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配后传看后感,从唱词的思想内容,人物情感等分析

当前位置: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天仙配》是我国一个美丽的神..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天仙配》是我国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到: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仙女: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寒暑,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你能说说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上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生活方式:男耕女织。特点:①自给自足;②以家庭为单位;③封闭性。(2)材料二。主要观点: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役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天仙配》是我国一个美丽的神..”主要考查你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沉重的赋税和力役&&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小农经济: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生产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少有交换。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脆弱性: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小农经济的发展:1、发展:(1)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所有制度的确立。(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商品交换,而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及交纳赋税。(3)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不完全等同。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形式,自然经济强调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4)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定的生产资料,有一定的劳动积极性,是促进我国精耕细作农业形成的主体。但小农的负担十分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5)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 2、地位:①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②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③它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④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⑤但是正由于小农经济牢固的存在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3、评价:(1)小农经济的积极性: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③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④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消极性:①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③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赋役:
在古代赋税和徭役的合称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秦始皇的残暴统治:秦统一后,虽然采取了一些促进社会发展的措施,但是,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和对人民的无限搜刮,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新的灾难,使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直接矛盾日益激化。(1)秦始皇对农民的统治和剥削是非常残酷的。田租、口赋、徭役和兵役是压在农民头上的沉重负担。(2)秦始皇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阿房宫和巨大的骊山墓,每年役使七十多万犯人和奴隶。繁重的徭役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3)对人民的严刑峻法,劳动人民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残酷的镇压。
不利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1、沉重的赋税2、沉重的力役3、贫者无立锥之地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主要内容:①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②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③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 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中国古代赋税和力役:
1、先秦时期(夏商西周):贡赋制,先秦赋税多以“贡赋”的形式存在。商代臣民向国君进献的财物称为“土贡”。西周土贡有皮帛、宗庙之器、绣帛、木材、珍宝、祭服、羽毛等九类,称作“九贡”。此外,还有军赋。&&&2、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赋税制度。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国家法律规定把公田交给耕者,“履亩而税”,即是承认了耕者对所耕土地的私有权。前590年作丘甲,按土地征收军赋。战国时,各国赋税制度不一,不能一概而论。&&3、秦朝:秦代赋税分为田租、口赋和杂赋三种。田租是按土地征粮,租率约为十分之一。口赋是按人头征钱,每人约缴120钱。杂赋一般是临时性的征调。这种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对封建地主有利,但也有利用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汉朝:&&&编户齐民:&①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当时农民的负担有:田租(土地税)、人头税、更赋、徭役、兵役等。&&&&②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③影响:赋役制度正式形成& 汉代的赋税主要是人头税和田租,此外还有一定的徭役。人头税分算赋和口赋两种。汉初规定,15至56岁的人,不管是男是女,每人纳赋120钱,叫算赋。7至14岁的小孩,每人每年纳赋20钱,叫口赋。田租按产量征收,一般三十税一。徭役分为劳役和兵役。成年男子一生要服两年兵役,每年服一个月劳役。&&&5、曹魏时期:实行新的赋税制——租调制,“收田租亩四升,户生绢两匹,绵三斤”。以定额田租代替汉代的订率田租,以户税代替汉代的人头税。租调制的田租租额较低,而且租额固定,增产不增租;户调以户为单位,增人不增调。6、西晋:&&&初年继续实行曹魏的租调制,在占田令颁布的同时,也颁布了新的租调制。课田制(田租制)和户调式是西晋的赋税制度。课田指的是应向国家纳税的田地数量。丁男(16-60)课田50亩,丁女20亩,次丁男(13-15;61-65)25亩,每亩纳粮8升。户调就是户税,丁男之户每年纳绢3匹,绵3斤;丁女或次丁为户者折半交纳。与曹魏相比,田租增加一倍,户税增加了二分之一。