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小说里跟q四齐名要术的人

中国人发财的新点子(2)
&&&&&&&&&&&&&&&&
/ 中国人发财的新点子(2) 
               前言:人人都可快速发财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在当今社会里,一切讲求快速:放眼一看,吃的是“速食面”,读的是“速成班”,走的是“致富捷径”,渴望的是“瞬间发财”。 那么,能不能快速发财?怎样快速发财? 华裔电脑名人王安博士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之间,总有运气的因素存在。只要你能抓住机会,当机立断,马上行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确实 能令你快速发财。很多富豪的发家史表明,他们从白手起家到成为亿万富豪 仅仅十几年或几年时间而已。那么,如何抓住机会,快速发财呢? 人的聪明才智相差无几,可是,为何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呢? 其关键就在于能否吃苦而已。凡事都有前因后果,下苦功夫才会有好结果。  时下的年轻人大都希望做有意义而又容易做的工作,其实,容易做的工 作是不会有多大意义的。怕吃苦的人,到头来不但一事无成,反而可能一生 吃苦头。台塑董事长王永庆曾说:“卖冰淇淋应该在冬天进行。”乍听这句 话,无论谁都会愣一下,心想卖冰淇淋怎么能在冬天进行呢?王永庆所持的 理由是:冬天,顾客少,必须节省费用,精打细算,控制成本,分析市场, 全力推销,加强服务,使顾客乐意来购买。经过如此一点一滴的努力奠走基 础,在冬天的困境中度过难关,并培养自己的实力,等到夏天发展的机会来 到,一举便能成功。可见,吃苦不吃亏,磨炼、挫折、挣扎,这些都是成长必经的过程。  不吃苦而又急于成功的人,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直养尊处优,不能抵 挡任何横逆。一旦机遇携带风险而来时,不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地去摘果 实,而是毛躁马虎、急功近利,结果良机不再,人财两空。不是我们身边缺少财富,而是我们不善于发现。向钱看并不是坏事。金钱不是万能的,但缺少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缺少它国家便不能富强,人民便不能富裕。有了它许多美好的愿望都容易实现。因此,下“海”捞“金”成了当今最热门的话题。 海呵,迷人的海,神秘的海,恐怖的海。很多下海淘金者都说: 海里的世界真精彩,海里的世界真无奈!然而他们还是执着地爱着海! 倘若你不怕风浪,又有驾舟的本领、捞金的技能,你就去闯海吧。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祝你金满仓,银满仓,大海不负赶潮人。  愿《中国人发财的新点子》,使您“梦想成真”,并伴随您在商海大战 中创造辉煌!马金章工作室一九九七年五月·深圳中国人发财的新点子第一部分 快速发财篇一名“穴头”68 天净赚 50 万元  中国办文艺演出,现时流行“走穴”。流行暗示着有利可图。“走穴” 的明星上台亮亮相,吊吊嗓子,少则二、三千,多则上万,组织演出的“穴 头”收入常常每场达几万、几十万。这几年,“走穴”风横扫神州大地,丝 毫没有想歇息下来的意思。由于港台歌星大量“走穴”大陆,“走穴”风的 风级是有增无减,越来越劲。  “走穴”的演员,大都是一些名气不小、水准不低的影视歌舞星。他们 出场,一靠知名度,二靠实力,能使演出增色不少。观众们要饱眼福、耳福, 愿意出大价钱,谁也管不着。演员们虽然只是轻轻松松说说笑笑,跳跳唱唱, 但这得有特殊的本钱。人家几万几千的出场费,是他们用特殊本钱进行劳动 的所得。谁有这种本事谁拿,别人无话可说。明智的人还应该举双手欢呼, 中国又有了一个“毛阿敏”、“姜昆”!  “走穴”没有“穴头”更不行。少蒋大为可以换“蒋小为”,少牛群可 以换“马群”,少了“穴头”,无论哪个明星,都可能找不到合适的舞台。 “穴头”实际上就是演出的经纪人,他们大多灵敏、活动能力强,社会关系 网广阔,在政府、企业、文艺界都有人,能找演员、管演员、拉赞助、推销 门票。要说本领,他们不会比演员小,只不过不是同一类罢了,如果说“走 穴”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演员的腰包,那么有一大半功劳要归于“穴 头”了,“穴头”把演员优美的歌喉,婀娜的身姿给了观众;然后,把观众 赠馈的人民币塞一部分给演员,让他们唱得更嘹亮,扭得更欢快。当然,剩 下的大头给他们自己,是名正言顺的了。说实在的,做“穴头”并不需要什么高标准、严要求。从来没有哪间学校办过培养“穴道”的专业。他们都来自民间,有政府、文化部门的官员, 有商业贸易中的经纪人,有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有无业游民。这样一支参 差不齐的队伍,有共同的想法,共同的追求:钱,但他们的能力、机遇、关 系的差异,造成了他们迥异的命运,有人日进斗金,有人赔尽老本,有人雄 心勃勃欲再展鸿图,有人黯然伤神悄悄退出“走穴”的舞台,做“穴头”, 有人欢喜有人忧。1997 年,北京成功地举办了一次香港歌星大陆演唱会。演唱会名义是由某著名文化单位,某大型体育馆主办,实际上,从联系演员、拉赞助、做广 告、推销门票,都由青年“穴头”王柏一手操办。  王柏从小喜欢音乐,梦想做一个歌唱家——那是他小时候常用的一个称 呼。然而,美梦难成真,做局级干部的父母亲给他安排的是另一条辉煌的路。 要他上大学,做干部。直到大学毕业,踏入机关,他才认识到自己犯下的错 误已不可挽回。不愿重蹈父母的复辙,一张报纸一杯茶,在官场上空耗青春, 又不可能拼凑出完整的歌星梦,他只好选择了另外一条折中的办法:做“穴 头”,又挣钱,又不违背少年时期的愿望,整日里和歌星、舞星打交道,而 且还让他们听自己的调配。  王柏是一个智力超群,广见博识,办事沉稳扎实的年轻人,属于少年老 成那一种,但又充满青年的幻想、热情、勤奋。他开始跟着一位“穴头”跑 了一年多,挣了吃,没挣钱,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他 97 年划时代的行动  奠定了基础。 那场香港歌星演唱会是以竞价的方式来决定谁做“穴头”的。许多经验丰富的“穴头”估计最高价到 50 万就封顶了,再爬,绝对要亏。他出人意料 地报了 60 万,准备破釜沉舟。这年头,赖的怕狠的,狠的怕不要命的。60 万,一点都不夸张的跳楼价,没人敢和他争。  王柏明白,一旦失败,再要挣扎起来,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但他对 自己有坚定的信心。在巨大的压力下,他潜在的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王柏先生,现年 31 岁,港台歌星大陆走穴潮中大名鼎鼎的“龙头老大” 去年年尾,因成功地组织了一次台湾歌星大陆演唱会,而从一贫如洗的境地一跃成为腰缠万贯的新一代都市大富豪。 在此之前,他作为某市一个区的文化局副局长,囊中羞涩自不待言,但他“下海”后却在毫无经济后盾的情况下以 60 万元人民币的报价取得了台湾 歌星大陆演唱会的承办权。  他几乎是在取得承办权的同时便着手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立体宣传攻 势——各音像柜台中,演唱会“台柱”的音带赫然醒目;“台柱”的成名金 曲在流行歌曲排行榜上座次迅速前移,并终于荣登冠军的宝座,连续三周独 占鳌头??“台柱”在成为妇孺皆知的人物,同时也成了歌迷心目中的崭新 偶像。“台柱”的成名曲似乎也就变成了“台柱”本人的又一称谓。这样一种轰动效应正是他所需要的。在最初的既定目标基本实现之后,他便在本地最有影响的报纸上刊登出“台柱”将亲临演唱的大型广告。广告 刊出后仅隔一天,他又在报纸上刊登演出告示,称三场演出已有两场满额, 只有少量余票将于次日在演出场馆的售票处对外公开出售,票价从 20 元到30 元不等。第二天,售票处窗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抢购潮,5000 张票不到两个小时便被一抢而光。于是,票价在物以稀为贵原则的支配下开始扶摇直上 了。他的第三步骤堪称宏大绝伦。他将整座都市划分成 12 个工业区和商业区,然后由贴心的兄弟姐妹们组成 12 支征集赞助小分队,2 人一组,每组包 车一辆,直奔厂矿企业和商场酒家等。证集赞助的方式和标准为:每赞助20000 元,送票 500 张,打列名广告并在演出场地拉横幅广告;每赞助 50000元,送票 500 张,打列名广告,拉横幅,并赠 2 至 4 张主席台观摩票?? 