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善氏70年代是什么时候年代的人

鲜卑族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鲜卑族
鲜卑族是继之后在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蒙古语族,兴起于。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族,分布在中国北方。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和,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族和鲜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同乌桓、匈奴相似。公元45年鲜卑跟随匈奴侵扰边境,鲜卑才作为民族实体被中原王朝所知。匈奴分裂后,鲜卑族逐渐摆脱其控制。85年和87年,鲜卑两次攻打匈奴,反抗压迫。91年,受到东汉和打击的被迫迁往中亚,鲜卑族趁机占据蒙古草原。二世纪中叶,率部统一鲜卑各部,檀石槐死后,鲜卑陷入分裂。三世纪前叶,重新统一东部和中部鲜卑,但轲比能死后,各部落又开始独立发展。在此期间,鲜卑同中央王朝时和时战。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乱不堪,先后建立国家。385年,部建立北魏,并在439年统一北方。493年,北魏迁都洛阳,大举汉化。534年,北魏分裂为和。557年,北周取代西魏。鲜卑族共建立十个国家。另外在青海、甘肃一带,还有由鲜卑分化出来的政权,直到663年才被吞并。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
对于鲜卑的民族起源,史学界还没有定论,但基本认为鲜卑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转化而来。主要有四种说法:
鲜卑源于是最广泛的说法。《》、《》、《》和《》均说鲜卑就是东胡的余部[1]。晋代编纂的《》与的《》等史籍也提到,鲜卑与东胡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引东汉云:“鲜卑,东胡别种”,更证明鲜卑来源于东胡。
三国在《国语·》:“昔成王盟诸侯于歧阳。楚鲜卑族生活场景模拟雕塑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为盟。”一条注解为:“鲜卑,国。”很多学者据此论证,详细解读了鲜卑起源于东夷。比如认为鲜卑是东夷支系邾娄族[2];认为鲜卑应是九夷之中的白夷[3]等等。1960年夏,考古工作者在今矿区北部达兰额罗木河东岸发现了鲜卑早期墓群。这座大型的古墓群考证约为2900年前至东汉初期的鲜卑人墓地,出土遗物300余件。墓葬中有大量的牛、马、羊殉葬和陶器、铜器、骨器、 木器、贝壳等随葬品,其中袋形三足陶铜器和头北单茔墓葬方式都说明了墓群主人与黄河流域文明悠久的联系,木器和贝壳等随葬品的出土更让人猜测他们与的渊源。[4]
《》引东汉云:“、,盖今鲜卑。”
逃亡汉人说
《》引东汉上奏书云:“秦筑长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鲜卑山,引以为号。”
《》引《汉名臣奏》云:“鲜卑者,遣筑长城,徒亡塞外。鲜者,少也。卑者,陋也。言其种众少陋也。”汉朝时期
西汉初期,被匈奴击败后,鲜卑退保鲜卑山,世属匈奴奴役。汉武帝时期,击败,将迁到、渔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鲜卑也开始南下到乌桓故地(今)流域。此前,鲜卑由于在乌桓北方,一直没有同中原王朝产生联系[5]。直到东汉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鲜卑跟随匈奴侵犯汉境,鲜卑才开始被中原王朝所知,正式登上历史舞台[6-7]。
49年,鲜卑首领偏何归附东汉[8]。54年,鲜卑首领满头、东汉时期的鲜卑疆域於仇贲率部到洛阳朝贺,被东汉封为王侯,管辖鲜卑、乌桓各部[9]。随着匈奴分裂,鲜卑逐渐摆脱匈奴的控制。85年,鲜卑联合乌桓、丁零、南匈奴和西域各国大败北匈奴,势弱。91年,东汉政府联合南匈奴击败北匈奴,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趁势占据蒙古草原,吞并匈奴余种十余万落,开始强盛[10]。
东汉桓帝时,统一鲜卑各部[11],分地为三:右北平以东为东部,右北平到上谷为中部,上谷以西为西部。三部各置大人管理,直属檀石槐[12]。统一后,鲜卑连年侵扰东汉边境[13-15]。177年,东汉灵帝命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臧旻各率骑兵万余人,分别从(今山西阳高)、(今内蒙托克托东北)、(今山西代县西北)出塞,分三路进攻鲜卑。汉军出塞二千余里,鲜卑首领檀石槐命东、中、西三部大人率众分头迎战,大败汉军[16-17]。
檀石槐死后,鲜卑分裂[18],西部鲜卑叛离,自云中以东分裂为三个集团:一是集团,拥众数万,据有云中、雁门一带,二是集团,分布于代郡、上谷等地,三是原来联盟“东部大人”所领属的若干小集团,散布于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其中轲比能集团势力最强,影响大。
轲比能志在统一鲜卑,所以对刚三国时期的鲜卑疆域建立的曹魏表示恭顺[19]。220年,轲比能向魏文帝曹丕献马[20];221年,轲比能交还留居鲜卑的汉族500余家归汉;222年,又率部3000余骑,驱赶牛马7000余口与魏国“互市”,再送归汉人千余家返回上谷等地[21]。同曹魏保持良好关系后,轲比能开始兼并其他部落[22]。228年,轲比能吞并东部鲜卑各部落。233年,轲比能吞并步度根部,统一漠南,对曹魏边境形成威胁[23-24]。
231年,第四次北伐时,派遣使者联络轲比能,意图前后夹击曹魏。轲比能率兵至石城(今甘肃),屯兵边境。为防鲜卑南下,235年,曹魏幽州刺史派遣刺客将轲比能刺死,鲜卑开始“部落离散,互相征伐”,鲜卑各部进入独立发展时期[25]。
