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古代汉语 王力的简答题,星辰分野,请问该怎样答?

古代汉语简答题(八)及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古代汉语简答题(八)及答案
古​代​汉​语​简​答​题​(​八​)​及​答​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这是古代汉语的简答题,星辰分野,请问该怎样答?_百度知道
这是古代汉语的简答题,星辰分野,请问该怎样答?
古以十二星次的位置划分地面上州, 析木 对应 燕 。就天文说,称作分星, 寿星 对应 郑 ;就地面说:以 鹑首 对应 秦 , 鹑火 对应 周 ,称作分野。如、国的位置与之相对应星辰分野, 星纪 对应 吴越 等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分野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的位置: &
& &&&自考《古代汉语》全译文(1)
自考《古代汉语》全译文(1)
13:50&& 【
  1、神话四则
  1)形天――《山海经?海外西经》可能在战国时代成书
  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译文」
  形天与天帝在神威方面进行比斗,天帝弄断他的头,把他葬在常羊山。于是用乳头作为眼,用肚脐作为口,持盾和戚(类似斧的兵器)挥舞着(继续与天帝抗争)。
  2)夸父逐日――《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
  夸父(神话中的巨人,善奔跑,传说是大地之神后土的孙子。父:古代用在男子名后的美称,又写作“甫”)与太阳赛跑。赶上(接近)了太阳,口渴,想要得到喝的水。到黄河、渭水中去喝水,黄河和渭水的水不够喝。到北边去喝大湖里的水(大泽:神话中的大湖),还没赶到,就在半路上渴死了。丢下他的手杖,(手杖)化成了邓林(即桃林)。
  3)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与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争为帝王,(共工)发怒碰撞不周之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4)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f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译文」
  上古的时候,大地四方尽头极远的地方崩坏,大地(古人把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雍、梁九州,这里泛指大地)塌陷,天不能把大地全都覆盖,地不能把万物完全承载。,火势宽广猛烈而不熄灭,洪水浩渺无边而不消退,猛兽吞食善良的人民(颛:纯朴厚实),凶猛的鸟用爪抓取老弱。于是女娲熔炼五色石以补青天,折断鳌(海里的一种大龟)的四肢来把擎天的四根柱子支立起来,杀黑龙来拯救翼州(古九州之一,古代中原地带),累积芦苇的灰烬以抵御洪水。苍天得以修补,四柱得以直立,洪水干枯(这里指洪水消退了),翼州太平,强壮凶猛的鸟兽死去,善良的百姓生存下来。
  2、寓言四则
  1)社鼠――《晏子春秋》后人摭集
  景公问于晏子曰:“治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夫国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为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译文」
  齐景公(姜姓,名杵臼)问晏子:“治理国家怕的是什么?”晏子回答说,“怕的是社庙中的老鼠。”景公问:“说的是什么意思?”晏子答道:“说到社,把木头一根根排立在一起(束:聚,这里指并排而立),并给它们涂上泥,老鼠于是前往栖居于此。用烟火熏则怕烧毁木头,用水灌则有怕毁坏涂泥。这种老鼠之所以不能被除杀,是由于社庙的缘故啊。国家也有啊,国君身边的便嬖小人就是社鼠啊。在朝廷内便对国君蒙蔽善恶,在朝廷外便向百姓卖弄权势,不诛除他们,他们便会胡作非为,危害国家;要诛除他们吧,他们又受到国君的保护,国君包庇他们,宽恕他们,实在难以对他们施加惩处。”
  2)九方皋相马――《列子》列R寇,东周威烈王时期郑国圃田(今中牟白沙乡西古城村)人。战国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寓言文学家,道家学派的先驱者,人称列子,主张贵虚。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墨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 “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译文」
  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岁高了!您的子孙中有可以派去寻求天下好马的人吗?”伯乐答道:“一般的好马可通过形体状貌辨识,天下特出的好马(即千里马),若有若无,若隐若现(形容千里马的体态特征,恍惚迷离,很不容易识别)。像这样的马绝于尘土消失蹄印(形容千里马跑得非常快,奔跑时不会扬起尘土,也不会留下足迹)。我的儿子们都是才能一般的人,能够教会他们识别一般的好马,无法教他们识别天下特出的千里马。我有一个曾在一起扛过东西打过柴草的朋友(g:绳索。担g:指用绳索背负东西。菜:通”采“,薪采,即打杂草),有九方皋,这个人对于马的识别本领不在我之下,请使其谒见。
  穆公召见了他,派他外出找马,三个月后返回报告说:“已经得到它了,在沙丘(地名)。”穆公问:“什么马?”答道:“是一匹黄色母马。”派人前去取得它,却是一匹黑色公马。穆公不高兴,召唤伯乐对他说:“糟糕,你所派遣的找马人!毛色雌雄尚且不能知道,又能知道什么马?”伯乐(喟然:叹息的样子)长长地叹息道:“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吗(一:副词,表加强语气,相当于”竟“)?九方皋相马的事正是所以比我强千万倍还不止啊!像九方皋所观察的,天地间的奥妙(指事物的精微):得到了它的精微,而放弃了它的粗略,省察其内部而忘却其表象,看见了他所应当看见的地方,而没有看见他不必看见的地方,考察了他所应当考察的地方,抛弃了他所不必考察的地方。像九方皋这种善于识别千里马的人,实在有比千里马更可宝贵的地方啊!”马到达,果然是天下特出的好马啊。
  3)掣肘――《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撰写
  宓子贱治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於鲁君,与之俱。至於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於君曰:“宓子不得为书。” 君曰:“何故?”吏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
  「译文」
