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情反手相吞噬反手建仓是什么意思

&错缺断章、加书:&&
&&&网游&&&& 225.第225章 :吞噬,真正的生命体
225.第225章 :吞噬,真正的生命体
&热门推荐:、、、、、、、、、、、
&&&&面对漫天剑影,高平伸出双手。&&&&暗影手套助他撕裂剑幕,火翼燃烧虚空隔绝剑影,使他轻易冲入了敌阵之中。&&&&爪影飞扬,剑幕破损。&&&&然后是手掌高抬,一道道阴气球蓦然生成,再被他狠狠砸向了狱魔剑手们。&&&&轰然巨响中,十几个狱魔剑手在惨叫声中被砸落尘埃。&&&&一个狱魔剑手奋不顾身地冲向前来,挥剑展示自己的勇武。&&&&高平反手一挥,五指带起五道凌厉的阴气化成利刃在他的身体上扫过。&&&&瞬间,那着甲的结实身躯四分五裂,鲜血飞洒空中,又被阴气绞乱。&&&&仍有不怕死的狱魔剑手在往前冲,但在那一双手掌的挥舞之中,纷纷被强大的阴气风暴或阴气球撕裂或砸烂。&&&&其余人不敢前冲,纷纷不断放射着阴气剑影。&&&&剑影密集,虽然高平有两对强悍火翼,于震动之中生成了一片火海防御,但仍有零星剑影突破进来,在他身体上留下痕迹。&&&&铠甲被刺破,体表上现出血痕。&&&&狂吼声中,六条深渊之鞭抽了出来,缭乱地舞成了一团黑影,凡被黑影卷入其中者,便被隔绝了生机。&&&&“合力杀他!”雾霭星人大吼着举枪,银色的光弹一发接一发向着黑影缭乱处射去。&&&&妈蛋的老子要是枪里还有子弹非把你们射成筛子不可!&&&&高平恨恨想着无奈地闪身躲避。&&&&他不可能快过那些子弹,但他知道移动靶难打的道理。只要自己不断移动,这两个家伙两把枪想击中自己要害将很困难。&&&&不过击中要害虽然困难,但想在弹雨中毫发无损更困难。转眼间,高平身上已经中了六枪,好在不是擦着铠甲打飞,就是伤在非要害的部位。&&&&有一枪打在了他左臂上,一枪打在他的胯上。&&&&两处的剧痛令他冒汗,几乎要丧失战斗力。他狂叫着召唤天使星儿使出了阴阳邪神剑,巨大的阴剑呼啸着从正面向两个雾霭星人斩去,阳剑则四下游走偷袭。&&&&一时间,两人举枪对抗双剑,倒给了高平喘息的时间。&&&&可那两个狱鬼大将却持剑冲了过来,两道剑影疾掠而至,险些将高平斩落。&&&&狂吼声中,高平猛地一拳击出。&&&&一只巨大的黑炎巨拳轰然飞出,直奔其中一人而去。那大将挥剑抵挡,但不想黑炎的力量竟然强大如斯,一下在剑刃前爆炸,竟然把他的道器长剑生生震出一道裂纹。&&&&大将嘴里喷出一大篷鲜血,人如断线风筝般飞了出去。&&&&他的同伴咬牙进攻,却以一道剑影扫过高平的身体。&&&&好在有一对火翼瞬间收拢,将这一道剑影挡下,否则高平虽不至于被腰斩两截,但肯定是重伤。&&&&深吸一口气,高平厉喝一声,全身黑炎涌动脱离而出化成了一个黑炎魔王,一振翼便飞向了对方。&&&&狱鬼大将一惊,挥剑阻挡,但黑炎魔王一拳便将他的剑打得飞了出去,然后飞扑过去一把将他死死抱住。&&&&黑炎燃烧,空中传来焦臭的味道,那大将痛苦惨叫,但声音只持续了几秒,人便被生生烧成了飞灰。&&&&抬手召唤出两道阴气球,猛地砸向狱魔剑手之后,高平猛地一个俯冲飞向地面。&&&&那里,有一具雾霭星人的尸体。&&&&伸出左手,左腕上万道光丝飞舞而出,将对方的手腕缠绕,很快便分离出了一道晶莹的光芒,将之拉入自己的晶片之中。&&&&高平隐约感觉神科技武器库之中传来一道微弱的力量,他一脸惊喜连声呼唤:【亲爱的是你吗?你终于醒了吗?】&&&&没有任何回应。&&&&心里多少有一丝失落,但也多少生出了一丝希望。高平抬头盯住了那两个雾霭星人。&&&&眼看着两员大将身死,狱魔拿手损失过半,而自己被两柄利剑缠着脱不了身,那两人也慌了起来,其中一个竟然抛下了同伴突然向着远方飞去。&&&&是个机会!&&&&高平目光一闪,不理那飞走的一人,却飞天而起与天使星儿力合一处,共同击杀剩下的那人。&&&&那人也急了,抬枪冲着高平猛射,高平以一对火翼飞行,一对火翼收拢保护,硬挡了他四枪后冲到近前,一拳将他打得横飞了出去。