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历史,辩证地看"中体西用思想"思想

“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_文库下载
1亿文档 免费下载
当前位置: &
& “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
“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
详细介绍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说,它是在代中国与西方社会开始广泛接触之后产生的一种学说。作为洋务派的思想理论和行动准则,这一学说一经出现,就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不休争论,有人赞扬,有人附和,有人批评,有人咒骂。这种不同寻常的强烈反应,正可说明“中体西用”说对中国近代社会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每一种思想学说的产生,都有其相应的时代背景和一定的现实需要。“中体西用”说之所以能够受人重视,是因为在中西之间已无可避免地要展开大规模交往之时,人们必然要依据自己的认识,对两者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的长短利弊进行比较,决定取舍。而比较、取舍的本身,就包含着历史与现实,传统与时代的矛盾和冲突,争论在所难免。
被清朝统治阶级关闭的国门,是迫于西方的坚船利炮而打开的。当一向被认为只能向“天朝上国”称臣朝贡的“夷狄”之人,突然以一种挑战者的姿态出现在面前,他们所凭恃的“器物”是那么先进,实力显得那么强大,这使不少人感到困惑和忧虑。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应该更多了解自己对手的实际情况了。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为肇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相继出现了诸如《红毛英吉利考略》、《海录》、《海国图志》等一批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其中以魏源的《海国图志》最为著名。在此书的序言中,魏源提出了著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反映了近代中国提倡学习西方的最初呼声。尽管魏源并没有说明如何“师夷”的问题,但他毕竟肯定了西方社会有着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从而为后来的洋务派乃至改良维新派要求学习西方开创了先河。
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西方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由于中西双方在社会环境、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人们在看到近代声光化电之类的先进技艺的同时,也明显地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给本国传统带来的冲击。因此,应该如何学习西方――即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问题,就成为那些主张学习西方者所不能不考虑的了。1861年,早期改良思想家冯桂芬在他所著的《校庐抗议》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一条原则,就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主张在不改变传统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学习外国的一些先进事物。这可以看作是“中体西用”说的雏形。
冯桂芬的这一思想,既强调维护传统,又不排斥采择西学,很合洋务派的口味,因而为他们所接受,并在以后数十年的时间里,得到进一步的阐述和提炼。洋务派首领人物李鸿章曾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25卷)因此,需要向西方学习的,自然只是一些先进技术而已。一些鼓吹改良的人士也认为:“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王韬《|园尺牍》第30页〕“中学其本也,西学共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郑观应集》上册第276页)无论“中道西器”抑或“中主西辅”,就其内容实质而言,与冯桂芬之说实无二致。
洋务运动时期,人们在论述中西之学的“体用”关系时,用词往往不同,或 曰“本末”、或曰“道器”、或曰“主辅”等等,直到1895年才有人第一次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八个字。这一年四月,曾任上海中西书院掌教的沈寿康,在《万国公报》上用笔名发表《匡时策》。一文,其中讲道:“夫中西学问,本自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此后,人们在表述和概括这一思想时,越来越多地采用这一提法。
以往不少学者对“中体西用”说多有责难,甚至视其为一种反动的思想纲领,这似乎失之偏颇。事实上,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到九十年代维新思潮勃发,在这三十年左右的时问里,“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思想理论,虽然有其缺陷和不足,特别是在实践过程中,所谓的“中体”,往往成为维护封建文化和专制统治的借口,但这并不能完全否认它为西学在中国传播,至少为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所发挥的作用。
无可否认,近代中国已经落到了世界潮流的后面,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天朝”意识和“上国”心理,在当时仍根深蒂固。晚清的官僚中间弥漫着一股虚骄之气,在这些官僚眼里,学习西方就是“以夷变夏”,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一批被后人称作顽固派的守旧无知之士,不仅不承认中国的落后,而且认为清朝的统治“远过宋、元与明,直将驾汉、唐而上之,’(方浚颐《二知轩文存》卷12)。他们闭目塞听,狂妄自大,声称“中国数千年来未尝用轮船、机器,而一朝恢一朝之土宇,一代拓一代之版章”(《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2册第46页)。按照这种认识,任何鼓吹“师夷”的主张,自然成了“溃夷夏之防,为乱阶之倡”的大逆不道的行为。因此,洋务人士提出的有关学习西方的每一项措施,无不遭到他们的攻击和抵制。且不说办同文馆和派学生出洋,就是兴办工厂,修建铁路,也是一波三折,举步维艰。如在修筑铁路问题上,李鸿章等人认为,”火车铁路利益盛大
将来欲求富强制敌之策,舍此莫由”(《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卷14)。而顽固派则认为,“若开铁路,无事则显耗中国之财源,隐蹙小民之生计;;有事则千人守之而不足,一夫隳之而有余”。〔《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09页〕甚
Word文档免费下载:(下载1-3页,共3页)
“ ” 戊戌变法期 间 维新 派顽固派人 物都讲 中 “ 发展 而不应该以此否定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 , “ ” 体西用“ ” , 双方 针锋 相对 各行其道 ,...洋务运动的文化意义与“中体西用”说的提出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洋务运动的文化意义与“中体西用”说的提出 陈寒明洋务运动的文化意义与“中体西用”说...论_中体西用_思想的进步作用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论_中体西用_...中体西用 ”“ 思想的出现可以说打破了 封建保守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 , 使中国...一、选题依据(包括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现状、主要参考文献等)(如填写不下,...“中体西 用”产生的历史背景,比如说当时的社会背景是西方国家用他们的洋枪洋炮...中体西用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体西用 1... 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 ...区分体用、内外之学发展到在两种文化之间讲体用关系...从这个层面上讲,“中体西 用”思想对推动向西方学习进程 ,乃至促进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都起着 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 :历史学家余英时曾提出的“转石效应”即是...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 ,以西方科学技 即 , 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 ...陈独秀说 “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 : 36 陈江琴 “中体西用” : 思想在...中体西用的利弊_高二政史地_政史地_高中教育_...该理论的最早提出者冯桂芬说:“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历史作用及评价 洋务运动时期,封建传统教育仍然处在...中体西用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康有为,...利弊积极:第一,中体西用思想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甚至连洋务派也不得不称这些谬 说“陈义甚高,...8 历史-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政史地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吴一泉《 “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中体西用”没有引导...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
