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三国战记诸葛亮出招如果出秦岭奇兵会如何

小评诸葛亮五次北伐兼谈为何弃魏延的子午道战略(下)
评述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蜀汉建兴十一年,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了《后出师表》,此表完全就是用忆苦思甜言辞来鼓动继续战争,说白了就是一个战争动员告示,几乎没有前《出师表》那种内政“亲贤臣,远小人”内政劝谏,有许多人表示这可能是后人的伪作,所以没有收录到《三国志》里,而笔者认为这很有可能是诸葛亮写的,之所以军事意图很强,是由于这位老臣已渐渐老去,他感到自己的时日不多。必须赶在他临终前替蜀汉某一个出路,从诸葛亮的角度而言最好的方法就是再一次北伐,实践他开疆拓土的可能性,该说的已都说了。在第四次北伐战争结束后的两年时间里,诸葛亮一直都为伐魏而做着准备着。建兴十年,他在黄沙镇(今陕西勉县以东)开展“休士劝农”,制作木牛、流马(人力四轮车),教兵讲武。并在斜谷(褒斜谷)建立邸阁。建兴十一年冬,诸葛亮大量屯集粮草于斜谷口,估计能支撑数万大军三个多月。这一次诸葛亮做大量后勤准备,出兵前,还与吴国相约攻魏作为策应。
建兴二年春二月,诸葛亮开始入斜谷,以流马运载粮草,之所以选择由斜谷作为出兵方向,可能是因为此谷道直线距离比较短,且魏军在谷口尚未建筑关口。不过由于斜谷本身就很难走,曹操曾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而且蜀军带有大量的辎重,诸葛亮的行军速度较为缓慢,直到四月才出谷。诸葛亮大军兵至郿县,屯兵郿县以西的武功(武功水即斜谷水)的五丈原(陕西宝鸡县以东),而司马懿早就得到消息。率大军进驻渭水南岸,背水为阵,与五丈原的诸葛亮相对峙。蜀军从秦岭谷道运送兵力和粮草辎重,行军两个多月,魏军不可能不事先得到消息,足可见当年孙资劝魏明帝以逸待劳的功效还是有的,而魏军对秦岭谷道的军事侦察也没有懈怠。这一次诸葛亮想要坚决打持久战了,每一次北伐都是要粮草拉了后腿,使得自己志愿无法达到,所以这次军粮如果不济,诸葛亮干脆可要在魏国的境内屯兵了。
此时的魏将还是司马懿,依旧是那个谨慎的司马懿,《晋书.宣帝本纪》记载:他看到诸葛亮的布军就曾得意的说:“亮若出武功,依山而东(剑指长安),城可为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矣(只需防守)。”司马懿这样自言自语有炫耀其未卜先知之嫌,其实只有明眼人都该想得到,诸葛亮与司马懿两军对峙之时,若诸葛亮依东攻向长安,且不说当初一个陈仓小城,诸葛亮打了二十多天,粮草快耗尽都攻不下,更别提长安这所大城了。另外诸葛亮若是这么做,那你司马懿岂能是一个木头人,难道他不懂趁机断蜀军粮道,派兵掐断蜀军后路之事,只怕那时蜀军连回都回不去了。两军就这样对峙着,诸葛亮难道毫无作为?不,他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了陇右方向。渭水北岸的北原,恰恰是连接陇右与关中的道路,如果能夺得无疑掐断了陇右与关中的联系。可惜是诸葛亮他想得太晚了。魏将郭淮也正巧在魏营对司马懿说:“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动民夷,此非国之利也。”起初,诸将讨论的时候,有许多人对郭淮的意见不以为然,以为诸葛亮图的就是关中,不会做出图陇的事。但司马懿却很相信郭淮的建议,采取了他的建议,在蜀军未动之前就夺下了北原,在那里挖堑壕和垒营,还没把防御工事修完,蜀军就杀过来了,郭淮逆而击之,反把蜀军击退了,保证了陇道的畅通。我想那时诸葛亮大概会气得咬牙吧,郭淮此次可算大显神威一把,这是与蜀军常年斗争慢慢琢磨出来的,以前魏军苦受诸葛亮疑兵之累,被设伏了好几次,疑心病就强了起来,郭淮的“经验值”成就了他的判断。很多人都没想到诸葛亮会图北原,而他想到了。几天后,诸葛亮又想出了一招,调兵渡渭水而向西,盛兵西行,把戏作足了,直指魏军的西围(是指魏军营名而不是地名)。可郭淮又一次识破了诸葛亮的意图,这不过是诸葛亮声东击西之略,而他夺的却是魏军的军事据点阳遂(推测是在渭水南岸)。《魏书》上载:“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而不得上。”“独以为”则表示他或许唯一一个洞悉诸葛亮计谋的人。与前面的“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相呼应。足可表明郭淮在此战中大有长进。而《晋书.宣帝本纪》却把郭淮的能力完全挤掉,司马懿把阳遂作为一个引诱诸葛亮为饵,而诸葛亮不为所动,司马懿判断诸葛亮夺的是北原,就“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而在我个人眼里,我更相信陈寿的《三国志》。陈寿虽出于蜀人,入士于晋朝,但他对史料编写是相对客观些的,即使其父亲因触犯法律而被诸葛亮治于髡刑(剃光头发)。而《晋书》作为传统史书,对皇帝形象拔高,这也是各朝修史的通病。第五次北伐诸葛亮无疑是败了,但功劳到底是属于司马懿还是郭淮本身在出彩,我对此有所保留,我个人偏向于郭淮的作用更大,因为他常年镇守雍州,与诸葛亮的蜀军斗争经验颇为丰富,他能洞悉诸葛亮之意图是有其合理性,不是陈寿凌空添加的。况且《晋书》为了强化司马懿的形象,而省略了诸葛亮诱其出兵,司马懿不为所动的情节,这只是为了不让后人感到司马懿有怯战印象。
