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维吾尔印度古典诗学学为近代诗学服务吗

从“中国传统文化”里汲取“中国正能量”
编者:人物名片:胡晓明,师从王元化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等职。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思想及近代诗学和学术史研究,著有《中国诗学之精神》《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中国思想史话》等。  “古典中国”里的八大正能量  近日,胡晓明教授应贵州省文史研究馆之邀前来筑城讲学。谈及游学欧美的经历时,他提到一种深切的感受:所接触到的欧美知识人中,大多数对中国有着良好的印象——中国或是一个精神的桃花源,或绿色的家园,或道禅高人的世界,国民多是温柔敦厚的儒家君子人……“他们感受到的,实则是文化中国、尤其是古典中国的美好。”胡晓明说。  在他的概念里,“古典中国”特指中国几千年文明中好的一面,是中国历史曾经有过的光荣与伟大。也因此,“‘古典中国’里有值得‘现实中国’汲取的正能量。”  “古典中国”里的八大正能量  胡晓明是从学术研究和现实生活的比对中,反观到蕴藏于“古典中国”中的正能量的。  他注意到,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名句,古今的理解不同。“现代中国世俗化的解读,只相当于一句:时间过得真快呀。而古人的注解却是:流水,不管是涓涓滴滴,或者是汩汩滔滔,还是浩浩荡荡,都是不断地填满一个又一个坑洼,然后继续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夜以继日,无所止息,直至大海。”胡晓明说,古人的解读其实在暗喻,有修行的人就像这流水,有本有源,且天行健自强不息。  有一次,胡晓明的一名学生徐文佳在教学实习中,发现一个问题:初三语文有一篇名文《愚公移山》,讲子子孙孙征服大山的故事。徐文佳问:“《愚公移山》的作者是列子,战国后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道家人物怎会有这种‘征服自然’之论?”胡晓明查阅到唐人殷敬慎的说法,大意是:愚公移山,美在不计功利、得失、成败。“这种说法正是反对那种根本没有远大理想,根本没有对于永久的追求,只图短平快。只图眼前利益的庸人小智、悠悠之徒,只有不计功利、忘怀得失,也忘掉你与我、我与他的区别,甚至忘掉个人生命的渺小,才能真正做出一点有益于人类的事情。”  从这两件事中,胡晓明看见了古典中国讲究的“生命的修行”。这几年,他主编出版了三编《江南女性别集》,计五、六百万字,收录的全部是明清时期的江南女性文学。“那时,丰富多姿的江南文化孕育出大批的佳人、名姝,她们自由结社,广招弟子,大量写作。我统计了一下,大约有3000多名女性写作者留下了将近4000种著作,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胡晓明称之为“世界上第八大奇迹”,由此可见中国文明曾经昌盛到何等的地步。  他还注意到一大现象:在现实中国,文化的尊严尚待建立。“社会中应该有三种权势:金钱、权利和文化尊严,并行成三足鼎立之势。文化尊严就是社会给予文化人人格身份的尊重,而文化人反过来对于文明与文化基本价值进行守护。在古典中国,中国先秦、两汉、南北朝的历史线索,贯穿着一大生命力,即士人地位的提高。先秦鸣百家、西汉尚经术、东汉重清议,以及魏晋重门第,皆是读书人地位的提高。而科举,更是大幅度提高了士人的地位,读书文教成为一种权力、一种文明的力量,从此在历史上制度化了。与此同时,古人对文化坚守的例子比比皆是。”  胡晓明说,“古典中国”有八大正能量值得现实中国汲取,包括:昌盛的文明;受保护的环境;礼仪之邦;生命的修行;文化的尊严;自由的表达;诗意的崇尚;教育的深刻。  “古典中国”的现实意义  胡晓明有一个论断:学习中文的人,如果有一定值得要去看一看的地方,在这个地球上除了中国,就是马来西亚。  事出有因。2007年,胡晓明前往吉隆坡参观著名的陈氏书院,恰遇书院对面的中华工商会大楼上拉起一巨大的白色横幅:抗议政府将白沙小学强行动迁,横幅上有每天翻动的日历,表明坚守的决心与行动的记录。他去的那天,日历已经翻到了二千三百六十多天了。“我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坚持华文?答复是:华文就是我们这些人生命的根!没有它,我们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胡晓明感叹到:“这才是世界上最牛钉子户!他们在为华文而坚守。”  通过这一亲身经历,他想说的是:认识古典中国的文化价值,可以更好地团结海外中华文明圈的力量。  当然,胡晓明认为,古典中国与现实中国的关系不是绝对对立的关系,也没有高下之分,现实中国有很多方面是优于古典中国的;复兴中华文化曾经有过的兴盛、繁荣与伟大,不是另起炉灶,而是重新激活、重新焕发生命力。不是复古,而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复兴生命力。一定是经过现代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才完成的复兴之路。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请关注:hxsy(寒溪书院公众微信)请分享给你的朋友圈(点击右上角)寒溪书院官方微信,一个立德修身,正心明志的精神世界,栏目包括:【大师论道】【国学视野】【寒溪视点】【自然养生】【诗情画意】【经典品读】【古艺国粹】【好书推荐】【历史今日】【奇闻轶事】【谦谦君子】【易如反掌】【回归文化】【发现中国之美】,以及书院近期的课程,游学及公益活动书院以『立德修身,正心明志 』为院训,以『打造楚文化之都.』为宗旨,聚集政商两界杰出领袖品读国学经典,探讨修身治国平天下之大道,永葆基业之长青,同时融合百家智慧之长,成就一代哲商。-----------------------------------
Posted by: zhunniao
Contact information: .打开微信扫一扫
孔网客户端
安卓版苹果版扫描下载
明清及近代诗学演进史稿
(货号:8)
开&&&&&&本:32开
页&&&&&&数:225页
字&&&&&&数:
I&&S&&B&&N:8
售&&&&&&价:16.70元
原书售价:25.00元
品&&&&&&相:
配送方式:快递、挂号印刷品、普通包裹&&&&
上书时间:
商品分类:
关 键 字:
详细描述:
基本信息书名:明清及近代诗学演进史稿&&&&&作者:&&&&王顺贵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ISBN:8页码:225版次:1装帧:平装开本:32开出版日期:原价:25.00元商品标识:360_内容简介&  《明清及近代诗学演进史稿》是我从1994年攻读硕士研究生,2001年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至今所写的一些论文,也是我十几年间研究思考明清及近代诗学的部分研究成果,大部分论文已发表于《西北师范大学学报》、《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苏州大学学报》、《齐鲁学刊》、《学术论坛》、《中国文学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宁夏大学学报》等各种学术期刊。其中《谢榛诗歌美学体系论》,为我的硕士论文,为保持原貌,作者在此次出版过程中,未作修改,算是对当年的一种学术记忆。作者简介  王顺贵,男,四川绵阳人,1966年生。1997年于四川师范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001年考入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师从陈伯海先生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获博士学位,2005年进入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和中国诗学批评史。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独立主持井完成省市课题5项,合著l部。在《文学遗产》、《社会科学》(沪)、《南京师范大学学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齐鲁学刊》、《西北师范大学学报》、《中国文学研究》、《苏州大学学报》、《江西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编辑推荐目录上编&(明代卷)第一章&谢榛诗歌美学体系论引言第一节&审美体验论第二节&审美本体论第三节&审美主体建构论第四节&审美艺术风格论结语第二章&明代格调派诗学所遗留的矛盾与问题辨析第一节&追慕诗歌形式忽略诗歌内容第二节&以“师匠宜高”为“第一义”第三节&伸“正”诎“变”的尴尬:杜诗的归属第四节&格调与才情的冲突:格者,才之御也;调者,气之规也第五节&标扬卓立遒劲的雄浑格调拒斥格偏调弱的神韵诗风第六节&恪守“拟议”之典则难以“轩翥出辙”而成其“变化”第三章&格调论视阈中的杜诗“正变”论——谦及对明清格调论思维模式的考察第一节&伸“正”诎“变”:杜甫归属上的尴尬第二节&“诗之变,情之正”:杜甫人格与诗格的双重标举第三节&杜诗“正变”的诗学要义中编(清代卷)第四章&百年钱谦益诗学接受史第一节&降清失节问题第二节&钱谦益诗作评价问题第三节&钱谦益的诗学思想研究第五章&朱彝尊研究史论第一节&朱彝尊生前及身后研究的回顾第二节&朱彝尊的诗歌创作与诗学思想的研究第三节&朱彝尊词作及词学思想的研究第六章&王士祯研究述论第一节&关于“神韵”说与“神韵”诗的探讨第二节&关于王士祯词作及词论的研究第三节&关于王士祯的交游及其对杜甫评价的研究第七章&贺贻孙《诗筏》“化境”论第八章&沈德潜与其同调薛雪格调论诗学观辨析第一节&诗教为本人格重于诗格第二节&“格”之二元化——人格与诗格第三节&追求目标:拟议与变化第一节&总结期的学术文化背景第二节&反思、集成、蜕变:总结过程的三部曲第三节&总结期唐诗学的特征第十章&八十年代以来清代诗学研究述评下编(近代卷)第十一章&龚自珍、樊增祥、易顺鼎、李慈铭的唐诗观第一节&龚自珍论居诗第二节&“诗界革命”潮流中的唐诗观第三节&樊增祥、易顺鼎与中晚唐诗派第四节&李慈铭的唐诗观第十二章&曾国藩与张之洞诗学理论研究第一节&曾国藩与张之洞唐宋诗学观考量第二节&曾国藩与张之洞在“宋诗运动”中的作用省察第三节&曾国藩、张之洞与王阎运诗学观比较第十三章&“旧瓶新酒”:唐宋诗之争在南社的回光返照第一节&刀光剑影。唇枪舌剑:南社与“同光体”诗人之间的外部论争第二节&“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南社内部之纷争第三节&“旧瓶新酒”:唐宋诗之争在南社的回光返照第十四章&王阎运唐诗研究的系统省察第一节&王阎运唐诗研究的动因考察第二节&王闯运唐诗研究的具体内容第三节&王阎运唐诗学批评方法论第十五章&王国维与古典唐诗学的超越第十六章&近代“宋诗派”宋诗接受理论体系第一节&宋诗接受的范型文本第二节&宋诗接受的美学视角第三节&宋诗接受的美学原则第四节&宋诗接受的终极目标第五节&宋诗学史体系主要参考书目后记前言精彩书摘  为明朗和切实可行,清人通过辨体制、审源流、析正变、求性情,最终将形而上的“兴象风神”与形而下的“体格声调”打通。  其次,杜诗“正变”论体现了明清格调派唐诗观的发展与演变。高棅为明代格调派的先驱,何景明、王廷相为“前七子”,胡应麟属“末五子”,许学夷为七子后学,沈德潜为格调派的集大成者,李重华、乔亿为沈德潜的同调,刘熙载为清代格调论的嗣响者,他们覆盖了明清格调派发展的各个阶段。从他们的论评中显示出,格调派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演进中,在它内部始终贯穿着一条不断发展的链条,虽说每一环都是在前一环的基础上的自然延伸,但后一环却具有自己的新质与价值。从高榛对“声律纯完”的盛唐之调的偏嗜,到何景明对诗歌情感的重视,到王廷相对诗歌意象的张扬,再到胡应麟、许学夷对杜诗“变”而不失其“正”的肯定,到沈德潜、乔亿杜诗人格与诗格双重标举,刘熙载跳出正变论的窠臼,其间生动地体现了格调派审美接受理论日趋深化与精微的发展轨迹。  最后,杜诗“正变”论体现了审美观念的时代变迁。在具体的论评中,各人见解虽有不同,但他们的审美宗趣却呈现出一定的时代共性,最为突出地表现就是明代格调论者重在以艺术为评判标准。明人十分重视诗歌的“辨体”批评,如高棅认为杜诗中关涉理趣,体裁不纯,故不为其所重;何景明、王廷相认为杜诗中渗入了散文叙事的手法,体裁不完,自然也为其所诟病;许学夷以杜诗“歌行人律”,体裁不正,为其所抑。总体来说,明代格调论者对杜诗是持否定态度的。清代格调论者则与其态度大相径庭,他们不再界划诗文之间的畛域,从明人所注重的“辨体”批评,转为注重诗人人格的作用,从伸正诎变转为正变之间的平衡。插图
方便快捷,建议使用!北京一天到!我们会尽量降低您购书的附加成本!7日内免费退换货!
挂号印刷品
我们会尽量降低您购书的附加成本!7日内免费退换货!书店首页友情链接书店均为一家书店
我们会尽量降低您购书的附加成本!7日内免费退换货!书店首页友情链接书店均为一家书店
您可能感兴趣的商品
可开发票,税点4%。
当日付款,过期无货。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购物车共有0件商品,合计:0.00元
商品已成功添加到收藏夹!清初江南诗学散论——以吴梅村、尤侗、汪琬为中心蒋 寅361021)(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福建厦门擒要I江南诗学在清初诗学中占有主导地位。代表着当时诗坛拨乱反正的意识。涌现出众多有影响 的诗论家。吴伟业、尤侗、汪琬=三位作家,虽不以论诗著称。但诗论都有鲜明的个人特点,很难归于当时的 各种流派,体现了江