2012高二历史:6.1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人教版选修2).doc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 &&
2012高二历史:6.1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人教版选修2).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来源:]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来源:.Com] 方法 情感态度[来源:][来源: 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中体西用” 该思想提出的背景、经过及实践。 理解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提出“体用”之说的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种思想。 引导学生总结和概括该思想的发展、演进的过程。 以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揭开了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第一页。
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 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及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待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 维新派与革命派对待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态度差异。 西方民主思想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意义与今天西方意识形态对于我们的意义有根本的不同。 学生自学、参与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从“中体西用”到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的过程,就是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从“中体西用”的思想到学习西方民主制度思想的发展过程。 难点 洋务派、维新派与革命派对待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态度差异。 教材内容的分析与建议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面对西方民主思想的冲击,中国各阶层所作出的反应以及社会所发生的历史变化。总体来说,中国人最先提出的是“中体西用”的思想,只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而对西方的民主制度是持排斥态度的;在随后的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里,虽然其具体内容不同,但都有了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的内容,并根据中国具体国情有了一些改造。本课的两目内容存在着内在的关联:面对西方思想的传入,从坚持“中体西用”到吸收和借鉴西方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_中体西用_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演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_中体西用_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演变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中体西用”思想历史作用考察--《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1年02期
“中体西用”思想历史作用考察
【摘要】:“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种思潮,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它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给清政府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但因其思想的双重性,决定了它在指导解决社会问题时,所起作用的双重性,即在表现出进步作用时,存在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使其不能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提供有力的保障体系和营造宽松的环境,因而丧失了其指导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最终走向没落。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K25【正文快照】:
在历史上,任何政治思想和潮流之所以产生,是根源于一定的时代背景中,而且都是为着回答和解决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社会问题。“中体西用”思想作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种思潮,它是应时代要求而兴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给清政府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格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荟芹;;[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伟红;[D];中南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郑朝晖;;[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陆晓华;[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李丽英;;[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查昌国,吴海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方晓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李春雷;;[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严雄飞,朱良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梁洁;;[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邹贤俊;[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62年01期
张越;[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贾小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卢佑诚;;[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吴聪;;[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夏晓虹;;[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毕苑;;[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赵利栋;;[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郑大华;;[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建萍;[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吴艳东;[D];武汉大学;2010年
彭春凌;[D];北京大学;2011年
杜翠叶;[D];复旦大学;2010年
辛鹏;[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赵红卫;[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张璟慧;[D];河南大学;2005年
宗先鸿;[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郭剑鸣;[D];复旦大学;2006年
朱华;[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斌;[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邓万学;[D];山东大学;2010年
杨瑛;[D];东华大学;2011年
王海霞;[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刘永兴;[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菅广慧;[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姜宁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刘程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刘开普;[D];北京大学;2011年
于洋;[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铁军;[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贾小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郭镇海;[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4期
