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珍惜出自哪里……

“伤心也是带着微笑的眼泪……” 这一句歌词出自哪首歌啊?_百度知道
“伤心也是带着微笑的眼泪……” 这一句歌词出自哪首歌啊?
歌曲:突然的自我歌手:伍佰 专辑:伍佰&china blue 200听见你说朝阳起又落晴雨难测道路是脚步多我已习惯你突然间的自我挥挥洒洒将自然看通透那就不要留时光一过不再有你远眺的天空挂更多的彩虹我会紧紧的将你豪情放在心头在寒冬时候就回忆你温柔把开怀填进我的心扉伤心也是带着微笑的眼泪数不尽相逢等不完守候如果仅有此生又何用待从头(来来来……喝完这一杯还有一杯)(再喝完这杯还有三杯!!)那就不要留时光一过不再有你远眺的天空挂更多的彩虹我会紧紧的将你豪情放在心头在寒冬时候就回忆你温柔把开怀填进我的心扉伤心也是带着微笑的眼泪数不尽相逢等不完守候如果仅有此生又何用待从头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突然的自我演唱:伍佰听见你说 朝阳起又落晴雨难测 道路是脚步多我已习惯 你突然间的自我挥挥洒洒 将自然看通透那就不要留 时光一过不再有你远眺的天空 挂更多的彩虹我会紧紧的 将你豪情放在心头在寒冬时候 就回忆你温柔把开怀填进我的心扉伤心也是带着微笑的眼泪数不尽相逢等不完守候如果仅有此生 又何用待从头那就不要留 时光一过不再有你远眺的天空 挂更多的彩虹我会紧紧的 将你豪情放在心头在寒冬时候 就回忆你温柔把开怀填进我的心扉伤心也是带着微笑的眼泪数不尽相逢等不完守候如果仅有此生 又何用待从头
突然的自我
突然的自我
突然的自我吧?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带着微笑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这句话到底出自哪里?_百度知道
“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这句话到底出自哪里?
“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请注意,这句话是比1931年6月沈从文的第一封情书里的那段多一句的,1931年6月的《从文家书》里是没有“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这一句的。请问这一句完整的出自哪里,全文是怎样的?
提问者采纳
提问者评价
老兄,你没看清题目,前面说了,不是这一句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可能是后来被现代人篡改了吧,而且用词较赘述,句式不工整,且语意不通顺。
我这一辈子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现在大家都在说……宝宝了,出自哪里_百度知道
现在大家都在说……宝宝了,出自哪里
吓死宝宝了是什么梗出自哪里全解析  最近经常能够在各大论坛以及直播平台的弹幕上看到例如“吓死宝宝了”“乐死宝宝了”一股浓浓的恶心萌扑面而来的即视感有木有,如果说你真的是萌妹子的话还则罢了,像什么LOL小智,DOTA DD这几个臭屌丝也时不时的来一句,妈的什么鬼!真是让人浑身都起鸡皮疙瘩,真想知道到底是谁带起的这个风气! 在YY有一位名为东方宝宝的YY歌手口头禅,网友们看了觉得有趣就开始学,然后在弹幕上刷,最后各大主播看到了也开始跟风卖萌,就这样传开了。   吓死宝宝了是什么梗?其实没有什么梗,就是用来卖萌的口头禅,也许有一些恶搞的趣闻,就慢慢的这样火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宝宝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相见时难别亦难……出自哪?_百度知道
相见时难别亦难……出自哪?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他的爱情诗,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爱情名篇,影响巨大深远。  全诗八句四联。  首联写离别时的难堪情境,“东风无力”“百花凋零”,触景伤情,加重了离别的怅恨;颔联则巧妙的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颈联则由己及恋人,设想恋人思念他的情形;尾联则借助神话,表达自己无尽的思念。  这首诗是描写爱情相思的、最为脍炙人口的佳作。尤以颔联蜚声文坛。  颔联以“春蚕”“蜡烛”一对最富有表现力的比喻,来抒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丝”与“思”谐音,作者移情于物,表现情思的缠绵沉痛,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堪称千古绝唱。这种忠贞的感情,无疑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不管是对爱情,对友情,对工作,对事业都是最需要的,因此,颔联也是全诗主旨的拔高点。  全诗构思巧妙,想象细致入微,比喻精制得当,语言生动精辟,意境优美,不愧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晚唐)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通则兼济天下,达则……”原句是什么?出自哪?啥意思?_百度作业帮
“通则兼济天下,达则……”原句是什么?出自哪?啥意思?
“通则兼济天下,达则……”原句是什么?出自哪?啥意思?
《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习惯先“达”而后“穷”并改“兼善”为“兼济”,尚不失孟子原义.但我确实认为:一个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与“济天下”,那还是改成本文题目所云的“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好.