南诗学话语的多元倾向。 关键词:江南诗学;吴伟业:尤侗;汪琬 中图分类号:F207.277.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 1)03--0155—09燕越弗与也”[3l。迨至清代前期.吴下刻书以板式 一、清初江南诗学与明代诗学的关系 江南从六朝以后彻底摆脱阴暗卑湿的形象。 开始与鱼米之乡的想象联系起来。东晋、中唐、北 宋末三次大规模的衣冠士族南迁.使江南的文化 和经济与北方相埒。实际上.在北宋中叶人们就 已看到南方文化的明显优势:“古者江南不能与 中土等。宋受天命,然后七闽、二浙与江之西东, 冠带读书,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I】。 到元末,江南的文化地位又有了大步的提升。如 钱谦益所说,“自元季殆国初,博雅好古之儒,总 萃于中吴,南园俞氏、笠泽虞氏、庐山陈氏。书籍 金石之富,甲于海内。景天以后,俊民秀才,汲古 多藏,继杜东原、邢蠢斋之后者。则性甫、尧民两 朱先生.其尤也。其他则又有邢量用文、钱同爱孑L 周、阎起山秀卿、戴冠章甫、赵同鲁与哲之流,皆 专勤绩学,与沈南启、文征仲诸公相颉颃,吴中文 献,于斯为盛”(2舯。明代以后。江南开始成为出版 业发达的地区.而且是全国最重要的图书流通中 心。盖明代刻书以吴、越、蜀i地为盛,而书籍流 通之地则为燕京、金陵、苏州、杭州四地,其中又 以苏州、金陵两座城市为书籍批发集散的中心。 所谓“吴会、金陵擅名文献,刻本至多,巨帙类恬。 咸汇萃焉。海内商贾所资,二方十七,闽中十三, 美观弦0T精良成为当时雕版印刷的代表。“,一些 著名文人.像苏州的盛符升,无锡的顾有孝、邹 漪,扬州的张潮,都兼营刻书业,清初的许多大型 选集和总集都是在江南一带编纂并刊行的。发达 的出版业有力地刺激了诗歌创作.形成“阊门十 万”的繁荣景观。位,同时也奠定了诗学生产和流通 的基础。 到明清时期.江南已是天下公认的最富庶同 时也是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无论科举、仕宦、学 术、著述还是出版,江南都呈现突出的优势。甚至 连文化同样很发达的浙江也相形见绌。清代二百 六十多年间取112科进士.有25个状元出于苏 州府。常州府、太仓州、江宁府、镇江府还有21 个,而浙江一共只有19人。邹锼《三借庐赘谭》卷 三曾统计清代宰相出自江苏者25人.浙江为14 人。徐元文《苏公墓志铭》提到。“今上知江南人文 为富。复改用词臣为学使以别异之”【4】?二十七。可见 连清朝统治者也很清楚。江南为天下人文渊薮。 提学使必须选翰林出身的官员担任。以免胸无文 墨,贻讥上民,有失朝廷的脸面。 江南巨量的文化生产和积累,成为催生元代 以后文学繁荣的土壤。明代弘治年间张习曾说: “吴中之诗,一盛于唐末,再盛于元季。继而有高、 杨、张、徐及张仲简、杜彦正、王止仲、宋仲温、陈作者柚介:蒋寅(1959-).江苏南京人.文学博士。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特聘教授.中同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55万方数据 弘淮端理2011.3惟寅、丁逊学、王汝器、释道衍辈,附和而起,故极 天下之盛。数诗之能,必指先屈于吴也。”【2娜江南 这片文学沃土。不仅培养出无数著名诗人,还孕 育了众多的累叶诗礼传家的文学世族。因而在江 南。地域文学的小传统往往和家族文学传统密着 在一起.大量的地方志文苑传和地域总集、家集 都可以证明这一点。那些文学世家.以其历代积 累的文学创作业绩和家塾文学教养形成一定的 文学声望,逐渐成为当地文学传统的象征。像山 阴祁氏、新城王氏、益都赵氏、田氏、海宁查氏、宣 城梅氏、桐城方氏、姚氏都是享誉天下的文学世 族。而江南则有长洲彭氏、太仓王氏、昆山归氏、 徐氏、无锡顾氏、常熟钱氏、冯氏。吴江沈氏、叶 氏、阳羡陈氏、京口张氏等显赫的文学家族。这些 名门望族。因负天下之望。出处都很谨慎,在易代 之际尤其注意保持气节,往往成为遗民的翘楚。 而在易代之际,遗民正是拥有强势话语权的群 体。地域和家族的文化优势,加上遗民身份的道 德优越感。使江南的文人圈子成为当时最有辐射 力的舆论场。许多新的观念和想法在这里萌生. 向四方传播开去,同时又吸引各地的思想资源流 向这里。清初的江南,可以说是个文化的集散地, 是个让各路豪杰施展身手的舞台。关中理学家李 二曲、江西古文家宁都魏氏兄弟、广东诗人屈大 均、山东诗坛后劲赵执信。都必须在江南的舞台 上现身,才能为天下士。而许多明季老名士,像福 建的林古度、余怀、黄虞稷,湖北的杜溶,江西的 陈允衡。陕西的孙枝蔚,安徽的方拱乾、方孝标、 方亨咸父子及方文、孙默,浙江的李渔等流寓江 南,往来于苏州、金陵、扬州等地,也无非是因为 在这富庶的、同时又是话语中心的地方,自然有 许多机会。这些机会不只是经济上的,经常也是 文学上的.在江南显然要比其它地方更容易成功。 因为江南更容易接受和鼓励文学创作、批评上的 独创性,而这正是创作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 自明末士林与阉党之争日趋白热化.金陵渐 成为文学活动最活跃、最纷杂的场所。“时明季党 势已成,且寇氛孔炽。金陵号陪都,四方之官者、 游者、避乱者、罔利者,虽趾错多文士,而率以诗 文为招要、怒骂、攻击、攀援之资”【5】?曹。国变之后 虽禁结社,但诗文之会依旧不衰。。社盟虽变称同 学”(黄宗羲《题张鲁山后贫交行>)[61,以同学相称156论诗的风气很盛行。据我阅读清初文献的印象, 在清朝初定鼎的几十年里,江南相对于京师一直 是个言论较自由的地区,这是萌生多元思想的优 越条件。在那个思想和文化传统都有了多种选择 可能的复杂时代,人也变得复杂起来,任何根据 一两句话就将某人归为某派的简单做法都是很 不靠谱的,一如今天指某某为保守主义,某某为 新自由主义。某某又被封为新左派.被指者只有 摇头苦笑。清初江南的诗学也是如此.它是多种 学说的交融和争长.是独创性的汇聚和展示(3)。正 像叶燮《三径草序》所说:“吾吴自国初以来,称诗 之家如林。(中略)盖尝溯有明之季,凡称诗者咸 尊盛唐。及国初而一变,诎唐而尊宋。旋又酌盛唐 与宋之间,而推晚唐。且又有推《中州》以逮元者, 又有诎宋而复尊唐者。纷纭反覆,入主出奴,五十 年来。各树一帜。”【7】卷九纷然杂陈的诗学话语,很难 看出明显的整体特征和倾向性。如果硬要在各种 学说中寻找同一性。那就是深知明代诗学的弊 端,深感明代诗学的束缚而竭力要摆脱它,可是 又没有明确的目标。事实上。杂语共生的包容性 固然能产生丰富多元的理论学说.但同时也会给 人个性不鲜明的感觉。无原则的包容性其实就是 没有独自立场,没有主见的另一种说法。曾有学 者根据王士性“吴中子弟嗜尚乖僻.惴欲立异”的 说法。论述吴中文士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烈的 特征(4)。这就明代而言或许不错,但到清初,我们 在钱谦益《朱云子小集引》中看到的却是另一种 情形:史称大江之南,五湖之间,其人轻心。晋 人言吴音妖而浮。故日其人巧而少信。昔夺 于秦,中服于齐,今咻于楚,此其征也。云子 年富力强,以吴之文自立.一洗轻心少信之 耻。余日望之。【8聊 身处文学发达、文化优势突出的江南、被视为文 坛巨擘的钱谦益。对江南诗歌不是满怀着优越 感,而是抱有一种不无远见的忧虑.从吴文化性 格中缺乏独立精神的弱点推想到江南诗学的乡 愿色彩和无个性的缺陷。这绝不是一时的感触, 应该出于多年的反思。在<孙子长诗引>中,他也 曾批评明代吴中之诗“往往好随俗尚同.不能踔万方数据 清初江南诗学散论厉特出,亦土风使然也”【8】珊。总之就是没有自己 的立场。朱隗在王夫之眼中乃是“沿竟陵门、持竞 陵钵”的诗人(5,.牧斋平生最不喜竟陵.自然希望 他脱离钟、谭门墙。但在清初诗坛一致抨击门户 习气的声浪中,他没有简单地劝朱隗改换门庭。 而是从反思吴人轻心盲从的地域根性出发。