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为巩固统治,实行哪一秦朝政治制度度

邓夏生历史工作室
当前位置:&&&&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上传: dxs1968 &&&&更新时间: 12:59:54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2考纲解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近6年高考试题有关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内容占有一定比例,其中,政治文明类试题占客观题的62%、主观题的50%。从命题思路看,非常值得注意的特点有四:一是出现了许多引人注意的新的命题角度。如对政治制度进行经济、文化和文明观念的考查;对政治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国家统一,促成盛世景象或者相反结果的考查;对政治制度创新程度的考查等等。二是命题呈现明显的文明价值取向,即试题突出文明的进步,答案要求用文明史话语。三是强调大综合,往往是古、今、中、外的综合。四是对政治文明建设中的特色内容特别关注。如中央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行的政策和制度,地方性少数民族政权实行的双轨制等都是。
&&&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 【主要内容】西周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 【默写、背诵提示】(1)西周的建立与灭亡:周武王伐商、牧野之战(现今所在地),周朝的衰落(原因)、灭亡标志(周幽王被杀)。(2)分封制:分封目的、对象,主要诸侯国(结合地图),受封诸侯的权利和义务,分封制的影响,分封制崩溃的原因和标志。(3)宗法制:含义、目的、最大特点、宗法等级体系、影响。(4)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 【重点、难点破解】1(1)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周王对诸侯国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属于一种松散的政治联盟关系,周王对诸侯国没有绝对的支配权):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2)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形态(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体系下):是君臣关系、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3)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见下一考点)。
&&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主要内容】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默写、背诵提示】(1)秦统一的背景、经过、结果。(2)&皇帝&制度:由来、首创者、特点、影响。(3)中央官僚机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的主要职能;设计秦朝官僚机构结构图;&&朝议&&制度的作用。(4)郡县制:最早实行的时期、秦朝的全面实施(背景、主要建议者)、郡、县所设的主要官职及其职能、意义。(5)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含义、郡县制实行的价值、影响。
&&& 【重点、难点破解】(1)秦的统一:从教材相同点来看,主要应掌握秦统一的经过和结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2)皇帝制度的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位至尊(这也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3)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①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是围绕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②体现&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一些官职专为皇室所设,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4)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一个强调血缘,一个强调地域;一个官位世袭,拥有封地,一个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袭,为皇帝管理地方:一个带有很强的独立性,容易导致地方割据,一个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4)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明确中央集权的含义,是指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这主要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这一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
&&&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主要内容】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
&&& 【默写、背诵提示】(1)汉初郡国并行制:含义、封国对中央集权的影响。(2)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实行的朝代、皇帝、含义)、九品中正制(实行的朝代、含义、特点、影响)、科举制度(确立与完善的过程、积极意义)。(3)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名称及其职能,&三省&之间的关系,&六部&,的名称及其与尚书省的关系,三省六部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改革中的地位和影响,绘制唐朝三省六部结构图。(4)元朝的行省制:结合图了解元朝所设置的行省分布、特点,行省制的影响。