  宓子贱(孔子的弟子,名不齐,字子贱)治理父(鲁国地名),担心鲁君听信小人而使自己的政治主张得不到推行,将辞别而去时,请求与鲁君平素亲近的两名官吏,跟他自己同去。到达父,城里的官员都来参拜。宓子贱命令两个官员作记录。官员刚刚记录,宓子贱在旁时常拉扯他们的胳膊肘,官员记录不好,于是宓子贱对此很生气。官员对此不安,请求辞职回去。宓子贱说:“你们记录得不好,你们赶紧回去吧!”两位官员回去,秉报鲁君说:“无法替宓子贱作书记工作。”鲁君问:“什么缘故?”官员答道:“宓子命令为臣记录,又时常牵引为臣的肘部,记录不好(他)很愤怒,官员都取笑宓子。这是导致我们二人要辞别而离开(他)的原因啊。”鲁君长长地叹息道:“宓子以此规劝我的过失啊。我扰乱宓子的工作,而令宓子不能够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必定屡次了。如果不是你们两人,我几乎犯错误。”
  4)黎丘丈人――《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於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於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於似其子者,而杀于真子。夫惑於似士者而失於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译文」
  梁国即(魏国)北部有一座叫黎丘的小山(部:通“培”,培娄,小土丘),有奇异的鬼怪,喜欢摹仿人的儿侄子兄弟的样子。城中有长者到街市去而喝醉了回家,黎丘的鬼仿效他的儿子形状,搀扶并在路上折磨他(苦:使……受苦)。长者回到家后,酒醒了责骂他的儿子说:“我作为你的父亲,难道说还不慈爱吗?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什么缘故?”他的儿子哭着用头碰地说:“作孽啊!没有这件事。昨天我到城东去收债去了,人们都可以询问。”他的父亲相信了他,说:嘻(表示惊叹的声音)!这一定是那奇鬼了,我早已经听说过奇鬼效人之事。明天特意喝酒于街市,希望遇到并刺杀他!“第二天早上,长者到街市并喝醉。他真正的儿子恐怕他的父亲不能够返回,随即前往迎接他,黎丘老人看见他真正的儿子,拔剑而刺他。黎丘老人的聪明被仿效他儿子的奇鬼迷惑了,而杀害了他真正的儿子。被好像是士的人所迷惑而失去了真正的士,这就是黎丘老人的那种聪明啊!
  3、《论语》八章(《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孔子的言论、事迹和一些孔子弟子的言行而成的。参21)
  1)颜渊季路侍――《公冶长》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
  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 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衣[轻]裘:泛指衣服。“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裘”:本指皮衣。) 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夸大自己的功劳。”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 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归依我。”
  2)德之不修――《述而》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译文」
  孔子说:“品德不培养,学问不研讨,听到了应当做的事(义),却不能马上去做(徙:迁移。这里指按照义的准则改变自己的行为);有错误却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担忧的(是:指示代词,在判断句中充当主语)。
  3)不愤不启――《述而》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教学生,不到他很想弄懂而又弄不懂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很想讲出来而又无法恰当表达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讲明一个方面,他却不能触类旁通,推知与此相类的其他方面,就不再教他新知识了(举:指明)(隅:方角。物之方者,皆有四隅,故举一隅,则可知另外三隅)(以:介词,用)(反:类推)(复:重复,再)
  4)饭蔬食饮水――《述而》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乐也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指不值得关心)
  5)子适卫――《子路》篇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卫国)人真多啊!(庶:众,指人多)”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的了,又该给他们做些什么事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说:“富裕之后,再给他们做些什么呢?”孔子说:“对他们施行教化。”
  6)季氏将伐颛臾――《季氏》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
  季孙氏(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在鲁国当权)将要讨伐颛臾(鲁国境内的小国,附属于鲁,在今山东费县附近)。冉有、季路谒见孔子说:“季孙氏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求(冉有的名)!恐怕该责备你吧?那颛臾,已故的君王任命它为东蒙山的主祭,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康子想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都不愿意啊。”孔子说:“求!周任有句话这样说:‘估量自己的才能,担任适合的职务;如果不能胜任,就应罢休。’(盲人)走路跌跌撞撞,(他的助手)却不去护持,跌到了,(他的助手)却不去搀扶,那还何必用那个助手呢(相:扶助盲人走路的人)?而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独角犀牛逃出关猛兽的木笼,龟甲(用于占卜)玉器(用于祭祀)毁坏在匣子里,是谁的过错呢?”(与:表示疑问语气词)
