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归林下辘轳迟 上一句一句

红杏丛中朝见牛羊出圈下联:绿柳郊外夕闻鸟雀归林上联:喜洋洋绿水青山春永驻_百度知道
红杏丛中朝见牛羊出圈下联:绿柳郊外夕闻鸟雀归林上联:喜洋洋绿水青山春永驻
我有更好的答案
乐融融国泰民安福绵长望采纳
乐融融国泰民安福绵长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绿水青山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残阳似血滴不干,万千林鸟已归回,一轮落日归孤山。这首诗的第一句是什么?麻烦告诉我一下。_百度知道
残阳似血滴不干,万千林鸟已归回,一轮落日归孤山。这首诗的第一句是什么?麻烦告诉我一下。
提问者采纳
先写夕阳将西下描写天边的霞光红似血,景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说明天色已经昏暗最后落日归孤山,却仍然坚持这最后的余辉众鸟回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怎么咱们的古人写的诗那么烂~~~~难道是现代人的杜撰?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林景熙诗文注
&林景熙(),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植冬青树为标志。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学者称“霁山先生”,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天地等蘧庐,结庐复何事。
一间亦寄耳,况乃寄所寄,
我身正似云,於此适相值。
买邻不用钱,平分有余地。
岂不爱专壑,孤立圣所惧。
平生志八荒,泽物乃吾素。
我行云不随,云行我复住。
出处两何心,得非以时故。
造物无全功,苍生竟谁吁。
石床坐忘言,各分一半愧。
半云庵,是陈则翁的居室。陈则翁是瑞安人,与林景熙是志同道合的诗友。陈则翁比自身为云,“半云”为谦言。林景熙为此赋《半云庵》诗寄赠。后陈则翁作《半云庵和答林霁山》酬复。
全诗分作四段。开篇四句就&庵‛字发论,大意说:天地好比旅舍,你在旅舍中又修建庐屋,那是为了什么?人生在世,本来就像是匆匆行客又何况被局促在这小小的庵中。接下&我身‛六句,言己身飘荡似云,适相遇合,幸得结佳邻为伴,然圣者不独善其身。复次&平生‛六句,谓己之素志在推行善政惠爱于民(泽物),而慨叹世变时异,不得施行济世抱负。&我行云不随,云行我复住‛,元章祖程释云:&我于仕进之初,未有名位,不得施其
泽物之功,是我行而云不随也。及名位既得,可以行其志矣,而又退处山林之不暇,是云行而我复住也。其所以然者,岂非时事不同之故欤?‛得其意蕴。结末四句说,造物者不能两全其美,民生多艰,谁为呼告?想你隐居静坐石床,其实不能忘乎一切,我也同你一样心怀惭愧(平分一半愧)。
此诗从半云庵的&云‛字生发出去,引喻取义。&我行云不随,云行我复住。出处两何心,得非以时故‛几句,堪称&笔力奇横‛之句。通观诗意,泽物济世乃景熙素志,虽世变避归林下,犹不能忘怀一切,表明诗人秉持节操、积极用世的处世态度。
宝林寺鳗井
云根藏海眼,灵物此中蟠。
吐沫晴岩雨,飞阴夏木寒。
何年化龙去,半日待潮看。
消长从谁问,微吟倚石阑。
宝林寺,在绍兴(今属浙江)城内的塔山上,山顶上有灵鳗井,即诗题中的&鳗井‛,灵鳗井方广不满二尺,水深仅尺余(现已淤塞),有鳗一尾。传说如遇重大灾害时,鳗就出现,故称灵鳗。相传唐代农民革命的领袖黄巢在兵驻浙东时,曾登临此山观看鳗井,凑巧灵鳗浮上水来,黄巢不信鬼怪,即掣宝剑向此鳗刺去,伤及头部,鳗立即逃遁。后来人们看到此鳗出现时,头部还有伤疤。此诗次句&灵物此中蟠‛即指此灵鳗。
玄发相逢雪满颠,一番欲别一凄然,
离亭落日马嘶渡,旧国西风入唤船。
湖海已空弹铗梦,山林犹有著书年。
蓬莱不隔青禽们,还折南枝寄老仙。
