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号称世界强国,但在二战中面对德国的进攻,仅一个多月就败亡不朽者之握,试归纳法国速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二战中的法国殖民地
爆发后不久,号称世界第四陆军的强国法国迅速败亡,贝当元帅成立了卖国的傀儡政府--维希政权,而不甘心失败亡国的戴高乐将军在英国的支持下成立了反抗德国法西斯的自由法国政府,我想了解一下当时法国在亚洲非洲的海外殖民地是如何看待这两个法国政权&抵抗还是投降,他们是如何选择的,请详细阐述一下当时的状况???
二战中,法国的海外殖民地大体分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直接被交战双方占据了.如日本占领了印度支那,英国占据了叙利亚、黎巴嫩及马达加斯加,德国抢夺了突尼斯.
第二种情况是原则上听任于维希政府.这主要是北非的一些殖民地,像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这些地方离法国本土较近,离纳粹的势力范围也较近,不敢太靠近美英.而且他们在英国搞"弹射器行动"中被打得很惨,对盟国怀恨在心,所以暂时承认维希政府.这些殖民地在二战后期被美英登陆北非时强行攻占,当地驻军做了有限的抵抗.
第三种情况是保持倾向同盟国的中立.这主要是法国在加勒比和南太平洋的殖民地,他们完全处于美国强大军事力量威慑之下,不得不表面中立,实际上帮助盟军。1943年后,它们就完全投向自由法国阵营。
第四种情况是倒向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这主要是西部非洲殖民地,如喀麦隆、刚果、乌班吉、加蓬加上法属印度等地。戴高乐成立自由法国后与这些殖民地取得联系,自由法国军队与维希军队在加蓬和喀麦隆进行过激烈交战。戴起家的兵力主要来自这些地方,并组织过解放埃塞俄比亚的战斗。戴从东非得到的最值钱的家当是达喀尔
二战中,法国的海外殖民地大体分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直接被交战双方占据了.如日本占领了印度支那,英国占据了叙利亚、黎巴嫩及马达加斯加,德国抢夺了突尼斯.
第二种情况是原则上听任于维希政府.这主要是北非的一些殖民地,像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这些地方离法国本土较近,离纳粹的势力范围也较近,不敢太靠近美英.而且他们在英国搞"弹射器行动"中被打得很惨,对盟国怀恨在心,所以暂时承认维希政府.这些殖民地在二战后期被美英登陆北非时强行攻占,当地驻军做了有限的抵抗.
第三种情况是保持倾向同盟国的中立.这主要是法国在加勒比和南太平洋的殖民地,他们完全处于美国强大军事力量威慑之下,不得不表面中立,实际上帮助盟军。1943年后,它们就完全投向自由法国阵营。
第四种情况是倒向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这主要是西部非洲殖民地,如喀麦隆、刚果、乌班吉、加蓬加上法属印度等地。戴高乐成立自由法国后与这些殖民地取得联系,自由法国军队与维希军队在加蓬和喀麦隆进行过激烈交战。戴起家的兵力主要来自这些地方,并组织过解放埃塞俄比亚的战斗。戴从东非得到的最值钱的家当是达喀尔的舰队,法国人刚解放时看到强大的黎得留号战列舰挂着法国国旗归来激动得眼泪花花的。
总之,法国各殖民地在二战中态度主要取决于他们处在谁的势力范围内。
力量受到了限制,但是民政仍然由维希控制,美国政府当时还无意帮助自由法国取得这些殖民地。
戴高乐在英国的支持下,曾经进攻达喀尔,试图争取法属西非,但是在当地守军的抵抗下失利。
1941年自由法国军队和英国军队攻占了法国在黎巴嫩和叙利亚的委任统治地,这个地区长时间内接受维希政府的统治。当年12月自由法国又控制法国在北美的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岛。
1942年5月英国军队为主攻占了马达加
1940年的法国是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国,还拥有一些委任统治地,由于贝当政府从法理上是法国的合法政府,而戴高乐则是一个出走者,因此戴在最初的时候实际上没有得到任何殖民地的支持。
一般认为第一个支持戴高乐的法国海外殖民地是新赫布里底群岛(瓦努阿图),大概是日左右。随后自由法国在政府法属赤道非洲和喀麦隆的委任统治地也取得了成功,其中加蓬的取得(11月)虽然进行了进军,但是实际上没有什么战斗。
1940年秋季法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都加入了自由法国,再加上法国印度属地。因此到1940年底,实际上只有这些法国属地加入自由法国,其余地区都服从维希政府的控制,并接受其总督,即使是法国在西半球的属地,虽然其力量受到了限制,但是民政仍然由维希控制,美国政府当时还无意帮助自由法国取得这些殖民地。
戴高乐在英国的支持下,曾经进攻达喀尔,试图争取法属西非,但是在当地守军的抵抗下失利。
1941年自由法国军队和英国军队攻占了法国在黎巴嫩和叙利亚的委任统治地,这个地区长时间内接受维希政府的统治。当年12月自由法国又控制法国在北美的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岛。
1942年5月英国军队为主攻占了马达加斯加。
直到火炬行动开始的时候,维希政府仍然从理论上控制着剩下的所有法国属地,但是在德军入侵非占领区之后,这些属地才经过谈判加入盟国方面,除了突尼斯曾被德意短时间占领。
另外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法国在北非的属地中,摩、突理论上是&保护地&,而阿尔及利亚则是法国的一部分。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精品]高二历史选修3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二)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精品]高二历史选修3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二)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第4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当前位置:>>>>>>>>>>>>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德国入侵波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标志
波兰败亡的原因;“闪电战”的特点
