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清朝知县人名武举人名录涂孟珍

泉州历史网
泉州书院(7—18划)
  7划:(南安市石井镇杨子山。沿革。骚人墨客屡出不穷。碑刻。摩崖石刻。)
  8划:(南安市诗山镇山头街。沿革。朱熹自画像。戴凤仪联。)、图南书院(德化县城解阜门内。沿革。清·乾隆九年鲁鼎梅《记》。刘毓珍《图南课艺序》。鲁鼎梅《图南课艺序》。郑惠L《图南课艺·跋》。郑惠L《图南书院劝学箴》。)
  9划:、、(石狮市龟湖象磐旁)、(桂轩。永春县吾峰镇侯龙村。沿革。规制。)、
  10划:、、离相寺书院
  11划: 崇正书院(泉州温陵北路释仔山。沿革。附:民国·曾遒《过旧崇正书院有感》和现代陈泗东按。)、、  南宋·睦宗院清源书院[泉州袭魁坊旧睦宗院内]。明·一峰书清源书院[泉州北隅今泉州一中]。清·集贤铺清源书院[泉州南俊巷承天寺南侧今晋光小学址。清·乾隆陈之铨 建。清·乾隆杨廷桦扩充。清·嘉庆重修《清源书院经费碑》与冯国柄《记》。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过旧清源书院有感》和现代陈泗东按。]、梅峰书院(现永春一中校园内)
  12划:原为泉山书院。明·洪武陈仲述《记》。明·正德泉山书院移建于今东街蔡巷内。明·嘉靖沈源《记略》。清·康熙知府王者都修并洪士铭《记》。清·乾隆重修更名温陵书院并靖道谟《记略》。、紫阳书院(安溪紫阳书院[安溪县学东部]。德化紫阳书院[德化县治西上市])
  13划:溪益馆(英都学馆,南安市英都镇霞溪村溪益自然村)
  14划:瑶台书院(德化县瑶市社薜萝峰之麓)
  16划:(清源山 赐恩岩西南麓与五台峰东南麓交界处之醉月岩[后茂乡往龟山岩大道旁]。沿革。民国·曾遒 《桐阴旧迹诗纪·镜山书院》和现代·陈泗东按。)
  18划:(永宁卫学、鳌城书院。石狮市永宁。)、鳌江书院(即文公祠。晋江市东石镇第二社区)
杨林书院,位于南安市石井镇西北隅的杨子山东南坡,是泉州最早的书院。
  该座书院始建于唐?景福二年(893年),南安水头人杨肃曾读书其间。杨子山原名崎髻山,杨肃因治好了皇太后和闽王王后的疾病,唐昭宗封崎髻山为杨子山,敕杨子山的杨肃读书处为杨林书院。
  南宋,理学大家朱熹曾多次到杨林书院讲学,引得四方贤豪来访求教。当年与文天祥一道抗击金兵的吕大奎就听过朱熹的课。后人在朱熹讲学处举建朱子祠、朱子阁,春秋奉祭,但曾再三迁建。
  清?乾隆廿九年(1764年),于山顶清水岩东侧建朱子祠,四十九年(1784年)迁朱祠于原书院旧址。
  后祠、宇皆废,二祠仅存面阔、进深各三间的残墙。然今杨林书院遗址仍可辨。遗址坐北朝南,东头是隔开的3个小间,中部是一过道,西端为大厅。
  骚人墨客屡出不穷
  自宋以来,杨林书院骚人墨客屡出不穷,最盛时期乃明朝中叶。
  如宋?举人林文彬,杨梅山南麓清水岩还有其诗刻。
  郑普《会清水岩记》曾撰述当时一些名贤。如石井东安下村公孙进士、兄弟同榜:正德元年(1506年)黄(黄石崖)举进士,其孙黄华瑞、黄华秀万历六年(1578年)举进士,他们俱读书于此。还如鸿山李子铛、穑村许子拱、锦堂李文鲁、李文缵、H江李鸿儒、李豹、石井张奋等,都在杨林书院求学而高中进士。
  据明、清两代有史可查的石井儒生就读杨林书院得中进士者有29人。
  杨子山原有北宋?直学士权起居、舍人留元刚《石井书院记》碑一方,已无存。
  现尚存的碑刻:
  ①《会清水岩记》,明?郑普书,位于清水岩大殿前廊西墙上,清?道光年间郑普十二世孙撰写并立,记述嘉靖廿年(1541年)郑普荣归故里与同学相聚之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清水岩》、《泉州人名录·郑普》)
  ②《清水岩新建朱文公祠碑记(五文昌祠附)》,位于清水岩右下侧大榕树下,为清?乾隆卅九年(1774年)河南陈州府判洪应心所撰。碑高2.4米,宽0.6米,厚0.1米,长方形圆首篆额。文记朱熹的理学地位,石井海噬修建朱子祠的缘由、经过、规制和景观。其前左数步,另有乾隆四十年(1775年)修缮捐银题名碑1通,高、宽各58厘米,厚约10厘米。
  ③《清水岩重建朱文公祠堂碑记》,镶嵌在杨林书院遗址大厅正墙上,碑高2.2米,宽0.7米,圭顶,文14行,行46字,阴刻楷书,字径2厘米左右。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重建朱文公祠时立,详细记述迁址重建缘由、始末和规制。碑文中曰:“适山麓迤东高阜上有遗址一区,为明海亭暨绅耆书馆(杨林书院),堪与青囊理气,遂决计移徙,拆旧祠以成色。”“其规则坐北揖南,前后深三丈七尺八寸,宽三丈二尺五寸,S以芥厨数间,而其门以揖清水。随取吉迁旧祠神像安于其中。”旁有捐银题名碑1方,大小与上碑等。
  ④《兆元阁朱子祠碑记》,在清水岩青云梯上方北兆元阁遗址处。碑高2.15米,宽0.72米,圭首,碑题横方,阴刻隶体,正文纵25行,行74字,记清?道光七年(1827年)迁建朱子祠事。
  摩崖石刻
  在杨子山高阜石壁上和杨林书院、清水岩寺周边,凿刻着宋~清摩崖石刻18方,其中景迹题名15方、诗刻3方,多与杨林书院有关。
  景迹题名
  “极高明”:南宋?朱熹题刻,立在性愿舍利塔顶偏东南高处,每字径30厘米×25厘米,左下方落款“晦翁”。 朱熹还留有“仙苑”、“眠琴”等摩崖石刻。此题刻为最古。
  “山海第一”:明?万历丙戌(1586年)郑西玄书刻,位于山脊镜面石上。
  “读书处”:在杨林书院遗址前凿刻着“读书处”三字,旁边尚有一行小字:“唐?杨肃、宋?吕大奎洎有明、清诸先辈俱读书于此。”有人考证,这一石刻是清?道光年间(年)石井人许廷圭(瘦生。详见下文)撰书的。
  在重修的朱文公祠旁,还有宋?林文彬题,其裔孙林鹏程勒的登杨子山感言。
  此外还有未到山腰清水岩前道旁的“小憩”、沿蜿蜒小路台阶而上的“通幽”、“别有天地”、清水岩旁的“仰止”、“曾见一人”、崎岖山径攀援而上的“山海大观”、清水岩南面泉水旁“枕泉”、“不舍”、清水岩寺后峭壁上“青云梯”等石刻。
  杨子山南麓清水岩山路口巨岩上,有象怀和瘦生诗刻各一首:
  象怀(生平不详)诗曰:“不尽登临境,萧然野兴闲。泉声栖绝涧,云气绕空山。一曲沧浪罢,千林杳霭间。摩挲追古迹,着意藓痕斑。”
  瘦生诗曰:“仙凡真隔世,坐久道心闲。俯瞰疑无地,高依寄此山。帆归沧海外,衣振白云间。暮霭催人去,余霞散绮斑。”瘦生,名许廷圭,字锡瑶,石井土昔(“土昔”合一字)人,清?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年)举于乡,精通经史、文词,曾掌教杨林书院,考课谨严,士林望若山斗。许廷圭家境贫困,但却不趋奉公门,就是门徒中有人举官前来叩师,也不收礼。
