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天的散文300字的书院3000字散文

《中国最美的100传世散文 (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 8)》 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 书评 简介 电子书下载 Kindle电子书
无需Kindle设备,您也可以在智能手机、电脑或平板电脑上使用免费 Kindle阅读软件随时随地畅享阅读。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或电子邮箱,获取Kindle阅读软件的下载链接。
亚马逊价格
Kindle电子书
为您精选畅销好书,超值低价,限时秒杀,特价时间为每天00:00-23:59;另外精选10本当周特价,特价时间为每周日00:00至周六23:59。点击购买
或者下载随时随地畅享阅读。
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 …
Kindle电子书¥2.00
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 …
Kindle电子书¥2.00
本书编委会
Kindle电子书¥2.25
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 …
Kindle电子书¥2.99
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 …
Kindle电子书¥2.99
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 …
Kindle电子书¥2.00
发售日期: 日
| 系列: 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 (图书 8)
《中&#x56最美&#x传世散文》&#x7选了&#x4古至&#x4&#x7美&#x篇散文,配以古韵雅致的&#x56片,&#x4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x53,收&#x62了一&#x8趣&#x95,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x4。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x91琐碎的工作,沉&#x6于这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散文之美,如梦如幻,触之无形,思之有意。
《中&#x56最美&#x传世散文》&#x7选了&#x4古至&#x4&#x7美&#x篇散文,配以古韵雅致的&#x56片,&#x4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x53,收&#x62了一&#x8趣&#x95,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x4。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x91琐碎的工作,沉&#x6于这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散文之美,如梦如幻,触之无形,思之有意。
版本: Kindle电子书
文件大小: 9212 KB
纸书页数: 255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第1版 (日)
语种: 简体中文
ASIN: B007X090KG
品牌: 日知图书
生词提示功能: 未启用
亚马逊热销商品排名:
Kindle商店商品里排第6,122名 ()
看过此商品后顾客买的其它商品?
&~ 《书立方》编委会编&Kindle电子书
&~ 陈正宏&Kindle电子书
&~ 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Kindle电子书
&~ 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Kindle电子书
平均4.2 星
平均4.2 星
按有用程度排序
1/1 人认为此评论有用
平均2.0 星
版本:平装|已确认购买
我在网上买了《中国最美的100传世散文》和《中国最美的100传世名画》在网上看的明明是蓝色封面的版本,结果发给我的确是土黄色封面的书。要求换货后,换是换了,但只有《中国最美的100传世名画》换成了蓝色的版本。《中国最美的100传世散文》还是和以前一样,是土黄色封面的。不知道是没有货还是工作人员搞错了。卓越的态度还好,但这个工作质量就太不行了。就算卓越愿意换货,但顾客也不想老是这么麻烦啊~~~~
这条评论对您有用吗?
平均5.0 星
版本:平装|已确认购买
插图很有意境,阅读令人愉悦,物超所值!原来以为没有插图,又以为不是彩色的图,收到时一翻开令我大喜!正是我所需要的品质!太满意了!还会考虑买同系列的其他书。幸好没有取消这本书,我下单后很快它就即将发货不能撤单了。我因为最近买书太多,书架爆满,就想控制一下,把内容可能与别的书重复的书割爱掉,幸好没有犯这个错误。由于买到这本书让我又发现了一个好的出版公司: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图说天下系列。我喜欢其所选的文章,古今都有名篇,尤其是古代的,我喜欢的古文几乎全部囊括。所配的插图很美,很有中华文化的韵味,书的排版设计非常用心,谢谢编者和出版社!我一定还会再买你们的书!这本书我只用了8.74元买到,太超值了!
这条评论对您有用吗?
平均4.0 星
版本:平装|已确认购买
书的印刷和纸张挺好,正好脚受伤在家休息,仔细读。里面的内容好多是上学时学过的课文,有的已经记不全了,正好重温一下。书中的插图有很多是旧时的水墨画,也是我喜欢的。静静的一个人品味,又回到了以前。快看完书时发现有一页残缺的,给售后打了电话,3天就把新书送到了。不过这时才发现第一次收到的是2版,换的是商品页显示的一版。
还好,在卓越购物一直挺好的,我们这里的送货员送货也挺及时。赞一个!
