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旧物市场淘来的龙盘,800年前是什么朝代代的?

魏晋南北朝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222年—589年),又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这个时期从222年孙权称王到589年灭而统一中国,共369年。可分为时期(以正统,与并立)、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东晋与时期、时期(南朝与北朝对立时期,共150年)。另外位于,全部建都在(孙吴时为,即今天的)的、、的、、、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的兴起、的勃兴及、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的三百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1]起始时间公元222年——公元589年
“魏晋南北朝”,它是几个朝代统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司马炎十个。
我们不妨就先从“魏晋南北朝”一词开始,“魏”指的是三国里的。由于曹魏受,在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以称为“”。而“晋”主要指的是后,由氏所建立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东晋王朝(此时北方是“”时代),“南北朝”则指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直到建立,统一南北方后,自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除了魏晋南北朝一词外,也有以“”来指称这个时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的时间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相当,它的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地区,而且国都都在(或称、,即今日之)。
五胡十六国
匈奴人建立汉政权(后改曰赵,史称),公元316年,刘渊族子攻占长安,俘,西晋亡国,共历四帝、52年,北方从此进入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代。五胡十六国,自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直到公元386年被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为止,共历135年。在此期间,共有六个民族各自建立,包括、鲜卑、氐、羌、羯;这些王国的统治区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带,共计有成汉(人)、夏(匈奴赫连氏)、(匈奴刘氏)、(羯族石氏)、(氐族苻氏)、(羌族姚氏)、(鲜卑族乞伏氏)、(鲜卑族慕容氏)、(鲜卑族慕容氏)、(鲜卑族慕容氏)、(冯氏)、(汉族张氏)、(氐族吕氏)、(汉族李氏)、(鲜卑族秃发氏)、(沮渠氏)等。但另外还有汉人的魏、鲜卑族慕容氏的、及北魏前身的等不被计算在内,此即史称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这时诸国彼此混战,仅有前秦时,曾经一度统一北方,但为时不久。[2]南朝各国皇族主要是汉族或次级世族,因为在东晋末期之后,军职大多由汉族或次级世族等担任。由于执政者的努力,出现与等治世,使得国力富盛。皇帝受获声誉深重的主流世族拥护,然而世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并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门担任军职或次要官职以平衡政治势力。由于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由于运用错误与北朝的兴起,使得南弱北强,疆域渐渐南移。到南朝时为梁武帝改善,和北魏之乱,使南朝国力逐渐追上北朝。但在他晚年时,过度崇信佛教,国家离心力渐强,导致了很多原南朝权贵军阀跟随归顺的发动,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独霸政局的侨姓世族也完全崩溃,由南方土著豪族取代。最后到南朝陈的方完全统一南朝,但陈国力已衰,只能依长江抵御。[2]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第一,南北经济趋于平衡。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为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第二,和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佛教,导致和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第三,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第四,各交流加强。由于的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的繁荣奠定了基础。[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突出特点