  清水岩寺后巨岩上有宋?南安林文彬诗刻一首:“一山高出众山巅,路转峰别有天。石磴栖云人自远,僧寮隐树地却偏。帆归浯海沧波外,花笑春风古洞前。乘兴招游寻禊事,残霞薄暮上溪边。”[注]浯海:浯屿与大陆间海面。禊事:祭,为消除不祥,常于春秋两季于水滨举行。本诗作于上已日,阴历三月三日上已修禊尤为流行。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杨子山》、《泉州人名录?杨肃、朱熹、吕大奎、林文彬、郑普、留元刚》)
  诗山书院,位于南安十二都山头城(今南安市诗山镇山头街)东岳庙后。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建,原为朱子祠,祀朱熹及欧阳詹。
  光绪十六年(1890年)拓建为书院,卅二年(1906年)改为学堂。为二进硬山式建筑。
  朱熹自画像
  诗山书院内有朱熹61岁时对镜写真的自画像,半身拓印,这是朱熹治漳州行前在崇安五夫里紫阳书堂对着铜镜描绘的。
  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正月,朱熹和将人朝的秘书监、诗人杨万里游了武夷山精舍、钓矶等十二景。杨万里对朱熹蛰居山中7年不受重用深表同情,走后寄来诗作十二咏,其中《精舍》云:“忆我南溪北,千岩万岳亭;妒渠紫阳叟,诧杀一峰青。”《渔艇》中也有“精舍何曾远?只在九曲北。渔艇若不来,弱水万里隔”之句。朱熹读罢,黯然神伤,便自画了一幅半身肖像。
  画中的朱熹穿戴儒服,威仪整肃,双手拢入袖中拱于胸前,似笑非笑,面部须发及右颊耳侧七颗面痣清晰可见。并自题云:“从容乎礼法之场,沉潜乎仁义之府。是予盖将有意焉,而力莫能与也。佩先师之格言,奉前烈之余矩。唯黯然而日修,或庶几乎斯语。”不久,光宗却意外地派他去漳州为守。是年四月廿四日,朱熹到达漳州。
  朱熹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十五日出生在尤溪城北青印溪南山下的家中。其面部北斗状七颗黑痣,出生时即有。《搜神记?管略》云:“南斗注生,北斗注死。”传说北斗星君可主祸福、生死、 富贵。朱熹面悬北斗七星,但在官场中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朱熹自绘肖像而不隐去面部七痣,或许有自嘲“北斗下凡无人识”之意。
  朱熹的这幅自画像,后来由其16代孙朱玉刻于黑页岩,高93厘米,宽50厘米,厚3 .5厘米。石刻于1974年4月在建瓯豪栋街朱子后裔家中被发现,1984年因火灾毁于建瓯文化馆。
  戴凤仪联
  清末,南安举人戴凤仪《松村诗文集?卷18?楹联?诗山书院崇祀关帝、开闽王洎土地神联句》:“帝之神在天下,忠肝义胆,咸荐馨香,讵独诗山供一瓣;王有恩及闽中,辟草披榛,廓清疆宇,宜偕后土永千秋。”
  后来,戴凤仪借为诗山书院崇祀关帝活动撰写对联之机,再题:“惟帝其难之,浩气忠义,史官休仪一矜字;夫子既圣矣,振顽起懦,后学宣尊百世师。”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欧阳詹、戴凤仪》)
  图南书院, 在德化县城解阜门内。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之七·学校志·书院·图南书院》:
  “图南书院,在解阜门内。
  国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知县范正辂建。正厅一座四房,左畔附屋两间,大门一座,门房两间。
  雍正八年(1730年),训导王方英建后宅三间,右畔附屋四间。
  乾隆九年(1744年),知县鲁鼎梅建中堂一座、堂房八间、左右舍十间、仪门一座。”
  清·乾隆九年鲁鼎梅《记》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之七·学校志·书院·图南书院》收录一篇《记》,从文章内容看,当为德化县令鲁鼎梅(燮堂)作于乾隆九年甲子(1744年)。曰:
  “图南书院者何?治之义学也。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乎记?葺其旧,增其新,广而屋之,故从而记之也。
  古之教士者,学校而外,党有庠,家有塾,义学之设视此矣。卜予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故所居必有常,所习必有业。’诚以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借有其地也。书院之建重矣哉!
  虽然,废而弗建,惧其荒也;建而弗广,病其隘也。荒则落吾业,而隘亦无以广培夫英材焉。治有义学,枕龙浔,揖凤翥,地灵所钟,宜人文蔚蒸而起。
  余承乏以来,公余校士其中,深幸邑之向学者众也。为延名宿掌教焉,月再亲课,第其高下,优者奖之,不及者导之。肄业者日益众,旧舍不足以容。
  岁甲子(乾隆九年,1744年),捐俸鸠工,因舍前之地,建一堂八室,左右旁舍十,重门邃宇,视旧制有加。冀沐浴咏歌其中者,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既不病于隘,而愈以相勖于无荒,蒙庄不云乎?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他日抟风而上于此基之矣!
  司其事者,为耆民陈汝度、曾道修,在工数月,劳直钢粒じ婵蚣侵”
  刘毓珍《 图南课艺序》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序(国朝) 》收录“图南课艺序(州太尊刘毓珍)”,曰:
  “连城之璧,毓彩荆山,夜光之珠,潜辉郁浦。玉无翼而飞,珠无胫而走。扬声于章华之台,炫耀于罗绮之堂者,盖遇托有人,而相得益彰也。士君子通经学古,抉圣贤之精蕴,而发为文章,譬若美玉精金,良工巧冶砥而铸之,而后知其为吴钩,辨其为和宝焉。
  乙丑(乾隆十年,1745年)夏,余奉命莅桃源,稔德化素称才薮,后因公抵其地,邑长燮堂公 (鲁鼎梅)出其图南课士艺,请序于余。予阅其文,有理极大醇,气极磅礴,思沉喾而词藻采者,知都人士之厚自砥砺,而燮堂公之振兴有方也。
  夫钟山之玉,泗滨之石,累圭璧不为之盈,采浮磬不为之索。德邑请生,通经学古者,固难更仆数。而质以文,美实由华见,惟燮堂公勘于劝课,故瑶篇锦句,触目琳琅,亦惟彬彬向风,望经品题者众,故贤父母乐得而鼓舞之也。夫制义特士人之羔雁耳,其润身华国,传久行远者,又当进而求之。
  余观德邑水秀山奇,生其间者,更深加淬砺,将价重连城,烛倍夜光,以有体有用之学,而相得益彰。此燮堂公之所深愿,亦予之所厚望也夫!”
  鲁鼎梅《图南课艺序》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序(国朝) 》收录“图南课艺序(鲁鼎梅)”,曰:
  “天地有大文章焉,怪怪奇奇不一名状,环眺山川,忽而云吐,忽而雾垂;忽而浮青凝碧,忽而披霞走练。当前形色,簇簇生新,文心何莫不然?
