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书法欣赏的书法是谁学的?

跟弘一法师学放下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跟弘一法师学放下
弘一法师在生命最繁华的一刻,放下人人称羡的卓越成就,出家为僧,与法师最为亲近、受其影响最深的学生丰子恺以“人生三层楼”譬喻李叔同之出家,他说:“世间人如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总是忙着占有,一路抓、一路丢,连手上拿着的也从未看清楚。但李叔同不一样。透过一次又一次的放下与超越,脱了戏服卸了妆,他回来做真实的自己,也更贴近了世间。”佛曰:众生的烦恼,在于庸人自扰,仅仅放不下十方俗世之中的一方业障。让弘一法师来教我们如何放下。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页&&&&数244页开&&&&本16作&&&&者罗金出版日期日语&&&&种简体中文ISBN, 8
近代中国最著名   的高僧,开示无上甚深微妙法门罗金,国内著名佛学公益电子杂志资深撰稿人,全国百家寺院佛教艺术传媒资深顾问,擅长以最简洁浅白、优美凝练的文字表达甚深微妙的佛法禅机,从禅学文化中发掘适合于现代人的精神财富,对大众人生拓展、学业、事业、生活及修养心性诸方面进行分析和指导,启发人在成长成功的过程中把握住自己,沿着精进的方向完善自我。第一章“修行”之路,始于“放下”   1.欲学佛,先“放下”求功德心   2.放下急功近利心   3.放下过去的烦恼,舍弃未来的忧思   4.自找麻烦的人,更能惹上麻烦   5.取舍间的平衡智慧   6.“拿得起”是可贵,“放得下”是超脱   第二章放下“执念”,烦恼全无   1.过了河就上岸,切莫背着“船”走   2.莫因求不得而“放不下”   3.放下“执念”,学会变通   4.明智的放弃,胜过盲目的执著   5.解脱“执著心”   6.为自己活,而不是活给别人看   第三章世界并不完美,抛弃求全妄想   1.“修善”不足,方可改过迁善   2.“婆娑世界”,“保留缺陷才好”   3.不完美,并不代表不美好   4.不受“外相”迷惑   5.你心中有美,你就会看到美   6.世间事,无所谓苦乐之分   第四章去除“浮躁”,深思慎行   1.浮躁是种慢性毒药   2.工作可以枯燥,你不能浮躁   3.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4.稳扎稳打,才能步步为营   5.你过得是否充实   6.珍惜独处的时间   第五章不抱怨,心态更好   1.抱怨只会糟蹋你的心情和健康   2.“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3.换个角度看世界   4.从头再来又何妨   5.停止抱怨的有效步骤   6.抱怨不是聊天的工具   第六章放下狭隘,心宽天地才宽   1.容纳异己是人类最崇高的美德   2.能驾驭金钱,才是生活的强者   3.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4.只要自己身正,一切流言都不足为惧   5.解开名缰利锁,视名利为浮云   6.虚怀若谷,内敛而不张扬   7.放下“面子”,轻松做人   第七章放下成见,横看成岭侧成峰   1.从别人的冷漠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2.接受现状,少问几个“为什么”   3.尊重每一个人   4.你不容人,人不容你   5.如何“修平等心”   6.吃饭穿衣、一言一行都是修行   7.顺境逆境,多反省自身   第八章放下悲观,修炼乐观心态   1.成败都别太在意   2.月有阴晴圆缺   3.欲速则不达   4.把悲痛藏在微笑下面   5.乐善好施,赢得安宁心   6.不理会负面想法   7.常做“健心操”   第九章过去的一切,就过去吧   1.别让自责“堵死”出路   2.不念旧恶,莫设心囚   3.不可盲目从众   4.两种对待过去的方式   5.“一失足未必成千古恨”   第十章放下心中“情执”,参透爱情玄机   1.珍惜眼前人   2.既然失恋,就必须“死心”   3.缘起而聚,缘尽而散   4.“给不了”就转身,“得不到”就放手   5.真爱不是自私   6.爱情对心灵的影响   第十一章淡定从容过好每一天   1.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念   2.最大的好处,也许是最深的陷阱   3.幸福的真相   4.别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   5.必要时学会吃亏   6.管好自己的嘴   第十二章不较真,水至清则无鱼   1.让你赢,我也没有输   2.打破分别心,得开悟   3.识时务者为俊杰   4.不较真能容人   5.让自己“出丑”又何妨   6.卖弄小聪明,贻害无穷   第十三章“放空”自己,生命有缝隙才能透进阳光   1.不要预支明天的忧虑   2.真正的心灵度假   3.把自己从忙碌中解放出来   4.“放空”自己,让生命的缝隙透进阳光   5.必须劳逸结合,工作才能轻松   6.寂寞是一种清福   第十四章没有过不去的事,只有放不下的心   1.处逆境,了悟自心   2.