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驮濑壮族黄氏始祖家族黄爵

浙江温州永嘉横岑里(俗称沙岗镬炉)黄氏
浙江温州永嘉横岑里(俗称沙岗镬炉)黄氏  是楠溪江流域黄姓聚居村落之一。外纪来自福建清流县;支图注明与处州青田县西门内黄氏有关;内纪排行已衍至光字辈。该族系保存有咸丰七年(1857)、光绪甲申(1884)、民国乙卯(1915)年谱牒若干册(福建邵武峭山第十二子福公派)。而同一谱箱中藏有蓉溪(俗称溪南溪)黄氏宗谱三册。
  从蓉溪乾隆三十三年(1758)残本看到宗谱支图第一世鼻祖讳廷坚,号山谷,世居江西南昌,其次子有武,字展略,号正峰,来温的永嘉场开黄氏之始;另一册光绪十年(1884)支图上从庭中始迁开始~十九世黄璨的排行字、世系与《霞谱》是相同的。但是与横岑里宗谱中排行等都不一样。而且璨生保绳、保继的记载,与《霞谱》、《南谱》、姜准《歧海琐谈》、黄群(溯初)在《介庵集》后跋中所载更是不同。据悉《蓉谱》原修在《霞谱》中,因蓉溪黄氏人丁不旺以致于清潮光绪间就近并入横岑里黄氏宗谱中续修。这在蓉溪黄氏(1884)序中,周震都、徐孟光两位有特地说明,可以参考。而且将旧谱也交由横岑里宗祠一同保藏。
&&&&家族简介
&&&&  永嘉黄氏族系,是以明初少保户部尚书黄淮为代表人物的宗族,该族系包括城区幞河、茶山南柳、永嘉霞渡潭以及乐清沙川等地,与黄淮家族有血缘关系的宗族。
&&&&始迁祖
&&&&家族名人
&&&&修谱履历
&&&&族谱目录
&&&&族谱摘录
&&&&黄氏重修族谱序
(永陵按:我手有该原件复印本在,将该谱序作永嘉黄氏族系错误了。这是福建建宁族谱之序文)
我族自峭山公挺生二十一公蔓纪半天下,其隶于樵者于缓安为最,着□之西纤行四十里,山高而峻,水清而駃,有岗中出平衍两溪之间者为永安峭山公九世孙燧公居之,永安之有黄氏自公始,甲午岁为简肃公更置祀祠,博访宗亲原缺无远不到,独于永安留连而不忍去,其父老敦长者之行,其子弟无乖戾之气,文人踵起皆纯心精诣深造自得者杜工部云只疑淳朴处别有一山川者□自去今有十余年,依依如昨秋初□一书升云谷宗山辈纂修宗谱诣樵征世系,余深嘉其详,而且核自南陆公历数十传而有峭山公,又数传而有燧公,其间分派同流惟采学术事功炳然于史册者书,地书名约而能该而于燧公之本支则叙次原委附以行实条分缨晰何深切而着较也,余因之有感已夫士君子著书立说为千古不磨者唯精详而确核矣,谱犹史也,我辈为名臣之裔,产理学之乡,际国家休明之运事,自濯磨以待为用将登秘书史院珥笔摛文于以润色太平其鸿猷大业彪炳于两间,余且于绪君行墨间卜之矣,于是乎序。
&&&&同治肆年岁次乙丑冬月吉旦
邑庠生族孙黄大鏞顿首撰
&&&&  世 珍 芳(1918~2006)
&&&&  世 永 陵,珍芳子
&&&&(永陵按:本人自1978年开始历时30年考证得知:我们先祖是乾隆20年前后来自福建建宁徙居永嘉田东地方,与公元834年南京来的永嘉黄氏族系并不同宗系。故此,丁亥(2007年秋)已经初修宗谱,今年清明竣工。上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是“田东派族谱”之序。非“永嘉黄氏族系”之谱序)
&&&&迁徙路线
&&&&世系源流
&&&&第1世 潜夫公,(794-887)始迁祖,讳中,字大本,在41岁(唐太和八年(甲寅)公元834年)为江浙东路教授,(自南京迁来)而遂居永嘉育材坊为家开始。
&&&&第2世
&&&&第3世
&&&&第4世 续 公,(922-1012)字绍祖,号朴庵于晚年开始写作谱传,并有说明:“我先世尚书文强公至教授潜夫公凡十七世上下阅六百余年谱阙莫知所考,我恐后世汗漫支系泯昧不知其本宗,于是谱而载之自曾大父始迁温于眉始以纪其生卒行实……”。谱传记载生年卒月、配偶、著述、官爵、墓葬等相当详细。