黄大熹;[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曾维伦;[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乔兆红;[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李毅;[J];道德与文明;2002年01期
王冬凌;[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Z1期
王岗峰;[J];东南学术;2004年03期
袁钰;[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仲兆宏;[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毅;[D];湘潭大学;2010年
李明华;[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吴鹏;[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魏金辉;[D];湖南大学;2009年
陈银娟;[D];苏州大学;2011年
邱添韵;[D];中南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卢玲;[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王秀绒;[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
陈铁军;[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赵燕玲;[J];学术交流;2002年04期
郑传贵;[J];学术探索;2000年03期
任丑;[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郭长清;[J];华夏文化;1997年04期
吕本香;;[J];吉林教育;2010年29期
董丽楠;[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简占东;[J];柳州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范鹏;;[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文思启;;[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潘晓霞;;[A];沈葆桢生平与思想研究——沈葆桢巡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高莉华;张晓刚;;[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陈传林;;[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夏辉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杨天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王宪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孟旭;;[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黎仁凯;;[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选[C];198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韩秀桃;[N];法制日报;2006年
经济视点报记者 王起云;[N];经济视点报;2010年
陈玉祥 杨龙;[N];贵州日报;2011年
刘悦斌;[N];学习时报;2006年
盖广生;[N];中国海洋报;2011年
冯天瑜;[N];光明日报;2006年
刘玉峰;[N];学习时报;2008年
黄晓东;[N];光明日报;2006年
高安宁;[N];社会科学报;2008年
田晶;[N];中国企业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列盈;[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宋建民;[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李青;[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吴永;[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白文刚;[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石文玉;[D];吉林大学;2008年
任晓兰;[D];南开大学;2009年
董贵成;[D];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
李海云;[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陈景彦;[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燕;[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薛强龙;[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李元鹏;[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张旭辉;[D];吉林大学;2008年
张海平;[D];湘潭大学;2007年
张紫涵;[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王宜凯;[D];山东大学;2007年
单炜鸿;[D];吉林大学;2008年
方亮;[D];苏州大学;2005年
吴建国;[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当前位置: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B.救亡图存 C.反抗外来侵略&&D.反对专制统治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专项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要考查你对&&林则徐《四洲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林则徐《四洲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开眼看世界:
“开眼看世界”:
1、开眼看世界的原因:(1)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2)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他们开始睁开眼睛去看看陌生的外部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外患日深的历史条件推动他们面向世界,开始认识到在当时世界潮流下改革的主要方向——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 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1)林则徐不仅是最早抵抗西方侵略的民族英雄,也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组织人员搜集、翻译西方国家的书报,注意研究各国情况、动态。他主持编译和审订了《四洲志》,介绍了世界5大洲30余国的历史、地理和政情。还摘译了《各国律例》。其中一类使关于西方国家历史、地理、法律、鸦片生产和时事的知识,《各国律例》和《四洲志》就是为抗英斗争制定政策的参考。另一类是关于外国科学技术的知识,是为改变军事落后状况服务的。在鸦片战争中,他发现英国侵略军“船坚炮利”,就立即以改革家的胆识,设法购买英制船炮。并加以仿制,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2)魏源根据《四洲志》等书,广泛搜集中外文献资料,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①它系统介绍世界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②赞扬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称瑞士的民主共和制为“西土之桃花源”;③还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这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林则徐简介:林则徐(),字元抚,一字少穆,晚号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1811年考取进士,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江宁布政使、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职。1831年任河东河道总督时曾修治黄河。1832年任江苏巡抚,疏陈连年钱漕之累、小民之苦,坚请缓征,并修白茆、浏河等水利。1838年,林则徐在湖广总督任上,颁布了六条禁烟章程,实行禁烟,取得一定效果。他从烟毒泛滥中预见到“贫民”、“弱种”的深远后患和“兵弱银涸”的政治危机,上书道光帝,痛陈鸦片之害,主张严禁鸦片。12月,道光帝召林则徐到北京,任命他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到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他与两广总督邓廷桢等采取措施,坚决惩办鸦片贩子,迫使外国鸦片商交出鸦片二万零二百余箱,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与此同时,他积极筹备海防,修建炮台,于海口设置木排铁链,添置大炮,整顿水陆军,组织水勇,并发出告示:“英夷兵船一进内河,许以人人持刀痛杀”,因而多次打败英军的武装挑衅。他还积极了解外国情况,“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以便“知其虚实”,“定控制之方”,并亲自主持编译《四洲志》。1840年1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6月,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由于林则徐战备认真,防守严密,英军在广东未能得逞,于是北上占定海,犯大沽。清政府把英军的侵略,归罪于林则徐。10月,林则徐被革职。1841年,林则徐被派赴浙江筹划海防。不久被发配新疆,在新疆垦辟屯田。1845年,署理陕甘总督。1846年,任陕西巡抚。1847年授云贵总督,奏请准许招商集股,开发矿产。1849年,因病返籍。1850年,清政府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广西巡抚,前往广西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他在赴任途中,病死于广东潮州,终年66岁。著作辑为《林文忠公政书》、《信及录》等。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积极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他不愧是一位民族英雄。
