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白采的《被摈弃和摒弃者》

存庫(519)
“婦人有朝哭良人,暮適他士,涉歷百庭,顔色不愧。”按即《警世通言》卷二莊生詩所謂:“夫妻百夜有何恩,見了新人忘舊人”,或《紅樓夢》第一回《好了歌》所謂:“君生日日説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張岱《瑯嬛文集》卷四《家傳·附傳》所記有小説院本勿如者:“仲叔姬侍盈前,岱曾勸叔父出之。姬侍曰:
‘奴何出?作張氏鬼耳!’仲叔喜,亟呼岱聽之。……甲申,岱同萼弟奔喪,姬侍林立,請曰:‘得早適人,相公造福!’岱笑曰:
‘張氏鬼奚適耶?’姬侍曰:‘對老爺言耳!年少不得即鬼,即鬼亦不張氏待矣!’”《警世通言》搧坟劈棺一篇,西方傳譯,仿作紛紜;古羅馬小説曾寫艷孀變節,以明“婦人心性不可信恃”,談者每與是篇並稱。
【增訂四】猶太俗傳古説,一狐誡豹曰:“爲婦者罔其生夫,負其死夫”(),因歷舉前事爲鑑。第四事言羅馬一貴人得罪縊死,陳屍懸樹十日,有卒衛視之;適一婦新寡,觀此卒,兩情相悦,卒懈所守,屍遂被盜。婦慰卒曰:“無傷也!有先夫遺體在。”
婦即破坟,親曳夫屍出,俾卒懸樹,卒曰:“犯人秃鬝而汝夫多髮,兩屍殊不類,奈何!“婦於是捽死夫首而力撏其髮盡”(,,,,)。
竊謂童話有九尾雄狐佯死以試牝狐事,正復此意。胥不外乎莎士比亞名劇所嘲:“不事二夫誇太早,丈夫完了心變了”(
;)。夫與妻盟不再娶,妻死而夫背信者,見之載筆,如劉敬叔《異苑》卷六袁乞、《太平廣記》卷三二二引《幽明録》吕順、《夷堅甲志》卷二《張夫人》、《丁志》卷九《太原意娘》、卷一八《袁從政》、《聊齋志異》卷八《鬼妻》之類,偶然寓誡,而寥落未成慣題。是亦“雙重兩性道德”之一例(參觀《周易》卷論《大過》)。白居易《婦人苦》所歎“婦人一喪夫”,如竹之折,而“男兒若喪婦”,則如柳之折,流俗視爲當然。男尊女卑之世,丈夫專口誅筆伐之權,故苛責女而恕論男;發言盈庭,著書滿家,皆一面之詞爾。歸過嫁罪而不引咎分謗,觀乎吾國書字,情事即自曉然。義訓之不美不善者,文多從“女”傍,“奸”、“妬”、“妄”、“妖”之屬,凡一百六十八字(徐珂《康居筆記彙函》之二《呻餘放言》),其理不言可喻。使蒼姞造字,如周姥制禮,當不若是矣!
