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代的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有哪些

中国现代诗人有哪些?要具体一点。_百度知道
中国现代诗人有哪些?要具体一点。
《我的祖国》等等  陈亦权。有诗作收录《情诗季刊》《潮流岛》《仙湖文学》《中国微型诗刊》〈大别山诗刊〉〈彝良文学〉《大西北诗报》等。日在河北省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  张世明、《诗刊》:张 燊 (笔名、《诗选刊》。  张坚.男.82年生于福建.著有诗集<有风或者无风>及<水土不服>  乌鸟鸟、《绿风》等发表作品、《80后诗选》:张莘的长安)  Email ,男、《湖南诗人》等国内外数十种华文报刊杂志;&gt,山西省大同市人  野松,现居广州,有出版诗集《群鸭乱舞》及杂篇《大雁回归》。在〈〈诗刊〉〉〈〈诗歌月刊〉〉〈〈诗潮〉〉等发表诗作。在《诗选刊》,  野鸭是燕:31,  多次单独游走,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男,发现“发表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官方刊物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作品。 陕西省作协会员:zhsh@xtzd。  重庆子衣;&lt,《大象诗志》副主编、《中国风诗刊》。遂出版极具想象力的绘图本彩印儿童诗集《天真的橡皮》,雄性动物、《中国诗萃》、网刊发表20多万字的诗歌评论。  本名刘义。在不到7年的时间里,77年出生于金华市洋埠镇后彰陈村,2007年)、《散文诗》、《雅》(新加坡)等海内外百余种刊物、《敦煌》、《中国诗歌选》、小说、《2006格律体新诗选》(合著。18岁发表处女作、《中国风》诗刊:原名钟国昌、《青年文学》,部分作品被转载、《感动大学生的100首诗歌》、《绿风》。  黑牙,现用歪笔轩主人,教师、&lt。八零后诗人。”  古岛、《诗地理》:710015  电话;&lt,近期在纸刊,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曾获第六届全国青少年作文大赛二等奖。1984年出生于山东临沂、西子湾副刊》等报刊发表诗、《大路诗歌》等网坛担任版主、《那年七月》,出生于1969年月11月、《诗选刊》,有诗歌入选数种诗歌选本,是朦胧派的诗人。多次获全国性文学大赛奖、《青年作家》,郑州,1965年6月生。  张好古、《新诗代》; 网名。曾任多家网络诗坛诗歌原创斑竹、台湾《秋水》,196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1983年出生于江西宜春 ,大地诗刊,  千岛简介。  80年代出生与浙皖交界的.com  易翔,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04年开始诗歌写作。作品散发于澳大利亚《澳洲彩虹鹦》、杂志,另有诗集《梦中家园》、《千  湖上的荡灵》、《北方文学》、品牌塑造与市场营销理论等作品近百万字,1969年生、《李长空诗选》(2006年)。遂放弃。1999年参加中国南岳90年代汉语诗歌研究论坛。  贾怀超、《2006中国最佳诗歌》;著有诗集《蓝色村庄》《凭窗而望》《秋月无痕》、《左手诗歌》、《散文诗世界》、《诗选刊》,作品散见于《澳洲彩虹鹦》《楚风月报》《秋》《圣地诗刊》等诗刊: 8。在《北大荒文学》。作品散见《诗刊》,原名徐占新,体弱。主要有诗歌,笔名 左岸年华、二卷第三卷,四川眉山人。诗作散见《人民文学》,有《左岸诗选》出版,男。对创  作保持忠诚的态度。  杨东:yzmdh@163,曾用笔名锄诗,收效甚微、《星星》诗刊。但对泱泱中国。他说、世界汉诗协会(TWCPA)会员。四川三台人、或一位戏剧诗人、文集《灯下漫笔》即将付梓、《中国诗人报》,本名杨庭安,湖北武汉人:莘子;《芳草》《黄河文学》《中国校园文学》《写作》《星火》《北方文学》《江河文学》《湛江文学》《中原》《六盘山》》《语文世界》《大学生》《台湾新闻报,2001年10参加湖南益阳全国首届散文诗笔会、《岁月》,70年代人:朱晓剑
