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则故事:某个关于大学校园的故事里,一个大学生离开寝室时要给室友留一张字条,告诉他钥匙放在哪里。可是

《拨云见日析事例——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案
资源简介:
教案,共7900字,条理清晰,分析到位,有例文,比较实用。《拨云见日析事例——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案 一、目标概说 1、教学目的与要求 ①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②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 2、教学重点 思维训练,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方法分析事例。 3、教学难点 由一事联想到他事,进而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其他事例,比较鉴别,形成较深刻的观点。 二、教学创意 1、将思维训练与作文训练相结合。课堂中大部分时间深入分析一件事例,在分析的过程中渗透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等方法,学生思维始终围绕一件事例,对该事例进行深入探讨。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套路,这种思考问题的套路同时也是一种作文的模式。 2、采用辩论的方式,激活课堂,增大课堂容量,同时训练学生辨证地看问题。 三、实施过程 (一)故事导入 导语:前不久看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某个大学校园里,一个大学生出寝室要给室友留一张字条,告诉他钥匙放在哪里。可是“钥匙”两个字他不会写,就问了其他寝室的同学,问了好几个,谁也不会写,没办法,只好用“KEY”来代替了。 请大家就这件事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引导:如果说某一个大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偶然现象,是暂性遗忘,那一连好几个人记不住这个词就能看出些问题了。 明确:现在许多学生重视英语的学习而忽视了母语的学习,社会上重英文轻汉语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过渡:大家从一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到它背后蕴藏的大的社会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叫——以小见大。 (二)解题明旨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过渡: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这样的小事,它们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说理的方法,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什么是缘事析理呢?缘事析理是指依据事例分析它所蕴含的道理。 (三)方法指导 过渡:那么,如何从客观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呢? 前人的经验有很多,今天的课堂为大家介绍这样几种做法: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板书: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 (结合课文讲解这些方法。) 提问:我们学习过的杂文《剃光头发微》就是一篇“缘事析理”的文章。这篇文章由什么事想到了什么理呢? 明确:由理发匠不肯给农民剃平头想到掌权者如何使用权力的问题。 过渡:由理发这样的小事想到的是社会上权力使用的大问题,这就是——以小见大。那么,作者是如何由“理发”想到“权力”问题的?文中几句话表明了作者思维的转换过程,是哪几句? 明确:“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下载说明: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作者:黄晓辉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辨析事理的几种方法,懂得如何在文章中写出深刻的思想。
2、剖析案例,学会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挖掘生活中蕴藏的深刻内涵。
3、紧扣话题,进行构思,写一篇具有一定思想内涵的文章。
【过程与方法】
围绕训练目的,结合生活现实,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生活的本质内涵,挖掘丰富的生活和生命过程中蕴藏着的深刻事理,初步地理解深刻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训练,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思维过程,认识写作的规律,提高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最后通过话题引领,在写作过程中指导学生写出具有一定思想水平的文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写作实践,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关注社会现象,深入思考生活,培养积极的正确的人生态度,写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文章。
2、明确思想是否深刻是衡量作文价值的一把尺子,要力所能及地写出有质量有内涵的文章。
重点难点:思维训练,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方法分析事例。由一事联想到他事,进而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其他事例,比较鉴别,形成较深刻的观点。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学步骤:
训练目标:进行写作铺垫,引领学生明确深刻性的要求,并整合思维认训规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深入思考生活的本质;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方法分析事例。
训练过程:
一、 故事导入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某个大学校园里,一个大学生出寝室要给室友留一张字条,告诉他钥匙放在哪里。可是“钥匙”两个字他不会写,就问了其他寝室的同学,问了好几个,谁也不会写,没办法,只好用“KEY”来代替了。
请大家就这件事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引导:如果说某一个大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偶然现象,是暂性遗忘,那一连好几个人记不住这个词就能看出些问题了。
明确:现在许多学生重视英语的学习而忽视了母语的学习,社会上重英文轻汉语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过渡:大家从一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到它背后蕴藏的大的社会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叫――以小见大。
在地摊上以8元钱的低价抱回了一头石牛,它“笨重丑陋,暗淡无光”,被冷落在书橱的一角,全家人都不喜欢它。后因朋友(鉴赏文物的行家)一句“这是唐货!“而骤然成为“稀世珍宝”。后来,却在人们的以惊奇的眼光传看时,“啪”的一声摔得粉身碎骨。
讨论:石牛虽说不凡,可是它已过惯了那种寂寞平凡的生活,一旦改变了生活方式。受到人的仰慕,反而使它走向了毁灭!
