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国学小名士观后感的任诞和今天流行的任性有什么不同

魏晋名士多光身着宽大外衣 头饰流行幅巾和笼冠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电视剧《书圣王羲之》顾名思义讲的是王羲之的故事,“黄金配角”们要穿越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那到底当时人是怎么穿的?小记来好好八一八。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接隋唐,汉族服饰风俗流传下来。
电视剧《书圣王羲之》顾名思义讲的是王羲之的故事,&黄金配角&们要穿越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那到底当时人是怎么穿的?小记来好好八一八。
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接隋唐,汉族服饰风俗流传下来,同时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也在频繁战乱中混杂进来。
汉族的服饰,主要有衫。按照汉代习俗,袖口收紧的是&袍&,而&衫&是袖口宽敞的。魏晋时期流行老庄、佛、道思想,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流行&宽衣博带&的装扮。
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穿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这种内衣的款式可以参见《北齐校书图》。这图卷所画的是北齐天保七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等11人负责刊定国家收藏的《五经》诸史的情景。
唐代孙位所画的《高逸图》,表现的是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这幅图现存的残卷画了其中的四贤,盘腿列坐于花毯之上,或戴小冠,或裹巾子,通穿宽博衫子。每人身旁各立一侍者,也穿宽袖衣衫。从画面的构图和人物的安排来看,都与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贤&砖印壁画相同。
那个时代头上的流行饰物,有幅巾和笼冠。
苏轼的《念奴娇》中&羽扇纶巾&的&纶巾&,就是幅巾的一种&&不戴冠帽,只以一块帛巾束首。这种装扮始于东汉后期,一直延续到魏晋,仍十分流行。与汉代不同的是,魏晋时期的巾帻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时称&平上帻&或叫&小冠&。
如果在这种冠帻上加以笼巾,即成&笼冠&。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
帽类样式也很多。例如南朝时天子流行戴&白高帽&,而士庶戴黑纱帽。《隋书-礼仪志》中提到的&卷荷&帽,圆顶,中竖一缨,帽檐翻卷,形似荷叶,故名&卷荷&。河南邓州市出土的南北朝画像砖中,有一组部曲鼓吹者形象,头上戴的正是这种&卷荷&帽。&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武桐]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播放数:1133929
播放数:4135875
播放数:2845975
播放数:535774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第五讲 中国的名士文化与隐士文化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阅读及答案_阅读训练_漠阳资源网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阅读及答案
&&&&&&&&&&★★★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阅读及答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07:54:5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1.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C. “啸”先秦时代即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D.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一代风流荦卓不群的气质了。
&C.魏晋时的“吟啸”并不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
D.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 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渊明《归去来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汉末魏晋的名士风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00
&&¥2.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汉末魏晋的名士风度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魏晋名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