结合本课史实,综合归纳本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战局、战术方面的特点
一些国家墨守陈规,军事思想、装备陈旧落后,缺乏创新精神,遭到亡国厄运。这再次验证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法国的沦陷
北欧战役;德军的西线攻势;敦刻尔克大撤退;法国败亡
法国败亡的原因
不列颠之战
不列颠之战的时间、过程
不列颠之战的特点
英国人民在丘吉尔领导下,英勇不屈,单独抗击法西斯,使希特勒的侵略计划首次受挫
北非战场的激战
埃塞俄比亚复国;北非战场的拉锯战
北非战场出现拉锯战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西欧战役;不列颠之战。
“闪电战”;法国败亡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和建议
从本课开始,教材用4课篇幅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初期阶段(1939~1941)历时近两年,主要战场为欧洲战场(波兰、北欧、西欧)、北非战场和亚洲战场。本阶段,法西斯侵略势力极为猖獗,纳粹德国在欧洲先后侵占了波兰、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国的一部或全部,只有英国以一国之力与德国单独作战。在亚洲的中国战场上,日本法西斯仍然盘踞着中国东部广大地区。
本课教材所叙述的就是这个阶段的重大事件。
本课引言以两次世界大战中发生在同一地点的两次投降仪式为切入点,并配以历史照片,创设历史环境,既可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已学知识。引言中包括本课学习任务: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探究的两个问题(闪电战有什么特点?法国为什么迅速败亡?)、需要解决的三个概念(闪电战;敦刻尔克撤退;不列颠之战)。
“德国入侵波兰”一目主要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波兰战役,并分析波兰迅速败亡的原因。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军按照既定计划──“白色方案”,向波兰发动突然袭击。9月3日,英法在向德国提出停止军事行动的照会遭到拒绝后,根据此前同波兰签订的条约先后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德军在波兰战役中投入了160万人、2 000多架飞机和2 800辆坦克的强大兵力,并首次在战争中使用了“闪电战”战术,即首先派出大批飞机偷袭波兰机场,将大部分波兰飞机炸毁于地面,从而取得制空权。进而以飞机、坦克为先导迅速突破波军防线,在波军后方实施深远迂回,达到歼灭波军主力的目的。
波军共100万兵力,大部被平均部署到1 600千米的国境线上,缺乏防御纵深,造成被德军分割包围的结果。波军尽管作战英勇,但军事思想和战术装备极为落后,缺乏现代化的飞机和坦克,而骑兵在军队中所占比例很大,根本无法抵挡德军的强大攻势。而英法在西线却对德国“宣而不战”,使波兰孤军奋战。9月17日,波兰政府流亡国外,首都华沙军民进行了顽强的保卫战,直至28日沦陷。苏军趁机于9月17日进入波兰境内,占领了东部地区。
在波兰战役中,波军约20万人伤亡、70万人被俘。德军仅伤亡4.1万人。英国军事学家利德尔?哈特认为:“1939年的军事问题可以综合成为两句话。在东面一支毫无希望的陆军被一支小型坦克部队所迅速地打垮了,这支坦克部队,又和一支优秀空军合作,并且把一种新奇的技术付之实践。同时,在西面,一支行动缓慢的陆军始终未能发挥任何有效的压力,直到时间已经太迟为止。”
“法国的沦陷”一目主要介绍西欧战役。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重点战役。波兰战役结束后,希特勒密令制订进攻西欧的军事计划,代号为“黄色方案”。该方案基本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进攻法国的“施里芬计划”的翻版,将主攻方向置于战线右翼,通过比利时对法国发动进攻。而德军将领曼施坦因则提出了新的方案,即将原主攻方向改为引诱英法联军主力出击的助攻、佯攻,而把真正的主攻方向置于战线中段的阿登山区,使用强大的装甲部队突入法国平原地区,切断英法联军南北两个集团的联系,并包抄至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北部歼灭联军主力。这个方案以其新奇大胆、出奇制胜而被希特勒采纳。
1940年5月10日,德军发动西线攻势,首先将进攻指向荷兰、比利时,吸引英法联军主力北上,随即以强大的装甲部队从阿登山区杀出,至20日已经抵达英吉利海峡,英法联军约40万被困于敦刻尔克海岸地区。由于希特勒担心装甲部队孤军深入遭遇危险,并考虑要保留实力南下,加之德国空军元帅戈林向希特勒保证用空军即可消灭被困的联军,希特勒遂下令装甲部队停止推进。英国政府抓住机会,从5月26日晚到6月4日,从敦刻尔克将33.6万名联军撤至英国。尽管全部重型武器,包括700辆坦克、2 400门大炮都落入德国人之手,且有4万法军被俘,但敦刻尔克大撤退还是为日后的反攻保存了骨干力量。
6月5日,德军移师南下,全面突破法军防线,兵临巴黎城下。6月10日,意大利对法国宣战。6月22日,法国投降。法国北部和西部约占全部领土3/5的主要工业区、巴黎以及海峡和大西洋沿岸均为德国占领区;其余非占领区则由贝当组织的傀儡政府统治,政府设于维希。
法国号称欧洲第一军事强国,但在遭到进攻后6周内即遭败亡。究其原因,首先是长期绥靖政策的推行,使法国国内民心沮丧,士气低落,严重影响军队战斗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法军的最大弱点并不在于武器装备的数量少或质量差,而主要在于他们军事理论的落后,根本没有跳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阵地战、防御战的圈子。他们盲目依赖马奇诺防线,无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军事技术和战术思想的进步,对大规模使用装甲兵和航空兵的战术熟视无睹,使自己根本无法对抗德国的强大攻势。
“不列颠之战”一目主要叙述不列颠战役的过程。法国败亡后,希特勒曾提出愿与英国在重新瓜分世界的基础上和谈,尽管英国处境十分艰难,但仍坚决拒绝。希特勒遂于1940年7月发布“海狮计划”,准备入侵英国,为此首先必须夺取制空权。因此,为争夺制空权而展开的空战就成为不列颠之战的主要方式,正如丘吉尔所言:“在人类战争的领域里,从来没有过这么少的人对这么多的人作过这么大的贡献(指英国空军飞行员)。”德国集中约2 400架飞机,于7月10日起连续不断地大规模空袭英国本土,英国皇家空军奋力抵抗。9月上旬,德军又转而对伦敦等大城市不分昼夜狂轰滥炸,企图瓦解英国人民的斗志,但仍未奏效。9月17日,希特勒被迫下令不定期推迟实施“海狮计划”。
