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君子是什么样的人意思

 |  |  | 
资讯 INFORMATION
风水 FENG SHUI
易学 YI XUE
您的当前位置: >
《周易》比履离泰四卦爻辞零释
文章来源:中国风水罗盘 发布时间: 编辑:佚名
&《周易》成书年代早,其卦爻辞多有晦涩难懂之处。前贤今人的注释,往往不得其要领。如果强不知以为知,以为这些流行的诠释就是《周易》的本义,只会徒添笑柄。下面,就《周易》比卦、履卦、离卦、泰卦四条爻辞里的一些问题,作一讨论。
一& &有孚盈缶&
&&& 今本《周易》比卦初六的爻辞是:&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其中的&缶&字,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本、1 马王堆帛书《易经》本 2皆同。
& 《后汉书&鲁恭传》载:&恭上疏曰:夫人道义于下,则阴阳和于上,祥风时雨,覆被远方,夷狄重译而至矣。《易》曰:&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言甘雨满我之缶,诚来有我而吉已。&3
&&& 唐陆德明(约550-630)《经典释文》曰:&缶,方有反,瓦器也。郑云:汲器也。《尔雅》云:盎谓之缶。&4
虞翻(164-233)曰:&坤器为缶。坎水流坤,初动成屯。屯者,盈也,故&盈缶&。& 5
&&& 王弼(226-249)注:&著信立诚,盈溢乎质素之器,则物终来无衰竭也。亲乎天下,著信盈缶,应者岂一道而来?&
&&& 孔颖达(574-648)疏:&有此孚信盈溢质素之缶,以此待物,物皆归向,从始至终,寻常恒来,非唯一人而已,更有他人并来而得吉。& 6
&&& 从东汉鲁恭(32-113)、郑玄(127-200)至唐孔颖达,人们皆以&缶&为本字。自此一千多年来,哪怕马王堆帛书《易经》本、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本《周易》出,学人们也并无异议。
1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第2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2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释文》,《文物》1984年3期,第3页。
3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后汉书》卷五十五。李贤注:&比卦坤下坎上,坤为土缶之象也,坎为水雨之象也,坎在坤上,故曰&甘雨满我之缶&,有诚信则它人来附而吉也。&刘攽曰:&&诚来有我而吉巳&,案文&此我&当为&它&,注文甚明。&
4陆德明:《周易音义》,《经典释文》卷第二,第2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5李鼎祚:《周易集解》卷第三,第7页,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
6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卷二,《十三经注疏》本,第26页,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
&& &孚&,人们多释为信或诚。&有孚&,就是有诚信。从上下文来看,应无问题。7 但有诚信与作为大肚小口的&瓦器&又有什么关系?&孚信&是道德的范畴,不是液体,不是物品,怎么会从实物的&缶&中&盈溢&而出呢?千百年来,尽管大家都这么说,其实很值得探讨。
&&& 笔者颇疑这里的&缶&字当读为&饱&。两字古音都属于幽部帮母,理论上可以通假。《说文&言部》:& ,或作 。&文献中从&缶&之字与从&保&之字通用,而从&保&之字又与从&包&之字通用。如《大戴礼记&保傅》:&成王处襁抱之中。&《贾子新书&胎教》&抱&作&褓&。《吕氏春秋&直谏》&葆申&,《淮南子&说山》作&鲍申&。《庄子&齐物论》:&此之谓葆光。&《淮南子&本经》&葆&作&珤&。8 都是证明。
&& 出土文献中,从&包&之字与从&缶&之字也有通用。如今本《周易&姤》卦九二爻辞&包有鱼&之&包&,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本作&& & &。 9《说文& 部》:& &,囊张大皃,从 省,缶声。&《石鼓文&汧殹》:&其鱼隹(惟)可(何)?隹(惟)鱮隹(惟)鲤。可(何)以 之?隹(惟)杨及柳。&《说文》& &字下段玉裁注:& 读如苞苴之苞。&承培元《广说文答问疏证》:& 即&包有鱼&之包&&包鱼《史籀》作 鱼。&《齐 镈》:&齐辟 叔之孙。&& 叔有成,劳于齐邦。&又《齐 氏钟》:&隹正月初吉,齐 氏孙□择其吉金,自乍龢钟。&容庚《金文编》引杨笃曰:& 当为鞄,通鲍。《考工记》:&攻皮之工鲍。&注云:&鲍或书鞄。& 叔即鲍叔。&又引杨树达曰:&《说文》鞄从包声,铭文之 乃从陶声,陶与包古音无异也。经传假用鲍鱼之鲍为 叔之 ,犹《周礼》假鲍鱼之鲍为柔革工之鞄也。& 10因此,&盈缶&是有读为&盈饱&的可能的。
& 《广雅&释诂一》:&饱,满也。&《说文&皿部》:&盈,满器也。&《广雅&释诂四》:&盈,充也。&&盈&、&饱&义近,故能并举。《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我曲楚直,其众素饱&杜预(222-284)注:&直气盈饱。&&盈饱&犹如&盈满&、&盈溢&。
&&& 爻辞&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饱),终来有它,吉&是说:有诚信,就能亲比人,没有咎害;诚信充盈饱满,其它人终究会前来归附,吉利。
