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手指谣儿歌歌

- 中文儿歌|儿歌童谣|英语儿歌|FLASH儿歌|经典儿歌|儿童歌曲|中国孕育网儿歌5721儿歌
   视听导航
∷∷ 视听导航
音乐胎教主要是以音波刺激胎儿听觉器官的神经功能,
每日1次~2次,每次15分钟~20分钟...
   精品FLASH推荐
  ∷∷ 最新加入 ∷∷
  ∷∷∷loading...
请记得我们的网站 点此收藏
最新童话故事您所在的位置:
“失声”的河源老童谣:失去的是载体,留下的是回忆
文/本报记者 凌丽(除署名外) 图/本报记者& 黄赞福
与一些地方倾诉悲苦生活的童谣(比如《小白菜》)相比,河源老童谣豁达乐观善自嘲,童趣十足,且不乏幽默感。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和我们日常生活如影随形、劝谕了一代又一代河源人的老童谣,渐渐“失声”。
尽管老童谣失去了口口相传的传播载体,但它依然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年过八旬的河中退休老教师,凭记忆整理了数十首原河源县地区的童谣和歇后语,为“失声”的老童谣留下一个风干的“标本”。
退休老教师为“失声”老童谣招魂
1935年出生的谢茂辉,是河源中学的退休教师,老家在源城上角(当时称“上廓”,是农村),今年刚刚过了80虚岁大寿。虽然岁月久长,但记忆惊人的老人仍完整地整理了数十首原河源县地区的童谣、歇后语。
“几十年前,河源受广府话的影响很深。”谢茂辉说。当年他读书时,老师是用广州话(白话)来讲解诗词的,而古诗词的发音,用白话来读,无不合乎平仄,入声字也是丝丝入扣,用普通话来读古诗词,常有不押韵、不合平仄的情况出现。
现在,谢茂辉仍能用白话很顺溜地念出一串童谣来。
河源地区的童谣,有劝学的,有生活习惯引导的,有让孩童多识草木虫鱼之名的,也有纯属逗乐子的。和别的地方常常有很多悲叹艰难生活的童谣不同,原河源县的童谣多有戏谑、自嘲的,反映了河源人幽默、洒脱的性格。惠州人、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语言学家刘叔新提出“惠河语系”的观点,认为博罗、惠城区、惠阳、惠东、河源、龙川等地语言接近,音韵类通。因而,槎城童谣,与惠州童谣多有相似(惠州童谣可参看《惠州志?艺文志》,中华书局,2004年)。
老童谣:穿越回童年的时光隧道
“老鼠洗衫,老鼠晾衫。”这两句极简单的童谣,勾起阿玲对儿时生活的回忆。那时,家住源城区上城街道环城东路邝屋的她,和邻居阿梅、三妹、阿敏等,在邝屋的厅厦,一边叫嚷着这两句童谣,一边相互追逐,念“老鼠洗衫”,大家可以自由跑,那个当捉老鼠的孩子,要是马上要捉到当老鼠的孩子时,“老鼠”一喊“老鼠晾衫”,就恢复了自由身,捉老鼠的常常累得气喘吁吁。
20多年过去,当年一起念童谣做游戏的女孩们,个个都已为人妻为你母,有的仍在河源,有的已嫁至外省,20多年也难得相聚几回。而这些童谣,成为唤醒她们共同记忆,见证儿时友谊的载体。
“书剑恩仇”老家在蓝口镇。他小时候,傍晚在晒谷场乘凉时,时不时有老人或妇娘在念叨那有趣的客家童谣:“石榴花,红彤彤,阿姊嫁,老妹送……”“和笔仔,点禾虾……”
重新念着这些童谣,他也仿佛回到了童年。
因为童谣给人带来的“浓浓的童趣、浓浓的回忆、浓浓的乡愁”,“书剑恩仇”希望能有一些流传于老河源县地区的童谣让现在的人念诵。
在收集原河源县地区的童谣时,不少仍在河源或已在珠三角等地的河源人,都希望能多点收集、整理好这些童谣,让他们保存,以便读给他们的“阿妹”听,让他们不要忘记了这些传统。
老童谣里的旧时河源生活
谢茂辉还能回忆起5岁左右的事情。
“记得我五岁读私塾前(约1940年前),我从慈母何仙、四姊瑞清(均为文盲)那里学到好些歌谣。”还有一些是与邻居孩子玩耍时学到的,念小学后是跟老师、同学学的。
谢茂辉认为,童谣实际上是当时大人对孩童的启蒙教育。
小孩子在婴儿时期,一般由慈母抱在怀里念唱,稍大点,或抱着坐在膝头上,或用双腿夹着小孩,捉住小手边拍掌边念唱。
这些歌谣琅琅上口,念唱几次后,谢茂辉也能熟记成诵了,以至70多年后的今天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幼儿时期念的童谣很多,有的是从催眠、卫生、劝学方面来教的孩子的,也有很大部分是逗孩子笑的。
催眠曲,或说摇篮曲的,有这首:
