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集婚俗内容和故事

白银民间民俗:文化集、故事集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白银民间民俗:文化集、故事集本词条缺少概述、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页&&&&数516页开&&&&本32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第1版 (日)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ISBN: X, 3
尺寸: 20.4 x 14.8 x 3 cm
重量: 662 g《白银民间民俗:文化集、故事集(套装全2册)》对白银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了充分的追溯。重点介绍了糜地沟仰韶文化遗址,涝池古墓遗址,莲花山齐家文化遗址,西秦度坚山遗址,狄家台元代古墓群遗址,清代古柳、黄河水车、石刻、石碑、木匾等。《白银民间民俗(文化集)》目录:
传统寿诞礼俗
《白银民间民俗(故事集)》目录:
除夕的来历
《万年历》及春节的由来
春联的来历
年画的来历
正月初七一人日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传说
正月十五闹龙灯耍社火的由来
正月十五猜灯谜的来历
拜年的由来
二月初二——龙头节
农历“三月三”的浪漫习俗
三月三——上巳节
动植物故事
民间对联故事
讽刺幽默对联故事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风俗故事揭秘:蛇为什么被称为“小龙”?
 &&& 进入腊月,年便开始筹备起来。多是蒸煮煎炒,并无高深的花样,但一片热气腾腾中,心便富足起来。
&&& 除夕这夜,早早把财神请回家,神像悬于高堂。年,瞬间就肃穆了。此刻,聒噪的小儿郎再不敢高声喧哗,妄语更是被禁止的。而后,在兴奋与小心翼翼的交织中,竟浑然入睡了。后半夜,母亲摇醒&&& 起得早,过得好。
&&& 踏过燃起的豆萁,祛病消灾。一袭新衣。一桌饭菜。满怀期待。
&&& 新一年开始了。
&&& 中国民间,常把蛇称为&小龙&,生肖属蛇的人,也常把自己说成是属&小龙&。那么,蛇为什么有&小龙&之称呢?
&&& 蛇属于爬行纲蛇目,遍生于热带和亚热带的平原、丘陵、山地和水泽之中。蛇身体细长,四肢退化,身体表面覆盖鳞片。最早的蛇出现在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侏罗纪。蛇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形色怪异,行动诡秘,毒蛇可致人死亡。蛇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关,春天萌动,夏天活跃,秋天收敛,冬天安眠,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同步,而且雨多蛇多,水多蛇多。这一切,使蛇具有神秘性,让古人既畏惧又好奇,成为神化和崇拜的动物之一。
&&& 中国的蛇崇拜早且普遍。《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小雅》篇中有&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之句。译成白话就是:&什么是吉祥的梦呀?梦见狗熊棕熊,梦见小蛇大蛇&&梦见狗熊棕熊,是生男孩的祥兆,梦见小蛇大蛇,是生女孩的祥兆。&《山海经》有&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称,书中的许多神灵都是蛇身、蛇首或操蛇、珥蛇、践蛇,如《大荒北经》:&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福建省简称&闽&,《说文》:&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蛇种&可理解为以蛇为图腾。福建人崇蛇,省内不少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蛇王庙,且有以祈求蛇神保佑的种种民俗活动。四川省东部和重庆市一部分为古代巴国所在之地。&巴&本义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说文》:&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象形。&在重庆市巴南区部分农村,广泛流传着&蛇祖&的故事。台湾高山族一支鲁凯人崇拜百步蛇,认为其祖先是由百步蛇所生,百步蛇是鲁凯人的保护神。
&&& 蛇是龙的主要的也是重要的取材对象。
&&& 首先,从形象上看,蛇将悠长弯转,可以盘绕和伸展的躯体,以及覆盖鳞片的体表贡献给了龙。
&&& 《说文》将蛇作&它&,曰:&它,虫也。从虫而长,像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这则解释有两个关键字:&长&、&曲&,而这两个关键字也正好是龙的躯体特征。《史记&外戚世家》褚少孙引:&传曰:蛇化为龙,不变其文。&这里的&文&作&纹理&、&花纹&解释,那么全句的意思就是:蛇变化为龙,连其身上原来用鳞片组成的花纹都未改变。
&&& 其次,从功能上看,蛇将能隐能显、能静能动、能大能小、有善有恶和不断更新的性能贡献给了龙。
&&& 蛇类喜居荫蔽潮湿、人迹罕至之处,又时不时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可谓能隐能显。蛇有冬眠的习性,可以几个月不吃不喝、一动不动,又能在水中游、陆上行,快速地追赶、捕食猎物,此谓能静能动。蛇类中有体长达十多米的巨蟒,也有体长仅数厘米的盲蛇,可谓能大能小。蛇类中的多数是对人有益的可食、可入药的无毒蛇,但也有一部分属于能对人类造成伤害的有毒蛇(蛇毒亦可入药),可谓有善有恶。蛇一般每隔两三个月就要蜕一次皮,以适应成长的需要,可谓不断更新。不断更新使蛇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蛇的这些功能,能被龙所吸取,成为&龙性&的组成部分。
&&& 第三,龙与蛇的&亲缘&关系也反映在古人的认识中。
&&& 一类说法是认为蛇可以变化为龙。如《抱朴子》:&有自然之龙,有蛇蠋化成之龙。&《述异记》:&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虺是体型小且有毒的蛇。另一类说法是将蛇龙类同、混代。《洪范&五行传》郑玄注:&蛇,龙之类也。&同一个人物或神灵,有时说是&蛇身&,有时说是&龙身&。如轩辕黄帝,《山海经》说其是&人面蛇身&,《说郛》说其是&龙身而人头&。再就是将龙蛇视为同类予以并称,如《易&系辞》:&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左传&襄二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汉书&扬雄传》:&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
看看你会哪些?癸巳蛇年文史知识测试题
&&& 2013年适逢农历癸巳年,民间俗称为蛇年。在十二生肖属相中,蛇排序第六,与十二地支相配为巳,故称巳蛇。从古至今,有不少诗词歌赋、成语典故、神话传说、戏剧电影等文艺作品中都涉及到蛇。蛇年就要到来,不妨做做&蛇&试题,图个乐和,喜迎蛇年吧!
1.蛇曾被古人冠以过哪些别称雅号?
