③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④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解析】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三方面的内容。郡守和县令由皇帝一人任免,故②错误,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4.(09合肥市高三质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建立于(&
A.公元前2世纪前期&&&&&&&&&&&&&&&&
B.公元前2世纪后期
C.公元前3世纪前期&&&&&&&&&&&&&&&&
D.公元前3世纪后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记忆能力和对公元纪年的方法掌握,涉及秦朝建立的知识点,考生易误选C。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公元前和公元后的时间表示恰好相反,本题的时间应属于公元前3世纪后期。考生易当作公元后纪年误以为是公元前三世纪前期。建议把公元元年当作时间坐标轴的原点来理解公元前与公元后。
5、(山东样题)一次考古中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有纪文:“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据此判断,这块刻石最早应出自
A.西周&&&
C.汉代&&&
6、《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为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应是
A、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大一统的产物
B.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王嬴政称霸的需要
C.丞相和御史主动提出要给秦王改名号
D.秦王试图通过改名号让子孙认识自己
7、秦朝中央官制中,具有“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职能的是
& B.廷尉&
&&&&&&&&&&&&
D.御使大夫
8、秦朝统一后,为革除东周以来的政治弊端所采取的重要决策是
A.建立皇帝制度&&&&B.确立三公九卿制&&
C、在全国实行郡县制&&
D.用法家思想治国
9、秦朝中央集权制的最本质特征是:
A、皇权至上&&&&
&&B、地方郡县制&&&&&&&C.地方服从中央&&&&&&D、文化专制
10、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
A、分封制的推行&&&B、宗法制的实施&&&&
C、郡县制的确立&&&&&
D、科举制的完善“皇帝”
11、制度创立于秦朝,关于这项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A、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
B、“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
C、历代官僚体制虽有变化,但都以维护王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
D、皇帝的决策往往要得到群臣的一致意见
12、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郡尉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D.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13、秦朝的郡县制开辟了中国行政区划的先河,下列有关郡守县令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地方行政长官
B、由皇帝直接任免
C、可以在辖区内铸造钱币
D、是皇帝加强对全国各地权力控制的工具
14、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因此(&&&&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D.统一文字
15、在秦朝,被称为“百官之首”的是(&&&&
A.三公&&&&&&&&&&&&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16、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通过文物“看”历史和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中关键信息“秦代”“郡”
“县”等,故选C。
17.中国古代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拓宽了官吏的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
&& 【解析】题干中“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的设问,主要从封建社会的用人方面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其中“取代”隐含着封建社会用人制度的开端,故答案选C。
18、阅读下列材料
周有天下,裂土四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然而降于夷王(周第九代君主),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秘宇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矣。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无君君之心……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断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之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1)材料一中“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指什么?
答案:指分封制造成的诸侯割据、分裂和混乱严重地危害了国家统一。
(2)材料二中作者对秦亡的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正确。
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国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秦朝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导致民怨沸腾造成的,与郡县制无关。
&& (3)材料三中汉“矫秦之枉,徇周之制”指什么?导致了什么后果?后来又如何解决的?
指西汉初年分封同姓诸侯王。
导致诸侯王国权力过重威胁中央,甚至爆发了“七王之乱”。后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夺王国封地爵位,分散其力量使其无法对抗中央。
〖基础巩固训练〗
1.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 )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在七国中实力最强
B.秦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
C.统一条件成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D.秦王的雄才大略和将领的英勇善战
&& 【解析】把历史事件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是我们分析问题的关键,A、B
、D三项都是秦统一的具体原因,但此题是问“根本原因”,故选C
2.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
&& 【解析】此材料出自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反映出其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答案】C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我国封建社会实行这一制度的决定性因素在于(&
A.地主阶级的需要&&&&&&&&&&&&&&&&&&
B.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C.法家思想的启示&&&&&&&&&&&&&&&&&&
D.统治阶级的权力欲望
&& 【解析】解题关键在于题目中的“决定性因素”,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产生的根源都是由当时的经济状况决定的,这符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答案】B
4.封泥是将稠泥浆贴在捆好书绳的简策的锁口处,在其尚存软性的似干非干之时,用刻好的印章在封泥上盖印(压印),从而留印迹于封泥之上。从下图秦印封泥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图略&&&&&&&&&&&&&&&&&&&&&&&&
&图略&&&&&
&&&&&&&&&&&&&&&&&秦左丞相&&&&&&&&&&&&&&&&&&&&
&秦廷尉封泥
①秦朝设立左右丞相制度
②秦朝实行分封制
③秦朝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④秦朝廷尉由丞相直接任免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③&&&
D.③④
&& 【解析】主要是仔细观察图片,尽可能从图片中获取更多的信息。①正确,因为从对图片的说明中可知;②错误,因为同学们非常清楚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而不是分封制;③正确,因为丞相属于三公之一、内史则属于九卿之一;④错误,因为秦朝实行的是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内史由皇帝直接任免。