  冉有说:“(今夫:时间名词”今“和语气词”夫“组成的固定结构,相当于一个句首语气词,表示另起一端,再发议论)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地(季孙采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成为子孙留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态度:想这样,却回避不说,而一定给它编造些托辞(疾:厌恶)(夫:指示代词,那种)。我(也:句中语气词,用在主语后表示停顿)听说诸侯(”国“是诸侯统治的区域)、大夫(大夫统治的区域叫”家“),不必担忧贫穷,而应担忧分配不均;不必担忧人少,而应担忧人们不能安定团结(按,据下文和有关考证,”寡“和”贫“应互换位置)。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夫:句首语气词,表提示议论语气)依照这个,所以远方的人不归服,便倡导文教(包括礼乐)和德政;既使他们前来归附,就使他们安心。如今你们俩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招致他们;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其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国内动用武力。我恐怕季孙氏的忧愁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宫廷内部。”
  7)阳货欲见孔子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译文」
  阳货(阳虎,季氏的家臣。季氏几世把持鲁国政权,阳货是季氏家臣中最有权势的人)想使孔子拜见自己,但孔子不去见他,赠送给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 孔子探听到他不在家的时候,而去拜望他。两人却在路上遇到了(诸:“之余”的合音字)。
  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对你说。”阳货又说:“有才能却怀着不用,听任自己的国家迷乱,这能说是仁爱吗?”(阳货自问自答)说:“不可以。”――阳货又说:“喜欢从事政治活动,却屡次错过时机,这能叫聪明吗?”(自问自答)说:“不可以。”――阳货又说:“时光一去就不复返了,岁月是不等待我们的。”孔子说:“好吧,我要出来做官了。”
  8)33子路从而后――《微子》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
  子路跟着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见一位老者,用木杖挑着除草的农具。子路问道:“您见到孔夫子了吗?”老者说:“四肢不辛劳,五谷(五种主要粮食作物)不能分辨,谁是夫子?”把他的木杖插在地上锄草。子路,拱手行礼站立。老人留子路在他家住宿,杀鸡做黏黄米饭给子路吃,让他的两个儿子拜见子路。
  次日,子路出发,把发生的事告诉孔子。孔子说:“隐士啊。”派遣子路返回拜见他。子路来到老人家,那老人却已出外了。子路说:“不出来做官是违背做人臣的准则的。长幼之间的礼节,尚且不能废弃;君臣之间的关系准则,又怎么能废弃它呢(不应为隐者)?想使其自身洁净,而破坏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准则。君子出来做官,是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我们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我们早已知道这种情况了。”
  4、《老子》二章(《老子》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李耳(字聃,“老子”)春秋时代楚国人,其哲学思想为客观唯心主义,参38)
  1)江海能为百谷王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江海所以能成为江河的首领,因为它善于处其下,所以能成为江河的首领。因此想要地位处于民之上,必定要通过言论表现出愿处民下(指对民要谦下);要想做民众的先导,一定要把自身放在民众之后。因此圣人处在民上而人民不感到有压力(愿意拥戴圣人),想要做民众的先导,而人民不认为有妨害。因此天下之民乐于推举圣人而不厌恶。由于他(圣人)的不争,所以天下之民没有谁能同他争。
  2)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家要小,人口要少。即使有效率十倍百倍的工具(指当时的机械)而不使用,使百姓看重死(即不愿轻易死)而不远途迁徙。虽然有船有车,却没有必要乘坐它们;虽然有铠甲、兵器,没有必要陈列(指从武库中取出使用)它们。干脆取消文子,重新用结绳来记事。认为他们的食物香甜,认为他们的衣服好看,认为他们的居住安适,认为他们的风俗满意。邻国相互遥望,鸡犬之声相互听闻,人民到老死也不相互来往。
  5、《五柳先生传》――陶渊明(东晋)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味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于是用“五柳”为号。性情闲静,说话不多,不羡慕名利。喜欢读书,不追求过细的理解(这里指不拘泥字面,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每次对精神旨趣有所领会,便高兴得忘了吃饭。性格酷爱喝酒,家境贫穷,不能常得到。亲戚老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酒宴邀请他。前往饮酒总是把酒全部喝完,事先便打定了主意必醉。每次喝醉了酒,退席下来,说走就走,一点也不留恋什么(曾:语气助词,与否定副词“不”连用,以加强否定语气)。房屋四壁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粗布短衣破破烂烂,打有补丁,盛饭食的圆形竹器、水瓢经常是空的(指缺吃少喝,饮食不周),安然自若。常写文章使自己欢乐,稍稍表达出自己的志趣。从内心深处忘却名利荣辱等(指一点也不放在心上),用这种超然世外的态度来度过自己的一生。
  赞(史传体文章结尾部分的评语)道:黔娄的妻子有这样的话,“对贫贱不悲伤忧愁,对富贵不渴望追求”,体味一下这两句话,五柳先生就是黔娄这一类人吧!饮酒赋诗,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五柳先生)是无怀氏时代的百姓吧?(或者)是葛天氏时代的百姓吧?
  6、《送董召南序》――韩愈(唐)
  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 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t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译文」
  燕、赵之地(唐代河北道一带的地方)自古号称多出行侠好义的人士。董生参加进士科的选拔考试(唐朝的科举制度有六科,其中进士、明经两科最为士流所重),接连几次都不能在主考官面前实现自己的志愿,怀报杰出的才能,忧闷地往这个地方(指古燕赵之地)。我知道他必然受到赏识和重用,董生要努力啊!
  您不遇到机会,只要是向慕并竭力施行仁义的人都惋惜啊,何况燕、赵之士出于他们的天性的人啊(意谓,你去河北,无疑会受到燕、赵慷慨之士的同情和赏识)?然而我曾经听说风俗跟随着教化而改变,我哪里知道那里如今不同于古代所说的呢?(此二句意谓:风俗跟着时代变化,现在正在搞割据分裂的河北之地和古代多慷慨仁义之士的燕、赵之地已大不相同了,你不应当再往那里去了)?姑且通过你的往游来测验是不是这么回事吧,董生要努力啊!
