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建于何时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建立的?
当前位置:>>>>>>>>>>>>
在学习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后,我们一般情况下,都会引导学生讨论、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也都会首先把其胜利的原因归结为:建立了一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了全民族的抗战。那么,这样一条领导全民族抗战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建立的呢?对此,学生却知之甚少,八年级历史教材也没有很好的给学生讲清楚。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必要以一专题的形式,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理出一条线索,向学生作一大概的交代,达到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大致分为“提出-初步形成-正式建立”三个历史阶段。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亡,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的抗战。侵占东北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蓄意制造了一连串的事件,总称“华北事变”,并积极地策划所谓“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1935年,中共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同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的瓦窑堡召开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这一方针得到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拥护。从这一点来看,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直接倡导者。
由于民族矛盾的激化,以及中共倡导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对张学良、杨虎城的感召作用,再加上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剿共”,张、杨在1936年12月12日联合发动了“兵谏”──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以后,西安的局势极为动荡,中国有可能陷入内战,而内战一起,必使日本有机可乘,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共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不计宿怨,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派出以周恩来为团长的中共代表团到西安调停。经过中共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所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在于它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它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的卢沟桥事变,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7月15日中国共产党起草并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号召“起来,为巩固民族的团结而奋斗,为推翻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而奋斗,胜利是属于中华民族的。”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1937年9月蒋介石终于被迫公开讲话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国民党的中央通讯社也奉命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也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从这一点来看,中国共产党更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者和忠实的执行者。
【上一篇】
【下一篇】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提出和确立--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提出和确立
】【】【】【】
  (一)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提出  日本帝国主义经过长久的蓄谋和准备后,于日发动了对东北的大规模侵略。由于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日军敌手。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积极准备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把目标指向华北,妄图制造第二个“满洲国”,进而吞并全中国。1932年和1933年,国民党政府又先后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塘沽协定》。日本为实现把中国变为它独占的殖民地的野心,于日,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向国民政府提出了对华北统治权的要求。国民党华北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按国民党政府的训令,全部接受日方无理要求。这就是所谓“何梅协定”。6月27日,国民党察哈尔省政府代理主席秦德纯受命处理所谓的“张北事件”,又与日本沈阳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以换文方式达成协议,通称“秦土协定”。  按照这两个协定,中国在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随后,日本帝国主义公然策动汉奸制造了所谓“华北五省自治运动”,企图使河北、察哈尔、绥远、山东、山西五省脱离中国政府的管辖。接着,日寇又在河北通县成立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与此同时,日本加紧了对华北的经济侵略,进行武装走私和非法掠夺,日货倾销中国市场,严重影响了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民族工商业也面临绝境。  在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面前,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国民党内的一部分爱国将领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举起抗日反蒋的旗帜,对日本侵略军进行了奋勇的抵抗。在北方,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方振武和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给进犯日军以沉重打击,收复了大片失地。在南方,蒋光鼐、蔡廷锴等领导的十九路军进行了淞沪抗战,给日军以重创。随后,他们联合国民党内爱国分子李济深等在福建组织抗日人民政府,和红军合作抗日反蒋。国民党左派人物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人在1932年12月发起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公开揭露和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和专制独裁统治。他们与近30个工人、学生、知识分子、商人等进步团体组成国民御侮自救会,开展民众救亡活动。要求国民党政府出兵抗日,收复东北、热河失地,武装民众抗日,给予人民一切政治自由。这些活动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反蒋斗争。  日,在中国共产党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数千人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爱国示威游行,宣布总罢课。杭州、广州、南京、天津、上海、长沙等地学生也先后响应,支援北平学生的爱国斗争。“一二?九”运动由学生界迅速扩展到其他社会各界,形成全国范围的爱国救亡运动。中华全国总工会号召全国工人声援学生的爱国行动。上海工商界联合会所属14个团体发出通电,要求国民党政府对学生要求作出答复。上海、北平的文化、妇女界也发表宣言,要求停止内战,武装民众,抗击日本侵略者。  