&&& 蛇系陆生脊椎动物,属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爬行动物,全球约有3000余种,中国约有200余种,比如:蟒蛇、锦蛇、游蛇、海蛇、蝰蛇、蝮蛇等种类。在我国民间,蛇曾被冠以很多别称雅号。请问下列哪组别称雅号是正确的?
&&& A 攀虫、地龙、円、郁屈、蚺蝮、螣虫、蚖
&&& B 蝮、蚺、蟒、蝰、长虫、山鳗、水虫、虵虫
&&& C 毒龙子、山鳗、王虺、蝰、円、大虫、蜍虫
&&& D 长虫、郁屈、毒龙子、山鳗、王虺、蜧2.最早的蛇类化石发现在哪个时期?
&&& 从生物进化的历史来看,蛇在地球上的出现比人类要早得多。最早的蛇类化石发现在白垩纪初期的地层里。实际上,蛇的出现还要早些。据考,在距今1.5亿年前的侏罗纪,就已经有蛇了。中国古人与蛇打交道的历史也相当久远,在《韩非子》五蠹篇中已记载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请问最早的蛇类化石发现在哪个时期?
&&& A 距现在大约5.1亿年前
&&& B 距现在大约1.5亿年前
&&& C 距现在大约3.1亿年前
&&& D 距现在大约1.3亿年前3.世界上第一枚生肖蛇邮票诞生于哪儿?
&&& 中国生肖文化名播海内外。除中国之外,世界上的另一些文明古国如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埃及等国也都有十二属相的民俗,蛇的生肖均包括其中。我国的生肖邮票已发行三轮,其中已发行了三枚生肖蛇邮票,其设计者分别是吕胜中、呼振源和吴冠英。世界上第一枚生肖蛇邮票出现在日,即迎接1965年(乙巳)蛇年的生肖邮票。请问世界上第一枚生肖蛇邮票诞生于哪里?
&&& A 美国纽约
&&& B 加里曼丹群岛
&&& C 琉球群岛
&&& D 印度尼西亚4.蛇被列为十二生肖始于何时?
&&& 对于包括蛇在内的十二种动物是何时被用于纪年的问题,民俗学家似乎一直没有定论,在先秦时期的《诗经&小雅》中的《车攻》篇里,有&吉日庚午,既差我马&的说法,但这是不是后世所说的&午马&,很多学者也各有不同的理解。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和1986年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秦墓出土的秦简《日书》中的蛇等&十二兽&被发现,使生肖文化的出现时间问题终于有了依据。&十二兽&与后来的十二生肖极为相似,证明生肖被用于纪年,至迟在先秦时期。其广泛运用最迟不应晚于汉代,东汉王充《论衡》一书中已记载了与如今完全相同的十二生肖。请问若由此推断,蛇被列为十二生肖应始于何时?
&&& A 春秋战国时期
&&& B 至迟在先秦时期
&&& C 尧舜禹时期
&&& D 夏商周时期5.舜之子死于蛇腹应验了哪句话?
&&& 相传上古帝王舜有一子,叫做象。舜曾制象棋以开发他的智力。象养了一条大蛇,颇通人性。一天,象的母亲病了,需蛇心一片以为药引。象与蛇商量:你有自行修复受伤心灵的本领,我取一点你的心应该没问题。蛇于是就同意了。象持刃入蛇腹后想:取心一片若母病仍不愈,可怎么办?所以就狠心将蛇心全部割下。蛇一下子就死了,口也闭上了,象因一时贪念死在了蛇肚子里。请问与这个传说相对应的成语或谚语是哪句?
&&& A 打蛇打七寸
&&& B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 C 佛口蛇心
&&& D 贪心不足蛇吞象6.《史记》中的&刘邦斩蛇&确有其事吗?
&&& 司马迁在《史记》里曾记载:汉高祖刘邦起兵前醉斩大蛇。夜听老妪一边啼哭一边说:&我儿本白帝之子,化为蛇,被赤帝之子所杀。&刘邦闻言大喜,认为是天降神示,自己是&真命天子&。请问刘邦斩蛇是司马迁杜撰的吗?为什么?
&&& A《史记》号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写的&斩蛇&是对先人传说的记述。
&&& B 司马迁小时候被蛇咬过,他特别讨厌蛇,所以编了这个故事。
&&& C 司马迁编造&斩蛇&故事,其实是为刘邦做皇上寻找依据。
&&& D 刘邦其实很怕蛇,本想打草惊蛇把蛇吓跑,司马迁笔误写成了&斩蛇&。
[责任编辑:]
如果你对莱芜新闻网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 1、莱芜新闻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莱芜新闻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莱芜新闻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莱芜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莱芜新闻网、莱芜日报、鲁中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关于龙的民间风俗 - 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
您好,欢迎你!