&&& 【重点、难点破解】(1)郡国并行制:人民版基本未涉及,若考查只能借助材料和地图,创造情景。要明确封国既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最终影响中央集权的加强。(2)三省六部制:它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但考纲只要求掌握唐朝时这一制度的情况,这里要注意。明确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一制度。(3)行省制度:明确由中央直辖的地区、边远地区设置的行省(对元朝设置的行省状况,人民版用文字来叙述,人教版用地图来展示.目的和所起的作用是一致的)。行省制度设置的意义在于: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特别是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4)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作为一个新增加的考点应引起特别的注意,复习时应重点了解九品中正制的操作特点、不足;理解科举制在保证人才选拔公正、透明、平等方面的探索;科举制的积极意义和世界影响。命题时应多借助材料,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主要内容】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 【默写、背诵提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废除丞相的皇帝、废除丞相的目的、影响:开始设置内阁的皇帝、内阁的职能、地位和影响。(2)清朝军机处:设置时期(皇帝)、起因、职能、特点、影响。
&&& 【重点、难点破解】(1)宰相权力的不断削弱:秦朝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位高权重;唐朝实行三省制,宰相一分为三,地位削弱;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宰相制度在历史上结束。(2)内阁:它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待机构(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职权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3)军机处:它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职能)。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于皇帝。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封闭性强(特点)。军机处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 5.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难点破解】(1)君权对相权的削弱:主要采取另建一个秘书班子来架空丞相的方法。如汉之丞相统公卿而主朝政,皇帝便培植&尚书&(原仅为管理文牍的秘书)而分其权。演变为汉以后至隋唐之尚书省,秘书已成了新的宰相,于是唐朝皇帝又重用&同中书门下&的近臣,使其架空尚书省。到宋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或平章)又演变为新的宰相并出现以他为首的外朝&中书省&.于是明代皇帝又用身边的一些&大学士&组成&内阁&来架空中书省,乃至取消丞相。然而明代后期&内阁&又已坐大,像严嵩、张居正那样的&大学士&又已从秘书变成了实际上的宰相乃至&权相&,于是清朝又出现了南书房、军机处之类的秘书班子,以架空内阁。
&&& (3)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去分析。积极作用的关键在于: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等。消极作用可从&一统就死&的角度去思考。
教学资源网
【2012考点pk】
1、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和关系
西周进一步完善了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按礼制原则,形成层层相属的等级严密的&大宗&&小宗&的国政治制度。西周春秋时期存在着严密的分封制度,这种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在一起,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主要表现在一是分封制以宗法的&亲亲&关系为基础和原则,从而使&分封&与&分宗&相一致;二是分封的土地既是建国、立家的经济基础,也是宗子&立宗&的经济条件,这是西周春秋时代宗统与君统相结合的最深刻的经济原因;三是不仅宗族组织与统治组织、宗法等级与政治等级是相一致的,而且其管理方法也是相一致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以宗法血缘关系而实行的分封是周王朝家族内部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为维护等级制,周公制礼作乐。西周的礼乐和刑罚一样,有鲜明的阶级性。
2、关于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王嬴政通过十年兼并战争攻灭六国,完成全国统一,顺应了自春秋以来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趋势。为巩固统一,秦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
政治方面: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设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分掌政要,地方推行郡县制;颁布通行全国秦律。经济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弛道和邮驿。文化方面:书同文;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秦朝开创的这一系列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后世虽然有所损益和改进,但基本精神去一直延续下去,对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产生了深刻影响。
(2)西汉中央集权的巩固:西汉初年,统治者继续采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为巩固统治,刘邦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在各地建立王国,在地方形成郡国并行的局面。这些王国相对独立,掌握行政、财政、军事等大权。随着王国实力的增强,逐渐威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影响中央集权的巩固,由此产生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
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景帝接受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藩&,又平定了&七国之乱&,把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对王国的控制。