&&&&阴剑笔直落下,将那人连铠甲带人一起斩成了两半。&&&&一挥手,光丝在尸体还没落地前便将之缠绕,将那晶片拉了出来吞噬。&&&&高平感觉自己晶片中散发出的那种微弱力量又强了几分。他心中大喜,不顾一切地向着逃走的那家伙追去。&&&&阴气在他的身后集中,瞬间爆炸化成巨大的推动力,让他间歇性地提速。那已经飞远的雾霭星人便发现身后追击者在不断与自己接近距离。&&&&他急了,回身连连开火。&&&&虽然有一对火翼保护,虽然银色子弹的威力远不及自己神纹手铳的弹药,但有几发子弹还是突破了火翼,射在高平身上。&&&&好在他不断左右移动飞行,避开了要害。&&&&但真特么疼啊!&&&&咬了咬牙,高平再次一个凶猛的加速,与对方的距离又拉近了一大半。&&&&雾霭星人慌了,他不顾一切地伸出左腕张口大叫起来,接着,万道光丝在空中快速地编织成了一个巨大的三维框架并在光芒一闪中化成了实体。&&&&那是一只巨大的异兽,高平从它的形状上没办法将它与自己所知的任何一种兽类作比较。&&&&所以他知道这应该是雾霭星上的某种生物。&&&&而且他知道这家伙并不是被召唤而来的。&&&&蓝吉儿消失之后,高平不得不习惯于没有蓝吉儿力量支持的事实。所以他也不得不拼尽自己的力量,试图去感知周围的一切。&&&&这多少令他的感官变得更敏锐了一些,比如这时,他就成功地发现这只异兽和天使星儿一样是单纯的能量体生物。&&&&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用创世基因造出来的家伙。&&&&“星儿!”高平大喝一声,天使星儿立时飞临身边,抬手先打出一道虚空震荡,一下将刚刚出现还来不及展示威力的大家伙包围了起来。&&&&强大的震荡之力,瞬间米分碎了大家伙三分之一的身体,令其有狂怒之中发出痛苦的吼叫。&&&&接着,令高平意想不到的事幕发生了。&&&&天使星儿竟然不听他的指挥,没有动用最强的阴阳邪神剑,而是飞身向前展开双翼与对方来了一个个头极不相配的拥抱。&&&&这这这这是怎么个情况?&&&&高平一时傻了眼。&&&&你这算是怎么个打法?美人计?美人计至少也得对自己同类使用吧?这么一个形状怪到八十年代科幻片里去的东西你对它玩这个有意义吗?&&&&然后高平忍不住想起了一些岛国变态动画片里的情节,异种啦,触手啦,什么什么的。&&&&正当他胡思乱想以为空中会上演一些儿童不宜的时候,天使星儿身上却涌起了一阵波动。&&&&而同时,他耳垂上的小灰灰也开始散发莫大的力量,远远地支持着天使星儿。&&&&瞬间,遥远处黑星火油海中的力量动荡起来,快速地传到了天使星儿的身上。一层层黑星火油涌了出来,将那受到重创的异兽层层包围。&&&&异兽挣扎着,仿佛想要脱离蛛网控制的小虫,但一切的挣扎都无济于事。&&&&这个好玩啊!&&&&高平瞪圆了眼睛忍不住笑了起来。&&&&因为他发现天使星儿这家伙竟然是在用黑星火油将对方包裹、压缩,最终要吞入身体。&&&&原来你是想吃了它啊!&&&&雾霭星人看到这一幕,脑海里已经乱成了一团。他呆呆地看着,却不敢相信。然后他回过神来,咬牙举枪对准了天使星儿。&&&&“你老木的老子能眼看着你动手吗?”&&&&一声大吼中,高平裹着一道阴风而来,一拳重重击在对方的脑袋上。&&&&于是那一枪虽然射了出去,却打偏了,擦着异兽身上的油层飞向了远方。&&&&黑炎爆发的力量,将对方的脑袋直接轰成了碎末。高平不管那么多,左手一把抓住对方的左腕,光丝飞舞之间,将对方的晶片吞噬。&&&&左腕里有一股力量疯狂地涌动着,渐渐凝聚成形。&&&&身后的空中,天使星儿已经将异兽压缩成了与自己体格大小相仿的一朵,展开双臂开始接收。&&&&在黑星火油层的包裹之下,那一团能量体慢慢地进入了天使星儿的身躯。&&&&然后天使星儿的身体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那火红并晶莹的皮肤,慢慢地变成了雪一样的白色,看上去圣洁无比。&&&&其次是她的眼中开始生出一种灵性的光芒。&&&&眼睛分出了眼白与眼瞳,眼瞳中流露出了一抹灵动的神采。