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分别从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语言表达角度赏析分析鉴赏本诗,并写不少于300字的赏析文段

语文诗歌鉴赏中,若有提问说:简析本词的思想感情,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解答?若有提问:请赏析这首诗?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解答?_百度作业帮
语文诗歌鉴赏中,若有提问说:简析本词的思想感情,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解答?若有提问:请赏析这首诗?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解答?
语文诗歌鉴赏中,若有提问说:简析本词的思想感情,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解答?若有提问:请赏析这首诗?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解答?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游月陂 宋·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②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2012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诗鉴赏专项训练(一)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2012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诗鉴赏专项训练(一)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21:33:3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2012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诗鉴赏专项训练(一)
官方公共微信当前位置: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问题:请结合原诗,就本诗所展现的图画美,写一段鉴赏文字。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例如:将采莲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荷叶与罗裙、荷花与脸盘交相辉映,人花难辨,美不胜收。&或“活动的图画”:采莲女在野与花中穿行,时隐时现,时有是无,令人不时生发出“看花眼”的惊奇,而突然间歌声四起,又不免恍然大悟。或采莲女与荷塘融为一体、交相辉映的和谐美;采莲女穿行荷塘,时隐时现的动态美;“空塘不见人,但闻歌声扬”的音乐美。言之成理亦可,但一定要结合原诗加以分析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诗歌鉴赏六读:一、读诗题。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发现相似题
与“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89920252596262606248823218269296149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2015年高考二轮复习:古典诗词鉴赏‘求同探异,比较鉴赏’
学案8 求同探异,比较鉴赏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乌申斯基语)诗歌的“异彩”,只有从比较中见出。我们在准确鉴赏诗歌的基础上,可以把两篇或两篇以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作品放在一起,对其内容、题材、情感、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或求同,或探异,或求同探异,从而真正地品鉴诗歌。应该说,比较鉴赏是对诗歌鉴赏达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产物。在2014年,全国有近一半的省市高考诗歌题考查了比较鉴赏,这就预示着诗歌鉴赏的走向。对此,考生应不断地研究、训练诗歌比较鉴赏题,这样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比较鉴赏能力,而且能获得“比较”满意的分数。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
1.(2014·天津)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 《暮春》一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一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抓住两首诗的意象特点,就能把握其感情异同。《暮春》写了落花、柳绵、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因暮春引发的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写诗人缓步春山,看到莺、燕各自轻盈飞翔,桃花凋谢涧水香,描绘了一幅幽美静谧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愉悦闲适之情。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纸鸢风骨假稜嶒[注],蹑惯青云自觉能。
一旦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 稜嶒:才气、品格等卓越超群。
《纸鸢》和《咏柳》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两者的“同工”之处作简要分析。
答案 两首诗都是咏物诗,所咏之物都是借他人之势,得意忘形;作者都对此进行了严厉的讽刺和批判,并严正警告它们不会永远得意下去,终有一天会受到打击。两首诗都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对仗势得志的小人的批判和警告。
解析 该题是“求同”比较,可以就两诗所表达的情感主旨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比较。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处处笔笔似乎都在写“纸鸢”,其实,“纸鸢”正是作者所鄙夷的那些凭借权势富贵而得到很高的地位,自鸣得意,飞扬跋扈,显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势利小人。
