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怎样评价汉武帝的评价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好评(100%)
发表评价即可获得京豆,前五位评价用户可获得双倍京豆:
您可对已购商品进行评价
前五名可获双倍京豆
商品名称:
京&&东&&价:
商品评分:
评&&价&&数:汉武帝历史评价
来源:网络
CCTV播出的《汉武大帝》片头是这么评价汉武帝的: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这样高的评价在中国的历史剧中是很少见的。
汉武帝是第一个用“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征和四年(公元前***),汉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悔意。这就是《轮台罪己诏》。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敢于罪己,置自己过失于天下舆论中心,汉武帝无疑是第一人!至此,后代皇帝犯了大错,也会下“罪己诏”,公开认错,展示明君姿态。
直言敢谏的汲黯曾批评汉武帝:皇上杀人太多,即使平日信任的人,也不予宽恕,这样搞下去,天下人才早晚都会被杀光。汉武帝不为所动,漠然一笑:何世无才,只是人主没有识得人才的慧眼,如果能够辨明人才,何必担心天下无才?(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然性严峻,群臣虽素所爱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辄按诛之,无所宽假。汲黯谏曰: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为治乎?黯言之甚怒。上笑而谕之曰: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 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
就是这样一位视人才如草芥的汉武帝,一方面又极端地爱才、惜才。
封建专制体制下,人才使用有两大陋习:一是任人唯亲,只用自己熟悉亲信的人;二是论资排辈,必须按“三十九级台阶”,一级一级往上爬,不能“乱”了规矩。而汉武帝一不会因言废人:只要有才华,主父偃持不同政见,汉武帝照样求贤若渴;二是敢于破格提拔:因为有能力,卫青家奴出身,汉武帝竟然破格提拔。
不仅如此,汉武帝甚至摈弃正统,容纳异类,慧眼发现东方朔,将庄严的朝堂变成一个充满温情和快乐的休息室,君臣之间宛如玩伴;同时,他不以狎亵而丧失原则,对东方朔的诤言击节赞叹,言听计从。
他初读《子虚赋》,即大为倾慕;得见作者司马相如,如获至宝,让他享受与自己同等的写作待遇。能识人、能容人、能用人,汉武帝千古无二。秦始皇、汉高祖视文人为腐儒,唐太宗、清高宗或能知人,终究雅量阙如。
汉武帝备受误解和争议的,就是阉割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家——司马迁。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褒有贬,班固的《汉书·武帝纪》对他的文治大加赞扬:
班固赞曰: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班固绝口不提汉武帝的武功,表明对汉武帝的武功是有保留的。
到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表扬、批评兼而有之: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近年来,吉安市大力实施以井冈山红色旅游为龙头,青原山、武功山互动并进的“三山”战略,打响井冈山红色旅游红色
自古以来,一谈到善,大家都会想到“孝、悌、忠、信”。那么,这四种善有何特殊之
机器大超人
愤怒的小鸟
机器大超人
用户名或者密码错误如何评价汉武帝的轮台罪己诏?
看了汉武帝的一生,觉得他的罪己诏是最让我触动的…
按投票排序