这条评论对您有用吗?
2/2 人认为此评论有用
平均5.0 星
版本:平装|已确认购买
全部都是非常经典、非常美丽的名篇,脍炙人口,非常喜欢,爱不释手!
这条评论对您有用吗?
平均5.0 星
版本:平装|已确认购买
尤其适合在闲散是午后读,很喜欢上世纪的的那些文学大家的作品,很有美感,像老舍的《想北平》,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让人又有游览一番四合院,感受老北京氛围的雅兴;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也是很有江南美感的文章;朱自清的《春》、《匆匆》、《背影》都是百看不厌;还有丰子恺的《山中遇雨》《渐》不光是美景诗意还能让人感悟人生道理,实在是今人难以超越的典范。此书可谓物美价廉矣!
这条评论对您有用吗?
平均4.0 星
版本:平装|已确认购买
1、货次日便送到了,很快。但发现到手的书皮不是网上显示的这种蓝颜色,而是淡棕色,不过没关系,我也喜欢,倒是有些古色古香的味道了。2、令我最喜爱的就是里面有很多插图,都是山水、花鸟的画,我一直都喜欢的。3、没想到的是,古代卷占了蛮多,34篇,85页呢。里面也有些经典传世的,只是现在看太复杂的感觉不太习惯了,静不下心来学习。不像以前读书时摇头晃脑的朗读背诵了。
这条评论对您有用吗?
1/1 人认为此评论有用
平均5.0 星
版本:平装|已确认购买
同事买给她女儿的,她女儿上小学,听说很不错。我觉得作为给小孩子的古文启发教材很不错,是陶冶情操的好书!
这条评论对您有用吗?
平均4.0 星
版本:平装|已确认购买
其实大部分都读过,尤其是那篇落花生,语言朴实,生活场景更是大部分人熟悉,这些文章都没得说,关键是价钱合适,印刷清楚,可以几代收藏。
这条评论对您有用吗?
平均4.0 星
版本:平装|已确认购买
喜欢图文并茂的书。这本的印刷还算不错的,如果再轻点就更好了。只是读着读着就觉得内容好少,不过瘾。搞个1000篇的就好了。
这条评论对您有用吗?
平均3.0 星
版本:平装|已确认购买
给小学五年级的儿子买的,他看了。文字的表达能力应该从文字中来吧,觉得对他有帮助!
这条评论对您有用吗?
按发表时间排序
查找其它相似商品
<iframe name="iFrameHMD" id="iFrameHMD" height="0" width="0" style="border:none" src="javascript:''">
如果您需要联系客户服务获取帮助或解答问题,。
您是否想要报告这本书的质量或排版问题?
您认为该书有不恰当内容吗?
您认为这个商品侵犯了版权吗?
查看产品详情页面完毕后,在此处了解返回您感兴趣的页面的方式。潇湘书院作者注册后要马上发文章吗?_百度知道
潇湘书院作者注册后要马上发文章吗?