&&&&当完成了吞噬之后,她身上突然光芒大作,然后所有的光芒收敛了起来,她突然带着笑飞向高平。&&&&“主人!”她兴奋地叫着。“人家变成真正的生命体啦!”&&&&高平被吓了一跳,差点从天上掉下去。&&&&这这这这这这怎么个情况?&&&&没等他反应过来,天使星儿已经一个热情的拥抱将他死死搂在怀里,因为过度兴奋所有用力过猛,差一点将魔王陛下搂得背过气去。&&&&全身所有的伤口因为这一搂而同时剧痛,高平翻着白眼大叫:“女侠饶命!”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常去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郭嵩焘()字伯琛,号筠仙、玉池老人,湖南湘乡人。道光丁未(1847)进士。年佐曾国藩幕。1862年授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1863年任广东巡抚,1866年罢官回籍,在长沙城南书院及思贤讲舍讲学。1875年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进入总理衙门,旋出任驻英公使,1878年兼任驻法使臣,次年迫于压力称病辞归。
刘锡鸿,原名锡仁,字云生,广东南海人。道光戊申(1848)举人。1876年任驻英副使,因与正使郭嵩焘不和,次年该差驻德柏林公使,1878年召回,改官通政司参议。1881年因弹劾李鸿章“跋扈不臣”,被慈禧斥责为“信口诬蔑”而革职。
随同出使英国的郭嵩焘的如夫人梁氏。使团初抵英国,郭嵩焘被英国著名政治幽默杂志《Punch》画成一只带辫子的猴子,与英国狮子对眼相视。如夫人梁氏及其金莲也成为英国媒体谈笑的资料。
维多利亚女皇。日下午2点,郭嵩焘、刘锡鸿一行以中国使节的身份首次觐见了维多利亚女皇。双方互行鞠躬之礼。据史料记载,觐见情形如下:先由中方诵读国书(因国书将中国皇帝与英国君主平等相待,副使刘锡鸿等甚为不满),诵毕,女皇说:“此次远来,为通两国之谊,庶期永保和好”,郭回答:“是”。女皇又问:“中国大皇帝好”,答曰:“好”。女皇又说:“既接受大皇帝国书,亦当有书回致”,答曰:“是!”最后再鞠躬而退。
光绪二年七月十九日,出使前请训时慈禧太后与郭嵩焘的对话:“这出洋本是极苦差事,却是别人都不能任,况是已前派定。此时若换别人,又恐招出洋人多少议论,你须是为国家任此一番艰难。”慈安太后也说:“这艰苦须是你任。”
郭嵩焘日记手稿。图中“二十日”下最后一句原文为:“中国之不能及,远矣!”到编写《使西纪程》手稿时,为避免过度刺激国内士大夫,则改为:“足知彼土富强之基之非苟然也。”
郭嵩焘日记手稿光绪三年七月初十日,页面文字:“……总署为刻日记一本,至被湖北翰林何金寿参劾,请毁收其板。云其立言极凶恶,而不一言其详。中国二千年虚骄之习,养成此种人才,无足异者。……”
后世学者论及此节,多以李鸿章为海防论之代表,目之为卖国贼;又多以左宗棠为塞防论之代表,赞其为民族英雄。[]
毛泽东说“谢谢五亿农民瞒产私分”。什么是瞒产私分?人民公社时代怎么会有“五亿农民瞒产私分”?[]
腾讯历史?原创出品
本期编辑:谌旭彬
联系方式:
信箱:(来信时#改为@)
电话:010―
版权声明:
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
辛亥百年,腾讯历史频道推出《转型中国》系列原创策划,我们希望尝试着去追寻这样一个命题:“辛亥年,她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并希望此策划,能够成为解读另一命题――“现代中国,她从何处来,向何处”――的一个注脚。策划以年份为单位,逐一梳理近代史关键命题。敬请关注。
1876年度事件:中国正式设置驻外使馆
1876年,“天朝上国”终于向西方派出了他的第一位驻外公使。
