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得到了岳武穆像书吗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如苏轼、岳飞、辛弃疾、陆游等,在诗词中都曾表达过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怀&&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为国立功。请写出三位诗人表达这种情怀的诗句,并写出作者、出处,可以不写出全诗,但意思尽可能完整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 )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醉里挑灯看箭,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9300多首,内容覆盖了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陆游诗特征之一,是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万死不辞的牺牲精神。这在他一生的诗作中都有充分的反映,直到82岁,他还高唱&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的诗句。陆诗的基本特征是现实主义。在表现手法上,他一般不直接对客观事物做具体刻画,而是抒写个人的主观感受,因此,他的诗概括性、抒情性强。陆诗在现实主义基础上,还极富浪漫主义情调。这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复国理想追求时的瑰丽想象上。他的想象主要是对抗金战争的想象,包括战斗的阵势、敌军的溃败及朝廷的中兴。夸张也是构成陆诗浪漫主义特征的一个因素。如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起倾斗酒歌出塞,弹压胸中十万兵&(《弋阳道中遇大雪》)等诗句,与表现陆诗悲壮、奔放的风格特征极有关联。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贺新郎•铁血词魂寄稼轩【步韵稼轩-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 论坛 - 红袖添香
贺新郎•铁血词魂寄稼轩【步韵稼轩-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发布日期:
-发布时间:
&&贺新郎•铁血词魂寄稼轩【步韵稼轩-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铁血词魂说。慕辛公、比肩公瑾,略追诸葛。更有雄吟黄钟吕,气势昆仑崩雪。志未竟、愁欺白发。忍看江山胡虏掠,愤填膺、最念秦时月。思武穆,共鸣瑟。鹅湖盛会千秋别。贺新郎、相惜唱和,义深情合。吹角梦回廉颇恨,满眼中原堆骨。把酒叹、瓢泉高绝。杖屦带湖陶潜乐,有谁知、淬炼词之铁。拈剑起,暗云裂!乙未端午
--------------------------------------------
发帖时间: 22:01:48
-发布日期:
-发布时间:
&&回复:贺新郎•铁血词魂寄稼轩【步韵稼轩-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附:稼轩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
发帖时间: 22:02:48
-发布日期:
-发布时间:
&&回复:贺新郎•铁血词魂寄稼轩【步韵稼轩-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辛弃疾与江西瓢泉】瓢泉在江西省铅山县稼轩乡期思村瓜山下。《铅山县志》卷五《古迹》载:“瓢泉,在县东二十五里,泉为辛弃疾所得,因而名之。其一规圆如臼,其一规直若瓢。周围皆石径,广四尺许,水从半山喷下,流入臼中,而后入瓢,其水澄可鉴。”南宋淳熙十二年(1186年),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卜居铅山,在期思村发现此泉,决定在此修建新居。因其形状如瓢,辛弃疾取孔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含意,取名为瓢泉。