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高考诗歌鉴赏出现于公元前2070年的高考诗歌鉴赏是哪首?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初中历史第一册、第二册复习知识要点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原始的农耕生活  
华夏之祖  
夏、商、西周的兴亡  
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2、列举夏商西周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暴君。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1600年  
殷(盘庚)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周厉王  
3、列举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①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②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③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灿烂的青铜文明  
春秋战国的纷争
①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②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③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招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主要利用政治优势称霸。)  
5、晋文公称霸:①晋文公改革: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晋国很快成为北方一大强国;②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晋军胜利,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主要靠军事胜利称霸)  
7、春秋时期,齐国晋国能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齐晋两国都通过改革迅速富强,改革都涉及内政、生产、军事等方面的内容。  
春秋争霸的影响:①春秋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②但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历史趋向统一)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按东南西北中的方位记忆)战国七雄同时并存。最东边的齐,最南边的楚,最西边的秦,最北边的燕,中间赵魏韩(三家分晋)。  
主要战役:战国时期: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春秋时期:城濮大战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长平之战,赵军大败,四十多万人被俘,绝大部分被坑杀。
影响: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小知识:成语:退避三舍(出自城濮之战)、围魏救赵(桂陵之战)、纸上谈兵(长平之战)。
第8课& 大变革的时代  
1、经济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修建。  
1)铁农具:春秋中后期已经使用,战国时期适用范围扩大。  
2)牛耕:春秋末年已经使用,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牛耕。  
3)意义: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是标志)   
4)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署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人民。后人赞颂李冰“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太守:李冰;伯禹:禹。  
2、政治变革---社会制度变革: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及各国掀起的变法,土地由国家所有转变为私产,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商鞅变法:1)背景:①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②掌握大量私田的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③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掀起变法运动。2)时间:公元前356年;3)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4)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5)变法的性质: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6)支持者:秦孝公  
7)商鞅变法的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盛产粮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8)商鞅变法的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3、商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答:成功了。一次变法的成败主要看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 含义: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制度。  
5、军事、文化上的变革:战国时期,军事领域表现为春秋争霸战国兼并战争不断,文化领域表现为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6、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意义:①各国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②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③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变法的最大作用。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一、文字的演变  
1、甲骨文: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汉字,目前已经释读的甲骨文单字有二千多个,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金文: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3、大篆: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  
4、战国时期,书写工具有了变化,用毛笔蘸墨,在竹简和丝帛上书写。  
二、夏商周时期的天文历法成就:①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纪录②相传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有历法了,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③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④战国时期,人们测出一年24个节气,以便安排农业生产。  
三、医学: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总结的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四、屈原:①战国时期楚国人②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代表作《离骚》是千古传颂的抒情长诗③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因为他的作品广为流传,影响深远)“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自《离骚》  
五、钟鼓之乐:战国时期盛行,著名乐器:整套编钟(湖北随州出土)。  
第10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1、列举孔子的思想、教育成就:①政治思想: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②教育成就: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③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记载了孔子的言论④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2、老子的思想:①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②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③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④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3、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和主张:  
①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②儒家: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孟子,指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不义战争;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  
③道家: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是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④法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⑤兵家:代表人物孙武,著有《孙子兵法》,军事格言:“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提示:读P53孔子像、P55老子石像、孟子名言。)  
第11课& 秦王扫六合  
1、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嬴政,都城:咸阳。  