&&& 这里的&有孚,比之,无咎&是一条件复句。&有孚&,&比之&,就能&无咎&,说明&比&要以&有孚&为条件,&孚&至关重要。&有孚盈缶(饱),终来有它,吉&也是一条件复句。&有孚盈缶(饱)&,&终来有它&,终于招徕了不宁之邦。&有孚盈缶(饱)&是条件,而&终来有它,吉&则是结果。&盈缶(饱)&是对&有孚&程度的强调,说明一般之&有孚&还不足以&终来有它&,非得&盈缶(饱)&不可。
7高亨先将&孚&读为&浮&(氏著:《周易古经今注》,开明书店,1947年,第31页),后又读为&俘&(《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84页),殊不可信。
8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784、764页,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
9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第5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10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第218、222页,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 充满诚信,&有它&&终来&,这也是孔子所谓&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的思想。由此爻辞对&孚&,也就是诚信的突出强调看,否认《周易》的卦爻辞有哲学思想,实在不足为训。
二& &素履&与&履错然&
&&&& 今本《周易》履卦初九的爻辞是:&素履,往,无咎。&《小象传》:&&素履&之&往&,独行愿也。&似是以&独&释&素&。
荀爽(128-190)曰:&&素履&者,谓布衣之士,未得居位,&独行&礼义,不失其正,故&无咎也&。&11
&&& 虞翻曰:&应在巽,为白,故&素&。履四失位,变往得正,故&往,无咎&。初已得正,使四独变,在外称&往&。& 12
&&& 王弼注:&处履之初,为履之始,履道恶华,故&素&乃&无咎&。处履以&素&,何往不从?必独行其愿,物无犯也。&
&&& 孔颖达疏:&处履之始,而用质素,故&往&而&无咎&。若不以质素,则有咎也。& 13
&&& 唐末陆希声《易传》:&礼以文为主,在礼之初,为离于质,非礼之隆。&14
&&& 这些解释,或以&素&为&白&,或以&素&为&质&,或引申为&布衣之士&,引申为&在下者&15 。以后的学者,亦大多如此,鲜有异议。
但帛书《易经》本&素履&却作&错礼&。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的释文以&错&为&素&之借字。 16张立文注:&&错&假借为&素&&& &错&、&素&韵同,音近相通。&并将&错礼&译为&以质朴的态度去做事&。& 17邓球柏《校释》却说:&错礼:设案礼神。错:置也&&错、素,旁纽、迭韵。这条爻辞的意思是:设案礼神〔而后行动〕,无有灾咎。&18
& 《周易》六十四卦不但卦形是&二二相耦&、&非覆即变&,而且卦义也是&二二相耦&、相反为义的。 19履义为行,其覆卦小畜之畜即为止。卦辞所谓&密云不雨&,正是止步不前。由此看,邓球柏以帛书《易经》本的&礼&为本字,以今本的&履&为借字,对《周易》阴阳哲学、对子哲学的本质缺乏了解,不足为训。既然&履&是本字,再将&错&训为&置&、&设案&也就不可通了。因此,邓氏的新说是不能成立的。
11李鼎祚:《周易集解》卷第三,第11页,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
12李鼎祚:《周易集解》卷第三,第11页,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
13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卷二,《十三经注疏》本,第26页,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
14李衡《周易义海撮要》卷一引,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15程颐:《伊川易传》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16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释文》,《文物》1984年3期,第1页。
17张立文:《帛书周易注译》,第36-37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18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第92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19详见廖名春《二二相耦,相反为义&&〈周易〉卦义新论》,台湾:《哲学与文化》月刊第31卷第4期,2004年。
&&&& 不过传统的解释也有问题。履为行走,行走而言&素&,不管是&素白&也好,还是&质朴&也好,都颇为不辞。
&&&& 倒是元人陈应润的说解值得注意:&素,愫通,诚也。人之有素行诚实者,不畏强御,徒歩而往,略无所畏。初九变坎有刚健之才,故能&素履&而&往&。若伯夷者,特立独行,不可仰望。如郭子仪单骑见回纥,段秀实以跛卒入郭营,&素履&而&往&,亦不可企及。此君子独行之志也。& 20
& 这是训&素&为&诚&,以&素履&为以诚而行。《战国策&秦策三》:&夫公孙鞅事孝公 &&竭智能,示情素。&吴师道补注也说:&素,愫通,诚也。& 21《汉书&邹阳传》:&披心腹,见情素。&颜师古注:&见,显示之也。素谓心所向也。& 22所谓&心所向&与&诚&,词异而义同。