从容淡定,万事随缘   3.要有追求的勇气,也要有“放手”的睿智   4.消除傲慢心   5.对自己要有责任心   6.远离颠倒梦想   第十五章放下生死,把握生命的实质   1.生命的实质   2.完全接纳当下时刻   3.怕死比死更可怕   4.做人到底是为什么   5.好身体“难敌”坏心态   6.真好,我还活着   第十六章在方中做人,在圆中变通   1.为人处世,通晓机变   2.以批评别人的心批评自己   3.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4.万事须留三分余地   5.欢乐和痛苦,就像手心和手背   6.以心对镜,无怨无悔春天来的时候,迎着和煦的春风出去走走.把那些想不通的事暂时先放下。   夏雨过后,品一品空气中久已熟悉的泥土芬芳,你会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   秋日,虽然那些曾经非常茂密的翠绿落了满地.但果实却沉甸甸地挂在了枝头。   冰雪的寒冷。银装素裹的大地更具一份静远的诗意。   当我们发现生活是一首优美的乐曲.一定有一种叫做“放下”的音符存在;当我们开始领悟生命是一首好诗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放下”就是它的灵魂。   放下,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放下,不是无奈,更不是放弃。放下,是一种大度,是一种彻悟,是一种灵性。放下,是恬淡中的高贵,平静中的豪气,寂寞时的坚守,成功路上的选择。   既然我们知道“放下”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到底该“放下”什么呢?   1   我们先来看看弘一法师“放下”了什么。   说起弘一法师。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另一个名字——李叔同。他出身富商之家。年轻时锦衣玉食;他爱好广泛,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等领域,均有不凡造诣。“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首《送别》更是感动着许多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绝世才子,中年时却突然弃绝红尘、遁入空门。过起了一领衲衣、一根藜杖的苦行僧生活,甘淡泊、守枯寂。   有人不解.法师为什么要“放下”荣华富贵而选择出家修行呢?   2   在生命最繁华的一刻,“放下”人人称羡的卓越成就.出家为僧,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看,李叔同的出家是一个谜;但与法师最为亲近、受其影响最深的学生丰子恺却认为.他的这一行为是理所当然的。   丰子恺以“人生三层楼”譬喻李叔同之出家,他说:“世间人如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总是忙着占有,一路抓、一路丢,连手上拿着的也从未看清楚。但李叔同不一样,他凡事认真踏实,因此‘做一样,像一样’,完成一样,便不再回头。因此没有遗憾。他出家,是从物质到艺术到宗教的层层升华.透过一次又一次地放下与超越,脱了戏服卸了妆,他做回了真实的自己,也更贴近了世间。”   从出家到圆寂的24年中,弘一法师潜心修行、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使失传多年的佛教南山律宗再度复兴。他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为世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   出家之后,法师放下尘世的一切,甘愿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清苦生活,身体力行地参悟人生。而弘一法师的一生,确实也像一泓泉水般静静地流过。一如他的词:“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令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   3   佛经日:“四心乃慈悲心、无量心、无常心、舍得心。吾等修身养性的境界在于能大慈以众生之乐为乐。能大悲以众生之苦为苦.能大喜以众生离苦得乐而喜,能大舍以众生得失为舍。”   我们常说,不是我想有这么多的烦恼,只是人生有太多的牵挂和无奈。其实,人生没有什么不可以“放下”的,小到邻里之间的纠纷,大到生老病死,你放下也好,放不下也好,其结局并没有什么改变。不同的是,“放下”的人,收获了一份轻松和快乐,而“放不下”的人,只能一辈子背着“包袱”过日子。   那么,就让弘一法师来教我们如何“放下”吧!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广告载入中...
广告载入中...
广告载入中...
回复:【历史人物】揭秘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弘一法师的妻子 李叔同的妻子是谁?