鼓励 年富力强的后辈摆脱习俗的束缚。建立吴地自己 的诗学立场。可见在清初。江南诗学需要找到自 己的立场。已是摆在诗论家面前亟待解决的问 题。 然而,对缺乏诗学目标的人来说。找到自己 的立场恰恰是最困难的事。正像人们在生涯的某 个阶段经常能体会到的,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 知道不要什么。明代江南的诗学似乎就表现为这 种倾向,只有拒绝或顺从,没有主张,所以顺应拟 古潮流和反拟古潮流的人都出在江南。据钱谦益 说,“吴中前辈,沿习元末国初风尚,枕藉诗书,以 瞰名干谒为耻。献吉唱为古学,吴人厌其剿袭,颇 相訾警”,只有黄省曾受学门下称弟子【2 mI。事实 上,正当举世风靡于李梦阳的拟古习气时。以文 微明、唐寅、沈周、祝枝山、王稚登为代表的吴门 诗人却任心直行。不肯寄人篱下。宝应诗人朱讷 针对七子辈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说.更主 张“文不限世代,岂必专师马迁;诗欲近性情,岂 必止范汉魏”【21342。同时与顾磷并称“金陵i俊”的 陈沂、王韦也都专尚才情,不落李、何门庭中。陈 沂抉糖当时学杜之弊。尤见不随波逐流的品格。 钱谦益说“江左风流,至今未坠。则二君盖有力 焉”【2脚。这种反拟古的思潮一直贯穿在江南诗学 中,成为江南诗学的小传统。只不过这小传统是 有解构倾向的。是破而不是立。江南似乎还没有 自己的诗学目标。 我在其他场合提到过.明清之交的诗坛曾出 现格调派回潮之势。“迩来人颇厌弃钟谭。仍欲还 王李面目”的趋向。也波及江南诗坛,诗家反应不 一【9】。钱谦益作《朱云子小集引》之际,正是云间派 得势之时。云间派诗家“生于竟陵树帜之时.而独 宗信阳、历下”(周茂源《王川子诗序》)no】鲁十六,此 刻江南诗学受云间派影响.当然会转向格调派的 立场。这一点当时人已看得很清楚:“钟、谭所为 诗.虫鸟之吟;云间所为诗,裘马之气。大段同自 不同。要不能无过。后惟陈黄门、李舍人力自矫克,归于大雅。然其流风终有存者,三吴祖而述 之,辄爱不能割。”(侯朝宗《与陈定生论诗书》)¨¨ 誊九在这样的局面下,朱隗虽系出竟陵,却也不敢 公然捍卫竟陵。只能以持折衷的姿态来调停两 派。徐增说“往吾友朱云子遂有《平论》一选,意在 两存之”(徐增《贻符堂祷序》)[12 J第十六册。不管其书 内容如何。这种调停和取舍本身是在他人屋檐下 讨生活,依违之间,无以自立。因而徐增针对朱隗 的折衷态度,说“夫(原误作失)存两家之所长可 也,而周旋两家之好尚则不可也。譬医之治病然。 王李、钟谭之习,乃诗之毒也。余毒未尽。至久而 终必复发,以致于溃腐而不可救。何不因其转换 之袭,而导之一归于古人之诗,为无弊乎?”于是 由对待格调、竟陵之争的态度问题,就导出了树 立江南诗学品格的基本思路.即首先摆脱竟陵派 与云间派的影响,回到更古老的诗歌传统去。虽 然要寻求的理想还未出现,还不清楚,但该抛弃 什么大家都已知道。钱谦益正是在这一诗史语境 下应运而出,开始了他对明代诗学的拨乱反正和 对清代诗学的建构工作。而身为文坛盟主的他既 然提出确立江南诗学立场的口号.自然就产生号 令群雄的影响.于是江南的诗学探索格外地热烈 起来,一跃而为清初诗学最具独创性的地域,尽 管没有形成统一的特征.但各具特色、富有理论 创新意味的众多诗学主张共同构成了江南诗学 的丰富色彩,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财富。 清初江南诗学的全貌和理论创获。绝非一篇 论文可以论列。许多诗论家的学说都需要专文论 述。这里姑举j位作家的诗论,以见江南诗学的 理论探索意识和多元色彩。这i位作家都名重一 时。不以诗论著闻但见解却很有独到之处,难以 归类。梳理他们的诗论也足以让我们略窥江南诗 学的一般特点。 =、吴梅村主“和”的诗论吴伟业(1609—1672)与钱谦益、龚鼎孽并称 为“江左三大家”.作为娄东派的盟主.又与云间 派陈子龙、虞山派钱谦益鼎足而立,在江南地区 的诗歌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张宸《许尧 文鸿雪园诗序》曾说:“自梅村夫子以风雅提倡娄 东,天下言诗之士奉之为师程。其同里倡和.相与157万方数据 弘淮端蝗2011.3导波扬流者。如东冈十子,读其诗,望而知为梅村 夫子之徒也。”(张宸《平圃遗稿》卷八)n,】吴梅村 与陈子龙同科中举。曾在京师“与陈大樽游,休沫 之暇,相与论诗”(吴伟业《宋直方林屋诗草序》) (14j毫二十^.两人在以盛唐为宗、推崇后七子一点上 倾向一致。在《致孚社诸子书》中,他推云间派为 王世贞的后劲.给予很高的评价。陈子龙殉节后, 他更褒贬分明,在《梅村诗话》里详细记载了陈子 龙的磊落志节,称子龙“晚岁与夏考功相期死国 事。考功先赴水死,队子为书报考功于地下,誓必 相从,文绝可观”,又称其“诗特高华雄浑,睥睨一 世”【u】6B却。而对钱谦益诋斥王世贞则不无微辞, 《龚芝麓诗序》批评牧斋“既手辑其全集,又出余 力以博综二百余年之作,其推扬幽隐为太过,而 矫时救俗以至排诋三四巨公。即其中未必自许为 定论也”【14】誊二十八。《太仓十子诗序》更具体指出钱 谦益矫枉过正之失:“有识慨然,思拯其弊,乃訾 警排击尽以加往之作者,而竖儒小生一言偶合, 得躐而跻于其上.则又何以称焉?即以螂琊王公 之集观之。其盛年用意之作,璃词雄响,既芟抹之 殆尽:而晚岁隋然自放之言,顾表而出之。以为有 合于道。诎申颠倒,取快异闻,斯可以谓之笃论 乎?”[14]I三十。摘瑕指谬之中实际表现出对王世贞 早年创作的肯定。间接地维护了盛唐诗的典范 性。 不过。梅村虽然推崇盛唐诗,但绝不赞同模 拟前人.更反对拘守一两家门户,画地为牢。他在 《与宋尚木论诗书》中曾严厉批评当时诗坛“攻讦 门户.排诋异同”的风气: 元白”(杨际昌《国朝诗话》卷二),尤其表现在歌 行和律诗方面。这种倾向与他强烈的“诗史”意识 有关。他在《且朴斋诗稿序》中专门提出诗歌具有 “史外传心之史”的功能,与黄宗羲从心态史的意 义上强调“诗史”的价值如出一辙,为后人所认同 渤。由于强调“补史之阙”是在历史记载的功能上 肯定诗的价值,这就产生了如何确定诗歌自身价 值的问题。众所周知,叙事一直是古典诗歌的弱 项,李明睿《徐杭游草序》论方文叙事诗,还提到 当时诗家不善叙事。事实上。自从郑思肖《心史》 在明末被发现后。“诗史”观念的影响就越来越 大。像王渔洋《香祖笔记》卷五选张含诗.魏象枢 《宋紫庭诗集序》发挥杜甫“诗史”说,以及屈大均 《二史草堂记》的那些议论,都是这种诗学倾向的 反映。梅村诗歌创作中对叙事的重视。也Ij丁以看 作是对诗歌反映现实的独特方式的认识【16l。 不过梅村不像当时吴中诗家那样热衷于诗 歌批评,颇有点善《易》者不言《易》的味道,很少发表诗学方面的议论。李世英论及梅村诗学,认为他重视“诗史”价值,标榜中和,尊崇盛唐,追求 高华雄浑的美学风貌.可以说抓住了梅村诗学的 基本倾向。其中,梅村论诗主“和”一点,我觉得还 值得推阐。邻郡武进的著名文学家陈玉瑾为梅村撰诗序。说:“己酉春,予访先生于梅村。留旧学庵数日。先生出示近诗,予因与先生纵论自明以来 诗学得失,而先生之意则主于和。”(陈玉瑾《吴梅 村先生诗集序》)[171序一。这是康熙八年(1669)春间 的事,距梅村下世不到三年,应代表其晚年定论。 根据陈玉瑾所述.梅村对近代诗坛的不满,同样 也集矢于竞陵派:“万历末年诗,其人皆以凄清幽彼其于李杜之高深雄浑者.未尝望其崖 略。而剽举一二近似,日我盛唐,我王李,则 何以服竞陵诸子之心哉?