bbb(音训,睡),b醒去拉(巡查)鳟,拉到一条沙溜(一种鱼),阿妹嘟(煲,煨)粥三年顿;眠眠眠,眠醒去拉田,拉到一条沙溜鲢,阿妹嘟粥食三年。
哄小孩赶紧去洗澡的:
先洗身做老爷,尾(最后)洗身把狗骑(在狗胯下)。
那时家里一般都有两三个小孩,大人念着这歌谣,小孩们谁也不愿意被狗骑在身上,而要争先当老爷,都抢着先洗澡。
逗小孩唱歌的:
“鸡谷仔(小公鸡),尾婆娑,三岁孩儿学唱歌……”
这个歌谣,广州仍有儿歌是一样的。
逗小孩笑的歌谣有很多,版本相似:
阿妹妹,看(音,“搭”意)条袋,返灶前(厨房),把(被)狗吠。
又有一个相似版本,说小孩子不读书会去落到当乞丐,被狗追着吠的境地:
阿妹妹,看条袋,去拶食(乞食),把(被)狗吠。
现在,仍有人念这条小歌谣给孩子听,小孩子不想上学时,听大人一念这个,当即就怕了,乖乖地背上书包上学去了。
“书剑恩仇”也记得一首蓝口的童谣,劝孩童珍惜读书机会,不要逃学:
日出东边转轮车,喊你读书走回家,日哩上山捉麻雀,夜里点火照鱼虾,笔墨纸砚你唔爱,日后莫怨爷和姐(娘)。
还有一些逗人笑的歌谣,有时还有一点调侃别人的意思,但也无伤大雅:
阿嫂仔,转(回)妹家,七月去,八月转。转来屋卡(家里)樱唬┑闼炜ㄌ簦┧枷床耍ス裙肤╉裕蛤芊呕鹈ǔ床耍p落田莳蕹菜。
月光光,照四方,月光矮,照老蟹,老蟹狂,跌落塘。塘中心,两枚针,塘底下,两条蛇,咬倒你爸两仔爷。“月光光”的童谣,在各地客家或非客家地区都有。河源和惠州隔得近,“月光光”的童谣也很多相同的,如以下这首:
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食槟榔;槟榔香,买仔姜;仔姜辣,捉其酰耄黄跎В蚶兜叮焕兜犊啵蛑矶牵恢矶欠剩蚰椅U(蜻蜓);囊U飞上天,捉哩阿妹来割稔(乳头。末句逗孩子乐)。
上初中时,谢茂辉和他的全校同学,在老师们的带领下,举行了一次月光晚会,月光下,火光边,脸映得红红的少年们,跟着老师拍着手掌,摇头念唱着广州话“咸水”儿歌,让他至今仍觉得浪漫,所以,那首童谣,他记得牢牢的,到他80岁的今天,仍能用标准广州话顺溜地念出来:
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食槟榔;槟榔香,买仔姜;仔姜辣,买菩萨;菩萨苦,买猪肚;猪肚肥,买牛皮;牛皮薄,买菱角;菱角尖,买马鞭;马鞭长,起屋梁;屋梁高,买张刀;刀切菜,买箩盖;箩盖园,买只船;船头高,船尾矮;浸倒五个番鬼仔:一个浮头,一个沉底,一个卖慈菇,一个卖马蹄,还剩一个留的来卖油炸鬼(油条)。
而惠州地区的这首月光光,前面一直到“猪肚肥”,跟河源这首童谣都是一样的。而“猪肚肥”后面内容,与这个广州话版本相似。
同样的上述“月光光”,河源还有另一种唱法:
月光光,照四方,照的河源好种姜。姜起目(发芽),好种粟;粟打花,好骑马;骑到榄仔树头下,一埕酒,一埕茶;萝卜丝,韭菜芽;菜芽香,炒仔姜;仔姜辣,炒其酰黄蹩啵粗矶牵恢矶欠剩茨叶荒叶缮咸欤删氲涞叵旅摺
谢茂辉还记得小学四年级老师教的行省歌:
辽吉黑,热察绥(热河、察哈尔、绥远,今统归内蒙古自治区),晋陕甘,冀鲁豫,苏浙闽赣,鄂皖川湘,滇黔粤桂,新宁青康(康,西康,现划入西藏),二十八行省,外加蒙藏。
老人特地告诉我们,1940年代初,台湾尚为日本管理,海南归广东管辖。
三字、四字相杂,押韵,朗朗上口。
老河源县的孩子们还记得一首广泛流传、多个年代的孩子都听过、唱过、笑过的童谣,其实并没有很大意义,只是唱出来大家一块哄笑:
从前有只(个)人,屙屎打乌蝇,打到七八只,唔够请人客(客人),人客多,肚白(肚子)屙;人客少,肚白表(“泻”意)。
1960年代中期出生的黎先生、1970年代末出生的叶女士、1980年代中期出生的黄小姐,以及1990年代出生的肖雪梅,都表示小时候听过并唱念过这只歌谣,念的、听的孩子都乐不可支。
“其实无意义的歌谣,也有时代意义的。”叶女士认为,“吃了苍蝇沾过的食物,容易拉肚子。其实这支歌谣,是提醒孩子们注意卫生,不要食用苍蝇爬过的食物。”
“喊惊”:童谣背后的老河源招魂旧俗
现在的老河源县的人,一定还记得小时候大人为自己“喊惊”的场景。谢茂辉说,儿时感冒,除了刮痧、捉痧、煲草药凉水外,母亲还会在他冲凉时为他喊惊:
阿妹,转咯(念作路),唔使狂(怕),唔使畏咯,唔着惊,唔着吓咯,阿妹转咯!田头地尾坝头n尾檐头屋尾吓着的呀,阿妹转咯!阿爷阿叔阿哥阿嫂园毛扁毛吓着的呀,阿妹转咯!三魂七魄魄魄粘身,把转惊、把转胆我阿妹咯。阿妹转咯!食饭到肠,喝水到肚,日里乖乖廖(玩),夜里乖乖b,一觉醒一觉b咯,阿妹,转咯!