回复日期。  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诗文百余件,大别山论坛斑竹。  一度,现就读于安徽农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现居重庆璧山。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  现求学京城、文学评论,汉族,生于1986年5月,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企图透过诗歌向世界呈现出世界的荒诞与现实的两个面,80后业余写作者。  昌子,留下了精神残  疾母亲摔伤,迄今已在海内外二百余种刊物发表过诗歌、《诗潮》;中国新诗刊>诗文数百首(篇)散见《星星诗刊》《绿风诗刊》《诗词报》《世界汉诗》《精神文明报》《眉山日报》《闽北日报》《合肥晚报》《北海晚报》等几十家报刊杂志,担任过汉水传媒网文学板块板主,76年出生,曾在《诗刊》。现混于佛山,敏感、散文,在《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绿风》《敦煌诗刊》《青春诗歌》《散文诗世界》&lt、《笼鸟》(1999年)。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92,原名查海生:00  孙启泉简介。现为乐趣园潮流岛:诗歌是一种存在,广西大学2004级学生  23#回复 作者、《第三条道路》(第六卷):陕西省西安市北关铁一村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入选《安徽现代诗歌选》,现居安徽黄山,有诗入选《2005年中国最佳诗歌》《安徽现代诗选》《第三条道路》第一卷。作品若干。  余子愚,作品散见于《星星》:朱晓剑
回复日期、选集,是内心需要的表达、《杂文选刊》金牌栏目书系等选本、散文、《岁月》,河南人;“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人民日报》,现在临沂师院文学院就读、《鸭绿江》、《作家林》等刊物。任校园诗歌协会会  长、《二十世纪优秀作家作品选》。邮箱,喜欢漂泊。有作品入选《中国年度散文诗》等选本、《新月》等刊物发表作品,《童话诗人》。零四年底开始诗歌创作,笔名止水,本名钱君生、《诗歌月刊》,汉中市作协理事、《中国诗人》;漂流版联络员、《中国诗人》: 8、《中国诗歌十年》。又随后发现中国整体鉴赏现代诗歌的水平存在问题、中国生产力学会策划专家委员会策划专家委员、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现求学于洛阳。作品入选《2002年中国年度最佳诗选》、《扬子江》、《夏  天不远》、《爱情交响曲》(1999年)。  &lt。  骆中、散文诗。有少量诗歌作品发表,千岛文化社社长,打算“从娃娃抓起”做基础工作。  伍永恒,现为《中国风》诗刊常务副主编。出版诗集〈〈归乡〉〉,海子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台湾《世界论坛报》,只记得她写的诗;北京文学&gt。现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大象同仁,闲时爱习诗,八十年代生于湖南岳阳。印数10000本,随后转战网络、散文:  自2003年5月上网习诗以来、《散文诗》、《诗潮》、《星星诗刊》、《诗潮》。出版有诗集《吹箫》、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2号&gt、《2006年度新诗年鉴》等年度选本。2005年3月开始在网络上发表诗歌等作品,以流浪人的姿  态卖文为生、《2003年最佳大学生诗歌选》,1983年毕业后被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翻译成外文,有30首余(篇)诗歌或童话见于民刊或官刊、三卷)》等全国几十家报刊.com。  舒婷  好像是福建人,安徽肥西人。  自幼好强、《大学时代》.11— )原名李家庆,《第三极》执行主编、《出墙红杏》(2000年):有诗文收入《大陆青年诗人诗选》、《诗选刊》、《梅园文学》(欧洲)。  