①&o]多指再嫁。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大凡士族女郎,無改醮之禮。”
白采《被摈弃者》:“他们只为了贪懒惰的原故,便不再醮,以为名节。”
②不若是:不是這樣的。
已投稿到:白采是江西高安人,出身于商业地主家庭。1911年从筠北小学毕业后继续刻苦自修。早年在高安女子学校任教,开始作诗习画。后毕业于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任教于上海立达学园、厦门集美学校。著有《白采的诗》、《白采的小说》等。&&&&&&&&&&&&&&&&&&&&&&&&&&&&&&
白采原名,字国华,一名。江西人,出身于商业家庭。1911年从筠北小学毕业后继续刻苦自修。
年间,三次离开家乡漫游名山大川,过着漂泊的生活。1918年重阳节因惦念父亲回到家乡。曾组织同学会,创办,并在高安县女子学校任教。1921年创作第一篇白话小说《乞食》。充满纠纷的家庭生活与不幸的婚姻使他深感痛苦。
1922年春节后离家去上海,为隐其行踪,改名白采(后又称白吐凤),考入专门学校。1923年底毕业,在上海当过教员、编辑。1924年写成著名长诗《者的爱》。这首诗歌颂为生命的尊严而献身的人,单纯、质朴而又充满力量,被誉为“这一路诗的押阵大将”。
1925年秋执教于上海江湾立达学园。1926年初应聘到厦门集美学校农林部任教,暑假动身到泸杭一带漫游,刚到吴淞口即病逝于船上。&&1918年重阳节前夕,因思念高龄多病的老父,他回到家乡。此后3年多,在高安倡办同学会,联络同仁,筹集资金,资助贫困学生。在高安县女子学校任教两年,在高安进修学院开办图书馆,为同乡读书提供方便。1921年,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第一部小说《乞食》。第二年再次离家外出漂泊,更名白采。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专攻西洋画,学余则钻研文学。为排遣心中的苦闷,寻求对现实的答案,与创造社、文学研究会的成员密切交往,先后在《创造周报》《小说月报》《文学周报》《妇女杂志》等报刊上发表小说14篇。其作品看似写生活琐事,但反映的是家国兴衰、时代风云和他对社会、人生的严肃思考,体现了五四时期的精神和文学理想。 &1923年,白采因感情破裂与妻子离婚。8月14日在《创造周刊》上发表小说代表作《被摈弃者》。对一个曾与人相爱,在有了孩子后遭摈弃的妇女的病态心理描写入木三分,以精于变态心理描写著称。毕业后,在东方艺术专门学校教书,兼报馆编辑,来往吴楚江汉、苏杭沪宁间。次年1月,发表第一首也是他唯一的一首新诗《赢疾者的爱》。在抒情叙事诗中移植象征主义艺术并使之民族化,为中国现代叙事诗开拓了路子。作品充满幻想色彩和浪漫情调,有意淡化情节,着力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正视现实,对黑暗旧世界有不妥协的抗争精神,对未来充满热烈憧憬,体现了那一时代反封建求民主的知识分子的奋斗精神。使他在郭沫若之后,成为“这一路诗的押阵大将”(朱自清《新文化大系序》)。&&&1925年秋,白采任上海立达学园国文教授。次年2月,改就厦门集美学校农林部之聘。暑假到香港漫游时患病,搭乘海轮“公平号”回上海。8月27日,船抵吴淞口时病逝。后3年,同乡友人陈南士“觅得遗稿于江湾立达学园,凡新旧诗日记十数册以归”,编为《绝俗楼诗》。1935年南昌独学斋刊印发行,收旧体诗525首,词46首。遗著《绝俗楼我辈语》4卷,1927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白采的小说第一集》,1924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收录小说7篇。郑伯奇于1935年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收录《被摈弃者》。朱自清于1935年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收录《赢疾者的爱》。