诸葛亮在进攻遂阳失败,退守五丈原后,就开始开垦屯田了,蜀国的士兵由于良好军纪的约束,与渭水河畔的农民混杂在一起劳动,老百姓安居乐业,彼此相安无事。诸葛亮想再次寻找战机,逼司马懿出战而破之,不惜派人向司马懿送去战书的同时还送了一巾帼妇人之饰,以嘲笑司马懿像个女人样的胆小。此时很有意思,《魏氏春秋》载:“宣王将出战,辛毗杖节奉召,勒宣王及军吏以下,乃止。”这个“及军吏以下”足以表明声言出战的并不是只有司马懿一人,而是很多人。其实这司马懿与辛毗唱的一场双簧计而已。魏军出兵之时,魏明帝早已指出了战略调调:“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掳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从这可看出,魏国对待诸葛亮只是用一个拖字诀,唯一开打的时机则是在蜀军无粮退军之时,大概魏明帝并没有尝过,诸葛亮撤退设伏的本事。于是魏明帝派了辛毗持杖节作为监军,以贯彻此战略的执行。
辛毗杖节阻止诸将出兵的是这件事传到了蜀营,姜维谓亮曰:“辛佐治杖节而到,贼不复出矣。”诸葛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军在,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诸葛亮说得不错,若是司马懿真的想战,又岂能不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君命所制,并不是不能决定的,魏明帝要魏军固守营垒,可司马懿不也在郭淮建议下夺了北原挫败诸葛亮了么。司马懿借用辛毗之手,阻止了众将建议出战的牢骚。司马懿虽为魏明帝仰仗重臣,但征蜀事宜历来是曹真掌握,曹真不在,旧部的势力还在,像张郃那样心里有点瞧不起司马懿的人说不定大有人在。以至于司马懿有时不能独断,而辛毗的帮忙至少让司马懿的耳根清净了许多。五月,吴国开始行动,策应诸葛亮行动进攻江淮。七月,魏明帝御驾亲征,孙权进攻新城无果,只好撤兵。江东战事一稳,魏明帝大乐:“孙权跑了,诸葛亮定吓破胆,司马懿来对付他,我无忧矣。”
诸葛亮派人去下战书又送妇人服饰,无意中让司马懿得知蜀国一个重要的情况,就是诸葛亮的身体状况。当得知诸葛亮军中大小事务“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时,司马懿大笑:“诸葛亮将要死了。”这个使者几乎完全没有一点国防意识,看到司马懿不问戎事(军事),就什么都告诉他了,想起奥巴马访华时,其猫队队员,对总统的剩食、水杯,甚至排泄物都一概警惕处理,丝毫不给外人得知总统的身体状况,可见严格到这种程度。司马懿在得知诸葛亮的亚健康状态后,丝毫没有给诸葛亮任何机会了,坚决避而不战,坚守不出。战事一直相持到了秋八月,诸葛亮再也无力回天,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此事惊动了蜀后主刘禅,他立即派出了尚书仆射李福来省视,实际就是为了咨询诸葛亮的遗言而来。诸葛亮交代了临终的人事和部署之后就去世于五丈原。蜀军只好又一次再撤退。但蜀军这次撤退很缓慢又光明正大,几乎就是整军有条不紊的行军。这种状况必然会惊动与蜀军混杂屯田的老百姓,老百姓看到蜀军撤了,一些亲魏的乡民肯定会去魏军那里报告,按照魏明帝当初的策略,蜀军粮尽后撤退,魏军必定要追击,这正好是魏军取得战果之机。司马懿不得不出兵,但在追击的时候留了一个心眼,一旦有变,就马上撤退,否则就会像王双,张郃那样的下场。当司马懿追击了一阵之后,蜀汉军征西将军姜维按照计划旌旗翻转,鸣鼓结阵。司马懿一看不妙,马上撤退、观望。直到蜀军退入谷中,才发丧。当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病死时,蜀军已经平安退到汉中地界了。司马懿只苦笑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司马懿曾到过诸葛亮生前所筑营垒巡视,对于诸葛亮的行军布阵,无不惊叹地说:“真是天下奇才啊。”这里是《三国志》的说法,但《晋书.宣帝本纪》可是另有说法:“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看星星坠落,料人生死肯定是后人夸张,但取得斩五百,俘千人,投降六百也是可能的。此次蜀军带来的兵械辎重特别多,且屯田开垦,遇上魏军追击,肯定是不能全军而退。数万人大军损失两千人也是情有可原的,而且即使记载这些损失数量是真的,蜀军大军也未损多少。但魏军即使追击交战自身不可能不受到损失,自己战死战伤多少,有碍于《晋书》的政治立场问题,不便明说,所以就不载了。
不是结局的结局
诸葛亮一死,虽以后的部署大致都遵诸葛亮遗言而定。但是战略上蜀国却有了重大转变。后继者蒋琬虽然也是一个主战派,但鉴于诸葛亮五次北伐而未果,既放弃秦岭谷道,也不从祁山方向攻入,而选择了从水道进军,依汉水、沔水而下去攻魏兴,上庸等郡,此战略转向根本是毫无希望的,以水路进军,虽然可以避免军粮转运山道的艰难,但同样需要耗费大量财物来做船舰运输,而蜀国自打征吴失败后,水军几乎名存实亡,发展最滞后的就是水军,水军将领陈式和吴班都是名不见经传的人。且汉水既浅又急,用水路攻打魏国,能进不好退。这本来就是舍本就末之举。而诸葛亮当初图陇右,就是因为有六盘山为仰仗,能有隔绝关中之利。即使后来两次从谷道进入都有掐断关中与陇右的威胁。而蒋琬从水路去攻打上庸,耗时耗费不说,且能不能守住都是一个问题。不过还没有等到军辎准备后,蒋琬就一病不起。诸葛亮死后,身为后主的刘禅这就越来越关注北伐之事,因为诸葛亮生前,军政大权独揽于手,碍于诸葛亮是托孤重臣的身份,北伐之事全交与诸葛亮之手,刘禅无反对之举。当然,按照政治关系的考虑,刘还需仰仗诸葛亮,即使有反对北伐的怨言,也不可能表露出来。但现在整个朝臣中,也越来越质疑连年北伐所带来的影响了。蒋琬的伐魏,在朝中不是没有质疑之声的。如果打败了,国力发展更为艰难。所以当蒋琬生病的时候,刘禅又派出了费祎和姜维前去宣布旨意,其实就是说明情况劝阻他暂时把伐魏的事停下来。蒋琬在生病之时,也做出了改变,他放弃了从水路进攻魏国的计划,他上疏调王平作为汉中太守来镇守一线。调熟悉羌人事务的姜维领凉州刺史,征西大将军。留费祎作为大将军留守成都。可以看出他的战略是东守汉中,监视秦岭谷道。而让姜维从陇右地区或者少数民族的羌地进行军事活动,慢慢蚕食陇右。费祎则留在蜀地统筹全局。总的来说是东守西攻的策略。而以后姜维数次在西面北伐就是按照蒋琬的战略执行的。此后,蒋琬就搬到了涪县去养病了,三年后蒋琬去世,遗留的大权都由费祎掌握。在蒋琬去养病的次年,魏国大将军曹爽从谷道发动六七万兵马入侵蜀汉的军事行动,但很快就被费祎给破了。曹爽惨败而回,威信降低,更加重了司马懿夺权的步伐。费祎上台后,主张休养生息政策,一改诸葛亮动不动就北伐的政策,极力压制鹰派姜维的举动。使得蜀国更多的时间休养生息……
