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启示

历史英国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这对英国的社会经济产生哪些影响对中国近代史有什么影响
历史英国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这对英国的社会经济产生哪些影响对中国近代史有什么影响
09-02-28 &匿名提问 发布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8世纪60年代起,以英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为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它们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倾销工业品,将亚、非、拉广大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而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 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程度进一步加深。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中国长期贫困落后。 2.中国人民英勇抗争 两次鸦片战争中,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 3.中国新思想萌发 魏源、林则徐等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中国近代化起步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教育起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西方国家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殖民活动,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全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中国则成了它们掠夺的中心,这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 1.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边疆危机到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从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狂潮到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承受着深重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边疆危机、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的爱国官兵英勇抗争;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合法化。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加剧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这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4.中国近代科技进一步发展 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也传播着进步和文明,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工业革命以来近代经济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我们所称的“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过程。当今西方的发达国家,在早期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由中世纪的封建经济制度逐步过渡到近现代的市场经济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尽管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呈现出过渡的差异,例如,由于国家介入程度的差别而有所谓的“美国式道路”和“德国式道路”的区分,但在总体上,自由企业制度和主张自由竞争、抵制国家过多干预的意识形态占主流地位,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具有“自然发育”的特点。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二战以后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批国家,在其初期则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其中的一些国家,如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此前资本主义经济曾经获得过一定程度的发展,另一些国家如中国,整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只是在局部地区有所发展,更大范围内则处在萌芽状态。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初期和中期,这些国家曾有过工业和经济的高度增长,但体制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最终促使这些国家以不同的方式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在“自然发育”的国家,市场的扩展显示了从商品市场到资本市场的轨迹。 为生产服务的金融制度虽然也在发展,但证券市场的兴起和大规模发展则直接受到大量融资和企业间购并需求的刺激。而我们属于“转型”国家,已经基本建立了现代工业基础,建立在有些领域已达到很高的、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竞争的水平,工厂制度不仅确立,而且具有较为系统的管理制度。与“自然发育”不同的是,这些工厂不是在市场扩张的刺激下成长起来的,而主要依赖于政府的计划安排。所以,它们是“工厂”而不是“企业”。在这样一个起点上,如何实现这些工厂的市场化“转型”,“转型”中依据何种顺序和逻辑,就成为我们面对的问题。 不论理论和政策上采取了何种“说法”,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从开始实际上就是“市场导向”的。改革之初,企业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按什么价格出售无法自主决定,国家计划“管得过多,统得过死”,被当成是企业体制上的一大弊端而需要改变,因而要求企业“面对市场组织生产”。企业首先进入的是商品市场,在商品市场中则首先进入的是消费品市场。决非偶然的是,价格改革构成了80年代经济改革的重点,首先得以放开的是大多数消费品价格,尔后通过“双轨制”的调放结合,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放开了大多数投资品价格。中国国有企业首先经受了商品市场的竞争洗礼,产生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明确并初步学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2、刺激了供给增加和买方市场的形成。 3、产品和企业的分化加快,一批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脱颖而出。 4、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企业家。 