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康熙年制玉壶春瓶苏吉康熙为什赐他皇凉伞

王士禛蒙赐康熙墨宝知见录
王士禛不仅以“读书博学善诗文”深得康熙帝恩宠,而且因勤谨职守、洁己爱民的良好政声颇得康熙赏识。从1677年被康熙多次考察,到1704年因宫廷权力之争的深层次原因被罢官,王士禛与最高统治者的密切接触长达27年。其间,他屡蒙御赐墨宝,获得封建社会文人和官吏难得的礼遇。笔者迄今知见康熙赐王士禛御书十三件,按所赐时间先后分述如下。
(一)康熙御书“存诚”
题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现藏何处不详。
王士禛《池北偶谈》卷二载:“上优礼儒臣,癸丑赐宴瀛台,翰林官皆与。戊午(1678年),士禛同陈、叶二学士内直……又赐御书,人二幅,士禛得‘存诚’二字、唐人张继《枫桥诗》,廷敬得‘龙飞凤舞’四大字、唐诗一首(曲江垂柳一条条)。方蔼得‘存诚’二字、唐人崔国辅诗(遗却珊瑚鞭)。别赐士禛石刻二幅,一‘清慎勤’三大字,一‘格物’二字。谕云:‘去冬曾以石刻赐经筵诸臣,时尔士禛未与,故特颁赐。’”
《康熙起居注》十七年戊午闰三月二十八日:“是日,上召翰林院掌院学士陈廷敬、侍读学士叶方蔼、侍读王士禛入侍内庭,蒙上赐御笔大字各一幅,行草唐人五、七言诗各一幅。以廷敬等曾赐御书墨刻,士禛未预,仍赐士禛墨刻二幅。”
&存诚,心怀坦诚。语出《易·乾》:“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二)康熙御书张继《枫桥夜泊》诗
题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现藏何处不详。
蒙赐经过同(一)。
张继《枫桥夜泊》诗记叙了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全诗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三)康熙御书“清慎勤”
题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现藏何处不详。
蒙赐经过同(一)。
关于康熙御书“清慎勤”,王士禛的笔记著作多有记载。《池北偶谈》卷一云:“初,上以御笔颁赐内阁翰林起居注诸臣,即部院大僚皆不得与,惟刑书蔚州魏公(象枢)一拜赐耳。康熙二十一年,广西巡抚郝浴疏请颁赐御笔‘清慎勤’三大字,部议俞其请,遂遣官遍赐各直省督抚云。”在罢官里居后所撰《古夫于亭杂录》中,王士禛提到:“上尝御书清慎勤三大字,刻石赐内外诸臣。士禛二十年前亦蒙赐。”(卷一)
“清慎勤”语出《三国志·魏书·李通传》:“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宋代吕本中在《官箴》中引此三字曰:“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康熙御书“清慎勤”赐内外诸臣,很大意义上是借此表明对官吏的政治要求,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 (四)康熙御书“格物”
题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现藏何处不详。
蒙赐经过同(一)。
“格物致知”源于《礼记·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按照南宋朱熹学说观点,“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格物”的含义为,穷究事物的道理,推就事物的原理。
&&& (五)康熙御制诗
题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现藏何处不详。
康熙十七年(1678年),王士禛在翰林院侍读任上。《康熙起居注》康熙十七年戊午八月二十一日:“是日,上以内大臣、辅国将军额奇侍从禁廷,勤劳善射,御制诗一章赐之。命学士陈廷敬、侍读学士叶方蔼、侍讲学士张英、侍读王士禛、中书舍人高士奇各倚韵和诗一章。”二十二日,“上命携名字印章入内,各书昨日和御制诗一幅,即发养心殿装潢,随御笔同赐之。自是每有御制,必命和进。”
(六)康熙御书素缣
题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横106厘米,高36厘米。石刻现藏桓台县忠勤祠(新城王氏家祠)。
忠勤祠流散石刻展室现存一块不完整的汉白玉材质石刻,上有“程日近林风吹送枣花香”十个大字,分五行排列。从字面看,十个字不能成句,难以看懂。
王士禛《居易录》卷三十一载:“(康熙三十八年)五月二十三日,臣左都御史王士禛内值南书房,蒙恩赐御书素缣一幅云:‘瞳瞳曙色上帆樯,野水波添满路光。知是皇畿程日近,林风吹送枣花香。’盖舟行御制近诗也。有御玺三,曰佩文斋,曰康熙御笔,曰万几余暇。”
这首诗的最后十个字,正是忠勤祠不完整石刻上的十个字。可以推断,这块石刻是康熙御书石刻的后半部分。石刻的前面部分目前尚不知去向。
&&& (七)康熙御书唐韦庄《袁州作》诗句
题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现藏何处不详。
《居易录》卷三十一载:“(康熙三十八年)六月二十日内值,蒙恩再赐御书大字一联云:‘烟霞尽入新诗卷,郭邑闲开古画图。’御玺三:曰佩文斋,曰康熙御笔,曰保和太和。”
“烟霞尽入新诗卷,郭邑闲开古画图”为唐韦庄句。韦庄(836-910年),晚唐五代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诗人韦应物四世孙。该联出自韦庄七律《袁州作》。全诗为:“家家生计只琴书,一郡清风似鲁儒。山色东南连紫府,水声西北属洪都。烟霞尽入新诗卷,郭邑闲开古画图。正是江村春酒熟,更闻春鸟劝提壶。”这是诗人遍游江南时对宜春文风大盛的生动写照。
(八)康熙御书《冯奉世传》语
题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现藏何处不详。
《居易录》卷三十一云:“(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三日,进呈编次上谕皇太子塞外用兵机宜,蒙降御笔云:‘善用兵者,役不重兴,粮不三载,故师不久暴而天诛亟决。’下注‘汉书’二字。宸翰用朱书,结构精密遒紧,盖引《冯奉世传》中语,仰瞻叹美者久之。”
(九)康熙御书“带经堂”
题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长1103厘米,宽65厘米。纸本。现藏滨州市文物管理所。(注:1983年10月,桓台县由惠民地区即今滨州市划归淄博市。该文物一直未移交。)
《居易录》卷三十三载:“(康熙三十九年)六月二十八日,特赐刑部尚书臣王士禛‘带经堂’御书匾额,令中官送大学士张英处转颁臣寓。二十九日五鼓,赴畅春园谢恩”。
“带经堂”御书用黄龙金色花绫装裱。“经”字上钦有“康熙御笔之宝”六字三行玉玺。卷首镶有800厘米的空白页,无题跋。“带经堂”三字,雄浑庄严,用笔坚劲厚重,气势磅礴。
王士禛门人翰林庶吉士朱书《御书带经堂记》一文云:“新城王公为御史大夫时,御书‘带经堂’额大字颁赐,朝士荣之。公侈君赐,既揭于所居之堂,而命书记之。‘带经’之说,昉于汉,御史大夫倪宽少贫,常带经而锄。公生华胄,弱冠掇高科,历显仕四十余年矣,知遇之隆,近古未有。”