  我由你有所感触了。为我凭吊乐毅(号曰望诸君)之墓,而观察于那里的街市,还有没有昔日以杀狗为职业的人(指代那些流落不遇,隐于市里的豪侠之士)?为我恳切相告说:“圣明的皇帝(这里指唐宪宗李纯)在上,可以出来并做官了(其实是讽喻董邵南应效力朝廷,不应往游河北为藩镇势力所利用)。”
本文转载链接:
欢迎访问:
自考真题库手机应用
& & & & & &
热门搜索:    古人讲星宿与地域统一起来,提出分野概念,请问具体是怎么划分的?
古人讲星宿与地域统一起来,提出分野概念,请问具体是怎么划分的?
芦笛捷报还,天子威德传,鹏有乾坤志,留名丹史间。
邮箱: 链接:http://user./
上古星宿与地域对应之科学性考释刘俊男载《农业考古》2008,(1)摘 &要:远古二十八宿与地域的对应同时符合如下两条规则:一、纬度对应规则,即古中国靠南的地域对应靠南的星宿,靠北的地域对应靠北的星宿;二、经度对应规则,即每月观察对应星宿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不受冬夏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皆可在古代“中央时间”的上卯时(5:30左右)观测,只是应按经度位置变更12个观测地域,这不同的地域即对应不同的星宿。今传之十二分野当源于商末周初,其划分原理是科学的。关键词:二十八宿;十二分野;天地对应二十八宿、十二次与地域对应,是我国古代史书中的一大传统。较早记载分野的是《国语·周语下》,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直到清代编地方志,各地还有入某某宿多少度的说法。可见,分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理论。古人没有测绘地图的精密仪器,最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天文来表达地理,因而将星宿与地域一一对应。弄清这个原理,对于我们研究上古史极为重要,因为,地名常变动乃至消失,而用星宿来考察上古地望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研究传说史中的地名,如:黄帝所生之“寿丘”,虞舜避丹朱于“南河之南”,这类地名已很难从古地理书中找到答案,而用古天地对应的理论就能很好地解决。而且上古的“东南西北”最先是表达时间“春夏秋冬”的,后来才用来表达地理方位,而古代春夏秋冬与建子、建丑、建寅这三正有关,这又影响到地理的“方位”,如上古的“东夷”有时并不指正东,而应指东南;上古的齐国,本来在正东,可《山海经》里称之为“北齐”。总之,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重大。那么,古人为什么建立这种对应?按什么原则建立这种对应?它是否科学?历代学者多有怀疑:“乃若天以阳动,地以阴凝,变主于上,祥应于下,北方之宿,返主吴越,火午之辰,更在周邦;且天度均列,而分野殊形,一次所主,或绵亘万里,跨涉数州,或止在阛内,不布一郡,而灵感遥通,有若影响,故非未学,未能详之”。[1]王德昌先生等在解释十二分野时说:我国古时称木星为岁星,它运动一周天的时间约十二年(实际上是11.86年),每年基本上经过十二辰中的一个辰,因此统治阶级把受封地的臣侯在分封时岁星所在的星次列为受封地的分野,据《名义考》说:“古者封国皆有分星,以观妖祥……受封之日,岁星所在之辰,其国属焉”[2]。而笔者查《国语·晋语四》:“吾闻晋之始封也,岁在大火……”此中认为晋分封之时岁在大火,按上述理论则宜对应“大火”之次,可是,众所周知,晋对应的是实沈之次。而且国名变化,其国土所对应的星宿不变。如:与参宿相对应的国土,先是大夏,后是唐人,后是晋人,《左传·昭公元年》:“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 又如:《汉书·地理志》云:“宋地,房、心之分野也。……宋虽灭,本大国,故自为分野。”又如陈为楚所灭,属楚国,按上述理论应与楚同对应轸翼二宿,可是按星野说,陈与郑、韩对应同一星宿。故班固说:“自胡公后二十三世为楚所灭。陈虽属楚,于天文自若其故。”可见天上的星宿与地面上的某一区域建立了牢固的对应关系。陈久金教授作《华夏族群的图腾崇拜与四象概念的形成》[3]则认为四象及恒星分野源于图腾崇拜,但并没有论证十二分野的科学性。本文拟就有关天地对应的科学性问题试作如下论证,请学者专家指正。一、分野对应原则试探要弄清星宿与地域的对应,必先探索其对应的原则。为了弄清其对应原则,不妨先考以古书记载:《淮南子·天文》:“何谓九野?中央曰钧天,其星角、亢、氐,东方曰苍天,其星房、心,尾,东北曰变天,其星箕、斗、牵牛,北方曰玄天,其星须女、虚、危、营室,西北方曰幽天,其星东壁、奎、娄,西方曰颢天,其星胃、昴、毕,西南方曰朱天,其星觜訾、参、东井,南方曰炎天,其星舆鬼、柳、七星,东南方曰阳天,其星张、翼、轸”。其《地形》又曰:“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可见,九方天对应九方土。于此可知古星野对应的基本法则是按方位对应的(按:天之东南西北即指天时之春夏秋冬四季)。即东方天(春天)对应东方土,余类推。那么,十二次与十二州(国)的对应是否是方位对应?按天之九野与地面对应的原则,十二次与地面的对应,亦当如此。只不过随时代之变迁,人口之迁徙,至春秋战国时,有些州国之对应好像不与十二次为方位对应罢了。天其实是没有“方位”的,二十八宿围北极星成一大圆,从地球上看星宿东升西落,一个时刻只能看到半个圆以内的星宿。因此所谓天之东南西北四方其实最先是指春夏秋冬四季,后世才用于表达地上之方位。而一年之始有所谓建子、丑、寅三建,因此天之“方位”随“三正”之变而变,若建子,则天之“方位”(季节)与地之方位正合,若建丑则偏约30度,若建寅,则偏约60度。即天之东方(春季)对应地之东南方了,余类推。(下“图二”所示为夏历,则偏60度)。