总之,商品市场的一个时期的发展,使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生了某些实质性变化,那种完全指靠国家吃饭过日子的企业已少见了(尽管不能说完全没有)。对国有企业改革来说,商品市场所带来的变化给资本市场的发展创造了不可缺少的前提。这里我们关注的是前面述及的市场发展的顺序问题。理论上可以假设资本市场先于商品市场发展,或者二者同步推进,但资本市场上的经营者很快将会发现企业不会按照市场需求生产和销售产品,不知道那些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获利,并成为优势企业,不知道企业重组中谁去兼并谁,也不知道哪些企业领导人是真正的而非冒牌的企业家。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能有什么样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 在商品市场取得重要进展、解决了一些问题的同时,它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则越来越显而易见。这些问题有些是根源于传统体制的老问题,在新的形势下趋于明朗和尖锐,有些是随着商品市场发展而引出的新问题。概括地说,它们集中表现为几个重要矛盾。 第一个矛盾是国有企业“所有者虚置”与市场竞争对所有者作用要求提高之间的矛盾。所谓“所有者虚置”不是说没有法律上和形式上的所有者,而是指这样的“所有者”不能切实负起应有的责任。这是传统体制遗留下来的老问题,但在市场竞争趋于激烈的新环境下,对所有者的要求提高了,所有者的“质量”不同,企业竞争的后果便会有大的差别。这一点经常被用来解释国有企业经营不善、持续亏损等现象。分析近年来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原因,人们甚至有理由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人是否存在明确的盈利动机表示很深的怀疑。这是一方面的情况。 在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以及其他公有企业的治理结构、经营者的行为呈现出复杂状态。在企业扩权的背景下,相当多的企业,特别是从差到好的老企业,改革以来“从无到有”的“新国企”,高层经营者实际上掌握了大部分剩余控制权和部分剩余索取权。这些人已不同于改革前的企业经理人员,也不同于西方国家老一代企业家打下江山后雇佣的支薪经理,他们不同程度上具有创业者的性质,对他们掌握的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人们似乎多少持一种默认态度,认为“人家搞起来的企业,应该有一份合法权益”。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经营者已是某种程度上的“风险承担者”。但现有的正式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并不全部承认并保护他们这种事实上的权利。与此同时,市场化过程使企业经营者损害法律上的所有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如职工)的利益,有了比计划经济时期大得多的空间,从在职消费到转移资产都可能发生。于是,合理的不承认,非法的管不住,经营者行为陷入了矛盾、扭曲的状态,确实有人完全是“吃”、“挖”公有制,也有人是“正路”不通而走“邪路”的。公有制的所有权可能落不到实处,经营者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从来都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既有制度不承认、不保护它,它就会以与既有制度相冲突的方式表现出来。近年来一些知名企业家“出事”,以及普遍存在的“穷庙富和尚”现象,仅仅用个人品质显然是无法解释的。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应有更切合实际的说明。无论如何,我们面临着一个能否创造出有利于企业家稳定、长期发展的制度环境的问题。 第二个矛盾是国有资本事实上的部门、地区所有与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之间的矛盾。国有资本名义上或法律上归国家所有,大多数实际上是部门、地区所有,已是不争的事实。在非市场化的环境中,国有资本要有运营的实际可能性,“条块分割”是无法避免的选择。对“条块分割”的弊端,已有诸多分析,如人为割断生产经营内在联系、重复建设和地区封锁等。在企业规模扩大、分化加剧的新形势下,“条块所有”至少又带来了两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条条”和“块块”越来越难以对迅速扩张的优势企业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特别是直接融资的支持,同时对在竞争中失败的劣势企业越来越难以在自己的行政势力范围内予以消化。二是“条条”和“块块”在自己的行政范围内越来越难以提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称职的企业家人才。撇开其他问题不论,这意味着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原有的所有者在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上都出现了“短缺”。如果说西方国家曾存在私人、家族及合伙人资本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的话,我们的经济中目前也出现了明显的“条块所有”与生产和资本经营日益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两种情况虽然在具体国情和所有制性质上有很大差别,但所有制形式的封闭性和狭隘性上却有类似之处。在西方国家,矛盾一定程度上通过企业股权结构的“公开化”、“社会化”,即通过对外扩股包括企业上市加以缓解的。我们所面临的“条块所有”所带来的矛盾,也需要而且只能通过股权结构的开放和流动得到解决。 股权结构的这种变化有着更深一层的意义,即为政企分开问题的解决提供必要条件。对此依然可以从比较的角度得到理解。西方国家的所有者职能与部分经营者职能的分离,虽然不排除股权依然封闭状态下雇佣职业经理的情况,但多数是在股权“公开化”以后出现的。“公开化”一方面使企业的股权不再等同于(一般应大于)原有所有者的股权,另一方面由于有了多个所有者,使所有者(投资者)能够相互竞争和流动,形成了资本市场,以及在资本市场上产生的便于所有者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基本信息。这些变化都使所有者和经营者职能的分离成为可能。对我们所面对的政企分开问题而言,在坚持国有制的前提下,政府作为事实上的所有者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在政府之外寻找其他国有所有者是徒劳的。但是,如果一个企业只有一个作为所有者的政府部门,而且这种隶属关系有着很长的“历史性”,要实现所有者与经营者职能分离意义上的政企分开将是很难的。积极的变化只有当引入了新的所有者,而且新老所有者具备了流动性,并且能够以某种方式提供关于企业经营状况信息时才能开始。 第三个矛盾是国有经济战线拉得过长与随着市场竞争的扩展而出现的“市场失效”问题之间的矛盾。准确地说,在改革前和改革初期,这个矛盾不可能突出,甚至不足以成为问题,因为当国有经济一统天下时,不存在其“战线过长”的问题,当市场经济未得到大的发展时,也不可能存在“市场失效”的问题。这个矛盾一旦突出起来,一个隐含的前提就是市场经济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近来强调国有经济缩短战线、调整结构,就是以市场经济在我国的资源配置中开始发生基础性作用,特别是竞争性行业的市场竞争加剧为背景的。在这一背景下,国有经济在竞争性领域并无确定的优势可言,虽然也可以找出具有竞争力、表现优秀的国有企业,但大多数企业却陷入困境。在另一方面,仅靠市场力量管不了、管不好和不愿管的事情大量增加,矛盾逐渐突出,如何把有限的国有经济资源按照优先顺序转移到最需要从而也是最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去,就成为紧迫的问题。 国有经济的这种战略性调整所涉及的是国有经济在新体制中的“定位”问题。