从此,一个普普通通的山泉与一个“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一代词人和民族英雄联系在一起,寄托着后人对历史风云的无尽的情思。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号稼轩,),生活在“南共北,正分裂”的历史时期。面对金兵的不断南侵,他以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却于中年蒙受谗劾,赋闲近20年,直至忧愤而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近20年的赋闲生涯,有10年()之久是在铅山县八都(今稼轩)乡期思(原名奇师)村瓜山之下的瓢泉度过的。而他在上饶带湖乡居的近10年()间,亦时来时往于瓢泉。瓢泉,是一代爱国词人南渡后的最后归宿。瓢泉原为奇师村周氏所有,今犹存。这是一泓荡漾在前后两眼石潭之中的清泉,其水澄淳而其相别致。泉边天生一方大青石,平洁可人,且有小屋几间,差可安居。1186年,辛弃疾自带湖漫游四乡,发现此泉,即一见钟爱,流连忘返。于感喟间赋词一首,抒发内心的惊喜之情。词曰:“飞流万壑,共千岩争秀。孤负平生弄泉手,叹青衫短帽,几许红尘;还自喜,濯发沧浪依旧。人生行乐身,身后虚名,何似生前一杯酒。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且归去,父老约重来;问如此青山,定重来否?”(《洞仙歌•访泉于奇师,得周氏泉,为赋》)于是,他将此泉及房屋商购门下,又因泉形似瓢而命名瓢泉,并改奇师村为期思村。期思者,期待与希冀也。如此易名,无疑寄托了词人那结束南北分裂局面的殷切愿望和东山再起为之奋斗的耿耿胸怀。随后,他两次卜筑瓢泉,拟建新居。十年过去,即1195年春,瓢泉“新葺茆檐次第成”。翌年,带湖之宅一夕而烬,他乃举家定居瓢泉。淳熙十五年(1188)冬的一个雪天,浙东爱国志士陈亮(字同甫,)来访。陈亦坚持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政治主张,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挚友。其时,辛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闻陈驾到,感奋间竟消匿病痛,当即备马迎至期思村头板桥上。两位爱国志士不及寒喧,便纵谈国是,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复在慷慨激昂下互斩坐骑,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辛在与陈别后写的一词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恰是这种豪情壮志的写照。辛陈会晤后,相与鹅湖同憩,瓢泉共酌,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世人为纪念辛陈之会,将期思村头板桥命名为“斩马桥”。沧海桑田,斩马桥已不复存在,仅留下斑斑遗迹供人凭吊缅怀。后人修建“斩马亭”于咫尺桥址处,现存原地的亭子系清代同治九年(1870)重修之建筑。它虽经历代风雨,仍有不少刻有“斩马亭”字样的釉瓦覆盖其上。瓢泉作为辛弃疾的最终归宿,映下了词人仰天长啸的凛凛风貌,诞生了辛词中大量的名篇佳作。在存世的600余首稼轩长短句中,《瓢泉之什》就占了170多首。在《带湖之什》的170多首词篇中,同样不乏瓢泉之赋,如作于1188年前后的《水龙吟•题瓢泉》、作于1190年前后的《念奴娇•瓢泉酒酣,和东坡韵》和作于1192年的《沁园春•长桥谁记?今古期思》等等。优美的瓢泉山水,闲散的乡居生涯,并未消溶词人的爱国热忱,忧心时事的情怀仍常流露于字里行间。他曾表示:“此身忘世浑容易,使世相忘却自难”,深切怀念早年“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戎马岁月。即使在醉梦之中也不忘统一大业,写下了“布被秋霄梦觉,眼前万里江山”的感人词句,发出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烈吟啸。与此同时,田园的恬静和农民的质朴又使他深为所动,灵感翻飞而歌之。《临江仙•戏为期思詹老寿》、《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等篇,皆是辛词中描写农村生活的代表作。