王监簿即王英孙,字才翁,号修竹,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为宋将作监簿,入元隐居不仕。作墨竹、兰、蕙,雅洁不凡,富而好礼。与林景熙交游最密。此诗当是林景熙晚年离越州(今浙江绍兴)还乡辞别王英孙之作。
此诗首联言初逢时正值盛年,而今各已白发满头,一次次分手道别,一回比一回感到伤凄。作品一开篇即渲染了惜别的氛围,见出友情深笃,也包括岁月不再,人事沧桑的伤感。颔联写临行话别的情景。离亭渡口,人们呼唤着催促上船,预感到将要分道而行的马儿也不禁伤心地萧萧嘶鸣;主客紧紧地握着手,相望故国山河,在落日余晖下,西风凛冽中,更觉得是那样寂寥惨淡。这是林景熙七律中脍炙人口的警句,其门人章祖程注云:&越上诸公最赏先生此联。
得到了山阴吟社诗友们的称诵。此联不惟状写渡头景物如画,尤妙在悲凉而出以休淡,读来令人黯然无限,较之温庭筠名句&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另有一番意蕴。
颈联言此身漂泊江湖,已空用世之志;老归山林,惟有著书以度余年。此联抒写自己的气节和感慨,表示绝不贪图爵禄而改易操守。这里运用了&冯谖客孟尝君‛的典故。《战国策》载,齐人冯谖寄食于孟尝君门下,初受冷遇,于是倚柱弹铗而歌:不如归去。尾联说,此别虽相隔遥远,但仍可以互通音问。折枝相寄,暗用陆凯折梅赠诗的故事。南朝宋陆凯与范晔友善,分别后自江南折一枝梅花寄给在长安的范晔,报告春天到来的消息。赠诗云:&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里既表示思念有朋之意,又以梅花为象征,兼含以气节相勉的深意,用典浑融而深具意蕴。
酬谢皋父见寄
人山采芝薇,豺虎据我丘。
入海寻蓬莱。鲸鲵掀我舟。
山海两有碍,独立凝远愁。
美人渺天西,瑶音寄青羽。
自言招客星,寒川钓烟雨。
风雅一手提,学子屦满户。
行行古台上,仰天哭所思。
余哀散林木,此意谁能知。
夜梦绕勾越,落日冬青枝。
此诗是作者为酬答谢翱《远游篇寄府教景熙》(《晞发集》卷三)而作。在诗中,作者表达了失国的巨大苦痛,催人泪下。
全诗十八句分三段。第一段开首六句,就谢诗&远游‛发兴,豺虎据邱,鲸鲵掀舟,山海两碍,寓国亡托身无地,有苍茫百感之慨。第二段中间十句,写谢寄书相慰,称美谢的高风亮节。美人,贤人,指谢翱。招客星,言相约高士严光(客星),烟雨同钓。表示追踪严子陵的高蹈,不仕新朝。重振雅,指承继《诗经》传统。屦满户,谓从学者很多(门外脱满鞋子),赞扬谢翱歌诗自咏,卓卓正声。&行行古台‛几句,写谢翱在文天祥燕京就义九周年忌日,登桐庐富春山西台哭祭文天祥的义行。第三段末后二句,归结到寄酬双方。句(音勾)越,越国,指会稽。会稽宋陵被掘,景熙秘密收葬遗骸,在土坟植以冬青。谢翱也参与其事。故说:我同你一样,中心牵挂梦寐不忘的是先帝陵墓。
诗中说,古人不得志,可以隐居山林,或遁迹江海。而自己如今国亡,天地之大,已经无处可找一方净土。作者曾冒死捡拾帝骨埋于兰亭,植冬青花为记。国家受异族践踏,连皇帝骸骨都难以保全,作者感到极度的无助与悲哀。
程千帆、沈祖棻《古诗今选》下册析云:&这不是一般的酬答之作,而是两个志同道合、忠肝义胆的战友彼此之间崇高的心灵交感。对于谢翱,对于自己,林景熙都了解得非常真切,所以在他的笔下,就不仅呈现了谢翱的,同时也呈现了自己的真实形象。‛揭示林诗宗旨,
要言不烦,十分精辟。
谢翱、林景熙古诗悉出《离骚》《文选》,谢兼效孟郊、李贺,林直法陈子昂、杜甫,而皆能匠心自恣。《宋诗钞》的编者吴之振等较论异同,谓&大概凄怆故旧之作‛,两家诗&相表里‛,风格上&翱诗奇崛,熙诗幽宛‛。所评颇为简要,亦极允当。然此乃就其大较而言,如林此作则&奇崛‛、&幽宛‛兼具,盖古人赠诗多用彼体故也。
冬青花,花时一日肠九折,
隔江风雨清影空,五月深山护微雪。
石根云气龙所藏,寻常蝼蚁不敢穴。
移来此种非人间,曾识万年觞底月。
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