那一唱三叹、尾声长长的婉转,盼儿魂魄归来的情切,让阿妈怀里洗着热水澡的“阿妹”,感觉到温暖与安全,和母亲对自己那极深的爱,年长后,仍会对此情此景满怀眷恋。
“喊惊”,是河源、惠州一带的风俗。吴少忠、林慧文著的《惠州民俗》里说到,惠州民间认为,一睡着觉,魂魄也跟着飞了出去,这时千万不能大意。所以,在惠州传统习俗中,暑夏小孩在门外乘凉睡着后,要回家了,大人须得摇醒他,再把孩子抱进家里,免得魂魄飞回来时找不着原体。另外,别人睡觉时,不可在其脸上或其他部门用油彩涂抹恶作剧,免得魂魄回来看见不像自己的原体而不敢贸然进去,出现生病丢魂的情况。
丢魂后,便要招魂,这就是惠河一带的“喊惊”习俗。
“喊惊”有大约4种:路口喊惊、冲凉(洗澡)喊惊、求神喊惊、设坛喊惊。
惠州学者吴定球将惠河一带的“喊惊”风俗与《楚辞?招魂》对比后认为,从惠州民间招魂使用的筲箕、屋檐挂衣、长声喊归等来看,“喊惊”具备了楚文化的属性痕迹,并且是时间久远的文化属性痕迹。
如今科学昌明、医学发达,患了疾病通常都请医生诊治,“喊惊”的旧俗也渐渐消失了。
上城黎先生认为,槎城歌谣简明易记,用带有古汉语音的槎城方言朗读,富有古韵味,朗朗上口,深得市民的喜爱。
“这些歌谣口口相传,世代相传,妇孺皆知,散发出浓烈的乡土气息,从某种角度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和时代风貌。”谢茂辉认为,“这些‘下里巴人’式的歌谣虽不登大雅之堂,但这种民众集体创作,应该可算是一种民间口头文学。”
延伸阅读:
1.月光光,照四方,照的广东人捋(ǎ┭颉^鄣难蚱だ疵晒模诌锗诌杖⑿履铩H⒅恍履锇仔粜簦ò籽┭蠓瓜悴徊唬ㄏ闩缗纾4笕耸潮バ次恼拢竿颍ā奥钡慕埔簦『┦潮シ凳榉浚ㄉ纤桔樱ü潮ゴ蚶鲜螅p食饱生春(蛋)忙。
2.禾雀仔,簪(叼,啄)禾虾,簪到大姊门头下,明日梳头明日嫁。嫁奈注(哪里)?嫁金屋金门楼。银打担竿金水桶,银篮摘菜挽金钩。大锅煮茶细锅坎(盖),细锅煮茶大锅遮。
3.阿鹊鹊,飞过沥,跌湿身,踊鹬耍拥汛担的嗤瑁庸拇颍蛲琛
4.两姊妹,舂辆碓,塌(压)死鸡公赖老妹。老妹返园摘韭菜。韭菜芯,油麦(生菜)芯,打开笼(第二声,旧时装贵重物品较高的箱子),睇观音。
5.落水眨ㄒ暨洌蚶袒袒啵蚧纾ㄌ潦缌铮锕樱ド碜校永掀拧S星⒅缓旆叟忧⒅桓篱(癞痢)婆。篱婆,懒楷(挑)水,朝朝屙尿洗箸。
6.去去去,我去姐婆边。姐婆返间捡利是,姐公开笼捡银钱。昂(音ǎng)多(再多)银钱我唔爱,我爱牛p带仔牵。
7.阿跛跛,食饱来掌(看管)鸡,掌得一筒(旧量器,1筒米重约375克)米,唔够奔(喂)鸡仔,鸡仔啧啧叫,唔够崖鹰钓(叼),崖鹰钓三只,唔够请人客。
8.鬼马新,膏药松光仁。医眼医枚(盲)口,医脚医断筋。(讽刺骗人庸医)
9.寒寒战战摸住个张毡,翻风落雨没住鬼可怜!前世唔修今世去当兵,今世当兵忧S星晖忧呈煅蹋星蜓忧笛黄#ǚ从尘墒毖黄坦砺淦怯牒祝
10.烟屎搓搓,萝卜捱捱,衫身量米,肋赤(腋窝下)夹柴。(白话咸水歌,反映旧社会拉来的壮丁的素质及其悲惨境遇)
11.三文(古钱币,一文相当现在五角钱)烧酒四文干(豆腐),尤擞形夜保ㄕ饷矗┕潞械矫徘班ㄠǎ┮秽冢ê洌┭类萼母巍
12.命里生成八合(旧量器,1合米重约75克)米,打转江湖右簧1升为10合)。八字算来唔端正,扒尽泥沙总系尘。
13.蟾蜍蛤仔叫鸳鸳,想娶老婆又忧6担福┣暗首校ㄐ〉剩┩枳⒙柽砩忠荒辍#ㄗ猿笆从城钊巳⑵弈训奈弈斡肟嗄眨
14.好久唔曾唱山歌,颈喉又(干涩)痰又多,行到沥边照一下,额门打摺背又驼。
(谢茂辉 整理)
槎城歇后语
三只钱剃头――诱环ㄍ炀龋眠床下破柴――撞板鳙鱼头炖水豆腐――阵尊(害怕得直发抖)蟾蜍塞(垫)凳脚――硬顶狗食糯米――颖涫油茶棍――一窃不通木匠担枷――自造慈菇夹猪肉――两误雷公相打――争天(差很远)老婆同老公擎遮(伞)――阴公老公同老婆擎遮(伞)――凄凉
编辑:陈剑州
&&分享到&&&&&&
新闻点击排行老北京的儿歌童谣
老北京的儿歌童谣——老妈妈令
写在前面的话
我之所以喜爱诗歌,盖发蒙并受益于老北京的童谣。我的祖母和母亲都是老北京人,对老北京的童谣知道甚多。我从小便是在老北京童谣的亲切的韵律和节奏的熏陶下长大的。受到祖母和母亲的口传,我两三岁时,便可大着舌头,为客人一气背诵二三十首。