&7、北魏:& 前期规定,每年每户帛2匹,丝1斤,絮2斤,粟20石,调外之费帛一匹2丈,租调征收办法实行西晋征收户调所用的九品相通。&&186年,北魏颁布新的租调制&&&北魏前期兵役、徭役繁重。&&8、隋朝:&&隋赋役制度均承袭北朝,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施行以租(庸)调制为主体的赋役制度,征收的主要对象是均田农民。& &&规定:一夫一妇为一床,每年纳租粟3石,输调绢1匹,帛3两,单丁和奴婢,部曲,客女依半床交纳,丁男每年服力役一个月。开皇3年颁布新令,将成丁年龄由18岁提高到21岁,调绢由每年输1匹减为2丈,力役由一个月减为20天,开皇10年,又规定,年龄在50岁以上的丁男,可以免役收庸。&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9、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绵,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除了租庸调以外还有杂徭、色役等。10、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①募役法(免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作用: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②方田均税法内容:政府重新丈量土地,划定等级,按土地多少、好坏收取赋税。这是为了抑制兼并。& ③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11、明朝(后期):一条鞭法主要内容:& &&赋役合并;役入田亩;纳银代役& 第一、把田赋、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征收,原来按户丁征役的办法一并改为摊入田亩(实际执行过程中并未全部摊入,而是把力役按照人丁和田亩规定一定比例,部分并入田亩摊派)。&第二:一概由官府征银雇役,基本上演变为固定的丁银,取代了原先的“力役”。&第三,除苏、松、杭、嘉、湖地区仍征收本色漕粮以供皇室官僚食用外,田赋一概改收折色银。& &第四:简化征收手续,取消里甲征收的层次,直接由官府折办收解。&12、清(前期):摊丁入亩& 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将明朝藩王所占土地给予原种之人,免其变价,永为世业,叫作&“更名田”。措施:a、1712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要注意对人口数量的影响,1646年——顺治3年,全国人口大约8000 万人,康熙末年突破1亿,到1794年——乾隆59年,人口3亿。)&&&&&&&&&&&&&&&&&&&&&&&&&&&&b、1723年,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天仙配》是我国一个美丽的神..”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94973118981120342133538113273105466当前位置:
>>>黄梅戏《天仙配》的唱词中,最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特点的..
黄梅戏《天仙配》的唱词中,最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特点的是:A.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B.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C.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D.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黄梅戏《天仙配》的唱词中,最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特点的..”主要考查你对&&南方农业的发展,水稻和黍,农作物,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南方农业的发展水稻和黍,农作物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宋元时南方农业的发展: 1、工具的革新:开始使用不同土壤的圆头、尖头和犁铧。为了解决耕牛的问题,有些地区使用了人力操作的踏犁。 2、农业作物的种植:北方的粟、麦在江南大量种植。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了江淮流域。 3、经济作物的种植:棉花、茶树的种植得到推广。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强。 4、产量的进一步增加。“苏湖熟,天下足”。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成为重要粮仓。
占城稻:占城稻是出产于中南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占城稻以其原产地,位于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为名。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传入我国福建地区。根据我国古书记载,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经济重心的南移对农业的影响:中国的粮食生产结构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以粟稻为主,所谓“北粟南稻”,由于隋唐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是在北方的黄河流域,所以粟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格局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被打破。稻逐渐取代粟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麦紧跟而上,与粟处于同等的地位。形成了稻粟麦三分天下的局面。到了宋元时期,稻麦的地位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唐宋以后,南方地区各种土地的利用形式不断出现,加上大量的旱地改为水田,扩大了水稻的种植面积,同时耕作技术的不断提高,也大大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这使得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扶摇直上。在水稻向北方扩展的同时,麦类作物也在早有麦作种植的南方地区,由于有各级政府的鼓励而得以发展。宋代,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他们把原有的饮食习惯也带到了了南方,社会对麦类的需要量空前增加,以及佃户种麦所能获得的实际利益,因而促进小麦在南方的种植达到了高潮。南宋绍兴()初,出现了“竟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的局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稻麦二熟制。在稻麦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的同时,芝麻、油菜等也开始成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商周时农作物的种类:商周时的农作物种类,有属于谷类作物的黍麦等,也有属于经济作物的桑麻等。记载商朝谷物品种的资料,主要见于甲骨文。但甲骨文中所记的谷物名称的字,至今也并没有全部认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甲骨文编》所收的四千多字中,属于谷物的有黍、麦、禾、粟等。在商代以前,稻谷的生产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稷是比较重要的一种谷物。在文献记载中,稷常与黍字连称。黍和稷这两种谷物很相近,但黍有粘性,稷没有粘性。所以,在商朝,主要粮食作物黍、稷、麦、稻等都有了。 到了西周,农作物的种类就更加丰富,后世的主要农作物都已具备。黍,俗称大黄米。《诗经》讲谷物种类常以黍为首,可见其地位重要。《论语·微子》“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食”,可见黍为待客细粮。稷,周人称始祖为后稷,又以社稷为国家的代称,可见稷在周人心目中有很高地位。稷是黍的一个变种,一般常指秆上无毛,散穗,子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有时作为粟的别称。麦,在周代已是主要粮食之一。周代粮食品种已有大麦、小麦之分,主要供蒸煮后粒食。麻,麻是古代庶民布衣的主要原料,麻秆可以为薪烛。除此以外,麻子也是粮食的一种,周人将麻与禾、麦并称,说明麻很受重视。稻,周代时南方、北方都有大量种植。
