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群侠传这个笔名被广大武侠迷熟知,那么金庸群侠传先生原本姓什么?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痴迷于武侠小说,尤其是金庸的作品?
到底是哪一点在吸引你们呢? 本人这么多年一直没完整地看完过一部武侠小说,不知其中趣味,想要一探究竟,若真的有那么吸引人,准备从头看一遍。
按投票排序
175 个回答
算我眼拙,在中文的世界里面,论对中文语言的运用能超出金庸者,也算是寥寥无几吧。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半文半白,读来别有风趣,但总归略有凝滞。金庸的行文,文三白七,文笔如滔滔大江奔流直下,又夹杂古意盎然,无论阅读还是朗读,都极有音律美。如果说我的中文写作受谁影响最大,金庸必居其一。自看他小说以来,我在写作中也多用文言文的转接词来使我的句子更加简短有力,富于变化。曾有次改编张爱玲小说《金锁记》,里面要有一场豪门大族分家产的戏份,极为吃重。导演让我写一稿,但颇有些不放心,半夜问我有无信心。我因心中有《天龙八部》杏子林大会一场做腹稿,故表态坚决,桥段和行文都采其神韵,落笔有风,后果然写出来颇为精彩,导演满意开拍。无独有偶,后来又写一个恭亲王奕忻和咸丰帝奕泞为争帝位,在道光驾崩前斗法一段戏份,我也心中有多场金庸武侠小说中经典武林大会的场面结构和文风笔力做铺垫,完成并不费力。金庸的行文在古龙的吝啬极简和梁羽生冗长不堪之间,有长有短。常用白描手段刻画人物,寥寥数笔即呼之欲出,从不长篇大论。另外,可能曾经是职业电影编剧出身有关,金庸刻画人物和场面,多描绘视觉影像而不是心理活动。如写一个人生气,一般写“须发皆张,口中嗬嗬作响”,而不是“他很生气,非常生气”。既然是电影编剧,他深谙视听语言。金庸极为擅长写“偷听戏”和“转述戏”,即不直接描写场面和故事,而是用一人的视角去写,时不时辅之观察着/视点人物的心理活动做“旁观者反应镜头”,最终完成故事描述,其效果非常好。这样的例子多到不计其数,很多时候,观察者的听觉和视觉都处于限制状态,而事件的主事方都不知名姓,多用代称,使观众有极为强烈的“第一现场”的感觉。随便举例子,如《倚天屠龙记》一段:不到半个时辰,那帮私枭已奔出二十余里,好在俞岱岩轻功了得,脚下无声无息,那帮私枭又似有要事在身,贪赶路程,竟不回顾,因此并没发觉。这时已行到海旁,波涛冲击岩石,轰轰之声不绝。正行之间,忽听得领头的一人一声低哨,众人都站定了脚步。领头人低声喝问:“是谁?”黑暗中一个嘶哑的声音说道:“三个水旁的朋友么?”领头那人道:“不错。阁下是谁?”俞岱岩心下嘀咕:“三个水旁的朋友,那是什么?”一转念,登时醒悟:“嗯,那是海沙派。‘海沙派’这三个字都是水旁的。”那嘶哑的声音道:“屠龙刀的事,我劝你们别插手啦。”领头那人一震,道:“尊驾也为屠龙刀而来?”那嗓子嘶哑的人一声冷笑。黑夜中但听他“嘿嘿嘿”几声,却不答话。  俞岱岩只觉他这笑声大是古怪,听在耳中,令人心烦意乱,无法形容的不舒服,似乎十几条巨虫突然在背上搔爬,又似乎吞下了什么吐不掉,呕不出的异物。他心念一动,隐身在海旁的岩石之后,绕到前面,只见一个瘦瘦小小的男子拦在路中。黑暗中瞧不清他的面貌,只见他手中拿着一根拐杖,身上衣服有点点闪光,显是一件锦袍。又听海沙派的领头人说道:“这屠龙刀原是本派镇派之宝,既给宵小盗去,自当索回。”那锦袍客又是“嘿嘿嘿”三声冷笑,仍是大模大样的拦在路中,那领头人身后一人厉声喝道:“快些让开,恶狗拦路,你不是自己找死——”他话声未毕,突然“啊”的一声惨叫,往后便倒。众人一惊,但见黑暗中锦袍上的闪光晃了几晃,拦道恶客已然不见。整个场面描述全是俞岱岩的视点,这个像极电影中的主观视点,实际上描述一个故事可以完全不这么写,但是这么写极富感染力,因为有现场感。纵观金庸的武侠小说,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几乎贯穿始终,正如大家所知,《雪山飞狐》整个都是用这种“代言”的方式写成的。金庸既然能做编剧,必定具有极为深厚的戏剧功底,极擅长“三一律”,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组人物的舞台化戏剧场面。其上场下场、人物调度,都有大师之气。他最能写,也写得最好的的,就是这种舞台化很重的“大戏”,或者“大场面”,即所有关系人物都因为各种关系出现在同一场景之中,虽然可能觉得比较刻意---怎么会这么凑巧?这种经典大场面,如《天龙八部》里面的杏子林大会,乔峰惊天身世巨变一段,当年TVB剧集,这一段落整整花了三集,可称罕见。《倚天屠龙记》王盘山武林大会;《射雕英雄传》密室疗伤;《笑傲江湖》之黑木崖;《连城诀》之雪山决战等等……这些场面,人物繁复,情节曲折。常常将数个恩怨情仇都在一场中交代完成。某个恩怨了结时,除相关人物的活动之外,金庸一般也极力写周遭人物之反应,很类似电影中的“反应镜头”,使得单一情感事件有大场面做背景,有见证者和旁观者,使得其更有一种史诗感和影视作品的“热闹感”!论讲故事,金庸绝对是一流的。通常情况下,金庸的武侠小说都不是直接开场的,主人公都会在不经意的时刻登场,而整个故事大线索也是逐次展开,绝不会一上来就讲主线故事,一览无余。开场的故事极为精彩,你以为是主线,谁知道这不过是一道开胃汤而已!真正有曲径通幽,豁然开朗的感觉啊。《笑傲江湖》的开场,福威镖局腥风血雨,满门灭绝,逃出一个林平之,真的扣人心弦,谁知道,这不过是一个开始!《鹿鼎记》一上来就是明史案,引出一个陈近南……《神雕侠侣》一开场是李莫愁追杀昔日情侣陆家;《射雕英雄传》的开场则是杨铁心郭啸天诛杀金人,完颜洪烈垂涎包惜弱……总之,故事总是先起一极富悬念之高山,好不容易登上高山之后,你看到的却是极目的崇山峻岭,雪峰高原,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真正一个新世界!自己先前以为的高山不过是矮峰一座!总之,金庸的武侠小说乃是近代汉语言文学的翘楚,少年时代不读金庸,可谓损失巨大!
