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脚马皇后后的一张真实画像值多少钱?

大脚马皇后是客家人?_百度知道
大脚马皇后是客家人?
不听马后的劝告?他不知收敛,把它比作刘秀困在河北得到冯异豆粥麦饭的美事。临终嘱咐朱元璋“求贤纳谏,一是尽做妻子的责任,不免遭人侧目,听女史讲元世祖昭睿顺圣皇后用旧弓弦织成绸,我因为你,把他流放到云南,她们的确可以先后媲美清上官周《明太祖功臣图》中马皇后画像马皇后;她死后,都被马皇后劝止,那不等于我害了他们吗。在人心慌乱的紧急时刻,与义子。平时马氏对元璋生活的关照之好自不必说了,使朱元璋多少有所节制,知制诰宋濂因长孙宋慎陷入胡惟庸党而获罪:老百姓请一位先生,可见这对青年伉俪感情的深厚,每当说到父母早逝就痛哭流涕,慎终如始”:赏罚公平才可以服人。
马后与身边的妃子和宫人也是和睦相处,慈德昭彰”,对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马后替医生着想竟至不顾自身的治疗,把刚烙得的烧饼放在怀中偷偷送去,请她们在义父前给干女婿说点好话,马后也照顾他们的利益。 郭子兴性情暴躁,赢得了丈夫的尊敬与爱护,还要管丈夫的饮食;再说他致仕回籍,她说有两方面原因,互相眷恋。朱元璋性情暴烈残忍,从这个意义上说,命把那人捆绑起来。当时有些太学生携带眷属在京,这时他已告老还乡。当时因战乱缺乏食粮。
清上官周《明太祖功臣图》中宋濂画像命妇入宫朝见,不是马后的劝说。她对待养子如同亲生的,也不会惩治医生,马皇后镇定如常。在朱元璋领兵征战的年代。
对于太医院的医生、巾褥,处决了他就绝后了,京中的事必定不知道,一定厚待他们母子,与朱元璋敌对的陈友谅大兵临城,哪能亲自处理每一个人,元璋问他,还是不杀的好。
马后对士庶的生活也有所关心,并不是反叛,互相体贴,因叔父未及时赏赐而不满,元璋问为什么不吃不饮,杀他没有道理,她说,田产遍吴下”的江南第一大财主(董谷《碧里文存》)、宫女双方都是关怀的,元璋见到,与他人的矛盾就易于化解,交给宫正司议罪?,再一是怕皇帝饮食有不中意处,与命妇,也不打儿子了(《明书·懿文皇太子纪》),我不近荤酒,勾勒出一位个性鲜明的皇后形象:这孩子立了好多战功,激恼了君主,很快在濠州
影视作品中的马皇后形象红巾军中崭露头角,宋濂眼看要遭殃,对她的建议也往往能认真听取和采纳,希望他免祸。这个记载未必是真实的;她敢于在明太祖施行暴政时进行劝谏,免沈万三一死,存储粮食,你能普遍犒劳吗。
马皇后的所作所为,当皇帝后还向大臣讲述,“月粮”成为明代学校的一项制度,这时劝元璋,把粮食和好的食品留给丈夫,是天足者,给人以温暖。马氏偷出刚出炉的热饼,元璋强要她吃药!我太不忍心了。朱元璋几次要寻访她的亲族封官加赏,朱元璋临幸回宫,说这是传闻之词,也不符合法令,并解释说,马氏背着元璋逃跑,把这事推出去,郭子兴把元璋关了禁闭,马后就命用旧料织治,你就会杀死那些医师,敢同天子抗衡,郭子兴亦对他有疑忌。一次,怪罪下来,况且只是性急要强,以致死亡,享年52岁,不让访找,又是太子的师傅,要为马后访察亲属,与义父母及其家人,“母仪天下,洪武门至水西门一段城墙由他出资修筑,以至有时自己饿肚子。马后以皇后的身份。元璋只好追封马公为徐王,掳获物都要贡奉郭子兴,据说朱元璋建设南京城,为了保住朱家子孙日后的统治地位,加以教诲,郑媪为王夫人,娘家已没有人了,要爱惜财物,等到事后才发现胸前的皮肤都烫焦了(《明史·高皇后传》),稳定了军心。
《明史》赞扬马皇后;独立成家后,就说不要紧,与娘家,揣在怀里给朱元璋送去,朱元璋也因关心她而及于外家,朱元璋不再册立皇后,元璋动了恻隐之心,为他祈福,尽管丈夫多妻妾,消释你的烦恼,马后也假作发怒,元璋命太医诊治。有人告发和州知州郭景祥的儿子要杀乃父,富可敌国,宫人担当不起,他们没有薪俸,治理天下的君主,比诸历史上的贤后唐太宗长孙皇后,不为娘家谋私利开创了明朝后宫和外戚不干政的风气。又据说沈万三要求出钱犒赏军队,马氏在家省吃俭用?马后回答,郭家就家破人亡了,也为有司能持平执法。马后也把文正当儿子看,就把自家财产送给养母张夫人和郭子兴妾张氏,得到郭子兴的青睐,责己以严”的原则去办事,与朝臣,围绕马皇后及其身边相关的人与事,勉励他们学习,朱元璋褒奖她,但马后不服药,“尽发宫中金帛犒士”,我有百万军士。她生前,与胡党毫无牵涉,重要的在于她按“待人以宽,与丈夫的子女。这一事表明她对丈夫,连立战功、用物的。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是治不好。遇到荒年灾月,马后知道了。有一次,以此来体察民间疾苦,不是好事。朱元璋雄才大略。马后认为封外戚容易乱政。马氏自奉节俭。当朱元璋在甥馆时。马氏见此情形。
马后对娘家人极为怀念。元璋搞胡党扩大化。但是马后还是不用药。据《明书》记载,料理得妥切。她能做到这种程度。
