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广龙王在西游记泾河龙王中的主要事例

西游记中:四个海龙王的名字?_百度知道
西游记中:四个海龙王的名字?
提问者采纳
北海龙王敖顺,其次是南海龙王敖钦,弟兄四个中东海龙王敖广为大四海龙王是奉玉帝之命管理海洋的四个神仙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西游记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西海敖闰南北不知道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水神的盛宴:《西游记》神话与鲧禹父子治水传奇
在我国中东部,位于长河与黄河之间的淮河水系,是我国第三大水系。发源于河南省南部主峰太白顶,向东流经河南,,安徽,四省,在三江营南流入江,入海。
淮河流域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为山区、丘陵区,其余为广阔的。淮东的平原地区,自古以来是水患的重灾区。《淮南子·本经》记其事曰:“舜(帝)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遍流,四海溟涬。民皆上,赴树木。”当时水患之剧,由此可见一斑。所以千百年来,江淮地区流传着大量劳动人民与洪水作殊死斗争的种种传奇。
淮安人吴承恩,是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的作者。虽说《西游记》的故事取材于《大唐西域记》,但经研究《西游记》中确实渗杂着大量与治水有关的内容。尤其是《山海经》等古籍中关于鲧禹父子治水的神话,均在《西游记》的故事中有着明显的体现。据有关史料记载,吴承恩本人曾对民间流传有关大禹治水的各种事绩作了大量搜集和整理,然后写成了一篇小说名为《禹鼎记》,可惜此篇竟已失传。但据说《禹鼎记》的内容,在其后所作的长篇巨著《西游记》中又作了进一步的演绎,所以《西游记》之成书,实以《禹鼎记》、《大唐西域记》为蓝本。
作者认为,《西游记》中有关唐僧取经、孙悟空降魔的故事,大多与鲧禹父子治水的传奇有关,或者说《西游记》其实是借了《大唐西域记》为骨架,将鲧禹治水之上古神话,巧妙地演绎成了一个西天取经、斩妖伏魔的新神话。现将两者相关的情节,罗列如下,请读者仔细品味:
一、《西游记》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与水神或水患有关
1、《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身份,多数为水神,或者与治水以及水患有关。唐僧,其父为“水贼”所害,此水贼名为“刘洪”。刘洪者,“流洪”也,也即是大洪水。唐僧婴儿时又名“江流儿”,因绑在一块木板上随波逐流,后为一和尚所搭救,取名“江流儿”。所以唐僧既代表着水灾幸存者,也代表着劳动人民对彻底治理水患的希望。
<font COLOR="#、猪八戒,曾统帅着天河“十万水军”,乃是天上的水神。《西游记·第一百回·径回东土·五圣成真》中如来曰:“猪悟能,汝本天河水神,天蓬元帅,为汝蟠桃会上酗酒戏了仙娥,贬汝下界投胎,身如畜类,幸汝记爱人身,在福陵山云栈洞造孽,喜归大教,入吾沙门,保圣僧在路,却又有顽心,色情未泯,因汝挑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做净坛使者。”我国自古就有猪神崇拜,谓猪有“龙象”,猪之长嘴獠牙可以拱泥开路,疏通水道。距今约五千年前的辽河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玉猪龙饰件,是我国古代猪神崇拜的有力证据。
<font COLOR="#、沙和尚,所谓“卷帘将军”,其在天上虽然不是水神,但在犯天条被贬人间后,做了“流沙河”的水怪,吃人度日。此人在被观音收服后,弃恶从善,也是一位水神。孙悟空在制服鲤鱼精时,自认为水性不如八戒和沙僧,曾让八戒和沙僧下到河底将水怪引出水面擒之,可见沙僧水性之高,亦不亚于八戒。
<font COLOR="#、白龙马,即所谓“西海龙王三太子”,当然也是天生的水神。唐僧师徒四人加上白龙马,实为五人。所以在《西游记》中,白龙马亦称悟空为师兄。白龙马除了做唐僧的坐骑立下“汗马功劳”之外,另有一层更加神秘的身份,具体见下文细说。
<font COLOR="#、孙悟空,实为《西游记》中第一“主角”。《西游记》既取材于唐僧取经的故事,为什么作为“取经队队长”的唐僧不是主角,反而让其徒弟孙悟空做了主角呢,这种安排本身是值得深思的。关于孙悟空的原型之一,已有包括鲁迅先生在内的众多知名学者考证其为淮河水神“无支祈”。所以孙悟空的原型其实也是一位在淮河地区流传甚广的水神。【无支祈亦作“无支奇、”,传说中的无支祈是的水神。《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条引《戎幕闲谈》:“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功不能兴。禹怒,召集百灵,授命夔龙,桐柏等山君长稽首请命。禹因囚氏、章商氏、兜卢氏、梨娄氏,乃获准涡水神,名。善应对言语,辨江准之浅深,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禹授之童律不能制;授之乌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鸱脾桓胡、木魅水灵、山袄石怪,奔号聚绕,以数千载,庚辰以戟逐去。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徒准阴之足下,俾准水永安流注海也”
。此段文前又有记,略云:永泰中,楚州刺史李汤,闻人见下水中有大铁锁,乃以人牛曳出之。刹时风涛陡作,有一兽形如猿猴,高五丈许,白首长鬣,雪牙金爪,闯然上岸,若电,顾视人群,欲发狂怒。观者畏而奔走,兽亦徐徐引锁曳牛入水去。当时李汤与楚州知名之士,皆不知其由。其后访古东吴,泛洞庭,登包山,入灵洞,探仙书,得《古岳读经》第八卷,乃得其故。上所引禹降事即此经之文。《戎幕闲谈》即作,所谓“岳读经”云云,盖文人故弄狡狯。然亦略有当时民间传说依据,则六朝以来渔人钓得*金牛之传说是也。此金牛,盖却古之*夔。夔之形,或牛或猴,此猴形之所由生也。虽为幻设虚构,然与李公佐同时之已于其所著《唐国史补》中隐括而为“准水无支奇”条,云:楚州有渔人,忽于准中钓得古铁锁,挽之不绝,以告官。刺史李阳大集人力引之。锁穷,有青猕猴跃出水,复没而逝。后有验《山海经》云:好为害,禹锁于军山之下,其名曰无支奇。刺史李阳者,即李汤。神话,遂流传民间,演为们伽降伏无支祁或泗洲大圣降伏水母故事。元吴昌龄《西游记》杂剧写孙行者有“无支祁是他姊妹”语,后世影响 又说孙悟空是家喻户晓的形象,可它的原型无支祈(又称无支祁、无支奇、巫支祁)却鲜为人知】
6、观音菩萨,居住在南海普陀仙岛落珈山上的大神,大慈大悲。手中杨柳净瓶,装的是普渡众生神水。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曾一怒而推倒人参果树,三界诸神无能为力。而独有观音菩萨以杨柳枝着净瓶之神水,让“大地之根”人参果树死而复生。为什么众佛皆居于西方极乐世界之灵山,唯有观音住在南海仙岛?《西游记》中观音的形象,据说取材于唐代来自西方,并在江淮地区传教的一位高僧,其名为僧伽。僧伽在唐代曾被封为“国师”,以后又被称为“泗州大圣”,此人亦甚能治服水怪,所以观音亦有水神的背景。
7、二郎神,在《西游记》中,二郎神先是孙悟空的对头,后来不打不成交,也曾帮过孙悟空的忙。二郎神这位神话人物其实与孙悟空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比如说两人都会七十二变,都具有不服天帝管束的判逆精神。二郎神的神庙在灌江口。灌江口,在成都市都江堰岷江东岸。在民间传说中,他原本是被百姓作为水神供奉的。也有学者考证,二郎神的原形实为四川都江堰治水英雄李冰的儿子。