上述情况表明,华北事变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采取灭亡中国的政策,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促使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有了明显抗日的倾向;国民党营垒进一步分化,一部分爱国将领和左派领袖举起了抗日反蒋的旗帜;在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亲英美派的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也借反对亲日派来抵制日本。因此,”中日矛盾变动了国内的阶级关系,使资产阶级甚至军阀都遇到了存亡的问题,在他们及其政党内部逐渐地发生了改变政治态度的过程。这就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  列宁逝世后,1934年5月,保加利亚的季米特洛夫担任了共产国际的领导人。并于1935年7月,召开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关于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任务。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联合中国境内所有那些愿意为救国救民而真正斗争的有组织的队伍,为建立一个反对帝国主义及其中国代理人的非常广泛的统一战线而斗争。”参加大会的中共代表根据这一方针,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经共产国际同意,于8月1日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表,这就是有名的《八一宣言》。宣言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揭露了蒋介石集团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实行不抵抗的卖国政策,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宣言呼吁:“无论各党派间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宣言》呼吁: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同胞联合起来,组成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统一的抗日联军,共同进行抗日救国斗争。同时还提出抗日救国的十大纲领。《宣言》首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得到全国各阶层人民的拥护和响应。国民党左派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等表示衷心拥护。在上海从事救国运动的各界人士相互秘密传阅,奔走相告,一致认为《宣言》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反映了他们的愿望和要求。“第三党”根据《宣言》精神,重新起草了自己的党纲,制定了同共产党合作,实行联共抗日反蒋的总方针。  (二)瓦窑堡会议和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为了彻底清算党内仍然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倾向,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会议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联军和国防政府等问题,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决议》指出:当前国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正准备并吞全中国,把全中国从各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变为日本的殖民地”,“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各阶级阶层、政党以及武装势力,重新改变了与正在改变着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头子蒋介石”,“我们的任务,是在不但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的基本力量,而且要团结开始可能的反日同盟者,是在使全国人民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不使一个爱国的中国人不参加到反日战线上去。”《决议》还批判了党内“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分析了产生关门主义的根源,提出要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会议决定把“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瓦窑堡会议是第二次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转折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策略方针,为全党和全国民众指明了抗日救国的方向。  瓦窑堡会议后,毛泽东根据此次会议的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作了进一步阐述。主要内容是,分析了国内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论述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指出:“由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残酷性,就必须打持久战。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就必须“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毛泽东从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这一“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出发,充分估计了组织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分析了处于民族生死存亡危险时刻各阶级的态度,指出:工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最坚决的力量,在中国殖民地威胁的新形势下,民族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人可能站到抗日方面来,但他们一方面反对帝国主义,一方面又害怕革命的彻底性,在二者间动摇着,半殖民地和多个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环境,地主买办阶级内部是不统一的,在新的形势下,政治态度可能发生变化,“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策略》尖锐批评了左倾关门主义,指出关门主义的主要错误,一是不承认组织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认为反革命营垒是统一的、固定不变的,他们要求打倒一切,其结果只能是什么也打不倒,看不到反革命势力还暂时大于革命势力的现实,想单靠自己的力量去战胜强大的敌人。“关门主义的策略则是孤家寡人的策略。关门主义‘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只博得敌人的喝采。关门主义在实际上是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的忠顺的奴仆。”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性文献,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力量的发展壮大和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
(责任编辑:石希)
毛泽东纪念馆
周恩来纪念馆
刘少奇纪念馆
朱德纪念馆