竞陵之所主者,不 过高岑数家耳,立论最偏,取才甚狭,(中略) 吾祗患今之学盛唐者,粗疏卤莽.不能标古 人之旗帜,特排突竟陵以为名高。以彼虚幡 之气、浮游之响,不二十年,嗒然其消歇,必 反为竞陵之所秉。[141?工十。渺为能事,几不知和平为何物,诗学遂大坏,迄今 尚踵其弊。”这一批评看似着眼于风格,其实言外 有丰富的余韵.因为吴梅村的“和”或“平和”不只 是个风格概念。而是包蕴极广的审美理想范畴。 梅村论诗主性情、才华、学识兼备,这就是<定山 堂诗集序>说的:“诗之为道,不徒以其才也,有性 情焉,有学识焉。其浅深正变之故,不于斯三者考 之.不足以言诗之大也。”[18]e曹所以和与平和不只 意味着性情和文辞的平和。还意味着才能的均衡在他看来,对竟陵那种偏锋孤行的路子,只有救 以广收博采,而不能以一个门户来取代另一个门发展,学识的渊博多方。具有这样禀赋的诗人,当 然有主见,有定力,不盲目跟风,不依傍门户,而 是海涵地负。眼界广大。这种见地与摒弃明人门户。他本人的创作,后辈早已有定论,认为“具体158万方数据 清初江南诗学散论户之见、努力拓展传统视野、崇尚真性情、以学济 才的清初诗学主潮完全一致,所以说梅村的“和” 其实就是代表着清初诗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理 想的概念。值得我们特别注意。唐、南宋、盛唐的变化,虽然他并非始作俑者。但 上述主张却是江南诗家固有的开放意识的反映。 据长子尤珍说,尤侗还尝训诫:“诗以自然为至。 深造为宗,须于题前炼格炼意,诗后炼句炼字.但 要出之浑融,不可穿凿耳。此吾家诗法也。尚其识 之。”(尤珍《介峰续札记》)ⅢJ鲁’这显然是真性情 观念进入写作过程的自然演绎和发展。三、尤侗父子尚“真”的诗观长洲尤侗(1618—1704),字同人,号悔庵,晚 号艮斋、西堂老人,是清初江南的著名文士.通经 史,工诗文,擅戏曲,八股文也写得极漂亮,是少 见的博学多能的才子。顺治十五年(1658)。清世 祖读到他以《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为题的八 股文,亲加批语,再三称才子(7,。名动朝野。康熙十 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科,授翰林院检讨,参修 《明史》,五年后告归,优游林下,著述以终。所著 书汇刊为《西堂全集》,是清初卷帙最富的别集之 一。尤侗因享八十七岁高寿。一生诗风多变。早年 多温、李绮妍,辞采藻丽,多新警之思。归田后一 变为自居易、杨万里的流利浅近。多游戏率意之 作。晚境忽又为开阈动荡.轩昂顿挫,得盛唐之气 体。而一以贯之的则是性情的真挚.吴宏一先生 说尤侗和顾炎武一样,能“站在比较超然、不为门 户所限的立场,来提倡性情之学”{19j,颇有见地‘8)。 尤侗论诗.首先崇尚摅写性情,说“诗之至者,在 乎道性情,性情所至,风格立焉,声调出焉”(尤侗 《曹培德诗序》)i20]镰们。在此基础上他又强调性 情之真。在《吴虞升诗序》中倡言:“诗无古今,惟 其真耳。有真性情然后有真格律。有真格律然后 有真风调。勿问其似何代之诗也,自成其本朝之 诗而已:勿问其似何人之诗也。自成其本人之诗 而已。”1201二??j古典诗歌自汉魏以后形成自己的 传统以来。历代作者论诗。无不标举某个时代的 诗歌为艺术理想。或汉魏、或六朝、或i唐、或宋 元,奉之为师法的典范,而尤侗这里却解构了所 有时代的典范性,将诗歌所有的价值理想归结于 一个“真”字.又针对明代以来“古风必日汉魏,近 体必日盛唐”的流行观念。主张“与其为似汉魏, 宁为真六朝;与其为似盛唐,宁为真中晚,且宁为 真宋元”.这就破除了诗歌传统的藩篱.以真性情 为统摄.为准衡,肯定了诗歌史上所有时代的艺 术价值。明清之际.中晚唐、宋元诗风的煽动都起 于江南。尤侗的一生,诗风也经历了出入晚唐、中尤珍受业于王渔洋.继承乃父真性情主张之 余,又吸收王渔洋神韵论的旨趣,论诗性情、风韵 并重。与名诗人彭定求论诗。谈到明代陈献章理 学诗论的性情、风韵之说,有《访濂连日论诗有契 辱赠佳篇次韵奉酬二首》云:“叹服江门言,大雅 得正统。性情及风韵,天机自拈弄。”自注:“自沙 云论诗当论性情.论性情先论风韵,无风韵则无诗矣。”[21】誊靠(按:访濂为名诗人彭定求字。)在笔记《介峰札记》卷三中,他义用“真”对陈白沙的性 情、风韵作了限定: ’或问:“有一言而可尽千古诗文之妙者 乎?”曰:“其真乎。”诗文从真性情流出.乃为 极至。陈白沙云:论诗当论性情,论性情当论 风韵,无风韵则无诗矣。予谓有真性情乃有 真风韵,性情、风韵皆不可以伪为也。 这样,尤氏父子尚真的诗观就更全面而充实 地树立起来。尤珍(1647—1721)于康熙二十一年 (1682)中进士,由翰林编修官至太子右赞善,以养亲乞归(沈德潜《尤珍墓志铭》)‘复J鲁一九。他自幼究心于儒学和惮宗,诗少宗唐人,从王渔洋受声 律之学,归里一度颇学宋,晚年复归于唐。才华虽 不及父亲,但性情恬静,好学服善,故辞旨妥帖, 得中和之美。与沈德潜交最厚.曾延德潜馆于家 中,常论诗至夜分而不少休。沈德潜序尤珍《沧湄 诗钞》日:“诗家有宗盛唐者,有宗老杜者,集中兼 而有之。皆天分所至,出于自然,绝非有意摹仿而 成。间及中晚及苏陆.以极其变化.总不逾盛庸老 杜之矩後。”(沈德潜《沧湄诗钞序》)Ⅲ】鲁-这大体 就是以钱谦益为代表的江南诗学的主流倾向。四、汪琬与清初吴中诗坛在江南诗论家中,长洲汪琬(1624—1691)是159万方数据 弘淮端理2011.3不能不提到的一位。汪琬字苕文,号钝翁,学者称 尧峰先生。虽然他的诗名在当时远不如文名来得 大。但无论诗歌创作或诗论都有一定的影响,只 是近代以来较少为人注意而已(9)。最近李圣华撰 文.从重提“山林之体”、昌言宋诗、重解温厚诗 教、主张道艺一贯、崇尚诗法五个方面。考察汪琬 的诗学思想.非常全面:阐述汪琬诗论与清初诗 学发展的关系及理论价值∞】,也多有精到见解。 众所周知.汪琬为诗主宋调。在当时甚至被 目为宋诗风的“三个代表”之一。计东《南昌喻氏 诗序》说:“自宋黄文节公兴而天下有江西诗派, 至于今不废。近代最称江西诗者,莫过虞山钱受 之.继之者为今日汪钝翁、王阮亭。”m]眷四汪琬的 宋诗与钱谦益崇尚的宋诗却非一路,钱谦益提倡 古之为诗者,问学必有所据依。章法、句 法、字法必有所师承,无唐、宋一也。今且区唐 之初、盛、中、晚而四之,继又区唐与宋而二 之。何其与予所闻异也?且宋诗未有不出于唐 者也。(中略)且吾子独不见夫庖人乎?均之肉 也,或切之为馘。或粉之为祷为菹,或捶而暴 之为脯。烹之为羹。其若精、若粗、若濡、若干 之质不同也。而味同;其若酒、若酏、若糁、若 蓼、若酰醢、若桂姜,所以佐之之味不同也,而 其为肉则又无不同。一旦荐诸几席.或嗜或否 者,何与?此非肉之果有异也.益群一坐之口 与其齿舌,为庖人之工拙所易故也。诗道亦 然,善于选者。其犹昊人之善为庖者也。于以 易学诗者之耳目,导其心志,而转移其风气, 皆在是矣。洵如是也。虽专宗唐之开元、大历 可也。(孙披《皇清诗选序>)㈣.t 宗。苏以古文策论名世,不专以诗,今人漫慕坡 仙。故推尊之而不及陆。其实北宋苏、南宋陆,两 公并美,而陆则更开生面,性情学问,非流俗人所 能窥也,岂得仅以诗人目之?”Cg珍《介峰札记:》)(2l】眷i汪琬论诗前后是有变化的.早岁以唐人为 宗,中年专主宋诗,晚年见益融通,不再以时论 诗。康熙二十七年(1688),门人孙铉编成《皇清诗 选》,乞序于汪琬,汪琬叩其选诗之旨,知以唐开 元、大历为宗。遂为开陈自己对选诗的看法:宋诗推崇的是苏轼、陆游,不喜欢江西诗派,曾说“自宋以来。