邀请……还是先读文本吧。想快进的可以直接看最后的结论。《轮台诏》下于征和四年,来龙去脉可见于《汉书·西域传下》。以下凡是牵涉《轮台诏》的史料原文,我会用下划线标出,其他都是旁证。自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渠犁。通西域是个长期过程,自建元初年延绵数十年。置校尉与屯田其实是相为表里的守边措施: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即太初以后,河西四郡设置,自敦煌到盐泽的道路打通,汉廷在轮台、渠犁就开始了屯田工作,田卒数百人,由使者校尉领护,这些人的劳动一方面可以供给往来的汉使,另一方面也是实打实的领土扩张。然而:是时,军旅连出,师行三十二年,海内虚耗。征和中,贰师将军李广利以军降匈奴。注意这里说的“海内虚耗”。大家更为熟悉的应该是另一句:“海内虚耗,户口减半”。不错,这句话经常出现在后来对武帝末年的描写之中,如《汉书·昭帝纪》赞曰:(昭帝)承孝武奢侈余敝师旅之后,海内虛耗,户口减半……又如《汉书·五行志中之下》:自是始征伐四夷,师出三十余年,天下户口减半。“户口减半”之语,虽然说起来很顺畅,顺畅得不够严谨,但当时师旅征伐三十余年,人口由于1)战争2)天灾3)迁徙等等原因而流失减少,当非虚语。从太初年间设置屯田,到征和四年下轮台诏,这中间汉廷对匈奴和西域的战争,基本是以李广利为首领。李广利伐大宛四年,攻匈奴三次,征和三年在第三次攻打匈奴时败降。这与当时长安李家被族诛也是有关系的,不论。总之我们看到,汉武帝时的对外战争,以卫霍时期和李广利时期为非常明显的两条分界,卫霍时期的投入兵力少于李广利时期,但李广利时期收获的效果却远比卫霍时期要差。李广利伐大宛,带兵前后十余万;第一次攻匈奴,骑兵三万,败绩;第二次攻匈奴,骑兵六万、步兵七万,另还有其他将领的支援部队计七万余,劳而无功;第三次攻匈奴,兵力不详,但仅前头部队就有两万,投降。自贰师没后,汉新失大将军士卒数万人,不复出兵。总之,李广利等将领的数次征伐,给汉朝的人口与生产带来的损失是很严重的。上既悔远征伐。武帝晚期,社会经济状况被战争拖累,李广利投降以后,汉武帝也不再出兵。这时,桑弘羊等人来提建议了:而搜粟都尉桑弘羊与丞相御史奏言:桑弘羊有比较强势的发展经济的理念,我们都知道。此处的丞相和御史二人是谁呢?御史,是商丘成,因平定戾太子之变有功而拜御史大夫,并且曾与李广利一同出兵过;丞相是谁却不明确。上一任丞相刘屈氂是在征和三年六月被诛,征和四年六月,拜车千秋为丞相。这中间一年,《百官公卿表》未记载谁为丞相,那么一般就是没有丞相。又因为我们不知道轮台诏发出的具体月份,所以我们不能确定这个丞相是不是车千秋。但是在轮台诏发出之后:而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这就很明确了,这个丞相就是车千秋。以下是这三人的奏疏原文:“故轮台东捷枝、渠犁皆故国,地广,饶水草,有溉田五千顷以上,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种五谷,与中国同时孰。其旁国少锥刀,贵黄金采缯,可以易谷食,宜给足不乏。臣愚以为可遣屯田卒诣故轮台以东,置校尉三人分护,各举图地形,通利沟渠,务使以时益种五谷,张掖、酒泉遣骑假司马为斥候,属校尉,事有便宜,因骑置以闻。田一岁,有积谷,募民壮健有累重敢徙者诣田所,就畜积为本业,益垦溉田,稍筑列亭,连城而西,以威西国,辅乌孙,为便。臣谨遣征事臣昌分部行边,严敕太守、都尉明烽火,选士马,谨斥候,蓄茭草。愿陛下遣使使西国,以安其意。臣昧死请。”这段话的大意是怎样的呢:通沟渠:我们过去在轮台、渠犁等地搞的屯田,现在已经有了五千多顷的肥美农田,请求朝廷再建设一下灌溉设施——通沟渠。这个灌溉设施要怎么办呢?就把当时咱们放在轮台的那些田卒,由护领他们的校尉带着,去搞这些建设。设职官:在田卒们搞建设的同时,还要配备一些行政官吏,传递往来消息。移民实边:待得这些建设搞好一年,有了收成,咱们再招募百姓去那边居住下来,就是移民。这些老百姓在那边种田,不仅安居乐业,还可以将大汉的威名远播。我们再来仔细看,其实这三个请求中,比较麻烦的是第一项和第三项。第一项还比第三项要好办一些,毕竟田卒是现成的。