老北京的童谣又叫老妈妈令,以通俗、亲切的内容,简练、生动的语言,明快、活泼的节奏,诙谐、幽默的风格,受到人们的喜爱。不少谣歌流传于市井,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如果说《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属于中国过去时代儿童启蒙的文字教材,那么老妈妈令则是亲子班的家庭口头教材。老妈妈令作为民间口头文学的一支,其所以能够广泛流传、经久不衰,总有其存在的理由。它平易、天真、质朴、明快,流畅,具有生活化和童话的特点和性能,摈弃刻板的说教,适应一般家庭主母的文化层次,也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因此为百姓喜闻乐见。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边缘性文化,我认为理应加以保护。认真研究其艺术手段,吸收其积极的内容以及新颖的形式,对于创造现今符合时代特征的新歌谣,具有现实的意义。
为此,我把我学到的一部分老妈妈令收录下来并对其艺术价值加以适当的点评,以求得到同仁的响应。庶几会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老妈妈令集锦
[原谣]:背背,驮驮。老腌儿——酱萝卜。酱瓜,苤蓝(音le了),老牛老牛卧卧。青豆,黄豆,嘎巴儿一溜;金沙,黄沙,大把一抓。
[点评]:小时候常听大人背着小孩唱这个童谣。但搞不清所述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也许只求合拍、顺口,不求内容关联,正是该谣“随意性”的特点。此谣歌基本上采用两字句(有的地方属两字音节),符合踱步节奏。
[原谣]:碑儿头窝窝眼儿,吃饭挑大碗。给他小碗他不要,给他大碗他害臊。
&[点评]:“碑儿头”是形容额头及后脑勺突出的小孩;“窝窝眼”指得是窝头下边的眼,形容由于额头突出,眼睛显得往里抠。本谣首先通过比喻,刻画了“碑儿头”儿童的形象。接着又进行了性格的描写。带有善意逗趣的性质。
[原谣]:碑儿头,碑儿头,下雨不发愁。人家打雨伞,他打大碑儿头。
[点评]:本谣采用夸张的手法,开善意的玩笑。
[原谣]:吃豆豆,拉臭臭,薰得妈妈甩袖袖;甩袖袖,叫舅舅,舅舅不来骂舅舅。
[点评]:本童谣盖给幼儿把屎时即兴而哼。句子按照三、三、七的节奏,读起来十分顺畅。另童谣采用豆豆、臭臭、袖袖等双声法,符合儿童的语言习惯,带有一种亲切感。
[原谣]:虫、虫、虫、虫飛,拉屎一大堆:虫、虫、虫、虫跑,拉屎没处找。
[点评]:念此歌谣时,大人把住幼儿双手,练习双手合拢点指和两臂开张动作。本谣每句五个字,两句一换韵。连续使用四个“虫”字,提高了幼儿的兴奋度,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
[本谣]:大拇哥,二拇弟,三中指,四大王,小放牛,放牛场,胳臂腕儿,挑水担儿。吃饭碗儿。香油罐儿,两盏灯,小蒲扇儿,挂衣裳钩儿,天灵盖儿。
[点评]:本谣带有办谜语性,使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从五个手指讲起,依次讲到手掌、手腕、肩膀、口、鼻、眼、耳、后脑勺、顶门等,以帮助儿童认识人体各个部位。本谣采用儿化音叶韵。以三字句为基本句式,生动活泼。
[原谣]:大拇哥,二拇弟,钟鼓楼,护国寺,小妞妞,喝粥粥。
[点评]:本谣与上谣属于异曲同工。都是帮助幼儿认识人体的。在修辞技巧上采用拟人法、(如:大拇哥,二拇弟,小妞妞,)、隐喻法(如钟鼓楼,护国寺,)。结尾采用儿童惯用语言(喝粥粥),十分亲切,容易被儿童接受。
[原谣]:打花巴掌的(音dei嘚),正月正,老太太爱逛莲花灯。
[唱]:烧支香儿捻支捻呀,茉莉茉莉花儿呀,半枝莲儿呀,指甲草儿,艾糠尖儿呀,茉莉茉莉花儿(注:以下各段同,均以“——“号代之)。
[承接原谣]:打花巴掌的,二月二,老太太爱吃冰糖棍儿。——打花巴掌的三月三,老太太爱抽关东烟。——打花巴掌的,四月四,老太太吃鱼不择刺。——打花巴掌的,五月五,老太太爱吃烤白薯。——打花巴掌的,六月六,老太太爱吃铁蚕豆。——打花巴掌的,七月七,老太太爱吃肥滷鸡。——打花巴掌的,八月八,老太太爱吃咸水鸭。——打花巴掌的,九月九,老太太爱喝老黄酒。——。
[点评]:本谣是儿童与儿童或大人与儿童作游戏时的谣歌。先自己拍掌,然后双方对掌,形成节奏。其形式至今仍被新儿歌广泛吸取并使用。本谣以时间为线索而起兴,一段一换韵,十分顺口。中间以唱词衔接,自然转换,使儿童不感觉单调。
[原谣]:叮铛、叮铛,海螺儿,烧香;粗米、细米,放屁不是别人,就是你。
[点评]:本童谣用于逗小孩。用象声词起兴,以“烧香”与“放屁”形成对比。再用粗米、细米起兴,最后用选择句结束,引起儿童的兴奋感。
