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乌江李清照是如何押韵的

李清照《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不肯过江东。
注释  1.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译文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赏析  这首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乌江 赏析:
  出语掷地有声,正华考范文网令苟安者汗颜,抒发一女子爱国情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句刚健之极,有力之极,男儿中亦鲜有能作此语者。令苟安者汗颜,抒发一女子爱国情怀。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句刚健之极,有力之极,男儿中亦鲜有能作此语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李清照――《乌江》
李清照――《乌江》
【年代】:宋【作者】:李清照――《乌江》【内容】: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作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注释】:人杰:人中杰出者。鬼雄:鬼之雄杰者。项羽:即楚霸王,秦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失败。不肯过江东:《史记•项羽本纪》记:项羽垓下兵败后,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欲助项羽渡江,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言罢,拔剑自刎。
【赏析】:&&&& 这是一首雄浑宏阔的咏史诗,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言志诗。&&&& 此诗另有题作“夏日绝句”,李清照南渡之后,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罢守江宁,李清照与丈夫具舟去芜湖。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该诗可能作于此时。李清照在这首诗中,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楚霸汉之争中最后以失败而结束了自己生涯的楚霸王项羽,表示了钦佩和推崇。这首五绝,通过歌颂一位失败了的英雄――项羽,表现了诗人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对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也是一个有力的讽刺。
李清照――《乌江》 相关内容:查看更多>>异曲同工咏史诗_杜牧_题乌江亭_和李清照_夏日绝句_赏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异曲同工咏史诗_杜牧_题乌江亭_和李清照_夏日绝句_赏析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日期:加以介绍,对学生理解全诗大有帮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用多媒体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1、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2、用多媒体出示全诗。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的相关内容日期:50 刘邦和项羽 陈胜、吴广发动农民起义以后,各地的百姓纷纷杀了官吏,响应起义。没有多久,农民 起义的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陈胜派兵遣将分头去接应各地起义,他们节节胜利,占领了大批地方。但是因为战线 长,号令不统一,有的地方被六国旧贵族占了去。起义不到三个日期:56 霸王乌江自刎 公元前202年,韩信布置十面埋伏,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垓音g āi)。项羽的人马少,粮食也快完了。他想带领一支人马冲杀出去。但是汉军和诸侯的人 马把楚军包围得重重叠叠。项羽打退一批,又来一批;杀出一层,还有一层;这儿还没杀日期:204 女词人李清照 金兵横行中原,但是南宋王朝却没有丝毫抵抗的准备,宋高宗在行都扬州过着纸醉金迷 的生活。公元1129年正月,金将宗翰带兵南下,接连攻下许多城池,沿路南宋官员降的 降,逃的逃,金兵前锋很快渡过淮河,逼近扬州。 宋高宗正在扬州行宫寻欢作乐,听日期: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她也擅长诗、文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她的《漱玉词》。其词带有婉约清新的风格,被称为 易安体 。 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由于她日期:刘邦识人与项羽失人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起,逐鹿中原,其中最主要的有两雄,即项羽和刘邦。本来,项羽从哪个方面较之刘邦,都处于绝对优势,结果竟是刘邦战胜了项羽,胜利还乡,高唱《大风歌》,而项羽则兵败乌江,被围垓下,至死不知自己为什么死?还大吹什么, 力日期:刘邦和项羽之争 秦始皇建立的秦朝,后来被农民起义推翻。当时领导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有两个最有名的,一个是刘邦,一个是项羽。项羽武艺高强,很会打仗,可他为人残暴,还缺乏远见。他本是楚国人,楚国被秦始皇灭了,他一心要恢复楚国,恢复已...日期:《 题乌江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 2、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3、学习诗人借古抒怀、忧时伤乱的情怀。 4、熟读、背诵《题乌江亭》 [教学重点] 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学习诗人借古抒怀、忧时...
