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议遂寝

  畏敌如虎笑宋廷,横刀立马有岳飞。岳飞壮怀激烈,精忠报国,为宋朝出生入死,屡建奇功,居然被宋帝赵构赐死,人心不服,天理难容。赵构因此千夫所指,备受唾骂。  不管是谁,对杀亲仇人都会恨之入骨,恨不得将其碎尸万段。即使力不能及,也会始终仇视,诅咒唾骂,以解心头之恨。  岳飞之孙岳珂先生则截然不同,似乎不将杀亲仇人放在心上,对杀死祖父的宋帝赵构不但毫无怨恨,而且尊崇有加,称之为“明圣”、“圣威”①,赞颂“高宗以宏略圣度,致炎、兴三十六年之治,继中天二百余载之业”②。这种反常举动,着实令人费解。  更令人费解的是,岳珂先生将没有杀亲之仇的秦桧视为仇敌,肆意诋毁,云秦桧居心不良,谋害岳飞。其《金佗稡编?山阳辩》称“桧欲和戎,以践宿昔之盟,而先臣不死,恐坏其议,故谋置先臣于死地”。更为过分的是,岳珂先生无视宋高宗赐死岳飞之史实,满腔仇恨地指控秦桧“杀害岳飞”,在《金佗稡编?行实编年》卷五公然写道:“秦桧……以小纸付老人,持到寺,而先臣遂报死”。  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岳珂先生糊涂到连杀亲仇人也看不出来?难道岳珂先生气愤到神智不清,错将无辜当仇人?抑或只是碍于为尊者讳,不敢言及杀其祖父的宋帝赵构?  其实,岳珂先生并不糊涂,也并非为尊者讳。他头脑冷静,思维敏捷,只不过有意转移话题,偷换概念,另有所图。  岳珂先生深知,岳飞被刑部、大理寺判处死刑,由皇帝裁定赐死,已成铁案,万难更改。再说君主杀一臣僚,实在微不足道。是故岳珂先生对宋高宗杀其祖父徒然愤恨,不敢论其是非,更不敢讨啥说法。然而,他不甘心精忠报国的祖父殁后还背着“逆臣”罪名,辱没祖宗,因而考虑如何博得世人同情,如何重塑岳飞形象……  岳珂先生显然想到以岳飞“冤死”说事,因为只有将岳飞说成“冤死”,才有可能为岳飞恢复名誉,因而在《金佗稡编》中的《建储辩》、《淮西辩》、《山阳辩》、《张宪辩》、《承楚辩》等洋洋万言,都突出一个“冤”字。如在《金佗稡编编?淮西辩》中喊道:“冤哉!先臣之忠如此,而不得白,此臣所以泣而辩,千载而下,信史庶乎其有考也”。  ————  ①《金佗稡编》卷一三《天定录》卷上,《进高宗皇帝御札石刻表》。  ②《金佗稡编》卷二五《建储辩》。  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无所谓“冤死”。要想“岳飞冤死”说法成立,除非朝廷公开为岳飞平反,推翻诏狱定给岳飞的罪名。但此路显然不通,因为岳飞之子岳霖为此做过艰苦努力,博得宋孝宗皇帝及部分朝臣的同情,但孝宗只是念及岳飞抗金功绩,给其“追复元官,以礼改葬”,追谥“武穆”,追赠“鄂王”①,仍然认定岳飞“坐事而殁”②,即违法犯罪被高宗皇帝赐死,不认可岳飞“冤死”,也不认可“秦桧杀害岳飞”,不可能为岳飞平反。  正因为岳飞“冤死”未被朝廷认可,“昭雪”茫然无望,岳霖死不瞑目,临终前拉着儿子岳珂的手说:“先公之忠未显,冤未白,事实之在人耳目者,日就湮没。余幼罹大祸,漂泊及仕而考于闻见,访于遗卒,掇拾参合,必求其当,故姑俟搜摭而来及上。苟能卒父志,死可以瞑目矣”。③  由于岳飞违法犯罪被高宗皇帝下诏赐死,南宋历任皇帝都不可能认其“冤死”,更不可能为其平反昭雪。要将岳飞说成“冤死”,且得到世人认可,必须另找门路。  “冤死”的前提是“冤杀”;“冤杀”的证据是“凶手”。尽管除了皇帝,谁都不能冤杀岳飞,但岳珂先生偏要造出一个“冤杀岳飞”的“凶手”,为祖父之死“讨说法”,重塑祖父的光辉形象。  那么,说谁“冤杀岳飞”比较合适?谁当“凶手”说得过去?岳珂先生毫不犹豫地锁定秦桧,因为秦桧独相在位,权倾朝野,且因被金国掳去而返,曾被疑为“金国奸细”,尤其是力主和议,与岳飞等抗金主张矛盾不小。说秦桧“冤杀岳飞”,容易引起共鸣。反正知情者不多,且不少国人都有同情弱者之心态,也有人云亦云之不足,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往往容易接受。一些“有心人”甚至还会发挥“潜能”,主动为之“加工完善”,使岳飞“冤死”得到众人认可。  相反,说职位低于岳飞的朝臣“冤杀岳飞”,则无法自圆其说。因为谁都知道,除非暗杀,朝官不管本事多大,不可能“冤杀”上级官员。  正所谓职位即杀手。将岳飞“说成冤死”的需要,使岳珂先生理所当然地将“冤杀岳飞”的“罪名”,强加到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头上。当时,以岳珂先生一心为祖父“申冤”的迫切心情,不管岳飞诏狱时谁任宰相,也不管其人品如何,主和还是主战,都逃脱不了被岳珂先生说成“冤杀岳飞”的厄运。只不过对象不同,“冤杀岳飞”的“理由”不同而已。  ————  ①《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六卷。  ②《金佗稡编》卷一三《天定录》,《追复指挥》。  ③《金佗稡编》卷九《行实编年》卷六。  如果当时是张浚继续任相,岳珂先生会说张浚“冤杀岳飞”缘于妒忌岳飞功高盖相,特别是岳飞在并统淮西军问题上与其矛盾极大,以致张浚怀恨在心,必欲将其置之于死地而后快。  如果当时是赵鼎继续任相,则可说赵鼎在整顿家军及抗金问题上与岳飞矛盾日深,且担心岳飞功劳太大,会动摇自己的宰相地位,因而存心谋害岳飞。  对其他曾经的宰相,岳珂先生同样可以因人而异地讲出“冤杀岳飞”的“理由”。即使被岳飞尊为恩人的宗泽或张所当时担任宰相,同样会被说成“凶手”。因为只有宰相“冤杀岳飞”,岳飞“冤死”才能成立,才能“取信于民”,为岳飞平反创造条件。时任宰相者,不被说成“凶手”,还能说谁?谁叫他当时担任宰相?  因此可以说,是当时担任宰相者“冤杀岳飞”,或者可以说,“岳飞冤死”于当时的宰相之手。  岳珂先生深知,将无辜之人说成蓄意“冤杀他人”的“凶手”,绝非易事,而要让人们相信被宋廷尊为“申王”的秦桧“冤杀岳飞”,难度更大。但在岳珂先生看来,难度再大也要争取,否则为祖父“申冤”无从谈起。岳珂先生毕竟才智过人,精于谋略,意识到杀害他人一般缘于仇恨心理,得下功夫说足秦桧对岳飞的深刻仇恨。因此,岳珂先生极尽会写善说之能事,采用曲笔手法,大肆宣扬秦桧对岳飞的仇恨,力图说到“势不两立”的地步。因为岳珂先生知道,只有将双方写成“势不两立”,始终敌对,不能同时存在,秦桧才有可能铤而走险,冒死“冤杀岳飞”。  为了突出秦桧与岳飞“势不两立”,岳珂先生制造一系列秦桧与岳飞敌对的言论,以扩大影响,引导舆论。为了便于读者研究,兹将岳珂先生描写秦桧与岳飞敌对的主要言论摘要列表如下:  岳珂描写秦桧与岳飞敌对言论摘要表  序号