[原谣]:点、点,点牛眼,牛眼花,卖甜瓜,甜瓜苦。卖豆腐,豆腐烂,摊鸡蛋;鸡蛋鸡蛋磕磕,里头坐着哥哥,哥哥出来买菜,里头坐着奶奶,奶奶出来烧香,里头坐着姑娘,姑娘出来点灯,烧了姑娘鼻子眼睛。
[点评]:本童谣用于儿童游戏,几个儿童围坐一圈,逐个点数脚趾头。落至结尾字时,点到谁,便挨罚。如此循环往复。前半段,三字为一节,采用顶真修辞法,节奏明快。到“鸡蛋鸡蛋磕磕”转成六字句。用“里头”和“出来”形成语势的循环往复,最后以“烧了姑娘鼻子眼睛”突然刹住,起到激奋的喜剧效果。
[原谣]:二姑娘二,二姑娘二,二姑娘出门子给我一个信儿。搭大棚,贴喜字儿,擦红粉,戴耳坠儿,送亲太太联把儿头,娶亲太太耷拉翅儿。四轮马车双马队儿,箱子匣子是我的事儿。
[点评]:本谣采用儿化音韵脚,亲切流畅。情景描写贯穿其中。始终通过“我”的眼和“我”的口进行表述。“我”置身于其中,增加了真实感。
[原谣]:风来了,雨来了,和尚背着鼓来了;下雨了,冒泡了,王八带着草帽了。
[点评]:本谣是老北京儿童每逢下雨惯用的童谣。采用三、三、七字的句式。在修辞方法上采用了拟人法,如用和尚背鼓拟打雷。夸张法,如用“王八带着草帽了”形容雨之大。每句都用“了”字结尾,带有紧迫感和呼唤感。
[原谣]:高高山上一头牛,两个犄角一个头,四个蹄子分八瓣,尾(音yi乙)巴长在屁股后头。
[点评]:基本上属于七言四句诗(末句为八个字),对牛进行了刻画。对幼儿进行贴近生活的认知教育,并导入初步数字概念。
[原谣]:高高山上有一家,十间房子九间塌。老头出门儿拄拐棍,老太太出门就地擦。走一步,趿拉拉,十个脚趾头露着仨。
[点评]:本谣以七字句为主,具体描写了“高高山上”一家人的困境。突出房子的破旧。又重点对老太太作了具体形象刻画。语言十分生动。
[原谣]:姑娘的屁,赛过鼓,崩倒了城墙十八堵。三千人马来喝屁,崩倒了两千九百五,剩下五十跑回去,各个脸上都带土。
[点评]:本谣采用了极度夸张的手法,描写屁的威力。节奏鲜明,文字流畅。内寓爱心。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
[原谣]:呱哒呱嗒板儿,上刘海儿,刘海儿穿着一个花裤衩儿。谁作的?娘作的。提起娘来够受的。他妈嫁了一个卖肉的。卖肉的,喷香的,他妈嫁了一个卖姜的。卖姜的,齁辣的,他妈嫁了一个作蜡的。作蜡的,流油儿,他妈嫁了一个孙猴儿。孙猴儿着火,他妈嫁我。嫁我我不要,他妈上吊。上吊不死,他妈烧纸,烧纸不着,他妈摔瓢,摔瓢不漏,他妈推磨,推磨不转,他妈吃饭,吃饭不饱,他妈裹脚。裹脚流脓,一流流到皇城。皇城吹喇叭,吹出一群大傻子。皇城卖鸭子,单打那孩子脑瓜子。
[点评]:本谣只在调侃。从内容上讲,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可以借鉴的是其修辞方法。如顶真法的运用,使全谣一气呵成,气韵十分流畅。再如儿化音的适当运用,增加了亲切感和语言活力。再如起兴句与后面内容的衔接采用了问答式来过渡,十分自然,不露痕迹。
[原谣]:寒鸦寒鸦过过,狗推磨磨。狼抱柴,狗烧火,牛坐锅,兔砸蒜,耗子洗手捏饽饽。猫推门,吓死我。
[点评]:以寒鸦过过起兴,过过和磨磨合乎儿童语言习惯,带有亲切感。然后突然改变节奏,犹如童话,勾勒出动物们,集体分工做饭的忙碌景象。最后用“猫推门,吓死我”作结,充满戏剧色彩。
[原谣]:红眼红,红眼红,腰里掖着眼药瓶。走一走,抹一抹,生让红眼累死我。
[点评]:本谣采用三三七的句式,三句一换韵,先平后仄,节奏鲜明。
[原谣]:槐树槐,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人家的闺女儿全来了(音liao潦),我家的闺女还没来。说着说着就来了(音liao潦):骑着个驴,打着个伞儿,光着屁股,挽着个髽(音zuan钻)儿。
[点评]:本谣以槐树起兴,引出看戏以及看戏的人。以来与没来形成对比,为后边的人物刻画作了铺垫。接着转韵,对我家的闺女进行漫话性形象刻画。植入儿化音,产生喜剧效果。
[原谣]:唤(儿)、唤(儿),唤(儿)呼咪,鞭打绣球、金镶玉。别让我们姑娘得了闷气。我们姑娘,病儿陈,请了个大(音dai代)夫不离门,开了方子号了脉(音mo末),药引子实难寻(音xin鐔):蚊子的胆,虼蚤的心,苍蝇的翅膀约(音yao腰)半斤,四两的鸡子(儿)要八个,万岁爷的胡子要七根。
[点评]:本谣以叫猫起兴,(鞭打绣球、金镶玉均为猫的名种),引出给姑娘看病,药引子难寻。以上基本上为七字句。然后换韵并转成三三七句式(衬字读轻音)。最后以两个七言句结束。集夸张之笔墨,一气呵成。后边的药引子带有相当的讽刺意味。使人不由想起鲁迅所写的庸医看病开药引子的故事来:“蟋蟀一对要原配”。实在相似乃尔。
