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四书读后感2000字(450字)

欢迎来到作文网!
& 读《论语》有感_450字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浏览
读《论语》有感_450字
E度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这句话出自《论语》,是我最喜欢的名言之一。每当读起这些古典名着时,都不禁会赞叹起瑰丽的中国文化,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灿烂的瑰宝已经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这句话教导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虚心求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遇见不懂的要及时请教别人,努力与别人看齐。如果人们没有&见贤思齐&这种精神,那么你,你还是原来的你,不会有任何前进的步伐,生活也就不会有动力,而动力决定着你的成败!
  因此,我们应该有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这种精神!
&&&&江苏南京玄武区十三中科利华初一:顾文清
不够精彩?
我要点评:读《论语》有感_450字
的其他文章
写作达人推荐当前位置: >
四书大学读后感
四书大学读后感
时间: | 来源:460文学网 | 分类:读后感 | 责编:
  四书大学读后感(一)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写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阅读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中的《大学》。  《大学》被朱熹分为了经篇和传篇。经一章向人们展示的是儒家的&三纲八目&的要义,逻辑分明,层层推进。&三纲&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成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十篇的传的文则是引经据典地阐释&三纲八目&,其内容言简义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解释&在明明德&的传一章引用了《康诰》《大甲》《尧典》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质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标新立异的产物。&我认为它包涵了&性本善&的意味。《大甲》曰:&顾天之明命。&中的&天之明命&就是指上天平等赋予每个人的德性。它强调了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异。因此&皆自明也&,即要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在亲民&。《四书章句集注》中&程子曰:&亲,当作新。&&朱熹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新民与亲民&&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问题》一文提到&新民&指使民众提高觉悟,实现精神、思想的更新;而&亲民&则指使民众富足、安顿而获得必要的生存基础,进而亲善于政权结构,易于统治,服从管理。&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亲民&适合古代社会而&新民&更适合现代的社会。因为&新民&更强调了一种自我的革新,社会的革新。正如朱熹所说的,首先要自己&去其旧染之污&,对自己的旧观念,旧思想进行改造和更新,然后再&推以及人&,那么领导者就不担心人民不归顺他。对于个人来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一种非常好的提升自我的办法:通过不停歇地随时反思自我、改过自新从而&得道&。如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  通过&明明德&、&亲民&然后&止于至善&。&止于至善&的意思是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朱熹说:&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在我看来,这是通过&明明德&、&亲民&后达到的一种效果,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是这似乎太理想化了,不管从古代社会还是现今社会来讲都有点脱离了实际。然而,我们首先要&知其所止&然后才能谈论&止于至善&。书中所描述的&止&是从精神层面上来讲的止于仁、敬、孝、慈、信。不可否认,这对于现在来讲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理解的&知其所止&更强调了自己应该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然后才能为之奋斗。  经篇勾勒出&三纲八目&的要义,然后传篇对其展开阐释。其中&八目&又包含着&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在内修方面,先是格物致知,然后是诚其意,正其心。&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为穷,故其知有不尽也。&由于我还不太懂朱熹这番话,于是我通过查找一些资料来加深对格物致知的了解。&格物指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民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所以朱熹认为,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知悉用&格物所以致知&来说格物和致知的关系,一方面说格物以致知为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过程中实现的。&人的知识在认真研究外界事物中获取,日积月累就能达到&知之至&的境界。这里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对于教师,该怎么样帮助学生&格物致知&呢?过去的教师&填鸭子&的形式显然已经不符合现今教育的要求了。再联系&格物&,我认为它更强调了是自己对事物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借用别人的知识,从而达到&致知&。从知识储备方面,内修要求&格物致知&,那么从精神修养方面呢,就要求&诚其意,正其心&了。意诚则必须从慎独开始,正心则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态。我觉得无需哆嗦这两者,因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不断的自我改善中达到的。  