近年来在国有经济问题上存在着强调“产权改革”、强调经营者作用和强调建立竞争性环境等不同的观察角度,彼此有一些争论。在“产权改革”论那里,或明或暗地遵循了“公家的东西不可能象私人的东西那样受到关心和爱护”这样一条简单、朴实的逻辑,其结论的倾向性也是较为清楚的。强调经营者作用的论者则考虑到近现代企业中职业经理阶层出现且重要性上升的趋向,近来又受到人力资本理论和中国实践经验的支持。重视竞争性环境的观点则认为最重要的是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以获得评价企业业绩的充分信息。对同一问题从诸多角度开展讨论,对问题本身的理解无疑是有益的,同时也表明了问题的复杂性。对强调产权改革者来说,需要对这样一个事实提出解释,即在最崇尚私人资本、最“自由放任”的国家,如美国,也都存在着一块“国家资本”或“社会资本”。对强调经营者作用的论者来说,需要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代理成本普遍高于非国有企业的现象作出解释,而且将会发现重组后的国有经济经营者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经营者。对强调竞争性环境者来说,也将会发现重组后的国有资本大部分并不处于竞争性领域。如果继续用一般的产权和企业理论来分析国有经济问题,将难以摆脱逻辑上的困境,因为其隐含的前提是把国有企业仍然当成一般意义上的企业。显然,对立足于解决“市场失效”问题、大部分将处于非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来说,或者说实行战略性重组的国有经济来说,需要一组更切合实际的理论,其中包括国家理论、外部性理论、政府管制理论等,以对问题本身提出更好的说明。 上面述及的三个矛盾相互交织,不完全处于一个层次,但仍然可以由统一的逻辑加以解释。不难理解,第三个矛盾是基本的,它需要通过国有经济的职能转换和战略重心的大幅度调整才能解决,其结果很可能是多数或大多数国有资本将会转入非竞争性领域。在理论上则要求摆脱把国有资本参与的企业看成一般企业的局限。对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处在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来说(尽管随着时间推移这部分国有资本将呈现递减趋势),第一个和第二个矛盾是无法回避而且必须解决的,其基本途径是在引入资本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企业产权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的“现代化”,其核心是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有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机制。 其次,上述三个矛盾的出现和解决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或者说只有当转轨“转”的一定程度后才会发生。如果没有商品市场的发展,这些矛盾或者缺少发生的依据,或者虽然存在但不会尖锐。也就是说,商品市场在解决了一些问题以后又提出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商品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的,必须依赖于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这样我们对前面提出的问题就有了答案:国有企业的市场化取向改革同样遵循了由商品市场到资本市场的顺序,这一点完全是由市场化进程的内在逻辑决定的。 从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角度看,国企改革期待资本市场解决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支持国有经济收缩战线,重点是从竞争性领域的退出。当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目标确定以后,也就是国有资本在某些领域“要不要退出”的问题确定以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退出”。我们不排除某些国有资本直接以实物形态上改变用途的方式“退出”,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资产专用性存在,首先要解决国有资本变现即由实物形态转化为价值形态的问题,否则仍然无法实现“退出”。例如,国有资本要从一个纺织厂退出,该厂的机器设备、厂房、存货等显然不适合国有资本新用途的需要,所以首先要适当的交易者,通过拍卖、股权转让等方式将国有资本变现,而且在变现的过程中应给出合理的价格,不能发生低估国有资本的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资本市场,通过这个市场解决国有资本退出过程中的“寻找交易者”、“定价”、“变现”、“转让”等问题。 第二,推动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核心是大企业的成长和新分工协作体系的形成。近年来出现的产品和企业两极分化,将导致两个重要结果。一个结果是大企业的成长,特别是一批按照国际水准衡量的大企业的逐步形成。商品市场的竞争胜利,给企业“长大”在生产、技术、销售、管理、品牌诸方面打下了一个初步基础,但没有资本市场的支持,企业扩展的速度将相对缓慢,有的企业可能就停滞于既有水准。国际上知名的大企业大都有良好的金融支持系统,比如几乎都是上市公司。这一点也可解释在发达国家上市公司通常只占公司总数的很小比例(如千分之一、二),但大公司却很少不是上市公司的。另一个结果是占到企业总量多数的、在竞争中失败或至少未占到优势的企业,将与大企业之间有一个分工协作关系重新组合的过程。新的分工协作关系包括横向关联(如成为大企业生产体系中的最终产品生产者)、纵向关联(如原材料、另部件供应商,产品推销商)以及混合关联(如跨行业纳入大企业多元化的经营结构)等。现在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就是对中小企业持一种蔑视态度,认为这些企业,没有规模优势,因而没有竞争力和发展前途。其实,在合理的经济体系中,大中小企业有适宜的比例关系,大多数企业仍然是中小企业。至于“规模经济”问题,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得到大量实证经验支持的观点,所有在竞争环境中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都有其规模上的合理性。我们过去的问题主要并不在于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而在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率的联系,如一个行业中大中小企业都生产最终产品。在这种状况下,出路只能是通过收购、兼并、破产、托管等方式重建大中小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市场不仅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是最具优势的。 第三,有助于企业产权制度和内部治理结构中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解决。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企业改革的目标已经明确,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注重组织结构的变化,追求组织形态上与国际经验的相似性,如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级经理组成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国有股本的持股机构等,而容易忽略作为其基础的资本市场的作用。然而,离开了资本市场,产权边界的确定、股东作用的发挥、对经理阶层的监督、经营业绩的评价等都根本性的解决办法。以人们谈论很多的产权问题为例,如果缺少资本市场上的“交易”,资产的价格将无从确定,产权的价值边界也不可能清晰。