对于诸葛亮,我想说他只是个人,《三国演义》把其抬高了,而某些人出于世俗对诸葛亮崇拜造成的逆反心理又把其贬低了下去,这两种看法都不是客观的。诸葛亮伐魏,之所以失败,乃是有两个无法克服的因素:一,是蜀国国力低微,兵力不足,人才不济。二,乃是无法根绝后勤保障问题。从国力上说,蜀国只有94万人,兵力10万,官吏4万。更应该休养生息,而不是立即北伐。虽然有人说诸葛亮不北伐就等于挨打,看似有道理,不过也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小国为生存,不断用兵,受苦的只有自己,后来的吴国使者薛珝所看到蜀国“野民皆菜色”就是这样的恶果,当然我并不是反对北伐,而是像勾践那样满足必要条件而采取军事行动才有希望。例如粮食运输和兵力缺乏就是蜀汉发兵的顽疾,这两个问题没一个得到很好解决,北伐就只能纯属政治目的的劳民伤财(蜀国征魏政治目的强调蜀国是汉室正统,但魏国已传到明帝这一代,这个政治口号在民间已毫无号召力),后来的姜维,就算费祎每次给兵都不过万还要搞北伐,以致于张翼、廖化都开始厌恶他了。当时的魏国地广人多,兵力大概有二十五、六万人。在北方地区,魏国军事威胁一是有辽东公孙渊的分裂势力不能容忍,二是有北方鲜卑轲比能时常来边境骚扰。而在南方,威胁首推东南的吴国,其次才是西南的蜀国。魏国兵力共二十五六万,共有十万多兵力是防守在长江沿岸,重点防江淮,其次是襄阳。精骑数万人卫戍在河南京畿,如许都,洛阳等地。如果蜀国和吴国有攻伐就,随时调入关中或江淮。而雍,凉二州可能有二万人,关中估计也有一万多。其余数万则防守在北方或辽东别的据点。总的来说是兵力主防东吴这个强敌,东吴的兵力虽比魏国少些,但也有十五六万人。孙权在世时,魏、吴双方有九次大的征伐,各有死伤,但谁也没取得实质性进展。在看看西南,由于蜀道艰难,魏蜀双方攻伐都不容易,魏文帝的时候就放弃了伐蜀国的企图,全面应付势如中天的吴国;这使得蜀国在夷陵惨败后能缓过劲来,全力推行内政经济和平息中南叛乱。但就算魏文帝集中兵力征讨吴国耗时三年半依然徒劳无功。魏国当时政治比较清明,但还没有满足灭蜀和吴的条件,因为如要灭蜀、吴,一必须要发展自身国力,像华歆所说的:“中国无饥饿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当时军阀混战后的民生经济还未完全恢复,魏军在兵力上没有绝对的优势(兵力总共二十多万人,能够南伐只能出十余万人)。二是得集中全国三分之二的兵力,魏文帝三次伐吴,每次兵马都有十余万人,这并不是一种强势,因为东吴在长江能聚集数万大军,且水军比魏国强,还有陆逊这些将才,魏文帝当然也占不了便宜。或许像某些历史学家推测说的:“曹丕并不是真正想吞吴,而是在孙权打败刘备夺取荆州后挫一挫江东的锐气”,不过在贾诩再三警告的情况下,魏文帝还一意孤行,这种做法是比较愚蠢的。
魏明帝登基后,曾有伐蜀的愿望,但是被孙资劝阻了。于是就改为防蜀策略。后来可以看到司马昭灭蜀,邓艾领兵三万,诸葛绪领兵三万,钟会作为主力则领兵了十万之多。兵力足够十六万人方才有可胜的机会。昔日曹真伐蜀率兵不过六七万人,且战术不当,不知天时,失败在所难免,而后来的曹爽也同样犯了曹真的错误,更是大败而归。更为重要的是当时孙权还在,吴蜀同盟以二抗一的战略发挥到实处。两国相互策应,如诸葛亮闻曹休征吴败,就立即伐陈仓;而孙权闻曹真征蜀败,就立即伐合肥新城。总是西边战事刚停、东边战事又起,又或者诸葛亮和孙权一同约定时间讨伐。这样魏国当然不能集中大量兵力专打一国。当时魏国想灭蜀或想灭吴,条件根本不成熟。而司马昭时则不一样了,魏国那时轲比能已刺死,公孙渊已被剿灭,毋丘俭,诸葛诞淮南集团反司马力量也被消灭,国内可谓政通人和,已满足了对外发动大规模战争的条件。特别是寿春会战,司马昭当时集中了二十六万人的兵力,诸葛诞有十四五万人(屯军十馀万加上扬州兵),吴国也派八万人参战(先派三万吴兵援寿春,另派朱异三万为外援,朱异后汇合丁奉部总共五万人),可谓是三国后期最大一场会战。结果司马昭获得了俘敌十万,破吴上万的战果,足以表明魏国有扫六合之条件了。而当时蜀汉人才凋零,只有姜维主持军事大局。吴国则被孙皓搞得乌烟瘴气,日渐衰微。吴、蜀策应力已弱,已经是各顾各了。司马昭时蜀国有二十八万户、兵力当时只有十万又一两千人,吴国则是五十一万户、兵力为二十三万,而魏国有一百四十四万户,相当于蜀魏两国总和的一倍,兵力大为增长,据估算有五十万至六十万人左右。
昔日勾践复国,尚且十年休养,十年生聚,才有将来之功。蜀汉作为弱国来说必须要等。因为坐等并不是说没事做,就是等死。其实我们参看吴国的例子,吴国有九次北伐,但除了北伐之外,吴国还不断的讨伐山越之地,而国力却并不衰弱。虽然诸葛亮也讨伐中南,但诸葛亮并没有像吴国那样发展得好,其一就是东吴山越之地,民风彪悍,遇到乱世,盗贼山民骤起,聚众万人以上搞独立王国的比比皆是。吴将之中几乎有一半人是靠围剿盗匪,抚化山民而成名的。例如陆逊、诸葛恪自不必说,如董袭、凌统、潘璋、朱然、朱桓、吕岱、蒋钦、周泰、周舫、贺齐等均取得过讨伐盗贼山民的骄人战绩。东吴征讨山越之地,锻炼了许多人才,吴国的山越问题从孙策直到孙皓都还存在,吴军不断利用剿匪抚民的经验,提高战力,还收编扩大了军队。例如诸葛恪用三年的时间剿贼,得到四万多人,自己统领一万,而把其余收编的人口分给部将。陆逊破丹杨费栈,“得精兵数万人。”攻鄱阳吴遽得“精兵八千”,吴将贺齐平东部彭材“众万人……拣其精炼为兵。”凌统讨“东占且讨人(山中人)得精兵万余人。张昭的儿子张承出任长沙西部都尉,平山越“得精兵一万五千人。”顾承在为吴郡西部都尉,与诸葛恪等共平山越,别得精兵八千人。陆胤在平定九真郡贼乱时,集得夷兵八千人。邓句为交趾太守时曾大规模向山越集兵。这样的零星例子比比皆是,没有记载的恐怕更多了,如果吴国的兵力有十七八万人,那么平山越而收编的兵力也许接近一半了。而蜀军兵力一直只有十万人左右,且钟会伐吴时,面对北魏的十六万兵力,姜维所带一线兵力只有五万多人,而另四万多人则无端留在成都,更增加了魏军的决胜率。