&&& 由此看《小象传》的&&素履&之&往&,独行愿也&,可见&独行&并非独立而行、孤独而行,而是以诚而行。《荀子&不茍》篇载:&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 23这里的&诚心守仁&、&诚心行义&相当于&素履&。说&夫此有&&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之&常&,是&以至其诚者也&,是其诚达到极致而造成的;而&君子至德&以致&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百姓如此&顺&其&命&,则是&以慎其独者也&,是因为&慎其独&所致。此&慎其独&与&至其诚&相对为文,&独&与&诚&应义近。程颐()《易传》将&独&训为&专&, 与以&独&为&诚&也是相通的。专心一意就是诚。所以《小象传》的&独行愿也&,是说履卦初九爻辞的&素履&,表现出的是以诚而行的意愿。
& 帛书《易经》本的异文也能给我们以启发。
&素&,帛书《易经》本作&错&,笔者认为当读为&踖&。&错礼&即&踖履&,也就是敬慎地行走。《说文&足部》:&踖,踧踖。&《广韵&昔韵》:&踖,踧踖,敬皃。&又《屋韵》:&踖,踧踖,行而谨敬。&《论语&乡党》:&君在,踧踖如也。&何晏《集解》:&踧踖,恭敬之貌。&《诗&小雅&楚茨》:&执爨踖踖,为俎孔硕。&孔颖达疏:&踖踖然,敬慎于事而有容仪矣。&因此,&踖&是&敬慎&、&恭敬&,&踖履&,就是敬慎地行走。与训为以诚而行的&素履&,应该是音近而义同。&素(踖)履&,突出的是敬、诚。能以敬而行、以诚而行,&往&就能&无咎&。这与需卦上六爻辞&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一样,强调的是敬、诚的重要作用。
&& 这一意思,我们看看离卦初九爻辞就更加清楚了。
20陈应润:《周易爻变易缊》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21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上,第339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22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五十一。
23王先谦:《荀子集解》卷二,第28-30页,《诸子集成》本,上海:中华书局,1954年。
24程颐:《伊川易传》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 离卦初九爻辞说:&履错然,敬之,无咎。&《小象传》的解释是:&&履错&之&敬&,以辟咎也。&
&&& 王弼注:&&错然&者,警慎之貌也。处离之始,将进而盛,未在既济,故宜慎其所履,以敬为务,辟其咎也。&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履错然&者,身处离初,将欲前进,其道未济,故其所履践,恒错然敬慎不敢自宁,故云&履错然,敬之,无咎&。若能如此恭敬,则得避其祸而&无咎&,故《象》云:&履错之敬,以避咎也。&& 25都是将&错&训为&敬慎&。
&& 但陆希声《易传》却云:&错,交杂之貌。初与三俱欲履二,其履交至。火性炎上,二必从三,三既得二,己不敢争,&敬之&乃&无咎&。& 26程颐《易传》也说:&其&履错然&谓交错也。& 则是将&错&训为&交错&。
&& 闻一多()说:&错读为䇎,《说文》曰:&䇎,惊貌。&履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子夏传》曰:&愬愬,恐惧貌。&䇎、愬音义近,䇎然犹愬愬也。敬读为惊。& 28
&& 帛书《易经》本 &错&作&昔&。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的释文以&昔&为&错&之借字。 29张立文注:&&昔&假借为&错&。《说文》:&错,金涂也。从金,昔声。&&昔&、&错&同声系,古相通。《周礼&考工记&弓人》:&老牛之角紾而昔。&郑众注:&昔读为交错之错。&郑玄注:&昔读为履错然之错。&&并将爻辞译为:&初九,步履敬慎不苟,而又有所警惕,则没有灾患。& 30邓球柏《校释》却以&昔&为本字,说:&昔,始也&&这条爻辞的意思是:礼始通用施行而然后天下爱敬之心生、无咎之乐行。&31
&& 阜阳汉简《周易》&错&作& &,但爻辞后还附有卜辞:&卜临官立众&&敬其下乃吉。& 32赵建伟依《释名&释言语》&敬,警也&之训,解&敬&为警觉。33
&& 笔者认为,&错&、&昔&、& &都从&昔&得声,故可通用。此三字皆为借字,本字当作&踖&,义为敬慎。闻一多将&错&读为&䇎&,训为&惊&。其实&䇎&也有敬义,《集韵&昔韵》就说:&䇎,敬也。&不过这个意义上的&䇎&,实质就是&踖&。
&& 爻辞&敬之&之&敬&,既不能象闻一多那样读为&惊&,也不能象张立文、赵建伟那样读为&警&。需卦上六爻辞云:&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敬之&是以&敬&待之,不能说&惊之&或&警之&。此处亦当如此。阜阳汉简《周易》卜辞的解释是&敬其下乃吉&,&下&是民众,&临官立(莅)众&,慎重地对待百姓才能得吉。所以,这里的&敬&还是敬慎的意思。《玉篇&苟部》:&敬,慎也。&《书&康诰》:&敬明乃罚。&孔传:&凡行刑罚,汝必敬明之,欲其重慎。&《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邢昺疏:&居处恭谨,执事敬慎,忠以与人也。&都是以慎重、敬慎释&敬&。 《小象传》:&&履错&之&敬&,以辟咎也。&是说爻辞&履错然&而&敬之&,是为了避免灾咎。为什么?因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国本&,不能不敬慎。