促成此事的,是上一年发生在云南的“马嘉里事件”――英国驻华使馆官员马嘉里等人到云南“考察”,与当地民众发生冲突而被杀,酿成严重外交事故。最后以清廷与英国签订《烟台条约》屈辱了结。条约要求清廷须派员前往英国“致歉”,遂有郭嵩焘以中国首任驻英国公使的身份出使英国一事。同行的还有副使刘锡鸿,后改任清廷驻柏林公使。
这本该是近代国人详细了解西方的大好机会――无论是将其当作敌人,还是学习的对象,最基本的了解都必不可少。但遗憾的是,郭嵩焘与刘锡鸿,这两位传统士大夫面对西方文明,却呈现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最后,刘锡鸿得胜还朝,郭嵩焘则收获了万夫所指。
此一事件的象征意义在于:它清晰地昭示着自1840年打开国门至今垂40年来,清廷在“改革”层面,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努力以各种方式从理论上证明西洋各国的所有成就,仍然不出清廷所固守的传统意识形态的范囿,而且也“成功地”证明了清廷所固守的这一传统意识形态,仍然是具有普世性的“天下之至道”。而任何敢于挑战此节者,最后都不免沦落到郭嵩焘那般的凄凉结局。
郭嵩焘:中国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
【未出国门,已是“人神共愤”】
虽然驻外公使任命早在1875年的8月份即已下达,但郭嵩焘在等待确定行期的日子里,却越来越无意出使英国。任命之初,就有舆论讽刺他此行无异于自取其辱;1876年3月,他在总理衙门目睹了英国公使威妥玛气焰之嚣张,署中诸公俱都唯唯听训,又深有气短之感。
此前,郭氏已屡次在公开与非公开的场合指责过朝野士大夫们的愚昧无知,一味地仇恨洋人,但又怀抱着天朝上国的矜持,死活不愿意去了解洋人,于是乎局面就成了:背后骂洋人,当面被洋人骂。这些言论,刺激了许多人脆弱的神经,自然也就招来了无尽的毁谤。
目睹内外交困,士大夫们唯知愤愤然横议误国,郭本人也情绪恶劣,意兴阑珊,想要借病引退。但文祥等总理衙门大臣很清楚,除郭嵩焘以外,恐怕是再也找不到愿意出使之人,所以坚决不允辞职,只批病假。辞职与不许辞职的拉锯战,一直从三月持续到了七月。
后世某段时期的近代史著作,一律将郭嵩焘出使英国的心态描述成“义无反顾”,心意自然是好的,为着塑造一个最完美的开眼看世界的先驱形象;但不惜违背史实,则未见得是著史者应有的做法。留存郭的这段犹豫,又有何妨――胞弟郭昆焘曾在一封信里如此理解兄长一意推辞出洋的心境:
“家兄之决计乞退,实因洋务无可办法,又无可与言者,却非避出使之艰难。”
到了9月,慈禧决定召见郭嵩焘,以作安抚。慈禧对郭说:“此时万不可辞,国家艰难,须是一力任之,我原知汝平昔公忠体国,此事(出使)实无人任得,汝须为国家任此艰苦。……旁人说汝闲话,你不要管他。他们局外人随便瞎说,全不顾事理,不要顾别人闲说,横直皇上总知道你的心事。”郭嵩焘的辞职之意,至此才彻底打消。
出发前夕的10月31日,太后再次召见郭嵩焘,安慰他说:“汝心事朝廷自能体谅,不可轻听外人言语,他们原不知道什么。”郭嵩焘忍不住当着太后骂了一通主流士大夫,说他们“不知事小,却是一味横蛮,如臣家于此已是受惊不小!”
――这年8、9月间,在长沙参加乡试的湖南士子闻知“知名士大夫”郭嵩焘即将前往西洋,担任驻英国公使,俱都怒不可遏,天朝体制,从来都是四方蛮夷在我京师设置常驻使节,岂有天朝派遣使节常驻蛮夷之都的道理;何况郭嵩焘此行,还负有就“马嘉里事件”向英国道歉的使命,更加刺激这些“爱国士子”,他们组织聚会,痛诋郭嵩焘,并结队前往长沙玉泉山,扬言要彻底捣毁郭家的住宅,郭氏为此一门受惊不小。未出国门,郭氏就已落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
在上海侯船期间,郭嵩焘给两江总督沈葆桢去信一封,可以窥见这位年近六旬的老人内心的波澜起伏:
“幼丹(沈葆桢字幼丹)尚书同年大人阁下……嵩焘乃以老病之身,奔走七万里,自京师士大夫下及乡里父老,相与痛诋之,更不复以人数……乃至此极,公将何以教之?”
