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叫张扬 第一章开头大概是这样 主角是开废品回收站图纸的 第一个出现的女主角是个开酒吧的寡妇 后来帮着

台湾人看大陆 - 系列文章转载连载中(更新,不想爬楼的大家可以点只看作者)
《台湾人在大陆》酒矸倘卖呒
   | 赖佳玟/现居广州
  “酒矸倘卖呒”,台湾20年前街头巷尾此起彼落的吆喝声,苏芮的 歌声掀动了我们心中各种微妙情绪:怀旧、感动、悲伤。
  曾经也有一段时间,回收保特瓶有1块台币的奖励,街头不时能见 到拎着麻布袋捡拾保特瓶的佝偻身影,但在奖励取消后,这样的情景 就难得见到了。当时,一般家庭大约会将垃圾放在住家附近某电线杆 旁,会有清洁队来收,地点就是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反正不是只 有我放”。
  现在取而代之的是“垃圾不落地”,垃圾车响起《少女的祈祷》, 各家各户早已派出家中成员在垃圾收集处等候,一家家依序将垃圾交 给辛苦的工作人员,随后有错过时间的人拎着垃圾追赶已经开走的垃 圾车,偶尔也有傻傻的站在车后,被垃圾车压缩爆浆喷到的倒楣人。
  我们家公寓住户则是大家讲好、统一交费给清洁队来收废品及家用 垃圾,每个月要交200块台币,每周一三保特瓶,每周二四废纸之类 的。
  以上是台湾的概况。大陆呢?
  我在广州市许多小区有物业管理,垃圾通常放在楼梯间的垃圾桶, 每天会有小区的清洁人员来收,这部分费用是含在每个月交的物业管 理费内。
  物业公司相当于台湾说的开发商,大陆的物业程度良莠不齐,物业 管理很大程度影响到住户居住的品质及享用的服务。所以要买房或租 房要认明知名的物业公司,消费、居住较有保障。
  我所住的老城区,都是早期建的老房子,几代继承、转手后已经没 有统一的业主(房东)或物业管理。垃圾有统一的收集点,但大部分 人直接放在街上。还有一次我在回家路上直接有人从二楼把整袋垃圾 丢到街上,差点丢到我头上、在我脚前一步炸开,吓得我倒弹,差点 去收惊。
  有次有“居民委员会”来敲门,收每户每个月75元台币的垃圾清洁 费,一次还收完一年。
  因为居委会收了钱,我们也放在街边。有趣的是,过了一个小时, 垃圾已经被拆开、翻得面目全非,里面有些垃圾已经被取走,再过一 个小时,又有些垃圾被捡走,再过一个小时,整堆垃圾就不见了。因 为这里有很多“收废品”的人,举凡保特瓶、纸、铁铝罐、塑胶、金 属、废家电或电子用品,能卖的东西他们都会捡去卖、不惜在路边翻 垃圾。
  每天都有不同的人踩着三轮车、载着他们沿路收的废品,轮番吆喝 着“拉(垃)──基(圾)──”,每个人吆喝的声调都不一样。有 次刚好一堆杂志要回收,拿去卖,秤重卖还卖了15、20块台币。
  大陆一直没有垃圾分类,经常想好好丢个垃圾都不知道放哪里,包 括废电池也没有完善的回收系统。因为即使垃圾没有分类,有的是大 把人去捡能回收能卖的垃圾。现期大陆正在推动“垃圾分类”,只是 仍成效不彰。
  有次跟收废品的阿姨聊天,她说“全世界就只有在中国,我们帮你 收垃圾不用钱,还给你钱!”又说,“收废品每个月挣的钱也跟帮人 打工差不多,只是比较自由,想回老家陪陪小孩就能回去。在家里穷 ,种小麦、玉米没钱挣,在大城市就算挣得少还是比在家里多。”他 们收去大的回收点转卖,也只是赚微薄的价差。
  据闻所有废品回收站都是有背景的,能回收的材料都可以卖为再加 工的原物料,除民生废品回收之外,工厂工业废料回收的利润空间更 大,但那就是一般人吃不起的大饼了。
  回想起这些踩着三轮车捡垃圾的外来农民工,像是在大蚁窝里的工 蚁,在庞大的利益集团之下做着最卑微的劳工,为了老家的老小,“ 酒矸倘卖呒”?
其实收垃圾的人已经帮你分类了&
《我身边的大陆人》温文儒雅的上海大男孩
   | 禾实/新北市
  大约十多年前,身边有许多人都到大陆寻求发展,而在台湾已有稳 定工作的我,虽然不太可能逐鹿中原,但对海峡两岸风土、人情的差 异还是感到兴味盎然。尤其几次到大陆旅游,看到城市现代化的进程 ,对对岸的发展还是存有无限的想像空间。
  认识五香豆是在一个两岸论坛里,我们的话题就是从什么是五香豆 开始的,爱吃蚕豆的我才知道原来我们喜爱的是同一种食物,我们的 友谊就从“吃”展开。我介绍台湾的传统小吃给他,他介绍江浙小菜 给我,最初我们都藉助网路图片当辅助说明,后来熟稔了,就把自家 菜色拍照上菜了!我发现“江浙菜”和“台菜”的料理方式真的不太 一样,渐渐的五香豆竟然会做蚵仔煎,而我也会做清淡口味的东坡肉 了。
  五香豆是个温文儒雅的上海大男孩,虽然学的是工程,但却有着深 厚的文化底蕴,我们的网路留言常常是我随意送出一句话,却换来一 篇词真意切的回覆。我常笑说,你们也活得太严肃了吧,这样太累了 !但也很肯定他实事求是的认真态度。
  我们的聊天话题五花八门,我学的是生物,却热爱文学,我们可以 从张爱玲聊到海洋微生物。我们可以一起评论两岸的广告、电视剧、 科技新知。因为认识他,我开始看央视的各个频道,甚至每年守在网 路前看春晚。
  那时五香豆刚从研究所毕业,新到工作岗位还有许多需要调适的地 方,而虚长几岁的我自然扮演起人生导师的角色,而且五香豆所处的 又是台资企业,那问我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等他适应工作后,我又 当起他的爱情顾问,教他如何讨女孩子的欢心,不过,他也得当我婚 姻生活不快的垃圾桶,还在婚姻磨合期的我常常对男生的想法大惑不 解。
  这些年,随着我们年龄增长,生命重心的移转,我们聊天话题也渐 渐不同以往,甚至和之前大异其趣,我们再也不是当年风花雪月的青 年,偶而还有少年子弟江湖老的感慨。
  一直很庆幸自己能拥有这样一个天涯知音,可以分享快乐,可以分 担忧愁,可以在面对日常生活中令人气馁的事时,彼此互相打气!
《台湾人在大陆》入境随俗学习简体字
   | 青柠檬/台北市
  犹记刚到对岸念书时,因宿舍网路还未装好、手机卡又没办好,急 着与家人联络的我,一个小女生在夜晚跑去网吧(网咖)用电脑,当 我想用MSN与朋友聊天时,顿时对着键盘傻住了……键盘上完全没有 注音符号。由于大陆是使用拼音字母,让当下的我只能一个字、一个 字的慢慢拼音。
  在台湾鲜少接触简体字的我,刚到大陆时,校园内、网站、课本全 是简体字,要不是有上下文可以辨认单字,我根本不会联想到某些字 可以缩减成如此简洁有力。因为我喜爱阅读,久而久之,对于简体书 的阅读也可以沉浸在内容中,没有太大问题了。
  但如何打拼音简字呢?在学校做报告有强大的繁简转换软体可以帮 忙,我也不需要担心,但直到我传短信(简讯)给朋友,他们跟我说 收到的是乱码,我才注意在对岸有些手机是收不到繁体字的,而刚好 有台湾朋友办了电话卡还送了支手机,但因为是内建拼音系统,他不 用便送给我。
  为了联络同学、融入校园生活,我开始以传短讯摸索拼音过程,再 请教同学、并上网搜寻对照表学习,有些字很好联想,与台湾注音符 号差距不大,但某些字如:“让”、“而”、“常”这类拼音则让我 查了很多次资料。随着与大陆的朋友交流越多、短讯也越传越多,正 好让我有机会落实“只要勤练习,没什么事情是做不倒的”。
  只是在电脑打字方面,我仍是按照台湾的新注音打法,直到我在大 陆工作后,公司的长官会提醒我们报告必须是简体字。“请尊重看你 报告的人或消费者”他常这样提醒着我们。但令我困扰的是,只要换 一台电脑,就得自己重灌一次“新酷音”,以便将繁体瞬间转为简体 ,若当地客户或公司的电脑内没有此系统,我还得带着软件(软体) 至每台电脑装设,否则就没办法呈现简体字。
  于是我灌了对岸使用最多的搜狗拼音,先从QQ与朋友聊起,尽管慢 但他们也不嫌我。我打手机短信时对于拼音已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学 电脑拼音时只要慢慢记住键盘的位置,竟也能越打越快。
  现在在公司用信件联系或做报告,我已习惯使用拼音打字,反而对 台湾的打字方法生疏了,就连手写做笔记竟也不知不觉全都是简体字 了!想像自己初到对岸的窘境,怎能不感觉神奇呢?所谓“入境随俗 ”,人生不就是要随时因情况做调整吗?
《台湾人看大陆》乞讨手法更加精进
   | 韩冰/高雄市
  相较于十多年前初到大陆时,广州火车站附近的乞丐成群结队出没 ,或拍打游客车窗乞讨,或派出贫苦幼童于车站大厅轮番上阵乞食。 现今大陆乞丐的规模大减,乞讨方式却更加精进、艺术化,令人叹为 观止。
  除了台湾夜市常见的,以衣衫褴褛、肢体残缺来博取同情的手法, 新型态最常遇到的乞讨方式是:大字报加上悲歌演唱。他们通常由二 至三人一组,将他们悲苦的身世遭遇书写于一块大帆布上,有时也附 上一些照片或新闻报导佐证;接下来由其中一人负责手执麦克风演唱 各种悲歌,另一人跪在地上答谢施舍金钱的围观路人。
  第一次看见此景是在沈阳北郊的公园门口,一群人围绕着一对兄妹 档,观看他们大字报上身世简介,倾听拄着拐杖的哥哥伤情地演唱着 。我仔细阅读了其中的叙述,同情地投下数张纸钞,希望对他们的生 活有所助益。
  不久我在长春、哈尔滨等数个城市旅行,慢慢发现类似乞讨组合很 多,有时同一公园、广场还有数组人员在演唱悲歌、互相轧场。于是 我的同情心似乎也慢慢被消磨殆尽,不再每遇必掏钱施舍;但我还是 喜欢站在一旁,观察、研究他们的乞讨表演方式。
  大陆朋友说那些都是骗人的把戏,他们现在都有政府的补助,只是 想靠乞讨来增加外快。果真如此?我心中茫然,未有定论。
《台湾人在大陆》 在大陆怎么吃?
   | 四月雪/台北市
  长驻在大陆的台湾人怎么吃?吃什么?