& 关于龙的民间风俗
请选择颜色:
请选择字体大小:
关于龙的民间风俗 文 / 公隋
更新时间: 12:10:10
民间风俗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而关于龙的民间风俗却因为“龙的传人”的称谓而尤为人们所喜闻乐道。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可以讲出一两个关于龙的风俗的典故,这是一种民族自豪,也是一种文化的修养。
二月二,龙抬头
民间有这样一首诗:“二月二,春正晓,掌腰相劝吃花糕。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
二月二日,是民间信奉的“龙头节”,又称“春龙节”。民谣说“二月二龙抬头”,因为农历二月初二已到惊蛰节气,据说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被轰隆隆的雷声惊醒,抬头升天。
实际上,据科学家考证,民俗所谓“龙抬头”,与古天文学有关。我国古代以二十八宿星名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的变化,其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为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被称为东方苍龙),且有宿处于室女座,有二星正好像龙的角一样。每当农历二月春分以后,黄昏时此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天龙”的身子尚隐没在地平线以下,故形象地称为“龙抬头”。
在民间,“龙抬头”来自一个很凄美的传说:
相传武则天篡夺了唐室江山,改国号周,自封为大周武皇帝。天上的玉皇大帝闻之大怒,命太白金星传谕四海龙王,三年不准向人间降雨。
这下可苦了老百姓,连年大旱,禾苗枯焦,大地龟裂,处处冒白烟。天上的小白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它不顾玉帝的圣旨,兴风积云,刹那间下了一场倾盆大雨,解除了旱情。
却说这条小白龙,曾因行雨救民,得罪了玉帝,被贬到凡间受罪,变成一匹白马,驮着唐僧上西天取经,经历了重重磨难。事毕,天帝念它取经有功,将它重新召回天河。这次,它又公然违抗圣旨,玉帝盛怒之下,又把它贬下凡尘,压在太白金星拂尘所化的一座山下,并在山脚下立一石碑,刻下谕旨:“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登灵霄殿,金豆开花方可归。”
人们这才知道,小白龙又因为降雨遭受磨难,心里很是不安,他们日夜谋划着如何救出小白龙以报答救命之恩。一天,他们看着自家生产的金黄玉米,蓦地一条计策出来了:让玉米爆炒开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二月二日这天,民间家家户户都爆炒玉米,金黄色的玉米霎时都炸开了白花,耀人眼目。
再说太白金星,在九霄云端看到人间遍地金豆开花,便一招手收了拂尘。随着拂尘升起,白龙长啸一声,腾空跃进了天河。后来,玉帝才知道是人间做了手脚,怪罪太白金星,太白金星认了错,玉帝也就罢了。从此,这种炒金豆的风俗世代相传。
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这一天以龙为祭祀对象的种种民俗事象无不体现着祈龙赐福。龙是管水的,百姓们就以水缸水井等为道具欢迎龙归来,谓之“引龙回”。是日清晨,人们点着灯笼,把草木灰和谷糠之类的粉末撒在地上,撒出一条线来,从户外的井边河边一直到厨房的水缸边,有的甚至还围着水缸绕一圈,希望治水的龙给他们带来足够的雨水,保障农业好收成。
二月二正值惊蛰,春分时节,地气回升,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蜥、蛙类等渐渐从冬眠中醒来,百虫开始蠕动,正是疫疠滋生之时。人们认为,此时,龙抬头便可以镇住这些毒虫,所以这一天特别讲究熏虫。清康熙年间《宛平县志》载:“二月二日龙抬头,因荐韭之除,家各为荤素饼馅,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儿,谓引龙以出,且使百虫伏藏也。”人们或将祭祖先神灵剩下的糕饼,用油煎炸以油烟气熏床或炕,据说各种虫害便伏藏不出了。
在吃食方面,各种花样食品也是以龙命名。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云:“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为了表示对龙的崇拜,人们将面条称“龙须面”,烙饼称“龙鳞”,饺子称“龙牙”,菜团子叫“龙蛋”,炸油糕比做“龙胆”。
在南方,仪俗又有所不同。苏州一带,家家户户于此日取出年前糕饼,用油煎或火煨后食之,俗称为“吃掌腰糕”,以求身体强壮,能够胜任繁重的体力活,亦取龙腰硬朗之意。扬州一带,人们则于此日将出嫁的女儿及女婿接回家,备酒肉盛宴款待一番。如果没有把女儿女婿接回来,做母亲的便觉得有些尴尬。当地民间有俗谚这样说道:“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带活猴(指外孙、外孙女)。带得回来催碟子,带不回来提鼻子。”
“龙抬头”在百姓心目中是个大好吉利日子。这一天,人人都要早起,不能睡懒床,意为不要压在龙头上,以免一年都精神不振。旧时,一些不爱读书的孩童在这天被塾师收为学生,谓之“上鳌头”,日后小孩会学业有成,大有出息。还有的人早晨醒来后,先躺在床上大声念道:“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念完后起床穿衣,以龙自喻也。有的地方,特地在二月二日给小儿剃头,称之“剃龙头”,亦是盼将来有出息之意。
从农时而言,二月二正是播种育苗的时节,农谚道“二月二,香瓜茄子齐下地”。这意味着田里的农活该操持了。所以,浙江东部地区,老百姓又把二月二视为犁公公生日。这一天,农人们要修理旧犁,换上犁椿犁把和犁头,以备春耕。
端午节赛龙舟
农历五月初五,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端午节,又称重午节、端阳节。每到这一天,南方水乡都要举行隆重的龙舟竞赛盛会,处处都可以见到“江中竞渡,锣鼓喧天,旌旗招展,划桨如飞”的热烈场面。
古代端阳节的龙舟竞渡,场面是十分壮观的。是时,群“龙”下水,整装待命。一声炮响,比赛开始,条条长“龙”犹如箭一般向前划去,两岸欢呼,鞭炮阵阵,真是热闹极了!
唐诗人张建封写的《竞渡歌》生动地记叙了这一热烈的场面:“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明心似烧。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推车折楫时。”