&最新内容- - - - - - - - - - - - &&热点推荐
精品专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英语学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数学学习-  - - -
 - - - - - - - -  [摘 要] 李清照的《乌江》又名《夏日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其内容发人深省,形式上讲究押韵和对仗,同时其平仄也"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谈谈李清照《乌江》的平仄和拗救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 李清照的《乌江》又名《夏日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其内容发人深省,形式上讲究押韵和对仗,同时其平仄也根据内容需要对“拗”的地方进行了救,完全符合律诗平仄协调的特点,是一首名副其实的“绝句”。 中国论文网 /9/view-5074109.htm  [关键词] 乌江;平仄;拗救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乌江》是李清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之一。研究者多从内容方面予以探讨,而对其形式方面,尤其是平仄很少评判。本文试对其平仄进行分析,以期引起重视。因为此诗是五言绝句,故文中谈到近体诗的平仄,只涉及五言诗。   一、《乌江》的平仄   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要素,讲究平仄是近体诗的本质特点。因此前人有“学诗先要知平仄”的说法。平,就是指中古的“平声”,包括普通话里的阴平和阳平,从入声分化来的读平声的字在分析近体诗的时候仍按“仄声”对待。仄,就是指中古的“上、去、入”三个声调。“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读起来就会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美感,显得富有音乐特色,从而增强了艺术效果。   众所周知,近体诗以两个音节为一个音步,每一音步的第二字是节奏点所在,不能随意变更;偶句末一字要押韵,而且限用平声韵(用仄声者则为例外);原则上禁忌出现“三平调”(一句之中的最后三个音节如果都是平声)和“三仄调”(一句之中的最后三个音节如果都是仄声)。近体诗的平仄律概括有三:即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中,平仄相对;各联之间,平仄相粘。所谓“一句之中,平仄相间”,就是平声音步和仄声音步间隔出现;所谓“一联之中,平仄相对”,就是近体诗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平仄对立,如果违反了就叫做“失对”;所谓“各联之间,平仄相粘”,就是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与上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同,如果违反了,就叫做“失粘”。如果我们以仄声开始,那么近体诗的基本句式就是以下四种:   (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   一首律诗的平仄其实就是这四种基本句式的变换构成的。分析一首律诗的平仄,先要确定它的首句开始和结束的音步是“平声”还是“仄声”,然后再依据上面所说的“对”、“粘”规律去写出整首诗的平仄谱。以《乌江》为例,首句“生当作人杰”第一个音步“生当”的声调都是平声,而且节奏点“当”属“平声”,那么该句开始的音步的“平平”,结束的音步是由“杰”(入声字)单独构成的,属仄声。这样首句按照“平仄相间”的规律,就是用了“(丙)平平平仄仄”这种句式。接下来按照“一联之中,平仄相对”的规律,第二句第一个音步“死亦”都是“仄声”,尤其是节奏点“亦”是去声,属“仄”,因此该句就是“仄仄”开头,同时按照近体诗的押韵特点,第二句末一字要押韵,必须是“平声”,那么此句就是用了“(丁)仄仄仄平平”这一基本句式。   二、《乌江》的拗救   平仄格律是人为的、机械的,而诗歌创作却是充满活力、富有生机的。要使诗歌的语言一一适应人为的格律,显然是不现实的。为了使诗的形式与内容完美地统一起来,只能对平仄格律加以调整改进。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只要节奏点上的平仄能够达到“相间”、“相对”、“相粘”,就可以收到平仄错综协调的效果,所以便要求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其平仄必须分明,即不可以随意变动。至于一、三、五位置上的字,由于是非节奏点所在,并不影响大局,因此可以从宽处理。这就是前人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尽管这样,诗人为满足写作实际的需要,仍然会出现不符合平仄规定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拗”。“拗”便破坏了平仄的协调性,于是人们又设法调整其平仄关系,以便保持其协调性,便又有了所谓的“救”。拗救的基本原则是以平救仄,以仄救平,从而实现平仄协调的目的[1]。   上面我们说过近体诗原则上禁忌出现“三平调”和“三仄调”。就《乌江》首联的平仄来说,出句应为“(丙)平平平仄仄”,实际却是“(丙)平平仄平仄”;对句应为“(丁)仄仄仄平平”,实际却是“(丁)仄仄平仄平”。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诗人是为了避免触犯这两种禁忌。先看出句“生当作人杰”,末三字中“作”是去声,属“仄声”,“杰”是入声,也属“仄声”,如果中间位置按照平仄谱也用一个“仄声”的字,那么就会出现“三仄调”,从而触犯禁忌,故诗人在第四个字位置上,也就是节奏点上用了一个“平声”的“人”字加以补救,即“三拗四救”。当然这里也有学者认为应该这样解释:第四个字位置应该用“仄声”却用了“平声”的“人”字,也就是“拗”了,不“分明”了。按照上面“以仄救平”的原则,因为第三个字位置不属于节奏点,可以“不论”,因此就用了“仄声”的“作”来补救,即“四拗三救”。这两种分析和解释都有一定道理,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予以采纳。再看对句“死亦为鬼雄”,末三字中“为”和“雄”都是“平声”,如果中间位置按照平仄谱也用一个“平声”的字,那么就会出现“三平调”,从而触犯禁忌,故诗人在第四个字的位置,也就是节奏点上,按照“以仄救平”的原则,用了一个“仄声”的“鬼”字加以补救。   《乌江》这首诗提倡生作人杰,死为鬼雄,字面上表达了对末路英雄项羽的称颂,实际上旨在讥讽不图恢复的南宋朝廷和宋高宗的逃跑主义。其内容发人深省,形式也不拘泥常规,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宋代文人生在诗、文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强大的唐朝之后,他们勤奋写作,力图有所超越。   参考文献:   [1]郭芹纳.《诗律》.北京:商务印书馆,.   作者简介:李继义,济南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山东济南,研究方向:古代诗词。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清照是南宋还是北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