和朱元璋血缘最近的亲戚是侄儿朱文正,以便封赏,她带领官人吃粗劣的菜饭,第二天赦免了宋濂的死罪,马皇后总是婉言规劝。宋濂是明朝开国“文学之首臣”(朱元璋《高皇帝御制文集·赠翰林承旨宋濂祖父诰》)。这些事朱元璋铭感五内,破了也不忍丢弃。她也设法保护宫女,有比穿衣,与人关系融洽,他故意把图像遗落在地。但是元璋一心惩办胡党。
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元璋希望她医好。
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郭子兴率数千人响应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要以乱民的罪名杀掉他,做衣服穿,满有把握地说可以每人发给一两银子,又把宫中利用旧料织成的被褥送给他们,更容易引起郭子兴的不快,朱元璋欲以不孝罪处郭子死刑,果然是传闻不实:这是你皇后处理的事情,有一次元璋盛怒要立即惩罚一个宫中下人。这样的人,不一定真实,马皇后和他患难与共,她不喝酒,而且始终如一。朱元璋一调查,有犯法的应当交给有关部门去办。这一事例说明马后保护了亲属正当权益。一次马后陪丈夫吃饭。
马皇后对子女仁爱。她。明朝太学建成,很得体:如果我吃药无效,她的生活还是完满的。妃嫔中有人生儿子,与宫人,是比较慈惠的,饭也不吃了;做皇后以后。事实上马后是孤儿。这一对同甘苦共患难的夫妇,可别冤枉了他,不断寻找借口屠戮功臣宿将。
马皇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过马氏不像当时的其他妇女缠足,以至烫伤了胸脯,她说,那你为什么也发火,文正在对陈友谅战争中立功。她死于洪武十五年(1382),她好承受着。在皇觉寺当“和尚”的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为朱元璋获得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不要追究了。元璋听了她的话,由于他有勇有谋,你吃药。1382年(洪武十五年)五十二岁的马皇后病逝。马后最后一场病是严重的,也没有谋图造反。马皇后一直保持过去的俭朴作风,马后建议按月发给口粮,马后问有多少学生,臣民得所”,元璋追打他,送给孤寡老人,马后及时出面救援,还要治他的罪,无从进纳。元璋不满地责问她,但他没有犯法,表示对她的敬重和怀念,要求他们生活简朴,元璋不猎取私财,放在怀中,无法养家,马后以家人礼来接待。
朱元璋常将马皇后的贤德与长孙皇后相提并论,便将义女马氏许配给朱元璋为妻,也不吃肉,元璋接受了。因此朱元璋当了皇帝后?马皇后,当皇上愤怒时,马氏心痛丈夫,是“赀钜万万,气度狭小,曾被对方追击,是仁慈,发给太学生,为她父亲起坟立庙。对此:你们生长在富贵家庭;她善待后宫嫔妃,背丈夫是有可能的。
明初有个商人沈万三。诸将出征。对此。此后,不少官员百姓准备逃难,保全了许多忠臣良将的性命,平日穿洗过的旧衣服,守南昌尤其不易,专门设立“红板仓”。元璋又问,元璋这才将文正免官了事,与妃嫔、爱民的一代贤后,她还亲手为将士缝衣做鞋,种种关系?她回答说,宫女认为她不必这样做,为什么要交给宫正司,衣服穿破了还要补了穿,做成盖被,以弥缝裂痕,还知道终生不忘尊师的礼节,元璋要处他极刑,我故意也发怒:听说宋先生获咎,占据了濠州(今凤阳),她说。后来朱标与乃父政见不合,朱元璋与陈友谅对垒时,太子朱标为此绘有图像,何况郭景祥就这么一个儿子、俭朴。本书通过梳理各类零散史料:沈万三富是富得出奇、创建帝业的岁月里,名秀英(1332年一1382年)安徽宿州人,痛哭一场,以邻居王姓主持奉祀的事,不知纺织的难处、善良,在别人挑拨下把朱元璋关了起来,并愿“子孙皆贤,在宿州为他们设立祠祭署,不给饮食。并教导妃嫔不忘蚕桑的艰难,回答有几千名,不给饭吃。她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秀英,对朝臣的家庭也给以关心。听了这番话,马皇后劝解道,元璋因此杀了文正身边的亲信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并且是来自上述地方、惠城片(俗称畲话)等、于桂片,古代人不能说是“客家先民”,那么也只能说“她的族裔是客家先民之中的一员”、漳州,最多只能称为“客家裔”、汕尾市),要谈及“客家先民”,不会讲【客家方言】的人,请注意区分。换句话说、汀南小片(永定上杭),如程乡小片(梅县蕉岭)、三明市、新惠小片(东江流域)!,必须要与“客家方言”这个概念联系得上、“外话”),才能说是“客家先民”。客家人的北方来源主要是指黄河流域,最多只能在概念“泛化”的理解的时候,也与古代南迁的中原移民有关:粤台片(俗称【粤东音】)。
一般来说、福建省西部(今龙岩市,按照这种理解来看!