《四洲志》: 《四洲志》,清林则徐编,一卷。本书是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时,为了解西方情况,请人译述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辑而成。书中所记为世界五大洲中30多国的地理和历史,是当时中国一部较有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后魏源受林则徐嘱托,以此书及其它资料为基础,编撰了《海国图志》。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政局岌岌可危。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体西用”的理论及实践:
(1)兴起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随着西学的传播,用什么来维护封建王朝统治被提上了议事日程。(2)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3)论战: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的焦点是采取什么方式维护清朝的统治。洋务派主张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大清国体;顽固派则以传统文化的卫道者自居,反对“西学为用”、“师事洋人”,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论战最终以洋务派占上风而告终。(4)实践及影响:洋务派继承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自强”、“求富”为名,在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他们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海军、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国防现代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虽然由于坚持“中体西用”为触动封建制度而失败,但在向西方学习方面,洋务运动迈出了实践的第一步,对中国的近代化影响很大。(5)实质:在不动摇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出现的原因:
(1)特点:①把西学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②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向封建正统思想提出挑战。(2)原因: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也不能够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表现在文化上,康有为借助古代文化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 ②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肤浅。他们的思想是从西方引进来的,然后把外国的东西加以民族化,并非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西学在我国的传播水平低,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④康有为本人是一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学有很深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他更知儒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采用儒家外衣的方式更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所致。早期维新思想:1、产生: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2、代表人物: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3、主张:①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②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4、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5、影响因素:洋务运动破产、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1、开展: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2、阐释:维新,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维新变法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反对旧事物,实行新法。3、维新思想传播的方式:开办学堂、著书立说,建议引导学生归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各自的观点和对封建思想的冲击、近代思想解放的贡献。 4、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由于维新运动的高涨,引起封建顽固势力的仇恨和攻击而展开的。洋务派也站在顽固派一边,形成了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的尖锐对立。变与不变的矛盾空前激化,面对时代推来的问题,做出了两种相反的回答。5、意义:维新派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提出了系统的维新变法的理论和主张。通过这场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向西方寻找真理,学习新学的热潮。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意义,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1、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由器物到制度层次的推进,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2、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3、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还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4、维新变法思想将救亡与政治变革结合在一起,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虽然没有取得实践上的成功,但是作为一场爱国运动,对于开阔眼界、振奋民族精神、提高人们的参政热情,仍然有深远的影响。 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民主主义者对待孔子和儒学的态度及原因:1、态度:(1)康有为等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以儒学的形式进行宣传,使二者统一。(2)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对孔子进行绝对否定,加以批判,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2、原因:(1)维新变法时期,顽固派仍有很强大的力量,康有为等借用孔子的名义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与资产阶级上层的两面性及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2)新文化运动时期,北洋军阀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古复辟的政治目的,使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与辛亥革命后的思想潮流及陈独秀等人的学说、经历有关。