镜像: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B.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_试卷分析-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B.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B.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作者:www.niubb.net&&来源:&&时间: 16:07:57阅读:所属专栏: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B.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C.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D.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而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所以答案选D,B C两项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无关。点评:在抗日战争时期,先是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民党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推动作用,接着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实现。考点:考点名称:全民族的抗战全民族抗战背景:进行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军事侵略活动,抢占中国领土、掠夺中国资源。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行。典型事件有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作实验。中共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其领导下,国共两党相互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百团大战,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国民党军队不仅在国内抗击日军,还派出远征军赴缅作战击败侵缅日军。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反蒋:1、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推行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2、造成了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困难局面,却助长了日本侵略的气焰的内外局势。逼蒋抗日1、在中共的号召下,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2、东北杭日义勇军坚持抗成,激发了民族爱国精神。3、“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杭日救亡运动新高潮。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联蒋抗日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1、阶段性特征:中华民族与日本的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以合作为基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形式进行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其抗日战争有以下特点: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全国各个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抗争;②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③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④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⑤最终以弱胜强,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完全胜利;⑥抗战具有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2、三条线索: (1)一对主要矛盾: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2)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国民党执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在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指导下,分别出现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负责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两个政党、两个政权、两支军队的抗战局面。) (3)三个发展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①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是防御阶段。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国抗战的开始。这一时期,日本大举进攻中国;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出现两个战场抗战的局面,这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②1938年10月至1945年8月初是相持阶段。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这一阶段,日本改变了侵华策略;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蒋介石集团发生动摇,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对抗战胜利具有决定的意义。③1945年8月至9月是反攻阶段。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美国动用原子弹轰炸日本,中国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至此,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考点名称: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奉天事变、盛京事变、满洲事变、柳条湖事变等,是指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日军以中国军队炸毁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为借口而占领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国会和内阁总理大臣权力下降,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被中华民国政府视为国耻日。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①侵华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中国东北是日本重要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地,农业、重工业原料供应地,“东方会议”确立了先占领东北,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政策。②内部原因是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③外部条件是,国际上,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忙于应付本国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给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以可乘之机。九一八事变的结果:①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根源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蒋介石政权的本质决定其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他宁可牺牲中华民族的利益,以求巩固自己的统治。②国际联盟对中日冲突的态度是力图通过“国际合作”使中国东北成为帝国主义各国的殖民地。这使得蒋介石国民政府想依靠国联公理裁决,迫使日本从东北撤兵成为幻想。③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意把中国变成日本独占殖民地的严重步骤,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④九一八事变也开始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加深了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和日本的矛盾。关东军: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侵略军强占了中国原被沙俄“租借”的关东州(指辽东半岛普兰店至皮口一线以南地区)和南满铁路,1919年在旅顺口设关东军司令部。关东军是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元凶,控制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的太上皇。他们在东北屠杀我国人民,掠夺我国资源,实行残酷的军事镇压和殖民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关东军总数约百万人,是日本陆军中最精锐的主力和战略预备队。1945年8月,中国人民武装力量,包括抗日联军和苏联红军一起歼灭了日本关东军。 