  台商或台干在大陆工作,大多数公司都有员工餐厅。以我待过的3家台湾电子代工厂来说,基本上都差不多。餐厅一个人3至5元人民币,管饱不管好,味道又咸又油又辣,台干不可能吃得惯,因此有规模的台厂会有台干专属餐厅。
  台商老板很用心,通常会从台湾找厨师来开台式的菜单,调整成相对比较清淡的口味。在大陆工厂的台干餐厅吃的还不错,这一点老板们没有亏待自己人,毕竟都是台湾子弟在异乡打拚,如果吃得不好那真的很可怜。
  但是有几个问题。第一、每天三餐在台干餐厅这样吃是很可怕的,工作压力加上生活无聊,吃的特别多,人很快会像吹气球般胖起来。我见过的派驻台干没有一个不变胖的,少则5公斤,多则20公斤。
  第二、台湾厨师把口味调整好以后就走了,长期在煮的厨师仍是大陆当地人,久而久之下手越来越重。菜里面开始放起各种椒,肉类、青菜全泡在油里。
  第三、台干餐厅成立时开好的菜单只够用一个星期,每周不断重复一样的菜色,吃久了还是会腻。
  因此,通常到大陆短期出差的台干喜欢去台干餐厅吃饭,长期派驻的则开始自己想办法。
  公司餐厅吃腻了,一天到晚吃外面也不是办法,剩下唯一的办法就只有自己煮了。在大陆工作的台商台干,本来不会煮菜的人也变的会煮,自己做料理是化解寂寞、对抗乡愁、跟自己对话的一种好方法。
  一个人在大陆自己煮时,吃些什么呢?
  我一个人在厦门时,最常吃的就是各式蔬菜大杂烩吃到饱。大陆的鸡鸭猪等尺寸比台湾小,但蔬果却比台湾大,而且比台湾好吃。带有毛刺的小黄瓜又称青瓜,一支足有台湾的大黄瓜或茄子那么大,青脆多汁。大葱一枝长一米、直径可达5公分。蘑菇大如蕃茄,萝卜香甜多汁可当水果。橘子与橙永远都那么甜,更别说来自新疆的哈密瓜与葡萄那更是甜到不行。
  市场里的绿叶蔬菜种类繁多,还有许多台湾吃不到的菜,无论什么菜都多汁清甜鲜嫩,在大陆上几乎吃不到老的青菜,也吃不到不甜的水果。非叶菜类的如四季豆、山药、萝卜、茄子、洋葱、土豆、蕃茄、菇类、椒类等等各式蔬菜,也都长相好口味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黄瓜与土豆,这两样东西可说是全中国大陆最平价,最普遍,最受欢迎的食材。你到任何一家大饭店、中餐厅、小吃店,从兰州拉面到小肥羊到五星饭店,一定吃得到拍黄瓜,而且一定好吃。有些店醋放得多,有些店拌的比较辣,都没关系,拍黄瓜永远都好吃!
  另一样是土豆,也就是马铃薯。大陆上的品种跟台湾似乎不一样,土豆在大陆上既是主食也是蔬菜,更是开味菜跟下酒菜。无论是切片跟萝卜、茄子炒成地三鲜,切成丝做成凉拌土豆丝、酸辣土豆丝,都让人一口接一口,回味无穷。
  来回大陆这些年,问我吃过什么食物最好吃,最怀念,最值得推荐?我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那就是拍黄瓜跟土豆丝。
《台湾人在大陆》神奇“字幕组”
   | 叶志辉/台北市
  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在中国上网找电影、电视剧等影视内容非常容易 ,各类的视频网站提供了来自全世界的精彩影视,就连台湾人也很习 惯利用这些资源来看台湾的偶像剧、娱乐节目,解解乡愁。
  众所皆知许多的电影内容都可以在网路上找到,而这些内容往往还 分为TS版、TC版、DVD版、BD版。TS版就是偷拍版,有时候电影上映 隔天网路上就出现了、TC版画质比较好一些,但声音一般、DVD版就 基本上影音完善、BD版则是高清水准。
  早些年中国的盗版影视内容为了抢快,常常是“TS版加上google翻 译”,画面不但模糊,偶尔还能听到电影院里的笑声、咳嗽声,甚至 还会有人影晃动,至于翻译更是一绝,牛头不对马嘴,用自己的理解 胡乱上字幕,完全与主角说的内容是两回事!
  好几年前我坐了6个小时巴士去浙江,车上就在播放欧美院线强片 ,我一听这翻译跟字幕完全无关,翻译者大概自己看剧情走向就胡乱 编词,这些翻译的人我看都可以当编剧了。神奇的是,下了车很多人 还在说刚刚那电影真好看!
  近些年对于影视的字幕,更出现了令人感到惊奇的“字幕组”。什 么是字幕组?就是一群自愿劳动为影片翻译、制作字幕的人。这群人 令我感到十分的不可思议。
  如果说是好莱坞电影、美剧,那么我想中国不乏英语优秀的人才。 日剧韩剧?好吧,也算主流,相关人才应该也不少。但是一些冷门的 语种:泰国电影、印度电影、俄罗斯、越南等等。我真的非常佩服这 群人,怎么他们都能翻译出来?!
  如果这是一份工作便罢,关键是字幕组通常是“义务”的,而且现 在分工的很细,可以发现影片结束时,工作人员有监制、协调、片源 、翻译、校对、二次校对、润色、时间轴等等多道程序,这简直已经 产业化,这真是太神奇了!
  特别是一些热播的美剧,字幕组简直是在跟时间赛跑,美国还在连 载中,一集播完马上取得影片,开始翻译、校对、润稿,还要把字幕 打上去(有时候还是中英双字幕),一连串的动作完成后,在中国的 网路上出现,距离美国播完该剧还不到10小时!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内 容、时间压力,竟然来自一群群“热血”的网友,在没有酬劳的情况 下自发完成的,这真的又是一个中国式的奇迹啊!
  当然,这些网路上的片源往往没有合法的授权,造成影视电影公司 的损失,这也是中国一直为外界所诟病的侵权问题,日前有台湾立委 公开说“PPS像是个全球影城”的一番发言就引起轩然大波,这类的 播出也严重影响了电影票房与发展。
  所以这些影片的开头一定有这样的跑马灯字幕:“片源来自互联网 ,版权属电影公司所有,不得公开传播或用于商业营利行为,否则一 切后果自行负担,请自觉于下载24小时内删除”之类的话语。
  好一个掩耳盗铃!
字幕组是外星人的存在啊&
字幕组都是活雷锋&
感谢字幕组!&
充满正义和人情味的WW人士无情地批判着大陆的丑恶现象,维护着世界的和平&
感谢字幕组!!!&
两岸互看 看出一条交流路
   | 记者简立欣/台北报导
  云朗观光总经理盛治仁担任“台湾看大陆”颁奖人,他说最喜欢《 旺报》“台湾人看大陆、大陆人看台湾”这个专栏,讲起来拗口,其 实就是两岸互看,不管是愈看愈有趣还是愈看愈讨厌,但这是两岸人 民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真实感受。
  盛治仁说,台湾媒体通常只报大陆负面新闻,久而久之,台湾人只 看到大陆负面形象。希望在“两岸互看”当中,看到别人怎么看自己 ,也看到自己怎么看别人,以同理心将心比心,让两岸持续交流。
台湾首奖张耕维 写出“标准”答案 回答“你是中国人吗”敏感问题回响大 感觉两岸青年渐相似
   | 记者卢虹/台北报导
  两岸征文台湾人看大陆首奖获奖者张耕维常去大陆游历访学,谈及 为何写〈为何现在台湾人不认同中国?〉,他说,因为在大陆时经常 被问到一个尴尬又敏感问题:“你是中国人吗?”张耕维说,一旦回 答是否定的,就面临要解释为什么。
  写作动机:被问烦了
  然而他觉得“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做出完整的解释,”于是他就写一 个“标准答案”,他笑说写作动机“并不是胸怀大志帮助台湾同胞说 出心底话,也不是居心叵测想挑起两岸纷争,而是单纯的‘被问到烦 了’。”
  张耕维的这个“标准答案”一点也不含糊,理科生的个性使得这篇 文章最初是用论文的格式写成的,长达5、6万字,《旺报》节选精华 部分刊登。
  这篇文章所造成的回响,出乎张耕维意料之外,有很多大陆人写E mail给他,说自己的感想,也分享对这篇文章的看法,从这些信件中 ,他有两点总结,第一点是两岸人的好奇与陌生,第二点是两岸青年 隐隐约约的相似。
  大陆人在邮件中讲到,张耕维所描述的台湾,是他们不瞭解、不曾 知道的台湾,他们希望张耕维能把更多他们不知或无法得知的台湾介 绍给他们。
  台湾安详自在的自由
  张耕维说,“就是因为这份好奇与陌生,才让越来越多的大陆人来 申请台湾的自由行,亲身体验他们不知道的台湾。”也许令大陆朋友 印象最深的不是垦丁的沙滩、士林夜市的美食,而是台湾的那种安详 、宁静的美,那种自在的自由。
  张耕维说,大陆人很多做法,会让台湾人觉得,“我们跟你们不一 样!”。可是,在对岸青年人的身上,也会流露隐隐约约的相似。对 岸的80后尤其是90后,独生子女的一代,生活形态也与台湾的年轻人 接近,这种相似虽然不会带来彼此的认同,但两岸年轻一代过着相似 的生活,是否会对未来两岸关系产生影响呢?这是张耕维未来思考的 课题。
《台湾人看大陆》为什么台湾人现在不认同中国?(节录)
   | 张耕维/清华大学
  “为什么在跟台湾人交流时,总觉得他们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呢? ”相信这是每位与台湾交流过的大陆人民对“大部分”台湾人的印象 ,跟课本里说的“我们与台湾同胞血脉相连”大相迳庭。为什么“现 在”大多数的台湾人不认同“中国”?
  但我们要先认清楚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就是这种认同上的转变, 不能与台独画上等号,这不是等价的。
  在过去,台湾几乎不存在认同问题,藉由政府的宣传,大部分的人 都认为自己有中国人的身分,又加上1970年代前国际上普遍承认中华 民国(以下简称民国)代表中国,于是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这个观念是 牢不可破的。
  但这毕竟是威权时代,随着台湾民主运动蓬勃发展,以及两岸间的 互动,造成台湾人的自我认同发生巨大的改变。
  有一派论点认为:台湾由李登辉及陈水扁执政,执行去中国化的教 育政策,导致台湾人认同发生改变。这论点非常不牢靠,因为台湾人 改变认同的比例变动相当大,有非常多过去受过正统“我是堂堂正正 的中国人”教育的人,改变了他们的自我认同,理论上他们的思想应 该是根深柢固的,并非一个简单的去中国化政策就能改变。
  凡事出必有因,为什么台湾人不认同“中国”呢?在于中国象征意 义的改变,与昧于事实的政治观念。
  由于1970年代,“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共和国)”这 个等式逐渐得到大部分国家认同。又加上共和国宣传民国已经不存在 ,世界上只有共和国代表中国。这种不让台湾也是中国(中华民国) 的态度,对台湾人来说,就出现这样的疑惑:我不是共和国的人民, 那到底我是不是中国人?