我们知道汉武帝时期很喜欢搞大移民,移民不论如何都是很伤筋动骨的事情,何况我们在上文已经分析过,这个时候的汉朝已经拿不出那么多人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武帝发出了轮台诏:上乃下诏,深陈既往之悔,曰: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前开陵侯击车师时,危须、尉犁、楼兰六国子弟在京师者皆先归,发畜食迎汉军,又自发兵,凡数万人,王各自将,共围车师,降其王。诸国兵便罢,力不能复至道上食汉军。汉军破城,食至多,然士自载不足以竟师,强者尽食畜产,羸者道死数千人。朕发酒泉驴、橐驼负食,出玉门迎军。吏卒起张掖,不甚远,然尚厮留其众。曩者,朕之不明,以军候弘上书言“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匄若马’”,又汉使者久留不还,故兴遣贰师将军,欲以为使者威重也。古者卿大夫与谋,参以蓍龟,不吉不行。乃者以缚马书遍视丞相、御史、二千石、诸大夫、郎为文学者,乃至郡属国都尉成忠、赵破奴等,皆以“虏自缚其马,不祥甚哉!”或以为“欲以见强,夫不足者视人有余。”《易》之卦得《大过》,爻在九五,匈奴困败。公军方士、太史治星望气,及太卜龟蓍,皆以为吉,匈奴必破,时不可再得也。又曰:“北伐行将,于鬴山必克。”卦诸将,贰师最吉。故朕亲发贰师下鬴山,诏之必毋深入。今计谋卦兆皆反缪。重合侯得虏候者,言:“闻汉军当来,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诸道及水上以诅军。单于遗天子马裘,常使巫祝之。缚马者,诅军事也。”又卜“汉军一将不吉”。匈奴常言:“汉极大,然不能饥渴,失一狼,走千羊。”这是第一段。段落大意有三:一、解释过去为什么要设置屯田。是因为周边西域小国已疲,无力给养经过的汉朝军队,而汉军自带粮食又不足够,乃至“道死数千人”。所以汉武帝从酒泉发粮,从张掖发人,渐渐就留在了边地。毕竟“不甚远”,这句话是武帝小心翼翼找的借口。二、解释自己为什么要连年征伐,而此处的“连年征伐”专指“派李广利征伐”。汉武帝给出的理由是:汉家在匈奴处受到侮辱,国家尊严的丧失。占卜皆言利于用兵。三、对于李广利的失败,武帝也给出了理由,认为是因为他没有听从自己让他“毋深入”的指挥,而汉军失去了一个将领就全军溃败了。但不论他给自己找了多少借口,他也确实承认了:曩者,朕之不明。这句话是很需要几分气魄的。再接着看这道诏书: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今朕不忍闻。这句话的大意和上段话的第一句一样,表明他不愿意再劳动人民。大鸿胪等又议,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封侯之赏以报忿,五伯所弗能为也。这个大鸿胪,是田广明。车千秋以大鸿胪迁丞相,田广明代之为大鸿胪。田是有名的酷吏,事在《汉书·酷吏传》。这段话中提到募囚徒送匈奴使者的建议也很符合他的身份。汉武帝在此对这一建议表示了不赞成。且匈奴得汉降者,常提掖搜索,问以所闻。今边塞未正,阑出不禁,障候长吏使卒猎兽,以皮肉为利,卒苦而烽火乏,失亦上集不得,后降者来,若捕生口虏,乃知之。这一段讲的是边塞行政的渎职缺位。有人逃出,有人役使兵卒打猎渔利,有人不备边事,这些都不见于上报朝廷的文书,汉武帝对此提出了批评。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这是大总结了。根据之前提出的种种问题,汉武帝认为当下的方针是:禁暴政,平税赋。发展农业。发展畜牧业,积极养马。不可忽视武备。最后一条是直接承接前一段关于边塞吏治问题的批评而来的。汉武帝提出当下方针之后,又立刻做了两件事情:郡国二千石各上进畜马方略补边状,与计对。由是不复出军。而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让郡国二千石都来思考思考怎么养马。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第二项是人事变动,牵涉的内情更复杂,但于轮台诏本身无关,先不论。我的个人结论到此,我们可以矫正几个对于轮台诏意义的模式化观点:桑弘羊请求的出发点不是屯田,而是边塞上的经济建设,确切地说是农业建设。农业建设伴随有移民。汉武帝否决了桑弘羊的建议,并同时提出战争对国力损耗过大,从此不再发动战争。