其次,在存在市场交易的条件下,资产将向对其评价高的主体流动,进而产生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的结果。如果不出现由于流动而产生的效率改进,所谓的“产权明晰”也不会有多大意义了。尽管我们无法断言有了发育良好的资本市场,长期困扰我们的产权和企业组织结构方面的诸多难题一定能够解决(可能需要其他条件的配合),但若没有资本市场的作用,这些难题肯定是无法解决的。 如果说十几年来产品市场的发展使国企经济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且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而对前面分析过的诸多矛盾的解决,将使我国国企体制转轨发生一个质的进步,从一定角度看,它将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确立.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高三历史复习经济专题二: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23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高三历史复习经济专题二: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23
专题二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3课时);(必修2第2、4、5单元);【课标要求】;1.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3课时)(必修2第2、4、5单元)【课标要求】1.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课时)(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课时)(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课时)(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课前演练】1.15―16世纪西欧国家开辟的新航路主要有
①由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
②由欧洲绕道亚洲到美洲的新航路
③由欧洲到非洲的新航路
④由欧洲绕道非洲到亚洲的新航路
D.②③2.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是
A.先进国家几乎同时进行
B.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C.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D.科学与技术结合得特别紧密3.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的直接冲击是
A.英国发动了侵华的鸦片战争
B.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C.中国开始了近代化
D.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矛盾发生变化4.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于
A.明末清初
B.鸦片战争后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D.19世纪末5.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因素不包括
) A.清朝政府对民间设厂限制的放宽
B.洋务运动的诱导C.外商企业的刺激
D.外国入侵使传统经济结构开始瓦解6.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黄金时期”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国,提供了政治保障
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热情
D.群众性的反日斗争,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有利时机 7.19世纪40年代后中国的衣食住行的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全盘西化
B.没有任何改变
C.仍旧是传统方式
D.中西合璧【考点串讲】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15―17世纪)1.背景:
社会根源:黄金――寻金热思想根源: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精神
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 主观条件: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2.主要航路①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1487年,迪亚士首航好望角;1497年,达?伽马首航印度。 ②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1492年,哥伦布首航美洲;1519年,麦哲伦率船队开始环球航行。 3.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重大意义①加强了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等地的联系,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②由于新航路开辟,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市场空前广阔。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③新航路的开辟,促使欧洲商业发生重大变化,贸易量大增,世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贸易方式也发生很大改变,出现了商业股份公司。二、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1.最早的殖民国家是西班牙、葡萄牙 2.荷兰的殖民扩张活动――“海上马车夫” ①17世纪上半叶是荷兰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②贸易范围:西北欧的海域贸易、对亚洲的远洋贸易和对西方“新大陆”的贸易。 ③竞争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1602年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的香料贸易④影响:取代葡、西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商贸发展带动银行信贷业的发展,阿姆斯特丹17世纪中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3.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1)最初的殖民活动(16世纪):政府鼓励的海盗掠夺,(2)商业战争(17―18世纪):对荷、法,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3)在殖民地的商业活动和掠夺:①开拓和经营北美大西洋沿岸13个殖民地;②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殖民地(东印度公司最为著名)③进行以黑奴贸易为中心的“三角贸易”,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奴隶贩子(4)影响:在殖民地的商业活动和掠夺加速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特别是黑奴贸易,给英国带来巨额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为北美殖民地的开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但对非洲人的摧残和对非洲经济的破坏是不可估量的。