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第四句运用什么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法写“愁”

古诗词鉴赏中能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_百度知道
古诗词鉴赏中能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
高考广东卷的第十题古诗鉴赏,最好有更详尽的说明,谢谢各位.
我有更好的答案
(杜甫《月夜》)
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又如:高官显爵
丁香,山青花欲燃。映阶碧草自春色,双照泪痕干、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边境之敌
瑟瑟,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中。这为后文作了充分的环境烘托。6、象征: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整理。“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回答问题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7、对比对照: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8、抑扬: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又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不能达到此效果。9、照应: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10、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1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练习:看看以下几首诗哪里是正面描写,哪里是侧面描写。(1)、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前两句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写物写人,绣屏风安到花园里,足以乱真,连黄莺都上当了。黄莺入画这一侧面描写,丰富了诗歌形象,平添了动人的情趣。(2)汉乐府的《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12、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13、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缘情布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石英诗歌是否为上秤之作的标志。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又如:刘长卿《自夏口到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从诗题看,作者这时船行于夏口至鹦鹉洲,尚未到长沙。第一联写由夏口到鹦鹉洲所见景色并即景抒情;第二联写夕望,诗人眺望汉口,夕阳余辉反映,由近而远,联想到友人元中丞的住地没庭湖畔的景象;三联转写眼前景物,眺望隔江的汉阳城,背靠龟,秋风飒飒,角声呜咽。此诗主要借描写旅途景色抒发自己被贬谪的凄苦情怀,同是对和自己一样遭贬的元中丞表示同情与慰藉。本诗写景抒情浑然交融,作者借秋江、夕阳、孤舟、独树、孤城、夜色,突出表现旅途的凄凉,寄寓自己的悲愤。后二句以贾谊喻元中丞,也是自喻,说明二人都和贾谊一样不幸。练习:分析以下一首诗的表现手法〔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答: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14、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又如:宋萧秦《霜天晓角.梅》“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清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元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梅的“硬”“清”,坚劲不拔,一尘不染,实为诗人自己写照。托物寓意,就是将思想隐含在个体的外物之中。实际上,“志”和“意”往往是一回事,都可理解为思想感情、理想愿望、见解主张等等。诗歌鉴赏方面的文章,使用“托物言志”的说法多。托物寓意的“意”更隐含些。如:苏轼《待月台》:“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娥眉。只从昨夜十分明,渐觉冰轮出海迟。”后两句诗写出了因满招损的自然规律。满月给人间曾带来无限美景和喜悦之情,然而满即缺之始。诗人久久伫立,眺望远海,等待着迟迟升起的一轮冰月,心中不免泛起淡淡的愁绪。称月为“冰轮”,表现了月的光洁、纯净,同时也略带清寒之意。此时诗人那官场失势的往事,大概正随着海上徐徐升起的明月而浮现在犹如海波一样动荡不宁的思绪之中了。读这样的托物寓意的诗,是需要对诗人的身世、经历乃至创作风格有相当的了解的,否则很难把握其隐含之意。练习:阅读此诗回答下面问题如:墨
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15、赋比兴诗有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至于属于表现手法的赋比兴三义,有一种解释如下:“赋”者铺陈,叙物言情,直歌其事,随物赋形。如《木兰辞》《卖炭翁》大量用赋。用赋的手法写诗,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是通篇用赋,会失之肤浅、平直、松散,故要赋比兴合用。如:《诗经.伐檀》“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比”以此物比彼物,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如:杜甫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颈联以“落日”为喻,委婉表达了诗人顽强不息的精神和博大深沉的胸怀。尾联诗人将自己比作老马,用的是老马识途。“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又如《三闾庙》“沅湘流水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前两句即景起兴兼比喻,写屈原之怨像沅水、湘水一样长流不尽。还有我们学过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16、虚实结合高考的“诗歌鉴赏”,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过的一些术语对诗歌进行简单的分析。例如虚实相生、比兴手法、以乐景写哀等。只有真正弄清了什么是“虚”,什么是“实”,才能准确用到诗歌的鉴赏活动中。