维新变法: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深感“亡国无日”。上书光绪帝,痛陈国难深重,应赶紧变法图强。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与慈禧太后意见不合,而企图借变法,巩固与强化自己的地位与权力。1898年1月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表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全部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这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所不能容忍的。变与不变的矛盾发展为一场带血的斗争,变法运动遭到了失败。&&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他们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人们奋起救国,谋求国家的独立富强;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所注入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看,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尽管它在19世纪末的中国遭到了暂时挫折,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它留下的痕迹永不磨灭,永远鼓舞与启迪后人。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1)辛亥革命的影响: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2)启蒙思想的作用: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启迪了中国人民的民智;(3)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4)复古尊孔的逆流: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他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2、兴起的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3、主要阵地:《新青年》、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4、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5、旗帜: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赛先生:是指英文science,意为科学,即“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实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德先生:是指英文democracy,意为民主。就是每个人“各有自主之权”,“脱离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 6、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四提倡四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李大钊极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与科学并重。(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由于旧道德是历代统治者用来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因此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主要代表人物有:胡适、陈独秀、鲁迅 ①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不主义”,提倡文学革命。胡适主张使用“白话”做为文学语言改革的基础,对于白话,他的看法是:一、白话的“白”是戏台上“说白”的白,是俗语“土白”的白,故白话即是俗话。二、白话的“白”是“清白”的白,是“明白”的白,白话但须要“明白如话”,不妨夹几个文言的字眼。三、白话的“白”是“黑白”的白,白话便是干干净净没有堆砌涂饰的话,也不妨夹入几个明白易晓的文言字眼。 ②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掀起文化革命改革大旗。 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③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7、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8、评价:积极影响:(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4)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5)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局限性:①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②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片面化、绝对化。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1、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已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2、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为新思想发展开辟了道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3、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4、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新文化运动还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具有为封建政治服务的本质,正如陈独秀一针见血所指:“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可见反对旧道德在本质上是撤除封建专制势力的精神保护伞。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因为只有新文学才能更自由地表达新思想。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用民主与科学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新道德是为民主与科学服务的,由于封建专制是建立在儒学旧道德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反对封建礼教,反对旧道德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就是摧毁专制制度的根基,让民主共和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让新道德成为广大民众自觉的日常行为规范。新文学和白话文,是传播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的载体。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内容的主体,而新文学和新道德则是达成反封建目标的必要保障。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李大钊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他在这些文章中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关注劳工的命运,成为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必然性:(1)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新文化运动中对民主与科学的提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提供了条件。(3)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成为世界革命的潮流。(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正确性使得人们认识到其革命理论的价值。(5)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登了《马克思学说》《俄国革命之哲学的基础》宣传马克思主义。他还发表了一篇两万多字的长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这篇文章是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2、研究马克思主义社团的出现:“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俄罗斯研究会”(湖南)等 1920年3月李大钊和邓中夏、高君宇等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了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个研究会设立了翻译室,下设英文、德文、法文三组,翻译了许多马、恩的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资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国家与革命》等,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标志。3、一批先进的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瞿秋白和周恩来等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在各地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4、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同时也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他们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桥梁。各地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都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发现相似题
与“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272161013441111141268241036249674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体西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