汉武帝时:政治上:改革官制,加强皇权,重视官吏的任用、考核,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僚的控制,颁行推恩令,打击豪强地主,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军事上:建立侍卫军和禁卫军;出兵匈奴,进军南越。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思想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家思想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至此,西汉出现大一统的局面,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3)东汉中央集权的削弱: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是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的,执行保护豪强地主的政策,因此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时期迅速发展,在政治、经济上享有特权,把持中央和地方大权,具有很强的割据性,对中央集权构成新的威胁。东汉中后期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交织在一起,造成中央集权的削弱和政治黑暗,阶级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瓦解了东汉政权,各地豪强地主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乘机扩大势力,形成军阀割据局面,最终演变成三国鼎立的封建国家分裂局面,使中央集权和政治统一的局面遭到严重破坏。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削弱表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尚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其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央集权制度在政治和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得到确认。在这一过程中出现导致中央集权制度削弱的因素,成为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中央集权制度需要解决的问题。
3、学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要注意:
(1)理解概念。专制主义是指国家大事由皇帝一人说了算,皇帝的话就是法律和法令。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军事大权都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主要指地方长官的任免权和地方的军权等归中央。但地方长官在一定范围内也有自己的权力。
(2)掌握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三方面内容&&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机构郡县制。了解&皇帝&称号的由来。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故而采用了&皇帝&的称号。秦始皇还规定只许他称&朕&。从此,&朕&就成为历代皇帝自称之词。比较、弄清郡县制与分封制。二者都是地方上的行政制度,主要区别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分封制是在奴隶社会中逐渐形成的,被封的诸侯在封国中有任免官吏、征税、建立军队的权力(封建社会也有朝代曾局部采用过分封的形式)。分封制包含分裂割据因素,时间一长,不利国家统一。郡县制的郡守、县令皆由皇帝直接任免,必须执行中央政策、法令、代中央管理所辖地区的人民,收税征役。郡县制的推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特点是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权。
(4)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等基本观点,认识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必要性和进步性。秦朝建立这一制度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秦政权建立在灭六国的基础上,把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切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以避免地方权力膨胀威胁中央,这有利于统一,也是巩固统一的需要。封建社会的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来维护他们的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对于战国以前分封诸侯制是一个历史的大进步,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也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经济。经过历代王朝的调整与补充,秦的中央集权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一项主要的政治制度。
4、三省六部制:
唐朝三省宰相需共议军大事,由皇帝决定高政事堂,作为宰相联合议事的场所。政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唐太宗为避免宰相专权,增加了宰相的人数。
5、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1)原因目的:为防止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局面不再出现,为防止兵变的历史重演。根本上说是使北宋政权长期稳定下去。
(2)基本方针:最大限度地集中军权、政权、财权于中央。
(3)具体措施:a军权: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朝中统兵大将的兵权,接着以同样的方法解除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还废除了原先设置的禁军最高指挥官殿前都点检点的职位,将禁军统领权分属于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三个机构,号称&三衙&,三衙之间互不统属,使兵权集中到皇帝手里。宋太祖还高立枢密院,任命枢密使主管调动全国军队。这样,三衙的统兵将领虽有领兵的权力,但无调兵权;枢密院有调兵之权,却又不掌握军队,而且将领与军队、军队与军队的驻屯地点经常调动,使之&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从而将军权牢牢地控制在皇帝一人手中。b政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且不允许他们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c财权: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此外,北宋统治者大量增加禁军数量并按照&守内虚外&的策略进行军事部署;发展隋唐来以来的科举制,严格考试程序,增加录取名额,提高被录取人的待遇等。