言论摘要  1 时秦桧力主和议,闻先臣将合师北伐,惧其成功,谋夺所领光世军,从中阻挠,前议隧寝。  —— 摘自《金佗稡编?高宗皇帝宸翰》卷上  2 时大军去京距四十五里,方议受降,且进取,两河相应,指望成功。秦桧主和议,惧得罪于虏,亟请班师。  —— 摘自《金佗稡编?行实编年》卷四   3 方率厉将士,将合师大举,进图中原。会秦桧主和议,忌其成功,沮之,其议遂寝。  —— 摘自《金佗稡编?行实编年》卷四  4 (岳飞)入觐。论和议非计……秦桧难之,令条具曲折,先臣历述利害以闻,不报。  ——摘自《金佗稡编?行实编年》卷四  5 桧方私虏,而先臣独力战,此所以不免也。
  —— 摘自《金佗稡编?行实编年》卷五  6 先臣抑郁不自得,自知为桧所忌,终不得行其所志。用兵动众,恢拓土宇,今日得之,明日弃之,餐寇残民,无补国事。  ——摘自《金佗稡编?行实编年》卷五  7 初,桧不欲宗强,先臣乃建资善之请……与桧意俱不合,已深恶之。及桧私金虏,主和议。先臣慷慨屡上平戎之策,以恢复为己任。入觐论和议,则斥相臣谋国不臧。  ——摘自《金佗稡编?行实编年》卷五  8 先臣上奏“……臣契勘金贼近累败衄,虏酋四太子等皆令老小渡河,惟是贼聚尚徘徊于京城南壁,近却遣八千人过河北。此正是陛下中兴之机,金贼必亡之日。苟不乘时,必贻后患”。桧沮之。  ——摘自《金佗稡编?鄂王行实编年》卷五  9 时方画受降之策,指日渡河。秦桧私于金人,力主和议,欲画淮以北弃之。闻先臣将成功,大惧,遂力请于上,下诏班师。  ——摘自《金佗稡编?行实编年》卷五  10 先臣山阳之诬,俊以自尽其怯敌而倡之,桧以自覆其和戎而成之。  ——摘自《金佗稡编?山阳辨》  11 逗遛军次以违诏,桧之诬也……托乏粮以拒诏,亦桧之诬也。  ——摘自《金佗稡编?淮西辨》  12 弼旧居永嘉,秦桧方罢相里居,弼足恭奴事,以缴后福。及在先臣幕,知桧恶先臣,观望风旨,动息辄报,以是获免于戾。  ——摘自《金佗稡编?建储辨》  受岳珂先生影响,《宋史》也极写岳飞与秦桧“势不两立”。《宋史?岳飞传》结尾称:“(岳飞)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  可惜岳珂先生只是虚构故事,分析推理,没有任何真凭实据,显得苍白无力,不值一驳。但岳珂先生就是要说,一定要说到“势不两立”,“不共戴天”。否则,说“秦桧冤杀岳飞”谁能相信?说岳飞“冤死” 谁能认可?为岳飞“平反昭雪”哪有希望?反正宋廷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只要能引起世人共鸣就行。  其实,秦桧与岳飞不存在势不两立,更不至于你死我活。如岳珂先生所说的“岳飞不死,恐坏其和议”,毫无根据,因为岳飞从来没有旗帜鲜明地反对议和。  绍兴八年,由于宋高宗急于迎回宋徽宗灵柩和生母韦氏,向金国屈辱求和,枢密副使王庶对此两次奏疏坚决反对,但宋高宗都置之不理,决意推进和议。一时间,“南宋朝野山下都大为震动,立即出现了群情汹汹、万口籍籍的情况,文武官员争着向赵构上疏”①,反对和议。大将韩世忠最先上书数章“力陈不可”②,并命部属假扮红巾军,企图袭杀金使张通古以破坏和议。礼部侍郎晏敦复,吏部员外郎许圻等也纷纷上疏反对。③枢密院修编官胡铨乞斩秦桧、孙近、王伦的奏章措辞尤为激烈,云“愿斩三人头竿之藁街……不然,臣唯有赴东海而死耳,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④。一时间,市井之间也争相传诵,影响恨大。  