  德化称人才渊薮,余初拜篆,课士图南书院中,阅其文,光怪陆离,知其有德有造者多也。因董以宿儒,月再课之,奖其佳者,比三年矣。课者不以久而弛,作者愈因久而熟。鞅掌之暇,取新旧文裒而录之,得若干首,有真者、醇者、大者、超者,古若彝鼎,雅若仙,淡若秋水,英若春花,簇簇生新,与山水争秀丽焉。爱评而锓之。盖深喜都人士之绩学有得,以庶几不负余望也。抑余又有进焉,帖括,末也;经济,本也。诸生于通经学古之余,进而求之身为体焉,当有不止于是者。
  锓版成,为弁数言以告之。”
  郑惠L《图南课艺·跋》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之十五·艺文志(下)·杂休文·跋(国朝)》收录郑惠L《图南课艺·跋》,曰:
  “玉逢卞而价重,剑遇华而名彰。士甘子读书养气,嗖光匿采,隐隐跃跃,非得宗工哲匠为之裁成拂拭,则太璞钝置,芒气未腾,终难底于成器,以彪炳宇宙间也。德邑水秀山明,士生其间,类皆厚自砥砺,蕲得表见。
  岁癸亥(乾隆八年,1743年),燮堂
鲁老夫子(鲁鼎梅)以江右名宿魁南宫,下莅斯土。批却导U,切中机宜。每公余,辄诣义学集请生而课之,理禀程、朱,法宗化治,胎经孕史,不诡时,不泥古,一以圣谕之雅正清真为椹质焉。嗣而捐俸,更广学舍堂宇。两傍增数十间,俾生徒讲习其中,振兴鼓舞。每月两课,手自丹黄,捐俸奖励。邑人士彬彬向风,争奉文呈质,冀经品题片言只字,如获异珍。是诚千载一时者也。
  夫荆山之璞,不没于石;丰城之剑,不掩于尘。邑人士得贤父母,而归之涤染、淘新、黜浇、返醇,行见光芒之气,上灼九天;连城之福,价增十倍矣。
  LC落无似,朱墨莫辨,幸滥东郭(“南郭”之误)之竽,于兹数载,仰观乐育,亲炙末光,愧不能赞襄高深。今夫子裒所课文,择其尤者,授请梓人。窃喜请土附骥而显,而L亦得与青云之荣施也。于是赘言。”
  郑惠L《图南书院劝学箴》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下)·箴(国朝)》收录“图南书院劝学箴(有引)(郑惠L)”曰:
  “大矣哉七尺形骸,今古主一腔心血。圣贤关士也,念此肩担匪小,程期良遥。人各有心,八里仰弦歌之化,时方聚首,同堂擅鼓篚之休。所宜陶阴自惜,范任共期者电。朱门示箴,漫云咿唔足了,白鹿垂戒,爰仿条救相舰?所有胪陈,幸为佩服。
•& 一、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人生两间,作述为大。子孝父慈,相将以爱。委质登朝,靖共匪懈。黾勉同心,不祛(右“去”改“日”)是戒。天显子哀,棣萼和蔼。丽泽兰金,交道攸赖。凡此纲常,畴敢自外。
  二、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先致知,研究经史。蓄疑败谋,最为害事。爱谘爰诹,澄心渺旨。析厥毫厘,去非求是。身体力行,VV君子。
  三、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室欲,迁善改过。枢机之发,召荣启辱。无贰无虞,千里可告。德之裕修,损益宜勖。淡泊和平,虚焉若谷。徒义去非,式金式玉。
  四、处事之耍: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义利之界,舜攸分。有为无为,判若泥云。`(ta)茸猥鄙,终世沉沦。学辨古今,非达是闻。彼君子懦,品所为尊。
  五、接物之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一言性恕,终身可行。因人镜己,戒满持盈。横逆妄施,自反持平。责已以重,责人以轻。豚鱼可格,端在至诚。”
泉州四大书院
  宋、元、明代,欧阳书院、泉山书院、小山书院、石井书院并称当时泉州四大书院。
  欧阳书院旧址在今清源山赐恩岩附近。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欧阳书院,在府城东北虎岩。旧志为泉郡四书院之一。”因书院建于市外,故有“刺桐城外读书台”之雅称。
  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间,由欧阳詹的裔孙深、深子模在欧阳洞建欧阳书院,“午夜书声,可以相闻”(明? 陈让《修欧阳书院记》),与泉山书院、小山书院、石井书院并称当时泉州四大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欧阳詹、欧阳深、欧阳模》、《泉州山川?赐恩岩?欧阳洞》)
  清代修葺。
  明代尚书黄凤翔(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凤翔》)曾为书院题七律《清源山欧阳书院》一首曰:“秋风似送读书声,遗迹灵岩结构成.甲第当年龙虎榜,湖山千古薜箩情。朝看野色连云起,夜落灯花带月明。为有孙枝传世业,青苔那许锁柴荆。”注: 薜萝:《楚辞?九歌》:“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人因以薜荔为衣、女萝为带指隐士的服装,亦指隐士及他们的住所。 孙枝:梧桐树上的新枝,指子孙后代。柴荆:树枝、藤条编扎的简陋的门。
  明?黄凤翔撰书的门联:“文章道德开先,万古烟霞成豹隐;载籍音容在望,一龛灯火似萤囊。”
  还有一联据传系近人曾遒撰书:“大历风传欧不二,观潮文起韩退之。” “欧不二”即指欧阳詹,“韩退之”即韩愈。
  赐恩岩西南麓,明?何乔远曾于此辟镜山书院,讲学授徒其中。相国叶向高也曾到此访问,并寻访欧阳洞古迹而留题崖壁间。(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何乔远、叶向高》、《泉州书院?镜山书院》)
  南塘书院,位于石狮市龟湖象磐旁,明·嘉靖八年己丑(1529年)晋江县令钱F(号立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钱F》)废五通神庙改建,是石狮境内最早的官办书院。一般聘请境内外名儒任教习,教材以尊孔读经为主,必修课为经学。主要教材有《四书》、《孝经》、《礼记》、《五经》、《仪记》、《春秋左传》、《周礼》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南塘书院》载:
  “南塘书院,在县南龟湖象畔。
  中崇正堂,祀晦翁
朱子(朱熹)。西正俗堂,东兴教堂,两廊号舍各五间,庖(厨房、浴室)之属皆备。前大门,楼东偏讲堂,楼外有庭,转东重门,又转东达通衢,周以缭垣,垣外余地可亩六分。
  明·嘉靖己丑,邑令钱立斋废五通庙创建。”
  南塘书院是钱F在晋江县令任上,继重修泉山书院、安平石井书院之后建成的第三座书院。其事《南塘书院碑记》(存《江夏黄氏宗谱》,转引自《海交史研究》2008年第2期)也载曰:
  “县治之南六塘,环民数千居,最末为龟湖象磐,齿益繁,村落益簇以阜。其俗信事鬼神,诗书之习萧然也。
  嘉靖已丑(1529年)、庚寅(1530年),邑侯立斋先生省灾,两停骖焉,顾而抚然曰:‘吾闻之斯民也,祀崇弗于肆宏厥居,岁侈其诞,荡靡千亿。伤哉愚也!庶而弗富。’以教责在予,庸是兴修诸水利而二塘独注神思,不日之功足垂于永。
  嗣是,建社学于龟湖之巅,又即其淫祠之大曰‘通庙’者,火其神,斩其蔓,为晦翁 朱先生(朱熹)神位以居之,大书其扁曰‘南塘书院’。”
  南塘书院建成后,吸引了不少学子前来求学,这些人中也有不少后来金榜题名。如嘉靖十四年(1535年),铺仔村黄鳌举进士,任湖广山东布政参议;嘉靖十六年(1537年),洪窟村洪英明中举人,任淳安县令,后累官至刑部主事……贤明辈出的南塘书院从此名声大噪,享誉泉南。
  从《南塘书院碑记》上还可看出,钱F不仅兴学助教,而且为其蕴造“七墩八塔”的景象,成龙山八景,造福一方。龟湖民众感念钱太爷的恩德,在洪窟村建生祠祀之 。
  侯龙书院,又称桂轩,位于永春县吾峰镇侯龙村(亦称后垄村)小学旁边,是永春仅存的至今仍保护完好的古代书院,2002年1月列为永春县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永乐二年(1404年),奉例屯政桃源陈辛得住居二十都石牌,传至第4世陈毅裔迁居二十二都侯龙村。“侯龙”取意“侯龙腾飞而发达”。
  《颖川侯龙陈氏族谱》载:清·康熙(;1722年)间,侯龙陈氏13世陈素厚(岁贡生)在弱冠时(20岁左右)建“竹园斋”,此为侯龙书院之前身。至嘉庆(;1820年)间,16世陈孝武(例授直隶分州)建“桂轩”书斋。“竹园斋”和“桂轩”两书斋经此组合成一座园林式的书院。
  清末,诸生陈超元归乡里主持“桂轩”。陈超元,字蕊庭,曾游学省城福州,以善交游、重然诺而深负时望。时永春知州翁学本大书“董帷”二字以表彰之。“董帷”典出西汉著名学者董仲舒授课时“下帷讲诵”,以喻指闭门攻读或治学精严。