“带经”出自“带经而锄”,《汉书·卷五十八·倪宽传》载,汉朝倪宽跟着孔安国学习五经,由于家境贫寒,靠为人佣工维持耕读生活。他少有大志,每次下地劳动,总将五经挂于锄钩,休息即读。“带经而锄”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康熙御书“带经堂”匾额赐王士禛,用意不言自明。
因为康熙赐额,带经堂还曾作为一处宅第的名字。《重修新城县志》有“带经堂在南门内街中,旧为明大司空毕亨里第,后王大司徒之垣居之,继大司寇士禛居之,其正厅康熙三十九年赐额”的记载。历经岁月沧桑,新中国成立前夕,带经堂仅剩大厅七间、大门三间、影壁墙及石狮一对。后来所有建筑被毁,遗址在桓台县新城镇城南小学原院落。
(十)康熙御书唐刘商《裴十六厅即事》诗
&题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现藏桓台县博物馆。
《居易录》卷三十三载:“(康熙三十九年)七月二十四日,与诸公内值,赐御书唐诗湘竹金扇,其一面画人物山水花鸟。臣得人物,其诗乃‘主人能政讼庭闲’云云。末题‘临董’二字,小御印引首曰‘中和’,后曰‘康熙宸翰’。”
平时除了公务,王士禛居家垂帘读书,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康熙曾不无赞赏地对别人说,王士禛“居家除读书外,别无他事。”(《康熙实录》卷二百四十)。在康熙眼里,王士禛不仅为官勤谨职守,而且手不释卷,颇有名士之风。他在赐给时任刑部尚书王士禛的湘竹金扇上,亲笔题写了唐代诗人刘商《裴十六厅即事》诗:主人能政讼庭闲,帆影云峰户牖间。每到夕阳岚翠近,只言篱障倚前山。
诗的前两句赞赏时为刑部官司的裴十六善于理政,前来诉讼者很少,官衙显得很清闲;后两句赞赏裴十六不以长官自居,口中所谈论的都是山中的隐居乐趣。康熙将此诗题于扇面赐予王士禛,很显然是借此赞赏王在刑部尚书任上一方面“能政”,另一方面又超然物外。
康熙是怀着“察吏安民”的宏大计划登上皇位的。他曾经说过“每念民生之休戚,由于吏治之贪廉。”王士禛宽政慎行、洁己爱民的为官理念及其实践,顺应了康熙“宽则得众,治天下之道,以宽为本”“竭力以清廉之士立朝,以整肃宦纪,澄清吏治”的思想。除了杰出的诗文成就,这或许是王一度得到最高统治者赏识的另一原因。
(十一)康熙御书“信古斋”
题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长151厘米,宽57厘米。绢本。现藏桓台县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
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一载:“康熙庚辰夏六月二十八日,蒙恩赐御书‘带经堂’匾额,谨纪述于《居易录》末卷。今年壬午(1702年)四月六日,再蒙恩赐御书‘信古斋’匾额……”
“信古斋”典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信而好古,信,相信,也有考信的意思。考信,就是经由考证给出文献表述的事实。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孔子说:“传述经典而不从事创作,考信传统文献又爱好经典古籍,我心下自比于商代的老彭。”台湾学者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对“信而好古”这样解释:“他(孔子)在这里说自己‘信而好古’,就是说明他作学问的态度,实在非常相信而喜欢传统的文化,把它保留下来。”康熙御赐王士禛“信古斋”匾额,意谓其尊崇先贤,有古人遗风。
康熙本人曾作过《信古解》一文:“学以求古人之是也,非以求古人之非也。六经之义蕴,博大精奥,有终身探索之而难尽者。自后世好异之徒,喜立己说以争衡于世,于是离经悖道,无所不至,而身心之所者多矣。究之古人之论,其理常昭于千古。而彼之所非议古人者,卒不能行其所独是也。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又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夫以孔子之神圣,而一则曰好古,再则曰好古,绝未尝有一端辩驳古人者,惟汲汲皇皇以深穷其理,遵循其训而已。此其何故也?夫亦曰我之学于古者,求其有益于吾身吾心云尔。岂以是求异于古人为哉。慨自孔子殁而异端邪说纷争并起,互相抵牾,大道愈晦,于是不知而妄作,肩相望也。赖有宋濂洛关闽诸儒,起而阐明经学,圣人之道复著,使后之人笃信其说,以求古人之所为是者,是亦世道之幸矣。朕故作此解,以导世之惑于异学者。”(《康熙御批》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年版)
“信古斋”匾额正中上方有“康熙御笔之宝”印一枚。
(十二)康熙御书绢素大字
题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高3米,宽0.9米。绢本。现藏桓台县博物馆。
《香祖笔记》卷一载:“(1702年)壬午六月初九日,召集内阁九卿及翰、詹、卿、寺、科、道各部郎中四品以上官于保和殿,传上谕云:‘寻章摘句,华丽词藻,非帝王之本。朕四十余年,惟日兢兢,未尝少释万几,自警有始无终之诮,念兹在兹也。政事之暇,颇好书射,历年以来,所积临摹字幅,赐卿等观之。’臣士禛得绢素大字一幅,共二十七字,云:‘惟正是视,玄黄匪惑,非礼不观,仪型是则。慎尔所觌,无愆斯德。临米芾。’首尾凡小玺三,曰渊鉴斋(长寸余,阔八分,白文)、康熙宸翰(方一寸三分,白文)、敕几清晏(方一寸四分,朱文)。是年七月二十三日恭纪。”
康熙喜爱古人书法,常将所临大家作品赐予他人。这幅临米芾体绢素大字,内容为教诲人们如何做人做事。
(十三)康熙御书《虎丘》诗
题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现藏何处不详。
《香祖笔记》卷二载:“(康熙四十二年)五月十五日,朝退,御乾清门,赐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御书扇各一。士禛得御制《虎丘》五言律诗一首。前有‘畅春’小印,后有‘康熙宸翰’‘稽古右文’二印。”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朝入主北京后,出于治理国家的需要,尤为重视汉文化的学习,这其中包括书法。自康熙始,历代清帝都要在正月初一写“福”字赐皇子、王公近臣及各省督抚,以示恩宠。客观地说,康熙御赐墨宝,体现了他的文治思想,表明了他好学工书的品格,当然蒙赐者为他赏识也是重要原因。
除本文所述,康熙应该还有御赐王士禛的墨宝。此外,还有尚不能确定蒙赐的墨宝。如《居易录》卷三十一云:“(康熙三十八年)闰七月十五日,以河鱼腹疾未入直。是日,蒙赐南书房诸臣人御书二幅。内臣以臣士禛偶病未入直,复命明日启奏。奉旨:今日事多未暇,回时补赐。”康熙是否补赐?补赐御书内容为何?均需考证。