反对议和的声浪就这样日益高涨,“但在绍兴八年全年之内,亦即从赵构、秦桧开展对金投降活动之日起,到金国所派诏谕江南和明威将军进入南宋首都杭州之日止,我们全看不到岳飞对这一事件有任何表示”⑤。对此,邓广铭大师的解释是,岳飞身居鄂州军营,担心“传闻总会有不甚翔实之处,自然不便以表态”;再说岳飞因一年前奏请建储遭受赵构呵斥,“岂容再轻易去触怒这位皇帝?因此,他只有暂且隐忍着,等待掌握了最确实的消息之后,再行表态”⑥。  如此解释似乎讲不过去。当时,韩世忠也在军营,为何连续上疏反对且有过激行为?在朝野上下激烈反对和议的一年时间内,岳飞的沉默似乎可以说明,他并非反对和议,与力主和议的秦桧并非“势不两立”。  被岳珂先生和邓广铭大师称为岳飞反对和议“抗议书”的《谢讲和赦表》⑦,也无一处明确反对和议,倒是其中“观时制变,仰圣哲之宏观;善胜不争,实帝皇之妙算。念此艰难之久,姑从和好之宜……务和众以安民,乃讲信而修睦……臣幸遇明时,获观盛事”等支持和议、赞颂圣明的由衷之言,表明岳飞赞同朝廷  和议之举,不可能与力主和议的秦桧势不两立。也许岳飞懂得主和还是主战,只是观点和手段而已,都是为了南宋江山,不存在忠奸问题,不宜对和议予以指责。  ————  ①邓广铭:《岳飞传》(以下简称《岳飞传》)第十一章。  ②《系年要录》卷一二二,绍兴八年十一月甲午条。  ③《系年要录》卷一二二,绍兴八年十一月壬寅条。  ④《宋史》卷三七四《胡铨传》。  ⑤《岳飞传》第十一章。  ⑥《岳飞传》第十一章。  ⑦《三朝北盟会编》卷一Ο《谢讲和赦表》。  大概是岳珂先生感到在众口汹汹反对和议的情况下,被称为极力反对和议的岳飞竟然沉默不言,实在说不过去,便毫无根据地在《金佗稡编?行实编年》卷五称:“(绍兴八年)秋,召赴行在。金人遣使议和,将归我河南地。先臣入对,上谕之。先臣曰:‘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减,恐贻后世讥议’”。同时,在《金佗稡编?山阳辩》称:“欲书谁以和戎者谁乎?岂非秦桧耶?桧欲和戎,以践宿昔之盟,而先臣不死,恐坏其议,故谋置先臣于死地”。  妙哉!以上语言既可弥补岳飞从未反对和议之缺憾,又能体现岳飞与秦桧“势不两立”。但岳珂先生何以“得知”当时君臣对话?并未说明。不难设想,岳飞若真的与力主和议的秦桧势不两立,理应比韩世忠更为旗帜鲜明、主动积极地反对和议,怎会等到皇上召见时才不痛不痒地表示“和好不可恃?”再说,岳飞以上“念此艰难之久,姑从和好之宜……务和众以安民,乃讲信而修睦”之赞语,明摆着赞同和议。岳珂先生却反其祖意,莫名其妙地断言“先臣不死,恐坏其议,故谋置先臣于死地”,如此说事,难免欲盖弥彰,越描越黑。  正因为这样,连对岳飞溢美有加的宋史研究泰斗邓广铭大师,也因为岳飞在绍兴八年全年之内,“对这一事件没有任何表示”,感到深深的遗憾。  在实际生活中,别说秦桧与岳飞毫无恩怨,就连一次不愉快的交谈也未见记载。否则,岳珂先生等人早就抓住大做文章。对岳飞与秦桧无所不记的《金佗稡编》等私史,无此任何记述,可以说是最好的反证。  相反,从“万俟卨和秦桧未判岳雲死刑,尚不能满这个独夫民贼(宋帝赵构)之意”①的实际情况,也说明秦桧与岳飞并非势不两立。否则,秦桧必定将其斩尽杀绝,不可能放过用勇武过人的岳云,给自己留下祸患。  ————  ①《岳飞新传》第十六章第四节。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尊岳贬秦,是韩侂胄开禧北伐的宣传战。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陈炯明叛变的前因后果