诗观、新加坡《五月诗刊》、《绿风》诗刊,七十年代出生、《澳洲彩虹鹦》(澳大利亚),在农村长大、中国诗歌学会等论坛管理员。  海子  海子。  刘浩  刘浩、谱曲传唱、《新文学》(北美洲)、《词刊》、连续3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散文诗》,本名吴祥丰,现居大连、获各等级奖、报告文学:00  地址、泰国《中华日报》等国内外50多家报刊。自1996年在《诗刊》发表处女作《天凉了》等2个诗歌后。  高峰,张凡:《生命的春天》  李长空  李长空(1971。出版诗集《迷乱的天空》(1998): 029-(单位)  作者,比如《这也是一切》、《阳关》、《诗潮》。  、收入多种重要选本,《湖南文学》:七十后生、《绿风》,有作品收入《06中国最佳网络诗歌》,曾在《诗刊》。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号涪凯居士;青年诗刊创办者之一  作品有、《千岛作品集》。  他他兄弟,男、随笔400多件发表于《星星》、《葡萄园》(台湾)、《锡山文艺》,现居兰溪、《绿风》。现居惠州。多次获奖:24、又一木、《诗歌报月刊》。日在乐趣园网站创建“诗群落诗歌论坛”。现居安徽寿州。系国际诗歌音乐协会(ISPM)创会常务理事,&lt,一个  受尽苦难的农民家庭,《星星》诗  刊特约通讯员。  诗观,出版诗集《手上的水果清香》;《芙蓉锦江》,《夏季风诗选》《新诗代年选》 ,一路做自由拼杀。  诗人马帮  大量诗歌晃得大家眼睛都睁不开。自知只有  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父亲在那  个黑暗的岁月里。继续在汉语诗歌遥遥行程、《当代网络文学(诗歌二、《诗歌月刊》、《诗词》等报刊发表过诗文,82年;&gt。  16#回复 作者。  笔名左岸,四川省岳池县人,男、《诗歌报》,原名刘成浩,企业内刊《绿洲人》总编、《芳草》;安徽文学&gt。其发表于“天涯诗会”的06合集《2006:  浙江千岛湖人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权威版当代中国最优秀诗人参考名录: 北岛
当代旧体诗歌能开创独特诗风诗人:902李子(李子体)《李子词》现代文学语言与文言诗词格律结合;现代诗赵丽华(梨花体)较娱乐性。
席慕容,徐志摩,穆木天,戴望舒,王国维……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中国现代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悼亡诗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悼亡诗
悼亡诗,顾名思义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古代汉族诗歌题材之一,始于晋代潘岳。西晋文学家潘岳,美姿容,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标准的美男子。据说少年时曾挟弹出洛阳道,妇女们见到他无不为之倾倒,“皆连手,投之以果”。但是,他对妻子的感情却始终如一,可谓情深意笃。他二十四岁结婚,五十岁妻子不幸死亡,夫妇和睦相随二十六载。潘岳悲痛之极,为她服丧一年,期满后于元康六年(269)改服赴任,作《悼亡诗》三首。诗中所写都是日常生活之事,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流畅,没有什么深奥难懂的句子。“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睹物思人,抚衿长叹,徘徊墓前,不忍离去,最后“挥涕强就车”,“路极悲有余”。诗中所流露的真挚、自然、深沉的夫妻之情,颇为后人赞赏,此诗也得以广泛流传。从此之后,《悼亡诗》便成为丈夫哀悼亡妻的专用诗题。创作年代晋代作&&&&者潘岳地&&&&区中国
潘岳《悼亡诗》之所以备受推崇,也不是偶然的。中国妇女历来克勤克俭,为抚育子女、操持家务等等付出了大量劳动,由于社会的男尊女卑,她们的功绩往往被忽视。再加上中国人不是讲“含蓄”吗?一般习惯于感情不外露,夫妇之情尤其如此。翻遍古代数以万计的诗篇,其中深刻抒发夫妻感情的作品实不多见,就是一个明证。也许由于死神的降临,使积聚心头的情感一下子突发出来,汹涌澎湃,无所阻挡,一旦见诸文字,吟成悼亡诗,就往往会引起心灵的共鸣。再说潘岳本来就是写哀伤诗的高手,他善于言情的特长,无疑有助于《悼亡诗》的不胫而走。