《绝俗楼遗诗》 &白采的小说(小说集)1924,中华
白采的诗(长诗《赢疾者的爱》)1925,中华
绝俗我辈楼话()1927,开明&&&&
绝俗楼上诗(上下册,诗集)1935,南昌独学斋
绝俗楼选集1982(在出版)
白采__故乡图白采是一个不可捉摸的人。他的,他的性格,现在虽从中略知梗概,但在他生前,是绝少人知道的;他也绝口不向人说,你问他他只支吾而已。他赋性既这样遗世绝俗,自然是落落寡合了;但我们却能够看出他是一个好朋友,他是一个有真心的人。
“,”我是这样的知道了白采的。这是为学生诗集的事。李芳将他的诗集交我删改,并嘱我作序。那时我在温州,他在上海。我因事忙,一搁就是半年;而李芳已因不知名的急病死在上海。我很懊悔我的需缓,赶紧抽了空给他工作。
正在这时,平伯转来白采的信,短短的两行,催我设法将李芳的诗出版;又附了登在上的小说《作诗的儿子》,让我看看——里面颇有讥讽我的话。我当时觉得不应得这种讥讽,便写了一封近两千字的长信,详述事件首尾,向他辩解。信去了便等回信;但是杳无消息。等到我已不希望了,他才来了一张明信片;在我看来,只是几句半冷半热的话而已。
我只能以“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自解,听之而已。但平伯因转信的关系,却和他常通函札。平伯来信,屡屡说起他,说是一个有趣的人。
1923年8月,李芳早逝,不及看到其诗稿出版;将近三年后,友人白采复骤别尘世,又不及见到自己想看的诗评。
这两个人的死,虽皆非朱自清先生的过错,他却同样从心底里感到歉疚。于是,他怀着对亡友的思念,开始继续写作《白采的诗歌》,至日写完(收入《你我》,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初版卷一,P224);然后,又写出一篇感情真挚的回忆散文《白采》,表达对亡友的怀念与歉疚。
从朱自清先生与诗人李芳、白采的这两段交往经历看,无论普通学生还是朋友,凡需要帮助的时候,朱自清先生都能够襄助到底,实在算是一个忠诚的。
《梅花》当初,学生李芳找他删改《梅花》并作序,他完全可以以事务繁忙为由推辞,然而,他却应承下来,哪怕对方只是自己的一个普通学生。李芳病故,他又主动为其删改诗稿,并为的出版而奔走四年之久,直至得到它将要出版的消息才罢手。如今,有多少肯为一个家境如此贫寒的学生而奔走呢?又有多少人愿意为朋友这样奔走呢?
再想想朱自清先生为白采写诗评一事。尽管白采误解朱自清先生在先,但当发现白采的诗歌非常可观时,朱自清先生却表示愿意为它写一篇评论。如今,又有多少有这样的精神呢?虽然这篇评论迟迟未写,但写评论既非对白采的主动承诺,不能早日写出也是可以理解的。白采死后,朱自清先生尽心尽力,将这篇评论写出,完成了这个不是的承诺——如果不是一个忠诚的朋友,能做到这一点吗?
所以,我最后想借李芳的诗集名与他的一首诗,表达对朱自清先生的敬意:梅花般的品格,海潮般的信诚。
《羸疾者的爱》简介
徐志摩白采的《羸疾者的爱》大意是个羸疾者(即肺病者,在当时是视为无药可医的绝症的)的故事。诗的第一段是说诗人偶然飘泊到一个山川秀美,环境安静的村庄,村长乃一慈祥的老人,有一美貌的独生女,将这个飘泊者迎到他们的别墅,厚加款待。村长意欲以女相许,那女郎也爱上了他。
白采这首《羸疾者的爱》共七百二十余行,万余字。完稿于民国十三年间,距离五四时代不过短短五年。那时许多新诗人还在旧诗词窠臼挣扎,或乞求西洋的,以资涂饰,白采旧根柢之厚,具见于他《绝俗楼我辈语》一书,但他这首长诗竟能将旧诗词的辞藻、语汇及旧格律、旧意境,扫除得干干净净,以一种崭新的姿态与读者相见,不是天才能办得到吗?
他若不早死,我想他不仅能与、并驾齐驱,甚或超而上之,也说不定。因为徐朱早年时代的作品,或乞助西洋或不脱旧诗词的羁束,哪能有白采这样壁立万仞,一空倚傍,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大手笔与非凡的气魄呢?