地毯式轰炸般的征集赞助方法,加上第一步骤的轰动效应和第二步骤的市场饥饿感的巨大影响,他创下了 3 天内落实到 100 多万元赞助款的神话般记录。他成功了,扣除所有该缴纳的费用和兄弟姐妹们该得的劳务费用,他 本人净赚近 50 万元,而此时他“下海”仅 68 天!一名处长“下海”三个月净赚 85 万元  某省新闻出版局一位副处长,“下海”之后,利用自己对出版事业了如 指掌的特长,与一地图出版社签约,编辑一本全省工商企业交通地图册。  他聘请了一批业务员,跑遍全省各大工商企业单位,凡是单位名字欲上 地图册就得交钱,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地图册中还插有广告彩页,都 以上万元的高价拍卖,最前面的广告拍卖时居然以 10 万元成交。几十月下 来,他净赚 85 万元,一下子成了暴发户。他不无得意地向他昔日的同事打趣 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了县官回老家,我以前一直不太明白。  现在懂了,他不当县官去赚钱,岂只获得五斗米呢,恐后五百斗、五千斗都 没问题。”“拈花惹草”发大财的技巧  拈花惹草,向来为正经的中国人所不耻。这是一个具有重磅炸弹般效果 的词。拈花惹草,即乱搞男女关系。作风不好,把这个写到档案上,就全完 了。中国讲究德才兼备,德在第一,而作风问题又是道德品质的首要问题。 不清清白白的,革命就革不下去了。你看,多少落魄文人,贵族公子,甚至 帝王将相,就因为那一拈一惹,最后即使不身败名裂,也至少会得梅毒淋病, 活不好也活不长。难怪人们那么恐怖拈花惹草了。可是,眼下又时兴起“拈花惹草”来了。 这里说的“拈花惹草”,不是词典里的那种意义,这和男女情欲一点儿不上边。花草本是自然界的东西,是人硬要把它们和自己比附起来。现在我 所说的花草,是造化赐给我们的美丽礼物,是那种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彩缤 纷地开着的春兰秋菊,是那些清高风雅、品质卓然的奇草。  读者朋友要是曾经做过文学爱好者,或者关心国家大事,想必知道前些 年吉林省长春市出现了疯狂的君子兰热。让女作家张辛欣写了篇纪实文学作 品《疯狂的君子兰》着实轰动了一下。为了方便,我也只打算和大家说说兰 草。真想发财的读者朋友只须窥此一斑,即可见得全豹,借得经验实现自己 “拈花惹草”成大款的美梦。兰草有许多种称呼,如“春兰”、“兰花”,“朵朵香”等等,都十分普通,山野里林荫下,很容易见到,其貌不扬,茎叶也没有十分奇特的地方, 每篷顶部开一花,是淡黄绿色,素雅幽香。其品种较多,但叫得响的“名牌” 却不多。中国文人历来把兰草与松、竹,梅并列为四君子。养养兰草,看看兰花,爽心悦目,陶冶性情。养花养草的时尚开始与商品经济并无瓜葛。偶在市场 上见到花卉买卖,也是羞羞答答的。后来,受香港、台湾等地风气影响,加 上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兰草也就和花卉一样,成了一种特殊商品,大大方 方地进入了市场。一到市场,就得由市场来决定一切了。兰草本来具有文化味儿,在金钱的荡涤下所剩无几。兰草和股票一样,被炒得价格猛涨,照增值率,收益率 等几个主要指标考察,投机做兰草比做股票划算得多。曾经有一个卖兰草的 农民,装了满满一蛇皮袋,每苗 5 元。日薄西山时,一袋兰草换了一皮包鼓 鼓囊囊的钱,剩下的几株就是全扔了也不感到可惜。这时,来了一个其貌不 扬的老“兰客”,他似乎是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那浮土旁边的一株兰草。这 株草如同路边的野草,短短的叶子过宽不肥,看起来一点也不美,农民急着 回家,告诉他,想要,给五分钱。就一个钢崩儿换来的丑八怪儿,后来却被 鉴定为兰中绝品,创下了 5000 元的高价,兰客的五分钱,一下子增值 10 万 倍,不久,这棵兰草漂流到香港,进入国际大循环,价格己涨至六位数。与 “兰客”相比,股票市场上的“炒手”只是小巫见大巫。发“兰财”的仿佛是一本万利,十分容易的事情。其实不然。 大家都爱奇草,花奇、杆奇、叶奇、色奇才算优秀。但奇草的鉴定却非易事。前面所说的老“兰客”,是那种不露声色的鉴别高手。对于那些“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养花握草者,则往往因为缺少识珠慧眼,把发财 的机会拱手让人。而那些只有发财的狂热,缺乏一般常识的人,则很可能把 握不定,被人炒翻在地,吃亏上当。长春那股君子兰狂潮时,君子兰比早年 的阶级斗争还灵,指挥着人们的行动,一盆君子兰等于一个红头文件,一大 套房子,等于子女就业,调资升级。人们都把主意打在神奇的君子兰上。其 实,君子兰品种并不多,所谓珍品绝品更为罕见,凭实力,君子兰是无法享 受这种大富大贵的,一些人制造了这么一个虚妄的梦想。许多人想也没想就 毫不犹豫地投身进去了。其结果,是惊醒了部分人发“兰财”的蔚兰色的梦。 在兰草市场,奉行的规矩和大商场、农贸市场都不一样。兰草这东西是 商品,可是没有商标,没有批号,没有合格产品检验证。没有准确的判断力, 劝你别买。买了之后,回家发现不对头,找谁也不会认帐。有一位老“兰客”, 算得上行家了,一日兴致勃勃来到市场,看准一盆金黄素兰草,以 500 元成 交。市场上最低也得 600,他颇有点儿沾沾自喜,想不到春暖花开,这兰草 象野草样,生命力十分强盛,不断上窜,花箭一开,更是露出庐出真面目——花瓣花蕊都是一副杂种模样,一点也不纯正,最多只值几十块钱,只好自 认倒霉。  大诗人屈原喜欢作芳草美的比喻,他老人家完全是站在审美的超功利的 立场上来“拈”“花”“惹”“草”的,不知道后人为什么会把它们和色联 系起来,是不是因为花本来就是指植物有性繁殖器官。很美的东西和萎琐丑 陋的欲望连在一块,叫人顿生呕心之感。现在,头脑被“钱”这根弦绷得很 紧的人们虽然不是那么形而下,而是仿佛在做着一个高尚的文化事业,其实 还是把花草当作牟利的工具,挟裹着浓烈的功利主义色彩。从前的花呀草呀 被男人的骚腥味玷污,现在的花呀草呀则被人们满身的铜臭糟踏。女人提高 了社会地位,花草却没有提高社会地位。这岂止是花草的悲哀?下“海”集训班先捞“鱼”这个“海”是现在人们常说的经商之“海”。 在人们普遍思商、思钱的今天,一个专门教授下“海”技能的服务机构应运而生了。北京一家企业服务有限公司创设了“下海集训”班。  这里由精通“商机”的老师言传身教,设有“没有本钱如何下海”、“有 多少本钱做什么样的投资最有利”等课程;还教授“应聘技巧”、“商务礼 仪”;还有“如何注册实体”、“如何为外商做代理”等。  由于这个集训班看准了形势和人们的心态,且 80%的课程教学具有可操 作性,因此来报名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当然这种收费挺贵的集训班,首先在 这个“海”边就捕获了不少的“鱼”。“制造歌星”赚大钱的妙招  目前大陆共有 390 多家音像出版单位,但几乎没有一家有自己的歌星。 大陆的音像市场事实上仍是港台及欧美音带的代销点,为此大陆每年耗费的 引进费高达 1 亿多港币。  富有创新意味的广东新时代影音公司,开始尝试港台及西方早已存在, 而在大陆才刚刚萌发的流行音乐体制,实施了一个“塑造偶像”的战略。    1990 年 10 月,江西歌舞团配角演员、19 岁的年轻歌手杨钰莹与新时代 公司签约,成为该公司第一位签约的歌手。该公司为此开始不惜代价展开一 系列塑造偶像的工作。杨钰莹所演唱的歌曲全部由两位专门的词曲创作人员 根据她的嗓音、气质、风格、扮相创作。公司为她灌录唱带耗费的时间是一 般音带的 8 倍,以力求达到完美。生活上,公司在宾馆为她包租房间,配备 保姆,连她的发型、服装、化妆都全由专人设计。  为达到“轮番轰炸”的 宣传效果,新时代公司在出版的 10 万盒录像带前 面都用半分钟展示杨钰莹的青春形象。为了让杨钰莹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旋 转舞台”中,新时代公司出资 1 万元。八一电影制片厂拍音乐剧《阳光列车》, 新时代公司又投资 4 万元,条件是杨钰莹出演主角并演唱片中的全部歌曲。 而为了争得电视连续剧《外来妹》主题歌《我不想说》的主唱权,公司又付 出了 4 万元的代价。据称,新时代公司为了“塑造”这一偶像,总投资已达50 万元之巨。 正如投资办企业能产生效益一样,该公司“制造”歌星的巨额投资也带来惊人的收益。杨钰莹去年出版的 3 盒音带发行量突破百万大关。《风含情 水含笑》荣登去年全国最畅销磁带榜首。她的每盒磁带都给新时代公司带来30 万元的收入,新时代公司推出杨钰莹后,利润比往年增加 30%以上。也就 是说,靠杨钰莹,新时代公司已获得上百万元的利润。该公司的总经理坦言,大陆这么多的音像出版单位,只要 10%有自己的歌星,大陆音带市场就不再是港台音带的代销点。有了自己的歌星,大陆也 能够出现像滚石、华纳那样的著名音像公司,而有了这样的公司,大陆同样 可以“制造”出童安格、谭永麟那样的“巨腕”明星,巨额的利润才会在这 种良性循环中产生。