由诗中可见,龙舟竞渡的场面是何等的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当三声鼓响,比赛开始,水中群龙,划破碧波,使劲向前冲去;两岸观众,齐声欢呼,呐喊助威。情景如此动人,难怪人们往往倾家出动,争相观看,就连经年深居简出的富家千金,也涂脂抹粉,穿金戴银,去一饱眼福了。
端午节为什么要举行龙舟竞渡呢?民间有种种动人的传说。
一种传说是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平王所杀。伍子胥为了报杀父之仇,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国士气高昂,百战百胜,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乘机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伍子胥宝剑自杀,并令取伍子胥之尸体装入皮袋投进钱塘江,伍子胥尸首随波逐流而不沉没。当地百姓认为这是伍子胥显灵,以后每年五月初五,当钱塘江口江湖翻腾之时,人们就驾舟逐潮,希望能重见伍子胥显灵,相沿成习。
另一种传说是纪念越王勾践。《事物原始?端阳》记载:“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与吴国打仗,战败被俘。他在吴国忍辱负重三年,用计骗取吴王夫差的信任,放回越国。勾践为了收复失地,报仇雪耻,卧薪尝胆,于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借嬉水竞舟为名,操演水兵,暗练水战,终于在公元前476年灭掉吴国。他的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感动了人们。后人便效仿勾践,于五月初五这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
再一种传说是纪念东汉救父投江而死的孝女曹娥。曹娥系东汉上虞人,父名吁,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其尸,当时曹娥年方十四,沿江寻找父尸,昼夜哭号不绝,遂于五月初五日投江而入,数日抱父尸而出。乡民以曹娥孝心感动天地,终得父尸,而传为神话,故以此日纪念,划龙舟竞渡。
流传最广,成为民间家喻户晓的传说的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博闻强记,精于诗词,明于治乱,任楚国的三闾大夫,为楚怀王所器重。后遭谗言被楚襄王削职流放到洞庭湖一带。屈原的救国抱负绝望了,便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以死明志。人们哀悼屈原,以后每年五月初五这天就划龙舟冲进波涛汹涌的江中,或者跳入急流,象征打捞屈原遗体的情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龙舟竞渡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了。
龙灯舞狮闹元宵
新春佳节,在中国广大的城市和农村,都有“耍龙灯”的习惯。“耍龙灯”也叫“舞龙灯”,或者“龙灯舞”,是流行于南北的一种民间游戏。新春的花灯种类繁多,诸如花卉、虫鸟、百兽等等,应有尽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龙灯”。
春节有许多风俗习惯,有些如接神、敬天等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被逐渐淘汰,有些如放鞭炮、贴春联、耍龙灯、舞狮子等,则仍然广为盛行,并成为人们最为隆重的游艺项目。
龙的形象是古人为了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的。古人把龙、凤、麟、龟称为四灵,其中龙的造型尤为优美矫健,昂扬奋发,刚柔相济。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龙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早在商殷时代,铜器和骨刻上就有龙形图案。到了周代,铜器上的龙纹渐趋完整。灯节虽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应该是承继殷周“祭天”的遗风。龙在历史文献中出现的时间很早,“耍龙灯”包含着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意,即所谓“祈年”。古人限于他们的认识水平,认为龙是海洋的主宰,而海洋主水,龙也就自然地成了农作物的司雨之神。民以食为天,谷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这样龙也就间接地操纵了人类的生命。按照这样的推论,龙的神圣性和重要性其实超过了人类自己的祖先。因此,龙被古人奉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各种庆典祭祀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人们既然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因此也就想用舞龙的方式祈祷龙的保佑。当人们舞起用竹竿结扎、用绸缎装饰的彩龙来取乐的时候,它的祭祀性质悄悄地隐退,而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繁多表演技巧和富有浪漫主义的民间舞蹈艺术。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
有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一个老者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搭脉后,觉得甚为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道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他的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大夫的拔毒、敷药,龙王终于完全康复。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你们人类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事传出后,人们每逢干旱便舞龙祈雨,并形成了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习俗。