&&&&第5世
&&&&第6世
&&&&第7世
&&&&第8世
&&&&第9世
&&&&10世 季章公,(1107-1183)讳衮,字朝絅,登宋绍兴壬子(1132)张九成榜进士。在松阳、玉山任知县,后通判临安。
&&&&11世
&&&&12世
&&&&13世
&&&&14世 应发公,(1283-1325)任元处州松阳教谕。妻刘氏文淑(1290-1368)。
&&&&15世
&&&&16世 思恭公,(1339-1431年)讳性,号静庵居士。元末方国珍据温郡,曾携家避难德政乡信岙过“隐居”生活。洪武改元(1368年)返城居住幞河。永乐十年(1412)二月思恭受诰封为奉政大夫右春坊大学士后,动身到南京谢恩。洪熙元年(1425)正月十六诰封八十七岁的黄思恭为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思恭晚年居住在寿徵庵。思恭享寿九十三岁,于宣德六年(1431)十一月初五逝世。敕葬于南柳。
&&&&17世 淮 公,(1367-1449)思恭子。名宗豫,号介庵。登洪武丁丑(1397年)陈安(安旁加耳朵)榜二甲第五名进士,授中书舍人开始为官生涯。后历八任终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宣德二年(1427)秋引疾退致仕。黄淮于正统十四年(1449)六月初三日逝世,享年八十三岁,敕葬南柳村“黄府山”。谥文简,赠太保。他个人著述除《介庵集》、《省愆集》传留至今外,另有《自省录》但多方寻找尚未发现。
&&&&18世 棐 公,淮长子,天房,留守在温育五子人口渐繁,居“黄府巷”之外,另有析居永嘉四十一都霞渡潭的。
&&&&    采 公,淮次子,地房,于1432年冬随父入京奉旨获准入翰林学书,后升中书舍人历官至太常少卿,仅有子璨,璨无男,后以三从兄晟第四子铤为嗣。
&&&&    槃 公,淮三子,人房,无男乏嗣。
&&&&19世 晟
&&&&    璨 公,采子,无子,以从兄晟第三子铤为后
&&&&    珪 公,棐第四子,生正统丁已(1437)九月初一,卒弘治丙辰(1496)九月十四,任福建建宁松溪县主簿。
&&&&20世 裱 公
&&&&    爵 公,珪长子(淮公的曾孙),浙江乐清沙川(俗称沙岙桥头)黄氏始迁祖。
&&&&21世 天佑公
&&&&22世 善清公
&&&&23世 世豪公
&&&&24世 传元公
&&&&25世 维千公
&&&&26世 选星公
&&&&27世 公瑜公
&&&&28世 士元公
&&&&29世 崇生公
&&&&30世 国清公
&&&&31世 昌职公
&&&&32世 瑞茂公,生四子
&&&&33世 观鳌公,瑞茂四子
&&&&34世 群 公
永陵按:以上21世 天佑公~34世 群 公,也见载敬乡楼丛书《黄文简公介庵集》卷十一后跋:为民国二十年六月黄群记。而平阳县郑楼1956年,黄国秋主修《江夏郡黄氏宗谱》始祖作(宋)黄大方,始迁祖(明)维新字敬川,其祖系闽省紫云黄氏四安,与公元834年自南京迁来之永嘉黄氏族系并无“关连”。如读懂以下内容,就不会有误会了。
3、霞渡潭田东派析居郡城七珍堂族系:《霞谱》岭上保一长子(松房)寄元后裔第廿九世玄财(字显恒)析居田东,自成一派之记载。经过近几年深入探讨,实为福建建宁黄氏於清乾隆年间徙迁永嘉田东生息。是于光绪九年癸未,就近合并修入其宗谱,实与霞渡潭宗族是两码事。
&&&&考证资料
&&&&永嘉黄氏族系源流概论
&&&&原文发表在《温州图书馆学刊》2001年第4期第42页