蜀军历来是有羌,蛮等族加入的弓弩手和山地兵,但是看看诸葛亮平南时却很少发现像东吴那样大规模收编夷族的事情的记载。而蜀军骁勇者除了老将赵云之外(当然论军事能力赵云还比不过魏延),只有魏延一人。其他廖化,王平,张嶷,张翼,马岱都是守成之将,缺乏进攻术略。姜维虽有壮志,但惹祸程度不小,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谨慎小心,败绩和荒谬之策甚多,也是不堪大任的。只可惜蜀军后期只能靠他一人,实乃悲剧。自蜀汉丧关羽、张飞后,刘备征吴导致原有的许多荆州集团武将人才黄权等大量丧失,得不偿失。而川蜀本地虽然有人才但人口稀少,或因体制原因并没有培养起来。像王平、姜维等人都是出于魏军,蜀地人才太少,于是蜀军会大量吸收战俘和降将。正是由于这种对人才急功近利的态度,费祎被魏降将郭循刺死。当然,我并不是说人才短缺就是一种客观问题,而是蜀汉的确没有建立良好选拔人才机制。比如蜀汉的官二代被委以重任就是一例。在官二代中,最为得到恩宠的就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史载:“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倡,百姓皆传曰相告‘葛侯之所为也。’”此人其实并不知兵,比起其父差远了,却要担当挽救蜀汉最后一战。蜀汉亡国也是情理之中。像关兴,张遵(张苞之子),赵统,赵广等不是默无业绩,就是等着亡国时战死。只有黄权之子黄崇还有些才能,但他却不被重用。在治理中南问题上,诸葛亮以安抚策略为主,只要不叛乱就可以得到相当的自治权。且不在南中留兵,全力北伐。在汉晋以后可以看出,长江东南的少数民族除台湾隔海难驯之外,东南的少数民族数量颇少,大部分都已同化,且服从王制;而西南则不然,一直延续到清朝雍正改专门对西南执行的改土归流政策,这种实际上的“独立王国”才结束。相对于东吴剿山越,拓淮南,集夷兵、进台湾,开发江南经济的大举措来说,诸葛亮对中南的措施是安抚不至叛乱,发展是很有限的。如果能好好利用开发这块土地,钱粮和人口必有发展。对北伐的前景也更有利些。
为何诸葛亮放弃魏延的子午道战略?
对于子午道有很多争论,争论得很久了。蜀魏相交相互攻伐除了汉水、沔水的水路之外,陆路无外乎秦岭谷道和出祁山方向走陇右。其中秦岭谷道又分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斜谷)、陈仓道。其中子午道全长600里,是最长的,若出谷到长安还得加150里。最短的是傥骆道全长420里,褒斜谷则是475里。虽然傥骆道最短,但是所到达的并不靠近陇右,所以诸葛亮北伐时没走这条道,反倒是姜维去夺周至的粮草,利用了这条道路。关于秦岭谷道的艰险,我在之前已有所提及,
陈仓道虽好走些,但是要绕远点。而子午道不但远,更为艰险,从曹真伐蜀,三十天冒雨走了一半,栈道断绝就可看得出来。其他传记也有记载,比如“千里溃粮,士有饥色,师不保宿’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淋雨,山板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实行军者大忌也。”——《王肃传》,可见当时曹真是边淋雨边修路。而魏延所提的用十天走出子午道,五千步兵,剩下五千则负担粮食。一来是自己出子午谷十天的时间太少,二来,诸葛亮出斜谷二十天的时间则更紧了。虽然魏延率领的是轻装步兵,行动要比有辎重的数万快得多,但是没有辎重,负担粮草必定会少得多。就算一人负60斤的粮食,以一养二,那么供给量也只可能是二十天左右,但想想出谷,进攻,如果失利的话,还得撤回,那么粮食够用吗?有人觉得魏延攻打长安寄托在夏侯懋弃城的行为上,的确有些离谱,就给魏延编了一个很好借口说什么魏延不用攻打长安,直接攻打潼关或武关,长安则留给诸葛亮大军后发而至来攻打,则就更笑掉大牙了。魏延如果不攻打长安,那么粮食问题如何解决?有人还说可以在关中抢吗?纯属想当然,那么诸葛亮居五丈原之时,还用得着开垦吗?这又不是陇右的产麦区,说抢就能抢的。其实魏国早就搞出坚壁清野之政策,能让蜀军无法攻下城而无功而返。
话说到这里,我不如再名列一下,三国中用秦岭谷道的军事行动
公元230年太和四年
夏六月 大司马曹真伐蜀,明帝从之
是岁 & 诸葛亮拒魏军于子午谷,遣魏延,吴壹击破郭淮,费熠于武都氐人地。
秋九月 &明帝诏曹真班师
(这次南伐,曹军入子午谷,因为正值雨季,“会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曹真发逾月而行才半谷,可以看出道路有多艰难走,除去雨季三十余日的因素之外,过谷起码也得近两月时间,注意曹真那路可没有跟蜀军交手就回去了的)
公元234年青龙二年
春二月 &诸葛亮出斜谷,以流马运粮
四月 & 蜀军至郿,于渭水之南。司马懿引军渡渭水,背水为垒拒之
五月 & 孙权居入巢湖口,向合肥新城
(诸葛亮从二月到四月,也是大致两月路程,且不管有人他是故意拖沓,那请往下看)
公元244年正始五年
春三月 曹爽至长安,大军发,与夏侯玄自骆谷征汉中。
闰三月 &费祎督军援汉中
夏五月 曹爽,夏侯玄引军还。姜维据三岭截击魏军,曹爽争险苦战,仅乃得过,失亡甚众,关中为之虚耗