在外修方面,&齐家,治国,平天下&着眼于处理人际关系。这让我想起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国国教主教的墓志铭: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些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这也让我想起了自身,自问我没有这么大的抱负要平天下,或改变世界,但我希望以后受过我教育的学生都能成为能&平天下&,能改变世界的人,那么我也算是成功的老师了!  总的来说,《大学》言简义丰,让我领略到中华经典的强大。  四书大学读后感(二)  读过《大学》,印象最深的是《大学》中经一章里面的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说《大学》的根本,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彰显,使天下的人革旧图新,使人们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这是它的宗旨,也就是《大学》的宗旨,但更深一步来讲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美好的纯洁的心灵,以及光明正大的德行,以身作则,树立能够带领大家从善的榜样,启发人们的自觉性,去除人本身对外界事物的占有欲,历经各种困苦,最后才达到&至善&的完美境界。  其实只要看过简介,就知道《大学》其实是《四书五经》之中最短的一篇,不过2000字左右,可是正是这么短的一篇文章,却揭示了人生的真理,一个人由凡人转为圣人的必要途径,要是我们能按照《大学》中所说的去做的话,一定能有所作为,受益无穷。只觉得惭愧的是,《四书五经》买回来这么久,碰都没有碰,要是早些看的话,就可以早些领悟其中的意义了。  我想说,每个人出生时都没有善恶之分的,只是因为家庭环境的不同,所以受到的教育也不同,造成每个人的文化程度也不同,再加上走进社会时受到的熏染,才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人。如今的学校已经不实行教《四书五经》的教育了,所以现在的人们也接触不到这种叫人修身养性,意义深刻的书了。一个人要是不会做人,即使有再多的学问也没有用,因为他心胸狭窄。教育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些年轻一辈拥有良好的品德、悲天悯人的情怀。教育不只是教我们知识,更是为了叫我们做一个合格的人。  现在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越来越深,抵触与不信任越来越多,在外面的每个人几乎都戴着面具在生活着,同时也保持着自己的外在形象。我想问,这样生活不累吗?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我们虽然不能改变社会的这种现状,但可以改变自己,试着去相信别人,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静而后能安,这一点在经文章里面也提过。我相信,只要严格按照《大学》中所说的去做,这个社会会改变的,变得温馨而不是险恶。  《大学》是一本光辉璀璨的人生之书,只是读,我便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想说自己所做的还远远不够。需要努力的去学习,革旧图新,才能更加深刻的去了解《大学》这本书。  《大学》就是这样一本经受过时间淘洗的经典之书。  四书大学读后感(三)  从小学四年级起,我开始接触了四书五经里的《大学》,在第一次接触《大学》时,只能说自己是无知的,什么也看不懂,什么也听不懂,只是在那里死记硬背,虽然背下来了,但只是在脑子里轻轻划了一道浅浅的痕迹。在经过一遍又一遍地回味之后,慢慢地我觉得《大学》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大学》是我的第一位文言文老师。  《大学》一直在教给我们&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详细地讲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我不大了解那些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但我知道做人要有诚意,这样别人才会相信自己,我们还要修养自己的品性,不至于出去不讲礼貌,让人觉得自己是个没有好习惯,家庭教育也不好的坏孩子,让别人说自己的坏话,看不起自己,所以我们要讲礼节,要修身。  古人说道:&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但字里行间表达的意思却是那么深厚的道理,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己的品性;想要修养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大学》里面讲的道理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和我们的成长是分不开的。像小孩子的根本和大人的根本都是要修养品性,其次才是学习和工作,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品性,小则影响自己的人生,长大对社会也会有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修好身,正好心,然后做事也就简单了。  《大学》&&我的第一位文言文老师,第一本接触的四书五经里的一本书,现在已经牢牢地装在我的脑海中,永远也抹不去。
这篇《四书大学读后感》我们就为您介绍到这里,460文学网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小伙伴们有所帮助。您也可以继续浏览上一篇: ,或者回到栏目去发现更多相关的文章。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点击下面的按钮分享给您的朋友哦~
460文学推荐文章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礼记读后感