(4)作用和影响:a积极方面:有效防止了武人跋扈,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和维护国家统一。用不流血的方法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分配关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b消极方面:权力过分集中和各级政府权力分散以及用高官厚禄的办法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必然会出现官僚机构膨胀,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官吏、军队数量急增,使官俸和军队支出日益膨胀,造成国家财政困难,造成北宋&冗兵、冗官、冗费&的后果,使北宋成为&积贫积弱&的朝代。财政过分集中,地方经费减少,不能调动地方积极性,也助长了地方官吏对百姓的搜括榨取。兵将分离政策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队战斗力下降。
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1)措施:
该时期(中国封建政权的后期),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皇帝总结了历代王朝统治经验和教训(宗室作乱、臣下篡权、宦官干政等)致力于皇权的加强和巩固。
&&& 削弱、分散大臣的权力:明初废相权归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君权取代相权;清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作为辅助皇帝的最高政务机构,总辖军国政务,权限位六部和内阁之上,皇帝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军政大权,实现了绝对的君权。
设立特务机构:明代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厂卫特务机构,其核心就在于维护封建专制,为皇权专制制造出一层坚硬的外壳,以此来弥补封建专制制度走向衰落时期而带来的应变力的衰竭,体现了专制政权的腐朽性。
实行文化专制:一是科举摧残。明清两代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二是思想控制。明代禁毁书院,魏忠贤制造&东林党人&大狱,这是文化专制的典型表现;清代大兴文字狱,压制反清思想等。这一切的核心目的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树立君主专制的绝对权威。它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堵塞言路,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封建专制主义日趋腐朽、没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三是明清两代的学校教育也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虽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积极作用,但它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日趋衰落。
(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政治制度。所谓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为封建国家的统治中心,总揽国家的最高权利。所谓中央集权,是指封建国家的中央对地主的统辖关系。皇权的至高无上,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3)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形成和上升时期,适应封建自然经济的要求,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民族融合,有利于巩固封建制度和维护国家的统一。
b到了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起了严重地阻碍作用。但明、清时期的中央集权在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有积极作用。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地方行政制度中,最重要的是县制和行省制,直至今天,还在沿用。
【考点透视】
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建设是以群集的方式沿着集权和统一的方向逐次推进的。在整个演进过程中,出现了几个集中性政治制度群创建时期,如战国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代和元明清时期。注意每个时期政治制度群内各项制度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共同围绕什么社会主要矛盾在设置相关的政治制度,解决矛盾的方式和进程,并注意各大群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同时,政治文明的建设又是分系列纵向展开的,因而,分主题对政治文明作纵向复习也是必要的。下表中的六大主题应引起注意。
主题复习提要
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三个发展阶段:①西周时期。②秦汉至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完善时期。③宋至明清丞相权力逐步削减直至取消,皇帝集政、军、财权于一身时期。
2.具体内容: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汉内、外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内容及评价;宋集权的措施及特征(通过分权以集权、建立制约机制);元设一省一台二院制,并与唐宋比较,明废丞相、设五军都督府,清设军机处,中央权力配置系统发生畸形及其影响和评价;辽等的双轨制内容及评价。
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三个发展演变阶段:①西周封国制(贵族等级制)。②秦汉至宋郡县、州县制。③元以后省府县制。
2.具体内容:秦(包括商鞅)郡县制内容及历史足以;汉代州的设置及性质改变,西汉郡国并行制及影响,唐边镇节度使的设置及严重后果;宋收地方军、政、财、法权的内容及评价;元行省制及历史影响;明废行省设三司行及其评价;清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制的推行。汉唐至明清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诸特殊制度:西域都护制、西南双轨制,唐多样民族政策、元明清在西藏、蒙古、东北和西南等不同地区推行的不同制度(宣政院制、卫所制、驻藏大臣制、僧官制、册封达赖、班禅制、金瓶掣签制、盟旗制、将军、参赞大臣陟制、、土司制、流官制)的内容及并评价
从举荐到科举的演变
1.官选制演变的三个阶段: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科举制发展的三个阶段:隋唐创立、完善&宋发展&明清进入困境