以上只是粗略的统计。上述7人,均为小说《西游记》中最著名的人物,除了唐僧之外,绝大多数具有水神的身份。历史上真实的唐僧玄奘大师,是不可能领着一大帮水神去西天取经的。因此,东土大唐圣僧唐三藏师徒五人去西天取经的壮举,竟在《西游记》中演变为一位水灾的幸存者,带领着四位水神一路降妖伏魔去西方江河的源头开山治水的故事。
二、《西游记》故事中孙悟空的身世和大禹父子的身世
有关大禹父子治水的传说,在古籍中有各种不同的版本。其中最古老的有《山海经》、《竹书纪年》、《尚书》、《归藏·启噬》等,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亦有提及。鲧禹父子的故事,发生在距今约四五千年之间,几乎与黄帝、炎帝的传说一样古老。上古之史绩本来就亦幻亦真,关于大禹治水的资料也是少之又少,但现存古籍中关于大禹父子故事的一些细节,几乎在《西游记》中全部得到体现,以下为作者经过反复研究后找出的实例:
1、《西游记》中唐僧的座骑白龙马,也即白马。白马的故事整个就是大禹的父亲崇伯鲧大人的翻版。据《山海经·海內经》记载:“黃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这里说大禹的父亲鲧是黄帝的孙子,又名“白马”。此“白马”与龙太子所变之“白马”,应该不是一般的巧合。鲧为白马,乃是黄帝之孙,亦是龙子龙孙的大贵族。而《西游记》中的白马,也是四大龙王之一西海龙王敖闰之子。所以两位白马,不仅名字一样,其出身也是一样的显赫。【四海龙王分别是:东海、西海敖闰、敖钦、敖顺】
再有一条就是两位白马的名声都不太好:传说鲧是尧帝的大臣,官居崇伯。据《尚书·》记载,帝(尧)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於!鲧哉!。”帝曰:“於!咈哉!方命圮族。”这里说当年尧帝时洪水滔天,尧帝与众位大臣一起讨论谁能担当治水的重任,于是有“四岳”建议让鲧担当此任,但随即被尧帝否决。其理由是:鲧是一位“方命圮族”的人,不值得信任。方命圮族,意为“不听话而毁灭家族”,乃是罪人;而《西游记》中的白马龙太子,一样也是有罪之身。《西游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中这样描述:“菩萨却与木叉,辞了悟能,半兴云雾前来。正走处,只见空中有一条玉龙叫唤,菩萨近前问曰:‘你是何龙,在此受罪?’那龙道:‘我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我父王表奏天庭,告了忤逆。玉帝把我吊在空中,打了三百,不日遭诛。望菩萨搭救搭救。’”请读者注意:鲧的罪名是“毁族”,而龙太子白马的罪名却是“毁珠”。珍珠乃是海中特产,龙王爷不管缺什么都不会缺珠子,因为他老人家简直就是一个种珠子的,怎么可能为了一颗珠子去杀掉自己的儿子?很明显,因为“珠”与“族”音同,吴承恩老先生正是用白马“毁珠”来影射崇伯鲧“毁族”一事的。&
接着就是白马鲧与白马龙太子两个最后的结局,又是一模一样。《国语·晋语八》记载:“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左传·昭公七年》亦说:“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这里说鲧被尧帝“殛杀”于羽山,其神化为“黄能”入于羽渊。能者,龙也,又马之长八尺以上者亦曰龙。鲧之神灵化为黄龙潜入深渊,等待其子大禹之复来,以便助其成功,完成治水之伟业。而《西游记》中的龙太子在被观音所救之后,亦潜入一个大深渊,名为“鹰愁涧”,一样等候着大唐取经人唐三藏的到来,以便戴罪立功。
《左传·昭公七年》说:“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一说黄能或者黄龙),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夏、商、周)祀之。”证明鲧作为一位治水失败的悲剧英雄,亦受到人民的同情和祭祀,最后成为神;而白龙马在保唐僧取经成功后,被如来佛封为“八部天龙马”,也一样的修成正果。
2、《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经历,几乎包括了鲧、禹、启祖孙三代的传奇。传说中鲧为禹父而启为禹子,有关夏启传说不多,但夏启的一个神奇之处在于他的出生,即夏启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淮南子》记载:“禹治洪水,通轩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禹妻)曰:‘欲饷(送饭),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禹如何像他父亲一样化为熊?不得而知。但是夏启由石头中出生,却又和孙悟空出世的情形是一模一样的。
此外,根据《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可将孙悟空的历史分划分为“前世”和“后世”两部分。孙悟空的前世,从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仙石产卵化为石猴,再到大闹天宫被如来佛镇压在五行山为止。五行山又名“两界山”,两界者,指孙悟空在山中五百年不生不灭不入轮回,处在阴阳两界之中。就像上述白龙马被玉帝倒吊在半空中,上不能钻天、下不能入地一样。孙悟空的后世,被唐僧搭救改弦更张重新做人。这如同鲧禹父子一样,鲧死后变成了熊,而禹在治水时,居然也变做熊,乃至于将他的夫人涂山氏,吓成了一块石头。这就不禁让人产生联想:也许禹正是鲧的神灵转世。
为什么说孙悟空的前世像鲧所经历的一样呢?吴承恩在《西游记》里是这样描述孙悟空的:一是偷盗,二是造反,三是炼成了“铜头铁臂、金刚不坏”之身。由于这些情节早已家喻户晓,所以作者在此就不细说了。上述这三样,鲧也是一样也不少,只不过小有区别而已。孙悟空找东海龙王索要金箍棒、盗太上老君仙丹;而鲧的一项罪名则是“盗天帝之息壤”。孙悟空因为嫌官小而造反,其所封何官?乃是“弼马温”,一个管马的小官。“弼马”者,乃暗指鲧又名“白马”也。传说大禹之父姓姬,名鲧,字熙。《山海经》又说“白马是为鲧”,所以不排除“白马”或者“弼马”的谐音乃是上古时候的一个官名。《吕氏春秋·行论篇》曾记载鲧因为嫌官小而与天帝斗争的故事:“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怒於尧曰:‘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以尧为失论。欲得三公,怒甚猛兽,欲以为乱。”从以上情节或者可以推断:鲧之所以受到惩罚,也许并不是因为其盗了息壤去治水,水还是要治的,息壤还是要用的。而鲧因为只做了“白马”地方的小诸侯——这与他作为黄帝孙子的贵族身份太不相称,于是想造反,而举旗造反才是真正为天帝所不容的大罪。
孙悟空因为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所以被八卦炉那么一炼,竟成为“金刚不坏”之身。关于吃仙丹的事,倒是没有在鲧的传说中出现过,但是类似的情节却是体现在了大禹及其母亲的身上。《帝王世纪》如此记载大禹的出生:“鲧纳有莘氏女曰志,是为修己。上山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臆圮胸折,而生禹於石纽。”这里说大禹的母亲修己,因为吃了薏苡的果实,又受到上天的感应,从而生下大禹于汶山石纽村。薏苡现在又叫薏米、薏仁,又名“神珠”。“神珠”者,“仙丹”也。大禹的母亲修己既然可以吃到神珠,那么修己的丈夫鲧自然也就能吃到神珠了。