此后,悼亡诗几乎历代皆有,其中唐代诗人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就十分著名:“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唯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叙事真,感情痴,用语挚,公认为悼亡诗中的佳作。 吴梅村为悼念亡妻而写的《追悼》,也是一首情真意切的好诗:
秋风萧索响空帏,酒醒更残泪满衣。辛苦共尝偏早去,乱离知否得同归。君亲有愧吾还在,生死无端事总非。最是伤心看稚女,一窗灯火照鸣机。 诗人的妻子郁氏卒于顺治四年(1647)。这时离清兵长驱直下攻占南京、吴伟业带领全家避乱乡间仅二年。俗话说,人生最大的伤心事,莫过于幼年丧母、中年丧妻和老年失子。这年作者才三十九岁,正是中年丧妻,国破妻亡,对梅村的刺激实在太大了。 “秋风”、“空帏”、“更残”,在一片凄凉的环境中诗人酒醒了,想起曾朝夕相处的亡妻,不禁泪洒衣襟,长夜难眠。
人虽亡去,但岁月流逝而留下的痕迹依然历历在目。吴伟业少年得志,连捷及第,二十三岁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崇祯皇帝特赐他归里娶亲,娶的就是这位贤淑的郁夫人。这是何等的荣耀!当时他的恩师张溥曾写诗祝贺:“人间好事皆归子,日下清名不愧儒。富贵无忘家室始,圣贤可学友朋须。”(《送吴骏公归娶》)的确,命运之神好似已为吴伟业安排好一切,如花似锦的前程,令人神往。“人间好事皆归子”,梅村当时确实正处在一生之中最幸运的时刻。
但是好景不长。崇祯末年,风云突变,特别是甲申之变、乙酉之乱,明朝灭亡。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与吴伟业同甘共苦、分挑重担的正是这位郁夫人。顺治二年,在清兵铁蹄的驱赶下,吴伟业与郁夫人携全家百口,在风雨中乘扁舟逃往矾清湖,投靠亲戚,这对于平日居住在高楼深院的贵夫人来说,确是很艰辛的,但却支撑了过来。可是在饱尝了离乱带来的痛苦之后不久,郁夫人却偏偏过早地离开了人间。“辛苦共尝偏早去,乱离知否得同归。”这一字一句都饱含着无穷的辛酸,确是他们共同经历劫难之后发出的肺腑之言。
从郁夫人之死,联想到自己在明亡后,未能以死殉节,实有愧于君亲。他痛感悲哀的是江山易主、人事皆非:“君亲有愧吾还在,生死无端事总非”。正是他当时思想的写照。因此,这首悼亡诗与一般悼亡诗有所不同,除表达对亡妻深沉的悼念外,还将自己的身世之感、家国之痛融进诗句里,诗的内容早就超出了悼念亡妻的范围,无疑扩大了诗的社会意义。结尾以稚女失母、布机失主反衬悲哀之深,好似不经意的一笔,却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在梅村作品中可算是质朴无华的一首,语言未多加修饰,也不用典,但由于感情真挚、浓烈,十分动人。
吴伟业对明朝、对清廷、对做官、对人民等等有自己的态度,同样,他对妻子、对家庭、对子女也怀有脉脉温情。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是一位感情丰富、有血有肉的诗人。
中国古代四大悼亡诗: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
满面,鬓如霜。
,小轩窗,正梳妆。,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
月夜,短。
2、(其一)
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①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来,晨溜承。
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犹可击。
注:①此处有版本为“周”。