作为游戏的舞龙灯,一般认为起源汉代,至今而不衰。毫无疑问,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雨水的一种仪式,后来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唐宋时期的“社火”与“舞队”表演中,耍龙灯都是常见的表演形式。据宋代吴自牧所著《梦梁录》记载,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这是对“耍龙灯”含义的最清晰的说明。
耍龙灯的表演,分为“单龙戏珠”与“双龙戏珠”两种。不管是哪一种,都离不开龙。龙通常是用竹、木、草、纸、布等扎制而成的。龙身分为许多节,每节间距约五尺,一节亦称为一档。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常见的有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达二十九节龙。但是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只供静观,这种龙特别讲究装潢,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龙头部分也分轻重不同,一般重量约三十斤。
“龙灯”其实是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龙灯在耍法上,南北风格不一,各具特色。耍九节龙的主要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在耍龙中,不论表演哪一种花样动作,表演者都必须用碎步起跑。耍十一龙、十三节龙的主要表演蛟龙的动作,巨龙追逐着红色的龙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直冲云端,忽而低下如潜入海底,蜿蜒腾挪,趣味无穷。
舞龙的“龙”,平时安置在当地的龙王庙中。舞龙之日,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龙从庙中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龙身漫长,节节相连,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龙前由一人持竿;竿端顶一巨球,称为龙珠,作为引导。舞时,龙珠前后左右闪动,龙首紧紧相随,从而引起整个龙身游走飞动。
舞龙是中国节日的盛大游戏,舞到任何一处都会受到热情招待。舞龙的队伍有时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称为“龙换酒”。等到舞龙完毕,就将首尾烧掉,把龙身送回庙内,明年再用。舞龙的样式比舞狮的样式更多,舞蹈的动作以武术功底为基础,模仿龙的升腾、盘旋、翻滚而动。火龙大都以夜幕为背景,舞龙者在硝烟焰火中狂舞,配以鼓乐伴奏,别具一番浪漫气息。
在现代,以元宵舞龙灯为多。在民间有一个“元宵舞龙平老龙冤”的故事。
传说有一年大旱,田地干裂,老百姓求唐皇想办法。唐皇下旨,令老龙王三刻之内,城内降雨两点,城外降雨五点。老龙心急慌忙,不假思索,误听成了“城内五点,城外两点”。结果,城内大雨倾盆。城外照样缺水。事后,唐皇大怒,下旨处斩老龙。老龙连忙找魏征宰相求情。魏征想了一个法子,故意去和唐皇下棋,想借下棋拖住唐皇,误过处斩的时辰。不料这盘棋唐皇下得很顺手,魏征被棋路搞得迷迷糊糊,直到监斩官来回令时,魏征才知道老龙已被斩首。魏征放声大哭,连连为老龙喊冤:“老龙听错圣旨,确实有罪,但他是奉旨降雨的,杀得冤枉。”唐皇听了,就下旨让老龙每年还魂返阳一次,在除夕过后半个月与世人会面。
此后,老龙就在正月十五这天还阳。百姓不计较老龙以往的过失,还和老龙嬉闹。后来就形成了正月十五闹龙灯的习俗。老龙的头斩下了,百姓就用一块红布龙头和龙身接起来。直到如今,龙灯的龙头和龙身之间,要接一块红布。
另外还有一个“金木老龙”的故事。
早年,有一次大旱,一连晴了九九八十一天。百姓们天天跪在大太阳下求天老爷降雨。这件事感动了东海金木老龙,就上天到各方去想想办法。他来到云神那里,见云神在睡大觉。金木老龙叫醒云神,对他说:“凡界晒死了,玉帝没有圣旨,你上上云有什么要紧。”云神一听,觉得老龙说得有理,就去上云了。
金木老龙又到风神那里,风神也在睡大觉。他对风神说:“天不落雨,百姓受苦,连风都没有一点,你发发慈悲,吹吹风吧!”风神觉得有理,就去吹风了。
金木老龙又急忙跑到雷公那里,请他打几个燥天雷,宽宽百姓的心。雷公听了老龙的话,就去打雷了。金木老龙又到雨神那里,对雨神说:“风、云、雷神都上班了,我是来接你上班降雨的。”雨神说:“那你就去降雨吧!”金木老龙万分高兴,一口气降了两个时辰的雨。谁知,这件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他召集两路诸神,追究是谁违旨降雨的。大家都把责任推到金木老龙身上。玉皇大帝大怒,下旨将金木老龙的头和身子斩成一段一段。
百姓们为了报答金木老龙的恩情,就雕起龙头,扎起一节节的竹龙和一段一段板凳,将龙连在一起,活像一条金老龙。从此,民间就兴起了舞龙灯。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许多乡村都要舞龙戏耍。
六月六晒龙袍
六月六晒龙袍的说法,历史悠久。这天,人们都要把衣服、书籍拿出来晒一晒。据说这一天晒过的东西整个春秋不生虫。有时,连寺中和尚、道僧、尼姑,也要把道袍、经书搬出晾晒,善男信女们前去观看,并由此而形成盛大的庙会。
六月六,晒衣物、晒书籍,是民间的经验之谈,也是宋朝等朝代的宫廷定制。六月六日天贶节作为一个道教节日,道家认为是元始天尊赐书于人间的纪念日。《隋书?经籍志》:“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所说之经,……天地不垠,则蕴而莫传。劫运若开,其文自见’,凡八字,尽道体之奥,谓之天书。”《道教大辞典》天贶节条:“夏历六月六日也,宋时以天书降于是日,故名。”正因为有六月六降天书的传说,季节又值盛夏,多雨多雷,所以从宫廷、佛寺、道观到一般民众之家,都有晒衣物、晒书籍的风俗。《万历野获编》卷二四《风俗》:“六月六日本非令节,但内府皇史k晒曝列圣实录,列圣御制文集诸大函,每岁故事也。”
寺院、庙观、民家到这一天也要把室内存放的书籍、书画、文书等放到阳光下曝晒、通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六月六日……晒所有衣服,是日朝内亦晒銮驾。”店铺、家庭还于是日晾晒衣服、皮货、喜轿等。民国《安东县志?岁时》:“是日曝衣服、书画,可免虫蛀。”