  20世纪20年代,侯龙村旅外茶商陈悌怀独资重加修缮,使池、亭、阁、榭皆备。
  侯龙书院在解放前和解放后一段时间,都作为后垄小学校舍。
  侯龙书院位于侯龙村的腹部,四面绿水青山环抱。为园林建筑,古香古色,颇有特色。据村中老者回忆,书斋原建有十八厅,分别有上下厅、前厅、两厢厅、东西厅、阶下两厅、孔子厅、桂轩两侧厅。今格局仍大体保存完整。
  庭院里有棵奇树,春花似笔毫,称“玉笔花”;秋绽桂花,清雅脱俗。
  书院里有一方池塘,石桥架构池上,原来的石栏盘上有盆栽花,垂柳随风袅袅,鸟语花香,池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惜乎现在书院失于修缮保管,池水近底,满生绿萍。
  石桥飞渡通西院“桂轩”,西院又称“临池”书屋,翘梁雕龙翘脊,彩绘花鸟虫兽。墙面布石浮雕麒麟、凤凰,临池挂木质金字牌匾“鸢飞鱼跃”。上厅前厅上,原悬挂有知州翁学本的题匾“董帷”和县府表彰陈辗敦捐资一千银元的牌匾“热心教育”,今俱无存。大厅有一柱联尚依稀可见:“种树类培佳境地,读书如拜小神仙。”
  书院之南数10米,有一座立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的“节孝坊”,经多年风雨至今犹存,诉说着历史的沉重。
  香山社学旧址在德化县香林寺左路东楼花厅,创办于明?建文二年(1400年)。过去作讲堂的壁间有古联一对:“听讲应有神,大地好从湖水渡;闻香知无隐,前峰喜作莲花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寺庙?香林寺》)
  北宋时,泉州德化北区葛坑、田地、湖头、蔡岩、桂阳等处乡村是属尤溪县辖,尤溪属延平府。延平是“闽学四贤”之地,乃李侗、罗豫章、杨时、朱熹理学活动中心,故府学、书院遍布各县乡。
  因此,在明?建文二年(1400年),原来是穷乡僻壤的德化桂阳、曾坂、田地、湖头等地乡人,为培养本乡子弟,与香林寺和尚商量,在香林寺东楼花厅创办“香山社学”,初收学生三十多人。
  香山社学培养当地乡村生员,直至清初,出了不少有名人才。社学毕业后做官的又往往报答母校之地香林寺。
  香山社学培养的生员中,以明代中宪大夫凌辉最著,在朝廷任职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凌辉》)
  凌辉从小在香山社学就读。作广东监察御史期间回到母校,见香林寺东楼旧损破败,作诗一首:
       “重上危楼思豁然,倚栏点缀旧山川。
身超世界尘嚣外,目断中天杳霭边。
郁郁苍松经岁月,萧萧翠竹洒风烟。
回思昔日登临处,瞬息如今又十年。”
  因此,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他的同年曾坂的曾灏创建寺内观音楼时,凌辉献出收来的租谷100担维修祖殿及方丈住室,不忘师恩。
  同时,凌辉还请封创寺僧人许了他、郑道徽为祖师公。
  明?祟祯七年(1634 年),香山社学后来的生员苏嗣卿、方如蕃、苏维见、林排开、严其林、凌潜夫、林俞卿等七人同是二十四岁,同一年生日,因受张溥于在苏州虎丘开“复社”大会的影响,也成立“同庚联谊会”。这恐怕是泉州府最早的同学会学生组织。
  香林寺僧人和历代住持也十分支持社学,香山社学学生与和尚住在一块。有个来此访游的进士以为这不像正规书院,便讥讽教书先生曰:“儒释共一堂,弟子三千,俗界三千,问和尚何以为尚?”先生随口应道:“门墙高楼仞,学士十八,罗汉十八,请先生他处谋生。”来人自觉失言没趣,乃自嘲自解曰:“真是佳走(跳蚤)跌倒干。”
  元代,在金门建有浯洲书院,并设租办学。明?成化间废。
  清?林文斗 《赋别浯江书院诸生》:
       “布衣曾染帝京尘,辜负东风二十春。
        浯岛俚蚩停ぐ捕嗌倏椿ㄈ恕
        穷通有命非关学,饮啄虽微亦夙因。
        三卧沧江缘底事?此间容得苦吟身。”
离相寺书院
  离相寺书院位于泉港区山腰街道离相寺,依寺办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离相寺》)
  唐·天复二年(902年)王潮、王审知兄弟执掌闽地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光州固始人郑济时(字洪父)、陈国忠(字义卿)避地入闽,定居于惠安北部今泉港区区域。天v六年(909年)在塔山东麓创建荐福院。郑济时、陈国忠一同住于院中,传习诗书,开一方文教之风。殁后,并祀于惠北十都(今属泉港区南埔镇先锋一带)灵应庙。
  此后近千年的封建时代,尽管荐福院演变为离相院、二相院、离相寺,此处始终长期兼作书院,化育一方文教。从离相院书院走出的周围乡里诸姓英才俊彦、登科入仕者辈出不穷。见于史籍的有:
  郭F,字景初,北宋·前郭(今属山腰街道)人,问学该贯,元丰八年(1085年)特奏名进士,秘书丞,著有《汾阳集》。
  郭郊,北宋·前郭(今属山腰街道)人;F从弟。学古有获,崇宁二年(1103年)特奏名进士。官司户。
  蔡义可,南宋·钱蔡(今属山腰街道)人,绍兴五年乙卯(1135年)汪应辰榜进士。能暗诵唐诗不遗一字。年74岁时任邕州(今广西南宁)判官,至84岁而归,时人奇之。
  郭洙,南宋·前郭(今属山腰街道)人;F孙。沉潜经史,晦明无间,淳熙十一年(1184年)卫泾榜特奏名进士,官工部员外郎。
  郭浮休,元·前郭(今属山腰街道)人;郭洙曾孙。教授于离相院,《县志》称其“邑士,富有文艺”,事迹载于文苑。其好友、同安丘葵曾多次造访并赋诗《离相院》、《离相院暂憩》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丘葵》)
  卢琦,字希韩,元·德音里卢厝(今属峰尾镇诚平村)人。至正二年壬午(1342年)陈祖仁榜进士。任台州录事,延平知事,永春、宁德县尹,擢二盐课司,授温州路平阳知州。入祀乡贤祠,为元代著名文学家。入《元史》良吏传。(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卢琦》)
  郑文贤,明·七都(今属前黄镇)人。洪武(;1398年)贡生,广西梧州府郁林州同知。
  陈除,明·七都陈庄(今属山腰街道)人。永乐十二年甲午(1414年)何琼榜举人。任国子监助教。
  蔡恭,字孟敬,明·七都西蔡(今属山腰街道)人。永乐十五年丁酉(1417年)李骐榜举人,十六年戊戌(1418年)联捷进士。授兖州府同知。
  涂完,字尚美,明·七都前涂(今属山腰街道)人。永乐十五年丁酉(1417年)李骐榜举人,初授南京应天府江浦知县,官至知州。
  郑俊,明·七都(今属前黄镇)人。永乐(年)贡生,济南临邑县丞。
  唐源,七都新宅(今属山腰街道)人,明正统十二年岁贡,授临江府照磨。
  吴观,明·七都西吴(今属前黄镇)人,明正统(年)贡生,济南府宾州知州。
  连焰,明·七都坝头(今属前黄镇)人。弘治(年)贡生,广东石城教谕,高州府训导。
  连忻,明·七都坝头(今属前黄镇)人。正德(年)贡生,惠州府兴宁训导,广州府清远教谕。
  庄应祯,字希周,号石坡,明人,祖籍龙田(今前黄镇龙田)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进士,历官至广东右布政使。墓葬今涂岭下炉“玉笏朝天”石北边。(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庄应祯》)
  朱一龙,字于田,号昆东,明·后林(今属前黄镇三朱后林)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唐汝楫榜进士,官至江西左布政。(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一龙》)
  郭良(;1587年),字复吾,号北洲,明·前郭(今属山腰街道)人。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年)申时行榜进士。历刑部主事、员外郎,山东佥事,广东参议改云南按察司佥事。入祀乡贤祠。著有《北洲文集》、《枫磐文集》。
  欧从云,字清源,明·欧厝(今属山腰街道)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韩敬榜进士。授浙江嘉兴府推官。
  黄文惠,字仲晋,号朋五,明·前黄(今属前黄镇前黄)人。万历四十年(1612年)高崇谷榜举人。任四川合州知州。
  黄元亨,明·前黄(今属前黄镇前黄)人。天启七年(1627年)戴震雷榜举人,合州守。
  郑耀星,明·古县(今属前黄镇)人。崇祯三年(1630年)张能恭榜举人。授太仆寺卿,山西道监察御史,内阁中书舍人。