学杜诗者,莫不善于黄鲁直”;“鲁直 之学杜也.不知杜之真脉络,所谓前辈飞腾、余波 绮丽者,而拟议其横空排界、奇句硬语。以为得杜 衣钵。此所谓旁门小径也”(钱谦益《注杜诗略 例》)‘25】眷首。而汪琬言宋诗,却以黄庭坚和江西诗 派为杜甫嫡传。康熙十一年(1672),读到吴之振 新刊的《宋诗钞》,作《读宋人诗六首》,起首就说: “夔州句法杳难攀。再见涪翁与后山。留得紫微图 派在.更谁参透少陵关?”㈨眷八这是与康熙初王渔 洋称“涪翁掉臂自清新”(王士稹《戏效元遗山论 诗绝句三十六首》)[271桴鼓相应的,对扩大黄庭坚 的影响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汪琬同时也喜欢陆 游,《读宋人诗六首:》其三写道:“诗印频提教外 传,人魔人佛总超然。放翁已得眉山髓,不解诚斋 学谪仙。”不过他喜欢陆游诗,似乎主于宛转流利 一路.叶燮说当时宗宋诗者只是“窃陆游、范成大 与元之元好问诸人婉秀便丽之旬。以为秘本”(叶 燮《原诗》内篇上)[LS期,恐怕就是暗指汪琬。阎若 璩<跋尧峰文钞》也提到:“何屺瞻告余,放翁之 才.万顷海也。今人第以其‘疏帘不卷留香久’等 句。遂认作苏州老清客耳。”【霜]畚四足见汪琬学陆游 只取其婉秀便丽一路.在当时并不是个别人的看 法。后来不知道是他的认识有所变化,还是为了 澄清别人的误解,他特别对陆游才华的浩瀚发了 一大通议论。吴虞升转述其言日:“放翁如山涧水 泻来,令人抵当不住。非无本之水,亦非有涯之泉 也。看来诗集之富,未有如放翁者,少陵后断推大160汪琬认为,古人学问都有所本,章法、句法、字法 都有师承,无论唐、宋都是一样的。后人别唐为四 期。分唐宋为二体。其实没”么道理。就选诗而 胄。选家就像是培养食客口昧的厨师,以作品陶 冶学诗者的趣味。引导其志向,最终起到转移世 风的作用。既然如此,选当代诗也就可以持不同 的取向。专选开元、大历风调的作品也未尝不可。 言下之意是说。选诗既出于矫正时俗的目的。就 有必要审时度势。以决定遴选宗旨。由此反观汪 琬中年的宗宋,就有可能是为了改易当世宗唐的 习尚,而非纯然出于艺术趣味“m。在清初诗人中, 这种出入唐宋的经历并非汪琬所独有。王士模平 生论诗三变,已是人所熟知的例子;朱彝尊、宋荦 也有中年阑人宋诗.晚年复归于唐的经历。无论万方数据 清初江南诗学散沦从唐诗的典范性着眼还是从清初诗史的演变着 眼,这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就汗琬论诗大旨而言,许多地方是与钱谦益 接近的,但不知为什么他平时持论总与钱谦益相 左。王应奎《柳南续笔》载:“汗钝翁与某宗伯颇多 异议。一日与吾邑严白云论诗.谓白云日:‘公在 虞山门下久,亦知何语为谛论?’白云举其言日: ‘诗文一道。故事中须再加故事.意思中须再加意 思。’钝翁不觉爽然自失。”[301钱谦益此说不过是 钻研科=诗的心得.追求典故和意义的密度。这与 汗琬的路子是绝不同的.他非但不认同钱谦益之 说,还视钱为带坏晚近文学风气的人。他在《与梁 御史论正钱录书》中曾说:“琬尝恨文章之道为钱 所败坏者,其患不减于弁州(王世贞)、大函(汪道 昆)。”恻引。八当时钱谦益在文坛名望最高。无人敢 于非议。所以当他看到吴乔站出来批评钱谦益 时,很是振奋。不过吴乔的批评终究失之轻率. “未暇商榷考证”,不能批到点子上。也不足以让 钱谦益心服,他不免为之遗憾。由于钱谦益曾提 倡诗教,引得诗坛竞相阐说.顺治十六年(1659) 汪琬也在《程周鼍诗集序》里予以回应,重新诠释 了“温柔敦厚”之旨。不过他的重心落在艺术表现 方式.而不是动机与目的。他首先对温柔敦厚的 源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明清易代之际,“诗史”说盛行于故围遗老之间, 吴伟业、方文、孙枝蔚、屈大均、黄宗羲、吴嘉纪、 札溶等都主其说,而提倡最力且以杜诗笺释证实 其说的则是钱谦益。李圣华认为汗琬这里批评 “以激切为T”,“以拙直为壮.以指斥时事为爱君 孔子日:“温柔敦厚.诗教也。”疏以为诗 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其教然也。《记》又 日:“不学博依,不能安诗。”疏以为若欲学 诗,必先依倚广博,辟喻.以诗多辟喻故也。 盖《三百篇》自正风正雅三颂而外,考诸小 序。皆刺时之诗为多。古之诗人不欲直陈其 时事之非。而暴扬其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友朋 之过。故不得已而多设辟喻以发之。其辞怨 而不怒,哀而不伤,使人求之于咏歌铀绎之 外。而能推明其所以然。此诗教之善也。 他认为温柔敦厚的表现方式实际上就是多设譬 语而不直陈其事,因为《诗经》变风变雅中多刺时 之作,古代诗人不愿显扬君臣亲友的过失.所以 不能不多用譬喻婉曲表达。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本旨既明.他盱衡当今诗人的创作.就发现一个 由学杜带来的偏失: 忧国”。就是针对遗民群体而发.出于开辟“昌明 博大”、“和平尔雅”,足与盛世相称的一代新诗风 的意识。这无疑是很值得倾听的见解,但就具体 语境来看,似乎还可考虑回应当时诗坛的动机。 因为在清初,不断有论者指出《诗经》多有“直斥 其人而不讳”。悖于温柔敦厚之旨的例子.如顾炎 武《日知录》、钱澄之《叶井叔诗序》所论n¨。后来 叶燮《原诗》也曾提到:“温柔敦厚,其意也。所以 为体也,措之于用则不同;辞者,其文也.所以为 用也,返之于体则不异。(中略)且温柔敦厚之旨。 亦在作者神而明之;如必执而泥之,则《巷伯》‘投 畀’之章,亦难合于斯言矣。”(叶燮《原诗》内篇 上)¨5j56B按他的理解,温柔敦厚的宗旨,要义在动 机而不在文辞表面,所以《巷伯》.‘投畀”之章。也 不算偏离诗教。而汪琬却认为这些直陈时事的激 切之作不符合诗教,只是一些例外。两相对比.汪 琬的见识明显不如叶燮通达。带有一种正统的保161.今之学者每专主唐之杜氏。于是遂以激 切为工,以拙直为壮。以指逆时事为爱君忧 国。其原虽稍出于雅颂.而风人多设辟喻之 意,亦以是而衰矣。世之论《三百篇》者日: “取彼谗人,投畀豺虎”。不可谓不激切也;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不可谓不拙直也;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不可谓不指逆时事 也。斯其说诚然矣,然古之圣贤未尝专以此 立教。其所以教人者,必在性情之和平。与夫 语言感叹之曲折,如孔子所云温柔敦厚是 已。孔子录《诗》以为诗之宗,作《春秋》以为 史之宗,二者可以兼行.不可以偏废。诗之不 能为史,犹史之不能为诗也。自诗史之说兴, 而学杜氏者至于愈趋愈极。而莫知所止.则 温柔敦厚之教,几何不尽废也哉?夫作诗至 于《三百篇》,言诗者至于孔子,可矣。学者舍 孔子不法,而专主于杜氏.此予不能无感也。f拍1l二^万方数据 弘淮端蝗2011.3守色彩.以至于他的结论竟与王夫之对杜甫的否 定很相像。“诗之不能为史,犹史之不能为诗也”, 岂非很接近王夫之“诗之不可以史为,若口与目 之不相为代”的说法?(王夫之《诗译》)[31】当然,两 人的出发点是很不一样的。 当时汪琬和叶燮都讲学于吴中,持论针锋相 对。据沈德潜说:“时汪编修钝翁琬居尧峰教授学 者,门徒数百人,比于郑众、挚恂。汪说经磋径,素 不下人。与先生持论凿枘,互相诋祺,两家门下士 亦各持师说不相下。