【历史人物】揭秘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弘一法师的妻子 李叔同的妻子是谁?& & & &李叔同一生63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其生其死都充满诗意和神秘色彩,仿佛一切都是事先已设计好了的,又仿佛是演完了一场人生大戏,在人们还没有品出韵味的时候,便匆匆卸装收场,留下遗憾万千。观其一生,半为艺术,半为佛。其一生光明磊落,潇洒飘逸,道德文章,高山仰止。  & 李叔同一生最富传奇色彩的就是他在事业最为轰轰烈烈的时候却突然离家出走,遁入空门。李叔同有两个美丽的妻子,一个在中国,一个在日本。闻知李叔同出家,前往杭州哭成泪人,跪地恳求其还俗,但李叔同心意已决。关于李叔同为何要出家,文化界至今仍存有争议。这更体现他的一生变的如真如幻,扑朔迷离。今天笔者斗胆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纵观李叔同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出李叔同一生都在求真、求善、求美,一生都在进行心灵和精神的探险。李叔同的文化知识结构,大抵上由三大块组成:一是儒文化,也就是传统文化。二是新学、或称民主文化。三是洋文化。这三种文化叠加一身,互相渗透、浸染、碰撞,构成了他文化结构的复杂性。这种特殊的文化心理,使他一开始就不像梁启超、蔡元培那样对文化建设有什么宏图大略,他更多的是注重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关怀。笔者认为,李叔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传统的中国文人,即使是他后来出家当了和尚,也是一个“儒僧”。他前半生积极入世,追求艺术。心系苍生,胸存忧患,情牵社稷,意蕴国事。李叔同一生爱国,曾写下了《祖国颂》,《我的国》,《大中华》等主题鲜明、感情充沛的歌曲,不仅流行于当时,而且传留于后世。孙中山辛亥革命成功的时候,他亲谱一曲慷慨激昂的《满江红》,以志庆喜: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荆柯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骨。尽大江东去,余情环绕。魂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见《弘一法师年谱》第三十九页)。由这些诗作我们可以看出李叔同是积极的、昂扬的、向上的。然,他所生活的二十世纪上半叶却是国家动荡,内忧外患。对于个人而言人生最大的局限便是不能选择他所出生的时代,李叔同皆然。他在“理想”碰壁之后,便开始消极避世。这由他的诗句:“将军已老圆圆死,都在书生倦眼中。”便可以看出。既然他在现实中无法“直立”因而便退到艺术和宗教的殿堂。& & &不光李叔同,几乎所有中国的失志文人都是这样。李叔同的出家更能说明他是一个文人。最是文人不自由。历史上类似于李叔同的不乏其人,刘勰、屈大均、王国维……文化铸造心态。李叔同的殉道精神,一定程度上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是一个旧时代的生动写照。 但,李叔同的出家并不同于一般和尚,因为他仍然是积极的。他虽然痴迷于宗教但一心向真、向善。他在出家后诸艺俱疏,唯有书法割舍不下。他将佛法禅心融入笔下,形成了清净似水、恬淡自如的独特个性。他所写的:“大慈念一切,慧光照十方”,但观诸法空无我等作品无不充满了智慧、忧思和悲悯。书法是心灵的迹化。出世后的李叔同说法传经,普渡芸芸众生。可谓用心至善。我曾看见过一张李叔同晚年的照片,他那慈祥、宽容、无所不包的面容写满了对尘世生灵的悲悯、爱和呵护。那完全是一张大师的面容。李叔同的出家绝不是一时的兴起,而恰恰是一辈子的追求。李叔同的人生之路,正是一条不断探索,不断思索;不断寻觅,不断扬弃;不断认识,不断升华……最后终归大彻大悟的哲人道路。李叔同的入室弟子丰子恺先生曾用自己对人生的理解来分析李叔同。丰子恺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的彻底。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学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我与弘一法师”,见《李叔同——弘一法师纪念集》第106-107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可见,无论是早年的艺术还是晚年的宗教,从本质上讲李叔同都是在追求一种人生的理想境界。  一句话,李叔同是大师。而真正的大师无不具有爱和善的天性,无不具有博大、宽容、悲悯的情怀……
[该内容由 欧系搬运工 于
09:31:58 最后编辑]
回复:【历史人物】揭秘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弘一法师的妻子 李叔同的妻子是谁?