追溯晒书、晒衣习俗,从汉代和魏晋时已经形成。不过当时人们的晒书之日为七月七日。据王隐《晋书》(已佚)载,司马懿因权力太盛受到魏武帝曹操猜忌,乔装犯疯病躺在家中,时值七月七日,魏武帝派亲信令史来探察,装疯的司马懿却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勒令司马懿回朝任职,不然便要收捕治罪。此令一下,果然奏效,司马懿不得不从命。
当时文人学士都讲求虚名,往往以晒书来显示自己藏书众多、博学多识,因此形成晒书风尚。所以,司马懿尽管装疯,到这一天也要晒书。
另据《世说新语》云:七月七日人皆晒书,赫隆却在这一天午时仰卧在院子里敞开衣服晒肚皮。人问其故,他说是在晒书。这一方面是对世俗晒书风尚的蔑视,另一方面也是标榜自己肚子里学问多,所以晒肚皮等于晒书。
魏晋时七月七日成了某些富户夸富斗富的机会,这天都拿出好衣服来晒,显示富贵。《晋书?阮咸传》载,晋代“竹林七贤”中的阮咸性格放荡不羁。与阮咸家相对住道北的一户富庶阮姓人家,七月七日晒衣服,挂出来的都是锦绣绫罗,灿烂耀目,以此夸耀富贵。阮咸却在院子里用长竹竿挑起一块又脏又旧的破布片(亵衣)来晒。有人奇怪地问他干什么,他回答说:“未能免俗,也晒晒衣服。”
时至今日,已经不存在借六月六或七月七晒衣物来夸富斗富和敞开肚皮晒书之类的现象了,但是民间仍然笃信六月六要晒衣物,以为六月六晒衣物不招虫蛀。尽管不一定非得六月六的当天来晒,但民间各家各户在六月六前后一般都要把家中的衣服被褥、书籍、字画等,拿到阳光下晒一晒,通通风。
应该说,这是一个夏季卫生的良好习惯。这样做的好处是使久存的衣物、书画等可以去潮湿、防霉变、防虫蛀,也使身上穿、床上盖的衣被可以杀灭病菌,有利于增进健康,预防疾病。
农历六月初六,因各地风俗不同,内容丰富多彩,名称也不一致,有叫六月六,也有叫天贶节、曝晒节、晒经节、姑姑节、迎女节等。
天贶节起源北宋。传说北宋真宗皇帝赵恒是一个十分迷信神仙的皇帝,有一年六月六日告诉满朝文武百官,说他马上就要得到一部天书,这部天书可以叫人得道成仙,是天贶给他的。他把这一天定为天贶节,贶就是赠送的意思。并令人在东岳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伟的大殿,准备在那天接收天书,因此大殿也命名为天贶殿。每年到六月六日,他就到那里去祭祀、供奉。晒经节亦叫翻经节,佛教寺院对此尤为重视。
其实这个节日来源唐代。唐三藏玄奘到印度取经回来过通天河时,不慎将经卷打湿,只好将经卷一页页翻检开,置一大石上晾晒。唐三藏晒经的这天正好是六月六日,故后人对这一天最为重视,不但要翻晒佛经,还要举行有关的纪念活动。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到晒经节这天也要晾晒书籍,以防虫蚁、虫蛀。曝晒节是俗名,“六月六,日头红,晒了衣物不生虫”。因此,陕西省西部和甘肃省东部各地在这一天家家翻箱倒柜,把毛料、衣物、皮货、棉衣、绫罗绸缎等拿出来翻晒。在农村,还要把留着过冬的种子也一起拿出来暴晒。经过晒后,种子不发霉,不怕虫咬,保存完好。
六月六还有许多习俗。陕西省关中、铜川有避凉风俗。姑娘出嫁的头一年,母亲要亲手缝衬衣,六月六这天亲自送给女儿、女婿。这样,女儿、女婿可不中暑,俗名避凉。陕南也有类似的风俗,不过娘家人送的不是衬衣,而是草帽。草帽也是自编的,用红线绳作帽带,当地叫送草帽,或叫送节。关中、长安一带六月六的早上,各家各户都用文火炒新麦面,然后用热开水冲搅,加白糖或精盐后食用。据说六月六喝了炒面茶,可以消食和胃,不闹肚子病,不中暑。
六月六,又名姑姑节、迎女节。俗语云:“六月六,请姑姑。”就是每到这一天,娘家人要把出嫁在外的女子接回娘家来,招待一天,然后送回婆家,当然姑爷也是在请之列。意为加强和出嫁女之间的感情联系,以此密切男女双方家族之间关系友好。
据说春秋时期,晋国宰相狐偃,是曾随晋文公流亡并夺取晋国皇位的有功之臣,他生日是六月六日。所以每到这天,官府百姓都因他功勋卓著,给他送礼、祝寿。慢慢地他骄傲自大,独断专权,大臣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另一功臣赵衰当面批评他,非但不听,反而遭羞辱,气绝身亡。赵衰的儿子是狐偃的女婿,也看不惯岳父的横行霸道,决心除掉他。临行事前,他问妻子,做得对不对?她答对!但心中又很矛盾。妻子第二天回娘家问母亲:“你对我和父亲,谁亲谁疏?”母亲答:“最亲当然是父亲。”女儿就把丈夫要做的事告诉了母亲。第二天狐偃亲迎女婿到府内,好酒好肉招待,当场给女婿下拜并声称自己缺乏自律,望女婿不计前嫌,两相修好,共兴霸业。从此两家和好,共辅朝政,振兴晋国。所以每年六月六日,狐偃必亲迎女儿、女婿过府团聚会餐,这等好事自然传遍晋国。随着晋国的强大,六月六,迎姑姑这个习惯逐渐演变成了习俗。
龙的巫术与求雨
祭龙求雨的习俗,在我国封建社会历时悠久,明清时期官府还作了明文规定,每年立夏由县官出面组织立夏节、举行祭龙求雨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对龙的崇拜是很自然的事。因此,龙、麒麟、凤、龟连在一起称为“四灵”是吉祥物。
《封神演义》中说,东海龙王叫敖光、南海龙王叫敖明,西海龙王叫敖顺,北海龙王叫敖吉。神话传说中又说,龙分为青龙、白龙、赤龙、黄龙、黑龙五种,故称“五方神龙”。宋徽宗封青龙为“广仁王”,封赤龙为“嘉泽王”,封黄龙为“孚应王”,封白龙为“义济王”,封黑龙为“灵泽王”。开始,古人对龙的崇拜属于自然崇拜的一项内容,后来,龙从吉祥物变为神,变成王被隆重祭祀,其内涵就远远超出自然神灵崇拜的范围,龙本身也被神化了。
在云南民间,就流传着求雨的故事:
传说,西龙潭旁的村子里,有一个美丽漂亮的姑娘,经常去龙潭边洗澡,被龙王看中,龙王变成一个英俊的少年去姑娘家求婚,姑娘的家人一看少年一表人才,既诚实又有礼貌,就同意了。迎亲那天,龙王给姑娘家送了很多的聘礼,有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够姑娘家用一辈子,家人很高兴。村子离龙潭近,姑娘一上轿就到家。龙王怕人发现秘密,下了一场大雨,把送亲的人全部淋回家。
婚后,姑娘成了龙母,小两口恩爱甜蜜,如胶似漆,终日形影不离。姑娘虽然在龙宫里好吃好穿,但心中十分想念母亲,跟丈夫商量回家看望母亲,龙王也跟着姑娘一同前往丈母娘家。晚上睡觉,姑娘向母亲要了两把簸箕,又把窗户和门用纸糊严,不让外人看见他们。嫂嫂好奇,乘小两口睡下之后,悄悄把窗户纸舔开一看,有两条金晃晃的龙盘在簸箕里,吓得惊叫起来,姑娘成仙啦,姑娘成仙啦……龙王龙母被人看见真身,再也不能回家看望母亲了。