在不列颠之战中,英国皇家空军尽管飞机数量处于劣势,但英国军民在丘吉尔的领导下,同仇敌忾,士气高昂,不畏强暴。英国的“喷火式”、“飓风式”战斗机有较高的质量,又有包括1 800门高射炮和一系列雷达站、观察哨等防空设施以及本土作战的优势,有力地粉碎了德军的“空中闪击战”。德国空军尽管在飞机数量上占明显优势,但作战目标随意,未能坚持对英国机场、飞机制造厂和雷达站的袭击,使英国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在不列颠之战中,德国共出动飞机4.6万架次,向英国投弹6万吨,造成英国军民伤亡近9万人,100多万栋房屋被破坏。英国以损失915架飞机的代价,击落敌机1 733架,英德双方飞行员的损失比例是1∶6。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由于英国不能在短期内征服,希特勒将视线转向东方,准备入侵苏联,逐渐使德国又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境地。
“北非战场的激战”一目主要叙述东、北非战事的开始。法国败亡后,英国孤军苦战,坐困本土。意大利趁机在非洲抢夺英国殖民地,企图建立“新罗马帝国”。1940年7~9月间,意大利从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和北非的利比亚向英属索马里、肯尼亚、苏丹和埃及进攻。年底,英军在东非展开反击,1941年4月,埃塞俄比亚复国。5月中旬,东非意军20余万向英军投降。
北非意军也屡遭失败,被俘达13万之多。为了维护轴心国影响并保持北非这块战略要地,1941年2月,希特勒派隆美尔率两个师的非洲军前往利比亚,统一指挥北非德意军队。此时英军正全力援助希腊,从北非把大量兵力调走,给隆美尔以可乘之机。3月底,隆美尔发动反攻,仅两周就把英军打退到埃及国境线。由于希特勒忙于准备进攻苏联,不能对非洲军及时增援补充,加之北非沙漠作战的特殊性,使双方的补给线十分脆弱,遂使此后北非战事呈现拉锯战的特点。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的导入,教师可利用导言中所提供的材料和照片,并引导学生回忆第一单元第3课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对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强烈反差形成深刻印象,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课学习,这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为探究本课重点问题“法国为什么迅速败亡?”作好准备。
“德国入侵波兰”一目中包括有本课需要探究的重点问题“闪电战的特点”和重点概念“闪电战”。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①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应强调9月3日的重要性。即如果英法不对德宣战,德波战争只是局部战争,仍不具备世界大战的性质。而“世界大战”的重要含义之一是战争双方均应具备世界大国的地位,因此英法参战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对此问题的分析,可使学生明确“世界大战”和“局部战争”的区别。② 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综合分析归纳波兰败亡的原因,并从中概括主要原因。③ 应充分利用教材“历史纵横”所提供的材料,既可使学生对“闪电战”的基本特点有初步了解,又可使学生认识波兰败亡的主要原因──战略与装备的严重落后,从而强化“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但同时也应注意:不应片面强调德国军事的强大,而应引导学生分析德国军事力量的先进强大恰恰是由其政治上的反动所决定的,从而使学生对法西斯主义有更深入的认识。④ 对西线的静坐战,教师可适当补充有关“马奇诺防线”、双方在西线的兵力对比等史料,既可使学生对英法在西线坐失战机的失误有所体会,也可为在下一目的教学中分析法国败亡的原因作好铺垫。
“法国的沦陷”一目中含有本课的难点问题:法国迅速败亡的原因。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以下问题:① 简要说明德国发动北欧战役侵占丹麦、挪威与西欧战役的关系。② 结合第一单元第2课有关“施里芬计划”的内容,说明“曼施坦因法案”的特点。③ 利用教材内容,并适当补充相关材料,组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分析法国迅速败亡的原因。
“不列颠之战”一目应为本课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强调以下问题:① 综合分析英国在不列颠之战中取胜的原因。② 如有条件,可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影视作品如《伦敦上空的鹰》等,并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感受英国人民不畏强暴、孤军作战、最终化险为夷的英勇精神。③ 可适当对丘吉尔的个人经历、才干以及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作用进行介绍,使学生感受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④ 强调不列颠之战的作用和影响。
“北非战场的激战”一目难度较小,教师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一般讲解即可。可结合地图,根据北非的地理位置,使学生理解北非战场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学习(如阿拉曼战役)作好铺垫,并结合北非战场与欧洲战场的关系以及北非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分析北非作战易出现拉锯战的原因。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导入
(师):有人曾说:欧洲的近代历史,就是法德两国打冤家的历史。的确,自德意志统一之后,法德两国在3/4个世纪中多次刀兵相见,结下了深深的历史怨恨。双方都处心积虑地削弱对方,并炫耀自己的强大,在两国人民心中投下了深深的历史阴影。(出示照片:法国凡尔赛宫镜厅)
这座金碧辉煌的大厅,曾经见证过法德两国的哪些历史大事呢?