当头衔、掌声、金钱、地位……笑着向你走来时,你要能够耐得住“寂寞与平凡”,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否则,等待你的必将是失败与毁灭。
二、理论引路
1、考点直击:
“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是高考《考试大纲》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大纲》对“深刻”的解说是这样的: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考生都知道文章应当写得深刻,问题是:怎样写,才能写得深刻。我们明白, 深刻往往取决于思想,文章的本质在于给出思想。一篇文章,或者记载作者个人的真经验、真认识、真思想;或者宣扬、阐发他人的真经验、真认识、真思想。有思想的文章,才是有价值的文章;有思想的文章,才是有深度的文章。那深刻的思想从何而来?学会思考。缘事析理就是要教给我们一种思考的方法,一种说理的方法,让我们学习写得深刻。那么,何谓缘事析理呢?缘事析理即指依据事例分析它所蕴含的道理。请看:
将常识牢记在心
小时候,妈妈说“脏”东西是不能吃的。可是,炸鸡里的苏丹红是怎么回事?牛奶里怎么会有三聚氰氨?连鸡蛋都有人工合成的?蔬菜、水果上的农药,注了水的猪肉,这些不都是我们吃下去的脏东西吗?难道,那些黑心的生产商连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的常识都没有?非也,利益当前,这些常识就直接给忽略了吧。
现实生活中,远远近近,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件,它们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所谓写出深刻的文章,就是能够透过现象表层深入事件内核,缘事析理,揭示这些现象、事物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此位考生目光锐利,用一句反问,把读者的思考引向深处:发生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众多违背常情常理的怪现象,无非是利益当前的生产商无视起码的生活常识造成的。
2、方法探究
如何从客观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前人的经验有很多,今天老师为大家介绍这样几种做法: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板书)
第一、以小见大
例:小时候,妈妈说“脏”东西是不能吃的。可是,炸鸡里的苏丹红是怎么回事?牛奶里怎么会有三聚氰氨?连鸡蛋都有人工合成的?蔬菜、水果上的农药,注了水的猪肉,这些不都是我们吃下去的脏东西吗?难道,那些黑心的生产商连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的常识都没有?非也,利益当前,这些常识就直接给忽略了吧。
《将常识牢记在心》
第二、比较鉴别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写前洞与后洞,就用了比较,正是基于这样的比较,作者才得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深刻论述。
第三、探究原因
一个孩子摔倒了会哭,因为他疼。一个青年无缘无故受了上级的责骂会哭,因为他委屈。一个老人看到自己的孩子结婚生子会哭,因为他幸福。同样,亲人的离去,家园的毁灭也会让人哭泣,这是因为痛苦。谁没有痛苦与悲伤,谁没有辛酸与感动……一个人会哭,那就说明他的心是滚烫的。
――《人之常情》
《自信,但不能盲目》
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这段话就是典型的因果分析论证法。自幼熟读兵法的马谡为什么会失守街亭呢?作者的追问即是由果溯因的思考探究。文章的“深刻”即来自作者探究因果的思考:马谡的失败,败在他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而非不懂军事。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写文章由果而因地挖掘,辨明是非正误,也是使认识深入的方法之一。事物的发展结果都会以某种现象表现出来。如果面对这种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探究出它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化了。
3、综合分析
剃光头发微
余生也晚,关于头发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大都来自耳闻。什么清朝初年勒令汉人把发髻剃成辫子,否则“留发不留头”呀,什么清末的留学生在外国剪去了辫子,回国后要装一根假辫子才能平安无事呀,等等,都未尝眼见。所以读到鲁迅的小说《头发的故事》,除了恍若有悟的吃惊以外,实在很难有切肤之痛的感受。并且,知道在旧社会,与头发关系最密切的理发工人,是颇受社会贱视的,连家谱都不许上,也就是开除其宗籍,还很为他们不平。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年轻时在进步的历史书籍里,读到大平天国起义是如何如何正义,但真正佩服太平天国的英雄,却是看到了一副据说是翼王石达开的对联以后。对联曰: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联语的对仗既工稳,造意又豪迈,用之于理发师,更是想像诡奇,出于意表,妙不可言。一面惊叹这位太平天国将领的不羁之才,一面也想到这位王爷对理发师的感情,不但没有像旧社会上层人物那样卑视,而且还将自己睥睨人世的豪情寄托在他们的职业风姿上,真是物与民胞,平等亲切极了。
不料,3月2日读到《人民日报》一封读者来信,却使我大大不舒服了一阵,那封来信正是关系到理发工人的。说是济南市一家理发店的理发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认为乡下佬只配剃光头。当“乡下佬”碰了壁跑掉以后,一对男女理发师还说:“乡下佬还想理平头,没门!”“也不瞧瞧自己那模样!”……
“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这问题是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既答不上,也只好避开,置之勿论。我只记得古代有一种刑法,叫“髡”,那办法就是把古圣人所说的“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的诸种东西之一的头发给去掉;而且似乎是和罚做苦役结合起来的,那就是“髡钳为城旦舂”。但那是秦制,沿用了千把年,至少到隋唐以后就废止了。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也剃光头,但那并非是刑罚,恐怕多半出于习惯,或便于辨识之类;如果容许用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来一下“大胆假设”,还可能是由于旧社会监狱里卫生条件不好,怕犯人头发里生虱子,所以干脆让他们牛山濯濯也说不定;但要我“小心求证”却求不到。这很抱歉,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只能学到一半。
时至今日,剃光头既不是在政治上或人格上有什么差池的象征,也肯定不会是因为“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才舍不得剃光。无非是保护头颅和美观上的讲究,这才有人不愿剃。那封读者来信中的“乡下佬”便正是为了怕剃光头太冷,才要求剃平头的。但从认为“乡下佬剃平头,没门”的理发师看来,似乎是“乡下佬”的“模样”不够格,所以才只配剃光头,倒是从美观这方面着眼的。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这就是权。虽然仅仅是一把剃刀,但掌握在手里,就有那么一点剃头权,在这点权限里,谁撞在他手里,就得看他的嘴脸,听他的发落。你要剃平头,没门!权在他手里,“乡下佬”只好悻悻而去,乃至悻悻也不敢悻悻。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儿小权,如果他掌握了用人的权,分配房子的权,乃至更大的权,那就不仅“乡下佬”,更多的人在更多的事上也只好“没门”了。
希望少有、乃至没有这种有点权就要耍的人。如果有权就想弄权,就想顺着自己的意思胡来,那么,至少要在“读者来信”栏里让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这才叫做“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提问:《剃光头发微》由什么事想到了什么理呢?
明确:由理发匠不肯给农民剃平头想到掌权者如何使用权力的问题。
过渡:由理发这样的小事想到的是社会上权力使用的大问题,这就是――以小见大。那么,作者是如何由“理发”想到“权力”问题的?文中几句话表明了作者思维的转换过程,是哪几句?
明确: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提问:作者在这几段中是如何深入思考理发匠不肯给农民剃平头这一事例的?