怎么拿3000字要在几天里码完?加v后会有多少票票。
提问者采纳
要首推,要审核,然后要预审不用,但是要在规定时间内上传新章节,如果反响好的话,乃可以去后台看看的~+V是个很遥远的话题……乃要签约。,满3000字后审核通过。规定时间我忘了。,编辑会找你谈的。月票是读者投给你的
提问者评价
谢谢哦。。。。感动ing。。。。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用的,时间不是问题,审核通过之后你的文就可以在潇湘发布出来了,只是说你的上传的文必须满三千字编辑才会进行审核。3000字没有要求在几天内写完,但是实际上这个账号不会注销的,写是写着要几个月内必须上传新文,但是目前有些文要超过一万字才能在潇湘搜索出来。加V后有月票可以拿吗?没听说
这倒是不一定,要看你注册的身份
潇湘书院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欢迎访问短文学网 您还没有
当前位置:>>>文章内容
青城书院的幽香
时间: && 阅读: 次 && 来源:网络文章
到达青城镇已近黄昏,一座古镇,很安详。
在罗家大院住下,一阵古色古香的风从楼阁间的缝隙吹来。这风把一切的喧嚣都吹走了,名利,成功,权势,金钱,也一并吹走了。倚靠在花雕木门上,院子里一棵新抽芽的柳树在随风飘荡,好像是友好的欢迎,没有折断,不是送别。
要不是一辆现代的汽车的鸣笛声从耳边飞过,我已分不清这里是明朝还是清代。
夜晚总是来得那么突然,特别是在这样一座小镇。暮色很快漫过屋顶的青瓦,漫过院子里的垂柳,漫过我倚靠的木门。
一个小镇被暮色包围,客居的人,最好的选择是沉睡。沉睡在这样的一座小镇,是缘分,是温暖,是。
但我无法沉睡,隐隐约约总能闻见一种奇奇怪怪的香气。不是花香,不是树香,不是草香,又似曾相识,越来越迷幻。
连深夜里的梦,也萦绕着这香气。
柳树的枝头,最先发现天边的微光。小镇的清晨是被鸟儿啼破的。
书院,书院,书院。清晨的青城,让一个书生第一时间想到那个魂牵梦绕的书院。一个小镇,一个书院,一个朝代,风风雨雨,会留下些什么?
一个千里之外的书生,就这样莽莽撞撞地站在一个悠悠的书院面前。青城书院,四个悠然的古体字,悠悠地安放在门前的匾额上。
匾额下的门,已经痕迹斑斑了。痕迹斑斑并不要紧,上面用隶书写就的八个大字还清晰可辨:&菁在造人,朴ё魅恕&八个大字,不知有多少书生,衣袂飘飘,从这儿走进去,然后又从这儿走出来。走进去是一个书院,走出来却是一个天下。
一直有一个印象,书院应该在崇山峻岭之间,像岳麓书院。而青城书院,怎么就莽莽撞撞地跑到一个黄土漫漫的西北小镇?
疑问像青城镇的晨曦一样,越升越高。漫过我的头顶,漫过青城书院的门楣,漫过远处的黄土高坡,漫过茫茫的天际。
青城书院的门槛不高,轻轻一抬脚,便进去了。
刚一迈进书院,便被震撼了。是谁留下一个这么清幽的书院?
远处是漫漫的黄沙,而这里却留下一个这么古朴的小镇,留下一个这么幽静的书院,着实让人有些意外。
院子似乎还有些含羞,用一块屏风,遮住院内的风景。屏风其实就是两扇薄薄的木门,上面有一些规规整整的格子,看上去略显沧桑。远远地,通过那些格子,可以隐约地看见院内青幽幽的草和翠绿绿的树。真没想到一个书院竟然可以如此妩媚,妩媚得像一个半面遮纱的女人。
千百年来,书院总与女人无关,但青城有些例外。没有女人,你却能够感觉到女性的柔美。
越是柔美,越让人想揭开她的面纱。小心翼翼地走过屏风,一个四合院式的院落就向你扑来。天井里那些青幽幽的草和翠绿绿的树,完全裸露在我的眼前。半面有半面的朦胧,裸露有裸露的风韵,这样一个书院还真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
突然有些香气闯进我的鼻孔,淡淡的,幽幽的。我在院子里,仔细地寻找着幽香的来源。一棵树,一颗草,挨着挨着的找,终究还是没有发现香气的源头。哪里都没有太浓,哪里都没有太淡,一个书院都浸润在这幽幽的香气之中。
突然,想起了昨晚隐隐约约闻见的那股香气。香气,香气,昨晚的那股香气不正是这书院的幽香吗?
立即明白,这股香正是青城书院浸润了几百年的书香。
院子四周都是古色古香的屋子,斑驳却不失风雅。这些屋子我早就想走进去了,以一个书生的虔诚。
屋子里或许都被今天的人们做了一些调整,挂着青城书院一些老师和学生的书画作品。这些字写得非常漂亮,只可惜,我对书画的力不够,很难找到那些高洁的灵魂。我只知道,这些书画作品虽没有放在博物院,但它的分量绝不会太轻。
或许,这些书画挂在这里,不是遗憾,而是幸运。
除了书画,墙壁上还悬挂着一些介绍文字,但由于年代久远,有些模糊不清。一个一个看过去,一次比一次费力,但它们的吸引力确实太大了。一个书院,一个书生,一段历史,一颗书心,怎么能不紧紧吸引?