对屡蒙御赐墨宝,王士禛感念不忘。他在《香祖笔记》(卷一)专门记录:“回忆戊午夏初蒙恩赐‘存诚’‘格物’二匾,已二十五年矣。二十五年中,三蒙御笔题赐堂额,荣宠逾涯。宋学士苏易简获赐飞白‘玉堂之署’四字,一时辄侈为盛事。臣之蒙恩,何啻什倍。恭为摹刻,悬于蓬荜之居,而什袭御墨于宝椟,谨纪颁赐年月,以示世世子孙勿忘报称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爱新觉罗·福临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爱新觉罗·福临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日—日),第三位,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第九子,崇德三年(1638年)出生在永福宫,生母为博尔济吉特氏。年号顺治,在位十八年。[1]顺治皇帝六岁,由叔父摄政王和硕睿亲王辅政。顺治元年(1644年),,入主。同年,顺治皇帝迁都北京。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福临提前。面对全国出现新的抗清高潮,福临同大臣经过反复筹商,决定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一方面实行“招降弥乱”的;一方面重新起用经略、、、、等处。使局势逐渐好转,为日后进攻云贵,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顺治十年(1653年)为了恢复战乱破坏的,顺治帝采纳等人的建议,设立兴屯道厅,推行。十四年,又积极鼓励地主、乡绅招民垦荒。对地方官员制定《垦荒考成则例》,按垦荒实绩,分别予以奖惩。同年,编成《》颁布天下。这些措施,使濒于绝境的农业生产,开始有了转机。[2]顺治帝对整顿甚为关注,派巡视各地。惩治了一批贪官污吏。为了提高的办事效能,顺治帝比较注意发挥的作用。[3]顺治十六年(1659年),除东南沿海之外,全国的领土基本得到统一。[2]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享年二十四岁。庙号世祖,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葬于之,遗诏传位第三子。[2]
纠错 关闭纠错
所处时代中国清朝民族族群出生地盛京永福宫(今沈阳故宫)出生时间日(三年)去世时间日(顺治十八年)主要作品《》主要成就的首位皇帝,迁都北京,整顿吏治,稳定秩序,统一全国。谥&&&&号章皇帝父&&&&亲皇太极母&&&&亲前&&&&任清太宗皇太极继&&&&任清圣祖康熙帝逝世地[2]陵&&&&寝
主词条:、
三年(1638年)正月三十日,福临生于,其母顺治帝为永福宫,博尔济吉特氏,即。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清太宗驾崩,由于未预定储嗣,所以在这一突发事件后,在其第十四弟掌的和硕睿亲王与其长子肃亲王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之争。争夺者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精明的多尔衮随机应变,提出以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帝,由和硕郑亲王和他共同辅政,结果获得通过。福临于八月二十六日登上盛京笃恭殿的鹿角宝座即帝位。次年改元 。[4-5]
顺治元年(1644年)三月,的攻陷,自缢而死。[6]四月,固山额真等人以悖妄罪告发肃亲王豪格,福临废豪格为庶人,他的党羽俄莫克图等人全部处死。晋封为多罗饶馀郡王。大学士向多尔衮进谏,应当趁机进入。福临命命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并赏赐多尔衮以及从征的诸王、贝勒、贝子。[7]主词条:、、
明山海关守将遣使向多尔衮乞师讨伐李自成。[8]四月二十一日,答应援吴的清军便在击溃了李自成派去切断吴三桂后路的部农民军,四月二十三日,李自成与吴三桂军激战于前,一时,双方鏖战至中午,吴军逐渐实力耗尽,为农民军包围。接着清军猝然袭击,农民军失利,李自成败退京师。清军正式入关。[9]五月二日,清军进占京师。多尔衮奏请六岁的福临迁都京师。六月,福临令仍然担任同官一起处理政务。[10]九月,自迁都,十月初一,在多尔衮率领的诸王以及满、汉大臣的劝进下,福临即皇帝位于。[11-12]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13]此举标志着由地方政权开始转化为统治全中国的中央王朝。
顺治二年(1645年)初,清廷集中军力分两路攻入,一路由英亲王率领,吴三桂为前锋;一路由豫亲王率领,为前锋。李自成迎击于,经过激烈的战斗,农民军放弃,东下。[14]四月,农民军来到湖广,李自成遭到当地武装的袭击,死在。四月二十五日,清军攻占。多铎陈兵,于五月初九占。[15]多铎遣贝勒、贝子屯济等率军追击于。不久,多铎将弘光帝及伪太子一并解往北京斩首。[16]
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福临以肃亲北京紫禁城王为靖远大将军,率师西征。[17]增定俸禄给养的规定:最高的是摄政王年俸银两千两,最低的是骁骑校三十两。二月,罢黜旧设部院,派遣在京户、兵、工三部满汉各一人驻,分理各部事务。[18]十月,和硕德豫亲王还师北京,福临亲自出城迎接并慰劳。[19]、修缮完成。[20]制定皇帝行幸迎送的大礼。十二月,位育宫(即)修缮完成。福临规定诸王入朝乘坐的轿子及列朝坐次的礼仪。[21]
顺治四年(1647年)正月,福临因郑亲王府邸殿堂的台基逾制以及擅用、,罚银两千两。三月,《》修成,福临下令停止。[22]七月,福临加封豫亲王多铎为辅政叔德豫亲王。[23]多尔衮因为抓住把柄罢免了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的权力,由此,多尔衮开始一人独揽朝政。并且摄政王对皇帝停止行跪拜礼。[21]
顺治五年(1648年)三月,郑亲王济尔哈朗因罪被降为。[24]肃亲王豪格获罪,但是福临以不忍心处置他,将其幽禁起来,不久便为多尔衮害死了。[25]闰四月,恢复济尔哈朗和硕亲王的爵位。[26]七月,初步设立汉人尚书、。[27]规定诸王、、、公、公主、等人应该使用的金器数目。八月,福临规定允许满汉官民互相嫁娶。十一月,福临于举行祭天大典,祭祀太祖皇帝。追尊太祖以上的四世为皇帝。[28][21]
顺治六年(1649年)正月,定的官制。三月,豫亲王多铎薨,摄政王多尔衮还京奔丧。[29]四月,太宗中宫皇后薨。[30]六月,英亲王向摄政王多尔衮争叔王衔,被多尔衮论罪并罢免他的职务。[21]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出猎的顺治帝摄政王多尔衮在逝世,使得福临可以提前。[31-32]
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福临开始亲政,时年十四岁。同年八月大婚。[33]多尔衮病逝后,顺治开始摆脱傀儡地位,对多尔衮实行了削除封号爵位、罢撤庙享谥号、籍没家财等身后惩处。为加强,他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又采取了停止,放宽等一系列缓和的措施。尽管福临很想有番作为,也颇为中原文化所吸引,但终因他周围尚未形成一支以他为主导的强有力的政治势力,致使他的计划暂时搁浅[12]。