所谓“十二州(国)”是指当时天子所辖国土的十二块土地之名,这十二块地与春秋时十二“国”国名相同,但并不囿于那个“国界”,春秋时的十二国是因为立在这古老的十二块地上才以这个地名为国名的。正如王充所云:“唐虞夏殷周者,土地之名,尧以唐侯嗣位,舜从虞地得达……皆本所兴昌之地,重本不忘始,故以为号……犹秦之为秦,汉之为汉,秦起于秦,汉兴于汉中,故曰秦汉;犹王莽从新都侯起,故曰亡新。”[4]例如秦是周之附庸,至襄公始封为诸侯,但在秦成为诸侯之前就有“秦”这个地名。可见是先有与鹑首之次相对应的秦地,再有建立在秦地之上的秦国。疑古派认为十二次对应了春秋时的十二国名,因而星野理论是春秋以后的事。这无疑是没有根据的。其实这十二个地名早就有,春秋时只沿用而已。再说春秋又何止十二国?关于十二次与十二州国的对应,我们也从有关记载着手。《史记·天官书》:“自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内冠带,外夷狄,分中国为十有二州,仰则观象于天。仰则法类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地域。”可见十二次与中国之十二地域是一一对应的。天上的十二次划尽了365.25度的全周天,因此,十二州[国]亦当含盖全天下(当时的地理概念以中国及九夷、八狄、七戎、六蛮为天下之范围)[5],是故,古帝王称天子。邹衍等所言之大九州,是战国以后的事,上古帝王所不知,故十二分野未将其列入。二十八宿、十二次与“天下”之对应,可从《史记·天官书》中找到其原形:“角、亢、氐,兖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斗,江、湖。牵牛、婺女,杨州。虚、危,青州。营室至东壁,并州。奎、娄、胃,徐州。昴、毕,冀州。嘴訾、参,益州。东井、舆鬼,雍州。柳、七星、张,三河。翼、轸,荆州。”此中若将斗、牛、女合对吴越,便是十二次之对应。《汉书·地理志》引刘向云:“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野也……;韩地,角、亢、氐之分野也……;赵地,昴、毕之分野……;燕地,尾、箕分野之地……;齐地,虚、危之分野……;鲁地,奎、娄之分野……;宋地,房、心之分野……;卫地,营室、东壁之分野……;楚地,翼、轸之分野也……;吴地,斗分野也……;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以上便是流传至今的十二分野之本,后世因之,除十二次之起点有的从星纪起算,有的从玄枵起算及各次度数略有出入外,其他均同。而《帝王世纪·星野》所述较详,时代又较早,故引述于下。“及黄帝受命,始作舟车,以济不通,及推分星次,以定律度。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一名须女,曰星纪之次。于辰在丑,谓之赤奋若,于律为黄钟,斗建在子,今吴、越分野。自婺女八度至危十六度,曰玄枵之次,一曰天鼋,于辰在子,谓之困敦,于律为大吕,斗建在丑,今齐之分野。自危十七度至奎四度,曰豕韦之次,一名觜訾,于辰在亥,谓之大渊献,于律为太簇,斗建在寅,今卫分野。自奎五度至胃六度,曰降娄之次,于辰在戌,谓之阉茂,于律为夹钟,斗建在卯,今鲁分野。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曰大粱之次,于辰在酉,谓之作噩,于律为姑洗,斗建在辰,今赵分野。自毕十二度至东井十五度,曰实沈之次,于辰在申,谓之涒滩,于律为中吕,斗建在已,今晋、魏分野。自井十六度至柳八度,曰鹑首之次,于辰在未,谓之叶洽,于律为蕤宾,斗建在午,今秦分野。自柳九度至张十七度,曰鹑火之次,于辰在午,谓之敦牂,一名大律,于律为林钟,斗建在未。今周分野。自张十八度至轸十一度,曰鹑尾之次,于辰在巳,谓之大荒落,于律为夷则,斗建在申,今楚分野。自轸十二度至氐四度,曰寿星之次,于辰在辰,谓之执徐,于律为南吕,斗建在酉,今韩分野。自氐五度至尾九度,曰大火之次,于辰在卯,谓之单阏,于律为无射,斗建在戌,今宋分野。自尾十度至斗十度百三十五分而终,曰析木之次,于辰在寅,谓之摄提格,于律为应钟,斗建在亥,今燕分野。凡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也。地有十二分,王侯之所国也。故四方方七宿,四七二十八宿,合一百八十二星。东方苍龙三十二星,七十五度。北方玄武三十五星,九十八度四分之一。西方白虎五十一星,八十度。南方朱雀六十四星,百一十二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星;分为十二次,一次三十度三十二分度之十四,各以附其七宿间,距周天积百七万九百一十三里。径三十五万六千九百九十一星。阳道左行,故太岁右转。凡中外官常明者百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合二千五百星。微星之数,凡万一千五百二十星。万物所受,咸系命焉。此黄帝创制之大略也。”皇甫谧之星野说与《史记》、《汉书》实质一样,只是他将“阳道”、“太岁”分成两个用十二支表示的方向相反的系统,与以前有别。对于以上之分野,学者多疑。具体可见《路史·星次说》。考学者之所疑,大概是没有弄清十二分野的对应原则,也不知为何要有这些原则,又没用变动的观点来研究星野。所谓“变动”包括如下几点:(一),分野占星原本是确定农时用的,后来染上了许多神学色彩,使人产生了错觉;(二)后世之国民由某地迁往另一地,带去了原居土地之名,因而引起了地名的混乱;(三)、同一地点,国号数变而分野仍旧。为弄清星野对应规则,我们不妨将二十八宿、十二次形成的一个大圆覆盖在“春秋形势图”上,得出如“图一”之对应。我们会发现,除燕国、鲁国有些特别外,其他各国与对应的宿、次排列是很有规律的。那么为何燕国、鲁国有些特别呢?其实,燕本在今山东西南及安徽一带,《史记·燕召公世家》:“周武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实际是在成王以后封召公之子,详下),说明还有南燕。