  在这逻辑下,台湾人觉得大陆人抢了中国的名号。因此,生活在台 湾的民国,为了避免被混淆,与共和国做出区隔,于是采用台湾当做 招牌。
  共和国这种昧于事实、不承认民国存在的政治态度,直接否决台湾 人的存在感,硬把台湾人归属于共和国下,对台湾人民相当不尊重, 造成台湾人民对中国政府反感,因此影响台湾人的认同。
  中国认同的改变还包括海峡两岸重要的历史事件,降低了台湾人对 “中国”的好感。
  日那场骚动,在约半年后,台湾发生一样的事情,只是 不同于大陆,李登辉总统接受了学生的要求,实施民主。台湾与中国 便在1990年初期走向一条完全相反的道路。
  1994年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首次低于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 ,那是因为那年发生了台湾人魂断浙江省千岛湖事件。
  在1995年李登辉访美、1996年民国第一次总统直选。在中共认知这 些行为就是搞台独,举行了两次飞弹试射,对台湾进行“文攻武吓” 。那时候央视天天播放军事演习片段,营造一副即将攻打台湾的情景 。
  2003年SARS疫情,台湾申请加入世卫组织,遭中国强烈反弹,中国 官员对台湾记者说出:谁理你们。
  在中共的身体力行下,告知台湾人一个明确的讯息:“台湾人不是 中国人”,将国民党的洗脑教育完全抵消。加上不承认民国的存在, 宣称台湾是共和国一个省分,对台湾人民来说,这是中国在公开说谎 。中国常义正词严要求其他国家“不要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如果 中国还认为台湾人民是中国人的话,可不可以请中国不要再伤害自己 人的感情呢?
  要让台湾人认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认同自己是中国人,最简单 的方法是让台湾人觉得自己的文化和中国现有的文化相同。但由于两 岸分隔60年,两岸人民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与风气下,因此两 岸文化呈现极大的差异,对同一事件,两岸人民很少有共通的情感, 让台湾人感受到台湾与中国的不同。
  虽然当今中国声称已恢复大国荣耀,但由于国家价值观明显与大部 分国家相异,且社会弥漫着物质主义,导致人民精神信仰空洞与社会 道德崩溃,让外人见到中国发生的各种社会事件,只能用“惊人”来 形容。所以台湾人降低对中国的认同,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中国自 己把这块招牌给砸了。
  所以与其说,台湾人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还不如说台湾人不认同 中国的生活,他们已经习惯了在台湾的生活方式,这就是台湾人认同 自己是台湾人的原因。
中国几乎每个城市的生活方式都不太一样,城里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还不一样呢。把整个中国当成死板一块大概是每个误会中国的人的共同思考误区。&
《台湾人看大陆》深入新疆 包容理解切糕事件
   | 蔡显捷/台北市
  在微博上迅速走红的“天价新疆切糕事件”,短短几天引发网友热 烈讨论,内容多挟带谩骂、调侃与批评。网民的恶搞创意如雪片般飞 来,譬如融入美中关系:“欧巴马宣布用200斤切糕抵销中国持有的 万亿国债”、经典名言被改成:“宁可坐在切糕车上哭,不愿坐在宝 马车上笑”、著名广告词被换成:“切糕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等, 网友将这些文体统称为“切糕体”。
  记得2011年暑假,我到大陆5座城市背包行,在人潮聚集处如火车 站、客运站等,几乎都能看到新疆小贩的踪影,他们经常成群结队, 骑着电动三轮车载着切糕定点贩售。
  记忆犹新的一次是我在青岛火车站附近的麦当劳,正要前往著名景 点栈桥,切糕小贩出现了,想想旅程就快接近尾声,我按耐不住好奇 ,想买块看著有趣的切糕尝尝。
  不过眼前的一幕马上让我裹足不前。那位仁兄貌似与新疆小贩谈好 了份量,结果付钱时因金额过高,开始有了口角,后续附近几车的新 疆小贩一同加入战局,声量一级一级地提高,那位仁兄只身一人寡不 敌众,只能摸摸鼻子掏钱把切糕买下。当时我对切糕的印象,就跟岳 阳事件报导的情况,或者就跟大多数人的印象一样:偷蒙拐骗的新疆 人。
  事隔一年,2012年暑假,我独自一人背上背包前往新疆环游两个月 ,从乌鲁木齐出发经过北疆和南疆共26座城市,让我有机会更好地了 解新疆。
  第一,切糕价格到底合不合理?其实切糕的用料十分扎实,里头皆 是营养丰富、健康有益的干果类食品,我实际在新疆所见,普通级别 的核桃价格一般是1公斤40元人民币,葡萄干则是20元、巴旦木更要 上50元,这个价格在新疆当地就是这么卖的。
  第二、新疆人的性格豪迈而直爽,有啥说啥直肠子不绕弯。这次的 切糕事件,其实最关键的因素就出现在这里。
  在买卖行为上,或许我们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买东西总得先问好 价格再决定吧?”但新疆人的逻辑是:“你问了就代表你想买,你不 买那问来干嘛呢?”这个简单的逻辑思维不同,导致了很多误会与不 必要的麻烦。
  因此若客人上门小贩应该笑脸迎人欢迎光临,价格若谈不拢那就谢 谢再度光临,千万不要强买强卖,因为这才是最好的待客之道;而作 为有素质的客人,对待少数民族卖家也要有足够宽广的胸襟,首先理 解他们强买强卖的逻辑,然后微笑示好客客气气地“询价”。双方都 应将心比心,才能避面仇视的深化。
  最后,我在新疆旅行这两个月压根儿没看过切糕!更碰不上新疆小 贩的切糕电动车,或者与他们交流,甚至被他们强买强卖。
  所以当一大群人舆论抨击在地新疆人的不是同时,试着想想当地人 无奈的感受,每个世代都有害群之马,千万不要因为一件事而一竿子 打翻一船人。
  “天价新疆切糕事件”总结应是人与人之间无论是岳阳或青岛的买 卖方,或者围观的你、我、他,甚者冷嘲热讽的“切糕体”都好,都 应多一点相互包容与认同,世界才会更美好。
《台湾人在大陆》幸福天津
   | 青柠檬/台北市
  虽说天津已在北方成为仅次于北京房价第二高的城市,但仍被评价 为幸福指数很高的所在地。当我出差到天津,从踏出火车站的第一步 ,即可感受人们的步调放慢许多。
  天津人假日喜欢做“嘛”(当地人“什么”的意思)?问了10个当 地人有8个绝对是去听相声,可看见商场逛街徒步区,转个小巷进去 即是相声茶馆,一开始会由老师父来个快板,而后由他的双人小徒弟 一搭一唱来段逗趣相声,这边口音较台湾更重、语速又更快,会有些 听不懂,只是在悠闲的假日时光,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听着旁边人因 内容有趣频频发出“咿~”、或是拍手哄堂大笑,甚是有趣。
  对于吃的方面天津人更是讲究,鼎鼎大名的狗不理包子在哪里?问 了同事、计程车师傅、朋友、甚至是路人,结果他们的答案皆一致─ ─“在家里”,这或许会让我们这种只看热闹不看门道的外地客有些 失望。只是我后来想想,天津人向来早下班、爱享受天伦之欢,所以 自家包子的幸福美味才是重点吧!
  另外,热情的同事向我推荐他们的早点“大饼鸡蛋”,因当时住所 旁即是传统市场,可看见即使在寒冷的冬天,诸多摊贩已排列整齐迎 接消费者光顾,每位上班族皆在零下10度的天气下、外加时常吹出冷 冽的强风中安静等候,再不慌不忙的骑着电瓶车、或坐地铁上班去。
  假日我总爱提一袋早点,漫步在天津知名古迹、名校与街道小巷, 相较北京永远拥挤的车道与高楼,天津则保留之前洋人统治过的异国 痕迹,闭上眼用心体会,似乎那些时代的人们与马车还与我擦身而过 。
  喜欢步调悠闲、文化丰富、慢活人生,可首选天津。
《台湾人看大陆》置入性行销发挥淋漓尽致
   | 王新伟/新北市
  大陆戏剧一直在台湾占有很大的市场,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大陆电视剧在八点档“攻城掠地”,台湾戏剧几乎无法与之抗衡;近年来,大陆更有不少综艺节目也展现出强大的收视“吸金功力”,相较于台湾综艺节目的每下愈况,尤其老牌综艺节目的风光不在,真是有天壤之别。
  究其原因,大陆戏剧和综艺节目的规模大、资源多,电视台靠着钜额的制作费运筹帷幄,当然能制作出好口碑的电视节目。而资金的来源,不外乎企业的赞助,这便是所谓的“置入性行销”。
  在台湾,电视台一沾上“置入性行销”,马上就会招致各方的挞伐,好像“置入性行销”就是电视台自毁形象、自砸招牌。
  记得几年前在大陆看过一部很好看的都会爱情偶像剧《丑女无敌》,编剧和演员的表现都堪称一流,整体的制作近乎完美,但剧中大剌剌的出现赞助商的产品,像是广告就秀在摄影棚的幕景里,演员也会有意无意的拿出该产品来使用,不但毫不避讳,甚至将产品的行销广告编入演员的台词中,让人看得目瞪口呆,这若放在台湾是绝对不可能的。但这部戏拍得很棒,所以即使“置入性行销”做得如此“明目张胆”,观众也不会觉得反感,最后的结果是电视台与企业各取所需,面子里子全赚,由此可见大陆的电视台与企业的关系真是鱼水不离、亲密无间。
  说白了,大陆收视人口超过10亿,这便是让企业愿意大手笔赞助的无限商机,不但电视黄金时段的广告分秒必争,“厂商冠名制”更是时下最夯的“置入性行销”。大陆很多人气高的电视节目厂商抢着“冠名”,有时一个节目头尾出现不同的赞助商。我看过大陆有一个高人气的戏曲节目,每进广告时间,就会出现一句冠名赞助商的广告,一个节目下来,最少出现了十几个赞助商。
  大陆电视台还会用“特约播映”这类婉转的语词来为企业做宣传,所以企业心甘情愿的砸大钱,而制作单位“拿钱好办事”,当然就会卖力为之宣传。
  那么,如此一来会否损及到阅听大众的权益呢?其实并不尽然,因为现在是各家电视台都进入战国时代,竞争激烈,要不要看和喜不喜欢看都完全操控在阅听者自己的手上,只要节目做得好、电视剧拍得精彩,阅听者明知是广告,也不会转台,可见内容很重要,若是节目做得不好看,阅听者当然不买帐。
  由此可见,“置入性行销”在大陆发挥得最淋漓尽致,也让一向在这方面谨守分际的台湾电视台意识到,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少了企业的奥援,台湾的电视圈只会越做越小。
《台湾人看大陆》数字意义不同 你了解多少?
   | 罗艾妮/台中市
  数字,可谓是除了微笑之外的世界共通语言,到国外要杀价,不会讲该国的语言,也可按计算机或比手指头。但在大陆比手指头时可要小心别人看不懂,基本上,“6”之前的数字,台湾和大陆比法是一样的,但我们拍照时喜欢放在下巴的 lucky seven 在这边可是代表“8”的意思。
  所以一开始来大陆买东西的时候,时常嘴里喊着要7个,手里比的却让大陆小贩一脸茫然,搞不懂我到底是要8个还是7个,为了多挣一点,就丢了8个在袋子里,我糊里糊涂付完帐后还以为他多送我一个,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数字的比法不一样,“7”在大陆是食指、中指和大拇指黏在一块,“9”则是食指弯曲像是比“死翘翘”那样,所以如果有人对你比9,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在诅咒你。
  除此之外,大陆许多东西都是趁斤论两卖的,在北京,就连水饺跟饭都是问你要几两,通常水饺要3两起跳,大约就是10多颗,饭大概2两等于台湾的一碗,可是他们的斤跟两真正代表的重量都和我们不一样,我们的一台斤是600公克,他们则是500公克,而从小听到大的“半斤八两”在这边也不成立,这边一斤是10两,一两等于50公克,所以半斤只有5两,在买东西时如果不知道这点,还会冤枉小贩偷斤减两,如果因此发生争执可就伤和气了。
  另外,一直传闻北京的地价很贵,相较于台北信义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瞭解在这边置产究竟要准备多少人民币,免不了的就会问当地人这边一坪多少钱,一问之下觉得没有想像中的贵,正当我们还在困惑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他刚刚说的是“平米”而非我们惯用的“坪”,当下上网一查才知道一坪约等于3.3平米,所以在转换房价时要先大略乘以3.3再转成新台币,一换算之下马上打消想一毕业就到北京工作的念头,以这边的工资而言,想要买个落脚处,比在台北市区还要难上好几倍!