关于“金刚不坏”之身,这件事确实在鲧的身上发生了:《山海经·海内经》郭注引《归藏·启筮》云:“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鲧死后居然三年不腐,这和“金刚不坏”之身又有何区别?读者应知道古人所说的“三年”,往往并非实数,多数情况下“三年”可以代表很多年的意思。而“剖之以吴刀”之后,又化为“黄龙”,或者说鲧转身投胎去变作禹了。
还有孙悟空“前世”的“死”法,也与鲧的死法差不多。假设孙悟空前世被太上老君八卦炉中的三昧真火给“炼”死了,七七四十九日后其灵不灭复又造反,再加上后来造反不成被如来镇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前后算是死了两次。而鲧亦是死了两次:第一次是被天帝(尧或者舜)命祝融杀死,第二次则是被“剖之以吴刀”杀死,最后其一灵不灭仍旧化为“黄龙”,潜入深渊。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祝融杀鲧,十分可疑。多数文献记载鲧是被“殛死”的。“殛”是一种什么死法呢?一般情况下只有遭到雷击时才用到这个“殛”字(即雷击而死)。《西游记》中就洽好有三十六员雷将围攻孙悟空的情节:“早有佑圣真君,又差将佐发文到雷府,调三十六员雷将齐来,把大圣围在垓心,各骋凶恶鏖战。”——见《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再者,祝融是一位火神,民间又称失火为“祝融下降”,因此祝融即是火,乃是火的代名词。尧帝命祝融杀鲧,或者暗示鲧其实死于一场大火,而并非祝融本人所为。又“尧”者,大土堆也,亦即烧陶之窑。尧帝号称“陶唐氏”,乃是古代传说中烧窑制作陶器的专家,放火的高手。所以鲧或者死于尧帝放火,也有可能。而尧帝熊熊窑中火,亦可与太上老君八卦炉中之“三昧真火”相匹敌。
三、《西游记》故事中其它与鲧禹治水有关的情节
作者以为通过上述两章的解析,基本上可以肯定正是大禹父子治水的传说给吴承恩带来了创作《西游记》的灵感。虽然说西游是西游,大禹是大禹,不能硬把唐僧取经和大禹治水说成是同一回事。然而大禹父子两代人,前仆后继,历尽艰辛,相继治水长达二十二年之久(鲧治水九年,禹治水十三年)。其工程之浩大,环境之险恶,贡献之奇伟,比起玄奘大师之西天取经来说,不但毫不逊色,且其舍己利民之心,普惠万世之德,诚为华夏民族之英雄楷模。
大禹治水的事迹,由于年代太久,史料记载不多,一些具体的情节,其实难以考证。但是透过民间的传说,仍不难窥其大概。今以十分有限的资料,竟能与《西游记》做一一的对应,可见若有更多的关于大禹治水的线索,亦不难在《西游记》中找到更加丰富的映射,此皆因上古历史的波澜,越过浩翰的时空之海,遂成为今日民间传说之朵朵涟猗。关于《西游记》神话与大禹治水的关系,以下可再补述几条,以供读者参考:
<font COLOR="#、关于“唐王”。在小说《西游记》中,唐僧取经乃是受唐王(李世民)的委派。“太宗……即命众僧:‘且收胜会,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秉丹诚,重修善果。’众官无不遵依。当时在寺中问曰:‘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问不了,旁边闪过法师,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唐王大喜……与玄奘拜了四拜,口称‘御弟圣僧’”——见《西游记·第十二回·玄奘秉诚建大会·观音显象化金蝉》。巧的是,大禹父子治水,竟然也是奉了“唐王”之命,不过这位唐王,并非大唐天子李世民,而是四千多年前的华夏首领尧帝陶唐氏,其国号亦称为“唐”。《山海经·海内经》对鲧禹治水的记载是:“,鲧窃帝(唐尧)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而·》对此事的记述为——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於!鲧哉!。”帝曰:“於!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
<font COLOR="#、关于金箍棒。小说《西游记》中最能直接与大禹治水发生联系的,当属孙悟空所执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那根金箍棒。据《西游记·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所描述,石猴孙悟空至老邻居东海东王敖广处索取一件自用的兵器,百般挑拣之后,竟然无一件称手。无奈之下老龙婆和龙女为息事宁人,遂向龙王献计说:“大王,观看此圣,决非小可。我们这海藏中那一块天河定底的神珍铁,这几日霞光艳艳,瑞气腾腾,敢莫是该出现遇此圣也?”龙王道:“那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块神铁,能中何用?”龙婆道:“莫管他用不用,且送与他,凭他怎么改造,送出宫门便了。”老龙王依言,尽向悟空说了……在这里,吴承恩竟直言所谓“如意金箍棒”就是大禹本人治水所用之物,乃是一根乌铁棒,用以定江河之深浅。此物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根用来标记水位的标杆。而孙悟空的“后世”——即脱离五行山做了唐僧徙弟之后,就是凭借此物一路披荆斩棘降妖除魔的!这样的安排,简直又明白道出了孙悟空的创作原形之一就是来自于大禹!
3、关于息壤与金箍棒。“息壤”其物,乃是鲧和禹治水神话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物件。《山海经》谓“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郭璞注云:“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然而鲧窃息壤以治水九年,帝何以不将此物追回?后既杀鲧,又未言夺回息壤,且禹又复将息壤以“平九土,作天下名山”,岂不怪哉?《西游记》中确无息壤其物,且《山海经》内亦无“定海神珍”之宝,但息壤与定海神珍(针)金箍棒之间的关联还是极其明显的:鲧以窃天帝之息壤而获罪,孙悟空亦以强索金箍棒而首次被龙王告上天庭,这是其一;息壤是治水之宝,鲧与禹父子相继用之,而金箍棒本为治水之器,妖猴(前孙悟空)与行者(后孙悟空)亦用之,这是其二;鲧被杀而未归还息壤,孙悟空被捉亦未将金箍捧交还给龙王,这是其三;息壤能自长息无限,而金箍棒亦能随心所欲长大无限直至下入地府、上接九天。这是其四。
<font COLOR="#、关于太白金星和昴星。据《西游记》讲述,妖猴孙悟空自恃其能,闯龙宫,捣地府,闹天庭,“罪大恶极”,于是玉帝下旨捉拿。在三界众神的一片喊“杀”声中,却有太白金星李长庚两度奏请玉帝“招安”孙悟空。于是孙悟空先是被封为“弼马温”,后又加封为“齐天大圣”,所以金星可谓是悟空之“伯乐”。昴星,乃是西方白虎七宿正中的一个星宿,即昴宿。又名“昴日鸡”。据《西游记·第七十三回·情因旧恨生灾毒·心主遭魔幸破光》讲述,孙悟空在黄花观与大蜈蚣精争斗时遭其毒手,幸有黎山老姆指点悟空前去请求毗蓝婆出手相救,毗蓝婆遂以一根锈花针破了“多目怪”蜈蚣精的妖法。毗蓝婆菩萨即是一只大母鸡,专能制服蜈蚣,而毗蓝婆手中的锈花针便是其儿子昴日星官(大公鸡)从“日眼”中所炼制。那么这两星又和大禹是什么关系呢?前面所述《帝王世纪》记大禹出生为:“鲧纳有莘氏女曰志,是为修己。上山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臆圮胸折,而生禹於石纽。”传说大禹出生于西方羌人之地,西方白虎七宿即羌人的保护神。昴宿是白虎七宿之第四宿,所以大禹之出生,即有“流星贯于昴宿”,其暗指大禹之出生乃为天星昴日鸡之感应。至于太白星君李长庚,疑其即为曾助大禹治水的一位天神,名为庚辰。因为“庚”五行属金,庚辰即“金星”——太白金星。