其中,脍灸人口的名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尤为历代所传诵,“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此篇叙述的是词人在仲夏之夜自瓢泉经岩前村至上饶黄沙岭途中的见闻,生动地体现了词人关心农业、热爱农村因而别号“稼轩”的初衷,当为千古绝唱。开禧三年(1207),辛弃疾在瓢泉一病不起。其时,南宋朝廷北伐失利,以兵部侍郎等职任之,望他出山收拾残局。无乃他已力不从心了。后又进其枢密都承旨,令辛赴行在(临安)奏事。可是,诏命达到瓢泉时,68岁的辛弃疾以在“大呼杀贼数声”之后,于9月10日忧愤而殁。其墓葬于瓢泉之西七都(今陈家寨)虎头阳原山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稼轩墓。辛弃疾以身报国,且为政清廉,死后“家无余财,仅遗诗词、奏议、杂著书集而已。”他生前屡遭投降派、贪官污吏的诬陷、弹劾,死后一年又蒙受“迎合开边”的罪名,被迫削爵秩,夺去从官恤典,乃至家人亦受诛连,自瓢泉匿逃福建等地避难,只剩下孤坟一座拌守英灵。然而,“青山遮不住,必竟东流去。”数百年来,感念先贤之高风亮节,缅怀、祭祀者从不间断,哀思绵绵。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隔山隔水遥祭时,曾致以“君看幼安(指辛)气如虎,一病遽己归荒墟”的沉痛悼惜。绍定三年(1203)铅山县宰章谦亨建西湖群贤堂,祀铅山历代乡贤16人,辛氏亦在其列。绍定六年(1233),朝廷追其为光禄大夫,并树“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于其墓之旁,以顺民心。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谒墓,深夜秉烛作文,称其“精忠大义,不在岳武穆下”,继于德佑元年(1275)请命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为其彻底平反昭雪。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稼轩墓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将瓢泉所在八都乡命名为稼轩乡,将他的全身塑像立在县城中心花圃。人民政府还多次组织各界人士举行有关纪念活动,缅怀先贤,教化今人,启迪来者。稼轩墓占地百多平方尺,高与径近丈,周边围以坟柜,坟脚由四层麻石砌就。墓碑系其子辛倨后裔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立,其上中镌刻“显故考稼轩府君之墓”,左刻“全清乾隆癸卯年季春中重修”;下铭“廿五代玄孙□□霞溪□湖陆湖□井东山辜染安北同立”。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人民政府曾几次投资修葺。80年代初,政府又拨款大修,并在墓前左右石柱上镌刻了郭沫若生前为济南大明湖稼轩纪念堂所题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现在的稼轩墓四清净无杂,青山作伴,既古色斑斓而又正气浩然。
--------------------------------------------
发帖时间: 14:38:37
-发布日期:
-发布时间:
&&回复:贺新郎•铁血词魂寄稼轩【步韵稼轩-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辛弃疾与带湖】带湖在今江西省上饶市城外,为宋代文学家辛弃疾长期落职闲居之所。带湖一泓是因辛弃疾而著名的湖水。原为一狭长的无名湖泊,著名的南宋爱国将领、杰出词人辛弃疾曾隐居于此,因其“枕澄湖如宝带”而命之曰“带湖”。辛弃疾有水调歌头词《盟鸥》:【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带湖在江西省上铙市区,带湖是城北丘陵地带天然形成的溪流湖泊,其水源从现今的黄沙塘流来,流向现今的解放河,当年流经地势较为平坦处,储积为狭长的湖面,被辛弃疾命名为带湖。1181年春,辛弃疾“高处建舍,低处辟田”建带湖新居。时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辛弃疾根据“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的理念,他把带湖新居取名为“稼轩”,从此自号“稼轩居士”,词集为稼轩长短句。