白采这首《羸疾者的爱》恐怕大半是真实的事迹,至于飘泊到一个山明水秀,世外桃源般山村,遇见一个慈祥且有学问的村长,恐怕是虚构的了。诗的思想是尼采式的,朱自清批评得很好,他说白采是“献身于生的尊严而不妥协的没落下去”。尼采的理想“”,是比现代人更强壮,更聪慧,更有能力措置世界万事,使文化进步一日千里,呈现庄严璀璨之壮观。好像只有超人才有生存于这世界的权利,我们这群庸庸碌碌的酒囊饭袋,只配做超人的垫足石罢了。
尤其那些衰弱有病的,更没有生存的资格。诗人因自己已患了不治之疾,生理心理均呈病态,遂自惭形秽,无论如何,不肯接受那女郎的爱,并劝女郎找武士一般壮硕的人结婚,好改良我们这积弱的民族,正是尼采超人思想。而且宁愿牺牲自己为下一代种族着想,思想之正大光明,也真教人起敬起爱。
朱湘笔者曾在某一刊物上看见过白采的一幅照片,穿着,胸前好像有王平陵先生所说的一个大领结,那是当时艺术家的标记。至于容貌则五官秀整,风神俊朗,不愧为一个美男子,不过他口角虽含微笑,眼光则颇忧郁,面目也像有点浮肿,这个人即使不,也决非寿征。他生活的放浪怪僻,大概也是为了自己这个病,不愿久生,故意乱加糟蹋,以践其早日脱离尘世的目的。
这又是易卜生“不全则宁无”那个理想害了他。他诗所说“既不完全,便宁可毁灭;不能升腾,便甘心沉溺;美锦伤了蠹穴,先把它;钝的,不如断折”不是说明了吗?总之,白采实是二三十年代一位颇为突出的诗人,他惊采绝艳的才华,固足令人拜倒,他的不幸的身世,和神秘的失踪,尤足使人惋惜无已。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6次
参与编辑人数:9位
最近更新时间: 22:51:14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白采是江西高安人,出身于商业地主家庭。1911年从筠北小学毕业后继续刻苦自修。早年在高安女子学校任教,开始作诗习画。后毕业于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任教于上海立达学园、厦门集美学校。著有《白采的诗》、《白采的小说》等。&&&&&&&&&&&&&&&&&&&&&&&&&&&&&&
白采原名,字国华,一名。江西人,出身于商业家庭。1911年从筠北小学毕业后继续刻苦自修。
年间,三次离开家乡漫游名山大川,过着漂泊的生活。1918年重阳节因惦念父亲回到家乡。曾组织同学会,创办,并在高安县女子学校任教。1921年创作第一篇白话小说《乞食》。充满纠纷的家庭生活与不幸的婚姻使他深感痛苦。
1922年春节后离家去上海,为隐其行踪,改名白采(后又称白吐凤),考入专门学校。1923年底毕业,在上海当过教员、编辑。1924年写成著名长诗《者的爱》。这首诗歌颂为生命的尊严而献身的人,单纯、质朴而又充满力量,被誉为“这一路诗的押阵大将”。
1925年秋执教于上海江湾立达学园。1926年初应聘到厦门集美学校农林部任教,暑假动身到泸杭一带漫游,刚到吴淞口即病逝于船上。&&1918年重阳节前夕,因思念高龄多病的老父,他回到家乡。此后3年多,在高安倡办同学会,联络同仁,筹集资金,资助贫困学生。在高安县女子学校任教两年,在高安进修学院开办图书馆,为同乡读书提供方便。1921年,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第一部小说《乞食》。第二年再次离家外出漂泊,更名白采。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专攻西洋画,学余则钻研文学。为排遣心中的苦闷,寻求对现实的答案,与创造社、文学研究会的成员密切交往,先后在《创造周报》《小说月报》《文学周报》《妇女杂志》等报刊上发表小说14篇。其作品看似写生活琐事,但反映的是家国兴衰、时代风云和他对社会、人生的严肃思考,体现了五四时期的精神和文学理想。 &1923年,白采因感情破裂与妻子离婚。8月14日在《创造周刊》上发表小说代表作《被摈弃者》。对一个曾与人相爱,在有了孩子后遭摈弃的妇女的病态心理描写入木三分,以精于变态心理描写著称。