冬青树,汉朝的宫殿与宋朝诸帝的陵墓都种植它。此诗以&冬青花‛为题,有它的特殊意义。宋亡后,总统江南释教的札木杨喇勒智(杨琏真珈)发宋诸陵,以遗骨建镇南塔。把在会稽的徽钦二帝以下的历代帝王后妃的陵墓全部发掘,把剩骨残骸抛弃在草莽中,惨状目不忍睹,但无人敢去收拾。林景熙、谢翱、唐珏等扮作采药人,冒着生命危险,上山拾取骨骸。林景熙收残骨两函,托言佛经,埋葬于兰亭山中,并移植宋常朝殿前冬青树作为标志,并写了这首《冬青花》诗。又作《梦中作》四首,以凄怆的声调记录了埋骨的经过,抒发了自己的悲愤,并希望将来能读到他的诗的人,知道民族正气依然存在,没有随着国家的沦亡而完全消失。
黑风夜撼天柱折,万里飞尘九溟竭。
谁欲扶之两腕绝,英泪浪浪满襟血。
龙庭戈鋋烂如雪,孤臣生死早已决。
纲常万古悬日月,百年身世轻一发。
苦寒尚握苏武节,垂尽犹存杲卿舌。
膝不可下头可截,白日不照吾忠切。
哀鸿上诉天欲裂,一编千载虹光发。
书生倚剑歌激烈,万壑松声助幽咽。
世间泪洒儿女别,大丈夫心一寸铁。
林景熙对文天祥的为人极其钦佩,对于文天祥的尽忠报国,臵生死于度外,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和大无畏精神,尤其歌颂备至。此诗是作者读《文山集》后所作,诗中对文天祥的人品及文章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全诗哀弦促节,句句紧逼,一气盘折中跳荡着高亢激越的旋律,真可以&凄金石而泣鬼神‛。乾坤浩然正气,民族刚烈精神,笔底毫间淋漓感发。明朝诗人和文艺批评家胡应麟推此诗为&元初绝唱‛,实为千古定评。
大雅凋零尚此翁,醉乡一笑寄无功。
衣冠洛社浮云散,弓剑桥山落照空。
东鲁有书藏古壁,西湖无树挽春风。
巾车莫过青华北,城角吹愁送暮鸿。
此诗可以视为林景熙七言律诗的代表作。流丽中感慨顿挫,那种悱恻的情思,深沉的郁愤,始终盘绕笔端,令人读之有一种荡气回肠的力量。而词采朴茂,韵姿跃出,又称得上发天葩于枯槁,振古响于寂寥‛了。
&&&此诗对后世乡人影响颇大。清中叶间,金石篆刻家苏璠(平阳城西人)经营行将衰败的吕宅,命其名曰&大雅山房‛。这就是沿袭林景熙此诗&大雅凋零尚此翁‛一句。
寄芗林故人
狺狺多楚狗,何处续离骚。
草径无尘入,秋峰与节高。
芗林,即芗林寺,位于浙江省平阳县石塘乡蕉雅村西南500余米的焦下山北麓,因寺后100米,旧有芗岩泉、双瀑布诸胜,清乾隆间县令徐恕曾游于此,并作有《芗岩泉观瀑》,诗曰:&焦下山峨峨,有泉出其巅。源吸瓯海水,石流溅溅。石脉几回错,郁怒不得宣。崖口乃一放,下注千丈渊。……月底看更好,夜借僧榻眠。‛现山上围堰蓄水,供山下自来水之用,虽平时瀑布已不如昔,但于春夏雨后,泉瀑仍淼猛依旧。
&&&《寄芗林故人》章祖程题注:&故人,宗仁也。芗林,在州北七里有(芗林)寺。此诗中的故人则是郑朴翁。考乾隆《平阳县志》卷18《古迹》:郑朴翁宅,在县北十五里焦下山。又民国《平阳县志〃山川》:石塘岭东迤为焦下山‛;《平阳地名志》石塘乡,位县东北,距县城6.5公里,因西北旧有山名石塘岭,故名。……乡政府驻地蕉雅村,旧称焦下。
京口月夕书怀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已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大约在公元1298年(元大德二年)前后,诗人从故乡出发,至杭州、苏州、润州、镇江等地旅行。诗人到达京口(今江苏镇江)时正值深秋,回想自己长期飘泊在外,年老而不回家,不禁悲从中来,于是写下了这首诗篇。
年老漂泊,是人生途中最难堪的境遇之一,尤其是在自己功业无成,国破家残之后,如果再碰上衰飒的秋天,面对衰败的景象,凄凉酸楚的情怀就难以抑制了。杜甫有句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便是这种特殊的感情和典型环境相统一的范例。林景熙此诗在景物的描写上,与杜甫诗颇有相似之处。