东部鲜卑先后形成、部、三部,占据辽西;拓跋部也在拓跋力微的率领下,第三次南迁来到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秃发部也从拓跋部中分离出来,由塞北迁居到河西;乞伏部在西晋建立以前,就已经大规模迁入雍、凉二州。
西晋建立后,对周边鲜卑各部采取安抚政策,并授予西晋时期的鲜卑疆域某些部落首领官职称号,加强统治。虽然鲜卑时有反叛(比如慕容涉归、父子俩侵扰边境,的反晋起义等),但总体来说,西晋和鲜卑保持着良好的隶属关系。但在八王之乱开始后,西晋王朝内部混乱不堪,国力衰弱,天下大乱,各少数民族纷纷南下,逐鹿中原。此时的鲜卑,特别是辽西鲜卑各部也趁机分一杯羹,段部、拓跋部两部投靠西晋边疆重臣,参与中原纷争。
段部鲜卑发源于一带,其始祖为,原位乌桓大人的家奴,因饥荒,在附近乞食,招诱亡叛,逐步强盛。八王之乱爆发后,段部跟随西晋刺史南下中原,攻克邺城,抢掠甚多。段部首领因此被西晋封为辽西公,领有辽西郡。但鲜卑兵因惧怕王浚军令,将劫掠来的八千汉族女子沉溺在易水河里,令人发指。史书评价曰:“黔庶荼毒,自此始也”。
拓跋部起源于大兴安岭北段,1980年在大兴安岭发现的,证实其发源于此。拓跋部多次南迁,并参与檀石槐组建的部落联盟。310年,拓跋部首领同西晋并州刺史结盟,共同对抗石勒,被西晋封为大单于,代公。315年,又封为代王,置百官,拓跋至此建立。
东晋时期,鲜卑各部在北方掀起建国高潮,从337年到420年,共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南凉、西秦、北魏等七个国家。
四燕:辽西鲜卑慕容部在东晋建立前,鲜前燕疆域卑部在的带领下一直未参与中原混战,专注培育实力。慕容部先后击败、和宇文部、段部等鲜卑部落,逐渐成为辽西最强存在。321年,慕容廆被东晋封为都督幽、平二州及东夷诸军事、车骑将军、平州牧,封辽东郡公,赐丹书铁券,允许他承制选置平州官员。慕容廆死后,其子即位。慕容皝即位后,先是平定了国内的叛乱,后又打败段部和宇文部。337年,慕容皝被东晋封为燕王,史称。352年,前燕攻灭。同年,慕容皝子在中山(今河北定县)成帝,后迁都。370年,前燕被所灭。后,慕容鲜卑先后建立了、、。394年,西燕被后燕吞并。407年,后燕内乱,冯跋、张兴等推翻慕容宝统治,推宝养子高句丽裔慕容云(高云)登基,称天王。409年,后燕内乱,汉人冯跋平定内乱,登基称天王,后燕灭亡。410年,攻破(今山东青州),南燕灭亡。[26]
西秦:乞伏鲜卑为陇西鲜卑最重要而又强大的一支,东汉中后期南迁至,同部落融合。385年,称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史称。388年乞伏国仁死,其弟继位,称河南王,迁都金城(今甘肃兰州)。394年主苻登败死,乾归尽有之地,改称。400年迁都(今甘肃榆中)。同年败于,遂降附,为其属国。407年乾归被姚兴留居长安,两年后回到苑川,复称秦王。412年乾归死,子继位,称河南王,迁都(今甘肃临夏)。414年攻灭,十月改称秦王。431年,被灭亡,西秦灭亡。[26]
北魏:前身为建立的代国。公北魏时期疆域元338年,首领继代王位,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迈入奴隶主占有制的阶级社会,逐渐强大起来。376年,攻代,拓跋什翼犍战死(或被擒),代灭亡。386年,拓跋什翼键孙纠合旧部,在(今内蒙锡拉木林河)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 即位不久,因牛川偏远,便迁都盛乐。同年四月,改为魏,自称,史称北魏。
南凉:秃发鲜卑是拓跋鲜卑的一支,与北魏同源。394年,秃发乌孤自称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史称。次年改称武威王,399年迁都于乐都(今青海海东)。399年,乌孤死,弟继立,徙都西平(今青海西宁),401年改称河西王。402年,利鹿孤死,弟继位,改称凉王,又迁回乐都。404年因强盛,傉檀向称臣。姚兴灭,因(治,今甘肃)不便控制,乃署傉檀为凉州刺史,入镇姑臧。408年,傉檀与姚兴决裂,复称凉王。从此为与邻国争夺领导权而连年征战。先是夏出兵侵犯南凉北边,杀掠人畜,傉檀追击败归,南凉受到致命打击。后傉檀率五万骑兵攻打,又大败而归,只得放弃姑臧,于410年迁还乐都。414年,傉檀降于,南凉亡。[26]
吐谷浑:部是四世纪初在首领吐谷浑的率领下,西迁到甘肃、青海一带,与慕容鲜卑同源。后来,吐谷浑的孙子为首领时,模仿汉族,以父王字为姓氏,取国号吐谷浑,标志吐谷浑政权的建立。由于吐谷浑控地比较贫穷,基本上处在受强邻欺凌的境地。南北朝时,吐谷浑先后臣属、、北魏等。431年,吐谷浑灭。这样被夏国所灭的西秦和夏国的领土、财物以及大量人口都归属吐谷浑统治之下。其疆域包括青海东部、陇南地区东部、武威地区东部、和一带,吐谷浑民族政权进入了黄金时代。唐朝建立后,同吐谷浑保持密切的关系。到了7世纪50年代,吐谷浑被吞并。[26]
建立北魏后,对拓跋鲜卑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部族制度进行改革,“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使各个民族都成为北魏的编民,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且大兴农业,开立屯田,稳固了北魏的经济基础,加速了拓跋封建化的进程,为日后魏王朝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95年,后燕攻北魏,拓跋珪率军在参合陂(今东南)大败后燕军,并乘胜南下。397年,攻破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县),后燕灭亡。398年,迁都(今山西大同),称帝,史称。拓跋珪击败进入中原后,鼓励农业生产,其奴隶主贵族也逐渐汉化转化为封建地主。拓跋珪招纳汉族大地主参加统治集团,加快了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27]。但鲜卑族的汉化政策总体而言并不是特别成功,一些鲜卑族先是汉化后来又胡化。422年,拓跋珪子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乘病卒之机,凭借强大军力,沿黄河流域全面同开战,夺取黄河以南(今河南西北)、洛阳、(今河南滑县东)等军事重镇。