毕业后,在东方艺术专门学校教书,兼报馆编辑,来往吴楚江汉、苏杭沪宁间。次年1月,发表第一首也是他唯一的一首新诗《赢疾者的爱》。在抒情叙事诗中移植象征主义艺术并使之民族化,为中国现代叙事诗开拓了路子。作品充满幻想色彩和浪漫情调,有意淡化情节,着力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正视现实,对黑暗旧世界有不妥协的抗争精神,对未来充满热烈憧憬,体现了那一时代反封建求民主的知识分子的奋斗精神。使他在郭沫若之后,成为“这一路诗的押阵大将”(朱自清《新文化大系序》)。&&&1925年秋,白采任上海立达学园国文教授。次年2月,改就厦门集美学校农林部之聘。暑假到香港漫游时患病,搭乘海轮“公平号”回上海。8月27日,船抵吴淞口时病逝。后3年,同乡友人陈南士“觅得遗稿于江湾立达学园,凡新旧诗日记十数册以归”,编为《绝俗楼诗》。1935年南昌独学斋刊印发行,收旧体诗525首,词46首。遗著《绝俗楼我辈语》4卷,1927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白采的小说第一集》,1924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收录小说7篇。郑伯奇于1935年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收录《被摈弃者》。朱自清于1935年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收录《赢疾者的爱》。
《绝俗楼遗诗》 &白采的小说(小说集)1924,中华
白采的诗(长诗《赢疾者的爱》)1925,中华
绝俗我辈楼话()1927,开明&&&&
绝俗楼上诗(上下册,诗集)1935,南昌独学斋
绝俗楼选集1982(在出版)
白采__故乡图白采是一个不可捉摸的人。他的,他的性格,现在虽从中略知梗概,但在他生前,是绝少人知道的;他也绝口不向人说,你问他他只支吾而已。他赋性既这样遗世绝俗,自然是落落寡合了;但我们却能够看出他是一个好朋友,他是一个有真心的人。
“,”我是这样的知道了白采的。这是为学生诗集的事。李芳将他的诗集交我删改,并嘱我作序。那时我在温州,他在上海。我因事忙,一搁就是半年;而李芳已因不知名的急病死在上海。我很懊悔我的需缓,赶紧抽了空给他工作。
正在这时,平伯转来白采的信,短短的两行,催我设法将李芳的诗出版;又附了登在上的小说《作诗的儿子》,让我看看——里面颇有讥讽我的话。我当时觉得不应得这种讥讽,便写了一封近两千字的长信,详述事件首尾,向他辩解。信去了便等回信;但是杳无消息。等到我已不希望了,他才来了一张明信片;在我看来,只是几句半冷半热的话而已。
我只能以“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自解,听之而已。但平伯因转信的关系,却和他常通函札。平伯来信,屡屡说起他,说是一个有趣的人。
1923年8月,李芳早逝,不及看到其诗稿出版;将近三年后,友人白采复骤别尘世,又不及见到自己想看的诗评。
这两个人的死,虽皆非朱自清先生的过错,他却同样从心底里感到歉疚。于是,他怀着对亡友的思念,开始继续写作《白采的诗歌》,至日写完(收入《你我》,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初版卷一,P224);然后,又写出一篇感情真挚的回忆散文《白采》,表达对亡友的怀念与歉疚。
从朱自清先生与诗人李芳、白采的这两段交往经历看,无论普通学生还是朋友,凡需要帮助的时候,朱自清先生都能够襄助到底,实在算是一个忠诚的。
《梅花》当初,学生李芳找他删改《梅花》并作序,他完全可以以事务繁忙为由推辞,然而,他却应承下来,哪怕对方只是自己的一个普通学生。李芳病故,他又主动为其删改诗稿,并为的出版而奔走四年之久,直至得到它将要出版的消息才罢手。如今,有多少肯为一个家境如此贫寒的学生而奔走呢?又有多少人愿意为朋友这样奔走呢?