从1181年至1196年辛弃疾隐居于此,写下数百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词作。带湖庄园的遗址后曾建稼轩书院,沧海桑田,昔日的带湖今已不存,成为上铙市繁华的市区。但是由于辛弃疾的存在,带湖也永远留在历史的记忆中。宋代文学洪迈在《稼轩记》中载:郡治[信州郡治上饶]之北可里许,故有旷土,三面附城,前枕澄湖如宝带,其纵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八百又三十尺,截然砥平,可庐以居,而前乎相攸者皆莫识其处,天作地藏,择然后予。济南辛侯弃疾最后至,一旦独得之,既筑室百楹,财占地什四,乃荒左编以立圃,稻田泱泱,居然衍十弓。意他日释位得归,必躬耕于是,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而命田边立亭曰植杖,若将真秉耒耨之为者。”戴表元《稼轩书院兴造记》载:然稼轩之居,未久芜废,辛氏亦不能有之,辛已岁,太守会稽唐候震因豪门之讼,阅籍。则其址为官地,明年(1274年)乃议创筑精舍,以居生徒。书院成之二十五年,是为大德二年戊戌(1298年),官改广信书院额还曰“稼轩”。同治年间编撰的《上饶县志•书院》云:“稼轩书院在灵山外”。清代《上饶县志》与《广信府志》都载有府治地图,广信府衙门与上饶县衙门都在上饶城内。北城门名叫“北门”,又叫“灵山门”韩W《周国正约过茶山带湖》诗云:“记此野城北,望望横灵山”。韩W《闻明瞻久归一诗寄之》云:“我居溪南望城北,最高园台竹树碧,眼前带湖歌舞空,耳畔茶山陆子宅。”据上铙张玉奇先生考证,带湖在广信府北城即叫灵山门外(在现今的北门村巷与老铁路的交叉口处),茶山与吉阳山之间,现在带湖路商业街的位置。当时出府城灵山门沿吉阳山西麓有小路,即现在的龙牙听路,往北偏西,步行一里左右,那里应是稼轩遗址。现在辟为繁华的居民小区。【带湖的辛弃疾】初读辛弃疾的词,不是因为他的那些所谓的豪放,而是另一些作品,比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那时是1967年左右,正无聊地呆学校里啃文革的鸡肋,进退维谷。《摸鱼儿》就很对脾味。其实也是似懂非懂。“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春天消逝了,夏天踵接而至,但那座县城凉快,穿城而过的小河,炎夏里也冰冷浸骨,并无炎夏的焦虑。而十七八岁的孩子,就开始伤感于季节的更替,与自然界的凉热无关。那时最吟咏不已最拨动心弦的,是词的结尾:“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闲愁,斜阳,烟柳,构成了其时被闲置的红卫兵们的全部的精神状况。于我,还有对回老家所可能遭遇的窘境的焦虑。作为仅仅是古典文学的爱好者,我一直浅薄而固执地认为,辛弃疾至少有其婉约的一面,只是没有想透的是,青春年少时便毁家投军,力主抗金,写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鼓角连营”等词作的豪放词人,何以会有婉约的一面?前两日,写一则杂感,突然忆起他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边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才知道信州(今江西上饶)的带湖。《村居》里的茅屋,当不是辛弃疾自己的,而是一家邻居,或仅为路边所见。谁醉了?相信更多的是辛自己。辛弃疾到什么地方去喝酒,醺醺然信步回家,醉眼朦胧中,溪边有小小茅屋,吴音(信州古属吴)传来卿卿我我的咕咙,那是哪一家的老头儿老婆婆在亲热地说着什么呢?真是清平世界里闲适的村居图!于是来翻拣辛弃疾带湖时期的词作。有研究者说,辛弃疾特别喜欢田园生活。如果此言不谬,也很难说是与生俱来。辛弃疾一生其实想的还是做官。事实上,他在风雨飘摇的南宋小朝庭的卵翼下,在江南很多地方做过大小不同的官。辛弃疾最想做的,是握有军政大权的官,独当一面,呼风唤雨。只是辛弃疾想的,不是聚敛钱财,而且泽被子孙,而是继岳武穆之后,继续推进光复大宋的伟业。可惜辛弃疾所侍奉的几个南宋皇帝,都是扶不起来的刘阿斗。扶不起来也罢,偏又一个个都心胸狭窄,听信谗言,总怕有人势力大了威胁到自己的权力。辛弃疾的官,就做得疙疙瘩瘩,坑坑洼洼。好在那时官场中升降沉浮视做平常,你今天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明天说不定会贬你去做一个小小的县令。辛弃疾也是这样。他大到曾做过大理寺少卿(相当于现在的高院副院长),小到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主管(文管所长?),而且不久连主管的职务也被撤了。