4.殖民扩张和掠夺是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和掠夺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为西欧国家提供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工业革命及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一)两次工业革命1.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1)首先在英国兴起的条件:①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确立,社会稳定;②人口(劳动力)和资本流动自由;③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国内外)。(2)进程:首先开始于纺织业(标志是“珍妮机”的问世)――冶金、采矿和交通运输的技术革新――蒸汽动力的出现和广泛使用(瓦特蒸汽机),“蒸汽时代”到来――交通运输业的革命(火车和汽轮)――向欧美大陆的扩展 (18世纪末19世纪初)(3)影响:引起了社会生产的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引起了社会政治革命:到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确立和了巩固对世界的统治。改变了世界形势: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地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开始了全球化时代。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工业革命后,人类历史逐渐由农业文明走进工业文明。使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起)――电气时代(1)标志:同时在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出现,以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为标志的技术革新热潮。(2)特点: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的推动力(3)主要成就:①电力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引起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推动了机器的新革命。③化工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新材料。④炼钢技术的改进,钢产量大幅度提高,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越来越多地使用钢材取代原来的木材和铁。⑤电讯技术发展迅速,使人们联系更加方便和紧密。(3)影响:发电机等电气的发明和使用,使机器使用更加普遍,并且推动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改变了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出现了垄断组织。促进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和世界体系完全形成。极大改善人们生活,电报电话的普及,方便了人们的联系。各种电气走进家庭,逐步代替了人类的家务劳动。电影、电视技术,帮助人们获取更多资讯,丰富了人类文化生活。3.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组织变化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标志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第二次工业革命又推动大企业时代的到来(即垄断的产生)。 (二)世界市场的形成1.新航路开辟形成了世界市场的雏形;而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扩大了世界市场。 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①工业革命的展开,使国际贸易变得日益重要。②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商品销往世界各地,工厂所需要的原料大部分来自世界各地。③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④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强行向全世界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⑤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在这个市场里,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范围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③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④发达国家在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的同时,开始直接向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输出资本。⑤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也开始发展民族工商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跟踪训练】1.推动欧洲冒险家开辟通往东方和新大陆的新航路的根本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扩大对外市场
B.传播天主教
C.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
D.天文航海知识的进步2.下列航海家的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为
①达?伽马到印度 A.①②③④ ①迪亚士 ②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③哥伦布到达美洲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④麦哲伦 ④麦哲伦环球航行 D.②③①④3.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到过亚洲的航海家是②哥伦布③达?伽马A.①②
D.②④ 4、开辟新航路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海洋有A.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B.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C.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D.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5.1992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这一年是
A.迪亚士首航好望角500周年
B.哥伦布首航美洲500周年 C.达?伽马远航探险500周年
D.麦哲伦船队首航500周年6.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