423年,拓跋焘即位,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雄北魏孝文帝才大略,通晓兵法,在历次战争中,常亲自率军出征,临阵勇猛,多获胜利。先后在431年灭,432年灭,439年灭,统一北方。死后,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相继登基,逐步实施了改革,使社会经济由游牧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孝文帝即位后,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在的辅佐下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诸如实行制、、、迁都等,极大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为隋唐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后期北魏统治者日趋腐化,吏治逐步败坏,大多农民家破人亡。从而在523年,爆发了。虽然起义被镇压,但北魏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528年,契胡人尔朱荣发动,掌控朝政。530年,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杀死了专权的,尔朱荣弟又杀死,立为帝,政权又为尔朱氏所握。532年,高欢灭尔朱氏,杀元恭,另立魏孝武帝元修。元修为摆脱高欢所控,从洛阳出逃,奔镇守关中的将领。宇文泰祖先来自辽西的。至此北魏开始分裂:高欢又立见为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宇文泰杀元修,立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
建立北周的宇文氏来源于东部鲜卑时期的宇文部,分布于今天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宇文部祖先是北匈奴迁往中亚后,留在故地的部众东迁与混居以后被的族群,为匈奴裔。宇文部在首领带领下,自阴山南迁至辽西,同辽西慕容部发生多次争斗,并且大多被击败。最终在344年,宇文部受到慕容部毁灭性的打击,宇文部部众散落各地。
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废,自立为帝,是为北周孝闵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557年,孝闵帝年幼,大权掌握在堂兄手中。九月,宇文护杀孝闵帝,立为帝,即北周明帝。公元560年,宇文护又毒死明帝,立宇文邕为帝,是为。公元572年,杀宇文护,亲掌。亲政后,采取了一些经济政治的重大举措,国势日渐强大。而东邻北齐在的统治下,朝政败坏,民众怨声载道。这也激发了北周武帝统一北方的决心。
576年,北周发兵攻北齐,先占晋阳(今山西太原),继续东进,577年攻陷北齐都城邺城,北齐灭亡,北方归于统一。周武帝灭北齐后,又进军南方的,取得了以北的土地,北周领域扩大,为后来隋朝的统一打下了基础。581年,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北周亡。[28]
北周灭亡后,以鲜卑族作为主体建立的鲜卑国家不复存在。隋唐以后,鲜卑已不在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
如今,鲜卑族已经融在其他民族之中,成为民族融合道路上又一消失的古代民族。但根据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的古人遗骸线粒体古DNA研究,证实现代人群很可能是古代的后裔。鲜卑消失的主因是人口枯竭,当年鲜卑族的汉化政策总体而言并不是特别成功,一些鲜卑族先是汉化后来又胡化。
拓拔部是鲜卑诸部中非常复杂的一个部族,其人口组成不仅有原拓拔部本部之人,还有留居漠北的十万余户匈奴,以及被拓拔部征服掳掠来的秽秣人、诸多杂胡,并且在崛起的过程中吸纳了大量的肃慎人、,甚至白种人,以至于在体貌上拓拔部更接近于白种人。由此可见,锡伯族的祖先很有可能是拓拔部中的原肃慎人,因为锡伯语和满语一样都属于古肃慎语(通古斯语系)。[4]鲜卑族分类有两种。
一种是按照其部落起源的地区和同其他部落融合的情况,分为东部鲜卑和。
另一种是按照分布地域不同,分为西部鲜卑、中部鲜卑和东部鲜卑。其中西部鲜卑主要指河西鲜卑、陇西鲜卑,包括吐谷浑部、乞伏部和秃发部等;中部鲜卑包括拓跋部和等;东部鲜卑包括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等。《三国志》《后汉书》[29]《晋书》和《十六国春秋》都记载“鲜卑”族名是“依,以山为号”,《魏书》记载为“”。据考证,鲜卑山即为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的;而大鲜卑山则位于发现有的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北段。“鲜卑”一词,、均认为鲜卑即“犀毗”,亦称“师比”,指胡人的带钩而言。此带钩初出自东胡,战国时传入赵国等。《史记索隐》引云:“鲜卑郭落带,瑞兽名也,东胡好服之。“郭落”为兽之义,“鲜卑”意为祥瑞或神,合之为瑞兽或神兽。人以等瑞兽状铸镂带钩上,即所谓“鲜卑郭落带”,译言瑞兽带或神兽带。
另外,有的学者认为“鲜卑”是祥瑞之意,以鲜卑作为族名,符合古代命名的习惯方式;还有的学者认为“鲜卑”包含有动物含义,是作为部落图腾的动物或是神兽。[4]鲜卑人中某些部具有典型的东北亚特征。