汉武帝还提出了几个关键点:1)经济还是要搞的,要平缓地搞。2)武备还是要积极的,要有备战意识。3)吏治还是要整顿的,该严厉的还得严厉。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轮台诏象征着武帝强硬而好武的对外政策的结束和怀柔养民的对内政策的开始,并且由此为后来的昭宣中兴打下了基础。我认为这样的观点还有几分可商榷的地方:强硬而好武的对外政策的结束——我完全同意。我认为,轮台诏最大的意义,其实不在于那广为传颂的九字方针“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而在于:停战。停战给汉朝带来的收益十分显著。首先省去了最大的开支即军费,其次人口得以渐渐恢复,在停战的背景下,农业、吏治等等,都有了喘息之机。三十几年的对外战争终于告一段落,人民慢慢从创痛中平复过来。怀柔养民的对内政策的开始——我部分同意。轮台诏中宣布的方针毕竟只是方针,方针起到口号作用,确实会对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但是我们还需要注意到轮台诏下后,人事变动微乎其微。武帝封车千秋为富民侯,而车千秋正也是与桑弘羊一同上书请求在轮台搞经济建设的人;大鸿胪田广明是酷吏,虽然其建议被批评了,但仍在当他的大鸿胪;等等。真论起来,武帝将哪一项方针是确实落实了呢?发展农业。《汉书·食货志》: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赵过我们都熟悉,发明了代田法的农学家。赵过对武帝末年农业发展的贡献是显著的:是后边城、河东、弘农、三辅、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至于平税赋,则只限于不再增加,减少并不突出。社会的贫富分化现象日复一日地加重,而且谷贱伤农,甚至到宣帝时还是:百姓安土,岁数丰穰,谷至石五钱,农人少利。所以,综上,我们可以这样来总结轮台诏:它提出的与民休息的方针影响到昭宣朝的施政方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轮台诏的最大意义在于停战;轮台诏下后,农业得到发展,经济缓慢恢复,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对轮台诏本身并不可附加太多的对社会经济的实际意义。简单认为轮台诏意味着汉武帝政策的全盘清洗或汉武帝的全面改过或武帝时朝局的大换血,都是不太妥当的。它体现出了汉武帝宽厚而冷静的一代英主的心态。嗯,这一句是我YY的,但我也确实如题主一样,曾经被轮台诏打动,不为它的实际效益,而仅为汉武帝“朕之不明”的反省。
我们从武帝末年的政治举措、人事变更,历史发展和时代背景说起吧。武帝时中央极度集权,政权高度巩固。武帝继位的早期用田氏外戚斗倒窦氏外戚,再卸磨杀驴干掉田氏外戚,扶植启用新王党儒士开内朝外朝削弱相权。这样的背景下,丞相这个文官系统的最高领袖位置就处于君权与相权争斗的风口浪尖上,再加上汉代的外戚掌权传统,外戚多用为丞相,丞相这个位置又是君权内部下君主与外戚较量的擂台,简直是大火坑、修罗场。武帝在位50余年,谁在丞相这个位置上,就差不多是个死了。武帝中期,老滑头公孙弘难得的在武帝朝中老死任上,丞相位置开始更迭,这之后的李蔡(因为侵占景帝陵寝问罪)、庄青翟(朱买臣等三长史害张汤合谋)、赵周(诸侯献黄金不足没上报问罪),全部因罪自杀。无党派老顽固石庆过来摆设一下,老死了。继任的公孙贺,武帝做太子时就是太子舍人,铁杆王党!和卫青早年被武帝放置在伐匈奴的军事事业上。死了这么多丞相,武帝让这个信得过的发小过来接烂摊子,公孙贺吓坏了,推脱不了还是上任了。可惜,后来在负责打击豪强地方势力阳陵大侠朱安世的时候,被反咬一口诬陷诅咒武帝。巫蛊之祸自此始。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是卫子夫皇后长姐卫君孺所生(公孙贺还是武帝连襟),牵扯和卫皇后女阳石公主私通,还有公孙贺,连同卫青长子卫伉、诸邑公主全部冤死。公孙贺不光是铁杆王党、武帝亲信,他还是王党下卫霍外戚集团的成员。我给各位回放一条信息,公孙贺前任:庄青翟是太子少傅,赵周是太子太傅。庄赵二人利益关联,太子党,卫霍集团成员。