⑴科学技术突出。如的的计算,的《》等。
⑵思想界异常活跃。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⑶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⑷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此时期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2]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系统和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南北朝文学——作品选
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前期,是中古期的第一段。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的标志从品评到文学品评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辑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新的文学思潮魏晋南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魏)《》、(西晋)《》、(梁)《》、(梁)《》等论著以及(梁)《》、(陈)《》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陶渊明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论著中,可以看到一种新的文学思潮,这就是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探寻文学的特点、文学本身的、文学创作的规律,以及文学的。在汉代,儒家诗都占统治地位,强调与政治教化的关系,诗歌被视为“经为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的工具。至于诗歌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以后,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整个文学思潮的方向也是脱离儒家所强调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这时提出了一些崭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风骨、风韵、形象,以及言意关系、形神关系等,并且形成了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各类文艺形式之间互相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标志着一个新的的到来。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就是在这种新的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展开的,同时它也为这种文艺思潮提供了赖以产生的实践依据。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赋,从汉代的大赋演化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转变。五言古诗在汉末蓬勃兴起,文人的个人抒情之作被后人奉为圭臬。此后曹植、王粲、刘桢、阮籍、陆机、左思、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庾信,虽然选取的题材不同、风格不同,但走的都是个人抒情的道路,他们的创作也都是个人行为。其中有些,抒写政治生活中的愤懑不平,也并不带有政治教化的目的。至于梁体诗,虽然出自宫廷文人之手,也只是供宫廷娱乐之用而已。诗人们努力的方向在于诗歌的形式美,即声律、对偶、用事等语言的技巧,以及格律的完善。正是在这种趋势下,中国的古诗得以完善,新体诗得以形成,并为近体诗的出现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唐诗就是在此基础上达到了高峰。[2-3]尽管中国文化的发展趋于复杂化,但儒学不但没有中断,相反,却有较大发展。孔子的地位及其学说经过玄、佛、道的猛烈冲击,脱去了由于两汉造神运动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外衣,开始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就魏晋南北朝的学术思潮和思潮来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改革、发展和补充儒学的愿望。