早期农业生产的发展:(1)中国农业的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三个起源地之一,独立起源,自成体系。较早形成了北方种植粟黍、南方种植水稻为主的格局,并形成了以种植业为核心、农牧采猎并存的结构。中国古代农业是中华文明发生发展的基础。(2)早期农业包括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早期阶段。原始农业阶段人们使用木石工具,生产技术上主要采用刀耕火种,实行撂荒耕作制。传统农业的早期阶段也就是夏商周时期,生产力有所进步。木石工具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出现了金属工具。生产技术进步,休闲制取代撂荒制,农作物种类更为丰富,精耕细作技术在某些生产环节出现。 &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2、春秋末年,我国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 3、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铁农具和牛耕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铁农具和牛耕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由于广泛使用铁农具和牛耕,耕地面积和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使单位生产和个体经营的特色的小农阶层成为社会基础的可能,井田制中“千耦其耕”的奴隶集体耕种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分散的,一家一户制的封建经济形式兴起了。
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的作用:1、经济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政治上:使得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状况:
我国最早使用铁农具的记载:
我国铁农具的最早使用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这是我国有关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的最早文字记载。在湖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曾发现一批铁农具。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上记载的铁矿山达三十多处。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战国之际,又创造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用来制造韧性铸铁农具,从而使铁农具得以广泛使用,这项发明比西方早2000多年。小农经济: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生产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少有交换。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脆弱性: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小农经济的发展:1、发展:(1)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所有制度的确立。(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商品交换,而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及交纳赋税。(3)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不完全等同。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形式,自然经济强调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4)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定的生产资料,有一定的劳动积极性,是促进我国精耕细作农业形成的主体。但小农的负担十分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5)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 2、地位:①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②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③它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④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⑤但是正由于小农经济牢固的存在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3、评价:(1)小农经济的积极性: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③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④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消极性:①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③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发现相似题
与“黄梅戏《天仙配》的唱词中,最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特点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72347227139266285268858254919261835(doc) 黄梅戏《天仙配》改编的文化美学问题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doc) 黄梅戏《天仙配》改编的文化美学问题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当前位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黄梅戏的抒情性1952年底和1954年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黄梅戏的抒情性
  1952年底和1954年秋,上海举行戏曲调演和汇演,《天仙配》《夫妻观灯》《打猪草》轰动大上海。当时的观众评价《天仙配》:“以意境表演为主,演得太美了。黄梅戏那种丰富而生活化的舞蹈,演得太优美了。”“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这些与山水景物紧密相连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词句,没有哪一个热爱黄梅戏的人不乐意接受。它清新自然纯朴,好听好看好懂。  黄梅戏以抒情而见长。这一艺术风格既是剧种精神的集中表现,也是它的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基础。黄梅戏的抒情性依赖于剧目内容和声腔。  戏剧剧本的创作是前提和关键。一定要写好人物的不同凡响的遭遇,写好人物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的性格、命运,创造奇特的有利于人物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情境和意境。比如《血掌记》中公子林中德在黄府花园血染手掌并丢失白扇而被打入死牢,《双合镜》中小姐秦秀英为搭救公子张德义而被父亲逐出家门,后戴发为尼仍忠贞不贰。没有一个抒情性良好的剧本,一切都是无米之炊。  黄梅戏音乐唱腔的个性特色和格调,既是黄梅戏抒情风格的重要内容,又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黄梅戏的音乐唱腔是一个丰富而完整的音乐体系,它的花腔小调即曲牌体部分直接来源于民歌等乡野小曲小调,表现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劳作中的欢乐和忧愁。