三个月赚了 100 万元的秘诀①消息灵通人士的发财记录 李先生之所以有今日的地位,完全得益于他那位银行办事处的朋友。正是由于这位朋友的从中帮忙,使李先生成为远近闻名的信息灵通人士。李先生空手道发财的全部秘诀,就在于他知道如何运用这些从朋友处得来的信 息,如何找到承认这些信息有价值的人。凭着这一点,他一跃而成为富豪。 他曾创下三个月时间赚下 100 万元的发财记录。②良机天赐  一天,李先生从银行办事处朋友那里得到一个消息,得知某部里最近颁 布了一项最新的专业性法规条例,而且这是一项应用性非常广泛的标准条 例。目前,部里正准备向全国宣传,全面铺开。但苦于一时筹不起宣传费用, 无从下手。③别再犹豫等待着幸福 就这么一条信息,在一般人看来,毫无利用价值,而李先生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要玩一回发财的空手道,因为其中的赚头实在太诱人了。 通过朋友的推荐引见,李先生找到了该部里一位领导,一位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李先生陈述了自己的设想:“听说你们部里最近颁布了一个很有 实用价值很好的专业性法规,这是一件很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我觉得很有必 要大力宣传一下。”先说一通令领导听后心花怒放的好话,点到即止,李先生即刻说出了自己的打算:“我个人认为目前最生动形象的宣传方式,莫过 于制作一部电视资料片。”这个主意出得不错,部里的领导听后点了点头。李先生继续陈述说: “这个工作我可以帮你联系,我有几个朋友很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很乐意在这件事上出把力气。至于具体怎么办,资料片的制作、发行等详尽事宜 完全由我们负责,拍摄所需要的资金也是由我们自己筹集。至于这部片子的 收益,我们合作的两家三七分成,你们拿七成,我们拿三成,您看如何?”④妙处难与君说 这等好事?仿佛天上瞬间掉下的馅饼,部领导一听眉笑眼开:部里正为如何宣传条例的事发愁呢,这李先生的计划,无疑是雪中送炭:因为,首先, 本单位免去了一笔不小的制作费,二者,又不用费心去推销发行,到时候还 可以拿到一大部分的经济收入,何乐而不为呢?只是这送上门的好事会不会 其中有诈呢?因此,部领导又问:“你们这样干,有什么好处呢?” “现在影视公司也要讲社会效应,不能眼光只盯在金钱上,替你们干这件事可以扩大影视公司的社会影响,对我们今后的业务发展会大有好处的。” 李先生的回答十分合理得体,说白了,无非是影视公司趁机作作广告,如此而已。因此,部里领导不再发问,欣然接受这个计划。大鱼眼看就要上钩了。 李先生看准时机,轻描淡写毫不经意地道出了他空手道发财中最关键的一环:“部里是否能为这件事发个公文,要求下面协助我们开展工作,以便能更好地作好条例的宣传工作。” 理所当然。宣传条例本来就是部里的工作,自己协助自己的事,还有什么犹豫的呢?于是,欣然接受了这个看似唯一的条件。⑤哥们,加油! 事情做到这一部,空手道发财的秘诀已完成了一大半。它的上半拍已完成了。于是,李先生开始找他的下家,他在影视公司朋友们。他们一同实施这个绝妙无比的空手道计划: 首先是筹集资金。他们带着公文到该部下属的各家企业。公文一亮,开口要钱!“这是你们部里下发的公文,要你们协助我们搞好这项工作,你们能不能给点赞助。” 在中国大陆,这种正式文件是具有效力的,各个企业纷纷解囊相助了。于是, 想要集聚的资金就这样轻而易举到手了。  资料宣传片的制作极其简单,成本不高。这与集聚而来的那笔巨额赞助 相比,不过是个小零头。于是,李先生和影视公司就获得了不少赚头。  同样那张公文,给发行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部里搞出来的东西,宣传 又极有实用价值,而且还带着这么个正式文件,哪家企业会不购买?成本本 来就是不大,而发行量却如此惊人,哪能不赚?于是,又是一笔巨额收入。李先生也因此获得巨额利益。 而且,不但赚来了钱财,还赢得了声誉:是他帮助部里解决了宣传难题,而且给部里,给影视公司的朋友都带来了巨额利益。李先生这一招,确实厉 害。所以,没有本钱不打紧,只要你有足够的朋友,一样可以发大财。用一计谋白赚 25 万元去年,广东房地产市场一片热浪,不少“下海”者摸得了“肥鱼”。 张某听说广州惠福路一巷某市民有两间平房 50 平方米,户主想扩建却没有资金,一时犯难,张某便冒充房地产开发公司人员找上门去,与户主达成 协议:户主出地,购者出钱,建四层楼,原住户任选两层,余下两层为购者 所拥有。协议刚签,张某马上以每平方米 2000 元的楼价,收得另两层购买房价 28 万元。之后,张某报建审批手续,用 4 万元建成此楼,扣除交通费近 3 万元,张某腰包陡添了 25 万元。“借刀杀人”的谋略  江苏省无锡纺织机械厂的弹力织机是市场紧缺物资,但价格较高,销售 不畅。乡镇企业十分需要,但又资金不足,买不起。  一个价高,一个没钱,生意无法做,但他们巧妙运用了“借刀杀人”谋 略。即互相借术。厂把这机器借贷出去,先用后付款,借别人的手来赚钱, 然后再进自己的腰包。这样,产品推销出去了,钱也赚了。达到了“借刀杀 人”的目的。香港人对“借刀杀人”的谋略运用得炉火纯青。中国开放伊始,他们大举进攻,把许多服装厂、玩具厂搬迁到珠江三角洲,借珠江三角洲廉价劳动 力和优惠政策这两把“利刀”,大肆“杀人”。牟取高额利润。可以称为“借 刀杀人”的杰作。无中生有的赚钱术  在别人看来根本无法有所作为的地方制造事端,“无风起浪”,是商战 中的一种机变。中国温州市的许多中小私营业主,灵妙运用“无中生有”谋 略,“造谣滋事”,做出许多文章来。——变废为宝。温州龙港镇以生产毛毯、编织带、印刷品为主。他们一无所有,但很会无风起浪。从上海等各大城市收购大厂化纤布边角料、分拣, 块大者拼缝为童装,余下小者打成丝,纺成线,编成毛毯。一条成本 5 元左 右,批发价 20 元。它的色彩款式绝不亚于名贵产品,因而远销内地。海湾战 争期间,阿拉伯军队及美国兵所用的一次性使用裹尸军毯,即由他们供应。  ——借机生机。温州南沙打火机厂小老板李坚,只有初一文化,89 年初 原在北京当“马仔”,不久回家捉摸发财之道。见市场上日本打火机走俏, 便买一堆回家搬弄。竟在日本第四代打火机(防风红外线)基础上,“制造 事端”,独创出自己的“感应式”打火机,不少核心零件获得专利,其产品 连日本人还得通过香港人来买。一场打火机革命迅速在温州爆发,国内宠大 的打火机市场被温州人占领。赚了 786 万元的“门票广告”  年初,北京菜市口百货商场的经理就盼着龙潭庙会到来。果然,大年三 十庙会开始,“菜百”的经理就乐了。  瞧,电视里的春节晚会都开始了,商场里还是人流不断,当晚竟创下了118 万元的历史最高的日销额记录。 大年初一。龙潭庙会门口。只见成群结队的游人逛罢庙会,就径直登上了“菜百”免费专线车,还高兴地对旁人说,“不虚此行,再到菜市口买些 可心的商品”。也有的顾客专程搭公共汽车前去“菜百”,诚意要在那里买 些东西。  原来,“菜百”花了 2.6 万元承印了庙会 12.1 万张门票。他们在票的左 端印上菜市口百货商场的站名和优惠卡。票的右侧写着:大年三十到初六, 沿虚线剪下此票,可到菜市口百货商场购物。部分商品优惠 5—30%。下面 印着由龙潭庙会到菜百的路线图。票的背后还不忘印上动情之语:“菜市口 百货商场全体员工,向首都人民致以节日的问候!”  可别小看这张门票,“菜百”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初六,销售总额达 786 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68.9%。这恐怕是菜百一年间耗资 47 万元作广告中 取得效果最好的一次投资。不少人发了“积压财”  武汉市汉正街的一些个体广,专找积压产品卖,不少人发了“积压财”。 有个经营百货的姓唐的个体户,听说浙江绍兴有一家乡办袜厂生产的尼龙丝 袜大量积压,厂子面临停产的危险。他星夜兼程赶到绍兴,一下子购回 10 万双袜子,虽然式样陈旧,但价格比武汉市便宜 1/3,每天能销出 5000 多双。 后来他胃口越来越大,干脆动用集装箱由浙江运回这种积压袜子。5 年 里他共为这个厂销售袜子 100 万双,相当于该厂产量的 1/3,成了汉正街的 “袜子大王”。他说:“中国大,需求千差万别。城里积压不等于乡下积压, 乡下积压的也不一定城里不需要。积压货最大的优势是价格低,价一廉,货就俏,这就是我们专找积压产品卖的道理。”一条信息创利 100 万元  一天,方兴旺从省城集贸市得到一条信息:经盐渍技术处理过的鲜藕、 脱水菜,大蒜等蔬菜能保鲜半年。他看准了这是一条致富的路,立即四处奔 走,到外贸进出口公司打探信息,建立联系。外贸进出口公司每年都要向日 本、香港等地出口大量的新鲜莲藕、大蒜、黄瓜等蔬菜,但这些蔬菜的保鲜 问题是个难题。