终于再次被震撼了,这么一个小小的书院。
几百年来,经书院培养的童生和生员,通过科举考试,出了皇榜翰林罗经权1人,进士10人、举人29人,孝廉方正10人、贡生82人,其他如秀才廪膳生员不计其数。
一些多么响亮的数字啊!有了这些数字,在浩浩荡荡的书院之中,青城书院可以挺直它的腰板。不过它一直很低调,隐藏在一个小镇的深处。
看着这些惊人数字,和斑驳的墙壁,竟然有一些想流泪的冲动。
为何想流泪,我自己也不知道。
书院,青城书院,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地方没有找到。
还有后院,只有一条窄窄的小径通往那里。也是青幽幽的草和翠绿绿的树,正面有一间屋,总感觉这间屋有些特殊的魅力。
我想,书院最重要的地方,应该就在眼前了。越是重要,就越是最后出场。果不其然,这里就是课堂,走出了翰林,进士,举人,秀才的课堂。
讲台和课桌都还在,没有变,古色古香的木桌和木凳,整整齐齐地安放着。这里早已没有老师和学生,但是这些课桌却没有被搬走,也没有铺上厚厚的尘灰。显然,这里经常有人打扫,有人擦拭。打扫的人如此细心,会不会就是那些书生的后代呢?
耳边好像响起了琅琅的书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慢慢地沉迷在这种虚幻的书声之中,一个书院好像回到了遥远的清代。但又有些不同,这些书声已没有清代的功利,纯纯的,悠悠扬扬。
讲台与书桌就在面前,找一个位置坐下,自己就是一个儒家书生。什么也不想,只想旁边多坐一些同窗,来一位老师,给我们上一堂《论语》。
还没有翻书,书香已经四溢。这样一个课堂,着实不应该只留下一些摆设。
亦真亦幻,难免让一个来自大学课堂的书生有些。
这样一个书院,到了今天,进进出出的已不再是书生,而是游客。书生是我,游客是他们,有些感伤,已不足为奇。
我是一个书生,但是青城书院的看门人,向导和游客都不知道。在他们的眼中,我就是一个游客,一个匆匆而来,又将匆匆离开的游客。但历经风雨的书院,它知道我是以一个书生的身份走进它,解读它的。
它一定知道,那些书声,那些幽香可以作证。
在书院里,停停走走,就是不愿意走出去。书院最需要容纳的就是书生,而书生最应该踏进的地方就是书院,一个愿意容纳,一个愿意踏进,怎么舍得分离?走到哪一个角落都行,千万不要赶我离开,心里这样暗暗地乞求着。
走进来是一个书生,却不得不以一个游客的身份离开。或许,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冥冥之中有一种天然的消解文明的机制,三下两下,琅琅书声便沉寂了。
琅琅书声没有了,书生也该离开了。站在青城书院的大门前,一个书院在漫漫消失,而一个旅游景点正在诞生。
幽幽的书香还浸润着这座书院,或许也只有我这个外地来的书生才能够闻见。
这时,耳边响起了另外一种声音,黄河的声音。原来黄河就从青城书院身边淌过,有了这条黄河,我心中所有的疑惑都可以烟消云散了。
- (短文学期待您的每一篇作品)
深度阅读 &&&&&&&&&&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白鹿书院——古典散文的旷野
【作者文集】【作者资料】共计47209字
魏晋之交,政治黑暗,文人自然十分小心,轻易不写文章。这个时期,代表人物有阮籍、嵇康等人。嵇康为了避祸,平日在大树下边打铁。他的散文最为出色。鲁迅先生深得嵇康文笔的真谛,也很喜爱嵇康的散文,用了很大的功夫校注《嵇康集》,并说:“嵇康的论文,比阮籍更好,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比如《与山巨源绝交书》,师心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敢于讲自己的话。
晋代的散文,按照来裕恂先生的观点,是“晋汲老庄之余流,……左思之赋,陆机之文,亦竟事词藻,不能行于古作者之林”。(《汉文典》)陶渊明则是这一时期最优秀的散文作家,他的思想高远宏达,辞气洒脱,看似直白,而内秀曲折,是散文的又一艺术境界。鲁迅先生在其著名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和酒之关系》里说:“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思想平静得多,各处都夹入了佛教的思想。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平和。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潜。”像《五柳先生传》这样的文章,比起建安正始的文章来,确实平和了,还有《归去来兮辞》,其序文写得平淡之至,语言简练,语气平和,是以前的文章很少见的。当然,《桃花源记》则更是优美的散文。陶渊明对后世散文的影响很大。凡是有特色的文章,其价值是永远不能磨灭的。