它的以平词为核心的板腔体套曲代表着黄梅戏音乐主腔的整体风貌。这一体系由平词、数板、对板、火工、彩腔、花腔、二行、八板、阴司腔、仙腔等组成。每一个腔体都能独立地表达一个特定的音乐形象即戏曲唱词的某种思想内容,而且把它们耦合交叉等联系起来就更能表达更加丰富深刻复杂多变的思想内容。如彩腔、花腔、仙腔等,具有表现愉悦、欢乐的特点,《天仙配》中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女驸马》中的“谁料皇榜中状元”,都较好地表达了主人公在特定情境中的欢乐愉悦之情。平词一般用于表现剧情和人物的诉说、表白、介绍原委等,主要是叙述情况,但《天仙配》中董永唱的“含悲忍泪往前走”,《女驸马》中冯素珍唱的“民女名叫冯素珍”,都是以平词为主调揉进了其他腔调的唱段,观之听之,哀怨惆怅、悲凉苦闷之情立即涌上心头。“好听”是广大戏迷观众对黄梅戏声腔艺术的共同评价。“好听”虽然不能等同于黄梅戏音乐形象的抒情,但黄梅戏艺术的抒情性特质又主要是通过其音乐声腔的个性特色而充分体现出来的。  皖江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乡情,是黄梅戏抒情风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因素。无论是湖北的采茶歌、江西的采茶调,还是怀宁的小调、桐城的民歌、岳西的高腔和青阳腔,都是在黄梅雨季倾诉着忧愁哀怨,演绎着离散悲欢。这些曲调表达了人间的不平和真情,传颂着皖江山水里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乡音源源不断地向皖江两岸流淌、聚集,经过新中国成立前150年的孕育,终于酿成一个具有哀怨缠绵、婉转悠扬的抒情风格的剧种即黄梅戏。(摘编自胡亏生《黄梅戏风貌》) 1.从原文看,下面对“黄梅戏的抒情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抒情性是黄梅戏的艺术风格,黄梅戏富有艺术感染力,离不开它的抒情性风格。 B.抒情性是黄梅戏的艺术特征,只要有抒情性良好的剧本,就能体现黄梅戏的抒情风格。 C.黄梅戏的抒情性在唱腔上表现为它具有个性特色和格调,一般观众则评价为好听。 D.黄梅戏的抒情性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皖江地区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乡情。 2.下面对黄梅戏声腔艺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梅戏的腔调直接来源于民歌等乡野小调,表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欢乐和忧愁。 B.套曲代表了黄梅戏音乐的最高水平,这一体系以平词为核心,包括了数板、对板等腔体。 C.平词具有表现剧情和人物的诉说、表白、介绍原委等功能,它也可以独立表达人物情感。 D.只有将黄梅戏的各种腔体进行耦合交叉,才能表达更加丰富深刻复杂多变的思想内容。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仙配》以优美的意境表演,生活化的舞蹈表演,深深地打动了观众,人们喜爱它的清新、自然、纯朴。 B.《天仙配》的唱词充满诗情画意,与山水紧密相连,是打动观众的重要因素,可见黄梅戏的抒情性依赖于唱词。 C.黄梅戏剧本创作中,在情节的安排上强调在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的性格命运,创造有利于抒发人物感情的情境。 D.从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看,它是经过较长时间孕育,表达了皖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浓郁抒情风格的剧种。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安徽省模拟题
1.B 2.C 3.B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黄梅戏的抒情性1952年底和1954年秋,..”主要考查你对&&现代文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⑤论据: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 ⑤记叙顺序:顺叙:按照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从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局。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插叙: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⑥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描写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从描写对象的自然属性来分,可以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兼写人物和场景)。环境描写又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从描写的角度来分,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⑦表达方式: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记叙(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⑧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
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二、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2、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3、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4、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5、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6、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7、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8、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9、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解题方法:
1.纵观全篇把握主旨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2.理清脉络划分层次《报秋》全文共九个自然段,一至六段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感情脉络是:由玉簪花“探出头来”“报秋”引得作者“一惊”写起,随即“怅然”,又想到玉簪花的顽强、谦让、洁净和特有的芳香,归结到“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的失落、不安和焦虑。七至九段为第二部分:从兄长寄来的词中有所领悟,悟出“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的人生哲理,从而坚定“领取生活”的人生态度。
3.检索范围准确摘取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4.综合分析全面考察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5.认清手法明确作用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2).拟人搜索(3).反衬(4).对比(5).反复(6).排比(7).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黄梅戏的抒情性1952年底和1954年秋,..”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7603514407822453115908822407527141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仙配黄梅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