(生:回忆,回答):(略)
(师):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这里加冕称帝,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德意志统一的完成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但却深深刺伤了法国的民族感情。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特意把宰割德国的巴黎和会的开幕式定于1919年1月18日在镜厅召开。法国总统在开幕词中咬牙切齿地声称:“48年前,德意志帝国就诞生在这个大厅里。它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法国自认为在当年蒙羞的地方洗雪了耻辱。然而,21年后,德国人却在另一个地方上演了相似的一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导言照片)
这节车厢我们是否似曾相识呢?
(生:回忆,回答):(略)
(师):1918年11月11日,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的雷通德车站,在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元帅的行军列车的车厢中,德国代表签订了停战协定,宣告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1940年6月22日,这节车厢被从博物馆中拖出来,成为法德两国之间一次新的停战协定的签署地。然而,这次双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下面,就让我们回到炮火连天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去了解这一幕是怎样发生的。
案例二 法国败亡的原因
请先阅读以下材料:
15日凌晨7点半左右,我被唤醒,说是雷诺先生打来电话,电话就在我的床边。他用英语讲,显得非常沉重:“我们被打败了。”我没有立即回答,于是他又重复说:“我们被打败了,我们这一仗打输了。”我说:“不会败得这样快吧?”可是他回答说:“在色当附近战线被突破了;他们的坦克和装甲车大批地涌了进来。”……这位法国总理又再次重复他开头那句话(后来证实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我们被打败了;我们这一仗打输了。”
──[英]温斯顿?丘吉尔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二卷《最光辉的时刻》
(师):法国号称欧洲第一军事强国,但在遭到进攻后仅5天,他的总理就宣称战争已经打败,6周后就签署了停战协定。这不仅让见多识广的丘吉尔大惑不解,更是至今人们都在争论不休的话题。
战争的胜负首先取决于双方在战场上的斗智斗勇、运筹帷幄。下面让我们共同从德法两方面来分析法国迅速败亡的原因。首先,你认为德国进行的这次战役有何特点?
(生:讨论,回答):德军继续体现了闪电战机动、灵活、快速的特点,更采用了曼施坦因方案,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师):这就再次印证了《孙子兵法》中“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的道理。而法国方面在战争中犯了哪些错误呢?首先让我们从战前开始分析,面对德国法西斯不断的侵略扩张,法国推行的政策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绥靖政策壮大了法西斯的力量,助长其侵略气焰,也使法国国内人心士气萎靡不振,严重影响了军队战斗力。
(师):好,下面让我们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从军事的角度来分析法国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补充材料)
在另一方面,法国人却拥有近代化陆军的许多构成因素,但他们却并不曾把它们组织成一个整体──因为他们高阶层的军事思想落后了20年。与他们失败之后所传出来的神话完全相反,他们所拥有的坦克要比德国人在开战时所已经建造的全部数量还要多──其中许多都比德国的坦克体型大、装甲厚,虽然速度可能较慢。但法军的高级指挥部却还是透过1918年的眼光来看坦克──把坦克当作步兵的仆人,或是用作搜索部队以补步兵之不足。在此种旧式思想的束缚之下,他们也就和德国人完全不同,对于把坦克组成装甲师的工作耽误了很久,因为他们始终只是把坦克兵力分割成为一小撮一小撮的来使用。
……高级将领的自我陶醉也都已达到了致命的程度,这是他们失败的主因。在法国方面,不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培养了他们的骄气,而其他国家的军人也都一致推崇他们的军事知识,于是也就更使他们有不可一世之感。……不过凭良心说,法国还有一些青年军官,例如戴高乐上校,对于正在英国被提倡的新坦克战争思想曾经表示非常有兴趣。但是那些较高级的法国将领们对于这种英国产生的“理论”,几乎完全不加以注意──这与那些积极研究的德国新派将领们恰好成一强烈对比。
──[英]李德?哈特著《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一卷
(生:阅读,讨论)
(师:总结):可见,法国军事当局痴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时经验,对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军事进步置若罔闻,压制国内的先进思想,使装备先进的法军在编制、组织方面大大落后于德军。
波兰与法国的迅速败亡,无不印证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但与波兰用骑兵对付德国坦克所不同的是,法国的落后主要体现在观念上。这种落后并不十分直观,但因其潜移默化的特点往往显得更加致命。这就使貌似强大的法军在战争中显得不堪一击。
四、问题解答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造成波兰迅速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解题关键:德波两国的力量对比。
思路引领:从波方、德方和英法等角度概括波兰败亡的原因。
答案提示:波方:部署不当;装备和战术思想落后。德方: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军事力量强大,战术先进。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致使波兰孤立无援。
2.在不列颠之战中,德国为何没有达到作战目的?