燕即偃(奄),如:北京房山县琉璃河有北燕国古城址和古墓葬,并出土不少有“匽侯”铭文的青铜器,证明燕字与“匽”字相通。今山东曲阜至安徽一带,居住着皋陶后裔,偃姓。如《世本校辑》云:“皋陶出于少昊,其后为六,偃姓”,又如《帝王世纪》云:“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以赐姓曰偃。” [6]可见十二次分野中的古燕宜在曲阜至安徽一带地。而鲁则宜在今北京附近,即后世所谓的燕(北燕)。据史载,在夏代就有古鲁地之名,这与尧后裔刘累有关。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生于夏朝后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刘累学扰(驯养)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曰御龙氏,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酱以食夏后,夏后食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史记·夏本纪》也有同样记载。《水经注》云:“尧之末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惧而迁于鲁县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而后刘累后裔又被周成王封于北京附近,将鲁地名带到新地。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民书局《大辞典》第400页对“刘”的解释:“刘,地名”,帝尧陶唐氏后裔的封地,在今河北唐县。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以邑为姓》刘条也说:“帝尧陶唐之后,受封于刘。其地在今定州唐县也。裔孙刘氏以能扰龙,事夏为御龙氏,亦为杜伯。宣王时国灭,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这个唐也或称为蓟。《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关于周初鲁、燕二国的分封问题,多认为周武王时周公、召公畿内有封,不可能在周初即封鲁、燕,待完全克商之后,再将周公之子封于偃(燕)并定国名为鲁、召公之子封于刘氏旧地蓟(因刘累曾迁鲁故又称鲁,十二次中对应“鲁”的降娄之次同时对应古徐州,至今北京西还有徐水即证。)并将国名定为燕。[7][8] 由于对燕、鲁两个地名的混淆,后世所传之天地对应将燕与鲁颠倒了,应将其改正,即奎娄二宿宜对应蓟或鲁(幽州,在今北京附近),箕尾二宿宜对应偃(即南燕,为徐州,在曲阜至安徽一带地)。于是,我们将十二次与十二州(国)的对应修改为“图二”。这样,整齐的对应原则便显现出来。因此,我们认为十二次的对应当为周武王之前的对应。 此主题相关图片二、分野对应之科学解释天地对应其实并非封建迷信,它可以得到科学解释。它主要体现在纬度、经度位置有序对应上。(一) & & &纬度位置对应这首先可从二十八宿及十二地所处的纬度位置得到反应。如“图三”(汉之二十八宿图[9]——薄树人先生据东汉天文家蔡邕《月令章句》描绘),其与楚对应的翼轸,与吴越对应的斗、牛,与宋对应的房、心、氐,与郑(韩)对应的角、亢、氐均在黄道或赤道之南,而与齐、卫、鲁、赵、秦等北部地区对应的星宿则在赤道或黄道之北。其所以要如此对应,完全是为了观察星宿的方便。于是我们大体可以知道古帝王分封诸侯的时候还要分个星宿的原因,即古天子谨授民时,告示各诸侯国应以其最方便观察的星宿来确定农时。《左传·襄公九年》记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左传·昭公元年》又载:“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可见宋地人(商人)世世代代以大火星定农时季节,唐人则以参宿。因此各地域之所以要对应一定星宿,完全是定农时观天象的需要,以便于观察为原则。于是我们也可以从科学意义上说明召公之北燕不能对应箕尾二宿的理由。北燕所居地的纬度在北纬40至45度,而尾宿在南纬43度左右,北燕之地看到的尾宿基本在地平线上,很难看清,怎么观察?此主题相关图片此主题相关图片为了更直观地反映这种对应的原则,我们将天地对应作一水平图,如“图四”:其上部分以北纬35度为基线,将不同纬度的十二块地名标示于基线上下。其下部分是以赤道为基线,将二十八宿按不同的纬度位置标示其上(下部星图据王力《古代汉语》附图),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二条曲线是如此地吻合,天地对应的原则得到完美体现。从图上可知,十二地域与对应星宿各相差约35°,亦即各地观察对应星宿升到南天最高处时,该星宿在正南约55°(即90°-35°)的高度。纬度对应还可从如下例子进一步印证。如:《乙已占·分野》:“胡人事天,以昴星为主”,胡人在赵之北,故与赵一样以昴星为主。上文所及,与北方(北纬35度之北)之地对应的星宿皆在赤道以北,与南方(北纬35度以南)对应的星宿皆在赤道以南。但与晋对应的参宿却布于赤道南北之天空,这是为什么?那是因为参宿不但对应晋,古人又曾以参星对应古益州,今四川地区。这样参宿跨赤道南北,晋与益州也跨地上之南北。周、齐在北纬35度南北,其对应之星也分别介于赤道南北。(二)经度位置对应我们知道赤道与黄道一年在春分与秋分相交两次,古人为便于观察,从秋分相交位置的角宿开始计算二十八宿,依次是角、亢、房……翼、轸。角宿又是北斗斗杓所指,古人据此以定时节。《汉书·天文志》“大角……曰摄提,摄提者,直斗杓所指,以建时节。”北斗的指向是确定季节的重要依据。