  之前来大陆旅游,从来没有发现过其中存有差异,直到在这里生活后,这3个不同,才让我体会到我们对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所使用的一切,总是觉得理所当然,习惯用自己的认知去看世界,才突然发现没有跟国际接轨的是我们自己,虽然只是很小的事情,却也提醒了自己不要因为自己的习惯而局限想法。
《台湾人在大陆》第一份工作在大陆 不全然是好事
   | 瑞塔羊/高雄市.“远行的理由”站台台长
  以前,我看到第一份工作就在大陆的人,都会觉得蛮羡慕,觉得一开始工作就有这么大的舞台,这是我刚毕业时没有的机会。
  但经过在上海的这一年,我的想法改变了,有的时候我觉得还是先在台湾一段时间,再过来大陆会比较好。
  学历亮眼却非事实
  我的上一份工作是在一个纯陆企当乘务主管。刚来大陆的时候,我对陆籍的乘务员没有信心,觉得很多都是靠关系的女孩,一直很想要招聘台湾人进来,后来寻寻觅觅一段时间,让我找到一个曾经在大陆航空公司飞过的组员。
  面试的过程很愉快,她也很有想法,又曾经在大陆的区域航空工作过快6年,我一直很期待她的加入。
  面试结束之后,我跟公司其他的领导都很满意,决定要录用她,接下来就开始了身家调查跟缴交学经历证明的过程。因为公司规定,要进集团当乘务员至少要是大专学历,我想这对她没什么问题,因为他的履历写着在旧金山念大学,又在大陆念了民航学校,学历很傲人。
  结果请她缴交学历影本的时候,她才支支吾吾说,她两个学位都没有拿到,是高中毕业生。
  当时我真的崩溃了,因为人是我引荐的,她居然在履历表上载明不实内容,一般人通常如果大学没毕业不会写在履历表上,如果写了也会标明在学或是肄业。
  此时,她建议她有关系,可以让一个权威人士帮她写推荐信,后来这一封推荐函的确帮她过了这一关。
  然后,人来报到了,更多的问题就出现了,除了学历之外,工作经历也多报了6个月。接着,我带她上线飞,才发现号称过往是客舱经理的她,居然连最基本的座椅调整都不会,一问之下才知道,她过往因为打着台湾人在大陆当空姐名号,很快就高升了,所以很多基本工作都没做过,就开始当起了管理阶层。
  带她的3天,我发现她的基本知识比跟她一样资历的大陆空乘还不如。
  以前在台湾的某航空,刚上来的新人,遇到问题,会找资深的组员问,大多数台湾小孩会问:“那个……我不知道,你可以跟我说怎么做吗?”
  而大陆的空乘比较常说:“姐,那个……我不知道,你去帮我做。”而她,也是跟一般大陆的空乘一样,一发生问题就要我去解决。
  飞过那一趟之后我深刻体会到,因为不一样的环境会造成不一样的思考模式,而培训则会加强对问题的处理能力。
  专注人际而非做事
  从她身上我看到了一些现象,其实,台湾人根本没有什么好优越的,如果没有经过良好的教育跟环境,其实台湾人跟大陆人根本没有任何差异。
  其次是,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因为在学校接受的教育都差不多,但工作环境却以最现实方式去型塑一个人。
  她因为一开始就在大陆工作,所以她的一些价值观跟想法都跟我完全不一样,像是遇到问题就要找关系;像是在履历表上灌水跟造假她也觉得没有问题。因为在一个积非成是的环境,她的确不是最过分的,但因为她没有接触过正规的人事录用经验,不了解必须要对自己的信息负责,所以她就像是一般的大陆人一样,觉得灌水的履历表是可以被接受的。
  而她后来的工作环境,把她变成一个做人大过做事的组员,她对基本工作其实并不上心,但是对于人际关系还有与客人的相处,她非常的用心。
  用心不是不好,只是要用对地方,我一直都认为,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先做好,有余力了再来想其他的事情,但她因为在大陆久了,比我更了解做人的道理,所以一开始就先专注于做人而不是做事。
  那次飞行,我跟她是如此的不同,所以到达目的地后,客人请全组组员去晚餐,当晚冠盖云集,她装扮得花枝招展坐在两个大老板之间,而我默默的在最角落吃着饭。
  结束后,她开心地拿着客人跟机长送她的礼物张扬地回家了。我只默默地跟她说,希望她了解,我们做这一行的,你是个服务员就要把自己的角色做好。她说她明白,但我觉得她可能还是没有听懂。
  3个月后,我离开了那间陆企,我依旧是一个服务生,但我到一个更简单更快乐的地方去当服务生了;而她却被客人客诉,客人要求将她替换掉不再让她上那一家飞机服务,理由是,对客舱设备不熟悉,担心发生事情的时候她无法应变。
  教育环境至关重要
  我并不觉得有因果报应的开心,更多的是觉得可惜,她其实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如果她一毕业之后,是在一个相对简单或是有组织的环境,也许她就会建立起一套正规的职涯规画跟正确的价值观,但当她还懵懵懂懂的时候,她去了一个相对不成熟的公司,养成了另一种不是很踏实的观念,所以才有今天这样的情况。
  所以第一份工作在大陆,我觉得不见得全然是一种好事,如果第一份工作不得不在大陆,尽量挑选有组织有规范的公司,同时必须时时提醒自己,道德还是做人的底线,千万不要众人皆醉也一起醉。因为身为台湾人,倘若真的要说我们还跟大陆人有什么不同,其实最珍贵也最仅剩的是,我们是礼仪之邦儒家传统下──仅存的“旧中国”的中国人。
《台湾人在大陆》台生渐失勤学态度
   | 青柠檬/台北市
  我之前有幸到内地某知名大学念书,我想对我冲击最大的就是学生 的认真,以个人经验分享给大家。
  我习惯到新学校时就逛逛他们的图书馆,因能由图书馆的氛围中体 会到代表学校的多样风采,当我踏入四楼自修室,即感受到拥挤人多 的气息散发出来,尽管当时刚九月开学,自修室却满满都是人,每个 人皆埋头念书,陪伴他们的则是堆在前面满满的书籍,任何一抹风吹 草动也影响不了他们。之后问了当校学生:“因为要准备出国或考研 ,许多学生都是日复一日的在这边念书”。
  在未到期中、期末考时就是如此情况,而在考前凌晨五点,尽管当 时气温已在五度以下,门口外已排满诸多等待的学生,每个人默默拿 著书本背诵着,门一开大家都用百米冲刺般抢占坐位,这段影片在社 群网站上被争相上传,这种认真情形当我看到也不意外了。
  除了图书馆,因要自习(也就是念书)的人数实在太多,白天与夜 晚的教室总是提供给学生自习,不知道的还以为在考试呢!
  相较在台湾时夜晚总是有着多采多姿的社团或是球队练习,在这边 夜晚的路上我看到的是空无一人,而教室内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唯 有等到晚上十点熄灯后,路上才有成群的学生鱼贯走出,因宿舍晚上 十一点就熄灯了,在每个宿舍楼提供二十四小时的自习室往往也是供 不应求。
  早晨漫步于校园,即会看见许多学生在花园中朗诵英文,这以前就 在台湾新闻报导过,但初次见到仍是备感惊奇,可以看见十几个人在 花园中绕着圈子,又或是手持著书本、闭眼默背;而这类晨背的书籍 也卖得特别好,当我踏入书店:晨读佳句五百句、晨读短篇故事二百 篇、晨读英文单字五千个……这类书籍琳琅满目。
  我们台湾学生自豪于创造力、团队精神等项目,但我们已渐渐失去 “勤学、认真”这一块项目,面对对岸诸多农村社会的小孩苦读翻身 、政商豪门第二代在小学即准备进英美念书;我谨记住从小妈妈教诲 我的:“唯有教育能让你翻身,若不努力,就什么都没有。”当我进 到内地念书,更能深深感受到她的用心良苦,若不积极面对整体的环 境变迁,我们将永远孤立于这座小岛上。
《台湾人在大陆》“医”冠禽兽
   | 赖佳玟/现居广州
  台湾最优秀的学生几乎都是学医,医生的水平很高,再加上近年健保体制补助人民就医,台湾医疗服务的性价比高到破表。相对于台湾的服务好、价格低,欧美是服务好、价格高,大陆则是服务差、价格高。
  大陆的医疗服务差、价格高,很多在大陆的台湾人都有深刻体验,第一次在大陆看医生,我刚来3个月,过马路被闯红灯的摩托车撞,同事带我去镇上的医院检查。急诊室的医生叼着根菸检查我的伤口,菸雾熏得我看不见他的脸,同时还得担心他菸灰掉在我伤口上。
  医生批示“无大碍”,急诊费加药钱花了相当于台币两千多块。
  第二次再看医生,情境如下:
  我:医生我感冒了在发烧,我过几天要搭飞机,有没有办法赶快退烧。
  医:吊针啰。(在大陆看医生不论病情轻重都是先送去打吊针,即打点滴,都是打“头孢”抗生素)
  我:可是我不想打吊针,有口服药吗?
  医:好。(开药单)
  我:医生,你开了6种药,又有中成药、又有西成药,我想中西药只要其中一种就可以了吧。
  医:好。(改药单)
  我:那可以退烧吗?会不会搭不上飞机?