少室山上,少林寺前,萧峰身陷重围,无数武林人士欲杀之而后快,这时候除了段誉、虚竹挺身而出,只有:段正淳低聲向范驊、華赫艮、巴天石諸人道:「這位蕭大俠與我有救命之恩,待會危急之際,咱們衝入人群,助他脫險。」范驊道:「是!」向拔刃相向的數千豪傑瞧了幾眼,說道:「對方人多,不知主公有何妙策?」段正淳搖搖頭,說道:「大丈夫恩怨分明,盡力而為,以死相報。」大理眾士齊聲道:「原當如此!」有木有感到热血澎湃,英气勃发…
高中的时候曾经迷过一阵子武侠,尤其喜欢金庸武侠。当时确实看了蛮多武侠小说的,金古梁的都看了一些,看的第一本是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那时还看到一句对金庸古龙梁羽生的评价,忘了原话,大意是说,梁羽生像文人墨客,古龙是肆意不羁,而金庸则是真正的武侠大家。我比较认同这句评价。因为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里,武侠只是一种形式、一个工具,而每一部小说表达的,除了武侠之外,还有很多很深刻的东西。如果你认真看过一本金庸武侠,你就会发现绝大多数被搬上电影电视荧屏的金庸作品有多么肤浅了。哪怕是口碑还不错的影视作品,但我以为都只拍出了金庸先生作品里的情爱和武学罢了。而原著中更深刻的历史、佛学、美食、政治、哲学、人性......都没表现出来。如果你想看武侠,可以看任何人的。但想看深刻的武侠作品,绝不可错过金庸武侠。
金庸写的书,不仅仅是武侠,武侠是一个载体而已。他教了你做人的道理,从私人的恩怨分明,光明磊落,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能通过自己的写作能力,将这些正能量灌输到笔端,让读者通过二次创作来幻想自己成为男主角,潜移默化的去让人有抱负,有担当,向善,求真。有正能量的作者多,但有金庸笔力的,比较少,偏偏又在武侠书里力透纸背的正能量。而有功底的莫贾陈冯(非冯唐)等,又多是负能量,下三路,满篇都是下身溃烂,删去三千字,玉米棒子或者是伤痕文学,民族悲剧之类让人不喜欢看下去的。更有现代金线的肿胀,肿尼玛啊,写的完全就是下体写作还自诩文豪,看你小说还不如看东京热更爽,现代文学堕落至感官消费还文学,真是文学的悲哀。我觉得在我小时候浩繁的各类读物里,金庸的书几乎是我的思想品德课本。读完金庸小说的,喜欢金庸小说的人,尤其是男人,总不会太坏。
侠义精神植根血脉。三岁时候有一个小姑娘扎着冲天辫目不转睛的看黄飞鸿~八岁多的时候,有个小姑娘穿花裙子抄起一碗水,仰着脖子学令狐冲喝酒。十二岁的时候,小姑娘去亲戚家参加婚礼,抱着一套金庸全集看了三天三夜。十五岁的时候,妹子经过软磨硬泡终于买到了古筝(大误,古筝和古琴不分)二十岁的时候,妹子背着一把剑上华山~二十四的时候,妹子相亲,问每一个相亲对象,你最喜欢的武侠人物是谁?二十五岁的我,看到这个问题,还会忍不住答下的冲动。
文学造诣不高。最近不是很流行一个词儿叫情怀么。不谈文学,只论情怀。嵩山绝顶之上,数千对眼睛,只有一双眼睛才不瞧左岳二人相斗。自始至终,仪琳的眼光从未有片刻离开过令狐冲的身子。这是深情。“我乘着的毛驴一步一步滴滴答答,我带着的倚天暗哑。人们说我爱着杨过大侠,找不到所以在峨眉安家。其实我只是爱山中的烟雾,像十六岁那年绽放的烟花。“这是潇洒。终南山后,活死人墓,神雕侠侣,绝迹江湖。这是传奇。曲洋刘正风合奏一曲笑傲江湖后自绝经脉。这是气度。张无忌与周芷若成亲时,赵敏前来阻止。有人劝赵敏说这是强求不得的,赵敏说我偏要强求。这是倔强。李莫愁作恶多端,最喜之句竟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这是执念。那些都是极好极好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欢。这是心性。骑最快的马,爬最高的山,吃最辣的菜,喝最烈的酒,玩最利的刀,杀最恨的人。这是性感。四个最穷的人却是世上最欢乐的人。喜欢和有趣的人交朋友,比如能倒立着喝酒。这是幽默,也是通透。我想,所谓武侠世界,是一个我们作为普通的平凡人无法触及的理想世界。牛逼的古龙大爷说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们都生活在江湖之中。充斥着爱恨情仇、尔虞我诈、雄心壮志、苟且偷生。有形形色色的人,和形形色色的事。只是武侠世界把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放大了。现实世界是灰色的,没有绝对的好事坏事,好人坏人。而武侠世界中,则是仗剑走天涯的英雄,温柔性感深情的美人。潇洒的更加潇洒,卑鄙的更加卑鄙。武侠小说里的情怀可谓是极致。像一把刀子直直插进胸口,鲜血一下子喷出来。痛快,潇洒,感动。闭上双眼是提着剑和酒壶的英雄,身穿红衣的美人,悬崖竹林,阑珊酒馆。睁开眼接着走在乌烟瘴气的三环路上,周围是骂骂咧咧的司机,行色匆匆的路人,和年轻美女挽着中年大叔。人生不仅有眼前的苟且,更有诗和远方。武侠世界就是我的远方。那里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纵然豺狼遍地,总有水泊梁山~~~~~~~~~~·