不抵抗政策: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持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于8月16日已给张学良铣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事变发生后,又电令张学良“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西安事变资料》第1辑第1页)东北军奉命:“即使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其自便”。(《九一八事变真相》,《革命文献》第34辑第879页,台北1978年版)对于蒋介石的不准抵抗,爱国士兵愤慨不已。据东北军参谋长荣臻报告:“士兵各持枪实弹,怒眦欲裂,狂呼若雷,群请一战,甚有持枪痛哭者,挥拳击壁者。” 东北三省沦陷:由于蒋介石的不准抵抗,十余万东北军不战而退,使东北大片土地迅速沦陷:19日晨,日军占沈阳,同日又占长春、营口、鞍山、抚顺、安东等20座城市,掠地千余里。21日,日本驻朝鲜的三十九旅团渡过鸭绿江,进入中国东北,分向辽宁、吉林进击。同日,代理吉林省主席熙洽叛国投降,吉林城陷。22日起的一周内,辽、吉二省基本丢失。接着,日军又于日陷锦州,2月5日占哈尔滨,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东北三省全部沦陷。考点名称: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大扫荡、七一三部队对中国人的杀害)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对南京和平居民进行大屠杀,被杀害的总计三十万人以上。 潘家峪大扫荡:1941年,日本在河北丰润县潘家峪村屠杀村民1200多人。 “七一三部队”: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的“七一三部队”,用中国活人做试验。 日军南京大屠杀:日,日军攻占南京。在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略军进行了长达六周之久的烧杀抢掠,对中国军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报告: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集体杀害,并焚尸灭迹的有十九万多人;被零散屠杀,尸体经慈善团体掩埋的有十五万多人,总共有三十多万人丧生。在南京城郊,侵略军大肆洗劫机关、仓库、商店、民宅、村舍,古玩文物,鸡鸭猪牛、粮食蔬菜,无所不抢。全市约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被日军烧毁。这就是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 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1、表现:(1)军事上:不断扩大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2)政治上:实行“以华制华”政策,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①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企图肃清沦陷区内的抗日力量。 ②在华中:发动“清乡运动”,对抗日爱国人士实行恐怖政策。 (3)经济上:野蛮的经济掠夺。①方针:把沦陷区经济变为自己的附庸经济。 ②表现:农业: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工矿交通运输业:定为“统制事业”,由日本专营公司。金融业: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开设金融机构,滥发伪币;印制军用票;增加苛捐杂税;劳动力:大肆掠夺劳动力。 (4)文化教育上:推行奴化教育,实现其同化政策。2、影响:日本达到了的目的,沦陷区成为补充日本侵华不足的基地。 沦陷区人民过着的生活,中共领导了各种形式的斗争。揭露日军侵华的暴行: 日军侵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1)军事上:不断扩大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2)政治上:实行“以华制华”政策,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3)经济上:野蛮的经济掠夺。(4)文化教育上:推行奴化教育。这里学习的关键是要结合事例对日军侵华的暴行进行深刻的揭露,如南京大屠杀、细菌战和毒气战。要把南京大屠杀作为揭露日军暴行的学习重点。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对于这段史实,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战后中国在南京、上海、北京等十个地方成立的审判日本战犯法庭均认定:侵华日军在南京对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进行了疯狂屠杀。总计被集体屠杀者19万人,被分散屠杀者15万人,被害总数30万以上。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不断发现的大量史料一再证实这两个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案件判决的正确性。然而日本右翼势力却全然不顾事实,一再制造事端,妄图掩盖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日本右翼否认侵华历史也总是从否认南京大屠杀做起。其卑劣手法有二:一是以质疑三十多万被害者人数来否定大屠杀本身的存在;二是以战争中有伤亡乃天经地义、日本人也有伤亡为由否认屠杀罪行。如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称:“东京审判认定日本军队在1937年日中战争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大量中国民众。关于这一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有许多疑问点,有各种各样的见解,现在还在持续争论。”该书通篇渲染日本士兵和平民的伤亡人数,对亚洲各国的巨大损失和伤害情况却只字不提。 考点名称:中国远征军的滇缅作战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政府为支援英国军队在缅甸殖民地对抗大日本帝国陆军、及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补给线安全,而组建、出国作战的国民革命军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日,中英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国远征军。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远征缅甸(1942――1945年):原因:1942年初,日军由泰国、缅甸北上侵入我国云南境内。目的: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战果: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中国远征军组建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陷于欧洲战场无力他顾,对于英国的战略方针而言在远东地区首要之务就是保卫输出最多资源的殖民地印度,并将其余殖民地视为保卫印度的战略纵深;但是对于中华民国而言,缅甸此地为争取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线,如果滇缅公路不保外援即无法轻易进入中国,与日本的对战也将陷入补给不足之劣势,因此中华民国方面极力争取与英国间的军事同盟以保障作战资本。  为此,1941年春,英国邀请中国军事考察团赴缅甸、印度、马来亚考察。几经协商,在同年的12月23日于重庆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中国远征军就是根据中英军事同盟而组织的。  当时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的西藏和云南接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日本进攻缅甸对于其自身来说也有着很多意义,比如孤立中国,以及作为入侵印度的基地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1942年日本用于进攻缅甸的军队大约有6万人,大大超过英国在缅甸的防务力量。  1942年初,日本侵占马来西亚后,开始入侵缅甸。1月30日,日军攻克缅甸东部重镇,随后分两路继续前进,3月8日,日军占领缅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间,日军进攻重镇曼德勒,企图切断滇缅公路。此时,在英国依照协定求助由中华民国组建远征军协防缅甸,远征军司令长由罗卓英担任(而后史迪威的压力下以杜聿明接任代理司令长官),由中缅印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集合当时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向缅甸进发。 欢迎您转载分享:推荐:相关试卷分析热点试卷分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统一战线工作的重点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