全倒了,是不是可以看出什么?武帝末年巫蛊之祸,就是强势的武帝权力中心与王党中的卫霍集团演变成外戚太子党第二权力中心,在权力过渡交接上的反目斗争!卫霍集团在武帝中期,权倾天下,武帝已经开始逐步减弱、渐渐遏制卫霍集团的权势了,到了晚年,卫青、霍去病,军政大权掌握者、卫霍集团领袖都在死前巩固了卫霍集团的安全后,走了。武帝接着用宠妃李夫人的李氏外戚集团来填补卫霍二人走后留下的权力中空,打压顶替卫霍集团。想要在朝中将卫霍旧党和李氏新党形成平衡对歭的局面。武帝聪明一世,这次看看他是不是玩脱了。公孙贺倒台,是太子党卫霍集团的丧钟信号。继任丞相刘屈氂,汉武帝的哥哥中山靖王刘胜(刘备攀的祖先)的儿子,武帝侄子,宗室,这差不多是很难得见到的除了外戚、文官主流之外,由宗室来做的丞相了。武帝找这个本来防范甚深势力大减的宗室力量来干什么?看刘屈氂做的事就知道了。和李氏外戚军政领袖李广利结党,试图拥立李夫人生的昌邑王刘髆为太子,争储(巫蛊后来的事了,但这时候肯定在牵线酝酿)。刘屈氂加入李氏外戚新党,与卫霍集团太子党有本质冲突。武帝亲信江充,宦官苏文,都是太子党死敌,炮制了巫蛊之案。武帝不在长安,在城外甘泉宫,江充一宫廷小吏操刀主事,要抓捕太子刘据,太子起兵诛杀江充,武帝令刘屈氂回京武力平乱,父子交兵相杀,太子刘据、卫皇后和权倾天下的卫霍集团被大清洗覆灭。太子躲入民间,被搜捕自杀,武帝闻之哀痛,事后大清洗罪责追捕太子之人,可见他并不想要太子性命。事后也没有明确给刘据定谋反罪。那这一场大戏,武帝的计划和目的是什么?武帝的失算,事件偏离掌控就在江充上奏太子巫蛊,太子起兵诛杀江充!武帝没料到太子会起兵。按照原来事情发展的顺序,太子被定案,审查、失势、太子党被当替罪羊打压、朝臣清洗,留下太子,除掉卫霍集团的权势,消灭第二权力中心,稳定朝中李氏外戚新王党和太子党的匀势,放缓权力交接的过程,让权力和既定国策再在自己手上留几年。然后再决定是否改国策,让太子党交接权力退休。少年戒色,中年戒刚,晚年戒贪。然矣。虽然太子仁孝平和,守成之君,与武帝开扩尚武国策不同,正需百年后让太子收拾烂摊子,起转承合。这些武帝都懂,深以为然,后来他还是这么做的。但是这次,他老了,50年君临天下,容不得权势不在己手,贪婪的权力欲促使他决定在权力交接的事上,加大手段遏制接班人权力中心的势力,延缓国策权力的更迭时间。真的玩脱了,温文尔雅、总说不像自己的儿子,本来那么了解,可他最后像了自己一把,尽管卫霍集团第二权力中心被清洗了、延缓了权利交接的速度,但是儿子没保住!明天的希望,后事的安排,数十年苦心栽培,功亏一篑!刘屈氂要让昌邑王上位,联合李氏外戚总揽大权代替卫霍,被武帝用完就扔灭了。李氏外戚军政领袖李广利主持对外事务,伐匈奴、打西域一系列军事失败、烂泥扶不上墙(汉朝连年征战,国力不济,锐气也到头了)。李氏外戚也被清洗。朝廷此时权力真空,继任接班人空白,党派全被清洗。对外政策失败。连年征战,文景积蓄用尽,财政危机,用桑弘羊实行盐铁垄断专卖,出卖爵位,允许以钱赎罪。有效抢救经济。但导致吏治腐败。官府与地方豪强(为了权位)横征暴敛。加上军事上的一系列战争,师老兵疲、民丁凋敝。大乱将起!征和四年(前29年)桑弘羊等人上书于西域轮台驻兵防备匈奴、控制西域。武帝拒绝了。这篇著名的轮台诏出台了。改国策,黄老无为,休养生息,提下接连50年的大动作扯着的蛋,培养霍光、金日磾、田千秋、上官桀等亲信为首的接班集团,以此过渡,计划好休养生息后的守成国策。巩固即将出现大乱的统治,悬崖勒马。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前开陵侯击车师时,危须、尉犁、楼兰六国子弟在京师者皆先归,发畜食迎汉军,又自发兵,凡数万人,王各自将,共围车师,降其王。诸国兵便罢,力不能复至道上食汉军。汉军破城,食至多,然士自载不足以竟师,强者尽食畜产,羸者道死数千人。朕发酒泉驴、橐驼负食,出玉门迎军。吏卒起张掖,不甚远,然尚厮留其众。 曩者,朕之不明,以军候弘上书言“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匄若马。”又汉使者久留不还,故兴遣贰师将军,欲以为使者威重也。古者卿大夫与谋,参以蓍龟,不吉不行。乃者以缚马书遍视丞相、御史、二千石、诸大夫、郎为文学者,乃至郡属国都尉成忠、赵破奴等,皆以“虏自缚其马,不祥甚哉”,或以为“欲以见强,夫不足者视人有余”。 《易》之卦得《大过》,爻在九五,匈奴困败。