我读的第一本武侠小说名字叫《白玉老虎》,古龙晚期的作品。时间过去太久,久到我已经忘记了书中描述了一群什么样的人,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有什么样的恩怨情仇。但我却清晰的记得那是初一的上学期的一堂语文课上,我们胖乎乎却不失和蔼的一个中年语文老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神采飞扬的向我们讲述这堂课的重点、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有哪些词需要我们记住。而我,对这堂课仅有的记忆也只剩下他的唾沫横飞了,因为我的心完全沉浸在《白玉老虎》里。在那个互联网刚刚在大城市起步的年代,我们初中所在的小镇并没有感受到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恩泽。书本的匮乏甚至不足以让我们完整的读完一本武侠,要知道以前武侠小说的发行大都是薄薄的一册然后由若干册组成一部完整的武侠。而我们在小镇的书店里很少能获取到几本完整的武侠小说。有时候越是得不到的越是念念不忘,对于武侠最初的记忆除了课堂上和老师们的斗智斗勇,更多的就是这种求而不得,得而不全的武侠了吧。所幸我并没有放弃阅读的习惯,不管是武侠还是非武侠书,初中的那几年又断断续续的接触到了很多武侠,譬如卧龙生、梁羽生,譬如黄易、上官青云,当然还有金庸。懵懵懂懂中有了武侠的概念,有了对侠的向往。读的第一部金庸武侠是《射雕英雄传》,当然也是不完整的缺册的。靖蓉那完美的爱情、杨康的无耻背叛、郭靖拖雷的兄弟之情、黄岛主的那份潇洒、欧阳锋的阴毒、段智兴的模糊的求不得、洪七公的快活,当然也感叹于王重阳和林朝英没有结局的爱情,华筝的怅然若失。那个时候83版的《射雕英雄传》太深入人心以至于现在看到射雕就想当然的认为郭靖应该就是黄日华那种大智若愚,黄蓉就应该是翁美玲的精灵古怪而忘记了他们本来的模样。后来慢慢的长大,去了县城的高中,就不存在找不到完整武侠小说的困扰了。依旧记得学校对门的一条街上一个叫做“博雅书社”的小书店,书架上堆积了一层又一层的小说。那些武侠巨匠的名字一排排一列列的陈列的书架上,每个周末花上五毛钱就可以如饥似渴的读一下午。在那个网络小说还并不算太盛行的年纪,能读到这些武侠,能塑造自己的价值观,真是谢天谢地。武侠并没有歪曲我的人生成长路线,我学的大都是热血是要有的,戾气要慢慢消磨。兄弟情谊不可少,却不能傻呼呼的无脑冲就是要干这种心态。这些年的成长,除了要感谢我们的父母,武侠小说也伴我们一路走来。而我也在青春期最为躁动的那些年读完了金庸的小说。上了大学,日子轻松快活,闲暇的时间也有很多,却不能如初高中那样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去阅读了。而对武侠小说的阅读也可时有时无了。心想,快活吧反正有大把时光。把时间模块化,去刷刷金庸吧,刷刷天涯的武侠板块,当然还有金庸江湖网。互联网带给我们诸多方便,恰如一夜春风打开我的心门,原来竟然有那么多全国各地的朋友们也和我一样在读武侠,在读金庸。看他们写文、看他们填词、看他们做各种各样的活动。虽然现在的金庸吧对我来说已近乎人去楼空,但永不可能擦出我内心对此处的若干记忆。互联网让我了解到关于金庸关于武侠原来还有更大的世界。再后来,毕业了。拿出很早以前注册的知乎账号刷来刷去,看涨工资看孔鲤看武侠话题看金庸话题看天龙八部话题下的精彩的回答,虽然看不出新鲜感但却能感受到他们的那份认真,不管是对武侠还是对金庸,更重要的是对生活对他们自己。我想每个人都要认真对待自己吧。前些日子和父亲聊天,他问我最近又看《笑傲江湖》没,我以为他讲的是新版电视剧《笑傲江湖》,并没有贬低新版电视剧的意思,只是我没有了解的东西我不会去乱作评价。我的回答是没有。他说只用剑不用内力的话杨过和令狐冲谁比较厉害。然而,我竟无言以对。父亲也是有些老顽童的性格,他说道《笑傲江湖》最精彩的地方不是五岳并派、不是攻打黑木崖而是只要有桃谷六仙存在的地方就会有精彩事件发生。对此,我也深以为然。看看我和老顽童的对话:断断续续陈述了那么多,那么我到底为什么喜欢武侠喜欢金庸武侠呢?从初中的懵懂对侠的向往,到高中时仗剑天涯鲜衣怒马的不切实际的想象,到大学时分析武侠将绝世武功、恩怨情仇、历史背景、民族文化融为一炉的成长。一直到现在回答这个问题,真的想不出为什么会喜欢武侠喜欢金庸。或许仅仅是能给我带来快乐和思考吧。