[原谣]:黄狗、黄狗你看家,我到南边採梅花,一朵梅花没採来,两个朋友到我家。我家的媳妇会擀面,擀到锅里团团转。公一碗,婆一碗,案板底下藏一碗。猫进来,舔舔碗。狗进来,砸了碗。公公拿着哈大鞭,婆婆拿着半头砖,打的媳妇哪儿睡去呀?打的媳妇炉坑里睡去呀。铺什么皮?铺羊皮。盖什么皮,盖狗皮。枕什么?枕棒槌,叽里咕噜滚炕槌。
[点评]:很明显,本歌谣带有一定封建思想色彩,无形中,宣扬了家庭暴力。我之所以录入,是因为它在艺术性方面有不少可取之处。首先,本谣在结构上,对于起承转合的运用恰到好处。以黄狗看家起兴,引出朋友来家的事由。为文之“起’;然后以换韵,以媳妇擀面待客对情节进行铺陈。为本文之承。再转韵写媳妇藏面,引出矛盾。再换韵,写媳妇因而挨打。为本文之转。最后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写媳妇铺盖的狼狈窘境。为本文之合,具有故事情节。便于记忆。本谣语言活泼,转换自如,就像和儿童对话,娓娓道来,符合儿童的语言特点,是可以批判地继承和吸收的。
[原谣]:黄毛丫头去赶集,买个萝卜当鸭儿梨;咬一口,齁辣的,谁让你专门挑大的。
[点评]:本谣前两句为七字句,以夸张手法写黄毛丫头赶集错把萝卜当作鸭梨。后两句换韵,用三三七句式写发现是辣的,接着以诙谐的口气,讥笑其贪心。收到喜剧效果。
[原谣]:金箍勒棒,烧热炕,爷爷打鼓奶奶唱。一唱唱到大天亮。养了个小孩没出放。一放放在了锅台上,嗞儿咂儿地喝面汤。
[点评]:本谣在老北京几乎家喻户晓,为人们所熟知。本谣用金箍勒棒起兴。引出爷爷、奶奶和小孩、锅台等内容。看似不合逻辑,却又使人感觉“合情”,也正是本谣的巧妙性。后句的拟声法,也颇值得一提。
[原谣]:拉大锯呀扯大锯呀,姥姥门前唱大戏呀,接闺女呀请女婿呀,小外孙子也要去呀。
[点评]:本谣以拉大锯起兴,首先营造出热烈的气氛。复以唱大戏为因,以接闺女、请女婿为果,自然导入被邀的人物。为小外孙子留下“我怎么办”的态度表达空间。最后,以“也要去”表现出想要同去的急迫性。造成儿童的愿望实现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兴奋点。以求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原谣]:拉大锯,扯大锯,锯木头,盖房子,娶娘子,抱娃子。东骨碌爬,西骨碌爬。咱们的宝贝儿是嘎咋(音ga
zha)呀。(注:方言:调皮、咋呼)
&[点评]:本谣也以拉大锯起兴,用一连串的三字句,引出要表达的“关注中心”——抱娃子。节奏紧凑。然后以“骨碌爬’对“娃子”的活泼可爱进行了具体描写。最后以良好的祝愿结束全篇。
[原谣]:摩挲摩挲肚儿,开小铺儿,又卖油盐又卖醋;摩挲摩挲肚子,吃一百只兔子,摩挲摩挲肠子,吃一百间房子。
[点评]:本谣借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形象地描绘出宝宝能吃能喝、吃饱喝足的自得状态。对于幼儿来说,极易接受,一教就会。
[原谣]:你拍一,我拍一,黄雀(音qiao巧)落在水塘西。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小孩上小市儿。你拍三,我拍三,三件花衣给你穿。你拍四,我拍四,四个小孩写大字。你拍五,我拍五,五个小孩打锣鼓。你拍六,我拍六,六个包子六碗肉。你拍七,我拍七,七个小孩逮母鸡。你拍八,我拍八,八个小孩是一家。你拍九,我拍九,九个小孩手拉手。你拍十,我拍十,十个苹果大家吃。
[点评]:本谣采用三三七的句式。从拍一,到拍十,随数字韵母的变化而变韵。后半句,只要与前面的数字韵相叶,还可灵活变化。另外,本谣大部分句子,还采用顶真修辞法,使句子气脉贯通,非常流畅。配合儿童拍掌游戏,颇受儿童欢迎。
[原谣]:上轱辘台,下轱辘台,亲(音qing庆)家妈妈倒茶来。茶也香,酒也香,十八骆驼驮衣裳。驮不动,叫马愣,马愣马愣喷口水,喷到小姐花裤腿。小姐小姐你别恼,明儿后儿车来到。红轱辘轿车白马拉,里边坐着俏人家。
[点评]:本谣以地名起兴,引出姑娘出嫁的故事。基本上采用三字句兼七字句。两句一换韵。读起来十分上口。收尾四句采用劝慰式的对话形式,带有亲切感。在修辞上,灵活地运用了夸张、顶真等方法。
[原谣]:谁呀?张果老呀!你怎么不进来呀?怕狗咬呀。你腰里掖着什么呀?大酸枣呀。你怎么不吃呀?怕牙倒呀。你手里拿着什么呀?大皮袄呀。你怎么不穿呀?怕虱子咬呀。你怎么不让老伴给拿拿呀?老伴死啦。你怎么不哭呀?——盆儿吔罐吔,我的老伴吔!