《·假谲》载称为:“黄须鲜卑奴”,并称其相貌特征是“黄须”。注引《异苑》所载王敦语作:“黄头鲜卑奴”,并加以解释:“帝所生母荀氏,燕国人,故貌类焉”。黄头指的是金发,黄须指的是黄胡子,可见晋明帝的相貌特征就是金发黄胡子,具有白种人的相貌特征。《·明帝纪》亦载王敦称晋明帝为“黄须鲜卑奴”,并称“帝状类外氏,须黄,敦故谓帝云”,明确指出晋明帝的相貌与其母族相近,说明其母族的相貌具有白种人的特征。既然晋明帝被称为“黄头鲜卑奴”或“黄须鲜卑奴”,其生母荀氏应为鲜卑人。
晋明帝生母荀氏的身份是宫人,《晋书·后妃传》未载其出身,《晋书·明帝纪》称其为“人”,据《晋书·地理志上》:“起雁门以东,尽辽阳,为燕代”,《晋书·载记》称“鲜卑之众星布燕代”,足见燕代地区是鲜卑人的主要分布区,暗示荀氏是鲜卑人。
东晋人认为,晋明帝因母亲是鲜卑人而相貌类似于鲜卑人,所以才被称为“黄头鲜卑奴”或“黄须鲜卑奴”,证明“黄头”或“黄须”正是鲜卑人的相貌特征。金发是白种人的显著特征之一,可见鲜卑人具有白种人的特征。[30]鲜卑语在中国史书中称为夷言、国语、北语、胡语或者胡言,为中国与蒙古历史上鲜卑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其使用时期为2、3世纪交替至7世纪中叶,在东晋十六国至北朝时期被广泛地入主中原的鲜卑族作为本民族语言使用。作为当时统治者所使用的语言,鲜卑语一度在中国北方成为仅次于汉语的声望语言。至到北魏时期,孝文帝和冯太后下令进行汉化改革,迁都洛阳,改用汉语代替鲜卑语,更改鲜卑语姓名为汉字姓名。禁止入住中原的鲜卑人使用鲜卑语,无疑使到鲜卑语的生存空间大幅度地缩小。六镇之乱后,胡化比较深的六镇部将再度推广鲜卑语的使用,中国北部掀起了鲜卑化热潮。直至隋朝末期,鲜卑语失传。
但是,在北魏的改革过程中,为现代语言学家留下了解读鲜卑语的线索。北魏更改胡名为汉名,基本采用了语音相近而转写和语义相近而直译的两种方法。[31]前者提供了一些鲜卑语的语音信息,后者相当于一套鲜卑语—汉语对义词汇表。例如更改拓跋为元、独孤为刘、贺赖为贺、步六孤为陆、吐奚为古,更改可汗为皇帝、可孙为皇后、莫贺为父、么敦为母及阿干为兄等等。[32]白鸟库吉与方壮猷等现代学者首先正确地认识到这些词语原名与汉名为鲜卑语语音语义对应汉语语音语义的关系,并且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于鲜卑文,《·经籍志》中有关于使用鲜卑语翻译中国传统汉文书籍的记载,共记有《集解论语》、《集注论语》等108部图书,447卷,此外在唐朝初期编纂《隋书》时还统计另有亡佚图书135部,569卷。[33]但是以上这些鲜卑语图书无一本传世至今,故其文字无法考证。早期鲜卑保持有游牧民族的习俗特性。因为鲜卑同乌桓同源,又受到匈奴奴役,所以习俗与乌桓、匈奴类似。《》记载:“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其言语习俗与乌桓同。唯婚姻先髡头,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上,饮燕毕,然后配合。又禽兽异于中国者,野马、原羊、角端牛,以角为弓,俗谓之角端弓者。又有貂、豽、鼲子,皮毛柔蝡,故天下以为名裘。”[34]其社会组织为邑落组织,分为部、邑、落,由小到大组成。[28]后期鲜卑由于同汉族接触加深,渐渐汉化,其生活习性逐渐向汉族靠拢。早期鲜卑族由于风俗习惯、经济活动和龙门石窟地理环境等原因,长期保持着一种原始状态,所以在其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萨满崇拜气息比较浓厚。是中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民族信奉的一种原始宗教,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建立在万物有灵性的基础上的原始多神信仰。在这种崇拜下,对于自然、、祖先各鬼神的信奉都能够涵纳在它的宗教活动中。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各种知识的极度匮乏,人们击鼓完全处于自然力量的支配之下,自然界中的各种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如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都能够对人的生活造成影响,也容易使人产生敬畏感和神秘感。
后来,随着鲜卑族的不断南迁,并且日益深入中原腹地之后,同汉族的杂居和交流加深,加之高僧大德不遗余力的弘传,以及统治者的推动,在宗教信仰方面,佛教和道教日益成为鲜卑宗教信仰的主流,与此同时,萨满教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据史书记载,是最早接触佛教的鲜卑部落。342年,迁都(今辽宁朝阳)后,出现两龙相飞的祥瑞景象,“皝大悦…立龙翔佛寺于山上”。这是已知最早建立在东北地区的佛寺,也是慕容部倾心向佛的明证。自此以后,佛教开始在慕容燕内广泛传播,佛教信仰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对于慕容鲜卑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
相对于佛教而言,拓跋鲜卑对于道教的接触更早,早在代国的时期就有了奉道的迹象。北魏建立者对于道教也颇为热衷,天兴年间,拓跋珪设立道教仙牌,煮炼白药。太武帝时,因为出身于奉道世家的司徒大力推举,道教更是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实际上,早在道武帝平定后燕之时,便下令大兴佛法。到明元帝时,佛法开始在拓跋贵族和民间广泛传播,、也先后开始修建。但与此同时,萨满影响依然没有完全根除。在当时的重大政治、军事决策中,仍有神巫参与其中;在拓跋鲜卑的祭祀当中,仍有大量的原始色彩;在民间,萨满巫师仍然很受欢迎。[35]