老金在书里曾经写过这么一段——琴音似止未止之际,却有一二下极低极细的箫声在琴音旁响了起来。回旋婉转,箫声渐响,恰似吹箫人一面吹,一面慢慢走近,箫声清丽,忽高忽低,忽轻忽响,低到极处之际,几个盘旋之后,又再低沉下去,虽极低极细,每个音节仍清晰可闻。渐渐低音中偶有珠玉跳跃,清脆短促,此伏彼起,繁音渐增,先如鸣泉飞溅,继而如群卉争艳,花团锦簇,更夹着间关鸟语,彼鸣我和,渐渐的百鸟离去,春残花落,但闻雨声萧萧,一片凄凉肃杀之象,细雨绵绵,若有若无,终于万籁俱寂。箫声停顿良久,众人这才如梦初醒。这段描写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而且,一直觉得这段描述其实恰恰就像我看金庸小说时的感受。进入老金笔下的世界时,一开始平平无奇,渐行渐近,有起伏波动的情节出现,逐渐扣人心弦,到达高潮,在这里忽然来了一个转折,原来之前不过是个引子,然后从高峰陡然跌下,进入缓和的铺垫期,渐渐地,情节再度展开,人越来越多,事情一件接着一件,风起云涌,此起彼伏,错综繁杂,一条一条线纵横交错,最后所有线归拢到一处,所有人聚首到一起,矛盾集中爆发,呈现出一个绚烂精彩的大场面,然后,万事皆息,归于沉寂……又像放烟花。一个弹子冲天而起,一开始在夜空里只有一道不起眼的火光,继而火光末端爆发出一大团火花,你以为这团火花已经很好看了,可是,这团火花会在渐渐熄灭时陡然间绽放出更大、更明亮的一团焰火,在这基础上每一丝每一缕每一颗微粒还会进一步爆发……最后,这颗最初平平无奇的弹子会变成占满半片天空、让人心动神摇、目眩神驰的巨大烟花,绚烂又震撼,然后次第消失在夜空中,徒留下令人追忆的神往和无限惆怅……这就是老金的武侠给我的印象。如果要问吸引力,这种震撼,不需要多说了。
一个大叔的金庸情怀一、有一个作家,在我有限的阅读时光里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阅读他的作品,总是在不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清晨宿舍里,顶着室友叫骂的压力,独霸厕所马桶的时候;严肃课堂上,向课桌下偷瞄的时候;夜晚熄灯之后,打着电筒窝在被窝里的时候,……我都在读他的小说。甚至在很年轻的时候,我就曾经幻想:要成为一个像他那样的作家,仗剑走天涯,妙手出文章。答案很明显,这个作家是金庸。二、事实上,第一次读金庸比我的第一次早恋还要早上很多年,那个时候家庭条件不好,彩电、音响、小霸王学习机这些奢侈品是没有的,每天,除了和小伙伴们没头没脑的闯出闯进之外,最期待的就是下午,爷爷午睡完之后,坐在已经破旧的沙发上,给奶奶说书。说书的内容自然是武侠小说里的情节,什么练霓裳为了卓一航一夜白发,血洗武当派;楚留香、胡铁花、姬冰雁三个小伙伴深入大漠决战石观音等等。这个时候,我和妹妹总喜欢搬个小板凳在一边旁听。爷爷说的最多的,当然还是金庸小说,他的记忆力极好,对书中的那些故事和人物记得一字不漏,讲到激动处还会加上自己的一些评论。印象最深的是:爷爷讲到“五大派决战光明顶”这段《倚天屠龙记》里的情节时,我太震撼了,我想这世界上除了学校和家之外居然还有一个叫江湖的地方,在语文和数学课本之外居然还有一个叫武侠小说的东西,在打人和被人打之上还有一种叫行侠仗义的牛X行为。我整日想,没日没夜的想要搞清楚这里面的究竟,于是,头脑一热,开始了我漫长的武侠小说阅读生涯。那个时候,武侠小说和游戏机厅,香港三级片一样,被认为是社会毒瘤一般的存在,所以,我们这些年轻人,也自然像爱游戏机和三级片一样,对武侠小说投以了狂热的爱。爷爷的武侠小说用一个大大的木头柜子锁得严严实实,严禁12岁以下的孙子辈阅读,稍大一些的孙子也必须是在学校放假时,才被允许借阅,后来我和哥哥实在抵不住诱惑,用大榔头撬开柜子,偷了一部《笑傲江湖》。两人跑到外面看了一下午。后来的结果是可以预料的,我们像书中的令狐冲和陆大有一样,被狠批了一顿,还好家的附近没有思过崖,不用面壁。三、到了大学以后,终于可以系统的研究“金学”,隔壁的小伙伴都在大口啃着《宏观经济学》、《曼昆经济学》,而我却怀揣着百倍的热情,在金庸的世界里越走越远:黄蓉给洪七公做的御厨房的菜式叫“玉笛谁家听落梅”和“好逑汤”;令狐冲用来引诱江南四友的分别是《广陵散》、《呕血谱》、《率意帖》、《溪山行旅图》;胡青牛给张无忌写的那记救命药方是当归、、生地、、防风五味药,以为引……那个时候的我,对这些如数家珍,比对隔壁班有多少漂亮女生还要清楚,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当时对金庸的爱实在是太狂热,太偏激了,但转念一想,不狂热、不偏激的,肯定不是真爱。