姑娘又托梦给家人,告诉他们说如果有事,就去龙潭喊她的名字,她就会帮着大家做任何事情的。第二年天旱无雨,田地干裂,虽然有西龙潭水浇灌着平坝的农田,但山上的地里长不出庄稼,百姓万分焦急,有人想起了姑娘的话。于是,人们备办了三牲礼品,猪头、公鸡、羊头和酒来祭龙王,祈求施雨救百姓。祭祀的仪式刚一结束,突然乌云密布,一连下了三天三夜的雨,旱灾解除了,庄稼有救了,百姓万分高兴。
为了纪念龙王施雨的恩德,人们就在龙潭出水的泉眼旁盖了一座龙王庙,塑起了龙王、龙母的金身,每年的立夏举行祭龙活动。
草龙求雨流传于上海松江,活动时间为农历五月十三、九月十三和当地的关帝庙会。草龙求雨的起源有一个传说。
相传唐朝仪凤年间(公元676-679年),叶榭境内遭受了一场特大旱灾,土地龟裂,庄稼枯萎。百姓顶着炎日,长跪地上祈求苍天下雨,谁料老天无情,依然烈日炎炎,但却感动了八仙中的韩湘子。相传韩湘子是松江叶榭人,一日他途经家乡,从云端俯瞰,见乡亲父老焚香点烛,跪地长拜,触景生情,于是便逗留云间,吹起神箫,瞬间招来东海青龙。青龙在叶榭上空盘旋三圈,顷刻间天际乌云密布,下了一场倾盆大雨。叶榭冶铁塘两岸喜得甘霖,禾苗重新吐芽。为了报答韩湘子“吹箫召龙”的恩德,人们将冶铁塘易名为“龙泉港”,并用田间未收的青秀禾秆,扎成一条条一米多长的“草龙”,翩翩起舞。
草龙求雨由男女十二人表演,其中信女四人,作农村妇女装扮,分别手捧蜡台、红烛、香炉,一女双手合十于胸前,步履节奏缓慢,面部神态虔诚。舞珠人为男性,农村青年形象,表情庄重,手握龙珠竿笛子,动作第七章草龙自然稳健。舞龙男子七人,装扮同舞珠人,分别执龙头、龙身、龙尾。道具均用稻草和竹竿扎成,表演者身穿蓑衣,头戴雨笠,足穿草鞋,穿戴的雨笠、披肩、草鞋均由稻草制成,构成了草龙的特有风格。
原始草龙形象比较简单,仅用稻草连接扎成结实的龙体,舞龙人数少至二三人,最多五人,演出时一般出龙两条、四条,甚至更多,常在庙堂和田野演出。出动草龙求雨时,引龙人不用龙珠,而是以箫代珠,只有在元宵灯会时,才增添龙珠及舞珠人,并在草龙侧旁配有“荡湖船”伴舞。
草龙求雨除序幕、结尾处,出现信女若干人手捧香案、跪地求神等舞蹈动作外,另一个特点就是“求雨”、“取水”等内容。整个表现过程分为“祷告”、“行云”、“求雨”、“滚龙”、“翻尾”、“取水”、“返宫”七个小段。舞龙的主要动作有“行云”、“求雨”、“滚龙”、“龙钻尾”、“龙取水”等;舞珠的基本动作有“戏珠”、“亮珠”、“引龙”等;拜香队的主要动作则有“祷告步”、“叩拜”等。
草龙求雨舞蹈,表演风格深沉,动作迟缓。如“求雨”一段,龙身下伏,龙首仰天叩拜,动作呈停滞状,表现了老龙向神灵祈祷的情景。“取水”一段,则是龙体紧盘一团,龙首高抬反复不停摆动,以示老龙正在吸水。
形形色色的求雨巫术,有许多做法出于人们对动物特性的认识。与雨或水有关的动物,例如水鸟、青蛙或传说中的龙,它们常常成为求雨法术的灵物,而最突出者莫过于龙。《礼记?礼运》说“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所谓“四灵”其实就是四类动物的灵长。
龙在求雨仪式中的作用,甲骨卜辞中已有明确的记载。作龙求雨法后来一直是国家求雨礼的主要方式之一,历代正史礼志多有记载。民间也有的以草札为龙巡行求雨及禳除害虫。舞龙求雨之俗由来已久,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对此有较详细的记述,其具体措施已被赋予浓厚的五行相配色彩。据他说,春旱求雨,于甲乙日制作八条苍龙(一大七小),大龙长八丈,处中央,小龙长四丈(按,即大龙长度的一半,下仿此),位于大龙东方,龙头皆东向,其间相距八尺;舞龙者均为少年,共八人,先斋戒三日,舞龙时穿青衣。夏季求雨,于丙丁日制作七条赤龙(一大六小),大龙长七丈处中央,小龙长三丈五尺位于南方,龙头皆南向,其间相距七尺;舞龙者均为青年,共七人,舞龙时穿赤衣。季夏(按即夏历六月)求雨,于戊己日制作五条黄龙(一大四小),大龙长五丈,小龙长二丈五尺,也位于南方,龙头皆南向,其间相距五尺;舞龙者均为壮年,共五人,舞龙时穿黄衣。秋季求雨,于庚辛日制作九条白龙(一大八小),大龙长九丈处中央,小龙长四丈五尺位于西方,龙头皆西向,其间相距九尺;舞龙者均为鳏夫,共九人,舞龙时穿白衣。冬季求雨,于壬癸日制作六条黑龙(一大五小),大龙长六丈处中央,小龙长三丈位于北方,龙头皆北向,其间相距六尺;舞龙者均为老年,共六人,舞龙时穿黑衣。
在这些烦琐的制度中,所有涉及数字、方位、颜色、日期、长幼等的方面,都遵循着五行配对的原则。且不说舞龙能否致雨,仅仅从这些配对法而言,就充满着巫术的精神。
吴越地区的求雨方式各地略有不同,据说通常有“请龙”、“晒龙”(亦叫“烤龙王”)、“送龙”三个程序。请龙,就是由族长带领请龙队伍,备供品到水潭边叩拜,或由道士诵“催神咒”,直到“龙”浮出水面,或在土中找到“龙”为止。
所谓“龙”就是水潭中的小动物,如泥鳅、蚯蚓、跳鱼、鳗、黄鳝、乌龟、水蛇等,得一即可。获得后盛于绿碧樽,抬回村里,供奉于龙王堂或村庙中,然后率村民跪拜求雨。若求雨不得,则把龙王抬到烈日下曝晒!甚至叫骂,即晒龙。要一直晒到下雨为止。如果还不下雨,那就惨了,据说早年还有焚烧老爷的风俗。这同上文所述焚巫祝古俗非常相似。求得甘霖之后的酬龙活动即送龙。这些仪式已明显地宗教化了,但其中某些细节仍然保留原始巫术风气。
各民族“祭龙节”
在中国,许多民族都有祭龙节。从这些祭龙仪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民族风俗和信仰的相似与不同。
农历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古代叫“中和节”,我国汉族地区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在这一天要举行祭龙仪式。仲春二月,农事活动已经开始,正值需要雨水的季节,气候已渐温暖,民间认为这天蛇出洞。中国的龙文化认为降雨为龙所为,而二月二日这一天总是和惊蛰这个节气靠近。惊蛰的意思是蛰伏的动物被春雷惊醒,龙也从冬眠状态醒来,抬起头将欲升起,开始行使降雨的职能,从此雨季来临。为了使龙顺利结束冬眠回到人间负起降雨职责,民间在这一天要举行祭龙仪式。最常见的祭龙仪式是撒灰,以撒下的灰线引龙回归,称“引龙”。
彝族的祭龙节也是二月二这天。彝族全村人到村外密林有水地方,杀猪宰牛羊举行“祭龙”仪式,野餐。餐前,毕摩面对泉水诵经祈祷,求“天龙”多下雨,“地龙”多吐水。当年风调雨顺。新中国成立后,“祭龙”活动停止,只举行野餐和歌舞表演。其实,不光是彝族,在汉族地区,二月二这天也有“祭龙求雨”活动,在过去,人们在这天组成求雨队,扮演龙王、观音,伴奏喧天锣鼓上街“求雨”。沿街居民执水酒敬龙王、观音。祈求当年风调雨顺。新中国成立后已停止。