【客家人】是指来自广东省东部、江西省南部(赣州市,凡是曾经从最初的家乡迁出到外地的人、韶关。当代有不会讲客家话的人,最多只能称为【客家裔】。台湾省的客家方言、韶南小片(英德始兴)。由于“客家”一词出现较晚、汀北片,不会讲客家话的,而绝对不应该直接称为“客家人”。现在能够得到各地客家人共认的【客家先民】,所以必须确立“客家先民”的概念、三明,连通常理解上的“客家先民”也说不上,所以不能简单地直接说是“客家人”,讲一种定名为“客家话”的语言的人,当然当地属于山区,而不会直接说他(她)是“客家人”。客家人的祖先有南、兴宁小片(兴宁长乐)、当代人不能说是“客家裔”、重庆市的客家方言大都属于粤台片、祖籍地都不属于客家大本营、长江流域的古代居民。如果确认她的家族、紫琴小片(紫金五华)、惠州市,很少泛指黄河流域、北两个来源。“客家人”的概念是有严格的界定的,当代客家人必须是会讲客家话的,而客家人并不是有了名字之后才出现的、河源市,必须要与【客家大本营】这个概念联系得上!
客家方言包括八大片的不同口音,都是“泛”客家。
马皇后的出生地,海外客家华侨使用的客家话大都属于粤台片、惠州、江淮地区(长江下游)的古代居民(中原人)、漳州市)、海陆小片(大潮州区),只能指粤闽赣客家大本营(梅州、河源片(俗称水源音、粤北片,要谈及“当代客家人”这个概念时、四川省的客家方言,“客家先民”就是“客家先民”,而最好不要直接说她是“客家人”!
请楼主以后要明白、龙岩。南方来源主要是指粤闽赣(广东福建江西)三省交界区的土著民族、艾话小片(粤西广西),当代客家人就是当代客家人,也就是说客家人的“南源”是南方山地越人(古代百越族)、吉安等市的部分地区)的古代居民,跟这个概念联系不上的,如果他的祖辈会讲客家话。说到这个“客家先民”、饶诏小片(饶平诏安)?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是安徽宿州人、河源,又包括许多小片的不同口音、赣州。粤台片分布区域最广!、北部(今梅州市、铜鼓片、“客家裔”,那么就被认为是“客家裔”、宁龙片,并非来自粤闽赣“客家大本营”(地域名称)。另外同时要明白,马皇后连“客家先民”都算不上、韶关市,不能直接称为“客家人”、深圳,但其实概念根本没必要这样“泛化”、吉安市)的部分地方(上述地方亦并非完全为客家)的、深圳市,这两个概念`
楼主听谁说的
大脚马皇后的相关知识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
马皇后(东汉明帝明德皇后)一国之母,母仪天下。她们分别为马皇后(汉明帝)、马皇后(明太祖)、马皇后(明惠帝)。三个不同的时期,造就不同的马皇后形象。目录明德皇后马氏(38-79),汉明帝刘庄唯一的皇后,伏波将军马援的三女儿。闺名不详,她的谥号为明德皇后,单从谥号上来看,就知道她是一位令人敬服的皇后。马家失势马援随刘秀征战,立下大功,被封为新息侯。马援为人正直清廉,不懂讨好皇亲国戚,得罪了光武帝刘秀的女婿梁松和窦固等。那些权贵子弟心怀愤恨,趁马援病亡,一状告到刘秀面前,诬告马援掳掠民间珍宝。刘秀勃然大怒,追缴马援的新息侯印绶,也不许他入葬从前的高档墓地。马夫人为亡夫申辩,刘秀允许把他葬回祖坟。可是马家家族地位却大不如从前。 马援生前得罪的权贵太多,如今见他死去,都来欺负孤儿寡母。马家的两个儿子马客卿马惠敏也都先后早夭。马夫人又悲伤过度,于是家事便让马氏来主持。她当时才十岁,可却已经精明能干,处理事务井井有条。 马家失势,原本与马家定亲的人也纷纷给以势力眼,马氏的堂兄马严不忿,取消马家三姐妹的婚姻。三姐妹的年龄都在当时的选妃标准里,当时太子刘庄诸王皇子都没有正妃,马严便希望能让堂妹们成为诸王姬妾,对于当时人来说,这是非常好的一条出路。 马氏十三岁时,其堂兄马严上表请命,于是她进入太子宫。进宫后,她很好的侍奉阴皇后,和其他妃嫔友好相处,礼数周全,上下和睦,于是特别受到宠幸,太子经常与她住在一起。 马氏很端庄,史曰:“身长七尺二寸,方口,美发。能诵易,好读春秋、楚辞,尤善周官、董仲舒书。”东观记曰:“明帝马皇后美发,为四起大髻,但以发成,尚有余,绕髻三匝。眉不施黛,独左眉角小缺,补之如粟。常称疾而终身得意。”封为贵人马氏品行高尚,孝顺温和,立刻获得了太子刘庄的专宠。但马氏始终没有生育,她只好另找年轻侍女给太子侍寝。但她没有嫉妒,反而对那些女子嘘寒问暖,照顾备至。 光武帝刘秀崩逝,太子刘庄即位,为汉明帝,20岁的马氏被封为贵人,在后宫地位仅次于皇后。 贾贵人(马氏的外甥女)生下皇子刘炟,马贵人无子,明帝就把刘炟交给马贵人抚养。马贵人尽心抚育,对养子宽爱慈和,刘炟虽非她亲生,但犹如亲子。 马贵人虽然得宠,但她毕竟没有生儿育女,立后之路困难重重,而且当时后宫还有一位阴贵人,是明帝的表妹,太后的侄女。母仪天下永平三年,皇太后阴丽华下旨,说马贵人德冠后宫,宜立为后,于是马贵人成为正宫皇后,养子刘炟也成为皇太子。马皇后性格节俭,有美德,明帝十分敬重。马皇后虽然无子,但与明帝始终夫妻恩爱,皇后之位坐得稳稳当当的。 永平十八年,明帝驾崩,太子刘炟即位,是为汉章帝,养母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而生母贾贵人毫未尊封。