2.具体内容:先秦的贵族世袭制;商鞅&按军功授爵制&;汉察举、征召和魏晋九品中正制及其评价;隋唐科举制创立及作用,宋发展科举制的表现;明清科举考试的内容与方法及产生的危害、形成的困境
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的历程
1.几个大的统一王朝的形成与巩固:①周建立起宗法血缘性统一国家。②秦结束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建立起中央集权统一多民族国家,汉& 秦基础上的发展与巩固。③隋唐在民族融合、社会安定的积极形势下,发展为更宏大的统一王朝。④宋通过军事扫荡和一系列改革措施,结束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元结束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汉族政权并立局面建立起空前规模的统一国家;明清在前代的基础上更加巩固
2.制约国家分裂、统一的因素:①中央、地方制衡机制是否完善。②国家制度存在的潜在分裂因素膨胀(分封制、节度使制、郡国并行制、清初建藩制)。③豪强地方势力发展(东汉末年军阀割据)。④民族因素(十六国、南北朝、辽夏金及明清)
3.几个大的维护统一的斗争:汉平定七国之乱,唐平定安史之乱,宋扫平藩镇割据;清平定三藩之乱、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葛尔丹等)的斗争、统一台湾
4.主要措施:①军事扫荡。②修正制度,建立保障机制,实现中央与地方的制衡(秦创集权制取消封国制。宋收地方权力等)。③强化统一观念(汉武帝统一思想的措施)。④采取多种方式协调中央政权与边疆民族的政治统属关系(唐太宗华夷一体现、和亲等)
古代社会的法制建设
1.重要的法制建设时期:①春秋战国出现法制建设高潮,法制思想百花齐放,法制建设实践层出不穷(韩非子、;李悝、吴起、商鞅等)。②秦为创建统一法律时期,以综合性、严密性、严酷性著称,但立法者又践踏法律。③汉代开始儒家思想影响法制建设时期(&约法三章&之尊重生命和财产为典型表现;礼法交融,儒法互用)。④宋代中央加强对地方司法控制时期(宋太祖向地方派法官、王安石用法律手段推动改革)。⑤明代加强经济立法,加强君主对司法直接干预时期(明太祖&世轻世重&立法思想,设厂卫,明清加强对&思想犯&的处罚)
2.重要法典:《法经》《秦律》《大明律》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特征的历史评析
1.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特征:①中国为农业大国,土广民众,于分散中求稳定需要集权。②是封建地主阶级经济、政治需要的产物。③封建社会早、中期进步作用明显:创造出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形成和中对外文化交流。也有对广大人民的统治、镇压加强的一面。④晚期消极,反动作用为主:经济上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政治上拒绝民主、人民毫无地位,思想上禁锢、抑制科学文化发展。但也有维护国家主权、巩固统一的一面。⑤专制主义本质上是政治文明的对立物,它滋养保守,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2.大一统特征:①大一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演进的始终不变的总体趋向,即使国家分裂时期的各政治实体都以统一为己任。②大一统是一个复合概念,包括思想大一统、政治大一统、文化大一统等。③大一统不排斥差异性,它与大融合紧密相连,新的大一统总是大融合的产物;秦汉是春秋、战国各社会要素融合的产物,隋唐是魏晋南北朝各社会要素大融合的产物。元明清是唐末以来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各要素大综合的结果。④大一统往往与大集权相伴而行。为巩固统一往往集权,极圈过度又往往给统一国家带来负面影响,淹没个性而发展迟滞
3.&为政以德&&政在得民&的政治为文明特征:①古人特别重视&民&和&德&在为政中的重要地位。孔子、孟子从理论上提出&民贵君轻&和行&德政&的重要性,汉、唐统治者时间&存百姓&思想,励精图治,出现大治局面(&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②&德政&&得民&措施多种多样,或政治上的开明之举与轻刑罚,或经济上的完善制度与轻赋税,或民族关系上的华夷一体与重交往,促进了社会和睦安定(唐太宗被少数民族自愿尊为&天可汗&是表现之一)。③暴政、虐政成为历史谴责的对象(夏桀、商纣、秦隋暴政、焚书坑儒、文字狱),德政成为褒扬的模范(文帝、景帝、唐太宗)。④选官重视德才兼备,为&德政&&得民&提供人员素质的基础保证(汉代举孝廉、唐太宗求访贤哲,唐玄宗选贤任能),且加强官吏考核。⑤&为政以德&&政在得民&作为一种政治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政治行为文明之中延续至今,为社会主流认识所赞扬。⑥不同时代的&德&&民&含义不同,古代的&民&是权利的客体,今天的民是权利的主体。⑦&为政以德&并不排斥法。汉代以下,往往是外儒内法,因而,历朝都加强法制建设
【名师点睛】
1.横向联系,找出历史事物产生的必然性,形成阶段性整体认识。如复习秦汉政治制度建设,联系社会经济中土地私有以及纷争不断,军事上兼并战争,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等社会现实,就能深刻理解秦的各种制度为什么那样制定的深刻原因。唐的各种开放性措施,如欢迎外国商人长期在中国居住,为人外国人官职,通过科举制吸纳下层人士进入官僚机构,中外交流广泛使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等,这一切无不与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形成的一种整体性社会开放风气有关。
2.纵向联系,找出历史事物演变的规律性,形成总体的历史认识。如丞相制度,秦时丞相为皇帝助手,事无不总;隋唐三省制,丞相握有的行政大权虽未减少,但行政的依据却受到了制约;宋代以大力削减丞相行政权力为目标;明清时期,丞相最终从官僚机构中淡出,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进行这样的纵向联系,就清楚了中国古代丞相制度的演变规律,对中国古代丞相制度的演变规律,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加强的历史也更加清楚。其他如选官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的发展、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等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历程与特点。
3.现实联系,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中国古代史上几个盛大王朝(秦汉、隋唐)的出现无不与大规模制度改革、创新和开放有关。正是这些制度的创新,构建出当时条件下较为适应历史发展需要、较为和谐的社会制度,从而出现古代社会的繁荣。我们今天也是在制度的创新中走向辉煌。创制时,也可能出现政策不当引起社会的动荡,如秦的严酷性法律,导致大量农民&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而为秦灭亡埋下了不良种子。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强调谨慎,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汉承秦制,取长补短,社会矛盾趋向和缓,国家走向繁荣强大,这些都有助于我们认识今天的改革开放,并积极置身其中。