道教、佛教在鲜卑族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是佛教先后经历了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二武灭佛,足以使佛教吸取教训;二是在大力举荐者崔浩被杀后,道教便也开始衰弱。秦汉以来,鲜卑民族是影响中华文明进程最为持久的北方游牧民族。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族政权为数最多,持续最久。分别为慕容氏的前燕、后燕、西燕和南燕,乞伏氏的西秦,秃发氏的南凉,吐谷浑氏的吐谷浑国,拓跋氏的代国、北魏、东魏和西魏,宇文氏北周以及鲜卑化的高氏北齐,先后持续近三个世纪。宇文鲜卑“别种”契丹族辽国持续近二个世纪,亡于女真族金国后进而西迁建立西辽国,直至被蒙古汗国所灭,又持续近一个世纪。北宋至清,有拓跋鲜卑支裔党项羌拓跋部的西夏国,持续近二个世纪。自十六国以来影响中华文明进程约千年之久。
鲜卑民族主要活跃于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的政治舞台。而这一时期,是中华文明大转型时期,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基本定格成型的历史。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和社会大转轨是魏晋南北朝历史的主旋律。胡汉民族的共同性日渐增多,差别性日渐减少,一步步水乳交融般地融为一体了。对汉民族的根祖认同,为北方各民族趋同于汉民族文化而走向汉化提供了历史根由。于是,在当时社会现实的驱动下,北方各民族相继步入了汉民族的封建化道路。
在这方面,鲜卑民族最具典型意义,尤其是鲜卑拓跋氏。特别是北魏太和年间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汉化改制”,其不朽功业在于把胡人的“汉化”进程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使之法制化、定型化、常规化和普及化,从而把胡汉民族的大融合推向了全新的历史阶段,已经为隋唐王朝的崛起和中华大一统的重建直接铺垫了基石。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程姓家谱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程姓家谱
程氏家谱历代多由程姓族人修撰,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家族世系是家谱的中心内容,为谱书所必备,程氏谱书就内容而言,和其他姓氏的谱书大体相同,同样包括序、凡例、家族世系、家族法规、先祖行状、家族文献等。姓&&&&氏程撰写者程姓族人
程姓起源有五
1、出自风姓,以国为姓,是重和黎的后裔。
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的人物。他的后裔伯符(一作乔伯)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国。古程国的地望在汉晋时期的洛阳上程聚,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洛阳和偃师交界处。程国的居民以国名为氏,于是就产生了程氏。
传说,上古时候。民间祭祀很乱,社会很不稳定。颛顼高阳氏为了使百姓从杂乱的祭祀活动中解脱出来,安心生产,就委派他的孙子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灵;重的弟弟黎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后来重和黎的子孙就世袭了这一官职。商朝时封重黎的孙子于程(今河南洛阳市东,也有说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建立程国,称为程伯,其子孙以国名程为姓。
北宋时欧阳修等人修撰的《新唐书》七十五卷《宰相世系表》中说:“程氏出自风姓。”南宋学者郑樵撰写的《通志·氏族略》也说:“程氏,伯爵,风姓。”由此可知,程氏源出于风姓。
除程氏出自风姓外,任氏、宿氏、须句氏、颛臾氏也都源于风姓。风姓为太昊伏羲氏的后裔。太吴伏羲氏属于东夷部族,活动范围在今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和山东西南部一带。河南淮阳有太吴陵,是太昊的都城所在地。
风姓的首领称风后,生活在传说中的炎黄时代,他和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西晋时人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记载,一天晚上,黄帝梦见一阵大风刮起,把地面上的尘土污垢吹得一干二净。第二天早晨醒来,寻思昨夜的梦境,说道:“风能发号施令,是执政的象征。‘垢’字去掉‘土’旁,就是一个‘后’字。难道天下有一个姓风名后的贤人吗?”于是他依据自己对梦境的占解,派人四处寻找风后其人,终于在东海边上找到了他。黄帝把风后请来,拜他为宰相,帮助自己料理政治事务。
风后能文能武,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通晓兵法,著有兵书十三篇,后人称《风后兵法》。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有一次,黄帝和蚩尤在涿鹿之野进行战争。蚩尤施展法术,使大雾迷漫,三天不散。黄帝的将士迷失了方向,无法战斗。风后接受黄帝的命令,制造了一辆指南车,使将士分辨出东西南北,终于俘获蚩尤,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到了黄帝的孙子帝颛顼时期,又有重和黎。是程氏的远祖。《国语》十八卷《楚语》记载观射父对楚昭王说:“及少吴之衰也,九黎乱德,……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世序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林父其后也。”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一百三十卷《太史公自序》中也说:“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后也。”这两段话的意思是:颛顼继少吴之后登上帝位,任命重为南正,管天;黎为北正,管地。尧舜时代,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担任分管天地的官职,一直沿续到夏、商二代。周代的程伯休父,就是重、黎的后裔。