顺治九年(1652年)二月,福临加封郑亲王济尔哈朗为叔和硕郑亲王。[34]三月,为加强君主集权,福临取消诸王、贝勒、贝子管理六部事务的权力。[35]四月,福临采纳了的建议,规定皇帝一月三朝,春秋两季各举行一次。设置官员。[36]规定一切礼制。九月,福临拟定亲自出迎的。十二月,顺治帝于召见。在每旗设置,只要是未受封的之子十岁以上均可入学。[21]
顺治十年(1653年)正月,福临下令要改变仅有满臣奏事的局面,此后,凡章奏,令满汉侍郎、卿以上会同奏进。[37]福临阅读《》,问大臣历史上的各个圣明之君谁最优,对他说,而顺治帝以为的各种立法可以有利于后世。[38]三月,赐太常卿号通玄教师。命令各部院奏事停用绿头牌。四月,亲自测试翰林官等人。此时,陈名夏案发生,二十八名汉官遭到训斥。五月,增置内三院汉大学士,院各二人。设立,谕戒宦官干政,所设太监级不过四品。八月,将太宗皇帝的第十四女和硕公主下嫁平西王吴三桂之子。二十四日,废除皇后为静妃。[21]
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皇三子(即康熙皇帝)生。[39]六月,立科尔沁镇国公绰尔济女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40][21]
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修《顺治大训》,并且编纂《资政要览》。四月,下诏修《太祖圣训》、《太宗圣训》。五月,郑亲王济尔哈朗病逝。六月,福临封为和硕庄亲王。命名宫禁为,后山为,西苑南台为。命内十三衙门立铁牌,严禁内监干政。[21]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册为“贤妃”,十二月,晋封为皇贵妃。[41]顺治十四年(1657年),福临开始接中南海万善殿触和尚,成为信徒。这年深秋,福临驾幸,在太监的带领下到了,见到了龙池派和尚憨璞生性聪慧,福临和他交谈非常契合,因此对佛教产生了兴趣,所以于十月四日于南苑召见憨璞,以后又不断召见,详细询问佛教界的德高望重的人。他得悉龙池派内许多著名和尚的情形,对他们非常向往。[42]
顺治十五年(1658年)九月,福临遣使赴江南召名僧玉林琇来京,玉林琇清高自持,多次辞谢不应召,使者不许。[43]
顺治十六年(1659年)二月,玉林琇入京面见福临。福临当即封他为“大觉禅师”,并以禅门师长礼待玉林琇,自称弟子,并请求他起法名。玉林琇再三推辞,福临不许,并要用丑些的字眼命名,玉林琇写了几个字,福临选了一个痴字,法名行痴。[42]四月,玉林琇请求回去,福临赐给他黄衣、金印,派遣官员送他回去,并令使者召玉林琇弟子茆溪去京师。福临又封憨璞聪为明觉禅师。由于憨璞聪的推荐,福临在玉林琇离京前一月即闰三月遣使往浙江召龙池派另一位名僧木陈道忞进京。这年七月茆溪行森应召到京。福临是从玉林琇语录中发现茆溪行森最好,特指名将其召来。福临在接见茆溪行森,问答佛法过程中,福临不断地点头叫好。福临自亲政一开始,也曾雄心勃勃,力图振兴,政治一新,顺治帝雕像但却力不从心,致使矛盾重重,他已疲惫不堪了。在董鄂妃未薨逝前,他曾对弘觉道忞禅师说:“老和尚在朕三十岁的时候来为朕祝寿,也许可以等到。玉林琇说来给朕祝四十大寿,朕绝不会等到了。”他已自觉骨瘦如柴,体力不支,难以挨到四十岁,顶多勉强可以活到三十。他的精神支柱已轰然坍塌,已觉不久于人世,再也无力支撑这座辉煌的帝国大厦了。[44]
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病逝于,福临陷入了痛苦之中,而政治上的苦闷也困扰着他。这时只有佛法使他还有所寄托,所以他再萌生出出家之念。大约在九、十月之交,福临决心出家,由茆溪森剃度成了光头天子。十月十五日,茆溪森本师玉林通琇禅师奉诏到京,听说他的徒弟已为皇帝剃发,勃然大怒,立即命令众人堆积柴火准备烧死茆溪森。因此他劝福临说:“如果以尘世之法论的话,皇上应该永远坐在皇位上,上可以安定圣母的心,下可以使得民众安居乐业;如果以出世之法论,皇上也应该永久做君主帝王,对外可以保护操持佛法的人,对内住一切大权菩萨智所住处。”福临听从了他的谏议,允许蓄发,暂时罢了出家的念头。[45]茆溪森也因此免于被烧死,当月便离开京京城回南方去了。福临虽然不再出家,但内心已然完全受到了佛法的熏陶。[46]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他安排出家为僧即位的第三子玄烨。这天他亲临观看吴良辅出家仪式。归来的当晚即染上天花,发起高烧来。他预感病体沉重,势将不支,初六日深夜急召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原内阁学士入,口授遗诏。王熙、麻勒吉二人退至下西围屏内,以初七一天的时间撰拟。一共三次进给皇上预览,皇帝三次亲自斟酌,刚到晚上才决定。[47]当夜,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帝与世长辞了。[48]福临晏驾后,麻勒吉及侍卫贾卜嘉二人手捧遗诏去奏知皇太后,马上向诸王贝勒贝子公大臣侍卫等人宣布。遗诏立八岁的皇三子为皇太子,继帝位,命、、、为辅政大臣。
遗诏实为罪己诏,共罗列十四条罪过,主要是未能遵守祖制渐染汉俗,重用汉官致使满臣无心任事,几乎完全否定了他自己一生中最有光彩的政绩。至于这是否福临本意,即这十四条是否福临过目批准的已无从知晓。但却留给了后世之疑:遗诏公布前先奏知皇太后;遗诏的主要起草者王熙事后对此守口如瓶。因此,人们有理由说遗诏本出太后授意,确实是母亲责备儿子的话。
福临崩后,梓宫放在了景山寿皇殿。四月十七日,由再次进京的茆溪行森执行火化仪式。火化后宝宫(骨灰罐)安葬于遵化马兰峪,是为孝陵。庙号世祖,谥号章皇帝,后世累有尊谥,至元年(1736年)尊谥加为二十二字: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乾纲独断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九,多尔衮死后,福临提前亲政。[32]顺治八年(顺治前期摄政的权臣多尔衮1651年)一月二十六日,福临将多尔衮同母兄以谋乱罪幽禁,十二日后于宣布亲政。[3]此年他虽仅十四岁,但坐殿上指挥诸将,旁若无人。[49]二月二十一日,福临颁谕追论多尔衮罪状昭示中外,罢黜追封、撤掉庙享、对他的恩赦也废除。[50-51]
多尔衮虽遭身后之罚,但其势力仍在。消除其影响,收回被分散削弱的皇权,确实很费周折。[3]福临亲政之初,为处理纷繁的日常政务,曾下令“复用诸王”于部院。其中被多尔衮严重打击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开始握有重权。但这时福临的注意力集中于如何剪除多尔衮的亲信余党上。闰二月他下令处死谄附多尔衮而握有实权的大学士、,八月杀掉固山额真、吏部尚书,十月令阿济格自尽,这一系列的措施沉重打击并消除了多尔衮派的势力。大权集于一身,他当上名副其实的皇帝。[51]
福临是个刻苦学习,的帝王。在研读典籍中,他对、以及发生极大兴趣。从这几位人物的思想活动中,悟得了治国安民的道理,形成了他的治国思想。他很想有一番作为。[51]