辛弃疾来信州带湖过起农耕生活,便是正好好地做着江西安抚史兼隆兴(今南昌)知府,正想大展鸿途,不料在之前湖南安抚史兼潭州知州任上得罪了地方豪强,被打小报告到皇帝老倌那里,龙颜早就不悦,有了地方上的奏本,正好顺坡下驴,一纸诏书,将辛弃疾削职为民。官场混得久了,风波江上行船,辛弃疾也识得一些水性风情。还在隆兴府任上,辛弃疾就于前两年在邻近的信州城北买下一块地,开始经营日后可能隐居的家园。他的《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有云:“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种种计划安排,可谓细之又细。田园未芜,斯人已归。这或许是辛弃疾的不幸,却是宋代词坛的大幸。婉约派大家,可数者众。兼有豪放和婉约两副笔墨而且佳作甚丰的,却屈指可数,三两位而已。带湖时期的辛词,以婉约居多。乡村与田园,是让人放松的地方,特别对辛弃疾这样盘桓官场太久心力交瘁的人。辛弃疾又非达官显贵,视角很容易转向民间和平民。官场险恶,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让辛弃疾对乡村的灰暗与沉滞很容易视而不见。他需要用过滤后的田园风光,来舔舐自己心灵的创伤。他还需要酒。乡村与酒浆,是辛弃疾“稼轩词”的两大底色。“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满江红•中秋寄远》)“休说往事皆非,而今云是,且把清尊酌。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念奴娇•赋雨岩》)自己把自己喝醉,这是家居的常态。不时地还要跑到外面去喝。“旗亭有酒径须赊。晚寒些,怎禁他。醉里匆匆,归骑自随车。”(《江神子•博山道中书王氏壁》)是路途中忙里偷闲喝,喝到连自己的坐骑也忘了驾驶,任它跟了别人的车走。“江头醉倒山公。月明中。记得昨宵归路、笑儿童。”(《乌夜啼•山行,约范廓之不至》)约人到山上去喝酒,人家不来,自个儿照喝不误,醉了还不认醉,其憨态可掬。带湖时期的辛弃疾,学陶渊明,采菊东篱,种豆南山。又不如陶渊明彻底。十年带湖,始终不忘那五斗米,一有机会,就会为之折腰。这话不是说辛弃疾胸无大志,一心只为稻粱谋。正因为胸有大志,念念不忘光复大业,他的那些带湖田园诗,才觉出某种虚假,其突出表现是心境的矛盾。隐居带湖,虽因被削职为民而非自己所愿,但辛弃疾是做了退一步想的:“并竹寻泉。和云种树,唤做真闲客。”(《念奴娇•赋雨岩》)辛弃疾便认真地做起闲客来。请看耳熟能详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既无金戈铁马的怀想,又无白发流年的叹息,是纯而又纯的乡村诗。据说好友陈亮(南宋著名诗人,主战派将领)读了《夜行黄沙道中》和《村居》,愤慨于这位抗金名将真把“万字平戎策”换了“东家种书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不远千里,驰往带湖,一探究竟。谁知辛弃疾还留了一手,这就是写成而还没有寄给陈亮的那首响遏行云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鼓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陈亮终于放下心来。
--------------------------------------------
发帖时间: 6:35:10
-发布日期:
-发布时间:
&&回复:贺新郎•铁血词魂寄稼轩【步韵稼轩-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辛弃疾与鹅湖】稼轩词派是宋代词史上最为耀眼的一个词派,刘扬忠先生将其推许为“南宋前期词坛审美主潮的最高代表,也是整个南宋时期人数最多、艺术生命力最为强大且影响深远的第一大词派”,并认为辛弃疾是这一词派的“主帅和灵魂”,陈亮、刘过为第一、第二“健将”,韩元吉、陆游则为这一词派的“同盟军”。而词派之中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交往与词的创作又为词派的形成和词派影响的扩大搭建了一个十分厚实的平台这其中鹅湖之会无疑更是辛弃疾、陈亮交往乃至稼轩词派形成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应予以关注。辛弃疾与陈亮两人的交谊最早可以定在淳熙五年(1178年),是年正月陈亮至临安,诣阙三上孝宗书,其间在临安逗留了20天。