他们不满意把儒学凝固化、教条化和神学化,故提出有无、体用、本末等哲学概念来论证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们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名教符合自然。此时期虽然出现儒佛之争,但由于与政权结合,使儒学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伦理作认同,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合流的趋势。[1][4]时代,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时期的新形势,玄学思潮归于沉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佛教大量译经,广泛流行,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的各个层面。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玄、佛、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学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评焦点,由玄学转向佛教,出现了大批反佛思想家。[1]崛起于北方,其所遵循的思想和采取的政治措施皆为名法之治而重道德名节,从而影响了整个时代。在思想理论上,体现道法结合的刑名之学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曹操。
魏晋之际,道法的结合逐渐趋于破裂,以为骨架的思潮开始摒弃魏晋早期的名法思想,转而批评儒法之士。这样,在道法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玄学进一步得到强化。
后期,玄学思潮同极端发展,至此,玄学所主张的放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行为上,都对封建政权构成破坏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学内部及儒家学者的不满,从而掀起对和玄学的批判思潮。
东晋时期,的流行,特别是般若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道家、玄学的思想、语言及方法,故出现玄佛合流的趋向。因此,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除继续批判道家、玄学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义和人文传统批评佛教。他们站在维护儒家名教的立场上,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伦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响,力图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但都缺乏足够的理论系统和创造性。[1-2]包括了魏、蜀、吴,分别是曹丕、及所建立。
曹魏的年代始于公元220年,篡汉,建都,史称魏或曹魏。统治范围有整个、,以及长江中游的江北及甘肃、、辽宁的大部分地区。亡于公元265年,共历、46年。
为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于成都,曰汉,史称蜀或蜀汉。统治区域有今四川、、贵州全部和陕西的一部分。公元263年为曹魏所灭,共历二帝、43年。
孙吴为孙权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2年孙权称,229年称帝,吴,建都于建业,史称孙吴或。统治区域有今长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和两广地区。为晋朝所灭,共历四帝、59年。西晋与东晋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公元265年代魏称帝(晋武帝),曰晋,建都洛阳,史称。公元280年 灭吴,统一全国,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统治疆域东、南至海,西至,南至,北至大漠,东至。
但死后不久,之间爆发“”,曹魏以来入徙塞内的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公元317年,晋朝宗室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及淮河流域,建都于,史称东晋。公元420年,代晋,改为宋,东晋亡,共历十一帝、104年。共历十五帝,156年。[2]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代。宋乃刘裕于公元420年夺取东晋政权后所建立,曰宋,建都,因姓刘,故史称。
强盛时统治区域有今黄河以南、和,是南朝当中疆域最大者,后来河南、渐为北魏所 夺。公元479年为所篡,共历八帝、60年。
齐,公元479年萧道成所建,曰齐,建都,为了与北朝的北齐加以区别,史称“”,也因皇室姓萧而称“”。