洪承畴在争取汉人,提高汉官权力、重用方面,福临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努力。他已感觉到满汉的和谐对维系统治的重要,决心改变各衙门奏事,只有满臣没有汉臣的现象,于顺治十年(1653年)正月谕内三院:“以后凡是进奏章,要满汉侍郎一起参酌公同来奏。”以达到满汉的。[37]尽管实际上难以完全做到,他对汉官的态度也总有反复,但他提高汉官权力的思想却有所发展。顺治十六年(1659年)十月,他下令印信掌管不必分别是满是汉。[52][51]
他对汉人地主的上层人物,也极力笼络。他以皇太极第十四女下嫁吴三桂之子,以示优宠。大学士告老还籍时,他两次破格召见。顺治十五年(1658年)、英年早逝,他深切悼念惋惜,赐白金三百两让他回家安葬。对的重用,更突出地反映了福临争取汉人的勇气。洪承畴原是皇太极时降清的明朝著名将领,他在建议清朝大军入关和招抚中立了大功,后遭满将猜疑被召回京,任大学士而无实权。[53][52][51]
顺治十年(1653年)五月,福临特升洪承畴为,经略、、、、等处地方总理军务兼理粮饷,破格授予便宜之权。[54]但洪承畴却有负委任,因而引起朝臣不满。后来洪承畴一再请求解任。福临一再下旨全服挽留,表示了对洪的不动摇的信任。后来,就在洪承畴难以为继,准备回京调理之时,大西军发生内讧,到洪承畴军前投降,终使洪收到了以守为战的招抚之功。这里福临对洪承畴的坚决一贯的信任,作用巨大。[53][51]
福临在政治上积极推行宽松和招抚政策以缓和矛盾,对各孝庄太后地出现的反抗斗争他不主张一概坚决镇压。允许原清兵入关时俘获而隶旗下为奴的汉人回乡探亲,以示满汉一视之仁。[55]对各地的抗清势力和抗清活动他坚持剿抚并施的方针,并突出招抚一手。[53][51]他又颁敕等处,公开声明改变多尔衮在世时凡因抗拒后来降者多被诛戮的作法,而大开生路,允许他们改过。[53]
顺治九年(1652年)十月,福临指示浙闽总督招抚。故意为郑成功在东南的抗清活动开脱,把郑成功所以抗清的原因归结为地方官不体会朝廷的深意,保证如郑成功听抚归顺后,赦免其罪并授官,可以驻扎在原地方不必赴京。顺治十年(1653年)五月,福临又特颁敕谕对郑氏家族大加封爵,[56]指责多尔衮与地方官吏之咎,并对郑成功的抗清活动表示谅解。但郑成功并不剃发,且提出清廷难以接受的苛刻要求。招抚郑成功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福临的招抚政策仍然坚定不移。[53][51]
顺治十四年(1658年)末,大西军将领孙可望同争权斗争失败,走投无路仓皇降清。福临接报后非常高兴,称赞孙可望是识时务的俊杰。于是特封孙可望为义王,以示对他的厚待。但满汉朝臣对孙可望的势穷来降却怀着傲慢的态度,甚至纠他的悖谬之罪。对此孙可望心虚胆战。但是福临表示招抚的坚定意志与许诺必践的信义。[53][51]
福临吸取灭亡教训,澄清吏治,是福临亲政期间考虑顺治帝[44]最多、也最伤脑筋的问题。他为稳坐天下亟力寻求长治久安之策,一再向臣下求言。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令在京七品以上满汉文武官员陈述革除积弊的办法。[57][51]
他推行甄别之法,擢优汰劣,要求各地督抚对所属官员严加甄别,有德有才兼通文义的人要保奏,不能担任的要立行参劾。[58]为选好知府,他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下令“在京各衙门满汉堂官三品以上及在外督抚,各举才行兼优堪任知府者一人,详开履历事迹具奏,吏部再加察议,奏请定夺,以备前三十处知府之用”。为得到真才,福临亲自动手选拔官员。[53]顺治十年(1653年)三月,实行大计,[59]即对各地官员普遍进行考核。从此三年一,定为制度。[51]他加强对内外官员的监督,尤为重视都察院和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向各地派出大量御史,察吏安民。他还下令满汉官员互参,即互相监督。[53][51]
福临加强对官员的控制,不许结社,不许太监预政。他严禁、,他认为如此行事便可以永绝的根源。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设专为管理太监干涉一事。如有内外勾结的情况,一经证实立刻惩处。为了锻炼官员,他还实行官员内升外转的办法。福临非常欣赏与佩服朱元璋诛戮大臣,以重法治世的经验。[53][51]
早在顺治初年,多尔衮根据清朝皇室与联姻的老传统,已为福临聘卓礼克图亲王女博尔济吉特氏,但直到福临亲政后的顺治八年(1651年)八月方完婚,并册封为皇后,举行了极为隆重的典礼。两年之后,即顺治十年(1653年)八月,福临奏皇太后,降皇后为静妃,改居侧宫。[60]九月初,诸王贝勒大臣等遵旨会议,不同意废后,建议皇后应正位中宫。议上,福临批示:“朕纳后以来,缘意志不协,另居侧宫已经三载,从古废后遗议后世,朕所悉知。但势难容忍,故有此举。”下令再议,并责令孔允樾“指实具奏”。孔允樾上疏引罪,“静听处分”。最后济尔哈朗等再也不能违背皇上的旨意,遂奏言:“所奉圣旨甚明,臣等亦以为是,无庸更议。”后遂废。[53]
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福临再聘蒙古科尔沁贝勒绰尔济女为妃,六月册为后。可是,福临对这位新后仍不惬意。[61]维护满人
福临孝康章皇后对汉人官员的信任政策,确实反映了他的勇气与魄力,但他始终也未改变清朝“”的既定国策,他一再重申要坚持满洲的衣冠服饰。他将主张部院大臣专用汉人不用满人及建议修改逃人法的言官如等流放满洲,甚至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四月下令将主张“留发复衣冠”的内翰林院大学士陈名夏处绞。正因为这种政治上的偏袒,使他对不少重大问题不了了之。[53][62]
顺治九年(1652年)十二月在京查获一起李应试案。福临除将李应试等首要几个人正法外,其兄弟子孙亲戚等,皆免拿问,不加深究。这在善搞株连,动辄兴起大狱的清初来说,确是一个奇怪的例外。而在此案暴露之前与之后竟没有一个汉臣和言官对此发出只字议论。这是满洲王贝勒勾结恶人作恶的一起大案,它的存在本已危及帝国,但福临由于维护满人,所以也就见不及此。显然他是把满洲贵族作为法外之人。[53][62]
对联系蒙、藏族的重视
福临极为重视与蒙古、等边疆民族的顺治接见五世达赖[44]联系。他深悉蒙古、西藏崇信,因而奉行自皇太极以来宠幸喇嘛的政策。顺治初年多尔衮摄政时曾遣官往请赴京,达赖应允辰年即顺治九年(1652年)前来。福临亲政后派遣官员再次请求,同时特于北京建一座,预为达赖到京下榻之用。五世达赖奉召即率三千喇嘛浩荡前来。福临准备亲自离京赴边外迎接,以示优隆,由于大学士、洪承畴等谏阻,才改派大臣往迎。十二月达赖到京进献马匹方物,福临特于接见,赐坐,赐宴。顺治十年(1653年)正月又宴赏于太和殿,同时命诸王依次设宴达赖一行。二月,达赖因水土不服辞行,福临再次宴赏于太和殿,命郑亲王济尔哈朗等于清河饯行,命和硕等率八旗官兵护送返藏。四月遣官赍金册金印赐五世达赖喇嘛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53][51]福临在稳定社会经济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范文程清入关之初,虽然公布以明朝会计录征收赋税,但战乱之后,地荒丁逃,赋无所出。再由于连年用兵,国库耗支巨大,已。福临亲政时各直省钱粮缺额已至四百余万两,赋亏饷诎,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困难。福临认识到军队没有粮食就会叛乱,人民穷困就会偷盗的道理。[63]为稳定好社会经济,他采取了一些措施,比较突出的有鼓励垦荒等政策。[51]