藏族祭龙节祭的是拉萨布达拉宫北面的龙王潭中的龙王,在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举行。据说拉萨在很早以前是一个很大的湖。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都要用一个属虎的小孩子被当做祭品,扔到湖中去。后来,在一个叫果卡的国王统治拉萨(今拉萨北郊娘热乡的山上留有果卡王宫殿废墟)。有一年藏历四月十五日就要到来时,果卡王命令大臣们去找一个属虎的小孩,于是大臣四处查找,结果找到高僧勒巴罗珠的一个小弟子,名叫布穷顿珠的属虎的小孩子,把他带到宫中,在藏历四月十五那天,把布穷顿珠扔到湖里作为祭品。过了很久,布穷顿珠来到果卡国王面前,请求国王把他心爱的公主嫁给他为妻。国王看着他惊奇,又不知如何是好,以为布穷顿珠是神,就答应把公主嫁给他。从此,国王就禁止把属虎的小孩扔进湖中作为龙的祭品,改用上等食物作祭品。这就是拉萨的祭龙节。另一种说法是,在修建布达拉宫时,龙王献出了大量的石土建筑材料,为了表彰龙王的功德,在湖中修了一座寺庙,以此供奉龙王及释迦牟尼,定为藏历四月十五日将上等的供品扔进潭内,以此报答龙王。
水族在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属蛇日)举行隆重的祭龙活动,叫祭龙节,也叫祭天节、祭水口神、祭龙潭、祭坝塘、三月三(但不一定就是这一天,而是三月的第一个属蛇日)。这一天黎明,各村寨就到自己的祭龙地点去杀猪或杀羊祭龙。补掌一带的水族到补掌河源头龙潭(在石山脚村)边一棵大树下祭龙。供品用猪一头、鸡一对(一公一母)、纸钱100张、香100炷等。摆在树下的两块大石板上。祭祀的具体对象是:龙王小姐、龙王太子、龙公、龙母。祭祀时选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也叫老摩),用水族语言祷告,念拜词,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潭出水大、无灾无难、六畜兴旺。老摩在念祝词或请时要看卦(用牛骨或树棒做成)是否顺当,如不顺当就要再祭一次,直到卦顺。节日前,各村寨都响起过节的铜鼓声,家家户户都收拾得整齐干净。祭龙节过三天,这三天内不下地劳动。祭祀结束后,穿着民族盛装或其他新衣服的男女青年竞相邀约对歌,满山遍野,你唱我答,共对歌三天,所以这个节日又被称做“对歌节”、“山歌节”。中老年人在这几天内走亲访友。青年男女则成群结队地走村串寨,跳舞、对歌、摆白,互寻配偶或建立恋爱关系。
在壮语中,祭龙叫“合处”,祭龙节是壮族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龙日,或农历三月的第一个龙日,壮族村寨一般都以一村一寨单独举行的方式进行祭龙活动。节日前,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召集各家各户相商,筹措经费,有的村寨则按户数人头摊派,由各户轮流主持,主持者称为“龙头”。节日当天,主持人带领一些身强力壮的人在寨子边的榕树下杀猪杀鸡,准备祭奠物品。传说,辰龙变为树就是榕树。祭“龙树”,多数也就是祭榕树。没有榕树的村寨,还可以选黑皮树、麻栗树、榔树做“龙树”。但这些树必须长在村边寨头,而且要枝叶繁茂、高大挺拔、生机勃勃。由于龙树是神圣的象征,因此平时不准牛马猪狗靠近,更不准孩童攀爬玩耍。祭奠龙的祭词各村各寨均有不同,长短不一,念唱有别,不过主旨不外乎乞求上苍保佑,普降甘霖,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户户平安等。
关于祭龙节的由来,有这样一则传说:
古时候的勐雅,森林茂密,浓荫蔽日。每年农历二月间,山林里窜出很多野兽,返青的稻苗被吃个精光,人畜被咬死咬伤的不计其数,勐雅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荒要饭。有一年,一个聪明又勇敢的傣雅小伙子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叫大家编了许多竹笼、竹链,染上鸡、猪、鹅、鸭的血,在二月属牛日这天拿去挂在田间,插在地头和路口。夜间,山林里窜出来的野兽见到染血的竹笼、竹链,都不敢接近庄稼和村寨,渐渐地远离了庄稼和村庄。一段时间后,原来的竹笼、竹链破烂了,野兽又陆续来危害人畜和庄稼。五月初五这天,小伙子再次如法炮制,并采来许多像利箭的菖蒲叶插在各家各户的门头上,连每个人的头上、腰间都插满菖蒲叶。夜间,人们热热闹闹地围坐在寨头的火堆旁喝酒猜拳,弹弦对歌。野兽窜入田间、地头和路口的竹笼、竹链旁,远远看见燃烧的火堆和全身插满“利箭”的人,就不敢再来骚扰了。后来,傣雅人年年这样做,结果人畜兴旺,五谷丰收。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是纳西族的祭龙节。以三坝纳西东巴文化圣地白水台为中心,方圆百里的纳西、藏、彝、回、白、傈僳族都要到白水台举行一年一度的祭龙节。相传,古时候,白地坝有一条毒龙,倒腾得整个坝都是水,什么东西都无法在坝里生存,人们不得不住在深山老林过着狩猎的生活。这情景被天神之子米拉日巴看到了。为了拯救人类,天神之子放出五朵白云,白云变成五个仙人,下凡到白地坝后,施展无穷的法力,降伏了毒龙,令它将水退出去,白地坝的水才逐渐减少,只在白水台流淌,坝中央逐步露出了陆地。人们陆续搬到坝上定居,繁衍生息,形成了今天的谷都、波湾、吾树湾、水甲、恩水湾等村子。为了感谢天神之子和仙人的恩情,在二月初八龙王生日这天,白水台龙王邀请天神之子米拉日巴和五个仙人来白水台龙王府做客。当天神之子和仙人来到时,龙子龙孙们载歌载舞地迎接。人们为了感谢龙王赐福之恩,一户户前往拜祭。二月初八这一天,一个人也不能进白水台,为的是让龙王和天神之子米拉日巴率领的五位仙人快乐地游玩。二月初九这一天人们才能去白水台烧香敬神。这一习俗一直传了下来,演变成现在的二月初八拜龙野炊的民族节日。关于二月八日朝白水活动的来由,民间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有的是关于米拉日巴驱鬼歌舞布道的传说,有的是教祖丁巴什罗的故事,有的是米拉日巴与丁巴什罗斗法的故事,“二月八”节日活动被赋予了较浓郁的宗教色彩。
下篇:暂无记录
点击人数(11143) | 推荐本文(0) | 收藏本文(0) | 网友评论(0)
用一朵花开的时间
本站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浙ICP备号-2
Copyright &
Cnread.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所收录免费小说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读书网所做之广告均属用户个人行为,与读书网无关。--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权利声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驯龙记之袭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