观射父和司马迁都说,程氏是重、黎的后裔。关于重、黎的身世,古人有两种说法。一说重和黎都是颛顼的曾孙。颛顼有个儿子名叫称,称有个儿子名叫老童。老童有两个儿子,就是重和黎;另一说黎是颛顼的曾孙,重是少昊的儿子。
重、黎都是传说中很有神通的人物。颛项继少吴之后担任帝王,当时人神杂糅,祭祀混乱,灾祸频仍。颛顼让重举上天,令黎抑下地,使天和地远隔,人与神分离,称为“绝地天通”。在令人看来,重和黎当然不可能有那么大的神力。对此事可以这样理解:颛顼将祭祀上天群神和管理土地民人这两种职责分开,让重负责祭祀天神祖先,让黎负责管理土地和民人。
在古史传说中,重是一个半神半人的人物。有人说他是少昊的儿子。少昊又称金天氏,和太昊同属于东夷部族。他以乌为图腾,设置的官职都以鸟命名。他的都城在穷桑,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少吴一共有四个儿子,依次叫做重、该、修、熙。重曾担任过“木正”,他又被称作“句芒”。《山海经·海外东经》说:“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把他描绘成鸟身人面、身骑双龙的神人。又有人说,重是颛顼的曾孙,曾担任“火正”,人们尊他为火神,称做“祝融”。祝融的遗墟在今河南新郑。因为他活动的地域在中原地区南部,因而他的宫职是“南正”。
古人一致认为,黎是颛顼的曾孙。颛顼之墟在帝丘,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阳。黎曾担任过“北正”,一说是“火正”。黎部族主要在中原地区的北部活动。商周时期在今山西长治西南有一个黎国,可能是黎的后裔建立的国家。黎国是商王的一个重要与国,是商王朝的藩屏。因此周文王姬昌为实现灭商的大业,首先出兵攻打黎国,这就是“西伯勘黎”的故事。当时还有一个黎丘,又称黎侯城,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个黎国一作犁国,又称泥中。位于今河南浚县,汉代又称黎阳。由此可见,黎部族的活动范围是以今河南省的黄河以北地区为中心,西到今山西省东南部,东达今山东省西部地区。
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人物,他们所处的时代距现在相当遥远,因而他们的身世和官职,史书记载说法不一。关于重的身世.一说他是少吴的儿子,属于东夷部族;一说他是颛顼的曾孙,属于华夏部族。对于这个问题,今人已难以分辨清楚。但是古书都说,程氏出自风姓。从这一事实出发,可以认为重和少昊的关系更为密切,应该属于东夷部族。因为风姓就属于东夷部族。重、黎所属部族记载的混乱,正反映了当时东夷部族和华夏部族逐渐融合,后人已难以准确区分的实际情况。
重、黎在颛顼时分别开始担任掌管天地的官职,他们的后裔世代承袭了这一官职。到了尧、舜、禹时,又有伯益,是帝舜的辅臣。他曾经掌管火,用火焚烧山泽,驱逐禽兽。他能调驯鸟兽,又发明了掘井的技术,能凿地求水。他还和大禹一起治理洪水。大禹临死时,将帝位传给伯益。大禹的儿子启联合友党进攻伯益,将伯益杀死.自己做了国王,建立了夏朝。但是伯益的后裔在夏、商时代仍承袭掌管天地的职位,经久而无失。
程氏得氏之前的远祖,黄帝时有风后,颛顼时有重、黎,舜、禹时有伯益。程氏的得氏,是在西周时期。
2、以地名为姓。
传说,周宣王之时,重黎的裔孙程伯休父入朝为大司马,后又因攻占徐方(今山东滕县东南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陕西咸阳市东,也有人说在今洛阳市东),他的子孙有一部分人以地为姓,称程姓。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公元前11世纪时,周公 旦公封诸侯,周文王第10子(一说第17子)受封于郇(近山东省临猗县),史称郇侯、郇伯。春秋时,郇国为晋国所并,其子孙以原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草头为"荀"氏,春秋时,晋国公族叔受封于荀邑(今山西省正平县西),其后以邑名"荀"为氏。又据《左传杜预注》所载,春秋时,晋国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长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其后以邑为氏,称程氏,是为山西程氏。
西周后期,周厉王好利。他以荣夷公为卿士,拼命对百姓进行搜刮。他的奢贪暴虐,激起了国人的不满。他又派卫巫监视国人,一旦发现有非议时政的人就加以杀害。在这种专制高压之下,国人在路上见面不敢互相打招呼,只好用眼睛示意。国人忍无可忍,终于拿起武器围攻这位贪暴的国君。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县)邑,不久死去。他的儿子姬静继承王位,史称周宣王。
宣王在位时,周公和召公辅政,整饰政务,诸侯来朝,史称“宣王中兴”。周宣王在 国力有所恢复之后, 曾亲自领兵征伐东南方的淮夷,程国的国君程伯休父也参加了这场战争。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大雅·常武》篇记载了这场战争,写道:“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 绪。”诗句的意思是,周宣王亲自领兵征伐时叛时服的淮夷,派遣大臣尹吉甫为使者任命程伯休父为大司马。让他在左右摆布 阵势,监戒军队。程伯休父随周宣王出征, 在对淮夷的战争中建立了显著的功勋。后来程伯休父到达都城镐京,在朝廷中担任大司马,封地改在咸阳附近的程邑。
程伯休父担任大司马以后,他子孙中的一部分又以他的职宫——司马为氏,于是形成了司马氏。因此,程伯休父是程氏和司马氏共同的得氏始祖。