福临接受大学士等人建议,于顺治十年(1653年)以后推行屯田垦荒。重点地区是受战争破坏严重的及北方各省,由政府发给牛具籽种,招民开垦,实行三年起科。在一带更实行招民垦荒授官令,鼓励人们赴辽东开发。顺治十三年(1656年)秋下令鼓励富人垦荒。顺治十四年(1657年)夏公布督垦荒地劝惩则例。则例中规定督抚按及道府、州县、卫所等各级官员在一年内,按垦荒数量给以记录或加升一级的奖励,同时还规定了文武乡绅及贡监生民人等垦荒的奖励办法。并规定如果开垦不实或者开过复荒,新旧官员都要分别治罪。顺治十五年(1658年)冬,又实行捐资开垦法,垦荒政策的推行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困弊不堪的社会经济起了一些复苏的作用,但因当时全国战火未熄,社会仍在动荡之中,总的说来收效不大。[53]
当时由于战乱,不仅出现地荒丁逃的现象,还有隐匿土地及占垦明代藩王勋戚地产不报的情形,以致官府所掌握控制土地的数量很少,严重影响了国家赋税收入。福临亲政后对隐匿土地者实行了宽大政策。这一政策的公布,出首报垦者开始大量增加。对散在各地的原明代,福临令地方官彻底清查后,实行“房屋应行变价,地土照旧招佃”的办法,因而做到粮租兼收。
此外,福临为不“苦累小民”,多次免除一些省份的贡品,并一再蠲免受灾地区的钱粮,以休养生息。但同时为解决燃眉之急,他还准许富绅捐官,甚至一再批准在某些地区征收练饷、辽饷。这类互相矛盾的现象,曾不断出现。[53]福临亲政之时社会很不安宁,内地反满斗争北京孔庙连绵不断。福临亲政的第二年,定南王失守自杀,敬谨亲王遇伏身死,当时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而民族矛盾尤为激烈。因而福临感到巩固统治的当务之急是收买,安抚汉人,镇压反抗。为此,他努力推行教化,以加强思想统治。他号召臣民尊孔读经,提倡。遣官赴孔子故乡阙里祀孔子。顺治九年(1652年)九月他亲率诸王大臣等到隆重释奠孔子,亲行两跪六叩礼。福临还命内院诸臣翻译。他主持编修《资政要览》、《劝善要言》、《顺治大训》、《范行恒言》、《人臣儆心录》等,均亲自撰写序言。[53]
顺治九年(1652年)敕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神化了关羽的忠义。他一再下令旌表各省的忠孝节烈之人,并注重实行满汉一致。顺治十年(1653年)四月决定满洲部院各官与汉人官员一样实行离任制。他视尽忠尽节为人生最高的道德准则,表彰北京被攻陷时故明朝臣之殉君死难者,赞扬其“幽忠难泯,大节可风”,下令礼部详访确察死节职名并实迹具奏,给谥赐祭。他还特为身殉社稷的朱由检立碑,赞扬他励精图治,追谥为庄烈愍皇帝。对跟从君上殉节的明太监,更是赞扬备至。通过全面倡导忠义,树立了清朝是传统道德捍卫者的形象,对消除广大汉人对清朝统治者心理上的隔阂,对缓和,特别对安定汉人地主的人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53]
顺治十二年(1655年)春,他特命大学士为总裁官编《孝经衍义》。他为“考百代之是非”,特命大学士巴哈纳、等为总裁官编《通鉴全书》。他大力提倡忠孝节义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53]《》:顺治之初,睿王摄政。入关定鼎,奄宅区夏。然兵事方殷,休养生息,未遑及之也。迨帝亲总万几,勤政爱民,孜孜求治。清赋役以革横征,定律令以涤冤滥。蠲租贷赋,史不绝书。践阼十有八年,登水火之民于衽席。虽景命不融,而丕基已巩。至于弥留之际,省躬自责,布告臣民。禹、汤罪己,不啻过之。书曰:“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为民父母。”其世祖之谓矣。[64]
《》:章皇帝达孝承先洪仁抚世以天纵之姿奋有为之业扫除寇乱。奠安生民。六师所加、有征无战。莫不望风慑息。竞迓壶浆。即殊方异域、声教未通之地。亦皆受吏请封。凛遵正朔。不数年间、天成地平。区宇宁谧。功高在昔。美冠将来……一事一言、皆二帝三王心法所寄。[65]
:奇祥也,生子必建大业。[66]
:入主中华,奄有万方,统一天下。[67]
:上方幼冲,臣不敢违礼。待上亲政,凡有宠恩,不敢辞。[68]
:君明臣良,必交勉释回,始克荷天休,济国事。
:这个皇帝虽然年轻,但一开始治理国事就表现得深谋远虑,受到各个阶层、各个集团的赞扬,胜过了头发灰白的最有才智的大臣们。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傀儡了,在处理政务方面也表现出惊人的判断力。[69]
:顺治帝是一位立志高远、孜孜求治、以明君圣王自期的有为皇帝,负有 “一夫不获,罪在朕躬”的历史责任感。顺治帝是“汉化”的积极推动者,其“自罪”帝王观念是儒家帝王思想、天人感应理论与清初特殊的政治局势共同作用的产物。顺治帝罪己是政治上有抱负、有作为的表现,但后期一味自我责罪则在一定程度上映现了其壮志难酬的悲观情绪和为情所困的厌世心境。[70]
户衣:清王朝在汉族集聚地之所以能有几百年的发展,顺治帝的奠基之功不可没。首先,改多尔衮的“勤兵黩武”为抚剿并重,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其次,恢复经济,整顿吏治,改善政治,提高国家机器的行政效率,以增强发展自己的实力。再次,顺应历史潮流,实行汉化政策,摆脱“极弊之势” 。[71]
:福临是以幼小之年在激烈政治斗争中被拥上帝位的。……这位年仅六岁的童子皇帝,虽然尚不谙世事,但在满族特有的尚武精神的熏陶下,却有一种好胜的性格和天然的优越感。[72]
:清世祖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六岁登极,是清代历史上有名的少年天子。年号顺治:顺,意顺利;治,意治理。就是顺利治国,华夏一统的意思。少年福临的命运,真如同他的名字一样“福”从天上降“临”。[73-74]
:全面来看,应该说他还是个有为之君,他年轻的生命在历史的星空中也曾经闪光,担负起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就个性来讲,他聪明好学,志向高远,具备很高的文化素养,且刚毅果断,敢作敢为。正因为他个性刚强,所以,在处理朝政上,他也不示弱,还是有作为的。[75]
: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他亲政以后不过10年。一方面革除了明朝末年的许多弊政,另一方面又克服了满族统治者自身的某些落后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以笼络汉族士大夫洗刷关外伧荒,从而缓和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实现了除台湾以外的中国领土的统一。这就为康雍乾时期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福临是清朝开国时的关键君主,在中国历史上起了进步的作用。[3]