  篇一:礼记    闲暇时我常常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桌旁,一边品着绿茶,一边慢慢研读着《礼记》这部古代经典,那淡淡的茶香与书香顷刻间在心脾间交融、弥漫、缭绕,足以令我心旷神怡、如痴如醉,读着,读着,我仿佛回到了遥远的古代,正在与古代圣贤品茗与对话。    《礼记》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着作,在历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论语》 ,比肩于《孟子》 ,又远超于《荀子》 。这部书可谓是包罗万象,它以礼乐为核心,所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礼记》在唐代就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则被列入‘十三经 ”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由此可见《礼记》这部书的重要价值。《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为“三礼”,对中国 文化 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废疾者皆有所养……”。我反复吟读着这段文字,深深地被文字中所蕴含的那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做儿女,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壮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 。”孙中山先生就曾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主张为了老百姓,建立一个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共和社会。这段文字,并不会因年长日久而失去光泽,至今读来,它仍发出道道金光照亮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表达了我们每个人对对美满、公正的大同社会的强烈向往。    翻开我的笔记本,本子上摘录的第一句话便是《礼记》这部书中的一段文字:“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句话的原意是:“要广博地学习,对学问要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我经常将《礼记》中的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并时常用这句话教导与勉励我的孩子和我身边的年青朋友。“博学之”即讲学习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也将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这句话时常提醒我在工作中注重学习,不仅要精通业务知识,还要广泛学习其它方面的优秀书籍,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做一个“一专多能”的人,此外在平时还要多与身边的同事朋友沟通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工作方法,对于工作生活中的难题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此外,光学习理论和书本知识还不够,还得多实践、多锻炼,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在这部书中,我也了解到了古代的儒学家们对古代礼仪制度的一些认识,诸如礼的起源和礼的作用,古代人对冠礼、聘礼、祭礼等礼仪规范的解释。可以说,《礼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礼教文化的成熟。这部书对于现代中国社会中的礼仪礼节仍有很好的启示和教育研究意义。当然《礼记》中的部分文字也含有全力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及顽固宣扬男尊女卑的思想,这些思想是不可取的,需要我们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进行对待。    总之,《礼记》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国学经典,就像一壶好茶,需要慢慢细品,才能感受到那沁人的芳香。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将在书海里不断徜徉,撷一缕淡淡的书香。    篇二:礼记读后感    一提到四书五经之类,条件发射地想到愚昧、封建、老古董。近来,看得多了,发觉孔家店被我们莫名地打到,因为提到国学,人人都可以说三道四,但是真正耐心读下去,试图去认真了解流传千古的文章背后的人就少得多啦,姑且算是无知者无畏。    当下流行的西式学习和教育,和我国古代大相径庭,东西教育差异之大只能慢慢体味啦。西方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学习分门别类,循序渐进,所有的学科在一套完善的理论世界内蓬勃发展,并且通过对数学工具的使用,让知识的学习一切都井井有条。我国古代的教育体系,更多地强调个人修行,强调对悟的理解,对于如何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似乎没有一条明确的道路遵循,没有一个可以重复训练、可操作的育人大-法。给我的感觉,古人的学习方式,有些灵童似可瞬间得道升-天,而愚钝之辈则无醍醐灌顶的机会。    一提到《礼记》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了解,不过一般的同学都是对它皱眉头,鄙夷之。因为一想到礼,就会联系到三纲五常,君君臣臣之类的腐朽思想啦。观后才知,我冤枉古人啦,古之“礼”包罗万象,即不是送礼的礼也不是非礼的礼,而是和“道”一样,有着丰富的内涵。    一般同学都知道,四书五经的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可能不知道《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这里要说的《学记》也是《礼记》的一篇,非常有名,但今人不太熟悉罢了。    《学记》讲述了古人对学习的理解,是高度概括的,没有实际操作的教条,可以看作是古人对“教育”“学习”的纲领,如《共-产-党宣言》对共-产主义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告诉无产阶级怎样从资本家手中夺取权力。前途是美好的,道路嘛,自己去摸索吧。    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解释为什么去“学”,去接受“教育”:化民成俗,可以理解为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俗习惯,这应该是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不同时代自有不同解释,我想一般应该是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吧。    虽有至道(道这个东西,内涵丰富,太玄,非三言两语说清楚),不去学习,也不能“知其善”。古人对学无止境认识很透彻,知道“学然后知不足”,发奋地学习才知道自己有那么多不知道的东西,有人越学越感无知也是这个原因,这也解释无知者无畏;巅峰对决,只有功力深厚的人才知其中的深浅,莽夫是看不出门道的。古人对“教”和“学”的认识,不像现在这样割裂,现在老师高高在上,一切都对,学生的质疑总被当做不听话。古人知道“教学相长”,将教和学统一起来,学生和老师大家可以互相学习,学生之间也可以互为师学,所以有同学一时无法理解某些知识点,如果你知道的话,不妨将你的理解分享出来,在教别人的时候,你的认识也会更上一层楼。现在的学生不仅缺乏不耻下问的,连虚心请教的一并抛弃啦。    或许古人愚昧,对一切未知的东西心存敬畏,对于学习也当做神圣的事情,所以才有至圣先师的孔夫子,被当做祖师爷祭拜。    