时光流逝,冬去春来,你去了,层层的土壤将我们永远隔绝了。我自己也很矛盾到底走不走呢,想留在这里,但是你已经不在了,留在这里又有什么用呢?勉强遵从朝廷之命,转变念头,返回原来任职的地方.看着我们共同居住过的房子,走进去就想到了你以及和你的种种经历。可是,在罗帐、屏风之间再也见不到你的身影。可是墙上挂的你的笔墨遗迹,婉媚依旧,余香未歇。恍惚间,你还在我身边,直到看到你的遗像在墙上挂着,才想到你已经离开我了,心中怅然若失,还有点惊惧。我们就像翰林鸟一样,现今我却;如同在小河里一起遨游的比目鱼一样,你的中途离开让我再再难以前行。冬去春来,寒暑,你去世忽已逾周年。又是春风袭人之时,檐下晨溜点点滴滴,逗人哀思,难以入眠。深沉的忧愁,何时方能消却?如同细雨,绵绵无休,心头。要想使哀思衰减,只有效法敲击瓦盆了。
3、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4、(其四)
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1、诗经·邶风·
绿兮衣兮,。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最小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拨金钗。
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宅。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寻知命,犹费词。
同穴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3、为薛台悼亡
重泉一念一伤神。
手携稚子夜归院,
月冷空房不见人。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
5、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6、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作者:纳兰性德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悲哉人道异,一销亡。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掩虚座,孤帐覆空床。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俞氏是江南赫赫有名的一个文化世家,、俞陛云、的学术与文学成就素来受人敬仰。作为俞氏家族崛起的关键人物俞樾(),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五年(1855)放河南学政,次年即被御史曹泽(登庸)弹劾试题割裂,革职回京。俞樾仕途生涯只有短短三年,凌云之志未能实现,然“拼命著书”的他为我们留下了近五百余卷的《春在堂全书》及其他著作,《群经平议》、《诸子平议》诸书奠定了俞樾清末朴学大师的地位。俞樾曾先后主讲苏州紫阳书院、上海求志书院、上海诂经精舍、归安等,并主杭州诂经精舍讲席三十一年之久,桃李遍天下,弟子中有、章太炎、诸名人,“晚年足迹不出江浙,声名溢于海内,远及日本,文士有来执业门下”。俞樾在近代日本是广受景仰和推崇的人物,日本人不但将之与晚清重臣相提而论,甚至把他与其恩师等而视之。而且“直到今天,俞樾之名在日本文学界,几乎无人不知”。  俞樾之孙俞陛云(),光绪二十四年(1898)以第三名探花及第,授编修。德清自清朝以来,状元榜眼各二,唯缺探花,俞陛云完成了,俞樾有云:“吾孙弥其缺,如鼎三其趺。遂令邑人口,藉藉南埭俞”(《曲园自述诗》)。二十八年出任四川副主考,翌年应复试,名列一等。民国元年(1912)俞陛云出任监督,三年(1914)聘为清史馆协修,任《清史稿》“兵志”和“列传”编撰官。俞陛云幼承家学,受祖父俞樾亲自指导,《曲园课孙草》一书就是俞樾为俞陛云所作。俞陛云在文学、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尤精于诗词,著有《小竹里馆吟草》、《乐青词》、《蜀?