A.地中海转移到了非洲东海岸
B.地中海转移到了太平洋沿岸 C.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D.波罗的海转移到地中海地区7.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C.西班牙、葡萄牙进行殖民活动
D.黑奴贸易的出现8.人类曾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后来世界逐步连成一体,在此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A.交通、通讯事业发展
B.地理知识的积累
C.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
D.航海探险家的贡献 9.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是在
A.新航路开辟前
B.哥伦布时代
C.迪亚士时代
D.郑和下西洋10.西欧开始崛起于
A.西班牙、葡萄牙的扩张
B.新航路的开辟
C.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1.新航路的开辟之所以被认为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最主要是因为
A.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B.人类开始由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走向整体世界 C.证明了地圆学说
D.欧洲人开始了殖民掠夺12.17世纪时,荷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对“海上马车夫”的确切理解是A.荷兰的造船业最发达
B.荷兰的经济非常落后,只能依靠替别国运输商品赚钱 C.荷兰成为当时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D.荷兰的交通运输业发达 13.17世纪上半叶,荷兰的贸易范围不包括A.对大洋州的贸易
B.西北欧的海域贸易
C.对亚洲的远洋贸易
D.对西方“新大陆”的贸易 14.荷兰在国际竞争中采取的重要竞争手段是A.依靠发达的运输业和别国展开竞争
B.组建大型商业公司C.垄断通往东方的航路
D.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展开竞争 15.17世纪,英国实力增强后,进行了一系列商业战争,主要目的是 A.为了夺取贸易优势和更多的殖民地
B.为了打击竞争对手 C.为显示自己强大的海军实力
D.为了打击荷兰的海外贸易 16.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是在 A.16世纪B.17世纪
C.18世纪上半期
D.18世纪下半期17.下列对黑奴贸易的理解,错误的是A.黑奴贸易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B.黑奴贸易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洲经济的发展 C.黑奴贸易为美洲的开发提供了大批廉价劳动力
D.“三角贸易”以黑奴贸易为中心18.欧洲历史学家认为“西方殖民者到世界各地建立联系,开拓殖民地,同时又传播了资本主义的文明”,对此你的看法是 ①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②客观上促进人类社会进步 ③给殖民地带来无穷的灾难
④使东方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A.①②
D.①②③④ 19.导致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因素是A.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
B.英国经济的稳步发展 C.经济发展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D.英国人口、资本流动自由 20.下列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它开始于英国,而后推广到其他国家
B.英国由此变成“世界工厂”C.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
D.内燃机技术应用到交通业,促进了交通业的发展 21.瓦特制成的“万能蒸汽机”对工业革命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B.促进了英国重工业的发展C.标志着英国工厂制度的确立
D.使机械化生产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加快了工业化步伐 22.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
C.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
D.电话成为重要的通讯工具 23.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技术方面的最突出成就是A.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B.汽车的发明
C.飞机研制成功
D.电力取代蒸汽动力广泛应用于生产 24.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包括 ①交通运输业②机器制造业③汽车工业④电力工业 A.①②③④
D.③④ 25.工业时代到来的标志是A.蒸汽机的发明使用
B.电力的发明和使用C.工厂制度的建立
D.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 26.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下列哪些因素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①商品数量巨大,种类繁多
②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 ③交通运输的改进和通讯技术的发明
④世界市场的正式形成A.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7.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A.17世纪末18世纪初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28.下列有关19世纪英国的表述,正确的是A.处于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
B.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C.完全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D.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29.1815年的伦敦博览会是英国展出最新工业成果的盛会。陈列的展品中包括A.铁路设备、柴油内燃机
B.电灯泡、蒸汽织布机
C.蒸汽锤、铁路设备
D.电话机、水利纺纱机 30.下列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发展进程从一国到多国
B.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C.促进了重工业部门的大发展