25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卷二,《十三经注疏》本,第43页,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
26李衡《周易义海撮要》卷三引,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27程颐:《伊川易传》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28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闻一多全集》第10册,第243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29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释文》,《文物》1984年3期,第6页。
30张立文:《帛书周易注译》,第442-443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31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第282-283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32中国文物研究所古文献研究室、安徽省阜阳市博物馆:《阜阳汉简〈周易〉释文》,《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第32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33赵建伟:《出土简帛〈周易〉疏证》,第67页,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
&&&&& 由此可知,离卦初九爻辞&履错然,敬之,无咎&,是说行走敬慎,慎重待人,必无咎害。其&履错(踖)然&与履卦初九爻辞&素履&义同,都是说要敬慎地行走,做事要敬慎。
三& &不戒以孚&
&&&& 今本《周易》泰卦六四的爻辞是:&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小象传》:&&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王弼注:&莫不与已同其志愿,故不待戒而自孚也。&孔颖达疏:&&不戒以孚&者,邻皆从已,共同志愿,不待戒告而自孚信以从已也。 34陆希声《易传》:&能不富而用其邻,必其德义素著,故不得戒约其信。& 35这是以&戒&为告知、约定。&不戒以孚&即&不戒而孚&,也就是&不告而孚&,不待事先告知就信任了。
&&& 虞翻曰:&邑人不戒,故使二升五,信来孚邑,故&不戒以孚&。二上体坎中正。《象》曰:&中心愿也。&与比&邑人不诫&同义也。& 36胡瑗(993-1059)也说:&不须戒备而自孚信也,故曰&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37则是以&戒&为戒备、防备了。今人高亨()、李镜池()皆取此说,只不过将&孚&读为&俘虏&之&俘&而已。38
&&& 爻辞&翩翩&是指来往交通。&不富以其邻&,是说因其邻而不富,因为支持了邻国,自己的经济受到了影响。 39如依王弼注、孔颖达疏,此&戒&义为告知、约定,则与上述文意衔接不上。如依虞翻、胡瑗说,&戒&义为戒备、防备,也同样显得突如其来。因此,传统的两种解释都有问题。
&&& 笔者认为,此&戒&字当训为革、改、除去。今本《周易&小过》九四爻辞:&往,厉,必戒。&马王堆帛书《易经》本&戒&作&革&。 40清华大学最近收藏的战国易筮简中,《革》卦的卦名被写作&悈&,上为&戒&,下从&心&。《淮南子&精神》:&且人有戒形而无损于心,有缀宅而无秏精。&高诱注:&&戒&,或作&革&。革,改也。言人形骸有改更而作化也。& 41&戒&与&革&古音都属职部见母,而&戒&有戒除、改去义,与&革&义有相通处。音相同而义相近,自然可通用。
34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卷二,《十三经注疏》本,第28页,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
35李衡《周易义海撮要》卷二引,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36李鼎祚:《周易集解》卷第四,第3页,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
37胡瑗:《周易口义》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38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第19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李镜池:《周易通义》,第2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39有以&翩翩不富&为句,&以其邻&为句的读法。系受《小象传》&&翩翩不富&,皆失实也&说影响,不可从。因为小畜卦九五爻辞有:&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谦卦六五爻辞有:&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40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释文》,《文物》1984年3期,第4页。