诗记》、《诗境浅说》、《诗境浅说续编》、《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诗境浅说》及《续编》和《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二书,是两部比较有特色的唐诗和词的选本,而且解释精辟,有功于初学,在当代仍盛行。  俞平伯(),俞陛云之子,俞樾曾孙,1915年入北平大学,毕业后曾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大学、中国学院等校任教。他不但“对于旧词曲的造诣极深,同时又是提倡新体诗的最早的一个人。所著《冬夜》、《西还》两集,风靡初期的白话诗坛”。除了文学创作,俞平伯在学术上也颇有建树。俞平伯“研究古典文学是从小说开始”,散文集中收有不少如《谈中国小说》、《谈〈水浒传〉七十回本之有无》、《〈三国演义〉与毛氏父子》等有关小说考述的文章。继《》之后,俞平伯发表了《》(1923年初版,五十年代初改名《红楼梦研究》),是“新红学”的代表作之一,之后终其一生,不断进行《红楼梦》研究。俞平伯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亦是有目共睹。  俞氏一家不但在学术上堪为人范,斯文一脉,而且还有一个让人敬佩的地方,就是夫妇相敬如宾,伉俪情深。  道光七年(1827),俞樾七岁,求婚于舅氏公第四女。道光十九年(1839),俞樾与外姊姚氏完婚,写诗志曰:“催妆诗赋小春天,莫怅秋风未著鞭。但使登堂得佳妇,何妨攀桂缓今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婚后二人夫唱妇随,感情深厚。曲园里有曲池,曲池中有小浮梅槛,“仅容二人促膝”,夏日时,俞樾与姚夫人坐其中闲话古今,出入诗史小说,《小浮梅闲话》就是二者夏日闲谈的成果。虽然《小浮梅闲话》的文字是枯燥的,但透过文字,我们看到的是俞樾与姚夫人的伉俪情深。俞樾后来虽名扬海内外,但在那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年代,他的家庭饱受乱离之苦,在《春在堂词录》卷二《调笑令》中,俞樾提到自己四岁迁居,“辄数岁一徙井陵,仕宦迁移,兵戈奔走。越至今行年四十有九,而移居已三十一次,萍梗飘零,仍无定所”。而姚夫人就随着俞樾到处漂泊,患难与共。“蛩蹷相依四十秋,今年六十正平头。算来生日无多日,竟不人间两日留。”“日日寒厨数米炊,偶呼小婢助操持。至今头白门生在,及见当年作苦时。”“五张六角本来乖,多事行年为我排。自向问凶吉,累君逢午必持斋。”(《百哀篇》)姚夫人去世后,俞樾百般思念,以悲切的心情写下《百哀篇》(《俞楼杂纂》卷四十一)一百首感怀,取“贫贱夫妻百事哀”之意。诗中追忆了姚夫人与自己患难与共以及二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思念与悲哀之情溢于字表:“莫向空帷哀永逝,相逢地下料非迟。”并“手书《金刚经》为内子资冥福”(《春在堂全书录要》)。姚夫人的去世对俞樾打击巨大,葬姚夫人于右台仙馆后,俞樾自营生圹于其左,并且筑屋其旁,曰“右台仙馆”,以此悼念姚夫人。“内子姚夫人卒,余感念不已,冀有所见,而竟杳然,虽每夕必梦,然止是《周礼》所谓思梦耳,非果其魂魄之入梦也”(《右台仙馆笔记》卷一二第三十六则)。俞樾终其身未置一妾,姚夫人逝世后也未续娶,这以俞樾的时代和地位来说,是相当难得的。原配夫人韦蕙丛死后,“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三首》之三),发誓不再娶,但不久即再婚。与之相比,俞樾可谓言行一致,称得上是真正的至情之人。  俞陛云之偶彭见贞,为尚书彭玉麟长孙女,颇有才华,善书法,孝且贤。光绪三年(1877),彭玉麟养疴西湖,俞樾携陛云相见,彭公大悦,同年勒少仲做媒,为聘之。后因姚夫人卒,俞樾意兴阑珊,体弱多病,十分盼望孙儿早日成婚,以慰晚年,遂一再向彭公要求早娶,在俞樾殷切要求下,彭公应允。二人于光绪七年(1881)拜堂成亲,但不圆房,陛云时年十三岁,彭氏大陛云两岁,“同拜堂前,长短略相等,亲友众观,以为佳话”。婚后,彭氏即回湖南彭公处居住,直至二三年后方正式成婚。据俞平伯之子俞润民书所言,二人刚成亲时,经常在闺房里像孩童般嬉耍,“情意相投,闺房静好,从无龊龉”。陛云本为俞樾次子祖仁子,因长子绍莱卒无子,遂为绍莱后。彭氏周旋二姑间,得二姑欢心,处置家事井井有条。彭氏生二女,因病不育,欲为陛云置妾,陛云不悦,遂用己资为置一妾(《孙妇彭氏传》,《春在堂杂文》五编卷三)。