&&&&作者:黄永陵
&&&&  永嘉黄氏族系,是以明初少保户部尚书黄淮为代表人物的宗族,该族系包括城区幞河、茶山南柳、永嘉霞渡潭以及乐清沙川等地,与黄淮家族有血缘关系的宗族。《南柳黄氏宗谱》(简称南谱)中详细记载了始迁祖潜夫,讳中[1]字大本(794-887),在41岁(唐太和八年,公元834年)为江浙东路教授而遂居永嘉育材坊[2]为家开始,迄今有1168年历史,是温州比较古老的家族。由第四世黄续字绍祖号朴庵(922-1012)于晚年(北宋“景德”、“大中符祥”时)开始写作谱传,并有说明:“我先世尚书文强[3]公至教授潜夫公凡十七世上下阅六百余年谱阙莫知所考,我恐后世汗漫支系泯昧不知其本宗,于是谱而载之自曾大父始迁温于眉始以纪其生卒行实……”。谱传记载生年卒月、配偶、著述、官爵、墓葬等相当详细。
&&&&  十世黄季章讳衮字朝絅(1107~1183年)登宋绍兴壬子(1132)张九成榜进士。在松阳、玉山任知县,后通判临安。该时期,正是南宋与金媾和,秦桧专揽朝政之时。《南谱》有宋告三道,有赵鼎、秦桧、吴表臣等人官衔、名讳(绍兴八年五月)。因黄衮不附和佞臣,只是主管学事兼管内勤农营田事。衮终仕御史检法。《南谱》上记载明初解缙、胡广、杨士奇等士大夫诸多文章。永乐三年(1405)解缙:“……永嘉黄公衮用荐升擢后秦桧独用事而公栖迟于外,公之贤可知也”;杨士奇于永乐十年四月题:“……(衮)终其身不过检法官,检法在御史台与主簿皆从七品耳……其贤可知矣”的评论。
&&&&  十四世黄应发(1283-1325)任元处州松阳教谕。《南谱》艺文卷(共170页)以近一半篇幅记述了其妻刘氏[4]文淑(1290-1368年)的事迹。撰文者不仅有国史编修官苏伯衡、杨士奇、杨荣、杨溥、金幼孜等京官士大夫;有温州府、永嘉县的官员;亦有世交、姻眷等。刘氏的作为并且以自己的生命维护了幞河黄氏仅延一线的两代人;继承宏扬传统观念的故事感人至深,以致四十多位文人墨客撰文褒扬她的事迹,是一位可歌可泣的典型人物。明、清历代的温州府志、永嘉县志、《四库全书》都能读到黄母刘氏的相关文章。这现象在他姓谱牒所罕见。
&&&&  十六世黄思恭讳性号静庵居士(1339~1431年)。元末方国珍据温郡,曾携家避难德政乡信岙过“隐居”生活。王英撰静庵先生传:“……奉亲遁山谷间躬自耕凿以供……”。洪武改元(1368年)返城居住幞河[5]。永乐十年(1412)二月思恭受诰封为奉政大夫右春坊大学士后,动身到南京谢恩,因而相识了王绂、胡广、杨士奇等与黄淮同事的官僚士大夫。继后有王绂撰“著存堂”[6];杨士奇撰“静庵记”、“寿徵庵记”[7]等文章的传世。尤其是南柳的寿徵庵,始建于永乐九年,杨士奇于宣德二年(1427)七月撰“寿徵庵记”,其中堂名“寿徵之庵”。东侧名淡云巢[8];西侧有揽秀轩。宣德末年王直在“瑞莲诗序”[9];柯暹的“书瑞莲卷”卷首均有详细阐述。我曾结合上述文章访问南柳的黄姓老人,悉“寿徵庵”遗址在现南柳村北与舜岙村南之间,“寿徵庵”遗址南有一方水池。即“庵前有池可种莲”与王直的叙述吻合。洪熙元年(1425)正月十六诰封八十七岁的黄思恭为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这在当时是极为荣耀的事。思恭晚年居住在寿徵庵(黄淮1427年秋致仕回乡也住此养病)这些情况在《南谱》、《霞渡潭黄氏族谱》(以下简称霞谱)中均有记载。思恭享寿九十三岁,于宣德六年(1431)十一月初五逝世。敕葬于南柳,有二神道碑文,分别是杨士奇、杨荣所撰写,南、霞两谱所记与《四库全书》中的《东里文集》、《文敏集》所载一致。