解题关键:英军本土作战的优势。
思路引领:比较英德双方在战役中的优劣条件。
答案提示:英方:空军数量处于劣势,但本土作战,民心士气高涨;政府抵抗决心坚定;军事设施先进。德方:空军数量处于优势,但在他国领土作战,且作战目标的制定带有随意性。
二、学习延伸
上述材料中,作者是如何分析法国速亡的原因的?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试说明理由。
解题关键:从材料中全面提取信息,概括作者的观点。
思路引领:结合作者观点,参照本课内容,说明个人看法。
答案提示:作者观点:苏德条约使德国单线作战;德国在装备和战术上的先进性;法国不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
个人观点:本题属开放型设问,答案没有惟一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言之有据即可。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丘吉尔向议会报告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奇迹(1940年6月4日)
如果所有人都忠于职守,如果我们的工作不出纰漏,事事都像现在那样安排周密,那么,我是充满信心的。我们将又一次证明我们能够抵御战争的风暴,抗击强暴的威胁,保卫自己的岛国。如果必要,我们就进行持久战,如果必要,就孤军作战。无论如何,这就是我们准备做的。这就是英王政府以及政府中每一个人的决心。这就是国会和全国国民的意愿。由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需要联系起来的英帝国和法兰西共和国,将誓死保卫自己的国土,将亲如同志,尽一切力量彼此支援。虽然欧洲的大片土地和许多有名的古国已经或即将沦于盖世太保及一切可憎的纳粹机构之手,我们也不会气馁,不会屈服。我们要坚持到底,我们要在法国国土上作战,要在各个海洋上作战,我们的空军将愈战愈强,愈战愈有信心,我们将不惜一切牺牲保卫我国本土,我们要在滩头作战,在登陆地作战,在田野、在山上、在街巷作战;我们永不投降,即使整个英伦岛或大部分土地被占,我们饥寒交迫──这一点我认为是绝不可能的──那时,在英国舰队守卫下武装起来的英帝国海外领地将继续斗争下去,直至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已届,新大陆将挺身而出,以其全部力量支援旧世界,使旧世界得到解放。
丘吉尔对英国战役的展望(1940年6月18日)
无论法国出现何种情况,当前的法国政府或其他法国政府会碰到什么问题,我们英国本土以及整个英帝国的一切人都绝不会失去对法国人民的同志情谊。……待到我们的辛劳换来最后胜利,他们将和我们同享胜利之果──啊,我们都将重新得到自由。我们决不放弃我们的正当要求;对于这,我们一丝一毫也不退让。……捷克人、波兰人、挪威人、丹麦人、比利时人已经把他们的事业和我们的事业联系在一起。这些国家都将光复起来。
魏刚将军所说的法兰西战役已经结束,但我预计不列颠的战役即将开始。世界文明的存亡系此一战。英国人民的生死系此一战,我国制度以及英帝国的国祚能否延续亦系此一战。不久敌人将倾全力向我们猛扑过来。希特勒深知如不能在英伦岛上击溃我们,他便将彻底失败。如果我们能抵御住他,整个欧洲便可得到自由,全世界便可走上阳光灿烂的广阔大道。但是,如果我们失败了,全世界包括美国在内,包括我们所熟悉所热爱的一切,将陷入一个新黑暗时代的深渊。发达的科学使这个黑暗时代更险恶,更漫长。因此,让我们振作精神,恪尽职责。倘若英帝国及联邦得以永世长存,人们将说道:“这是他们最光荣美好的时刻。”
2.课文注释
集中大量的飞机、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发动闪电般的突然袭击的一种战争样式。目的在于一举摧垮敌方的抵抗能力,在短期内赢得战争的胜利。法西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先使用。
闪击战的理论是基于诸多军事理论家的观点。诸如,德国军事家施里芬关于采取战略迂回和包围,实施速决歼敌的观点;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杜黑关于集中空军力量打击对方的重要政治、经济和军事目标而取胜的观点;还有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关于组织几路强大的快速坦克纵队,在航空兵强有力的掩护下,深入敌军纵深,直捣敌军司令部,使敌陷于瘫痪的观点,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随着导弹核武器的发展,闪击战仍被超级大国视为一种有效的战争样式。
西线“静坐战”
又称“假战争”或“奇怪的战争”。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后,在德国西部边境的英法联军与德军隔壕相峙,没有采取重大军事行动。据德军最高统帅部10月18日宣布,德军在西线的总损失是:阵亡196人,受伤356人,失踪144人。在此期间法国被俘者有689人。驻法英军到1939年12月9日才阵亡1人。战争爆发之初,西线德军只有20多个师,而法军则超过80个师。德军将领凯特尔认为:“假使法国发动进攻,他们所遇到的将是德国的一道军事纸屏,而不是真正的防御。” 由于英法没有放弃绥靖政策,指望希特勒会继续东进,加之军事思想陈旧,第一次世界大战阵地战的观念根深蒂固,迷信马奇诺防线,使波兰孤军奋战,也使自己坐失良机。正如英国军事家富勒所说:“世界上最强大的[法国]陆军对峙的不过26个[德国]师,却躲在钢筋水泥的工事背后静静地坐着,眼看着一个唐?吉诃德式的英勇的盟国被人消灭了。”希特勒占领波兰解除后顾之忧,随即挥师西进,英法自食苦果。
马奇诺防线
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德军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防御体系。以马奇诺的姓氏命名。1929年12月马奇诺任法国陆军部长,经他努力,法国国会于1930年通过了沿东北部边境修建绵亘防线的巨额拨款。于是,防线即全面展开施工,至1936年基本建成。整个工程耗资达60亿法郎,土方工程量达1 200万立方米。马奇诺防线的位置自隆吉永至贝尔福,全长约390千米。包括梅斯筑垒地域、萨尔泛滥区、劳特尔筑垒地域、下莱茵筑垒地域和贝尔福筑垒地域。整个防线由保障地带(纵深4~14千米)和主要防御地带(6~8千米)组成。工程构筑以梅斯和劳特尔两个筑垒地域最坚固。整个防线共构筑各种用途的永备工事约5 800个,密度达到每千米正面15个。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的顶盖和墙壁厚度达3.5米,装甲塔堡的装甲厚度达300毫米,均能抗420毫米臼炮炮弹两发直接命中。防线内的防坦克障碍物主要有防坦克壕、崖壁、断崖及金属和混凝土桩砦,并用地雷场加强。1940年5~6月,德军主力通过阿登山脉,从马奇诺防线左翼迂回,在蒙梅迪附近突破达拉第防线,占领了法国北部,接着进抵马奇诺防线的后方,使防线丧失了作用。