2、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六合:天地四方。  
3、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①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②长平之战在秦统一过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③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心声④秦始皇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4、秦始皇加强统治,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政治上: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承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36郡,郡下设县。  
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③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④思想上: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  
⑤军事上:北击匈奴筑长城。  
⑥民族关系:开发南疆修灵渠。  
5、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或秦始皇的重要贡献):  
①灭六国,统一全国。②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重要影响④修筑了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  
6、长城起止点: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7、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第12课& “伐无道,诛暴秦”  
1、秦的暴政:①繁重的徭役②沉重的赋税③残酷的刑法④政治黑暗  
2、秦末农民起义:①前209年,在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在陈建立政权,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结果失败,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②前207年,项羽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刘邦逼咸阳,秦朝灭亡。  
3、西汉建立:前202年,刘邦建汉朝,定都长安,刘邦就是汉高祖。  
第13课& 大一统的汉朝  
1、汉初调整统治政策的原因、措施、作用:  
原因:①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②吸取秦亡的教训。  
措施: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②文帝、景帝奖励耕作,关心农桑。③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④重视“以德化民”。  
作用:文帝景帝时期,经济恢复,社会安定,百姓富裕,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  
2、什么是“文景之治”?为什么能出现这个局面?(答案同上题中“作用”、“措施”)  
3、汉武帝大在政治、思想上促进与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原因:①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②有文景之治局面作基础  
措施:①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候国,诸侯国越分越小 ②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意义:武帝时期,西汉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6、小知识:①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的第一个统治清明时期、第一个盛世局面都出现在西汉。  
②文帝、景帝奖励农耕,每年春耕时,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文帝景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文帝在位20多年,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他修建陵墓从简,只用陶瓦装饰。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景帝后期,国家粮仓丰满,新谷子压陈谷子;铜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③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鼎盛奠定基础。  
④我国古代最高学府是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  
⑤“下马陵”表明了汉武帝对董仲舒的怀念和尊敬。  
⑥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第14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①。②③。④⑤
第15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匈奴的兴起&&&& 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畜牧业兴旺发达,在同中原的交往中,学会农耕,进入鼎盛时期。  
二、西汉反击匈奴&& 1、时间:汉武帝时&&&&&&& 2、条件:国力强盛;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部队;  
3、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4、决战在:漠北战役,前119年,卫青穿越大沙漠, 作用: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  
三、昭君出塞:&&&&& 呼韩邪单于向汉朝请求和亲,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此事件的作用是:第一:边境安定、经济发展;第二: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16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即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二、张骞接受汉武帝的派遣,两次出使西域。  
&& 第一次:公元前138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结果:被匈奴捉住,没有成功。  
&&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目的: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结果:汉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此后,开通了中西交通的要道---丝绸之路,所以,张骞对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功劳最大。  
三、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物。从此,巴尔喀什胡以东、以南地区,包括今天新疆地区在内,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意义(影响):①沟通了中西交通& ②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③促进了汉朝的兴盛& ④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今天的对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 读图:P92《丝绸之路》图。注意:除陆上丝绸之路外,还有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时间是:汉武帝以后)  
&& 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一、纸的发明&& 1、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是目前世界已知的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称为“蔡侯纸”,特点: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2、造纸发明的历史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闻名的巨大贡献。因此我们说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是蔡伦。  
二、东汉的医学成就:&&& 1、华佗:“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并创建五禽戏;  
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记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被称为“医圣”。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指的是张仲景  
三、列举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1、西汉早期发明了纸,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其中的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3、东汉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华佗制成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一、佛教 发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统治者的态度是:提倡和扶植。东汉明帝时兴建起佛寺,最早的是白马寺。  
二、道教&& 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兴起,创始人之一是张陵,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统治者的态度:提倡和扶植。&& 统治者提倡和扶植佛教和道教的共同原因是:对统治国家和人民有利。  
三、史学史学家是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著作是《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四、雕塑艺术:秦始皇陵兵马俑。  