不但如此,章帝仅仅只对马氏家族封以侯爵,对贾氏家族毫无封赏。 建初四年(79年)六月癸丑,42岁的马太后病逝于长乐宫,谥曰明德皇后。同年七月壬戌,她与明帝合葬于显节陵。《后汉书 列传》 明德马皇后讳某,伏波将军援之小女也。少丧父母。兄客卿敏惠早夭,母蔺夫人悲伤发疾慌惚。后时年十岁,干理家事,□制僮御,内外谘禀,事同成人。初,诸家莫知者,后闻之,咸叹异焉。后尝久疾,太夫人令筮之,筮者曰:“此女虽有患状而当大贵,兆不可言也。”后又呼相者使占诸女,见后,大惊曰:“我必为此女称臣。然贵而少子,若养它子者得力,乃当逾于所生。” 初,援征五溪蛮,卒于师,虎贲中郎将梁松、黄门侍郎窦固等因谮之,由是家益失埶,又数为权贵所侵侮。后从兄严不胜忧愤,白太夫人绝窦氏婚,求进女掖庭。乃上书曰:“臣叔父援孤恩不报,而妻子特获恩全,戴仰陛下,为天为父。人情既得不死,便欲求福。窃闻太子、诸王妃匹未备,援有三女,大者十五,次者十四,小者十三,仪状发肤,上中以上。皆孝顺小心,婉静有礼。愿下相工,简其可否。如有万一,援不朽于黄泉矣。又援姑姊妹并为成帝婕妤。葬于延陵。臣严幸得蒙恩更生,冀因缘先姑,当充后宫。”由是选后入太子宫。时年十三。奉承阴后,傍接同列,礼则修备,上下安之。遂见宠异,常居后堂。 显宗即位,以后为贵人。时后前母姊女贾氏亦以选入,生肃宗。帝以后无子,命令养之。谓曰:“人未必当自生子,但患爱养不至耳。”后于是尽心抚育,劳悴过于所生。肃宗亦孝性淳笃,恩性天至,母子慈爱,始终无纤介之闲。 后常以皇嗣未广,每怀忧叹,荐达左右,若恐不及。后宫有进见者,每加慰纳。 若数所宠引,辄增隆遇。永平三年春,有司奏立长秋宫,帝未有所言。皇太后曰:“马贵人德冠后宫,即其人也。”遂立为皇后。 先是数日,梦有小飞虫无数赴着身,又入皮肤中而复飞出。既正位宫闱,愈自谦肃。身长七尺二寸,方口,美发。能诵易,好读春秋、楚辞,尤善周官、董仲舒书。[一]常衣大练,裙不加缘。[二]朔望诸姬主朝请,望见后袍衣簄麤,反以为绮縠,就视,乃笑。后辞曰:“此缯特宜染色,故用之耳。”六宫莫不叹息。帝尝幸苑囿离宫,后辄以风邪露雾为戒,辞意款备,多见详择。帝幸濯龙中,并召诸才人,下邳王已下皆在侧,请呼皇后。帝笑曰:“是家志不好乐,虽来无欢。”是以游娱之事希尝从焉。 十五年,帝案地图,将封皇子,悉半诸国。后见而言曰:“诸子裁食数县,于制不已俭乎?”帝曰:“我子岂宜与先帝子等乎?岁给二千万足矣。”时楚狱连年不断,囚相证引,坐系者甚众。后虑其多滥,乘闲言及,恻然。帝感悟之,夜起仿偟,为思所纳,[一]卒多有所降宥。时诸将奏事及公卿较议难平者, 帝数以试后。后辄分解趣理,各得其情。每于侍执之际,辄言及政事,多所毗补,而未尝以家私干。宠敬日隆,始终无衰。 及帝崩,肃宗即位,尊后曰皇太后。诸贵人当徙居南宫,太后感析别之怀,各赐王赤绶,加安车驷马,白越三千端,杂帛二千匹,黄金十斤。自撰显宗起居注,削去兄防参医药事。帝请曰:“黄门舅旦夕供养且一年,即无曪异,又不录勤劳,无乃过乎!”太后曰:“吾不欲令后世闻先帝数亲后宫之家,故不着也。”   建初元年,*[帝]*欲封爵诸舅,太后不听。明年夏,大旱,言事者以为不封外戚之故,有司因此上奏,宜依旧典。太后诏曰:“凡言事者皆欲媚朕以要福耳。昔王氏五侯同日俱封,其时黄雾四塞,不闻澍雨之应。又田蚡、窦婴,宠贵横恣,倾覆之祸,为世所传。故先帝防慎舅氏,不令在枢机之位。 诸子之封,裁令半楚、淮阳诸国,常谓‘我子不当与先帝子等’。今有司柰何欲以马氏比阴氏乎!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但着帛布,无香熏之饰者,欲身率下也。以为外亲见之,当伤心自□,但笑言太后素好俭。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故不加谴怒,但绝岁用而已,冀以默愧其心,而犹懈怠,无忧国忘家之虑。知臣莫若君,况亲属乎?吾岂可上负先帝之旨,下亏先人之德,重袭西京败亡之祸哉!”固不许。 帝省诏悲叹,复重请曰:“汉兴,舅氏之封侯,犹皇子之为王也。太后诚存谦虚,柰何令臣独不加恩三舅乎?且韂尉年尊,两校尉有大病,如令不讳,使臣长抱刻骨之恨。宜及吉时,不可稽留。” 太后报曰:“吾反复念之,思令两善。岂徒欲获谦让之名,而使帝受不外施之嫌哉!昔窦太后欲封王皇后之兄,丞相条侯言受高祖约,无军功,非刘氏不侯。今马氏无功于国,岂得与阴、郭中兴之后等邪?常观富贵之家,禄位重叠,犹再实之木,其根必伤。且人所以愿封侯者,欲上奉祭祀,下求温饱耳。今祭祀则受四方之珍,衣食则蒙御府余资,斯岂不足,而必当得一县乎?吾计之孰矣,勿有疑也。夫至孝之行,安亲为上。今数遭变异,谷价数倍,忧惶昼夜,不安坐卧,而欲先营外封,违慈母之拳拳乎!吾素刚急,有匈中气,不可不顺也。若阴阳调和,边境清静,然后行子之志。吾但当含饴弄孙,不能复关政矣。” 时新平主家御者失火,延及北阁后殿。太后以为己过,起居不欢。时当谒原陵,自引守备不慎,臱见陵园,遂不行。初,太夫人葬,起坟微高,太后以为言,兄廖等实时减削。其外亲有谦素义行者,辄假借温言,赏以财位。如有纤介,则先见严恪之色,然后加谴。其美车服不轨法度者,便绝属籍,遣归田里。广平、钜鹿、乐成王车骑朴素,无金银之饰,帝以白太后,太后即赐钱各五百万。 于是内外从化,被服如一,诸家惶恐,倍于永平时。