后钝翁没,先生谓:‘吾向不 满汪氏文,亦为其名太高,意气太盛,故麻列其 失。俾平心静气,以归于中正之道,非为汪氏学竟 谬整圣人也。且汪没,谁讥弹吾文者,吾失一诤友 矣。因取向时所摘汪文短处,悉焚之。”(沈德潜 《叶先生传》)‘弛]卷-I-汪琬在当时给人的印象就是这 样。名太高,意气太盛,又不能容人过,凡意所不 可.即肆为褒讥,因而很容易招致敌意。他有《歌 赠计甫草》云:“君不见云间赋诗推正宗,歌行大 小尤豪雄。黄门得名i十载,体势皆与梅村同。” 有评日:“近日学大樽者,皆有衣冠而无性情;一 味肤壳。又其流弊,愿与吾党共商之。”很显然,这 样的议论无论其确当与否,都会招致不满,因为 它可以引出唐宋调之争、近体歌行之争、甚至云 间、吴门地域之争。王踔《今世说》卷七载:“金谷 似(名式祖)诗歌颇有唐调,汪钝翁北游时,金来 话别。值宾客盈坐,金都不叙语,竞出其所作送别 长歌。朗吟一遍,捧腹谓汪日:‘此诗何如高达 夫?’举坐默然,汪颔之而已。”这桩轶事很可能就 是出于唐宋凋或近体歌行之争向汪琬挑战的一 个例子。与文化)1997年第l期);江仰婉《明末清初吴中诗学研究——以“分解说”为中心>(中正大学2002年博十论文,第33—37页)。(5)王夫之《明诗评选》卷五王思任<薄雨>评语,(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254页。) (6)如浦起龙《读杜心解》即云:“代宗朝诗,有与国史 不相似者:史不言河北多事。子美E1日忧之;史不 言朝廷轻儒,诗中每每见之。可见史家只载得一时事迹,诗家直显出一时气运。诗之妙,正在笔不到处。”(参看孙微《清代杜诗学史>,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95页。)(7)尤侗《西堂杂组一集?语录):“先是.戊戌秋,王胥 庭(熙)学士侍讲筵次,上偶谈老僧四壁皆画《西 厢》,却在临去秋波悟禅公案,学士随以侗文对。 上立索览。学士先以抄本进.复索刻本。上览竞亲 加批点,称才子者再。因问侗出身履历,为叹息久 之,仍命取全帙置案头披阅。他日又摘《讨蚤檄> 示学士日:‘此奇文也。’问有副本否,答日无。遂 命内府文书官购之坊间,不得。继购之同乡诸公, 不得。至十月中,侗适过都门。使者迹至旅次,携一册去,装潢进呈。上大喜。”(8)侯敏《清初吴中学人序跋中的诗学观>(《苏州大 学学报)2010年第2期)谈到尤侗诗学观念也提到这一点。(9)对汪琬诗学观念的评述,侯敏《清初吴中学人序 跋中的诗学观>(《苏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一文曾涉及.但较简略。 (10)李圣华《汪琬诗学思想管窥>一文即持这样的看法.可参看。(11)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九“宣言”:“<诗)之为教. 虽主于温柔敦厚。然亦有直斥其人而不讳者。如 日‘赫赫师伊.不平谓何’.如日‘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如日‘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桑子内史,蹶维趣马。椭维师氏。艳妻煽注释:方处’.如日‘伊谁云从。维暴之云’。则皆直斥其 (1)王士模<居易录)卷一四:。近则金陵、苏、杭。书坊 刻板盛行。建本不复过岭,蜀更兵燹.城廓丘墟。 都无刊书之事.京师亦鲜佳手。”(康熙刊本。) (2)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三三<蒋仲雄诗草序>: 。谚有之:‘阊门十万。’言吴人能诗者之多也。”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中册第949页。) 官族名字,古人不以为嫌也。(中略)如杜甫‘丽人行>‘赐名大国虢与秦’,‘慎莫近前丞相嗔’,近于 <十月之交)诗人之义矣。”钱澄之<田间文集>卷 六<叶井叔诗序):“近之说诗者,谓诗以温厚和平 为教,激烈者非也,本诸太史公所云小雅怨诽而 不乱。吾尝取‘小雅>诵之,亦何尝不激乎?讥尹氏 者旁连姻娅.刺皇甫者上及艳妻,暴公直方之鬼 蜮,巷伯欲畀诸豺虎.‘正月繁霜’之篇,‘辛卯日食’之行。可谓极意韵厉,而犹日其旨和平.其词(3)如吴宏一‘清代诗学初探>指出形式批评的崛起、 理论系统的建立。皆以苏州为发源地。亦可见一 斑。(台北:牧童出版社1977年版.第172页。)(4)郑利华<明代“畸人”与“畸人文学”>(‘中国典籍怨而不怒,吾不信也。”162万方数据 清初江南诗学散沦 参考文献: [1]洪迈.容斋四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丰t,1978:665—666.[16]李世英.陈水云.清代诗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15—16.[17]陈蕞瑾.学文堂文集[M].康熙刊本. [18]龚鼎孳.定山常诗集[M].光绪几年龚彦绪刊本. [19]吴宏一.清代诗学初探[M].台北:牧童出版社,1977:144.[2]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胡应麟.少石山房笔丛[M].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55—56.[20]尤侗.西堂杂俎[M].康熙刊本. [21]尤珍.沧湄诗稿[M J.康熙刊本. [22]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M].光绪间湘阴李氏刊本.[4]徐元文.含经常集[M].康熙刊本. [5]方孝标.钝斋诗选[M].合肥:黄山书社,1996. [6]吴宏一.清代文学批评论集[M].白北:联经事业出版公司.|998:26—29.[23]李圣华.汪琬诗学思想管窥[J].中国诗学,人民 文学出版社,2010,(15). [24]计东.改亭集[M].康熙刊本. [25]钱谦益.钱注中l:诗[M].北京:上海古籍if;版社。1979.[7]叶燮.已畦文集[M].民国六年重刊本. [8]钱谦益.牧斋初学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9]蒋寅.清初诗坛对明代诗学的反思[J].文学遗产,‘2006,(2).[26]汪琬.钝翁类稿[M].康熙十五年刊本. [27]袁世硕.乇士稹全集【M].齐鲁书社,2007:371. [28]阎若璩.潜丘札记[M].乾隆十年刊本. [29]孙兢.皇清诗选[M].康熙刊本. [30]王应奎.柳南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1983:139.【10]周茂源.鹤静堂集【M].天马山房藏板本. [11]侯朝宗.赖卉堂名贤尺牍新钞[M].宣统三年国 学扶轮丰t石印本. [12]徐增.九诰堂全集[M].湖北省图书馆藏清抄本. [13]四库未收书辑刊[C].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629.[31]戴鸿森.姜斋诗话笺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1:24. [32]沈德潜.归愚文钞[M].乾隆刊本.[14]吴伟业.梅村家藏稿[M].