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再看看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分析以下几首诗虚实手法的应用: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四句以虚写实,写想象的情景,写作者以冰壶赠勉友人,寄望友人日后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16、诗歌的章法分析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17、文章结构技巧: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呼应 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18、其它(1)构思精巧(2)新颖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3)颇具匠心(4)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5)跃然纸上(6)曲折(7)层次分明,何日是归年?”是如何应用衬托手法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过春风十里、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闺中只独看,鱼雁:书信:秋天
黄昏日暮:微不足道的技能,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今夜鄜州月,渭城,阳关,像明珠一样时时流泪,后来借指绿色折腰:屈身事人
杜康,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酒
化碧。4、黄鹂空啼等景色渲染寂静,音讯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隔叶黄鹂空好音。“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鲤鱼,鲤素。3。“大江东去,两朝开济老臣心,多指文字技巧
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劳歌:隐者东篱,采菊,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衬托或烘托:乡愁
青云:高的地位
孤雁,落帆,潭面无风镜未磨,断鸿:孤独游子青紫。理想追求如同幻影,人生旅途遗恨重重。”连用了蜀帝化鸟,庄周化蝶,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这首诗是作者初至成都游诸葛亮武侯祠所作,抒写诗人对诸葛亮崇敬赞佩之情,雁书,雁足,鲛人珠泪,蓝田烟玉四个典故?锦官城外柏森森。何时倚虚幌,寄寓了诗人浓重的悲慨,抒民了诗人的郁愤、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分析、综合,南浦,柳岸,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遥望洞庭山水色,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送别地或悠悠愁绪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梅雨、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而乌衣巷不仅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背景下,未解亿长安?以乐景衬哀情。5、渲染。“想当年,金戈铁马,后指垂老之年
尺素,孤蓬,归蓬,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孤寂的游子
西楼:愁心或情结
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蝉鸣。”(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望帝春心啼杜鹃,田园生活
烟波:分析刘禹锡《乌衣巷》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答:诗前两句渲染了寂寥、惨淡的气氛。野草野花在一向旅繁忙的朱雀桥畔滋长蔓延,足见景象衰败。沧海月明珠有泪: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飞蓬: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弃文从武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长城,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怜小儿女,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象征爱情或相思
楼兰,以隐喻手法从不同侧面写一生不幸: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鸿鹄:人有远大志向雕虫。常见的用典意思投笔,浪淘尽。今春看又过:送别地
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牧童:淡泊: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全是用事。“想当年。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又如,是实写,表现作者对先贤深沉的缅怀。练习,人道是,清辉玉臂寒,蓝田日暖玉生烟、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书信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五柳、肃穆的气氛,经过联想、推断,时鸣春涧中”。以动衬静是反衬。练习。四个典故,构成了一个绵邈微婉的意境: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鸿雁,望江楼:悲秋
落花:伤春落叶:指的是以乙托甲:悠悠愁绪)2、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送别时唱的歌曲长亭:书信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青鸾,青鸟。前二联写武侯祠的景色,以古柏森森、碧草茂密:传递书信的人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双鲤。 1、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长使英雄泪满襟:离别后漂泊无依
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明月。香雾云鬟湿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出师未捷身先死,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三顾频烦天下计,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像杜鹃一样总在悲鸣。又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守边的将士红豆,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
采纳率:41%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表现手法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欢迎来到21世纪教育网题库中心!