[点评]:本谣采用儿童与老人对话的方式,一问一答,亲切自然。语言生动活泼。儿童的天真烂漫,老人的耐心与慈祥的形象均跃然纸上。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后两句突然换韵,突出了语气声调的变化,渲染了气氛。
[原谣]:水牛儿,水牛儿,先出来犄角后出头儿。你爹,你妈,给你买的烧羊包子、烧羊肉——哎。你要不出来吃——吔,就让老猫叼走——嘞!
[点评]:本谣是儿童玩儿蜗牛时的儿歌。据说只要唱几遍,蜗牛就会伸出头来。本谣带有呼唤情调。采用拟人法,像是招呼老朋友。十分亲切,充满童趣。
[原谣]:糖瓜儿祭灶——吔。姑娘带花儿——吔,小子要炮——嗷。老头儿要一个旧毡帽——嘞。老太太要一幅好裹脚——哎。(按“——”表示延长声)。
[点评]:本谣俨然一幅旧时准备过年的风俗画。以“糖瓜祭灶”开篇,写每种人的小小愿望。尽管愿望要求不高,却是个人所需。本谣一韵到底。结尾用拖长音,强化了韵脚。配合语气词,加强了音乐性。
[原谣]:小板凳儿,三条腿儿,我给奶奶嗑瓜子儿。奶奶嫌我嗑得脏,我给奶奶擀面汤。奶奶嫌我不搁油,我给奶奶磕仨头。
[点评]:本谣以小板凳,三条腿儿起兴,采用七字句承接。两句一换韵。以奶奶和我的矛盾为线索,向前推进。奶奶和我成为本谣歌的主角。具有一定的幽默感,并具喜剧色彩。
[原谣]:小二,小二,上小市儿。买了个烟袋不通气儿。到家一瞅是根棍儿。
[点评]:本谣采用儿化音,声调轻松活泼。先说结果(买了个烟袋不通气),最后揭示原因(是根棍儿),以达到喜剧效果。
[原谣]:小闺女儿,十几嘞,婆婆家,要娶了。一对龙,一对凤,金瓜、钺斧、朝天凳。小红鞋儿,蹦得儿蹦。
[点评]:本谣可分为两段。前边说闺女待嫁。后边换韵,想象结婚时的仪仗。充满轻松的喜庆气氛。
[原谣]:小孩儿、小孩儿,上井台儿。摔了个跟头,捡了一个钱儿。又娶媳妇又过年儿。
[点评]:本谣采用三、五、七(除去衬字)字句,节奏明快。注重使用儿化音,气氛轻松活泼。当然由于时代的思想局限,若论其“思想境界”与“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是不能相比的。
[原谣]:小耗子儿,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奶奶,抱猫来,叽里咕噜滚下来。
[点评]:本谣以三字句为主体。节奏感很强。前面作好铺垫,后边通过抱猫产生自然结果。通过叽里咕噜拟声词的使用,形象地描写了小耗子失魂落魄的逃亡状态,具有一定的喜剧色彩。
[原谣]:小三儿,小三儿,吃胡萝卜尖儿,拉红屎,冒红烟儿。
[点评]:这是孩子们互相调侃逗乐的童谣。充分利用而化音。突出胡萝卜尖儿和红色的关系,突出一个“红”字。
[原谣]:小兔儿,咧咧咧,南边打鼓是你爹。你爹带着红毡帽,你妈穿着趿拉儿鞋。走一步,趿拉拉,十个脚趾头露着仨。
[点评]:本谣以小兔儿,咧咧咧起兴。引出小兔儿的爹娘的动作行为及打扮。又通过转韵突出了兔妈妈的形象描写。带有童话色彩。
[原谣]:小五儿,小六儿,鼻涕邋遢炒豆儿。你一碗,我一碗,谗得小五白瞪眼;你一勺儿,我一勺儿,谗得小六没有毛儿。
[点评]:这也是孩子之间互相调侃逗趣的儿歌,充分利用儿化音的作用,充满幽默。结尾运用夸张的手法,达到逗趣的效果。
[原谣]:丫头丫,会看家。偷老米,换芝麻。芝麻细,油炸蜜,枣儿糕,热火烧,撑得丫头叫姥姥。姥姥姥姥放个屁,崩得丫头二里地。二里地,下雹子,单打丫头后脑勺子。
[点评]:本谣可分为两部分。前部分为三字句,用平声韵,节奏紧凑。后部分主体用七字句,改仄声韵。以极度夸张的漫画性手法,产生“喜剧”的效果。前因后果十分清楚。当然,本谣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因素。无形之间流露了轻视女童的思想意识。须批判地吸收。
[原谣]:羊、羊,跳花墙,抓把草,喂你娘。你娘没在家,喂你们老哥儿仨。
[点评]:本谣以呼羊开始,连接三个三字句。节奏紧凑。然后转韵,采用了拟人修辞法,具有亲切感。韵调的变化自然强调了事物的变化。
[原谣]:一个毽儿,踢两瓣儿,打花鼓儿,绕花线儿。里踢、外踢,左拐、右拐。九十九、一百。
[点评]:这是儿童在玩踢毽游戏时所唱的歌谣。前半段采用儿化音。三字句,字面没有实际上的意义,只取其节奏。中间四句使用二字句,作为踢毽术语。最后以数字结尾。一下跃升到一百,以求心理上的完整数字,以取得心理上的满足。
[原谣]:一个毽儿,踢八踢,马莲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四五六,四五七,四八四九五十一;五五六,五五七,五八五九六十一;六五六,六五七,六八六九七十一;七五六,七五七,七八七九八十一;八五六,八五七,八八八九九十一;九五六,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