虽已因为这次出使而不被家乡父老当作人来看待(“更不复以人数”),郭却转而担忧:“默察天下人心,洋患恐未有已也”――自己遭遇如此,可窥天下人心,举国愤愤而无理智,洋患如何能息!
【一部日记,“不知是何居心”】
1877年1月,郭嵩焘乘坐的Travancore号邮轮抵达伦敦;4月,正式就任驻英国公使。但到7月即遭到国内官员的弹劾,随后又连续被副使刘锡鸿密奏“举报”。不到两年,郭嵩焘即被迫匆匆回国。
个中原因,梁启超当年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当中已说得很明白:
“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做了一部游记。里头有一段,大概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哎哟!可了不得。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动起来了,人人唾骂,……闹到奉旨毁板,才算完事。”
所谓的“游记”,实名叫做《使西纪程》,是郭嵩焘自上海乘船到伦敦50天的日记,不过两万余字,由他本人整理出来之后抄录寄给总理衙门刻板刊行。结果,这本小书却引起了满朝士大夫们的极度愤慨。著名学者李慈铭如此记载这场风波:
“《使西纪程》记道里所见,极意夸饰,大率谓其法度严明,仁义兼至,富强未艾,寰海归心。……造此书出,而通商衙门为之刊行,凡有血气者,无不切齿。于是湖北人何金寿以编修为日讲官,出疏严劾之,有诏毁板,而流布已广矣。嵩焘之为此言,诚不知是何肺肝,而为之刻者又何心也!”
郭嵩焘本来计划到西方后,每月编成一册日记,交给总理衙门出版,用作讨论研究洋人事务之用。孰料出师不利,《使西纪程》犯了众怒,逐月编写日记的计划只好就此搁置。
【承认洋人是“人”,于是成了“汉奸”】
《使西纪程》里说了些什么?
光绪三年四月初二(旧历),参观了伦敦邮政局之后,郭在日记里写道:
“英国行政,务求便民,而因取民之有余以济国用。……远至数万里,近至同居一城,但粘信票其上,信局即为递送,每岁所入千数百万磅。……此专为便民也,而其实国家之利即具于是。此西洋之所以日致富强也。”
西洋国家的富强,建立在他们“便民”的基础之上――郭嵩焘对自己这一发现极为重视,进而产生了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兴趣,多次向伦敦的英、日学者及官员请教。
光绪三年二月二十七(旧历),郭嵩焘与一干中、英友人讨论英国税务,得知英国官吏月薪300磅以上者,也都必须同等纳税之后,感叹道:
“此法诚善,然非民主之国,则势有所不行。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
郭氏对这种“君民兼主国政”的民主政体很感兴趣,稍后,他兴致盎然地参观了英国下议院的运作,旁听了议员们对英国“兵部尚书哈尔谛”的种种辩驳诘难;进而还考察了英国的两党制度,殆至这一年的12月19日,在与日后出任驻德公使的李丹崖探讨英国政治风气时,郭已经俨然是一个“英国通”了――
李氏问:英国在朝、在野两党平日和谐共处,遇到国事则各持己见,互不想让,最后投票以人多者为胜,败者平静接受结局,并无愤懑不满继续为难者,“不知何以能然?”
郭氏如此回答:
“西洋君德,视中国三代令主,无有能庶几者,即伊、周之相业,亦未有闻焉。而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其择官治事,亦有阶级、资格,而所用必皆贤能,一与其巨民共之。朝廷之爱憎无所施,臣民一有不惬,即不得安其位。自始设议政院,即分同异二党,使各竭其志意,推究辨驳,以定是非;而秉政者亦于其间迭起以争胜。……朝廷又一公其政于臣民,直言极论,无所忌讳,庶人上书,皆与酬答。其风俗之成,酝酿固已久矣!”