程伯休父徙封的程邑,汉代为安陵县,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程邑,又称“毕程”或“毕郢”,是上古时代毕程氏的遗墟。商末周文王姬昌曾在这里居住过。后来密人降周,也迁居于此。因而它不可能是当时程国的都城。
宋代人陈彭年等编纂的韵书《文韵》中有目“以国为姓”,说:“周宣王时程伯休父入为大司马。封于程。后遂为氏,与司马氏同。”《帝王世纪》曰‘文王居程,徒都丰’,故此加为上程。”
3、出自商、周之际的伯符之后。
据资料记载,伯符是程姓的始祖。由于伯符向周王敬献“泰山之车、井中之玉和双穗之禾”这“三异之瑞”有功,被周王封在广平的程地,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程姓。实则伯符是重和黎的后代。
程氏因程国而得名,先有了程国,程国的居民后来就称程氏。至于程氏在何时何地得氏则诸说纷纭。就程氏得氏的时间而言,有西周初年、成康之际和宣王时期三种不同说法;就程氏得氏的地点而言,也有广平(今河省北鸡泽)、洛阳上程聚和安陵(今陕西省咸阳东)三种说法。
程氏的得氏始祖名伯符,又称乔伯。他是重、黎的后裔,生活在商、周之际。《河南程氏正宗世谱》中有一首《迁徙歌》,写道:“古有重黎氏,程族由发初。历夫周兴际,伯符广平居。”这首歌概括了程氏始祖伯符初封广平的事。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关中地区有一个周国,在文王姬昌的管理下,政治清明,蒸蒸日上。姬昌得到了许多方国的拥戴,号称西伯。他在位时,已经奠定了灭商的基础。姬昌死后,儿子姬发即位,史称周武王。他继承父亲未竟的灭商大业,领兵东伐,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卫辉市北)打败了商王纣的军队。纣自焚而死,商朝宣告灭亡。
周武王让商王纣的儿子禄父 (又称武庚)留在殷商故土,继续管理殷商遗民。在其周围建立了卫、鄘和邶三国,分封武王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又下令释放被商王纣关押在监狱里的贤人和百姓,将商王纣聚敛的 钱财、粮食散发给贫民和奴隶,然后班师西归。
周武王回到关中的镐京 (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后,为了统治原商朝的广袤的土地和众多的人民,推行分封制度,将自己的同姓、灭商的功臣谋士和古代圣王的后代封在各地,建立国家。伯符也是古圣贤的后裔,因而被封在广平,于是伯符带领本家族人等,在那里建立了国家。
广平是伯符的始封地,也成为程氏的发祥地之一。后来广平发展成为程氏的首要郡望。但是广乎不是程地,也不是程国。因此,它不是程氏得以命氏之地。槐塘《程氏世谱叙》转引西汉司徒程泰修撰的族谱说:“臣上世祖伯符先封广平,后得封程国,遂氏焉。”
4、出自姬姓是荀氏后裔以邑为姓而改。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晋国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长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其后裔以邑为姓,称程姓。
春秋时期晋国出现了一些势力强大的姓族。荀姓就是其中之一。荀姓在西周时聚居在今山西省临椅县南部,后来迁到新绛县西。苟林父、荀宾、荀家、荀会等人都是晋国著名的卿大夫,是对晋国政局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晋国大夫荀骆的采邑就是程邑。有人说这个程邑就是关中地区咸阳东北的程邑。但是当时咸阳附近应该属于秦国的领地,晋国虽曾拥有“河西八城”,它的领地也难到达咸阳附近。因此我们认为,作为苟驩采邑的程邑, 应该在今山西省境内。因为驩的采邑名叫程邑,他的子孙就以邑为氏,改姓程氏。
5、别的民族和姓氏改为程姓。
早在春秋时期,人程本曾经修撰程氏家谱。到了西汉元帝时期。司徒程泰奉诏“编修姓望”,这是程姓较早的谱牒。三国时期的儿子程建曾“归郡修谱”。晋室南迁以后,在江南有所谓;《》,程姓也在其中。
唐代有个程淘,始考订《程氏谱》,考载详明,堪称信史。宋代鄱阳(今江西省鄱阳)人程祁,字忠彦,曾修撰程氏《世谱》。南宋时;人程晟,是著名理学家的孙子。他很有;才学。曾编次《伊川文集》八卷,并修撰《伊川家谱》一卷。十七年(1224年)之任(今安徽)知事,曾将程氏谱系上呈朝廷,于是皇帝降旨,将程颐四世观之补官登仕郎。元代程氏家谱屡有修撰。但宋元以前的程姓家谱,大多亡佚不存。
明代修撰的程氏家谱较多。现存的价值较高的家谱多为明代后期、、万历年间所修。比较重要的有《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河南上程谱》《河南程氏正宗世谱》《程氏家乘》等。这一时期的修谱,已从某一地区的家族门派发展到大范围乃至全国性的“统谱”。
清代和民国时期所修续的程氏家谱现.存数量较多,并且大多经刊印或手抄,流传至今,不再一一述及。
建国以来,由于的破除,家族的,修续家谱较为罕见。21世纪初,在有些地区又有续修。例如广东、纯刚公系《程氏族谱》,就是年新续修的程氏谱书。
现存的程氏谱书,除了部分散布民间,由私人珍藏外,大多收藏在各地的图书馆;文化馆或档案馆中。全国最大的图书馆——收藏程氏谱书四十多种,也有较多收藏。《中国家谱目录》一书(199Z年版)中著录程氏谱书三十九种,计二百二十二册。这些谱书如按地区分,以安徽省数量最多,达二十四种,其次是江苏省,有六种,湖北省有四种,湖南、山东两省各一种,其他一种。我国现存程氏谱书远不止这些,不少程姓人群居住较为集中的省份,如河南、河北、山西、浙江等省的许多谱书,都没有被收入。现存的程氏谱书从名称上看,有家乘、宗谱、家谱、族谱、支谱、会谱、纂谱、信谱、世谱、统谱、谱略、谱、源流谱、、故里志等。名称中多包含郡望、门派及先祖号谥,以与其他谱书相区别,有的还加有——“续编”、“续修”等字样。
程姓谱书尽管繁简有别,但就内容而言,和其他姓氏的谱书大体相同,包括序、凡例、家族世系、家族法规、先祖行状、家族文献等。家族世系是家谱的中心内容,为谱书所必备。序言有自序和他序两种。 自序为修谱人自写,他序多让当地的地方官或社会名流撰写。序言一般包含以下几项内容:
1、阐述自始祖以来派系分衍和播迁的状况。
2、说明以往历次修撰谱书的情况。有的序言还包括修谱凡例,原因、目的以及工作的艰辛。至于他人撰写的序言,在上述内容以外,往往有对谱主家族的赞美和希望等言辞。盖闻天地从古至今民国以来乃有家族之群,追溯我族原系花后宗祠财房之裔俊遗黄土堪达立支祠为四签堂前派字派德厚世嗣徽源达楚邦,该支祠先祖相朝公字派为德所生四子名为庭阳本立维贤永汉逝后四签堂,我先辈分支庭阳公后裔本
注其,字辈告知五修字派为(文明振嵩洛杰琉衡湘祖泽箕裴远家声孝友芳基开民国永万代大辉光)我系徽虎公后裔了
湘潭市护潭乡富强村老三湖头领
邦字派世系部分一般先阐明本家族的繁衍源流,再详述各支派的人物与事迹。它不但记载有宗族的人物名谓,而且多通过派语来说明人物的门派和。家族法规是用来约束所有家族成员言行的规制条款。族长用它来管理族人,养成一种家族风尚。
先祖的嘉言美行和辉煌业绩,多采用传记或像赞的形式书写。凡是本家族中有德行可嘉、忠贞可旌、学问可称、文章可赞、功绩可述的,都要为他立传作记,以勉励后人。
家族文献的内容相当广泛。它既包括官府对该家族及其成员的嘉奖和褒扬,如诰命、诏谕等;也包括家庭成员的语录、著作节选等。这些都是本家族成员引以为荣耀的,因而在谱书中多有反映。洛阳上程聚(今河南洛阳、交界处)是商周时期所在地,也是程氏得姓之地。西晋时被封为上,东晋初年裔孙迁居(今安徽一带地方),开程氏重要门派。《河南上程谱》记述程氏世系,从程元谭一直上溯到黄帝,对于探讨程氏在西晋以前的得氏、世系、迁徙、分布等,有一定参考价值。《河南先公家谱》又名《程伊川谱》原为一卷,南宋程晟修撰。程晟是(号伊川)的孙子,很有才学。此谱后人又加以续修,如程拟璋曾修《伊川支谱》。著名理学家为此谱作序,写道:“今阅程氏谱牒,上溯姓氏之原,下追继述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系所生以尚嫡也,序长幼以也,列像赞以尚思也,非大忠大孝而能之乎?”对这部谱书的内容和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全书二十卷,又有《谱辨》一卷,《附录墓图》二卷,《旧序》一卷。明代修撰。程敏政是安徽人,成化年间进士,官至吏部右侍郎,是一位著名学者,著述颇多。这部谱书所载世系从东晋谭起,一直延续到明代。此谱清代不断有人续修翻刻。
现存的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刻印的由程士培纂修的《新安程氏统宗补正图纂》三十二卷,共四册。
十二年(1747年)再版,仍为四册,二十一卷,首一卷;又有程之康重修的《新安程氏统宗补正图纂》卷,乾隆年间刻本,共四册。明代程宗孟修纂。程宗孟字仰川,河南人。二十代嫡孙,袭五经博士,曾编写《二程故里志》。这部谱书在六年(1572年)修成。谱书前有他写的自序称修撰缘由为:《河南先公伊川谱》《新安统宗谱》和《河南上程谱》“谱不同帙而派不相连”,“吾深为惧焉,遂联三合一,照依旧规次第编录”,使“上有所统”,“下有所宗”。此谱落成,“不惟见吾程氏正派流长之盛,且俾伪者不得以;肆其乱焉”。就是说,这部谱书将以前比较;重要的三部家谱合一,按照统一的体例修纂,使河南程氏从一直到明末的世系井然有序。它也涉及新安程氏和中山程氏;部分世系。因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此谱;清代又有祀和程佳墦、程圭璋和程拟;璋、程和程敬道等多次修续订正,清光绪三十二年(土906年)刻印的由程步月等纂修的《河南程氏正宗世系谱》(河南嵩县藏版)流传至今。据伊洛地区程氏的《河南程氏正宗世系谱》记载,程氏世系从的十三世孙程子中开始,排列了三十二个辈字:
“子彦思克,继世。佳接起延,倓洛璋铭。毓秀广远,相传大千。源推其业,长流万年。”
以及新续辈字“恪守秉正,修齐治平,道珩仲兴,志笃永恒。”
清七年(1868年)修订的《四箴堂·太康程氏族谱》中列入辈序二十四字(二十三至四十六世):
公元1986年五次重修谱牒,按照书经中洪范篇章,择八字作命名字式,接上面共三十二字:
、程氏从始祖程吹四十三世开始,编定了五言辈字歌:
“国家传世德,理学必宗先,孝支宜为则,元。”
后来又往下续了二十个辈—字:
“燕翼富强本,知书万道全。品行铭,昌兴起俊贤。”
湖北、天门、一带程氏辈分:
“忠厚传家远,诗书衍庆长。果克从斯语,定贤德”
为了使族人添丁加口选字取名时,不至于感到以上“正行辈字”不足或有忌讳、拗口等情况,又确定了四十个辈字,称为“副行辈字”,和上面所说的四十个“正行辈字”一一对应,如果正行辈字不合适,可以取“副行辈字”。这四十个副行辈字是:
“邦光其佩毓,兆吉福相延。开智明龙启,敬业定飞腾。勤修竞,常思乃识远。长隆显达贵,千秋怡乐天。”
程氏字辈排列如下:
正福文运启,光家邦,少先代,元善广积昌。(共二十字)【联系人:程燃:老程氏人】
四川广安区程氏字辈排列如下:
文武朝天子,世代祝明君;儒学崇兴正,才德有光荣;尚纪先泽远,家国道长清。(共三十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宗族观念的淡漠,人们为子女取名,大多已不再按辈字规定。因此,从程姓人群的名字中,已难以知道他的辈分。由于古代山河阻隔,交通不便,不同地区、不同宗族的辈字也不统一。
现广东茂名高州顿梭镇程村人口数千、有始祖坟,每年清明均有数百名已定居广西、阳光等地程氏返乡拜祭声势浩大,可见其年代久远。字辈为,其孙子昌、安邦定国、德立朝廷。
安徽无为县昆山乡莲花行政村程院自然村、靠山村等程姓字辈:
文献公:敕封懮德公,娶余氏。生子二:龄杰、龄智。公原籍徽州歙县千秋乡仙凫里名曰关子。二子乃迁无为州村瑶石焉。
龄杰公 娶环川徐氏生二子:兴、旺。妣卒葬徽州府麻榨巷。继娶周氏周洪公女,生子一:财。公葬眠牛形,妣葬三涧口铁矿山丑未向。
金鸡笼、眠牛坞、大山窊、田饭诸村皆为其后。
龄智公 娶徽州梅结金氏生子三:高、宾、亮。妣卒葬徽州。继娶庐邑王氏生子一:江。妣卒葬狮形。继娶张氏生子二:员、盛。公妣卒葬宅后仙人现掌形未丑向。
靠子山、牛埠、鹤毛河镇皆为其后。
程氏五林分支字辈:
河南信阳程氏分支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90年代是什么时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