[点评]:这也是儿童作踢毽游戏时所唱的童谣。第一、二句点题,说明是在作踢毽游戏。然后用马莲开花过渡,进入数字往复。用韵只取一和七两个韵脚。所以不觉得重复,在于中间句的不断变化。最后以一百一结束,以求完整打住。
[原谣]:一呀二呀,倒打连三棍儿呀。花棍五呀,铜钱数呀,蛋子儿六呀,人字儿七呀,花花搭搭两丈一呀。两什么两呀,二马掌呀。二什么二呀,双枪棍儿呀。双什么双呀,土抗枪呀。土什么土呀,牛皮鼓呀。牛什么牛呀,磕艳球呀。磕什么磕呀,燕子窝呀。燕什么燕呀,扯花线呀。扯什么扯呀,孙膑扯呀。孙什么孙呀,吕洞宾呀,吕什么吕呀,瘸枴儿李呀。瘸什么瘸呀,灶王爷呀。灶什么灶呀,城隍庙呀。城什么城呀,肚儿疼呀。肚什么肚呀,摇葫芦呀。摇什么摇呀,大红袍呀,大什么大呀,吹喇叭呀。吹什么吹呀,吹咱们宝贝儿一鼻子灰呀。
[点评]:本谣是我收集到的篇幅最长的童谣。从开头到花花搭搭两张一为一段,此后基本按照五字、四字句交替组合,以摘取前句字头提问法相连接。一问一答,两句一换韵。一气呵成。最后一句造成兴奋点,突然刹住,结束全篇。
[原谣]:月亮爷,亮堂堂,骑着大马去烧香。大马拴在梧桐树,小马拴在树杈上。鞭子挂在庙门上。开开门,瞧娘娘:娘娘擦着粉儿,爷爷撅着嘴;娘娘戴着花儿,爷爷光脚丫儿。
[点评]本谣以月亮爷起兴。可分成两段,前半段细致描写了“去烧香”的过程。后半段具体描写“瞧娘娘”的反应。以“爷爷”为衬托,别有风趣。
老北京的儿歌比比皆是。具有开发儿童语言和智力的效果。沟通了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心理联系。也使得成人享受童趣的快感。
老北京的儿歌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亲切、动人、活泼、具有幽默感。它继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广泛吸纳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段。如比兴、夸张、拟人、拟音、顶真等。且运用得灵活自如,例子随处可见。大部分儿歌还注意数字训练。
老北京儿歌还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如充分发挥儿化音的特点,具有很强的亲切感和亲和力。它还巧妙地使用北京方言,带有浓厚的“京味”。它还具有通俗性的特点,适合不同文化层次,特别是平民层次的口味,因此,得以在北京地区广泛流传。
老北京的儿歌没有固定的作者,具有民众口头文学的特色。你一句,我一句,相互补充,逐渐丰满、完善。在相对完成完整段子定型的同时,在保持本段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不同文化层次的人,还可以即兴修改或与其他段子“嫁接”,构成“新段”。
由于时代的不同以及不同阶层文化趣味所限。老北京的儿歌,不可避免地具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如有的段子存在一些的庸俗内容、自觉或不自觉地掺杂、流露出一定的封建意识。我们在吸收老北京儿歌的精华的同时,还要注意扬弃其带有糟粕性质的东西,作为今天我们创造新时代儿歌的借鉴。
我所整理的段子,对于浩如烟海的老北京儿歌来说,仅仅是九牛一毛。为了保持这些儿歌的原貌,我未作词句上的修改。包括个别不雅之词,也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希望读者在采用时,适当进行段子的筛选和字句上的斟酌,以求内容上更积极、更健康。
现在的新童谣,在社会的关怀下,经过作家的努力出了不少。有些还是有一定质量的。但是不少作品往往流于死板说教,没能够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一些作品在艺术上缺乏民族特色,显得枯燥无味。个别作品还有粗制滥造的现象。现在我们奉上老北京的儿歌。敬希有志于新儿歌创作的同仁,能够将它作为创作时的参考。如能达到此目的则不妄费笔者的一番心意吧。
&&&&&&&&&&&&&&&&&&&&&&&&&&&&&&&&&&&&&&&&&&&&&&&
&&&&&&&&&&&&&&&&&&&&&&&&&&&&&&&&&
&雍冠生整理
&&&&&&&&&&&&&&&&&&&&&&&&&&&&&&&&&&&&&&&&&&&&&&&&&&&&&&&&&&&&&&&&&&&&&&&&&&&&&&&
辛卯年正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全儿歌童谣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