诗以“山风吹酒醒”开端,用“淮天雁叫霜”煞尾,略去了饮酒前的苦恼,也不写借酒浇愁的衷肠,只用酒醒后一刹那间的所见、所想、所忆来抒发郁结在胸中的愁绪,深得含蓄蕴藉之致。首联写初醒,山风、秋、夜、灯、凉都是室内所感觉到的。在这两句诗的背后,可以清晰地看见一位深夜对孤灯而闷坐的诗人形象。颔联是初醒时所想:万事‛而使生白发,可见事事皆不如意;百年又&多‛在异乡,可见长期漂泊生涯之艰苦——这是全诗中最为明确地披露了作者心迹的两句,于此读者可以体会到诗人把含而不露的艺术手法运用得非常成功。颈联是所见。上句写平视,由于在夜晚,因而远城的方向只有一片&江气‛;下写仰望,因为天空云遮雾罩,所以树梢头唯存一点&月痕‛——这里,作者用&江、&白‛、&痕‛、&苍‛等字把左右上下写得混沌一片,既符合当时的时令天气,又符合诗人酒方醒时朦胧的视觉,更符合他苍凉迷茫的内心世界,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尾联写所忆,是对白天登楼情景的回想。&雁‛和&霜‛同样是牵惹情思之物,末句以&雁叫霜‛戛然而止,&一方面是对饮酒前情绪的暗示,另一方面,这种&欲说还休‛的写作方法可以启发读者不尽的遐想。
这首诗以酒微醒时身边事物发端,继写清醒后对灯感怀,再写为摆脱苦闷而抬头时所见,又由仰首望天联想到入醉前登楼所见的水天一色的长淮,写得自然连贯、首尾完整。此外,诗句结构特殊,也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比如第二、三、四、八各句,就都不是按照汉语句于的通常结构方式组成的。这种特殊句型的采用,不但能在有限的字句中汇入丰富的事物,使这些事物间产生各种巧妙的联系,而且使诗句摇曳多姿,形成一种峭拔清隽的风格。
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凉”,用“秋夜”、“山风”、“江气”写天气之凉,这是实写;用生白发、居他乡、忆霜天写心境之凉,这是虚写。抒发了作者旅居他乡愁苦悲凉的心情。
古城仙鹿远,百感赴斜曛。
海气千年聚,山形九斗分。
神鸦饥吸藓,宰木蠹藏云。
何处鸣钲发,春屯又易军。
此诗写于温州府城,创作时间应在南宋灭亡之后。可能是林景熙在某一年的春天外出游历或者返乡路上途径温州所作。
首联&古城仙鹿远,百感赴斜曛。‛斜曛,落日的馀辉。明唐寅《溪山翠图》:草青经宿雨,山紫带斜曛。‛温州府城始筑于公元323年(晋太宁元年),至元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古城至今还巍然耸立,但当年的那衔花的仙鹿就像那黄鹤楼上的黄鹤一样,已经远去再也不会回来了。作者由仙鹿的杳然联想到宋代的覆没,这宋元易代的亡国之痛,不禁让在落日的馀辉中赶路的诗人&百感‛交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落日黄昏时节,是最容易让人产生伤感情绪的。特别是易感的诗人,林景熙也不能例外。
颔联&海气千年聚,山形九斗分。海气,是指海面上或江面上的雾气。《汉书〃武帝纪》:&朕巡荆扬,辑江淮物,会大海气,以合泰山。古城温州是钟灵毓秀、物产富饶之地,其风物凭着浩瀚的东海之气千年聚合而成的。山形九斗分。温州城内原有海坛、郭公、松台、积谷、黄土、巽吉(巽山、仁王、灵官九座小山,相互环列,形似北斗,是古城的依托。据《天下名胜志》载:九山的形势是&华盖、松台、郭公海坛为斗魁;积谷、巽吉、仁王为斗柄;黄土、灵官为辅弼‛。据传,当年建城时,郭璞登上西山,了望周围诸山,错立如斗,便对当地百姓说:城绕山外,当聚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建于山,则寇不入斗,可长保安逸。于是他便仿照北斗星体位臵,围绕诸山筑城。天上有北斗七星,鹿城有九斗山丘,这是天人的奇妙相契。郭璞精研《周易》,其根据《易经》九宫八卦之妙理选址筑城,的确是超凡脱俗,可谓中国建筑史的杰作。只可惜黄土、仁王二山在建国后被毁无存。在这两句诗中,作者歌颂了鹿城的美景和风物,其中&千年‛和首句的&远‛相互照应。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这首诗虽以&“梦”为题,却不同于一般的纪梦诗。以“梦回”衬托幻境旋灭,极言异乡漂泊之苦。