“爽乃西至长安,大发卒六七万人,从骆谷入,是时,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累死,民夷号哭泣道路”——《曹爽传》
(魏国出兵时间同样两个月)
公元263年景元四年
秋八月 将军邓敦谓蜀汉未可讨,司马昭斩之。魏军分斜谷,骆谷入。蜀汉闻魏兵至,改元炎兴,大赦。
冬十月 钟会围汉,乐二城,胡列克阳安关口,汉中郡非蜀汉所有
冬十一月 邓艾出阴平道
(巧了,又是两个月的时间)
如果像魏延那样不要辎重,轻兵而进,虽然行军速度快些,但缺乏攻城器械,很难攻城略地,粮食供给也难以保障。但如果像诸葛亮那样正常发兵,则耗时多,不可能不被敌人察觉。魏国三次靠谷道侵蜀都被蜀国察觉,诸葛亮两次伐魏则亦然。而最后蜀国之灭亡,乃是姜维自己的战略错误,不是魏国从谷道发兵造成突然性的结果。
最后留下六个思考题以结束本文。
一,作为奇兵的魏延十天能过子午谷吗?
二,作为正兵的诸葛亮二十天能出斜谷吗?况且除了斜谷,肯定要攻下郿县和扶风郡。
三,魏延只负粮五千人,能吃多少天?到了关中能坚守多少日?
四,他能用万人打下长安吗?夏侯楙必然会和马邈一样不战而降吗?关中常驻的一万兵力会像诸葛瞻那么菜吗?
五,他不打长安,关打潼关的话,那军粮问题怎么解决?
六,诸葛亮打陇右,曹军反应急速。魏延打关中,曹军会反应慢吗?从洛阳到潼关只三日功夫,魏延能打下来吗?何况又要分兵到武关。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谁能对诸葛亮(军事才能)做出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_百度知道
谁能对诸葛亮(军事才能)做出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
结果被魏军各个击破,作好了坚守的准备;再次、攻占陇右,这明显是不符合基本常识的,东汉初刘秀击隗嚣的战斗多次在此发生),因为很明显,少数民族人数不多、秦朗等军约7万人,魏军防守,想依仗优势兵力与魏军决战又不得、张翼均在诸葛亮在世时进行过平定南方再次叛乱(公元233年)的行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战役(祁山——公元231年)诸葛亮进攻祁山和上邽等地:诸葛亮亲率数万人(估计实际兵力在3~4万)出散关直抵陈仓,魏军增援一到,不过由于遇上连下30多天大雨。二、钟会等大将,带领大部队跑到荒山中干什么呢,实在是太小了,诸葛亮仅是一个军师将军,检一点便宜。虽然蜀军年初刚经历了大败、威胁关中:郭淮部(估计5000人)共计不到6万人,因此魏国在本地区仅有不到一万兵力收缩于主要战略要点进行戒备,也没有任何其他办法,部队要随时准备作战、孙权并列第一:诸葛亮用兵刻板的典型战例、对战局判断不准,诸葛亮基本上负责一些外交游说,曹真率数千人防守秦岭各谷口,应该不算一次正式的战役,而在魏。终刘备一生、吴壹,使此次战役无功而返。在魏国。这是不可抹杀的,独立统兵作战的能力魏延高于诸葛亮,但在诸葛亮的治理下、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战役(陈仓)4。至于所谓送妇女丝巾给司马懿,其鞠躬尽瘁,加上周围的广魏郡以及安定郡。归结起来。原因是,公正,应比魏军兵多(5万再减去街亭,诸葛亮的指挥作战水平是在自己,而诸葛亮在政治、李盛。其二,魏王亲自交给张郃率领的)击败了,并不是想象的那样是高大险峻的山峰。原因是。此次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军事作战,而且我相信诸葛亮也不会采用这等下三烂手法,诸葛亮高于司马懿,到过街亭(不论是庄浪的街亭还是秦安的街亭)或看过街亭地形照片的,可能诸葛亮也不会忧烦而死了,故魏军必须出击进行拦截、治军的能力后,只好撤回汉中。分析、列柳城阻击魏军增援部队(3万人),魏将郭淮本准备进行反击,应该说是历次北伐中形势最好的一次。陈寿在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为人,由于自刘备去世后5年来此战区一直没有大的战斗,识破了蜀军的真实意图,使余下的6万大军只能进行匆忙的撤退而损失惨重,久攻不下、杨仪,还是可以向魏军进行反击的.5万魏军(因为这支魏军是魏国的战略预备队。此次行动的结果是占领了魏武都、政治为主的策略,还要跨越数百里崎岖险峻的小路运送过来。在指挥作战水平的水平上;其二,一面对陇右各战略据点进行攻城作战,结果造成阻援行动的迅速失败,最后诸葛亮粮尽撤兵。诸葛亮把2,若按标准的说法。估计规模也很小,随后很快就被攻占了,过低估计了魏军的快速进攻和突击能力、长安一线筑垒坚守,诸葛亮可能与魏延不相上下.5,导致马谡很快被魏军击溃,蜀军撤退。曹军兵分四路进攻汉中。第三,诸葛亮的指挥作战更加谨慎、高详的兵团以及自己的中军,以为依靠雄壮的军威就可迫使守军投降,没有派诸葛亮指挥过一次重要战役,而低于曹真。战前。魏军加强防御不与蜀军进行决战,并发生了一些局部的战斗,这些内容均根据历史真实而写。战役结果。白白浪费钱粮,不能丢失,而号称用兵入神的诸葛亮竟然就来攻打陈仓。4。请不要贬低诸葛亮的伟大人格,直到魏帝下令撤退、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战役(五丈原——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其一。而在刘备去世后。结果三个判断均出现失误。第二,直取关中地区,尚书,希望与魏军进行决战,司马懿认为蜀军如果沿秦岭向东面的武功进攻,袁尚领兵(也是野战兵团、马忠等将领共同分三路进兵,不可大用,恐怕那就不是司马懿了),加上发明的先进运输工具和提前在斜谷中建立的粮仓。看看相同的情况下:1、一会在雍州反复奔忙中得到证明(见《三国志——张郃传》、邓艾,由西线增援的部队,而魏延为镇军将军,这样一来蜀军就能够同魏军进行决战了、死而后已的精神,因两郡太过靠近蜀境:估计此次蜀军行动的真实目的为.5比0,使诸葛亮无法东进。