为了便于观察北斗的指向,古人以大地为基准,确定了子丑寅卯……戌亥等十二个方位,这十二个方位大体就是十二块地的方位(参见图二,圆内之地支为斗建之地支)。然后斗杓每移动一个方位即一个次,时间就过去一个月。这个原理就如同当今的钟表,钟面有十二格(如十二块地),指针(如同北斗)所指的方位则反映时间。那么以哪个月为正月呢?确定正月,古人以冬至为标准,仲冬之月(夏历11月),日至短,此月斗宿(南斗)早晨从东方升起。北斗指向大地的“子”的位置,若以此月为正月则为建子,而众所周知,夏历是从斗柄指向寅作为正月的,比子之月晚了2个月。这种对应可从《淮南子·天文》找到依据:“太阴在寅,岁名曰摄提格,其雄为岁星,舍斗、牵牛,以十一月与之晨出东方,东井、舆鬼为对。太阴在卯,……岁星舍须女、虚、危,以十二月与之晨出东方,柳、七星、张为对。太阴在辰,……岁星舍营室、东壁,以正月与之晨出东方,翼、轸为对。太阴在巳,……岁星舍奎、娄,以二月与之晨出东方,角、亢为对。太阴在午,……岁星舍胃、昴、毕,以三月与之晨出东方,氐、房、心为对。太阴在未,……岁星舍觜訾、参,以四月与之晨出东方,尾、箕为对。太阴在申,……岁星舍东井、舆鬼,以五月与之晨出东方,斗、牵牛为对。太阴在酉,……岁星舍柳、七星、张,以六月与之晨出东方,须女、虚、危为对。太阴在戌,……岁星舍翼、轸,以七月与之晨出东方,营室、东壁为对。太阴在亥,……岁星舍角、亢,以八月与之晨出东方,奎、娄为对。太阴在子,……岁星舍氐、房、心,以九月与之晨出东方,胃、昴、毕为对。太阴在丑,……岁星舍尾、箕,以十月与之晨出东方,觜訾、参为对。”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各月所对应的星宿,均在当月早晨从东方升起。而且“岁星”与之“晨出东方”。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岁星所在之辰”。 但这个“早晨”的时间不是固定的,夏天在4-5点,冬天在6-7点。《吕氏春秋》、《月令》记载:孟春之月(正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仲春之月(二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季春之月(三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孟夏之月(四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仲夏之月(五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季夏之月(六月),“日在柳,昏火中,旦奎中”;孟秋之月(七月),“日在翼,昏斗中,旦毕中”;仲秋之月(八月),“日在角,昏牵牛中,旦嘴觿中”;季秋之月(九月),“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孟冬之月(十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仲冬之月(十一月),“日在斗,昏东壁中,旦轸中”;季冬之月(十二月),“日在婺女,昏娄中,旦氐中”。由此可知,从晚至晨星宿每夜“移动”的度数在每个月是不相同的。例如:仲夏之月,从昏至旦升于中天的星宿,从亢(9/2度)至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12/2度)共历123.25度,(昏旦见于中天之亢、危各取度数之半,下同)需8小时13分,以黑夜之中为0点,则傍晚天黑在7:53,早晨天亮在4:07。按此,我们将12个月的昏旦时刻计算并列表于下(各星宿度数为角12、亢9、氐15、房5、心5、尾18、箕11.25、斗26、牛8、女12、虚10、危17、室16,壁9,奎16,娄12,胃14,昴11,毕16,觜2,参9,井33,鬼4,柳15,星7,张18,翼18,轸17)[10]:古观测地早晨看到相应月份对应星宿在东方升起之时刻表此主题相关图片& & &从上表,可以很明确地认识到早晨观星的时间在不同季节是不同的,夏季在4点多,冬季在6点多,相差约2小时。我们还会发现:在东部的吴、齐、偃、卫、蓟、宋对应之月的星宿早晨升天迟于5:30,而西部的秦、晋、周、赵、楚、郑等对应之月的星宿升天早于5:30。而且愈往东愈迟,愈往西愈早。于是可以推断古人是想用东西时差平抑冬夏昼夜长短之时差。古代中国东至于海,西至三危(今敦煌)东西相差约30度,也有2个小时的时差。从上表还可知,上卯时(5:30左右)是适中的观星时间。赵、宋、卫、偃交界处的“商都”是中央观星地,因为此四地观星时间接近5:30。于是我们可以断定,十二分野是以商都附近为观测点的。也可知此分野源于商代。若天文官每月月中早晨5:30(商代中央时间,下同)定时在商都观星宿,则对应星宿升天时间有偏差,有的月早于5:30,有的月迟于5:30。迟的月份如果有人同时在东部某地,或者早的月份如果有人同时在西部某地观星,则正好看见对应星宿从地平线上升起。古人常派人在不同地方观测,如《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分命和仲,宅西(土),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霄中,星虚,以殷仲秋……”。我们试以仲夏、仲冬二月为例来说明之。以早晨5:30作为观星时间,以中央地商都为观测地。在仲冬之月(此月冬至,为夏历11月)15日早晨5:30时,与此月对应的南斗、牵牛二宿尚未从东方升起(以二宿的中心位置为准,下同),如上表,要等到6点16以后,才升于东方,而此时在吴地(其经度偏商都之东约10度)的观测者,则正好看到斗牛二宿东升,因此,古天文家认为斗、牛二宿宜对应吴。若仲夏之月(此月夏至,为夏历5月)15日早晨5:30在商都观星,与此月对应的东井、舆鬼二宿则早在4:07就升起东方,而等到5:30时,则此二宿又西移了1个多小时,此时在秦地(如敦煌偏商都之西约20度)观测则正好从东方升起,所以古天文家认为鬼井二宿宜对应秦。