&弘一法师有几位妻子?盘点李叔同的妻子
现实中,在他18岁那年,母亲为了拴住李叔同那颗不安分的心(他当时经常跑到福仙楼听杨翠喜的戏)在李叔同二哥的主持下给他安排了婚姻,对方是天津卫的一个茶商之女——俞家五小姐。婚前李叔同并没见过这个俞家小姐,素未谋面的李叔同根本就不想和这个人结成百年之好,他痛苦地同母亲请求,给他自己选择婚姻的自由,但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以主宰一个人婚姻的社会里,李叔同的请求并没得到母亲的同意。就这样,李叔同和一个根本就没有共同语言的女子结婚了。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他们没有共同的感情基础,直到结婚的第四天,李叔同才认真看了看妻子,才算认清妻的长相。尽管新婚的小夫妻恩爱有时,但李叔同已隐隐感受到和妻子之间始终存在性格难以相融的隐患,而这种隐患又并非李叔同单方面所能改变的。李叔同就这样在没有感情的婚姻里和妻子生活着,他的心里放不下的依旧是那个杨翠喜,在这种情感的煎熬中李叔同的内心痛苦是可想而知的。直到他在日本留学认识春山淑子,他才认识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婚姻。婚姻的不幸,让他更加充分认识到人生的痛苦。
李叔同在日本二次邂逅春山淑子,慢慢的交往与进一步的接触中,相爱了,但李叔同爱得很痛苦。他是一个思想很纯粹的人,自我的道德要求很高,他本人就反对男人在有了一个妻子之后再娶第二个妻子的人,他不屑这种行为。他不近女色,不受女色诱惑,在上海期间,面对那些貌美如花的社交女郎,根本不为之动。但他和春山淑子的感情发展可以说是一个男子爱情之心的苏醒与萌发,他是真爱淑子的,在淑子的爱火的吸引,李叔同最终那颗同样渴望被人爱的心复苏了,他只能痛苦地违背了自己的道德自律的防线。所以李叔同和淑子结婚后,他就把此事视若对自己多年恪守人格操守的背道而驰,那种自疚与自省的压力时时折磨着他的灵魂
回复:【历史人物】揭秘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弘一法师的妻子 李叔同的妻子是谁?
法师在其他造诣上确实是大师~~但抛家弃子确实有点~~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落寞与超脱——试析八大山人与弘一法师书法艺术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落寞与超脱——试析八大山人与弘一法师书法艺术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7|
上传日期: 23:06:5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落寞与超脱——试析八大山人与弘一法师书法艺术.PDF
官方公共微信跨上人生的第三层
――弘一《朱砂警言》探微
朱笔-东方收藏-东方网
跨上人生的第三层
――弘一《朱砂警言》探微
日 15:48 来源:东方网 作者:马邦乐 选稿:宋振喜
  东方网6月20日消息:朵云轩2012春拍将于日-12日在上海四季酒店进行,预展为7月8日-9日。今年正值朵云轩拍卖20周年,有幸征集到一批弘一法师书法精品。弘一书法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大致是前期雄而健,中期秀而雅,晚年淡而清。本场弘一书法件件精美,既来源可靠,多数亦有出版,先举弘一法师晚年手泽《朱砂警言》如是观。
  若单论书法造诣,弘一法师的《朱砂警言》足可认为是一件超逸出尘的作品。然而,仅以书法或名家法书去界定它,似乎远不足以涵盖其全部。要领悟这件作品的精髓,必当先识其人。
  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人中,涉猎领域最广、人生际遇最有传奇色彩的,非弘一法师李叔同莫属。他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於一身,从翩翩公子到一代高僧,留下了独一无二的人生轨迹。
  弘一法师为何出家,其弟子丰子恺先生如此解释道: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於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於文艺的创作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有很多人,从第一层直上第三层,并不需要在第二层勾留。还有许多人连第一层也不住,一口气跑上三层楼。不过我们的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的走上去的。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之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於二层楼,於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做人好比喝酒;酒量小的,喝一杯花雕酒已经醉了,酒量大的,喝花雕嫌淡,必须喝高粱酒才能过瘾。文艺好比是花雕,宗教好比是高梁。弘一法师酒量很大,喝花雕不能过瘾,必须喝高粱。我酒量很小,只能喝花雕,难得喝一口高梁而已。但喝花雕的人,颇能理解喝高梁者的心。故我对於弘一法师的由艺术升华到宗教,一向认为当然,毫不足怪的。