统治区域有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各省,时国内大乱,公元502年为所篡,共历七帝、24年。
梁,公元502年萧衍所建,曰梁,建都,皇室姓萧,故称”。时国力颇盛,统治区域有今长江及珠江流域各地,曾一度取得淮北和汉中。公元557年为陈霸先所夺,共历八帝、56年。
陈,公元557年代梁称帝,陈,建都。统治区域有今长江、珠江流域各省,是南朝当中最小者,589年为隋所灭,共历五帝、33年。[2]北朝主要为、、西魏、北齐、北周及隋朝。北魏孝文帝元宏
北魏乃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国时代为,后拓跋圭重建代国,后改曰魏,史称北魏,或称、拓跋魏、元魏。
公元398年建都于(今山西大同),公元399年改号称帝,逐步并吞十六国中的夏、、诸国。
公元439年统一北方,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南大致以淮河、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
北魏国力颇强盛,拓跋宏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进行一连串的汉化运动,但因种种因素,却造成汉化与反汉化两大阵营的对抗,引起“”,瓦解了。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从拓跋圭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共历十七帝、171年,是所有魏晋南北朝王国中立国最长久者。
东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受权臣大将胁迫,逃往。
高欢另立为孝静帝,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东魏。
统治区域有原北魏领土洛阳以东的地区。公元550年为高洋(高欢的儿子)所代,东魏共历17年。
西魏,公元534年西入关中,将领宇文泰迎之。公元535年毒死孝武帝,另立为魏文 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统治区域有今原北魏领土洛阳以西的地区及、襄阳等地。公元557年(宇文泰三子)所代,西魏共历三帝、24年。
北齐,公元550年东魏大将高欢的儿子夺取东魏政权称帝,齐,建都于邺,为与南朝的萧齐区别,史称北齐,因皇室姓高,故亦称高齐,统治区域相当于东魏领土。公元577年为北周所灭,共历八帝、28年。
北周,公元557年,西魏大将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夺取西魏政权称帝,建国号周,都于长安,史称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称宇文周。
公元577年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并继续攻取江北、淮南,统治区域扩大到长江北岸。公元581年为隋杨坚所代,共历五帝、25年。
公元581年,北周大臣受禅称帝,大隋,公元583年建都(今陕西),公元589年灭南方的,结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全国再度统一。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历代之盛,极于此矣。[2]中国古代3~6世纪分裂政权的政治中心。这个时期曾先后出现过许多疆土大小悬殊、运祚长短不一的割据政权。每个政权各有作为政治中心的都城。由于政权纷立、更迭频繁,所以都城的地域分布很广,迁移变化也很大。这个时期比较稳定,定都时间较长的都城有下列几个:[5]
西汉旧都。两汉之际因战乱已遭受严重破坏。190年,董卓为乱,挟汉献帝自洛阳迁长安,至196年献帝东还洛阳,为东汉都城六年,其后长安再度遭受破坏。西晋末,首都洛阳被汉刘曜攻占,怀帝被俘。313年愍帝在长安即位,316年刘曜又围攻长安,愍帝出降,西晋亡。此后,十六国的前赵、前秦、后秦及北朝的西魏、北周先后以长安为首都共一百二十五年。但有的政权为时甚短,如前赵仅存十一年,有的仅占关中部分地区,如前赵、后秦,故虽为都城,因战乱不息,长安城始终未能恢复昔日繁荣。[5]
东汉旧都。190年董卓逼献帝迁长安时,“悉烧宫庙官府居家”,洛阳惨遭毁灭性破坏。六年后,献帝东还时,“宫室烧尽,街陌荒芜”。同年,曹操迎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221年魏文帝曹丕才重新建都于此,重建宫室。265年司马炎代魏建晋,都洛不改。直至311年刘曜攻占洛阳,怀帝被俘止。魏晋两代以洛阳为首都共九十年。493年定计自平城迁都洛阳,495年六宫及文武百官尽迁洛阳,至534年分东西魏,北魏都洛凡四十年。[5]
今河北临漳西南。东汉末年冀州治所,为河北平原统治中心。204年曹操破袁氏,攻下邺城后,自领冀州,即以邺为根据地经营河北。继而自署为丞相、封魏公,晋魏王。此后东汉名义上的都城在许,实际上政权中心在冀州、丞相府、魏都所在的邺。曹丕代汉建魏后,邺降为五都之一(曹魏以长安、谯、许昌、邺和洛阳合称五都)。十六国时,335年至352年的后赵、冉魏,357年至370年的前燕,北朝时534年至577年的东魏、北齐相继都邺,共七十三年。[5]