“三代之治”是中国传统政治理念中的终极理想,郭嵩焘却说“蛮夷”政体之优良非“三代”所能及,这种赞誉显然刺痛了国内士大夫们脆弱的骄傲,不能不引起他们的愤怒。
何况郭还在继续说:
“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这段话的意思其实是说:我们有圣人,西方没有;但我们靠圣人治国,圣人不能代代常有;西方靠民众自治,却可以推衍无穷。
“茫茫四海,含识之人民,此心此理,所以上契天心者,岂有异哉?而猥曰东方一隅为中国,余皆夷狄也,吾所弗敢知矣。”――这话的意思,显然是在挑战传统士大夫们的“夷狄观”。直到光绪六年,“国家级”学者王]运还在其《湘绮楼日记》里如此批判郭嵩焘:
“人者万物之灵,其巧弊百出,中国以之一治一乱。彼夷狄人皆物也,通人气则诈伪兴矣。使臣(指郭)以目见而面谀之,殊非事实。”
王]运坚决不肯承认西方人是“人”,而坚持认为他们仅仅是“物”,不过是通了些人气,于是变得奸诈虚伪罢了。
郭嵩焘深知王]运的观点市场之大,光绪四年的时候,他就哀叹过:
“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曰“夷狄”。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中国士大夫知此者尚无其人,伤哉!”
郭氏远在英国,但也应当想见得到,他的这些言论,已足以点燃大洋彼岸一整个民族的知识阶层的愤怒――同行的副使刘锡鸿,即已在使馆内部高调宣布与郭彻底划清界限:
“此京师所同指目为汉奸之人,我必不能容。”
【批判改革,终成众矢之的】
“汉奸”郭嵩焘却意犹未尽,终于将他批判的锋刃挥向了“同光之治”的根本重地――晚清自强改革。
在一封自伦敦寄给李鸿章的书信里,郭嵩焘对自强运动领袖彻底否定了以仿造“坚船利炮”为核心的晚清自强运动:
“……钟表、玩具,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乡僻壤。……一闻修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办理洋务三十年,疆吏全无知晓。”
与此同时,国内士大夫对郭的攻击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翰林院侍讲张佩纶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个开明人士,也上疏弹劾郭嵩焘,说道:
“《纪程》之作,谬轾滋多。朝廷禁其书而姑用其人,原属权宜之计。……今民间阅《使西纪程》者既无不以为悖,而郭嵩焘犹俨然持节于外,……愚民不测机权,将谓于郭嵩焘者将蒙大用,则人心之患直恐有无从维持者,非特损国体而已。”――意思是说:朝廷禁掉郭嵩焘的书,还继续任用他,恐怕无法给汹涌的“民意”一个交待。
朝廷的“交待”于是应运而生。曾慰言“横直皇上总知道你的心事”的慈禧太后,这一次的诏书却声色俱厉:
“本应立予撤回,严行惩处,以示炯戒。 姑念郭嵩焘驻英以来,办理交涉事件,尚能妥为完结……倘敢仍怀私怨,怙过不悛,则国法其在,不能屡邀宽宥也!”
刘锡鸿:洋人强盛是因为学习了我们的末节
【同使西方,结论南辕北辙】
随郭嵩焘一同出使的副使刘锡鸿,后来成了中国的第一位驻柏林公使。这位广东番禹人在咸丰同治年间只在刑部做过员外郎一类的小官,并无郭氏在朝在野那般显赫的名声。其能成为使团成员,缘自个人自荐和郭氏的举荐。
但出洋之后,郭氏很快就开始后悔自己举荐了刘锡鸿,他在日记中写道:“公使涉历各国,正当考求其有益处,不似刘钦差身行数万里,见闻尽广,一意反手关自己大门。”郭嵩焘认为,刘锡鸿的种种举止,动机在于:“其心必不欲使中国窥见西洋好处”。
与郭嵩焘类似,刘锡鸿出使期间也写下了一本《英轺私记》,详细记录了他眼中的西方世界,以及他对“西方文明”的认识和解读。
于是,历史留给了后人中国近代最意味深长的一幕喜剧:郭嵩焘与刘锡鸿,相同的知识背景,相同的旅程与游历,但最后,他们得出来的结论却完全南辕北辙――郭嵩焘赞誉西方民主政体远胜中国上古三代之政,刘锡鸿却说:“今英国知仁义之本,以臻富强,未始非由久入中国,得闻圣教所致。”
需要一种什么样的逻辑,才能得出“英国富强是因为学习中国”如此荒唐的结论?