后两句是说掉到地上的纸鸢还赶不上苍蝇,那意思是很明白的,是在说“纸鸢”式的人物就尤为叫人厌恶鄙视了。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描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人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出新芽,正是“且莫深青只浅黄”的新柳。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作者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意深长,令人深思。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阴碛①茫茫塞草腓,桔槔烽上暮烟飞。
交河北望天连海,苏武曾将汉节归。
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
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②十九年。
注 ①阴碛:塞外的沙漠。塞外寒冷,故称。②争禁:怎么经受得起。
两首诗都运用了苏武这一典故,但作用有所不同,试作简要分析。(4分)★
诗歌比较鉴赏题常见的比较角度有哪些?你觉得在做诗歌比较鉴赏题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
题目 两首诗都运用了苏武这一典故,但作用有所不同,试作简要分析。(4分)  [原诗见“自我诊断”第3题]
现场失分答案
典故的作用是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换言之,诗的比较分析是建立在对各自诗篇主旨、情感准确理解的基础上的。没有这一点,比较便无从谈起。该答案得零分,就是与对两首诗主旨把握不准有关。
该答案在作者用典作用之一——对典中人物事件本身的情感态度这一点答得很准,但忽略了作者用典真正的作用不只是表达对典故的态度,更是为表达自己的情感服务的。
该答案答出、答准了作者借用典故的真正目的,可惜忽略了作者对典故人物自身的情感态度的作用。
现场满分答案
该答案牢牢把握住了诗歌用典表现出作者“双层”情感态度这一知识点,两首诗的两方面情感分析准确、到位。
参考答案 
张诗流露了对苏武忠义的敬佩之情,赞扬(激发)戍边将士忠贞爱国;杜诗通过感叹苏武当年的艰辛不易,映衬边地生活的艰苦。(每点2分)
赏析 此诗写了一位仰慕前贤苏武、追求高尚节操的边将。塞外沙漠茫茫无际,塞草生长茂盛,天色已近傍晚,烽火台上风起云涌。向北遥望过去,交河那边云水连成一片,那是苏武当年手持汉节归来之地。
赏析 此诗前两句通过“吹笳”“薄暮”“塞垣”“高鸟”“狼烟”等意象,营造了一幕空旷苍凉的边塞之景。笳出于西北民族地区,汉时传入中原,“鸣笳以和箫声”,最初是“卷芦叶为笳,吹之以乐”,后在形制上有所变化,将芦叶制成的哨插入管中,遂成为管制的双簧乐器,形似筚篥,是汉代鼓乐中的主要乐器。
笳有相当的表现力,在汉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游牧民族中,善于表现凄怆、哀怨的情感,富有悠远的穿透力,很符合那些边远游牧民族英勇慓悍的个性及牧马吹奏的特色。
“游人一听头堪白”一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笳声的凄怆,写出戍边之人生活的悲苦。最后一句通过感叹苏武当年的艰辛不易,映衬边地生活的艰苦。
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
比较鉴赏与单篇阅读鉴赏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有外在、形式的区别。一是阅读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多了一两道“比较”题。只要能读懂诗歌,审清题干比较的方向、角度,比较鉴赏题也并非什么难事。
一、内容、情感异同比较
进行内容、情感的比较鉴赏,前提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其方法仍与前面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相同。
①读标题。标题往往交代了内容,定下感情基调。
②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同样的景物,因诗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③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注意诗歌的最后两句,它们往往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在此基础上的比较,需要注意:
①熟悉感情基调术语,会用这些术语比较感情基调异同,如忧愁与闲适、悲伤与欢快。
②进一步比较分析出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或情境,这也是情感比较的重要内容。
1.(2013·安徽)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解析 本题考查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把握诗人的情感。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诗,诗人的情感寄寓在诗歌的意象中。韦诗中的意象是:皎洁明月、霜风动竹、惊栖之鸟。恬静的月色,人略显孤独。赵诗中的意象是残烛、秋雨、深竹、惊鸟、寒枝。凄冷萧瑟之景蕴含凄凉孤独之感。同时两人对景物描写的差别体现了两人心境的细微差别。
赏析 本诗紧扣“秋”和“独宿”展开诗意。开篇即从写月光入笔,山月皎洁,本可以和亲友饮酒唱和,尽享快乐时光,但此时独自栖居山中的诗人,只能听屋外秋风动竹、山鸟惊栖之声,凸显秋夜的寂静。这些气氛的渲染,让诗人倍感孤独无依。最后,给出“窗间人独宿”的意旨,卒章显志。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赏析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作为唱和之作,除第三句外,其余三句的韵脚都和韦应物的诗作相同。开篇仍然从月光入笔,但这月光已经着上了“冷”的色调,一“冷”一“侵”一“残”,道出了冷月残烛的凄凉之境。而“雨声在深竹”的点染,更加浓了凄清的氛围。那在雨夜惊飞的山鸟,“寒枝不成宿”的形象,何尝不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此诗和韦应物的诗作所表达的情感及手法同中有异。
2.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秦州杂诗(其五)①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②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③老骕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白 马④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