明确:作者思考理发匠可以任意决定给农民剃什么头的原因,是因为剃头刀在他手里,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探究因果。
提问:这篇文章作者还联想到了古今中外许多与头发有关的事例来比较鉴别,如清朝“留发不留头”、旧社会理发工人社会地位低、石达开的对联、古代的髡刑、许多国家罪犯剃光头,作者这样比较鉴别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确:比较以突出相同点,头发自古以来就与政治相关,那么,本文由理发想到权力不至于被读者说是小题大作。
4、合作分析――比较鉴别
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
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大殿的一角,一家“星巴克咖啡店”已开设了六年。这家披着西服的洋店,鹤立在长袍马褂的建筑群里,格外醒目,不,应该是格外刺眼。它仿佛向前来故宫的游客诉说着什么……
(在描述与评论中引出事例)
星巴克咖啡店是美国消费主义、实用主义的象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它能在故宫生存六年,说明它迎合了许多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的消费心理。故宫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圣地,将“星巴克”开到故宫,却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它象征着外国文化的“软力量”在我国――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渗透与扩张。
(析例,以小见大)
近年来,外国文化的渗透与扩张的事例比比皆是:那耸立在大街小巷的一家家国外品牌服饰店;那一层层张贴在学府校园里的英语补习海报;那一部部占据着电视屏幕的日剧韩剧。还有那五花八门的西式快餐店、日本料理、泰式推拿,真是欧风美雨,铺天盖地,日剧韩剧,遮天蔽日。
(横向展开,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扣题“说开去”)
面对软力量的强大攻势,许多同胞,尤其是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他们花大量的时间苦读英语却忽视自己的母语;他们熟知比尔•盖茨、乔丹却冷落了老舍、巴金;他们迷恋日本漫画却不读《诗经》、《离骚》……
(再引例,展开对比,已现观点)
外国文化正一步步蚕食着我们原本有限的心灵空间。自然界中有“生物入侵”一说,武汉东湖的水面就曾被从国外引进的水葫芦――一种生长极迅速的猪饲料侵占,导致其他物种的萎缩甚至销声匿迹。文化也是如此。当人们只满足于声色大餐的感官刺激,心灵就会被金钱物欲所填满。今天,有几个人能静静地坐下来与古典对话和传统交流?传统文化正渐渐被我们抛弃。山东曲阜孔庙恢复祭孔仪式竟然要跑到韩国去学习程序不正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假如有一天,我们斩断曾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脐带,斩断将我们紧紧联系的民族文化纽带时,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在哪里呢?我们灵魂的根又在哪里呢?杨叔子博导说得好:“科学落后,一打就垮;人文缺失,不打自垮。”
(再析例,比较鉴别,分析任其发展的后果)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最高意义上的侵略就是文化侵略。歌德曾经说过:“文化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间是齐头并进的。”
(补说一层,论证严密)
诚然,外国文化也有精华值得我们吸收。在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但我们要牢记,在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时,一定要将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一定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色。
(得出结论)
文章第一段在描述与评论中引出事例,第二段横向展开,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扣文化渗透与扩张话题“说开去” ,第三段再析例,比较鉴别,分析任其发展的后果,在对民族凝聚力与灵魂之根的思考追问中,揭示出“人文缺失,不打自垮”的深刻道理。
5、写得深刻――合作分析:
故宫里的“星巴克”: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你如何看待此事?
提问:请大家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分析这一事例。
引导: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它很有代表性。故宫,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星巴克咖啡代表的则是美国消费文化。
明确:外国文化已大举进入我国。
过渡:同学们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从现象看到了本质。这则事例反映的是文化问题。仅就此一个事件来谈文化问题显然是单薄而没有说服力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联系的事例呢?(有)你如何看待这些事例?对此有何观点?
引导:近些年对外来文化我们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比如外来服饰、外来节日、外来影视、外来饮食等。大家来说说你身边外来文化的例子,并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请采用“引例――析例――结论”的模式。
出示课件2:
请缘引你耳闻目睹的“外来文化进入我国”的事例发表观点,按以下模式:“引例――析例――结论”。
5、小结并过渡,引导学生思维纵向发展,探究因果、预测未来:
刚才我们从横的角度展开思考,想到了许多与“故宫中的星巴克”相关联的其他事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我们还可以从“纵”的角度对这一事例本身进行思考。
师:首先我们来探究原因。前一二十年外来文化在我国就没有如此风行,为什么今天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明确: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与其他国家各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而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很容易在身边看到这样的例子。从这一个角度来看,文化的交流势不可挡。
师:还可以预测未来。你觉得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会有怎样的结果?
明确:也许有一天文化大融合,汉民族的文化会被其他强势文化同化甚至消失。历史上就有过类似的现象,比如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到现在已经逐渐萎缩消失,被汉文化所同化。
――汉文化源远流长,受到其他许多国家青睐,其影响遍及全球,如近年来流行的汉语热、儒学热等。汉文化不会被其他文化同化,相反会吸取其他文化所长,继续发扬光大。
训练目标:实战演习讨论评价,点典型例子深入分析――用具体的文章对深刻性进行进一步阐释和说明,进行写作前的指导
训练过程:
一、学生交换作文,互相欣赏,互相修改评价
师:上节课我们讨论了如何将文章写得深刻一些。下课时,让大家写一段文字,对“持之以恒”这个道理进行深入的论述,现在大家交换文章,欣赏、改评。
(学生互相赏、改、评)
(抽几人上台朗读,谈体会)