&&&&  十七世黄淮名宗豫号介庵(1367~1449)。登洪武丁丑(1397年)陈(安旁加耳朵)榜二甲第五名进士,授中书舍人开始为官生涯。后历八任终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其中间1414年9月~1424年8月被系诏狱十年)。宣德二年(1427)秋引疾[10]退致仕,《霞谱》记载“求致仕奏词”与《明实录》第六十三册中所载相合。黄淮回到永嘉后,地方官员曾倡议改幞河(原孝廉坊)称荣禄坊。黄淮婉言谢绝了。事实上赐归堂内多为子、孙辈们居住。黄淮在返乡初四年中,大多时间在南柳寿徵庵养病,即《介庵集》中:“余亦养疾还家屏处先茔之山庵……”。他和父亲朝夕相处甚欢。1431年冬黄性逝世后,宣宗闻讣敕谕按一品礼仪赐葬。1432年冬黄淮赴北京谢恩,并被宣宗赐留过年观(癸丑)上元灯节。1433年三月以致仕官担任会试的主考官(王直为副主考)亦历史上鲜见事。四月二十六日赐游西苑,六月十一日於太液池设饯宴,亲题“赐归”二字(即温州黄府巷“赐归堂”之由来)并制“太液池送黄淮辞政”长诗(计212字)及有“赐大学士黄淮”端砚(现藏湖南湘阴博物馆)等等。宣德九年(1434)春,黄淮再次入觐,到九月重阳节后才返温。宣德十年(1435)正月初三朱瞻基驾崩,九岁的朱祁镇于正月初十即位。消息传来温州,黄淮第三次入京朝贺,逗留北京月余于农历五月初四(即黄淮生日)启身返温。该些情事均详见《霞谱》王直撰的“神道碑记”;陈敬宗的“文简黄公墓志铭”的记述。黄淮于永乐初奉命参与编撰“古今烈女传”及“文献大成”(即《永乐大典》的初名);继与杨士奇合编《历代名臣奏议》350卷(到永乐十四年完毕时黄淮已系在狱中);永乐九年奉命重修洪武实录任总裁官;洪熙元年修永乐实录、宣德即位修仁宗实录均被任命为总裁官(书未完成即致仕)这些都有很明确记载。退休在家乡时黄淮为永嘉县学、县治、温郡庙学及平阳、台州、黄岩庙学等作记(见《介庵集》),也为许多人写过墓志铭、谱序等。今已发现《介庵集》、《省愆集》未收的佚文数十篇,将会整理编入黄淮文集中(详细请见2006年4月出版拙编《黄淮文集》469~483页《黄淮年谱》)。而将幞河改为黄府巷是从正统年间才开始的情事,称为“黄府巷”至今已有560多年的时间。黄淮于正统十四年(1449)六月初三日逝世,享年八十三岁,敕葬南柳村“黄府山”。谥文简,赠太保。他个人著述除《介庵集》、《省愆集》传留至今外,另有《自省录》但多方寻找尚未发现。
&&&&  自从十八世长天房棐留守在温育五子人口渐繁,居“黄府巷”之外,另有析居永嘉四十一都霞渡潭的;留守南柳村的。次地房采于1432年冬随父入京奉旨获准入翰林学书,后升中书舍人历官至太常少卿,仅有子璨,璨无男,后以三从兄晟第四子铤为嗣。而现在从不同黄氏族谱中发现与黄采相关的十多种不同后裔名讳、多兄弟记载的现象。其后裔的记载属“不稳定”状态,有争议的因素最大。三人房槃无男乏嗣。
&&&&  十九世天房日派居住茶山南柳延续至今已越三十七世行在宫字;天房星派原居黄府巷,衍至二十八世时搬住温州麻行僧街、沦河巷两处,现续修在南柳宗谱中。随着黄府巷黄氏的析居他处,原文简祠、奎文亭、赐归堂等的逐渐废圯[11],幞河的“黄府巷”徒留其名让后人“追思”而已。天房霞派黄班字蕴习改讳学闺号乐庵。于成化二十年(1484)定居霞渡潭已有518年历史,《霞谱》、霞川宗祠即源于此。衍至今已越四十一世行奎字。二十世后裔散居各地,并各自立宗祠于居住地,各自续修谱牒。
&&&&  再漫谈我市周边与幞河黄氏族系有关联的黄姓情况:
&&&&  1、永嘉上塘浦口黄氏:其宗谱有黄淮于宣德年间一篇序,题目为:“送族弟同明同乐归浦口序”。该序是黄淮任癸丑科会试主考、宣德皇帝于太液池赐宴、赐御制诗返温(1433年6月)后,原中塘黄氏族人与陈姓发生纠纷。同明、同乐两人寻访郡城黄淮,经留宿“黄府巷”一周,黄淮以手抄御制诗及诗赞为一卷相赠所作序文。并且落款自称族兄,自然两家族关系“亲近”,继而中塘黄氏三兄弟迁居浦口居住至今已衍为一大宗族,排行字内纪作十九世永字。但外纪世系图上将十七世淮,记作十九世加“同”字为“同淮”就颇为费解。
&&&&  2、永嘉横岑里(俗称沙岗镬炉)黄氏:是楠溪江流域黄姓聚居村落之一。外纪来自福建清流县;支图注明与处州青田县西门内黄氏有关;内纪排行已衍至光字辈。该族系保存有咸丰七年(1857)、光绪甲申(1884)、民国乙卯(1915)年谱牒若干册(福建邵武峭山第十二子福公派)。而同一谱箱中藏有蓉溪(俗称溪南溪)黄氏宗谱三册。从蓉溪乾隆三十三年(1758)残本看到宗谱支图第一世鼻祖讳廷坚号山谷,世居江西南昌,其次子有武字展略号正峰来温的永嘉场开黄氏之始;另一册光绪十年(1884)支图上从庭中始迁开始~十九世黄璨的排行字、世系与《霞谱》是相同的。但是与横岑里宗谱中排行等都不一样。而且璨生保绳、保继的记载,与《霞谱》、《南谱》、姜准《歧海琐谈》、黄群(溯初)在《介庵集》后跋中所载更是不同[12]。据悉《蓉谱》原修在《霞谱》中,因蓉溪黄氏人丁不旺以致于清潮光绪间就近并入横岑里黄氏宗谱中续修。这在蓉溪黄氏(1884)序中,周震都、徐孟光两位有特地说明,可以参考。而且将旧谱也交由横岑里宗祠一同保藏。
&&&&  3、霞渡潭田东派析居郡城七珍堂族系:《霞谱》岭上保一长子(松房)寄元后裔第廿九世玄财(字显恒)析居田东,自成一派之记载。经过近几年深入探讨,实为福建建宁黄氏於清乾隆年间徙迁永嘉田东生息。是于光绪九年癸未,就近合并修入其宗谱,实与霞渡潭宗族是两码事。七珍堂始祖黄绥之(1883~1959)讳嘉祉字盛福又字兆禧于1916年季春迁居永嘉郡城大南门外,以商(店号黄聚昌)起家,育子七(故号七珍堂)女一。该族系永字辈分别析居落户加拿大、美国及台北共计八户,该支系现衍至茂字辈。丁亥仲秋正着手《田东黄氏宗谱》“清源明宗”修纂事。为“永嘉黄氏”后起之秀。
&&&&  4、永强二都街边黄氏:其谱序中有嘉靖戊戍(1538)张孚敬撰:“宋天圣间黄元濩号卜音为永宁令,遂居温郡(考其先,南京扬州府人)…本(明)朝文简公(指黄淮)官少保,仍其裔侄孙也。”据康熙《永嘉县志》卷六&县职载:黄元濩为永宁令是公元1023~1031年间事。《南、霞谱》都不曾见载,且元濩比幞河始迁祖黄中居温晚了近三百年。然同源出南京则是可能的。
&&&&  5、原瓯海临江镇仁地村黄氏:今年四月下旬续修新谱告竣。已衍至二十四世,排行品字。据主修黄绍泽说:“历来相传与温州黄府巷有关系”;又说:“与瑞安黄体芳家谱行第字相符,”均未得佐证。而浦口黄氏老人依据谱载七世祖坟在横山(即仁地)说:“仁地黄与浦口黄是同宗”,因仁地旧谱无存缺乏文字依据,故难以确认族系根源支流。
&&&&  6、乐清沙川(俗称沙岙桥头)黄氏:始迁祖名爵,经对照、查阅《南谱》后证实是黄淮长子棐的第四子珪的长子爵(实黄淮的曾孙),其派系人丁兴旺,从爵为始祖开始已越二十二世,排行为正字。由于是康熙二十八年始修谱,始迁年代记载不清,而且将十九世黄珪脱漏而误为十八世黄采直系。我们从黄珪(生正统丁已(1437)九月初一,卒弘治丙辰(1496)九月十四,并且任福建建宁主簿)来推理,黄爵定居沙川是明成化~弘治年间之事。
&&&&  7、瓯海娄桥古岸头黄氏:其宗谱以君琼为始祖,宗支有仙庄、浦北派,已衍至四十二世,行书字。世系图第十五世忠奇前有十四世应发,后有十六世性、十七世淮、十八世棐、采,该四世人名与《南、霞谱》相同,但十五世忠奇是《南、霞谱》上所没有的;而其他前、后各世代人名无一相合,因此作认定是黄淮同宗依据不足。但谱序中有黄淮撰:“天下朝觐奏序”(320字)、王直:“送少保黄公归永嘉诗序”(约600字)为他处所未见,个人疑为可能与黄淮庶兄黄济有关。待作进一步考证。