此时,辛弃疾从江西安抚使任召为大理少卿。于此,《陈文集》中有载:“辛幼安、王仲衡俱召还,张静江无别命否?元晦亦有来理乎?”两人的临安相聚在陈亮后来给辛弃疾的书信中可以得到证实:“亮空闲没可做时,每念临安相聚之适。”临安相聚,两人结下深厚友谊,在其后时日中,陈亮曾数次致信辛弃疾,辛弃疾也曾向朋友屡屡问起陈亮的境况。在《与辛幼安殿撰》书中陈亮说:“一别遽如许,云泥异路又如许,本不欲以书自通,非敢自外,亦其势然耳。前年陈咏秀才强使作书,既而一朋友又强作书,皆不知达否?不但久违无以慰相思也。去年东阳一宗子来自玉山,具说辱见问甚详,且言欲幸临教之,孤陋日久,闻此不觉起立,虽未必真行,然此意亦非今之诸君子所能发也。”此信作于淳熙十年(1183年)。也是在这封信中,陈亮与辛弃疾相约在秋天访问上饶,最终却没有成行。这一访问最后被推迟到了5年后的冬天。这就是词史上著名的辛弃疾与陈亮的鹅湖之会。陈亮一生亦是以恢复为己任,尽管一生中曾三次入狱,但是始终没有泯灭他对国家、对民族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鹤林玉露》载:“朱文公云,辛幼安陈同甫朝廷赏罚明,此等人皆可用。”一由此可见,在朱熹的眼中,辛弃疾和陈亮是属于同一类人物的。从《中兴五论》到《戊申上书》,陈亮一生曾多次上书朝廷,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六达帝廷,上恢复中原之策;两议宰相,无辅佐上圣之能”。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向来持妥协政策的太上皇赵构驾崩,这点燃了陈亮的希望,他寄希望于孝宗皇帝能够在宋高宗赵构死后有所作为,淳熙十五年(1188年)春,陈亮特意到京口、建康等地实地考察,并回到临安再次上书孝宗皇帝,怎奈此时宋孝宗已经时近暮年,恢复之志已经泯灭,在次年便将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赵,即宋光宗。这是鹅湖之会的政治形势背景。政治主张的受挫带给陈亮的是无比沮丧的心情,但是他并不因此而气馁,他依然四处奔走呼号,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于是便有了这次鹅湖之会。关于此次两人的相会,辛弃疾所作《贺新郎》词序中有着详细的记载:“陈同甫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鹚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不遂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贺新郎》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从本意上看,陈亮此次上饶之行的目的在于寻求政治上的盟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由于朱熹的缺席,陈亮的这个计划落空了,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却在词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为一个词派的形成创造了不小的影响。从这组唱和词的创作心理背景去考虑,两人之间亦有着相似的心理特征和人生遭际。共同的政治主张与共同的不为当局所用的沉沦的处境是两人此时共有的特征。首先,两人都志在恢复,有着共同的政治主张,辛弃疾一生志在恢复,这是我们屡屡言及的一个话题,即使是赋闲在家,神州陆沉之痛仍然是辛弃疾难以释怀的所在。陈亮一生中虽然为人所冤三次入狱,但是始终没有忘怀抗金大计。这次鹅湖之会的目的也即在此。其次,从两人此时的心境来说,悲愤是两人此时心情的基调。从淳熙八年冬被论罢官,到十五年冬两人的相会,辛弃疾在上饶已经闲居整整7个年头。词人此时生当壮年、满腹报国之志,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心中充满了抑郁不平之气。陈亮的心境也大致相似。本想上书孝宗重振抗金大计,却没有得到孝宗的理解和支持,这对陈亮的打击也是很大的。带着这样的心情,陈亮来到上饶,本欲在这里会见朱熹,陈说自己的主张,希望能够得到朱熹的支持,谁知,朱熹也爽约了不得已,陈亮在上饶逗留十日后,遗憾地飘然东归,所以上饶之行也一无所获。其时的心情也可想而知。因此,从整个基调上来看,笼罩此次两人唱和之作的便是一种悲慨、沉郁的特征。