今南京。东汉末,211年孙权自京城(今江苏镇江)迁治秣陵,次年改名建业。除211年至229年,265年至267年初两次徙都武昌(今湖北鄂城)外,建业始终是孙吴政权的首都,直至280年为西晋所灭。西晋末因避愍帝司马邺讳,改名建康。317年后又为东晋首都。以后南朝的宋、齐、梁、陈,除梁元帝时首尾有三年(552~554)都江陵外,均以建康为首都。自孙权至589年隋灭陈,建康(建业)为六朝首都前后约三百三十年。[5]
东汉末为益州治。三国时为蜀汉(221~263)、十六国时为成汉(304~347)的首都,凡八十七年。[5]
今甘肃武威。十六国时前凉于301~376年、后凉于389~403年,以及南凉于406~410年、北凉于412~439年均都此,凡一百二十四年。[5]
今山西大同东北。398年北魏拓跋圭自盛乐迁都平城,至494年魏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凡九十六年。山西省境内
①离石,304年匈奴左贤王刘渊在左国城(今离石北)起兵反晋,自称大单于,迁都于此。
②左国城,刘渊旋即由离石迁都于此,建国号曰汉。
③黎亭(今长治南),305年因离石大饥,刘渊迁都于此。
④蒲子(今隰县),308年刘渊迁都于此,并即帝位。
⑤平阳(今临汾西南),309年刘渊因“蒲子崎岖,难以久安”,迁都于此。319年刘曙迁都长安,史称前赵。
⑥长子(今长子东),西燕自385~394年的首都。
辽宁省境内
①大棘城(今义县西北),294年鲜卑的慕容廆迁此。337年廆子皝自称燕王,建前燕。
②龙城(和龙,今朝阳),341年前燕慕容廆所筑,并立宗庙、宫阙,名曰龙城。次年自大棘城迁都于此。350年迁都于蓟,以此为留都。397年北魏攻入后燕都城中山,慕容宝退保龙城,直至407年后燕亡。407年高云在龙城自称燕王,史称北燕,436年为北魏所灭。龙城为前、后、北燕都城约五十年。
河北省和北京市境内
①襄国(今邢台),319年后赵石勒都此。335年石虎迁都邺。349年冉闵灭石氏,350年石虎子只复称帝于襄国,352年为冉闵所破。襄国为后赵国都共十八年。
②中山(今定县),后燕于386年至397年都此。
③蓟(今北京城西南隅),350年前燕自龙城迁都于蓟,357年迁都邺。[6]
今甘肃省境内
①勇士城(今榆中东北),385年,鲜卑乞伏国仁自称大单于,筑勇士城为都,建西秦。
②金城(今兰州西北),388年苑川王乞伏乾归自勇士城迁都于此。
③苑川城(在今榆中大营川地区,有东西两城,相距七里,此为西苑城),400年西秦王乞伏乾归自金城迁都于此。
④度坚山(今靖远西),409年乞伏乾归徙都度坚山。410年复都苑川。
⑤谭郊(今临夏西北),412年二月乞伏乾归自苑川迁都于此。
⑥枹罕(今临夏),412年六月乾归子炽磐继位,率文武及民两万余户迁于枹罕。430年西秦为北凉所逼,东迁附魏,故地为吐谷浑所占。
⑦张掖,北凉于399年至412年都此。
⑧敦煌,西凉于400年至405年都此。420年,西凉都城酒泉为北凉所破。西凉李恂居敦煌,自称凉州刺史,421年,被沮渠蒙逊所灭。
⑨酒泉,西凉于405年至420年都此。
今青海省境内
①廉川堡(今乐都东),395年河西鲜卑秃发乌孤筑廉川堡而都之。
②乐都,399年乌孤自廉川堡迁都于此。同年其弟利鹿孤徙西平(今青海西宁)。402年秃发傉檀称凉王,史称南凉,徙都乐都。406年徙都姑臧。410年还都乐都,至414年为西秦所占。
③西平,南凉399年至402年所都。
今湖北省境内
①武昌(今湖北鄂城),三国孙吴自221年自建业迁都于鄂,改名武昌。229年还都建业,以此为留都。265年迁武昌,267年还都建业,都此凡十一年,
②江陵,南朝梁元帝萧绎于552年至554年都此。
今山东省境内
广固城(今益都西北),398年至410年南燕都城。
今内蒙古境内
①统万城(今城北58公里处的红墩界乡白城子村),413年至427年为夏都城。
②盛乐,故址有三:其一,今和林格尔北。258年北魏先世拓跋力微“迁于定襄之盛乐”,即此。313年代公猗卢筑盛乐城为北都,以平城为南都。340年代王什翼犍都云中之盛乐,亦即此。其二,新盛乐城在故城东南十里。337年拓跋翳槐所筑,一岁而崩。其三,在盛乐故城南八里。341年什翼犍所筑。398年迁都平城。
今江苏省境内
京(京口),三国孙吴于209年自吴(今苏州)迁此,211年徙都秣陵。[6]选定新都城的因素
从上述三十六个大小都城的地理位置以及迁都的过程,可以看出当时各政权在都城选址问题上所考虑到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
①凡控制了黄河流域大部分土地并又欲统一南北的政权,往往建都于洛阳。因洛阳“居天下之中”,建都伊水、洛水可以通漕四方。既可控制黄河流域,又便于征伐南方。魏文帝曹丕为了统一南方,舍弃曹操经营了十多年的邺都而迁都董卓劫献帝以来荒芜了三十年的洛阳。魏孝文帝元宏自平城南迁,一度曾考虑都邺,但最后终于定都于永嘉乱后荒芜达一百八十年之久的洛阳,也是为了便于南伐。
②凡统治黄河流域西部地区的政权,往往定都长安,因长安自西汉以来即为全国政治中心,有四塞之固,进可攻,退可守,利于制内御外。十六国前赵、后秦、北朝的西魏、北周均都此。前秦虽拥有黄河流域大部分土地,但其根据地在西部。350年苻坚攻入长安,即建为都。以后苻坚盛时其疆域南至邛僰,东抵淮泗,西极西域,然关中终为其心腹之地,故仍都长安。
③凡统治黄河流域东部地区的政权,往往定都于邺。因邺处于古代“山东”(一般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的中心,背靠山西高原,东、南、北三面为经济最发达的黄淮海平原,居高临下,有建瓴之势。再自战国西门豹等人引漳灌溉和曹操开白沟、利漕渠后,邺城周围的农业生产和水运交通十分发达。故曹操弃其多年经营的许而定都于邺。十六国时后赵、前燕和北朝的东魏、北齐据有山东之地,都以邺为首都。