为什么那个时候这么狂热的迷上了金庸,想来想去,大约是喜欢上了他书中那个敢爱敢恨、喊打喊杀的江湖,让自己体内压藏已久的荷尔蒙找到了宣泄的管道,那个时候做人的价值观就是:做像杨过一样痴情、令狐冲一样潇洒,乔峰一样酒量大,韦小宝一样逗女孩子喜欢的人。事实上,直到大学毕业,除了一顿能喝半斤酒之外,我什么都没做到。四、最近这些年却极少看金庸了,一方面因为俗事繁多,另一方面又因为渐渐觉得周围的世界和金庸书中的那个江湖隔得实在太远。现实终归是现实,熊孩子也会长大成人,身上多余的荷尔蒙用不着金庸出马,也会被这个纷繁缠绕的社会透支殆尽。虽然金庸读得少,好在最近网上各种解读金庸的人才越来越多,有个叫“六神磊磊”的,常用金庸作品中的一些段子来打趣当今的一些社会问题,诸如把“怀念张万年、还是怀念姚贝娜”引申到“怀念程灵素,怀念纪念王重阳”的,从汪峰和章子怡的世纪求婚延伸到公孙止和李莫愁的爱情。看到这些类比,着实为这个家伙深厚的金学功底而折服。看了六神磊磊的这些怪异文章之后,好像有种什么东西在背后推着我走一样,迫使我也开始用陷入用金庸来思考的模式。于是,我又开始在金庸的世界里转来转去,看着那些熟悉的情节和人物,我反复问自己:金庸之于我,到底意味着什么。说起意义,这个话题估计就刹不住车了,但也可以说得很简单:一种情怀。昔日读金庸,眼中只见的是刀光剑影,绝技秘籍,毕竟那个时候我只有17、18岁,如今我已经到而立之年,再回过头来看那些曾经腥风血雨的江湖,映入我眼中的竟然更多是一些情怀。这种情怀是为国为民的英雄本色,《天龙八部》中,慕容博权萧峰一起攻打大宋,萧峰断然拒绝,“你可曾见过边关之上,宋辽相互残杀的惨状,可曾见过宋人辽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情景……我对大辽尽忠,是在保土安民,而不是为了一己荣华富贵,而杀人取地,建功立业”这样的回答,让人对金庸笔下的这种家国情怀无限神往。这种情怀是对爱情的含蓄和坚守,《倚天屠龙记》中,灭绝师太告诉周芷若,创派祖师郭襄女侠的徒儿叫风陵师太,起初不以为意,细细想来,却泛起一阵无奈的苦涩,风陵的由来,不正是郭襄初遇杨过的那个雪夜的风陵渡口吗?这种情怀是对传统的憧憬和热爱,《神雕侠侣》中,书房大家朱子柳将书法融入“一阳指”中,酣畅淋漓的写下《碑》、《自言帖》、《褒斜道石刻》三篇碑帖,大破蒙古霍都王子,现在想来,不再痛快于邪不压正的快意恩仇,而更多的是羡艳将书法融入武术中的那种任性和潇洒。五、今年是金庸创作生涯60载,而我的金庸情怀也持续了20余年。我没法知道,这份属于金庸的情怀能够持续多久,正如我不知道自己的生命能持续多久一样。但我知道,不论多久,只要时刻怀揣一颗坚不可摧的本心,一种对爱情的执著憧憬,一份对传统的敬畏和仰视。金庸笔下的那个江湖就不会离我们太远。因为这个充满情怀的江湖——永远值得我们热爱。(完)
性别:女去年单位搞“中国梦”演讲比赛,我开篇就说:人说每个女孩子从小就做公主梦,无不幻想有个白马王子能对自己一见钟情。我偏偏从小的幻想就是能够行侠仗义、仗剑江湖。1. 先让我抒发一下我对武侠的热爱之情从小就喜欢武侠,武侠小说,武侠电视剧,功夫片,简直不能再爱,做的就是武侠梦。小学有段时间,某电视台每天下午5点半,会有一档节目叫《武之舞》,专放中国武侠片、功夫片。一到时间,我就凑到电视机面前目不转睛的看,厕所都舍不得上。这档节目的主题曲,至今十多年过去了,仍念念不忘,贴歌词:中华武魂轻裘长剑
烈马狂歌忠胆义胆
壮山河好一个风云来去的江湖客敢与帝王平起平坐柔情那铁骨
千金一诺生前身后起烟波好一个富贵如云你奈我何剑光闪处如泣如歌一腔血
流不尽英雄本色两只脚
踏破了大漠长河三声叹 叹 叹 只为家园故国四方人传诵着浩气长歌这歌词诠释了我对武侠热爱的原因:1. 自由、豪情、来去如风2. 以正义的名义以暴制暴3. 重情重义、肝胆相照4. 侠之大者
为国为民5. 他们都很帅!还可以在天上飞!(怎一个爽字了得!)这首主题曲配的武侠电影剪辑,很多镜头,至今不忘:陈近南踏着飞刀上房檐的潇洒身姿(是陈近南吧,忘了)张翠山为保守谢逊的秘密,自断经脉,鲜血喷涌而出的悲情邱莫言和金镶玉持剑跳下沙丘的利落李沧海和巫行云携手弹琴的旖旎黄飞鸿领着一帮弟子在夕阳下练拳的热血沸腾(这一切都是那么令人神往!)可惜原版视频已经找不到了,倒是找到个网友凭记忆重新剪辑整理的,与原版有出入:原版“柔情铁骨 千金一诺”那句的剪辑,是王祖贤在《青蛇》里的片段,流光溢彩的光影闪过她的清俊的脸庞,使得神色变幻莫测、阴晴不定,从此她的幽怨的相貌和飘逸的气质,在我心里不可忘,但是这个上面那个整理版视频里没有:2. 喜欢金庸,当然是从李若彤的《神雕侠侣》开始永远记得孙婆婆被全真教打成重伤时,小龙女一袭白衣,从天而降的身姿,飘逸而轻灵。