生1:做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劝学》说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就是告诉我们,要积少成多,才能形成丰厚的学识。而要积少成多,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是绝对做不成的。
师:引用得很好,有说服力。
生2: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灿烂的阳光,也有风雨的洗礼。生活中难免会有一些挫折。这些挫折,是我们生活和事业中的拦路虎,它往往让我们经受各种各样的考验。但没有风雨,如何见彩虹。成功往往是经受了意志的磨炼,是经过了一番拼搏和努力才得到的。这样说来,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半途而废,不轻言放弃,只有这样,我们事业才能取得成功。
师:语言形象,逻辑性强。
生3:历史上但凡成就伟业的人,都经历了奋斗的艰辛。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用了十四年的时间周游列国,一路上舟车劳顿,甚到被陈、蔡两国的士兵围困在效野中,好多天没有食物可吃,随从的弟子有的饿得站不起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试想,没有坚韧不拨的精神,没有持之以恒的执着,孔子能成为至圣吗?持之以恒,的确是成就自己的一剂良药。
师:事例典型,有说服力。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只要我们平时注意思想文化的积累,注意思维品质的培养,我们是能够写出思想深刻,见解独特的文章。下面老师就结合高考一篇满分作文的分析,让大家认识一下思想深刻的文章的独特魅力。
二、 高考例文赏析
湖南某考生
从前有个人,他养了一只鹰,后来这鹰逃走了。几天后,在山上发现了鹰的尸体。这人想不出鹰会无缘无故的死,在守林老人的指引下,他剖开鹰腹,才恍然大悟,原来鹰在笼中,养尊处优,竟失去了猎食的能力,腹部空空如也,活活饿死了。
孩子是一群终将要离开笼子的鹰,每一位父母,每一个家庭,都只是暂时的避风港,要出海的船,是终究要出海的,要经历的风浪,终究是无法避免的。人生的许多路,许多暗夜,只能独自去面对,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去替代,去承担。
然而,试看今日之中国,哪里没有锁在笼中的“鹰”?他们从没有经历历练,他们从来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小心地生活。上学嘛,有父母接送,帮着穿衣服系鞋带,甚至去夏令营,也有父母准备足够的食物,足够大的装衣服的袋子……
试想这样的一群“鹰”飞出笼子,如何生活?他们除了感觉到生活的麻烦与沉重外,还能怎样?清华大学曾辞退了一个学生,原因是该生在学校竟不知如何穿衣服系鞋带。另有报道说,曾有一女生在校不知如何吃鸡蛋,只好哭着握着两个鸡蛋回家。这样可笑的事情居然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着,奇怪吗?不奇怪!有这样的教育,就会有这样的孩子。
并非用甘蔗汁浇灌出来的甘蔗就是甜的。孩子的成长需要锻练,孩子的成长只有在磨炼中才能形成。马卡连柯曾一针见血地说:“过分的溺爱,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毁灭。”这并非耸人听闻。
可曾见过傲立悬崖的孤松?在寒风中它的茎为何岿然不动?那是由于它从巨石中探出身体的时候,已经饱受了苦难的摧残。
可曾见过蹁跹飞舞的蝴蝶?在阳光下它的双翅为何那么雄健?那是由于破茧而出的时候,它用尽了一生的力气把体液挤出双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白玉不毁(改变),孰为圭璋”(雪白的玉石不破玉雕琢,哪能在为贵重的玉器呢)。古人虽已远去,但言犹在耳啊!
有人说,国家的前途与其说握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握在母亲手中。家庭教育,关系国家命运。希望天下父母把孩子从笼中放飞,让他们去经历风雨,让他们去打造雄健的双翅。
师:这是2004年高考湖南一考生的作文,围绕着“家庭教育”这个话题,这个考生沉着应考,写出了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文章。
文章由自然界生物中存在的现象,生发出“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去替代,去承担”的感触,然后针对现实生活中自立能力教育的缺失,从多角度阐述“放飞孩子”的必要性。思路开阔,不乏精警之处。这篇文章的深刻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这篇文章对我们有什么有益的启发呢?
2、分组讨论交流
生1:文章由小见大,从日常生活中各种普泛的事例,从反面进行深入的剖析,得出深刻的结论,令人沉思。文章最后把对孩子的教育和国家的前途联系起来,却不显得突兀,而是水到渠成。
生2:文章有一个很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用自然界的生命现象来揭示社会生活中的事理,形象生动,耐人寻味。这种类比的方法,可以把道理讲得清晰透彻,省去了不少笔墨。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片言居要,可以引发人们深入地思考,这也是文章深刻的一个原因。
生3:文章分析问题,既有普泛的生活现象,也有典型的事例,这样点面结合,很有说服力。在分析事理的过程中,文章恰当地引用了名人名言,起到了以一当十的作用,这些具有深刻内涵的名言警句,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客观真理,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师:同学们谈得都很好,经常性地接触这类文章,并很好地去体会,我们思维运行的质量就会逐渐提高。现在,同学们对深刻性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就开始动笔写作,用我们的笔墨去圈点人生,激浊扬清,写出富有深刻内涵的文章。
三、典型实例研究
1、揭示实质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要想把文章写得深刻,就要注意对事例进行深入分析,让事例中蕴涵的哲理显现出来,就要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看出事物的实质和发展的趋向,使笔下的文字闪耀理性的光辉,彰显深刻的思想魅力,进而给人启迪,发人深省。下面介绍两种揭示事物实质的思维方法:
2、以小见大
生活中,许多小现象蕴涵着丰富的大道理,要学会从细微的现象中提取出深刻的道理,做到“寻常中显本质,微尘中见大千”,这样写出的文字自然蕴涵深意,卓尔不群。教材里提到的,商朝的箕子由商纣王吃饭的变化,看到了纣王思想的变化,想到国家前途,预见了商朝的灭亡;《游褒禅山记》由登山小事,悟出了治学、做事的大道理;《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闺房琐事论邦国大计,《古文观止》的编者赞叹:“千古臣谄君弊,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等都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我和父亲一起走泥路
当竞赛成绩出来后,我得知自己名落孙山,心情就犹如当时的天气,阴阴沉沉,被一层阴霾笼罩着,久久不能平静。
回到家后,吃过晚饭,父亲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便说带我到家后的田野走走。我无精打采地答应了。由于刚刚下完雨,空气十分清新,周围的稻穗和山峦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显得生机勃发。我望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心情稍微放松了些。这时,父亲说:“你能找到我们走来时的脚印吗?”我低下头望着地,很快就找到了,并指着给父亲看。父亲又问:“在平时天气晴朗的时候,你能找到这些脚印吗?”我马上回答不能,父亲问我为什么。我说道:“因为下了雨,土地变得泥泞,所以留下了痕迹。”父亲边走边说:“这不正像是人生吗!”