南北朝时期,南朝散文多有佛学思想,北朝则多少还有经术色彩。南朝梁武帝的文章是值得阅读的,他的一些书札小品,耐人寻味,比如《答陶弘景论书书》:“钟书乃有一卷,传以为真,意谓悉是摩学,多不足论。有两三行许,似摩微得钟体。逸少学钟的可知,近有二十许首。此外字细画短,多是钟法。今欲令人帖装,未便得时。来月有竟者,当遣送也。”——平实有趣,仪态尽出。梁武帝多才多艺,学识广博,厚积薄发,自然文字天然。北朝的大家不少,我最心仪的是庾信。庾信,南阳新野(河南)人。《周书》、《北史》有传。他的著作有《庾子山集》。他的散文成就主要在赋,特别是老年的赋,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他的赋,名篇有《小园》、《枯树》、《哀江南》,而为世传诵之文是《哀江南赋序》,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读来让人唏嘘不已。设置这样的艺术意境,引人入胜。王均的山水散文也是很有成就的。王均是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一带)人。在南朝梁任职,因为私自撰写《齐春秋》而被黜,后来朝廷又命他修《通史》,没有写就死了。是悲剧的一生。他的书信很好,可以说是优美的山水散文,他的《与朱元思书》,大家可能都读过的,“风烟俱净,天山一色”,令人神往。在这封书信中,他很讲究语言的艺术,比如最后的部分全是对偶句:“泉水激石,泠泠做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是骈体文,骈体文的一个特点是大量使用典故。还有,他的《与顾章书》也是很不错的,全文不长,但是清丽简洁,其引人入胜之处不光在于状形着色、拟声传响的自然清新,而且更在于寄寓其间的人生乐趣和淡泊情怀,“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鸣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者所乐,岂徒语哉!”吴均还著有《续齐谐记》,其间也不乏好的篇章。一个人的作品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精了就有了审美的价值,也就能流传后世。郦道元的《水经注》既是古代历史地理名著,也是很美的散文。既是讲水道的书,也是描述山水的好散文。比如《巫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样的文字,具有极高的散文审美水平。这时,还有杨衡之的《洛阳伽蓝记》在叙事、抒情、写景方面,都有优美的文字。总之南北朝的散文,不论是赋体还是山水散文,都有绝美的文章,特别是陶渊明的散文,是闪烁着古典散文审美智慧的大家之一。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繁荣的国度。从文化上来说,唐代是一个诗歌极度发达的时代。单以清代彭定求等人编纂的《全唐诗》来说,就有48900余首,诗人2200多人。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批伟大的诗人。诗歌已经成了唐代社会科举考试、社会交往的重要内容,也是日常生活中人的个体文化素质的标志。散文在唐代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但是,它并没有因此而退出自己的舞台,它在积蓄着力量,沿着自己的发展轨道前进。到了中唐时期,就诞生了中国散文史上闪亮的明星,其代表人物就是韩愈和柳宗元。韩愈大力反对浮华的骈俪文,提倡作古文,一时从者甚众,后又得柳宗元大力支持,古文创作业绩大增,影响更大,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文学史上称其为古文运动。以韩柳为首的古文运动的胜利,树立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自由抒写的新文风,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叙事、议论、讽刺的艺术功能。
韩愈的散文,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里说是“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意思是说韩愈继承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的散文精神。为韩愈编撰《昌黎先生集》的门人的李汉在其序言里的首句就是:“文者贯道之器也”。说明韩愈的散文是很讲究思想性的。又说:“先生于文,摧陷廓清之功,比于武事,可谓雄伟不常者矣!”也就是说,韩愈的散文在文体上,也起到了革命的作用。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8226;顾命》、《周礼&#8226;考工记&#8226;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大量墓碑和墓志铭,其中也有些“谀墓”之作,当时已受讥斥。 韩愈散文里面的祭文,却是很抒情的文字,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韩愈的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但是韩愈的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仍然有相当遥远的距离,韩愈的散文无论在格局和气度上,都不能和先秦诸子散文相抗衡,论说理,他比不上孟子、荀子、韩非子,论文才,他比不上庄子。