&您所在的位置是:中国黄埔军校网&&黄埔战场&&陈炯明叛变的前因后果
陈炯明叛变的前因后果
马超俊 口述
&&&&1.陈的出身及事功
&&&&陈炯明系秀才出身,家境不太宽裕,后就读广州法政学堂,学业成绩甚佳,热心革命,得讲师李文范、朱执信等赏识,由朱介绍参加中国同盟会南方支部,担任宣传部长。法政学堂毕业后,筹办海丰自治报,颇负乡誉。黄花岗之役,为选锋队长。新军之役,以广东咨议局议员身份掩护革命行动。
&&&&武昌首义后,陈炯明起兵攻取惠州,嗣后胡汉民为广东都督,陈为副都督,黄士龙为参都督。总理经香港北上.胡汉民随往,广东都督由陈代理.及总理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胡复任都督,陈出任广东护军使。二次革命失败后,陈与李烈钧、柏文蔚等在南洋另组水利促成社,当时黄克强在美,总理在日本,形成鼎足三分。
&&&&民国六年九月十日,护法政府成立,十二月二日,由广东省省长朱庆澜拨警卫军二十营,成立援闽粤军,任陈炯明为总司令,邓铿(仲元)为参谋长,率军攻取龙岩、漳州、汀州各地,即屯军于此。九年十一月,粤军回粤,驱逐桂系,陈兼任广东省长,十年五月五日,总理就任非常大总统,陈为内政部长兼陆军部长。不久(五月二十八日)陈率军讨伐陆荣廷,进至南宁,九月平定广西,年底返广州。广东各界迎于天字码头,是为陈的功业鼎盛时代。
&&&&2.恩怨重重
&&&&广东光复的时候,胡作都督,副都督有三人,为陈炯明、朱执信、黄士龙。是时各路英雄集结广州,胡从香港来,李准、张鸣吱投降。陈从惠州来,收容湘军洪兆麟部,在石龙与王和顺的绿林豪杰会合。广州城内,土匪民军甚多,龙蛇混杂,黑白不分,甚至包围都督府,拿着炸弹要钱,因而被抓到枪毙的很多。总理自海外归来,偕胡汉民赴沪,旋至南京就临时大总统职,胡出任总统府秘书长,陈代理广东都督。
&&&&当时有人拥护汪精卫,有人赞成朱执信,也有人推举孙德彰(字寿屏,总理长兄)。汪、朱皆为文人,无军队作后盾,民军虽拥护孙德彰,但总理不以为然,总理认为他哥哥只能从事实业,不适合作都督,大家拥护他,有失公平,爱之反足害之,其议遂寝。德彰闻讯,甚为愤慨,然亦莫如之何。德彰原在檀香山经营大牧场,有华侨二千人参加垦牧,后来在香港开酒店,以其雄厚资财,助总理革命,他有政治野心,但乏政治才具,知兄莫若弟,总理雅不愿乃兄卷入政治漩涡,以自毁其声誉。
&&&&总理辞临时大总统职后,胡汉民复任广东都督,陈炯明愤而走香港,虽被朱执信劝回,但陈、胡之间已深存芥蒂,分裂之机,即肇端于此。及二次革命失败,党员星散,总理至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重振声威,李烈钧亦到日本,谒总理,总理询曰:「君来此何为?」答称:「愿继续献身革命。」总理乃面予责斥:「我将江西一省的重任交给你,你却刚愎自用,不服从命令!叫你发动,你不发动;不叫你发动,你反而擅自妄动,贻杖谩C,一败涂地,还有何面目见我?」烈钧无辞以对,赧然走南洋,与陈炯明、柏文蔚、熊克武等组织水利促成社,与总理分道扬镳,各行其是。朱执信赴南洋联络,碰壁而返。陈炯明自视甚高,夜郎自大,对总理并不忠实,至此竟别树一帜。加之陈、胡间恩怨重重,裂痕日益加深,所以民国十一年陈的叛变,可说种因已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3.叛变的主因