“人生?”我猛地醒悟过来,是啊,只有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才能在人生之路留下痕迹,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我望着父亲踏下的一个个坚定的脚步,仔细地思考着这过程中收获的智慧。泥泞留痕,挫折是人生路上的风雨,经历风雨的洗礼,我们才能留下生命的痕迹,才能创造生命的价值,才能书写生命的意义。
类似文中“走泥路”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可贵的是作者能以“以小见大”, 从平常生活小事中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泥泞留痕,风雨彩虹,使文章的立意变得深刻。善于以小见大,首先要有独到的眼光,学会细腻观察。察已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见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善于以小见大,还要有开阔的思维,丰富的联想。给你一滴露珠,你要会想象那黎明的清新;给你一朵浪花,你要会想像那大海的浩渺。要能够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能够一泣沙里见世界,一句话中见真情。
3、由表及里
所谓由表及里,即透过事物繁杂的表象进行深入思考,总结概括出事物的普遍意义,发掘出寓于事物内部的本质。
怎一个“情”字了得
高考优秀作文
史载:晋平公让大夫祁黄羊推荐南阳县县令,祁黄羊毫不迟疑地推荐解狐,晋平公惊讶地反问道:“解狐不是你的仇敌吗?”祁黄羊笑了笑说:“您让我推荐的是县令,并没有问谁是我的仇敌呀!”果然,解狐很有才干,成为百姓拥护的好县令。又一次,晋平公让祁黄羊推荐一位法官,祁黄羊推荐了祁午,晋平公听后又很震惊,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推荐他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认真地回答说:“我是把最能胜任的人推荐给您,并没有考虑他是谁的儿子。”事实上,祁午正如他父亲所言,办案精细果断,政绩显著。孔子闻此曾赞叹道:“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是啊,祁黄羊两次推荐人,虽然都直涉感情,但他的认知、判断却完全不受感情的左右。可见,认知之“理”是“情”外之物,它因人而异,并非总受“情”的束缚。
该文段由现象切入,通过对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推荐人才事例的剖析,从正面推证出了带有普遍性的道理“感情左右理性并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因人而异”.
4、探究因果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写文章由果而因地挖掘,辨明是非正误,也是使认识深入的方法之一。事物的发展结果都会以某种现象表现出来。如果面对这种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探究出它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化了。
《自信,但不能盲目》
高考优秀作文
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这段话就是典型的因果分析论证法。自幼熟读兵法的马谡为什么会失守街亭呢?作者的追问即是由果溯因的思考探究。文章的“深刻”即来自作者探究因果的思考:马谡的失败,败在他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而非不懂军事。
四、课堂总结
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多是些平凡小事,它们粗看不起眼,细究大有深意。我想通过这堂课让大家学习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等方法去缘事析理,并将自己的感悟记在练笔本中。我相信,只要大家坚不懈,一定能写出深刻的文章,最终成为一个目光锐利、思想深刻的人。
五、课余练习
复习理解熟练掌握“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的方法。
训练目标: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训练过程:
一、理论复习
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
二、写作实践
阅读下面的材料,以“空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村东有片低洼地,每到春季,父亲总在那里耕种,把各种各样和种子播下去,但却很少吃那里种和瓜菜。因为瓜果成熟的季节,那片菜地就成了一片汪洋。尽管如此,父亲仍是每年仔仔细细地种齐那里的每一分土地。十九岁的我对父亲说:“别种了,反正收获不了,种也白种。”父亲握着锄头,很平静地对我说:“我知道,但是,我是农民,即使没有收获,我也不能看着自己的土地一片荒芜,留有空白。”
请认真思考,深入领会材料的内涵,以“空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自选,题目自拟,要写出新意,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提升。
三、 学生自主全心写作(快速作文)
1、 按要求快速审题、选材、构思。
2、拟一简单提纲: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分论点+例子+分析,例证、对比证、印证)――解决问题
3、身心入境,全力行文。
4、语感检查――错别字、标点、病句,开头结尾紧扣论点。
四、优秀作文
莫用平淡写青春
契诃夫曾说过:“要是已经活过来的那一段人生只是个草稿,另有一段誊写的人生,该有多好。”可是人生永远没有重新誊写的机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好好珍惜,好好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别让青春留下空白的阴影,莫用平淡来写青春。
时常听别人吟唱,自己也时常唱着姜育恒那首《再回首》,唯独对“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寻,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这句不那么认可。
平平淡淡是最真,说到底,不就是自甘平庸,自愿无为吗?曾几何时我们这些带着彩色梦想的莘莘学子们也在高呼什么“与世无争,恬淡一生”的时髦话题,颇有把老庄的“无为”发扬光大之势。的确,我曾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我最崇拜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了,把他的诗歌作为自己人生的指针,把他的理想作为我今后要追求的生活。我极力来培养自己恬淡的心境,以致于形成了今天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的思想态度。因首往事,我失去的已太多太多,我不能再这样虚度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了,我不能给自己最灿烂的生命季节留下永远无法弥补的空白。
曾有这样一位农民,他辛勤地耕耘着自己的土地,却没有换来自己满意的收成,但他仍然一如继往,没有撂荒这片属于他自己的土地。相比之下,我们却在偏执和冷默中消磨着美好的青春,自甘平庸,给生命留下了空白。难道我们真的就这样愿意无所事实地将生命延续下去吗?不,我知道心底里有一种呐喊,有一种抗争,那是生命不甘沉沦的呐喊,那是我热爱生命的激情还在燃烧。“忆往者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再回首,不应只是那古老的晨光,也不只是那夜晚的寂寞和冷清;再回首,应该还有生命的执着,应该还有奋斗的心灵路程。
最欣赏三毛的一句话“即使不成功,也不至于让生命成为空白”。成功女神并非垂青每一个过路人,只有那些不甘平庸,永不懈怠的人才会赢得女神的青睐
虽然我们没有一技之长,不会吟诗作画,不会弹琴作曲,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贝多芬,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一鸣惊人,只要我们努力过,我们耕耘过,我们的生命就不再是黯淡无光。
不要轻言放弃,不要因一时的阻隔而割舍自己的信念,只要生命还在,我们的梦想就在。再回首,我们没有平淡,没有遗憾,有的只是坚定的微笑和对生命的热爱。