学习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不可揠苗助长,所以“未卜E[dì],不视学,游其志也”,意思是说时候未到(还没祭天)的时候,天子(领导)不能去视察学校,这样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游其志”,发展个人的志向。    我觉得对老师的作用,古人认识的更加深刻,老师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无论老师还是父母,对学生的志向之类,别整天批评,要多多观察的学生,少发言,在适当的时候才加以指导。像现在的父母也不要孩子上两天学就问去逼他考清华北大,烦死啦。    求学的人有四个经常犯的错误: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是指学习的时候,或贪多不求甚解,或学习一点点就容易满足,或将学习看做太容易不下苦功夫(伤仲永之类的神通),或自我设限不求进步。这四点学习的人和教学的人都要明白,产生四种错误的心理不同,要对症下药。    古人对老师的评价高,所以即使皇帝,对自己的老师要“无北面”(和老师,别用君临天下那套礼仪,尊师)。现在教师的神坛已经走下神坛,成为谋生的一种职业,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也out,一去不返啦。    更多的内容,这里不再一一展开,不过《学记》这篇文章还是值得复读。古时的一些文章,酣畅淋漓,一气呵成,隐喻恰当,道理明了,不似现在一些无病呻吟的文字,毫无深意,只能凑字数,凑页数换RMB。虽然读这些书不能令你身价倍增,也不算一种找工作的技能,但是陶冶情操方面比一个数学公式强多了。在十几年的西式教育下,穿梭在古人的文字间,完全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惬意。    篇三:礼记读后感    偶读《礼记》遇到了下面这样一段话,很值得慢慢体会。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 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古代的教育,没有德智体美劳,却有仁义礼智信。没有说让学生毕业后成才,做一番大事业,只是要求学生能够人格健全,学识通达,能够成为榜样。成为榜样后,他人自然能够信服,也即是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基本上是为了分数、证书、学位,()然后再作为出人头地的工具加以利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很敬业,但不得不提出疑问,我们乐群吗?    如今的高校,老师给学生打分打的试卷的分,学生给老师绩效分。对于这一点我非常反感,并不是因为学生给我的分数低,而是对于这种事情很不能理解。某些人为了讨好学生,甚至放弃了师者的尊严,对学生容忍放纵,奴颜婢膝。还有,有些学生因为考不好,甚至在网上骂老师,呜呼哀哉,今日之‘博习亲师’也。    论学取友,我们可以理解为有论学的能力和择友的原则。但我更愿意把这四个字曲解为以文会友。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没有知音。而最易成为知音的,则是同学和同行。希望难忘同学情,同行非冤家。把酒言欢、坐而论道比刀光剑影要的多。能做到上面三点,就可达小成,其实并不难。    大成叫做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原因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要拥有独立的思想和诚实的判断。这样说可能太大众化了,很多人不会觉得这一点有多么重要。举个我经常给人下套的例子吧。    我经常这样问别人:你认为八股文好不好?    上面的例中的答者就是没有独立思想的人。对一个事物做价值判断时,必须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否则一切都是人云亦云,毫无主见。大成无上限,独立思想,诚实做人,而已。
上一篇范文: 下一篇范文:
 ★读了本文的人也读了:
没有相关范文
本文标题:
链接地址: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
?&?&?&?&?&?&?&?&?&?&《四书集注》读后感
《四书集注》内容概要:《四书集注》又名《四书章句集注》,曾成为我国宋代以后的科举教科书。其中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个部分……《四书集注》读后感,来自网友:四书的版本很多,近几年来我买了多个版本,但多数为国人翻译白话文版。且很多典故或章句的翻译与原文出入甚大,有时甚至可是用不知所云来形容。读后也颇为苦恼。一直也寻找一本比较权威的四书读本,其实真正读四书的人都知道,面对古文,我们多数最痛苦的是对某些古字的用法和典故的出处来源不清而造成对文字不解,而古文今译是最大的忌讳,有些语句甚至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本宋时朱夫子的《四书集注》是我向往以久的读本,今于当当上购得甚是欣喜。书送来之日即迫不急待捧而读之,果不负吾望。虽有些语句某亦不肯苟同夫子这言,然夫子对其的训诂仍受益菲浅。该书装帧简洁,印刷清楚,字、段大小高低亦较适合阅读,价格亦很适合。吾意足矣……四书集注的读后感,来自的网友: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取士的方法很多,科举制度,非常完善的进行了取士这一过成,然而这些举子们都在读些什么书去应对考试,也就是说他们用的什么样的教材,具我的了解,基本上历朝历代都有四书五经,也就是说四书五经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必读的科目。清朝的康熙皇帝每日要将四书五经背诵二百四十遍,可见她的价值,我们现在读的四书集注是大学问家朱熹做的集注,通俗明了,我们不难在四书里看到,读到,想到,体会到这些方面,治国,治家,做人的哲理,从这些方面,供我们借鉴的东西实在是很多很多,我们可以在此书中深刻的体会到治国,治家,做人都道理和哲理的韵味,尤其是做人,以孝为先,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在这里我强烈的推荐这本书,可以当作人生的教科书来看待,细心的去读,看看里面都将到了什么,而你自己有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把书中所讲到的知识,装到自己的脑子里,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才是最终的目的,何况读四书集注这本非常有价值的书……
最新读后感??????????
网上书店推荐
电子阅读器推荐
热门作者推荐
Copyright&&2006 图书试用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号
合作伙伴:四书读后感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四书读后感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之四书读后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