落地时,冷冷扫过全真教一干道士,那眼神,以及清冷寒峻的声音,不敢回味,生怕回不过神,错过了之后的情节。直到几年后,看了金庸的原著,里面对小龙女眼神和声音的描写,瞬间呆怔:澄如秋水、寒似玄冰;清冷寒峻、如击玉罄。才开始好好回想李若彤那样的眼神和声音,看小说不怕错过情节,真好。以及洪凌波闯入古墓,正值小龙女带伤卧床,缓缓转过身,那虚弱的脸庞,气若游丝的声音,以及仍然清凉冷峻的眼神,脑子里的声音和洪凌波的波动重合在一起:世间竟有如此绝色的美人!《神雕侠侣》是我看的第一部金庸小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喜欢金庸的原因,曾在这个问题下有作答,不多说了:(说个题外话,当年看白娘子,我会去亲电视机,但是小龙女,我都不敢亲。真想不通甄志丙(尹志平)怎么下得了手。。。)
今古还是金古?——当肤浅的我遇到武侠我人生第一本武侠杂志,被初中校长没收了。那是初一的开学典礼,校长灌了多少鸡汤我早已忘记。我只记得我捧着从大方的同桌处借来的一本花花绿绿的册子,在一个全新的世界里迷失了自己,更浑然不觉从背后忽然袭来的大手。我的母校当地闻名,名在校律严苛。一击得手的教学主任,将我一并拎上主席台,向全校师生奉献了一堂声色俱茂的思想教育课。末了,眼看我不吭声,意犹未尽的他将注意力转向手中的书,齿缝中飘出的字眼我至今铭记:“集会时间看武侠也就罢了,居然还是些杂牌杂志!你给我记住,除了金庸和古龙,中国就没有任何真正的武侠!”不出意外,我自此在学校的武侠圈里成为了红人。用一顿加双份鸡腿的午餐换得了一大群热爱武侠的同门;现在想起来,这买卖怎么看也稳赚不赔。至于我下一次站上主席台,同一位教学主任在给我颁奖后又单独送我一套五成新的《雪山飞狐》并谆谆教导我“要走正道”,则都是后话,不提也罢。当然,那本杂志叫做《今古传奇武侠版》。对了,我看的第一篇武侠小说,正是那天离我而去的那本杂志上连载的——大漠荒颜。那是武侠最黄金的时代,也是我最疯狂的年华。我用几乎每一天的晚饭钱,换得每一个晚自习的如痴如醉;我用接下来的数年,看遍市面上能找到的所有“杂牌”武侠。伴随身高体重的飙升,我逐渐成为母校武侠圈的分量级人物;我也有了愿意听我天南地北鬼扯装逼的铁粉,可永远有更多的人愈发讨厌我。他们觉得我看的东西太低级。“什么?你敢看步非烟?造反派的毒瘤,你不想混了?”“玻璃心才看沧月呢!面巾纸快用完了吧,要我送你一包吗?”“你们些搓比还看昆仑?不知道这都是吃金庸老人家剩下的残羹吗?”“树下野狐?那是谁?玄幻?糟粕!”“黄易的书你敢带到学校来?流氓!我要告老师!”“一锅煮你全家!变态!我要告校长!”中国人展示自尊的方式总是如此奇怪,他们永远通过贬低他人的方式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并以此展示自己的卓绝。遗憾的是,那时的我还看不透。在这样铺天盖地的质疑声中,又脆弱又敏感又死要面子的我偷偷借来父亲的金庸作品全集和古龙作品集,并用一整个暑假的时间一本本地啃个精光。之后,我终于也可以在三五小聚时,翘着小辫子高傲地一撇嘴:你们这些没看过金古的渣渣,哪来评头论足的资格!后来,我逐渐长大了。我不再看重他人无端的评价,我开始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我开始问自己一个一直以来就很想问的问题:我看武侠,为什么就不能不看金庸和古龙呢?我不是在看武侠史,也不是在做阅读理解——我是在看小说啊!我不需要知道谁是开山鼻祖,谁是流派巨擘;我也不需要知道谁首创高端写法,谁打破传统桎梏;我甚至不需要区分写实或魔幻,穿越或架空,武侠或玄幻或奇幻或其他——能引起我的共鸣和卷入,难道还不够作为我选择和喜欢一本小说的唯一标准吗?我从未觉得金庸和古龙的书有何不好,可我就是从中找不到我想要的共鸣,这也不行吗?或许和大多数人不同,我的武侠世界,没有天龙八部或神雕侠侣,也没有护花铃或萧十一郎。有的,是一些其他的人,其他的事,其他的情节,其他的梦想,其他的江湖纷争,其他的流言蜚语。可他们,依然有着同样的坎坷,同样的梦想,同样的生离死别,同样的家国抉择,同样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同样的杯酒诉愁人断肠。他们留在我青涩回忆里最深的地方。离望崖前,替女上阵的莫敛锋为行破解死局的最后一着从容赴死,是亲情;高朋楼上,挡在劫中挚友身前的边荒集第一风媒的脆弱却笔直的脊梁,是义气;西海崖边,落日辉映下九尾狐脸上的情愫和迷惘,是厮守;小禽村口,频频回首却终究幽叹沉默的西昆仑耳畔吹过的山风,是承诺;药师谷畔,树下对酌的两位王者的苍白脸颊和孤独身影,是思念;南宫府里,怀揣失而复得家族地契的骆文佳脸上遮掩不住的激动,是责任;金玉堂前,那曲直震鸳瓦却悲从中来的长相思,是失去;中军帐内,楚帅最终垂下的攫住百辟刀的手和八方飘来的五德营齐唱的国之殇,是悲壮。或许他们从未寓意深远,或许他们经不住阅读题大师们的反复推敲。他们只是无声却从容地,走过我青涩而灿烂青春里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给予我最安静,最纯粹的力量。我是个肤浅的武侠迷。我不看金庸古龙,也不看梁羽生温瑞安。我从《今古传奇武侠版》开始,一步步走入武侠的殿堂。我的武侠世界里,有许多和别人不一样的英雄。我爱它的每一个点滴,每一个发迹与消亡。他们让我挂念,让我成长。他们,才是我的武侠。