有《太平广记》引《岳渎经》说:“禹理水,三至桐柏山……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祈,善应对言语,辩江淮之深浅,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禹授之童律,不能制,授之鸟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庚辰以战逐去。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龟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庚辰之后,皆图此形者,免淮涛风雨之难。”当年鲁迅先生,亦以此考证所谓“淮涡水神名无支祈”者即孙悟空的原形。淮涡水神为大禹之助手庚辰所制服后,并未将其杀死,而是将其深锁在龟山之下用于镇水。此后百姓们“皆图此形者,免淮涛风雨之难。”从此无支祈(又名巫支祈)由一个祸害百姓的水怪,成为一名镇水之神。而无支祈因为“善应对言语,辩江淮之深浅,原隰之远近。”亦可能成为大禹治淮时的有力助手和一名优秀的向导。
<font COLOR="#、关于西天取经。据《西游记》讲述,唐三藏西天取经自贞观一十三年至贞观二十七年,前后经历一十四年,一共取得“真经”五千零四十八卷。而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法师,取经前并未获得唐太宗批准,乃是冒杀头的风险偷渡出境的。其往西方天竺取经自唐太宗三年(公元629年)至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凡历一十七载,至其圆寂,共译经文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由此可见,吴承恩写《西游记》,并没有参照上述历史数据。反观《西游记》称唐僧取经十四年,倒是与大禹治水十三年在时间上更为接近。《西游记》所本的《大唐西域记》,由玄奘法师口述,玄奘弟子辨机记录整理成书。而古籍《山海经》,传说由大禹之助手名为伯益者,根据大禹治水的经历和见闻绘制成图册。关于夏代的文字,至今未发现可以句读如甲骨文者。《山海经》上的文字,可能为后人根据《山海图》上的图形及符号补述。《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古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而《山海经》亦是研究古代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资料。两相比较,吴承恩以“西天佛经”暗射《山海经》的可能性较大。
四、古代神话中的治水战争与《西游记》之神魔大战
四、五千年以前的中国,虽有黄帝、颛顼、帝喾、帝俊、尧帝、舜帝等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但彼时之中国,尚未形成一个以单一宗主国为核心的分封制国家,也未形成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而是一个以族权和神权维系的错综复杂的多元化的氏族社会。在这个多元化的氏族社会中,同时存在着多个势力强大的氏族集团或氏族联盟。如中原地区的黄帝集团、南方地区的炎帝集团,东部地区的东夷集团和淮夷集团,西部地区的羌戎集团等,在这些不同的氏族集团或氏族联盟之间,既存在着水火不相溶的利益之争,又彼此或多或少或远或近地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此所谓华夏各族,同根同祖者也。
新石器时代的终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世袭王朝——夏王朝的诞生,一方面是中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或多或少地与大禹治水有关。大禹的功绩,未必就超过了之前的三皇五帝,但是如果要对黄河、长江,淮河以及其它众多的河流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治理,不但三皇五帝无能为力,就连后代人子孙乃至于现代人也未必能轻易做到。
公元前246年(政元年),秦国国势日盛,随时准备吞并六国,完成中国之统一。首当其冲的韩国,惊惶失措。韩桓王为求自保,想出了一个拖垮秦国的策略:他以著名的水利专家郑国(人名)为间谍,派其来到秦国,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使其无力发动兼并韩国的战争。本来就想发展水利的秦王赢政,很快地采纳这一的建议。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称郑国渠。郑国渠长达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虽然此渠的修建并没有达到韩国想要拖垮秦国的目的,反而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但此事从一个侧面证明,大规模兴修水利,民力国力耗尽,将会冒亡国的风险。所以其后秦始皇又修筑长城,号称“万里”,修骊山陵墓,动用民夫及俘虏数十万计,均不量民力而强为之。长城很多地方是也利用了原六国旧有的长城旧址进行了连接和修缮,即便如此,秦帝国亦因之国力大减,人民人不堪重负,短短十数年间,一个强盛一时的帝国甚至于灰飞烟灭。
共工氏与崇伯鲧,皆以治水而亡国灭族,其或亦如此乎?崇伯鲧始窃“息壤”治水,帝尧按兵不动,任其所为。及至九年之后,崇伯耗尽国力,帝尧见时机成熟,出手以致命一击,竟使崇伯于即将成功之际,国破家亡,遗恨千古。
而治水工程之巨,恐怕还要超过修筑万里长城。所以,大禹之治水,可以肯定不是从零开始的,甚至可以肯定很多所谓大禹治水的遗迹,其实并非大禹所亲为。据传说,仅仅大禹的父亲鲧治水,时间就长达九年。另外还有水神共工氏和他的儿子后土,也是治水专家。只不过共工氏和鲧,都成了引发水患的罪人,以至于舜帝所惩罚的四大恶人(即所谓四凶)之中,共工氏和鲧均名列其中。大禹,就是在其父辈和历代先人已有的、经过千百年累积的治水工程的基础上,重新开始治水的。司马迁说,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敢入。”为什么呢?因为其父治水才九年就被杀了。所以大禹治水的最后几年,一定天天都在做恶梦,说不定哪一天就会被火神或者雷神杀死。
有记载说,共工和鲧治水都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那就是对洪水只知道堵塞而不知道疏导,于是江河堰塞水祸横流,洪水是越治越大,人民是越整越惨。而大禹则不同,大禹的神圣在于他懂得用疏导之法治之。至于古书记载大禹也曾用“息壤”来填洪水,这个就被解释为以“堵塞和疏导之法并用之”,遂成其大功。作者以为此论太荒谬,因为这些高论严重低估了华夏先人的智慧。要知道我们的祖先早在8000年以前甚至更早的时侯就学会了种植水稻,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如果连江河之水可以疏导而不能堵塞这一点都不懂,岂不如山上的猴子,树上的猩猩,玩尿泥的小孩?那还种什么水稻呢?那么,共工和鲧既然是治水之能臣,又如何因为治水而被杀呢?