  医生:干我屁事。
  大陆医生的起手式为“打吊针”,保证零失误,但打多抗生素会产生抗体,日后对病原的抵抗力就变低,对病人不好,日后生病就更难复原。开多药是因医生可得到额外的收入,比如药商回扣等。所以最后他说“干我屁事”大概是觉得我什么都不要碍到他财路,病人死活真的不干他屁事。
  第三次慎选广州市最大最招牌的医院,那次是拉肚子。我在看医生同时,后面、旁边都挤满着等着看病的患者,听我解释我拉肚子怎么个拉法,因为大陆的医病比太低,群众也没有尊重、排队的概念。
  结果我回家吃了医生开的药之后反而肚肠绞痛、肝肠寸断,感觉不对劲一检查药物说明书,禁忌症状白纸黑字写着“肠胃不适禁用”。原来,医生开错药!最后还是自己吃台湾带的喇叭牌,没隔两天就好了。
  对大陆医疗的贬低及抱怨不全是因为医术,主要是医德。开药随便开、滥用抗生素、无视病人死活、让病人吃不必要吃的药,只因他可以拿回扣增加收入。
  另一方面,药物的费用很高,动不动就是一、两百人民币的药费。医生也会尽量让你去做检查项目,每项检查费从几十块到上千块人民币都有,每项检查算上缴费及排队至少要一、两个小时,半天就没有了。弄不好,隔天还得再去一次医院。
  相对于付出的价钱,得到的服务却猪狗不如,甚至还更伤害自己身体,这些穿着白袍的人难道不是“医”冠禽兽?
黑得精准漂亮,鼓掌&
《台湾人看大陆》上海的台湾味
   | 小芬/台北市
  北京今年的冬天提早泠了,十一月初就开始供暖,天气又泠又干,每年这个时候,叫人最难调适,于是我便和友人一起放假,到上海去走走,没想到却遇见好几家熟悉的台湾商铺,让旅居大陆多年的我们,备感温馨。
  有两三年没有到过上海了。搭着客满、大陆自制机身的海南航空班机,抵达虹桥机场,我们入住了台湾人较熟悉的徐家汇区的美丽华饭店。
  温润的阳光下是十七度左右的气温,足足比北京高出了十度,让我们脱下了厚厚的雨绒服等全套装备;空气中的湿气,也让我小腿上的干疹子消下去了一些。
  我们放下行李后,在午后的阳光下,轻松的从饭店走出来,到天钥桥路上,一转身,竟然就看到来自台湾的“鲜芋鲜”,我们惊喜之余,立刻进去吃了芋圆鲜草和红豆汤。以前待在台湾的时候,并没有非常热爱这家店的甜汤,但是这一天,在上海街头我们却像遇见老朋友一般。
  它不论是装潢或甜品,都台湾的差不多,甜甜的滋味,好暖胃。而它的旁边,没多远的二楼上,挂着斗大的招牌“西提牛排”,也叫我们大感意外。
  第二天早上起来,出去吃早餐,我们到天钥桥路上,转往另外一边,三角窗的店面赫然就是一家85度C。
  现煮咖啡配上刚出炉的面包,坐在街角的落地窗前,看着外面人车熙攘,虽然不是高档美食,但是却有来自家乡的温暖。在同一栋大楼的另一个店面,则是台湾统一集团经营的7-11便利商店,里面除了有卖和台湾一样的CityCafe,竟然也有新产品,咖哩饭!而它的对面则是死对头,顶新集团的全家便利商店,就跟在台湾一样!实在相当有意思。
  就这样子,几天下来,我们在上海好像成了乡下俗!四处惊呼连连,但是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北京并没有全家便利商店,7-11则是由日资企业经营,所以贩卖商品内容并不相同;85度C虽然已经在北京开店,但是还不够多,而且北京市区非常的大,所以也还不可能像在台北市一样,过几条街就会有一家。
  后来,我们还买了“马可孛罗”面包店的面包;走进“永庆房屋”打听一下徐家汇花园的房价……连店员都露出微笑,亲切的问,你们是台湾来的吧?我们老板也是台湾人呢!
《台湾人看大陆》令人沉醉的历史与美食名城
   | 曾泰元/东吴大学副教授
  我第一次去镇江。那时岁值寒冬,我7天内跟着旅行团接连跑了南京、扬州、镇江、无锡、苏州、上海、杭州等7个江南名城,在湿冷的天气中打着哆嗦走马看花,轮番上演的历史景物有如跑马灯,密集地令人目不暇给。
  我后来因个人的因缘际会,又走遍了许多江南的大小城市,有些地方甚至还去过多次,唯独镇江,一直都没有机会再度造访,不知是否别来无恙,心中颇觉遗憾。今年暑假趁着到上海之便,内人特地陪我一道前往,到镇江重温旧梦。
  上次的镇江行,依稀记得只去了以《白蛇传》闻名的金山寺,匆匆吃的一顿中饭,至今留在脑海里的也只剩放在餐桌上的镇江醋。金山寺是镇江的热门景点,历史悠久,但我无意二度走访。我倒是特别想去甘露寺,因为三国里有个刘备甘露寺招亲,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于是这回到了镇江,搞清楚了东西南北,我们就直奔北固山的甘露寺。
  北固山离市中心不远,坐上计程车顷刻便到,只可惜屡毁屡建的甘露寺正在大修,我们不得其门而入,只能在附近远眺这座江边山头上的古寺。传说当年刘备从荆州到此招亲,周瑜令爱将吕蒙率5百兵士在殿外伏击,此危机被智勇双全的赵云惊险解除。后来孙小妹委身相许,刘备偕新妻逃离东吴返回荆州时,周瑜在江边望船兴叹,过来接应的东吴军士替诸葛亮传话给周瑜:“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从此“赔了夫人又折兵”便传诵千古。我站在长江边上,从不同角度反覆望着这两千年的甘露寺,历史的浪潮竟如江涛般一波波袭来,令人沉醉。
  不过更令人沉醉的是镇江的美食。我跟许多在长江边上纳凉的当地人闲聊,发现他们讲话的口音竟与南京人如出一辙,让曾在南京待过一年的我备感亲切。我们想吃吃镇江的美食,他们毫无异议地推荐了“宴春酒楼”,说这是家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距离这江边的北固山也不远,顺着东吴路往西走,碰到解放路后再往南拐,沿着解放路直行2、30分钟,过了热闹的大市口便到。
  我和内人也藉机欣赏了镇江的街景,发现镇江的市容颇有南京之风,解放路就像南京的南北干道中山路,大市口宛如南京最热闹的新街口,更巧的是这大市口旁还有一条跟南京一样的中山东路,让我在口音之外又找到了一些镇江与南京的共同点。马路上人潮车潮交织,现代高楼耸立,镇江的活力充沛,商业活动鼎盛,彷佛就像个小南京。
  宴春酒楼就在热闹的大市口商圈,我们在夕阳西下的夏日午后闲步不久即轻松抵达。晚饭的高峰时间还没到,餐厅里就已是宾客盈门了。
  镇江肴肉如雷贯耳,是我最熟知的镇江代表性美食,据说宴春酒楼的水晶肴肉做得最好。此道佳肴乃由猪蹄经由特殊工法腌制而成,皮白肉红,晶莹剔透,不油不腻,软嫩可口,再配点特切的姜丝,蘸上招牌的镇江恒顺香醋,让人唇齿留香,堪称人间美味。
  酒楼里还供应镇江特色的长江三鲜,不过价格都高得令人却步。内人钟情的拆烩鲢鱼头也不便宜,而且上菜费时,我们时间有限,只好割爱。在服务人员的推荐下,我们除了水晶肴肉之外,还点了清炖狮子头、小笼汤包、和锅盖面。镇江宴春酒楼的狮子头比扬州富春茶社的来得好吃,小笼汤包跟上海南翔馒头店的招牌小笼包相较,也毫不逊色,锅盖面则柔韧爽口,有北方面食令人陶醉的嚼劲。
  一趟镇江行,徜徉于历史之中,沉醉于美食之间,令人回味无穷,久久不能忘怀。
 《台湾人在大陆》大陆过圣诞 不同城市各种热闹
   | 青柠檬/台北市
  “圣诞快乐,吃苹果了吗?没有?等等我拿一个苹果给妳。”
  这是在对岸西安市度过第一个圣诞节,当圣诞节快来临前,此段问候常常出现在同学的对话中,当时的我还想着:苹果很珍贵吗?只有在圣诞节才能吃苹果吗?就像古早年代因物以稀为贵,台湾探病要送苹果那般吗?
  好奇的我问了同学才知道:苹果有着“平安”的谐音,因此在圣诞节时渐渐习惯送朋友苹果,而平常在西安街头摊贩随处可见的苹果,圣诞节前夕会用水果篮子特别包装、并配上小卡片,价格还比平常贵上3倍左右!
  “现在的中国人过洋人节比什么还重视,不过洋人圣诞节是全家在一起团聚,而中国这边大家就朋友凑在一起热闹、热闹”在圣诞节的火锅聚餐中一位朋友这样跟我说道。
  看着桌上朋友送的苹果,有些苹果皮还增添了“平安”两字,我忙着对着它们拍照。在每一年内的圣诞节,我分别在对岸不同的城市中度过,仔细回想起来真是一段灿烂的时光。
  隔年的圣诞节,我与朋友们到重庆游玩,只见街道两旁兜售着许多填充玩具,如:狼牙棒、槌子、类似化妆舞会的面具,更有类似夜店中发光小玩意儿,让我们这几个外地客惊奇的到处走走逛逛。
  随着夜晚悄悄来临,街上已经聚集越来越多人潮,许多年轻人皆拿着空气棒、戴着面具朝同一处走去,让我想像当夜晚来临时,许多人披着斗篷默默去做弥撒、又或是万圣嘉年华会?问了一位路人得知他们前往解放纪念碑(重庆市中心处),此为守夜活动。
  “倒数怎不是新历新年的才有的吗?”我们皆表疑惑的询问,路人仅只以怪异的眼光看着我们随即离去。
  也罢,就当入境随俗吧!
  当我们接近解放纪念碑处,人潮已经密不透风、但大家皆仍执意往中心挤着,而这时附近的保安也越来越多;就在此时,当我们看见一些人群戴着面具对立叫嚣,分别拿着自己的空气棒蓄势待发,我跟同伴香港人笑笑说:“真像你们古惑仔的风格呢!”
  只是打斗的场面并未发生,相反的,公安马上前来制止、并将年轻人手中的空气棒刺破销毁,并通知大家今年平安夜倒数活动取消并立即解散,望着那些丢弃在路边已被消气的空气棒,就好比在场民众带着失望心情而离去吧?
  工作后到了天津出差,而这也幸运碰上了平安夜,同事看我一个外地人,好心约我到步行街走走绕绕,有鉴于在重庆市的经历并和他提起,他说天津市并不会这样,大家仅仅会在滨江道(商业中心区块)绕街、买个苹果、并到天主堂绕上一圈,与路人分享节庆的快乐后即打车回家。
  当晚10点多,我坐着计程车到了市中心,还未到市中心车子已在滨江道上堵了一阵子!
  “没办法啊!大家都往滨江道去,看你小姑娘像是从外地来的,就当多多欣赏海河夜景呗。”师傅无奈的用浓厚的天津腔对我说道。
  到了步行街,尽管天津市夜晚温度已在零下7度左右,神奇的是跟朋友走在这人群中竟不觉得冷!可能是大家紧挨着彼此、又可能是年轻炽热的心吧!放眼望去均是年轻人,像我们这种80后的还算是长辈了呢!