&&&&  8、垟田黄宅:始祖为广东人,宋时名维显从黄岩迁居而来。1991年重修《垟田永济桥黄氏合并宗谱》已著录衍至三十二世,行传字。有支派在十一都三郎桥(原永济桥)、瑞安外硐、临海芙蓉及温郡城内。经查对,与永嘉黄氏族系明显是不同支派。
&&&&  9、梧埏蟠凤黄氏:以君哲名永康为始迁祖,先祖籍南京江都府人,永嘉县令遂居温,后传十世自郡城析居蟠凤后岸。咸沾渎为其二房派中一支,1993年世系修录至二十一世,排行毓字。只有序中提到“至明代文简公官至少保”一句与黄淮有关,世系图上未见著录与《南、霞谱》相同的内容。
&&&&  10、划龙桥黄氏:据族长高顺回忆少年时见到有宗谱十几册,“文革”时全部毁掉,现存最早为1956年木活字本谱,注明为第六世起重修。梧埏塘东岸黄氏为同宗,排行希字。与附近垟田、蟠凤的排行、世系均不同,明显是不同支派。
&&&&  综上所述,永嘉黄氏族系南柳一派数百年来衍居在黄淮墓葬地,因此属正宗嫡系;霞渡潭族系自始祖中公至十九世班的排行字、文献中有与《南谱》相符,且两者前、后资料的互补性较强,证明与黄淮家族关系确切。沙川接续二十世之后亦能“顺理成章”。因此,《南、霞谱》以及拙编“永嘉黄氏家集(内、外编)稿”是研究永嘉黄氏族系的首选参考资料。从已掌握的附近黄氏谱牒资料来看,均有较大的不同,甚至与黄淮“牵强附会”、“移花接木”的情事亦在所不免。另瓯海北林垟黄山、藤桥厚垟、龙湾状元桥御史桥、亦有与黄淮家族有关的谱牒;瓯海沙滩头黄氏源自福建;温州著名酒户“黄顺泰”在寻找本支源头等等。新近(2007年8月)有天津武清区石各庄镇石北村黄尊柱来电话谈论:他们亦有有关黄淮的记载,丁亥秋分日(23/9)收到《坛村黄氏洪崖寺大事记》《黄氏家谱&卷一》等资料,则有待作进一步研究,待日后查证明确再续。
&&&&[ 1]《霞谱》作庭中。
&&&&[ 2]育材坊:据两府志所载,当为现府学巷西首,文化宫南面一带。
&&&&[ 3]文强:即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公元100年前后在世。
&&&&[ 4]刘氏:是宋宣和间州学教授刘士英之后裔。
&&&&[ 5]幞河:又名巾湖里,宋时名孝廉坊(《弘治温州府志》卷五)孝廉坊中汇为幞头河。
宋仰忻居,南有水状如幞头
&&&&    故名。另光绪八年制《温州古城池坊巷图》在来福门内有幞头河(状如头巾的图形)。此原永嘉城内有两处名幞头
&&&&    河的记载。
&&&&[ 6]著存堂:在原孝廉坊住宅东,十六世黄性为祭祖建。王绂、杨士奇、王直分别有诗文记述;黄淮扩建后(《万历温
&&&&    州府志》卷四)称“少保黄文简公祠”,“著存堂”是其初名。
&&&&[ 7]寿徵庵:永乐辛卯(1411)七月十五黄性建成寿徵庵于寿藏之侧,即现茶山南柳村北。
&&&&[ 8]淡云巢:寿徵庵中东厢房,黄性起居室;西首有揽秀轩为黄性的书房。
&&&&[ 9]“瑞莲诗序”:为王直所撰,见《四库全书》1241/558
&&&&[10]引疾:黄淮患有肺结核病,《明史&黄淮传》末尾:“其见疏于宣宗也亦谓杨荣言:淮病瘵,能染人云。”
&&&&[11]嘉清三十九年(1560)邑令李思柱有重修“黄文简公祠”、“奎文亭”的记载(见《万历温州府志》卷四);
&&&&    黄文简祠在幞头河祀明大学士黄淮,故宅改为祠,有奎文、御扎二亭今废惟奎文亭碑尚存(见《光绪永嘉县志》卷
&&&&    三);近年温州市文博馆派员调查“黄府巷”故物,仅有石条阶而已。