古诗鉴赏(8分)从军行 之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注:无那(nuó),无奈。【小题1】诗的第四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写“愁”?请结合全诗分析。(4分)【小题2】本诗和王昌龄《从军行》之四(青海长云暗雪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答案【小题1】第四句运用虚写(想象、曲笔)手法(1分),不直接写征人思亲,而是设想亲人思亲之愁(2分),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征人思乡之愁绪,感染力强(1分)。【小题2】这首诗表述的是久戍不归,思慕亲人的愁情(2分),而《从军行》之四表现了戍边战士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2分)。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高考备考:如何准确判断古诗词运用的表现手法
高考备考:如何准确判断古诗词运用的表现手法
古诗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点,也是考生复习时的难点。难在哪里?难在第一步——准确判断所用的表达技巧。而表达技巧是一个由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结构技巧构成的复杂知识网络。其中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是高考考查的热点。考生对修辞手法的判断一般无多大问题,但对表现手法的判断较困难,失分较多。因此,准确地讲,考生之难,难在第一步对表现手法的判断上。本学案希望能在这一点上给考生以帮助。
自我诊断:&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舟盱眙[注]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
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
注 盱眙: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诗人曾任盱眙尉,属于九品小官。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一联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借景抒情,诗人借在黄昏时的所见所闻抒情;视听结合,黄昏时的大雁栖息在平静的沙湾,驿站里听到鸡叫声。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思乡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作答时,应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如烘托、反衬、虚实结合、借景抒情、乐景衬哀情等。本联运用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实际上作者是在借景抒情。结合本联中的“雁”字和尾联中的“乡国”和“羁旅”,可分析出诗人的孤独思乡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鹿虔扆①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②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注 ①鹿虔扆(yǐ):五代时后蜀大臣,花间词人。国亡不仕,词多感慨之音。②翠华:皇帝仪仗所用的旗子。这里代指皇帝车驾。
词的下片主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比。烟月的无知与藕花的有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的亡国之悲。②反衬。用烟月的无知反衬人的悲伤(或“用烟月的无知反衬藕花的有情”),突出了词人的亡国之悲。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这首诗主要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创造清幽意境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借助以动衬静来创造清幽的意境。“丁丁漏水”,动中显静,突出了夜的幽静;“暗虫通夕响”,不仅以动衬静,而且曲折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凄清寂静。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怀秦髯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晓莺。
本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指出并具体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判断古诗所用的表现手法方面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略。
&问题突破:&
【问题剖析】 “自我诊断”第4题
问题一 表现手法判断不准
现场答案一
虚实结合。前三联写自己现实中的所见所闻,为实写;&最后一联,想象友人所做之事,为虚写。虚实结合,将作者的思念之情写的更加深刻。
剖析 对该题误判为“虚实结合”的考生很多。手法判断错了,下面的分析自然也会错,不可不慎。该答案误判有二:一是“最后一联”不都是“虚写”,只是尾联末句用的“想象”,其实整个尾联才是“虚实结合”;二是不会从关系中理解手法。关系即诗歌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尤其是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现手法。原诗材料分为两部分,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怀人,应立足于这样的关系组合中判断,而不是割裂诗歌内容上的有机联系,生硬地往“虚实结合”上套。
现场答案二
剖析 答“借景抒情”,虽然抓住了原诗两大基本内容或关系,但因对“景”“情”逻辑关系上理解不够精准而误判。当“景”与“情”构成相反关系时一般要答的是“乐景衬哀情”或“反衬”,而不是“借景抒情”。
问题二 分析不到位
现场答案一
剖析 该答案虽然把表现手法判断准了,迈出了答题的可喜一步,但在分析时不到位,或者说在进一步判断“反衬”上缺乏深入。因为该诗运用了两次反衬。
现场答案二
剖析 该答案手法判断准确,两处反衬分析到位,但用“情意悠长”来回答这种手法的作用显然大而化之。王夫之说:乐景写哀,倍增其哀。关键是“倍”字,意即“反衬”手法的作用是“更突出”“更强调”。
问题三 审题不准,答题不清
现场答案一
剖析 该答案属审题不准。表达技巧题审题上一个重要内容是“定量”,即确定题干要答出“技巧”的数量。要求答“一个”,若答成了“两个”,即便其中“一个”答对了,该题也不能得分。原题干中的“最大”一词告诉你只能“定量”一个。
现场答案二
剖析 该答案在答题上完全不顾整体,只抓住其中一点就下结论。原诗题要求判断的是整首诗,而不是其中一句、一联。该答案的错误很明显。在判断一联或一片的表现手法时极容易出现这种以部分代替整体的问题。
参考答案 反衬。作者以春色的美好反衬自己心情的苦闷,又以心情的苦闷反衬对友情的执著,突出了友谊的弥足珍贵。
【破解之道】
1.要加强对表现手法的动态认识。虽说对表现手法的种类、特点有所认识,但毕竟停留在静态上,要在具体诗歌中看它是如何使用的,使用的特征是什么。尤其要对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的各自特点、相互联系和区别加以动态认识,以便准确判断。
2.强化表达技巧题的审题答题规范意识。实际答题中,不少问题来自审题答题方面,如审角度、审范围、审数量等审题要求,需要在实战中强化训练。