④凡统治西南地区的政权必都于成都。这里是战国以来西南的政治、经济中心。三国蜀汉、十六国成汉皆然。凡据有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的政权都以建康为都城。因建康前临大江,南有重岭,所谓“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形势险固,进可以规图中原,退可以划江为守。同时以长江为天然航道,西引荆楚,东连三吴,可以控制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故孙吴政权自211年从京口迁都建业以后,虽两度迁都中游武昌,都不久即还都建业。因其地理位置远不及建业。东晋咸和年间发生苏峻、祖约之乱后,建康遭受严重破坏,“宫阙灰烬”,有人建议迁都豫章(今江西南昌)或会稽(今浙江绍兴),均未获同意,东晋王朝仍都建康。以后宋、齐、梁、陈沿袭不改。
⑤原为区域性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魏晋南北朝时即成为控制这一区域的割据政权的都城。如河西的姑臧原为凉州治,东汉以来,因“通货羌胡”,成为河西富邑。十六国时为割据河西地区诸凉的都城,酒泉、敦煌亦然。有的城市虽为地区中心,因自然条件或社会因素的不利,难以成为一个政权的中心。如江陵和武昌为长江中游两大军事重镇。侯景之乱后,梁元帝以湘东王、荆州刺史在江陵即帝位。因地处江北,无险可恃,不出三年即为西魏所灭,三国孙吴政权曾两次迁都武昌,然离东吴政权的根据地三吴地区过远,最后在江东世族地主的舆论“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康死,不止武昌居”的压力下,还都建康。可见两地虽为一方重镇,但不宜作整个南方政权的首都。
⑥边区游牧民族在其政权建立和势力逐渐进入中原地区的过程中,在都城的选址问题上,往往表现为不断从边区向内地迁移。如汉、前赵从离石迁左国城又迁蒲子再迁平阳最后都长安;前燕从大棘城迁龙城再迁蓟最后都邺;北魏从盛乐迁平城又迁都洛阳。这种迁移的过程也就是这一政权逐渐稳定和汉化的过程。
⑦有些边区民族在建立政权的军事征伐过程中,仍保留浓厚的游牧民族迁徙不定的习俗,故其政治中心也不断迁徙。如河西鲜卑秃发利鹿孤据有河西走廊东部和湟中一带,史称南凉。他认为“建都立邑,难以避患,储蓄仓库,启数人心;不如处晋民于城郭,劝课农桑以供资储,帅国人以习战射,邻国弱则乘之,强则避之”,故其都城屡迁。陇西鲜卑乞伏氏建立的西秦亦同。赫连勃勃于407年自称夏王,部下劝其定都,他以为“专固一城,彼必并力于我”,不如以“云骑风驰,出其不意,救前则击后,救后则击前,使彼疲于奔命,我则游食自若”,故初无定治,至413年才筑统万城而都之。[5-6]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7-8]礼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礼服祭服,仍只有一种,与汉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异。
平冕服:各级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纹,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等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等七章,天子用刺绣文,公卿用织成文。
北周冕服:汉化政策相当成功,大力推行中国古代的周礼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据周礼而定。
委貌冠服:为公卿行卿之礼服。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缘为领袖。
朝服:同于汉代,天子与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来区别,亦都有五色朝服,不过汉代平时常朝以皂朝服、绛服为多,而魏晋南北朝则以绛朝服为主。
通天冠服:魏晋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礼服。着绛纱袍,皂缘中衣,黑鞋。
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诸王所服,着朱衣,绛纱袍,皂缘白纱中衣,白曲领。百官冠服:以绛纱为主。但陈制较复杂,百官位高者以朱衣为朝服,位卑者,则以皂衣为朝服,皂白纱缘中单。
品色衣:近侍及宿卫之官,皆着五色衣,以锦绮馈绣,名曰品色衣。
常衣:主要是裤褶服,用途非常广,可以做朝服、军服、便服、从贵族到庶民均用到它。[7-8]皇后谒庙服:是官服中,最隆重的礼服,也是皇后的嫁服。
入庙佐祭服:为妃、嫔、命妇之祭服。在晋及、陈均为皂上皂下。
亲蚕服:为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均为青上缥下。
助蚕服:为妃、嫔、命妇助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在晋及南朝陈为缥上缥下。南朝宋为青上青下。
:以上三朝均以为女性之朝服。
比周礼服:女性官服与男性官服同样,非常复杂,用色亦多,与前述朝代大不相同。[7-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谢赫在《》中提出的六法,对中国园林艺术创作中的布局、构图、手法等,都有较大的h影响。