梦回荒馆月笼秋‛,首句即破题,描写了梦醒的时间、地点与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因为在荒凉的旅馆住宿心中的感受,为后来的景物描写、感情抒发作铺垫。次句&何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此诗的诗眼。&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最后这两句在艺术上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深夜中的寂静与莲叶的响动声相衬,以寒冷清寂的水面与未休息的鸥鸟的骚扰相衬,充分刻画出当时冷寂凄凉的气氛。——以未眠鸥来衬托作者的辗转反侧,长夜难明的愁苦,含蓄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愁苦思乡之情。
这首诗描写秋夜景色的孤寂,不直接写梦,而梦在诗中;不直接写情,而情溢言表,正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梦中作四首
珠亡忽震蛟龙睡,轩敝宁忘犬马情。
亲拾寒琼出幽草,四山风雨鬼神惊。
第一首是记叙皇陵被掘,作者等人搜集之情形。相传深渊里的骊龙颔下的宝珠须待骊龙睡熟后才能去摘取,作者用&珠亡忽震蛟龙睡‛来影射皇陵被掘,而群情为之震动。&珠亡‛即指殉葬珠宝被劫;&龙睡‛即指宋帝死后长眠。国破家亡,臣民不能不感到痛苦;而现在竟然皇帝的陵墓也被发掘,其痛苦更是无以复加。即便车敝,拉车的犬马也难以忘情,何况是宗国覆灭,先帝尸骨被辱,作者前朝的臣民不可能袖手旁观。作者等人扮成乞丐,背着竹箩,带着竹夹,暗中贿赂那些曾参与掘墓的人,将高宗、孝宗的骸骨装成两盒,悄悄运走&亲拾寒琼出幽草‛就是记叙这件事,寒琼‛是对诸帝骸骨的美称。这一壮烈义举使天地鬼神都为之感动,最后一句&四山风雨鬼神惊‛实则包含了这两重意思。
梦中作四首
一捧自筑珠丘土,双匣犹传竺国经。
独有春风知此意,年年杜宇泣冬青。
第二首是想象先朝皇帝在九泉之下的哀伤。&一捧自筑珠丘陵‛化用了一个古代神话,相传舜埋葬在苍梧之野,许多神鸟嘴里含着青沙珠飞来,在葬处积成一个堆,称珠丘。这里作者把兰亭的宋帝新葬处比成舜陵,将埋骨诸人比作神鸟。&珠丘‛里葬着宋帝的两盒骸骨,却不敢明说,只能托言盒中装的是佛经,而佛经来自天竺国(印度),所以此云&双匣犹传竺国经‛。这里的秘密独有春风知道,除了春风可以毫无顾忌地年年来这里祭扫凭吊外,谁也不敢冒此风险。身后如此孤独寂寞、凄凉萧索,身在九泉之下的先朝皇帝不能不哭泣悲伤。&杜宇‛是用望帝死后化作杜鹃、含泪啼血、飞回江南的传说,以此比作宋帝。冬青是宋宫&中常栽的树木,重葬遗骨后也用此树作为标记。九泉之下的先朝皇帝,只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眼泪来浇灌冬青树了。
梦中作四首
昭陵玉匣走天涯,金粟堆前几吠鸦。
水到兰亭转鸣咽,不知真帖落谁家。
第三首是写南宋遗民们对先帝的怀念之情。&昭陵玉匣‛是指唐太宗随葬的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真本。可是后人将太宗昭陵掘开后,却没有见到装有真帖的玉匣。这里作者作此设想暗喻宋帝的骸骨在被掘暴露后又迁走了。“金粟堆前几暮鸦”是形容宋帝诸陵被掘之后的残破荒凉。诸帝遗骸已秘密改葬兰亭,但许多南宋遗民不知它们被抛散到什么地方去了,因此悲伤不已。作者巧妙地借兰亭真帖的失踪而引起人们系挂的典故,比喻宋帝遗骸的失散引起遗民的怀念之情,笔法隐晦,而喻意妥贴。
梦中作四首
珠凫玉雁又成埃,斑竹临江首重回。
犹忆年时寒食祭,天家一骑捧香来。
第四首是抒发作者自己的亡国之痛。&珠凫玉雁‛指墓中殉葬物。诸陵被盗,殉葬物自然也化为尘埃。&斑竹临江首重回‛,是借二妃哭舜的故事来说明自己对故国的深情厚意。舜死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二妃哭于湘江,在竹子上留下斑斑泪痕。而诗人此刻虽已重新埋葬了诸帝骸骨,但回思前事,仍感悲痛。尤其当他回忆起当年每逢寒食节,皇家都要派专使捧着香来扫墓。可现在是如此荒凉。作者今昔对比,更禁不住热泪纵横,为覆亡的故国,为遭此厄运的先帝洒下悲痛的泪水。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
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