第20课& 三国鼎立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北方势力最大的两个军事集团是曹操和袁绍。  
2、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①将汉献帝迎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②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实力不断增加;③200年的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④曹操雄才大略,善于用人⑤顺应人民安定统一的愿望。  
3、官渡之战:200年,曹操---袁绍,曹操胜利,(火烧粮仓)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 &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孙刘联军,孙刘联军胜利(火攻),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  
4、“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诸葛亮的功绩。  
建业(今南京)  
5、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  
222年吴国建立。  
6、三国经济:  
&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  
北方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读图:P120《三国鼎立形势图》  
7、向刘备建议联合孙权共同抗曹的是 诸葛亮 ;孙权部下只有大将& 周瑜 等主张抗曹。  
& ①、统治集团迅速腐朽;(根本原因)②、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 ③、皇族为争夺皇位混战;&&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3、表现:  
第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魏的冯太后主张汉化政策,被尊为“文明太皇太后”。  
二、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  
1、背景(原因):①吏治混乱,财政困难&& ②受柔然人的武力威胁&& ③民族融合已经成为发展趋势。  
2、内容:  
①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等政治经济改革  
②迁都洛阳;  
③迁都以后,进一步实行改革,提倡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拓跋改为元),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职、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3、意义:& 促进了民族融合。  
4、改革目的: 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加强对中原的控制(根本目的)。  
三、孝文帝迁都洛阳  
1、原因:①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的需要&   
②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2、改革目的: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的控制(根本目的)  
3、作用: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  
四、小知识:1、北魏分裂后,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北魏是北朝的第一个朝代。南朝的第一个王朝是宋。  
2、“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北魏孝文帝。  
3、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因素在于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1、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科技成就。  
2、书法逐渐成为艺术是在东汉末年时期,汉字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是在魏晋时期。&&&&&   
①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为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代表作是《兰亭序》,他被后人称为“书圣”;   
②绘画艺术有较大的发展,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③为宣传佛教,北朝统治者开凿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中国历史》第二册复习要点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581---618)(特点:繁盛一时)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隋文帝),都城:长安。2、统一:灭陈,589年统一  
二、隋朝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2、皇帝:隋炀帝。3、开凿时间:605年  
2、三点:中心---洛阳;北端----涿郡(今北京);南端---余杭(杭州)  
3、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见课本第4页)。5、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三、隋朝的历史贡献:①重新国家统一;②开凿大运河;③创立科举制;  
四、秦朝、隋朝的相似点(了解):①都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国家统一;②都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后世影响大;③都修建了闻名世界的工程;④都因暴政而亡。  
五、小知识:1、隋朝的统治类似于秦朝。2、“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诗中“此一渠”是大运河。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1、时间:618年 2、建立者:李渊(唐高祖) 3、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采取政策的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唐太宗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实行的开明政策和措施(或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①――④)  
:①②  
③;&&&&&&& ④  
⑤;&& &&&&& ⑥⑦ ⑧  
三、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改国号为周。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措施:继续执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①唐玄宗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图治。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戒奢从简。④有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作基础。⑤重视农业生产。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表现:(了解)  
1、农业:①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盛行(唐朝)。②制成曲辕犁和筒车。  
2、手工业: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①唐朝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②长安城内分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是商业区。③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三、“开元盛世”:①唐玄宗统治前期。②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四、材料题:“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回答:  
①此诗作者杜甫,人们称他为“诗圣”。②此诗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时期“开元盛世”景象,出现这种盛世局面的原因是(答第一题中“开元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五、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治世局面: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的过程:  
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2、诞生: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完善: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4、唐朝时如何完善科举制的?①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了国学(当时最高学府)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②武则天时,大力提倡科举,首都殿试和武举;③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二、科举制度的影响:1、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科举制业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小知识:1、明经考试中“帖经”的试题类型,类似于现在的填空题。  
2、“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真长策”是指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不断完善科举制。“真长策”的影响: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政权,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第5课& “和同为一家”----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1、民族政策: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体现了他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北方各族尊奉他为“天可汗”。  