【荒唐逻辑,西方文明是中国“圣教”所结出的果实】
刘锡鸿并不觉得这有什么荒诞之处。
富丽堂皇的白金汉宫,整齐干净的城市街道,彬彬有礼的伦敦市民,以及风驰电掣的列车、光怪陆离的化学实验……如此种种,一种完全陌生的鲜活的先进文明,被放置在传统士大夫出身的刘锡鸿面前,他的认知系统所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摆在他面前的选择,无非有二,或者承认西方文明是先进文明,如此就必须放弃传统的“夷夏观念”,放弃天朝在“开化层面”坚持了数百上千年的自尊和骄傲;或者是找到某种逻辑,将这种西方文明纳入到中国传统的“夷夏”文明系统中来,重新肯定“圣人之教放之四海而皆准”。
刘锡鸿很自然地选择了第二种方式。他用一种自己所特有的“逻辑”,把他所见到的西方文明,统统解释成中华传统孔孟圣贤之道的产物,进而由此“成功”捍卫了“华夏文明”的中心地位。
刘的具体“逻辑”是这样的:
首先,他承认自己所见到的英国政治风俗有值得称道之处。他在《英轺私记》里描述道:英国的政俗,除了父子之亲、男女之别不讲究以外,其余贵贱层级与中国无异;而且没有闲官,没有游民,没有残暴不仁之政,到伦敦两个月,出门很多次,未见人语喧嚣,也没有见到神情愁苦的落魄之人。
但刘的笔锋忽而一转,说道:如今西洋的风俗,“以济贫救难为美举”,这其实是中国的圣人们所推崇的“仁”的一种表现;西洋人还重视“仗义守信”,这其实则是中国的圣人们所推崇的“义”的一种表现。进而,刘氏对洋人提出了自己的殷切期望:如果他们能够将这些他们所了解的圣人之道继续发扬光大,那么,他们就可以在文明层面上步入更高的境界,并创造出一个雍容齐整的和谐社会。
如此,刘锡鸿就把西洋文明的全部成就,都纳入到了孔孟圣贤之教的名下。接着,他“解释”了西洋人为什么会懂得中国的圣贤之道:“我大清乾隆以前,遐荒效顺,重洋慕化……今英国知仁义之本,以臻富强,未始非由久入中国,得闻圣教所致。”
于是乎,刘锡鸿不但消解掉了西方文明给自己的认识结构所带来的冲击,而且还重新获得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西洋文明愈强盛,就愈能“证明”中国“圣教”辐射四海的强大。最后,这种“逻辑”诡异到了这样一种程度:西方文明越是先进,就越能证明“圣教”的光荣正确,也就越能证明我泱泱中华“用夏变夷”的能力之强大,愈能证明我泱泱中华是当仁不让的“天下”文明的中心。
【西方只学到“圣教”皮毛,中国无需向其学习,更无需改革】
刘氏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既然西方政俗是好的,而且同样是中国“圣教”的产物,那么,中国可不可以学习西方文明呢?
刘氏的答案是否定的。尽管他一再提及“西洋之政……与我中国致治之道多有暗合者”,但在他看来,西洋人对“圣教”的理解仅仅是皮毛而已,与我泱泱中华对“圣教”的深刻认知不可同日而语――“中国自天开地辟以来,历年最多,百数十大圣继起其间……其言理之深,有过于外洋数倍者。外洋以富为富,中国以不贪为富;外洋以强为强,中国以不好强为强……彼之以为无用者,殆无用之大用也夫!”
既然西方的强盛是“圣教”的功劳,而且洋人所学的只是“圣教”皮毛,不值得学习,那么,该如何挽救国势的糜烂与颓唐呢?刘锡鸿的意见是:现在朝中洋务官僚所讲求的“西学”,不过是低级的“百工技艺之学”,治国的根本,在于“端正士习人心”――如果抽去言论背景,刘氏这段话今日看来仍然不无道理:“岂政令不讲,民生不恤,而惟船炮机器是恃,遂足治天下邪?”
郭嵩焘也在批评洋务官僚只讲究“船炮机器”,但郭批评的立足点是:西方民主政治有许多更值得学习的地方,这才是自强之道。而刘锡鸿批判洋务官僚只讲究“船炮机器”,却是为了肯定自己这一政治立场:“祖宗旧法皆有深意……悉去其旧日之所无,尽还其旧日之所有,即此可以复治。”――只要剔除现有政治中祖宗之法里没有的,恢复祖宗之法里被遗弃的,天下即可大治,如果还改弦更张搞什么深度改革,则“惊扰之甚,祸乱斯生”,必至天下大乱。
刘氏还举例说:“我乾隆之世,非有火车,然而廪溢府充,民丰物阜,鞭挞直及五印度,西洋亦效贡而称臣。”所以,中国不需要改革,只需要回归“祖制”;不需要学习西方,只需要认真学习“圣教”。
因为:“圣教”放之四海而皆准。
结语:国粹主义的市场有多大?