公军方士、太史治星望气,及太卜龟蓍,皆以为吉,匈奴必破,时不可再得也。又曰:“北伐行将,于鬴山必克。”卦诸将,贰师最吉。故朕亲发贰师下鬴山,诏之必毋深入。今计谋卦兆皆反缪。重合侯得虏候者,言:“闻汉军当来,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诸道及水上以诅军。单于遗天子马裘,常使巫祝之。缚马者,诅军事也。”又卜“汉军一将不吉”。匈奴常言:“汉极大,然不能饥渴,失一狼,走千羊。” 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忧民也,今朕不忍闻。大鸿胪等又议,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封侯之赏以报忿,五伯所弗能为也。且匈奴得汉降者,常提掖搜索,问以所闻。今边塞未正,阑出不禁,障候长吏使卒猎兽,以皮肉为利,卒苦而烽火乏,失亦上集不得,后降者来,若捕生口虏,乃知之。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郡国二千石各上进畜马方略补边状,与计对。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汉书卷九十六下 西域传第六十六下一个重大中心思想国策的改变,挽救了以此为前景发展引致的颓势国运。武帝最后还是很聪明。犯了个大错还能补救建立新的接班集团继往开来。PS:别的楼有朋友提及,去世不久的田余庆老先生那本秦汉魏晋史探微里就有篇论轮台诏。朋友们大可直接看的。另外,我这篇文有些跑题,侧重于巫蛊之祸。写巫蛊之祸是为了把我对汉初的权力更迭人事走向的看法,结合别的几个答案中的内容整理一下,形成知识网络。这篇主要观点都是巫蛊之祸的武帝主导阴谋论。我纯粹根据思维逻辑脑补分析,未曾用史料考据,语多纰疏。还有别的观点如:偶然众人阴谋论,偶然迷信论。见仁见智,欢迎讨论。
我大汉武帝脑残粉来回一个吧,综合刘彻一生,轮台罪己是他对自己的王朝和子民担当和负责的象征。刘彻其人,好大喜功是有,专断也有,爱花钱爱显摆爱女人也爱男人,可话说回来,朕有权有钱,大汉国库不会因为我搞排场就花完,我刘家“基”因代代相传不会因为我没男宠就断。但是,抛过私生活混乱,刘彻是个在皇权社稷上从不含糊的皇帝,自建元二年十六七就敢搞新政,恐怕前无古人,就算康熙爷算是后有来者,我汉武也足足甩了他一千多年,镇压外戚,提拔贤能,培养将士,利用酷吏……刘彻所为,是集权不错,归根结底是为大汉,攘外必先安内,以雷霆手段镇内廷朝堂,心所指者——倾其一生,换大汉天威永不受外扰!怎么看都有一种“老子是干大事的人,匈奴都特么打到长安了,老子没空跟你们在皇宫这尺寸之地搞宫斗!”的霸气!这才叫皇帝啊有木有?!皇后不听话?废!叔父不听话?废!舅舅不听话?废!亲娘不听话?废!而且废了这个废那个,依旧能保持朝堂一片鸦雀无声无异议!本事啊有木有?!再说打仗,刘彻一生在位七十年,打仗打了四十几年,匈奴与汉室之战,对刘彻来说,家仇国恨!所以四十年不算长。大汉对匈奴与大宋对契丹是两种极端,一个是拼上全部的人力财力也要打的你永不敢觊觎我大汉,一个是能拿钱换我子民安居乐业我宁愿低头做人。故,刘彻之所以只打了四十年就轮台罪己而没打到他死,恰恰是因为他心怀他的子民心怀他百年之后的大汉。也因为他是个敢于承担的皇帝,若他一纸遗诏命子孙后代与民休息不可再战不是也挺好么?有多少皇帝碍于颜面知错改错不认错(不好意思打了我另一个本命的脸,曹总我不是故意的)?他何苦要向天下罪己?他在以己之身告诉子孙“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国虽大,好战必亡。”,也鞭策着大汉后世君臣“我把难啃的骨头替你们啃了,骂我好大喜功我也不在乎,但是,你们要好好替我养好这大汉子民!”
推荐两篇著名学者的文章,可以说是代表这个问题研究的最高水平了。最著名的 最新的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皇帝向天下认错。在他颇有争议的晚年留下一抹亮色。评汉武帝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评价汉武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