他的散文,主要是以儒家的思想为宗旨,来评判天下的事物。虽然文章里也有着波澜起伏,其情感有时候如同潮水一样汹涌,毕竟思想单一,缺乏先秦诸子散文那种原生态的创造性的精神。再说,韩愈的散文,既有对古典散文的审美智慧的继承,也有在其创作的实践过程中萌生的消极因素。清华大学杨民对此的论述是很有见地的,他在《万川一月—中国古代散文史》里说:“由韩愈主唱,由柳宗元、孙樵以及李翱等人合唱的这一场古文运动,立意神圣、虔诚,效果也很好,但也因此将散文朝‘代圣贤立言’的死胡同拉,一步步寂灭作者的灵性,路子愈走愈窄。”确实是这样,韩愈的散文,我就不喜欢他的谈“道”的篇章,每每读《韩昌黎文集》时,常常不去再读,倒是很愿意读他的摆脱了所谓“道”的束缚,随意写出来的散文,比如他的《与崔群书》、《与孟东野书》、《题李生壁》等这些书信类,,是非常优秀的的散文,十分生动活泼,亲切感人。韩愈是语言大师,他的散文里的语言,词汇很丰富,他还创新出非常精工的语言,为人称道,“业精于勤”,“含英咀华”,“诘屈聱牙”等等,都已流传千古了。只不过,韩愈的散文在古典散文艺术美学意义上,我以为他比不上柳宗元。
和韩愈一样,柳宗元也强调“文”与“道”的关系。他在《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中指出:“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辞之传于世者,必由于书。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要之之道而已耳。”意思就是说,写文章的目的是“明道”,读文章的目的是“之道”,文辞只是传达“道”的手段、工具。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他更明确地提出“文者以明道”的原则,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中,他又要求文章有“辅时及物”的作用,即能够针对现实,经世致用。 基于这样的认识,柳宗元对骈文亦持批判态度。在《乞巧文》中,他讽刺骈文是“眩耀为文,琐碎排偶;抽黄对白,啽哢飞走;骈四骊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簧触手;观者舞悦,夸谈雷吼;独溺臣心,使甘老丑”,就是说骈文徒有表面的好看,并无实际的用处,甚至还会迷惑人心。他推崇的也是先秦两汉的文章,认为“文之近古而尤壮丽,莫如汉之西京”(《柳宗元西汉文类序》),主张写文章要“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还要旁参《谷梁》、《孟》、《荀》、《庄》、《老》、《国语》、《离骚》、《史记》的气势、脉络、文采等(《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的散文理论与韩愈很相近。在评价骈文时不无偏激,在强调以道为根本时难免忽视文学的独立价值,但同时却也很重视文辞气势等艺术性方面的考虑。至于他的文章,同样不完全受他的理论的限制。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柳宗元和韩愈的散文观点类似,而柳宗元却不是韩愈文人圈子里的人。柳宗元远在京城几千里之外的柳州(他在此地共住了十年时间)。而韩愈则大部分时间在京城,私人来往也不多。他们对散文艺术的认识和实践,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合乎了中国古典散文美学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当历史需要出现“巨人”的时候,“巨人”就出现了。柳宗元对古典散文艺术的发展,其美学智慧最高者应是他的山水游记散文,我以为主要集中在他被贬柳州时所写的作品,是谓“永州八记”。这些山水散文令人耳目一新,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比起南北朝王均的山水散文,就更上一层楼了。无论在意境还是语言上,都进了一大步。这是对中国散文了不起的艺术贡献。柳宗元在他的山水游记中,真正是把情和景的艺术辨证地结合起来,在景物描写之中,抒写了他的不幸遭际和他对于现实的不满。他描写山水之乐,一方面借以得到精神安慰,同时也曲折地表现了他对丑恶现实的抗议。《钴母潭记》,作者以生动而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钴母潭的位置和形状,潭水来源和流动的状态,以及悬泉的声音,周围的景物等等。他叙述了购得这一胜景的由来,同时也反映了“官租私券”对于人民严重的剥削,以及他在贬谪生活中不能忘怀“故土”的抑郁心情。整个作品,把写景和抒情融合为一。在《钴母潭西小丘记》里,他把一个普通的小丘,描绘得异常生动。“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钦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那些无知的奇石,一经作者这样的勾画,仿佛都具有了血肉灵魂。