宣统i年武进董氏诵 芬室刊本. [15]丁福保.清诗话[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责任编辑岳毅平){?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上接第41页)[2]布莱恩.斯诺登等.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 现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3]刘键、蓝永文等.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 一致性的探讨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9,(3):77—81.动趋势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6,(6):36--40.’ [10]郑吉昌.何万里等.论现代服务业的隐性就业增 长机制[J].财贸经济,2007,(8):94—98. [11]肖灵机,徐文华等.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 一致性的制度结束及制度安排[J].当代财经。2005,(6):15-19.[4]李红松.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J]. 财经研究,2003,(4):23—27. [5]杨海燕.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分析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3):127一130.[12]唐茂华.劳动力市场建设与非农就业促进:机制 及对策[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4):32—35. [13]张车伟.中国30年经济增长与就业:构建灵活安 全的劳动力市场[J].中国工业经济.2009,(1):18—27.[6]齐建国.中国就业总量与科技进步的关系研究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2):24—29. [7]李俊锋.王代敬等.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 研究一两者相关性的重新判定【J].中国软科学.2005.(1):64-70.[14]程恩富,冯金华等.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M].上 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46. [15]蔡畴.为什么“奥肯定律”在中国失灵一再论经济 增长与就业的关系[J].宏观经济研究.2007.(1):4-13.[8]赵秋成.从产业和行业层面解析中国的经济增长 与就业[J].社会科学辑刊,2006。(3):124—126. [9]郝坤安。张高旗.中国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变[16]刘渝琳等.基于转型期中国失业问题的思考一奥 肯定律的失灵问题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2):16—21.(责任编辑吴晓妹)163万方数据 清初江南诗学散论——以吴梅村、尤侗、汪琬为中心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蒋寅, Jiang Yin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江淮论坛 JIANGHUAI TRIBUNE 2011(3)参考文献(32条) 1.洪迈 容斋四笔 1978 2.钱谦益 列朝诗集小传 1983 3.胡应麟 少石山房笔丛 1958 4.徐元文 含经常集 5.方孝标 钝斋诗选 1996 6.吴宏一 清代文学批评论集 1998 7.叶燮 已畦文集 8.钱谦益 牧斋初学集 1996 9.蒋寅 清初诗坛对明代诗学的反思[期刊论文]-文学遗产 .周茂源 鹤静堂集 11.侯朝宗 赖古堂名贤尺牍新钞 12.徐增 九诰堂全集 13.四库未收书辑刊 1997 14.吴伟业 梅村家藏稿 15.丁福保 清诗话 1978 16.李世英;陈水云 清代诗学 2000 17.陈玉瑾 学文堂文集 18.龚鼎孳 定山常诗集 19.吴宏一 清代诗学初探 1977 20.尤侗 西堂杂俎 21.尤珍 沧湄诗稿 22.李桓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 23.李圣华 汪琬诗学思想管窥 .计东 改亭集 25.钱谦益 钱注杜诗 1979 26.汪琬 钝翁类稿 27.袁世硕 王士禛全集 2007 28.阎若璩 潜丘札记 29.孙鋐 皇清诗选 30.王应奎 柳南随笔 1983 31.戴鸿森 姜斋诗话笺注 1981 32.沈德潜 归愚文钞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王诗媛 广义修辞学视野中的《春江花月夜》[期刊论文]-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 杜海军 赵琦美校勘杂剧之功及对戏曲文学发展的贡献——兼论孙楷第说赵琦美于脉望馆杂剧校勘无功说[期刊 论文]-戏曲艺术) 3. 晁瑞 《元刊杂剧三十种》整理校勘与方言词研究[会议论文]-2009 4. 李素娟 《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补苴[期刊论文]-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 徐子方.XU Zi-fang 明杂剧分期论[期刊论文]-艺术百家) 6. 朱崇志.赵山林 彰显人文个性,梳理审美文脉——简论杜桂萍《清初杂剧研究》的学术特点[期刊论文]-学术交 流. 李娜 论明杂剧中的女性形象[学位论文]2010 8. 韩莉.Han Li 尤侗研究综述[期刊论文]-甘肃高师学报) 9. 张觉.ZHANG Jue 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伪校伪注初揭[期刊论文]-中国文化研究. 陈建华 试论明清杂剧内容的高雅化倾向[期刊论文]-东岳论丛)本文链接:.cn/Periodical_jianghlt.aspx
清初江南诗学散论——以吴梅村、尤侗、汪琬为中心——为大家提供各种日常写作指导,同时提供范文参考。主要栏目有:范文大全、个人简历、教案下载、课件中心、 优秀作文、考试辅导、试题库、诗词鉴赏。
相关文档:
下载文档:
搜索更多: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甜梦文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诗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