&&&&[12]《霞、南谱》载:璨无子以三从兄晟第四子铤为嗣;《歧海琐谈》卷二&四(璨)无子,以从兄晟第三子铤为后,
&&&&    铤男三、长世泽、次世贤、三世美……。黄群在《介庵集》后跋中:文简生采,采生璨;璨生裱,裱生天佑;天佑
&&&&    生善清,善清生世豪;世豪生传元,传元生维千;维千生选星,选星生公瑜;公瑜生士元,士元生崇;崇生国清,
&&&&    国清生昌职;昌职生瑞茂,瑞茂生四子,……四子讳观鳌,余之生父也。
&&&&明初敕葬黄氏墓道石象生残块
&&&&作者:黄永陵
&&&&  2003年7月2日,我市瓯海区茶山高教园区东面的南柳村,当地黄氏村民从“大河丼”的河坎底脚,掘出两尊石将军头像、身躯;有石马的底脚;缺了肢腿的石狮子;石老虎等神道石雕残块二十余块。这些残石源于明朝宣德七年、正统十四年敕葬的两座黄氏先祖墓道前整石雕像。
&&&&  考《明实录&宣德》七十四册,八十八卷。1432年三月初十,悉“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致仕黄淮,父思恭卒[1]。思恭尝封以子官,行在礼部以闻,命如例祭葬。”;礼部遣勤秉礼分别于四月初三日、九月初六日两次谕祭黄思恭之灵[2]。由工部按一品礼敕建坟墓。并分别有杨士奇、杨荣所撰《封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黄公神道碑》碑记。
&&&&黄淮,字宗豫,号介庵(1367~1449),永嘉人。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五月初四日,出生在城区“兴贤坊”(宋时名“育材坊”即现在赴学巷)。洪武改元(1368)年,阖家迁居巾湖里(又名幞河;宋时名孝廉坊;即现在黄府巷)。1397年登丁丑科第二甲第五名进士,授中书舍人。永乐初入直内阁,1414年九月初一日在南京被解职,押赴北京后,入诏狱历十年之久。
&&&&  1424年八月十六日出狱,官复原职。1425年正月初五日,朱高炽手谕“敕吏部黄淮升少保户部尚书,学士如故…俱支三俸,给授诰命…”。正月十六日,诰封父亲黄思恭为荣禄大夫少保户部武英殿大学士。1427年秋,致仕退居南柳“寿征庵”养疾,与八十九岁的父亲一起生活了四年。父亲于宣德六年辛亥(1431)十一月初五日在“寿征庵”逝世,享年九十三岁。1432年九月初六日入土安葬。
&&&&  壬子冬(1432)十二月十八日,到北京面谢宣宗赐葬父亲之恩,为第一次入觐。直到1433年六月中旬才动身返温。1434、1435又两度入觐。除了三次入觐时间之外。黄淮在南柳“寿征庵”生活达十九年,于正统十四年六月初三日在“寿征庵”逝世。而温州市区信河街“黄府巷”,虽因他而得名,但“赐归堂”多为子孙们所居住。
&&&&  考陈敬宗撰《明故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黄公墓志铭》载:“讣闻赐谥文简。命礼部遣官,祭者九。工部遣官督有司造坟,赙葬如制。”;礼部主事林璧于1449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450年正月初三日两次致祭黄淮之灵[2]。1450年十月初三日,“窆于邑之德政乡大罗山之原,从先兆也。”。黄淮卒后授赠为太保[3]。王直也为黄淮撰写了神道碑记。而二敕葬墓前,除了各有两墓道碑之外。墓道旁各有石将军、石马、石虎、石狮、石山羊、石绵羊等若干对。