5.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以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南海郡相当于他的封地
&& 【解析】秦始皇建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的表现之一,因此南海郡要受到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并不是郡守的封地,故选D。【答案】D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各地设官职以掌管兵、刑、钱、谷等事,并依靠地主、绅士作为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
——《毛泽东选集》
【材料二】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来说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三】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恣纵,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皆受成事,倚辩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下闻过日骄,下慑伏欺以取容。……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 ----《史记·秦始皇本纪》
(1)阅读材料一,关于毛泽东所叙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试以秦始皇举措加以论证之。
&& 【答案】
政治上,确定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中央管制的三公九卿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经济上,实行并保护土地私有制,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2)据材料二、三,结合秦朝史实,说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
&& 【答案】
这种制度具有独断性和绝对性,秦始皇依靠手中绝对权力以采用严刑酷法的方式控制人民,统治时徭役、赋税繁重,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愚民政策,使人不堪重负,这种制度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往往会因皇帝的才识和品质的好坏发生大起伏变化。
(3)中国古代集权制度发展呈现出的特点和中国古代集权制度不断加强的原因是什么?&
&& 【答案】
特点:①呈现出两大基本矛盾和斗争: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②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③其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原因:①处于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恐惧,调整内部矛盾,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皇权的需要。③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也需要它来安定社会、兴修水利、抵御周边民族的侵扰等。&
【解析】本题分别以三段材料从三个角度分析君主专制,要求学生学习中要有一定的材料阅读能力,要善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同时及时回归课本。
【历年热门考点透视】&
【热门依据】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政体,因此成为历年高考的重点,考查形式多样,从内容上看,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条件、秦朝疆域、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和影响等,都是高考重点。
【历年真题】
1、2006广东单科)岭南地区归属中央王朝始于( )
A.西周&&&&&
B.秦汉&&&&&
C.西晋&&&&&&
&& 【解析】秦朝在岭南地区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岭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2、(2007年高考江苏卷)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字体(&
&& 【解析】秦朝统一六国后,将小篆作为全国通行的官方书体。其中A就是篆体。
3、(2008年高考江苏卷)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
&& 【解析】考生仅读“齐”“鲁”“楚”,易误选A、B;据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地方行政制度,可排除是中央官制的D项。据“以行政区划为籍贯”可知为郡县制。
4、(2007·宁夏历史)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汉初承秦制。【答案】A
5、(2008高考天津卷)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
C.检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
&&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这些中央机构的变革主要是解决皇帝和大臣之间的权力分配,在此过程中,丞相制度消亡,皇帝大权独揽。因此答案为A项。【答案】A
【新题追踪】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建立&&&&&&&&&&&&&&&&&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
D.王位世袭制确立&&&&&&&&&&&&&&&&&&&&&&&&&&&&&
&& 【解析】注意提炼题目的关键词“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故选A。【答案】A
6.(2009高考重庆文综,12)下列关于秦朝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
&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
&&&【解析】D&
秦始皇以武力统一天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思想文化,而采取了禁私学、焚书坑儒等极端措施,故D项错误。
7.(09福建.1)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 【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公元纪年与世纪纪年的换算,公元纪年的第一位(三位数时)或第一二位(四位数时)加1即为世纪纪年的,如本题是2加1为公元三世纪,本题还要注意,公元前的纪年数字是倒数的,即本题06—02年是晚期。
8.(20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20)
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西周&&&&&&&&&&&&&&
B.秦朝&&&&&&&&&&&&&
C.东汉&&&&&&&&&&&&&
&& 【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把握,最早推行郡县制的、建立中央集权制的是秦朝,所以B项正确。
9.(2007广东卷,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 【解析】C&
此题考查的是考生的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和知识迁移、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通过出土秦朝文物,提炼信息:“秦朝”,“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回忆课本相关知识,即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不难得出正确选项C。
10.(2010·新课标全国卷.T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命题立意】此题柳宗元的《封建论》切入,考查了知识点郡县制度,考查材料解析运用能力及对重要概念内涵的把握能力,运用新材料切入考查概念是高考命题的常见题型之一。
&& 【规范解答】材料内涵有二:首先是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意义和影响是郡县制度“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成为国家直接控制地区,意在突出管理地方人员由世袭贵族转变为皇帝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郡县制度下无封君当然不存在百姓是不是封君的属民;更有利于皇帝集权突出的是专制而不是公天下;制度法令的统一是郡县制度的作用。【答案】D
11.(2011·海南单科·T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 【精讲精析】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周朝政权也因此被推翻,选项A与史实不符;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削弱地方势力,而非封王子弟,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选项B错误;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D。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故选C。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