西欧战役发动前,为确保德军侧翼安全和瑞典的铁矿砂输入德国,并把挪威作为对英国进行海空进攻的基地,1940年4月9日,德国入侵丹麦和挪威。丹麦半天就被占领。挪威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6个德国战斗群在挪奸、前国防部长吉斯林策应下,攻占奥斯陆、克里斯蒂安桑、特隆赫姆、卑尔根和斯塔万格。英国皇家海军在纳尔维克港外击沉德国驱逐舰10艘。此后,英军发动反入侵,从4月14日到19日在特隆赫姆附近的纳姆索斯和翁达尔斯内斯以及纳尔维克登陆。由于缺乏后援和制空权,两周后英军被迫撤退。挪威国王哈康在伦敦建立流亡政府。
在北欧战役中,出现了第一次伞兵作战和第一次海上登陆作战。德国损失1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10艘驱逐舰、11艘运输舰、8艘潜艇和11艘辅助舰。英军损失1艘航空母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和6艘潜艇。德国获得挪威的海空基地和北翼的安全,希特勒在胜局已定的情况下,不等战役结束即发动了西欧战役。因此北欧战役可视为希特勒的西进序曲。
曼施坦因(1887―1973)
德国陆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1906年开始服役。1914年毕业于德国军事学院。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35年任陆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长。1938年任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1939年10月任A集团军群参谋长,提出使用坦克部队经阿登山区进攻法国的作战计划。此计划深得希特勒的赞赏并在执行中获得成功。1941年任第十一集团军司令。1942年8月任列宁格勒地区德军总指挥。1942年11月任“顿河”集团军群司令,试图解救被合围于斯大林格勒的第六集团军,未能得逞。1943年2月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失败。1944年3月被解除职务。主张在作战中集中使用坦克摩托化部队,配合空军实施速战速决的闪击战。1949年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18年监禁。1953年获释。著有回忆录《失去的胜利》。
贝当(1856―1951)
法国维希政府元首(1940~1944),民族叛徒。1878年毕业于圣西尔军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指挥步兵旅、军团和法国第二军。因领导1916年凡尔登保卫战而出名,成为当时的英雄。1917年4月任法军总参谋长,1917年5月任法军总司令,1918年获元帅衔。1920年出任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22年起为法国陆军总监,1925~1926年指挥法军镇压摩洛哥起义。1934年2~11月任陆军部长。1939~1940年任西班牙大使期间,与佛朗哥交往密切。德军进攻法国后,1940年5月18日出任副总理,6月14日出任维希政府总理,推行投降主义路线。1940年6月22日与法西斯德国签订《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1940年7月~1944年8月任维希政府元首,成为希特勒德国的傀儡。1945年4月被捕,同年8月因叛国罪被最高法院判处死刑,后改判终身监禁。
戴高乐(1890―1970)
法国政治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1959~1969)。1912年毕业于圣西尔军校。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6年在凡尔登战役中受伤被俘。1920~1921年任法国驻波兰军事代表团成员,回国后在圣西尔军校讲授军事史。1924年毕业于法国军事学院。1932~1937年在最高国防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其间发表军事著作,反对消极防御战略,大力倡导坦克战,但这些主张未被当局采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任坦克旅旅长。1940年5月升为第四装甲师师长,在前线积极阻击德军。6月任国防部副部长。法国战败后,在伦敦成立“自由法国”组织,任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6月18日在伦敦英国广播电台发表著名的六一八号召,呼吁法国人民在他领导下继续抗战。在伦敦领导自由法兰西(1942年改称战斗法兰西)运动,并逐渐建立起法国部队,引起国际上的重视。1941~1944年先后组织和领导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团结国内外抵抗力量,与盟国一起作战,为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1944年6月出任临时政府主席。由于在国家体制和宪法等问题上与3个政党组成的左翼政府意见分歧,于1946年1月辞职。1947年组织法兰西人民联盟,自任主席。1953年宣布退出政治活动,隐居乡间,从事著述。
1958年6月1日在法国陷入由阿尔及利亚殖民战争触发的严重政治危机的紧急时刻,出任第四共和国末任总理。12月21日当选总统。经过修改的新宪法,削弱议会权力,降低总理和内阁作用,扩大总统权限,1959年1月正式付诸实施。自此法国从资产阶级议会制国家改变为半总统制国家。1965年戴高乐再度当选。任职期间结束了阿尔及利亚战争,1962年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接着完成整个法兰西帝国的非殖民化。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大国控制,密切同联邦德国的关系,积极推动西欧联合,利用欧洲经济共同体为本国谋利。反对超国家欧洲,主张欧洲邦联制。坚持发展法国独立核力量,反对美苏控制,拒绝美国提出的多边核力量计划,抵制美苏签订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1966年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但仍保留为大西洋联盟的成员。1964年法国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戴高乐政府对内大力发展本国尖端技术和新兴工业,实现工农业现代化。1968年5月,巴黎大学生上街游行,得到各界支持,酿成五月风暴,戴高乐一度出走。1969年4月由于在两项有关社会改革提案的公民投票中受挫,他宣布辞职,后专心撰写回忆录。著有《建立一支职业军》、《法国和她的军队》、《战争回忆录》等。