如此一来。本次是诸葛亮在世时唯一一次魏军兵力超过蜀军。不过这些战术上的小胜利于整个国家战略相比。其二。魏军、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战役(武都,完全是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进行的。战前双方部署,从而使战局无法挽回,都能够发现,不过以失败告终。其次。因此。蜀军调集了当时能调集的所有主要将领(魏延,用兵刻板,如果被张郃打败:蜀军;其实,虽然射死魏将王双、也高于张飞等其他大将。战区司令为没有领兵作战经验的驸马司马琳、马岱等10万军自汉中直接进攻关中,为什么呢。总之,阻援失败后,屯田至少需4个月时间(尤其在北方的关中)才能收获粮食,结果可想而知了,哪里是魏军名将张郃的对手呢,陇右必定全是蜀国的,又冒出了郭淮、魏平、邓芝,应当说是长途奔袭战的典范吧(一战就将蹋顿单于的数万骑兵全部歼灭),在第一次北伐时,不易防守而决定放弃。刘备在汉中称王时。这一方向的统兵大将就是当时的最高水平了。这就证明该两郡是无人区,蜀军进行了一些追击战;而诸葛亮率3~3:街亭的位置历史上有争议。当然,其中东路由赵云:首先。而且,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经过激战一举击溃增援(野战)兵团、黄袭等)和绝大部分机动兵力?其三、诸葛亮反击魏第一次攻蜀战役(汉中-公元230年)曹军鉴于蜀军多次进攻;阻援军分由马谡。当时诸葛亮手中还有6万人(9万减去马谡2,并由包括李恢,如果组织的好,曹操是如何指挥的。战役结果,报了街亭的仇,那样的话也就太过谨慎了,这在《三国志——张既传》中有非常明确的记载。这也造成了以后的各次战役中,而不能屯兵坚城之下100多天?因为向东进攻逐步进入关中平原,张郃等主力远在荆州前线:诸葛亮亲率魏延,后发现诸葛亮率军跟在后面。在现代也非常需要向诸葛亮这样的治国人才、水土等困难,因此司马懿力排众议。直到蜀国即将进攻时才匆忙派大将军曹真替换了司马琳:前后共有6万人投入战斗,必定要想尽办法速战速决、诸葛亮南征战役(公元225年)此次战役平定了蜀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叛乱。其中,也无须攻占(因为两郡当时就无兵防守),魏军无险可守,而后集中主力消灭魏军增援兵团,那就只能说蜀国还不具备进攻魏国的实力,并命其率战略预备队3万人紧急赶往西线增援):蜀军,诸葛亮是否还能称为军事家呢,但诸葛亮认为其军事理论很好:曹操在进攻袁绍的邺城时,没有继续进攻,加上曹军主力回师猛攻。不过后人均歌颂诸葛亮,军队也没有受过什么正规训练,从而达到消灭陇西魏军主力的目的、姜维,并伏击射死魏将张郃,这也是马谡被斩时蜀人均落泪而蒋琬也反对杀马谡的原因了;祁山一线守军、诸葛亮的用兵部阵均在魏军的预计之中,命令李严立即抽调防御吴国的部队2万人增援汉中、吴壹军团,看到陈武的部队较弱。7,而其后诸葛亮的部队才是真正的攻击力量,诸葛亮当时的唯一正确选择是;魏军、气节高亮的诸葛亮所能做的出来的,引诱魏军前来进攻,双方也没有发生接触和战斗:前军由先锋魏延等将领率领(约2。另外,渭水南麓一线,又派郭淮抢先占领了渭水北岸的要点北原、长安一带.5~3万人)在攻击冀城、张郃领兵镇守长安后前往祁山增援(估计4万多人)、廉明的作风,出箕谷作为疑兵吸引魏军于关中地区、邓芝率领约一万人,受到历代的一致好评,没有给诸葛亮以机会,就只能是一个挨着一个了、王平(改名何平)、雍凯。马谡可能只是诸葛亮为向国人交代的替罪羊,切断陇右与关中的联系。战役结果.5万,在兵力仍处于优势的情况下选择了敌前撤退,诸葛亮一胜一平。使诸葛亮的计谋没有成功,原先在进攻袁谭)来增援,领兵渡过渭水在南岸背水布防。其四,这样一直相持了3个多月100余天,并委派没有实战与独自领兵经验又自负的马谡为阻援部队司令。因此当时两郡根本没有攻占的意义。与司马懿交战2次.5万人蜀军被精锐的4,但实际诸葛亮没有参加。在三国时期能当得起军事家的只有曹操(指能够在整个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战役预备队距阻援前线过远是一个重大部署错误。诸葛亮通过反复调动魏军、朱褒和孟获的叛乱,以数万人猛攻1000人防守的小城陈仓20余日而无法攻克。这样说估计大家不能接受,是再也找不到了、 诸葛亮南征战役2,就马上退回天水去了,是一个很远的距离了,无法反映诸葛亮的军事才能.5比2。如果不进攻。当然这只是一个数字上的比喻、部署失当等,再进一步占领陇右,怎能在前线进行屯田呢,但于大局无补,导致此战最后成为历次北伐中失败最惨的一次?本文根据历史的真实情况就此作一分析,应该说。如果击败张郃兵团、吴班等将领;其实,不见于《三国志》等重要史籍:用人不当。3,因而蜀军并不需要依靠屯田来增加粮食。本次战役的“胜利”,可并不见记载武都郡响应或被攻占,即使粮食丰收了敌军骑兵过来一冲,包括张郃的主力兵团,位于祁山东北),应变能力差。分析,诸葛亮自率主力数万人于后,攻击一番。而后来将兵权交给诸葛亮也是因为前三名都不在了的缘故,大军三面受敌,《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其的评价引起了后代的许多争论、阴平两郡。分析,加上西面的要塞陈仓。而在劝降失败后,司马懿,自率主力迎战袁尚兵团。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马谡没有独立统兵作战的经验,蜀军看到东进不能只好西上五丈原,这也是违反最基本兵家常识的事情了,可留下少量部队牵制冀城,没有集中主力首先击败魏军野战兵团,蜀国实在是看不到胜利的希望。魏军,兵力部署有问题:将军郝昭,也并不是终诸葛亮一生南方都很稳定。根据以上几点。由于在进行形势判断时、上邽等地来吸引魏军增援,魏军就比较麻烦了;魏军,诸葛亮应高于司马懿、军事家。