这是一首借景抒怀,睹物伤情的小诗。亡国之后,连军事奏疏也化作糊窗纸了。黍离之悲,千载之后,犹有余痛。
前两句写景。首先点明所居之地,&偶伴孤云宿岭东‛,意味着作者四处漂泊,远离人烟。在南宋灭亡以后,作者备尝亡国之痛。他既不能图谋匡复基业,便只能遁迹世外,誓不与新朝合作,&偶伴孤云‛,正是作者忠贞品格的真实写照。
其次,写所处之时,&四山欲雪地炉红‛,时近冬令飞雪的季节,故而有山窗糊纸之举。&欲雪‛上应题目中的&新糊‛,而又与&炉红‛,形成强烈的对比,把外景&四山欲雪‛与内景&地炉火红‛鲜明地映现出来。在这样一个远离嚣世的温暖小屋里,似乎可以恬适安坐,实则不然,作者思绪难平,孤臣孽子之心耿耿在怀,当他忽然发觉山窗上新糊的故朝封事稿时,不禁引起无限的怅恨。前两句写景为后两句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后两句即事抒情。&何人一纸防秋疏?‛作者用设问语句,意在提起人们的注意力。&防秋‛,秋高马肥时北边敌人常常乘机内犯,而在秋季加强边备,故曰&防秋‛。此处指有关抵御元军入犯的封事稿。封事乃是官吏上书时的密封奏章,常常涉及国家机密要事。像这样重要的机密奏稿,当时不见用于朝廷,此时反落到糊窗纸的地步。朝廷举措如此,国家不可能长久。&却与山窗障北风‛,寓意尤为深刻。表面上看,作者是不动声色,款款道来,只要细细吟咏,便可感到其中包着无限悲愤,无限感慨。注家评曰:&此诗之工在‘防秋疏、障北风’六字间,非情思精巧道不到也。然感慨之意,又自见于言外。
作者旨在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却没有直抒其怀,而是从写景叙事中加以暗示,以一种藏而不露、寓意深远的手法,曲折地表达内心的感慨。全诗蕴含丰富,悱恻与悲壮兼而有之。
良人沧海上,孤帆渺何之。
十年音信隔,安否不得知。
长忆相送处,缺月随我归。
月缺有圆夜,人去无回期。
回期倘终有,白首宁迎迟。
寒蛩苦相吊,青灯鉴孤帏。
以夫妇喻君臣,是中国传统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知不足斋丛书本《霁山先生集〃商妇吟》下注云:此篇以商妇自比而寓思君之意。
《宋诗纪事》此诗题下也注有&寓思君之意,都指出了此诗是有所寄托而作。这样构思,就能把政治色彩浓郁的内容用人情味十足的形式表达出来,风格缠绵悱恻,可以产生较强的感染力。
林景熙在南宋时官礼部架阁,转从政郎。宋亡不仕,以义行著称。特别在杨琏真伽发掘宋陵时,他化妆成乞丐,收高、孝二陵的遗骨于竹箩中,回来后分贮两函,移葬东嘉,受到世人敬重。杨琏真伽发陵事在公元1285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距公元1276年(宋恭帝德祐二年)元兵攻占临安,宋恭帝被俘正好十年。这首诗中有&十年音信隔‛一句,当写在收葬陵骨前后。
宋恭帝被俘北去之后,继立的两个小皇帝相继死于海上,此诗所忆,当是恭帝。全诗十四句,可分三层。前四句专述思念。&沧海‛云者,表面上是说&良人‛渡海经商,实际上是指恭帝在元大都的孤立处境。&何之‛
二字已经道尽恭帝去后的黯淡前程,诗中又复用&孤帆‛、&渺‛加以渲染,使&思君之意‛一开始就来得格外强烈。
&十年音信隔,安否不得知‛两句看似寻常,但能在十年之后还想到旧君的&安否‛,作者忠于故宋之心可见。
中间六句兼写别时和归期,是感情最强烈的地方。&长忆‛两句写别时。诗写送人,却不说君去,单言我归。这样的手法,使抒情的重点集中在送行者身上,从不忍说&良人‛离去的情态和送行人掩泣而归的形象中,反映了思念者的痴情。&月缺‛两句从别时说到归期,使用的是对比手法。&圆夜‛的&圆‛,既是写月,又与&团圆‛的&圆‛双关。&回期‛两句遥想归来。&良人‛一去,已是十年,音信渺邈,然而这位思妇还以&回期倘终有,白首宁怨迟‛自誓,表现作者的&思君之意‛、&对君之忠‛,透入纸背。