  我们排队准备进天主教堂朝圣,据同事所述为当地最老、也最珍贵的圣地,当大家在外头排队闲聊时,入了天主教堂内却异常的安静,身后一群信徒正虔诚的做着弥撒,我们这些走走停停的观光客丝毫不影响他们,而圣坛前的圣母玛利亚正以温柔的眼光看着一切。
  从进入教堂到出去教堂虽仅短短3分钟,当走出教堂门口那一刹那……“我何其有能有这么幸运人生,能在中国诸多城市感受那么多不同的美好时光呢?”此念头一出,我顿时泪流满面。
  当我同事讶异我的感性时,我已收好情绪笑笑的跟他说:“我们去买买在台湾平安夜会送的东西──巧克力。”
  本来担心买不到巧克力,但意外的是真有人卖!而且是一群人围着、期盼着,等着,我们随意在一家速食店内坐下,点了两杯热可可、并配上在台湾会收到的巧克力吃着。
  “圣诞快乐”他说,此时12点刚过,远方的诸多教堂几乎同时“当、当、当”的响起,传递祝福给每位天津市民与异乡游子。
  我笑笑的表示回应,同时望着窗外徒步区已渐渐散去的人潮。
  在各地过圣诞节的感觉皆不同,虽然在异乡只身一人,身边却时时有惊奇发生,怎能不去珍惜?
  今年此刻圣诞节,我会在哪里?又明年此刻圣诞节,我又会在哪一处呢?
  人生就是如此多采丰富,不管在哪城市角落度过圣诞节,其实多用心体会、就会带来很多快乐。
《台湾人在大陆》大陆出租车祕辛
   | 张希慈/台湾大学学生
  台湾称计程车,大陆则称出租车;台湾喊“叫车”,大陆则喊“打 D”;台湾叫司机,大陆则喊师傅。大陆的出租车多是跟公司租车, 一天两班制,白天与晚上开车的并不是同一个人。除此之外,大陆的 出租车还有许多小祕辛。
  第一,大陆的出租车相当勇猛,对出租车师傅来说,没有什么不能 过的路,只有你不敢开的路。
  有一次在宁波搭车,我竟被师父的超车技巧给吓傻了。师傅不是从 左边超车,而是从右边超车,而且还是右半侧的轮子开上有点高度差 的人行道,车体呈现歪斜情形开好长一段路。
  第二,大陆的出租车很大牌,只有他们选客人,没有你选出租车的 份。
  因为牌照控制严格,在这里的出租车是供不应求。只要上车的方向 不对、目的地太近、在师傅快下班的时间打车、行李太多……,师傅 都会很帅气地摇起车窗并扬长而去,留下等车等到快崩溃的你。
  第三,大陆的出租车有很浓厚的防盗意识,但是实际上只是防君子 不防小人。
  一般来说,在师傅的座位旁都会有铁栏杆绕着师傅围一圈,避免有 人在车上抢劫师傅。更有甚者,还会把前后座用塑胶板隔绝起来,只 有一条小隙缝可以传递纸钞。有几次,我们打到了完全没有栏杆的出 租车。问了师傅才发现,他自己都觉得这栏杆看着气闷,而且如果对 方拿刀拿枪,其实这根本没有保护作用,于是他就自己把栏杆给拆了 。
  第四,大陆的出租车就像公车一样,是可以让陌生人并车的。
  为了多赚点钱,你一个人上车后,师傅看到有人在路边拦车还是会 上去载客,后上的乘客就用喊价的方式收费。一次,我竟坐到一车四 个人彼此都完全不认识,吓得我只敢闭嘴假装当地人,免得发生什么 意外。
  第五,大陆的出租车与黑车是共存的。黑车其实并不像大家想像的 是黑道经营,反而是民间自主发起以填补公共交通不足的一大主力。 因此即使官方明文禁止,民间依旧是黑车横行。在火车站、景区附近 只要看到私家车的车窗是摇下的(大冬天的,正常人是不会开暖气又 开车窗的……),通常就是黑车在搜寻客人啦。另外,黑车也不只限 轿车。在很多地方,还有三轮车、摩托车、马车、箱型车等各种形式 的黑车,我就搭过不下六七种黑车呢。
  第六,在大陆考到出租车的资格证并不像我们所想像的那么容易。
  一次,我从丽江古城坐回火车站的路上,师傅告诉我他当初考驾照 前前后后花了一万多人民币,而这是当地的普遍现象。在驾训场,教 练一期带四个学员,学员都要努力的讨好教练。送菸、送酒、请客吃 饭都是常见的手段。若不这样做,甚难拿到驾照,更别说开车载客了 。
《台湾人看大陆》认同的迷惘与恢复
   | 戚嘉林/世新大学助理教授
  日前大陆40名学者来台与台湾学者交流座谈,探讨认同与互信。惟两岸关系的互信事涉台湾社会的认同。学界多视国族认同是过去的历史传承、当前的需求与未来的期望三者间不断重组调整的结果,其间公权力扮演重要角色。
  众所周知,台湾社会近年在两岸国族认同的转变,部分台湾民众对大陆印象不佳,就是政府公权力强力介入的结果。
  就前述的需求面而言,大陆经济高速持续发展30年,为台商提供了一个广阔巨大的市场,使台商得以在大陆开拓事业,创造了许多台商传奇,中小企业的永和豆浆则是1家店增至500家店面、多样屋生活用品则是1家店增至460家加盟连锁店的、“一点味”餐厅则是1家店增至200家分店;据统计,至2012年7月止,台商投资大陆累计已近9万家,实际到位资金达1千亿美金以上。
  简单的常识,如果“内地”真是对大陆印象不佳民众所想像的那样的不堪,那为何不但台商投资大陆络绎于途,且数十百万湾台湾民众还愿意长居大陆?
  再说历史传承,因为历史是人类的集体记忆,孕育了国族认同。故欲亡其国,先灭其史,20年来台湾历史迭遭纂改、曲解,甚至以之挑拨历史怨怼,切断两岸历史连结,致使台湾民众的国族认同混淆。
  以表达认同思想的关键词“祖国”为例,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民众是铺天盖地的热烈欢迎台湾光复,重回祖国怀抱;因诸多的历史原因,台湾社会在历经国府白色恐怖与“去中国化”教育,“祖国”二字在台湾已经悄然消失60年。
  台湾民众不知道仅7、80年前,台湾志士在日帝铁骑统治下,仍视中国为祖国。那时的中国正值民族存亡之际,两岸差异远胜今日,但当时的台湾民众仍视中国为祖国,令日本殖民政府心惧,发动皇民化运动,企图改变台湾人民的国族认同。
  展望未来,两岸可以依托历史、接触现在、建构未来的方式,大力恢复或建构两岸的国族认同。接触现在层面,就是在两岸大交流中,进一步加强经济、政治、观光、宗教、影视等各领域的实际接触,不断检讨、改进与深化。
  此外,并依托历史建构未来,其基础应与时俱进地丰富新意,连结两岸历史。例如1949年国府大撤退为台湾挹注大陆资源菁华,故宫文物、全国储存的300两黄金、十大纺织企业等。196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即奠基于纺织产业的崛起。
  对岸,在列强入侵百年、西方外敌环伺下,在一穷二白的艰苦环境中,奋斗30年,基本国防自主与经济独立。后30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这期间就有台湾产官学的专家与台商献策、投资。
  诚如台湾本土知识分子郑鸿生所言“中国的现代化历史并非存在于台湾之外,而是存在于不少台湾人心里头”“台湾人的政治或社会活动不只是与整个中国现代化历史接得上,也是参与其中的。台湾人只要能够接受这段历史,也就较能心无罣碍地接受中国人身分”。
中国的现代化历史并非存在于台湾之外,而是存在于不少台湾人心里头”“台湾人的政治或社会活动不只是与整个中国现代化历史接得上,也是参与其中的。台湾人只要能够接受这段历史,也就较能心无罣碍地接受中国人身分” &
《我身边的大陆人》一位老陆生的故事
   | 林士清/高雄市
  从1980年代开始,台湾人一波接着一波前仆后继地投入中国大陆发展,探讨此种现象的背后动机,随着时代发展的脉络也有所不同。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初,第一代台商赴大陆投资之时,优惠与待遇不少,但有警觉性者认为这终将不会是常态,当大陆持续地维持经济成长,台湾和大陆此消彼长的倾斜关系,会慢慢修正,台湾人若在大陆的心态不变,竞争优势只会越来越少,和我熟识的一位杰出友人,他的故事和历程,或许会让人有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之叹。
  这位杰出友人我们称为“黄河老师”,求学时以优异地理成绩而著称,出身于福建,10岁前乡下放牛,后依亲来台湾,见证台湾的缤纷与繁华,勤奋使他一路成长刻苦向学,每逢寒暑假会到工地帮忙打工贴补家计,从桃园第一志愿武陵高中念到政治大学,最后在台湾取得MBA学位,参与公共事务活动非常积极,还参选过国民党青年团长,堪称“来台陆生”的模范生。
  毕业后经过几年工作上的努力,他在台湾已累积百万资产,顺利帮助家里新北三峡置产及购车,看似在台湾前程似锦,但到了他30岁前却有感而发,想一切归零学习,转换职涯发展,第一步规画就是出国打工,买了一张机票去新加坡,向来务实的黄河老师,突然的惊人之举,当时把大家都吓傻了。
  一年之后,黄河老师辗转回到大陆浙江,抵达素有小商品博览会之称的义乌,参与暑期实习计划,帮助一家生产箱具的公司,顺利争取到上千万的订单,从此声名大噪,在当地逐渐站稳发展脚步,成为浙江与台湾人力资源交流服务市场的看板人物。
  在商言商,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因为义乌是非常复杂的地方,所谓“义乌十八腔,隔溪不一样”,做田野调查研究总有难以融入之感,何况他能创造实习以外的高附加价值。
  黄河老师10岁来到台湾,不会因为大陆出生而自觉矮人一截,反而加倍努力学习;当他30岁时来到浙江,不会因为在台湾的学经历,而摆出高人一等的姿态。
  因为安身立命的初衷,归零学习和虚心求教的态度,让黄河老师圆融地处理公司人际关系,用最短的时间掌握工作业务,创造出让老板看到实习之外的价值。
  人际关系的处理,在华人社会永远最为复杂,黄河老师分析大陆成功人士不外乎三种:第一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基本上不食人间烟火,站在社会阶层的顶端,傲视群雄;第二种,靠着聪明才智或是投机致富,爬上枝头变得有点财大气粗,对于社会的底层充满歧视与偏见;第三种,来自于个人的努力,透过教育体制勤学有成,工作有保障,但是初出社会必须面对高房价高生活压力的都市以求安身立命,坚定而茫然。
  台湾人到大陆发展往往内心煎熬,常常患得患失,怎么和这3种人周旋是一项艺术,现在透过各种交流和实习到大陆各地蜻蜓点水容易,但要细水长流却很困难。黄河老师说,对照两岸这20年的发展,总有“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之叹。
《台湾人看大陆》洛阳白马寺跨年
   | 曾泰元/东吴大学副教授
  岁末年终,许多人都在疯跨年,我却想起5年前的此时,在凄冷的寒冬二访洛阳,到白马寺撞钟跨年。白马寺钟声深邃悠扬,在辽阔的中原大地咚咚响起,彷佛能够上达天听,给人安宁笃定。
  那年我正值休假,客居大陆南京,我先搭火车走津浦线到徐州再转陇海线到洛阳。跨年夜吃完晚饭不久,我早早地就从市区出发,在火车站搭56路公车往东出城,摸黑沿着310国道直行,到紧挨着陇海铁路的白马寺。
  刚抵达时因为时间还早民众不多,不过午夜一到新年伊始,白马寺便人潮汹涌。没有跨年倒数,没有歌星演唱,更没有璀璨的烟火,群众多是抱着一颗虔诚的心为着上香祈福而来。我花钱撞了12响的钟,希望这宏亮的钟声能把我过去一年的烦忧苦闷都撞到九霄云外。我还买了一盏光明智慧灯,点燃之后供奉到灯台上,双手合十默默祈求,盼望新的一年顺利平安,充满福乐智慧。最后我再捻了一炷香,随着簇拥的人群到大雄宝殿礼佛参拜,在烟雾缭绕中献上自己的新年新希望。
  看多了那种跨年夜嘉年华式的狂欢,当时的我突然想回归传统,在这个除旧迎新的时节到古寺撞钟。大陆许多寺庙都有这种应景的活动,不过目的地的选择并没有让我困扰太久。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寺庙,号称“中国第一古刹”,被尊为“释源”、“祖庭”,距今已有1900多年。这样的历史地位,对我实在是有着一种致命的吸引力,更何况“马寺钟声”又是古都洛阳的传统八景之一。所以白马寺我虽然当年秋天才刚去过,冲着这些考量,我毫不犹豫地又去了一次。
  我对古都始终都存有一种遥远浪漫的历史情怀。从最早的四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到后来的六大古都(多了开封、杭州),再到后来的七大古都(加上安阳),一直到最新的八大古都(再加入郑州),每个古都,都是我想要近距离接触和感受的。我趁着那次重回洛阳之便,也顺道把还没去过的、同属河南大地的安阳和郑州都给走上了一遭。再访洛阳之前,我做了一点小小的功课,才知道根据最新的研究统计,洛阳是中国建都最早、建都的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古都,有1500年以上,远远超过大家都想当然尔的西安。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中原,而中原的核心就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洛河汇入黄河一带)。我们讲的闽南语又叫河洛话,来到河洛之地好像回到遥远祖宗的怀抱,让人倍感温馨亲切。
  是啊,北京、西安我都去了许多次,南京是我当时在大陆的根据地,怎可冷落这个曾经更辉煌的洛阳?