《使西纪程》毁板后不到一年,赞扬西洋政俗开明,批判自强改革太过肤浅的郭嵩焘即从公使任上被撤回,此后,虽屡有封疆大吏如沈葆桢等极力推荐,亦未能再获起用。
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态,将西方文明解释成“圣教”之成果,要求固守祖制,反对改革的刘锡鸿,回国之后则做了光禄寺少卿。
殆至1900年,当整个北中国被一种狂热的国粹情绪所笼罩之际,有刑部郎中左绍佐又记起了1876年曾引发举国公愤的郭嵩焘,他在给朝廷的奏折里疾呼:
“请戮郭嵩焘、丁日昌之尸以谢天下。”
此时,距离郭嵩焘去世已有十年之久――那是在光绪十七年,李鸿章等人请求朝廷按例给郭嵩焘立传赐谥,朝廷的答复是:
“郭嵩焘出使外洋,所著书籍,颇滋物议,所请着不准行。”
在朝廷给去世的郭嵩焘如此一个答覆之后十年,它们给了世界另一答覆――
漫山遍野的“义和团”。
1876相关言论:郭嵩焘致信李鸿章,质疑“岂有百姓穷困而国家自求富强之理?”
威妥玛:不管百姓死活的洋务自强改革无前途
郭嵩焘在伦敦期间,记录下了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Thomas F?Wade)对自己所说的一段“肺腑之言”。
威妥玛说:中国地广物丰,人力充足,但“须从国政上实力考求,而后地利人才乃能为我用,以收其利益”,威氏对正在进行中的洋务运动不屑一顾,“购买西洋几尊大炮、几支小枪,修造几处炮台,请问有何益处?近年稍知讲求交接来,而于百姓身上仍是一切不管,西洋以此知其不能自立。”
傅兰雅:洋务改革“不过挨延岁月而已”
出国之后,郭嵩焘得以从傅兰雅(J?Fryer)处了解到洋人眼中的“洋务运动”为何物。
傅告诉郭嵩焘,他1874年在上海见到两件事,令他对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极为悲观。一是日本兴兵侵台期间,朝廷派了一艘兵轮前往吴淞江口驻扎,以备不测。待至吴淞口,全船300余官兵大部分都逃跑了,仅剩20余人。一是前往江南制造局铸枪厂,见一童子“开通内膛”的方式不对,傅告诉他这样做不行:“此当开通内膛,舍长用短,是不求通也。”童子反而回答:“不过挨延岁月而已”,要傅别多管闲事。傅感叹,洋务改革也“不过挨延岁月而已”。
《泰晤士报》:郭嵩焘离职是中国的大损失
郭嵩焘刚被任命为驻英公使时,总税务司赫德即从北京向英国政府发函,称郭“为一诚实君子,识见明达,具有决心,但终为一中国人”。
至郭嵩焘离开英国,伦敦《泰晤士报》写道:
“郭去曾(纪泽)继,吾人深为惋惜。郭氏已获经验与良好之意见,此种更调实无必要,对于其国家将为一大损失。”
郭嵩焘:岂有百姓穷困而国家富强之理
洋务自强改革的基本要点是创办“国企”,即是其中一例。郭嵩焘对此非常不以为然,在一封给李鸿章的书信里,他批评这一“国企”之路:“岂有百姓穷困而国家自求富强之理?
郭赞扬西方民富则国富的立国之道:“泰西立国之势,与百姓共之。……民有利则归之国家,国家有利则任之人民,是以事举而力常有继,费烦而国常有余。”
继而批评洋务运动误入歧途:“然西洋汲汲以求便民,中国适与相反。……今言富强者,一视为国家本计;抑不知西洋之富,专在民,不在国家也。”
郭嵩焘思维的超前,在1876年的中国绝无仅有。但郭也有他坚持传统的一面,譬如,他对西方国家的工人罢工一事就颇不以为然,他说:
“去年美国火轮车工匠毁坏铁路……盖皆以工匠把持工价,动辄称乱以劫持之,亦西洋之一敝俗也。”
郭认为西方政俗的最大局限在于民意太泛滥:“泰西政教风俗可云美善,而民气太嚣”;“德、意、西、俄屡有暗杀君主、大臣之事,亦是泰西巨患。”
所以,郭嵩焘的意见是:虽行民主,但也要“略存君主之意”,如此,才能够稳定人心,坚固国本。
资料来源:钟叔河主编《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使西纪程?郭嵩焘集》,辽宁人民出版社;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四川人民出版社;汪荣祖《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岳麓书社等。
Copyright & 1998 - 2010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底背离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