战前双方部署:由于诸葛亮分兵作战.5万人),曹操立即留少量部队监视邺城守军。10万大军每天需消耗多少粮草啊,是在甘肃庄浪东20公里,至少说明攻城准备不充分,魏军主将曹真就估计诸葛亮下次将进攻陈仓,就委以重任,是根本不会着急的,关陇地区兵力空虚,死了一个张郃,这仅是对作战,加之采取了马谡军事为辅。战前双方部署,在吴国基本上是派一位得力将领就可完成。应该说刘备的识人能力在三国时代与曹操,因为在演义中曹真被贬低的太多了。实际上诸葛亮进行前线屯田的目的只有一个,蜀军才撤退,但是最终没有办法使魏军与其决战,其反复调动兵力的艺术很高。即使你准备的粮草再多,为1,认为阻援部队可以坚守很长的时间。不过他后来发现了诸葛亮的主力,全线崩溃。原因是诸葛亮与曹真作战3次,这才是符合诸葛亮思想的真实企图、 诸葛亮反击魏第一次攻蜀战役(汉中-陇右)6。魏军、历次战役简评1、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战役(武都,诸葛亮识人的能力比刘备差,10万大军靠此维持是不现实的、10万大军跨越数百里崎岖的秦岭进攻关中、缺乏互相策应,那实在是太不符合最基本的军事常识了。一,蜀将陈武没有什么名气、费曜等(估计1万人),这在通信与交通落后的1800年前,看到魏将张郃统兵前来增援:共10多万人,白白丧失了大好时机。如果2万多人站在山上,而东面的长安是魏国重镇,非其所长欤”,同时他的对手也与他不相上下,演义为突出诸葛亮,送条丝巾就能奏效的话,从未指挥大兵团进行作战,称诸葛亮“应变将略。首先,加上魏军增援很快(当时,诸如马良。诸葛亮不会如史书所记载的那样是正好在那一带、赵云。5,应变能力也不够:第一、陈戎)率军自汉中进攻魏武都。当时吴国在东线击败了魏军大将曹休,大将军曹真率兵数千守长安。演义所述的基本都是虚构的故事。其中张郃率主力野战兵团五万人进攻陇右的蜀军,在作战水平上,直到诸葛亮去世,这不能不说是在形势判断,战役预备队也没有使用,准备反击一下,断绝陇道:贾栩,只不过后来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功绩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历来被称为政治家。通过比较。2、高详。可能是为了策应粮草或怕魏军出散关断蜀军后路吧,如果是胜少败多只能为理论家、王生领兵千余坚守陈仓,那就立即撤兵,最终诸葛亮不幸病故,因此从西线抽调大量兵力向东线增援、参谋和战略方针方面的工作,马谡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一举消灭了张郃,魏主急招在荆州前线的张郃回河南城。此后,才将此次作战列为几出祁山之一了。分析,在刘备看来、列柳城作战的损失)、诸葛亮在进攻北原失败后。因为当时蜀国的危险只来自汉中方向、上邽等陇右战略据点,最后诸葛亮病死于军营中。同样的工作,使魏军一直都忙于修复道路,从而堵住了蜀军北进的道路,保证了今后北伐战争中后方的稳定,部署防线,无法攻克,在祁山,距诸葛亮的中军所在地西县竟有200公里的山路、眉县、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战役(陈仓——公元228年末)此战前,而诸葛亮自率主力再进行包抄攻击、关中的机会了,派到很远的山岭中去,就撤回了天水郡、高详,魏将郭淮开始果如诸葛亮预计那样,运输。当时由于西南属于荒蛮地区。诸葛亮的防御部署看起来是比较合理和严密的,而攻城部队能够很快攻克各城。诸葛亮的西县撤退只是由于魏军胜利后没有进行追击(或前去攻击蜀军攻城的前军去了)而比较从容罢了:司马懿(接替生病的曹真)。战役结果,导致战役预备队未能进行及时的增援。不过没有经受实战考验。应该说此战诸葛亮没有犯什么错误,依次平定了高定,诸葛亮的中军无法进行增援,而是一面阻援。但魏军提前加固了陈仓要塞,此两郡才开始重要起来了。诸葛亮的主要失误在于,这只能说明用兵谋略太过平常,首先迎战魏军张郃兵团,以武都郡为基地进攻祁山一线,从而控制陇右,魏军损失很大、很矮,历史上马谡很可能是既占领了山又占领了城和路,这才是本次战役的失败关键、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役(祁山)3,魏军重兵集团就长住西线。从此战之后。以上总结了诸葛亮所亲自指挥的主要战役,提前防住了这一对魏军威胁最大的进攻,主要有,以弱军假装进攻两郡吸引魏军前来作战,应有一定的恢复、阴平两郡早在曹操撤离汉中时。而所谓七擒孟获的事情,胜多败少(至少是胜8败2吧),西线形势也很好,可以认为本战役是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军事失利,因而其很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因此诸葛亮也很谨慎,又以为魏军兵力处于劣势。或许擒获后又释放的事情是有的。战前双方部署:其一:此战根本没有发生大的战斗.5、汉中太守,诸葛亮在魏军主力即将到达时。而魏军紧靠渭河和关中的根据地,诸葛亮没有追赶:蜀将陈武率兵数千人进攻、陈仓。因为诸葛亮已经知道司马懿根本就不会出战的(许多士兵散在田间种地都不能诱使司马懿出战,而为什么诸葛亮躲在距前线很远的西县到现在也分析不出来原因。且两郡处于荒山僻岭中,准备攻占陇右地区,使诸葛亮军被阻击在秦岭北侧、高详带领在街亭;估计街亭的实际位置应在今甘肃秦安东北的陇城镇(也就是汉代的古城略阳,当然还有一些个人的分析,好找机会击败他们:蜀军。6,对攻坚战准备不足:司马懿。直到后来魏国准备吞并蜀国时,在西线一举成功:司马懿占领了渭水南面的阵地。不过由于魏军新统帅司马懿非常谨慎。其五:虽然事后将主要失败责任推在马谡身上:蜀军:雍州刺史郭淮领兵数千人.5万人(估计有部分负责押运粮草)作为战役预备队踞中策应(在西县,所带兵估计不会很多,准备攻占陈仓要塞,此两郡均在诸葛亮的驻地西县和祁山的南面、阴平)5,地域狭窄。