&&&&陈炯明叛变的主要原因,可分左列四点说明:
&&&&(1)个人英雄主义:陈炯明极富个人英雄主义的意识,大家捧他,南洋华侨也拥护他。他在广东的势力很大,军队最少有十多万人。他总想作领袖,不甘屈居人下。
&&&&(2)吴(佩孚)赵(恒惕)对陈的联络:在一般军阀的心目中,陈炯明的名气反在总理之上,因为广东方面,总理的力量是虚的,陈的力量是实的,总理只有对党员的影响力,陈却掌握实际的兵权。所以吴佩孚、赵恒惕都派人跟他联络,希望他赞成联省自治,阻止总理北伐计画的实施,并诡称俟全国统一后,拥护他作领袖,适投其所好。
&&&&(3)社会主义派与共产党的拉拢:陈是秀才出身,嗣又入广东法政学堂毕业,向往社会主义,当其驻军漳州时,许多社会主义者前往襄佐政治、宣传、教育等工作,梁永弦任教育局长,派学生出国留学。陈秋霖主编闽星报,炯明亲撰发刊词,倡导社会主义。粤军回粤后,邀陈独秀主持教育,言听计从,相处若师友,因此受毒甚深。邓铿常常说:「陈竞存的思想最不坚定。」可称持平之论。
&&&&(4)封建思想:陈炯明为广东陆丰人,该地甚为偏僻,与外鲜交通。陈氏见闻不广,不懂现代政治,不会国语,满口的海陆丰土话。他虽一度赞成君主立宪,但未曾接受康梁思想,转而参加革命,又不了解总理的学说和主张。所用部属亲信,亦多海陆丰人,非亲即友。如钟秀南、钟芾农为其表弟,陈达生,陈伯华为其族弟,陈炯光为其堂弟。其智囊马育航则为同母异父兄弟。将领如叶举、洪兆麟、杨坤如、钟景棠、黄强等,多不学无术,其中以黄强比较有知识,陆军小学毕业,后留学法国,但妄自拿大,目空一切,到大元帅府,向不称总理,只问「中山在不在?」其骄悍可知。此外诸将,率皆缺乏远见,毫无知识,满脑子封建思想,把广东当成自己的天下。这种封建观念的作祟,是促成陈炯明叛变的主要原因。
&&&&4.叛变前的局势
&&&&总理主张北伐,以武力统一全国,澈底肃清军阀余孽。陈则受吴佩孚、赵恒惕愚弄,持相反的意见,号召「模范起信」,建设两广,连络西南。当时邓铿周旋双方之间,颇尽缓和疏解之责。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邓铿被刺于大沙头车站,伤重身死,不久,陈达生亦被刺陨命,因此双方疑忌日深,终至不可排解。四月二十日,总理下令准陈辞去粤军总司令与广东省长职。陈即离广州赴石龙,转惠州。二十二日总理抵达广州。此时陈将亲信部队,布防于石龙、虎门各地,其驻桂军队,由叶举率领,自南宁还师广州。五月六日,总理离广州抵韶关,九日在韶关誓师北伐,全力注意北伐军事,而陈部主力则集中省城及白云山等处,已显露谋叛迹象,粤垣人心,一夕数惊,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六月一日,总理令胡汉民留守韶州大本营,自率卫士回广州,以资镇慑,未料竟发生十六日陈部炮击观音山之变。
&&&&5.叛变经过
&&&&六月十四日,我得工会密报,叶举侦探长黄福生连日积极行动,叶部机关枪队,已密布交通要道。下午二时,我去观音山粤秀楼晋谒总理报告,总理不以为然。下楼时,往吊桥,遇廖仲恺,告以叶举、洪兆麟、李云馥等,调兵遣将,甚为频繁,有一触即发之势。廖故示镇定,但已显露恐惧之色。并对我说:「万不可听信谣言,自相惊扰,妨害大局。」