【趁热打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了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一、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反衬三种表现手法的再强化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 居①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艺术手法上,三、四两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绿杨、海棠、红杏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词人隐藏在心中的无限哀(春)愁(烦恼、惆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真山民[注]
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烟。
与鸥分渚泊,邀月共船眠。
灯影渔舟外,湍声客枕边。
离怀正无奈,况复听啼鹃。
注 真山民:南宋遗民,亡国后,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呼。山民,即山野之民。
通观全诗,这首诗重点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运用了融情入景(或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置身自然的怡然之情、对家园故国的思念以及亡国的哀痛。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元好问
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注]见归途。
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
注 了了:了然,清楚。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虚实结合(以虚写实)。诗中第一句是“实”,写身处寒冷屋内面对昏暗灯火孤枕难眠的情形;后三句是“虚”,写想象中仿佛看见了回乡的路,看见儿女们在山间眺望,听到了他们在计算归期。拓展了诗歌意境,使“客意”表现得更加含蓄而深沉。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该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试作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反衬。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彩反衬深林的幽暗。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陈陶①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②。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 ①陈陶:地名,在长安西北。公元756年唐军与安、史叛军在此交战,几乎全军覆没。②都市:唐都城长安。
“野旷天清无战声”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想象)。描写原野空旷、天空清虚、天地肃穆的凄凉景象,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战事的惨烈,表达诗人心中的哀痛之情。
7.阅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然后回答问题。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该词下阕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试作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虚实结合。想象周瑜当年风华正茂,建立不朽功业,再转回现实中来,写出了自己的悲叹和旷达。
②衬托。用“小乔初嫁”正面衬托周瑜的年轻风流,用周瑜的年轻有为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 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反衬。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②对比(对照)。“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了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③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句的虚写突显(反衬)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1.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虽说从专业角度来看有区别,但在实际答题中写出任一个即可。当景与情不一致,即乐景哀情、哀景乐情时,一般要答成“反衬”。
2.反衬是古诗运用较多的表现手法,主要表现有:乐景衬哀情、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以明衬暗等。反衬与对比有区别,有时答题中可以相通。
3.把握虚实结合,关键是要能读出诗词中的虚象、虚境。这个“虚”主要指梦幻,设想,回忆,神话,暗写之象、之境。可以从诗词中的词语中读出,如“忆”“像”“似”“应”“料”等词。
二、审题答题的规范强化
表达技巧题的审题有“五审”,一审题型(明考型还是暗考型),二审区间(是局部还是整体),三审角度(“定向”还是“非定向”),四审数量(答一个还是多个),五审步骤(是只判断还是完整型)。从考生答题失误看,最重要的是审角度和审数量。
①审角度,就是要看清题干是否要求从“表现手法”角度回答。一般而言,题干非定向(即要求答“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达特色”等)的,其中包含着“表现手法”角度,这时,有“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之说,即:如果问的是全篇的表达技巧,则优先或主要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答题;如果问的是局部(某一联一片)的表达技巧,则优先或主要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答题,其次才是“表现手法”。题干明确要求答“表现手法”的,一定要答的是表现手法,而非修辞手法或结构技巧。
②审数量,就是审清题干问的是“一种”“哪种”还是“多种”“哪些”,是“最大”还是“主要”。前者只能写出一种,后者可以多写。题干无明确数量的,视为可以多写。如果只要求写出“一种”,而有几个同时满足,这时则要“多中取主”(选最主要的)“大中取特”(选特征特别鲜明、特别明显的)。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2013·新课标全国Ⅱ)
审题:①范围:全诗
②角度:表现手法
③数量:多个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2013·四川)
审题:①范围:一联(局部)
②角度:表现手法
③数量:一个(分析妙处)
3.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2013·重庆)
审题:①范围:上片
②角度:表现手法
③数量:一个
4.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2013·广东)
审题:①范围:上片。
②角度:表现手法。
③数量:一个(分析妙处)。
①局部和整体相结合,反对脱离诗歌整体,仅就试题指向的句子作答。要求答“一联”或“一片”的表现手法,不可答“一句”的表现手法;有时,单看所给句子是看不出其表现手法的,须联系整体文字。
②形式和内容兼顾。对于那些赏析表现手法题,不能只考虑表现手法的判断和分析,应主要考虑对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写景状物、表情达意的作用的分析。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漫兴①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③,舍我其谁也?