  弘一法师便是“人生欲”最强的那类人,早年经历了第一层,出家前已是达到了第二层的顶峰,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一人竟可兼得,这自然不能令其满足,势必要向第三层攀登,去探究灵魂生活的领域。故此《朱砂警言》虽可视为绝妙的艺术品,但对历史上为数不多跨入灵魂生活的人而言,用艺术家的创造去认识它显然是不确切的。这是一位具有慈悲心、一心宏法的宗教徒灵魂生活的写照,是他晚年经历了佛教洗礼之后的升华。
  《朱砂警言》系弘一壬午(1942)元旦於闽南林禅院所作,作者是年六十三岁。作品为朵云轩旧藏,最早出版於1993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的《弘一法师书法集》,后经众多权威刊物出版著录,品相保存完好,且为弘一法师六十岁以后屈指可数的朱笔作品。法师圆寂便在是年10月13日,而此书作於元旦,乃极晚年作品,实为难得,又最能显现法师的晚年心境。
  弘一书法早年书法学北碑,手追心摹,但求合於古意,不多掺入个人风格。当时,一代宗师吴昌硕便认为弘一将来必定超过自己。在出家初期,弘一书法继续沿着碑派的作风发展。在佛法的薰习之下,减去北碑的杀伐之气,注入平和之风。直到出家后期“弘一体”逐渐形成并集中出现,乃臻化境。
  古来僧人写经,尤其是用朱砂写经,最为郑重,力求纸面整洁,字法精到,不仅对书体,甚至写经人书写的虔敬之心都有苛刻的要求。正如印光法师曾告诫弘一:
  写经不同写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写经,宜如进士写策,一笔不容苟简。其体必须依正式体。若座下书札体格,断不可用。
  弘一法师在写此警言时,严格遵循着这些清规戒律。所用纸张,莹洁如月色,其正文、题款分别用朱笔、墨笔二色写成。朱砂选料上乘,色泽随下笔轻重而显现丰富的层次。作品写成后,虽曾经易主,但藏家均分外爱护,保存至今,品相仍丝毫无损。法师书此,已洗去早年与出家之初的霸悍峥嵘,绝无半分轻佻与放纵,体现了虚和宁静的“弘一体”特质,披览之间,庄严自在之相溢於纸素。其内容为求道做人之警语,与法师弘扬佛法的慈悲心融为一体。
  林禅院又称福林寺,与晚年的弘一法师颇有渊源。此寺始建於清同治五年(1879),位於福建晋江龙湖镇檀林村。寺虽不大,却因民国时期多位名僧驻锡而闻名。四十年代,弘一法师多次到福林寺闭关修行,其重要著作《律钞宗要随讲录》、《晚晴集》、《药师经析疑》均在此期间撰成。为纪念弘一法师,《朱砂警言》被刻上石碑,至今供奉於林禅院中。
  丰子恺将人的生活分为物质、精神、灵魂三层,如弘一法师这样有着极强“人生欲”的高僧,才能超越艺术家的层面,达到第三层。这件大师手泽,亦当作如是观。同样,其市场价值也因此而不容小视。弘一的传世法书,以其“朴拙圆满,浑若天成”而深得鲁迅、郭沫若等文化名人称颂,皆以得到他的手泽为无尚荣耀。去年,其书法拍卖成交单价曾创造了六千多万的最高纪录,像这件具有众多权威著录、品相完好、选料上乘、传世量极少、极晚年的朱笔作品,在弘一的作品中足以堪称翘楚,朵云轩有幸征集到这样的传奇之作,相信定会引起识者藏家的热切关注,为弘一法师谱写最新一幕的市场传奇。
  图片说明:朵云轩2012年春拍拍品
弘一《朱砂警言》
  弘一行书 纸本 镜片& 15×71 cm
  出版:一、《弘一法师书法集》P33,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2月。
  二、《书法》(贺年单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
  三、《豫德堂藏书法集》P366,长城出版社, 2004年11月。
  四、《书法杂志》(第二期),P65、66、67、68,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五、《书画收藏》(第一期),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说明:一、此作品作碑刻影雕永久供奉於闽南林禅院(即福林寺)。
  二、此作品为朵云轩旧藏。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弘一法师心经书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