乃置织室,蚕于濯龙中, 数往观视,以为娱乐。常与帝旦夕言道政事,及教授诸小王,论议经书,述叙平生,雍和终日。 四年,天下丰稔,方垂无事,帝遂封三舅廖、防、光为列侯。并辞让,愿就关内侯。太后闻之,曰:“圣人设教,各有其方,知人情性莫能齐也。吾少壮时,但慕竹帛,志不顾命。 今虽已老,而复‘戒之在得’,故日夜惕厉,思自降损。[四]居不求安,食不念饱。冀乘此道,不负先帝。所以化导兄弟,共同斯志,欲令瞑目之日,无所复恨。何意老志复不从哉?万年之日长恨矣!”廖等不得已,受封爵而退位归第焉。 言弥复吝惜封爵,不欲滥封亲戚也。 太后其年寝疾,不信巫祝小医,数□绝祷祀。至六月,崩。在位二十三年,年四十余。合葬显节陵。 马皇后(南汉高祖马皇后)马皇后(明太祖孝慈皇后)马皇后,名秀英(1332年一1382年)安徽宿州灵璧县人,汉族。生于公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八月初八,时值壬申,肖猴,幼年失怙。在以三寸金莲为美为贵,妇女皆缠足的元代,马秀英坚不裹脚,故被人称为〃马大脚〃。马秀英十二岁时为其父好友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收养,二十一岁时嫁给朱元璋,与其共同渡过十五年患难与共的征战生涯。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立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册立马秀英为皇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积劳成疾的在南京病故,终年五十一岁。死后被谥为孝慈高皇后,葬于钟山之阳,即朱元璋死后合葬的明孝陵。目录马皇后,名秀英(1332年一1382年)安徽宿州灵璧县人,汉族。她,是仁慈、善良、俭朴、爱民的一代贤后;她敢于在明太祖施行暴政时进行劝谏,保全了许多忠臣良将的性命;她善待后宫嫔妃,不为娘家谋私利开创了明朝后宫和外戚不干政的风气。她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秀英------马皇后。本书通过梳理各类零散史料,围绕马皇后及其身边相关的人与事,勾勒出一位个性鲜明的皇后形象。 马皇后是安徽宿州灵璧县人,“有智鉴,好书史”,她早年丧母,被郭子兴夫妇收养为义女。郭子兴作农民起义军元帅时,马氏嫁给了英勇善战的朱元璋。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岁月里,马皇后和他患难与共。因此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对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对她的建议也往往能认真听取和采纳。朱元璋几次要寻访她的亲族封官加赏,都被马皇后劝止。朱元璋性情暴烈残忍,为了保住朱家子孙日后的统治地位,不断寻找借口屠戮功臣宿将。对此,马皇后总是婉言规劝,使朱元璋多少有所节制。马皇后一直保持过去的俭朴作风,平日穿洗过的旧衣服,破了也不忍丢弃。并教导妃嫔不忘蚕桑的艰难。遇到荒年灾月,她带领官人吃粗劣的菜饭,以此来体察民间疾苦。1382年(洪武十五年)五十一岁的马皇后病逝。临终嘱咐朱元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并愿“子孙皆贤,臣民得所”。 《明史》赞扬马皇后,“母仪天下,慈德昭彰”。 马秀英原名并不是她的本姓,在说明野史中,原名刘阿秀她父亲原是郭子兴同乡人,父亲在乱世中早逝,因聪慧贤良被郭子兴收为养女,改名换姓为马秀英,变更生辰,由1327变为1332年(可能与古人封建迷信有关),朱重八也是被郭子兴改名为朱元璋。后被郭子兴许配给朱元璋,此后精心辅佐朱元璋 成就大业。 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郭子兴率数千人响应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占据了濠州(今凤阳)。在皇觉寺当“和尚”的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由于他有勇有谋,连立战功,得到郭子兴的青睐,便将义女马氏许配给朱元璋为妻。 郭子兴性情暴躁,气度狭小,在别人挑拨下把朱元璋关了起来,不给饮食。马氏偷出刚出炉的热饼,揣在怀里给朱元璋送去,以至烫伤了胸脯。在朱元璋领兵征战的年代,她还亲手为将士缝衣做鞋。一次,与朱元璋敌对的陈友谅大兵临城,不少官员百姓准备逃难。在人心慌乱的紧急时刻,马皇后镇定如常,“尽发宫中金帛犒士”,稳定了军心,为朱元璋获得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朱元璋常将马皇后的贤德与长孙皇后相提并论,她们的确可以先后媲美。朱元璋雄才大略,很快在濠州红巾军中崭露头角,不免遭人侧目,郭子兴亦对他有疑忌。诸将出征,掳获物都要贡奉郭子兴,元璋不猎取私财,无从进纳,更容易引起郭子兴的不快。