这次鹅湖之会留下了五首唱和之作,五首词虽然以别后相忆作为一个基本的背景,但是中心的内容却是对家国的伤怀,辛弃疾的首篇怀恋词就是这样,虽然写的是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却是在家国山河破碎、个人理想不得实现的情绪中表达出来的: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相对于辛弃疾的迂回婉转,陈亮的和词则来得直接,对家国之现状的忧虑和痛心表达得更为痛快淋漓: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在陈亮此词的感染下,辛弃疾的答词相对于其第一篇也变得更加慷慨激昂起来,在词的内容加入更多的家国的内容: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唤鸣瑟。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神州离合、关河路断,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不为人所赏,失路的英雄只能有无尽的慨叹了。然而“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决绝,分明又使我们看到了一位壮志满怀、不畏艰难的英雄。在陈亮的和作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精神:话杀浑闲说。不成教、齐民也解,为伊为葛。樽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新著了、几茎华发。百世寻人犹接踵,叹只今、两地三人月。写旧恨,向谁瑟。男儿何用伤离别。况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千里情亲长晤对,妙体本心次骨。卧百尺、高楼斗绝。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壮士泪,肺肝裂。身为男儿理当舍弃儿女情长,英雄的事业更需要等待时代的际会。陈亮对自己报效国家时日的到来充满了信心,然而“壮士泪,肺肝裂”的沉痛分明又让人感到一种悲凉,一种无奈。鹅湖之会所留下的两人唱和往来的几首词作,从数量上讲并不为多,但其意义却非同寻常,首先是充实的现实内容、真切的英雄报国之志作为词的内容上的主要表现对象,强化了稼轩词派的显性特征。稼轩词派作为宋词的一支重要流派,不仅在风格上体现为一种雄肆豪放的特征,而且更为主要的是,这一词派同词史上的其他词派相比,一个更为显著的特征是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和对社会的强烈使命感。词作为一种抒情文学的体式,其所关注的焦点从一开始更多的是作为抒情主体的“小我”,浅吟低唱中更多的是男欢女爱、风花雪夜的表达,而很少有对家国、对社会的大的内容的关注。靖康之难后,南渡词人群体开始以词表现自己的家国之悲、神州陆沉之痛,词所聚集的焦点才开始更多地指向社会、家国。以派而论,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和对社会的强烈使命感在词中的表现,是辛弃疾和陈亮两人及其所代表的稼轩词派词的一个共有的特征。其次,陈亮的加盟扩充了稼轩词派的创作队伍,壮大了这一词派的创作力量,使得稼轩词派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个流派。人们通常所说的“花间派”其实仅止于词风上的一种相似,并无实际的创作主体之间的声气相通,因此并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词派,稼轩词派则不然,这一词派不但有着共同的风格取向,而且有着核心的创作队伍,更有着词派中创作主体之间的彼此唱和、推扬,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宋代词史上绝无仅有的,也是其他词派所无法比拟的。应该说时至此时,辛弃疾作为稼轩词派的主帅和灵魂,其词的基本风格已经基本形成,也就是说,作为词体一种的“稼轩体”,在此时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规模,《稼轩词》于本年的刊刻问世表明了辛弃疾词的创作风格的初步成熟,而范开在《稼轩词序》中关于辛弃疾其“词之为体”的一番精彩论述,更是稼轩词成熟的一个有力证据。