王亚英: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在其前人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摄政王多尔衮改革的基础上,参照明制继续进行社会改革。顺治帝的改革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76]《》:实为顺治帝的“罪己诏”,主要起草者是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共罗列了十四条自己的罪过,主要是未能遵守祖制,渐染汉俗,宠汉抑满等。[77]父亲:(清太宗文皇帝)
嫡母:(顺治时为母后皇太后,无徽号)
生母:(顺治时为圣母皇太后,后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
皇后(4位)
姓名姓氏父亲生卒谥号子女备注
博尔济吉特氏
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
生卒年不详
孝庄文皇后的侄女
博尔济吉特氏
科尔沁部镇国公贝勒
生于崇德六年(1641)辛巳十月初三日
孝惠仁宪端懿慈淑恭安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
废后的堂侄女;雍正、乾隆累加谥
生于崇德五年庚辰
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天育圣章皇后
皇三子玄烨
一子;雍正、乾隆累加谥
生于崇德四年(1639)
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和硕荣亲王)
抚远大将军之姊
正妃(7位)
以下七位皆葬孝东陵妃园寝
职位姓名父母生卒年子女备注
博尔济吉特氏
蒙古额尔德尼郡王博罗特
二十八年己巳四月初二日薨
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尊皇考恭靖妃
博尔济吉特氏
阿巴亥部一等台吉布达希布
四十八年己丑六月二十六日薨
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尊皇考端顺妃
博尔济吉特氏
蒙古科尔沁镇国公后封贝勒绰尔济之女
五十二年癸巳十月三十日薨,年七十余
孝惠章皇后妹
长史喀济海之女
三十三年甲戌六月二十一日薨
爱新觉罗·
博尔济吉特氏
科尔沁部和硕达尔汗亲王曼殊锡礼
顺治十五年(1658年)三月初五薨
废后堂妹;追封悼妃
轻车都尉一等阿达哈哈番之女
顺治十八年辛丑正月初七日以身殉世祖死
孝献皇后族妹
吏部侍郎之女
康熙六年丁未十一月二十日薨
 庶妃(8位)
姓名父母生卒年子女巴尔福晋
不详不详皇长子牛钮,殇;皇三女,五岁殇;皇五女,七岁殇
塞母肯额捏福晋
云骑尉伍喀女不详顺治十七年十二月生皇八子永干,八岁殇唐璟福晋不详不详顺治十六年生皇六子奇授,七岁殇钮祜禄福晋不详不详顺治十七年生皇七子隆禧即和硕纯靖亲王隆禧陈图塞尔福晋
不详不详皇长女,两岁殇;皇五子常宁,后封和硕恭亲王
杨喇亥娘福晋
不详不详顺治十年十二月生皇二女,即和硕恭悫公主,下嫁瓜尔佳·讷尔杜乌雅福晋不详不详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二生皇四女,八岁殇 克里纳喇福晋
不详不详顺治十四年十月初六生皇六女,五岁殇儿子
皇长子,生母为庶妃巴氏,即笔什赫额捏福晋。生于顺治八年(1651年)十一月初一;殇于顺治九年(1652年)正月三十、只活了89天。
皇二子,生母为宁悫妃董鄂氏,时为妃。生于顺治十年(1653年)七月十七日丑时,康熙六年(1667年)封裕亲王。康熙四十二年六月(1703年)二十六日卒。
皇三子,生母为佟佳氏,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日生,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驾崩,即康熙帝。[78]
皇四子,生母为孝献皇后董鄂氏,顺治十四年(1657年)十月初七日生,顺治十五年(1658年)正月二十四日而殇,仅三个多月。封和硕荣亲王。
皇五子,生母为庶妃陈氏,生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十一月,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六月初七日卒。康熙十年(1671年)封恭亲王。
皇六子,生母为庶妃唐氏,即唐福晋,生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十一月;殇于康熙四年(1665年)十一月初六日。
皇七子,生母为庶妃钮氏,即牛福晋,生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四月,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十五卒。康熙十三年(1674年)封为纯亲王。康熙十四年(1675年)分给佐领。
皇八子,生母为庶妃穆克图氏,即塞母肯额捏福晋,生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十二月,殇于康熙六年(1667年)十二月初二日。
皇长女,生母为庶妃陈氏,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十五生,顺治十年(1653年)十月殇。
皇二女,生母为庶妃杨氏和硕恭悫公主,顺治十年(1653年)十二月生,康熙二十四年(1675年)十月卒。康熙六年(1667年)下嫁瓜尔佳·讷尔杜,初封和硕公主。
皇三女,生母为庶妃巴氏,即笔什赫额捏福晋。顺治十年(1653年)十二月十三日生,顺治十七年(1660年)十二月殇。
皇四女,生母为庶妃乌苏氏。顺治十一年(1654年)十二月初二生,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殇。
皇五女,生母为庶妃巴氏,即笔什赫额捏福晋。顺治十一年(1654年)十二月二十生,顺治十七年(1660年)十二月殇。
皇六女,生母为庶妃那拉氏。顺治十四年(1657年)十月初六生,顺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殇。
和硕和顺公主,承泽亲王次女,生母为硕塞嫡福晋那拉氏。顺治五年(1648年)八月二十二生,康熙三十年(1691年)十一月卒。下嫁之子尚之隆。
和硕柔嘉公主,福临堂兄安郡王次女,生母为岳乐继福晋那拉氏。顺治九年(1652年)五月生,康熙十二年(1673年)卒。顺治十五年(1678年)指婚给耿继茂之子耿聚忠,康熙二年(1663年)十一月下嫁。
固伦端敏公主,简纯亲王次女,生母为济度嫡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年(1659年)六月十三日生。康熙九年(1670年)下嫁班第。雍正七年(1729年)去世。