&&&&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在破除“四旧”的严峻形势下,由粗石工匠[4],向敕建已历535年的黄思恭墓和517年的黄淮墓二神道“石象生”们,“开刀问斩”。将他们“四分五裂”之后,当作粗石填在“大河丼”的河坎底脚中。致淹没至今有三十七年之久。而另有神道碑,驮碑“神龟”被凿开,用作修石桥、铺路石。当时剩有较为完整的两匹小石马,现在已经移到瓯海区文保“黄淮墓”下方。默默无语地印证着“黄氏二敕葬墓”的兴盛,和受毁坏的历史情事。
&&&&  自从2000年九月,黄淮墓被列为瓯海区文物保护单位,继批准黄淮纪念馆工程的修建,从河坎脚打捞出这些“石象生”残石的愿望,终于成为现实。一个偶然的巧合是,这些残石的“重见天日”之日,正值黄淮逝世五百五十四周年的忌日。
&&&&  值得我们思索的是:“这些石象生究竟何罪之有?!”。现国家颁有《文物保护法》,亦希望所有“文保”,都能受到真正的人文关爱。
&&&&[1]黄思恭,讳性,号静庵居士(1339年四月初五~1431年十一月初五)。“永嘉黄氏”第十六世。著有《静庵
&&&&   集》八卷,佚。
&&&&[2]清光绪九年癸未(1883)《霞渡潭黄氏族谱&艺文》共有《谕祭文》六道。
&&&&[3]据明郭良翰《明谥纪汇编》。
&&&&[4]粗石匠,姓名佚。罗峰人,现已去世。
&&&&现联络人
&&&&  ◇ 联系人:黄永陵
邮件:jes_
&&&&  ◇ 联系人:黄焕同(茶山南柳)
黄姓排名多少?来自公安部2009年身份证数据库数据,黄姓排名第七,黄姓人口3100万,
第1—100名
01.王9200 02.李9000 03.张8500 04.刘6700 05.陈5800 06.杨4000 07.黄3100
08.孙2600 09.周2500 10.吴2400
11.徐1900 12.赵1800 13.朱1500 14.马1500 15.胡1400 16.郭1400 17.林1300
18.何1300 19.高1200 20.梁1100
21.郑1100 22.罗1000 23.宋900 24.谢900 25.唐780 26.韩760 27.曹730 28.许730
29.邓730 30.萧730
31.冯700 32.曾680 33.程660 34.蔡650 35.彭640 36.潘620 37.袁620 38.于600
39.董590 40.余580
41.苏580 42.叶580 43.吕570 44.魏570 45.蒋540 46.田520 47.杜520 48.丁470
49.沈470 50.姜460
51.范460 52.江450 53.傅450 54.钟440 55.卢440 56.汪430 57.戴430 58.崔420
59.任420 60.陆420
61.廖420 62.姚410 63.方410 64.金380 65.邱(丘)380 66.夏370 67.谭370 68.韦370
69.贾370 70.邹360
71.石360 72.熊360 73.孟330 74.秦320 75.阎310 76.薛310 77.侯300 78.雷300
79.白280 80.龙280
81.段270 82.郝270 83.孔270 84.邵270 85.史250 86.毛250 87.常240 88.万240
89.顾230 90.赖230
91.武220 92.康220 93.贺220 94.严220 95.尹220 96.钱220 97.施210 98.牛200
99.洪200 100.龚200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始祖家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