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近时主将戮,中夜商於战。
丧乱死多门⑤,呜呼泪如霰。
注 骕骦”也是指良马。③残:剩余。④此诗作于潭州发生军事叛乱期间。此时,杜甫漂泊于鄂、湘一带。⑤死多门:死于多种灾难。
清代著名学者仇兆鳖在《杜诗详注》中说《秦州杂诗(其五)》是“借天马以喻意”,认为《白马》诗“‘丧乱死多门’一语,极惨!”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秦州杂诗(其五)》 ①角度一:期待驰骋沙场,为国立功。结合诗句:“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②角度二:处境艰难,仍渴望为国立功,有怀才不遇的伤感。结合诗句:“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白马》 ①角度一:对生命的悲悯。结合“空鞍贯双箭”“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等诗句。②角度二:悲叹战争带来的不幸或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结合诗句:“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
秦州杂诗(其五)
赏析 这首诗借咏马以抒怀。诗中前四句写自从汉朝使节张骞从西域引入“天马”以来,就不断有良马被带到中原,至今已是数以万计了。但这些良马并没有发挥它们的作用。据史书记载,公元759年3月,九节度使惨败邺城,战马万匹,仅剩三千。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很可能就是为此而发的。“浮云连阵没”,用正面描写法;“秋草遍山长”,用侧面烘托法。前句是因,后句是果。
后四句单写骕骦。骕骦为传说中的神马。骕骦之为真龙种,只是一种传闻,因此诗句以“闻说”起头。“龙种”将绝,惟一留下来的也已老,这正是诗人的感慨所在。但是,骕骦虽老,仍不愧龙种之后,它迥立荒野,向苍天而哀鸣,意在期待和盼望驰骋沙场为国立功的机会。杜甫笔下的老骕骦却是独立于广漠之上,昂首向天,萧萧长鸣;它不仅具备千里之志,就是立即让它参加战斗,也能够建功立业。
杜甫绝不是为写马而写马的。诗人虽然穷困潦倒,在战乱之中流离漂泊,却从来不忘国事。诗人从良马引起感兴,以骕骦自喻,抒发自己在处境十分艰难的时候,仍然渴望为国立功的心情。同时也有怀才不遇、才不得施展的感慨在其中。
从东北边来了一匹白马,马鞍上没有人,双箭穿过白马的身体。可惜那马上的主人啊,今天谁还能看见他以往的意气风发呢?今日在夜中一仗,主将被杀,白马受伤。由此我想到那些百姓,战乱中的灾难也会夺去他们的生命,想到这里,我不禁泪如霰雪。
二、形象异同比较
诗歌形象异同比较有两个层面,一是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二是形象作用异同比较。
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主是集中在意象内涵的分析比较方面,兼及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比较。如何把握住意象的内涵特点呢?
①注意意象本身所包含的传统内涵。如杜鹃代表着悲情,松柏象征着高洁。
②揣摩诗中意象自身的特点。要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与内在特点,归纳出其表层义和深层义。
形象作用异同比较的前提是把握住意象在诗中的作用。其作用主要有:
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②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多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③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是最主要的。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诗歌中的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是由具体诗歌决定。
④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意象贯穿始终,则往往为线索。
形象作用异同大都是“求异”比较,这是做题可以利用的地方。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疏雨洗天清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 ①邓剡:南宋词人,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北上途经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
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赏析本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桐”“雨”意象的异同。
答案 相同:两首词的“桐”和“雨”都寄托了作者的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
不同:李清照借“桐”和“雨”更多地抒发了自身凄清孤独之苦;而邓剡则表现了寂寞飘零的无奈,抒发亡国之痛,境界更深远。
赏析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暑退寒来之节气替换,说出盛极而衰的人生哲理。“疏雨洗天清”,然而天清世不清,能奈其何。室内枕席生凉,是实写秋天到来天气生凉,气候更替,室外井桐落叶,既是报秋,又勾起作者对自己身世的感叹。
“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叶随风飘,说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也表明作者对邦国沦亡悲哀之情。“千里”是概括在广东被俘途经建康的旅程。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东晋台城在今南京玄武湖畔。无限哀思难以排解,邓剡把它带到梦乡,醒来却发觉古台城上梦凄凉。词人的心境本来就很哀伤,醒来见月色暗淡,海潮泛起,禁不住自己也心潮澎湃,心里更加凄怆。
梦醒之后,到哪里去呢,只能去“便须携酒访新亭”。据《世说新语·言语篇》: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王导在当年的新亭会上,还主张“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但作者自己和文天祥都做了俘虏,宋王朝已彻底亡矣。从情感之深切来看,邓剡实多一层。作为结句,它能融情入景,从而引读者于审美活动中直接领悟人生哲理。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杨柳青青杏花发,年光误客转思家。
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耶①?