如果谁能供应保鲜时间长的蔬菜。谁就能争取到出口业务。 方兴旺不惜一切地去学习盐渍技术。回来后他四处集资,筹得 20 万元, 在村里办起了出口产品加工厂。又高薪从农科所聘请来果菜加工专家作技术 指导。第一批产品 50 吨鲜藕、20 吨大蒜出口到日本。由于质量过关,不久, 日本人又来订货,要 180 吨鲜藕、100 吨黄瓜、50 吨大蒜。方兴旺的保鲜技术赢得了日本人的信任,这家村办企业打开了日本国的大门。 此后,方兴旺又进一步拓宽了农副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种类。如今,方兴旺的出口产品加工厂已有 5 年历史,共出口各类保鲜蔬菜 1500 多吨,创汇百 万余美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发“洋财”的专业户。靠炒国库券发财的“百万富翁”1990 年我国国库券年利率是 14%,也就是说用 100 元钱买国库券,比在银行存上三年的定期要多得 15 元利息。如果再把国库券转手,收益率还要 高。  上海有位因“炒”国库券而净赚百多万的人,他以前曾是某厂一个部门 的负责人,因为工作中受了“窝囊”的委屈,愤然辞职。1986 年起他就穿行 于安徽上海之间,利用地区间的差价,做起国债交易。奔波在城乡之间,利 用农民手中现款缺乏的窘迫处境,低价购进大批国库券,然后转手套取各地 的差价。月收入好几万元,几年下来,累集已达百万以上,被同行称为“杨百万”。问世两个月创利 250 万元  在众多的化妆品市场上,扬州美容化妆品厂的三种产品接连翻开国际化 妆品史上新的一页,这可以说是个奇迹。但它独占风流的奥秘何在?是因为 每个产品背后,都有一著名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生物细胞教研室主任王耀发,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人之所 以衰老,是因为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的作用,同时,还研究出黄芪等多种植 物可以抑制活性氧自由基。这一信息被扬州化妆品厂得知后,立即赶到上海, 提出将这一成果运用到化妆品生产中,王教授欣然同意,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康丽娜问世了,问世两个月,就风靡全国,销售额达二百五十万元。并开始 走向世界。还有“肤美灵”和“沙棘营养霜”两种产品的背后分别是青岛医 学院的曲教授和中科院西北植物所的杨教授。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企业的竞 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科技的较量,谁先抢占了科技的“制高点”,谁就能 赢得胜利。玩的就是心跳  牛熊大战的股市,牵人神经,摄人魂魄。在这场瞬息万变的生死博斗中, 有时牛的尖角抵破熊的肚皮,有时熊的利齿又咬破牛的咽喉。在这场暴跌、 暴富暴贫的转换中,集中体现着人拥有金钱财富的多寡及至命运的跌宕起 伏。这里是人生通往富贵梦乡的最佳捷径。在金钱这根魔棒的指使下,人们蚂蚁般地涌来涌去,在一串串枯燥乏味的数码面前,有的欣喜若狂,有的悲 痛至极。灵魂,在这里已被显露无遗。这里是天堂,这里也是地狱。 在一片改革的潮声中,新中国的百万股民也被不由自主地推入这个具有诱惑力的格斗场。于是,连做梦都想发财的人们纷纷拿出箱底那点微薄的积 蓄投入到这个巨大的赌场中,梦想着一夜之间赢回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  然而,经过了 92 年惊心动魄、潮涨潮落的股市狂潮之后,无论是初尝胜 果的人们,还是首次败北的股民,无不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便是:玩得就 是心跳。  上海的一位副教授,在 1984 年股票刚刚上市,许多市民对此还感到陌生 时,一下子买了 200 股 2 万元,令人惊叹。如今他的收益更让人吃惊:当延  中股票升到每股 325 元时,他卖掉了股票,扣除了 7 年前购股的成本和这次 卖股所支出的手续费、印花税等,他净赚了 62 万元。  深圳大学一位教哲学的教师,1990 年以一万元投资于股市,几年之后, 通过适当的炒卖,净赢利一千多万元,办起了两家工厂。  深圳初发股票时,人们对股票并不热情,一些公司工作人员只得带头认 购。某大公司老王,为人忠厚老实,带头认购一万二,后来他竟变成三十几 万的富翁。搞得一生节俭的他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处置,结果天天在佳宁娜 大设华筵宴客,以求得心理平衡。  上海一股民,撒谎从妻子那里弄到一笔钱,以 256 元的价格买进 30 股“延 中”股票,以后适时抛出,赚进 4000 元左右,忙向妻子邀功去了,妻子先是 大惊:“股票?弄不好要赔本的!”当她看到丈夫赚了,转而夸他有出息。 在深圳有老两口,1987 年买发展银行发行的股票时,阿公想买,阿婆坚 决不同意,最后把全部家底 5000 元分成两份,阿婆拿了 3000 元存入银行, 阿公拿 2000 元买了 100 股,到 1990 年 11 月 26 日,阿公持股市值已达 37.65万元。  而如此者还是小巫,有一个刚工作的年轻人,从借钱玩股开始,时间不 长就有了一张 500 万元的存折。据透露,在股市的大暴大发者中,已有许多1000 万以上的大户存在了。  在中国,有钱的人毕竟是少数,在股市上一下变成了富翁的这些人们, 仿佛是在做梦一样真的一夜之间从赤贫成为巨款,看着手里这大叠大叠的钞 票能不感到剧烈的心跳吗?而更多的人看到这些自己身边的人,往常同自己 一样清贫,一觉醒来已天壤之别,能不眼热,能不心跳吗?于是,人人抱看捞一把的侥幸心理盲目地加入了炒股大军。致使深圳与上海股市出现了世界都罕见的奇观,深圳股市在相当长的时间只升不降,上 海股市 1992 年 5 月 25 日上征股价指数从 1990 年 12 月 19 日的 100 点爆升到1420.79 点。5 月 29 日平均市盈率达 250.06,而 1989 年世界主要股市的平均市盈率为 17.4,上海股价为世界平均股价的 14.37 倍。 中国股市已达到疯狂程度。 在这股白热化的浪潮中,尽管专家们不断地呼吁股市有涨有跌,要有风险意识,但人们似乎疯了似地再也听不进这些了。然而,狼到底来了。  上海股市 6 月初开始以一种近似残酷的手段为上海、为中国上了一堂生 动的股票讲座课。数月间连续五次狂跌,上征指数从 5 月 22 日的 1420 点狂 泻到 8 月下旬的 390 点。  众多在年初股市暴涨中窜升为“一夜富翁”的人,在这几次的暴跌中又 被洗劫还原为“普通百姓”。还有两位股民因为股价狂跌而自杀。确实,玩的就是心跳。  上海市一大腕股民,在 92 年的 5 至 6 月间他拥有的股票市价越过了七位 数的大关。迅速增加的帐上数字,使他伊然一位功成名就的股市“常胜将军”。 一天中午在“海上皇宫”就餐,算算当日前市的“摇帐”,酒兴盎然,突然 宣布“在座诸位帐单,都他一起结付!而此酒家共有 40 张圆桌。但是,在某 日中午,此公再次踏进“海上皇宫”,气派小了不少:要的是 3 碗 4 块钱的 面条。7 位数字的收入去掉了前面 3 个数字,此公闷闷地说:“股票不是好 炒的!”刘某是码头上的一位装卸工。92 年 5 月份股市放开后,他用全部 4  万元存款以 320 元的价格买到了 110 股“二纺机”。看着股票上涨,他感到 无比的兴奋。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不几天,“二纺机”就开始下跌了。刘某天天盯 着晚报上的股票行情一看半天,在犹豫彷徨中度过了艰难的两个月。8 月 12 日,股价就象失去了控制的野马,“二纺机”很快从 154 元的开盘跌到 115 元。大家手里都象捏着炸弹争着抛出,他赶忙以 106 元一股抛出,三个月不 到的功夫,刘就损失近 3 万元。当天回到家里,刘某就疯了。现在住进了精 神病院的他,仍在激动地狂呼着:“涨啦!又涨啦!”  在京城炒沪股的一位离休教授,用四位老教师的终生积蓄以 20 万元入户 金全部吃进延中股票,股市暴跌时他整日守在机器前一支又一支地抽烟。当 时有不少大户挺不住抛出股票,损失不小,而他却始终没有抛出,终于挺到 股市上场他略有盈余时才全部抛出。这也许也是玩的又一种心跳吧! 股市是一个风险的格斗场,有赔有赚,有赢有输。在目前,中国以小额股民为多,一旦股市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而突然崩溃,小额股民在经济上和 心理上所受的打击往往是难以承受的。  风险意识是一个股民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股市的过热使那些侥幸发财 短线投资的股民本来薄弱的风险意识更加淡化了。