顺治帝与和尚结成了很密切的关系,有一个和尚叫憨璞聪,福临亲自到这和尚住的地方叫做海会寺,促膝长谈,相得甚欢,就是谈得很融洽。福临回到宫里以后,又把和尚召到宫城西侧的西苑,里头有个万善殿,继续论佛谈法,还有一个大和尚叫木陈忞,福临到了那儿,他跟他说,说:“我呀,总感觉我的前世好像就是佛家的人,说我到你这个寺庙之后,觉得这是窗明几净,就不愿意回到宫里。”还有一个大的和尚叫溪森。顺治就跟溪森一块谈话,他自称是这和尚的弟子,和尚当然也捧这位,有一次他跟一个和尚说,这个和尚叫木陈忞,说什么朕思上古,惟释迦如来舍王宫而成正觉,达摩亦舍国位而为禅祖。朕想效法他们可不可以。顺治想学释迦,释迦牟尼,想学达摩要出家。后来他就找了溪森说我要剃度,溪森开始劝阻,他不听,还是要剃度。溪森就把他头发给剃了,剃成和尚头了。这不得了,皇太后怎么可以同意呢。这样,就找了溪森的师傅,叫玉林琇,玉林琇就赶到北京,就让徒弟们架起柴禾来,点上火要把他的弟子溪森烧死。顺治一看这个情况不行,我不剃度了,我不出家了,就救了溪森一命。
一天,顺治和玉林琇两个人对面坐着,谈佛论法,两个人都会意地互相笑了,为什么笑了呢?玉林琇看到一个光头的皇帝,顺治看了一个光头的和尚,两个人会心地笑了。爱妃(董鄂妃)死了,保姆死了,出家不成,心情非常郁闷。福临亲政初期即认识汤若望与顺治帝在一起了天主教耶稣会士。福临亲政后,汤若望的地位迅速提高,顺治十年(1653年)三月赐名“通玄教师”,顺治十二年(1655年)授为通政使,顺治十五年(1658年)诰封,秩为正一品。最初,福临因母亲孝庄文皇后称汤若望为义父,而称其为“玛法”,即汉语爷爷之意。在频频的接触中,福临深为汤若望渊博的学识与高尚的品德所折服。对各种知识都感兴趣而又好学的福临,向汤若望请教有关天文历算、社会人生等各种问题,他总是以获得新鲜的知识而感到惬意,并愈加尊敬汤若望。
汤若望在福临的心目中威信最高,福临对他几乎达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而福临在逝世前立三子玄烨为皇太子为帝位的继承人,也是采纳汤若望建议的结果。后来福临由于完全被和尚所包围,才与汤若望有所疏远,但对其始终怀尊敬信任之情。顺治先后册立两位皇后。一位是他的母亲的侄孝惠章皇后女博尔济吉特氏,由做主定婚、聘娶。顺治亲政,册为皇后。
由于对多尔衮怀恨在心,他对这位皇后并不满意,多尔衮死后,顺治废掉皇后,降为侧妃。
另一位是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年十四,聘为妃。六月,册为皇后。她不久又受到福临的责斥。但这位皇后能委屈圆通,又有太后呵护,才没有被废掉。
顺治真正视为知己的是董鄂妃,即后来追封的孝献皇后。年轻的福临对董鄂妃一见钟情,有几件事可以说明这位少年天子对董鄂妃的恩爱逾常。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册为“贤妃”,仅一月有余,福临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这样的升迁速度,历史上十分罕见。十二月初六日,福临还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按照册封皇后的大礼颁恩诏大赦天下。
中保存了册立董鄂妃为皇贵妃的《》。按常规,皇帝只有在册立皇后的大礼上,才会颁布诏书公告天下。董鄂妃享受到这种特殊礼遇,表明她得到了顺治不同寻常的宠爱。顺治十四年(1657年),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顺治十分欣喜,颁诏天下“此乃朕第一子”,对这个孩子的待遇如同嫡出,大有册封太子之意。然而这个孩子生下不到三个月就了,顺治下令追封其为和硕荣亲王,为他修建了高规模园寝。董鄂妃本来就体弱多病,皇四子又百日而殇,这种打击使得她从此一病不起,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香消玉殒,病逝于之一的,年仅22岁。据福临说,董鄂妃崩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死。薨后数日,颜貌安整,俨如平时”。[53]福临有胸怀大志富于进取的气质,又存在着浮躁易怒、任性放纵的顽症。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皇太后告诫皇帝的谕中有“惩忿戒嬉”,这是母知其子,可谓说到了病根。后来和尚木陈忞说他“龙性难撄”,茚溪森说他“生平性躁”,看法都是一致的。[62]
福临刚愎自用,对一切冒犯其尊严或不顺心者,动辄惩处。顺治十二年(1655年)八月国史院检讨孙自式目睹吏治败坏的现实,上疏自请为本县县令,但这违背了居官回避乡里的原则。对此,福临却采取了人们意想不到的举动:“诏赐牛黄丸归里养疾”。其对大学士兼的处理则纯属滥施专制淫威了。[62]
福临的任性还表现在该惩而不惩。顺治十二年(1655年)他已严令不许太监干政,并立十三衙门铁牌,禁令昭昭,但顺治十五年(1658年)二月就暴露了“内监吴良辅等交通内外官员人等”,“作弊纳贿,罪状显著”之事。如按十三衙门铁牌敕谕应“即行凌迟处死”。福临却另有一番言辞:“若俱按迹穷究,犯罪株连者甚多。姑从宽一概免究。”“自今以后,务须痛改前非,各供厥职。”其实这话仅用之于太监,而与太监交通勾结突出者,如大学士陈之遴以及陈维新、吴维华等人,却遭到了流放盛京或宁古塔的惩处,太监,尤其是吴良辅却仍然安然无恙。这种福临自己也无法解释的自坏章法的原因,是他偏爱太监之故。[62]
但福临并不是将错就错到底的昏君,这位在人生道路上大胆迈进,具有鲜明个性而尚不成熟的青年君主,仍具有真诚之心。他在坚持满洲特有权利而严厉惩处汉臣的同时,也并非没有自己的思想。顺治十七年(1660年)五月他更向吏部发出这样的谕旨:“朕统御寰区,焦心图治,前此屡有引咎省躬诏谕,自今追思,皆属具文,虚邀名誉,于政事未有实益。且十二、三年间时有过举。”“向因建言得罪流徙降革等官,吏部详察职名事迹,开列具奏。”他再次希望“科道各官尤当尽言无隐,即朕躬阙失,亦直言勿讳,朕不惟不加罪,并不芥蒂于心”。在此谕后,季开生复原官、归骸骨,、等免罪。所赦言臣尽管很少,但终能自责并见诸于实际行动。[62]位于瑞山主峰清孝陵南麓,背后靠昌瑞山,前朝,位居陵区主轴线上。后世四座帝陵依次分列左右,深刻体会了&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孝陵的陵址是由顺治皇帝生前择定的。但由于定鼎之初,战事不断,国库空虚,加之顺治帝正当英年,并未急于兴建。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崩逝后才开始兴工,到康熙三年(1664年)十一月十九日,主体工程告峻。[79]
该陵是清朝统治者在关内修建的第一座陵寝,规模宏大,气势恢弘。该陵始建于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到二世纪九十年代历时三百三十多年,在自然力及人力的破坏下已经相当残破,经批准,于1991年至1993年进行了全面的维修,从而又以健康的风姿展现在世人面前。[79]《清史稿·卷四·本纪四》[66]
《清史稿·卷五·本纪五》[64]
影视名称演员《》  《》《》《》《》《》、《》《》《》《》《》、、《》《》《》《》《》《1》《》《》《》(2014版)
相关历史人物
纠错 关闭纠错
纠错 关闭纠错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清康熙年制瓷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