  杨起凤,清·杨厝(今属峰尾镇)人。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林廷选榜举人。授文林郎、江南安庆府宿松县事,户部广西司政。
  欧,清·欧厝(今属山腰街道)人;欧从云。顺治六年(1649年)岁贡,授永福建阳训导。
  蔡亨,清·西蔡(今属山腰街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岁贡。
  庄大勋,清·埭港(今属山腰街道)人。嘉庆十二年(1807年)吕兴国榜武举人。
  庄大,清·埭港(今属山腰街道)人。道光元年(1821年)恩科王聘三榜武举人。
  清·乾隆、嘉庆(;1820年)间,一些读书人曾借施琅“春园”(今芳草园)作院舍,组织“崇正书院”。后废。
  光绪(;1908年)初,郡绅请于原施琅“冬园”增建书斋。“冬园”又称“松石山馆”,位于泉州古城东南隅(现温陵北路)释仔山,是施琅园林之一。施琅殁后,地易他姓,后又卖作斋堂,因堂主犯案没官。
  光绪十年甲申(1884年),官府即以法兰西团练剩余之款提充起盖,焕然一新。建筑书院时,于院内增竖 “研经味道之室”一匾,而总名为崇正书院,有讲堂、回廊、书斋、楼阁、假山、池塘,极其轩敞。讲堂坐北朝南,大门向西,颇为堂皇。时施琅“冬园”一些旧物尚存,如六角亭、古梅、巨松、石笋等。
  崇正书院因属知府掌管,经费较有保证,且因建院时间已属晚清,故也成为泉州城内保留至清末的三所书院之一。
  民初,崇正书院曾划部分空地用作农事试验场。
  1930年,苏秋涛在府文庙创办平民中学,1932年增设高级农村教育科(泉州农校前身)。1935年秋,平民中学改为晋江私立民生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后迁至崇正书院旧址,简称民生农校。解放后民生农校收归国有,名泉州市农业学校。改革开放后泉州农校迁至大平山新址;其地 2006年辟为释雅山公园。
  现新门街芳草园西隅绿树掩映中亦有一座书香十足的古大厝,额为“崇正书院”。这座古大厝原在涂门街清净寺西侧,是明·户部尚书黄景P家族的旧居,当年涂门街改造时因故按原结构形态整体迁移到芳草园(原施琅园林“春园”),复建时命名为“崇正书院”,以作纪念。
  附:民国·曾遒《过旧崇正书院有感》和现代陈泗东按
  曾遒《桐阴旧迹诗纪·过旧崇正书院有感》(原载《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晋江县文献委员会编,1946年 。现载陈泗东《幸园笔耕录》,陈泗东按,鹭江出版社,2003年出版):
  “崇正书院旧名东园(?应为冬园),有石刻嵌门额,西对释雅山,即施靖海侯冬景之园。施后地易他姓,后又卖作斋堂,因犯案没官。清·光绪间,郡绅请为崇正书院,以甲申(1884年)防法兰西团练剩余之款提充起盖。焕然一新,讲堂回廊,楼阁假山,极其轩敞。
  闲从故老话东园。  释雅山前事略存。 (原注:地在凤池释雅山,俗名米粉山。)
  百尺龙鳞资匠斧,( 原注:假山前有大松树,两三人合抱,外国人估价在万元以上。可作三尺余全面大园桌二、三十块,有自然纹理,后竟伐为薪。其树旁山上有一图,额书“松关晓月”。)
  一庭鹤影泣梅魂。(原注:后进东畔有六角亭,边植古梅数株,冬景也,后均枯萎。)
  棉花自此无遗种,(原注:后院改为农会,所有隙地皆种美国棉花,现亦废。)
  石笋何曾有旧痕。(原注:假山对面“松石山房”檐前有一石笋,高一丈馀,闻当日施侯致此石甚费力。)
  正学不崇文字废,
  研经味道莫重论。(原注:“松石山房”内又有一匾,题“研经味道之室”。)
  崇正书院讲堂,坐北朝南,大门向西。其最擅名者,一松一石。松之大,石之高,为近所罕有。闻假山下一池,恐水之渗漏,底皆范以锡,则当日之豪侈可想见也。
  【泗东按】
  施琅,字琢公,晋江衙口人,初为郑成功部将,后降清率兵渡台,降郑克u,收台入清,功封靖海将军靖海侯。克u降,初康熙欲放弃台湾,琅力主经营,故台湾始终为我国有效控制之领土,施有功焉。其子世纶官至漕运总督,为清代著名清官,俗称施不全,清有小说《施公案》敷衍其事。
  崇正书院之六角亭,后移入中山公园(原注:即今人民体育场)。1946年国民党专员罗尔瞻移埋留府埕之明代七部棺于亭畔。解放初扩建体育场,棺、亭均废。
  崇正书院余物今已无存,残余假山文革后亦废。此院遗址今为晋江地区农校校舍,唯施琅的故宅仍围在校舍之中,其子孙尚居其内。从前其正厅之中,有施琅坐像一尊,须髯戟指,甚有威仪。外加清朝冠带官服,以绣为之,衣冠制作精致,寒暑易服。文革中象被打碎。又厅上有大柜数个,内贮施将军的田地租单,皆清初物,有经济史料价值,今荡然无存。
  据李硕卿同志说,崇正书院地属通源铺。松树系先被焚,后被大风刮倒。”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琅、黄景P、郑克u、施世纶、曾遒》、《泉州民居· 施琅“春、夏、秋、冬”四季园》)
  位于安溪县长坑乡政府内,建于清?光绪间,县文物保护单位。
  三进庭院,第一进面宽五间,开三门,明廊式。二进为楼阁式庑廊。宽深三间,雕饰废坠。后进与左右绕以房屋与第一进相连接,成为半圆形的整体。风格独特,是安溪县仅存的古代书院。
(南宋?睦宗院清源书院。明?一峰书清源书院。清?集贤铺清源书院)
  泉州历史上的清源书院先后有三处:一是南宋时的清源书院,在袭魁坊旧睦宗院内;而是明代,一峰书院一度改名为清源书院;三是清代的清源书院,在集贤铺承天寺南侧,即今南俊巷晋光小学址。
  南宋?睦宗院清源书院
  南宋?淳佑六年(1246年),南外宗知宗正事赵希衮在州治西南袭魁坊旧睦宗院内建清源书院。元初废。(参见泉州历史网《南外宗正司》)
  明?一峰书清源书院
  明?崇祯间,一峰书院一度改名为清源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书院?一峰书院》)
  清?集贤铺清源书院
  清?乾隆陈之铨建
  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清源书院》载:
  “清源书院,在府治东南集贤铺承天寺之左。
  原系靖海侯施家(施琅)所建,名曰‘浴(夏园)。其后人分割转售他姓,日就倾颓。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郡守陈公之铨以温陵书院房屋稀少,五邑士子来学者,多不敷居住,遂捐俸倡率绅士购建兴修,名曰‘清源书院’。
  中为讲堂,前为石亭,方池环绕。对联云:‘琴书在御,任眼前鱼S鸢飞,悟行文旨趣;函丈无尘,看槛外水流山峙,参来养性工夫。’左有小山石桥,横亘其下。转而上则得月楼,岿然在望焉。
  讲堂之后,有内堂东西两房,窗棂明净,可为掌教行文之所。左旁有厅,迥向有廊,转过楼下,房屋较为轩爽。其东边厢房一连十余间,诸生可群萃肄业焉。”
  清?乾隆杨廷桦扩充
  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清源书院》载:
  “乾隆癸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郡守杨公廷桦议欲扩充,院前有屋三进,共计十多间,通桂坛巷,原为施家旧业,再行购置,掌教陈绳V恐日久视为传舍,亲书‘清源学舍’匾额,悬在门首,不许外人借住,以昭画一。
  其山长修金薪水以及诸生膏火,历任郡守皆有捐置。将银项发各典铺生息,立有碑记,以杜侵渔,可按数稽查焉。”
  清?嘉庆重修《清源书院经费碑》与冯国柄《记》
  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清源书院》载:“嘉庆七年,重修《清源书院经费碑》。署府冯国柄记。”并收录冯国柄《记》文如下:
  “泉郡为子朱子(朱熹)过化之地,而王梅溪(王十朋)、真西山(真德秀)两先生皆守兹土,所以启迪而薰陶之者,至深且久,故有海滨邹鲁之称,钜儒名臣后先辈出。士生其间,耳濡目染,必有以继迹前贤,而教育造就,非加意于书院不可。
  乾隆丁亥(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前守陈公之铨别购新院,颜曰‘清源’,醵经费千金。后杨公廷桦守是邦,复鸠金共成四千五百有余两,岁费有资,条教章程,灿然大备。
  嘉庆辛酉(嘉庆六年,1801年)仲春,余奉檄行郡事,先诣书院而校士焉。核其经费,仅存四之一,盖为官侵吏蚀,不可复追矣。予惧其由此而废也,割俸料量终岁计费八百余缗,是曷可以继,乃亟先倡捐。复谋之僚友及绅士,鸠金各半,获符原额,付子钱家生息以供岁费。诸规条略有增改,要不离乎旧章者近是。
  抑余闻之,郡治旧有小山丛竹、温陵各书院处来学者众,陈公以其隘也而易之,此地有亭池竹木,学舍讲堂,藏修息游其间,既有其区,复有其藉,从此咸加刻励,砥行立名,为邦国之光。是则陈、杨二公之心,而亦即余之殷殷望于多士者也。多士勉乎哉!