作者以为原因大概有两种:一是因为堤坝决口或人为泄洪造成了重大损失而被追究了责任,堤坝决口,纵使在今天亦不能完全避免,何况是古时?泄洪行洪,即使现在亦不得已而为之,何况是古人?二是因为“治水战争”。何谓治水战争?这要从“以邻为壑”这个成语说起。以邻为壑,就是古代各诸侯国之间,或各部族之间,位于江河上游的一国(或一部族)为了保护本国(或本族)不受洪水的冲击,通过挖沟渠、筑堤坝的方式将大水引向下游其它国家,也就是把邻国当成了泄洪和行洪的沟渠,由此而引发国与国或族与族之间的战争。上古之时,黄帝之后,多有称为“帝”者。所谓帝,即氏族大首领或族长,不能排除在某一个时间段出现了多位“帝”并存,东西割踞,相互征阀的现象。古代有关“后羿射日”的神话,也许并不指天上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而是指人间同时出现了十个最有权势的统治者——帝。直接继承黄帝行使宗主权力的中原帝王,与早期迁徙到东方和南方的各部落之间,不断发生冲突和战争。东方各族(即东夷和淮夷)与南方各族(即南蛮或三苗、九黎、百越等)原本也是黄帝或炎帝的子孙,他们千辛万苦在东方和南方开创了新的基业,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甚至还超过了中原各族,所以常常不会承认中原大族的宗主地位。传说炎帝和黄帝分别发源于中国西部渭河流域的姜水和姬水,而一直居住在原地的并没有向东迁移的那部分炎帝或黄帝后裔,是否承认中原黄帝部落的宗主地位?这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原人在山西、陕西之东,也不过是“东夷”而已。更为可气的是,中原人居然还把一直生活在自已祖先故地的父老乡亲,称之为“西戎”。所以中原人与“西戎”的战争,也是接连不断。
《国语·周语下》记载:“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并兴,共工用灭。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生,共之从孙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汩九川,陂障九泽,合通四海……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这里比较了大禹与四岳等之治水,如何与其父辈和祖辈之法不同:一个是“壅防百川,”,一个是“高高下下,疏川导滞”。所以皇天嘉之,祚帝位与大禹。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人类的进步,治水的技术会不断提高。大禹和四岳等之治水,或许会比共工和崇伯鲧更高明一些。但有人计算过:凡有记载大禹所治之水,别说是“治”,就是所有江河从上游到下游都走一遍,没个百八十年也走不完。所以大禹治水之成功,绝定是建立在其前辈已完成的水利工程的基础之上,而并非因为治水的方法全然不同。
那么保证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作者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是由于治水工程的组织、协调和指挥机制发生了改变,大禹治水的政治和历史背景发生了改变。至大禹治水时,不再依靠单个部落的力量,而是长江、黄河及淮河流域的所有部族和部落就治水问题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治水联盟。正是这个治水联盟,促使了华夏各族最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共工、崇伯鲧这两个造成水患的“恶人”被处死了,但是洪水依旧,灾难不减。传说崇伯鲧死时,其子大禹尚在母腹中未出生,自大禹出生到其长大成人这二十年间(推测二十年),由于前车之鉴,普天之下大概再无一人复敢言治水。早期的治水者共工氏,是一个实力强大的部族,古史记载其曾与多个部族发生战争,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淮南子·天文篇》所载:“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又有在《补〈史记·三皇本纪〉》中云:“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无论共工与之作战的是颛顼(帝高阳氏)亦或是祝融(赤帝或火神),皆能证明共工氏所具有的实力,非同小可。也说明共工氏之治水,乃是为维护本部落或部族地方的利益,没有考虑到邻国所受的损失,因此才会因治水与邻国发生战争。共工氏所谓“任智刑以强”,绝不是夸张之辞,后世以“共工”为官名,主管百工之事。共工者,所谓“司空”也。正说明共工乃是古代的一位著名的发明家和工程师,即所谓任智刑(形)以强者也。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连洪水不可堙塞而只能疏导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呢?共工氏所谓“霸而不王”,正是其失去人心,受到多数相邻部族或诸侯指谪的原因:“霸”者,伯也。伯为一方诸侯之长。“霸”与“王”的区别,并不在于权力的大小,而在于霸者以威服天下,而王者是以德服天下者。所以共工氏之失,多半在于其治水时未照顾到弱小邻国的利益,也没有与其它大邦搞好关系。
无独有偶,崇伯鲧作为黄帝的孙子或者曾孙,论地位,据说是尧帝大臣,封为崇伯;论辈份,乃是尧帝的堂叔或者堂兄弟。而且《吕氏春秋》及《吴越春秋》皆云:鲧始作城。崇伯鲧作为华夏有史以来第一座城池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乃是中国建筑师的老祖宗,这样的人难道也不知道“洪水不可堙”吗?《山海经》云:“,鲧窃帝(天帝或唐尧)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在这里,“窃息壤以堙洪水”好象不是什么大罪,而“不待帝命”才是问题的关键。“息壤”充其量不过是一种令符或者是祭祀天地鬼神的一种祭器,祀鬼神以求平水土也,不可能有一种什么能无穷生长的神土。果有此物,大家都能高高地住到天上去,何用治水?但是,“不待帝命”问题可就大了。可以设想:四千多年前,滔滔洪水,威胁到了崇伯鲧的封地,鲧急急忙忙向尧帝报告。但是,作为制陶专家,也许尧帝此时更加关心的是如何烧制出更加精美的蛋壳黑陶,这些黑陶在四千年后出土时,其工艺之精湛,曾令全世界为之震惊。于是鲧作出了一个致命的决定:他要像共工那样以本族人的实力,自行解决治理洪水的问题,而且这一治就是九年。
鲧为治水而死。尧的继承者舜上任不久,洪水的问题仍然是他最头痛的问题。以往共工治水,没有听说他曾受到谁的指派,实乃自为之;崇伯鲧治水,又因严重违反了“组织纪律”而受到制裁。至此,天下治水之精英近乎死绝了。于是舜请来了四岳大臣来讨论治水的人选,因为四岳是治水专家共工的从孙(侄孙)。然而四岳皆说,我们才薄德微,如何能承担如此重任!还是选已故崇伯家的人去治水吧,我们几个愿意为他打下手。于是,天始降大任于可怜的孤儿——躲藏在西川老外婆家的崇伯鲧大人从未见面的儿子姒文命(大禹)。此时,崇族人因受伯鲧一案的连累,几近于“宗族残灭,继嗣绝祀”。大禹受命治水,彼时洪水之患已持续六十余年之久,人民死于洪水者,远远超过部族之间的战争。大禹成为有史以来最为弱势的治水官,在他的身后,已不再有一个强大的部族作为后盾,但同时亦寄托着华夏各族人民的希望。
然而大禹的聪明和神圣,在于他认识到治水已不再是一邦一族的事,而是一件天下大事。千里黄河,万里长江,依赖这两条母亲河生存的大大小小的部族和方国,不计其数。既然治水是大家的事,那么就请大家齐心协力,天下各邦各族都不能置身事外,再也不要因为大水淹了谁家的田,冲走了谁家的牛羊而互相争执,互相恶斗。而且,既然是天下人治天下水,那么治水所需的人力物力,也应由天下人共同承担。大禹将他的想法告诉了舜,得到了舜的理解和支持。于是舜联络天下各部族,不管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任大禹治水所到之处,给予方便,不能阻拦——大禹治水,有别于他的前辈,他手中握有天下各族联合治水的盟约,并组建了一支由天下各族共同参与的联合治水军团。