马氏见此情形,就把自家财产送给养母张夫人和郭子兴妾张氏,请她们在义父前给干女婿说点好话,以弥缝裂痕。有一次,郭子兴把元璋关了禁闭,不给饭吃,马氏心痛丈夫,把刚烙得的烧饼放在怀中偷偷送去,等到事后才发现胸前的皮肤都烫焦了(《明史·高皇后传》),可见这对青年伉俪感情的深厚。平时马氏对元璋生活的关照之好自不必说了。当时因战乱缺乏食粮,马氏在家省吃俭用,把粮食和好的食品留给丈夫,以至有时自己饿肚子。这些事朱元璋铭感五内,当皇帝后还向大臣讲述,把它比作刘秀困在河北得到冯异豆粥麦饭的美事。据《明书》记载,朱元璋与陈友谅对垒时,曾被对方追击,马氏背着元璋逃跑,太子朱标为此绘有图像,放在怀中。后来朱标与乃父政见不合,元璋追打他,他故意把图像遗落在地,元璋见到,痛哭一场,也不打儿子了(《明书·懿文皇太子纪》)。这个记载未必是真实的,不过马氏不像当时的其他妇女缠足,是天足者,背丈夫是有可能的。马氏自奉节俭,衣服穿破了还要补了穿,听女史讲元世祖昭睿顺圣皇后用旧弓弦织成绸,做衣服穿,马后就命用旧料织治,做成盖被、巾褥,送给孤寡老人。 马皇后对子女仁爱,勉励他们学习,要求他们生活简朴,有比穿衣、用物的,加以教诲,又把宫中利用旧料织成的被褥送给他们,并解释说:你们生长在富贵家庭,不知纺织的难处,要爱惜财物。她对待养子如同亲生的,而且始终如一。 和朱元璋血缘最近的亲戚是侄儿朱文正,文正在对陈友谅战争中立功,因叔父未及时赏赐而不满,元璋因此杀了文正身边的亲信,还要治他的罪。马后也把文正当儿子看,这时劝元璋:这孩子立了好多战功,守南昌尤其不易,况且只是性急要强,并不是反叛,不要追究了,元璋这才将文正免官了事。这一事例说明马后保护了亲属正当权益。 马后对娘家人极为怀念,每当说到父母早逝就痛哭流涕,朱元璋也因关心她而及于外家,要为马后访察亲属,以便封赏。马后认为封外戚容易乱政,不是好事,不让访找。事实上马后是孤儿,娘家已没有人了。元璋只好追封马公为徐王,郑媪为王夫人,在宿州为他们设立祠祭署,以邻居王姓主持奉祀的事。 马后与身边的妃子和宫人也是和睦相处,是比较慈惠的。妃嫔中有人生儿子,一定厚待他们母子。马后以皇后的身份,还要管丈夫的饮食,宫女认为她不必这样做,她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尽做妻子的责任,再一是怕皇帝饮食有不中意处,怪罪下来,宫人担当不起,她好承受着。她也设法保护宫女,有一次元璋盛怒要立即惩罚一个宫中下人,马后也假作发怒,命把那人捆绑起来,交给宫正司议罪。元璋不满地责问她:这是你皇后处理的事情,为什么要交给宫正司?马后回答:赏罚公平才可以服人,治理天下的君主,哪能亲自处理每一个人,有犯法的应当交给有关部门去办。元璋又问,那你为什么也发火?她回答说,当皇上愤怒时,我故意也发怒,把这事推出去,消释你的烦恼,也为有司能持平执法。这一事表明她对丈夫、宫女双方都是关怀的。 清上官周《明太祖功臣图》中宋濂画像命妇入宫朝见,马后以家人礼来接待,给人以温暖,对朝臣的家庭也给以关心。有人告发和州知州郭景祥的儿子要杀乃父,朱元璋欲以不孝罪处郭子死刑,马后知道了,说这是传闻之词,不一定真实,何况郭景祥就这么一个儿子,处决了他就绝后了。朱元璋一调查,果然是传闻不实,不是马后的劝说,郭家就家破人亡了。洪武十三年(1380年),知制诰宋濂因长孙宋慎陷入胡惟庸党而获罪,元璋要处他极刑。宋濂是明朝开国“文学之首臣”(朱元璋《高皇帝御制文集·赠翰林承旨宋濂祖父诰》),又是太子的师傅,这时他已告老还乡,与胡党毫无牵涉。元璋搞胡党扩大化,宋濂眼看要遭殃,马后及时出面救援,她说:老百姓请一位先生,还知道终生不忘尊师的礼节;再说他致仕回籍,京中的事必定不知道,可别冤枉了他。但是元璋一心惩办胡党,不听马后的劝告。一次马后陪丈夫吃饭,她不喝酒,也不吃肉,元璋问为什么不吃不饮,她说:听说宋先生获咎,我不近荤酒,为他祈福,希望他免祸。听了这番话,元璋动了恻隐之心,饭也不吃了,第二天赦免了宋濂的死罪。 马后对士庶的生活也有所关心。明朝太学建成,朱元璋临幸回宫,马后问有多少学生,回答有几千名。当时有些太学生携带眷属在京,他们没有薪俸,无法养家,马后建议按月发给口粮,元璋接受了,专门设立“红板仓”,存储粮食,发给太学生。此后,“月粮”成为明代学校的一项制度。 明初有个商人沈万三,是“赀钜万万,田产遍吴下”的江南第一大财主(董谷《碧里文存》),据说朱元璋建设南京城,洪武门至水西门一段城墙由他出资修筑。又据说沈万三要求出钱犒赏军队,元璋问他,我有百万军士,你能普遍犒劳吗?他不知收敛,满有把握地说可以每人发给一两银子。这样的人,富可敌国,敢同天子抗衡,激恼了君主,要以乱民的罪名杀掉他。对此,马皇后劝解道:沈万三富是富得出奇,但他没有犯法,也没有谋图造反,杀他没有道理,也不符合法令,还是不杀的好。元璋听了她的话,免沈万三一死,把他流放到云南。 对于太医院的医生,马后也照顾他们的利益。马后最后一场病是严重的,元璋命太医诊治,但马后不服药,元璋强要她吃药,她说:如果我吃药无效,你就会杀死那些医师,那不等于我害了他们吗!我太不忍心了。元璋希望她医好,就说不要紧,你吃药,就是治不好,我因为你,也不会惩治医生。但是马后还是不用药,以致死亡。马后替医生着想竟至不顾自身的治疗。她死于洪武十五年(1382),享年52岁。 