丘吉尔(1874―1965)
英国政治家,首相(1940~1945,1951~1955)。出生在一个贵族世家。1894年毕业于桑德赫斯特军事学院。
1895年从军,曾参加英国在印度、苏丹和南非的殖民战争。1906年进入下院。主张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的关税政策。后历任殖民部次官、商务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和军需大臣、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殖民大臣等要职。在任海军大臣期间,大力加强海军实力,以回击德国对英国海上霸权的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年,英军在黑海海峡的盖利博卢战役中失利,同年11月丘吉尔引咎辞职。1919年1月丘吉尔出任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积极参与策划武装干涉苏俄。1922年,因不满自由党的政策而脱离该党。1924年任鲍德温内阁的财政大臣。1925年在英国恢复金本位制,企图恢复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1931年1月,因对保守党领袖的政策不满退出鲍德温的影子内阁。此后他被排斥在政府公职之外,专心从事写作。在此期间,他同保守党右翼一起,反对向印度独立的要求作任何让步。丘吉尔对来自德国的威胁不断发出警告,主张重整军备,反对张伯伦姑息德国侵略的绥靖政策,主张联合法国和苏联,依靠国际联盟来阻止德国的侵略。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丘吉尔任张伯伦政府的海军大臣,积极组织援助挪威的战役。1940年5月10日继张伯伦任首相,并兼国防大臣,立即把全国经济纳入战时轨道。丘吉尔政府拒绝德国的诱和,坚持对德作战,同时争取美、苏作为同盟者参战。为了保卫不列颠群岛,亲自视察海防、空防设施。他支持沦陷国家开展抵抗运动,支持沦陷国家的流亡政府。苏德战争爆发当天,丘吉尔庄严声明:“俄国人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就是美国的危难。”1941年7月12日签订《英、苏在对德战争中联合行动的协定》。8月9日,丘吉尔和罗斯福签署《大西洋宪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丘吉尔与美国缔结一系列条约,其中包括联合使用两国的军事和经济资源、成立联合参谋部等内容。1942年以时机尚未成熟为借口,推迟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先后参加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在处置战败的德国、波兰的疆界变动和政府组成等问题上,极力维护英国的利益。
1945年7月大选中,保守党失败,丘吉尔辞去首相职务。1946年3月5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这次演说揭开战后冷战的序幕。1948年10月9日,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一个把英美联盟、联合的欧洲、英联邦和英帝国连接在一起的三环外交的总方针。但由于战后英国的衰落未能实现。1951~1955年,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在执政期间签订1954年《巴黎军事协定》并缔结《东南亚防务条约》,继续对苏采取强硬态度。1953年,丘吉尔被封为爵士,获嘉德勋章,同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55年4月5日正式退休,但直到1964年7月一直任下院议员。
丘吉尔还是一位演说家、政论家和作家。著有《伦道夫?丘吉尔勋爵传》、《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和《英语民族史》等。
隆美尔(1891―1944)
德国陆军元帅。1910年开始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连长。后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官、骑兵营长。1935年任波茨坦军事学校教官。1939年任希特勒大本营卫队长。1940年任坦克第7师师长。参加侵法战争。1941年任驻北非德国远征军司令。指挥德军在北非击退英军,逼近亚历山大和苏伊士,他指挥的装甲部队行动迅速、机动,善于迅速突破对方战线,深入穿插,被称为“沙漠之狐”。1942年11月在阿拉曼战役中被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军第八集团军击败。1943年7月调任驻北意大利陆军B集团军群司令。1943年12月~1944年7月任驻法国陆军B集团军群司令,指挥诺曼底抗登陆战役。后因希特勒被刺事件受株连,被迫自杀。著有《步兵进攻》。
3.学术观点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间的不同观点
1.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二战的起点。日本帝国主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敌人,九一八事变是它争夺亚洲霸权、走向世界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起而抗击,是自1922年以来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的划时代的事件,此后,各国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逐渐开始不同形式的反法西斯战争。
2.二战开始于1935~1937年左右,这时,帝国主义国家面临新的经济危机,加紧侵略落后国家,帝国主义阵营分裂为两个敌对集团,法西斯国家的军事侵略行动成了互相呼应、有组织有计划的世界性战争。具体来讲,在西方,开始于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和1936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共和国;在东方,开始于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爆发了中国人民英勇的全面抗日解放战争。