然而,尽心尽力于治水并且“年三十而未娶”,后来虽然娶了涂山氏做媳妇却“三过家门而不敢入”的大禹,百忙之中,仍然不可避免地同一些因治水而产生摩擦和冲突的部族发生了激烈的战争。史载有“禹攻云雨山之国”,“禹攻共工山之国”,“禹伐三苗”,“禹杀共工氏之臣相柳”,“禹伐有扈氏”,“禹伐曹、魏”等。在这些战争中,并非每一次大禹都成为胜利者。但此时的大禹,已不是仅仅代表他的家族作战了,在大禹的身后,因为治水的需要,有着天下各大部族中最有权势者的支持。如果没有这种类似于“联合国授权的”支持,大禹将重复其前辈共工氏和崇伯鲧的悲剧。而上述这一切,均可视作反映于小说《西游记》之神魔大战之中。
大禹是一位治水英雄,但治水的过程似乎与战争相始终。《山海经》载“禹攻云雨山之国”,云雨山或即巫山。毛泽东有诗曰:“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或即此巫山也。巫峡是长江的咽喉,故大禹治水经于此。
孙悟空保唐僧取经,但取经的过程却是与各路妖魔斗争相始终。以孙悟空的神通和金箍棒的威力,并不能使其在与妖魔的斗争中每战必胜,有时甚至败得很惨,这是因为一些妖怪不是普通的妖怪,它们往往有着极其显赫的后台和背景。在《西游记》中,天上的星宿、托塔天王的义女、太上老君的道童、观音莲花池中的金鱼、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坐骑、广寒宫嫦娥仙子的玉兔,乃至于西方如来佛宝座上的护法大鹏鸟等等,纷纷占据一方,称王称圣,兴风作浪,为害人间。更有孙悟空的义兄牛魔王、嫂子“罗刹女”及侄儿“红孩儿”等,均成为令孙悟空头疼的对手。最后如果没有各方大罗神仙出手相助,孙悟空是铁定到不了灵山雷音寺的。所以孙悟空在被龙太子变成的妖龙吃了白马之后,一度心灰意冷,不想干了。于是观音菩萨好言相劝,许诺他于危急时刻“叫天天应,叫地地灵”,授与他三根“救命毫毛”,并且有“护教伽蓝、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奉菩萨的法旨暗中保护唐僧。正是有了这些许诺和条件,孙悟空护唐僧取经才得以成行。
大禹治水所到之处,需要巨大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支持。依照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力条件,仅虞舜集团一家是难以保证如此庞大的物力支出的。所以,大禹治水的后勤保障,必然由各方有势力的大部族共同分担。此外,就地取材更有可能成为高效率获取资源的途径。而所谓“就地取材”,不外乎协商和掠夺,那么有掠夺就必然有战争。战争的结果,有后台和有背景的部落最终会受到其宗主国的庇护,有大国会出面作协调工作——正如《西游记》中所述,关键时刻总有一位大神仙出现,一是帮助孙悟空解决问题,二是找各种理由免妖精一死。正如大禹治水沿途所过的那些部落,协商不成的话,只有武力解决。如果是没有后台、没有背景的部落,那就注定要倒霉了,不但身死国灭,而且战败部族中的部众也就从此沦为治水的奴隶——免费的人力资源。
可以想象:随着大禹治水逐年向前推进,大禹和他的核心团队不但摸清了黄河、长江、淮河等各大流域的山川地理形势、资源分布、民俗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所有这些,都记录在被后世称为《山海经》的一部神秘档案之中;而且,大禹的治水军团亦象滚雪球一般,随着一批又一批战俘的加入,成为一支数量惊人、声势浩大的治水工程部队。这支庞大的队伍既能开山凿石、围堤筑堰,也能随时拿起工具作武器与阻挠治水的部落进行战斗,也许正是这支治水大军,以后成为大禹受禅称后(王)的最大资本。
据《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说:“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九尾白狐,造於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厖厖;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茲则行。’……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这里说大禹年过三十而未娶,可见其治水敬业,战战惊惊。但一颗兴家复国之心,并未泯灭。三十岁时,大禹问天祈祷,请求得一妻子,为崇族留下后代。当晚竟真的有一只九尾白狐,造访大禹。禹大喜说:“白色是我崇族的颜色啊!九尾是多子多孙君临天下的象征!”孟子说:“禹兴于西羌”。西方之色白,其神为白虎。又禹父名为“白马”,而大禹本人则号称“白帝文命大禹”,可见白色确实是大禹的家族的吉祥之色。果然,九尾白狐正是大禹命中的妻子涂山氏所变,禹娶之,名为“女娇”。《吕氏春秋·音初》载其事云: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看来大禹这段美好的姻缘,一直为后人所传诵,然而这其实是一场政治婚姻。
传说虞舜朝中的实力派大臣皋陶是涂山氏的大首领,执撑刑罚。由于大禹父亲被杀,父族的支持是不可指望了,但娶了涂山氏为妻,便有了妻族的有力支持。而涂山氏则是淮夷集团中极有势力的部族,禹得其妻族之助,如虎添翼。据《左传·哀公七年》云:“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史记》亦云:“夏之兴也以涂山”。此时的大禹,有权力,有实力,也有靠山,身价非同小可。皋陶、伯益父子相继作为大禹助手,令行禁止,万国来朝,一派王者气象。《吴越春秋》记云:禹“于是周行宇内,东造绝迹,西延积石,南踰赤岸,北过寒谷;徊昆仑,察六扈,脉地理,名金石;写流沙于西隅,决弱水于北汉;青泉、赤渊,分入洞穴;通江东流,至于碣石;疏九河于涽渊,开五水于东北;凿龙门,辟伊阙;平易相土,观地分州。殊方各进,有所纳贡;民去崎岖,归于中国。……舜崩,禅位命禹。禹服三年……让位商均……万民不附商均,追就禹之所,状若惊鸟扬天,骇鱼入渊,昼歌夜吟,登高号呼,曰:‘禹弃我,如何所戴?’禹三年服毕,哀民,不得已即天子之位……国号曰夏。”
现在我们知道了大禹治水的故事,以及大禹如何获得成功:关于是疏通河水还是堙塞河水的争论,应当发生在一万年以前或者更早,而不是发生在鲧禹治水的年代。洪水滔天数十年,是因为华夏民族尚未形成一个统一政令的国家,散布在长江南北、大河上下的华夏各族,尚未就治水的问题达成共识,也没有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幸而有天降大禹,让这个身负原罪、“亲操耒耜,偕民共作,沐雨栉风,劳身焦思,疏浚江河”,挥舞着“定海神珍”的英雄找到了治水的唯一秘方。随着条条江河东流入海,大禹在东海之滨的茅山(会稽山)再次大会诸侯,论功行赏——不管此时的舜帝是否愿意,王位已非大禹莫属。毛主席说:“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这也是大禹治水最终走向成功的基本保证。
大禹治水,拉开了华夏各民族团结起来、统一行动与大洪水作斗争的序幕,也拉开了夏华各民族最终形成一个强大的统一国家的序幕。从此华夏各民族告别了新石器时代,迎来了青铜文明时代的署光。【】
(长篇网络考古博文“良渚的真相”节选)提到大禹父子治水的故事,就不得不提到其中一个神奇的物件,此物与玉琮一样出现在4000多年以前,但是它的出现,没有任何实物可作佐证,它的名字最初出现于《山海经》神话之中,此后,在晋人郭璞所注《山海经》中,此物始被解释为一种能无穷生长的神土,崇伯鲧曾以窃其物而丧命,但是他的儿子大禹却以此物治水而成名——此物便是“息壤”。
《山海经》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偷了天帝的息壤用来填塞洪水,没有等天帝下命令。”郭璞注云:“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开筮曰:‘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汉元帝时,临淮徐县地踊长五六里,高二丈,即息壤之类也。”上面提到的鲧,传说是大禹的父亲,崇伯鲧。
郭璞是西晋时的一位非常著名的学者,曾经为《》、《》、《》、《》和《》等古籍作注。郭氏可能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为“息壤”下定义的人,他说息壤是一种可以自动生长无限的土块,所以可用来填塞洪水。郭氏并引用《归藏·启筮》的话说,“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又举例说:汉元帝时临淮徐县的一块地上,有一天突然自动的拱起一条大土垅,长五六里,高两丈,就是息壤之类。郭璞所言,为1600多年来关于息壤的概念定下了基调。此后历朝历代的经学家、文人乃至于当代的学者甚至地质学家和水利专家,均是按照郭璞的意思对息壤加以研究和考证的。可惜,所有这些考证和研究均是对郭璞所作注解的考证,而并非是对《山海经》原文的考证,因为原文并没有说,息壤就是一种可以无限长大的神土。