但经过了股票狂潮洗礼的 股民们心理一定会走向成熟。到那时,玩的就是心跳便是另一种意味了。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  1840 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英国财政部做小职员的罗 兰·希尔发明了邮票。他当时根本不可能料到,那种神奇的小纸片会很快风 靡全球。而且会成为人们收藏的对象,掀起一股世界性的、经久不衰的集邮 热。一个半世纪过去了,在世界的集邮舞台上,演出了多少惊心动魄、悲欢离合的戏剧。而在古老的中国,集邮才刚刚拉开序幕。真奇怪,中国的集邮 市场刚拉开序幕就很快进入高潮,集邮的“正规军”和“游击队”已超过一 千万,大大小小的集邮市场遍布各大中小城市。集邮者中,有专吃集邮饭的 行家,有政府官员,有工人、教师、学生、军人,有老板,有摊贩,形成一 幅“千军万马”奔邮市的浩浩荡荡的景象,无庸讳言,他们中大部分是带着 冒险的投机心理,把大笔资金押在了邮票这个宝上。  集邮,成了一种追求高效益的风险投资。大多数集邮者相信“存银行不 如买邮票”的箴言,中国邮市在这种心理的促动下,走火入魔般地疯生涨潮, 各类邮品的国家牌价、黑市价连续跳跃,到九十年代初期,一些邮票的价格 已和国际市场珍邮的价格接近,可以算是中国最早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一个领 域,独顿时代的风骚。  集邮确实大有作为。一张 1962 年发行的“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面 值为 3 元,1990 年的国家牌价标明为 3200 元,而黑市价几乎要再翻个跟头。  1979 年发行的“爱科学”小型张,面值 2 元,1990 年中国集邮总公司标 价为 400 元,邮市价格为 1200 元。  文革期间发行的《全国山河一片红》,因为是错票,在市场是更是身价 百倍。1992 年,在某地的拍卖市场上,卖到了 8 万元。其他诸如《天安门永  放光芒》、《双招手》、《黑题词》等文革邮票的身价也都是以万计算。 人们常听到因集邮而发财致富的故事。 “猴票”刚上市时,问津者极少,以至于邮票公司因积压过多,而不得多派人走街穿巷,上门推销。有位被人称为“邮盲”的老工人,出于帮忙的 想法,一下子买下滞销的“猴票”几十版。买来之后,他把一部分赠给了集 邮的朋友。朋友们感谢他的好意,却又不得不为他缺乏眼力表示遗憾,谁也 没想到,到 1991 年夏,每版猴票价格涨至 2 万多元。朋友们因当初微薄的馈 赠而小有收获。给自己留了十多版没有要的邮票的老工人一夜之间成了十万 元户。  还有人花 1.5 万元买下下 500 版“韩熙载夜晏图”。一个月后,原封不 动地重返邮市,以每版 60 元出手,净赚 1.5 万,利率高达 100%,如果能得 到绝品、珍品,那就会有更高的利润。  某香港老板在广州某邮市第一次购得文革邮票 153 枚,这些珍贵邮票的 主人是个不怎么懂行的老头。当时,老头儿刚在邮市入口处的一个角落铺开 摊儿,某老板成了他的第一个客人,老头的标价是每枚 1.5 元,老板看了大 喜过望,但他努力掩饰内心的喜悦,和老头儿讨价还价起来。最后,每枚降为 1 元。153 枚,共收 150 元,这么一次偶然的机遇使这位香港的穷老板真 正跨入了富人的行列。据估计,这 153 枚文革邮票,价值在百万港币左右。 老板尝到了甜头。以后又多次来到大陆。不知道是他命中该发,还是内 地集邮者容易上当。每次大陆之行,老板都有所收获。一次,在中南某大城 市,他用 200 元购得一中学生出卖的一大麻袋共 1 万多张文革信销票,一家伙挣了十几万港元。  但是,象香港老板这么走运的人并不多。邮票象股票一样,总是有涨有 跌,风险与机遇并存,全在于自己的把握。某市有一位邮市中人,搞的是特色经营——一般不买卖邮票,而专做封、片生意。他做生意,属于典型的传统派,反对投机,不搞危险性太大的生意, 一般是在收购价的基础上加个块儿八毛的,捡个差价罢了。可想而知,做了 好些年的生意,赚的钱只够养家糊口而已。一天,他的一位好朋友告诉他,传闻邮价又要涨了,让他坚守“阵地”,在涨价前多买进少卖出。为探虚实,老头到几个邮市侦察了好几天,似乎不 见有什么动静。眼见为实,做生意就得求个稳。老头放弃了大量购进的想法。 又过了几天,几个小伙子来到他的小摊前,要用原价的几倍买他的货。他虽 有疑惑,却受不了好几百块纯利的诱惑,把手头的封、片全数卖了出去。半 个月后,邮市在冷清中再度火爆起来,封片价格猛涨,低的 6.7 倍,高的几 十倍,他的这次买卖,白白损失了成千上万元的钞票,老头儿痛心疾首,认 识到自己观念旧、眼力差,不是做那种生意的料,遂黯然退出喧闹的邮坛。 不管怎么样,这位封片老人的最后一笔生意还是挣了。他没有洞察邮市 的走势,在最高点抛出,使他白白地丢失了一笔必挣的大钱。他求稳求实的 生意经,至少保证他不会出血亏本,而那些“胆大的”,也未必真能撑坏撑死,弄不好,也会赔尽家当的。 广西有一中年干部,梦寐以求一张“猴票”。“猴票”的国家牌价是每张 70 元,市场价达二、三百元。一次,他逛完邮市出来,遇上一个小青年问 他要不要猴票,对方开价不高:150,他怀着试试看的心理,还了个 40,后 来定在 50 元,比国家价格还低 20 元。他心下生出许多怀疑,但又怕失去那难得的机会,于是勇敢地买了下来。不用说,这枚猴票是假的。过分的大胆, 使他成为假票的又一名受害者,但绝不是最后一位受害者。  某银行职员是邮市中的大腕,解放后发行的 JT 票己全部收齐,独缺一对 “双加字”小型张。这位先生曾有机会可以买到“双加字”。可是价格昂贵, 他要买的邮票又多,难以保证这个重点建设项目。后来,“双加字”几度狂 涨,某先生欲得到它的心情更加急迫。人道情急生智,某先生终于想出一个 一箭双雕的办法。他咬牙一次买进两对,打算自己留一对,另一对等价钱再 涨时抛出,赚上一笔,以邮养邮。  他按自己的如意算盘进行着,在集邮市场以每对 2000 元吃进两对。几天 后,“双加价”价格果然暴涨,直逼 3000 元大关,某先生拿着一对“双加字”。 兴冲冲来到邮市,准备兑现自己的计划。但是,一位邮商看了他的“双加字” 后却告诉他,邮票是假的。与真品一对照发现果然如此。某先生整个儿崩溃 了。他气得把两张邮票撕得粉碎,自我禁闭了一、两个月。当他再次出现在 邮市上时,人们的眼光再也没有昔日的友好和尊敬,而是充满讥讽和鄙视, 背地里,他们称他叫“出假票的”。一张假票,把一个好好集邮英雄,折腾 起这般模样。从一元钱起步到亿万富豪①1 元钱能做什么? 广东华隆发展公司总裁卢俊雄毫无本钱,白手发家的历史,也足可证明,“胆大妄为”是发家致富的第一要义。今天的华隆公司总裁卢俊雄,家产已超过亿元,属于亿吨级超大富豪了。而当初他创业的时候,却连半个银子也 没有。我们看看这位卢总裁是怎样起家的。儿童时代的卢俊雄,家庄在广州仓边路一间只有 16 平方米的房子里。当时,卢家的每月全部收入只有 110 多元,它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的工资收入。 他的父亲是位工程师,母亲是单位里的财务人员。除了卢俊雄外,家中还有 年事已高的老祖母,以及兄弟二人。110 多元钱要养活全家,这在 70 年代也 很不容易。童年时代的卢俊雄喜欢看小说,特别喜欢看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书,也许是受作工程师父亲影响的缘故吧。当然,他 并没有金钱去买书,但他知道怎样去找书看。在广州市北京路新华书店的柜 台前,那个常常入迷的小书钉就是今日的卢俊雄。高尔基苦难的童年和卢俊 雄有相似之处,这一点触动了卢俊雄的内心。他从那以后便决计要自立于世, 做一个发大财做大事业的人。但他没有本钱,怎么办? 在他的苦苦哀求下,父亲终于同意每个月给他一块钱的零花钱。一块钱!卢俊雄并没有将这一块钱随便花掉,而是用它来生钱了。 一块钱能做什么?  街上胡乱逛了几天,卢俊雄终于找准了自己的生财之道:用这一块钱, 到邮电局报刊批发每份 3 分钱的《羊城晚报》30 多份,拿到街上零售,每份4 分,每天可以赚得 2 毛钱。一天两毛钱,一个月下来就有 6 元钱的纯利润 了。②及时转行  一个多月后,卢俊雄已赚来了 10 多元钱。这时候的卢俊雄已不满足于每 天赚 2 毛钱了。他有更大的雄心,更大的发财欲望。于是,在卖报的同时, 开始留意所经过的地方,寻找新的发财门路。他选择了旧书生意。  旧书生意是非常独特的,属于冷门。你不识货,那么那些旧书便是废纸 一堆,每斤才值 2 毛钱;但如果你慧眼识珠,知道如何变废为宝,如何利用 它生财,那么,它的利润就相当可观了。卢俊雄看准了这一点。当时是 1979 年,卢俊雄已是中学生。 他每周到仓边路旧货收购站去一两次,观察收购行情,每当有人拿些旧书来卖的时候,他就出较高的价钱,甚至比收购站高出 50%的价钱,把旧书 揽下来,拎回家中。