他生动地写出了小丘优美的景色,同时也借“农夫渔父讨而陋之”,即小丘的被弃,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他对小丘之美的被发现表示欣慰,是寄寓了他的难言之隐的,正如清人何焯所说:“兹丘犹有遭,逐客所以羡而贺也,言表殊不自得耳”(《义门读书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纯以写景取胜: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甚、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他写水、写树木、写岩石、写游鱼,无论写动态或静态,都生动细致,精美异常。而对潭水和游鱼的描写,尤为精彩,使作品更增加了神韵色泽。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语言,恰如他在《愚溪诗序》所说,“清莹秀澈,锵鸣金石”。他描绘山水,能写出山水的特征,文笔精练而又生动。他的山水游记继承《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所发展,为游记散文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柳宗元的散文成就还表现在传记散文上。他的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封建社会中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物,这是《史记》人物传记之后的一个发展,也标志着柳宗元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发展。他的传记散文,和一般史传文不同,往往借题发挥,通过某些下层人物的描写,反映中唐时代人民的悲参生活,揭露尖锐的阶级矛盾,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在《捕蛇者说》中,柳宗元刻划了被残酷剥削的蒋氏的形象,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剥削的残酷。蒋氏祖孙三代受毒蛇之害,但因捕蛇可以抵偿租税,仍甘冒生命危险而不愿改业。它反映了农村的荒凉景象和悍吏逼租的狰狞面貌。它使我们认识到吃人的封建社会的罪恶,认识到唐代赋税对人民的摧残到了什么程度!柳宗元这种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可以和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所表现的现实主义精神相媲美的。《种树郭橐驼传》借郭橐驼养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讽刺了统治者政令烦苛对人民所造成的无穷干扰和奴役。《童区寄传》写一个十一岁的牧童杀死两个抢劫人口的“豪贼”。作品塑造了勇敢机智的少年区寄的形象。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社会人口买卖的罪恶。柳宗元写了统治阶级的少数开明人物的传记,也反映出真实的历史面影。如《段太尉逸事状》,题材近似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只写人物的片段故事,而风格不同,直叙事实,不涉抒情议论,语言简劲有力。他具体描写了段秀实的沉着机智、不畏强暴、爱护人民的优秀品质和英雄形象,从而揭露了安史之乱以后那些拥兵自重的新军阀们对人民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柳宗元象其他许多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一样,在他的深刻的艺术描写里,都是大胆而真实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黑暗和罪恶,渗透着他的忧心如焚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柳宗元的传记散文,不仅一般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而且艺术上也富有创造性。他首先是从暴露现实批判现实的角度选取人物,从而选择其重要的事件,加以适当的剪裁和必要的具体描写,这是他写作传记散文的一个典型化的过程。他的作品往往突出地写出了人物的重要方面,反映出复杂的丰富的历史内容。 另外,柳宗元的寓言小品也相当出色,比如,他的《三戒》、《黔之驴》、《临江之麋》等,富有强烈的讽刺色彩,读来也让人兴趣盎然。
本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美的论文3000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