对于息壤,首先要确定的是自古以来并不存在一种可以无穷生长的土块,因为承认有这样的土块就等于否定了我们的祖先与洪水作长期、艰苦斗争的历史。其次,要明确用神土息壤来填塞洪水的事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治水本身应当确有其事,因为直到现在我们仍在继续着这项事业。
郭璞之所以将息壤定义为一种能自行生长无限的神土,乃是以一个新的神话去解读一个旧的神话。而这个类似于“撒豆成兵”的新神话,就是郭氏自己编造的。息字的本义是指人的呼吸,正如郭氏所言:息,气息也。由此引伸的意思为生息、繁息、长息等等。故郭氏谓息壤为活着的、并且能够不断生长的土,以为非此神物,莫能治水。但是,息字还有另一种意思。《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故息者,亦可谓之停止、终止和熄灭。从这个角度上讲,息壤二字是完全可能另有所指的。
郭璞引《归藏·启筮》曰:“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这与《山海经》的说法,又略有不同。《启筮》的说法,也是对《山海经》关于息壤的一种补充,这里说的“息石、息壤”,让人感觉到它们是一种修堤筑坝的材料,因为就算在今天,土方和石块仍然是抗洪抢险的主要材料。
至于郭璞所举例“汉元帝时临淮徐县的一块地上,有一天突然自动的拱起一条大土垅,长五六里,高两丈”,这是一种罕见的地质现象,历史上这样的记载还是很多的。但这是否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神土呢?那就未必了。土垅从地上突然长出来确实很奇异,但长出来的土却仍然是普普通通的土。据考古学家的研究,4000多年以前的洪水,是一场全球性的灾难,或者是因为全球气候变化所造成。所以徐县的土垅,最多可用来修一条小水坝,但是它还远远不够鲧治洪水所要用的。
笔者认为,“窃息壤”本身证明息壤是一种可以随身带走的东西,否则鲧何以轻易得手?假若息壤如《启筮》所言是一种用来修堤或者筑坝的有着某种特殊性能的土和石块,那么鲧治水九年所用的这种息石和息壤不知要耗费几亿万吨,可以堆成无数座高山,难道这些材料都是偷来的吗?假若临淮徐县从地下突起的土垅就是息壤,天帝何以看守着它不让人偷?长江、黄河淮河加起来长达数万里,洪水滔天,难道沿河处处都有息壤可以供人挖掘吗?如果沿着江河处处都有息壤,除非当时发生了全国性的大地震,不过这样一来,洪水未至,单凭地震早就把人类消灭光了。所以郭璞只能把息壤解释为神土,偷来一把即可走遍天下,平定九州。
值得注意的是,在《山海经》中,关于息壤的记述仅有“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这一句。对于这一句话的理解,其一,如郭璞所言,直接用息壤来填塞洪水。在这里,息壤本身是一种抗洪的材料。但是其二,还可以解理为另一层意思,即借助息壤的作用,来聚集人力物力,以达到治理洪水的目的。那么在这里,息壤并非土,它只是一种中介,一个物件而已。这就好比“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符”不等于“兵”,信陵君需要调动魏国的军队,但是他没有调动军队的兵符,于是就偷窃兵符并用兵符调动魏国的军队以解赵国之危。如果息壤只是一种传递命令的符节,那么鲧窃息壤借天帝的权威以聚集人力物力展开大规模的治水行动,则就鲧的大贵族身份而言,确实是可以理解的。
此外,《山海经》曰:“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这是《山海经》中另外两次提到的鲧和禹治水的事迹。两次均提到“布土”和“定九州”,但是却没有说“布”息壤、息土和息石之类用以“定九州”的话。这就说明,虽然“窃息壤”与治水有关联,但息壤本身并不一定就是鲧和禹直接用来填水的土和石。那么息壤如果并非是一种可以自行生长无穷的神土,那它又是一个什么物件呢?
宋张世南在《游宦纪闻》中记载:“江陵城内有法济院,今俗称为地角寺,乃昔息壤祠……掘之,深六尺,得石城,与江陵同制,中径六尺八寸,弃徙於墙壁间。是年,霖雨不止,江潦暴涨。从道士欧阳献之谋,复埋之,祭以酒脯而水止。”
明谢肇淛在《五杂俎·地部二》中说:“今江陵南门有息壤祠。息壤,石也,而状若城郭。唐元和中,裴宇牧荆州,阴雨弥旬不止,有道士欧阳献谓宇曰:‘公曾得一石室乎?瘗之则雨止矣。’宇惊曰:‘有之,但已弃竹篱外矣。’觅而瘗之,雨即止。后人有发之者,辄致淋雨。”
上述两侧记载,一则出自宋代,一则出自明代。细观其文,说的是同一件事,均与息壤有关:在古城江陵有一座息壤祠,祠的地下深处埋着一个神秘的物件,它是用石头制作的,外形象一座小小的城郭,名为“息壤”,又名“地角”。有一年(唐元和年间),荆州长官裴宇的下人从废弃的祠堂地下挖出了息壤,人们都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以为只是个普通的石块,于是随手将它丢弃。结果,天降大雨,一连下了十多日,江水暴涨,危及江陵城。这时,有一位名叫欧阳献的道土对裴宇说:“您是否曾挖到一只小小的石城?将它还埋在地下,雨就可以停了。”裴宇惊讶地说:“是啊!可是已经将它丢到竹篱笆外面了。”于是急忙命人去寻找,找到后仍旧将它埋入地下并进行了祭奠,真的雨就停了。从此以后只要有人将息壤挖出来,天就要下大暴雨。
清王士禛在《香祖笔记》中记载:“荆州南门有息壤,其来旧矣,上有石记云:‘犯之颇致雷雨’。康熙元年,荆州大旱,州人请掘息壤出南门外堤上。掘不数尺,有状若屋,而露其脊者。再下尺许,启屋而入,见一物正方,上锐下广,非土非木,亦非金石,有文如古篆。土人云‘即息壤也’。急掩之。其夜大雨,历四十余日,江水泛溢,决没城堤,几坏城。”这一则的记载,亦与上面两则有关。江陵城即荆州治所,说的仍是息壤的事,说息壤在荆州城南门外的江堤上:康熙元年,荆州境内大旱,因传闻息壤出世就能使天降大雨,民众于是请求官府挖出息壤使其重见天日。掘地不到数尺,露出一间小石屋的屋脊,再往下挖尺许,打开石屋的门,见石屋内藏有一个物件,正方形,上小下大,呈正四棱台状,非土非木,亦非金石,上面还刻有象篆体的古文。当地人说:“这就是息壤。”急忙又将它重新掩埋。当夜荆州就下起了大雨,并且一连下了四十余日,江水横流,冲决大堤,几乎将城墙毁坏。
通过以上三则民间的记载,我们不难窥见息壤作为一个物件的真实面目:
&#9312;、息壤是一个物件,它是用石头做的,外形象一座小小的城郭。
&#9313;、息壤是一件祭地镇水的器物,平时“瘗”于地下,人们不得一见。东汉高诱注《吕氏春秋》曰:“祭土曰瘗。”此外,“瘗”还表示将金银玉器埋于地下,作为陪葬品。
&#9314;、息壤所象征的城郭是一个正方形。一头大,一头略小。这个东西出土时,短时间难以辨别制造它所用的是何种材料。有人说是石头,也有人说不象石头。
&#9315;、息壤又名“地角”,所以它很有可能是一种与土地有关的东西。
&#9316;、息壤与降雨或者洪水有关,若将其暴露在外,当年或当日就会下大暴雨。
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说:“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於鲧者,愿帝试之。’於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司马迁是一位严谨的史官,轻易不会听取那些瞎编的神话。象息壤能自长大无限之类,司马迁就不敢采用。这里面说“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的息字,表示“停息”和“终止”的意思,它就是息壤之“息”。