那些有使用价值或者有收藏价值的图书,他就一一挑选 出来,整理,分类,擦洗干净,贴补拼凑,弄得像模像样,转手卖到北京路 旧书回收部。而那些毫无回收价值的废书,就当废纸一样卖掉。旧书生意的 赚钱窍门就在于旧回收部不是按单位斤两来收购,而是按书原定价来折扣回 收的。比方说,一书原价为 2 元。打折扣为 3 折,仍旧可以卖得 6 毛钱,而 称重量的话最多有半斤重,每斤收购价为 2 角,那也只得 1 毛钱。因此,这 里面便总是有赚头。  旧书生意使卢俊雄脑子变得聪明了,知道如何赚钱的一些门道。但真正 使卢俊雄发财而成为亿元富豪,却是一次意外的事件。这次事件彻底改变了 卢俊雄的命运。③意外的事件  1980 年的某一天,卢俊雄到广州白云宾馆去进些专门卖给华侨而不是老 百姓的书,想拿到大街上卖给老百姓,满足普通人的猎奇心理而多赚些钱。 结果,还没有得手就被派出所作为嫌疑分子给扣住了,一直折腾到晚上 8 点 多钟才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放了他。那天晚上,回到家里他无法找借口向家人 撒谎,只好如实交代了他的一切胆大妄为的“不轨行为”。好在他的父母相 当开明,卢俊雄才没有挨皮肉之苦。他的父亲听完了他的陈述之后,和蔼慈 祥地对卢俊雄说:“孩子,就算穷一点,也得穷得有志气,要赚钱没有错, 但要光明磊落,不能再这么干了。这样吧,我给你三本邮票,你去集邮吧。”④邮市小炒家  就是这次被扣事件,就是这三本邮票,彻底改变了卢俊雄的一生。这就 是邮票市场。卢俊雄拿着 3 本邮票,他所要做的,并不是利用手中仅有一点 点靠卖书卖报赚来的本钱去当什么集邮专家,邮 票收藏家,他的目标是发财, 是赚钱,所以涉足邮市的第一步,他便当起了“炒”家。  1980 年,全国首届邮票展销会在广州文化公园如期举行。卢俊雄拿着自 己的邮票也参加了。他用仅有的几十元本钱,钻进公园门口那群炒邮的人堆。 邮票市场和其他行市不同,它有着极为独特的游戏规划,它的发财妙处有许许多多,你也不妨试一试吧。 邮票价格的总趋势永远会上涨。一般邮票的升值率为 30%(年均数),远远高于银行存款利率,而且远远大于其他生意。 卢俊雄看准了这一点。⑤竹篮打水一场空 还在初中二年级时,卢俊雄就筹建了广州市第一个自发性质的中学生社团:“省实集邮社”。当时,卢俊雄只是帮助爱好集邮的学生代买各种邮票, 而从中捞取一点点“劳务费”。  高二寒假时,卢俊雄组织创办了大陆第一个“中学生集邮冬令营”。他 原以为冬令营会办得非常成功,因为当时各个学校有不少学生报了名。然而 事实却令他大跌眼镜:开营那天,只来了一个营友。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 面对这种冷清尴尬的局面,卢俊雄觉得愧对广州市集邮协会负责人,羞对学 校教务主任,他的双眼簌簌地掉下了热泪。造成这次尴尬局面的原因,在于 他当时不识时务,没有把班主任的阻拦,没有把高二学生忙于复习补习功课 考虑进去。于是,他被人视为异端。一位不能造就,不能登入大雅之堂的异端。  满腹的厚望化为了竹篮打火一场空。卢俊雄心情异常沉重,难以排遣。 于是,他把这时的心情有诉诸文字,寄给香港《邮票世界》杂志社,被放在 重要位置刊载了。卢俊雄万万没料到,本来借以解愁的文字却成了绝好的广 告,一些海外邮票商竟然纷纷来函,寄钱,托他购买邮票。在邮票市场,有 这样一条规则,邮票无国籍,凡 200 枚以内的邮票夹在信封里邮寄无须纳税。 利用这一规则,卢俊雄开始步入了国际市场。赚取外汇。在当时,100 元人 民币的错体邮票,即那些漏色、倒印,变体的邮票,寄出去后可以获取 100 英镑的收益。这一笔相当可观的外汇数字,大令卢俊雄兴奋了。⑥成功等于大胆加机缘  卢俊雄在邮票市场上真正发迹是 1987 年新年之后的事情。当时,卢俊雄 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举措,而旁人却认为他不过是书呆子大傻瓜。他用卖 贺年卡赚来的 3000 多元钱办起了一份双面铅印 8 开的《南华邮报》。然后, 通过《集邮》杂志和邮票公司搜集全国 2000 多个集邮爱好者的姓名,详细地 址,将报纸免费寄给他们。他的这种免费赠报的做法当时无人能理解,嘲笑 他。然而卢俊雄毫不动摇,他相信自己的大胆举措一定会大获成功。因为他 的邮报有其独到之处:一面是邮市信息,一面是邮票品种、名称的目录。果 然,邮报免费寄出后,有人开始回函,希望代购某些邮票,卢俊雄光在 1987年 1 月份,就做成了 3 万多元的邮票生意。他是怎样做的呢? 卢俊雄收到回函后,确认这是一条生财之道,便找了一位货源充足的邮票供应商,交纳一定的定金,便做起了先定货,款到发货的代购生意来。卢俊雄这一步棋非同小可,影响深远。  1989 年,《南华邮报》已发行 5 万多份,也就是说,卢俊雄已拥了五万 个固定的客户。这个成绩感动了具有 30 多年历史的邮界权威杂志《集邮》, 它破天荒为卢俊雄这个邮票商刊出销售广告。当月,卢俊雄的营业额直线上 升,直窜 30 多万元。之后,他的胆子更大了。 卢俊雄承包了某个协会的一个门市部,在邮局里租了一个信箱专营邮购生意,从此,奠定了他作为大陆第一邮购商的地位。  1991 年 2 月至 3 月间以及 7 月至 8 月间这段时间,股市整顿,邮市异常 兴旺火爆。邮票价格上涨了五倍还多。这次邮市火爆造就了卢俊雄,他一跃 而成为与杨百万齐名的大富豪。卢俊雄成功了!⑦异想天开的经营法则 如今的卢俊已非昔日可比。他的成功,有什么特别的秘诀吗?没有。如果说有,恐怕应于他的胆子奇大。松下幸之助,这位被称为“经营之神”的著名人物有句名言:“只照 一般的想法去经营恐怕是不行的。”这句话对卢俊雄的影响不知有多大多深。 他曾经有过一口气读完松下 49 本一套著作的惊人纪录。在卢俊雄的生意生涯 中,他总是能够屡出奇招,出专制胜,为常人之所不及。这一点,恐怕与他 童年时满街跑来跑去卖报纸是分不开的。他的许多赚钱的灵感,发财的主意, 比如免费邮寄报纸的想法,大都来自书报上。主意就是金钱! 灵感就是财富!  有了主意和灵感,你就不必成天为自己没有本钱犯愁了。主意和灵感再 加上你的胆识,你就可以异想天开,杀出一条发财致富的血路来。  你无须有本钱,你可以借别人的钱来赚你自己的钱,但你必须有胆量, 你要敢于胆大妄为,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异想天开。卢俊雄就是这样做的。  他敢于拿仅有和 1 元零花钱去批发报纸卖,他敢于倒卖旧书,他敢于创 办广州第一个中学生社团,敢于创办大陆第一个中学生集邮冬令营??凡是 他看准了有利可图的事,他就敢于吃头口汤。这一点,他和蓝妙华均有异曲 同工之妙。先到为君,只有敢于争先者,才是王者的材料。1991 年,中国大陆房地产业开始启动,卢俊雄开始了房地产生意的尝试。他的作法异于常人,思路独特:先用少量的定金购下旧房,也就是几千 元的事吧,然后再在香港的报纸上登广告找买主,由买主提供装修图,他代 为装修并安装电话。每平方米只有 800 多元的旧房,经他一转手,便以每平 方米 2000 元卖出。卢俊雄也因此财源广进。当时,大陆的房地产业市场尚未正式自动,而卢俊雄却敢作敢为,一马当先。这也许得益于他的“胆大妄为”吧。⑧站直了,你别倒下 和蓝妙华的一帆风顺,一路过关斩将有所不同,卢俊雄白手打天下的过程中,历尽了波折,但他丝毫没有气馁。他的这段经历,正好说明胆大是发财的前提,但没有足够的韧性,没有失败之后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雄心, 同样难有所成。匹夫之勇也可能壮足胆大的大吼怒吼,但不能长久,唯有那 些具有坚韧不拔意志的人,才可能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依然泰然,依然雄心 勃勃,朝抱定的目标不断迈进。那时候,卢俊雄对高中升学考试毫无信心,试一考完,便订好了去武汉的火车票,准备弃学从商,浪迹天涯,靠邮票为生。 考试结果出乎料想之外,他被录入了高中。但卢俊雄并没有把订好的火车票退掉,而是毅然北上汉口。据说,那时汉口的邮票火爆。当时卢俊雄除 了身上的七块五角钱外,便是一迭邮票。他急不可耐地呆在邮局门口,等待 炒邮。但是天灾人祸,钱被汉口人抢去了一大半。他再也无心恋战,只好弃 阵而逃。第一次受挫的情形和那阵子狼狈而逃的心绪,至今仍铭念于心间。 如果说这次出师不利只是小小意思,那么,1985 年那场劫难,可以近似灭顶 之灾。  1985 年,卢俊雄靠匹马革枪,赤手空拳的奔波,终于有了 8000 多元的 积蓄。这一年,他考上了华南师大政治系经济管理专业,自费生。当时,自 费学费每年是 800 元。当他拿到入学通知书时,卢俊雄打起了他的如意算盘,他投资 8000 元。寄给英国利物浦一位商人的邮票,转眼间便可拥有 8000 英镑!8000 英镑! 多么甜美多么诱人的数字!然而卢俊雄万万没有料到那英国商人会赖帐,居 然托辞邮票未收到!这就是说,卢俊雄的辛辛苦苦积蓄起来的 8000 元,就如 同投入水中,泡也不起一个了。呜呼!卢俊雄大哭了一场。  难能可贵的卢俊雄虽然受了“灭顶之灾”,但他那为了追求金钱而“胆 大妄为”敢作敢为的雄心没有泯灭。