十二地中的其他各地从至东、至西渐近商都,则在对应月观星的时间也渐近5:30,此为经度对应规则。换个说法,即在不同的经度位置观测各月的对应星宿,可固定在中央时间上卯时(即中央时间5:30左右,即上卯时),此时,各地域正好看到对应星宿与“岁星”一道在对应月份从地平线升起。这不同的12地域则正好分别对应12次星宿。不过南北同一经度的地域观星时间可能相同,那就要考虑上文说到的“纬度对应”。两条必须同时满足。这样,分野从星纪之次(斗、牛,对应吴)开始,此为仲冬之月,然后,季冬、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依次对应齐、卫、鲁、赵、晋。自仲夏之月开始,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又依次对应秦、周、楚、郑、宋、偃,因此与“州国”的对应也是一年之中先自东向西而后又自西向东,前后相随为一循环。这种有序的对应正合上面所阐明的经度对应规则。古人分野之学真可谓科学!至于十二地域内各郡县皆分某某宿多少度,我们认为也应是同样的原理,但分野之学传至后世,后世之人不明白此等原理(从《乙已占(卷三)》可知,连唐代大天文学家李淳风都不明白),于是在分野中出现了很多混乱。此等细节问题,留以后再作研究。三、分野理论溯源十二分野相当古老,以至于屈原都弄不清什么时候就有了,其《天问》云:“天何所沓,十二分焉”。 从很早的黄帝时代,就有了对星宿的认识,就有了占星。占星,就务必确立星与地域及官制、人物等的对应关系,否则,星的变异就无法确定其与人事的联系。因此,可以说从有占星之日起,就有“星野”的划分。《史记·天官书》云:“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于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苌弘;于宋,子韦;郑则禅灶;在齐,甘公;楚,唐明,赵,尹皋,魏,石申。”其《历书》又云:“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可见,在黄帝时代,星历、占星之学便兴起了。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等考古发掘显示,中国的天文、历法史至少在6000年以上。[11]也可证明商都附近远古一直是主要的天文观测地。唐代《乙已占》曰:“自重黎后,宜有其书,文纪绝灭,世莫得闻,今所行十二次者,汉光禄大夫刘向所撰也,班固列为《汉志》,群氏莫不宗焉;而言词简略,学者多疑”。从燕、鲁二地混淆的情况判断,后世所传之星地对应当为周武王之前的对应。即在召公之子封北燕,周公之子封鲁以前的对应。至于对应中还有很多细节问题,限于篇幅,容以后再加讨论。通过以上论证,我们可以将古十二分野的原理通俗地表述于下:从十二分野考释中可知,周武王以前的天文官因各地观星定时的需要,以黄河(大约北纬35度)为界,将“天下”分成依次相连的12块(北六块,南六块,其中周齐兼跨南北),并依次代表12个方位,以对应北斗12个月所指的方位。远古二十八宿与地域的对应同时符合如下两条规则:一、纬度对应规则,即“天下”靠南的地域对应靠南的星宿,靠北的地域对应靠北的星宿;二、经度对应规则,即每月观察对应星宿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不受冬夏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皆可在古代“中央时间”的上卯时(5:30左右)观测,只是应按经度位置变更12个观测地域,这不同的地域即对应不同的星宿。今传之十二分野当源于商代,其划分原理是科学的。由于古书阙如,星野之说只见于春秋秦汉之记,但星野之学当传于远古。星野学说能帮助理解上古史的诸多疑问。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印度、波斯、阿拉伯古代也有类似我国二十八宿的说法。  二十八星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它分为四组,又称为四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有七个星宿,其起源至今尚不完全清楚。   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是星座表之意。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官的归属。   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东方称青龙:角木蛟 亢金龙 氐土貉 房日兔 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  南方称朱雀:井木犴 鬼金羊 柳土獐 星日马 张月鹿 翼火蛇 轸水蚓;  西方称白虎:奎木狼 娄金狗 胃土雉 昴日鸡 毕月乌 觜火猴 参水猿;  北方称玄武:斗木獬 牛金牛 女土蝠 虚日鼠 危月燕 室火猪 壁水獝。  (龟蛇合一称玄武) [编辑本段]【九野】  《淮南子·天文训》将二十八宿分成九野:  中央钧天 角宿 亢宿 氐宿 二十八星宿图  东方苍天 房宿 心宿 尾宿   东北变天 箕宿 斗宿 牛宿   北方玄天 女宿 虚宿 危宿 室宿   西北幽天 壁宿 奎宿 娄宿   西方颢天 胃宿 昴宿 毕宿   西南朱天 觜宿 参宿 井宿   南方炎天 鬼宿 柳宿 星宿   东南阳天 张宿 翼宿 轸宿
九野与地域是如何对应的呢?请具体讲讲
看图就可以分清地域了
其他回答 (2)
哇。。。好深奥啊
这个问题很深奥,它涉及到很多方面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汉语 王力 pdf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