武侠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与格体,任何其他小说的元素都可以融进武侠。小说的本质是不变的。很多从不看武侠的人以为看武侠可能就是图个爽,他们想当然地认为里面的主角要什么有什么。这确实是武侠吸引人的一方面。但这只是比较适合代入型很强的读者。 在古龙的武侠世界里,一个对历史、对官场文化毫无兴致的作者却透着无比悲悯的情怀写了那些张扬着顽强生命力的个体。这些个体往往做不了自己喜欢做的事,不能爱自己所爱的人。越往古龙的后期小说,人物所处的环境更是简单粗暴,《边城浪子》直接将场景拉到一片神秘辽阔的荒原之中,《欢乐英雄》的故事甚至发生在一个无名小镇。从此人物更加平凡,连人性也变得原始简单,有种电影杀死比尔的感觉。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纵使有些个体生命太短暂,但他们发出的光却可以流星般照耀永恒。我认为这才是真正吸引读者并深入读者的地方。
江湖事江湖了,江湖儿女快意恩仇,岂不快哉。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武侠里的人物大部分脱离了生存的需求,刻意追求一些更高的东西,这是大部分现实中的人做不到的。
读金庸的书荡气回肠酣畅淋漓,回味无穷!楼上说每个男生都有一个武侠梦,女生也有一个武侠梦好不好~其中最最欣赏的是胡一刀夫妇,不解释~
70-80的那个年代,没有现在种类繁杂的娱乐方式。武侠小说就成了当时大多数可以接受的娱乐。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侠者江湖梦,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惩恶扬善,小人物的奋斗史,这就是武侠小说会被称为成年人的童话的原因,也是吸引我的原因 。
70后80后就是看武侠长大的。这是整整一代人的记忆。我是70后,我的青春期就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言情,一个是武侠。言情就是琼瑶阿姨。武侠就是梁金古。那时候还没有温呢。当时流行的就是这个。后来才有了港台音乐,四大天王什么的。
酒醒世路茫然,一醉不知方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个武侠梦。我看到那个夕阳下的少年,削木为剑,别挎腰间,眉头正气,眼射怒光。那是我呵,学着荧幕里的英侠,快意恩仇,仗剑天涯,只愿斩尽天下不平事,更期抱得心爱美人归。红尘笑,江湖路上谁逍遥。现实郁情愁闷事,武侠惬意笑傲之。这不是幻想,这是我的梦。好男儿,一朝英雄拔剑起;战再即,又是苍生十年劫。江湖萧杀,英雄咫尺天涯,夕阳下一人一马,自古道,情义无价,一种精神叫做侠。刀起剑拔,恩怨纷纷落下。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行侠仗义。多希望自己身怀绝世武功,做个杨过一样劫富济贫的神雕侠,或是靖哥哥一般抗侵御敌的郭大侠。无论做个小侠还是大侠,都将会是人们心中的大英雄。这也是我的梦。“有些情入苦难回绵,窗间月夕夕成玦。有些仇心藏却无言,腹化风雪为刀剑”。秋风落叶愁满楼,儿女情长谁捉弄。我也羡慕那些武侠里的神仙眷侣。便如杨过小龙女般的十六年的情深意浓,便如萧峰阿朱般的牧羊放马的郎情妾意,便如令狐冲任盈盈般的琴瑟在御的笑傲江湖,便如郭靖黄蓉般的不离不弃的相濡以沫。这也是我的爱情我的梦。然而我们都已长大,经风历雨,岁月蹉跎,没有刀光剑影过一生,只有茶米油盐世俗人。多少的年轻岁月也耗尽,多少的青春年华也流经,我那年少轻狂的梦啊,我那浪漫真切的情啊,都被世事残酷的摆弄,幻灭成影皆成空。我喜欢王小波《黄金时代》里的一段话:“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青春不再,年轻不能重来,虽然没能成为一个快意人生的侠客,却从未嘲笑过我那年少时的武侠梦。