&&&&十五日,居正、马君武去白云山访叶举,传达总理推诚相与之意,叶举佯允服从。当日下午,秘书长谢持已知陈部密谋,秘书林直勉兼广东电报局长,亦检获陈部密通北政府证据,同时报告总理,恐粤军有不轨行动,宜速离公府,以防反侧,总理拒绝。夜间三时(十六日晨)洪兆麟已率队包围总统府,总理仍坚持不去,经林直勉、林树巍等数人强挽出府。此时各重要街口皆已布满步啃,不能自由通行,总理单身走至财政厅前,恰遇洪部大队,乃杂入队中同行。总理临变镇静异常,从容不迫,洪部以为同事,亦不查问。至永汉马路才脱险至长堤,安抵海珠海军总司令部,与海军总司令温树德等同登楚豫舰,召集各舰长,决意戡乱定难。
&&&&6.营救孙夫人
&&&&当天夜裹,我得到陈部叛变的消息,即偕余妻沈慧莲女士趋往粤秀楼营救总理,虽冲过叛军数条防线,然终被阻,不能进入。天亮后,我打电话给总统府卫队长马湘(系我的族┯牖苹萘N椅剩骸缸芾碓谀枪?」他们说:「已经脱险了!」「夫人呢?」「还在粤秀楼。」我嘱他们二人,务必尽力与敌人周旋,乘隙保护夫人向附近水母湾马伯麟家突围。同时我又电请广州卫戍司令魏邦平,迅速设法营救夫人。十六日下午三时,马湘、黄惠龙护送夫人突围逃去,惠龙中途被冲散,四时,马湘与孙夫人到达马伯麟家。
&&&&我闻讯后,立偕余妻驰往,留余妻随侍孙夫人,我即赴沙面与工部局巡捕长吴有、副巡官姚昌等商洽奔走接应办法。继又返马伯麟家,请孙夫人改着黑色纺绸衫裤,与余妻并肩步行,我作前导,马湘殿后。行至濠畔街十三行杉木栏,孙夫人体力渐感不支,举步维艰,这时突有人呼喊「宋庆龄」者,我急中生智,找到一付肩舆,供夫人乘坐,至沙面西桥闸门,遇有叛军十余人赶来,喝令停止检查,吴有、姚昌正在门闸等侯,立启闸门。我们迅速进入,即刻将闸门关闭,总算化险为夷,又逃出了一关。
&&&&十七日晨,我到岭南大学访钟荣光校长,设法营救孙夫人出险。适孙哲生与美籍顾问努文先生赶来,乃共同商定营救办法,借电船一艘,驶至沙面,由余妻及马湘伴夫人登船,冒枪林弹雨,折返岭南大学,再由我与努文先生一同登船护送夫人至黄埔永丰舰,与总理团聚。
&&&&7.十万悬赏
&&&&我将孙夫人救出后,即集中全力,策动工人,配合戡乱工作。陈炯明鉴于驱逐桂系之役,工人发挥了最大的力量,认为必须将我逮捕,始足小米消弭工人主力。乃悬赏十万元,购线搜缉。七月二日,我正在自来水厂召集穗垣各工会领袖开会,被陈侦悉,秘密照会英、法领事,派遣大批军警,包围自来水厂,将闸门关锁,使人无法逃出。军警直入会议室,余妻沈慧莲躲入门后,其余在场十六人,全部被捕,交吴有、姚昌二人看守。
&&&&吴、姚为我的老友,乘机以余妻补我的空缺,我即从窗口跳出,爬上水塔,至第四层,向下眺望,见军警层层密布,真是插翅难飞。当时抱着杀身成仁的决心,从四十八尺高的水塔上跃下,落在游泳池走廊之旁,仅昏晕片刻,毫发无伤,可称奇迹。清醒后,军警并未赶来,乃跳入游泳池内,游水数码,至岸边,适有泳客所遗空牛奶瓶四只、毛巾两条,即伪装游泳池雇工,以毛巾捆扎奶瓶,携之向水池便门走出。至马路口,被军警发觉,持枪追来,正危急中,恰遇一商店伙友,穿着黑拷绸衣裤,跟我的服装完全一样,带有大批现钞,看到我跑,认为有强盗追来,也落荒而逃。