41张双棣:《淮南子校释》,76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由此可推知,泰卦六四爻辞&不戒,以孚&之&戒&也可通&革&。&不戒,以孚&即&不革,以孚&,也就是&不改,以孚&。自己因&其邻&而&不富&,但仍&不戒&,坚持不改,继续&翩翩&,来往交通。为什么?就是&以孚&,就是因为要讲诚信,要守信用。这样,泰卦六四爻辞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就非常清楚了。
懂得爻辞&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是说即使&不富&,经济上作出牺牲,也要对&其邻&守信,也要不改诚信。再来看高亨、李镜池以&孚&为&俘&的新说,应该说较之古注,是治丝愈棼。其易学史上的价值,我们决不能高估。
相关热读:
·   09:09
·   08:54
·   08:39
·   08:24
·   08:09
(请您在发表言论时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文明上网,健康言论。)
排行榜 HOT
《周易》中的太极、阴阳及阴阳变化图...
注解:蝴蝶效应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
互体之说溯源自《左传》,实《周易》古...
内容提要: 庚,甲骨文、金文所象者,是...
一、夬卦卦辞主语君子小人辨: 扬于王庭...
南宋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著...
一、玉玦的历史: 玉玦的历史非常悠久,...
《易经》的思想方法是从宏观到微观的长...
·中国风水罗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或本公司合法利益的行为
  中国风水罗盘网是引领风水易学文化潮流,专注最新易堂动态,聚焦术数奇门文化,传承千年风水易学知识的新概念门户。中国风水罗盘网是中国最大的易学传媒之一...
联系地址:中国·福建 Fujian China 福州市
手机/Mob:
新浪微博:
Copyright &
中国风水罗盘网 版权所有刘延福:荀子诗学的当代意义
&&日11:13&&来源:
是中国文化的,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确立期,先秦儒家的诗学观是中国诗学理论的光辉起点。荀子作为先秦儒家乃至先秦诸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确立了中国传统的诗学观与文学观,对中国文学史、诗学史影响深远。充分吸收与借鉴荀子的诗学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用其合理与科学的思想内核为当下的文艺创作与批评服务,对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意义匪浅。
“明道、征圣、宗经”
三位一体的诗学观
文学是人学,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解放与发展。因此,文学艺术既不是现实的装饰物,更不是一种消遣,理应承担一定的社会重责。荀子充分肯定文学艺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明确提出了“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诗学观。“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圣人是最高的体“道”者,故一定要“以圣王为师,案以圣王之制为法”,因而要“征圣”;“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诗》、《书》等经典典籍是圣王观点和思想最科学、最经典的经验总结,“《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天下的学问全部囊括其中,故为学要“始乎诵经”,因而要“宗经”;经典之所以为“宗”,根本原因是其中所蕴含的“道”,“道”为最重要、最终之依归,故文章应该以阐明“道”为旨归,因而要“明道”。何谓“道”?“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人道就是礼义之道,即中国传统的礼文化与礼仪规范,其中包含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优良的文化传统,这些都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荀子认为,文艺不是空洞的“纯文学”和单纯的感官娱乐,文以载道,文艺应该有承载性和思想性。当代文艺创作应该在汲取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传播当代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与中国人的审美追求。
“情文俱尽”与“称情而立文”的