暑假,卢俊雄又单枪匹马,径直创业了: 他直闯广东新会一个贸易公司,当推销员。推销员是个十分累人的行当,要 求从业者有磨不烂的嘴皮跑不断的腿。这一点,卢俊雄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优 势。但为了无本生财,他只好认了。公司批发给他茶叶,他便将茶叶当作“高 温劳保饮料”,跑到各家小大工厂,推销出去。整个暑假,他推销出去 1000 多斤茶叶,每斤赚 1 元钱,凑足了第一年的学费。而他付出的代价也不小: 人瘦了一圈,还踩坏了一架自行车。⑨小小贺卡造神奇  1986 年底,还在念大学二年级的卢俊雄又创下了一个惊人之举:10 天之 内赚到了 3000 元。卢俊雄这次行动十分机智,他要给深圳大学那些勤工俭学 者从广州批发贺卡。本来他只揽来了 600 元钱的生意,他走到个体摊档,开 口却称要货 10000 元。为此在个体摊主的指点下,他找到了广州最大规模, 而且是价格最低的批发商。而且更绝的是,卢俊雄不要当年的时鲜货,而指 明只要去年的陈年积压货。在这一点上又一次显示出他非凡的商业眼光。因 为地域不同,这些在广州的积压品到了深圳,依然是新鲜抢手货。卢俊雄又 非常讲信义,为了及时交货,他连夜坐中巴赶往深圳,夜间行车他吐了 20 多次也毫不退缩。他的信义和胆识感动了深圳人,给了他更多更大的订单。 奇迹就这样创下了。⑩敢问路在何方  卢俊雄的发财轨迹明明白白告诉我们每一个求财者,即使你一无所有, 或者你曾经拥有却在一夜之间变得身无分文,你不必担心,不必害怕。只要 你有足够的胆识,足够的机智,你就可以无本生钱,没有本钱一样可以发财。 记住,即使你受了挫折,你依然要“胆大妄为”。记住,任何超越常人的意念只产生于大胆的设想。胆小怕事永远也无法有所作为。胆大包天,胆大妄为有没有条件? 有。它就是以脸皮作为后盾的。任何一个敢冲敢闯的“胆大妄为”者,都是以脸皮作为后盾的,有些人认为,无本生财与脸皮有什么关系呢?不然。对于无本生财者,最难逾越的疾病并不是没有本钱本身,而是没有足够的厚 脸皮。试想,像蓝妙华,像卢俊雄,如果没有生计的困惑,就不会有厚着脸 皮赚每天只能赚 2 毛钱的举动,没有每天赚到 2 毛钱的实践他们的脸皮也会 像你我一样像纸张一样。因此,没有本钱而谋求发财甚至发大财的重要而且 是第一重要的秘诀,就是——脸皮要厚。 你的脸皮就是你的本钱! 你的本钱就是你的脸皮!一夜暴富“读书不为稻粮谋”、“君子固穷”的古训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说似乎已经成为过去。 “有钱的感觉真好!”A 君从一个穷书生“发展”到腰缠万贯的“大亨”,巨变令他不胜感慨。 “以前每日精打细算,也总是入不敷出,一边读书一边要为生计所困扰。现在钱的困扰没有了,读书也安心了。” 卖高考模拟卷能赚钱,编辞典、搞翻译、卖版权也能发。可这似乎都比不上卖科技成果。  在一次科技成果展销会上,一位大学生 B 发明的专利,咨询费 50 元,操 作费 200 元,图纸 1000 元。在别人推销自己发明口干燥的时候,他已经小有所成了。 可同古宏晨一比,又是小巫见大巫了。 一辆黑色奥迪轿车带着他和另外两名大学生在 1992 年的 11 月 9 日缓缓驶上了中日青年交流中心世纪剧场舞台。他们从中国科协主席朱光亚手中接 过了金奖证书和每人一万元的奖金。更令人振奋的是他们的成果走进了拍卖 场,11 月 10 日,《中国青年报》报道:  “正好应验了“酒好不怕巷子深”这句中国人的老话。华东化工学院的 学生古宏晨,随着主人槌祝琏一锤定音,瞬间就成了百万富翁。他花费一年 半时间研制出的科研成果“超微料 T—FE203 磁粉制备技术”,9 日下午,在 北京中日青年交流中心世纪剧场举行的大学生实用科技发明成果拍卖会上,以 200 万元的价格被上海油墨厂买走,他也成了迄今为止中国大学生在校期间即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商品的收益最高者。” “就得这样,否则还真是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了。” 迟斌元重奖,全厂职工自发剪了一夜五彩碎纸,还特意从香港买来喷洒彩纸的小机器,在迟斌元身上洒得“层层叠叠”。不也是对这种通过正常途径发大财的充分赞赏吗? 捞钱,鱼有鱼路,虾有虾路,但不能“乱”了方寸,“乱”了本末。 “一夜暴富”的古宏晨在拍卖前就充满信心,因为这是靠巨大的付出,牺牲了多少日日夜夜拼出来的呀!  这里没有赌注,也没有一丝侥幸。虽是一夜之间,却又是对数百个艰辛 日夜的最好报偿。他的“一日暴富”标志着社会由无序向有序状态的转变。多一点这样的“暴发户”,是整个民族的骄傲,也是机遇迭出的九十年代的骄傲。第二年春天他净赚 60 多万元  有一年冬季,南方大厦经理邓汉光从杂志上看到来年春季广州地区雨量 多、雨季长的气象预测,便叫采购员打听哪里有雨伞供货。采购员不知何意, 奉命从事。几经打听,得知深圳一家公司积压了 20 万把雨伞,正苦于无处打 发。邓汉光决定,要采购员全部兜揽过来,采购员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邓经理,你这唱的是什么戏呀?葡萄不到吃的时候,它的滋味可不好尝啊!” “不要紧”。邓汉光也诙谐地说“你把生葡萄搞回来,我能叫它熟透!”20 万把雨伞,100 多万元的巨款。把赌注押在老天爷身上有点太玄了! 第二年春天,果如预报报言,那雨一场紧似一场,全城的人为买雨伞都往南方大厦跑,20 万把雨伞一售而空,净赚 60 多万元。中国的“打工大王”年薪 15 万元  去年,南京市爆出一则大新闻:38 岁的庄仲平经过激烈竞争,力挫群雄, 谋到一份年薪 15 万元的工作。毋庸置疑,他赢得了“中国打工大王”的称号。 “打工大王”的产生,得从南京二轻商场说起,该商场每年赢利仅几十 万元,排在南京国营商场的后面。商场领导年年换,有时甚至一年换三任, 然而该商场总摆脱不了每年当“尾巴”的厄运。二轻干部职工都十分焦急。 正在这时,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动作酝酿出台,其中最重要的一 点是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对企业家,应该体现高责任,高风险和高报酬统 一。南京二轻局的领导层迅速策划,拟定出了一个独特的人才招标书:要求 经营者将二轻商场利润一年翻几番,达到 160 万元,不仅要求承包人年缴纳16 万元风险抵押金,还提出如果出现亏损,用抵押金冲抵后,必须补足 16 万元,才能继续承包等等,招标应聘中对应标人的权力和义务规定的更明确, 既敢于解放思想、标新立异,又确立必要的约束机制。  招聘告示一出,数千人前往应聘。此时庄仲平已是南京新街口百货商店 股份有限公司新百鼓楼分店的副经理。他砸掉了铁饭碗,与数千人去争一个 盛满金的泥饭碗,凭着他丰富的经营经验和精明的才干,庄仲平终于力克群 雄,一举中标。这意味着他有可能拿到 15 万元,也有可能失去那 16 万元的 本钱。大减价叫卖声的背后  有位专门推销成衣的商人,他向消费者推销时总是反复强调自己商品的 缺陷,并以此术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减价,大减价,大出血!20 元一件啦。”频繁刺耳的叫卖声引来了大批顾客。但大多数只是看热闹,挑挑拣拣,并没有要买的意思。有位顾客漫 不经心地问:“你说原价 60 元,现在 20 元就卖,不怕吃亏吗?”卖者显出 一副无可奈何的神情,说:“实不相瞒,我是进货时上了别人的当,才不得 贱卖这批货的。大哥大姐们,你们看看,这衣服针线活做得多差劲,要滑线 头的地方多着呢。而且这袖子也短了点,不成比例。不是这俩缺点,别讲 60 元,就是 100 元不见得会卖给你!”  人群中一阵议伦,看这小伙子态度诚恳,或许是真的。如果这样,买回 去加工缝缝,每件不就节省 40 多元?划算。于是纷纷掏出荷包。一大捆衣服 被哄抢而光。小伙子暗暗发笑了。买者哪里知道,这种衣服进价才 8 元一件 呀!不过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谁也别怨谁。贪小便宜往往吃大亏。商人也是鉴此大行瞒天术,获取厚利。 这是露馅瞒天术。“钱途”无量的房地产业  房地产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最大特征是稳步增值,无论市场怎样风云 跌宕,其身价年年成倍上涨,因此被人们称为“投资潮中一艘不沉的船”。  美国已故前任总统罗斯福先生曾如此评论:“房地产既不会无缘无故地突然 消失,也不会被偷去,如果管理得法,房地产是世界上最安全稳妥的投资。” 许多个人和公司集团争先恐后投资房地产,这无疑是以求资本保值、增值, 谋求一本万利的手段。  