再想想朱自清先生为白采写诗评一事。尽管白采误解朱自清先生在先,但当发现白采的诗歌非常可观时,朱自清先生却表示愿意为它写一篇评论。如今,又有多少有这样的精神呢?虽然这篇评论迟迟未写,但写评论既非对白采的主动承诺,不能早日写出也是可以理解的。白采死后,朱自清先生尽心尽力,将这篇评论写出,完成了这个不是的承诺——如果不是一个忠诚的朋友,能做到这一点吗?
所以,我最后想借李芳的诗集名与他的一首诗,表达对朱自清先生的敬意:梅花般的品格,海潮般的信诚。
《羸疾者的爱》简介
徐志摩白采的《羸疾者的爱》大意是个羸疾者(即肺病者,在当时是视为无药可医的绝症的)的故事。诗的第一段是说诗人偶然飘泊到一个山川秀美,环境安静的村庄,村长乃一慈祥的老人,有一美貌的独生女,将这个飘泊者迎到他们的别墅,厚加款待。村长意欲以女相许,那女郎也爱上了他。
白采这首《羸疾者的爱》共七百二十余行,万余字。完稿于民国十三年间,距离五四时代不过短短五年。那时许多新诗人还在旧诗词窠臼挣扎,或乞求西洋的,以资涂饰,白采旧根柢之厚,具见于他《绝俗楼我辈语》一书,但他这首长诗竟能将旧诗词的辞藻、语汇及旧格律、旧意境,扫除得干干净净,以一种崭新的姿态与读者相见,不是天才能办得到吗?
他若不早死,我想他不仅能与、并驾齐驱,甚或超而上之,也说不定。因为徐朱早年时代的作品,或乞助西洋或不脱旧诗词的羁束,哪能有白采这样壁立万仞,一空倚傍,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大手笔与非凡的气魄呢?
白采这首《羸疾者的爱》恐怕大半是真实的事迹,至于飘泊到一个山明水秀,世外桃源般山村,遇见一个慈祥且有学问的村长,恐怕是虚构的了。诗的思想是尼采式的,朱自清批评得很好,他说白采是“献身于生的尊严而不妥协的没落下去”。尼采的理想“”,是比现代人更强壮,更聪慧,更有能力措置世界万事,使文化进步一日千里,呈现庄严璀璨之壮观。好像只有超人才有生存于这世界的权利,我们这群庸庸碌碌的酒囊饭袋,只配做超人的垫足石罢了。
尤其那些衰弱有病的,更没有生存的资格。诗人因自己已患了不治之疾,生理心理均呈病态,遂自惭形秽,无论如何,不肯接受那女郎的爱,并劝女郎找武士一般壮硕的人结婚,好改良我们这积弱的民族,正是尼采超人思想。而且宁愿牺牲自己为下一代种族着想,思想之正大光明,也真教人起敬起爱。
朱湘笔者曾在某一刊物上看见过白采的一幅照片,穿着,胸前好像有王平陵先生所说的一个大领结,那是当时艺术家的标记。至于容貌则五官秀整,风神俊朗,不愧为一个美男子,不过他口角虽含微笑,眼光则颇忧郁,面目也像有点浮肿,这个人即使不,也决非寿征。他生活的放浪怪僻,大概也是为了自己这个病,不愿久生,故意乱加糟蹋,以践其早日脱离尘世的目的。
这又是易卜生“不全则宁无”那个理想害了他。他诗所说“既不完全,便宁可毁灭;不能升腾,便甘心沉溺;美锦伤了蠹穴,先把它;钝的,不如断折”不是说明了吗?总之,白采实是二三十年代一位颇为突出的诗人,他惊采绝艳的才华,固足令人拜倒,他的不幸的身世,和神秘的失踪,尤足使人惋惜无已。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6次
参与编辑人数:9位
最近更新时间: 22:51:14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求白采的《被摈弃者》_百度知道
求白采的《被摈弃者》
收录于《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第三集》,拜托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需求采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