4.联系与对比,找出共性与差异,把握个性,提高对历史知识掌握的准确度。如通过对秦御史大夫与元御史台、宋与元枢密院、元宣政院与清理藩院的对比学习,就能更清楚把握各自的内涵与外延,总结、归纳出共性与各自的个性,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解题规律方法】
【2012命题热点】
结合当今社会问题发展情况,如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1.通过社会政治制度的创新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尾花国家统一,实现长治久安。
2.古代政治文明建设构建民族和谐关系,实现民族和睦。
3.古代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民心工程的作用及缺失,今天与古代有着本质的不同。
4.古代法制建设对社会变革与社会稳定的作用。
5.秦汉、隋唐、宋几次大规模制度创新各围绕解决什么社会主要矛盾展开,解决的方
式、程度,留下什么遗憾,给后人什么启示。
6.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古代监察制度的缺失。
【名师预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淄博一中模拟)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内有一副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
a.郡县制& &&&&&&&&&&&&&&&&&&&&&&&&&&&&&&&&&&&& b.分封制
c.宗法制& &&&&&&&&&&&&&&&&&&&&&&&&&&&&&&&&&&&& d.内外服制
解析: 从材料中的&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等信息,可以看出居住在土楼里的人们有着血缘关系,这体现了宗法制的内涵。
2.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后院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其特点不包括(  )
a.嫡长子继承制& &&&&&&&&&&&&&&&&&&&&&&&&& b.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 d.&国&与&家&结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的太庙及祠堂是祭祀祖先的地方,而不是供奉神灵的地方,故未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而其他三项均为宗法制的特点。
3.中国人对与父母同辈的称谓非常多,比如有&伯伯、叔叔、舅舅、姑妈、姨妈&&&这种现象应该受中国古代哪种制度影响最大(  )
a.分封制& &&&&&&&&&&&&&&&&&&&&&&&&&&&&&&&&&&&& b.宗法制
c.等级制& &&&&&&&&&&&&&&&&&&&&&&&&&&&&&&&&&&&& d.礼仪制
解析: 材料中反映的是血缘关系,而古代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的一种等级制度。
4.(2012&合肥一中模拟)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柄双刃剑,它同时给与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种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  )
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齐自称齐威王
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
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
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
解析: 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拥有任免官吏、征税和拥有军队的权利,故b、c、d三项所述行为均具&合法性&。诸侯称王既不符合分封制的规定,也违背了宗法制,是&不合法&的。
5.汉朝初期,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为限制宰相权力而采取的措施有(  )
①频繁更换丞相 ②扩大三省的权力,削夺三公权限 ③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④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c.①③& &&&&&&&&&&&&&&&&&&&&&&&&&&&&&&&&&&&&&&&& d.②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有关宰相制度的重要史实。扩大三省的权力表述错误,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是在宋代。
6.《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序主要体现了(  )
a.皇权的独尊& &&&&&&&&&&&&&&&&&&&&&&&&&&&&&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等级制度的森严& &&&&&&&&&&&&&&&&&&&&&& d.文化专制的扩展
解析: 宋朝的建立者是赵匡胤,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在家天下的古代,百家姓的排列顺序体现了皇权的独尊。
7.(2012&石家庄质检一)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科学错误的一项是(  )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禹》
b.《趣谈秦始皇与郡县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宋代行省制与中央集权的强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是元朝才开始推行的,故d作为历史论文标题是错误的。
8.(2012&湖南怀化一中模拟)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应考;左榜供汉人(原金朝统治下的汉族、女真等民族)、南人(淮河以南的原南宋境内的人民)应考,乡试、会试考中名单都按民族分配。这表明元朝(  )
a.科举制度得到最终确立
b.以科举作为协调蒙汉关系的手段
c.统一后重视全面推行汉化政策
d.选拔人才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区别
解析: 科举制确立于隋炀帝时期,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干反映的情况相反;推行科举制是汉化政策的表现,但不能得出&全面&汉化的结论,c项错误;d项准确地反映了材料中的考试科目分&左右榜&和名单按&民族分配&等有效信息。