D.科学家和工程师起主导作用 第一单元练习答案 1 D 20 C 39 A2 A 21 C 40 D3 A 22 D 41 D4 A 23 B 42 D5 C 24 D 43 D6 C 25 D 44 A7 D 26 A 45 A8 C 27 C 46 B9 D 28 A 47 D10 B 29 D 48 B11 A 30 B 49 D12 D 31 D 50 D13 D 32 B 51 A14 B 33 A 52 D15 D 34 A 53 D16 B 35 D 54 A17 D 36 B 55 A18 B 37 D 56 A19 D 38 B 57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不平等条约与列强攫取经济特权 1.主要不平等条约及内容(1)战争:1840年,英国对华发动了鸦片战争。此后,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每次战争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2)主要不平等条约有:《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3)列强攫取中国的经济特权:通商口岸的开设;关税协定;海关管理权;投资设厂权;内河航运权。 (4)直接后果:大量洋货凭借低关税等特权,以低廉价格向中国倾销,特别是纺织工业品。 (二)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商品经济快速发展;②中国经济逐渐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外市场逐渐扩大;③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在通商口岸及附近发展起来。④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出现新阶层:如买办、产业工人等影响:这些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一)洋务运动1.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内外交困,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②有识之士(洋务派)的认识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3.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中央以奕D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为代表。 4.实践活动: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号,开展起来。①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官僚资本性质)。代表: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最早)、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最大)、左宗棠设立的福州船政局(设备最齐全)。②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代表: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5.地位和作用: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起了推动作用①1862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实用蒸汽机在安庆内军械所问世,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②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培养了近代科技人才。③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④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也起了一定抵制作用。⑤对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起了促进作用。6.洋务运动破产: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说明洋务派“求强”、“求富”的愿望破灭,洋务运动破产。
根本原因:洋务运动只重视技术上的变革,没有动摇落后的政治体制。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 1.产生:(1)背景和条件:自然经济解体的加快;外国资本主义刺激;洋务运动诱导;(2)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部分官僚、商人、华侨、地主私人投资,兴办民族工业。(3)主要企业:方举赞创办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创办南海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经营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4)特点:①资金少、规模小;②技术力量薄弱;③行业、地域分布不均匀。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各类资格考试、应用写作文书、文学作品欣赏、生活休闲娱乐、高等教育、外语学习资料、高三历史复习经济专题二: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23等内容。 
 2014届高三岳麓版历史一轮总复习必修2第2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评估测试 含解析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阶段性测试题十(必修二 第二单元评估测...  200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岳麓版) 一轮复习历史...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⑴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  高三历史工业文明的崛起... 暂无评价 9页 1下载券 高三历史复习经济专题二.....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3 课时) 专题二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高考地理冲刺复习 精练241/2 相关文档推荐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学习...4.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  4页 1财富值 高三历史复习经济专题二:... 11页 免费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必修...专题十二、三、四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一、选择题 1. 维基百科上说...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一中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必修二复习资料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隐藏&& 第二单元 【课程标准】: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1...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一、单项选择题 1. “他(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 时代的兴起。 ”(本杰明?...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知识点复习[教案]_政史地_高中教育...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 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业革命的启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