文艺不但要有思想性,能够感染人、打动人、教育人,还要有完美的艺术形式、结构及表现技巧,准确而生动地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和认识,吸引观众目光,抓住观众心理,即要有较高的艺术性与观赏性。如果没有艺术性和观赏性,不能吸引人、愉悦人,即使思想性再强、内容再深刻,也很难让观众接受。荀子在讲到语言艺术的时候说:“言语之美,穆穆皇皇”,也就是说,言语要端庄盛大而美好,悦耳然后才能悦心、悦意。美的文艺不但要有充实的内容,还要有优美的形式。“凡礼,始乎税,成乎文,终乎悦校。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其下复情以归大一也。”也就是说,最完备的礼乐要做到“情文俱尽”,“情”指的是礼乐的思想性,“文”指的是礼乐的艺术性与观赏性。“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里”,“情”是内、是里,“文”是外、是表;“情”是根据,“文”是仪式;“情”是内容,“文”是形式;“情”本身是无形的,“文”是具体可感的。因此,没有“情”,礼乐就没有灵魂;没有“文”,礼乐就没有完美的肉体。如何做到“情文俱尽”?这就需要“称情而立文”,即根据“情”的需要创造适合的“文”,根据内容的需要确定艺术表现形式。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刘勰认为,情感是文章的经线,文辞是文章的纬线;只有经线正了,用纬线才能织成布帛;只有情感确立了,才能选择恰当的文辞。现在的许多作品,过分重视文艺的思想性而忽略了艺术性与观赏性,致使形式表现苍白,陷于说教而缺乏个性,阻碍了文艺的正常发展。荀子“情文俱尽”与“称情而立文”的观点不失为救治这一弊病的妙方良药。
“全粹之美”与“美善相乐”的
审美理想论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能够体现出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完美结合的作品才堪称经典。正如荀子提出的“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和“美善相乐”的审美理想论。荀子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真正的美应该是真、善、美三者的统一。什么是“真”?“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真”就是诚。荀子认为“谈说之术”要“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即要以严肃庄重的态度来对待,以端正真诚态度来交流。文艺创作要坚持以“真”为基础,要有真感情、真感悟、真感受,要反映真现实、真生活、真需求,用真挚的情感去创作,用真切的语言去感染人,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读者,引起共鸣。“善”是人类精神的永恒主题,荀子继承了儒家以仁、义、礼、智等内容为善的理论,认为只有符合礼义之道的文艺才能“感动人之善心”,才可以“率一道”、“治万变”,使君臣和敬、夫子和亲、长少和顺,增强人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发挥文艺能够使个人“志意清廉”、使群体“和睦”、使社会“天下大齐”的作用。“美”是文艺的本质属性,只有美的艺术才能够让人获得审美快感,吸引读者自觉从中获取教益。因此,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是“真”、“善”、“美”的,它能够使人“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美善相乐”即美与善的统一。只有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统一的文艺作品,才能够经得起人民的检验、社会的检验和时代的检验。
除了上述三个主要内容之外,荀子诗学中的其他观点也具有较为深刻的当代意义。比如,他认为“血气”是人的生命基础:“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具体运用到文艺领域,既要求文艺创作者要有澎湃的激情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浩然正气,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同时也要求文艺批评家要拥有敢于发声、敢于批判的独立人格,秉持严肃科学、理性公正的态度和“治病救人”的基本原则,勇于承担批评者对文艺、对受众、对国家与民族的担当。荀子还认为只有保持“虚壹而静”的“大清明”状态,才能保证思维与认识的正确性与客观性,这对于诊治当下文艺创作中的浮躁心态与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当然,荀子的诗学思想同中国古代许多理论一样,既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精华,也有需要果断舍弃的糟粕。科学对待荀子的诗学思想,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是我们应有的科学态度。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荀子诗学研究”负责人、河南理工大学副教授)
(责编:实习生、赵晶)
项目动态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2014年度“蒙古族源学术研讨会”召开。
申报资料下载
管理资料下载
结项资料下载
数据库查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养心莫善于寡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