2、管理西域: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3、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  
4、列举唐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往来: ①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②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往来  
③唐又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与吐蕃 “和同为一家”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①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力昌盛。(主要原因)②政府鼓励对外贸易。③海陆交通发达。④制度先进,疆域广大。  
二、唐朝与日本的关系:  
1、遣唐使:从贞观(唐太宗时)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目的是更好的吸取唐朝文化。         唐朝文化制度对日本的影响:①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②参照汉字创制可日本文字。③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2、中日交往的使者: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唐玄宗时,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三、唐与新罗的交往。①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②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③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④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⑤朝鲜音乐传入中国。(其中②③④点是唐朝对新罗的影响。)  
四、唐与天竺(印度)的关系:& ①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②唐太宗时,在天竺的那烂陀寺游学。③贡献:是著名的佛学大师,天竺之行促进了中印之间的友好往来。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五、唐朝政治制度、文化对日本、新罗的影响。(见二、三题)  
第7、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列举隋唐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1、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七百多年。  
2、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3、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二、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我们至今能读到的唐朝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的诗在内容和风格上具有不同特点的根本原因是:生活背景不同。  
代表作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三吏”“三别”“诗史”  
白居易  
《秦中吟》《新乐府》  
三、书法:最著名的当推颜真卿和柳公权。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据说宋朝人将他们二人的楷书用作印刷字体,称为“宋体字”,其中他们指颜真卿和柳公权  
四、绘画:唐朝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吴道子被后世称为“画圣”,开后世写意画先河。  
五、石窟艺术:最著名的是坐落在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原因:洞内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辽宋夏金)  
一、五代:唐朝灭亡以后,出现了割据混战的局面,黄河流域相继由五个朝代统治,合称五代。  
二、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10世纪  
阿保机(辽太祖)  
11世纪  
12世纪  
阿骨打(金太祖)  
会宁(改迁中都)  
赵匡胤(宋太祖)  
东京(今开封)  
1127年  
赵构(宋高宗)  
临安(今杭州)  
三、两宋时期与少数民族政权的三次议和(先后顺序):  
1、北宋与辽议和-----澶渊之盟:辽撤兵,北宋给辽岁币。  
2、北宋与西夏议和:元昊向北宋称臣,北宋给西夏岁币。  
3、南宋与金议和:时间:1141年。内容:南宋向金称臣,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  
结果: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四、知识点:  
1、陈桥兵变: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高呼万岁,他建立宋朝,都城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契丹人的生活  
2、岳飞: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收复了建康,在郾城大败金军,后被秦桧以所谓“谋反”罪杀害。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唐朝中期、五代、宋朝时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1、原因:①南方战乱较少;②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自然条件优越;④政府重视。  
2、表现:①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②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谚语“苏湖熟,天下足”③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④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⑤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  
二、手工业兴旺:①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有了很大发展,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②棉织业: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③制瓷业:宋代时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景德镇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④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三、宋朝商业繁荣的表现:①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②宋朝的海外贸易发达,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③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的货币叫会子。  
四、小知识点: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服饰:1、服饰特点:崇尚节俭----盛行奢侈。2、服饰款式:小袖狭身的短衣“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原因: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3、缠足陋习逐渐传开始于宋代(说明妇女受封建社会的束缚严重。)  
二、饮食:1、北方:羊肉为多(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2、南方:吃鱼为多  
三、住房:1、农村:百姓---低矮的茅屋。稍富裕的---茅屋和瓦房相结合  
2、城市:平民---平面多为长方形,屋顶以草或瓦覆盖;稍讲究的---四合院;  
贵族官僚---相当华丽。  
四、行:1、交通工具:宋代缺马(没有马车),人们多用牛车、驴车。 邸店很多(邸店如云屯),形容旅店业兴旺。  
五娱乐:娱乐场所名称: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中专供演出的圈子---勾栏  
& 瓦子出现的原因: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六今天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所写的是“元旦”(春节),桃符就是今天的“春联”。 促使宋朝人们日常生活发生许多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生产的进步。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贡献:①统一蒙古(主要贡献);②1206年,建立蒙古国  
二、元朝:1、统一过程:①相继灭亡西夏和金②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③1276年,灭掉南宋。南宋著名的抗元将领是文天祥。  
2、巩固统治的措施:①为便利南粮北运,令人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②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③商业繁荣,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④中外交往频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华,《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⑤建立了行省制度。  
三、行省制度的目的、内容及作用。  
1、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2、内容:①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②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③加强对琉球的管辖。3、作用: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四、简述元朝时民族大融合的史实及作用。  