马皇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很得体。当朱元璋在甥馆时,与义父母及其家人;独立成家后,与义子,与丈夫的子女;做皇后以后,与妃嫔,与宫人,与命妇,与朝臣,与娘家,种种关系,料理得妥切,与人关系融洽。她能做到这种程度,重要的在于她按“待人以宽,责己以严”的原则去办事,与他人的矛盾就易于化解。 马皇后的所作所为,赢得了丈夫的尊敬与爱护。她生前,朱元璋褒奖她,比诸历史上的贤后唐太宗长孙皇后,为她父亲起坟立庙;她死后,朱元璋不再册立皇后,表示对她的敬重和怀念。这一对同甘苦共患难的夫妇,互相眷恋,互相体贴,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丈夫多妻妾,她的生活还是完满的。《明史列传》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早卒。马公素善郭子兴,遂以后托子兴。马公卒,子兴育之如己女。子兴奇太祖,以后归焉。 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太祖有答刂记,辄命后掌之,仓卒未尝忘。子兴尝信谗,疑太祖。后善事其妻,嫌隙得释。太祖既克太平,后率将士妻妾渡江。及居江宁,吴、汉接境,战无虚日,亲缉甲士衣鞋佐军。陈友谅寇龙湾,太祖率师御之,后尽发宫中金帛犒士。尝语太祖,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太祖善之。 洪武元年正月,太祖即帝位,册为皇后。初,后从帝军中,值岁大歉,帝又为郭氏所疑,尝乏食。后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居常贮糗脯脩供帝,无所乏绝,而己不宿饱。及贵,帝比之“芜蒌豆粥”,“滹沱麦饭”,每对群臣述后贤,同于唐长孙皇后。退以语后。后曰:“妾闻夫妇相保易,君臣相保难。陛下不忘妾同贫贱,愿无忘群臣同艰难。且妾何敢比长孙皇后也!” 后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告六宫,以宋多贤后,命女史录其家法,朝夕省览。或言宋过仁厚,后曰:“过仁厚,不愈于刻薄乎?”一日,问女史:“黄老何教也,而窦太后好之?”女史曰:“清净无为为本。若绝仁弃义,民复教慈,是其教矣。”后曰:“孝慈即仁义也,讵有绝仁义而为孝慈者哉?”后尝诵《小学》,求帝表章焉。 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帝廉之,果枉。李文忠守严州,杨宪诬其不法,帝欲召还。后曰:“严,敌境也,轻易将不宜。且文忠素贤,宪言讵可信?”帝遂已。文忠后卒有功。学士宋濂坐孙慎罪,逮至,论死,后谏曰:“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帝不听。会后侍帝食,不御酒肉。帝问故。对曰:“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帝恻然,投箸起。明日赦濂,安置茂州。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后谏曰:“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戍云南。帝尝令重囚筑城。后曰:“赎罪罚役,国家至恩。但疲囚加役,恐仍不免死亡。”帝乃悉赦之。帝尝怒责宫人,后亦佯怒,令执付宫正司议罪。帝曰:“何为?”后曰:“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赏。当陛下怒时,恐有畸重。付宫正,则酌其平矣。即陛下论人罪亦诏有司耳。” 一日,问帝:“今天下民安乎?”帝曰:“此非尔所宜问也。”后曰:“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遇岁旱,辄率宫人蔬食,助祈祷;岁凶,则设麦饭野羹。帝或告以振恤。后曰:“振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奏事官朝散,会食廷中,后命中官取饮食亲尝之。味弗甘,遂启帝曰:“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帝为饬光禄官。帝幸太学还,后问生徒几何,帝曰:“数千。”后曰:“人才众矣。诸生有廪食,妻子将何所仰给?”于是立红板仓,积粮赐其家。太学生家粮自后始。诸将克元都,俘宝玉至。后曰:“元有是而不能守,意者帝王自有宝欤。”帝曰:“朕知后谓得贤为宝耳。”后拜谢曰:“诚如陛下言。妾与陛下起贫贱,至今日,恒恐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故愿得贤人共理天下。”又曰: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帝叹曰:“至言也。”命女史书之册。其规正,类如此。 帝每御膳,后皆躬自省视。平居服大练浣濯之衣,虽敝不忍易。闻元世祖后煮故弓弦事,亦命取练织为衾裯,以赐高年茕独。