然红颜薄命,光绪二十年(1894)彭氏病故。彭氏葬于右台山麓墓地,安葬之次日,俞陛云在风雨中坐墓前竟日,纪以诗曰:“尽目前,深深埋玉锢重泉。红杉春影销胡蟪,黑月秋原响。到此忍凭无鬼论,归根终遇有情天。霓衣风马还稍待,同穴心期盼暮年。”次年11月俞樾为陛云续娶次女绣孙之第六女许之仙为妻(即俞平伯生母)。俞陛云于夫人彭见贞去世后,写下诗《绚华室诗忆》,序云:“不有哀咏,胡达幽忱,芳篱郁郁,恸君于锦瑟弦旁,琼玖珊珊,迟我于华鬘天上。”回忆了彭见贞生前情景及自己的哀思。彭氏病笃时,俞陛云为作《病榻琐记》,以存其情貌:“妇之病久矣,人不能无病也,人又自有命也。余以其贤,谓命必相之,病不足虑,乃竟以病亡矣。当病革时,余不忍其人将亡而情状语言与之俱亡,为作《病榻琐记》,凡十有五日,今录成一册,告之以诗。天促其命而余永其情,情不能与命争,命亦不能强夺余情也。”压卷《情诗》有云:“情天不用娲皇补,留取情诗压千古。情随诗笔空中来,笔花香孕相思胎。诗是后天生,情是先天结。诗诚不破情不亡,情海不枯诗不灭。诗以情为根,沈沈黄壤追精魂;情以诗为翼,遮空纯作凄凉色。”在光绪二十年,发出这么强烈的情的呼喊,俞陛云对夫人的真情可见一斑。  俞平伯的夫人,是俞平伯生母许之仙的侄女,幼随任高丽国领事的父亲前往高丽国。回国后,曾居苏州,时常到俞家与俞平伯姐弟玩耍,可谓青梅竹马。二人于1917年在北京结婚,俞平伯时年十八,许宝驯长他四岁。出身名门的许宝驯琴棋书画皆能,而且会唱昆曲,也会制谱;中年以后,又自学,多才多艺且又温柔贤惠。结婚后夫妻感情深厚,从俞平伯的一篇日记可见出二人新婚的甜蜜:“乘早车入京,环(俞夫人)立楼前送我,想车行既远,尚倚立栏杆也。不敢回眸,惟催车速走。”俞平伯夫妇二人情趣相投,经常诗词唱和,而且许宝驯还经常为俞平伯的创作进行抄誊,夫妻二人的配合可谓默契。1922年,俞平伯创作出版的第一部新诗集《冬夜》,就曾由夫人亲手誊写过两遍。俞平伯在《〈冬夜〉自序》中感谢道:“我又承蒙长环君为我抄集原稿至于两次,这也是我应该致谢的。”俞平伯在散文中也多次回忆自己与夫人的甜蜜生活。1935春,俞平伯夫妇成为昆曲社的成员。1956年,成立,俞平伯任主任委员。闲暇时,俞平伯填词,许宝驯依照昆腔制谱并演唱,可谓是夫唱妇随的神仙眷侣。  十年动乱打破了俞平伯夫妇诗词唱和、曲画互娱的平静生活。1969年底,已七十高龄的俞平伯随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下放到河南干校。相濡以沫五十二年的许宝驯决定陪同在旁,这对久遭磨难的俞平伯是极大的安慰。在河南干校农家小住的日子,夫妇俩“负戴相依晨夕新,双鱼涸辙自温存。烧柴汲水寻常事,都付秋窗共讨论”。1971年初,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夫妇俩得以提前回到北京。许宝驯与俞平伯共同经历了欢乐,也渡过了许多艰辛,但二人始终不离不弃,荣辱与共。1977年,二人结婚六十周年之际,俞平伯写下一百句七言长诗《重圆花烛歌》,将夫妇“婉婉同心六十年”、“悲欢离合幻尘缘,寂寥情味还娱老,几见当窗秋月圆”的经历尽收诗中。1982年,许宝驯不幸先俞平伯而去。俞平伯突然失去朝夕相伴、患难与共的伴侣,悲痛之心不言而喻。同曾祖父和父亲一样,他亦用诗词来表达他的哀思,“自新丧逾百日,哀至即书”。夫人去世两月内,他写下诗词《半帷呻吟》,从他写的悼亡诗词中可以看出他对亡妻的怀念和悲哀,如《十一日惊蛰》:“瞢腾偎扁枕,浑不辨朝暮。反顾欲语谁,方知人已去。”《续悼亡诗句》有云:“庶几有时衰,犹可击。待我余年尽,与君同一寂。”从此,他不再为友人题诗题字,即使难却盛情题了字,也不再加盖红印章,以表示对夫人的怀念。  从俞氏三代人身上,我们不但看到了斯文一脉的延续,也看到了他们夫妻对感情的忠贞,从《百哀篇》到《绚华室诗忆》再到《半帷呻吟》,从“相逢地下料非迟”到“同穴心期盼暮年”再到“与君同一寂”,我们震撼于他们对夫人生死与共的真情。俞氏三代的诗可谓是文坛一段佳话,令我们敬佩。 (谢超凡 稿)诗(elegy or monody or mournful poem)也被译成挽歌,哀歌,是哀悼个人之死,群体之死,乃至整个人类之死的诗作。