这篇文章通过对时光的追忆,对生命的质问,表达了珍爱生命,不甘平庸的思想感情。文章感情真挚而强烈,有深沉的反思,有真切的懊悔,有急切的心声,语言质朴而优美。引用的经典名句,增加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这篇文章的思想深度在于她在对生命的叩问中揭示了生命的价值,并从青春的迷惘中走了出来,思想昂扬向上,有感染力。
生命是一曲优美的乐章
生活中有一种美,那就是空白。留下空白,生命是一曲优美的乐章,是一幅华美的画卷。
生命中有了空白,我们才能将生活填充得五彩斑斓,灿烂多姿。
厌倦了城市喧哗的生活,可以找一个静谧的地方,让烦躁的心安静下来,去倾听海的呼啸,鸟的鸣叫。不好名利,不喜争斗,。少了分烦恼,多了一分轻松和悠闲,乐哉!留下空白,就有了“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情操,就有了“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
人的生命是短暂而又美好的。如果人们都一味地去弥补生命中的空白,而错过了仔细品味生活的乐趣,那么,即使你的生活比较富足,又有什么意义呢?留下一些空白,去感受生命的真谛,当岁月无情地划过时,总有那么一段值得让你去珍惜,去铭记的时光。
每个人都满怀希望地耕耘着自己的土地,这注定了以后的道路是漫长而充满坎坷的。一个人终其一生,也就能做成几件事,当我们的生命结束的时候,能完全实现自己心愿的人又有几个呢?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人都是带着希望而来,又带着遗憾而去,这样的生命难道就没有意义吗?我们真实地生活过,爱过,恨过,即使一无所获,生命也无怨无悔。
蓝天和大海用几乎单调的颜色来诠释美丽。那淡蓝色的韵律给人以宽阔、博大的美感。生命何尝不是如此,留有一些空白,生命并不会因此黯淡无光,而是更加宽容和博大,它会包容更多的内涵。
苍天付予每个人以生命,而每个人的生命历程是不一样的,正因为如此,世界才会丰富多彩。生活中的空白其实就是一个个梦幻的摇篮。艺术家用空白来揭示美的真谛,短臂的维纳斯不就包容了更多美的形象了吗?文学创作中有很多作品在艺术情节之后创设了一个个耐人寻味的空白,这不但没有降低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反面给人以美的遐想,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生活中的空白,不也一样可以令我们遐思迩想,使我们的创造力更加蓬勃昂扬?
有了空缺,才有了完美,史铁生的残疾,使他爆发了生命活力,张扬出生命的锐气;海伦的失明,让她用拥有三天光明的祈求,给我们揭示了生活的美好,生命的可贵。生活不可能是一张完美无缺的画卷,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空白,不管你怎样走过,你都无法在生命落幕的时候,让所有的心愿都梦想成真。
生命是一块美玉,因为有了瑕,才会更加美丽。
这篇文章没有停留在一般的思维层面上,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思想。文章抓住了生命过程的真实感受,由一般到特殊,用典型的事例,揭示了“空白”的美和独特内涵。语言精致华美,思路清晰,结构匀称。
教学后记:
写作实践是语文教学活动中难以操作和把握的一个课题。但它也是一块创新的乐园,只要我们能够用心去做,我们就一定会有收获。就这个案例而言,我精心设计,深入挖掘,最大可能地实现课堂最优化。这里有对思维层面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学生写作认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步步经营,把学生引导到一定的生活层面和思维层面。从课后的习作不难发现,许多学生的作文都有一定的深度,而且认识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我想,只要作文课能够紧密联系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就应当能够把他们思想触角引导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写出具有深刻内涵的文章。
备用参考材料
金鱼是鲫鱼的变种,彻头彻尾是人类驯育的结果。人类对其一贯的要求是美。只要美就行。而金鱼的捕食能力却被作为美的代价退化殆尽。不会捕食,危机感便无时不在,它别无选择地必须抓住每一粒投向自己的食物,而人把食物精工细制得可口至极,成为一种其无力抗拒的诱惑,于是不会摇头的金鱼吃啊吃,直到连同食物一起沉至水底。
根据“缘事析理”,以《金鱼之死的启示》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蔡海鹏的《石牛》一文,写自己在地摊上以8元钱的低价抱回了一头石牛,它“笨重丑陋,暗淡无光”,被冷落在书橱的一角,全家人都不喜欢它。后因朋友(鉴赏文物的行家)一句“这是唐货!“而骤然成为“稀世珍宝”。后来,却在人们的以惊奇的眼光传看时,“啪”的一声摔得粉身碎骨。那位朋友听到此事后,意味深长地说:“那石牛虽说不凡,可是它已过惯了那种寂寞平凡的生活,一旦改变了生活方式。受到人的仰慕,反而使它走向了毁灭!“ 道理:作者借独具眼光的行家之口,揭示出石牛摔碎的哲理内蕴:当头衔、掌声、金钱、地位……笑着向你走来时,你要能够耐得住“寂寞与平凡”,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否则,等待你的必将是失败与毁灭。这点晴之笔,点亮了哲思之光,使文章通体发亮,身价倍增。文章的深刻表现在:1.揭示自然、社会现象存在的背景和原因,展现事物的本质属性。2.揭示现象的特殊意义。特殊现象一定有其存在的特殊道理,特殊性一定有着一般意义,文章可以揭示特殊现象与必然间的联系,揭示出事物的本质。3.揭示现象产生的原因。任何事物产生、发展、消亡都要受其特定条件(原因)的支配。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而因果关系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关系。行文中以问引论,追根求源,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揭示出来。4.揭示观点的启发作用。关注现实、关注热点,探讨问题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把话题与当前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联系起来。说别人未说之言,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话题示例】请以“妥协和勇敢面对”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大自然中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面对强大的天敌,有的动物跪地求饶,任凭天敌吃掉,也有的动物去勇敢地战斗,直到死去或偶然逃掉。比如在非洲,野牛对穷追不舍的非洲豹会突然回身
将常识牢记在心
小时候,妈妈说“脏”东西是不能吃的。可是,炸鸡里的苏丹红是怎么回事?牛奶里怎么会有三聚氰氨?连鸡蛋都有人工合成的?蔬菜、水果上的农药,注了水的猪肉,这些不都是我们吃下去的脏东西吗?难道,那些黑心的生产商连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的常识都没有?非也,利益当前,这些常识就直接给忽略了吧。
现实生活中,远远近近,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件,它们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所谓写出深刻的文章,就是能够透过现象表层深入事件内核,缘事析理,揭示这些现象、事物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此位考生目光锐利,用一句反问,把读者的思考引向深处:发生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众多违背常情常理的怪现象,无非是利益当前的生产商无视起码的生活常识造成的。
我和父亲一起走泥路
当竞赛成绩出来后,我得知自己名落孙山,心情就犹如当时的天气,阴阴沉沉,被一层阴霾笼罩着,久久不能平静。
回到家后,吃过晚饭,父亲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便说带我到家后的田野走走。我无精打采地答应了。由于刚刚下完雨,空气十分清新,周围的稻穗和山峦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显得生机勃发。我望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心情稍微放松了些。这时,父亲说:“你能找到我们走来时的脚印吗?”我低下头望着地,很快就找到了,并指着给父亲看。父亲又问:“在平时天气晴朗的时候,你能找到这些脚印吗?”我马上回答不能,父亲问我为什么。我说道:“因为下了雨,土地变得泥泞,所以留下了痕迹。”父亲边走边说:“这不正像是人生吗!”