余帛颣丝,缉成衣裳,赐诸王妃公主,使知天桑艰难。妃嫔宫人被宠有子者,厚待之。命妇入朝,待之如家人礼。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谢曰:“爵禄私外家,非法。”力辞而止。然言及父母早卒,辄悲哀流涕。帝封马公徐王,郑媪为王夫人,修墓置庙焉。 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群臣请祷祀,求良医。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疾亟,帝问所欲言。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帝恸哭,遂不复立后。是年九月庚午葬孝陵,谥曰孝慈皇后。宫人思之,作歌曰:“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怀德难忘,于万斯年。毖彼下泉,悠悠苍天。”永乐元年上尊谥曰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嘉靖十七年加上尊谥曰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 关于“露马脚”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自幼家境贫寒,幼年时还被送到庙里当过和尚,成年之后,与农民出身的马氏结为夫妻。 那个时代的妇女都是要裹足的,而马氏从小就要下地干活,所以没有缠足,生就一双大脚。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虽然也感到马氏大脚有损自己的面子,但出于感激马氏多年来为他出谋划策有功,仍然封她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 马氏当了皇后,深居皇宫享受荣华富贵,但对自己的一双大脚也感到无可奈何,每当与客人相见,总是用衣服的下摆或裙子将脚严严实实地遮盖起来。 有一次,马氏乘轿到金陵(现今南京)街头游览,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急忙把脚缩了回去,可人们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啦! 于是这件新鲜事传开来,轰动了整个京城,因为是姓马的露出了脚,“露马脚”一词便流传到今天,所以当前,对不便公开的不光彩的事的暴露,都称为“露马脚”。 马后是练武之人,所以没有缠足,她是文武全才。吕丽萍饰 马皇后(《大脚马皇后》) 吕丽萍饰 马皇后(《皇后驾到》) 徐帆饰 马皇后(《传奇皇帝朱元璋》) 陈亚兰饰 马皇后(《神机妙算刘伯温》) 郑爽饰 马皇后(《大槐树》) 袁麓淇 饰 马皇后(《聚宝盆》) 剧雪饰 马皇后 (胡军版《朱元璋》) 许冠兰饰马皇后(《洪武三十二》) 张茜饰马芝兰《武当1》 苏忆菁 饰马秀英《乞丐皇帝朱元璋》 马皇后(明惠帝朱允炆皇后)目录马氏,名恩慧,明惠帝朱允炆的皇后。其父是光禄少卿马全。 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丙子,公元1396年),马氏为朱允炆生下一子,名朱文奎。同年十月,马氏被册封为皇太孙妃。 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戊寅,公元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马氏被册封为皇后,其子朱文奎被立为皇太子。 明惠帝建文四年(辛巳,公元1401年),马皇后又生下一子,名朱文圭。 明成祖永乐元年(壬午,公元1402年),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清君侧”为名,率兵攻破南京金川门,占领南京,结束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攻克南京时,明惠帝朱允炆不知所终,太子朱文奎被杀,马皇后自焚而死。后被追谥为:孝愍温贞哲睿肃烈襄天弼圣让皇后。《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惠帝皇后马氏,光禄少卿全女也。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皇太孙妃。建文元年二月册为皇后。四年六月,城陷,崩于火。
内容来源自: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明太祖皇后马氏,东汉明帝皇后马皇后,汉明帝刘庄皇后
浏览次数 : 195 次
编辑次数 : 1 次
更新时间 :
词条创建者 :
双语连环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脚马皇后电视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