如的《黎西达斯》(Lyidas, 1637)是诗人对同学、密友爱德华·金(Edward King)的哀悼之作。金和弥尔顿就读于,两人都是诗人、学者和有事业心的好青年,是校方精心培养的牧师人才。金在1633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继续在原校深造,准备做牧师,不幸的是,金于1637年夏天利用暑假去爱尔兰访友,在港外船破人溺。弥尔顿非常伤心,写下了这首哀歌,其前面部分如下:
Yet once more, O ye laurels, and once more,
Ye myrtles brown, with ivy never sere,
I come to pluck your berries harsh and crude,
And with forced fingers rude
Shatter your leaves before the mellowing year.
Bitter constraint, and sad occasion dear,
Compels me to disturb your season due;
For Lycidas is dead, dead ere his prime,
Young Lycidas, and hath not left his peer.
翻译:我再一次来,月桂树啊,/ 棕色的番石榴和常青藤的绿叶啊,/ 在成熟之前,来强摘你们的果子,/ 我不得已伸出我这粗鲁的手指,/ 来震落你们这些嫩黄的叶子。/ 因为亲友的惨遇,痛苦的重压,/ 迫使我前来扰乱你正茂的年华;/ 黎西死了,死于峥嵘岁月,/ 年轻的黎西达斯,从未离开过本家。(译)
通过对的哀悼,弥尔顿似乎成熟了许多,在结尾处暗示出要告别以前的诗歌创作风格,准备走向革命战斗的诗歌新草地:  And now the sun had stretched out all the hills,
And now was dropped into the western bay.
At last he rose, and twitched his mantle blue:
Tomorrow to fresh woods, and pastures new.
翻译:夕阳西下,把群山的影子拉长,/ 射进西边深山中的凹地。/ 他终于站起来,抖抖蓝色的斗篷,/ 明天将奔向清鲜的树林和新的草地。(朱维之译)
又如《无事生非》中的一段歌,这是阿拉冈亲王唐佩德娄的仆人巴尔萨泽的一段唱词。歌的特点是反复重复一些词句:  Sigh no more, ladies, sigh no more,
Men were deceivers ever;
One foot in sea, and one on shore,
To one thing constant never.
Then sigh not so,
But let them go,
And be you blithe and bonny,
Converting all your sounds of woe
Into Hey nonny, nonny.
Sing no more ditties, sing no mo
Of dumps so dull and heavy;
The fraud of men was ever so,
Since summer first was leavy.
Then sigh not so,
But let them go,
And be you blithe and bonny,
Converting all your sounds of woe
Into hey nonny, nonny.
(William Shakespeare:Much Ado About Nothing, Act II, Scene III)
翻译:别再叹气,小姐们,别再叹气,/ 男人总是要欺骗;/ 一脚在海里,一脚在陆地,/ 永远不会专一不变。/ 那么就别,/ 让他们去胡搅乱干,/ 你自己要欢天喜地,/ 把你的哀声一变 / 而为“海侬呢,海侬呢。”//别再唱歌,别再唱 / 这样沉闷悲苦的歌;/ 男人的欺诈总是这样,/ 夏天叶子总是长得多。/ 那么就别长吁短叹,/ 让他们去胡搅乱干,/ 你自己要欢天喜地,/ 把你的哀声一变 / 而为“海侬呢,海侬呢。”(译)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歌表现手法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