“人生?”我猛地醒悟过来,是啊,只有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才能在人生之路留下痕迹,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我望着父亲踏下的一个个坚定的脚步,仔细地思考着这过程中收获的智慧。泥泞留痕,挫折是人生路上的风雨,经历风雨的洗礼,我们才能留下生命的痕迹,才能创造生命的价值,才能书写生命的意义。
类似文中“走泥路”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可贵的是作者能以“以小见大”, 从平常生活小事中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泥泞留痕,风雨彩虹,使文章的立意变得深刻。善于以小见大,首先要有独到的眼光,学会细腻观察。察已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见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善于以小见大,还要有开阔的思维,丰富的联想。给你一滴露珠,你要会想象那黎明的清新;给你一朵浪花,你要会想像那大海的浩渺。要能够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能够一泣沙里见世界,一句话中见真情。
《自信,但不能盲目》 高考优秀作文
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这段话就是典型的因果分析论证法。自幼熟读兵法的马谡为什么会失守街亭呢?作者的追问即是由果溯因的思考探究。文章的“深刻”即来自作者探究因果的思考:马谡的失败,败在他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而非不懂军事。
怎一个“情”字了得
高考优秀作文
史载:晋平公让大夫祁黄羊推荐南阳县县令,祁黄羊毫不迟疑地推荐解狐,晋平公惊讶地反问道:“解狐不是你的仇敌吗?”祁黄羊笑了笑说:“您让我推荐的是县令,并没有问谁是我的仇敌呀!”果然,解狐很有才干,成为百姓拥护的好县令。又一次,晋平公让祁黄羊推荐一位法官,祁黄羊推荐了祁午,晋平公听后又很震惊,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推荐他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认真地回答说:“我是把最能胜任的人推荐给您,并没有考虑他是谁的儿子。”事实上,祁午正如他父亲所言,办案精细果断,政绩显著。孔子闻此曾赞叹道:“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是啊,祁黄羊两次推荐人,虽然都直涉感情,但他的认知、判断却完全不受感情的左右。可见,认知之“理”是“情”外之物,它因人而异,并非总受“情”的束缚。
该文段由现象切入,通过对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推荐人才事例的剖析,从正面推证出了带有普遍性的道理“感情左右理性并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因人而异”。
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
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大殿的一角,一家“星巴克咖啡店”已开设了六年。这家披着西服的洋店,鹤立在长袍马褂的建筑群里,格外醒目,不,应该是格外刺眼。它仿佛向前来故宫的游客诉说着什么……
(在描述与评论中引出事例)
星巴克咖啡店是美国消费主义、实用主义的象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它能在故宫生存六年,说明它迎合了许多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的消费心理。故宫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圣地,将“星巴克”开到故宫,却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它象征着外国文化的“软力量”在我国――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渗透与扩张。
(析例,以小见大)
近年来,外国文化的渗透与扩张的事例比比皆是:那耸立在大街小巷的一家家国外品牌服饰店;那一层层张贴在学府校园里的英语补习海报;那一部部占据着电视屏幕的日剧韩剧。还有那五花八门的西式快餐店、日本料理、泰式推拿,真是欧风美雨,铺天盖地,日剧韩剧,遮天蔽日。
(横向展开,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扣题“说开去”)
面对软力量的强大攻势,许多同胞,尤其是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他们花大量的时间苦读英语却忽视自己的母语;他们熟知比尔•盖茨、乔丹却冷落了老舍、巴金;他们迷恋日本漫画却不读《诗经》、《离骚》……
(再引例,展开对比,已现观点)
外国文化正一步步蚕食着我们原本有限的心灵空间。自然界中有“生物入侵”一说,武汉东湖的水面就曾被从国外引进的水葫芦――一种生长极迅速的猪饲料侵占,导致其他物种的萎缩甚至销声匿迹。文化也是如此。当人们只满足于声色大餐的感官刺激,心灵就会被金钱物欲所填满。今天,有几个人能静静地坐下来与古典对话和传统交流?传统文化正渐渐被我们抛弃。山东曲阜孔庙恢复祭孔仪式竟然要跑到韩国去学习程序不正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假如有一天,我们斩断曾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脐带,斩断将我们紧紧联系的民族文化纽带时,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在哪里呢?我们灵魂的根又在哪里呢?杨叔子博导说得好:“科学落后,一打就垮;人文缺失,不打自垮。”
(再析例,比较鉴别,分析任其发展的后果)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最高意义上的侵略就是文化侵略。歌德曾经说过:“文化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间是齐头并进的。”(补说一层,论证严密)
诚然,外国文化也有精华值得我们吸收。在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但我们要牢记,在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时,一定要将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一定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色。
(得出结论)
名师点评:
文章第一段在描述与评论中引出事例,第二段横向展开,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扣文化渗透与扩张话题“说开去” ,第三段再析例,比较鉴别,分析任其发展的后果,在对民族凝聚力与灵魂之根的思考追问中,揭示出“人文缺失,不打自垮”的深刻道理。
剃光头发微