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不过,“文本史”的角度讲,这个说法是有明显缺陷的:如上所述,整个这句话原出于《孟子》,本与道家无关.而道家或老或庄,似乎都没有说过“善(无论独善兼善)其身”之类的话.相反,本来意义上的道家是主张“绝仁弃义”解构道德而追求无是非无善恶的“逍遥”境界的,它并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说前半句是儒后半句是道,似难以服人.
但如果把“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道德含义除去,而只把它们理解为“有为”与“无为”,则这句话(不仅是后半句)又成了纯粹的道家思想.人们常常只把“无为”看成是道家主张,其实至少庄周这个道家宗师也有追“;有为”的一面.在《庄子·外篇·山木》中,庄周曾自比“腾猿”:“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猴子抱上了高贵的大树,便得志称雄,“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而一旦掉到了荆棘丛中,就夹起尾巴做孙子,“危行侧视,振动悼栗”了.换句话说,在庄周看来,人当得势时是“有为”的,所谓“无为”,就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时的生存方式:“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
众所周知,道家在知与行两方面都倡“无为”.单就“无为”而论“无为”,本无所谓对错.强者对弱者“无为”,可以理解为宽容,弱者对强者“无为”,就沦于苟且了.权力对权利“无为”意味着自由,而权利对权力“无为”则意味着奴役.思想史上有些人(如晚清的谭嗣同称赞庄学对君权的解构)是从前一种意义上论无为的.但在传统中,从后一种意义上实践“无为”的则无疑是主流.问题在于:道家所谓的无为恰恰是一种主要面向弱者的“贵柔”学说,而弱者对强者的“无为”,不正是苟且吗?
苟且而出于无奈,亦不足责.但庄周的苟且却不是自承无奈,而是把它奉为崇高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真伪、有无、是非、善恶都可以不分,或者说都不可分“;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庄子·内篇·齐物论》中的这段话历来被论者看成是道家思想的精髓.的确,我国传统时代一大弊病是言行不一,儒家的那一套仁义道德只说不做,法家那一套关于“法、术、势”的厚黑学只做不说,所谓“儒表法里”是也.而道家的上述诡辩论则为本来难以兼容“;儒表”与“法里”提供了关键性的粘合剂,为逻辑上磨擦剧烈的王道之表与霸道之里加注了有效的润滑油:法家指鹿为马,儒家曰此非马,则被坑矣;曰此马也,则非矣.而庄子曰:马亦鹿也,鹿亦马也,所谓“万物一齐”也.是故指鹿为鹿者,儒也;而指鹿为马者,尤大儒也.言“大”者何?谓其超越是非之俗见,是为“真人”、“至人”也.故曰:法家儒也,儒家法也.而儒表法里者,其旷世之大儒乎!--庄周的逻辑适足以论证如此“高尚的无耻”!
要之,用“达则有为、穷则无为”的道家观点去解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实际上就是说得势了就称王称霸,失势了就奴颜婢膝.这自然是大违孟子本意的.《孟子·尽心上》的原话是: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显然是表示一种理想主义精神:如果得志,我要造福于天下百姓.即使不得志,我也要洁身自好,绝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所谓“独善其身”在这里就是“穷不失义”,而决不是去作“逍遥游”;是“修身见于世”,而决不是“出世”.这后半句并没有道家所提倡的那种难得糊涂、玩世不恭的态度.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以“逍遥游”的态度对待世事,“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把一切矛盾都化解为虚无,化解在庄生梦蝶、蝶梦庄生、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玄谈中,这与“独善其身”绝不是一回事.
总之,这句话如果按其原义,它整句反映的是儒家的理想主义;如果抽掉其理想色彩,它整句反映的是道家的犬儒主义.但无论哪种情况,说它前半句是理想主义后半句是犬儒主义(褒义的说法叫“现实主义”),都似难成立.
然而,在专制时代的现实中,这两种意思虽然不是前后两半句之别,却可能成为表里之别:口头上表白的“得志则造福天下百姓.不得志则洁身自好拒腐败”.实际上却往往变成“得势则称王称霸,失势则奴颜婢膝”.口头上的理想主义,行为上的强权主义与犬儒主义.以至于两千多年下来,“独善其身”这个成语的所指已从孟子那里颇有些悲剧色彩的“穷不失义”者,变成了朱自清先生笔下喜剧色彩的“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独善其身的聪明人”!可怜据说被“独尊”了两千多年的儒学,在“儒的吏化”与“儒的痞化”两边挤压下,不是“儒表法里”就是“儒表道里”,哪儿还有什幺真儒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吓死宝宝了出自哪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