我喝过最美的酒,走过最美的桥,看过最美的风景,在最美的年华里爱过最美的你,这已经足够了,不是吗?看淡恩怨情仇一场梦,也知功名权利转眼都成空 。可是我们还是要有梦,现实再残酷,未来不美好,只要怀着一颗侠客的心,行走于现实的江湖,岂不是更为洒脱?世间已无武侠,但留侠义照肝胆。(完)笑红尘陈淑桦红尘多可笑痴情最无聊 目空一切也好 此生未了心却已无所扰 只想换得半世逍遥 醒时对人笑梦中全忘掉 叹天黑得太早 来生难料爱恨一笔勾销 对酒当歌我只愿开心到老 风再冷不想逃 花再美也不想要 任我飘摇 天越高心越小不问因果有多少 独自醉倒 今天哭明天笑不求有人能明了 一身骄傲 歌在唱舞在跳 长夜漫漫不觉晓 将快乐寻找
其实我觉得每个人在内心都幻想自己有一个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人生,而武侠小说正是满足了这一内部需求,看武侠的时候太有代入感了,既有快意江湖,亦有儿女情长,岂不快哉。
我感谢了 老师的回答,但我不完全赞同。其实若论文学性,未必只有金庸一家可以有。不过是金庸对您而言,影响较大。我只说说为什么部分人会不喜欢金庸。首先我是个金迷,从初一那年的夏天,《射雕英雄传》开篇,从此不可自拔(居然是老妈给推荐的射雕,我得谢谢她)。初三时已看完全部十四本小说(感谢那时候的出租书店)。初四即便迎接中考,依然以一天一本的速度,一年里又滤了一遍。高中大学工作以后又滤了N遍在此不表我在高中时习惯去学校后院的夜市摊上买盗版书,10块钱一套(那时候10块钱很贵了,一个礼拜的晚饭钱)《笑傲江湖》,而且那时候除了金庸,古龙黄易温瑞安的也都会买。当时有几个哥们跟我一起买书,他们不理解,武侠小说就那么好看么?A尝试着拿走了一本《射雕》开始看从此沦陷,也进入了一天一本书的阅读速度。《神雕》《倚天》《鹿鼎记》乃至于最后比我还疯狂一些。B君摸走了一本别的书看,看了几章就还给我,依旧表示不理解:这种书好看在哪儿?这么假。所以关键地方就在这里——很假。很多人不能够理解,乔峰如何用“龙爪手”凌空抓取物件(这是隔空取物的魔法好么),段誉怎么可能利用内力将酒从指甲缝里逼出(生物老师会疯的好么),黄药师的碧海潮生曲居然会让欧阳克在内的一群人疯疯癫癫,张无忌的乾坤大挪移简直BUG一般的存在,射雕初期牛逼哄哄的彭连虎,灵智上人等等(王府显功夫初看时已经觉得很神奇了)到了后期简直是砍瓜切菜般被四大高手打得鸡飞狗跳。中国武术若有小说中一半的造诣,义和团焉能干不过八国联军!他们不能够接受这种假,每次看到都会出戏,都会觉得这个硬伤不能忍,这个生物学没法解释,这个物理学没法解释。凭什么一个癞蛤蟆就能让人一辈子不中毒,凭什么一个蛇胆平增十年功力(这个我夸张了勿怪)。很多人接触金庸都是从第二版开始的,已经删除了太多的超现实描写,但以上的场景依旧比比皆是。对于很多相对严谨的人来讲,每一处情节都是咯得心里难受的小石头。更别说,当时翻拍的各种武侠剧,乔峰一出手就是一道冲击波,一招亢龙有悔飞沙走石天崩地裂。段誉随身带着激光炮,左脚踏右脚循环交替上升的轻功更加加重了这种不真实感与不科学感。偏偏金永德小说历史感厚重,代入感极强,让人在神话和真实的世界中不断地交替,对于某些人来讲就会不断地出戏。如果他不能接受这个世界设定,那么哪怕金老文笔再好,对读者而言,也是无法读下去的,更遑论金庸小说最精华的地方——环环相扣首尾呼应的故事线。如果金庸一开始就写降龙十八掌是一道气功波,乾坤大挪移可以千重影分身,龙象般若功可以化身绿巨人,也许他们还能接受。所以我向人推荐金庸时,一般从《射雕》《飞狐外传》《书剑恩仇录》等”低魔“小说入手,如果他能接受这些设定,那么会很自然的开始理解《天龙八部》这类”高魔“小说。那么欣赏金庸的文笔,以及讲故事的能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读武侠,说真的,还是越早越好,初高中阶段为佳。对一个世界充满好奇和想象,当一个人的世界没有不可能,他对武侠的接受能力会更强。PS.1.即便金古小说翻烂如我,还是对温瑞安的武侠中的武功吐槽不能……2.现代人消遣的方式更多,各种设定更加奇葩的网文泛滥,但依然有很多人无法接受架构更加严谨的金庸。这类人不多深究。3.至于文学性和讲故事能力,这个见仁见智。比如楼上有人就说金庸写文稍嫌啰嗦,节奏感也没那么强,后者在《书剑恩仇录》尤甚。我个人也不是很觉得仪琳在讲诉与令狐大哥的艳遇是可以一丝一毫细节都可以说的那么清楚,甚至腔调都能学的出来(我就不吐槽她记台词的功力了)是个很科学的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庸群侠传5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