广东兴宁第二建筑公司的李伟中先生,从事建筑行为已有十多年,并取 得房地产方面的成功,在该地区算得上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他善于把握时 机,颇具冒险精神。他敏锐地发现,广州市经过改革开放十多年的发展,资 产雄厚,犹如铜墙铁壁,自己的几十万资本很难打进去,而惠州、番禺濒临 海洋,房地产市场前景看好,于是,他把自己 50 多万的资产兵分三路,在惠 州、珠海、番禺购下数百平方米的地产,灵活机动,静观国际国内风云之变 幻。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他投入的资金只是回收资金的 40%,他成功了。 在上海滩的热潮兴起时,李经理是一个大赢家。想当初,该公司挺进上 海时,只有一块牌子,还有少得可怜的 80 万资金,要想在竞争激烈的上海滩 立足求发展,谈何容易。第一年,他们利用手中的 80 万做一些不算大的生意。 虽苦心经营却收益甚微。第二年,他们把眼光盯住了房地产市场。更准确地 说是盯住了杨树浦路的十幢私家洋房。这十幢洋房,地理位置优越,环境可 人,只要倒腾过来就可狠赚大钱。但是,参加这次竟买的就有三十多家单位。 能赢得吗?李经理下定决心,背水一战,他从银行贷了一大笔款,以每平方米 2500 元之重价,投资 2800 多万元,把这十幢洋房弄到了手,半年不到,水涨船高,房价直线上涨,有港商出价 6000 万元购买这幢洋房,李经理初战 告捷,第一回合为公司赚回 3200 多万元。国家和各地政府制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无疑给升温的房地产市场加速“热土成金”效应注入活力。  据香港政府统计资料显示,1992 年四、五月份,有大量资金抽离香港投 往大陆房地产业,数目已突破 100 亿港元的大关,其中非地产专业财团占了 很大的比重,海外大财团的大举进军大陆地产市场和投资基建项目,这对中 国房地产热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外资的大量投入使房地产现实成真。 一些“见多识广”,经济实力雄厚者不甘作“隔岸观火”状,他们积极瞄准 市场,纷纷加入“炒房”、“炒地”大军行列中。老钱是一家外贸单位的职工。一年前,辞职下海干起了房地产生意。他花了 3 万元在临街购买了 30 平方米的住房,加以装饰,开办了一家服装百货 店,许多人闻风而至,但他并不急于出手。奇货可居,摇钱树岂能轻易转让? 待“只此一家”时,他摸唯一私营“大款”急于购铺面的心理,主动出击, 狮子大开口,舍不得孩子打不着狼,“大款”以 18 万元外加一套两室一厅的 新房忍痛成交。如今,老钱的房地产生意似滚雪球般越做越大,有人估摸他 的资产已达 500 多万元。  “个体炒家”与“集团炒家”相比较,具有更大的风险。并非所有的个 体“炒家”都如老钱一样成功。小金初入房产市场,他筹集 60 万元炒了一套 公寓,不料“楼花”不但未涨,反而跌入“熊市”,只得赔 8 万元转让。8 万元对他这个拿国家工资的家庭来说,确实是一笔很可观的数目,债主时常 来逼债,小金夫妻万般无奈,抱头痛哭,无计可施。后来,小金的老婆为了 还债。干起了出卖肉体不顾廉耻的事,生活无情嘲弄了小金,谁之过?  “炒楼”、“炒地”浪潮给中国经济海洋带来了惊喜,它改变了人们的 思维定势,冲击了旧有观念,给人们带来了解决住房问题的希望。  瓜皮刻字真好卖  今年夏天,贵州著名的“榕江西瓜”大上市,堆满了大街小巷的瓜摊。 其中有一个摊位的生意特别红火。这里卖的同样是榕江西瓜,所不同的,那 些翠绿的西瓜皮上竟“长”着各种图案和文字,如“喜”“寿”“福”“祝 君快乐”等等,这些字都是摊主用小刀雕刻上去的。  瓜皮刻字并不费力,几乎可以一挥而就,刻字的西瓜不提高售价。瓜上 的字使西瓜附加了视觉、交谊了新涵义,所以,他的西瓜倍受人们欢迎。以 前他每天只能卖 300 公斤左右,现在每天可卖 1000 多公斤。“魔术般”的高招令对手害怕  商场如战场,商人们在谈笑风声间斗智斗勇,或长驱直入或丢失阵营。 湘南的“红色资本家”李荣先生便是商场中运筹帷幄的成功者。  1992 年,H 市西区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土地招标。此次招标开发的土地 位于西郊,该市计划 5 年内在这里建设一个以住宅为主、兼有相当数量的大 中型公共建筑的多功能新型居住区。居住区占地 10 万平方米,总建筑为 12.8 万平方米。有偿开发这块土地的招标条件是:建设单位无偿公共设施和基础 设施,同时向政府缴纳一笔资金,用于修建大道,这一款项的标底为 600 万 元。招标采用“明标暗投,价高者得”的办法。几十家单位和个人焦虑地盘算着,忙碌着,李荣先生悠闲自得地吐出一个一个的烟圈,望着这一圈圈袅袅上升的轻烟,李先生有一种志在必得的征 服感。湘南宾馆。下午一点,公证员当众开启大红的标箱,取出 40 份密封的投标书。  第一家标额为 610 万元,第二家 615 万元,第三家??到第九家时投标 额达到 800 万元。大家兴奋地鼓起掌来,人们窃窃私语,究竟鹿死谁手,此刻尚难定夺,因为后面还有几十家。  下午 4 时,第十五家李荣先生标书刚宣读完,刹那间,会场上变得鸦雀 无声,蓦地,会场又“轰”地一声喧闹起来,人们议论纷纷,这也难怪,李 荣先生爆了个大冷门,他投标额为 2100 万元、超出标准三倍以上,成为该市 最轰动的一次投标。  半年过后,H 市又搞了一次土地出让。几十家投标的单位和个人,见到 “出手不凡”的李先生时,早有点惶惶然茫茫然。一些原准备投标的单位和 个人,在这位“一掷千金”的大款面前,只好自认失败,含“怨”放弃。最 后,李先生很轻松地以低于平常 40 万元的价格成交。李荣先生这种魔木般的 高招,确实令人难以捉摸,令对手害怕。想当年,李先生 2000 元起家,几年 过去,他现在的注册资金已超过 1 亿元大关。十年间他一跃成为亿万富豪李晓华,1951 年生,北京人;1967 年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3 年转到河北县为生产队当推销员;1979 年开始做生意;1985 年,去日本东京国 际学院自费留学;1986 年,在日本与人合作成立公司,搞代理业务;1988 年,在香港成立“华达投资(集团)公司”,任董事长;现财产估值逾 10 亿元。李晓华驾驶着自己的“法拉利”跑车,自豪地说:“这是全中国第一辆。” 然而,10 年前,他只是北戴河海边的一个小业主,开的一个小冷饮店,还是与当地人合办的。10 间,他一跃而成为亿万富豪,如此发迹法,自然有其独特的制胜绝招。 其实,在北戴河海边时,他就开始自己卓越不凡的战略操作,以后更是一发不可收。 战略一:领先就是厚利。  李晓华在北戴河海边开的小冷饮店,当时成了海滩浴场的一大景观。因 为这儿第一次出现花两毛钱就能喝一杯美国冷饮的新鲜事儿。  这些“美国冷饮”确实是由美国冷饮机里流出来的。而这台冷饮机,来 北戴河之前,是广州商品交易会陈列馆中的一台样机。  李晓华到广州本是进 T 恤衫、变色镜、邓丽君原版磁带等走俏货的,只 因见着了这个美国冷饮样机,便动了“领先就能发财”的心思。于是,别人 不卖,他连请吃饭带送香烟地施出中国小商贩的看家本领,愣是将这台样机 买下来,花了 3500 元。他将这台美国冷饮机带到了他认为最能赚钱的北戴河海边。  一个夏天,10 多万元赚了回来。李晓华却将这只”生钱的鸡”卖给了当 地人,自己又跑到秦皇岛,与一家文化馆合作。从北京购回设备,干起了“放 录像”的新生意。而北戴河海边,第二夏天,至少有 100 台冷饮机在进行冷 饮大战。秦皇岛放录像当然又是第一人。据说当时全河北省仅此一家。“领先即是厚利”屡试不爽。李晓华到 80 年代中期,就已是京城的超级大款了。而此 时,他又出人意料,东渡日本留学。从洗盘子打工开始了新的创业,由此也 引出了在外致富的一大战略。战略二:垄断即得厚利。  在日留学期间,李晓华从打工做起,汲取着日本经商之道的营养,一年 后便与一日本人合开了一家公司,做代理业务。一天,李晓华从报上看到了一条并不显眼的有关 101 毛发再生精的报道。赵章光在日本的初次亮相,就被李晓华看到了,而且看出了里面巨大的 生财潜力。李晓华回到国内,直奔北京 101 毛发再生精厂。 头两次他均被厂方告知:要买“101”,一年以后再来。第三次,李晓华驾驶着自己的奔驰 280 再登厂门。这次,他与厂方达成协议:捐赠给对方一 辆大客车和一辆小轿车,他作“101”的日本代理经销商,一个月以后兑现。 李晓华告别了厂方,日本、香港却大量出现“101”广告。“101”广告的价格、翻倍上涨。一个月以后,一辆崭新的尼桑大客车和李晓华那辆奔驰 280,成了北京101 毛发再生精厂的财产,而李晓华,则去日本用“101”赚钱去了。 李晓华靠“101”赚了多少钱?只要从另一侧面便可揣测一二:他靠“101”造就了一批中国留学生百万富翁。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头小说txt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