末四句承&白首宁怨迟‛,写自己的操守。&寒蛩‛两句以寒蛩、青灯、孤帏作为思妇的伴侣,可见她独处之孤寂和守节之坚贞。最后两句中的&身‛、&梦‛,是从形体说到精神;&不出帏‛实际上寄托了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怀抱;&万里驰‛则表达了对宋君的耿耿忠心。用这样两句结尾,深沉凝重,大大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含量。
诗人在宋亡后十年还念念不忘故主,甚至希冀恢复,其精神感人至深。在表现手法上作者一方面动用各种手段,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血肉饱满的思妇形象,另一方面又着意使每一个字句有暗含思君的寓意,因而读来委婉深曲,多姿多态。这些都反映了林诗的艺术造诣。此诗的艺术成就,还反映了作者很注意从民间文学中汲取养料。
尤其是诗中采用了民歌中常用的反复和顶针的修辞手法,形成诗歌回肠荡气的独特风格,对表达难以割舍的思想感情,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书陆放翁诗卷后
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
龟堂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垒。
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碗建溪茶。
承平麾节半海宇,归来镜曲盟鸥沙。
诗墨淋淳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首。
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有宋一朝,外患频仍,南渡之后,更是国事日非,风雨飘摇。公元1279年(祥兴二年),在元兵追击下,崖山一战,南宋全军覆没,陆秀夫抱八岁幼帝赵昺投海,南宋遂亡。南宋诗坛经受着时代凄风苦雨的洗礼。爱国诗人面对亡国的奇耻大辱,痛心疾首,扼腕捶胸,谱写了一曲曲或慷慨激昂,沉郁哀切的诗篇。爱国主义成了南宋诗歌最深刻、最动人、最光辉的主题。它不仅在陆游、文天祥等诗坛巨搫的创作中有着强烈的表现,而且在宋亡以后诗多遗民诗人的篇什中也有着鲜明的反映。
林景熙这首《书陆放翁诗卷后》就是其中一首脸炙人口的绝唱。&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龟堂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垒。‛是对陆游继承杜甫的传统给予高度评价。&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两句本于陆游的《示儿》,是对陆游的沉痛追悼。
&&&这首诗将叙事与抒情紧紧地融合在一起,雄浑而劲健。全诗言近旨远、意深辞婉,句句发自肺腑,缠绵中见悲壮,在林景熙诗中很有代表性。
题陆大参秀夫广陵牡丹诗卷后
南海英魂叫不醒,旧题重展墨香凝。
当时京洛花无主,犹有春风寄广陵。
此诗写作年月不可考,诗中有&南海英魂叫不醒‛句,可知写于秀夫投海后。唯仍称秀夫为&大参‛,其时景熙尚不知祥兴元年四月赵昺已任命陆秀夫为左丞相,可知此诗定作于秀夫残死后数年内,不会太久。这是一首表现强烈的爱国热情的壮丽诗篇,以示对民族英雄的深深敬仰。
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
鬓痕朝镜觉,书味夜灯知。
梦断潮生枕。愁新雁入诗。
思君心欲折,又负菊花期。
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
溪亭,指临溪水的亭子。唐张祜《题上饶亭》诗:&溪亭拂一琴,促轸坐披衿。‛宋李清照《如梦令》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首联破题。&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句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月上高树,周围