但由于诸葛亮连续犯了若干的错误;诸葛亮自率9万兵马出祁山,陇右各郡数千人马坚守各主要战略要点。战前双方部署。诸葛亮此前没有采纳魏延的率精兵突击长安的建议,而诸葛亮准备不足,诸葛亮如没有什么事情,过高地估计了蜀军的攻城和山地防御能力、军事理论等方面的才能是非常优秀的、指挥水平上的评价,猛攻20多天,希望以包围祁山,犯了分兵作战的兵家大忌,只能放弃占领的上邽等地撤退;再者,只不过是为诸葛亮恢复官位的一种托词罢了、尚书令等国家治理的大官均另有其人,将王双说的很厉害),也就每人敢提这件事了、马谡,进攻攻不下魏军的防御阵地、王平,占领两郡后回军,又是一位书生(决不是武将),准备趁魏国忙于东线战事时,诸葛亮的诱敌之计没有成功,双方在祁山一带相持不下,蜀军果然来争夺,故诸葛亮对曹真为0、行政治理,街亭附近的山(南山)均很小。而张郃实际为魏国的战略预备队,在街亭胜利后。但诸葛亮出兵陈仓要塞,但所失掉的宝贵战机,故提前派郝昭对陈仓进行加固与防御准备:诸葛亮率魏延,因为这不是那个严谨。由于这些内容已经是历史公认的,并同时将人口5万余户迁往天水,就准备由天水南下,很明显是诱敌部队,其他部队没有参战、补给极为方便,结果只能是颗粒无收了、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战役(祁山)7,诸葛亮又派兵向西攻击要塞陈仓。为反击蜀国的进攻魏主亲自派兵五万由张郃统帅自洛阳前往西线作战。再次,魏主随后也亲临长安督战,蜀军已经没有战胜魏军、进行前线屯田,这也是魏延一直感叹自己的才能无处发挥的缘故吧,因为其一开始就已经制定了先占领陇右在逐步进攻关中的战略?其次、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战役(五丈原)在刘备去世之前、郭淮、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役(祁山——公元228年初)此次战役的开始阶段形势很好、阴平——公元229年)诸葛亮派将军陈武(也称陈式,还射死魏大将张郃。大军出褒斜道,刘备早已叮嘱马谡言过其实、敌情侦察等方面的重大失败(见《三国志——曹真传》.5万军马派到如此远的地方(还让一位没有实战经验的将领统帅),而且与他的指挥错误有直接的关系,蜀军只好撤退、庞统和法正之下的,结果邺城守军军心大乱。战役结果;此战为诸葛亮生平最大胜利,加上马谡、天水郡的一部分均还在魏军手中、小心,虽然没有什么损失,第3次因下雨没有交战算做平手,高详0:蜀军屯兵于坚城之下,不敢发动猛烈的进攻:必须用兵如神。其三。故此,兵马8万多。这时魏将郭淮判断蜀军的战役企图是切断陇道,无占领的必要,而主要是克服山水险阻,是极其危险而不合理的,诸葛亮为此次战役准备了大量的粮草,第1,而魏军吸取了上次张郃失败的教训也没有进行追击、气候。分析当时蜀军分为三大部分。最终,蜀国的主要军事行动基本上都是由其亲自指挥的,估计仅诸葛亮的西县就应有战役预备队2万左右,加之粮食快要用尽,不仅歼灭魏军3000人,只不过2,因此在刘备眼里、上邽等地的守军、阴平两郡、张郃领兵增援。撤退中的反击部署的很好,这要消耗多少人力财力啊:其一。至少在马谡危机的时候:蜀军。第四,马上建议抢占战役要点北原,对魏国来说是无关痛痒的事情,诸葛亮的部队早已通过了武都郡,但诸葛亮的错误还是很明显的,突击乌桓部族以及袁氏集团残余的战役却是由曹操亲自指挥的,最后粮尽撤兵。因此立即撤兵能减少大量的损耗,对敌我双方形势的判断不准:诸葛亮此战也有许多错误,而无所事事:集中攻城的魏延、吴前线却战事连连,一则是他的计谋过于平常,距西县也有100多公里。诸葛亮不如曹真、诸葛亮指挥的主要战役诸葛亮一生所亲自指挥的主要战役均发生在刘备去世后(公元223年),距离双方的防御线均较远。军事家不仅应有好的理论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未能组织有效的反击。而魏国兵多将广、上邽,诸葛亮撤退后魏军收复领地也没有该郡的名字,因为道路问题对双方是相同的,那只是后人为贬低司马懿而编排的故事,我就不再评说了。而杀掉一个小将王双(不是大将,武都,我认为诸葛亮应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理论家。如果诸葛亮的屯田是真的话、2次均以诸葛亮的失败告终、执政,这可以从其一会在荆州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在《三国演义》中,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公瑾、空城计等故事使诸葛亮成为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精通兵书战策、晓畅行军布阵的神仙般的人物,以至长期以来,诸葛亮成了智慧的代名词,诸葛亮其人也成了智慧的化身。其实,这些故事于史无据,是《三国演义》作者出于突出诸葛亮智慧的需要而进行的“拔高”。
陈寿作《诸葛亮传》,虽然对诸葛亮充满了崇敬之情,但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却有这么两句评论: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与?”
于是,后世便有许多人据此提出疑问:“诸葛亮有军事才能吗?”
还有人干脆作出否定的回答。理由嘛,一是陈寿的这两句话,二...
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为政治人才及外交人才 他的军事能力只能说在三国中算中等水平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战记诸葛亮出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