  在这个第一古都洛阳跨年,寺庙外的鞭炮爆声震天,烟雾弥漫,寺庙内的香火鼎盛,钟声缭绕。我在白马寺内,心情却得到了一份笃定与踏实。中国北方多次大规模的战乱,给洛阳带来了灾难性的毁灭,让她黯淡沉寂了一千年。然而我来了两次,发现她已由谷底攀升,正努力想成为一个适合人居的现代化绿色城市,又不忘却自己在中华帝国曾经扮演过的重要角色,以及代表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
  我在洛阳人的眼里看到了自信与乐观,就是这种自信乐观的向上精神,洛阳的前景才更加光明;就是这种珍视传统不忘本的正面态度,洛阳的地位才更让人尊敬。
《台湾人看大陆》胸怀文化理想 赋予古籍生命力
   | 曾冠杰/台北市/
  不少人认为,现在的中国大陆全力追求经济成长与物质生活,社会的精神内涵显得贫乏;然而在主流价值之外,对岸仍有一群胸怀文化理想的人,他们默默付出与努力,形成新时代的人文风貌,而传古楼就是一例。
  我日前与传古楼创办人陈志俊聊天,不只被他们的创业故事感动,也重新思考两岸交流的意义。传古楼是位于浙江杭州的民间出版团队,在官方主导的中国出版业堪称异数,而他们的出版理念,要从台湾的艺文印书馆谈起。
  艺文印书馆是台北老牌的国学出版社,创立于1952年,当年在中研院院士董作宾的鼓励下,严一萍投入甲骨文研究,同时创办艺文。艺文致力于出版经史古籍,虽然冷门却满足了学界的专业需求,受到相关领域师生与读者的欢迎,对国学的研究与推广影响深远。
  艺文印书馆的出版理念,跨越台湾海峡影响了传古楼。传古楼一开始的创业动机很单纯,在中国的网路社群上,一群有古籍情怀的人想合力出版古籍以传世,陈志俊投入最深,于是与人合夥成立传古楼。陈志俊本身有正职工作,他自谦是业余出版人,受到艺文启发,传古楼采取原书影印的出版方式,首先向图书馆购买古籍的影印权,再透过出版社取得书号,正式出版发行。
  经过众人努力,传古楼终于在今年推出创业作──宋儒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采用浙江图书馆藏的清嘉庆刊本,具有字体工整、版印清晰的优点,对于行家来说,无论赏玩还是阅读都颇具雅趣。
  然而我对传古楼的最大好奇是,这样曲高和寡的出版理念不会赔钱吗?陈志俊说,传古楼不以营利为目的,只求不赔钱。传古楼的预期读者,是中国13亿人口中有古籍学背景的1万人,这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市场,但一本书只要印1千册并完全售出,就能摊平成本。
  听起来这是个美好的文化梦,然而有理想之外还需要实际行动。陈志俊不是嘴巴说说而已,他自己出钱,独力承担出版《四书章句集注》的事先开支,于是有传古楼创业作的诞生。
  艺文印书馆与传古楼都从事小众的国学出版,也面临同样问题:如何确立市场规模,并建立稳定的营运模式。然而两者时空环境不同,艺文当年推广到国际汉学界,除了台湾以外,有更大的市场在美国、日本与香港。传古楼则是直接锁定1万名潜在顾客,尝试各种创新作法,包括:利用网路社群与读者互动、与独立书店合作销售、以及随书附赠同人志《掌故》等。
  从艺文印书馆到传古楼,这些怀抱文化理想的出版人,以传布古籍为理念,却不守旧泥古,赋予古籍在不同时空的生命力,也为两岸交流与文化传承带来新的意义。
《台湾人在大陆》拆与不拆的两面刃
   | Yatsen Chang/台北市
  在北京时,我最喜欢漫步在东城与西城区的老胡同里,里面每一栋建筑物,就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故事,故事的开头,是永乐大帝挥舞着马刀的身影,英明神武,雄才伟略;然而,看似漫长的绵延不绝中,却意外看见故事的结尾,一片又一片被围起来的工地,是无数被拆迁后的痕迹,倾颓不堪中,北京渐渐失去了故有的风采。
  记得一位老师曾经说过:“当我漫步在京都时,浓郁的文化气息告诉我,这里就是京都;当我漫步在伦敦时,眼前的景物时时提醒我这是伦敦;但是,当我漫步在北京时,周围的氛围却时常令我无法分辨这是东京、纽约还是北京?”
  北京变了,变得更繁华,却也变得更不像北京。虽然,我在北京只有短短的3年,我却也亲眼见证了这样的事实。
  北京官园花鸟鱼虫市场,曾经位于梅兰芳大剧院旁边,紧临着地铁二号线车公庄站的西弓匠胡同。在狭小的胡同中,隐藏着老北京最传统的玩意儿,例如各式手工制作的精雕鸟笼、精品核桃、特色古玩文玩,还有琳琅满目的各类宠物与植物,这里有着最地道的京味儿,所有老北京好玩的这儿都有。
  但是,当我最后一次走进去,看见的不再是人潮汹涌的市场,没有人在旁边遛鸟,那一对卖云竹的父子没有和我热情地打招呼,旁边的大树下也没有斗蛐蛐老爷爷的身影,卖鱼的李哥、卖鸟笼的奶奶、卖狗的韩姊,还有……,他们全都不见了踪影,我拉着路边一个正在捡回收物的人,问他怎么人都不见了,他淡淡回了我一句话:“这儿要拆了,要盖大楼啦。”
  半年后,新官园市场在西三环的紫竹桥开业了,我去了也逛了,在整齐的商场中,我再也找不到那个熟悉味道了。在众多的网路论坛里面,老官园变成了一个只存在于大家回忆中的深切思念与美好。
  或许,城市的进步,是迈向现代化社会重要里程,这是每一个国家与社会都渴望追求的。在进步的过程中,难免必须失去一些我们曾经拥有的资产,但是我们是否曾经回首去权衡过,究竟得到了些什么,又失去了些什么?王府井整得只剩下一个井盖,前门大栅栏美的没有存在感,南锣鼓巷被斩了小半截,北京九门只剩小吃,如果有一天,百花深处再也没有胡同,被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完全取代,北京可能美了,但北京也可能就这样没了。
  我爱北京,比多数人更爱北京,我希望北京进步,更希望北京是以具有北京特色的方式在进步,在拆与不拆的两面刃中,我只祈祷最后胜利的,不是北京的物质文化,而是北京的文化物质。
《我身边的大陆人》我在那块土地上过得很好
   06:46
  作者: (Ni/国立政治大学学生)
  一年多前,在朋友、亲戚怀疑和不解的态度下,带着大家的话“不要乱吃东西,多带点拉肚子的药”、“小心身边的人,他们比较……”、“那边卫生不好自己多注意点”,我选择去南京大学交换半年。如今,我仍偶尔会收到简讯的问候、QQ留言或漂洋过海的明信片,事实证明我在那块土地上活得很好──比好还要更好。
  慧慧,一位带着山东卷舌腔,说话却十分轻声细语的“二”女孩。这位“二”女孩和我之间最说不腻的哏便是“二”这字,她总用无比标准的卷舌发音笑我很“二”(傻傻的、笨笨的),但当我想回击时却往往只能发出“饿”的音,为此,笑声几乎洒遍了有着我们足迹的土地。
  她是我到南京时第一位结交的朋友。在我刚从学校派来接机的车下来时,她已迅速的从后车厢接过重达15公斤重的行李箱,要不是我极力劝阻,我想她会一并提着另一个行李,原来她是对外交流协会的成员之一,由于个人的热忱加入此服务性社团。而在我忙着填写住宿表格和报到手续时,慧慧已默默地帮我把行李搬到五楼房间了,随后的时间她带着我办妥一切手续、带着我坐地铁去采买生活用品,到南京的第一天,她抵着零度上下的气温协助我所有事情,这份感动在我心中未曾抹去。事隔近两年,尽管期间我们仍共同创造出璀璨的回忆,但那一天的许多画面却会永远留在我心中。谢谢妳,我的小天使。
  娟儿,来自扬州的纯朴女孩,是我认识的第一位南大政管的朋友。我们的缘分起于一次飘着小雨的午后郊游,说是郊游其实只不过是两个人在南京游晃,她带着我坐南京公交,一路上便和我说系上大大小小的事,从校园环境、选课、课程内容、同学的相处到介绍她的好知己等;课堂上早到的娟儿总会帮我留位置、从家中回来时不忘带扬州小吃和我分享、在异乡的端午节她送来了一粒自己包的粽子,她们寝聚唱K还不忘叫上我。
  最后要回台湾时,娟儿亲手缝织了一个卡片夹,一针一线绣出我的名字,已经回到老家过暑假的她,前一天专程坐大巴来南京送我一程,当天再坐汽车回家。有了她的热心和帮助,我才有幸在短短的时间内融入南京大学政治系,成为系上第六位女孩。
  芳芳、茜茜、沛沛、程程,这四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北京求学儿,他们用尽所有苦心腾出暑辅、研究生仅剩的时间,花了近八天七夜,陪着我搭卧铺火车晃到内蒙古、拉着我穿梭在北京大大小小的巷子;由于那已是我二游北京,芳芳为了让我感到有新意,曾在凌晨时分还上网搜集资料,努力消化一篇篇景点的介绍,还不忘找些有趣的轶闻和故事说给我听,为的是隔天可以当一个好向导。
  茜茜,虽然我们事前未曾见过面,但奇妙的熟悉感让我们在北京南站人潮拥挤的闸口就彼此认出来,她立即给我一个大拥抱,拉着我不停说着她在台湾交换遇到的点点滴滴:台湾是多么的美丽、台湾人是多么的亲切。
  沛沛,在埋头准备出国考试之际,仍陪着我吃遍各大美食,较腼腆的她偶尔吐出的话语却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程程,对台湾很有兴趣的一位姊姊,早在我未曾踏上北京时就已张开双臂热情邀约,两次游北京她皆陪在我身边。在我将回南京的前一晚,她们订了一个很棒的餐厅包厢,写了一张大卡片送给我、洗了许多有着我们欢笑的照片。芳芳依旧用心至极地熬夜做了一段影片,记录了我们的足迹、写了一些话送给我,搭配着背景音乐和离别的气氛。或许当动车缓缓地驶离北京时,我们都无法说出何时才能再相聚,但我真的好感动能认识妳们这群可爱贴心的朋友,这份友谊会陪伴着我度过未来的每一个时分。
  因为有许多人的热情协助,我的每一趟旅程都十分精采;但其实,我也曾经在一个拥挤的地铁车厢被人踩到数次,我也曾经明明是站在第一个位置,却目送两辆地铁离去而一直挤不上车,我也曾经在烈日当头排队时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插队……;然而,我会时时提醒自己,在他们数十亿庞大人口压力之下,这是正常的现象。更何况有好多人在我需要帮助时都大方的伸出援手,并且我也有好多可爱贴心的大陆朋友们,还有什么好挑剔的呢?