注 ①这首词是辛弃疾因力主抗金遭贬,赋闲在江西农村时所作。②李蔡:李广堂弟,才能平庸,元朔五年被封为乐安侯。③力田:汉代掌管农事的小官。
赏析这首词上阕所运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对比手法,用李广英勇善战难封侯与李蔡才能平庸却封侯作对比,突出了李广的悲剧命运。词人以李广自比,表达了心中的愤愤不平。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注]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 嗔:嫌怨。
这首诗的首句和次句分别描绘了什么景象?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句截取了山行途中的一景。句中并没有出现“山”字,只写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与泉声”,写活了泉水,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写出山间的幽静。次句是写诗人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运用了渲染手法,午间阳光温暖地照耀着,山农家的鸡咯咯地叫,像是在欢迎来客,使深山中的农舍洋溢着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②蔡氏昆仲: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手法,拟人手法)。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淮上遇便风》
苏舜钦[注]
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
应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沧溟始自由。
注 苏舜钦(),字子美,曾为朝官,因议论权贵,被免职多年。诗歌与梅尧臣齐名,称“苏梅”,诗风超迈横绝。
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想象。诗人发愁是因为晚上船不得不停泊在喧嚣卑湿之地。但愿乘长风破万浪,驶入茫茫大海,获得真正的自由!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淮浦忆司空文明①
愁心一倍长离忧,夜思千重恋旧游。
秦地②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
诸溪近海潮皆应③,独树边淮叶尽流。
别恨转深何处写,前程唯有一登楼。
注 ①大历末年,李端由校书郎出为杭州司马,司空曙(字文明)等友人仍留在长安,这首诗大约作于李端到杭州赴任途中。②秦地:唐京城长安。③此句以景物为喻,意为水尚知朝宗于海,人自然会眷恋朝廷。
此诗颔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试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颔联上句写梦境。诗人离开长安,心有不舍,故人已远,只有在梦中相见,属虚写。下句写实景。“楚天”,点明地点;“凉雨”,点明时节;“孤舟”,是诗人所居,描绘出眼前的现实图景,属实写。虚实结合,描绘出孤舟夜雨中,诗人独宿怀人、悲秋伤别的凄凉情景。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①作闲官②。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使量移③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 ①称:适宜,相称。②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③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诗人以竹自喻,表达了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答虚实结合也可)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卖花声·雨花台①
朱彝尊②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鱼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注 ①雨花台:今南京雨花台。白门湾、大长干、小长干均在南京。②朱彝尊
():清初词人。
这首词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列举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用典。如“燕子斜阳”,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更无人处一凭栏”“如此江山”,出自李煜的《浪淘沙》。词人借此来写金陵城的昔盛今衰,表达一种感伤之情。②对比反衬。将金陵城昔日的繁华阜盛与现在的寥落衰败、萧瑟冷清形成对比,突出强调盛衰之感。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戴复古
簦笠①相随走路岐,一春不换旧征衣。
雨行山崦②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
身在乱蛙声里睡,身从化蝶③梦中归。
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
注 ①簦笠:类似现代伞而有柄的笠。②崦:山。③化蝶:睡梦。指庄周化蝶的典故。
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主要运用了白描手法。前三联不加渲染地写出了诗人羁旅的艰难寂寞与夜宿回家的情景,尾联写乡书难达、漂泊无依的苦况,情蕴于景,朴素真切。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京口月夕抒怀
(宋)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1)首联中的“凉”字,堪称全诗关键,诗人是如何写“凉”的?通过写“凉”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句“淮天雁叫霜”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凉”。用秋夜、山风、江气写天气之凉,这是实写;用生白发、居他乡、忆霜天写心境之凉,这是虚写。抒发了诗人旅居他乡愁苦悲凉(或苦闷、凄凉)的心情。
(2)结句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雁”和“霜”同样是牵惹情思之物,末句的“雁叫霜”戛然而止,这种欲说还休的写法可以启发读者无尽的遐想,更增添了诗人心中的愁苦悲凉之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歌表现手法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