他的六法其一是“”,“气韵”是一幅画的总的艺术效果和它的艺术感染力。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要求一幅绘画作品有真实感人的艺术魅力。
其二是“骨法用笔”,即绘画的造型技巧。“骨法”一般指事物的形象特征;“用笔”指技法,用墨“分其阴阳”,更好地表现大自然的阴阳明晦、远近疏密、朝幕阴晴,以及山石的体积感、质量感等。下笔之前要充分“立意”,作到“意在笔先”,下笔后“不滞于手,不凝于心”,一气呵成,画完后又能作到“画尽意在”。
其三是“应物象形”,即物体所占有的空间、形象、等。
其四是“随类赋彩”,即画家用不同的色彩来表观不同的对象。中国古代画家把用色得当和表现出的美好境界,称为“浑化”,在画面上看不到人为色彩的涂痕,看到的是“秾纤得中”,“灵气惝恍”的形象。中国山水画家在色彩运用上的这种“浑化”的境界,与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建筑、绿化、山水等色彩处理上的清淡雅致等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但自然中的景色入画,画的色彩是不变的,而园林艺术的色彩却可以随着一年,或一天内早中晚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园林与绘画的不同特点,也是达不到的。
其五是“经营位置”,即考虑整个结构和布局,使结构恰当,主次分明,远近得体,变化中求得统一。中国历代绘画理论中谈的构图规律,疏密、参羡、藏露、虚实、呼应、简繁、明暗、、层次以及宾主关系等,既是画论,更是造园的理论根据。如画家画远山则无脚,远树无根,远舟见帆而不见船身,这种简繁的方法,既是画理,也是造园之理。中的每个景点,犹如一幅连续而不同的画面深远而有层次,“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这都是藏露、虚实、呼应等在中的应用,宜掩则掩,宜屏则屏,宜敞则敞,宜隔则隔,抓住精华,俗者屏之,使得咫尺空间,颇能得深意。
其六是“传移模写”,即向传统学习。
从魏晋开始,南北朝的园林艺术向自然山水园发展,由宫、殿、建筑为主,充以禽兽。其中的宫苑形式被扬弃,而古代中山水的处理手法被继承,以山水为骨干是园林的基础。构山要重岩覆岭、深溪洞壑,崎岖山路,涧道盘纡,合乎山的自然形势。山上要有巨树、悬葛垂萝,使山林生色。叠石构山要有,能潜行数百步,好似进入天然的石灰岩洞一般。同时又经构楼馆,列于上下,半山有亭,便于憩息;山顶有楼,远近皆见,跨水为阁,流水。这样的园林创作方能达到妙极自然的意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文人雅士厌烦战争,玄谈玩世,寄情山水,风雅自居。豪富们纷纷建造,把自然式风景山水缩写于自己私家园林中。如西晋石祟的“园”,是当时著名的私家园林。石祟,晋武帝时任荆州刺史,他聚敛了大量财富广造宅园,晚年辞官后,退居洛阳城西北郊金谷涧畔之“河阳别业”,即金谷园。据他自着《金谷诗》:“余有别庐在金谷涧中,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田四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又有水礁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晋代著名文学家有诗咏金谷园之景物,说明石祟经营的金谷国,是为老年退休之后安享山乐趣,并作为吟咏作乐的场所。地形既有起伏,又是而建,把金谷涧的水引来,形成园中水系,河洞可行游船,人坐岸边又可垂钓,岸边杨柳依依,又有繁多的树木配置,养鸡鸭等,真是游玩、吃喝皆具了。
北魏自武帝迁都洛阳后,大量的私家园林也随之经营起来。据《洛阳伽兰记》记载:“当时四清,八荒率职……于是帝族王侯、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竞争,祟门丰室,洞房连户,飞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芸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入其后园,见沟读赛产,石蹬碓尧。朱荷出池,绿萍浮水。飞梁跨阁,出云。”
从以上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洛阳造园之风极盛。在平面的布局中,宅居与园也有分工,“后园”是专供游憩的地方。石蹬碓尧,说明有了叠假山。朱荷出池,绿萍浮水。桃李夏绿,竹柏冬青的绿化布置,不仅说明绿化的树木品种多,而且多讲究造园的意境,也即是注意写意了。
私家园林在魏晋南北朝已经从写实到写意。例如北齐的《》,说明了当时私家园林受到山水诗文绘画意境的影响,而所提倡的山水画理之所谓“坚画三寸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这成为造园空间艺术处理中极好的借鉴。
自然山水园的出现,为后来唐、宋、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9]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朝后是什么朝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