京奥后北京蜕变 民众更文明 知名博主石咏琦惊叹 问路会获回应 年轻人穿着变多彩
   | 特派员宋秉忠/北京报导
  2007年开始常住北京的台商石咏琦表示,2008年的北京奥运是北京 城市发展的重要分水岭。由于官方的强力宣导,北京人变得更文明了 ,等车开始会排队、不再随地吐痰、对问路人的态度也改善。在此同 时,由于大批外来人口涌入,北京当地人却也逐渐失去他们的社会、 经济优势。
  经常在大陆各地旅行、讲课的石咏琦,不时在凤凰网、北京新浪网 、腾讯网发表她对两岸交流的切身感受,受到广大网民的关注,其中 “两岸需要高级翻译”的贴文更创下120万人次的点阅纪录。2011年 ,她又在《旺报》举办的首届两岸征文比赛中获得“优秀奖”。
  大娘队监督乘客排队
  在北京奥运前,石咏琦见识到大陆政府的动员能力,像是每个月的 11日,就是排队宣导日。每到这一天的上下班时间,北京市政府就会 动员“大娘队”(街道委的成员)到各个公车站牌、地铁月台,见到 乘客就大喊“排队”,稍有不顺从的乘客就会被当场痛斥。
  还有,以前在北京,上厕所不关门是最让境外人士感到不可思议的 。为了准备奥运,北京投入巨资,修建新式公厕,并在每个公厕配置 管理人员,除了负责打扫,也监督大家上厕所要关门。
  问路所得到的回应,是一个城市的文明指标。2007年刚到北京时, 石咏琦在北京街上问路,得到的几乎都是冷眼以对,但现在问路,除 了像北京故宫这种“最牛”的中央机构外,一般路人或机关人员大都 会回应,至少会告诉你接下来是向东,还是向西。
  最让石咏琦惊艳的,还是在奥运举办后,北京人的穿着由黑白变彩 色了。以前在北京过冬,举目望过去,公共场所都是穿着黑白绿三种 颜色衣服的人们,但在奥运之后,北京人的穿着丰富精彩起来,走到 西单(年轻人聚集区,有点像西门町),也能看到穿着“奇装异服” 的年轻人,有些男生还戴上耳环。这种景像在奥运前是很难看到的。
  北京人变文明、生活变多彩了,但随着外来人口的急剧增加,土生 土长的北京人却逐渐失去他们原有的社会、经济地位。
  外地人涌入贫富不均
  石咏琦住在北京西区的“远洋山水”社区,这个社区原有20万到3 0万名居民,2007年刚入住时,石咏琦的邻居大都是操着北京口音的 当地人,但从2010年以后,北京口音听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 多的江浙口音。由于新邻居都换成外地人,因此很多邻居会因为她说 的一口标准北京话,而把她误认成北京人。
  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都到哪去了?石咏琦发现,按北京原有的居民分 布──“东富西贵”,在她居住的西区,是北京军区机关单
  小灵通:北京人重权势
  曾写过15篇《台商大陆经营困境》系列文章的石咏琦指出,跟北京 人打交道,他们并不看重你有多少钱,看重的是你懂不懂人与人之间 的权势。像石咏琦最让北京友人佩服的是,一顿饭吃下来,她就能分 析出某位第一次见面客人的个性。由此可知,台商想跟北京人做生意 ,首先就要摸清楚对方个性及关系网络,否则所有的合作最后都可能 化为泡影。石咏琦表示,与南方人打交道,生意就是生意,但在北方 ,特别是北京,关系才是生意。
《台湾人看大陆》金曲老歌处处闻
   | 王新伟/新北市
  民国6、70年代的国语巨星尤雅,对今天的年轻歌迷来说,可能十分陌生,小学五年级就参加电台歌唱比赛,踏入歌坛40年,最近的一次在台北的个人演唱会也已经是10年前的事了。
  日前到广州深圳,竟然在不少唱片行听到尤雅的歌,大陆的音像出版社将其列为台湾情歌天后,其国语怀旧老歌更是流行开来。另外还有精美的图片介绍这位昔日台湾歌坛的玉女教主,细数其自1971年轰动一时的首张个人国语唱片《往事只能回味》,到《挺身而彩云飞》、《心有千千结》、《烟水寒》、《爱在飞扬》、《街灯下》、《我找到了自己》、《母亲》等经唱不衰的国语金曲。
  不独尤雅,像是凤飞飞、蔡琴、甄妮等所演唱的金曲老歌一样处处可闻。在大陆音像市场里,台湾国语金曲老歌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有一席之地。
《台湾人看大陆》 嗅到台北特质
   | 张轩尧/台北市
  早上9时20分,一辆辆公车从陕西省西安市北大街的公车道,开往钟、鼓楼的方向,每隔5分钟就有相同路线的公车到站。
  公车的车掌女士收了一块钱,将车票交给我,一路上亲切地报站名。到了“南稍门”站,穿制服的司机女士停好车,让我下车。整个路途没有超速、急煞车,彷佛这是再自然也不过的事。这就是西安市的公共汽车。
  西安市有一般的公车、“低地板”的冷气车及双层巴士,更有为观光景点所开辟的公车路线。住在台北市的我,很难想像还能在西安市坐到童年时期的“普通公车”,可以打开车窗,让徐徐的微风吹在脸上。驾驶座旁有一具轰隆轰隆作响的引擎,电风扇在司机的头顶呼呼地吹。
  西安市的公车让我依稀地嗅到台北市的特质。乘客有礼貌地让座,加上驾驶座装设后门监视萤幕,让司机关后门时能不夹伤下车的旅客,处处显示西安市公车的友善。
  公车不仅是单纯的大众运输工具,更能展现城市的软实力。对我一个台北人来说,虽然要跨越慢车道,至安全岛上的公车站候车。然而,车掌的亲切报站与司机的敬业精神,抚慰了一个初来西安、旁徨的旅人内心的一角。
《台湾人在大陆》疼女人的上海社会
   | 青柠檬/台北市
  以前来上海前总是听说上海女人很强势,甚至有听过“上海生儿子不值钱,生女人才值钱”,直到我到了上海才慢慢体会这件事。
  首先,先从公司男同事说起,每当快到下班时总是坐立不安,频频看手表,又或是因责任制不得不加班,但最晚到晚上7点前一定告退。待比较熟了问起原因,才得知他们得赶回家买菜、带小孩,若是太晚回家还会被老婆念,大家或许会问:“那你媳妇要负责做什么呢?”,这些上海男人会说:“老婆也很辛苦要上班啊!”
  的确,仔细观察会发现在这边的领导阶层大多是女性,开会时她们的气势台风令人瞩目、平常追踪公司业绩时对人不假辞色,往往隔一层楼走下来就可听见高亢的声音;相对上海男人就比较内敛,仍是习惯以圆滑的方式来处理一切事务。
  如果台湾曾被评论是亚洲前几名女权强势的地方,那我说上海可是并驾齐驱了。在公司的晚上,看见许多女主管加班并不意外,常听到她接起电话说:“你先吃吧!我还要一会儿”,但这“一会儿”总是到晚上12点了。在上海30岁左右的女性多已结婚生子,因她们相对台湾早婚(约25岁左右),故在三十而立年纪的她们正是追求事业登峰卓越的时候,而上海男人则多都以家庭为重,在他们小时候就得学习打扫、做菜,他们被教导爱护老婆、做家事是应该的,而且许多男生家中有一些房产可转租,上班对他们来说仅只是打发时间。我就曾经碰过计程车司机说干这行仅只是他的兴趣,平常主要忙着租房、收房租之事。
  曾经跟上海同事出去吃饭,已是管理阶层的男生却尴尬的掏着口袋给我们看:“我只有这一点钱”。原来家中的经济大权全被他老婆管着,他身上半张银联卡都没有,每天的花费仅只是他老婆拨给他的零用钱。大家都看不下去,频频劝他应该得有自己的支出预算吧!但他笑笑的说:“一切都要听老婆的”,我想他在公司可以爬到这个位子,应该也要归功于他老婆对他的“特殊教导”吧!
  假日时跟一些朋友聚餐,我们选在某人家做菜,当我们几个女生在客厅对饮红酒聊天时,这才发现男生都在厨房煎牛排、捣马铃薯泥、切水果,看到这样的情形,我们会心一笑,这不就是上海男人们在厨房炒菜、而老婆们在客厅打麻将的情节吗?
  每个地方都有爱女生的方式,有些国家男人认为女人出外工作代表男人的能力不足,也有人希望凭自己的男性能力撑起整个家庭,然而上海男人不以为意,他们用独特的方式爱老婆、守护着家庭,我想这是值得令人称羡的。
站长推荐 /1
中秋及国庆总共有六大活动,将陆续推出,请各位网友细看活动时间!以及参与方式!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废品回收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