3.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标志着二战的正式开始。二战是由几个法西斯国家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分别发动的,是由若干个战场共同构成的一个大战场,中国战场开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贯穿始终,其规模和重要性都具有世界意义,是和苏德战场平行的两大主要战场之一,它和世界其他战场,在战略上互相支援,紧密配合,构成了不可分割的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在20世纪30~40年代,被法西斯侵略的各民族已成为解决世界命运问题的积极力量,只由几个大国解决牵动世界全局性问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而中国的全面抗战开始于1937年。
4. 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是二战的起点。因为世界大战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影响和牵动世界的全局性问题,是对国际事务有重要影响或重要作用的互相敌对的大国,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所进行的战争。从世界战略来看,波兰战争是以英法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和殖民国家,与以希特勒为代表的法西斯侵略国家之间,在经济上、政治上的矛盾已经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在欧洲这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地区的总爆发。从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来看,无论在经济实力、政治野心、战略位置以及对英法的直接而现实的威胁等方面,纳粹德国都是法西斯侵略国家的主角,在当时,只有英法和德国有资格和条件打世界大战。由七七事变开始的中日全面战争没有越出国别的范围而成为国家集团之间的战争,也没有扩大到世界规模。
4.图画说明
法国投降地点
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为洗雪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的耻辱,德国特意将停战谈判地点选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的雷通德车站,1918年11月11日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停战协定即在此地法国元帅福煦的行军车厢上签署。德军特意将这节车厢从博物馆中推到轨道上。1940年6月21日下午,双方代表先后到场。本照片为希特勒检阅仪仗队的情景,照片中右侧左起第二人为希特勒,希特勒左侧手持元帅节杖者为戈林。6月22日,德国代表凯特尔和法国代表亨茨格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这节见证了两次停战谈判的车厢随后被德军运往柏林,后在盟军轰炸柏林时被炸毁。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波兰陆军主要由步兵和骑兵组成,拥有至少12个骑兵旅。英国军事学家利德尔?哈特认为:“波兰官方的军事思想可以说完全是落伍的,其部队的组织形态大致也是如此。他们没有装甲师和摩托化师,其旧式的部队也非常缺乏战防炮和高射炮。此外,波兰的领袖们也仍然深信大量骑兵的价值,并对骑兵冲锋的可能性寄以一种病态的信仰。就这一方面来说,他们的思想也许真正是已经落后了80年。因为远在美国内战时,即早已证明骑兵冲锋的无效──不过‘战马心怀’的军人们却始终不肯接受这种教训。”事实证明,在德国装甲部队的冲击下,骑兵根本无用武之地。本图为波兰骑兵在战争爆发前不久进行军事演习的照片。
德国装甲部队
与波军相反,此时德军的装甲部队早已集中编为装甲师。德军在波兰战役中使用的机械化部队共有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步兵师,共2 800余辆坦克。利德尔?哈特认为:“德国人在侵入时虽然动用40多个正规师,但其价值却远不如那14个机械化或部分机械化师。……决定胜负的就是它们的深入和快速冲刺,再配合空军在头顶上的压力。”本图为在波兰战役中一队德国坦克在战争废墟中停止行进的照片。图中前面的是一辆仅配有2挺机枪的Ⅰ型坦克,后边的是配有机枪和20毫米炮的Ⅱ型坦克。
德军进入巴黎
1940年6月5日,德军移师南下对法国发动总攻,兵临巴黎城下。6月13日,巴黎被宣布为“不设防城市”。次日,德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巴黎。图为一队德国炮兵穿过巴黎街道,经过爱丽舍宫时的照片。德国宣传部门立刻把这些照片发布给世界各大报纸,显示他们已完全胜利。
英军在北非作战
1940年夏季,北非战场开辟。意军作战连连失利,自德军到达后,北非战事渐呈胶着状态。图为一队英军士兵经过一辆被炸毁的德军坦克冲锋的照片。
5.参考资料目录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英]李德?哈特著:《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威廉?夏伊勒著:《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联邦德国]K?蒂佩尔斯基希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解放军出版社
[美]杰弗里?帕克等著:《剑桥战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
[英]阿德里安?吉尔伯特著:《闪击战》,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德]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著:《失去的胜利》,战士出版社
[英]温斯顿?丘吉尔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二卷《最光辉的时刻》,时代文艺出版社
[德]冯?梅林津著:《坦克战(1939―1945)》,战士出版社
徐蓝著:《埋葬法西斯》,华夏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赵利剑)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纪录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