史实(表现):①汉族人开发边疆。②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剧相处。③契丹、女真等族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④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剧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作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第13、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列举宋元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1、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约400年&&&&&& 2、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 3、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在军事上广泛应用。  
二、小知识点:①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已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②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的中国古代发明有:指南针、火药和火药武器 &&   
③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闻名发展的重大贡献。  
④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广泛用于战争。  
三、史学: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四、宋词:宋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杰出的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五、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最优秀的是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  
六、绘画:1、宋元时期绘画艺术突出体现在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的创作中。两宋绘画的特色:风俗画的出现并日益增多。  
2、北宋著名的大画家是张择端,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 3、元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是赵孟\(画:《秋郊饮马图》)。  
七、宋元书法:盛行行书。宋四家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书法家:赵孟\  
第16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明朝建立时间:1368年。都城:应天(京师),后改名南京。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二、明朝前期加强君权的措施:  
                      明太祖时①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②在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③设锦衣卫特务机构④思想上: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⑤明成祖时为加强对北方的控制,1421年迁都北京,。⑥继续执行削藩政策。⑦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三、八股取士:根本目的:加强君权。直接目的: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内容: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制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被称为“八股文”。  
影响:许多读书人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四、靖难之役:1、原因:建文帝实行削藩政策。2、性质: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  
3、交战双方:建文帝和燕王朱棣& 4、结果:燕王朱棣取胜、称帝、就是明成祖。  
第17课& 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  
                      一、郑和下西洋(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1、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2、根本原因:国力强盛,经济发达。  
3、经过:时间:年& 次数:7次& 出发地:刘家港。  
到达地区: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意义:①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②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3、郑和船队所带物品中最受所到地区人们喜爱的是:丝绸和瓷器。  
4、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条件)①国力强盛,经济发达②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③郑和个人的才能。  
二、戚继光抗倭(倭寇指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出现于元末明初,明朝中期最严重。)  
1、原因:明朝中期,国力衰落,海防松弛,倭患严重。  
2、经过:台州九战九捷荡平浙江的倭寇。结果: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  
3、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我们学习他不追求个人功名以国家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德。  
三、葡萄牙骗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时间:1553年,葡萄牙:是第一个入侵我国的西方国家。  
第18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女真族建立,明朝前期属奴儿干都司)  
1、努尔哈赤贡献:①统一了女真各部;②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③反抗明朝的民族压迫,攻打明朝;④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2、皇太极贡献:①重视发展生产,改革内政,并注意选拔人才。②改女真族名为满洲。③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  
3、小知识: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二、清朝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①中央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置内阁和六部,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  
②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  
③为加强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  
三、文字狱的影响:①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②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③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19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一、开辟荆榛逐荷夷----郑成功收复台湾:  
1、过程: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清朝设置台湾府:1683年,清军统一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意义: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3、小知识: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主要据点:台湾城,赤嵌楼& 荷军头目:揆一  
4、“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中的“贵国”---荷兰。  
二、雅克萨之战1、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占据雅克萨和尼布楚。为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俄军,击毙头目:托尔布津。迫使俄国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2、《尼布楚条约》:时间1689年& 地点:尼布楚 性质: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  
意义: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三、列举清朝前期保卫边疆、反抗外来侵略所作出的努力。  
&①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②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③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④康熙帝取得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胜利。⑤1689年,中俄签定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第20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2009级5班录入:毕蕾&&&&责任编辑:毕蕾&
上一个2009级5班: 下一个2009级5班:
【】【】【】【】【】
联系电话: 地址:山东威海和平路93号 城里中学版权所有 200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高考诗歌鉴赏汇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