  是为序。”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过旧清源书院有感》和现代陈泗东按
  曾遒《桐阴旧迹诗纪·过旧清源书院有感》(原载《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晋江县文献委员会编,1946年。现代陈泗东加按后载《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年出版):
   “施靖海侯城中有四园,为春、夏、秋、冬□游之所,后废。其在桂坛承天寺南者,改为清源书院。内二门额,有隶书‘澄圃’二字。又多植荔枝及大树,即夏景也。
  桂坛何处郁秋香,
  漫道科名旧讲堂。(原注:地离桂坛甚近,院内第一进即讲堂,两房壁顶及两边廊,均竖历朝显宦名匾。)
  涵碧轩前池水净,(原注:西畔有涵碧轩,面临池,今废。)
  轻红荔下夏天凉。(原注:池有石桥,桥如龟背。旁植荔枝数株,夏时纳凉地也。)
  元勋象废思忠懿,(原注:讲堂后西畔又有一大堂,东壁嵌韩魏公象。后移镇雅宫,现又不知在何处矣。魏公为宋代元勋。)
  先觉祠湮吊紫阳。 (原注:院有楼,北与承天寺角道墙相比连,有先觉祠,祀朱子。今亦废。)
  古树浓阴灰劫烬,(原注:尽东处有大旷地,古榕数株,均砍伐。)
  纪功谁识故侯坊? (原注:旷地之北,有靖海侯石坊,亦废。)
  清源书院为五邑课士之地。院内有山长,聘郡中之宿学名儒任之。每月分初二、十六为两课,是日,府学训导到院点名,分卷。初二之课,郡太守主之;十六之课,山长主之。文学之佳者,有膏火以奖赏之。此事之废,已近四十年矣。
  【泗东按】
  清源书院之假山、池桥,古树今尚残存。民国间改为晋江公学(后名晋光小学),今为红旗小学,旧迹渐次泯灭。
  韩魏公(韩琦)画象,以水成岩阴刻者,仍存,今归市文管会收藏。
  清源书院之山长(即校长),清末陈と(字铁香,泉州象峰巷人,翰林,著有《闽中金石略》等。)主之。下有斋长(即学生班长),各年分委成绩优异的充任。光绪壬寅(1902年),先父仲瑾公曾任斋长,是年中举人。膏火费(即助学金)由斋长转发。
  听先父说,光绪中某年某月初二,泉州知府到院主课,此人不学无术,是个捐钱买官的市侩,在泉以贪污出名,学生很讨厌他。他讲话时,大家哄堂大笑。竟以‘哗堂不敬’之罪,革了斋长林鹤(字佑安,泉州北门人。著名书法家。)的秀才。山长争执无效,数年后,经申诉,林才恢复秀才。甲辰(1904年),林与其弟林骚(字叔潜,号醒我,工诗,有《半诗集》行世。)同榜中进士。
  在该院学习的多是成绩较优的。据说苏大山(字君藻,泉州胭脂巷人,著有《红兰馆诗钞》。他致力地方史,独力撰《晋江私乘人物列传》数十卷,稿未刊,文革中被毁。)当时以古学著称,先父以策论著称。
  清末泉州文风甚盛。壬寅科(1902年)中举者,单晋江县就近二十人。现就记忆所及,附记于此:吴增(字桂生,南安籍居泉州,甲辰进士。)、林骚、宋应祥(字尚宾)、曾遒(字振仲 )、陈砥修 (字仲瑾)、苏镜潭(字菱槎)、王冠群(字志超)、陈育才(字泽山)、陈天球(字学优)、杨家栋(字柏芗)、黄鹤(字师竹)、吴曾(南门人)、施乾(衙口人)、汪煌辉(字照陆,惠安人居泉州)等人。
  另外,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泉州还有文武状元各一人,文为吴鲁(年)、武为黄培松(卒于民国初,其状元坊立于开元寺前街上,因他监斩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辛亥革命后坊首先被推倒。残石‘会元状元’,现存市文管会。)探花一人,黄贻楫(年),以及进士如陈と、龚显曾(字咏樵)、黄谋烈(字佑堂)、黄抟扶(字祝堂)等多人。
  解放后,泉州进士林骚,举人曾遒、陈仲瑾、汪煌辉、洪锡畴(字禹川,南安人。)、施乾(住厦门),副举人伍寿生(侨居菲律滨),贡生张(字仰薇,惠安人,住泉州),廪生苏大山、叶耀垣(字青眼),秀才叶修篁、陈景枢、龚叔仪、蔡玑(侨居菲律宾)等人尚健在。
  均曾肄业于清源书院。
  &&清 · 龚显曾 《亦园脞牍》载:
  ‘吾郡清源书院,旧为靖海侯施襄壮公旧园,名曰‘澄圃’。乾隆间郡守陈公之铨购为讲舍,额曰‘清源书院’。池亭花石间,讲学安砚,尽足供吟眺而陶性灵也。书院迭有修治。
  同治己巳(1869年)、庚午(1870年)、辛未(1871年)余承乏是席,时亭舍半就倾圮,乃偕黄香圃丈贻檀,谋诸张小舫郡守其曜,倡捐裒集得二千余金,为之鸠工庀材,重新榱桷,裹扎山石,筑亭其巅。
  桥之南有奎亭,供祀奎星。
  旧址低湿易敝,亦为之高扎基础,以应文明之象。
  假山之巅,旧有小亭,岁久仅存基址,予为重复旧筑,额曰‘万家春树’,题曰:‘山有亭旧矣,诹诸故记曰万家春树。岁历绵亘,童焉无存。予承乏讲席,既与都人士新其黉宇,复L石培磴,缀茸兹山,即旧址而亭之。息游凭眺,或不无少增胜览云。’
  此则资料附记于此。”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琅、朱熹、王十朋、真德秀、韩琦、曾遒、陈と、林鹤、林骚、苏大山、吴增、苏镜潭、吴鲁、黄培松、黄贻楫、龚显曾、黄抟扶》、《泉州民居·施琅“春、夏、秋、冬”四季园 》、《泉州书院·小山丛竹书院、温陵书院》)
  梅峰书院,位于现永春一中校园内。
  知州嘉谟倡建于清?乾隆卅一年(1766年)。光绪卅二年(1906年),乡贤郑安邦、吴佑熙捐资并募集侨资创建永春州中学堂于州城内考棚,后迁于梅峰书院,1951年改为永春县第一中学。
  其址原有梅峰书院碑刻4方,现在仅存2方:
  一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州嘉谟撰。嘉谟倡建梅峰书院,并以余金贮存生息,以为师生脯修膏火之资。
  另一为提督福建学政王杰撰并书的《梅峰书院记》石碑。碑文记鼎建梅峰书院的始末。
温陵书院(泉山书院)
  温陵书院,南宋在行春门外初建时称泉山书院,明·正德移建于今东街蔡巷内,清·乾隆重修,改名温陵书院。古与小山书院、石井书院、欧阳书院并称“四大书院”。
原为泉山书院
  温陵书院于南宋始建时在行春门外今东街的第一医院院址,称泉山书院;明初以其地改建为晋江县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晋江县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温陵书院》:
  “温陵书院,(明)隆庆《志》(《泉州府志》):泉山书院为宋·文公&朱熹(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建,旧在行春门外。
  明初,以其地改建晋江县儒学,祀文公像于明伦堂。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御史钟道元、田斌、陈仲述、教谕王敬移建祠于殿后。陈仲述《记》。”
  明·洪武陈仲述《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温陵书院》收录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陈仲述《记》”曰:
  “晋江为泉州附邑,邑学旧为泉山书院,朱先生祠在焉。今改为学,于是舁文公旧像置明伦堂上。师生讲肄杂处,无以示尊崇之意。
  洪武戊辰(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缙云钟道元以御史按事至泉,谒学宫,跻讲堂,顾瞻有不豫色,谓:‘文公先生天下万世所宗承,况斯邑为过化之地,祀于学,以风励后生,宜尊且严,祀无专所,其可乎哉?’
  时襄城王敬适典文教,白于邑丞常守雍,卜礼殿后隙地别为祠以专祀。公议以克合,于是]除粪壤,疏剔榛荒,辰日既良,以经其始,越明年告成,凡若干室。幽幽秩秩,有庑有堂,舁旧像置祠中,俨乎如生人正坐堂上,学士大夫来游、来歌于斯者,拜谒祠下,如亲严师,亦莫敢不敬焉。
  予时继道元亦来,王君白其事且属予记。
  予惟诸君知崇朱子之祠,斯知学朱子之学。士生斯世,不欲为圣贤则已,如欲为圣人、贤人,舍朱子无以迳。
  粤自人文肇开,五三六经载籍之传,不可尚已。乃笃生尼父(孔子,字仲尼),于周室东迁之际,以集其成,斯文之兴丧,天实为之,岂苟然哉?夫何秦人暴戾,难除篇籍,大道之绪日泯。两汉之士,喙喙争鸣,至周、程、张、邵诸儒出,得不传之学以相授受,天又笃生朱文公于有宋南渡之时,以折其衷。
  天之兴起斯文,谓无其意可乎?于东迁生孔子,于南渡生朱子;孔子不得其位,朱子亦不大显庸于时,盖俾之立言垂范,扶植人纲人纪于衰世,皆天也。
  今士大夫咸知孔子之道,不可一日无,一日无则生之理几熄。朱氏之学孔子之道之寓,求观孔子之道,必自朱子始。苟为不然,如适燕而南其洌试蕉逼湓淇芍猎眨看朱子为有功于名教,在吾徒为千万世罔极之恩也。
  予也少,有志于朱学,而弗窥其堂,无以塞王君请。虽然,朱子之书,家传人诵,昭列粲然,若繁星之丽天,有志于学者,可求而得之,又奚庸赘,遂书以为记。”
  明·正德泉山书院移建于今东街蔡巷内
  明·正德十年(1515年)泉山书院移建于今东街蔡巷内,即今鲤城区东门小学址。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温陵书院》:“正德十年,知府葛恒乃移建于县学前蔡巷内,塑朱文公像其中。仲述《碑记》移竖于此。嘉靖十六年(1537年),郡守王仕俊构祀田为祠孙朱i守顾之资。沈源《记略》。”
  明·嘉靖沈源《记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温陵书院》收录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沈源《记略》”曰:
  “安城方南&王公守泉之次年乙未(嘉靖十四年,1535年)春,祀文公&朱先生之祠。见朱氏二嗣人焉,孱然弱也。
  公问为谁,源进曰:‘公嗣人,以檄来主斯祠者。’
  曰:‘然则何以生?’