唐末五代王仁裕在《玉堂闲话·江陵书生》中说:“江陵南门之外,雍门之内,东垣下有小瓦堂室一所,高尺许,具体而微。询其州人,曰:‘此息壤也。’鞠其由,曰:‘数百年前,此州忽为洪涛所漫,未没者三二版。州帅惶惧,不知所为。忽有人白之曰,洲之郊墅间,有一书生博读甚广,才智出人。请召询之。及召问之,此是息壤之地,在于南门。仆尝读《息壤记》云,禹湮洪水,兹有海眼。泛之无恒,禹乃镌石,造龙之宫室,置于穴中,以塞其水脉。后闻版筑此城,毁其旧制,是以有此怀襄之患。请掘而求之。’果于东垣之下,掘数尺,得石宫室,皆已毁损。荆帅于是重葺,以厚壤培之。其洪水乃绝。今于其上又起屋宇,志其处所。旋以《息壤记》验之,不谬。”江陵城之息壤,当以此则记事最为古老,然而其所举的旧闻,亦在唐末之“数百年前”,可见江陵息壤之说,由来已久。江陵书生读过《息壤记》,内述当年大禹治水,来到江陵,发现此地有一个大“海眼”,不断有大股地下水流溢出。于是大禹用石头凿了一只龙宫的模型,投入“海眼”之中,以阻断其水脉。这个石制龙宫的模型,就叫做“息壤”。后人重修江陵城,损毁了龙宫的旧制,所以便有了“怀襄之患”。“怀襄”者,取自“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一句,意指大水灾。这也是把江陵城的息壤,与大禹治水所用的息壤直接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在中国古代,早就有洪水之所以为患,是龙王作怪的传说。龙王为什么要作怪呢?大概是因为他在水底下住得不太舒服,要跑到地面上活动一下筋骨,龙王出水,所以就有了水灾。大禹用新制的龙宫安抚龙王,让他老实安份的在地下水源深处呆着,不要跑到地面上来冲毁田地,淹没城池。所以石制的龙宫就有了保土护城、镇水息灾的功能,故其名为息壤。
荆州江陵城何时有了息壤,不得而知。尧帝都城之所在,有很多说法,总之是在中原黄河流域的某一个地方,而不会在荆州。唐元和年间,距离鲧窃息壤治水的年代最少也有3000余年,但是息壤作为祭地镇水的器物,流传到同样是位于长江边的江陵城,由于历史和文化的传承,那是很自然的事。3000年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岁月,在长达3000的时间内,息壤的形制和功用也和人类的历史一样在不断地发生演化,但是息壤与水和土有关这一点,似乎没有什么改变。息壤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现在还没有实物作为参考。也许,有一天在古城荆州南门外会发掘出这样一个器物:它的外形,有点象我们今天在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似城郭、龙宫或宝塔,但是,没有人知道它最初的名字可能叫做息壤。
当我们将息壤的形态及其功用与本文前面两章关于玉琮的描述做一比较,就会发现二者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几乎可以肯定,息壤就是玉琮。
《白虎通义》曰:“五玉者各何施?盖以为璜以徵召,璧以聘问,璋以发兵,珪以信质,琮以起土功之事也。”“琮以起土功发聚众何?琮之为言圣也,象万物之宗聚圣也,功之所成,故以起土功发众也。位西方,西方阳收功于内,阴出城于外,内圆象阳,外直为阴,外牙而内凑,象聚会也,故谓之琮。后、夫人之财也。”《白虎通义》对于玉琮功用的见解,相当值得我们重视,因为这里直接说明了玉琮就是用来“聚众”的,聚众干什么呢?挖土!治水本是一件极大的土石工程,需要千军馬来挖掘和搬运土石方。但是,古人对于土地之神是极为敬畏的,故土不可随便动,需要事先请示于神灵,而玉琮就是人们敬献给地神之物:
神啊!我们不得已从您这里搬走一些土块,用来修筑一座大堤,因为洪水将淹没我们的家园!现在,我们将一座玉制的宫殿献给您,就请您在这里安居吧!
玉琮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迷团,而息壤则是新石器时代的另一个迷团。前者我们知其形而不知其所用;而后者我们知其用但未知其形。但是将这两个迷团所呈现的线索摆放在一起相比较时,我们就能很直观地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两个迷团的线索之间具有极强的相补性。自唐末以来,对江陵城南有息壤的记述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这些记述之间亦存在着细微的差别。息壤每次出土,旋即又遭掩埋,所以毕竟只有极少数人目睹此物,也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息壤的来历。如同汉时已几乎无人能准确地描绘玉琮的模样,亦难怪古人对息壤知之不详。
今天,我们能很容易地在互联网“百度百科”上搜索到有关“息壤”的条目,那上面赫然写着:“息壤,是大禹治水在荆州古城留下的一处遗迹。也指传说中一种能自己生长、永不耗减的土壤。”还有:“息壤……位于南门外西侧城墙脚边,系一长约40米,宽约10米的土丘,其上有石柱四根,以示标志。”看到这样的介绍,使人不得不感叹世人的健忘。自唐、宋、元、明以来,都有关于江陵息壤的记载,清康熙元年,息壤还在江陵再一次出土:那是一个方形的石块,而不是一片土丘。自康熙元年起,300多年过去了,今天就连江陵人自己,都不知道息壤是为何物了,是故立石柱四根于土丘之上,谓之留标志于后代子孙。
(本文是作者原创博文“良渚的真相”其中的一章,为了写这样一篇文章真是沤心沥血,因为不敢妄言,故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其中的艰辛不可胜数也。现在的一些人做“学问”,只是猎奇,胡编乱造而且爱搞一些玄之又玄的东西,自欺欺人,实不可取也。我说息壤就是玉琮,多少有一点依据,多少看过一些书,包括现代学者对息壤进行的地质学的研究。最后扬弃了一些东西,透过现象来研究玉琮的本质。“良渚的真相”一文写了三年,至今尚未脱稿。在研究中,我努力想要找到良渚文化的源头,结果在半路中写出了长篇博文的初稿“发现共工家族墓地”。如果不了解含山凌家滩遗址,很难对良渚作出评价,这是我的结论。这两个遗址年代前后相接,文化上有前后相承的关系,根据我的初步判断,良渚正是凌家滩的征复者所建立的。)
帝俊其人其名,獨見於古籍《山海經》,其他經典均無記錄。在《山海經》中,帝俊是出現次數最多,地位最為顯赫的神。由於帝俊的事蹟多與帝舜相符合,故史學界大多認為帝俊即是帝舜。不過史學界也承認:說帝俊即是帝舜其實也比較勉強,因為總的來說帝俊還不能算是某一個特定的人物。
大荒東經謂“帝俊生帝鴻”,左傳文公十八年杜預注:“帝鴻,黃帝。”如此,則此帝俊是為少典也。
大荒南經雲:“有襄山。又有重陰之山。有人食獸,曰季厘。帝俊生季厘,故曰季厘之國。”
郝懿行雲:“文十八年左傳雲:高辛氏才子八人,有季狸;狸、厘聲同,疑是也。是此帝俊又為帝嚳矣。”珂案:帝俊本即帝嚳。初學記卷九引帝王世紀雲:“帝嚳自言其名曰俊。”即為最直接而有力之證據。大荒西經雲:“帝俊生後稷。”大戴禮帝系篇則雲:“帝嚳上妃薑嫄氏產後稷。”大荒西經有“帝俊妻常羲”,世本王侯大夫譜亦有“帝嚳次妃,娵訾氏之女曰常儀”,常儀即常羲也。此經帝俊生季厘同于帝嚳才子八人之季狸,特相同點之一也。
海內經記“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
淮南子本經篇雲:“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凶水之上,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此是堯殺帝俊十子,故帝俊為帝嚳也。
大荒南經雲:“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滎水窮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
按大荒南經所言,帝俊妻娥皇,娥皇乃是帝舜二妃之一,則帝俊是為舜無疑也。
然海內經雲“帝俊生三身,三身生義均,義均是始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但海內經又說“三身生義均”,義均本為帝舜之子商均,則所謂“三身”者即是順(舜),故此帝俊又為帝俊之父瞽叟(姑蘇)也。
海內經又雲“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
郝懿行雲:“北堂書鈔一百三十七卷引此經淫作經。大荒東經言黃帝生禺號,即禺號也,禺號生禺京,即淫梁也,禺京、淫梁聲相近;然則此經帝俊又當為黃帝矣。”
綜上所舉,《山海經》作為唯一記載帝俊事蹟的古代文獻,並不能自證帝俊就是某一位具體的帝王,而只是一古代最高神的通稱,它相當於卜辭所說的上帝,故本人釋其義為“帝君”也。在《山海經》中,帝俊還被稱作帝囷(箘),可見俊也好,箘也好,可能不過是一聲符而已。君字亦與俊字同音,故釋“帝俊”為“帝君”,是其音、義皆通也,又有何不可?(来源:
续十  语言与文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王敖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