陈亮在此次鹅湖之会之前词的创作风格也已经显露了雄放的特征来,早在鹅湖之会的前四年,即淳熙十一年(1184年)为章森使金所作的一首送别词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雄肆横放风格:“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是否在鹅湖之会前陈亮已经在自觉地和辛弃疾的词风靠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鹅湖之会的唱和对于推动稼轩词派的群体性创作特征的形成,这种推波助澜的作用应该是存在的。两人在词的创作上的联盟表明了稼轩词派声势上的壮大和稼轩词派风格的进一步完善。在此之前的稼轩词的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多的是一种个体行为,与词派的关涉并不太大,而陈亮的加盟无疑为词派的形成增添了最具说服力的证据,使得稼轩词派更具有词派的规模和特征,而这种规模和特征的形成,辛、陈鹅湖之会可以看作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将两个词风相近的创作个体实质性地联到了一起,加之以后的刘过的加盟,彼此之间的唱和与词风的自觉追摹,使得这个以豪放为主要标志的词派在核心人物上有了明显的特征,正式形成一个词派。
--------------------------------------------
发帖时间: 6:45:16
-发布日期:
-发布时间:
&&回复:贺新郎•铁血词魂寄稼轩【步韵稼轩-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1.南海惊涛说。犬鹰来、恃强无赖,陡丛纠葛。恶浪狂澜声声迫,卷起冲霄飞雪。寇欲乱、千钧一发。疆域岂容蟊贼践?望苍茫天海生明月。舰阵列,怒涛瑟。吴钩掣起轻离别。我军民、成城众志,御仇心合。捍卫河山神圣事,此刻何惜衰骨?情壮烈、前驱决绝!自古弱邦外交懦,沥血拼、打造国魂铁。实力硬,狗头裂。2.会猎深蓝说。问今谁、才超公瑾,略追诸葛。南海硝烟渐紧,旧耻填膺当雪。霸道甚、冲冠怒发。制定规则充老大,恨不能咸照西方月。怒狮吼,犬惊瑟。国需勇士随时别。铸军魂、金汤固若,志坚神合。舰阵云鹰齐震慑,势力提升筋骨。敌敢犯、心戚哀绝。填海建礁桥头堡,布棋局、处处坚如铁。横剑立,寇肝裂。3.纸虎何须说?睨东南、犬鹰窥伺,乱藤缠葛。我自岿然临矶坐,任那狂风浪雪。丑跳久、愁秃洋发。养晦韬光当远视,耐心些、劲锐催年月。气勿躁,弄弦瑟。远航试剑常常别。越重洋、累积实战,水深冰合。历练军魂经苦难,煅铸钢筋铁骨。战必胜、仇来尽绝。搬起石头砸己脚,看杂毛枉废国中铁。凭睿智,让敌裂。4.贺新郎•铁血词魂寄稼轩【步韵稼轩-贺新郎•把酒长亭说】铁血词魂说。慕辛公、比肩公瑾,略追诸葛。更有雄吟黄钟吕,气势昆仑崩雪。志未竟、愁欺白发。忍看江山胡虏掠,愤填膺、最念秦时月。思武穆,共鸣瑟。鹅湖盛会千秋别。贺新郎、相惜唱和,义深情合。吹角梦回廉颇恨,满眼中原堆骨。把酒叹、瓢泉高绝。杖屦带湖陶潜客,有谁知、淬炼词之铁。拈剑起,暗云裂!乙未端午
--------------------------------------------
发帖时间: 14:52:57
-发布日期:
-发布时间:
&&回复:贺新郎•铁血词魂寄稼轩【步韵稼轩-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铁血词魂,慷慨激昂!品读!资料详尽亦供欣赏。
--------------------------------------------
发帖时间: 10:10:55
-发布日期:
-发布时间:
&&回复:贺新郎•铁血词魂寄稼轩【步韵稼轩-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快乐粉丝-第:6楼-发布日期:今天-发布时间:10:10:55回复:贺新郎•铁血词魂寄稼轩【步韵稼轩-贺新郎•把酒长亭说】铁血词魂,慷慨激昂!品读!资料详尽亦供欣赏。===============================谢先生不弃,一如既往支持!问候粉丝先生夏安。
--------------------------------------------
发帖时间: 20:08:21
&&用户名:
-将加在标题前
新功能提示:您提交的内容将自动保存到剪切板,如果出现提交失败,直接粘贴即可。
&&上传图片:
&& & 红袖添香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岳武穆王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