  曰:‘园有荔,圃有蔬,岁得千缗,以食以衣。’
  曰:‘十缗也,以衣食乎?’
  予慨夫前之君子有以来之,而莫能生之也,遂出白金十两示源曰:‘是足以生公之嗣人矣,为我处田租焉。’晋江尹鲍君龙助白金六两,源暨生员谢鉴、陈谅朋助白金四两,合二十两,乃付之开元寺主僧。
  僧曰:‘有去府城四十里而遥,土名流水庄,有田一w,沃壤也。岁可获租三十石,以五石为修守费,二十五石者,实租也。’
  以白于方南公,方南公喜曰:‘是足以生矣。’乃申命源曰:‘征远者肇近者也,克终者慎始者也,详核以杜欺,定保以防夺,为我告后之君子,凡吾所以处此,为文公也。薄海内外凡诵法孔子者,皆知有文公,苟见其嗣人焉,莫不敬而恤之,将衣之、食之、教之、载之,惟恐其弗至也,矧兹田也,以衣食嗣人者,有欺焉忍弗杜之,有夺焉忍弗防之也哉。’
  田属开元寺都其事,佃甲卢宜清,分治者佃户卢汝庆等四十五名,内载米二石,以隙地畀僧人,俾之自输其嗣人,实食租二十五石,盖义举也。”
  清·康熙知府王者都修并洪士铭《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温陵书院》:“国朝·康熙十二年(1673年),知府王者都修。洪士铭《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温陵书院》收录“洪士铭《记》”曰:
  “吾郡为朱文公过化之地,比屋L诵,私淑其遗泽者,五百余载于兹矣。郡有先生祠,鼎革后,军旅频仍,庙貌倾圮。
  沛国王公来守是邦,乃允诸生请,捐俸余以倡修治,撤祠而重构之。又于祠北建十堂,置号房数十楹,以为诸生讲习之所。盖鸠工具材,不u时而告成事,于是堂宇聿新,遗像俨赫,拜瞻考肄,罔不祗勤,诸士因属余为言记之。
  余惟我国家文教,覃敷道化,蒸蒸侔于云汉。独闽滨淘罚昀矗臼峭琳撸饰村乩窭质拢袷舻鼻尻讨幔员蜓湃遄冢晔ヌ熳幼魅酥烈猓哉裥怂刮奈喝巍`妫『纹涫⒁玻
  夫温陵夙被文公之化,蔼然有邹鲁遗风。然前此固患奖进之无其人,即有其人矣,或阻于时会之未得为,而今乃幸观于斯,是知吾道之将兴,殆非偶然。异日必有真儒踵起,以绍紫阳氏之绝学者。紧惟公实启之,盖与宋·梅溪(王十朋号梅溪)、西山(真德秀号西山)仝有功于兹土者比烈矣。(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十朋、真德秀》)
  予惧久而湮其姓氏也,因为之记。”
  清·乾隆重修更名温陵书院并靖道谟《记略》
  清·乾隆七年(年)重修,更名温陵书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温陵书院》:“乾隆七年,知府王廷诤捐俸重修,中祀朱子。别建启贤祠,祀韦斋先生(朱松,学者称韦斋先生,朱熹之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松》)。旁构敬业堂,并学舍十三间,集诸生讲业其中,置田租为膏火。靖道谟《记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温陵书院》收录“靖道谟《记略》”曰:
  “泉州,古温陵郡,(南)宋·朱文公主同安簿时,讲学于兹。旧有泉山书院,在郡城东行春门外,塑公像而崇祀焉。后改为学宫,祀公于明伦堂。(明)洪武戊辰(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御史钟公道元改祀于礼殿东。正德乙亥(正德十年,1515年),郡守葛公恒移建于蔡巷,易书院之名为文公祠,即今地也。旁置学舍为诸生肄业所。厥后兵燹频仍,渐就倾圮。本朝初太守沛国王公者都加修葺焉。然因仍旧制,卑陋湫隘,无以肃观瞻。
  今太守全椒王公,谓文公溯源洙泗,倡道东南,集诸儒之大成,崇祀之地不宜简陋,集绅士会议,首捐俸鸠工庀材,撤旧而更新之。别建祠祀韦斋先生。旁构敬业堂并学舍十三间,俾诸生讲业较艺其中。
  经始于辛酉(乾隆六年,1741年)春三月,讫工于冬十月,费白镪以千计。制度备,规模宏敞。复颜书院之名,而冠以‘温陵’,盖郡之名所自始,不忘其初也。
  旧有田租碑记犹存,而年远湮没无可考。公复多方设法,为诸生谋膏火,详载祠产碑记。
  昔真西山先生(真德秀)守此邦,朝讲学而夕治事,公盖后先一辙云。
  郡绅士仝立记。
  闽自唐·常观察(常衮)晋兴文治,延欧阳行周先生(欧阳詹)设教,人始知学。至有宋治泉郡者,乾道(;1173年)间王梅溪先生(王十朋),会诸生于学宫讲经。嘉定(;1224年)间,真西山(真德秀)先生听治之暇,即亲讲学。明·嘉靖(;1566年)间,朱仲南先生(朱炳如字仲南)先教化而后刑罚,择诸生才隽,谈道论文,庚午(隆庆四年,1570年)乡试,郡中式者五十八,士称极盛焉。国朝(清)文治聿彰,设义学以兴教化,代不乏人;然书院之设,渺乎未闻。盖近圣贤居而馆地常隘,集文学士而膏火不充,所以难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常衮、欧阳詹、王十朋、真德秀、朱炳如》)
  今郡侯全椒王公廷诤号斋抚治泉州,首先文教,文庙、贤祠捐俸修整。每诣学宫,集诸生而训诲之,人知自驯。郡东朱文公祠旁有温陵书院,年久倾废,捐俸建祠,旁及书院,圮者建之、漏者葺之,学舍焕燃以新。又虑诸生课业膏火无资,复捐清俸置租税,按月给费。
  邑侯江夏胡公格号寿平,协力捐俸。赞襄盛事。
  夫兴贤育才,贤大夫之事也;而亲承教化,争自奋励者,非学人之责欤?邦人士躬逢盛事,公勒石以志不朽,非徒以彰盛德,明设立规模,俾后人有所考据。犹望官斯土者,踵而继之。而人文蔚起,软化之盛与源山并峙,S水俱流者,宁非有以倡之耶?