余生也晚,关于头发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大都来自耳闻。什么清朝初年勒令汉人把发髻剃成辫子,否则“留发不留头”呀,什么清末的留学生在外国剪去了辫子,回国后要装一根假辫子才能平安无事呀,等等,都未尝眼见。所以读到鲁迅的小说《头发的故事》,除了恍若有悟的吃惊以外,实在很难有切肤之痛的感受。并且,知道在旧社会,与头发关系最密切的理发工人,是颇受社会贱视的,连家谱都不许上,也就是开除其宗籍,还很为他们不平。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年轻时在进步的历史书籍里,读到大平天国起义是如何如何正义,但真正佩服太平天国的英雄,却是看到了一副据说是翼王石达开的对联以后。对联曰: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联语的对仗既工稳,造意又豪迈,用之于理发师,更是想像诡奇,出于意表,妙不可言。一面惊叹这位太平天国将领的不羁之才,一面也想到这位王爷对理发师的感情,不但没有像旧社会上层人物那样卑视,而且还将自己睥睨人世的豪情寄托在他们的职业风姿上,真是物与民胞,平等亲切极了。
不料,3月2日读到《人民日报》一封读者来信,却使我大大不舒服了一阵,那封来信正是关系到理发工人的。说是济南市一家理发店的理发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认为乡下佬只配剃光头。当“乡下佬”碰了壁跑掉以后,一对男女理发师还说:“乡下佬还想理平头,没门!”“也不瞧瞧自己那模样!”……
“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这问题是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既答不上,也只好避开,置之勿论。我只记得古代有一种刑法,叫“髡”,那办法就是把古圣人所说的“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的诸种东西之一的头发给去掉;而且似乎是和罚做苦役结合起来的,那就是“髡钳为城旦舂”。但那是秦制,沿用了千把年,至少到隋唐以后就废止了。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也剃光头,但那并非是刑罚,恐怕多半出于习惯,或便于辨识之类;如果容许用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来一下“大胆假设”,还可能是由于旧社会监狱里卫生条件不好,怕犯人头发里生虱子,所以干脆让他们牛山濯濯也说不定;但要我“小心求证”却求不到。这很抱歉,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只能学到一半。
时至今日,剃光头既不是在政治上或人格上有什么差池的象征,也肯定不会是因为“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才舍不得剃光。无非是保护头颅和美观上的讲究,这才有人不愿剃。那封读者来信中的“乡下佬”便正是为了怕剃光头太冷,才要求剃平头的。但从认为“乡下佬剃平头,没门”的理发师看来,似乎是“乡下佬”的“模样”不够格,所以才只配剃光头,倒是从美观这方面着眼的。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这就是权。虽然仅仅是一把剃刀,但掌握在手里,就有那么一点剃头权,在这点权限里,谁撞在他手里,就得看他的嘴脸,听他的发落。你要剃平头,没门!权在他手里,“乡下佬”只好悻悻而去,乃至悻悻也不敢悻悻。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儿小权,如果他掌握了用人的权,分配房子的权,乃至更大的权,那就不仅“乡下佬”,更多的人在更多的事上也只好“没门”了。
希望少有、乃至没有这种有点权就要耍的人。如果有权就想弄权,就想顺着自己的意思胡来,那么,至少要在“读者来信”栏里让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这才叫做“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莫用平淡写青春
契诃夫曾说过:“要是已经活过来的那一段人生只是个草稿,另有一段誊写的人生,该有多好。”可是人生永远没有重新誊写的机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好好珍惜,好好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别让青春留下空白的阴影,莫用平淡来写青春。
时常听别人吟唱,自己也时常唱着姜育恒那首《再回首》,唯独对“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寻,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这句不那么认可。
平平淡淡是最真,说到底,不就是自甘平庸,自愿无为吗?曾几何时我们这些带着彩色梦想的莘莘学子们也在高呼什么“与世无争,恬淡一生”的时髦话题,颇有把老庄的“无为”发扬光大之势。的确,我曾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我最崇拜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了,把他的诗歌作为自己人生的指针,把他的理想作为我今后要追求的生活。我极力来培养自己恬淡的心境,以致于形成了今天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的思想态度。因首往事,我失去的已太多太多,我不能再这样虚度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了,我不能给自己最灿烂的生命季节留下永远无法弥补的空白。
曾有这样一位农民,他辛勤地耕耘着自己的土地,却没有换来自己满意的收成,但他仍然一如继往,没有撂荒这片属于他自己的土地。相比之下,我们却在偏执和冷默中消磨着美好的青春,自甘平庸,给生命留下了空白。难道我们真的就这样愿意无所事实地将生命延续下去吗?不,我知道心底里有一种呐喊,有一种抗争,那是生命不甘沉沦的呐喊,那是我热爱生命的激情还在燃烧。“忆往者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再回首,不应只是那古老的晨光,也不只是那夜晚的寂寞和冷清;再回首,应该还有生命的执着,应该还有奋斗的心灵路程。
最欣赏三毛的一句话“即使不成功,也不至于让生命成为空白”。成功女神并非垂青每一个过路人,只有那些不甘平庸,永不懈怠的人才会赢得女神的青睐
虽然我们没有一技之长,不会吟诗作画,不会弹琴作曲,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贝多芬,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一鸣惊人,只要我们努力过,我们耕耘过,我们的生命就不再是黯淡无光。
不要轻言放弃,不要因一时的阻隔而割舍自己的信念,只要生命还在,我们的梦想就在。再回首,我们没有平淡,没有遗憾,有的只是坚定的微笑和对生命的热爱。
这篇文章通过对时光的追忆,对生命的质问,表达了珍爱生命,不甘平庸的思想感情。文章感情真挚而强烈,有深沉的反思,有真切的懊悔,有急切的心声,语言质朴而优美。引用的经典名句,增加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这篇文章的思想深度在于她在对生命的叩问中揭示了生命的价值,并从青春的迷惘中走了出来,思想昂扬向上,有感染力。
相关新闻 & & &
Powered by
Processed in 0.016 second(s), 3 queries, Gzip disabl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大学校园的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