9.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争夺中,皇权逐渐占据了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权力的核心。下列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有(  )
①秦朝皇帝直接任命郡县长官 ②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 ③元朝设行省 ④明朝废除丞相
a.①③& &&&&&&&&&&&&&&&&&&&&&&&&&&&&&&&&&&&&&&& b.②④
c.①③④& &&&&&&&&&&&&&&&&&&&&&&&&&&&&&&&&&&&& d.①②④
解析: 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应该是削弱大臣的权力。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明朝废丞相,皇帝大权独揽,也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故②④正确。秦朝皇帝直接任命郡县长官、元朝设行省体现了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③不符合题目要求。
10.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主要是指(  )
①延续了秦汉的郡县制度 ②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④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a.①②③& &&&&&&&&&&&&&&&&&&&&&&&&&&&&&&&&&&&& b.②③④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元朝的行省制度的记忆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看清题目。①②③④都是正确的表述,但是题目问的是&对后世影响&,所以排除①(因为①是实质而不是影响)。
11.&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曾和它的这首主题歌一样风靡一时。但该剧的片名却犯了历史学上的一个常识性错误。根据你掌握的历史知识,你认为它所犯的错误应是(  )
a.&罗锅&一词有辱刘墉人格& &&&& b.片名与剧情名实不符
c.&宰相&称谓违背历史真实& &&&&& d.作品中的宰相不止刘墉一人
解析: 明朝初年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因而说刘墉是宰相是错误的。
12.(2012&温州模拟)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
b.在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
c.明朝以前的中国采取集体决策方式
d.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解析: 明代以前中国封建王朝存在相权与君权的斗争,当时并不是集体决策,最高统治权和决定权仍在皇帝手中,故c说法错误。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
&&《左传》
材料二 不过应该注意到,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之一邦。&&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4分)
(2)结合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优势,分析材料三中秦朝国家形态的稳定性优于西周时期的原因。(6分)
(3)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历史影响。(10分)
答案: (1)特点:分封的邦国众多;周天子与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贵族之间以盟约维系和平;周朝统治尚未实现高度集权。(4分)
(2)原因:皇帝制度的创建,确立了皇帝天下独尊、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国家大权集于一身,一改周天子名不符实的旧弊。中央和地方的官员任免和机构运行,均由皇帝直接控制。严刑酷法和思想控制的推行,也有助于秦朝社会的稳定。(6分)
(3)积极方面: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影响深远。它不仅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5分)
消极方面:君主集权专制体制扼杀了政治民主,使人民长期承受繁重的赋税徭役和严厉的思想控制。秦朝的短命而亡与这一政治制度的弊端有一定的联系。(5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创始了一条新的法制,即派遣中级人员(六百石俸禄)巡行郡国,察考大吏(二千石俸禄)的成绩和罪恶,随时向中央快速汇报,这种官职叫&刺史&。
注:&石&为粮食重量单位,品级高的官员俸禄高,汉代俸禄折算成粮食。
&&赵俪生《赵俪生文集&第三卷》
材料二 (西汉)成帝末,翟方进、何武乃言:&《春秋》之义,用贵治贱,不以卑临尊。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请罢刺史,&&&而朱博以汉家故事(指汉代的传统制度),置部刺史,秩卑而赏厚,咸劝功乐进(指为获皇帝赏识,积极性高)。&&&于是&&复置刺史。
&&顾炎武《日知录&卷九》
材料三 古代战争水平不高,崇山峻岭、长河大川都是天然的防守工事。& 因此如岭南山地,如四川盆地,如山西高原,都是地理条件极佳的割据区域。&&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
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
(1)请将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对比阅读,然后用材料一中的信息解释材料二中&以卑临尊&的含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解释刺史&秩卑&有什么积极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三,判断元代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采用这种划界原则的目的。(7分)
(3)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控制演变的特点。(5分)
解析: 解答本题应注意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反映汉武帝设品级不高的官员为刺史监察地方,材料三反映元朝随着疆域的扩大,以犬牙相入的方式,按山川行便设置行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演变特点。
答案: (1)&以卑临尊&指用六百石监察二千石。秩卑的官员积极性高;便于控制。(8分)
(2)犬牙相入,使地方割据缺乏好的地理条件。加强中央集权。(7分)
(3)中央对地方进行多层级管理;中央对地方官员进行多渠道控制。(5分)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