  ——大祠后新修书院三间,另二直头一祠,西新建敬业堂,并下层三间,一讲院,前新修书院三间,并前层通连共三间。
  以上书院共十三间、二直头,作诸生会馆,不得混称义学,借作书室。
  ——店屋一座,在东街行春门楼内辑和五邑坊外第六间巷仔边,坐北向南,阔一丈六寸半,深二丈一尺半,每年收税银十两五钱,现租黄九观。
  ——店屋一座,在东街辑和五邑坊外,黄厝巷口第一间,坐北向南,每年收税银七两五钱,现租户叶二观。
  ——店屋一座,在东街辑和五邑坊外,门楼巷口第二间,坐北向南,每年收税银七两五钱,现租户郭殊观。
  以上店屋三间,每年租银共二十五两五钱,系府学教授按月取税给诸生课费。
  ——田一段三w,坐北门外石塘前,土名石厝,载租一石二斗,大佃户田长耕。
  ——田一段一w,坐洋塘乡,土名石坚园潭,载租二石三斗,大佃户杨元、杨宁同耕。
  ——田一段一w,坐洋塘乡,土名官坝坑,载租二石,大佃户田送耕。
  ——田一段二w,坐洋塘乡,土名相向头及大w身下,载租一石,大佃户杨兴耕。
  ——田一段一w,坐杨厝前崎w,载租四斗,大佃户杨兴耕。
  ——田一段一w,山院乡后亭厝斗内大井后,载租一石,大佃户许谨耕。
  ——田一段二w,坐洋塘乡,土名院后墩兜,载租一石一斗,大佃户杨球耕。
  以上共七段十一w,载租额九石,给祠丁收税资香灯洒埽。”
  安溪紫阳书院
  安溪紫阳书院,位于安溪县学东部,明·嘉靖中,提学副使邵锐建。奉祀朱熹,两边供奉朱熹 门生、安溪县令陈宓、陈淳。(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陈宓、陈淳》)
  德化紫阳书院
  德化紫阳书院,位于德化县治西上市。明·嘉靖七年(1528年)德化知县许仁改天妃宫建。已废。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书院·紫阳书院》:“紫阳书院,在县治西上市。嘉靖七年(1528年)知县许仁改天妃宫建。今废。”
  溪益馆,又称英都学馆,现辟为“洪承畴纪念室”,位于南安市英都镇霞溪村溪益自然村 ,距洪承畴故居几百米;是泉州市仅有的明代乡村馆学建筑遗存,列为南安市和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洪承畴》)
  翁山洪氏五房8世洪恒轩创建于明·嘉靖廿六年丁未(1547年)。
  明末,洪承畴少年时在此启蒙读书。据传,洪承畴家境贫寒,11岁辍学在家帮母做豆干,每日清晨还要到英圩埔走街串巷叫卖。时西轩长房洪启胤办村学,洪承畴叫卖豆干之余,常在学馆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洪启胤发现洪承畴极有天分且抱负不凡,免费收其为徒,让他重返校门 。
  溪益馆整体为一般民居建筑,块石垒砌与土壁结合,卷棚式屋顶,阔3间,深2间,门上横额刻有“溪益馆”3 字。
  前厅有现代历史学家苏双碧题词“开清第一功”,壁上悬挂着清·康熙朝大学士李光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光地》)、近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等颂扬洪承畴的诗篇。
  中厅桌案上供有洪承畴身穿清朝官服的彩色画像,室内陈列洪承畴一生事迹。
  从中厅边门进入小护厝,原为馆师寝室,现供奉创建人洪恒轩神位。
  瑶台书院,在德化县瑶市社薜萝峰之麓。
  清 · 乾隆《 德化县志·卷 7 ·学校志· 书院 · 瑶台书院 》: “瑶台书院,在瑶市社薜萝峰之麓。乾隆十一年 ( 1746年 ) ,知县 鲁鼎梅 、教谕 曾晋 、训导 萧国琦 捐俸倡建,举人 颜瑛 ,贡生 苏重光 ,监生 林升丽 、 林士品 ,生员 林文华 募建。”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书院·瑶台书院》收录一篇《记》,从文章内容看当为县令鲁鼎梅作。曰:
  “余莅德之四年,建图南书院落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图南书院》),每公余过访邑人士,就学者皆造焉。顾英才济济,方惧字舍之不足以容拄R病
  既而邑孝廉颜君等以治之南鼎建瑶台书院,请余与广文曾君、萧君往相其阴阳,因地势规方度向,中立讲堂,旁为肄业之室,又旁为茶烟之所。擘画既毕,各捐清资佐之,观者咸踊跃相庆,出泉贝以经营。
  阅月,鸠工饬材,上栋下宇,规模备具;垣墉暨茨,渐次就理。行见誉(下改为“毛”)咸A,渊渊乎弦诵之声起于图南者,即于瑶台观其盛,斯文昌明之兆,后先j耀,则所望于此都人士者也。
  因濡笔而为之《记》。”
  镜山书院,位于赐恩岩西南麓与五台峰东南麓交界处之醉月岩( 后茂乡往龟山岩大道旁)。今无存。
  醉月岩腰有一片突出巨岩,屹然耸立,上部有一圆形平面,其平如镜,如在月明之夜,反映出特别的明亮的光线,整座岩石犹如一片天然镜台,称“镜石”,岩因此又称“镜山”。
  明·万历廿四年(1596年),何乔远(字稚孝)在广西布政司经历任上因妻温氏病亡,请假回泉州治丧,自此里居不出廿余年,在醉月岩筑“镜山书院”授徒讲学、著书立说。
  何乔远在醉月岩西侧高地上建一排三间小庐,题曰“自誓斋”,旁边再建小厨房,西面刚好有清泉一泓,脉脉往下流注,何乔远题“枕泉”两字。
  又在醉月岩下特建一亭,纪念南宋初曾在醉月岩隐居的老宰相李邴,取名“镜亭”,并于岩侧题字“宋李邴结庐,明何乔远构亭” 。
  明·万历卅二年(1604年),永春颜廷渠以86岁高龄慕名而来探访,题下“不厌”二字,石刻今存,上款 “万历甲辰年”,下款“左史八十六翁桃源颜廷渠为稚孝先生书” 。
  泉州府程太守曾亲到书院听讲,看到各地来此听讲的学子很多,小小草庐容纳不下,乃捐建一座阁楼于小庐的西侧,题名“天听”。
  在“不厌”石以北又建一亭,是何乔远著述起居之处。何氏逝世后,中丞苏家宏题“何南宫著书处”。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后,求学者多,并求留宿,何乔远乃购民屋于山前,并自成院落,以容纳诸多求学听讲者,置有“镜山书院”木门坊以作标志。
  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年),大学士叶向高与南安洪有声,晋江黄国鼎、郭梦詹等四人到“镜山书院”访问,也留题刻石,至今尚存。
  何乔远逝世后,泉州人为纪念之,竖碑于山麓,文曰:“在笔当年推柱史”。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镜山书院》和现代·陈泗东按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镜山书院》(原载《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晋江县文献委员会编,1946年。现代陈泗东加按后载《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 年出版):
  “东门外后茂乡往龟山岩大道旁,有石坊镌‘镜山书院’四字,大盈尺。想何公当日于此讲学授徒,山上有石,圆如镜,其号镜山者以此耳。院址已无可考,惟石坊数年前尚完好。癸未(1943年)重九,与诸友登龟岩,过其地,则已毁折,唯东畔剩一石柱而已。
  旷代英才集讲帷,建坊原以表尊师。文章自得江山助,道德终随世运衰。镜似月圆空有石,堂经年久渺无基。额题不见留鸿雪,风雨千年一柱支!
&&赐恩岩畔晚晴初,旧迹重寻剩劫余。黉序有祠嗟废祀,名山何处问藏书?地荒野鬼窥遗迹,秋老寒蝉噪故墟。著作丛书湮没尽,心伤圣学已沦胥!
  【泗东按】
  何乔远 (),字稚孝,号匪莪,学者称镜山先生。父何炯,宅在泉州衮绣铺。万历丙戌(1586年)成进士,历官南户部侍郎,卒赠工部尚书。是明代著名的史学家,著述甚多,《闽书》、《名山藏》尤著。今镜山书院已无存。
  据蔡景煌同志《何乔远山房考察记》最近之调查:
  “北郊后茂村背,即赐恩山西南麓,有勒石题记:
  ‘万历丙辰(1616年)孟冬朔日,大学士福清叶向高同洪工部有声、黄宫谕国鼎、郭太学 梦詹,到此手题。’同石又镌有‘不厌’两字,上下款是:‘万历甲辰(1609年)前左史八十六翁桃源颜廷榘为稚孝先生书。’附近山石也留有‘镜山’、‘镜亭’题刻。
  登山数十步,见一巨岩,朝南欹斜平削,石面勒‘醉月岩’三字,题款是:‘宋李文肃公 邴结岩,明后学何乔远构亭。’
  岩下依山,空旷如屋,圮基断垣犹存。”
  题刻诸人之洪有声,南安人,万历甲戌(1574年)进士,官南京工部郎;黄国鼎,晋江人,万历戊戌(1598年)进士,授编修,同修国史;郭梦詹,晋江人,左副都御史郭惟贤之长子,以父荫授太常典籍,后官户部主事。
  以上石刻均尚存。”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清源山·赐恩岩·醉月石[镜石]》、《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何炯、李邴、颜廷渠、叶向高、黄国鼎、郭惟贤、曾遒》)
  鳌水书院,又称鳌城书院,前身是永宁卫学,位于石狮市永宁,现为永宁中心小学办公室。
  明·成化元年(1465年),永宁卫知事陈用之在军事重镇永宁卫设“永宁卫学”,是石狮市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学校。时收军生60名入学,礼聘莆田县名儒陈愈到永宁卫学任教3年,培养出30多名学生。永宁“文风稍进,学者德之”。
  永宁卫学停办后,乡人在永宁之东的观日台、镇海石邻近建文祠,又称鳌水书院、鳌城书院。
  因年久失修,清·乾隆间(;1795年),永宁董明俊、董明榜两兄弟捐资修葺,修文庙,建关(关羽)、 朱(朱熹)二祠。
  清末,梅林商人蔡名标捐400余两银元重修。
  近代由侨胞捐资整修。
  鳌江书院,即文公祠,位于晋江市东石镇第二社区。始建于明初,是晋江现存的两个古书院(文祠)之一。1991年4月列为晋江县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专祠·文公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武举人名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