空阶重叠上垣衣②,白昼初长社燕归。
落尽海棠人卧病,东风时复动柴扉。
注 ①若耶:浙江省绍兴市南若耶溪。②垣衣:青苔。
两首诗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异同?请加以赏析。
答案 相同:都有触发人物情感、乐景反衬哀情的作用。王诗用柳色青青、杏花艳放的乐景反衬旅客的春愁,林诗用绿苔满阶、社燕飞翔的乐景反衬病人的春愁。
不同:林诗景物描写还有哀景衬托哀情的作用,用海棠落尽的哀景衬托病人的春愁。
三、表达技巧异同比较
首先,要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
其次,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角度(是从哪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兼有效果的分析比较。
最后,鉴于表达技巧的复杂性,表达技巧的比较还是定位于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因此,要立足于原诗准确的判断,尤其注意甄别那些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修辞手法中的借代与借喻。
边练边悟5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人日[注]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注 人日:正月初七。
薛诗的三、四句与张诗的三、四句在写法上有何异同?试作比较分析。
答案 相同:都使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薛诗以人与雁对比,张诗以人与秋风对比,都突出了游子归家之晚,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不同:张诗还用拟人手法把无情的秋风人格化,借抱怨秋风先至,含蓄委婉地抒发了不能及时回家的烦恼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思乡诗。诗歌一开头,即以工整的对仗交代了时令及离家的时日。开头二句,诗人淡淡地说出了一个事实:“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笔调平淡,似乎不带什么感情,然而低吟之际,就会感觉到一股苦涩的思乡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一个“才”字,则透露出诗人的满腹心事。将“才七日”和“已二年”作了一个对比,短短的七日已让人难以忍受,离乡两年的岁月又是怎样熬过去的呢!这两句平淡质朴的诗句中表现出诗人度日如年的心情。
后二句说春花未萌发之时,思归之念已经发动。传说鸿雁在正月里从南方飞回北方,因此在后两句中作者借这个传说来抒写自己思归急切的心情。在这个春天到来之前,他就盘算着回乡了,即“思发在花前”;可是现在新的一个春天已到来,眼看着春草将绿,春花将开,成队的鸿雁从头顶掠过,飞回北方,诗人却无法归去,所以说“人归落雁后”。这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归落在雁后、思发于花前作对比。这两句借用春雁北归之说,抒发极想回归之情,自是联想自然贴切;早已计算归期的思想活动,也极为生动感人。寥寥十字,仿佛能使我们看到诗人翘首北望归雁、屈指计算归期的生动形象;使我们感受到他不能与雁同归的遗憾以及极欲早归的焦急心情。
赏析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客心”是旅外游子之心;“争日月”,像同时间进行一场争夺战。这“争”字实在写得好,把处在这种地位的游子的心情充分表露出来了。“来往预期程”,是申说自己所以“争日月”的缘故。公府的事都有个时间规定,那就要事先进行准备,作出计划,所以说是“预”。十个字把诗人当时面临的客观情况,心里的筹划、掂量,都写进去了,简炼明白,手法很高明。
这十个字又是下文的伏笔。本来使蜀的日程安排是十分紧凑的,然而诗人回归之心更急切,他要力争按时回洛阳。他是洛阳人,在洛阳有家,预期回归,与家人团聚。
下文忽然来了个大转折:“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不料情况突变,原定秋前赶回洛阳的希望落空了。游子之心,当然怅惘。然而诗人却有意把人的感情隐去,绕开一笔,埋怨起秋风来了:这秋风呵,也是够无情的,它就不肯等我一等,径自先回洛阳城去了。
这一笔,妙在避开了率直无味,而且把人格化了的秋风形容为“无情的秋风”。这秋风先至,自然要引起许多烦恼。可以试想,秋风一至洛阳,亲人们必然要翘首企盼;而自己未能如约的苦衷就更不用说了。淡淡一笔,情致隽永深厚。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美术角度鉴赏泰姬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