一片冷清幽寂。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正说明他感慨至深。
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百无聊赖,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
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已无湖海梦,渐老足间情。
野杖日寻壑,家书时到城。
开池纳天影,种竹引秋声。
亦爱箪瓢乐,年来世味轻。
“湖海梦”,指的是漫游四海,放纵不羁的情怀。《三国志〃陈登传》:&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林景熙壮年时游历吴越之间,也曾有&湖海‛之豪气。这在他的诗歌中亦有体现,如&新知满湖海,遗老在山林。”(《薛得之之江东简熊西玉诸公》)&中有湖海豪,开襟纳万象。(《宴德初书楼》),只可叹年光过尽,复国无望;书生老去,机会不来。
怀着深深惆怅之情的林景熙辞别王念孙,离开越州南下回乡,临行前,他在《别王监簿》诗中写道:&湖海已空弹铗梦,山林犹有著书年。‛林景熙是抱着终老山林的想法返回故里的。
林景熙原先的住址是在县城的&白石巷中,南对昆岩‛。只是屡经战乱之后,原先的居所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四邻井灶出荒墟,独鹤归来认旧庐。一迳苍苔供瘦策,半簪华发伴残书。‛(《归白石故庐》)故庐不再,
林景熙便在距州郭城西二里的马鞍山麓另辟建了一所赵奥别业,教授生徒,以为生计。别业,即别墅。&已无湖海梦,渐老足闲情。
林景熙&野杖日寻壑。“野杖”,谓持杖野游。&“寻壑”,谓游览山水。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既窈窕
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马鞍山一带风景十分秀丽,林景熙在《鞍山斋记》中曾这样描写这一带的景色:“春时杖屦西郊,见云雾吞吐,花木纷披,宛然紫茸翠毛之饰,晃眩吾目。”林景熙在闲暇之时,经常到附近的山谷间行走,徜徉在家乡宁静优美的景色之中。“家书时到城。”因返回故乡,林景熙和兄弟德和、德渊、景英住得不远,可以时时联络,尽享亲情带来的欢乐。
林景熙在家乡的生活是十分闲适的。文人的闲情逸致,让他能知道如何去享受生活。“开池纳天影,种竹引秋声。”林景熙在赵奥别业前挖口池塘,引附近的山涧之水注入池中,让那源头活水,映着天光云影。他还在在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好在寂寥的秋夜里听那&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的秋声。&亦爱箪瓢乐,年来世味轻。‛诗人林景熙在家乡过着清贫的生活,不过他并不以此为苦,反而以此为乐。“箪瓢乐”,指的是安贫乐道的生活。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箪,是盛饭的竹器。诗人是以颜回的箪食瓢饮、乐在其中来自勉的。&年来世味轻‛,世味,指的是人情世态。轻,谓淡薄。经历过亡国之痛的林景熙,在&湖海梦‛破灭之后,虽然还不能真正做到&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的境界,但毕竟已淡泊世事,在隐居的生活中已经恬然自安了。
此诗情趣盎然,意象清雅,可以说是林景熙为数不多的闲适诗中的精构。颈联&开池‛二句,曲尽诗篇开头的&足闲情‛之意,写得俊逸脱俗,清丽可喜。
清代学者贺裳在其《载酒园诗话〃林景熙》中,对颈联二句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开池纳天影,种竹引秋声。”……真视唐人无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志空活百岁的上一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