&&&&军警误认他就是我,乃向之穷追,我则乘机逃入救火局后面厕所,此时忽然阴云密布,风雨大作,雷电交加,如有天助。我乘军警防范稍懈之际,再逃至鲁麟洋行仓库,管理人将我藏于箱内,屏息噤声,达数小时。十点半钟,巡捕果来搜查仓库,幸未发现。至深夜,姚昌跑来慰问,并雇小艇一艘,叫我僵卧艇内,伪装患急症暴卒者,偷渡至白鹅潭,继到花地,即转往黄埔,登永丰舰谒总理,报告广州工人运动的情形与逃亡之经过。本拟即返广州,继续策动工运,总理认为危险太大,坚嘱暂留舰上。当时蒋公中正赴难来粤,日侍总理左右,故得时相过从。未几,局势恶化,海军携贰,必须另辟途径,完成革命大业。乃由蒋公、汪精卫、陈群、黄惠龙、马湘、陈煊、赵植芝与余八人,及数名卫士陪同总理离永丰舰,径赴上海。
&&&&8.霞飞路不欢之宴
&&&&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二日,总理在北京逝世,灵榇暂停于西山碧云寺,并保存总理生前衣物。八月初我随孙哲生先生到达上海,十七日,黄大伟邀宴,并且说纯系为我们洗尘,绝没有外人参加。当天中午我与孙哲生如约到达霞飞路底黄宅。进入客厅,陈炯明、马育航竟赫然在座,始悟此系黄大伟有意之安排,俾使双方言归于好。当时情形甚为尴尬,彼此寒喧后,陈嗫嚅而言:「我一生最遗憾的事,是背叛了中山,而且在其临终时,也没有机会见他最后一面,解释误会,实感衷心难安。」言下不胜伤感。我怫然作色说:「死者已矣,夫复何言?」立即拉着哲生走出,结果不欢而散,饭也没有吃成。我认为这并不是个人的仇恨,而是国家的仇恨,私谊方面尽可通融,而出处大节,分毫不能马虎。
&&&&记得陈炯明叛变后,总理宽大为怀,派吴稚晖、李石曾、汪精卫、白映斗(五台人)到惠州小西湖百花洲劝陈写悔过书,陈态度顽强,坚持不肯。曾几何时,今突然表示忏悔,真是「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平心而论,陈操守尚佳,廉洁自持,其在广东施政,如禁烟、禁赌、民选县长各项,皆颇著成绩,粤人对他的印象良好,亦非偶然。可惜他缺乏中心思想,一朝铸成大错,致百身莫赎。如果他能一心一意拥护总理,则总理视为心膂股肱,畀依之殷,他人岂能望其项背?则定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继承总理衣钵者,舍彼其谁?若然,以后的局面,或将完全改观了。
&&&&-以上《陈炯明叛变的前因后果》,摘录自《马超俊先生访问纪录》(台北:中研院)
&&&&- 附注:马超俊(),广东台山人。曾在旧金山庇利鲁鲁机器造船厂工作,后入日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系,加入同盟会,参加镇南关、黄花冈诸役。武昌首义,曾率华侨敢死队守汉阳兵工厂。后负责全国工运。1924年中国国民党改组,先在上海组孙文主义学会,后赴北京参加「西山会议」。1928年后,历任广东省建设厅、中央党部训练部副部长、立法委员、南京长、国民政府委员。抗战时任社会部副部长、中央党部组织部副部长。胜利后复任南京长,调中央农工部长。赴台后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纪律委员会主任委员。
版权所有:中国黄埔军校网
黄埔站长:王坚 &
网站所有:北京黄埔兴业多元科技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逍遥乎寝卧其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